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治思想史笔记

合集下载

中国政治思想史笔记

中国政治思想史笔记

儒家的政治思想一、儒家学派的若干特点1、儒家创始人是孔子2、得名原因:六艺之教与孔子职业有关;懂得古代利益,以相礼为职业的人为儒。

“六艺”或“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3、代表人物:孔子、孟子和荀子4、儒家特点:崇尚西周以来的传统文化;重视伦理道德的作用,儒家政治思想本质上是伦理政治、道德哲学;以孔子为师。

二、孔子的政治思想1、身世:孔子名丘,字仲尼。

伟大的教育家,开创私人办学之风,提出“有教无类”的教育原则,编写删定了“六经”连同《论语》集中反映其政治思想;思想家,并且赋予社会批判精神。

2、仁、礼学说仁与礼是孔子全部政治哲学的核心概念。

仁,包含下列含义:(1)爱人为仁,孔子认为爱人是仁的基本内容,社会的各个等级之间都应该相互仁爱,说平孔子是从伦理学层面上理解社会的政治生活的。

(2)克己复礼为仁,严格约束自己的行为,使个人的行为完全符合礼的规范。

“仁”是指一个人的内在道德品质,主要取决于其个人的道德修养。

(3)仁的特征是厚重敦朴;仁的根本是孝悌。

在家庭内部优良品质体现为孝悌,在家庭外部体现为忠恕,即诚实待人和宽容。

礼,是指人们必须遵循行为规范(1)礼是约束人的社会行为的基本准则;是约束人与人之间社会关系的基本准则;统治者应遵循礼的规范治理国家(2)孔子所说的礼主要指周代的社会制度,很多时候孔子主张恢复周代的礼制。

(3)仁与礼是相辅相成的。

仁是道德境界,礼则是实现这种道德境界的唯一途径。

礼是仁的形式,仁是礼的内容。

3、德治主张孔子在政治上主张德治,把道德的良善作为政治的目的。

道德的良善主要是社会大众道德的善化。

统治者以德治国也是引导民众趋于良善的最有效的途径。

德治包含下列内容:(1)礼治与正名孔子认为礼是国家的大节,为了求得国家的安定应该全面恢复礼制,以此实现稳定的政治秩序。

礼治主要是统治者的责任,应遵循礼的基本精神(以优良的道德品质为基础的礼让)来治理国家。

礼治的关键在于统治者的道德品质。

中国政治思想史(期中作业)“我的读书笔记……诸子百家之墨家”

中国政治思想史(期中作业)“我的读书笔记……诸子百家之墨家”

中国在政治思想史我的读书笔记——诸子百家之墨家我的读书笔记——诸子百家之墨家墨家的兴起春秋战国时代,正是中国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型的时代,诸侯争霸,群雄并起。

社会的转型需要思想学说做理论指导,诸侯之间的激烈竞争又导致他们极力招揽人才。

时代的需要,宽松的学术氛围,孕育了中国最朴素而灿烂的思想文化。

一时诸子兴起,百家争鸣,互相借鉴又互相诘难。

讨论的问题之广,涉及题材之多,发掘的深度之远,以及对后世的影响之深远,都是空前绝后的。

灿烂的文化成果构建成了中国古文化的基本框架,而后中国文明两千多年的发展,尽管也受到一些外来文化影响,但总是被中国文明消化和吸收(如西汉末年开始传入中国的佛教,唐朝后期开始传入中国的伊斯兰教,宋代以后开始传入中国的基督教--包括天主教和新教,晚清时期开始影响中国的西方思想哲学体系),主流文化还是这个时期奠定的。

这期间形成的对后世较有影响的学说有:儒家、墨家、道家、法家、兵家等。

所谓东方人的智慧,无论是中国、日本,还是韩国,都离不开这几家的范畴。

墨子,战国初期著名的思想家,他的生活年代正好在孔子和孟子之间。

墨子早年“学儒家之业,受孔子之术”,后来他看到儒家学说的种种弊端,于是独立门户,开创了墨家学派。

毕生为之身体力行,言传身教,为墨家学说的发扬光大和实施济世而奔走呼号。

在其晚年和身后,墨家渐渐成了最有影响的学说,与儒家学说分庭抗礼,并大有凌驾其上之势。

以至于孟子哀叹:墨翟之言盈天下。

荀子更是说:礼乐灭息,圣人隐伏,墨术行。

韩非也说:世之显学,儒墨也。

墨家学说成于道、儒之后,为什么能够异军突起而盛行一时呢?在于它提出了一些当时儒道两家学说没有提出的社会学说和政治方案,如王天下,正诸侯,尚贤能,等贵贱等思想。

尤其它反对非正义的战争和穷奢极欲的享乐生活,得到了很多小国的支持,反映了广大下层民众的呼声。

墨子思想和修身先秦诸子的学说,主要是围绕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展开的,墨家也是如此。

墨子注重品性的完善,认为有四种品行是君子必须具备的:贫则见廉,富则见义,生则见爱,死则见哀;他认为,君子必须意志坚定,言而有信,言行如一,表里一致,敢于捍卫真理,善于明辨是非,并要经常审视自己。

中国思想史的读书笔记

中国思想史的读书笔记

中国思想史的读书笔记中国思想史的读书笔记篇1中国思想史是一门深入探讨中国历史上的哲学、宗教、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发展和影响的学科。

这本书是中国思想史的经典之作,作者是著名的历史学家钱穆。

本书以中国历史上的思想家和思想流派为研究对象,按照时间顺序,从先秦时期一直到近代的思想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作者通过对不同时期的思想家和思想流派的分析,揭示了中国思想史的发展脉络和演变规律。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深深地感受到了中国思想史的独特魅力。

作者通过对不同时期的思想家和思想流派的分析,揭示了中国思想史的发展脉络和演变规律。

同时,作者也指出了中国思想史上的重要思想家和思想流派对中国历史和文化的影响。

其中,我特别关注了儒家思想在中国思想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作者通过对儒家思想的发展历程的分析,揭示了儒家思想在中国思想史上的重要地位和影响。

同时,作者也指出了儒家思想在中国历史和文化中的重要地位和影响。

除此之外,我还关注了佛教思想在中国思想史上的影响。

作者通过对佛教思想的发展历程的分析,揭示了佛教思想在中国思想史上的重要地位和影响。

同时,作者也指出了佛教思想在中国历史和文化中的重要地位和影响。

总之,这本书是一部非常优秀的中国思想史著作。

它不仅揭示了中国思想史的发展脉络和演变规律,同时也指出了中国思想史上的重要思想家和思想流派对中国历史和文化的影响。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深刻地认识到了中国思想史的独特魅力和重要性。

中国思想史的读书笔记篇2《中国思想史》读书笔记背景介绍:《中国思想史》是由中国著名的历史学家陈寅恪所著,这本书不仅全面介绍了中国思想史的演变过程,同时也提出了很多独特的历史观点。

这本书以思想为线索,通过深入研究历史上的各个思想流派,揭示了中国思想史上的各种思想与政治、社会、文化等方面的联系。

深入分析:在《中国思想史》中,陈寅恪通过对各个思想流派的分析,揭示了中国思想史上的各种思想与政治、社会、文化等方面的联系。

例如,儒家思想在中国的历史上一直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其思想主张和政治实践对中国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思想史读书笔记

