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 《仁者爱人》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选修之《论语》
《仁者爱人》教案
《仁者爱人》教案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仁者爱人》教案教学目的:、研读文,诵读名句,积累文言知识。
2、通过学习孔孟的言行,了解他们的为人与境界,理解人的价值,掌握“仁”的内容,明确君子之道。
教学重点:疏通字词,理解文内容教学难点:如何理解“仁”的内涵,君子的含义,仁义礼智之间的关系,以及他们的现实意义。
教法:读析、质疑、讨论、合作探究。
教学过程:第三时一、复习巩固,导入新、导语:上节我们学习了“仁义礼智”,请问其中包含哪些方面的内容?学生回答后,教师明确。
进入下一内容的学习。
2、板书题:仁者爱人——君子之道二、初读感知、识记:輗()軏()惮()硁()狷()筲()便()狎()弟同“悌”2、初步感知:孔、孟在文中提出了哪些君子之道?三、读析、讨论、质疑、学生自读,找出自己的疑点,以备讨论交流。
2、学生质疑,师生共同讨论解决疑难。
君子不器:君子不要做一个器具。
意指器物各适其用但不能相通,君子则注重修养道德,成就通才,用无不周。
輗:音ní,古代大车车辕前面横木上的木销子。
大车指的是牛车。
軏:音yuè,古代小车车辕前面横木上的木销子。
没有輗和軏,车就不能走。
主忠信:以忠信为主。
不如己:一般解释为不如自己。
另一种解释说,“不如己者,不类乎己,所谓‘道不同不相为谋’也。
”把“如”解释为“类似”。
后一种解释更为符合孔子的原意。
士:士在周代贵族中位于最低层。
此后,士成为古代社会知识分子的通称。
硁硁:音kēng,象声词,敲击石头的声音。
这里引申为像石块那样坚硬。
斗筲之人:筲,音shāo,竹器,容一斗二升。
比喻器量狭小的人中行:行为合乎中庸。
和:不同的东西和谐地配合叫做和,各方面之间彼此不同同:相同的东西相加或与人相混同,叫做同。
各方面之间完全相同。
便辟:惯于走邪道。
善柔:善于和颜悦色骗人。
(14)便侫:惯于花言巧语。
节礼乐:孔子主张用礼乐来节制人。
论语《仁者爱人》教学设计范文
论语《仁者爱人》教学设计论语《仁者爱人》教学设计范文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要遵循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选择教学目标,以解决教什么的问题。
写教学设计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论语《仁者爱人》教学设计范文,欢迎阅读与收藏。
论语《仁者爱人》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标:1、理解积累:掌握病、伐、趋、微、其、经在文中的意思,重点掌握立、达、盍、诸的意义和用法。
2、名句背诵:背诵1.6、5.26两章。
3、感受鉴赏:,鉴赏“爱人”的具体表现,感受孔子“仁者”的温度。
4、思考领悟:领会“仁”的具体思想内涵,正确认识孔子的仁爱观。
教学重点与难点:1、理解领会“仁”的丰富内涵,感受“仁者”的温度。
2、正确认识孔子的仁爱观。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易中天问于丹:你们美女也喜欢孔子吗?在你们心中,孔子是什么样的?于丹答道:我不主张从性别的角度去看孔子,在我的心目中,孔子只有温度,没有色彩。
康德曾说过:理论是灰色的,生命之树常青。
这话也从一个侧面印证了于丹的观点,即孔子的理论是适合男女大众的,具有普遍性,所以没有色彩。
那么孔子的温度体现在哪里?在今天这个略感寒意的初冬的下午,我们一起来学习《仁者爱人》,来感受孔子身上散发出的人性的温度。
(板书“仁者爱人”)二、说文解字,切入课题。
1、解字:仁字在《论语》中共出现109次,有58个章节都涉及仁字。
所以,儒家学说甚至被称为“仁学”。
仁字从象形字演化而来,《说文》解释为“仁,亲也,从人,从二。
”《礼记》郑玄注:仁是相人偶之意,指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
(PPT)仁字人旁加个二字,为什么不加一呢?一说明一个人只要做好自己、管好自己就行了。
加二就是两个人,除了要管好自己以外,还要管好另外一个人。
那就产生了相互关系,发生了怎样相处、怎样相助、怎样相爱的问题。
仁就是用以协调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使关系变得和谐的方法。
你自己处好了,对人也好了,就是仁者了。
论语《仁者爱人》优秀教学案例
1.情境教学法的巧妙运用
本教学案例通过创设贴近学生生活的情景,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感受仁爱精神的重要性。这种情境教学法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更加直观地理解仁者爱人的内涵,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2.问题导向激发学生思考
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策略贯穿整个案例,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深入思考。通过设计具有启发性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其在探讨问题的过程中掌握仁爱思想,培养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融入生活实践,提高道德素养
本案例强调将仁爱精神融入生活实践,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生活中的道德问题,提高道德素养。通过案例分析、实际操作等教学手段,使学生认识到仁爱精神在构建和谐人际关系、促进个人成长中的重要作用,从而主动践行仁者爱人。
小组合作学习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在本章节的教学中,我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针对特定问题进行讨论。例如,让每组分析一个与仁爱相关的案例,讨论如何在现实生活中践行仁爱精神,并分享各自的观点和感悟。此外,小组之间可以进行互动交流,取长补短,共同提高。
(四)反思与评价
教学过程中的反思与评价是促进学生自我提升的重要环节。在本章节的教学中,我将引导学生进行以下反思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有道德、有担当的新时代青年。
4.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认识到传统文化的价值,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为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贡献力量。
三、教学策略
(一)情景创设
在本章节的教学中,我将通过创设贴近学生生活的情景,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感受仁爱精神的重要性。例如,通过讲述发生在校园里的关爱故事,让学生思考如何将仁爱融入日常生活。同时,利用多媒体手段展示与仁爱相关的图片、视频等资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更加直观地理解仁者爱人的内涵。
仁者爱人教案(用)
仁者爱人教案(用)第一章:仁者爱人的概念1.1 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仁者爱人的概念,例如:“你们认为什么是仁者?什么是爱人?仁者如何爱人?”1.2 讲解:解释仁者爱人的含义,强调仁者是指有仁爱之心的人,爱人是指关心和爱护他人。
引用《论语》中的相关经典语句,如:“仁者爱人”(《论语·颜渊》)来支持解释。
1.3 互动讨论:引导学生分享对仁者爱人的理解和观点,鼓励他们提出问题并参与讨论。
