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病人小说与电影对比

合集下载

英国病人影评(精选6篇)

英国病人影评(精选6篇)

英国病人影评英国病人影评精选(一):《英国病人》的原著小说以前获得英语世界的最高荣誉——布克奖,虽然在阅读同样获得布克奖的《隐之书》时,为它徒有其表的声誉感到遗憾,但却不得不承认《英国病人》的卓越。

这是一部十分细腻的诗化小说,随处可见动人心弦的抒情,极富感染力。

在明格拉准备将其转化为电影的时候,招致了很多人的怀疑,认为这是一项不可完成的工作,但是明格拉却做到了,而且做得如此之好,以至于观阅了无数部经典影片之后,我仍然要固执地认为《英国病人》的伟大难有媲美。

那么电影和小说有什么不同呢?其中的优劣又在哪里?首先是结构,电影和小说的侧重点是不同的,小说的结构是散点式的,在汉娜、加纳、基普和艾玛殊同置于古老别墅这一的情节下,每个人物轮流出场,回忆往事抒发情绪,没有一个人物占压倒性优势而成为中心,从这个好处上来说,《英国病人》的书名并不是十分确切。

明格拉改变了这一叙事策略,可能因为三个小时的电影无法展现那么多人的内心,也可能他确实捕获到了关键性的东西,让艾玛殊的回忆占据了电影的大部分篇幅,并且添加了不少小说中没有的细节,我认为这样的策略是有效的。

即使在小说中,我们纵观全书,认为最富有感染力的故事依然是艾玛殊和嘉芙莲之间的,在翁达杰把超多的笔墨花费在琐碎的抒情上时,艾玛殊的回忆显得尤为突出。

但翁达杰并不在乎这一点,直到全书的百分之五十才让最能打动读者的故事缓缓地流出。

这一结构上的不同,导致了主题倾向的根本差异,能够说翁达杰想要表达更多的是回忆,经历战争之后的创伤性记忆,虽然战争结束了,它们依然像梦魇缠绕着你的余生。

明格拉显然不认同这一点,他把注意力集中到了艾玛殊的故事上,也就是说把主题的重心偏向了对于国籍的探讨,看战争中的个人是怎样被国籍所淹没,又是怎样被这一靠不住的标签所遗弃。

虽然从某种好处上来说,不同的主题之间是没有优劣之分的,但是创伤性记忆成为大部分战争体裁的电影和小说最热衷的主题时,明格拉的睿智便显示出来了,他沿着翁达杰踩了几脚却没有走下去的道路独自前行。

《英国病人》:改编电影和原著之间的差异比较

《英国病人》:改编电影和原著之间的差异比较

比较 稀 少。 导 演和 电影制作 团队 应该 去深 入 思考 怎 样取 其精 华 去其 糟 粕 , 对原 著做 到 突破 性 的改编 , 是 当前 电影创作者 的重要工作内容 。 Ⅲ 在 电影 的实际
表现 过程 中, 往往需 要对原 著进行升 华 , 深入分析小
中, 保 留了凯 瑟琳 和奥尔 马希 的爱情 主题部 分, 而其

会 的强权 政 治和殖 民 侵略 主 义, 电影 的主要 观 者都 是西方人 , 传 递这个主 旨会不会受 到西方观 众的抵 制
而影响票房 , 是制作 团队难 以预料 的。
种 电影发 展比较流行 的做 法 。 研 究表明 , 好 莱坞的
电影有3 / 4 都 是 由话 剧作 品或 者小说 改编而 来的。 知
思想 的引导下, 原 著 中表现 出的非主流 思想被导演去
冲突, 突 出表现 “ 时代 与民 族 、 身份与 命 运 、 战 争与
爱情 ” 之 间 的矛盾 、 斗 争, 同时 引发 观 众 的深 思 , 使
电影表达 出浪漫 主 义的爱 情精 神。因此可 以说 , 《 英 国病人 》电影 中的升 华爱情 主题 , 代 表着个人在战争
除了 c 这是 一部好 莱坞 式的经典爱情 电影 , 发 生在 沙
【 作者 简介 】栗蔷薇 ,女,河南信阳人,郑州成功财经学院讲师。
8 0
1 鳕 . 连 I l z 笫 o l v  ̄ 1 2 期
埘期断瓜量的精神 刨伤, 表达 出战 争与爱情 、 迪与
眨抗 世道信息. 以 及征不断 的反抗过程 中展现 出的
名 的小说作品会让 大众对 电影的水平有较 高的要求 , 电影 的公 映和传 播 效 果又会给小说带 来更大 的知名 度, 二者之间相 互促 进 。 但是, 小说 的本 质和 电影存