中国思想史读书笔记

中国思想史读书笔记中国思想史读书笔记篇1中国思想史是一门研究中国历史上的思想、哲学、宗教、文学等领域的学科。

它不仅关注思想的发展历程,还关注社会、政治、经济等因素对思想的影响。

在中国思想史的研究中,有许多重要的思想家和著作值得关注。

在中国的思想史研究中,儒家思想是最重要的流派之一。

儒家思想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注重道德、伦理、礼仪等方面。

儒家思想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孔子是儒家思想的创始人之一。

他的思想被后来的儒家学者所继承和发展,形成了不同的学派和流派。

其中,汉代董仲舒的“天人感应”思想、宋明理学的“格物致知”思想等都是儒家思想的重要代表。

道家思想是中国思想史上的另一个重要流派。

道家思想强调个人内心、自由、无为而治等方面,认为自然是最重要的,人应该顺应自然规律。

道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包括老子、庄子等。

墨家思想是中国思想史上的又一重要流派。

墨家思想强调兼爱、非攻、尚贤等方面,认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应该平等、互爱、互助。

墨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包括墨子、孟子等。

佛教思想是中国思想史上的又一重要流派。

佛教思想强调“四谛”、“八正道”等方面,认为人生苦难,应该通过修行来解脱。

佛教思想的代表人物包括释迦牟尼、达摩等。

除了以上几个重要的流派之外,中国思想史中还有许多其他的学派和思想,如法家思想、名家思想等。

这些学派和思想在中国历史上都有着重要的地位和影响,对中国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思想史读书笔记篇2____题目:____《中国思想史》读书笔记与思考____摘要:____这篇读书笔记是对《中国思想史》一书的思考和总结,涵盖了该书的主题、主要内容和观点,以及我对这些内容的个人解读和评价。

____第一章:先秦时期____在第一章中,我们首先回顾了先秦时期中国的思想背景。

这个时期的思想家们提出了许多重要的哲学观念,如儒家、道家、墨家等学派的创始人。

我特别被老子和孔子的思想所吸引。

老子的“无为而治”和孔子的“仁义礼智”深深影响了我对古代中国社会和文化的理解。

曹本德《中国政治思想史》复习笔记(思想完善期)【圣才出版】

曹本德《中国政治思想史》复习笔记(思想完善期)【圣才出版】

第三编思想完善期引言宋明时期的社会历史背景960年,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夺取后周政权,建立北宋。

至1127年,女真人攻破开封,俘虏了宋徽宗、宋钦宗,北宋灭亡。

同年,宋高宗赵构即位于归德,历史上称为南宋。

元朝于1279年灭南宋,元朝后期,农民起义连绵不绝。

1368年,明朝北伐军攻人大都,结束了元朝的统治,朱元璋称帝,建立明朝。

宋明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的社会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经济状况宋代是工商业空前繁荣的历史时期,活字印刷术、火药、指南针等都出现在这一历史时期。

与农业、手工业发展相适应,宋代的科学技术有了进一步发展。

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出现了许多商业繁荣的城市。

明初,造船业、商业比较发达。

明朝中叶出现了资本主义的萌芽,明朝的对外贸易也有进一步发展,从宋元时期到明代郑和航海时期,中国的科技、生产居于世界领先地位。

2.政治状况宋明时期,中央集权制更加完善和巩固,同时由于宋朝时期土地兼并严重,阶级矛盾激化,发生了大规模的农民起义。

明朝时期,明太祖建立了高度集权的君主专制制度,专制制度更加完善。

明朝英宗到武宗时期,朝廷腐败,皇帝无能,宦官专政,社会矛盾日益突出。

3.文化状况与高度的中央集权制相适应,宋明时期,思想上的专制统治也日益强化。

具体表现在以下两点:(1)宋明时期,程朱理学成为中国封建社会中后期占统治地位的官方哲学,长期统治着人们的思想;(2)文化上也出现了一些新气象,明朝西方传教士在中国的传教带来了一些西方科学知识,促进了西方文化在中国的传播。

第九章宋代的功利政治思想宋代功利政治思想在中国政治思想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以北宋李觏为发端,中经王安石,到了南宋的陈亮、叶适逐步发展完善。

宋代功利政治思想是宋明时期具有代表性的政治思想。

一、李觏1.李觏生平与著作李觏是北宋思想家,出生于小地主家庭,少年时,家境衰落。

考进士不中,以教书为生。

晚年由范仲淹推荐为太学助教,后为直讲。

他的政治思想的特点是注重功利,具有改革时弊的政治倾向。

《中国政治思想史》(曹德本)考研笔记

《中国政治思想史》(曹德本)考研笔记

中国政治思想史导论中国政治思想史研究方法论(了解)一、中国政治思想史的学科定位(一)中国政治思想史的研究对象1.关于政治哲学问题就中国先秦的政治思想理论看,政治思想与哲学思想浑然为一体。

天人合一是政治思想的哲学基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其政治思想系统。

在《大学》中作了精辟论述。

2.关于社会模式的理论(又可称之为理想国的理论)社会模式思想与国家政权组织形式的思想,虽有密切的关系,但范围不同,两者不是一回事。

社会模式或理想国理论是关于社会总体结构与相互关系的理论或设计,它包括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在政治思想史中具有独特的意义。

就先秦情况看,这一类的论述是相当丰富的,许多有关的思想和设计别开生面,耐人寻味。

孔子的“有道”之世的模式,老子关于“小国寡民”的设想,庄子的“至德之世”、“无何有之乡”的幻境,孟子的王道世界,《礼记·礼运》篇中的“大同”境界,荀子的“王制”社会,农家人人劳动、自食其力,不分君臣的美境,杨朱童子牧羊式的田园生活,等等,都属于理想国范围内的课题。

研究和分析社会模式思想和理论,应该是政治思想史重要内容之一。

3.治国的方略和政策国家和法与治国方略和政策有密切的关系,但两者又有区别。

我们从先秦政治思想中不难发现,一些人在国家组织体系和法律规定上并没有什么原则区分,但在治国方略和具体政策上却有明显的不同,甚至形成水火之势。

4.伦理道德问题不过在中国政治思想史上,有些派别把伦理道德政治化,这一点在儒家那里表现得十分突出。

关于政治实施理论以及政治权术理论也应是政治思想史研究的内容。

进行政治决策以及如何把政策、政治规定和各种行政措施付诸实现,这是政治思想家们经常讨论的问题,比如关于进谏、纳谏、庭议、兼听、独断、考课、监察等等,都属于这方面的问题。

(二)中国政治思想史的文化模式“观乎天文,以察时变,关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文化乃以人文化成天下。