1.4 案例分析:提供一些历史上的仁者爱人的案例,如孔子、孟子等,让学生分析他们的行为如何体现仁者爱人的精神。
第二章:仁者爱人的实践2.1 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仁者爱人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实践,例如:“你们在日常生活中如何展现仁者爱人的精神?”2.2 讲解:解释仁者爱人在日常生活中的实践方法,如关心他人、帮助他人、宽容他人等。
引用一些经典故事或寓言来说明仁者爱人的实践意义。
2.3 互动讨论:引导学生分享自己在日常生活中实践仁者爱人的经验和感受,鼓励他们提出问题并参与讨论。
2.4 小组活动: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讨论并制定一个关于如何在校园或社区中实践仁者爱人的计划,如组织公益活动、帮助弱势群体等。
第三章:仁者爱人的价值观3.1 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仁者爱人的价值观,例如:“你们认为仁者爱人的价值观在现代社会中重要吗?为什么?”3.2 讲解:解释仁者爱人的价值观在个人和社会中的重要性,如促进和谐社会、提高人际关系的质量等。
引用一些现代社会的例子来说明仁者爱人的价值观的实践意义。
3.3 互动讨论:引导学生分享对仁者爱人价值观的理解和看法,鼓励他们提出问题并参与讨论。
3.4 角色扮演:让学生分组进行角色扮演,模拟在不同场景下展现仁者爱人的价值观的情景,如在家庭、学校、社区等环境中。
第四章:仁者爱人的挑战4.1 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在实践仁者爱人时可能遇到的挑战,例如:“你们认为在实践仁者爱人时可能会遇到哪些困难?”4.2 讲解:分析在实践仁者爱人时可能遇到的挑战,如自我利益的冲突、他人的不理解等。
高中语文 《仁者爱人》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选修之《论语》.doc
《仁者爱人》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目标理解并积极积累文中常用的文言词语能力目标通过多方式诵读来理解“仁”的丰富内涵,德育目标从语气语调来探讨人物的性格从而理解“仁”的含义探究“仁者爱人”在现代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重点理解“仁”的丰富内涵,难点探究“仁者爱人”在现代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教学流程:(1、设疑自探 2、解疑合探 3、质疑再探 4、运用拓展)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从“仁”字导入新课:“仁”字在论语中出现频率极高。
仁字在《论语》中共出现109次,有58章涉及,儒学甚至被称为仁学。
《论语》中关于“仁”的阐述有很多,比如:1.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
一日克已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人由已,而由人乎哉?”2.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3.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孔子事事讲“仁”,处处讲“仁”,为政讲“仁政”,做人讲“仁人”,他以其言行向人们昭示:仁爱同情是人间正道,做人的基本原则就是:仁者爱人。
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论语》来领会孔子是怎样“仁者爱人”的,大家把书翻到23页,总共十一则,今天我们来研讨一个问题就是:“仁者”如何实现“爱人”?二朗读课文,归纳字词句式请学生朗读5——11则,把重要字词画出来1、设疑自探预设问题词类活用古今异义通假特殊句式2解疑合探3质疑再探4作业训练三,小结重点掌握本课文言现象和句式。
第二课时一整体感知2、(一)设疑自探预设问题1. “仁”的根本是什么?(1.2)孝弟这两点做好了才能做学问,所谓做学问,是要从人生的经验中去体会,并不是死读书。
所以孔子说:“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行有余力,则以学问。
”2. “仁”的内涵是什么?即“仁”的真谛是什么?“仁”是孔子的整个思想体系,而贯穿这个思想体系的就是它的核心。
这个核心不是孔子自己说的,而是他的一个叫曾参的弟子说的,就是“忠恕”。
“忠”即“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恕”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五《仁者爱人》教案
《仁者爱人》教案20XX年11月30日教学目标:1、掌握“病、伐、趋、微、其、经”在文中的意义,并重点掌握“立、达、盍、诸”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2、明确“忠恕”的内涵。
3、背诵重点章节。
4、孔子的“仁爱”与墨子的“兼爱”的区别。
5、正确理解孔子对管仲的评价。
重点:理解“仁”的丰富内涵。
教学步骤:一、导入:20XX年11月12日下午,在“百家讲坛”演播室,在讨论北京师范大学于丹教授的“论语心得”时,厦门大学教授易中天问于丹:“你们美女也喜欢孔子吗?在你们这些美女的心目中,孔子是什么样的?”于丹答道:“我不主张从性别的角度去看孔子。
在我的心目中,孔子只有温度,没有色彩。
”问:如何理解“孔子只有温度,没有色彩”?明确:没有色彩:孔子的理论具有普适性。
灰色是一种没有色彩的色彩。
所谓“理论是灰色的,生命之树常青(康德语)”是也。
问:“温度”是何意?明确:仁爱。
下面我们来学习《论语选读》的第五课《仁者爱人》,把握孔子“仁”的丰富内涵。
“仁”字在论语中出现频率极高。
仁字在《论语》中共出现109次,有58章涉及,儒学甚至被称为仁学。
孔子事事讲“仁”,处处讲“仁”,为政讲“仁政”,做人讲“仁人”,他以其言行向人们昭示:仁爱是人间正道,做人的基本原则就是:爱人。
现在我们来了解孔子的修身之道:仁爱。
板书:仁者爱人二、朗读课文,归纳字词句式。
请学生朗读,把重要字词画出来。
1、重点字音:(见学案)(1)衣轻裘...( ) (2)冕( ) (3)瞽者( ) (4)厩( ) (5)齐衰( )(6)弋( )(7)被发左衽( ) (8)沟渎( ) (9)出则弟( ) 衣裳( )2、重要词语:(1)出则弟.(2) 谨.而信.(3)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4)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5)尧舜其犹病.诸(6)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7)盍.各言尔志(8)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9)愿无伐.善,无施.劳(10)然,固相.师之道也(11)过之,必趋.(12)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13)桓公杀公子纠,不能死,又相.之(14)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15)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16)岂若匹夫妇之为谅.也,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三、文本理解:(一)仁的根本(1.6)1、疏通文字:弟子:(1)指学生,与“老师”相对;(2)年轻人,与“父老”相对;(3)弟和子,与“父兄”相对。
语文版《论语《仁者爱人》教案及教学反思
语文版《论语《仁者爱人》教案及教学反思前言《论语》作为经典名著之一,一直被誉为中华文化的瑰宝。
