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论语十则练习-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合集下载

高二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第2单元 1 《论语》十则 含答案

高二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第2单元 1 《论语》十则 含答案

1 《论语》十则[知识·梳理]第1步读准字音——千言万语总关音论.语(l ún) 踰.矩(y ú) 诲.(hu ì) 盍.(h é) 轻裘.(qi ú) 曲肱.(ɡōn ɡ) 第2步识记通假——奥妙无穷方块字(1)可谓好学也已(“已”通“矣”)(2)是知也(“知”同“智”,聪明、明智)第3步一词多义——看我七十二变(1)伐⎩⎨⎧ 愿无伐.善(动词,夸耀、炫耀)坎坎伐.檀兮(《诗经·伐檀》)(动词,砍伐) (2)克⎩⎨⎧ 克.己复礼(动词,克制)克.勤克俭(《尚书》)(动词,能够)(3)是⎩⎨⎧ 是.知也(代词,这)觉今是.而昨非(《归去来兮辞》)(形容词,正确)(4)信⎩⎨⎧朋友信.之(动词,信任)烟涛微茫信.难求(《梦游天姥吟留别》) (副词,实在)言而无信.(《论语·为政》)(名词,信用)(5)道⎩⎨⎧就有道.而正焉(名词,道德)有碑仆道.(《游褒禅山记》)(名词,道路)策之不以其道.(《马说》)(名词,方法)道.芷阳间行(《鸿门宴》)(动词,取道) (6)而⎩⎨⎧敏于事而.慎于言(连词,表并列)吾十有五而.志于学(连词,表顺承)敝之而.无憾(连词,表转折)曲肱而.枕之(连词,表修饰) (7)为⎩⎪⎨⎪⎧ 知之为.知之(动词,表判断,就是)臣为.韩王送沛公(《鸿门宴》)(介词,替、给)为所欲为.(《资治通鉴》)(动词,干、做)身死国灭,为.天下笑(《过秦论》) (介词,表被动)冰,水为.之(《劝学》)(动词,形成)第4步词类活用——词性变化含义迥(1)请事.斯语矣(名词作动词,实践) (2)饭.疏食、饮水(名词作动词,吃) (3)不义.而富且贵(名词作动词,合乎道义) (4)老者安.之(使动用法,使……安于) (5)就有道而正.焉(形容词作动词,修正) (6)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意动用法,以……为乐) (7)知者动.(动词作形容词,活跃) (8)戒之在得.(动词作名词,泛指对财货、名誉、地位、美色等的贪欲) 第5步古今异义——词语的昨天和今天(1)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古义:一旦,表示假设。

高中语文第二单元儒道互补1论语十则练习含解析新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高中语文第二单元儒道互补1论语十则练习含解析新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论语》十则(50分钟·55分)一、基础过关(23分,选择题每小题2分)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敏.于事而慎于言敏:敏捷,勤快B.盍.各言尔志盍:何不C.知者动.,仁者静动:运动D.小人长戚戚..戚戚:忧愁,哀伤【解析】选C。

动:活跃。

2.对下列加点词的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A.两个加点的“而”字,用法相同;两个加点的“为”字,用法不同。

B.两个加点的“而”字,用法不同;两个加点的“为”字,用法相同。

C.两个加点的“而”字,用法相同;两个加点的“为”字,用法相同。

D.两个加点的“而”字,用法不同;两个加点的“为”字,用法不同。

【解析】选D。

“而”,①连词,表并列关系;②连词,表修饰关系。

“为”,①动词,表判断;②动词,实行。

3.下列句子中,含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B.五十而知天命C.可谓好学也已D.知之者不如好之者【解析】选C。

“已”通“矣”。

A、B、D三项均无通假字。

4.下列各句与其他三项句式特点不同的一项是( )A.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B.敏于事而慎于言C.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D.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解析】选A。

A项为判断句,B、C、D三项均为介词结构后置句。

5.下列对选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孔子询问颜渊、季路的志向时,子路表现得比较坦率,颜渊则比较含蓄。