《英国病人》:改编电影和原著之间的差异比较

《英国病人》:改编电影和原著之间的差异比较

《英国病人》:改编电影和原著之间的差异比较作者:栗蔷薇来源:《电影评介》2017年第12期《英国病人》是斯里兰卡著名小说家迈克尔·翁达杰的作品,后由著名导演安东尼·明格拉把这部小说改编拍摄成了电影,故事发生在残酷的战火和无限沙漠的背景下,演绎了男女主角之间漫长悲伤的爱情故事。

安东尼导演成功改编拍摄了电影《英国病人》,让电影和原著同时获得了未曾有过的荣耀和成功。

这部电影的改编,打破了过去传统的电影和小说模式,保留了原著中的主要脉络,对故事情节、人物角色和表达的主旨都作出了大幅度的改动,抛弃了原著中多余的糟粕,可以算得上是电影史上一个成功的改编范例。

一、电影对原著小说改编的综述我们经常会见到小说作品被改编为电影,这是一种电影发展比较流行的做法。

研究表明,好莱坞的电影有3/4都是由话剧作品或者小说改编而来的。

知名的小说作品会让大众对电影的水平有较高的要求,电影的公映和传播效果又会给小说带来更大的知名度,二者之间相互促进。

但是,小说的本质和电影存在明显的差异,表现力不及电影,电影观众和小说读者的品味要求也各不相同,广泛受到好评的改编电影比较稀少。

导演和电影制作团队应该去深入思考怎样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对原著做到突破性的改编,是当前电影创作者的重要工作内容。

[1]在电影的实际表现过程中,往往需要对原著进行升华,深入分析小说中存在的真实意义和其最终所期待表达的基本内容,在电影中针对小说的精华进行重点表达,从而保证观众能够在实际观看过程中能够获得美好的观影感受,并充分了解小说的精华所在。

《英国病人》这部改编电影就是优秀的范例,影片作为好莱坞的改编代表作,在19世纪末欧美主流思想的引导下,原著中表现出的非主流思想被导演去除了。

这是一部好莱坞式的经典爱情电影,发生在沙漠中的爱情冒险故事。

电影改编始终遵循着背叛这一主旨。

在最初进行改编时,大多数人希望还原小说原有的故事情节,可是,因为文化越来越多元化,电影改编开始创新,不仅挑战原有小说而且开始背叛性地进行改编创造,朝着突破性的改编方向发展。

《英国病人》读书有感

《英国病人》读书有感

《英国病人》读书有感主题曲悠扬动人,为整个故事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

初看标题,我以为这是一个关于医患的故事;观看电影后,我猜测这是一个充满激情的婚外恋故事;而当我翻开书本,才发现这是一个关于战争、沙漠、绿洲、时代湮灭与觉醒的宏大叙事。

第一个场景是底层厅堂里,所有的士兵正在用餐,艾尔麦西与凯瑟琳伴着圣歌在窗边激情拥吻。

这是一场明目张胆的婚外情。

第二个场景是凯瑟琳在沙漠中受伤,为了拯救她,艾尔麦西将其安置在洞穴中,自己外出寻求支援。

然而,艾尔麦西却被当作间谍逮捕了。

第三个场景中,艾尔麦西终于回到了洞穴,他履行了自己的诺言,要带凯瑟琳走。

但此时,距离凯瑟琳受伤已经过去了整整三年。

伴随着凯瑟琳写的最后一封信,艾尔麦西抱着她的尸体走出洞穴,他的哭声宛如一个绝望的小孩。

第四个场景是电影的最后一个镜头,茱莉亚·比诺什饰演的汉娜坐在皮卡吉普上,仰头望向天空。

天空中挂着一轮刺眼的太阳,随着车辆的前行,它在暗绿的树枝间时隐时现。

这部电影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尤其是凯瑟琳在无人的洞穴中逐渐死去,而唯一能救她的人却无能为力,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她的生命流逝,这种无法动弹的绝望让我难以承受,因此我绝不会再看第二遍。

如今,带着那份模糊而深刻的记忆,我再次翻开了英国病人这本书。

这本获得英国布克奖和加拿大总督奖的作品,前一百多页让我感到迷茫,我完全迷失在大段大段的景物描写和对话中,直到艾尔麦西和凯瑟琳的出现,我才找到了一些头绪。

除了艾尔麦西的特殊能力和他与凯瑟琳的爱情,整本书对我来说都很平淡。

直到我看到了书本最后的导读,其中的文字如诗如画,让我对这本书有了更深的理解。

然而,我仍然无法完全领会其中的深意,比如导读中提到的“在复杂的政治背景下,一系列激动人心的普世浪漫情事,以新生的散文娓娓道来,终将我们引向几桩神秘事件的真相”,我无法理解那些“令人着迷、手不释卷、心醉神迷、独一无二的场景”,也无法理解“展现了一种视野,一种让人物穿越瞬息万变的世界,与其说是个体活动于世界之上,不如说是看到世界运作于个体之上,或个体之内”,更无法理解“提供了对战争废墟中社会的一种全新构想方式,给予我们新的思考方式”。