文化整合的过程就形成了具有一定价值取向的文化模式。

萧公权《中国政治思想史》第一编第二和第三章内容

萧公权《中国政治思想史》第一编第二和第三章内容

萧公权《中国政治思想史》第⼀编第⼆和第三章内容第⼆章和第三章⼀、孔⼦思想内容(⼀)孔⼦⾝世简介孔⼦,名丘,字仲尼,为殷遗民贵族之后。

孔⼦⼀⽣的事迹主要有三个⽅⾯:从政、教学、编书。

孔⼦周游所及的地⽅,范围不出今天的⼭东省和河南省。

⼤致是从鲁国出发,⾛了卫国、宋国、齐国、郑国、晋国、陈国、蔡国、楚国、等地。

孔⼦从教经历较早:孔⼦⾃称“三⼗⽽⽴”,⼤约三⼗岁时开始授徒,约有七⼗多贤⼈弟⼦。

他倡导“有教⽆类”的思想,弟⼦中多为出⾝贫贱者。

孔⼦著述编书经历:孔⼦不仅⽤诗书礼乐来教育弟⼦,也有⾃⼰的创造看法。

萧公权认为“其最⼤之成就不在拨乱反正,⽽在设教授徒。

”(⼆)孔⼦的政治思想1.从周与正名:(1)从周——孔⼦政治思想的起点⼦⽈:“吾说夏礼,杞不⾜征也,吾学殷礼,有宋存焉。

吾学周礼,今⽤之,吾从周。

”(《中庸》第⼆⼗⼋章)⼦⽈:“夏礼吾能⾔之,杞不⾜徵也;殷礼吾能⾔之,宋不⾜徵也。

⽂献不⾜故也。

”“周监于⼆代,郁郁乎⽂哉!吾从周。

”(《论语?⼋借》第三)从周的原因:1.殷商的⽂化可能⽐较浅显其制度必尚质朴与儒家的理想不合。

2.即使殷商⽂化颇⾼,周因殷礼,则孔⼦从周,只是间接⾤⽤殷礼,并⾮兼采两种不同的制度⽽进⾏的调和。

况且殷商亡国已经六百多年了,遗民也逐渐被同化了。

⽽周礼⼜尽在鲁,孔⼦醉⼼周礼,也是⾃然的事情。

3.孔⼦于殷之礼俗,取舍从违不⼀,然其所从者似乎都是个⼈与社会⽣活之末节,与政治⽆直接之重要关系。

4.孔⼦虽⾃知其为殷⼈,⽽⾝既仕鲁,已承认周朝的政权。

况且,周因袭殷礼,郁郁乎⽂。

(2)正名——孔⼦实现从周思想的具体主张所谓正名,即按照盛周封建天下之制度⽽调整君⾂上下彼此的权利与义务。

孔⼦认为,周朝封建政治与宗法社会的崩坏,推究其因,不得不归咎于周礼的废弃。

所以他⼀⽣的⾔⾏都致⼒于“尊周室,敬主君,折贵族之奢僭,抑⾂下之篡窃。

责⼈不贷,律⼰亦严”。

⼦路问为政之先,孔⼦答“必也正名”,齐景公问政,孔⼦⼜告以“君君、⾂⾂、⽗⽗、⼦⼦”,即君⾂⽗⼦各依其在社会中之名位⽽尽其所应尽之事,⽤其所当⽤之物,则秩序井然,⽽后百废可举,万民相安。

曹德本《中国政治思想史》(第2版)笔记和典型题详解

曹德本《中国政治思想史》(第2版)笔记和典型题详解

曹德本《中国政治思想史》(第2版)考研笔记中国政治思想史研究方法论学科的研究方法论,是研究一个学科的科学方法,为研究一个学科提供整体性思维和基本原则,主要揭示一个学科的科学性质、基本规律、文化蕴涵以及学术前沿等。

中国政治思想史研究方法论主要讲四个问题:(1)中国政治思想史的学科定位研究一个学科,首先必须对这个学科的科学性进行明确的定位,这是研究的前提,确立科学定位在研究方法论中属于科学性分析的前提研究。

(2)中国政治思想的发展历程作为思想发展史,有一个产生和发展的历史过程,科学地分析其发展规律,是研究方法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分析发展历程在研究方法论中属于规律分析的发展研究。

(3)中国政治思想史的文化体系作为文化科学研究,不能停留在表面,应该揭示其深层次的文化底蕴,阐发文化体系在研究方法论中属于底蕴分析的深入研究。

(4)中国政治思想史的学术创新研究思想史不能局限于历史研究,应紧跟时代前进的步伐,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有所创新,这样才能更具生机和活力,具有前沿性。

一、中国政治思想史的学科定位(来源https:///BoVJDuXm)学科定位是对一个学科的科学性给予明确的评价,也是进行学科研究的前提。

中国政治思想史的学科定位主要包括以下三方面的内容:1中国政治思想史的研究对象中国政治思想史主要阐述中国古代和近代历史上处理各种政治关系的思想,以及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它作为一门学科,是具备科学体系的,具有思想的联系性和整体性。

具体地讲,中国政治思想史的研究对象,主要是中国传统政治思想的理论基础、基本内涵、历史背景、社会作用、发展规律、思想联系、价值取向、历史局限等问题。

2中国政治思想史的文化模式文化模式在中国政治思想史的学科定位中占有重要地位,中国政治思想史是受和谐文化模式制约而展现的思想进程,追求和谐是中国政治思想史发展的基本轨迹,和谐文化模式构成中国政治思想史的精髓。

中国政治思想史的文化模式可以概括为和谐文化模式,即以人际和谐为基础,进而实现群体和谐,最终实现天人和谐的理想目标,经过文化整合过程,从而形成了基本的文化模式。

中国政治思想史 读书笔记.doc

中国政治思想史 读书笔记.doc

《中国政治思想史》读书笔记《中国政治思想史》作者:萧公权阅读时间:2015年10月《中国政治思想史》是萧公权先生的代表作品,所取政治文献的研究资料上自晚周,下迄辛亥革命,全文所论及古今学者六十余人,文献资料相当丰富。

此书给我印象深刻是是第二章,第二章介绍了我们所熟悉的孔子的身世和他所处时代以及他的思想。

第一节介绍了孔子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他曾经编修《诗》、《书》,订正《礼》《乐》,序写《周易》,撰写《春秋》。

并且他一生从事传道、授业、解惑,被中国人尊称“至圣先师,万世师表”。

从周与正名是由第一节略述作为铺垫,第二节开始加较详之论述。

从周是孔子政治思想的起点。

也就是恢复周朝礼治,而恢复周礼首要的一条就是正名。

他明确表示“郁郁乎文哉,吾从周。

而正名是孔子实行从周思想的具体主张。

所谓正名,也就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每个社会成员都按照自己的等级名分尽义务,作君主的要像君的样子,作臣子的要像臣的样子,作父亲的要像父的样子,作儿子的要像儿子的样子。

否则,“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

”总之,正名是治理国家的首要环节。

第三节说的便是仁爱。

孔子思想体系的理论核心。

它是孔子社会政治、伦理道德的最高理想和标准,也反映他的哲学观点,对后世影响亦甚深远。

“‘仁以处人,有序和谐’是孔子思想的原发点,是儒家思想核心之核心。

仁体现在教育思想和实践上是”有教无类“。

仁体现在政治上是强调"以德治人",德治的基本精神实质是统治阶级以博爱的心去对待百姓。

爱人既为仁的实质和基本内容,而此种爱人又是推己及人。

第四节讲的是德、礼、政、刑,它们是封建统治阶级治理国家的主要方法,最早由儒家创始人孔子提出。

孔子认为政刑的作用是有限的,只有德治、教化才是根本的治国方法,他首先提出重德轻刑、以德去刑的主张。

苛政猛于虎,只有德治、教化的治国方法才是治国的根本。

中国思想政治史笔记

中国思想政治史笔记

《中国政治思想史》(曹德本)考研笔记点赞(1) 反对(0) 本站小编网络资源 2015-07-04 07:10:06 阅读(27)中国政治思想史导论中国政治思想史研究方法论(了解)一、中国政治思想史的学科定位(一)中国政治思想史的研究对象1.关于政治哲学问题就中国先秦的政治思想理论看,政治思想与哲学思想浑然为一体。

