宁夏回族劳务移民的市民化研究
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自治区扶贫办关于保障劳务移民
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自治区扶贫办关于保障劳务移民居住和促进就业政策意见的通知【法规类别】招工与就业【发文字号】宁政办发[2013]10号【发布部门】宁夏回族自治区政府【发布日期】2013.01.26【实施日期】2013.01.26【时效性】现行有效【效力级别】地方规范性文件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自治区扶贫办关于保障劳务移民居住和促进就业政策意见的通知(宁政办发〔2013〕10号)各市、县(区)人民政府,自治区有关部门(单位):自治区扶贫办制定的《关于保障劳务移民居住和促进就业的政策意见》已经自治区人民同意,现转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落实。
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2013年1月26日关于保障劳务移民居住和促进就业的政策意见为进一步推动劳务移民健康发展,切实做好移民居住保障、促进就业等工作,根据当前劳务移民工作实际,提出如下政策意见。
一、劳务移民遴选的责任和标准。
迁出区县(区)人民政府作为劳务移民遴选的责任主体,要严格按照标准遴选劳务移民,认真、扎实、细致地做好摸底认定工作。
遴选标准是:在自治区“十二五”规划的35万生态移民范围内;劳务移民家庭主要劳动力年龄在45周岁以下,具有初中以上文化程度和一定务工技能;家庭人口不超过5人。
二、劳务移民周转房建设实行“六统一”管理。
统一建设地点,一般在城郊或工业园区附近;统一住房面积,每套住房建筑面积50平方米;统一户型图纸,自治区统一提供一梯三户设计图纸,每户都有向阳的房间;统一审批程序,市、县(区)周转房建设须提前2个月向自治区扶贫办、移民局上报建设计划,经自治区扶贫办、移民局审查审核后,由自治区发展改革委统一下达批复;统一组织建设,移民住房由市、县(区)政府统筹规划、统一组织实施;统一组织验收,周转房建成后,在各地行业部门验收的基础上,自治区。
宁夏生态移民民俗文化的变化及应对——以宁夏银川新华村、同阳新村为例
智库时代·144·智库观察宁夏生态移民民俗文化的变化及应对陈建丽(宁夏大学,宁夏银川 750021)摘要:宁夏在实施大规模生态移民工作过程中,越来越重视提高移民的物质、精神文化水平。
随着扶贫攻坚工作进入到后期,怎样实现移民稳得住、留得下、过得好,持续稳定地过上好生活已经引起重视。
笔者认为,也需要对民俗文化等深层次内容予以重视并着力建设。
本文以两个移民村为调查点,通过填写调查问卷和入户深度访谈形式,对移民民俗文化的变化予以考察,发现民俗文化变化,提出移民工作民俗文化工作建议。
关键词:生态移民;民俗;文化变迁;文化认同中图分类号:K89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4609(2019)07-0144-002一、问题的提出20世纪80年代以来,宁夏实施了大规模的生态移民工程。
移民从山区迁到川区之后,生产生活环境发生了根本性改变,沿袭的民俗文化包括生产生活、衣食住行乃至民俗心理都会发生一定甚至是巨大的嬗变。
本文以新华村、同阳新村两个分别于1996、2012年搬迁至新居的、汉民村为调查点,对两个村年满18周岁、在现居地居住半年以上的移民进行调查。
由于部分被调查者文化程度比较低,笔者采取由调查人员入户发放调查问卷和协助被调查者填写问卷、入户访谈的方式进行调查。
共发放290份调查问卷,收回有效问卷264份。
264名被调查者中,男、女性分别占45.8%、54.2%;年龄18-20岁的16名,占6.1%,21-30岁的37名,占14%,31-40岁的55名,占20.8%,41-50岁的57名,占21.6%,51-60岁的51名,占19.3%,60岁以上的48名,占18.2%;文化程度为高中及以上的56名,占21.2%,初中及以下208名,为78.8%。
二、移民民俗文化变迁的形式及内容移民民俗文化的变化,需要从吃穿住行、婚丧嫁娶、社会交际等方面进行考察、分析。
(一)物质生产生活民俗变化的形式及其内容1.居住环境同阳新村的移民们居住在政府统一规划、修建的单门独院的院落中,两户一排,成排连片,每家正房为灰顶白墙的四间砖房,改变了以往在山区的居住方式。
宁夏生态移民情况调研报告
青铜 峡市依托黄河金 岸建 设 、酿酒葡 萄种植和工 区工程建设 和配套设施满意度 较高 ,通过移 民后 一段
业 园区发展 , 大力发展 酿酒 葡萄产业 , 在 同兴村 及甘城 时期 的生活 , 切 身感 受到 了搬迁带来 的好处和利 益 , 移
子建设 葡萄种植基地安 排当地移 民打工就业 ;在三个 民的 1 3 常生活便利 , 每天可 以吃到新 鲜 肉菜 , 适 龄儿童 移 民安置 区分 别建设 了奶 牛养殖 园区 ,同兴村 养殖 园 上学距离远 、 行路难 的问题 得到彻底 改善 , 医疗卫生 等 区奶牛 已委托上 陵集 团托管 经营 。 公共设施 完善。移 民搬迁后 , 信息来源广 、 渠道宽 , 外出
( 二) 产业发展各具特 色
通过调研 了解到 , 目前生态 移民土地集 中安 置 , 原
