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形与证明(二)复习(1)练习2

合集下载

图形与证明复习精讲

图形与证明复习精讲
角 的概 念 和性 质 .
( ) 握 学 过 的几 何 图 形 的 表 示 方 法 , 能 根 据 语 4掌 既
句 画 出相 应 的 图形 , 又能 用 语 句描 述 简单 的图 形 . () 5 掌握 尺 规作 图的 基本 方 法 .
祝 律 方 法 总 结
图形 与证明 蘑习精讲
反 证 法 是一 种 间 接 证 法 , 的基 本 步 骤 是 假 设 、 它 推 理 、 谬 、 出 结 论 . 作 出与 原 命 题 结 论 相 反 的 假 设 归 得 在 时 , 该 列 举 出各 种 可 能 的 情 况 , 注 意 从 假 设 出 发 进 应 并
的和 、 及 线段 的 中点 的 概念 . 差
长. C的 位 置 可 能 在线 段 AB上 , 可 能在 线 段 A 的 点 也 B
延 长 线上 , 以线 段 4 所 C的长 有 4 m或 821 种情况 . o "两 1 1 I "
( ) 与 角 度 有 关 的计 算 中 , 该 避 免 出现 单 位 换 3在 应 算之 间的错 误 . 意度 、 、 之 间 是 6 注 分 秒 0进 制. () 4 在尺 规 作 图 中 , 保作 图语 言 的严 谨 与规 范. 确
标 准 . 如 ,线 段 ” 示 的 是 图 形 , 两 点 的 “ 离 ” 的 例 “ 表 而 距 指
是 线 段 的长度 , 者 不 能等 同. 两
中学生数理化 ・ 中考版 ・口l I 己 I
图形与 证明售 习璃 讲
最后 、 C为 圆 心 , BC、 B 长 为半 径 画 弧 , 弧 在 直 线 BC 边 A 两 上方 交于 点 D, 接 AD、 则有 ( 连 C
( ) .
图 2

图形与证明(二)复习(1)练习1

图形与证明(二)复习(1)练习1

BC九年级数学 作业1、已知:菱形ABCD 中,对角线AC = 16 cm ,BE ⊥BC 于点E ,则BE 的长.为 。

2、直角梯形的一条对角线把梯形分成两个三角形, 其中一个是边长为4的等边三角形,那么梯形的中位线长为 。

3、如图,一张矩形纸片,要折叠出一个最大的正方形,小明把矩 形的一个角沿折痕AE 翻折上去,使AB 和AD 边上的AF 重合,则四边形ABEF 就是一个最大的正方形,他的判定方法是 。

4、下列图形:线段、正三角形、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正方形、等腰梯形、直角梯形,其中既是中心对称图形,又是轴对称图形的共有 ( )(A )3个 (B )4个 (C )5个 (D ) 6个5、如图,△ABP 与△CDP 是两个全等的等边三角形,且PA ⊥PD.有下列四个结论:①∠PBC =15°;②AD ∥BC ;③直线PC 与AB 垂直;④四边形ABCD 是轴对称图形.其中正确的结论的个数为 ( )(A )1个 (B )2个 (C )3个 (D )4个6、如图,在梯形ABCD 中,AD ∥BC ,对角线AC ⊥BD ,且AC=12,BD=9, 则该梯形两腰中点的连线EF 长是( ) A 、10 B 、221 C 、215 D 、127、如图,等腰梯形ABCD 中,AD ∥BC ,∠DBC=45º。

翻折梯形ABCD ,使点B 重合于点D ,折痕分别交边AB 、BC 于点F 、E 。

若AD=2,BC=8, 求:(1)BE 的长。

(2)CD :DE 的值。

CFBEADCB ADPDBCAEF CDBA EF8、如图是规格为8×8的正方形网格,请在所给网格中......按下列要求操作:⑴请在网格中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 使A点坐标为(-2,4),B点坐标为(-4,2);⑵在第二象限内的格点上..........画一点C, 使点C与线段AB组成一个以AB为底的等腰三角形, 且腰长是无理数, 则C点坐标是,△ABC的周长是(结果保留根号);⑶画出△ABC以点C为旋转中心、旋转180°后的△A′B′C, 连结AB′和A′B, 试说出四边形ABA′B′是何特殊四边形, 并说明理由.△与R t ABD△中,90=,,ABC BAD∠=∠= ,AD BC AC BD 相交于点G,过点A作AE D B∥交D A的∥交C B的延长线于点E,过点B作B F C A延长线于点F AE BF,,相交于点H.(1)图中有若干对三角形是全等的,请你任选一对进行证明;(不添加任何辅助线)(2)证明四边形A H B G是菱形;(3)若使四边形A H B G是正方形,还需在R t ABC△的边长之间再添加一个什么条件?请你写出这个条件.(不必证明)EF。

图形与证明(二)复习(1)练习2

图形与证明(二)复习(1)练习2

DCBAD九年级数学 作业1、如图,设M ,N 分别是直角梯形ABCD 两腰AD ,CB 的中点,DE 上AB 于点E ,将△ADE 沿DE 翻折,M 与N 恰好重合,则AE :BE 等于( ) A .2:1 B .1:2 C .3:2 D .2:32、小宇同学在一次手工制作活动中,先把一张矩形纸片按图1的方式进行折叠,使折痕的左侧部分比右侧部分短1cm ;展开后按图2的方式再折叠一次,使第二次折痕的左侧部分比右侧部分长1cm ,再展开后,在纸上形成的两条折痕之间的距离是( )A .0.5cmB .1cmC .1.5cmD .2cm3、如图,若将四根木条钉成的矩形木框变为平行四边形ABCD 的形状,并使其面积为矩形面积的一半,则这个平行四边形的一个最小内角的值等于 。

4、矩形ABCD 中,22=AB ,将角D 与角C 分别沿过A 和B 的直线AE 、BF 向内折叠,使点D 、C 重合于点G ,且AGB EGF ∠=∠,则=AD .5、已知平行四边形A B C D ,AD a AB b ABC α===,,∠.点F 为线段B C 上一点(端点B C ,除外),连结A F A C ,,连结D F ,并延长D F 交A B 的延长线于点E ,连结C E .(1)当F 为B C 的中点时,求证E F C △与A B F △的面积相等;(2)当F 为B C 上任意一点时,E F C △与A B F △的面积还相等吗?说明理由.左右左右第二次折叠 第一次折叠图1图26、在一次数学实践探究活动中,小强用两条直线把平行四边形ABCD 分割成四个部分,使含有一组对顶角的两个图形全等; (1)根据小强的分割方法,你认为把平行四边形分割成满足以上全等关系的直线有 组;(2)请在图中的三个平行四边形中画出满足小强分割方法的直线; (3)由上述实验操作过程,你发现所画的两条直线有什么规律?7、如图:把一个矩形如图折叠,使顶点B 和D 重合,折痕为EF 。