B.从子路敢于询问老师的志向这件事上,我们可以看出他们师徒之间平等的关系。

C.孔子认为,“仁”是瞬间可以实现的,实现“仁”不在于别人,而在于自己。

D.针对人在不同年龄阶段所表现的心理和生理的不同特点,孔子提出了“三戒”之说。

【解析】选C。

“‘仁’是瞬间可以实现的”不符合原文意思。

原文的“一日”不是“瞬间”的意思,而是表假设关系的连词“一旦”。

6.下列对课文中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君子”多指“君王之子”,着重强调政治地位的崇高,而后孔子赋予了它道德的含义。

高中语文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人教版)习题:第2单元1《论语》十则

高中语文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人教版)习题:第2单元1《论语》十则

第二单元儒道互补1《论语》十则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

儒家学派创始人,中国古代最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对中国思想文化的发展有极其深远的影响。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

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论语》以记言为主,“论”是论纂的意思,“语”是话语、经典语句、箴言。

“论语”即是论纂(先师孔子的)语言。

《论语》成于众手,有孔子的弟子,有孔子的再传弟子,也有孔门以外的人,但以孔门弟子为主。

成书于战国初期,因秦始皇“焚书坑儒”,到西汉时期仅有口头传授及从孔子住宅夹壁中所得的本子,计有:鲁人口头传授的《鲁论语》20篇,齐人口头传授的《齐论语》22篇,从孔子住宅夹壁中发现的《古论语》21篇。

西汉末年,帝师张禹精治《论语》,并根据《鲁论语》,参照《齐论语》,另成一论,称为《张侯论》。

东汉末年,郑玄以《张侯论》为依据,参考《齐论语》《古论语》,作《论语注》,是为今本《论语》。

《齐论语》《古论语》不久亡佚。

现存《论语》共20篇,本文所选《论语》十则,涉及学习、交友、立身等方面,从中我们可以窥见《论语》的博大精深。

一、注音踰.矩________教诲.________盍.________轻裘.________ 曲肱.________ 二、解释词义从⎩⎪⎨⎪⎧七十而从.心所欲,不踰矩 尝从.人事,皆口腹自役 (秦穆公)公从.之 合从.缔交,相与为一 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客从.外来,与坐谈敝⎩⎪⎨⎪⎧敝.之而无憾 侯生摄敝.衣冠 因人之力而敝.之 伐⎩⎪⎨⎪⎧愿无伐.善,无施劳 季氏将伐.颛臾 斯亦伐.根以求木茂 每一令出,平伐.其功 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 归⎩⎪⎨⎪⎧天下归.仁焉 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 后五年,吾妻来归. 折藏之,归.以示成 目⎩⎪⎨⎪⎧请问其目. 而心目.耳力俱穷 范增数目.项王 三、通假字可谓好学也已 ____________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____________四、指出加点词的活用类型并释义就有道而正.焉 ____________ 饭.疏食、饮水 ____________ 老者安.之 ____________ 少者怀.之 ____________ 知者乐.水,仁者乐.山 ____________不义而富.且贵.____________请事.斯语矣____________戒之在得.____________五、分析句式类型敏于事而慎于言____________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____________六、积累名句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________,________,可谓好学也已。

2020高中语文人教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配套习题:第二单元1《论语》十则(Word版含解析)

2020高中语文人教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配套习题:第二单元1《论语》十则(Word版含解析)

02第二单元儒道互补 1 《论语》十则 一、语基落实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七十而从心所欲,不踰.矩 踰:超越。

B.愿无伐善,无施.劳 施:施行。

C.知者动.,仁者静 动:活跃。

D.小人长.戚戚 长:总是。

解析:B 项,“施”的意思应为“表白”。

答案:B 2下列加点的词,从词类活用角度看,与其他三项不相同的一项是( )A .仁者乐.山 B.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C.知者乐.水 D.饭.疏食、饮水 解析:D 项,“饭”是名词活用为动词,“吃”。

其余为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答案:D 3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敏于事而慎于言②曲肱而枕之{①知之为知之②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A .两个加点的“而”字,用法相同;两个加点的“为”字,用法不同。