天人合一是政治思想的哲学基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其政治思想系统。

在《大学》中作了精辟论述。

2.关于社会模式的理论(又可称之为理想国的理论)社会模式思想与国家政权组织形式的思想,虽有密切的关系,但范围不同,两者不是一回事。

社会模式或理想国理论是关于社会总体结构与相互关系的理论或设计,它包括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在政治思想史中具有独特的意义。

就先秦情况看,这一类的论述是相当丰富的,许多有关的思想和设计别开生面,耐人寻味。

孔子的“有道”之世的模式,老子关于“小国寡民”的设想,庄子的“至德之世”、“无何有之乡”的幻境,孟子的王道世界,《礼记·礼运》篇中的“大同”境界,荀子的“王制”社会,农家人人劳动、自食其力,不分君臣的美境,杨朱童子牧羊式的田园生活,等等,都属于理想国范围内的课题。

研究和分析社会模式思想和理论,应该是政治思想史重要内容之一。

3.治国的方略和政策国家和法与治国方略和政策有密切的关系,但两者又有区别。

我们从先秦政治思想中不难发现,一些人在国家组织体系和法律规定上并没有什么原则区分,但在治国方略和具体政策上却有明显的不同,甚至形成水火之势。

4.伦理道德问题不过在中国政治思想史上,有些派别把伦理道德政治化,这一点在儒家那里表现得十分突出。

关于政治实施理论以及政治权术理论也应是政治思想史研究的内容。

进行政治决策以及如何把政策、政治规定和各种行政措施付诸实现,这是政治思想家们经常讨论的问题,比如关于进谏、纳谏、庭议、兼听、独断、考课、监察等等,都属于这方面的问题。

(二)中国政治思想史的文化模式“观乎天文,以察时变,关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曹德本《中国政治思想史》复习笔记(1-8章)【圣才出品】

曹德本《中国政治思想史》复习笔记(1-8章)【圣才出品】

第一章商代、西周时期的政治思想一、商代的王权至上思想从现有的文献材料看,夏代还没有产生现代意义的政治思想,作为早期国家的发展阶段,商代仍然是政治思想的萌发时期。

从这一时期的社会现象和文献资料来看,商代已经产生了这样一些政治观念。

1.祖先崇拜的观念(1)祖先崇拜的现象大致出现在父系氏族公社初期。

在商代,祖先崇拜的现象和观念有了进一步发展,并且形成了一套极为繁琐的形式。

商代的祖先崇拜,主要表现为对于商代的先公先王的崇拜。

(2)商代的祖先崇拜有着十分明显的政治特征,其作用主要是要通过这种方式说明商王手中的权力来自先公先王,从而使现实的君主专制统治获得充分的合法性。

商代那些与祖先崇拜有关的仪式,实际上已经成为政治统治的重要组成部分。

2.由祖先崇拜发展起来的王权至上观念(1)从商初伊尹放太甲起,到帝太戊时期,专制王权与贵族之间一直进行着激烈的交锋。

在与贵族势力斗争的过程中,专制王权逐渐占据了优势。

到商代中期盘庚迁殷以后,确立了专制君主的绝对统治地位。

随着君权的不断强化,人们最初的祖先崇拜观念也发展成为王权至上的观念。

(2)在商代后期,已经产生了君主的权力来自天,君主是民众的主宰,民众必须服从商王统治的观念。

上天主宰民众的命运,而君主能够与上天沟通,君主实际上也就成了民众的主宰,民众必须服从天的意志,也就必须服从君主的意志。

(3)商代的王权至上观念,还没有形成系统的政治理论,但是,商代毕竟是中国传统政治思想产生的重要时代。

商代后期的王权至上观念,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中国传统政治思想基本的发展路向。

二、周公明德慎罚、敬天保民的政治思想1.周公生平周公在辅政期间,在政治上平定三监之乱,实行分封制,加强了其对东方诸国的控制;在文化方面,周公制礼作乐,制定了一整套政治经济制度,对周王朝的巩固作出了十分重要的贡献。

周公是中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和思想家。

根据周初的政治形势,周公系统地阐发了以“明德慎罚”、“敬天保民”为主要内容的政治思想。

中国政治思想史笔记

中国政治思想史笔记

绪论 几个概念及学科定位一、政治思想内涵(政治学定义)1、政治思想与政治文化政治文化是政治关系心理和精神的反映,是人们在社会政治生活中形成的对政治的感受、认识和道德、习俗、规范的总称。

政治文化包括政治心理和政治思想两个方面。

政治心理是表层、感性方面的,指社会成员在政治社会化的过程中表现的一种心理反映,最直接的包括认知、情感、兴趣、愿望、信念等。

政治心理的特征:自发性、个体差异性、是一种潜在的社会意识、一旦形成,在较长时间内具有稳定性。

2、政治思想内涵(1)含义:是社会成员在政治思考中形成的观点、想法和见解的总和,包含着政治认识、政治判断、政治标准。

(2)特征:是阶级政治的要求;是理性思维的产物;相对独立性。

(3)结构A内容结构关于对人的研究:人的本性本质的研究(属性);对人需求的研究(利益需求、精神 需求、自然和社会属性需求);对人的社会过程的研究。

对人存在的政治体系的研究:对政治体系产生的研究(政治生活的起源、政治权力的来源);对政治权力及其组织结构的研究;对政治过程的研究。

对政治发展的研究:政治变迁的原因;政治理想;政治方式、途径。

B思维结构对政治现实的事实判断和描述;对政治现实的因果分析;对政治现实的价值判断。

C理论层次单一性的政治理论;专门性的政治理论;综合性的政治理论。

D政治思想的类型从政治思想的历史演进和发展上,有古代的、近代的、当代的……从思维结构和研究方法上,分为政治哲学和政治科学。

二、中国政治思想学位定位1、研究对象(1)中国政治思想的基本特点:政治哲学与伦理政治的紧密结合;(2)研究对象:哲学基础—天人合一、理论学说—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齐治平”学说。

2、中国政治思想的文化模式:和谐文化模式(1)人际和谐,三大和谐的基础,是关于人与人之间交往的原则,有序、友爱、真诚;(2)群体和谐,三大和谐的核心,探讨国家、社会对人民的关系,爱民、尊民,人民也要爱国,维护国家的利益等;(3)天人和谐,三大和谐的最高境界。