《英国病人》阅读感想

《英国病人》阅读感想

《英国病人》阅读感想在几年前那个喧闹的家庭聚会上,我漫不经心地看完了电影《英国病人》。

这部电影的画面沉郁,节奏缓慢,本不是我喜欢的类型,但它却巧妙地避开了矫情的陷阱,以独特的清醒和敏感,将一个极易流于通俗的爱情故事讲述得波澜壮阔,宛如史诗。

好的爱情故事往往需要障碍的衬托,而战争便是比内心冲突更加讨巧的阻力。

运用得当,爱情便会绽放出美丽的光彩;反之,则会令观众感到厌恶。

我欣赏电影中克制而内敛的煽情,它引导观众抛开表面,深入探究隐藏的内核。

让我们明白,对待爱情最好的态度并非崇拜,而是将其视为宇宙亿万关联中的一个既定坐标点。

越是不将其神圣化,爱情就越显得真实而珍贵。

正因电影的影响,我最终购买了这本小说。

在旧书店的偶然相遇,原价十三块八,我以五块五毛钱买下时几乎没有犹豫,这是一个合理的价格。

然而,我的心境一直不适合阅读这样的书籍,所以它在书柜里寂寞地待了许久,直到今天才被我翻出来随意阅读。

在一座被战争摧毁得残破不堪的别墅中,停留着四个在战争中幸存的迷茫之人。

哈纳是年轻的战地护士,她在这里捡到了一个失忆并被烧伤的病人。

他的喃喃自语和静止的身体令她着迷,她如同呵护玩具的孩子一样珍惜她的病人。

而英国病人始终在回忆的河流中徘徊,躯体虽被困住,但灵魂却在茫茫沙漠中奋力奔逃。

在那里,他差点拥有却最终失去了心爱的人。

他爱上了一个有夫之妇,这段不被允许的爱情,如果不是因为战争,或许可能修成正果。

然而,在命运的翻云覆雨中,他们都无法逃脱,不是被仇恨毁灭,就是被困于战火之中。

爱恨情仇,最终都将随风化作尘土。

卡拉瓦焦是哈纳父亲的故交,他无法理解哈纳对病人的迷恋,但他懂得用吗啡打开封闭的心扉。

其实,他们每个人都需要从英国病人的呓语中获得救赎。

最后到来的基普是锡克族工兵,也是一位拆弹专家。

他在拆弹的危险中领悟到了超越种族的人性,也在拆弹的死亡游戏中寻找自我和生命的价值。

与他们相遇后,他突然感到一种如释重负的轻松。

他和年轻的哈纳在这座废墟中相爱,在英国病人的呓语中,在废墟潮湿的空气中,在没有刻度的时间里,战争似乎既遥远又近在咫尺。

英国病人

英国病人

小说获得了英国最高文学奖布克奖。

本片是以二战北非战事爆发前后为时空叙事范围、以战争和沙漠为背景、以刻画人性最深入本真、最可贵情感的一部爱情悲剧。

整部电影采用了“倒叙+夹叙夹忆”的方式,从最终艾玛殊带着已经离开人世的凯瑟琳乘坐飞机并最后被烧伤开始讲起,娓娓道来的讲述了过去和现在的两个时空里的故事。

艾玛殊和凯瑟琳的爱情令人动容,汉娜的爱情又十分有跳跃性。

穿插式的结构将两个故事叙述的错落有致,别具一格。

两个时空的交叉叙事是本片的主要故事结构。

主线是艾玛殊回忆的在坠机之前发生的故事,副线则是现实中在事故中严重烧伤的艾玛殊受护士汉娜照顾。

关键人物是艾玛殊,通过他和周围人物的交流,让回忆中的人物影响着现实世界中的汉娜等人。

在艾玛殊开始回忆的第一段,嘉芙莲从飞机上走下来,脱下墨镜和帽子,甩出一头金黄秀发时,艾玛殊的眼神几乎看不出任何的感情,只是注视着这个女人。

当嘉芙莲在篝火边讲述希罗多德《历史》中盖斯的故事时,就是预示着电影后半部的发展。

在暧昧不清的火光之中,在男人们混浊含糊的叫好声中,艾玛殊和嘉芙莲的眼神交融在一起。

无疑,影片的结局是悲恸感人的,这让许多人记住了爱情是怎样升华,却忘记了爱情是如何萌芽的,忘记了爱情的火花渺小却能永恒。

电影就是在这种讲不清楚的情感接触中让一段超越了伦理、战争、生死的爱情旅程。

在那个特定的年代,艾玛殊和嘉芙莲的恋曲注定要以悲剧收场。

他们没办法超脱伦理的约束,嘉芙莲的丈夫对她爱恨交加,以至于最后竟要三人同归于尽。

他们也不能摆脱战争的乌云笼罩,艾玛殊为了挽回嘉芙莲的生命,毫不犹豫地做了盟军的敌人,但最终却被击落。

影片色调温暖,镜头柔和美丽,剪辑张弛有力,然而就在这极致美好的画面之中,情绪是压抑痛苦的,又不失热情的。

正如嘉芙莲回答艾玛殊所问的问题“你什么时候最快乐和什么时候最痛苦”一样,她给的答案都是“现在”。