《论语》中的每一个章节都包含着深刻的道理和人生哲理,是我们教育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资源和素材。
本次教学主要针对《论语》中的《仁者爱人》这一章节,探讨如何在语文教学中进行有意义、有内涵的教学,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我们传统文化中的精华。
一、教案设计1. 教学目标•了解《仁者爱人》的基本情节和主题;•掌握《仁者爱人》中的语言运用和修辞技巧;•能够理解《仁者爱人》对人类道德价值的影响。
2. 教学重点•理解《仁者爱人》的故事情节;•掌握《仁者爱人》中的情感表达技巧;•理解中国传统文化对人类的启示和影响。
3. 教学难点•理解《仁者爱人》中的社会和人物关系;•把握《仁者爱人》中的情感变化和心理描写;•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读《仁者爱人》的文化内涵。
4.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法:教师通过讲解分析《仁者爱人》的情节和语言,引导学生理解并掌握核心知识;•合作探究法: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思考并探讨仁爱和和谐等中华文化传统的实践意义;•情感体验法:学生演绎《仁者爱人》的情节和角色,体会“仁”和“爱”的情感力量。
5. 教学内容5.1 《仁者爱人》情节分析•通过阅读《仁者爱人》获得基本情节;•分析各人物之间的关系和情感变化,并理解这一章节的主题。
5.2 《仁者爱人》语言运用和修辞技巧分析•分析《仁者爱人》中的情感表达和修辞技巧,例如比喻、对仗、反义等;•理解小说中的情感和思想,领悟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神内涵和价值追求。
5.3 《仁者爱人》人类道德价值的影响•了解《仁者爱人》中体现出的人类道德价值,如仁爱、助人为乐、关怀他人等;•探讨《仁者爱人》对于我们的思考和启示。
二、教学反思《仁者爱人》这一章节是《论语》中的经典篇章之一,是我们传统文化中的一部分。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针对不同的教学目标和难点,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尤其是合作探究法和情感体验法让学生更好地感受和理解人类道德价值。
语文版高中语文选修《〈论语〉选读》仁者爱人 学案 (1)
语文版选修《〈论语〉选读》仁者爱人学案仁的人生哲学思想是孔子整个思想体系的核心。
因为孔子自己说过“仁者人也”,孟子也说过“仁也者,人也”,二人异口同声,所说一致。
意思是说,仁说明人之所以为人的道理,因而孟子把仁和人二者连接起来说:“合而言之,道也。
”这个“道”,就是为人之道,也就是仁的人生哲学。
在孔子整个思想体系中“爱人”是仁的出发点。
第一,孔子的“爱人”完全是从现实社会的需要与可能出发的,含有深厚的实事求是的、理性的内容,不带任何虚无主义的幻想和宗教迷信的色彩。
例如,时至19世纪德国的费尔巴哈尚且认为,人类的爱(包括两性爱)只有“盖上宗教印章的时候,他才同意并承认它们是完美的”。
在费尔巴哈以前两千余年的孔子时代,虽然还没有宗教,但是天命、神鬼等迷信观念还是比较盛行的,孔子在自己提出“仁者爱人”这个观念时却没有受这些迷信观念的影响,而是坚持现实的观点。
第二,孔子是维护宗法封建社会等级制度的,因此他从等级制的现实出发虽然也提出了“泛爱众,而亲仁”,但是这个爱和仁仍然是有等差的,不是一律平等的。
墨子不同意孔子爱有等差的主张,提出“兼爱”的主张,他说:“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
”虽然墨子的兼爱思想在理论上、原则上比孔子的爱人思想看起来似乎较为高明,但是在等级森严、阶级分明的封建社会里,这却是行不通的。
而孔子仁的爱人思想,由于符合当时封建社会的实际,却容易被封建社会接受,从而在社会风俗和风尚中流传下来。
第三,虽然孔子提出了“仁者爱人”,但同时又提出了“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这就说明孔子的爱人不是不分善恶是非,一概都爱,而是除了爱有等差之外,还有爱与不爱、爱与恶的区别在内。
他说:“我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
好仁者无以尚之。
恶不仁者,其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
”意思是说,爱好仁德的人非常好;厌恶不仁德的人本身就是实现仁德,也很好,可以避免不仁德的人用不仁德之事影响自己。
仁者爱人教学设计与反思
仁者爱人教学设计与反思仁者爱人教学设计与反思仁者(第二课堂)教学设计与反思☆教学基本信息主题与工作单位《论语·仁者精选(第二课堂)》蓝旭302 ☆指导思想与理论基于《论语》中反映的孔子思想与理论,经过2000多年的潜移默化影响,许多已经成为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观与理想追求例如,本文中的“仁慈的爱人”仍然闪耀着人文主义的光芒,仍然是我们需要学习的宝贵精神营养。
首先,当教材分析要引导学生思考孔子“仁”的内涵时,他主要是让学生在阅读文本的基础上把握文本的意义二是“仁爱”的境界和“仁”的标准是本文的难点,这就要求教师查阅更多的资料,与学生讨论“仁爱”的内涵。
☆情感分析专业的学生以前已经学过四篇课文,对儒家思想和《论语选读》的句子特点有一定的了解。
然而,越来越多的学生在课堂上感到无聊,习惯于听而不是说,所以他们应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鼓励他们勇敢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教学目标理解孔子的“仁”的含义和他对生命的尊重,“仁”的境界和“仁”的标准明确孔子的仁与墨子的博爱的异同。
掌握“纲、相、匡、微、气、精”的含义,重点讲解“相、气、微”的含义和用法背诵第5.26/14.17章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孔子“仁”与墨子“兼爱”的异同教学过程第一部分,复习和总结第1-5章通读任:(情人)教师的活动和学生行为的预设说明学生回答这节课的核心内容是什么,以及用什么基本概念来设计复习前一节课内容的意图1.这篇文章的哪些章节写的是对人的爱?孔子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实践这种“爱”?说出学生要阅读的这部分内容老师板书:请大家不要问玛儿,学习第6-10章,把死者家属与盲人音乐家、老年人、穿衣服的人和盲人联系起来。
孔子不爱他的父母吗?如此关心他人和对待父母,他对我们有什么要求?“孝在入口,孝在出口”补充了“孝在曾子”的故事。
1.大声朗读第7.27章,清楚地表明孔子对动物的爱是有补充的:“圣贤以度取物”和“三驱以度思”。
结合当前的三个章节,研究关于环境保护、动物保护等十个章节的主题,加深对孔子的人文思想、尊重生命等词语的理解,如“举目四顾”2。
《仁者爱人》教案
《仁者爱人》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仁者爱人》的文本内容,体会“仁爱”的内涵。
2.培养学生关爱他人、与人为善的良好品质。
3.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和思辨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仁者爱人》的文本内容,掌握“仁爱”的内涵。
2.教学难点:如何将“仁爱”理念融入学生的日常生活。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1.向学生介绍《仁者爱人》的作者孟子及其生平事迹。
2.引导学生关注“仁者爱人”这个主题,让学生分享自己对“仁爱”的理解。
(二)文本解析1.让学生自读《仁者爱人》,理解文本内容。
2.教师对文本进行逐句解析,帮助学生掌握关键词汇和句式结构。
3.分析孟子对“仁爱”的阐述,让学生明白“仁爱”的内涵。
(三)案例分析1.列举生活中的一些实例,让学生判断这些行为是否符合“仁爱”的理念。