第7章《平面图形的认识(二)》解答题专项练习(二) 七年级数学苏科版下册

第7章《平面图形的认识(二)》解答题专项练习(二)  七年级数学苏科版下册

七年级数学苏科版下册第7章《平面图形的认识(二)》解答题专项提升练习(二)1.如图,点A、B、C、D在一条直线上,CE与BF交于点G,∠E=∠F,CE∥DF,求证:∠A =∠1.2.已知,点Q、A、D均在直线l1上,点B、C均在直线l2上,且l1∥l2,点E是BA延长上一点.(1)如图1,CD∥AB,CE与AD相交于点F,AC与BF相交于点O,∠1=∠2,求证∠3=∠4;(2)在(1)的条件下,若BF平分∠ABC,试直接写出∠CFB与∠ACF的数量关系为;(3)如图2,点N是∠QAB角平分线上一点,点M在射线BC上,若∠NMC与∠ABC满足2∠NMC﹣∠ABC=180°的数量关系,请判断直线MN与直线AN的位置关系,并说明理由.3.如图所示,直线AB ∥CD ,直线EF 分别交AB 、CD 于E 、F 两点,∠BEF 、∠DFE 的平分线相交于点K .(1)求∠EKF 的度数;(2)如图(2)所示,作∠BEK 、∠DFK 的平分线相交于点K 1,问∠K 1与∠K 的度数是否存在某种特定的等量关系?写出结论并证明.(3)在图(2)中作∠BEK 1、∠DFK 1的平分线相交于点K 2,作∠BEK 2、∠DFK 2的平分线相交于点K 3,依此类推,……,请直接写出∠K 4的度数.4.如图,已知三角形ABC 中,AD 平分∠BAC ,∠1=∠2.求证:(1)AD ∥GE ;(2)∠3=∠G .5.如图,已知AB ∥CD ,E 是直线AB 上的一点,CE 平分∠ACD ,射线CF ⊥CE ,∠1=32°,(1)求∠ACE 的度数;(2)若∠2=58°,求证:CF ∥AG .6.已知:直线GH分别与直线AB,CD交于点E,F.EM平分∠BEF,FN平分∠CFE,并且EM ∥FN.(1)如图1,求证:AB∥CD;(2)如图2,∠AEF=2∠CFN,在不添加任何辅助线的情况下,请直接写出图2中四个角,使写出的每个角的度数都为135°.7.如图1,直线MN与直线AB、CD分别交于点E、F,∠MEB与∠DFN互补.(1)若∠BEF与∠EFD的角平分线交于点P,EP与CD交于点G,点H是MN上一点,且GH⊥EG,求证:PF∥GH;(2)如图2,在(1)的条件下,连接PH,K是GH上一点使∠PHK=∠HPK,作PQ平分∠EPK,问∠HPQ的大小是否发生变化?若不变,请求出其值;若变化,请说明理由.8.如图,AD⊥BE,BC⊥BE,∠A=∠C,点C,D,E在同一条直线上.求证:AB∥CD.9.综合与探究问题情境在综合实践课上,老师组织七年级(2)班的同学开展了探究两角之间数量关系的数学活动,如图,已知射线AM∥BN,连接AB,点P是射线AM上的一个动点(与点A不重合),BC,BD分别平分∠ABP和∠PBN,分别交射线AM于点C,D.探索发现“快乐小组”经过探索后发现:(1)当∠A=60°时,∠CBD=∠A.请说明理由.(2)不断改变∠A的度数,∠CBD与∠A却始终存在某种数量关系,用含∠A的式子表示∠CBD为.操作探究(3)“智慧小组”利用量角器量出∠APB和∠ADB的度数后,探究二者之间的数量关系.他们惊奇地发现,当点P在射线AM上运动时,无论点P在AM上的什么位置,∠APB与∠ADB 之间的数量关系都保持不变,请写出它们的关系,并说明理由.(4)点P继续在射线AM上运动,当运动到使∠ACB=∠ABD时,请直接写出2∠ABC+∠A的结果.10.如图,在△ABC中,点D、F在BC边上,点E在AB边上,点G在AC边上,EF与GD的延长线交于点H,∠CDG=∠B,∠1+∠FEA=180°.求证:(1)EH∥AD;(2)∠BAD=∠H.11.喜欢思考的小泽同学,设计了一种折叠纸条的游戏.如图1,纸条的一组对边PN∥QM(纸条的长度视为可延伸),在PN,QM上分别找一点A,B,使得∠ABM=α.如图2,将纸条作第一次折叠,使BM'与BA在同一条直线上,折痕记为BR.1解决下面的问题:(1)聪明的小白想计算当α=90°时,∠BR 1N '的度数,于是他将图2转化为下面的几何问题,请帮他补全问题并求解:如图3,PN ∥QM ,A ,B 分别在PN ,QM 上,且∠ABM =90°,由折叠:BR 1平分 ,BM '∥R 1N ',求∠BR 1N '的度数.(2)聪颖的小桐提出了一个问题:按图2折叠后,不展开纸条,再沿AR 1折叠纸条(如图4),是否有可能使AM ''⊥BR 1?如果能,请直接写出此时α的度数;如果不能,请说明理由.(3)笑笑看完此题后提出了一个问题:当0°<α≤90°时,将图2记为第一次折叠;将纸条展开,作第二次折叠,使BM '与BR 1在同一条直线上,折痕记为BR 2(如图5);将纸条展开,作第三次折叠,使BM '与BR 2在同一条直线上,折痕记为BR 3;…以此类推. ①第二次折叠时,∠BR 2N '= (用α的式子表示);②第n 次折叠时,∠BR n N '= (用α和n 的式子表示).12.如图,已知点D,E分别为AB,BC上的点,连接DE,∠BAC=70°,∠ADE=110°.(1)求证:∠C=∠BED;(2)画图:连接AE,过点D画DF∥AE,交BC于点F,若∠EAC=28°,∠C=62°,求∠DFC的度数.13.完成推理填空.填写推理理由:如图:EF∥AD,∠1=∠2,∠BAC=70°,把求∠AGD的过程填写完整.∵EF∥AD,∴∠2=,()又∵∠1=∠2,∴∠1=∠3,∴AB∥,()∴∠BAC+ =180°,()又∵∠BAC=70°,∴∠AGD=110°.14.如图,已知AB∥CD,BE平分∠ABC,CE平分∠BCD.请判断△BEC的形状,并说明理由.15.如图,已知,AB∥CD,CE平分∠ACD交AB于点E.(1)若∠FCD=50°,求∠1的度数;(2)若有∠FAB的平分线AP交CE于点P,请你画出图形,并判断∠CAP与∠ACP是否为互余关系,说明理由.参考答案1.证明:∵CE∥DF,∴∠F=∠2,∵∠E=∠F,∴∠E=∠2,∴AE∥BF,∴∠A=∠1.2.解:(1)证明:∵∠1=∠2,∴∠1+∠ACF=∠2+∠ACF即:∠BCE=∠ACD,∵AB‖CD,∴∠ACD=∠4,∴∠BCE=∠4,∵l1∥l2∴∠3=∠BCE∴∠3=∠4;(2)如图,设∠ABF=∠5,∠ACF=∠6,∠CFB=∠7,∵BF平分∠ABC,∴∠ABC=2∠5,∠CBF=∠5,∵l1∥l2,∴∠AFB=∠CBF=∠5,∴∠AFC+∠BCF=180°,即∠1+∠6+∠5+∠7=180°①,∵AB‖CD,l1∥l2,∴∠ABC+∠BCD=180°,∠BCD+∠CDF=180°,∴∠CDF=2∠5,∴∠1+∠6+∠2+2∠5=180°,∵∠1=∠2,∴2∠1+∠6+2∠5=180°,∴∠1+∠6+∠5=90°②,∴①﹣②得:∠6+∠7=90°,∴∠CFB与∠ACF的数量关系为∠CFB+∠ACF=90°.故答案为:∠CFB+∠ACF=90°.(3)直线MN与直线AN的位置关系为:MN⊥AN.理由如下:过点N作NR∥l1,∵l1∥l2,NR∥l2,∴∠ABC=∠QAB,∠QAN=∠ANR,∠RNM=∠NMB,∵NA平分∠QAB,∴∠QAB=2∠QAN,不妨设∠QAN=x°,∠NAM=∠NMB=y°,∴∠ABC=∠QAB=2x°,∴y+∠NMC=180°①,∵2∠NMC﹣∠ABC=180°,∴2∠NMC﹣2x=180°,∠NMC﹣x=90°②,①﹣②得:x+y=90°,∴∠ANM=90°,3.解:(1)如图(1),过K 作KG ∥AB ,交EF 于G ,∵AB ∥CD ,∴KG ∥CD ,∴∠BEK =∠EKG ,∠GKF =∠KFD ,∵EK 、FK 分别为∠BEF 与∠EFD 的平分线,∴∠BEK =∠FEK ,∠EFK =∠DFK ,∵AB ∥CD ,∴∠BEK +∠FEK +∠EFK +∠DFK =180°,即2(∠BEK +∠DFK )=180°,∴∠BEK +∠DFK =90°,则∠EKF =∠EKG +∠GKF =90°;(2)∠K =2∠K 1,理由为:∵∠BEK 、∠DFK 的平分线相交于点K 1,∴∠BEK 1=∠KEK 1,∠KFK 1=∠DFK 1,∵∠BEK +∠FEK +∠EFK +∠DFK =180°,即2(∠BEK +∠KFD )=180°,∴∠BEK +∠KFD =90°,即∠BEK 1+∠DFK 1=45°,同理得∠K 1=∠BEK 1+∠DFK 1=45°,则∠K =2∠K 1;(3)如图(3),根据(2)中的规律可得:∠K 2=∠K 1=22.5°,∠K 3=∠K 2=11.25°,∠K 4=∠34.解:(1)∵AD平分∠BAC,∴∠BAD=∠2,∵∠1=∠2,∠1=∠3,∴∠BAD=∠3,∴AD∥GE;(2)∵AD∥GE,∴∠2=∠G,∵∠1=∠2=∠3,∴∠3=∠G.5.解:(1)∵AB∥CD,∴∠1=∠DCE=32°,∵CE平分∠ACD,∴∠ACE=∠DCE=32°;(2)∵CF⊥CE,∴∠FCE=90°,∴∠FCH=90°﹣32°=58°,∵∠2=58°,∴∠FCH=∠2,∴CF∥AG.6.(1)证明:∵EM∥FN,∴∠EFN=∠FEM.∵EM平分∠BEF,FN平分∠CFE,∴∠CFE=2∠EFN,∠BEF=2∠FEM.∴∠CFE=∠BEF.∴AB∥CD.(2)∠AEM,∠GEM,∠DFN,∠HFN度数都为135°.理由如下:∵AB∥CD,∴∠AEF+∠CFE=180°,∵FN平分∠CFE,∴∠CFE=2∠CFN,∵∠AEF=2∠CFN,∴∠AEF=∠CFE=90°,∴∠CFN=∠EFN=45°,∴∠DFN=∠HFN=180°﹣45°=135°,同理:∠AEM=∠GEM=135°.∴∠AEM,∠GEM,∠DFN,∠HFN度数都为135°.7.解:(1)证明:∵∠MEB+∠BEF=180°,∠MEB与∠DFN互补∴∠BEF=∠DFN∴AB∥CD∴∠BEF+∠DFE=180°又∵∠BEF与∠EFD的角平分线交于点P∴∠FEP+∠EFP=(∠BEF+∠DFE)=90°∴∠EPF=90°即EG⊥PF∵GH⊥EG∴PF∥GH.(2)∠HPQ的大小不会发生变化,利用如下:∵∠PHK=∠HPK∴∠PKG=2∠HPK∵GH⊥EG∴∠KPG=90°﹣∠PKG=90°﹣2∠HPK∴∠EPK=180°﹣∠KPG=90°+2∠HPK∵PQ平分∠EPK∴∠QPK=∠EPK=45°+∠HPK∴∠HPQ=∠QPK﹣∠HPK=45°∴∠HPQ的大小不会发生变化,其值为45°.8.证明:∵AD⊥BE,BC⊥BE,∴AD∥BC,∴∠ADE=∠C,∵∠A=∠C,∴∠ADE=∠A,∴AB∥CD.9.解:(1)∵AM∥BN,∴∠A+∠ABN=180°,又∵∠A=60°,∴∠ABN=180°﹣∠A=120°.∵BC,BD分别平分∠ABP和∠PBN,∴∠CBP=∠ABP,∠DBP=∠PBN,∴∠CBD=∠CBP+∠DBP=∠ABP+∠PBN=∠ABN=60°,∴∠CBD=∠A.(2)∵BC,BD分别平分∠ABP和∠PBN,∴∠CBP=∠ABP,∠DBP=∠PBN,∴∠CBD=∠CBP+∠DBP=∠ABP+∠PBN=∠ABN,∵AM∥BN,∴∠A+∠ABN=180°,∴∠ABN=180°﹣∠A,∴∠CBD=.(3)∠APB=2∠ADB理由如下:∵BD分别平分∠PBN,∴∠PBN=2∠NBD,∵AM∥BN,∴∠PBN=∠APB,∠NBD=∠ADB,∴∠APB=2∠ADB.(4)∵AM∥BN,∴∠ACB=∠CBN,当∠ACB=∠ABD时,有∠CBN=∠ABD,∴∠ABC+∠CBD=∠CBD+∠DBN,∴∠ABC=∠DBN,∵BC,BD分别平分∠ABP和∠PBN,∴2∠ABC=∠ABN,∵AM∥BN,∴∠A+∠ABN=180°,∴2∠ABC+∠A=(∠A+∠ABN)=×180°=90°.10.证明:(1)∵∠CDG=∠B,∴DG∥AB,∴∠1=∠BAD,∵∠1+∠FEA=180°,∴∠BAD+∠FEA=180°,∴EH∥AD;(2)由(1)得:∠1=∠BAD,EH∥AD,∴∠1=∠H,∴∠BAD=∠H.11.解:(1)根据折叠的性质可得,∠MBR1=∠M′BR1,即,BR1平分∠ABM,故答案为:∠ABM,∵∠ABM=90°,∴∠MBR1=∠M′BR1=∠ABM=45°,在四边形M′BR1N′中,∠M′=∠N′=∠M=∠N=90°,∴∠BR1N′=360°﹣90°﹣90°﹣45°=135°;(2)α=60°;由折叠可得,∠PAB=α=60°,∠ABR1=30°,∠R1AM″=60°,∴∠BAM″=180°﹣60°﹣60°=60°,∴∠ABR1+∠BAM″=30°+60°=90°,∴AM''⊥BR1;(3)①由折叠可得∠R1BR2=×α=,在四边形M′BR2N′中,∠M′=∠N′=∠M=∠N=90°,∴∠BR2N′=360°﹣90°﹣90°﹣=180°﹣;故答案为:180°﹣;②折叠n次可得∠R n BR n+1=××…××α=,在四边形中有内角和可得,∠BR n N'=360°﹣90°﹣90°﹣=180°﹣,故答案为:180°﹣.12.解:(1)证明:∵∠BAC=70°,∠ADE=110°.∴∠BAC+∠ADE=180°.∴DE∥AC,∴∠C=∠BED;(2)如图所示,∵DF∥AE,∴∠AEC=∠DFC,△AEC中,∠EAC=28°,∠C=62°,∴∠DFC=∠AEC=180°﹣62°﹣28°=90°.13.解:∵EF∥AD(已知),∴∠2=∠3(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1=∠2,∴∠1=∠3,∴AB∥DG(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BAC+∠DGA=180°(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BAC=70°,∴∠AGD=110°,故答案为:∠3;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DG;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DGA;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14.解:△BEC是直角三角形.理由:∵AB∥CD(已知),∴∠ABC+∠DCB=180°(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BE平分∠ABC,CE平分∠BCD(已知),∴∠CBE=∠ABC,∠BCE=∠BCD(角平分线的性质).∴∠CBE+∠ECB=(∠ABC+∠DCB)=90°.∵∠CBE+∠ECB+∠BEC=180°(三角形内角和180°),∴∠BEC=90°(等式性质),∴△BEC是直角三角形.15.解:(1)∵∠FCD=50°,∴∠ACD=180°﹣50°=130°,∵CE平分∠ACD,∴∠ECD=∠ECA=∠ACD=65°,∵AB∥CD,∴∠1=∠ECD=65°.(2)如图,∠CAP与∠ACP互余,理由:∵AP平分∠FAB,CE平分∠ACD,∴∠CAP=∠EAP=∠BAC,∠ACP=∠DCE=∠ACD,∵AB∥CD,∴∠BAC+∠ACD=180°,∴∠CAP+∠ACP=(∠BAC+∠ACD)=90°.。

(完整)九年级数学上册第一章综合练习题及答案(2)

(完整)九年级数学上册第一章综合练习题及答案(2)

慧学云教育九 年 级 数 学 试 题(图形与证明二)一.选择题1、顺次连接任意四边形各边中点所得到的四边形一定是( )A 平行四边形B 菱形C 矩形D 正方形2、 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金华,风光秀丽,花木葱茏.某广场上一个形状是平行四边形的花坛(如图),分别种有红、黄、蓝、绿、橙、紫6种颜色的花.如果有AB EF DC ∥∥,BC GH AD ∥∥,那么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红花、绿花种植面积一定相等 B .绿花、黄花种植面积一定相等 C .红花、蓝花种植面积一定相等 D .蓝花、紫花种植面积一定相等3.如图,直线1l ∥2l ,若155,265∠=︒∠=︒,则3∠A 50︒B 55︒C 60︒D 65︒4、若等腰三角形的一个底角为50°,则顶角为( A .50° B .100° C .80° D .65°5、如图1,□ABCD 的周长是28㎝,△ABC 的周长是22㎝,则AC 的长为 ( )A .14㎝B .12㎝C .10㎝D .8㎝1 26、下列命题中,真命题是 ( )A.两条对角线相等的四边形是矩形 B.两条对角线互相垂直的四边形是菱形C.两条对角线互相垂直且相等的四边形是正方形 D.两条对角线互相平分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7、已知菱形的两条对角线长分别为6和8,则菱形的周长为( ) A .20 B .30 C .40 D .108、如图2,在菱形ABCD 中,不一定成立的是( ) A .四边形ABCD 是平行四边形 B .AC ⊥BDDCB AA F C DB E3C .△ABD 是等边三角形 D .∠CAB =∠CAD9、如图3,在ABC △中,点E D F ,,分别在边AB ,BC ,CA 上,且DE CA ∥,DF BA ∥.下列四个判断中,不正确...的是 ( ) A.四边形AEDF 是平行四边形B.如果90BAC ∠=o ,那么四边形AEDF 是矩形 C.如果AD 平分BAC ∠,那么四边形AEDF 是菱形D.如果AD BC ⊥且AB AC =,那么四边形AEDF 是正方形10.如图,正方形ABCD 的边长为2,点E 在AB 边上,四边形EFGB 也为正方形, 设△AFC 的面积为S ,则 ( ) A .S=2 B .S=4 C .S=2.4 D .S 与BE 长度有关二.填空题11.已知平行四边形ABCD 中,AB =14cm,BC =16cm,则此平行四边形的周长为 _____cm.12.矩形的两条对角线的夹角为600,较短的边长为12cm,则对角线长为 cm.13.如下图(1),在平行四边形ABCD 中,CE AB ⊥,E 为垂足.如果125A =o ∠,则BCE =∠14.在四边形ABCD 中,已知AB ∥CD ,请补充一个条件: ,使得四边形ABCD 是平行四边形。