这个“现在”就是两人相恋却不得常厮守的现实。

嘉芙莲最后死去的游泳者洞穴颇有细品的意义。

电影《雾都孤儿》与文学原著的对比讨论

电影《雾都孤儿》与文学原著的对比讨论

电影《雾都孤儿》与文学原著的对比讨论《雾都孤儿》( Oliver Twist) 是英国文学巨匠查尔斯狄更斯( Charles Dickens) 的早期著名代表作之一。

从1838 年首次在报纸上面世连载以来,多次被改编成影视作品搬上银幕。

最近一次被改编为电影是2005 年由罗曼波兰斯基( Roman Polanski)执导的影片《雾都孤儿》。

导演波兰斯基对小说原著进行了大刀阔斧的删减与改编,在影片中展示了主人公奥利弗童年的曲折人生经历,给人们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

与此同时,关于这部影片的评论也是褒贬不一。

为此,从影视改编与经典原著的时代背景及创作目的出发,深入比较电影与原著之间的异同,探讨作品表达的主题与所呈现出的艺术效果,将有助于对影视作品做出更为客观的评价。

一、时代背景与创作目的的差异《雾都孤儿》作为由导演波兰斯基改编的电影诞生于21 世纪初期,而该作品的小说原著问世于距今二百多年以前的英国维多利亚时代。

不同的时代背景决定了影视改编与小说原著定然存在着不可避免的差异。

不同时代的导演与作家面对着各自时代的观众和读者,其作品的创作目的也必然不同。

在当代世界,各种文化的发展与传播日益密切并且越发多元化。

这样的时代背景激发了影视艺术的创新与发展,给影视创作带来了更大的自由空间。

2005 年《雾都孤儿》上映后,已经年过七旬,堪称大师级导演的波兰斯基在访谈中曾表达了他此部作品的创作动机。

波兰斯基称,在2002 年完成了其巅峰之作《钢琴师》后就一直在思考后续影视创作的思路。

他觉得在近50 年的导演生涯中越发想要拍摄一部专门送给孩子们观看的影视作品,于是他选择了深深刻在童年记忆里的那部小说《雾都孤儿》。

的确,擅长描写儿童成长经历的英国文坛巨匠狄更斯的这部作品确实适合这种创作初衷。

但是,要达到为青少年观看而专门制作的目的,加之要考虑到影视作品的时间与容量有限的问题,波兰斯基与编剧就必然要对小说原著进行大篇幅的删减与改编。

《英国病人》:改编电影和原著之间的差异比较

《英国病人》:改编电影和原著之间的差异比较

80电影文学Film Literature《英国病人》是斯里兰卡著名小说家迈克尔·翁达杰的作品,后由著名导演安东尼·明格拉把这部小说改编拍摄成了电影,故事发生在残酷的战火和无限沙漠的背景下,演绎了男女主角之间漫长悲伤的爱情故事。

安东尼导演成功改编拍摄了电影《英国病人》,让电影和原著同时获得了未曾有过的荣耀和成功。

这部电影的改编,打破了过去传统的电影和小说模式,保留了原著中的主要脉络,对故事情节、人物角色和表达的主旨都作出了大幅度的改动,抛弃了原著中多余的糟粕,可以算得上是电影史上一个成功的改编范例。

一、 电影对原著小说改编的综述我们经常会见到小说作品被改编为电影,这是一种电影发展比较流行的做法。

研究表明,好莱坞的电影有3/4都是由话剧作品或者小说改编而来的。

知名的小说作品会让大众对电影的水平有较高的要求,电影的公映和传播效果又会给小说带来更大的知名度,二者之间相互促进。

但是,小说的本质和电影存在明显的差异,表现力不及电影,电影观众和小说读者的品味要求也各不相同,广泛受到好评的改编电影比较稀少。

导演和电影制作团队应该去深入思考怎样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对原著做到突破性的改编,是当前电影创作者的重要工作内容。

[1]在电影的实际表现过程中,往往需要对原著进行升华,深入分析小说中存在的真实意义和其最终所期待表达的基本内容,在电影中针对小说的精华进行重点表达,从而保证观众能够在实际观看过程中能够获得美好的观影感受,并充分了解小说的精华所在。