亩设 施农 民政 策提供可靠 的依据 ,自治 区统计局 近期组织人员 则上人均安排一 亩水浇地 ,支 持户均发展 l 有条件 的县 ( 市、 区) 支持户 均发展 1 亩设施农 田或 对 同心县 、 红寺堡 区 、 灵武 市 、 金凤 区 、 兴庆 区 、 贺兰 县 、 业, 青铜 峡市等 7个县 ( 市、 区) 的8 个移 民村 进行 了调研 , 1 座高效养殖 圈棚 。青壮年劳动力有外 出务工的 , 也有
( 区) 9 1 个 乡镇 6 8 4 个行政村 1 6 5 5 个 自然村 , 其 中县 内
同心县 实行 人均 1 — 2亩水浇地政策 ,在移 民户 院
安置 3 5 %, 县外 安置 6 5 %; 规划建设 安置 区 2 7 4个 , 其 中建有养殖 圈棚 , 鼓励农 民养殖育肥牛 。
中: 生态移 民安置区 2 3 4 个 。截提供户均两亩温棚 , 完成二代 日光温棚 5 7 0
宁夏生态移民搬迁中的突出问题及对策
宁夏自治区易地扶贫搬迁专题之十一:宁夏生态移民搬迁中的突出问题及对策宁夏区发展改革委地区处宁夏南部山区包括固原市的西吉、隆德、泾源、彭阳县、原州区和中卫市的海原县及吴忠市的盐池、同心县共8个国定贫困县,涉及162个乡(镇)、1637个行政村,总面积3.04万平方公里,占自治区总面积的58.8%。
2003年总人口238.4 万人,其中回族人口119.4万人,分别占自治区总人口和回族人口的42%和60%。
经过二十年的扶贫开发,1999年南部山区已整体基本解决了温饱。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贫困标准统计,到2003年底,宁南山区还有绝对贫困人口26.7万人,低收入人口71.3万人,合计98万人。
这些人口又大多生活在六盘山阴湿地区、水土流失严重的黄土沟壑区和中部干旱风沙区。
这里生存条件严酷,资源匮乏,交通闭塞,生产力水平低下,人口远远超出了资源的承载能力,农民收入的一半以上来源于第一产业,本身不具备优势的种植业一直处于主导地位。
长期的人口压力和经济贫困,形成了以落后的生产方式对资源的掠夺式开发,过垦、过牧、过樵导致生态进一步恶化,自然灾害频繁,农业生产效益低下,以至一方水土养活不了一方人。
2001年,宁夏被国家发改委确定为实施易地扶贫搬迁试点工程项目区之一,为我们把部分生活在自然条件严酷、自然资源贫乏、生态环境恶化地区的贫困人口,实行搬迁,易地安置,使扶贫开发和生态环境建设有效结合起来创造了条件。
通过改善迁入地的生产条件,不仅可以帮助他们脱贫致富,还可以缓解迁出地的人口压力,为改善和恢复生态环境创造条件。
因此,国家易地扶贫搬迁工程在我区又称做生态移民工程。
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我区因地制宜的根据易地扶贫搬迁试点工程的指导思想开展工作,认真落实计划和配套政策措施,试点工程进展顺利,取得了显著成效,并在实践中积累了一定的经验。
一、易地扶贫移民搬迁试点工程的特点国家易地扶贫移民搬迁试点工程在我区叫“生态移民工程”,这是自治区发改委结合宁夏实际起的名字,已经为全区广大干部群众广泛接受。
宁夏生态移民人居满意度调查
宁夏生态移民人居满意度调查作者:左娟程小琴王应宏来源:《经营者》2014年第06期摘要:本文通过对宁夏生态移民区进行人居的调查,得出宁夏生态移民在移民之后的居住条件、基础设施、社会服务、社会关系、生态等五大方面的满意度调查结果,并据此调查结论进一步分析宁夏生态移民的可持续性,深入实践,实地考察,最终推动生态移民区的可持续发展进程。
关键词:生态移民;人居;满意度;可持续发展一、引言千百年来,宁夏的历史就是一部移民开发史,移民开发作为一股持久的动力,推动着宁夏的历史不断发展前进。
改革开放以来,为了缓解生态所承受的压力,有效解决人民生活问题,以“吊庄”小规模内部迁徙为实验取得成效后,政府决定将认定为“不适宜人类生存”的宁夏南部干旱地区的居民整体搬迁到红寺堡地区,引黄河水再造一片适宜人类聚居、社会全面发展的绿洲,真正解决民生问题,实现以人为本的政治理念。
本文通过宁夏移民居住地进行实地调研,掌握移民对乡村人居的满意与不足,找出推动生态移民人居治理与优化的关键,对创造良好的可持续发展的移民人居,构建农村和谐社会提供重要的理论和现实依据二、研究样本选择和研究设计(一)调查设计人居是人类在大自然中赖以生存的基地,是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主要场所。
人居作为人类生存的主要空间,无论是从其硬性设施还是软性设施来看,它都着重强调了生态性,舒适性,而针对生态移民而言,人居更是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为了更详细地了解移民对迁入区的人居的反映情况,我们以红寺堡的弘德新村为例,对生态移民的人居情况作了调查。
(二)调查方法通过采用问卷调查法与面谈法,与移民进行多次面对面的询问和交流,获得了相关的可靠数据。
总计发放问卷250份,收回227份,有效问卷200份,问卷回收率90.8%,有效问卷占总发放问卷的80%,在调查过程中,由于移民中受教育水平普遍较低,大部分问题都需要逐个问询,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问卷的回收率。
(三)调查对象在被访问的对象中,男性比重大于女性,回族占到了67.5%,汉族只占到32.5%,而家庭人口在5口及以上的占了大部分分别是42%和31.5%,这两项占的总比重达到了73.5%,各个年龄段的比重相差不大,40~50岁居多。