图形与证明(二)小结与思考

图形与证明(二)小结与思考

第一章 图形与证明(二)单元测试1第一章【知识回顾】【基础训练】1.梯形的中位线长为3,高为2,则该梯形的面积为 。

2.若等腰三角形的一个外角为70°,则它的底角为 度。

3.某等腰三角形的两条边长分别为3cm 和6cm ,则它的周长为A .9cmB .12cmC .15cmD .12cm 或15cm4.已知梯形的上底长为3cm ,中位线长为5cm ,则此梯形下底长为__________cm .2.直角三角形全等的判定:HL 4.等腰梯形的性质和判定 5.中位线 三角形的中位线 梯形的中位线注意:若等边三角形的边长为a ,则:其高为: ,面积为: 。

1.等腰三角形 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 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 线段的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和判定 角的平分线的性质和判定3.平行四边形 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和判定:4个判定定理 矩形的性质和判定:3个判定定理 菱形的性质和判定:3个判定定理 正方形的性质和判定:2个判定定理注注意:(1)中点四边形①顺次连接任意四边形各边中点,所得的新四边形是 ; ②顺次连接对角线相等的四边形各边中点,所得的新四边形是 ; ③顺次连接对角线互相垂直的四边形各边中点,所得的新四边形是 ; ④顺次连接对角线互相垂直且相等的四边形各边中点,所得的新四边形是 。

(2)菱形的面积公式:ab S 21= (b a ,是两条对角线的长)注意:(1)解决梯形问题的基本思路:通过分割和拼接转化成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进行解决。

即需要掌握常作的辅助线。

(2)梯形的面积公式:()lh hb a S =+=21(l -中位线长)5.如图,点P 到∠AOB 两边的距离相等,若∠POB =30°,则 ∠AOB =_____度.6.如图,要测量A 、B 两点间距离,在O 点打桩,取OA 的中点 C ,OB 的中点D ,测得CD =30米,则AB =______米. 7.平行四边形ABCD 中,AC ,BD 是两条对角线,如果添加一个条件,即可推出平行四边形ABCD 是矩形,那么这个条件是( ) A .AB=BC B .AC=BD C .AC ⊥BD D .AB ⊥BD 8.(08,扬州)如图,已知四边形ABCD 是平行四边形,下列结论中不正确的是( )A 、当AB=BC 时,它是菱形B 、当AC ⊥BD 时,它是菱形 C 、当∠ABC=900时,它是矩形 D 、当AC=BD 时,它是正方形 9.下列条件中不能确定四边形ABCD 是平行四边形的是( )A.AB=CD ,AD ∥BCB.AB=CD ,AB ∥CDC.AB ∥CD ,AD ∥BCD.AB=CD ,AD=BC10.如图,下列条件之一能使平行四边形ABCD 是菱形的为( )①A C B D ⊥ ②90BAD ∠=③A B B C = ④A C B D =A .①③B .②③C .③④D .①②③11.如图,在四边形ABCD 中,A D ∥BC,∠D=90°,若再添加一个条件,就能推出四边形ABCD 是矩形,你所添加的条件是( ).(写出一种情况即可) 12.)如图,菱形ABCD 中,对角线AC ,BD 相交于点0,若再补充一个条件能使菱形ABCD 成为正方形,则这个条件是( )(只填一个条件即可).13.(08,临沂)如图,菱形ABCD 中,∠B =60°,AB =2,E 、F 分别是BC 、CD 的中点,连接AE 、EF 、AF ,则△AEF 的周长为A . 32B . 33C . 34D . 3 14.顺次连接等腰梯形四边中点所得四边形是A.菱形B.正方形C.矩形D.等腰梯形ABCD 第10题DBC第11题ADBO第12题第13题15.顺次连结四边形四条边的中点,所得的四边形是菱形,则原四边形一定是 A .平行四边形 B .对角线相等的四边形 C .矩形. D .对角线互相垂直的四边形 16.如图所示,有一张一个角为60拼成的四边形是 ()A .邻边不等的矩形B .等腰梯形C .有一个角是锐角的菱形D .正方形17.某花木场有一块如等腰梯形ABCD 的空地(如图),各边的中点分别是E 、F 、G 、H ,用篱笆围成的四边形EFGH 场地的周长为40cm ,则对角线AC= cm 18.如图,在梯形ABCD 中,AD ∥BC ,AB =CD ,AC ⊥BD ,AD =6,BC =8,则梯形的高为 。

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图形与证明(二)

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图形与证明(二)
如何证明“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 的逆命题是正确的? (1)写出它的逆命题;
(2)画出图形,写出已知、求证,并进行 证明.
通过上面的证明,我们又得到了等腰三角形的 判定定理: 定理:如果一个三角形的两个角相等,那么 这两个角所对的边也相等. (简称“等角对等边”)
练习1.
1、如果等腰三角形的周长为12,一边长 为5,那么另两边长分别为 . 2、如果等腰三角形有两边长为2和5,那么 周长为 .
在△ABC中, AB=AC, 填空 D在BC上 1.如果 AD⊥BC, CAD 那么∠BAD=∠___, A CD BD=___.
2.如果∠BAD=∠CAD , BC 那么AD⊥___, CD BD=___. 3.如果BD=CD, CAD 那么∠BAD=∠___, B BC AD⊥___.
D
C
思考与探索
求证:∠B=∠C.
A
B
D
C
证明:作∠BAC的平分线AD. 在△ABD和△ACD中, A
AB AC(已 知) , ) BAD CAD(辅 助线 画法 , AD AD(公 共边) ,
∴△ABD ≌ △ACD(SAS). B D
C
∴ ∠ B= ∠ C(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角相等).
第一章 图形与证明(二)
1.1 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1)
回首往事:
1、证明三角形全等的方法有? 2、什么叫做等腰三角形? 3、等腰三角形有哪些性质? 4、上述性质你以前是怎么得到的?
5、这些性质都是真命题吗?你能证明 它吗?如何证明一个文字命题呢?
试一试
求证: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
已知:如图,在△ABC中,AB=AC.
6、若∠A=36°, ∠C=72°, ∠DBC=36°, 试找出图中所有的等腰三角形,并说明理由.

九上教案第一章 图形与证明(二) 1.1

九上教案第一章 图形与证明(二) 1.1

1.1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1)九年级数学备课组【学习目标】1、进一步掌握证明的基本步骤和书写格式。

2、能用“基本事实”和“已经证明的定理”为依据,证明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定理和判定定理。

【重点、难点】1、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及其证明。

2、应用性质解题。

【预习指导】:在初中数学八(下)的第十一章中,我们学习了证明的相关知识,你还记得吗?不妨回忆一下。

1、用_______________的过程,叫做证明。

经过________________称为定理。

2、证明与图形有关的命题,一般步骤有哪些?(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推理和证明的依据有哪几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我们初中数学中,选用了哪些真命题作为基本事实:(1)______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_______;(3)______________________;(4)______________________;(5)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此外,还有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也都看作是基本事实。

5、在八(下)的第十一章中,我们依据上述的基本事实,证明了哪些定理?你能一一列出来吗?(1)______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_______;(3)______________________;(4)______________________;(5)______________________;(6)______________________;(7)______________________;(8)______________________;(9)______________________;(10)______________________。

苏科版九年级上 图形与证明(二)练习

苏科版九年级上 图形与证明(二)练习

图形与证明(二)练习 姓名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6分)1.如图1所示, ABCD 中,两条对角线AC 、BD 相交于点O,AF ⊥BD 于F,CE ⊥BD 于E, 则图中全等三角形的对数共有( ) A.5对 B.6对 C.7对 D.8对CE BF A DOB 'CN BFADPM(2) (2) (3) 2.在 ABCD 中,AB ∥CD,AD ∥BC,则下列结论中正确的是( ) A.∠A=∠B B.AC=BD; C.AB=AD D.ABC ACD S S ∆∆=3.平行四边形的周长是25cm,对边的距离分别是2cm 、3cm,则这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为( ) A.15cm 2 B.25cm 2 C.30cm 2 D.50cm 24.一个菱形的两条对角线长分别是6cm,8cm,则这个菱形的面积S 等于( ) A.48cm 2B.24cm 2C.12cm 2D.18cm 25.直角三角形中,两条直角边长分别是12和5,则斜边上的中线长是( )A.26B.13C.8.5D.6.56.如图2所示,把菱形ABCD 沿着对角线AC 的方向移动到菱形A′B′C′D′的位置,它们的重叠部分(图中阴影部分)的面积是菱形ABCD 的面积的12,若AC=, 则菱形移动的距离AA′是( ) A.122C.1-17.在正方形ABCD 中,E 是AB 的中点,BF ⊥CE 于F,那么ABCD :S BFC S ∆正方形为( )A.1:3B.1:5C.1:4D.1:88.如图3所示,把矩形纸片ABCD 对折,设折痕为MN,再把B 点叠在折痕线上, 得到Rt △AB′E,沿着EB′线折叠所得到的△EAF 是( )A.等腰三角形B.等边三角形;C.等腰直角三角形D.直角三角形 9.等腰梯形的两条对角线互相垂直,中位线长为8cm,则它的高为( ) A.4cmcm C.8cm10.若一个梯形的中位线长为15,一条对角线把中位线分成两条线段, 这两条线段的比是3:2,则梯形的上、下底长分别是( )A.3,4.5B.6,9C.12,18D.2,311.如图4所示,在直角梯形ABCD 中,AB ⊥BC,AD=1,BC=3,CD=4,EF 为梯形的中位线,DH 为梯形的高且交EF 于G .下列结论:①G 为EF 的中点;②△EHF 为等边三角形;③四边形EHCF 为菱形;④12BEH C FH S S ∆∆=.其中正确的结论有( )A.1个B.2个C.3个D.4个CE B HG F A DCE B FADCEBFADP O CADO(4) (5) (6) (7)12.如图5所示,矩形ABCD 的边长AB=6,BC=8,将矩形沿EF 折叠,使C 点与A 点重合,则折痕EF 的长是( )A.7.5B.6C.10D.513.如图6所示,在矩形ABCD 中,AB=3,AD=4,P 是AD 上的动点,PE ⊥AC 于E,PF ⊥BD 于F,则PE+PF 的值为( ) A.125B.2C.52D.135二、填空题:(每题2分,共24分) 14.在四边形ABCD 中,∠B=80°,∠A 、∠C 、∠D 的度数比为2:3:5,则∠A= _____,∠C=_______,∠D=________.15.在 ABCD 中,若∠A:∠B=2:1,AD=20cm,AB=16cm, 则AD 与BC 两边间的距离是_____, ABCD 的面积是_______. 16.在四边形ABCD 中,∠A+∠C=180°,∠B:∠C:∠D=4:3:5,这个四边形中∠A=________,∠C=______,∠D=________.17.菱形的两条对角线长的比是1:2,其面积为12cm 2,则较长对角线是_______. 18.已知菱形的锐角是60°,边长是20cm,则较长的对角线是_____cm. 19.梯形ABCD 中,AB ∥CD,∠D=80°,∠C=50°,AB=4,CD=10,则AD 的长是______. 20.如图7所示, ABCD 中,AC ⊥AB,∠ABD=30°,AC 与BD 相交于点O, AO= 1, 则BC=_____.21. 如图8所示, 已知AD ∥BC, 要使四边形ABCD 为平行四边形, 需要增加条件_______.(只需填一个你认为正确的条件即可)22.如图9所示,已知矩形ABCD(AD>AB)中,AB=a,∠BDA=θ,试用a 与θ表示:AD=__________,BD=__________.23.如图10所示,是一块在电脑屏幕上出现的矩形色块图,由6个颜色不同的正方形组成.设中间最小的一个正方形边长为1,则这个矩形色块图的面积为________.CA DCBAD(8) (9) (10) (11)24.已知四边形ABCD 各边中点分别E 、F 、G 、H ,如果四边形ABCD 是________,那么四边形EFGH 是正方形.25.如图11所示,直角梯形ABCD 的中位线EF 的长为a,垂直于底的腰AB 的长为b,则图中阴影部分的面积等于________. 三、判断题:(正确的打“∨”,错误的打“×”,每题2分,共12分)26.n 边形的内角和为n ·180°-360°.( )27.四边形ABCD 中,∠A=∠B,∠C=∠D,则四边形ABCD 是平行四边形.( ) 28.矩形是平行四边形.( )29.菱形的两条对角线将菱形分成四个面积相等的直角三角形.( ) 30.一组邻边相等,一个角是直角的四边形是正方形.( ) 31.等腰梯形、直角梯形是特殊梯形.( )四、解答题:(第32、33题每题7分,其余每题8分,共38分)31.如图所示,以△ABC 的三边为边,分别作三个等边三角形. (1)求证四边形ADEF 是平行四边形.(2)△ABC 满足什么条件时,四边形ADEF 是菱形?是矩形? (3)这样的 ADEF 是否总是存在?32.已知:如图所示,BD 是△ABC 的角平分线,EF 是BD 的垂直平分线,且交AB 于E,交BC 于点F.求证:四边形BFDE 是菱形.E BFA D33.如图所示,在四边形ABCD 中,AD=BC,E 、F 、G 分别是AB 、CD 、AC 的中点. 求证:△EFG 是等腰三角形.CEFAD G34.如图所示,梯形ABCD 中,AD ∥BC,AB=DC.(1)P 、E 、F 分别是BC 、AC 、BD 的中点,求证:AB=PE+PF; (2)如果P 是BC 上的任意一点(中点除外),PE ∥AB,PF ∥DC,那么AB=PE+PF,这个结论还成立吗?如果成立,请证明;若不成立,请说明理由.E PBA D F CABEDF35. (多解题)如图所示,在梯形ABCD 中,AD ∥BC,AD<BC,F 、E 分别是对角线AC 、BD 的中点.求证:EF=12(BC-AD).E BADFC36. (多变题)已知:在等腰梯形ABCD 中,AD ∥BC,直线MN 是梯形的对称轴,P 是MN 上的一点, 直线BP 交直线DC 于点F,交CE 于点E,且CE ∥AB.(1)若点P 在梯形的内部,如图所示,求证:BP 2=PE ·PF;EPBAD F NCM(2)若点P 在梯形的外部,如图所示,那么(1)中的结论是否成立?若成立,请证明;若不成立,请说明理由.。