《英国病人》这部改编电影就是优秀的范例,影片作为好莱坞的改编代表作,在19世纪末欧美主流思想的引导下,原著中表现出的非主流思想被导演去除了。

这是一部好莱坞式的经典爱情电影,发生在沙漠中的爱情冒险故事。

电影改编始终遵循着背叛这一主旨。

在最初进行改编时,大多数人希望还原小说原有的故事情节,可是,因为文化越来越多元化,电影改编开始创新,不仅挑战原有小说而且开始背叛性地进行改编创造,朝着突破性的改编方向发展。

基于文本的影视爱情差异化取舍研究----以《英国病人》为例

基于文本的影视爱情差异化取舍研究----以《英国病人》为例

812017年第24期《英国病人》是加拿大籍斯里兰卡著名作家迈克尔·翁达杰最为成功的杰作,这是一部内蕴极为丰富的文学作品,其中不仅包含了战争、道德、民族等诸多方面的内涵,而且包含了爱情这一永恒性的史诗级内涵。

改编自原著的电影版将爱情中的爱与传统伦理道德的取舍,进行逆向建构,并以这种逆向建构为这三段异乎寻常的爱情建构了差异化表达下的4位主人公错综复杂的关系。

值得一提的是,电影《英国病人》一举掳获了第69届奥斯卡9项大奖,以及英国演艺学院所颁发的6项大奖,可谓盛极一时。

一、 表象化与具象化的爱情向度(一)结构主义视阈下的爱情向度《英国病人》在文本上的出色之处在于其并未局限于一地一人一事一物,而是以其非传统式的文本为读者更加生动地展现了超越了时代、战争、地域、传统等的举世罕见的绝世爱情经典。

奥马希伯爵和凯瑟琳·基夫顿之间的以文学相系却又以不伦为差异化,面临着道德取舍的爱情贯穿全片。

奥马希为爱情不惜背叛友情,甚至竟然作出卖国行径;身为人妇的凯瑟琳·基夫顿为了爱情不惜背叛曾经的忠贞爱人。

在奥马希炽烈的爱情之中混杂着通奸、通敌双重耻辱,然而,在这份凄美绝伦的爱情面前,在充斥着真爱的爱情向度面前,一切似乎都已变得无足轻重。

文本与影片将两种复杂关系与两种具强烈冲突的戏剧化关系深度融合为一种大道至简的爱情关系并以爱情实践充分印证了真正的爱情一旦来临将超越一切限定。

(二)接受美学视阈下的爱情向度小说以其非传统文本描绘了一场非典型性的爱情,而同名影片则更以其视觉语言与镜头统摄的光影向观众诠解了一场非比寻常的绝世爱情。

这部杰作一旦剔除其爱情成分,即【作者简介】王晓芳,女,河南南阳人,南阳理工学院讲师。

【基金项目】本文系河南省政府决策研究招标课题《“一带一路”背景下以特色文化助推中原旅游业发展的对策研究》(2017B108); 河南省教育科学2016“十三五”规划课题《语言经济学视角下专门用途英语价值分析及其发展研究》(2016-JKGHB-02 89)成果。

英国病人影评(精选6篇)

英国病人影评(精选6篇)

英国病人影评英国病人影评精选(一):《英国病人》的原著小说以前获得英语世界的最高荣誉——布克奖,虽然在阅读同样获得布克奖的《隐之书》时,为它徒有其表的声誉感到遗憾,但却不得不承认《英国病人》的卓越。

这是一部十分细腻的诗化小说,随处可见动人心弦的抒情,极富感染力。

在明格拉准备将其转化为电影的时候,招致了很多人的怀疑,认为这是一项不可完成的工作,但是明格拉却做到了,而且做得如此之好,以至于观阅了无数部经典影片之后,我仍然要固执地认为《英国病人》的伟大难有媲美。

那么电影和小说有什么不同呢?其中的优劣又在哪里?首先是结构,电影和小说的侧重点是不同的,小说的结构是散点式的,在汉娜、加纳、基普和艾玛殊同置于古老别墅这一的情节下,每个人物轮流出场,回忆往事抒发情绪,没有一个人物占压倒性优势而成为中心,从这个好处上来说,《英国病人》的书名并不是十分确切。

明格拉改变了这一叙事策略,可能因为三个小时的电影无法展现那么多人的内心,也可能他确实捕获到了关键性的东西,让艾玛殊的回忆占据了电影的大部分篇幅,并且添加了不少小说中没有的细节,我认为这样的策略是有效的。