B.两个加点的“而”字,用法不同;两个加点的“为”字,用法相同。

C.两个加点的“而”字,用法相同;两个加点的“为”字,用法相同。

D.两个加点的“而”字,用法不同;两个加点的“为”字,用法不同。

解析:“而”①连词,表并列关系;②连词,表修饰关系。

“为”①动词,表判断;②动词,做。

答案:D4补写出下列《论语》名句中空缺的部分。

(1)吾十有五而,三十而立,四十而,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不踰矩。

(2)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3)子曰:“,小人长戚戚。

”(4)。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答案:(1)志于学不惑从心所欲(2)好之者不如乐之者(3)君子坦荡荡(4)克己复礼为仁二、阅读理解(一)课内阅读阅读文本选段,完成第5~8题。

颜渊、季路侍。

子曰:“盍各言尔志?”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

”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

”子路曰:“愿.闻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以上“公冶长”篇) 颜渊问仁。

子曰:“克.己复礼为仁。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

《中国文化经典研读》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第二单元《〈论语〉十则》同步检测A卷

《中国文化经典研读》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第二单元《〈论语〉十则》同步检测A卷

《中国文化经典研读》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第二单元《〈论语〉十则》同步检测A卷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选择题 (共15题;共30分)1. (2分) (2019高二上·绍兴期中) 下列划线字词的解释不全正确的一项是()A . 此小大之辩也:通“变”,变化辩乎荣辱之境:通“辨”,分辨,分别B . 听臣微志:听任,允许足以极视听之娱: 用耳朵接受声音C . 穷且益坚:处境困顿特以为智穷罪极:穷尽D . 知效一官:效力,尽力吾家读书久不效: 奏效,指获取功名2. (2分)对下列划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 . 悟以往之不谏谏:劝止B . 善万物之得时善:喜欢,羡慕C . 安帝雅闻衡善术学雅:素来,常D . 阴知奸党名,一时收禽阴:密谋3. (2分) (2020高二下·包头期中) 下列加点词的活用现象与其他三项不相同的一项是()A . 使王天下B . 天雨,墙坏C . 其家甚智其子D . 故先以其女妻胡君4. (2分)下列各句中,划线词语的古今意义相同的一组是()①于是相如前进缶②传之美人,以戏弄臣③匈奴使来,汉亦留之以相当④腹犹果然⑤奚惆怅而独悲⑥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⑦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A . ①⑥B . ②⑤C . ③④D . ⑥⑦5. (2分)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A . 至激于义理者不然不拘于时B . 渔父莞尔而笑则噪而相逐C . 沧浪之水浊兮郡之贤士大夫请于当道D . 子非三闾大夫与不复与言6. (2分) (2019高二上·温州期末) 下列各项句式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A . 吾道一以贯之B . 甚矣,吾衰也C . 之二虫又何知D . 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7. (2分)对下列两组句子中加下划线词的意思和用法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①会缑王与长水虞常等谋反匈奴中②吾已失恩义,会不相从许③於靬王爱之,给其衣食④以有尽之地,给无已之求A . ①与②相同,③与④相同B . ①与②不同,③与④不同C . ①与②不同,③与④相同D . 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不同8. (2分) (2020高二上·厦门期中)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 . ①泉涓涓而始流。

高中语文 2.1《论语》十则课时训练 新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高中语文 2.1《论语》十则课时训练 新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论语》十则课时训练·达标巩固区一、基础巩固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回虽不敏.敏:聪敏,聪明B.愿无伐.善伐:夸耀、炫耀C.君子坦.荡荡坦:开朗、直率D.请问其目.目:眼睛【解析】选D。

目:纲目,具体要点。

2.下面加点的虚词用法和意义都相同的一项是( )【解析】选D。

均为连词,表修饰。

A项,代词,代学问;结构助词,的。

B项,表疑问,“吗”;相当于“于”。

C项,代词,他;代词,“我”,自己。

3.下列各句与其他三项句式特点不同的一项是( )A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B .敏于事而慎于言C .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D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解析】选A 。

A 项为判断句,B 、C 、D 三项均为介词结构后置句。

4.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古今同义的一项是( )A.就有道..而正焉 B.乐亦在其中..矣 C.敝之而无憾.. D.一日..克己复礼 【解析】选B 。

A 项,古义:有道德的人。

今义:有办法。

C 项,古义:不觉得可惜。

今义:没有遗憾。

D 项,古义:一旦,表示假设。

今义:一天。

5.默写下列名句名篇。

(1)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___________,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2)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___________,___________,七十而从心所欲,不踰矩。