2.让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感悟。
(四)实践与应用1.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思考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践行“仁爱”。
2.学生分享自己的行动计划,教师给予指导和建议。
2.教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点评,给予肯定和鼓励。
3.提醒学生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要时刻关注“仁爱”,将其内化为自己的行为准则。
四、课后作业1.结合本节课的内容,写一篇关于“仁爱”的感悟文章。
2.观察身边的人和事,记录下自己在生活中践行“仁爱”的例子,下节课分享。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解析《仁者爱人》文本,引导学生关注“仁爱”的内涵,并结合生活实际,让学生在课堂上充分参与讨论和实践。
从学生的反馈来看,他们对于“仁爱”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明确了自己在今后生活中如何践行“仁爱”。
但在教学过程中,仍有一些不足之处,如部分学生参与度不高,课堂氛围不够活跃等。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不断调整教学方法,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重难点补充:一、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仁者爱人》的文本内容,重点是让学生把握孟子关于“仁爱”的具体论述,难点在于让学生将这种理念与实际行为联系起来。
2019_2020学年高中语文第二单元五仁者爱人教案语文版选修《论语》选读
仁者爱人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又曰:“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可见,孔子认为礼乐不在形式,不在器物,而在于本质,本质就是“仁”。
怎么理解“仁”呢?成为“仁者”的条件是什么?“君子”一词是《论语》中出现频率极高的一个词。
那么什么样的人才能称为君子?什么是君子的风范?普通人如何才能成为君子?是金子总会有发光的时候,要想让自己成为金子,我们应该怎样去做?圣哲孔子又是怎样使自己成为金子,让别人了解自己、知道自己的呢?生活中,我们每个人交什么样的朋友,如何交朋友,看起来很简单,然而因交友不善误入歧途者却比比皆是,所以用心想一想就会发现,交友绝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
语言作为人类情感的一种表达方式,是心灵的外观。
对语言表达的重视也是孔子尚文思想的一个重要方面。
关于语言表达,孔子发表过许多精辟独到的见解。
五仁者爱人《论语》的核心部分是“仁”。
《论语》共21 469个字,其中“仁”字的出现,有人统计有109次,这也就是说,《论语》中平均十几个字就出现一个“仁”。
密度之大、频率之高,实属罕见。
这位孔圣人是事事讲“仁”,处处讲“仁”,为政讲仁政,做人讲仁人。
他以其言行向人们昭示:仁爱同情是人间正道;做人的基本准则是:仁者爱人。
一、字音忠恕.(shù) 近取譬.(pì) 轻裘.(qiú) 师冕.(miǎn) 齐衰..(zī cuī) 冕衣裳.(chánɡ) 左衽.(rèn) 沟渎.(dú) 二、通假字1.入则孝,出则弟.弟,通“悌”,尊敬兄长 2.吾其被.发左衽矣 被,通“披”,披散 3.与师言之道与.与,通“欤”,吗 三、一词多义1.于⎩⎪⎨⎪⎧①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介词,给②何事于.仁 介词,在③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 介词,对 2.病⎩⎪⎨⎪⎧①尧舜其犹病.诸 以为难②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 困苦,困顿③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 担忧,担心 3.济⎩⎪⎨⎪⎧①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 动词,救济,周济 ②同舟共济. 动词,过河,渡③无济.于事 动词,帮助 4.爱⎩⎪⎨⎪⎧①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爱护②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 喜欢,爱好③齐国虽褊小,吾何爱.一牛 爱惜,吝惜5.微⎩⎪⎨⎪⎧①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 无②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 深奥③微.察公子,公子颜色愈和 副词,偷偷地,悄悄地 四、词类活用1.冕.衣裳者与瞽者 名词作动词,戴礼帽 2.管仲相桓公,霸.诸侯 名词作动词,称霸 3.老者安.之 使动用法,使……安逸 4.己欲立而立.人 使动用法,使……站得住 5.子钓而不纲.名词作动词,用绳取鱼 6.桓公杀公子纠,不能死.,又相之 为动用法,为……而死 7.愿无伐善.,无施劳 形容词作名词,长处 8.子食于有丧者之侧,未尝饱.也 形容词作动词,吃饱 五、特殊句式1.非尔所及也 判断句2.子食于有丧者之侧 介词结构后置句3.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 宾语前置句4.吾道一以贯之 宾语前置句1.如何理解“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论语《仁者爱人》教案、教学设计
1.理解《论语》中“仁者爱人”的深层含义,把握孔子关于“仁”的思想精髓;
2.将“仁者爱人”的原则与实际生活相结合,解决生活中的道德困惑;
3.感受“仁”的哲学魅力,培养具有人文关怀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二)教学设想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通过讲述孔子及其弟子的故事,引导学生进入《论语》的语境;
-利用多媒体展示与“仁者爱人”相关的图片、视频,引发学生思考。
2.自主学习,合作探讨
-分发学习资料,指导学生自主阅读《论语》原文,理解“仁者爱人”的含义;
-组织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仁者爱人”的认识,互相启发,共同成长。
3.课堂讲解,深入剖析
-教师针对“仁者爱人”的内涵进行讲解,结合现实案例进行分析;
-结合时事热点,让学生认识到“仁者爱人”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重要作用。
6.课后拓展,巩固提升
-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运用“仁者爱人”的原则分析实际问题;
-推荐相关阅读材料,帮助学生拓宽视野,提高思考深度。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尊重他们的独立思考,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手段,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提升道德素养,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同时,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激发他们不断前行的动力。
-展示图片、视频:“请大家看看大屏幕上的图片和视频,思考一下,这些场景中体现了什么样的品质?”