即使在小说中,我们纵观全书,认为最富有感染力的故事依然是艾玛殊和嘉芙莲之间的,在翁达杰把超多的笔墨花费在琐碎的抒情上时,艾玛殊的回忆显得尤为突出。

但翁达杰并不在乎这一点,直到全书的百分之五十才让最能打动读者的故事缓缓地流出。

这一结构上的不同,导致了主题倾向的根本差异,能够说翁达杰想要表达更多的是回忆,经历战争之后的创伤性记忆,虽然战争结束了,它们依然像梦魇缠绕着你的余生。

明格拉显然不认同这一点,他把注意力集中到了艾玛殊的故事上,也就是说把主题的重心偏向了对于国籍的探讨,看战争中的个人是怎样被国籍所淹没,又是怎样被这一靠不住的标签所遗弃。

虽然从某种好处上来说,不同的主题之间是没有优劣之分的,但是创伤性记忆成为大部分战争体裁的电影和小说最热衷的主题时,明格拉的睿智便显示出来了,他沿着翁达杰踩了几脚却没有走下去的道路独自前行。

《英国病人》:改编电影和原著之间的差异比较

《英国病人》:改编电影和原著之间的差异比较

80电影文学Film Literature《英国病人》是斯里兰卡著名小说家迈克尔·翁达杰的作品,后由著名导演安东尼·明格拉把这部小说改编拍摄成了电影,故事发生在残酷的战火和无限沙漠的背景下,演绎了男女主角之间漫长悲伤的爱情故事。

安东尼导演成功改编拍摄了电影《英国病人》,让电影和原著同时获得了未曾有过的荣耀和成功。

这部电影的改编,打破了过去传统的电影和小说模式,保留了原著中的主要脉络,对故事情节、人物角色和表达的主旨都作出了大幅度的改动,抛弃了原著中多余的糟粕,可以算得上是电影史上一个成功的改编范例。

一、 电影对原著小说改编的综述我们经常会见到小说作品被改编为电影,这是一种电影发展比较流行的做法。

研究表明,好莱坞的电影有3/4都是由话剧作品或者小说改编而来的。

知名的小说作品会让大众对电影的水平有较高的要求,电影的公映和传播效果又会给小说带来更大的知名度,二者之间相互促进。

但是,小说的本质和电影存在明显的差异,表现力不及电影,电影观众和小说读者的品味要求也各不相同,广泛受到好评的改编电影比较稀少。

导演和电影制作团队应该去深入思考怎样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对原著做到突破性的改编,是当前电影创作者的重要工作内容。

[1]在电影的实际表现过程中,往往需要对原著进行升华,深入分析小说中存在的真实意义和其最终所期待表达的基本内容,在电影中针对小说的精华进行重点表达,从而保证观众能够在实际观看过程中能够获得美好的观影感受,并充分了解小说的精华所在。

《英国病人》这部改编电影就是优秀的范例,影片作为好莱坞的改编代表作,在19世纪末欧美主流思想的引导下,原著中表现出的非主流思想被导演去除了。

这是一部好莱坞式的经典爱情电影,发生在沙漠中的爱情冒险故事。

电影改编始终遵循着背叛这一主旨。

在最初进行改编时,大多数人希望还原小说原有的故事情节,可是,因为文化越来越多元化,电影改编开始创新,不仅挑战原有小说而且开始背叛性地进行改编创造,朝着突破性的改编方向发展。

没有地图的乐土——简析电影《英国病人》

没有地图的乐土——简析电影《英国病人》

作者: 李婕
作者机构: 西南大学文学院
出版物刊名: 戏剧之家
页码: 184-184页
年卷期: 2014年 第6期
主题词:�英国病人》 迈克尔·翁达杰 安东尼·明格拉
摘要:小说《英国病人》(The English Patient)是加拿大作家家迈克尔·翁达杰(Michael Ondaatje,1943—)的一部力作,这部有如梦如幻般魅力的小说曾获得布克奖。

翁达杰和电影导演明格拉都对人类的精神世界怀抱深切的关怀,在时间和记忆的维度中探寻爱情、背叛与战争之间的关系。

《英国病人》电影中的音乐,曲尽其妙,与剧情珠联璧合,空灵而意味深长。

电影《英国病人》以艾玛殊和凯瑟琳的爱情为主线,而在小说中,印度士兵基普、护士汉娜以及小偷卡拉瓦乔都并非配角。

沙漠是《英国病人》的地理背景,二战是《英国病人》的时间背景。

《英国病人》探寻在特殊的历史背景中,涉及殖民主义与非殖民主义的探讨。

《英国病人》:改编电影和原著之间的差异比较

《英国病人》:改编电影和原著之间的差异比较

《英国病人》:改编电影和原著之间的差异比较
栗蔷薇
【期刊名称】《电影评介》
【年(卷),期】2017(0)12
【摘要】《英国病人》是斯里兰卡著名小说家迈克尔·翁达杰的作品,后由著名导演安东尼·明格拉把这部小说改编拍摄成了电影,故事发生在残酷的战火和无限沙漠的背景下,演绎了男女主角之间漫长悲伤的爱情故事。