图形与证明 ~~期中复习

图形与证明 ~~期中复习

FED CBABACDEO图形与证明(二)复习课~~有关计算班级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学习目标:1.理解特殊三角形的概念,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特殊四边形的概念,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2.探索并证明特殊三角形、四边形的性质、判定定理,并能解决有关的运用;3.学会分析与综合的思考方法,能有条理的思考与表达自己的想法;4.感受公理化思想,转化思想。

学习重点:能运用特殊图形多边形的性质与判定的解决问题,并能进行有关计算。

学习难点:合理的运用多边形的性质,解决多边形的计算。

【课前练习】:1.以等腰三角形、菱形为例整理它们的判定、性质,画出知识结构图。

等腰三角形:判定:(几何语言) 性质:(组成元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 (图形整体)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菱形:由菱形面积的推导可以看出多边形的问题通常的思想方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小试牛刀】:1.等腰三角形的一个角为︒30,则顶角的度数是____________.2.在□ABCD 中,∠ABC 的平分线交AD 于E ,且AE =2,DE =1,则□ABCD 的周长等于 .3.如图,在△ABC 中,∠C=900,点D 在BC 上,DE 垂直平分AB ,且DE=DC ,则∠B =______.4.如图,矩形ABCD 的对角线AC =8cm ,∠AOD =120º,则AB 的长为_____________。

第1章 图形与证明(二):从重要知识点开始学习

第1章 图形与证明(二):从重要知识点开始学习
学 习并 不是 游 离于 以往 的探 索 经验 , 而是 依 然 建 立在 我 们 对 “ 对称” 的 理 解 和认 识 基 础上 , 继 续发 挥 这 根 “ 线” 的作 用 , 借 助 曾 经 的 实验 操 作 方 法 , 就 能 帮 助我 们 确 定 证 明 的方 法.
1 3
T n t e l I i g en t ma t h e ma t i c s
知 识 点7 菱形 的 判 定
【 透 析 】 若 已知 的 四边 形 是 平 行 四边
形 . 要证 它 是菱 形 . 需 要 证 它 有 一 组 邻 边 相
当 四 边 形 是 一 般 的 知识 点3 斜 边和 一 条 直 角边 对 应 相 等 等 或 对 角 线 互 相 垂 直 : 四 边 形 . 要 证 它 是 菱 形 . 可 以 证 它 的 四 条 边 的 两 个直 角三 角形 全 等 再 证 它 【 透 析 】 此 定 理 是 直 角 三 角形 全 等 的 相 等 或 先 证 它 是 一 个 平 行 四 边 形 .
基地学校 : 连 云港 市 新 海 实验 中学 名师 团队 : 连 云 港 孙 朝 仁 名 师 工 作 室
第1 章
【 思维导 图 】
图形与证明( 二)
【 名师 箴言 】
我 们 在 前 面研 究 图 形 的 过 程 中 , 一 直 有 一根 “ 线” —— “ 对称” 在 引 导 着我 们 去认 识 图 形. 由“ 轴对称” 得到等腰 三角形、 等 边 三 角形 、 直 角三 角形 、 角 平分 线 、 中垂 线 性 质 , 由“ 中 心对称” 得 到 平 行 四边 形 、 矩形、 菱形 、 正 方 形及 中位 线 的 性 质 . 在 这 一 章 中上 述 结 论 的 再

图形与证明(二)期末复习ppt

图形与证明(二)期末复习ppt
A D
B
C
19.如图,在等腰梯形ABCD中,AD∥BC,AB=DC=5, AD=6,BC=12.动点P从D点出发沿DC以每秒1个单 位的速度向终点C运动,动点Q从C点出发沿CB以每 秒2个单位的速度向B点运动.两点同时出发,当P点 到达C点时,Q点随之停止运动. (1)梯形ABCD的面积等于 36 ;
3 t 5 3 NC=1+t
5 5 MC = + t 4 4
t 4
H
20.如图,四边形ABCD为矩形,AB=4,AD=3, 动点M、N分别从D、B同时出发, 以1个单位/秒的速度运动,点M沿DA向终点A运动, 点N沿BC向终点C运动。过点N作NP⊥BC,交AC 于点P,连结MP。已知动点运动了x秒。 ⑴请直接写出PN的长;(用含x的代数式表示)
⑵若0秒≤x≤1秒,试求△MPA的面积S与时间x秒 的函数关系式,并求S的最大值。 ⑶若0秒≤x≤3秒,△MPA能否为一个等腰三角形? 若能,试写出所有x的对应值;若不能,试说明理由 D C C D M 3-x M N N H 3-x P x P 5 B A 3x B A
D M P 3-x 5 H x A 6
13 20 H
6.如图,四边形ABCD是边长为9的正方形纸片, 将其沿MN折叠,使点B落在CD边上的B’处, 点A对应点为A’,且B’C=3,则AM的长是 ( B) A.1.5 B.2 C.2.25 D.2.5
9 2 15 2
F
6 3
X=4
9-x
x 7.若梯形的面积为12cm2,高为3cm, 4 则此梯形的中位线长为_________cm.
A
6
D P
4 5
B
12
Q 3
C
(2)当PQ∥AB时,P点离开D点的时间等于 秒; (3)当P、Q、C三点构成直角三角形时,P点离开D点 多少时间?

九年级上数学期中复习教案:图形与证明二

九年级上数学期中复习教案:图形与证明二

图形与证明二复习一、课前导学 知识点:二、课前练习:1.等腰三角形的一个角为50°,那么它的一个底角为______.2.四边形ABCD 中,若∠A ︰∠B ︰∠C ︰∠D =2︰2︰1︰3,那么这个四边形是 3.梯形的中位线长为3,高为2,则该梯形的面积为4.如图,已知梯形ABCD 中,AD ∥BC ,AB=CD=AD ,AC ,BD 相交于O 点,∠BCD=60°,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梯形ABCD 是轴对称图形B .BC=2ADC .梯形ABCD 是中心对称图形 D .AC 平分∠DCB5.矩形的两条对角线的一个夹角是60°,两条对角线的和是8cm ,周长是 cm ,较长边与对角线的夹角是ODCB A2.直角三角形全等的判定:HL 4.等腰梯形的性质和判定 5.中位线三角形的中位线: 梯形的中位线注意:若等边三角形的边长为a ,则:其高为: ,面积为: 。

1.等腰三角形 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 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 线段的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和判定 角的平分线的性质和判定3.平行四边形 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和判定:4个判定定理 矩形的性质和判定:3个判定定理 菱形的性质和判定:3个判定定理 正方形的性质和判定:2个判定定理 注注意:(1)中点四边形 ①顺次连接任意四边形各边中点,所得的新四边形是 ;②顺次连接对角线相等的四边形各边中点,所得的新四边形是 ; ③顺次连接对角线互相垂直的四边形各边中点,所得的新四边形是 ;④顺次连接对角线互相垂直且相等的四边形各边中点,所得的新四边形是 。

(2)菱形的面积公式:ab S 21= (b a ,是两条对角线的长) 注意:(1)解决梯形问题的基本思路:通过分割和拼接转化成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进行解决。

即需要掌握常作的辅助线。

(2)梯形的面积公式:()lh h b a S =+=21(l -中位线长)6.菱形的周长是20 cm,相邻两个内角的度数之比是1:2,则较短的对角线长为cm7. 若正方形的一条对角线的长为2cm,则这个正方形的面积为.8.如图:在四边形ABCD中,E是AB上的一点,△ADE和△BCE都是等边三角形,点P、Q、M、N分别为AB、BC、CD、DA的中点,则四边形MNPQ是三、例题选讲:1.已知,如图,△ABC中,D、E 分别是AC、AB上的点,BD与CE交于点O,给出下面四个条件:①∠EBO=∠DCO;②∠BEO=∠CDO;③BE=CD;④OB=OC(1)上述条件中,哪两个条件可判定△ABC是等腰三角形(请用序号写出所有情形);(2)选择第(1)题中的一种情形,证明△ABC是等腰三角形。

八下图形与证明(复习)

八下图形与证明(复习)
注:运用数学符号和数学语言条理清晰地写出证明过程; 运用数学符号和数学语言条理清晰地写出证明过程 检查表达过程是否正确,完善 完善。 检查表达过程是否正确 完善。
知识回顾
对名称或术语的含义进行描述,做出规定, 对名称或术语的含义进行描述,做出规定,就是给出 定义. 他们的定义 他们的定义. 例如: 例如: 符号不同、绝对值相等的两个数”是 互为相反数 “符号不同、绝对值相等的两个数 是“ _______”的定义 的定义. “能够完全重合的图形”是“全等形 的定义. 能够完全重合的图形” 无理数: 无理数:
A B D C
请用其中的两个事项作为条件,另一个事项作为结论, 请用其中的两个事项作为条件,另一个事项作为结论, 构造一个命题. 构造一个命题. 你构造的命题是真命题吗?为什么? 你构造的命题是真命题吗?为什么?
例题精讲
如图, 如图,在△AFD 和△CEB中,点A,E,F,C在 △ 中 在 A 同一直线上,下面有4个判断 个判断: 同一直线上,下面有 个判断: ①AD=CB ③ ∠ B= ∠ D ②AE=FC ④AD ∥BC
(1)每单位面积所受到的压力叫做压强; 每单位面积所受到的压力叫做压强; (2)如果a是实数,那么a2+1〉0; 如果a是实数,那么a +1〉 (3)两个无理数的乘积一定是无理数; 两个无理数的乘积一定是无理数; (4)偶数一定是合数吗? 偶数一定是合数吗? (5)连接AB; 连接AB; AB (6)不相等的两个角不可能是对顶角
才智T台
如图: 内的任意一点, 如图:在△ABC中,P是△ABC 内的任意一点, 中 是 有怎样的大小关系? ∠BPC与∠A有怎样的大小关系?说说你的理由。 与 有怎样的大小关系 说说你的理由。 A 拓展3 拓展

苏科版九年级上数学期末复习试卷二(图形与证明)

苏科版九年级上数学期末复习试卷二(图形与证明)

初三数学期末复习二(图形与证明)一、基础练习1、若顺次连结一个四边形各边中点所得的图形是正方形,那么这个四边形的对角线 A 、互相垂直 B 、相等 C 、互相平分 D 、互相垂直且相等 ( )2、如图,在□ABCD 中,E 是BC 的中点,且∠AEC=∠DCE ,下列结论不正确...的是( ) A 、BF=21DF B 、S △FAD =2S △FBE C 、四边形AECD 是等腰梯形 D 、∠AEB=∠ADC , 3、如图所示,正方形ABCD 的面积为12,ABE △是等边三角形,点E 在正方形ABCD 内,在对角线AC 上有一点P ,使PD PE 的和最小,则这个最小值为( )A. B. C .3 D4、如图,在梯形ABCD 中,AB ∥CD ,中位线EF 与对角线AC 、BD 交于M 、N 两点,若EF=18㎝,MN=8㎝,则AB 的长等于 。