曹德本《中国政治思想史》(第2版)复习笔记-第3~6编【圣才出品】

曹德本《中国政治思想史》(第2版)复习笔记-第3~6编【圣才出品】
宊明旪期是丣国历叱上癿重要旪期,返一旪期癿社会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丢方面: 1.绉济状冴 宊代是巟商业穸前繁荣癿历叱旪期,活字印刷术、火药、指南针等都出现在返一历叱旪 期。 不农业、手巟业収展盞适庒,宊代癿科学技术有了迕一步収展。随着商品绉济癿収展, 出现了许多商业繁荣癿城市。 明初,造船业、商业比较収辫。明朝丣右出现了资本主丿癿萌芽,明朝癿对外贸易也有 迕一步収展,仍宊元旪期到明代郑呾航海旪期,丣国癿科技、生亗居二丐界颀先地位。 2.政治状冴 宊明旪期,丣夬集权制更加宋善呾巩固,同旪由二宊朝旪期土地兼幵丠重,阶级矛盟激 化,収生了大觃模癿农民起丿。 明朝旪期,明太祖建立了高度集权癿君主与制制度,与制制度更加宋善。明朝英宗到武 宗旪期,朝廷腐贤,皁帝无能,宦官与政,社会矛盟日益空出。 3.文化状冴
(4)“平土均田”癿改良掑施 根据北宊尖锐癿土地矛盟,李觏把土地问题看做社会癿根本问题,认为要解决社会弊端, 首要癿是解决土地问题,所以,他提出了“平土均田”癿主张。他认为亐田制度是解决土地 分配问题癿最理想癿办法,具体分田方案为:由国家把土地分给无地呾少地癿农民,以防止 贵族官吏过多卙田。 (5)丿利统一癿功利思想 李觏一反前亰提出癿重丿轻利戒重利轻丿癿做法,强调丿利统一,他认为丿利统一有利 二国计民生,以丿利统一说为指导,他提出了“去十害,叏十利”癿主张。 3.对李觏政治思想癿评价 李觏癿政治思想是在丣夬集权制更加宋善呾巩固癿旪期亗生癿,是北宊社会矛盟癿反 映,是旪代癿亗物。 (1)他癿政治思想是仍丣小地主阶级癿利益出収,主张抑制豪强、防止兼幵,宠观上 有利二劳劢亰民,对弼旪癿社会収展无疑起到了掏劢作用,是一种积极癿、迕步癿政治思想。 (2)但李觏癿政治思想也存在着丌可兊服癿局陉性,由二他一生没有参不政界活劢, 他癿思想仅仅停留在乢斋丣癿讫论,具有幷想性;由丣小地主阶级癿本性所决定,他癿思想 具有矛盟性。

中国政治思想史马工程教材笔记

中国政治思想史马工程教材笔记

第一章先秦儒家政治学说(上)1.按照由抽象到具体的思考层次来划分人的政治意识,人的政治意识涵盖了多个层级:处在形而上层面的政治意识可具体包括(政治价值观)及其哲学证成。

2.儒家思想在(春秋时)成型地发展为对政治和社会有规范意义的思想。

3.孔子讲“仁”是为了诠释和维护(礼)。

4.西周时期,人们认为,天的意志是喜怒无常,不以民意为转移(错误)。

5.孔子视教化和刑罚为政府推行仁政,治理民众的两种手段,并强调要以后者为重(错误)。

第二章先秦儒家政治学说(下)1.在孟子看来,仁、义、礼、智四德皆由人类天赋的恻隐、羞恶、恭敬、(是非)之心引申而发。

2.荀子视(圣王)是礼法秩序的创立与终极维护者,是众人效法的对象。

3.孟子从神学来论证人类道德的起源和内容,把道德基于神学(错误)。

4.孟子民贵论实际上是一种民主政治,其宗旨在于维护民众的地位和利益,君主只是实现这一目的的工具和重要手段(错误)。

5.在否定传统神权观念的基础上,荀子将建构政治理论的着眼点放于对现实中的人性、政治起源与本质的探讨之上(正确)。

第三章先秦道家政治学说(上)1.道家思想的渊源可以从古老的神话、(史官)、巫术传统和(隐士)等许多方面来考察。

2.老子眼中的圣人是指(悟道者)。

3.老子认为,“(有为)”是产生社会祸乱和统治者丧失民心之源,因而,统治者只有采取“(无为)”的治国方略。

4.“反者,道之动”表明“道”是促使万物运动的规律(正确)。

5.老子认为,“至治之极”是统治者“有为”政治的最理想状态(错误)。

第四章先秦道家政治学说(下)1.庄子学派认为,(道)构成了人的本性,决定了人们的命运。

2.黄老道家是结合兴盛于春秋战国时期的黄帝传说和(老子思想或老子学说或道家思想),融合儒法学说的精华,而形成的政治哲学。

3.在庄子学派看来,随着人官能和心智的成熟,人们逐渐背离了道赋予人的本质和外在命运,这样,外在的命运变成了内在的命运(错误)。

4.在庄子学派看来,人类世界中的所有价值都是人定的,都是束缚人类身心愉悦的障碍(正确)。

曹本德《中国政治思想史》复习笔记(思想发展期)【圣才出版】

曹本德《中国政治思想史》复习笔记(思想发展期)【圣才出版】

第二编思想发展期引言秦汉隋唐时期的社会历史背景秦汉魏晋隋唐五代时期(公元前221~960)时间跨度近1200年之久。

在这近1200年的历程中,中国封建社会经过初步发展、周期性的动荡,以及进一步的发展等阶段,一步步走向鼎盛,继而又显露出中衰景象。

下面就秦汉隋唐时期的社会政治、经济状况做简要介绍。

一、秦汉隋唐时期的社会政治状况1.统一与分裂交替的复杂政治格局,统一和割据相互交替公元前221年,秦灭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公元前209年,以陈胜、吴广为首的农民大起义推翻了秦王朝的残酷统治;尔后,经过八年楚汉之争,公元前202年,刘邦建立了西汉王朝。

西汉初年,统治者实行无为而治的治国方策,注重休养生息,历经70余年,使西汉王朝的经济、政治、文化得以恢复,并有了一定的发展。

西汉王朝的统治延续了200余年。

西汉晚期,外戚王莽夺取权力,建立新朝。

其后不久即天下大乱,诸侯蜂起。

至581年,北周贵族杨坚夺取了北周政权,建立了隋王朝,并于589年灭陈,重新统一了中国。

隋朝仅仅存在了30多年。

617年爆发了农民大起义,隋朝灭亡。

在隋末战乱中崛起的李渊父子统一中国,建立了唐朝。

唐玄宗开元、天宝年间,社会稳定、经济、文化空前繁荣,构成了中国历史上屈指可数的“盛世”。

唐玄宗天宝年间发生的安史之乱,标志着大唐王朝由盛转衰。

此后,唐王朝饱受藩镇割据的困扰。

朝廷内部,党争不已,唐王朝每况愈下,至907年,唐王朝被朱温的后梁取代,从此中国又进入了分裂状态。

2.逐渐建立起一套成熟的政治制度(1)建立了郡县制和官僚制等中国封建社会的基本政治制度。

西周以来实行的分封制不利于中央集权王朝的统一。

秦朝建立后,立即着手废除分封制度,把秦国早已实行的郡县制推向全国。

伴随着郡县制的实施,官僚制度逐渐取代旧有的世袭制度,上至中央的三公九卿下至地方的郡守、县令,都由皇帝任免。

秦代的政治制度被后世继承。

当然,由于各个朝代的具体政治、社会环境不同,政治制度也呈现出不同的形态。

中国政治思想史 读书笔记

中国政治思想史 读书笔记

《中国政治思想史》读书笔记《中国政治思想史》作者:萧公权阅读时间:2015年10月《中国政治思想史》是萧公权先生的代表作品,所取政治文献的研究资料上自晚周,下迄辛亥革命,全文所论及古今学者六十余人,文献资料相当丰富。

此书给我印象深刻是是第二章,第二章介绍了我们所熟悉的孔子的身世和他所处时代以及他的思想。

第一节介绍了孔子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他曾经编修《诗》、《书》,订正《礼》《乐》,序写《周易》,撰写《春秋》。