宁夏劳务移民与生态移民成效的对比研究
宁夏劳务移民与生态移民成效的对比研究作者:姜林军等来源:《安徽农业科学》2015年第24期摘要移民和生态移民是宁夏移民工程的两种模式。
立足宁夏移民工程现状,对有土安置的生态移民和无土安置的劳务移民的具体成效进行比较研究,寻找他们各自的优缺点以及存在的问题,提出合理的对策和建议,以期加快宁夏移民工程建设的发展。
关键词宁夏;劳务移民;生态移民;移民成效中图分类号S-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517-6611(2015)24-287-021研究背景宁夏回族自治区地处我国西北内陆,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夏季高温少雨、冬季寒冷干燥,昼夜温差大,是我国西北典型的生态脆弱带。
该地区生态环境问题十分突出,区内大部分地方干旱缺水,地形复杂,地势崎岖,植被稀少,土地贫瘠,沙化严重,严重影响该地区人民的生存发展。
为了改善人民生活环境、开发国土资源、帮助群众脱贫致富,自治区政府组织人民群众进行了多批次的移民工作。
为了深入了解宁夏移民现状,笔者对石嘴山市隆湖经济开发区、银川市永宁县闵宁镇原隆村、青铜峡市邵岗镇同富村、吴忠市利通区金织镇工业园区以及固原市原州区头营镇等劳务及生态移民基地进行了实地走访。
该次的移民活动调查研究,是基于对以上地区的实地走访和调查问卷中整理出的数据进行分析得到的结果。
2宁夏“十二五”规划以来的移民现状2011年自治区党委、政府决定实施百万贫困人口攻坚战略,规划用5年时间完成35万人的生态移民工程,实现环境保护和扶贫开发两大目标。
2011年2月由自治区人民政府印发的《关于实施宁夏“十二五”中南部地区生态移民规划》计划建设劳务移民安置区40个,建设周转房20 119套,安置劳务移民20 119户86 510人[1]。
为了真实反映迁入地移民生活的实际情况,笔者走访了宁夏回族自治区多个移民安置点。
通过分析,数据显示超过95%的居民有移民意愿,其中,21.4%的居民表示愿意选择生态移民,71.4%的居民选择劳务移民。
回民调研情况报告范文
回民调研情况报告范文根据最近的回民调研情况,以下是我们的报告:一、调研背景我们进行了一项针对回民群体的调研,旨在了解他们的生活现状、经济状况和社会融入程度。
该调研涵盖了人口普查,问卷调查以及个别访谈。
二、人口普查结果根据人口普查数据,回民人口占该地区总人口的10%。
其中,男性与女性的比例为1:1,年龄从0-60岁不等,平均年龄为35岁。
人口普查数据还显示,回民群体的教育水平相对较低,大多数人只有小学文化程度。
三、经济状况调查结果经济状况调查显示,大部分回民家庭的主要收入来源是农业和畜牧业。
由于地理环境的限制,他们的农业产出相对有限,经济收入并不高。
调研结果还显示,回民群体普遍缺乏技术和职业培训,这对他们进一步提高收入造成了困难。
四、社会融入程度调查结果调研显示,回民群体相对较少融入主流社会。
其主要原因之一是宗教信仰的影响,回民群体更注重宗教活动和团结。
另一方面,缺乏教育和技能的困扰也限制了他们融入社会的机会。
然而,调研还发现一些积极的进展,部分回民青年开始接受高等教育,逐渐融入了城市社会。
五、调研结果的启示基于上述调研结果,我们认为有必要采取一系列措施来改善回民群体的生活状况和促进其社会融入。
首先,应加大对回民地区的教育投入,提供更多教育资源和职业培训机会,帮助回民群体提高技能和就业机会。
其次,政府和社会组织可以通过开展各类活动和项目,促进回民群体与主流社会之间的沟通和交流。
最后,应支持和鼓励回民青年接受高等教育,并提供更多与他们专业相关的就业机会。
六、结论根据以上调研结果,我们建议相关政府部门和社会组织应积极采取行动,提供更多的教育、培训和就业机会,改善回民群体的生活现状和社会融入程度。
同时,我们也呼吁社会各界关注回民群体的需求,并为他们创造更加包容和友好的社会环境。
这样一来,我们相信回民群体的生活质量将有所提升,社会的整体和谐稳定也将得到进一步巩固。
宁夏生态移民生产生活中存在的主要困难及对策建议
饭至少没 问题 。但是移 民后柴米油盐酱醋茶样样都需
要花钱 , 如果没有 收入来源或者 收入减少 , 生活就成 了
每 年看病要花 很多钱 , 他 们很担心今 后 的生活 。家庭
稳定 性 问题 。年轻移 民搬 迁 ̄ ] 1 J l I 区后 , 在城市 打工过 程中, 一些青年人人生观 、 价值观也发生 了改变 。儿媳 因为嫌弃家里贫穷 , 抛弃幼儿离家 出走 , 对孩子对移 民 家庭带来极 大的伤 害。移 民心理 和观念 问题 。刚搬迁
银 行的贷款条件 中首先要求借款人必须有营业执照和
实体店 , 同时要有人做担保 , 还要有一定的抵 押物。但
由于移 民短期 内流动性较大 , 偿还能力较弱 , 用于抵押
决好移 民群众 在生产 和生活 中遇到的实 际困难 问题 ,
为移 民提供后续支持 , 帮助他们度过移民初期的困难 。
( 二) 要 加 强 技 能培 训 , 确 保 移 民稳 定 就 业 。一 要
生态移 民相关政策措施 。生态移 民工程要实实在 在地
区农业 的生产投入 费用远高 于原 居住地 的旱作农业 ,
加 上投入 初期 产出率低 、 见效 慢等原因 , 移民群众无 力 发展生产 , 造成新 的贫 困。