5、如图,直线L 过正方形ABCD 的顶点B ,点A 、C 到直线L 的距离分别是1和2,则正方形的边长是 。

二、例题精讲例1、如图,把矩形纸片ABCD 沿EF 折叠,使点B 落在边AD 上的点B ′处,点A 落在点A ′处,(1)求证:B ′E=BF ;(2)设AE=a ,AB=b, BF=c,试猜想a 、b 、c 之间有何数量关系,并给予证明.21LDC BA 第5题图NM F E DC B A第4题图 A EP B C ABCDEFA ′B ′例2、如图在直角梯形ABCD 中,AD ∥BC ,AB ⊥AD ,AB =10 3 ,AD 、BC 的长是x 2-20x+75=0方程的两根,判断以点D 为圆心、AD 长为半径的圆与以C 圆心BC 为半径的圆的位置关系 。

例3、问题探究(1)请在图①的正方形ABCD 内,画出使∠APB =90°的一个..点P ,并说明理由. (2)请在图②的正方形ABCD 内(含边),画出使∠APB =60°的所有..的点P ,并说明理由. 问题解决如图③,现有一块矩形钢板ABCD ,AB =4,BC =3,工人师傅想用它裁出两块全等的、面积最大的△APB 和△CP ’D 钢板,且∠APB =∠CP ’D =60°,请你在图③中画出符合要求的点P 和P ’,并求出△APB 的面积(结果保留根号).AC初三数学期末复习二作业1、将矩形纸片ABCD 按如图所示的方式折叠,AE 、EF 为折痕,∠BAE =30°,AB =3,折叠后,点C 落在AD 边上的C 1处,并且点B 落在EC 1边上的B 1处.则BC 的长为( ).A 、3B 、2C 、3D 、322、正方形ABCD 的边长为1,M 是AB 的中点,N 是BC 中点,AN 和CM相交于点O ,则四边形AOCD 的面积是( )(A )16 (B )34 (C )23 (D ) 343、在△ABC 中,BC =10,B 1、C 1分别是图①中AB 、AC 的中点,在图②中,2121、C 、C 、B B 分别是AB ,AC 的三等分点,在图③中921921;C 、C C B 、、BB 分别是AB 、AC 的10等分点,则992211C B C B C B +++ 的值是( ) A . 30 B . 45 C .55 D .60① ② ③ 4、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平行四边形ABCD 的顶点A 、B 、D 的坐标分别是(0,0),(5,0),(2,3),则顶点C 的坐标是 。

第1章 证明(二) 2012年单元复习题(3)

第1章 证明(二) 2012年单元复习题(3)

《第1章证明(二)》2012年单元复习题(3)《第1章证明(二)》2012年单元复习题(3)一、填空题(共10小题,每小题5分,满分50分)1.(5分)(2009•贵港)若等腰三角形的一个底角为50°,则它的顶角为_________度.2.(5分)命题“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的逆命题是_________.3.(5分)在△ABC中,边AB、BC、AC的垂直平分线相交于P,则PA、PB、PC的大小关系是_________.4.(5分)三角形三边长为6,8,10,则这个三角形的面积是_________;直角三角形的两边分别为5,12,则另一边的长为_________.5.(5分)已知线段AB的垂直平分线是l,P是l上的一点,如果PA=7,∠A=60°,那么PB=_________,∠B= _________度,△PAB是_________三角形.6.(5分)如图,已知点A(2,0),B(0,4),△AOB与△BOC全等,则点C的坐标是_________.7.(5分)如图,点F、C在线段BE上,且∠1=∠2,BC=EF,若要使△ABC≌△DEF,则还须补充一个条件_________.(只要填一个)9.(5分)已知:如图,P、Q是△ABC边BC上两点,且BP=PQ=QC=AP=AQ,∠APQ=_________度,∠B=_________度,∠BAC=_________度.10.(5分)用反证法证明命题“在一个三角形中,至少有一个内角不小于60°”,假设为_________.二、选择题(共5小题,每小题4分,满分20分)∠∠14.(4分)如图,在△ABC中,∠A=50°,AB=AC,AB的垂直平分线DE交AC于D,则∠DBC的度数是()15.(4分)(2002•湛江)如图,小红从A地向北偏东30°,方向走100米到B地,再从B地向西走200米到C地,这时小红距A地()米三、解答题(共7小题,满分0分)16.如图已知∠AOB内有两点,M、N求作一点P,使点P在∠AOB两边距离相等,且到点M、N的距离也相等,保留作图痕迹并完成填空.解:(1)连接_________;作_________垂直平分线CD;(2)作∠AOB的_________OE与CD交于点_________,所以点_________就是要找的点.17.如图(1)是用硬纸板做成的两个全等的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的长分别为a和b,斜边长为c.图(2)是以c 为直角边的等腰直角三角形.请你开动脑筋,将它们拼成一个能证明勾股定理的图形(3).18.证明定理: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画出图形、写出已知、求证并证明)19.(2006•湖北)如图,点A、E、F、C在同一条直线上,现有下面四个关系:(1)AD=BC,(2)AE=CF,(3)∠B=∠D,(4)AD∥BC,请用其中三个作为条件,余下的一个作为结论编一道数学证明题,写出已知,求证并加以证明.20.等腰三角形的底边长为20,有一个内角为30°,求底边上的高.21.如图,在△ABC中,AC=BC,∠C=90°,AD是△ABC的角平分线,DE⊥AB,垂足为E.(1)已知CD=4cm,求AC的长;(2)求证:AB=AC+CD.“探究性学习”课中,设计了如下数表:(1)请你分别观察a,b,c与n之间的关系,并用含自然数n(n>1)的代数式表示:a=_________,b=_________,c=_________;(2)猜想:以a,b,c为边的三角形是否为直角三角形并证明你的猜想.《第1章证明(二)》2012年单元复习题(3)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一、填空题(共10小题,每小题5分,满分50分)1.(5分)(2009•贵港)若等腰三角形的一个底角为50°,则它的顶角为80度.2.(5分)命题“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的逆命题是两个角相等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3.(5分)在△ABC中,边AB、BC、AC的垂直平分线相交于P,则PA、PB、PC的大小关系是PA=PB=PC.4.(5分)三角形三边长为6,8,10,则这个三角形的面积是24;直角三角形的两边分别为5,12,则另一边的长为13或.S=ab=×=13当一条为斜边,另一条为直角边时,另一直角边为=或5.(5分)已知线段AB的垂直平分线是l,P是l上的一点,如果PA=7,∠A=60°,那么PB=7,∠B=60度,△PAB是等边三角形.6.(5分)如图,已知点A(2,0),B(0,4),△AOB与△BOC全等,则点C的坐标是(﹣2,0),(2,4),(﹣2,4).在第二象限时,坐标为(﹣,(﹣(﹣7.(5分)如图,点F、C在线段BE上,且∠1=∠2,BC=EF,若要使△ABC≌△DEF,则还须补充一个条件AC=DF.(只要填一个)9.(5分)已知:如图,P、Q是△ABC边BC上两点,且BP=PQ=QC=AP=AQ,∠APQ=60度,∠B=30度,∠BAC=120度.10.(5分)用反证法证明命题“在一个三角形中,至少有一个内角不小于60°”,假设为三个内角都小于60°.二、选择题(共5小题,每小题4分,满分20分)∠∠(∠(∠14.(4分)如图,在△ABC中,∠A=50°,AB=AC,AB的垂直平分线DE交AC于D,则∠DBC的度数是()15.(4分)(2002•湛江)如图,小红从A地向北偏东30°,方向走100米到B地,再从B地向西走200米到C地,这时小红距A地()米DA=50DA=50,AC=100三、解答题(共7小题,满分0分)16.如图已知∠AOB内有两点,M、N求作一点P,使点P在∠AOB两边距离相等,且到点M、N的距离也相等,保留作图痕迹并完成填空.解:(1)连接MN;作MN垂直平分线CD;(2)作∠AOB的角平分线OE与CD交于点P,所以点P就是要找的点.17.如图(1)是用硬纸板做成的两个全等的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的长分别为a和b,斜边长为c.图(2)是以c 为直角边的等腰直角三角形.请你开动脑筋,将它们拼成一个能证明勾股定理的图形(3).(×ab+c18.证明定理: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画出图形、写出已知、求证并证明)19.(2006•湖北)如图,点A、E、F、C在同一条直线上,现有下面四个关系:(1)AD=BC,(2)AE=CF,(3)∠B=∠D,(4)AD∥BC,请用其中三个作为条件,余下的一个作为结论编一道数学证明题,写出已知,求证并加以证明.20.等腰三角形的底边长为20,有一个内角为30°,求底边上的高.=10AD=AE+DE=BE+DE=20+10答:底边上的高是20+1021.如图,在△ABC中,AC=BC,∠C=90°,AD是△ABC的角平分线,DE⊥AB,垂足为E.(1)已知CD=4cm,求AC的长;(2)求证:AB=AC+CD.BD=AC=BC=CD+BD=4+“探究性学习”课中,设计了如下数表:c与n之间的关系,并用含自然数n(n>1)的代数式表示:a=n2﹣1,b=2n,c=n2+1;(2)猜想:以a,b,c为边的三角形是否为直角三角形并证明你的猜想.参与本试卷答题和审题的老师有:mmll852;心若在;lanyan;MMCH;fuaisu;lf2-9;csiya;CJX;wdxwzk;星期八;郭静慧;zhangCF;zhjh;py168;ljj;leikun;蓝月梦;hnaylzhyk;wangming;haoyujun;lanchong;117173;ln_86(排名不分先后)菁优网2012年8月31日。

第一章小结与思考(1)

第一章小结与思考(1)

如图,在△ABC中,D是BC边上的一点,E是AD的 中点,过A点作BC的平行线交CE的延长线于点F, 且AF=BD,连结BF. (1)求证:BD=CD; (2)如果AB=AC,试判断四边形AFBD的形状,并证明 你的结论.
如图,在梯形ABCD中,AD∥BC,AB∥DE, AF∥CD,E、F两点在边BC上,且四边形AEFD 是平行四边形. (1)AD与BC有何等量关系?请说明理由; (2)当AB=DC时,求证:□AEFD是矩形
2、等腰三角形的两边长分别为4和9,则第三 边长为
3、下列命题为真命题的是( ) A:三角形的中位线把三角形的面积分成相等的两部分; B:对角线相等且相互平分的四边形是正方形; C:关于某直线对称的两个三角形是全等三角形; D:一组对边平行,另一组对边相等的四边形一定是 等腰梯形
4、下列命题是假命题的是( ) A、四个角相等的四边形是矩形; B、对角线互相平分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C、四条边相等的四边形是菱形; D、对角线互相垂直且相等的四边形是正方形 5、在□ ABCD中,∠ABC的平分线交AD于E,且AE=2, DE=1,则□ ABCD的周长等于 .
2、已知:如图,矩形ABCD的对角线AC与BD 相交于点O,点O关于直线AD的对称点是E,连结 AE、DE. (1)试判断四边形AODE的形状,说明理由; (2)请你连结EB、EC,并证明EB=EC.
3、已知:平行四边形ABCD中,对角线AC和BD 相交于点O,M,N分别是OA,OC的中点, 求证:BM=DN ,BM∥DN.
回忆
• • • • 4. 等边三角形的判定: ______个角都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有_____个角是600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有一个角是600的_____三角线段垂直平分线上的点 • 到线段_______的距离相等;