并且他一生从事传道、授业、解惑,被中国人尊称“至圣先师,万世师表”。

从周与正名是由第一节略述作为铺垫,第二节开始加较详之论述。

从周是孔子政治思想的起点。

也就是恢复周朝礼治,而恢复周礼首要的一条就是正名。

他明确表示“郁郁乎文哉,吾从周。

而正名是孔子实行从周思想的具体主张。

所谓正名,也就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每个社会成员都按照自己的等级名分尽义务,作君主的要像君的样子,作臣子的要像臣的样子,作父亲的要像父的样子,作儿子的要像儿子的样子。

否则,“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

”总之,正名是治理国家的首要环节。

第三节说的便是仁爱。

孔子思想体系的理论核心。

它是孔子社会政治、伦理道德的最高理想和标准,也反映他的哲学观点,对后世影响亦甚深远。

“…仁以处人,有序和谐‟是孔子思想的原发点,是儒家思想核心之核心。

仁体现在教育思想和实践上是”有教无类“。

仁体现在政治上是强调"以德治人",德治的基本精神实质是统治阶级以博爱的心去对待百姓。

爱人既为仁的实质和基本内容,而此种爱人又是推己及人。

第四节讲的是德、礼、政、刑,它们是封建统治阶级治理国家的主要方法,最早由儒家创始人孔子提出。

孔子认为政刑的作用是有限的,只有德治、教化才是根本的治国方法,他首先提出重德轻刑、以德去刑的主张。

苛政猛于虎,只有德治、教化的治国方法才是治国的根本。

中国政治思想史笔记 曹德本

中国政治思想史笔记 曹德本

中国政治思想史笔记A2007-07-05 17:29绪论几个概念及学科定位一、政治思想内涵(政治学定义)1、政治思想与政治文化政治文化是政治关系心理和精神的反映,是人们在社会政治生活中形成的对政治的感受、认识和道德、习俗、规范的总称。

政治文化包括政治心理和政治思想两个方面。

政治心理是表层、感性方面的,指社会成员在政治社会化的过程中表现的一种心理反映,最直接的包括认知、情感、兴趣、愿望、信念等。

政治心理的特征:自发性、个体差异性、是一种潜在的社会意识、一旦形成,在较长时间内具有稳定性。

2、政治思想内涵(1)含义:是社会成员在政治思考中形成的观点、想法和见解的总和,包含着政治认识、政治判断、政治标准。

(2)特征:是阶级政治的要求;是理性思维的产物;相对独立性。

(3)结构A内容结构关于对人的研究:人的本性本质的研究(属性);对人需求的研究(利益需求、精神需求、自然和社会属性需求);对人的社会过程的研究。

对人存在的政治体系的研究:对政治体系产生的研究(政治生活的起源、政治权力的来源);对政治权力及其组织结构的研究;对政治过程的研究。

对政治发展的研究:政治变迁的原因;政治理想;政治方式、途径。

B思维结构对政治现实的事实判断和描述;对政治现实的因果分析;对政治现实的价值判断。

C理论层次单一性的政治理论;专门性的政治理论;综合性的政治理论。

D政治思想的类型从政治思想的历史演进和发展上,有古代的、近代的、当代的……从思维结构和研究方法上,分为政治哲学和政治科学。

二、中国政治思想学位定位1、研究对象(1)中国政治思想的基本特点:政治哲学与伦理政治的紧密结合;(2)研究对象:哲学基础—天人合一、理论学说—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齐治平”学说。

2、中国政治思想的文化模式:和谐文化模式(1)人际和谐,三大和谐的基础,是关于人与人之间交往的原则,有序、友爱、真诚;(2)群体和谐,三大和谐的核心,探讨国家、社会对人民的关系,爱民、尊民,人民也要爱国,维护国家的利益等;(3)天人和谐,三大和谐的最高境界。

曹德本《中国政治思想史》(第2版)复习笔记-第1~2编【圣才出品】

曹德本《中国政治思想史》(第2版)复习笔记-第1~2编【圣才出品】

第一编思想形成期引言先秦时期的社会历史背景一、中国早期国家产生的道路与商周社会政治经济结构夏、商、西周时期是中国早期国家形成、发展的阶段,在这一时期,夏人、商人、周人三个部落内部都各自经历了从原始氏族公社向国家形态过渡的过程,夏、商、周三代的交替过程,实际上也是当时生活在中原地区最发达的三个部落之间的征服过程。

在这一过程中,中国早期的国家的政治、经济制度也不断地完善起来。

1.中国早期国家产生的道路(1)在中国早期国家形成的过程中,以下几个方面的因素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①地理环境的作用中国属于大陆国家,西部的高山,东南方的大海,北方的草原,对于原始时期的中国人来说,是不可逾越的天然屏障。

封闭的地理环境,使得古代中国不可能有发达的海上交通和海上贸易,因此,也就没有发达的商品经济。

在中国早期国家产生的初期,社会分工也不是很发达,农业始终是最主要的生产部门。

②家长制家庭关系的作用由于商品经济不发达,中国古代的家长制家庭公社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被保留了下来。

中国古代国家形成所走的是由家长制家庭直接进入国家的道路。

由于家长制家庭的长期存留,中国早期国家在很大程度上并不是纯粹地域性的结构。

③部落征服的作用部落之间的战争既是部落之间交往的方式,也是氏族组织向国家转化的动力,中国早期国家正是在部落征服的过程中形成的。

征服战争扩大了部落联盟的统治范围,家长制家庭公社的家长权力也日益超过了部落的界限,靠血缘关系维系的家长制家庭公社逐渐具有了地域组织的性质。

(2)由于上述几个方面因素的作用,中国早期国家明显带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①部落征服的特征中国早期国家是通过部落征服而形成的,在很长的历史时期内,中央与地方之间在本质上是征服者与被征服者结成的松散的联盟。

②土地公有的特征在中国早期国家形成过程中,由于商品经济不发达,公社内部旧有的土地公有制度也被保留了下来。

最初由公社成员集体耕种,渐次演变为公社成员对土地的平均占有,由个体家庭单独耕种。

中国思想史读书笔记

中国思想史读书笔记

中国思想史读书笔记中国思想史读书笔记范文(精选3篇)当看完一本著作后,你有什么领悟呢?不妨坐下来好好写写读书笔记吧。

是不是无从下笔、没有头绪?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中国思想史读书笔记范文(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中国思想史读书笔记119世纪90年代中期到20世纪初是近代中国思想转变的一个关键时期,中国思想史读后感。

而梁启超的思想在19世纪90年代初趋于成熟,梁启超通过其文章著述对这一时期思想气候的形成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在《梁启超与中国思想史的过渡》一书中,作者将其作为探讨这一时期思想变化的切入点。