(3)非礼勿视,非礼勿听,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及其壮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敏于事而慎于言 (2)五十而知天命 六十而耳顺 (3)非礼勿言 非礼勿动 (4)血气方刚 戒之在斗二、拓展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问题。

孔子迁于蔡三岁,吴伐陈。

楚救陈,军.于城父。

闻孔子在陈、蔡之间,楚使人聘孔子。

孔子将往拜礼,陈、蔡大夫谋曰:“孔子贤者,所刺讥皆中诸侯之疾。

今者久留陈、蔡之间,诸大夫所设行皆非仲尼之意。

2019-2020学年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练习:第二单元 1 《论语》十则 Word版含解析

2019-2020学年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练习:第二单元 1 《论语》十则 Word版含解析

经典原文1 《论语》十则课后训练一起提高一、基础知识巩固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就有道而正焉 正:正确。

B.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知:了解,知道。

C.愿无伐善,无施劳施:表白。

D.知者动,仁者静动:活动。

项,修正;B项,同“智”,聪明、明智;D项,活跃。

2.下列各句中含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可谓好学也已B.知之者不如好之者C.饭疏食、饮水D.血气既衰,戒之在得项,“已”通“矣”。

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古今同义的一项是( )A.就有道而正焉B.乐亦在其中矣C.敝之而无憾D.一日克己复礼项,古义:有道德的人。

今义:有办法。

C项,古义:不觉得可惜。

今义:没有遗憾。

D项,古义:一旦,表示假设。

今义:一天。

4.默写下列名句名篇。

(1)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 ,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2)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 ,七十而从心所欲,不踰矩。

(3)非礼勿视,非礼勿听, , 。

(4)及其壮也, , 。

敏于事而慎于言 (2)五十而知天命 六十而耳顺 (3)非礼勿言 非礼勿动 (4)血气方刚 戒之在斗二、阅读能力培养(一)阅读下面的《论语》选段,完成第5~8题。

颜渊、季路侍。

子曰:“盍各言尔志?”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

”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

”子路曰:“愿闻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 愿:愿意。

B.敝之而无憾敝:破,坏。

C.愿无伐善伐:夸耀、炫耀。

D.颜渊、季路侍侍:侍奉。

项,侍:站在身边侍奉。

6.下列句子中“之”字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A.少者怀之B.愿闻子之志C.敝之而无憾D.择其善者而从之、C、D三项中“之”均为代词;B项中“之”为结构助词,可译为“的”。

7.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盍各言尔志?(2)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人教版高中语文中国文化经典研读同步导练课后针对训练2 《论语》十则

人教版高中语文中国文化经典研读同步导练课后针对训练2 《论语》十则

课后针对训练2《论语》十则一、语言文字应用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七十而从心所欲,不踰.矩踰:超越B.愿无伐善,无施.劳施:施行C.知者动.,仁者静动:活跃D.小人长.戚戚长:总是,常常解析:B项,“无施劳”的意思是“不表白自己的功劳”。

施:表白。

★★答案★★:B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古之.学者必有师B.及其壮也.,血气方刚廉颇者,赵之良将也.C.克己复礼为.仁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D.不义而.富且贵冰,水为之,而.寒于水解析:C项,动词,为,是。

A项,之,代词/助词,的。

B项,也,表提顿语气助词,不译/表判断的语气助词。

D项,而,表修饰/表转折。

★★答案★★:C3.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句是()A.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B.吾十有五而志于学C.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D.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解析:A项,“已”通“矣”。

B项,“有”通“又”。

C项,最后一个“知”通“智”。

★★答案★★:D4.下列各句中,与其他三项句式特点不同的一项是()A.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B.敏于事而慎于言C.克己复礼为仁D.是寡人之过也解析:B项为状语后置句,其他三项均为判断句。

★★答案★★:B5.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到有道德的人那里去修正自己的道德行为,这样可以说是喜欢学习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论语》十则
一、基础知识巩固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就有道而正.焉正:正确。

B.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知:了解,知道。

C.愿无伐善,无施.劳施:表白。

D.知者动.,仁者静动:活动。

项,修正;B项,同“智”,聪明、明智;D项,活跃。

2.下列各句中含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可谓好学也已
B.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C.饭疏食、饮水
D.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项,“已”通“矣”。