安东尼导演成功改编拍摄了电影《英国病人》,让电影和原著同时获得了未曾有过的荣耀和成功。

【总页数】3页(P80-82)
【作者】栗蔷薇
【作者单位】郑州成功财经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文学原著与改编电影之间的对读 [J], 王建宁
2.原著《睡谷传奇》与改编电影《断头谷》的比较研究 [J], 陆启霞
3.互文性与差异性:内地与香港新闻改编电影比较研究 [J], 刘一瑾
4.原著《睡谷传奇》与改编电影《断头谷》的比较研究 [J], 陆启霞;
5.跨国改编电影《许三观》与原著的差异及成因分析 [J], 杨元元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英国病人影评

英国病人影评

英国病人影评《英国病人》影评《英国病人》改编自著名作家迈克尔·翁达杰的获奖同名小说。

小说获得了英国最高文学奖布克奖。

本片是以二战北非战事爆发前后为时空叙事范围、以战争和沙漠为背景、以刻画人性最深入本真、最可贵情感的一部爱情悲剧。

两个时空的交叉叙事是本片的主要故事结构。

主线是艾玛殊回忆的在坠机之前发生的故事,副线则是现实中在事故中严重烧伤的艾玛殊受护士汉娜照顾。

关键人物是艾玛殊,通过他和周围人物的交流,让回忆中的人物影响着现实世界中的汉娜等人。

电影主要讲述了两段故事。

第一段故事发生二战爆发前夕的埃及,单身的匈牙利伯爵艾玛殊和已婚的英国女人嘉芙莲相爱了,好几次他们都试图放弃这种不伦的恋情但都没有忍心,内心的欲火和真挚的爱情促使他们彼此走的更近,但在那个特定的年代,艾玛殊和嘉芙莲的恋曲注定要以悲剧收场。

他们没办法超脱伦理的约束,嘉芙莲的丈夫对她爱恨交加,以至于最后竟要三人同归于尽。

嘉芙莲躺在山洞里等待救援,艾玛殊却因为他的国籍隶属于纳粹德国而遭到囚禁。

于是艾玛殊铤而走险出卖了英国绘制的沙漠地图,以此作为交换拿到了德国人缴获的一架英国飞机,飞向大漠寻找嘉芙莲。

可惜的是艾玛殊到的时候,嘉芙莲已经死去了。

当艾玛殊抱着嘉芙莲的尸体痛哭的时候,他的灵魂也随之而去。

艾玛殊万念俱灭地驾驶着涡轮飞机,载着她爱人的尸体横跨沙漠,这一段波澜壮阔的航拍场面此刻却显得如此的抒情而温柔。

当飞机被击落,艾玛殊脸部被烧成伏地魔后,他也就成了一名“英国病人”被转移到了意大利疗养。

嘉芙莲最后死去的游泳者洞穴颇有细品的意义。

游泳者洞穴是艾玛殊和嘉芙莲一同发现的。

在洞穴的岩壁上,刻画着舒畅快乐游泳的古人类。

在水中畅游,无拘无束,那是一种怎样的自由,怎样的奔放。

艾玛殊和嘉芙莲一见钟情,他与她缠绵难离;他与她既不能在阳世厮守,那就在阴间相会。

现实中的荒凉沙漠与抱着嘉芙莲遗体痛哭欲绝的艾玛殊形成强烈的对比,尘世间如此悲凉无情,一对普通的恋人始终无法走出这片撒哈拉沙漠。

英国病人英文版观后感

英国病人英文版观后感

英国病人英文版观后感《英国病人》英文版观后感《英国病人》是一部经典的文学作品,小说版曾经赢得了布克奖,而电影版更是获得了九项奥斯卡大奖,可见其影响力之大。

作为一个文学爱好者,我对该作品的英文版电影也怀有极大的期待。

在观看完整个电影后,我被其深度和情感所震撼,真切体验到了影片所传达的主题。

电影讲述了二战时期,一名英国男子被遗弃在厄立特里亚的荒漠中,命运交织下他与一名加拿大护士的禁忌爱情。

影片通过回忆、闪回和叙述相结合的方式,将观众带入一个复杂而令人痛苦的故事世界。

导演安东尼·明格拉在诠释迪安·霍格的小说时,将情感的细腻表达得淋漓尽致。

影片中,拉尔夫·费因斯饰演的阿拉迪法·德·阿尔马斯涅(Almásy)形象深入人心。

他的外形和演技都完美地诠释了这个病人的角色。

费因斯的精湛演技让我们看到这个病人内心深处的痛苦和渴望的欲望,他对斯嘉丽·约翰逊饰演的凯瑟琳(Katharine)的爱情追逐更是让人动容。

凯瑟琳是他生命中一个无法超越的爱的化身,而他也是为了这份爱情而不断为之努力的。

除了爱情的描绘,影片还着重展示了二战对人性带来的摧毁和折磨。

在凯瑟琳和那个受伤病人的交流过程中,观众们被迫思考人性中的痛苦和弱点。

影片通过凯瑟琳的话语,表达了对战争及其带来的苦难的深深同情。

这样的情节刻画,让我们看到了生活中的脆弱与美好、时间的无情和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联系。