3.引导学生分享自己对“仁”的理解,为接下来的学习奠定基础。
-提问:“那么,你们认为什么是‘仁’呢?在生活中,你们遇到过哪些体现‘仁’的行为?”
(二)讲授新知
1.教师对“仁者爱人”的内涵进行详细讲解,结合现实案例进行分析,帮助学生理解“仁”的实质。
2024版仁者爱人语文版高二选修教案教学设计
多媒体辅助手段运用
课件制作
根据课程内容,制作精美的课件,将 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多媒体元 素有机融合,提高教学的直观性和生 动性。
网络资源利用
互动平台搭建
利用社交媒体等工具搭建互动平台, 方便师生之间的交流和互动,及时解 答学生的疑问和困惑。
引导学生利用网络资源进行自主学习 和探究,如查阅相关资料、观看教学 视频等,丰富学生的学习方式和途径。
审美能力。
教学目标与要求
知识与技能
了解"仁者爱人"的出处、内涵及其在当代社会的意义;掌 握相关文言实词、虚词及句式,能够准确翻译课文;学会 从多角度鉴赏文言文,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过程与方法 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本; 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勇于创新,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 力和创新精神。
写作表达作业
结合所学内容,布置以“仁爱”为主题的写作任务,要求学生能够 运用所学知识,表达自己对仁爱的理解和感悟。
实践活动作业
设计实践活动,如“仁爱在身边”的观察日记、参与社会公益活动等, 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仁爱精神,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评价标准制定
阅读理解评价标准
主要评价学生的阅读深度、理解程度、思维活跃度以及阅读笔记 或心得体会的质量。
仁者爱人语文版高二选修教案教学 设计
目录
• 课程背景与目标 • 教学内容与重点难点 • 教学方法与手段选择 • 课堂互动与讨论环节设计 • 作业布置及评价方式 • 复习巩固与拓展延伸
01 课程背景与目标
课程设置背景
01
中华文化传承
儒家思想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后世影响深远。"仁者
爱人"是儒家思想的核心观念之一,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相互关爱、和谐
人教版高二上册《仁者爱人》教案
06
评价方式与标准
过程性评价策略实施
观察法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密切观察学生的表现,包括学习态度、 参与度、合作精神等,并记录下来,以便全面了解学生的 学习状况。
提问法 教师针对教学内容提出问题,让学生回答,以检验学生对 知识的掌握程度和理解能力。同时,鼓励学生提出疑问, 以便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
练习法
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鼓励学生自主阅读课文,发现问题、 提出问题,并尝试解决问题,培养 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思维能力。
案例分析
选取与课文内容相关的典型案例, 引导学生进行分析和讨论,帮助学 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和思想。
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模式实践
1 2 3
分组讨论 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4-6人,围绕课文内 容和问题展开讨论,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西方文化中的“博爱”
在西方文化中,“博爱”是一种普遍的爱,强调对所有人的平等关爱和尊重。这与儒家思想 中的“仁爱”有相似之处,但西方博爱更强调普遍性和平等性。
印度文化中的“慈悲”
在印度文化中,“慈悲”是一种重要的美德,强调对他人的同情和怜悯。这与儒家思想中的 “仁爱”有相通之处,但印度慈悲更侧重于对弱者和受苦者的关怀和帮助。
内容概述
本课主要讲述了孔子的仁爱思想, 包括仁爱的定义、内涵、实践方法 以及其在现代社会中的意义。
教学目标与要求
知识目标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学生应掌握《仁者爱人》中的重点字 词、句式和文章大意,理解孔子的仁 爱思想。
通过本课学习,学生应树立正确的道 德观念,培养仁爱之心,关注社会、 关爱他人。
能力目标
和冲突。
培养健康人格
仁爱思想对于培养健康人格具有 重要意义。一个具有仁爱之心的 人,更容易形成积极、乐观、宽 容的性格,有利于个人的心理健
《仁者爱人》教学设计
《仁者爱人》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仁者爱人》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理解“仁者爱人”的核心思想和道德价值。
2. 培养学生关爱他人、乐于助人的品质。
3. 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和写作能力。
教学步骤:Step 1:导入(5分钟)教师播放一段关于“仁者爱人”的视频,让学生感受其中所表达的情感和价值观。
然后,教师与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询问学生对视频中所传递的信息和情感有何感受。
Step 2:阅读与讨论(10分钟)教师分发故事《仁者爱人》的文本给学生,要求学生默读并思考以下问题:- 故事中的“仁者”是指什么?如何理解“仁者”的概念?- 故事中的“爱人”是指什么?为什么他们需要被爱?- 故事中的主人公为什么会成为“仁者”?- 故事中的主人公是如何展示对人的关爱和乐于助人的品质的?接下来,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回答上述问题,并分享各自的观点和理解。
Step 3:角色扮演(15分钟)学生分成小组,每组选择一个角色,展示故事中的关键情节和对话。
每个小组只需要选择一个情节进行表演,但要求表演出主人公如何展示对他人的关爱和乐于助人的品质。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想象进行创作,但要保持故事中的核心思想不变。
Step 4:语言练习(15分钟)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语言练习。
教师分发练习册,要求学生完成下列任务:1. 选择和圈出故事中含有关爱和乐于助人意义的词语。
2. 完成与故事相关的填空练习,用适当的词汇和句子填写。
Step 5:写作练习(20分钟)要求学生以故事中的主人公或其中一个角色的视角,写一篇短文,描述他们是如何成为“仁者”,展示关爱他人和乐于助人的行为。
学生应注意使用适当的词汇和句子,清晰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思想。
学生可以相互讨论和修改彼此的写作,提出建议和改进意见。
Step 6:分享和总结(5分钟)教师要求学生读出自己所写的短文,并邀请学生分享他们的观点和思考。
教师总结课堂内容和讨论,强调“仁者爱人”的核心思想和教育价值,并鼓励学生将这样的品质运用于日常生活中。
论语《仁者爱人》教学设计一等奖2篇