( 三) 小额担保贷款扶持政策 落实难。当前大多数
改善移 民的生 活条件 , 为他们 的长远发展创造条件 , 解
从事农业生产 , 不愿意受企 业管理约束 , 导致 相当一部
分企业不愿 意招用 生态移 民。 五、 政策建议及措施
( 一) 统筹规 划 , 抓 好各 项政策 落实。一是要 统筹 安排 , 做好发展规 划 。生态移 民工程不 是孤立 的社会
宁夏回族劳务移民的市民化
,增强其社区归属感。
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保障劳务移民权益
完善社会保险制度
通过完善社会保险制度, 确保劳务移民享有与当地 居民相同的社会保障权益 。
加强劳动保障监察
加强对劳务移民所在企业 的劳动保障监察,保障其 合法权益不受侵犯。
提供法律援助
为劳务移民提供法律援助 ,帮助其维护自身合法权 益。
加强教育投入,提高劳务移民子女教育水平
加强基础教育投入
加大对劳务移民子女基础教育的投入,提高其受 教育水平。
提供职业培训机会
为劳务移民子女提供职业培训机会,帮助其掌握 就业技能。
鼓励参加高等教育
鼓励劳务移民子女参加高等教育,提高其学历水 平和综合素质。
05
结论与展望
研究结论
回族劳务移民市民化程度不断 提高,但仍然面临一些挑战和 问题。
宁夏回族劳务移民的市民化
汇报人: 日期:
目录
• 引言 • 宁夏回族劳务移民现状 • 劳务移民市民化的问题 • 劳务移民市民化的策略建议 • 结论与展望
01
引言
研究背景与意义
背景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宁夏地区的劳务移民数量不断增加 ,这为当地的社会经济发展带来了机遇和挑战。
意义
通过对宁夏回族劳务移民的市民化进行研究,有助于深入了解这一群体的社会 融入、文化适应以及城市化的进程,为政府制定相关政策提供参考。
研究内容与方法
研究内容
本研究主要探讨宁夏回族劳务移民的市民化过程,包括社会融入、文化适应、就 业、社会保障等方面。
研究方法
采用文献资料收集、问卷调查、访谈等方法,对宁夏地区的回族劳务移民进行深 入调查和分析,以揭示其市民化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对宁夏生态移民地区后续发展情况调查分析
着 多年的种植 、 养殖经 验 , 在发展 种植业 、 养殖 业方 面 劳动力 ; 打造具有特 色的精 品农业 , 提高农产 品的附加
发展主导产业 。充分利用生态 有着较高 的需求 。 移 民地 区第三产业 的发展明显滞后 , 值。三要优 化产业结构 ,
产业结构还很不完善。 从调查情况来看 , 商业餐饮业和 移 民带来丰 富的劳 动力 ,支持鼓励 移民和社会各 阶层 交通运输业 的发展在原移民地发展极 为滞后 。 移 民后 , 力量进行投资生产 ;利用好基础设 施建设带来 的发展 交 通运输业开始有所发展 。
原来 的以外 出打工配合种植业 、养殖业为 主转 变为单 生产投入有所增加 的仅 占 1 0 . 7 %和 2 0 %。 纯地 以外 出打工为主 。 移 民后 , 原有 的产业结构遭到破 坏, 新 的产业 结构还 未建立 , 在这种情 况下 , 移 民基本 上依靠外 出打工维持生计 , 移民收人暂时出现 下降。
家庭外 出务 工 ,这 说明大多数移 民家庭拥有 双份或多 ( 一) 需要完善产业结构 。生态移 民使 移 民丧失 了
份 收入来 源 。移民后 , 搞种植 、 养殖 的家庭大 幅度减少 原有 的产业结 构 ,而新的产业结构的建立需 要一个过
( 两者 累计 为 1 4 . 3 %) ,外 出打 工的家庭增加到 7 3 . 2 %, 程。 现阶段移 民单 纯地依靠外 出打工谋 生 , 但是他们有
生态移 民的成败得失 , 自治 区各级党委 、 政府都 非常重 为主, 外 出打工为辅。 其中, 有5 5 . 4 %的家庭 以种植业为第
视 。经过几年的发展 , 生态移 民生活稳定 , 生产 水平有
一
大收入来源 , 有2 8 . 6 %的家庭 以养殖业为第一大收入来
20世纪迁入宁夏的汉族移民社会文化适应研究的开题报告
20世纪迁入宁夏的汉族移民社会文化适应研究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和意义宁夏是一个多民族聚居地区,其中汉族占人口绝大多数,尤其是20世纪初期以及中期,大量的汉族移民进入宁夏地区。
这些移民不仅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文化,对当地的农业、手工业、商业等产业的发展也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同时也对宁夏的社会文化生活带来了不同的影响和改变。
因此,深入研究20世纪迁入宁夏的汉族移民社会文化适应情况,对于加深对宁夏本土文化和汉族移民文化的理解,促进宁夏社会文化的多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研究目的和内容本研究旨在探讨20世纪迁入宁夏的汉族移民社会文化适应情况,具体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汉族移民进入宁夏的历史背景和大规模迁移的原因。
2.汉族移民对宁夏本土文化的影响和改变,包括语言、宗教、风俗习惯等方面。