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古今同义的一项是( )
A.就有道
..矣
..而正焉 B.乐亦在其中
C.敝之而无憾
..克己复礼
.. D.一日
项,古义:有道德的人。

今义:有办法。

C项,古义:不觉得可惜。

今义:没有遗憾。

D项,古义:一旦,表示假设。

今义:一天。

4.默写下列名句名篇。

(1)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2)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七十而从心所欲,不踰矩。

(3)非礼勿视,非礼勿听,,。

(4)及其壮也,,。

敏于事而慎于言(2)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3)非礼勿言非礼勿动(4)血气方刚戒之在斗
二、阅读能力培养
(一)阅读下面的《论语》选段,完成第5~8题。

颜渊、季路侍。

子曰:“盍各言尔志?”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

”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

”子路曰:“愿闻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愿:愿意。

B.敝.之而无憾敝:破,坏。

C.愿无伐.善伐:夸耀、炫耀。

D.颜渊、季路侍.侍:侍奉。

项,侍:站在身边侍奉。

6.下列句子中“之”字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少者怀之
B.愿闻子之志
C.敝之而无憾
D.择其善者而从之
、C、D三项中“之”均为代词;B项中“之”为结构助词,可译为“的”。

7.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盍各言尔志?
(2)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何不各自说说你们的志向?
(2)(我的志向是)老人使他安于我的奉养,朋友使他信任我,少年人使他怀念我。

8.孔子的回答体现了他什么样的人生志向?(请用自己的话回答)
(大意对即可)
(二)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第9~10题。

子谓子贡曰:“女与回也孰愈?”对曰:“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知十,赐也闻一知二。

”子曰:“弗如也;吾与女,弗如也。

”(《论语·公治长》)
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我与尔有是夫!”(《论语·述而》)
9.孔子的弟子各有所长,《论语》“先进”篇以德行、言语、政事、文学“四科”区分,其中颜渊属于,子贡属于。

指长于应对辞令、办理外交。

“政事”指管理国家,从事政务。

“文学”指博学文章。

第一段文字中的“回”即第二段文字中的“颜渊”,从他在孔子和子贡心目中的地位可以看出,颜渊德行高。

从第一段文字看,子贡善辞令,善知人,应属“言语”一类。

言语
10.一说“吾与女,弗如也”中的“与”为连词,可断为“吾与女弗如也”。

根据这样断句,综合上述材料,分析孔子的教育技巧。

,特别注意第一段文字中“吾与女”和第二段文字中的“我与尔”,作为老师,孔子把自己和弟子放在平等的位置上,承认自己的不足,用以教化弟子;说弟子和自己修养一样高,用以勉励弟子。

,来说明同具某种修养,或同有某种不足,体现出平等待人的教育家风度。

②善于勉励。

孔子自称与颜回同样具有“用舍行藏”的修养,意在勉励颜回更加精进。

孔子对子贡的一番话,意在安慰子贡,并勉励他取法乎上,再加深造。

,谁更强些?”子贡回答道:“我怎么敢和颜回相
比呢?颜回听到一件事能知道十件事,我听到一件事只能知道两件事。

”孔子说:“不如啊,我和你都不如啊!”
孔子对颜渊说:“有用我的,我就将此道推行于世,没人用我的,我就将此道藏在自己身上,恐怕只有我和你能这样了!”
三、表达能力提升
11.高一年级将举办“读《论语》,谈交友”读书交流会,拟向参会者赠送纪念书签。

请写一则赠言,用以印制书签。

要求:①紧扣活动主题;②必须原创;③语言表达简明、得体;④不超过30字。

,谈交友”这一主题又将对《论语》、对儒家的认识聚合于一点,既开放又收拢。

书签上的赠言不仅要内容健康,有激励性,而且要语言雅正。

,借慧眼识真伪觅交友良方。

12.下面是写作中有关写作材料收集后的处理方式,把这个处理方式写成一段话。

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有条理。

,要认真阅读示意图,把握内容,即材料收集后先按照标准进行取舍;然后按照一定的方法进行整理;最后用简洁明了的语言表述出来即可。

,需按照取舍标准选择材料,材料选择不仅要适切题目,而且还要注重特色。

材料选择好后,就整合同类材料,并将材料中冗繁的部分删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