4、论语《仁者爱人》教学设计一等奖[创新设计]一、教学目标1、认读字词;2、理解各则语录;3、整理、积累语言材料。
二、教学思路板块式教学思路,全课的教学主要分为三个板块。
三、创新意图突出学生的实践活动。
四、教学过程第一个教学板块:认读课文。
(15分钟左右)1、同学们自读课文的“阅读提示”。
2、各自大声地朗读课文。
3、听读课文,注意校正读音,体会语调。
4、分“则”朗读课文,每读一则,都要求对应着“点读”课文注释。
5、分学习小组,读课文,说注释,说译文。
6、全班同学大声、流利、快速地朗读全文。
第二个教学板块:析读课文。
(12分钟左右)1、同学们双向交流,互相提出或解答自己不懂的词句。
2、同学们试作批注,概括每一则的内容大意。
3、教师指导同学们运用“与学习有关”这个句式说话。
如“‘学而时习之’与学习方法有关,与学习习惯有关”,又如“‘不耻下问’与学习态度有关”等。
4、教师指导同学们就课文中喜欢的成语或短语说话,要说说为什么喜欢它。
第三个教学板块:理读课文。
(20分钟左右)老师下发印有“分类式学习笔记”的练习纸,请同学们根据纸上安排好了的类别整理课堂笔记(或者老师提出整理的要求,同学们在笔记本上进行整理)。
1、在“作家作品”类记下:孔子(前551一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陬邑(现山东省曲阜市东南)人,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
《论语》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书,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
2、在“成语”类记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温故知新不耻下问三人行必有我师3、在“名言警句”类记下:①用于学习态度:不耻下问三人行必有我师学而不厌敏而好学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②用于学习方法: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默而识之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③用于思想修养:人不知而不愠三人行必有我师④用于思想方法: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⑤用于人生感悟: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⑥用于日常生活: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4、“难句翻译”类练习:①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②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论语〉选读仁者爱人》教学设计(人教版选修)教案教学设计
《〈论语〉选读仁者爱人》教学设计(人教版选修)教案教学设计[学习目标]1、背诵l.6、5.26两章。
2、掌握“病”、“伐”、“趋”、“微”、“其”、“经”在文中的意思,并重点掌握“立”、“达”、“盍”、“诸”的意义和用法。
3、理解并默写下列语句:就近取譬;被发左衽;一匡天下;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4、朗读并标注本课句式特殊的句子。
5、明确“忠恕”内涵。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论语》的核心部分是“仁”。
《论语》共21,469个字,其中“仁”字出现,有人统计有109次,这也就是说,《论语》中,平均十几个字中就出现一个“仁”。
密度之大、频率之高,实属罕见。
这位孔圣人是事事讲“仁”、处处讲“仁”,为政讲仁政,做人讲仁人,他以其言行向人们昭示:仁爱同情是人间正道,做人的基本准则是:仁者爱人。
二、分析前四则读四则,思考:A重点字。
B“仁”的思想内容包括哪一些?重点字1:入则孝2:出则弟3:吾道一以贯之4: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5:何事于仁6:尧舜其犹病诸7: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8:能近取譬从这几节看,孔子“仁”的思想主要内容是什么?1: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忠(积极为人)但有了忠就是不是仁了呢?看下面这一则内容:子张问曰:“令尹子文三仕为令尹,无喜色;三已之,无愠色.旧令尹之政,必以告新令尹.何如?”子曰:“忠矣.”曰:“仁矣乎?”曰:“未知,焉得仁?”(5.19)可见,有了忠不是就是仁,那么还需要什么呢?2: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恕(推已及人)三、小结、作业布置第二课时一、导入二、分析后七则前几则我们分析了“仁“的概念,那么对于“仁”要怎样实践呢?(一)读后七则,注意重点字。
1:盍各言尔志 2:敝之以无憾3:愿无伐善 4:无施劳5:老者安之 6:固相师之道也.7:过之,必趋 8:桓公杀公子纠,不能死9:霸诸侯 10:一匡天下11: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12: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13:子见齐衰者、免衣裳者与瞽者(二)重点句式:1:子食于有丧者之侧2: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3:师冕见,及阶……4:桓公杀公子纠,不能死,又相之(三)这几则讲仁的实践,我们一起看从几个方面来加以说明的。
仁者爱人教学设计与反思
2.结合课后练习二区别儒家的“仁爱”与墨家的“兼爱”
3.按易中天的说法,儒家的仁爱内容包括
亲亲之爱(基础)
忠恕之道(方法)
恻隐之心(底线)
结合课文内容稍作分析
联系孟子讲解儒家思想,让学生对儒家在这个问题上的思想见解有较为清晰、系统的理解
五.讨论பைடு நூலகம்管仲仁吗
☆学情分析
学生之前已经学习了四篇课文,对儒家思想、《〈论语〉选读》的句式特点都已有一定的了解;但较多学生在课堂上比较沉闷,习惯于只听不说,所以要多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鼓励他们勇于发表自己的观点。
☆教学目标
理解孔子“仁”的含义及其对于生命的尊重,“仁者爱人“的境界和关于“仁”的标准。
明确孔子的“仁爱”与墨子“兼爱”的异同。
仁者爱人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与反思教学基本信息课题论语选读之仁者爱人第2课时作者及工作单lanxu302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论语所反映的孔子的思想学说经过两千多年的潜移默化很多已经成了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观念和理想追求
仁者爱人(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与反思
☆教学基本信息
课题
论语选读之仁者爱人(第2课时)
作者及工作单位
2.教师小结:上次我们说到“孔子就像一盏明灯,照亮我们前进的方向”时,还有同学不屑地说那是大话空话,今天,学了这篇课文,我们可以说,那是一句大实话。让我们在孔子仁爱观的指导下,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做一个有益于别人、有益于社会的人。
讲练结合,学以致用。能正确评价孔子的仁爱观
☆板书设计
1.齐读14.17章,问:管仲做了件什么事?