3.汉族移民如何适应宁夏的自然环境和生产方式,对当地的农业、手工业、商业等产业的发展起到了哪些推动作用。
4.汉族移民在宁夏形成的社会组织、文化交流和互动模式。
5.汉族移民与当地民族之间的相互融合和共同发展,以及对宁夏社会文化多元性的促进作用。
三、研究方法和步骤本研究采用文献资料法和田野调查法相结合的方式,主要步骤如下:1.搜集相关文献资料,包括历史文献、汉族移民的口述资料、地方志、学术论文等,用于全面了解汉族移民进入宁夏的历史背景和社会文化适应情况。
2.选择一些具有代表性的移民村、移民家庭等,进行田野调查,借助问卷调查、深度访谈等方式,采集汉族移民的社会文化适应情况、对当地社会文化的影响等相关信息。
3.对搜集到的资料进行整理和分析,逐步深入了解20世纪迁入宁夏的汉族移民在社会文化方面的适应情况,以及对当地文化、经济、生活习惯等方面的影响。
四、预期结果和研究价值预期结果:本研究预计得出以下结论:1.20世纪迁入宁夏的汉族移民在语言、宗教信仰、风俗习惯等方面与宁夏本土文化有不同的适应模式。
2.汉族移民对当地的农业、手工业、商业等产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同时也带来了新的生产方式、技术和管理体制。
政府主导下的劳务移民适应性研究
政府主导下的劳务移民适应性研究作者:刘艳来源:《法制与社会》2020年第30期关键词政府主导劳务移民适应性劳务移民作为生态移民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十二五”期间宁夏回族自治区政府为从本质上解决中南部地区贫困问题而实施的重要举措,而劳务移民在迁入地的适应情况是衡量移民工程是否成功、能否借鉴推广的重要参考系数,做好劳务移民的适应性研究,并采取针对性措施提高劳务移民在迁入地的适应性,对实现劳务移民“搬得出、稳得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实践意义。
本文所指劳务移民即在政府政策的主导下,将移民集中迁移到新的安置区。
生计方式以务工取代农业生产,就近在安置区附近的工业园区、产业基地就业,或依托政府以订单培训方式向企业输送劳动力的方式获得就业岗位,从而获得薪酬用来维持生计需求。
沐恩新居作为“十二五”期间劳务移民统一安置区,主要安置固原市隆德县劳务移民2520户9451人。
隆德县作为移民迁出地属于宁夏南部山区国家级贫困八县之一,自然环境恶劣,地广人稀、干早少水,属于交通闭塞的生态脆弱区。
沐恩新居作为劳务移民迁入地位于石嘴山市大武口区星海镇,其前身系1983年自治区政府设立的隆德县移民吊庄。
按照政府统一规划,劳务移民安置点参照城市现代居住小区规模为劳务移民统一建设了周转房,同时配套学校、幼儿园、医院、服务中心等公共设施。
劳务移民在政府政策的主导下离开曾经熟悉的生活场域,在适应迁入地的过程中其所沿用和携带的旧场域的生活惯习与新的环境发生碰撞,并在生产方式、社会关系、身份转变等方面发生急剧的变迁,他们需要在迁入地新的价值系统下重新建立与之相匹配的生活惯习以提高其社会适应性,增加稳定性。
一、劳务移民适应现状及困境(一)生活环境适应相较迁出地的交通闭塞、自然环境恶劣,迁入地交通便利、配套设施完善。
在新的环境中,劳务移民对自然环境、地理位置、基础配套设施、教育医疗等方面适应情况良好,综合满意度较高。
但同时根据调查数据显示,在住房条件方面,因政府提供的统一安置房面积以50㎡和54㎡为主,而移民家庭人口普遍在4口以上,所以住房面积无法满足大多数移民的住房需求。
宁夏生态移民安置区居民生活满意度调查研究
宁夏生态移民安置区居民生活满意度调查研究作者:于淑晶李新马萍秦玉凡李静来源:《经营管理者·中旬刊》2018年第02期摘要:宁夏作为全国生态移民实施较早、规模较大的省区,目前生态移民政策已实施完成,生态移民安置区居民的生活正处于适应阶段。
现以宁夏青铜峡同富村、同兴村为实地调研对象,运用实地访谈和问卷调查等方法,对生态移民安置区居民关于生产收入、生活基本情况、政府工作、邻里关系四个方面做了研究分析,了解目前居民的生活状况以及存在的问题。
关键词:生态移民生活满意度实地调研生态移民是指因自然环境恶劣,不具备“就地扶贫”条件且扶贫成本太高,则通过移民来解决脱贫问题,这些参与移民的群众称“生态移民”。
宁夏作为全国生态移民实施较早、规模较大的省区,为了根本上解决中南部地区的贫困问题,宁夏回族自治区党委、政府作出了实施中南部地区生态移民建设工程的重大战略决策,在“十二五”期间内对居住在自然保护区、生态脆弱区、生态环境严重破坏地区以及自然环境条件恶劣、基本不具备人类生产条件地区的7.88万户34.6万人口实行整体搬迁,搬迁到自然条件和生活环境较好的地方定居以及重建家园。
通过调查居民生活满意度,可以反映出移民工程取得的效果,了解到居民在安置区居住稳定后的生活情况,从而发现问题,进而解决存在的问题。
因此以宁夏青铜峡市邵刚镇同富村与青铜峡镇同兴村为例,进行宁夏生态移民安置区居民生活满意度调查。
一、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1.调查对象:选定宁夏青铜峡市邵刚镇同富村与青铜峡镇同兴村为实地调研地,在被访对象中,100%为回族,男性占比为43%,女性占比为47%,年龄段主要集中在20—40岁之间,所占比例为66%,学历在初中及以下所占比例为91%,受教育程度普遍较低,100%的受访对象为农村户口,其中91%受访对象的工作为农民。