2019年中考数学二轮复习专题练【几何图形的证明及计算问题】附答案解析

2019年中考数学二轮复习专题练【几何图形的证明及计算问题】附答案解析

2019年中考数学二轮复习专题练【几何图形的证明及计算问题】附答案解析类型一与全等三角形有关的证明及计算1.如图,在四边形ABCD中,AC⊥BD于点E,AB=AC=BD,点M为BC中点,N为线段AM 上的点,且MB=MN.(1)求证:BN平分∠ABE;(2)若BD=1,连接DN,当四边形DNBC为平行四边形时,求线段BC的长;第1题图2.如图①,在等腰三角形ABC中,AB=AC,在底边BC上取一点D,在边AC上取一点E,使AE=AD,连接DE,在∠ABD的内部作∠ABF=2∠EDC,交AD于点F.(1)求证:△ABF是等腰三角形;(2)如图②,BF的延长线交AC于点G.若∠DAC=∠CBG,延长AC至点M,使GM=AB,连接BM,点N是BG的中点,连接AN,试判断线段AN、BM之间的数量关系,并证明你的结论.第2题图3.如图①,在△ABC中,∠ACB=90°,AC=BC,E为AC边上的一点,F为AB边上一点,连接CF,交BE于点D,且∠ACF=∠CBE,CG平分∠ACB交BD于点G.(1)求证:CF=BG;(2)如图②,延长CG交AB于H,连接AG,过点C作CP∥AG交BE的延长线于点P,求证:PB =CP+CF;(3)在(2)问的条件下,当∠GAC=2∠FCH时,若S△AEG=33,BG=6,求AC的长.图①图②第3题图4.如图①,在Rt△ABC中,AC=BC,∠ACB=90°,点D,E分别在AC,BC上,且CD=CE.(1)求证:∠CAE=∠CBD;(2)如图②,F是BD的中点,连接CF交AE于点M,求证:AE⊥CF;(3)如图③,F,G分别是BD,AE的中点,连接GF,若AC=2 2 ,CE=1,求△CGF的面积.第4题图5.如图①,在正方形ABCD中,O是对角线AC上一点,点E在BC的延长线上,且OE=OB,OE交CD于点F.(1)求证:△OBC≌△ODC;(2)求证:∠DOE=∠ABC;(3)把正方形ABCD改为菱形,其他条件不变(如图②),若∠ABC=52°,求∠DOE的度数.第5题图6.已知:如图①,等腰直角△ABC和△ECD中,∠ACB=∠ECD=90°,AC=BC,EC=DC.(1)求证:BE=AD;(2)如图②,若将△ECD绕点C按逆时针方向旋转一个锐角,①延长BE交AD于点F,交AC于点O.求证:BF⊥AD;②如图③,取BE的中点M,AD的中点N,连接MN,NC,求∠MNC的度数.第6题图类型二与相似三角形有关的证明及计算1.如图①,已知在△ABC中,∠ABC=90°,AB=3,BC=4.点Q是线段AC上的点,过点Q作AC的垂线交线段AB(如图①)或线段AB的延长线(如图②)于点P.(1)当点P在线段AB上时,求证:△AQP∽△ABC;(2)当△PQB为等腰三角形时,求AP的长.第1题图2. 如图,在四边形ABCD 中,AC 平分∠DAB ,∠ADC =∠ACB =90°,E 为AB 的中点,连接DE 、CE .(1)求证:AC 2=AB ·AD ; (2)求证:CE ∥AD ;(3)若AD =5,AB =7,求ACAF 的值.第2题图3. 如图①,在△ABC 中,AB =AC ,点D 、E 、F 分别在BC 、AB 、AC 上,∠EDF =∠B. (1)求证:DE ·CD =DF ·BE ;(2)如图②,若D 为BC 中点,连接EF ,A D. ①求证:DE 平分∠BEF ;②若四边形AEDF 为菱形,求∠BAC 的度数及AEAB 的值.第3题图4. 如图①,△ABC 中,点D 在线段AB 上,点E 在线段CB 延长线上,且BE =CD ,EP ∥AC 交直线CD 的延长线于点P ,交直线AB 的延长线于点F ,∠ADP =∠AC B.(1)图①中是否存在与AC 相等的线段?若存在,请找出,并加以证明,若不存在,说明理由; (2)若将“点D 在线段AB 上,点E 在线段CB 延长线上”改为“点D 在线段BA 延长线上,点E 在线段BC 延长线上”,其他条件不变(如图②).当∠ABC =90°,∠BAC =60°,AB =2时,求线段PE 的长.第4题图5. 如图①,△ABC 中,BC >AC ,CD 平分∠ACB 交AB 于D ,E ,F 分别是AC ,BC 边上的两点,EF 交CD 于H .(1)若∠EFC =∠A ,求证:CE ·CD =CH ·BC ;(2)如图②,若BH 平分∠ABC ,CE =CF ,BF =3,AE =2,求EF 的长;(3)如图③,若CE ≠CF ,∠CEF =∠B ,∠ACB =60°,CH =5,CE =4 3 ,求 AC BC 的值.第5题图类型三与全等和相似三角形有关的证明及计算1.如图,等边△ABC边长是8,过点C的直线l∥AB,点D为BC上一点(不与点B,C重合),将一个60°角的顶点放在D处,它的边始终过点A,另一边与直线l交于点E,DE交AC于点F.(1)若BD=6,求CF的长;(2)若点D是BC的中点,判定△ADE的形状,并给出证明;(3)若点D不是BC的中点,则(2)中的结论成立吗?如果成立,请给予证明,如果不成立,请说明理由.第1题图2.如图①,在△ABC中,AC=BC,∠ACB=90°,点D、P分别为AC、AB的中点,连接BD、CP,CP交BD于点E,点F在AB上且∠ACF=∠CB D.(1)求证:CF=BE;(2)如图②,过点A 作AG ⊥AB 交BD 的延长线于点G . ①若CF =6,求DG 的长; ②设CF 交BD 于点H ,求HECH 的值.第2题图3. 如图①,已知D 是△ABC 的边BC 上的中点,DE ⊥AB 于点E ,DF ⊥AC 于点F ,且BE =CF ,点M 、N 分别是AE 、DE 上的点,AN ⊥FM 于点G .(1)若∠BAC =90°,求证:△ABC 为等腰直角三角形; (2)如图②,若∠BAC ≠90°,AF =2DF . ①求证:FM AN =EM DN ; ②求AN ∶FM 的值.图① 图②第3题图4. (2018六安市模拟)我们知道,三角形三个内角平分线的交点叫做三角形的内心,已知点I 为△ABC 的内心.(1)如图①,连接AI 并延长交BC 于点D ,若AB =AC =3,BC =2,求ID 的长; (2)如图②,过点I 作直线交AB 于点M ,交AC 于点N . ①若MN ⊥AI ,求证:MI 2=BM ·CN ;②如图③,AI 的延长线交BC 于点D ,若∠BAC =60°,AI =4,求1AM +AN1的值.第4题图5. 如图①,在△ABC 中,∠ACB =90°,AC =BC ,顶点C 恰好在直线l 上,过A 、B 分别作AD ⊥l ,BE ⊥l ,垂足分别为D 、E .(1)求证:DE=AD+BE;(2)如图②,在△ABC中,当AC=kBC,其他条件不变,猜想DE与AD、BE的关系,并证明你的结论;(3)如图③,在Rt△ABC中,AC=4,BC=12,∠ACB=90°,点D是AC的中点,点E在BC上,过点E作EF⊥DE交AB于点F,若恰好EF=2DE,求CE的长.图①图②图③第5题图6.如图①,在等腰Rt△ABC中,∠ACB=90°,AC=BC, D为AB的中点,连接CD,将一个以点D为顶点的45°角绕点D旋转,使角的两边分别与AC、BC的延长线相交,交点分别为点E,F,DF 与AC交于点M,DE与BC交于点N.(1)若CE=CF,求证:△DCE≌△DCF;(2)如图②,在∠EDF绕点D旋转的过程中:①探究线段AB与CE、CF之间的数量关系,并证明;②若AB=42,CE=2CF,求DN的长.第6题图类型一 与全等三角形有关的证明及计算1. (1)证明:∵AB =AC ,点M 是BC 的中点,∴AM ⊥BC ,∠BAM =∠CAM , ∴∠CAM +∠ACM =90°, ∵AC ⊥BD ,∴∠MBE +∠ACM =90°, ∴∠BAN =∠CAM =∠MBE , ∵MB =MN , ∴∠MNB =∠MBN ,∵∠MNB =∠ABN +∠BAN ,∠MBN =∠MBE +∠NBE , ∴∠ABN +∠BAN =∠MBE +∠NBE , ∴∠ABN =∠NBE , 即BN 平分∠ABE ;(2)解:连接DN ,∵点M 为BC 中点,MB =MN , ∴MB =MN =12BC ,∵四边形DNBC 为平行四边形, ∴BN =CD ,BN ∥CD , ∴∠DBN =∠BDC , 由(1)知∠ABN =∠DBN , ∴∠ABN =∠BDC , ∵AB =BD =1, ∴△ABN ≌△BDC , ∴AN =BC ,∴AM =AN +MN =32BC ,参考答案由(1)中条件可知AM ⊥BC ,即∠AMB =90°, ∴AM 2+MB 2=AB 2,即(32BC )2+(12BC )2=1,解得BC =105.第1题解图2. (1)证明:∵等腰三角形ABC 中,AB =AC ,∴∠ABD =∠ACD , ∵AE =AD , ∴∠ADE =∠AED ,∵∠BAD +∠ABD =∠ADE +∠EDC ,∠EDC +∠ACD =∠AED , ∴∠BAD =2∠EDC , ∵∠ABF =2∠EDC , ∴∠BAD =∠ABF , ∴△ABF 是等腰三角形; (2)解:AN =12BM .证明:如解图,延长CA 至点H ,使AG =AH ,连接BH , ∵点N 是BG 的中点,点A 是HG 的中点, ∴AN =12BH ,∵(1)中已证明∠BAD =∠ABF ,且∠DAC =∠CBG , ∴∠CAB =∠CBA , ∴CA =CB 又∵AB =AC ,∴△ABC 是等边三角形,∠BAC =∠BCA =60°, ∴∠BAH =∠BCM , ∵GM =AB ,AB =AC , ∴AC =GM , ∴CM =AG , ∴AH =CM ,在△BAH 和△BCM 中,⎩⎨⎧AB =BC∠BAH =∠BCM AH =CM, ∴△BAH ≌△BCM (SAS), ∴BH =BM , ∴AN =12BM .第2题解图3. (1)证明:∵∠ACB =90°,AC =BC ,∴∠A =45°, ∵CG 平分∠ACB , ∴∠ACG =∠BCG =45°, ∴∠A =∠BCG , 在△BCG 和△CAF 中,⎩⎨⎧∠A =∠BCGAC =BC∠ACF =∠CBE,∴△BCG ≌△CAF (ASA), ∴CF =BG ;(2)证明:∵PC ∥AG , ∴∠PCA =∠CAG ,∵AC =BC ,∠ACG =∠BCG ,CG =CG , ∴△ACG ≌△BCG (SAS ), ∴∠CAG =∠CBE ,∵∠PCG =∠PCA +∠ACG =∠CAG +45°=∠CBE +45°,∠PGC =∠GCB +∠CBE =∠CBE +45°, ∴∠PCG =∠PGC , ∴PC =PG ,∵PB =BG +PG ,BG =CF , ∴PB =CP +CF ;(3)解:如解图,过E 作EM ⊥AG ,交AG 于M , ∵S △AEG =12AG ·EM =33, 由(2)得:△ACG ≌△BCG , ∴BG =AG =6, ∴ 12×6×EM =33, 解得EM =3,设∠FCH =x °,则∠GAC =2x °, ∴∠ACF =∠EBC =∠GAC =2x °, ∵∠ACH =45°, ∴2x +x =45, 解得x =15,∴∠ACF =∠GAC =30°,在Rt △AEM 中,AE =2EM =23, AM =(23)2-(3)2=3, ∴M 是AG 的中点,第3题解图∴AE =EG =23, ∴BE =BG +EG =6+23, 在Rt △ECB 中,∠EBC =30°, ∴CE =12BE =3+3,∴AC =AE +EC =23+3+3=33+3. 4. (1)证明:在△ACE 和△BCD 中,⎩⎨⎧AC =BC∠ACE =∠BCD CE =CD, ∴△ACE ≌△BCD , ∴∠CAE =∠CBD ;(2)证明:在Rt △BCD 中,点F 是BD 的中点, ∴CF =BF , ∴∠BCF =∠CBF , 由(1)知,∠CAE =∠CBD , ∴∠BCF =∠CAE ,∴∠CAE +∠ACF =∠BCF +∠ACF =∠BCA =90°, ∴∠AMC =90°, ∴AE ⊥CF ;(3)解:∵AC =2 2 , ∴BC =AC =2 2 , ∵CE =1, ∴CD =CE =1,在Rt △BCD 中,根据勾股定理得,BD =CD 2+BC 2=3 , ∵点F 是BD 中点, ∴CF =DF =12BD =32 ,同理:EG =12AE =32 ,如解图,连接EF ,过点F 作FH ⊥BC 于点H , ∵∠ACB =90°,点F 是BD 的中点, ∴FH =12CD =12,∴S △CEF =12CE ·FH =12×1×12=14, 由(2)知,AE ⊥CF ,∴S △CEF =12CF ·ME =12×32ME =34ME , ∴ 34ME =14,∴ME =13 ,∴GM =EG -ME =32-13=76 ,∴S △CFG =12CF ·GM =12×32×76=78. 5. (1)证明:∵AC 是正方形ABCD 的对角线,∴BC =DC ,∠BCA =∠DCA , 在△OBC 和△ODC 中,⎩⎨⎧BC =DC∠BCO =∠DCO CO =CO, ∴△OBC ≌△ODC (SAS);(2)证明:由(1)知,△OBC ≌△ODC , ∴∠CBO =∠CDO , ∵OE =OB , ∴∠CBO =∠E , ∴∠CDO =∠E , ∵∠DFO =∠EFC ,∴180°-∠DFO -∠CDO =180°-∠EFC -∠E ,即∠DOE =∠DCE ,第4题解图∵AB ∥CD , ∴∠DCE =∠ABC , ∴∠DOE =∠ABC ;(3)解:∵AC 是菱形ABCD 的对角线, ∴BC =DC ,∠BCA =∠DCA , 在△BCO 和△DCO 中,⎩⎨⎧BC =DC∠BCO =∠DCO CO =CO, ∴△BCO ≌△DCO (SAS), ∴∠CBO =∠CDO , ∵OE =OB , ∴∠CBO =∠E , ∴∠CDO =∠E , ∵∠DFO =∠EFC ,∴180°-∠DFO -∠CDO =180°-∠EFC -∠E , 即∠DOE =∠DCE , ∵AB ∥CD , ∴∠DCE =∠ABC , ∴∠DOE =∠ABC =52°. 6. (1)证明:在△BEC 和△ACD 中,⎩⎨⎧BC =AC∠ACB =∠ECD EC =DC, ∴△BEC ≌△ADC (SAS), ∴BE =AD ;(2)①证明:∵∠ACB =∠ECD =90°, ∴∠ACB -∠ACE =∠ECD -∠ACE , 即∠BCE =∠ACD ,在△BEC 和△ADC 中,⎩⎨⎧BC =AC∠BCE =∠ACD EC =DC, ∴△BEC ≌△ADC (SAS), ∴∠CBE =∠CAD ,在△BCO 和△AFO 中,∠CBE =∠CAD ,∠BOC =∠AOF , ∴∠AFB =∠ACB =90°, ∴BF ⊥AD ;②解:如解图,连接MC , ∵∠ACB =∠ECD =90°, ∴∠BCE =∠ACD , 又∵AC =BC ,EC =DC , ∴△BEC ≌△ADC ,∴∠CBE =∠CAD ,AD =BE , ∵M 是BE 的中点,N 是AD 的中点, ∴BM =AN ,在△BMC 和△ANC 中,⎩⎨⎧BM =AN∠CBE =∠CAD BC =AC, ∴△BMC ≌△ANC (SAS), ∴CM =CN ,∠BCM =∠ACN , ∴∠ACN +∠MCA =∠BCM +∠MCA , ∴∠MCN =∠ACB =90°, ∴△MCN 是等腰直角三角形, ∴∠MNC =45°.第6题解图类型二 与相似三角形有关的证明及计算1. (1)证明:∵PQ ⊥AQ ,∴∠AQP =90°=∠ABC . 