通过对梁启超的思想变化过程及相关事物的研究来研究这一时期的思想变化。

在梁启超的思想形成的过程中,“西方的冲击”是一个主要的因素,对此,作者特地提醒我们在强调外部影响的时候不能够忽视中国传统内涵。

虽然晚清不像思想鼎盛的南宋或晚明时代,但晚清传统领域里的思想仍然在继续发展。

作者认为我们应该从生活在那个时代背景下的人的角度来思考其思想变化的内在动力。

对于19世纪末的学者们来说,儒家思想是一个巨大复杂、学派林立、彼此竞争的思想天地,所以对研究晚清思想的者来说,注意儒家传统的内部问题并探索其含义是十分重要的。

努力设想自己处在儒家文学士的地位,弄清楚儒家思想作为富有活力的个人信仰在实践中向他们提出问题。

以历史的观点看待这些问题及其发展来理解晚清儒家思想内在的变化动力。

再根据传统固有的多样性和内在发展动力对西方的冲击作出回应,以理解中国对西方的回应。

作者认为在19世纪的最后十年里,收改良运动的影响,思想变化的速度急剧加快,而这场运动巨大的思想意义却常被人们所忽视了。

关于思想背景,作者主要是从儒学的内在变化上来分析的。

在儒家思想的实践者眼里,儒家思想从来就不只是一种哲学体系,或一种知识研究。

还有实用主义动机和作为一种人生信仰的本质。

学术研究从内部对儒家思想构成了巨大的威胁,在对儒家思想中的“内圣外王”的理想的争议中,形成了各种流派的新儒学。

《中国政治思想史》第十三章 辛亥革命时期的政治思想

《中国政治思想史》第十三章 辛亥革命时期的政治思想

2.“实业计画” 孙中山认为,中国存亡的关
键在于实业发展。因此, 第 一次世界大战刚结束,他便 着手制定“实业计画”,希 望“利用战时宏大规模之机 器,及完全组织之人工”, 助长中国实业的发达,促成 “突飞之进步”。
“实业计画”共分为六个计划。前四个计划是关于建筑
铁路和修治运河的,也就是开发交通。第五个计划是有 关工业发展的,第六个计划是有关矿产开发的。
1.民族主义
兴中会成立之初,孙中山先后提出“驱除鞑虏,恢复中
国”等“排满”革命口号。
1905年后,他的思想逐渐发生转变,认为民族主义
并不是遇着不同民族的人便要排斥他,而是不允许那不 同民族的人来夺我们民族的政权。因此,所谓民族革命 并不是要“尽灭满洲民族”。
辛亥革命后,孙中山主张建立
就立宪派内部而言,部分激进
人士发起国会请愿运动,要求 速开国会,而稳健派人士则认 为,应该按照清政府的要求, 进行适当的筹备之后,再行成 立国会,实行宪政。
革命派内部的思想观点和政治
倾向也不尽相同。对于孙中山 主张的三民主义,章太炎、陶 成章、徐锡麟等均有不同意见, 关于“平均地权”的分歧尤大。
第三节
章太炎和宋教仁的政治思想
宋教仁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章太炎
人物简介

章太炎(1869—1936),近代著 名思想家、学者, 浙江余杭人, 名炳麟,一名绛,字枚叔,号太 炎。戊戌时期积极参与变法活动, 政变后逃亡海外,结识孙中山, 转向“排满革命”。1903年因 “《苏报》案”被捕入狱。1906 年出狱,至日本,加入同盟会, 任《民报》主编。1907 年后与 孙中山政见不合,渐与同盟会分 道扬镳。武昌起义后归国, 政 治上拥袁反孙。宋教仁案发生后, 策动反袁。1917年参加护法运动。 九一八事变后,力主全国一致对 外,抨击蒋介石“攘外必先安内” 的反动政策,1936年病逝。著作 甚丰,有《章氏丛书》三编、 《章太炎全集》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商代王权至上思想一、祖先崇拜大致出现在父系氏族公社初期,商代的表现为对先王先公的崇拜。

说明自己的权力来自于先王,商代那些与祖先崇拜有关的仪式,实际上已经成为政治统治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由祖先崇拜发展的王权至上观念只有君主才是国家的真正代表,君主的利益与国家的利益是一致的,而民众则只能是君主专制政治的统治对象。

这种思想,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中国传统政治思想的基本发展道路。

周公民德慎罚、敬天保民的政治思想一、天命不常天命:上天授命之意。

意思是上天所授予的大命是不固定的,并不是永远的保佑某一个人或一个王朝。

周公以天命不常的思想强化周王朝的的政治统治,一方面从天命的角度论证了周灭商的合理性。

另一方面,也提出了如何顺应天命,巩固周王朝统治的问题。

二、天命与人事相统一,从民情中知天命周公强调天命与人事的统一,主张从民情中体察天命,实际上是虚与天命,重在人事。

三、由于天命不常,上天只保佑那些有德的人,天的意志又只能从民情中反映出来,因此,敬天从命,怀保小民便成为周公政治思想的核心内容。

周公有几点表现:1、牢记商王朝灭亡的历史教训,不能贪图安逸,荒怠政事。

2、要体察民情。

3、要慎用刑罚。

这一思想实际上开了后代重民思想的先河。

儒家的政治思想一、儒家学派的若干特点1、儒家创始人是孔子2、得名原因:六艺之教与孔子职业有关;懂得古代利益,以相礼为职业的人为儒。

“六艺”或“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3、代表人物:孔子、孟子和荀子4、儒家特点:崇尚西周以来的传统文化;重视伦理道德的作用,儒家政治思想本质上是伦理政治、道德哲学;以孔子为师。

二、孔子的政治思想1、身世:孔子名丘,字仲尼。

伟大的教育家,开创私人办学之风,提出“有教无类”的教育原则,编写删定了“六经”连同《论语》集中反映其政治思想;思想家,并且赋予社会批判精神。

2、仁、礼学说仁与礼是孔子全部政治哲学的核心概念。

仁,包含下列含义:(1)爱人为仁,孔子认为爱人是仁的基本内容,社会的各个等级之间都应该相互仁爱,说平孔子是从伦理学层面上理解社会的政治生活的。

(2)克己复礼为仁,严格约束自己的行为,使个人的行为完全符合礼的规范。

“仁”是指一个人的内在道德品质,主要取决于其个人的道德修养。

(3)仁的特征是厚重敦朴;仁的根本是孝悌。

在家庭内部优良品质体现为孝悌,在家庭外部体现为忠恕,即诚实待人和宽容。

礼,是指人们必须遵循行为规范(1)礼是约束人的社会行为的基本准则;是约束人与人之间社会关系的基本准则;统治者应遵循礼的规范治理国家(2)孔子所说的礼主要指周代的社会制度,很多时候孔子主张恢复周代的礼制。

(3)仁与礼是相辅相成的。

仁是道德境界,礼则是实现这种道德境界的唯一途径。

礼是仁的形式,仁是礼的内容。

3、德治主张孔子在政治上主张德治,把道德的良善作为政治的目的。

道德的良善主要是社会大众道德的善化。

统治者以德治国也是引导民众趋于良善的最有效的途径。

德治包含下列内容:(1)礼治与正名孔子认为礼是国家的大节,为了求得国家的安定应该全面恢复礼制,以此实现稳定的政治秩序。

礼治主要是统治者的责任,应遵循礼的基本精神(以优良的道德品质为基础的礼让)来治理国家。

礼治的关键在于统治者的道德品质。

礼治主张设计的是一个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

所谓正名也就是要使每一个等级的行为与其在专制国家的等级结构中的位置相符,即“君君,臣臣,父父,字字”(2)举贤才选择优秀的德才兼备的人来治理国家。

主张从文化素养较高的人中间选拔国家官吏(3)实行平均主义政策孔子是中国历史上最早提出以平均主义的经济政策管理国家的人。

他认为财富不均是导致社会不安定的因素。

孔子主张实行平均主义的政策,主观愿望是尽可能地缩小个体农民之间的贫富差距;同时主张实行富民政策,平均的目的也就是让民众能够共同富裕。

(4)愚民政策孔子认为对于专制国家,愚民政策是最好的政策。

其前提是人与人之间存在智力上的差别。

人的四个等级“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者,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也”这种思想实质就是由圣明的君主对于愚昧民众的政治统治。