2.研究方法:通过采用实地访谈和问卷调查两种方法,与居民面对面交流,对其关注的问题进行着重记录,了解真实情况,获取第一手资料。
宁夏红寺堡移民交往交流交融特点研究
宁夏红寺堡移民交往交流交融特点研究宁夏红寺堡移民交往交流交融特点研究引言宁夏红寺堡位于中国宁夏回族自治区,这里是一个多民族交汇的地方,人口中主要以回族为主,同时还有汉、藏、蒙古、哈萨克等民族。
在红寺堡地区,移民的交往交流交融特点十分鲜明,这对于理解地方社会、促进民族和谐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旨在对宁夏红寺堡移民交往交流交融特点进行研究,以期深入探索其原因和影响。
一、移民的背景与原因1.1 移民背景红寺堡地区的移民主要来自于内地的其他地方,如河北、山东等地。
这些移民大多数是为了改善生活条件,寻找更好的经济机会而来到红寺堡。
1.2 移民原因移民的原因有多种多样,主要包括经济原因和社会原因。
从经济角度来看,红寺堡地区的经济相对落后,就业机会相对较少,而外出打工、经商等方式是改善生活的途径之一。
从社会角度来看,个人和家庭的发展需求也是一种重要的移民原因。
有些人移民到红寺堡是为了与亲人团聚,有些人是来追求个人发展和事业机会。
二、移民交往的特点2.1 多元文化的交汇红寺堡地区的移民背景多样,带来了不同的文化和宗教信仰。
移民之间、与当地居民之间的交往促进了文化的交汇与融合。
不同民族的人们在交流中互相了解和尊重,同时各族群体传统文化也得到了传承和发展。
2.2 共同经历的情感纽带移民们在红寺堡过上了新的生活,他们在面对相似的困境和挑战时形成了共同的情感纽带。
这种共同经历增进了彼此之间的交流和理解,促使他们更紧密地团结在一起。
2.3 交往交流的方式多样红寺堡移民之间的交往交流方式多种多样。
除了面对面的交谈,还有互相帮助、互相支持的行动。
移民之间打破了传统乡村社会中的疏离感,积极参与到彼此的生活中。
三、移民交往交流交融的影响3.1 经济领域的影响红寺堡地区的移民不仅带来了新的经济力量,也带来了新的商业模式和创新意识。
他们开办了各种类型的企业,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与此同时,移民与当地居民之间合作共赢,共同打造了一个繁荣的商业环境。
宁夏回族自治区党委、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鼓励引导农民变市民进一步加快城镇化的若干意见
宁夏回族自治区党委、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鼓励引导农民变市民进一步加快城镇化的若干意见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政府,中共宁夏回族自治区党委•【公布日期】2011.06.01•【字号】宁党发[2011]29号•【施行日期】2011.06.01•【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村镇建设正文宁夏回族自治区党委、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鼓励引导农民变市民进一步加快城镇化的若干意见(宁党发〔2011〕29号)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的若干意见》(中发〔2010〕1号)精神,进一步加快我区城镇化进程,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放宽农民进城落户条件(一)凡具有宁夏农业户口、在我区城市(城镇)有合法固定住所(指自购、受赠、继承房屋并具有合法产书权)的农民工、自由职业者及其配偶和未成年子女,可根据本人意愿进城落户。
(二)凡具有宁夏农业户口,在我区城市(城镇)有相对稳定职业和稳定收入来源,签订劳动合同在1年以上,并按时继续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的农民工,可根据本人意愿进城落户。
其配偶、未到法定婚龄子女和双方父母也可随迁落户。
(三)凡在区内外高校和职业技术院校就读的宁夏农村籍大中专学生、新增退役的农村籍义务兵等,可根据本人意愿在居住的城市(城镇)落户。
(四)凡本区被征地农民,按照自愿、就近、属地的原则,可在居住城市(城镇)办理落户手续。
(五)放活“三投靠”的迁移落户条件。
夫妻之间一方在城市(城镇)工作,投靠并共同生活的,可在被投靠方居住的城市(城镇)落户;父母投靠城市(城镇)成年子女共同生活的,可在成年子女城市(城镇)居住地落户;不能独立生活的残疾人投靠城市(城镇)父母并由父母供养共同生活的,可在父母居住城市(城镇)落户;赡养孤寡老人的,凭公证部门证明,准予将孤寡老人的户籍关系迁入城市(城镇)瞻养人居住地。
二、多渠道保障进城农民住房(六)鼓励进城农民购买商品住房。
宁夏移民与移民文化
宁夏移民与移民文化移民在宁夏,自周朝至现代,都是一个永恒的话题。
宁夏的历史发展,是伴随着移民的历程走过来的。
一、古代宁夏移民与移民文化宁夏从商周至明清的数千年间,境内民族众多,迁徙频繁。
春秋战国以后,境内已有县的建制。
此后,宁夏已成为多民族进入的重要地区。