在△AQP 与△ABC 中, ∵∠AQP =∠ABC , ∠QAP =∠BAC , ∴△AQP ∽△ABC ;(2)解:在Rt △ABC 中,AB =3,BC =4,由勾股定理得AC =5. ①当点P 在线段AB 上时,如题图①所示. ∵∠QPB 为钝角,∴当△PQB 为等腰三角形时,只可能是PB =PQ , 由(1)可知,△AQP ∽△ABC , ∴P A AC =PQBC ,即3-PB 5=BP 4, 解得PB =43,∴AP =AB -PB =3-43=53;②当点P 在线段AB 的延长线上时,如题图②所示. ∵∠QBP 为钝角,∴当△PQB 为等腰三角形时,只可能是PB =BQ . ∴∠BQP =∠P ,∵∠BQP +∠AQB =90°,∠A +∠P =90°, ∴∠AQB =∠A ,∴BQ =AB , ∴AB =BP ,∴AP =2AB =2×3=6.综上所述,当△PQB 为等腰三角形时,AP 的长为53或6. 2. (1)证明:∵AC 平分∠DAB ,∴∠DAC =∠CAB .又∵∠ADC =∠ACB =90°, ∴△ADC ∽△ACB , ∴AD AC =AC AB , ∴AC 2=AB ·AD ;(2)证明:∵E 为AB 的中点, ∠ACB =90°, ∴CE =12AB =AE , ∴∠EAC =∠ECA , ∵∠DAC =∠CAB , ∴∠DAC =∠ECA . ∴AD ∥CE ; (3)解:∵CE ∥AD , ∴∠DAF =∠ECF , 又∵∠DF A =∠EFC , ∴△AFD ∽△CFE , ∴AD CE =AF CF , ∵CE =12AB , ∴CE =12×7=72, ∵AD =5,∴572=AFCF,∴CFAF=710,∴AF+CFAF=1+CFAF=1710,即ACAF=1710.3. (1)证明:∵△ABC中,AB=AC,∴∠B=∠C,∵∠B+∠BDE+∠DEB=180°,∠BDE+∠EDF+∠FDC=180°,∠EDF=∠B,∴∠FDC=∠DEB,∴△CFD∽△BDE,∴DEDF=BECD,即DE·CD=DF·BE;(2)①证明:由(1)证得△BDE∽△CFD,∴BECD=DEDF,∵D为BC中点,∴BD=CD,∴BEBD=DEDF,∵∠B=∠EDF,∴△BDE∽△DFE,∴∠BED=∠DEF,∴ED平分∠BEF;②解:∵四边形AEDF为菱形,∴∠AEF=∠DEF,由(2)知,∠BED=∠DEF,∵∠AEF+∠DEF+∠BED=180°,∴∠AEF =60°,∵AE =AF ,∴∠BAC =60°.∵AB =AC ,∴△ABC 是等边三角形,∴∠B =60°,又∵∠BED =∠AEF =60°,∴△BED 是等边三角形,∴BE =DE ,∵AE =DE ,∴AE =BE =12AB ,∴AE AB =12.4. 解:(1)AC =BF .证明如下:∵∠ADP =∠ACD +∠A ,∠ACB =∠ACD +∠BCD ,∠ADP =∠ACB ,∴∠BCD =∠A ,又∵∠CBD =∠ABC ,∴△CBD ∽△ABC ,∴ CD AC =BC BA ,①∵FE ∥AC ,∴∠CAB =∠EFB ,又∵∠ABC =∠FBE ,∴△ABC ∽△FBE ,∴ BC BA =BE BF ,②由①②可得CD AC =BE BF ,∵BE =CD ,∴BF =AC ;(2)∵∠ABC =90°,∠BAC =60°,∴∠ACB =30°=∠ADP ,∴∠BCD =60°,∠ACD =60°-30°=30°,∵PE ∥AC ,∴∠E =∠ACB =30°,∠CPE =∠ACD =30°,∴CP =CE ,∵BE =CD ,∴BE -CE =CD -CP ,∴BC =DP ,∵∠ABC =90°,∠D =30°,∴BC =12CD ,∴DP =12CD ,即P 为CD 的中点,又∵PF ∥AC ,∴F 是AD 的中点,∴FP 是△ADC 的中位线,∴FP =12 AC ,∵∠ABC =90°,∠ACB =30°,∴AB =12AC ,∴FP =AB =2,∵DP =CP =BC ,CP =CE ,∴BC =CE ,即C 为BE 的中点,又∵EF ∥AC ,∴A 为FB 的中点,∴AC 是△BEF 的中位线,∴EF =2AC =4AB =8,∴PE =EF -FP =8-2=6.5. (1)证明:∵∠EFC +∠FEC +∠ECF =180°,∠A +∠B +∠ACB =180°,又∵∠EFC =∠A ,∠ECF =∠ACB ,∴∠CEF =∠B ,∵∠ECH =∠DCB ,∴△ECH ∽△BCD ,∴EC BC =CH CD ,∴CE ·CD =CH ·BC ;(2)解:如解图①,连接AH .∵BH 、CH 分别是∠ABC 和∠ACB 的平分线,∴AH 是∠BAC 的平分线,∴∠BHC =180°-12(∠ABC +∠ACB )=180°-12(180°-∠BAC )=90°+12∠BAC =90°+∠HAE ,∵CE =CF ,∠HCE =∠HCF ,∴CH ⊥EF ,HF =HE ,∴∠CHF =90°,∵∠BHC =∠BHF +∠CHF =∠BHF +90°,∴∠HAE =∠BHF ,∵CE =CF ,∴∠CFE =∠CEF ,∴∠AEH =∠BFH ,∴△AEH ∽△HFB ,∴ AE HF =EH FB ,∴FH ·EH =6,∴HE =HF =6,∴EF =26;第5题解图①(3)解:如解图②,作HM ⊥AC 于M ,HN ⊥BC 于N .设HF =x ,FN =y .∵∠HCM =∠HCN =30°,HC =5,∴HM =HN =52 ,CM =CN =532,∵CE =4 3 ,∴EM =332, ∴EH =EM 2+HM 2=13 ,∵S △HCF ∶S △HCE =FH ∶EH =FC ∶EC ,∴x ∶13=(y + 532)∶43,又∵x 2=y 2+(52)2 ,解得y =5314或332,∵当y =332时,CF =CN +NF =43,又∵CE ≠CF ,∴y ≠332,即FN =5314,∴CF =2037 ,∵∠CEF =∠B ,∠ECF =∠ACB ,∴△ECF ∽△BCA ,∴ EC BC =CFAC ,∴ AC BC =CF EC =203743=57.第5题解图②类型三 与全等和相似三角形有关的证明及计算1. 解:(1)∵△ABC 是等边三角形,∴∠B =∠FCD =60°,∵∠BAD =180°-60°-∠ADB ,∠FDC =180°-∠ADE -∠ADB =180°-60°-∠ADB , ∴∠BAD =∠FDC ,∴△ABD ∽△DCF ,∴AB DC =BD CF ,∴CF =DC ·BD AB =(8-6)×68=32;(2)△ADE 是等边三角形.证明:若D 点是BC 边中点,则AD ⊥BC ,∴∠CDE =∠ADC -∠ADE =90°-60°=30°,又∵l ∥AB ,∴∠DCE =180°-∠ABC =180°-60°=120°,∴∠CED =180°-∠DCE -∠CDE =180°-120°-30°=30°,即∠CDE =∠CED ,∴CE =CD .在△ACD 和△ACE 中,⎩⎨⎧AC =AC∠ACD =∠ACE =60°DC =EC,∴△ACD ≌△ACE (SAS),∴AD =AE ,又∵∠ADE =60°,∴△ADE 是等边三角形;(3)(2)中结论仍然成立.证明:如解图,过点D 作DG ∥l 交AC 于点G ,则△GDC ∽△ABC , ∴△GDC 是等边三角形,∴DG =DC ,∠GDC =∠DGC =60°,∵∠ADE =60°,∴∠ADE =∠GDC ,∴∠ADG =∠EDC ,又∵∠AGD =180°-60°=120°,∠DCE =180°-∠ABC =120°,∴∠AGD =∠DCE ,在△ADG 和△EDC 中,⎩⎨⎧∠ADG =∠EDCDG =DC ∠AGD =∠DCE ,∴△ADG ≌△EDC (ASA),∴AD =DE ,又∵∠ADE =60°,∴△ADE 是等边三角形.2. (1)证明:∵P 为AB 的中点,AC =BC ,∠ACB =90°, ∴∠BCE =12∠ACB =12×90°=45°,∠A =45°,∴∠A =∠BCE ,在△ACF 和△CBE 中第1题解图⎩⎨⎧∠A =∠BCEAC =BC ∠ACF =∠CBD,∴△ACF ≌△CBE (ASA),∴CF =BE ;(2)解:①由(1)得CF =BE ,∴BE =CF =6,∵AC =BC ,CE 平分∠ACB ,P 为AB 的中点,∴CP ⊥AB ,∵AG ⊥AB ,∴CE ∥AG ,∴∠GAD =∠ECD ,又∵∠ADG =∠CDE ,∴△ADG ∽△CDE ,∵点D 是AC 的中点,∴AD =CD ,即相似比k =1,∴△ADG ≌△CDE ,∴DG =DE =12GE ,∵CE ∥AG 且P 为AB 中点,∴GE =BE =6,∴DG =3;②设EP =a ,由(2)① 得EP ∥AG ,∴AG =2a ,又由上题得△ADG ≌△CDE ,∴CE =AG =2a ,∴CP =CE +EP =3a ,∵等腰直角△ABC 中 CP ⊥AB ,∴BP =CP =3a ,由题得∠ACP =∠CBP =45°,∵∠ACF =∠CBD ,∴∠ACP -∠ACF =∠CBP -∠CBD ,即∠HCE =∠PBE , ∵∠CEH =∠PEB ,∴∠CHE =180°-∠CEH -∠HCE ,∠BPE =180°-∠PBE -∠PEB , ∴∠CHE =∠BPE =90°,∴△CHE 是直角三角形,∴△CHE ∽△BPE ,∴HE CH =PE BP =a 3a =13.3. (1)证明:∵DE ⊥AB ,DF ⊥AC ,∴∠BED =∠CFD =90°,∵D 是BC 的中点,∴BD =CD ,在Rt △BED 和Rt △CFD 中,⎩⎨⎧BD =CDBE =CF ,∴Rt △BED ≌Rt △CFD (HL),∴∠B =∠C ,∵∠BAC =90°,∴△ABC 为等腰直角三角形;(2)①证明:如解图,连接AD 、EF ,相交于点O ,∵由(1)可得Rt △BED ≌Rt △CFD ,∴∠B =∠C ,DE =DF ,∴AB =AC ,∵BE =CF ,∴AE =AF ,∴AD ⊥EF ,又∵∠NEM =∠MGN =90°,∴∠GME +∠ENG =∠DNG +∠ENG =180°, ∴∠EMF =∠DNA ,又∵∠AEO +∠EAO =90°,∠EAO +∠NDA =90°, ∴∠AEO =∠NDA ,∴△FME ∽△AND ,∴FM AN =EM DN ;第3题解图②解:设AF =2k ,DF =k ,在Rt △ADF 中,AD =(2k )2+k 2=5k , 由①可得∠B =∠C ,DE =DF ,∴AD 垂直平分EF ,则OF =12EF ,∵DF ⊥AC ,∴S △ADF =12×5k ·OF =12×2k ×k ,∴OF =255k ,EF =455k ,∴ADEF =54,又∵△FME ∽△AND ,∴AN FM =AD EF =54,即AN ∶FM =5∶4.4. (1)解:如解图①中,作IE ⊥AB 于E .设ID =x , ∵AB =AC =3,AI 平分∠BAC ,∴AD ⊥BC ,BD =CD =1,在Rt △ABD 中,AD =AB 2-BD 2=32-12=2 2 ,在△BEI 和△BDI 中,⎩⎨⎧∠EBI =∠DBI ,∠BEI =∠BDI =90°,BI =BI ,∴△BEI ≌△BDI ,∴ID =IE =x ,BD =BE =1,AE =2,在Rt △AEI 中,∵AE 2+EI 2=AI 2,∴22+x 2=(22-x )2 ,∴x =22,∴ID =22;第4题解图(2)①证明:如解图②,连接BI 、CI .∵I 是内心,∴∠MAI =∠NAI ,∵AI ⊥MN ,∴∠AIM =∠AIN =90°,又∵AI =AI ,∴△AMI ≌△ANI (ASA),∴∠AMN =∠ANM ,∴∠BMI =∠CNI ,设∠BAI =∠CAI =α,∠ACI =∠BCI =β,∴∠NIC =90°-α-β,∵∠ABC =180°-2α-2β,∴∠MBI=90°-α-β,∴∠MBI=∠NIC,∴△BMI∽△INC,∴BMNI=MINC,∴NI·MI=BM·CN,∵NI=MI,∴MI2=BM·CN;②解:如解图③,过点N作NG∥AD交MA的延长线于G. ∵NG∥AD,∴∠ANG=∠DAN,∠AGN=∠BAD,∵∠BAC=60°,∴∠BAD=∠DAN=30°,∴∠ANG=∠AGN=30°,∴AN=AG,NG=3AN,∵AI∥NG,∴∠MIA=∠MNG,∠MAI=∠MGN,∴△AMI∽△GMN,∴AMMG=AING,∴AMAM+AN=43AN,∴AM+ANAM=3AN4,∴1AM+1AN=34.第4题解图③5.(1)证明:∵∠ACB =90°,∴∠ACD +∠BCE =90°,∵AD ⊥DE ,BE ⊥DE ,∴∠DAC +∠DCA =90°,∠ADC =∠BEC ,∴∠DAC =∠ECB ,在△ADC 和△CEB 中,⎩⎨⎧∠ADC =∠CEB∠DAC =∠ECBAC =CB,∴△ADC ≌△CEB (AAS),∴AD =CE ,CD =BE ,∴DE =CE +DC =AD +BE ;(2)解:DE =kBE +1k AD .证明:∵∠ACB =90°,∴∠ACD +∠BCE =90°,∵AD ⊥DE ,∴∠DAC +∠DCA =90°,∴∠DAC =∠ECB ,∵AD ⊥DE ,BE ⊥DE ,∴∠ADC =∠CEB =90°,∴△ADC ∽△CEB ,∴AD CE =DC BE =AC BC =k ,∴DC =kBE ,CE =1k AD ,∴DE =DC +CE =kBE +1k AD ;(3)解:如解图,过点F 作FG ⊥BC 于点G ,∵AC =4,D 是AC 的中点,∴CD =2,∵EF =2DE ,易证△DCE ∽△EGF ,FG =2CE ,EG =2DC =4, 设CE =x ,则BG =BC -CG =12-4-x =8-x ,∵FG ⊥BC ,AC ⊥BC ,∴∠ACB =∠FGB =90°,∵∠B =∠B ,∴△FGB ∽△ACB ,∴FG AC =BG BC ,即2x 4=8-x 12,解得x =87,即CE 的长为87.第5题解图6. (1)证明:∵∠ACB =90°,AC =BC ,D 为AB 的中点,∴∠BCD =∠ACD =45°,∠BCE =∠ACF =90°,∴∠DCE =∠DCF =135°,在△DCE 与△DCF 中,⎩⎨⎧CE =CF∠DCE =∠DCFCD =CD,∴△DCE ≌△DCF (SAS);(2) ①解:AB 2=4CE ·CF .证明:∵∠DCF =∠DCE =135°,∴∠CDF +∠F =180°-135°=45°,∵∠CDF +∠CDE =45°,∴∠F =∠CDE ,∴△CDF ∽△CED , ∴CD CE =CF CD ,即CD 2=CE ·CF ,∵∠ACB =90°,AC =BC ,CD 平分∠ACB ,∴CD =AD =BD =12AB ,∴(12AB )2=CE ·CF ,∴AB 2=4CE ·CF ;②解:如解图,过D 作DG ⊥BC 于G ,由①得AB 2=4CE ·CF , ∵AB =42,CE =2CF ,∴CE =4,CF =2,∵DG ⊥BC 于G ,由题得∠B =45°,BD =12AB =2 2∴△DGB 是等腰直角三角形,∴BG =DG =22·sin 45°=2,∵DG ⊥BC ,AC ⊥BC ,∴DG ∥AC 即DG ∥CE ,∴∠ECN =∠DGN 又∵∠ENC =∠DNG ∴△CEN ∽△GDN ,∴CE DG =CN NG =42=2,又∵D 点为AB 中点,DG ∥AC ,∴CG =BG =2, ∴NG =13CG =23,在Rt △DGN 中,DN =DG 2+NG 2=22+(23)2=2103.第6题解图。