此外,英国演员朱里埃特·比诺什(Juliette Binoche)在片中饰演的护士汉娜(Hana)也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她通过她自己的经历,展现了爱和关怀的力量。

汉娜照顾着那名被烟瘴病折磨的病人,温柔地治疗他的创伤,并最终感化了他。

在这个荒凉的环境中,她成为了他心灵的依靠,给他带来了奇迹般的力量。

影片的摄影和音乐也给观众带来了强烈的视听享受。

摄影师约翰·塞尔饰演的角色给电影增添了浓郁的艺术气息,他将沙漠、废墟和遗迹的景色描绘得异常绚丽。

没有地图的乐土--简析电影《英国病人》

没有地图的乐土--简析电影《英国病人》

没有地图的乐土--简析电影《英国病人》
李婕
【期刊名称】《戏剧之家》
【年(卷),期】2014(0)6
【摘要】小说《英国病人》(The English Patient)是加拿大作家家迈克尔·翁达杰(Michael Ondaatje,1943-)的一部力作,这部有如梦如幻般魅力的小说曾
获得布克奖。

翁达杰和电影导演明格拉都对人类的精神世界怀抱深切的关怀,在时间和记忆的维度中探寻爱情、背叛与战争之间的关系。

《英国病人》电影中的音乐,曲尽其妙,与剧情珠联璧合,空灵而意味深长。

电影《英国病人》以艾玛殊和凯瑟琳的爱情为主线,而在小说中,印度士兵基普、护士汉娜以及小偷卡拉瓦乔都并非配角。

沙漠是《英国病人》的地理背景,二战是《英国病人》的时间背景。

《英国病人》探寻在特殊的历史背景中,涉及殖民主义与非殖民主义的探讨。

【总页数】1页(P184-184)
【作者】李婕
【作者单位】西南大学文学院,重庆 400715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J905
【相关文献】
1.简析二战以后英国传统政治文化对英国与欧洲一体化关系的影响 [J], 吕本瑞
2.生命没有演习--简析电影《可可西里》 [J], 杨灿
3.简析韩国电影对港产电影的借鉴r——以韩国电影《新世界》为例 [J], 禚俊南
4.简析二战以后英国传统政治文化对英国与欧洲一体化关系的影响 [J], 吕本瑞;
5.由电影《佳人蓓尔》简析英国18世纪的阶层观和婚姻观 [J], 张越;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Brief Introduction
The whole story is about four dissimilar people brought together at an Italian villa during the Italian Campaign of World War II. The four main characters are: an unidentifiably-burned man—the titular patient, presumed to be English; his Canadian Army nurse, a Sikh British Army Sapper, and a Canadian thief. The story occurs during the North African Campaign and centers on the incremental revelations of the patient's actions prior to his injuries, and the emotional effects of these revelations on the other characters.
Similarities:
1.major idea: the war and the morality; the love and the human nature; the gender and the power. The war destroys everything. It breaks peace, beauty, and human nature.During the cruel war, there are many things becoming under suspicion.: the love, the loyalty, the ownership, the friendship,and the morality. So both the novel and the movie aim at criticizing the wars and representing the effects on human nature and love.
2.technique of expression: Both the novel and the movie are skilled in dealing with time sequence and spatial order to give a better narration. For example, the person and the person pronoun always keep changing, and the constant change of the time is also the highlight.
3.Figures: All the important characters are kept.
Differences:
1.the whole plot:Different from the movie,the telling of the love story about Katharine and Almasy ends in the middle of the story.Much more information about other people is mentioned in the novel.That is to say,the story in the novel;s version is more complicated and elaborate.
2.details: A.In the novel,when Katharine’s husband, Clifton, knew that her wife had cheated on him, he chose to revenge by making the aircraft be crushed. But in the movie it is not mentioned as that, and maybe it is just a accident. B.In the novel, the reason that Kip left is not because his friend died of bombing.Kip hated the war.
The author prefer the movie.
1.The brilliant directing and acting
2.The recreating of the story,the simplifying of relationship
3.Detail: the church scene is magnificent,and the hiden meaning of the book。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