魏晋南北朝300年间,宁夏是各民族大融合的前沿,先后进入这里的有汉、匈奴、鲜卑、羌、氐、羯、敕勒、柔然等。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灭六国建立秦朝。
大将蒙恬率大军深入河套开辟“新秦中”并置县管理。
西汉时期,雄才大略的汉武帝再次进入河套,直达阴山脚下。
在“新秦中”这块历史大舞台上演绎了第一次拉锯式民族大融合。
东汉末年的羌族大起义,引发了新一轮少数民族内迁入主的契机。
南北朝间数百年的历史,曾在宁夏境内先后建立过形式不同的地域性政权。
它们是:羌人滇零在宁夏平原建立的政权;鲜卑人万埃丑奴在固原建立的政权;匈奴人赫连勃勃在固原建立的大夏政权。
北魏,是鲜卑族建立的政权,是南北朝后期北方政权的集大成者,是继秦汉之后、隋唐之前的承前启后者。
宁夏平原灌区的开发,不但使进入这里的少数民族定居下来,由游牧民族过渡到农耕民族,而且为隋朝的统一奠定了雄厚的经济基础。
隋代和唐初,东突厥和薛延陀部先后控制过宁夏北端。
贞观以后,宁夏南北安置过大量的包括突厥民族在内的北方众多民族,而且有自治性的特殊管理形式。
安史之乱后,吐蕃、回纥、吐谷浑、党项等民族进入宁夏,包括大食的军队。
吐蕃在宁夏南部驻军将近百年。
五代和宋初,居住宁夏的民族主要有汉、沙陀、党项、吐蕃等。
党项民族建立西夏国后,宁夏南部先后隶属于北宋和女真族建立的金朝统治。
元朝,宁夏的民族构成又发生了变化,蒙古族和从中亚、西亚东来的许多民族先后进入宁夏。
由于特殊的军事地理位置,明代初年即开始了大规模的军事性质的移民屯田。
这些军事性质的移民,不少成为宁夏当地人口的主体。
明代宁夏实行卫所制,宁夏设五卫七所,共辖86屯堡,额定兵员5万,以苏皖人为主。
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解决劳务移民社会保障有关问题的通知
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解决劳务移民社会保障有关问题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公布日期】2017.08.04•【字号】宁政办发〔2017〕142号•【施行日期】2017.08.04•【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失效•【主题分类】特殊群体权益保障综合规定正文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解决劳务移民社会保障有关问题的通知宁政办发〔2017〕142号各市、县(区)人民政府,自治区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为妥善解决全区劳务移民社会保障问题,根据国家和自治区有关政策规定,现就解决劳务移民社会保障有关问题通知如下:一、解决范围按照《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宁夏“十二五”中南部地区生态移民规划的通知》(宁政发〔2011〕34号)和《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宁夏“十三五”易地扶贫搬迁规划的通知》(宁政发〔2016〕66号)要求,实施搬迁且已办理户籍迁转手续的年满16周岁以上的劳务移民。
二、解决办法根据全区劳务移民实际,在现有就业政策和养老保险制度框架内,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引导督促劳务移民参加养老保险。
(一)积极促进劳务移民就业,加强劳务移民职业培训。
1.对年满16周岁不满60周岁有劳动能力的劳务移民,加强就业培训,指导或帮助其尽快就业。
已实现就业的,应与用人单位签订劳动合同,未签订劳动合同的由劳动监察机构督查企业与劳务移民签订劳动合同。
2.认真落实《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扶持劳务移民安置企业发展的若干政策意见》(宁政发〔2012〕109号)精神,对接收劳务移民50人以上且进行了职业技能培训并取得职业资格证书的企业,自治区财政按规定给予职业培训补贴,同时享受相关扶贫政策;各类与劳务移民签订1年以上劳动合同且月工资不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的劳务移民安置企业,自治区财政采取先缴后补的方式,按实际接收人数给予企业1年的社会保险补贴(企业缴费部分)。
3.劳务移民纳入《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做好新形势下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的通知》(宁政办发〔2016〕177号)政策范围,享受相应的优惠政策。
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扶持劳务移民安置企业发展的若干政策意见