子贡和孔子的不同评价
子贡:因为不忠,所以不仁
孔子:因为“匡天下”“民受赐”,所以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仁者爱人》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目标理解并积极积累文中常用的文言词语能力目标通过多方式诵读来理解“仁”的丰富内涵,德育目标从语气语调来探讨人物的性格从而理解“仁”的含义探究“仁者爱人”在现代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重点理解“仁”的丰富内涵,难点探究“仁者爱人”在现代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教学流程:(1、设疑自探 2、解疑合探 3、质疑再探 4、运用拓展)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从“仁”字导入新课:“仁”字在论语中出现频率极高。
仁字在《论语》中共出现109次,有58章涉及,儒学甚至被称为仁学。
《论语》中关于“仁”的阐述有很多,比如:1.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
一日克已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人由已,而由人乎哉?”2.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3.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孔子事事讲“仁”,处处讲“仁”,为政讲“仁政”,做人讲“仁人”,他以其言行向人们昭示:仁爱同情是人间正道,做人的基本原则就是:仁者爱人。
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论语》来领会孔子是怎样“仁者爱人”的,大家把书翻到23页,总共十一则,今天我们来研讨一个问题就是:“仁者”如何实现“爱人”?二朗读课文,归纳字词句式请学生朗读5——11则,把重要字词画出来1、设疑自探预设问题词类活用古今异义通假特殊句式2解疑合探3质疑再探4作业训练三,小结重点掌握本课文言现象和句式。
第二课时一整体感知2、(一)设疑自探预设问题1. “仁”的根本是什么?(1.2)孝弟这两点做好了才能做学问,所谓做学问,是要从人生的经验中去体会,并不是死读书。
所以孔子说:“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行有余力,则以学问。
”2. “仁”的内涵是什么?即“仁”的真谛是什么?“仁”是孔子的整个思想体系,而贯穿这个思想体系的就是它的核心。
这个核心不是孔子自己说的,而是他的一个叫曾参的弟子说的,就是“忠恕”。
“忠”即“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恕”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做到这一点难不难,你能做到吗?我知道有个人做不到,这个人是子贡,这是孔子告诉我们的。
子贡曰:“我不欲人之加诸于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人。
”这是子贡很得意讲自己学问修养的心得。
他说,我不喜欢人家加到我身上的那些事,我也不想有这是子贡很得意地讲自己学问修养的心得。
他说,我不喜欢人家加到我身上的那些事,我也不想有同样的情形加到别人身上。
譬如有人骂我,我会觉得不高兴,因此我也不骂任何人。
换句话说,别人给我的痛苦、烦恼,我不喜欢,因此我也不愿加给任何一个人痛苦、烦恼。
你说一个人够做到这样的修养,多了不起!他向孔子报告了自己这个做学问的可贵心得。
“子曰:赐也,非尔所及也。
”孔子听了便说:子贡呀!这是你做不到的呀!再下一句虽然没有写出来,但隐约中包涵有孔子自谦的意味,等于说,就算我为师的也不能完全做到,任何人都做不到的。
为什么呢?世界上任何一个人,只要是活着,一定烦恼了别人,这是必然的道理。
人活在世上,都是把自己的痛苦加在别人身上,然后自己得到一点所谓“享受”,所谓“幸福”。
所以子贡说了这些话以后,孔子说他做不到,任何人都做不到的。
人活在世界上是互助的,我们的幸福享受,一定有赖于人,甚至妨碍了别人。
不过,如能常生警觉,想到妨碍了别人时,尽量少妨碍一点,已经是最好的道德了。
所以说,绝对无私,绝对无欲,是做不到的。
3. 对“仁”的理解(6.30)“仁”的更高程度是“圣”,这是很难做到的。
子贡讲的博施,就是讲社会福利。
广博,无条件的把东西送给人家,救济大家,让大家都得到帮助。
在孔子学生中,只有子贡敢讲这句话,因为他的钱很多,所以他敢吹这个牛,假如我博施、济众,老师,怎么样?可以算得是你所标傍的仁慈吧?孔子对子贡这个问题的答复很妙,他说,你说的这件事,太伟大了,岂止是对仁来说,实在是永远做不到,做不尽的大事业,我也做不到,就是古代圣帝明王如尧舜一样当权的人,也做不到。
问题是在于一个人想做好事,绝对大公,很难很难,是做不到的。
儒家是讲保留适度的自私,慢慢扩充到为公。
我们大家要注意,三民主义的思想,就是从儒家这个思想来的。
儒家的推己及人,我有饭吃,才想到你需要饭吃,分点给你,我们两个有饭吃才分给他,我们三个有饭吃,再分点给大家吃。
一步一步扩充。
如全体都要一下子做到,不但我们做不到,尧舜也做不到。
所以孔子说子贡的理想太高了,孔子告诉他,真正仁的人,是要自己站起来,但是要顾虑到别人的利益,使别人也站起来。
4.“仁”的具体行为表现在志向上是“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一、“仁者爱人”具体行为表现10.17 马棚失了火,不问马,只问伤人了吗?7.9 孔子对养生丧死的礼非常重视15.42 对待盲人的态度(补充:师是古代很重要的文化官,管音乐,艺术的大师。