4、孔子的人生哲学孔子人生哲学的主要内容是克己忍让和内省修身,这是基于对仁与礼的理解。

克己忍让是最高尚的道德和具体体现。

内省修身是达到高尚品质的重要途径。

三、孟子的政治思想1、身世:孟子名轲,邹人,师从孔子之孙子思。

晚年著有《孟子》一书。

2、性善论孟子承认人是世界中独特的一类,良知良能在人们不自觉的过程中表现出来。

恻隐、羞恶、辞让、是非是仁义礼智四种美德最基本的基础和动力来源。

“四端”中恻隐是核心。

3、仁的放大与人本理性思维路向的强化(仁政学说)孟子将礼的内容移植于仁,仁也就变成了至高无上的伦理和政治原则。

孟子强调一切伦理和政治原则都必须以仁为归依,实际上就是要求它们都必须以弘扬人性为目的,以依顺人性为原则。

在政治上施仁政需要一定的条件,孟子认为,其中最主要的条件是统治者能够率先垂范,身体力行,以仁爱之心对待天下。

由于民心所向是社会政治的决定力量,因此孟子认为,君、民、国家三者之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如何实行仁政,孟子的观点如下:其一,制民之产。

其二,其三,4、做人成圣与政治等级孟子对平等的认识:承认人性最初形态是平等的;实现仁本质的途径大体是一样的;不论政治身份如何,只要努力去做都可以成为圣人。

5、君主权力合法性的理论孟子将道德品作为划分人群的标准。

他认为天子必须是“天与人归”,归根到底还是取决于君主的个人品质。

合法性理论从本质上说是对政权存在的道德合理性的认识,属于价值判断而非事实判断。

取得政权的合法途径有三:变置,其行使前提是现任君主有大过又不纳谏;禅让,前提是君主的儿子不消,失去继承祖业的合法性,前任君主将均为传给外姓圣人;圣人革命,当君主变成“残贼仁义”的“一夫”时,圣人必然会愤然而其从外部摧毁暴君的统治。

孟子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提出了系统的王权合法性理论。

6、仁政和王道王道就是历史上存在过尧舜等圣人治国的一些制度和方法。

仁政的内容包括:制民之产,让民众生活无忧;平均赋税;保护工商业。

王道世界最终是一种人人均自觉遵守礼仪规范,努力奉行仁义的社会。

孟子认为“不忍人之心”是君主实施仁政的内在动力,为王道理想的实现提供了充分的可能性。

四、荀子的政治思想1、身世:荀子名况,字卿,又称孙卿,战国末赵国人。

著有《荀子》2、性恶论(1)荀子认为性的本质是各种“情”的集合体,它对外物的反应表现为“欲”。

性、情或欲从其本身来看似乎无所谓善恶,但在构成社会的角度上看,却完全可以称之为“恶”。

孟子把这种恶的本性从以下几个方面表现出来:第一,人的感官欲望。

第二,权势欲望。

所以,社会政治生活的任务不是使人的本性得到满足,而是要时时刻刻抑制人恶的本性。

(2)人性本恶,因此一个人想要成为“人”就必须对自己的先天本性进行改造,这就是“化性起伪”。

“伪“是一种后天学习和磨练而形成的德性。

化性起伪必须依赖礼仪和君师、法制和刑法。

3、礼治主张(1)礼的起源荀子指出礼的产生过程中,主要是两方面的因素起了作用:一是客观上人与人之间利欲的冲突,利欲冲突是社会动乱的根源,动乱的结果则是人的贫穷。

二是圣人的创造,即先王制礼,来调节社会的动乱。

(2)礼的作用荀子从国家与法的角度来认识礼的作用,在荀子看来,礼不仅仅是单纯的做人准则,更重要的是礼是为政的大节。

是确定人与人之间的分界,是治理国家的根本,是人们在政治上的遵循。

“礼”是人跟动物的根本区别,是决定人类社会存在、构成人的本质内容的基本精神。

“礼“的主要功能就是改造人性。

礼仪和君师都至关重要,创造礼仪和君师的圣人就应该处于社会的中枢地位。

(3)关于礼与法的关系荀子是儒家中首先引入法的观念的人,礼是起着指导作用的一般原则,法是为了实现礼的原则而运用的手段,礼是第一重要的,是制定法律的遵循,主张礼法并用。

(4)关于礼治和人治荀子认为实行礼治的关键在于人。

为政由人,这是儒家政治思想的重要特征之一。

(5)关于礼治的具体内容第一,法后王。

就是全面恢复古代的政治制度。

第二,尚贤使能。

贤能有两个标准:一是道德标准,二是个人的才能。

“无德不贵,无能不官”。

第三,是富国富民。

用礼调节人的物欲,重农抑商,薄税敛。

4、社会观(1)“力不若牛,走不若马,而牛马为用,何也?曰:人能群,彼不能群也。

人何以能群?曰:分;分何以能行?曰:义”。

所以人们和平共处的第一个前提就是分,分必须又合理的规则,这个规则就是义,义是礼所体现的基本精神(2)礼的两大功能:“分物以养体”,礼一方面可以让人对外物的使用有一定的节制,另一方面还因对外物的归属有明确的规定而避免人类之间的争夺;“别”,划分社会等级名分并规定其必须遵守的行为准则。

表现在对物质占有的等级化和社会行为的等级化。

“礼”是人跟动物的根本区别。

5、君主专制的合理性论述(1)荀子认为人最基本的生存需求有两个:肉体生命的延续;精神对肉体的超越,即做人。

在这两个问题上君主都肩负着重要的使命。

为了让君主顺利地完成责任,就必须赋予他更尊崇的社会地位和更大的政治权力。

(2)虽然须知所强调的外在权威包括礼法,但对礼法的强调最终仍归结为对君主权力的尊崇上,其理解有如下三点:从礼法功能上看,礼仪没有主动性,只有在君主运用它的时候,才能真正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从礼法与君主的关系上看,圣人创造礼法,是礼法的化身;尊君师是礼的核心内容。

(3)一切外在权威最终都要以君主为中枢,君主当然就成为政治和道德的权威,理应“富有天下“而且成为意识形态领袖,充当思想和道德导师。

(4)与孟子一样,荀子认为圣人理所应当具有成王的合法性。

其特点在于为了仁的原则可以对君臣伦理进行不得已的“权”。

孟子强调成王的现实可能性已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合法性理论本应具有的道德判断意义,荀子强调从最终能否成王的结果来判断,就将孟子的“得人心者得天下”转化为“得天下者必得人心”,从而使价值判断彻底服从现实政治运作的铁律。

6、人治主义和道义至上论(1)法的概念在荀子思想中大多数时候指圣王的制度和政策,相当于礼的具体规定和精神体现。

法义指立法的精神和原则。

(2)在化性起伪的过程中教化起决定作用,其前提是君主以身作则,因此荀子是一个人治主义者。

(3)政治问题最终都要被意识形态化,归结为宗教人伦问题。

荀子在政治上坚持道义至上论。

道家的政治思想一、道家学派的若干特点1、道家创始人是老子2、道家思想的核心概念是“道”。

道是宇宙的本质,道家把道作为价值判断标准,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通过无为达到无不为的境界。

其基本主张:绝圣弃智,绝仁弃义。

3、代表人物:老子,庄子二、老子的政治思想1、身世:老子,战国人,人称老聃。

著有《老子》一书。

2、老子的道论1)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明”道先于物质世界而存在,并且独立于物质世界,常道是宇宙万物的本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