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扶持劳务移民安置企业发展的若干政策意见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12.07.13•【字号】宁政发[2012]109号•【施行日期】2012.07.13•【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正文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扶持劳务移民安置企业发展的若干政策意见(宁政发〔2012〕109号)各市、县(区)人民政府,自治区政府各部门、直属机构:劳务移民是指中南部地区35万生态移民中不分配土地,具有一定技能,转移到城镇、工业园区和农业产业化基地就业,在安置地享有住房、医疗、社保等各项优惠政策的移民群众。
凡接收劳务移民30人以上并与之签定3年以上劳动就业合同、缴纳“三金两险”的企业都可视为劳务移民安置企业。
为鼓励企业积极参与生态移民工程,加快推进中南部地区脱贫致富步伐,现提出如下意见:一、实行税费优惠(一)对劳务移民安置企业,按照接收移民人数每人每年4800元的标准,定额抵免其应缴纳的营业税、城市维护建设税;对接收100人以上的劳务移民安置企业,免征企业所得税地方留成部分3年。
(二)劳务移民安置企业在建期间建设用地,纳税确有困难的,按程序报批后,可减征或免征城镇土地使用税;经营期间其自用的房产和土地,纳税确有困难的,按程序报批后,可减征或免征房产税和城镇土地使用税。
(三)税务部门要采取简易快捷方法,优先为劳务移民安置企业办理西部大开发、高新技术企业、招商引资等所得税优惠及进口设备免税相关手续。
(四)劳务移民安置企业新建物流园区、道路运输站场和物流配送中心等现代物流项目,减半征收城市基础设施配套费、人防易地建设费和道路临时占用费,免收征地管理费。
(五)对生产经营困难的劳务移民安置企业在办理各类注册、年检、更换证照需缴纳的各种规费,有关部门应在职权范围内酌情减免或予以缓交。
二、拓宽融资渠道(六)各银行业金融机构要根据劳务移民安置企业的信用等级和具体特点,简化贷款手续,缩短贷款审批时间,为企业提供便捷高效的金融服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宁夏回族劳务移民的市民化研究
本文以宁夏惠农区银河苑社区为田野调查点,采用参与观察、深入访谈与个案研究的方法从身份认同、就业与择业、宗教文化适应、子女成长以及城市融入等多个方面深入研究了“十二五”期间从宁夏中南部贫困带迁入该社区的“回族劳务移民”市民化的背景、困境以及出路。
宁夏中南部是宁夏回族居住最为集中的区域,属于全国18个集中连片贫困区之一。
为了进一步促进境内的山川共济与协调发展,宁夏在“十二五”生态移民政策中实施了一种叫“劳务移民”的搬迁安置模式,将部分农民直接搬迁安置到城市和工业园区,以期搬迁安
置对象能一步到位地实现由“农民”到“市民”的过渡。
从银河苑的回族劳务移民的市民化过程来看,他们在身份认同、就业、宗教生活、子女成长、社会融入等方面都面临严峻的困难和挑战。
第一,在身份认同方面,按照宁夏“十二五”生态移民政策的预设,安置到惠农区之后,在政府的就业安置和其他政策引导下,在经历了转型和生活方式
的转变后,由移民变为居民、由农民变为市民。
回族劳务移民市民身份的获得是政府政策主导下的被建构过程,他们市民身份的获得需要经历从“固原人”到“惠农人”、从“庄家汉”到“上班族”、从“农民”到“市民”的转型。
从调查的情况来看,当前回族劳务移民对自己身份认知处于“不城不乡”的模糊状态,其建构出多重身份的归一之路仍然需要时日。
第二,在就业与择业方面,虽然政府为了解决劳务移民的就业问题制定了诸如带薪培训、就业服务、创业扶持等政策措施,但回族劳务移民就业不足现象仍存在。
这既与政府个性化不足的
“打包式”培训方式有关,也与回族劳务移民就业观念、受教育水平、劳动技能有关,这种状况使得回族劳务移民的就业领域主要集中在次属劳动力市场,对其社会阶层流动和家庭经济收入均不利,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其市民化进程和效果,其聚居区面临着变成“贫民窟”的风险。
第三,在宗教生活方面,回族劳务移民从伊斯兰教文化氛围浓厚的宁夏中南部地区迁入到现代文明占主流的惠农区,其在宗教生活中遇到了许多困境。
围绕着一个回族老人“无常”而引发的丧葬问题及劳务移民清真寺批建过程中的各种争论和纠结,可以看出,宗教文化是影响回族劳务移民市民化过程中的一个极为重要的因素。
第四,在子女教育方面,回族劳务移民在学前教育阶段既延续了传统的模式也发生了一定程度的变迁,在其他阶段尽可能地对子女提供更多的家庭支持。
从外部环境来看,城市的优质教育资源、城市社会文化环境颠覆了回族劳务移民子女的成长路径,也导致其民族身份与民族意识逐步弱化。
另外,宁夏“十二五”移民政策的制度设计会使绝大多回族劳务移民子女因教育分流而失去了在社会分层中向上流动的机会和资本。
第五,在城市融入方面,回族劳务移民携带的乡村习惯遭遇城市规则后的种种经历与尴尬,这是乡村文化与城市文化、少数民族文化与多元文化之间的冲突,这种回族劳务移民市民化过程是一个农民接受城市现代文明的洗礼的过程。
回族劳务移民要顺利实现市民化,既需要其自身着力培养现代公民意识改变自我形象,同时也需要外力助推,促进回族劳务移民现代公民意识的获得。
综上所述,惠农区回族劳务移民在市民化过程中遇到的各类问题,在少数民族市民化中具有典
型性,解决这一问题既需要回族劳务移民自立自强、主动适应城市生活,更需要政府的政策创新和惠农区市民对回族劳务移民接纳与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