在春秋战国时期,乐师与后代的太史令同样重要,因为古代非常重视礼乐文化。
)9.10 孔子作人态度的诚敬。
看“齐衰”的人是一种同情,看到执政的人,等于我们现在看到国旗,必定要致敬;对于瞎子,是怜悯。
孔子对于这些人都是非常肃敬,不问他们多大年纪,“过之必趋”,如果要经过他们前面,一定很快的走过去。
表面上看,这是一个小动作,没有什么要紧,但是从这上面可以出一个人问的修养、做人的修养到达什么程度。
拿行为科学来说,一个人看见别人遭遇痛苦的事情,而毫无同情心,甚至于像小孩子看到烧死老鼠一样,在旁拍手欢呼。
试问这是一种什么心理?孔子看到不但肃然起立,且“过之必趋”,一定走快几步,不敢多看,这就显示他心理上的修养。
7.17 孔子做人做事的态度。
他钓鱼就是钓鱼,不用机械性的方法,不用大网去网。
(纲即是网。
)以现代的生产观念来说,这种态度又是落伍的了!如果说光是用钓竿去钓鱼,连企业公司都不要设立。
这简直与经济政策完全相违背。
但这个话不是讨论生产问题,是个人做人的原则。
就是说他钓鱼也好,做什么也好,不喜欢用机心来整人。
“弋不射宿”,打猎的时候,拉弓射箭,不射宿鸟,就是对还巢的鸟,栖息在那里的鸟,他是不射的。
这一点也代表中国过去文化的一种精神,这种精神现在当然也还保留。
我们从旧体小说就可看到了。
中国人打斗很不喜欢用暗器,常用的暗器是所谓“镖”。
万不得已要用镖时,必定同时大喝一声:“看镖!”表示先打了招呼,通知了。
这虽然是一个小动作,也就是民族性的特征,是我们民族的传统道德。
现在说起这些中国文化,从另一方面看,都是落伍的思想了。
但以最新的观念来说,又不落伍了。
现代的生物学家,尽量提倡爱,爱动物,全世界都组织保护动物会,保护野生动物会,提倡禁猎。
我们过去认为,爱护动物是应有的道德,如相传的“劝君莫打三春鸟,子在巢中望母归。
”中国人都晓得,过去小孩读书,老师都教的,成为生活教育。
春天,鸟刚孵出小鸟的时期,不要去打,否则母鸟被打死了,小鸟将在巢中饿死,非常悲惨。
这种教育,看起来好像是一件小事,但是扩而充之,就是仁爱心。
所以将孔子的这两点,放在这里,就是说爱心的扩充,是仁。
2 解疑合探讨论管仲是不是“仁者”按照对“仁”的标准子贡认为管仲不是“仁者”,孔子告诉子贡,管仲对历史的贡献有如此的大,没有管仲,我们的文化都可能灭绝了。
这种情形,又怎么是普通男女,认为他怎么不为公子纠而死的观念可比呢?公子纠对管仲并不好,不听管仲的意见,如听管仲的意见,就不会有齐桓公,而是公子纠起来了。
公子纠不以管仲为国士,管仲也不必要为公子纠殉死,这就不能拿普通一般人的情形来责备管仲了。
所以说有仁德的人是要做有益于大众的事,也即“爱人”。
3 质疑再探4 作业训练5小结:“仁者爱人”是孔子伦理学思想体系的核心之一,“仁”以“爱人”为核心,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和“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作为实行的方法。
“仁”延伸到朋友是“信”,“仁”延伸到人类是“仁民”,“仁”延伸到自然就是“爱物”。
除了这三点以外还有,“仁”延伸到父母是“孝”,“仁”延伸到父母兄弟是“悌”,“仁”延伸到子女是“慈”,“仁”延伸到夫妻是“义”,“仁”延伸到国家是“忠”。
六板书:1 仁之本(1)对内,孝(2)对外,悌2、仁的主要内容:(1)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忠(积极为人)(2)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恕(推已及人)3 仁的实践:爱人1)、“言志”,体会三人不同点。
引用朱熹话:夫子安人,颜渊不违仁,子路求仁2)、问人:重人不重财细节描写拓展3)、导盲:无微不至的关心4)、与有丧者侧:尊崇礼5)、大仁:孔子“仁”的标准是看一个人对社会的贡献,看他能否维护王权,安定百姓,而不是只讲求小谅小信。
关心民生疾苦,始终是孔子的仁爱观。
小结:仁者必爱人,爱人是仁者的活动,爱人者必能达到仁。
有杀身以成仁无求生以害仁——孔子七、拓展(一)“仁”这一思想在古今中外的影响及意义。
古:◇微子、比干——“仁人”。
献身国家,取义成仁。
◇文天祥——“孔曰成仁,孟曰取义。
”爱国就是为大多数人而死。
◇谭嗣同:“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
”谭嗣同的代表作《仁学》,就是追奉了孔子的“杀身成仁”。
今:李大钊、抗洪(画面)。
“仁人志士”“仁义之师”“仁爱之心”意义:“仁”是爱人类,爱一切的“人道主义”境界。
“四海之内皆兄弟”——世界意识的形成(地球村)。
◎解放大量被压迫、被奴役的行动都是“仁”——人道主义。
◎由于人类的破坏,自然环境越来越恶劣,我们生存的地球正在经受前所未有的考验,这就越来越需要“仁”的思想。
这也是为什么诺贝尔奖金获得者会提出“巴黎宣言”的重要原因。
意义:“仁”是爱人类,爱一切的“人道主义”境界。
“四海之内皆兄弟”——世界意识的形成(地球村)。
◎解放大量被压迫、被奴役的行动都是“仁”——人道主义。
◎由于人类的破坏,自然环境越来越恶劣,我们生存的地球正在经受前所未有的考验,这就越来越需要“仁”的思想。
这也是为什么诺贝尔奖金获得者会提出“巴黎宣言”的重要原因。
(二)仁人志士之志有杀身以成仁无求生以害仁——孔子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戚继光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曹植补充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