九上教案第一章 图形与证明(二)1.3 3

九上教案第一章 图形与证明(二)1.3  3

1.3 菱形的性质九年级数学备课组教学目标:1.掌握菱形的性质判定,使学生能够灵活运用菱形知识解决有关问题,提高能力2.通过把矩形和菱形的定义、性质将易混淆的知识点分清楚,并以此培养学生辨正观点 教学重点:菱形的性质教学难点:性质定理的运用 生活数学与理论数学的相互转化。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你能从一个平行四边形中剪出一个菱形来吗?学生活动,由平行四边形较短的边折叠到较长的边上,剪去不重合部分,可得到一个菱形。

有的学生可由其他方式得到一个菱形,也认可。

小组内互相交流学习,拓展思维,并由语言叙述自己的发现,学生归纳)。

1.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叫菱形。

菱形也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它有平行四边形的性质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且有特殊性质① —————————————————————————————②——————————————————————————————2、菱形的面积计算公式:① S=底×高② S=对角线乘积的一半二.定理探索:证明: 菱形四条边相等1. 已知平行四边形ABCD ,且AB=AD ,求证① AB=BC=CD=DA2. 已知菱形ABCD , 对角线相交于O ,求证:对角线互相垂直,且每一条对角线平分一组内角。

三.例题讲解例1.如图3个全等的菱形构成的活动衣帽架,顶点A 、E 、F 、C 、G 、H 是上、下两排挂钩,根据需要可以改变挂钩之间 的距离(比如AC 两点可以自由上下活动),若菱形的边长为13厘米,要使两排挂钩之间 的距离为24厘米,并在点B 、M 处固定,则B 、M 之间的距离是多少?例2、如图是菱形花坛ABCD ,它的边长为20m ,∠ABC =60°,沿着菱形的对角线修建了两条小路AC 和BD ,求两条小路的长和花坛的面积(分别精确到0.01m 和0.01m 2).四.巩固练习 1若菱形的边长等于一条对角线的长,则它的一组邻角的度数分别为 2菱形的两邻角之比为1:2,边长为2,则菱形的面积为__________. 3.已知四边形ABCD 是菱形,O 是两条对角线的交点,AC=8cm ,DB=6cm ,MFE HGD C BADC•菱形的边长是________cm.4.菱形ABCD的周长为40cm,两条对角线AC:BD=4:3,那么对角线AC=______cm,BD=______cm.5.已知菱形的面积为30平方厘米,如果一条对角线长为12厘米,则别一条对角线长为________厘米6.菱形ABCD的对角线交于点O,AC=8,BD=6,求:菱形的高7.课本P18 练习18.已知:如图,菱形ABCD中,E、F分别是CB、CD上的点,且BE=DF.求证:∠AEF=∠AFE.五.小结矩形、菱形各具有哪些性质?填写下表:1.在解已知菱形的题目时,既要注意菱形的特殊性质,又要注意菱形具有的平行四边形的性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D
C
B
A
D
九年级数学 作业(06-09-15) 姓名
1、如图,设M ,N 分别是直角梯形ABCD 两腰AD ,CB 的中点,DE 上AB 于点E ,将△ADE 沿DE 翻折,M 与N 恰好重合,则AE :BE 等于( ) A .2:1 B .1:2 C .3:2 D .2:3
2、小宇同学在一次手工制作活动中,先把一张矩形纸片按图1的方式进
行折叠,使折痕的左侧部分比右侧部分短1cm ;展开后按图2的方式再折叠一次,使第二次折痕的左侧部分比右侧部分长1cm ,再展开后,在纸上形成的两条折痕之间的距离是( )
A .0.5cm
B .1cm
C .
1.5cm
D .2cm
3、如图,若将四根木条钉成的矩形木框变为平行四边形ABCD 的形状,并使其面积为矩形面积的
一半,则这个平行四边形的一个最小内角的值等于 。

4、矩形ABCD 中,22
=AB ,将角D 与角C 分别沿过A 和B 的直线
AE 、BF 向内折叠,使点D 、C 重合于点G ,且AGB EGF ∠=∠,则
=AD .
5、已知平行四边形A B C D ,AD a AB b ABC α===,,∠.点F 为线段B C 上一点(端点
B C ,除外),连结A F A C ,,连结D F ,并延长D F 交A B 的延长线于点E ,连结C E .
(1)当F 为B C 的中点时,求证E F C △与A B F △的面积相等;
(2)当F 为B C 上任意一点时,E F C △与A B F △的面积还相等吗?说明理由.




第二次折叠 第一次折叠
图1
图2
6、在一次数学实践探究活动中,小强用两条直线把平行四边形ABCD 分割成四个部分,使含有一组对顶角的两个图形全等; (1)
根据小强的分割方法,你认为把平行四边形分割成满足以上全等关系的直线有 组;
(2)请在图中的三个平行四边形中画出满足小强分割方法的直线; (3)由上述实验操作过程,你发现所画的两条直线有什么规律?
7、如图:把一个矩形如图折叠,使顶点B 和D 重合,折痕为EF 。

(1)找出全等三角形;(2)△DEF 是什么三角形,并证明;(3)连接BE ,判断四边形BEDF 是什么特殊四边形,BD 与EF 有什么关系?并证明。

8、如图,在Rt △ABC 中,∠C =90°,AC =12,BC =16,动点P 从点A 出发沿AC 边向点C 以每秒3个单位长的速度运动,动点Q 从点C 出发沿CB 边向点B 以每秒4个单位长的速度运动.P ,Q 分别从点A ,C 同时出发,当其中一点到达端点时,另一点也随之停止运动.在运动过程中,△PCQ 关于直线PQ 对称的图形是△PDQ .设运动时间为t (秒).(1)设四边形PCQD 的面积为y ,求y 与t 的函数关系式;(2)t 为何值时,四边形PQBA 是梯形?(3)是否存在时刻t ,使得PD ∥AB ?若存在,求出t 的值;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4)通过观察、画图或折纸等方法,猜想是否存在时刻t ,使得PD ⊥AB ?若存在,请估计t 的值在括号中的哪个时间段内(0≤t ≤1;1<t ≤2;2<t ≤3;3<t ≤4);若不存在,请简要说明理由.
A
B
C
D
A
B
C
D
D
C
B
A
P
C
Q
B。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