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经典研读之论语十则学案
论语十则教学设计(实用11篇)
论语十则教学设计(实用11篇)论语十则教学设计第1篇【教学目标】1、认读字词。
2、理解各则语录。
3、整理、积累语言材料。
4、学习和继承中国古代先进的学习方法和态度,初步了解中国古代优秀的传统文化和辉煌成就。
【教学思路】板块式教学思路,全课的教学主要分为三个板块。
【教学重点】诵读熟悉文言文的表达方式和习惯用语,以养成语感。
【教学难点】读懂《论语》,掌握其中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并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深入感受《论语》精髓。
【教学过程】一、导入宋臣赵普曾经告诉宋太宗说:臣有论语一部,以半部佐太祖定天下,以半部佐陛下致太平。
的确,我国两千年来,不论立身处世以及政治社会,皆以儒家思想为中心,而论语便是最精粹最可靠的儒书,所谓半部论语治天下,便是这个意思。
宋代大儒朱熹,把论语、大学、中庸、孟子合称四子书,并分別为大学、中庸做章句;为论语、孟子做集注。
朱注四书,后来历代朝廷都定为官书,是科举考试的标准本,所以流传极广,影响也最大。
我们课本上的就是朱熹的集注。
(第45页)二、认读课文(15分钟左右)1、同学们自读课文的阅读提示。
2、各自大声地朗读课文。
3、听读课文,注意校正读音,体会语调。
4、分则朗读课文,每读一则,都要求对应着点读课文注释。
5、分学习小组,读课文,说注释,说译文。
6、全班同学大声、流利、快速地朗读全文。
三、析读课文(12分钟左右)1、同学们双向交流,互相提出或解答自己不懂的词句。
2、同学们试作批注,概括每一则的内容大意。
3、教师指导同学们运用与学习有关这个句式说话。
如学而时习之与学习方法有关,与学习习惯有关,又如不耻下问与学习态度有关等。
4、教师指导同学们就课文中喜欢的成语或短语说话,要说说为什么喜欢它。
四、理读课文(20分钟左右)老师下发印有分类式学习笔记的练习纸,请同学们根据纸上安排好了的类别整理课堂笔记(或者老师提出整理的要求,同学们在笔记本上进行整理)。
1、在作家作品类记下: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陬邑(现山东省曲阜市东南)人,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
《论语》十则教案设计优秀4篇
《论语》十则教案设计优秀4篇讲小故事、并交流展示查寻成果篇一每组派一名代表讲有关孔子及其弟子的小故事,要求简明扼要,通俗易懂,限时一分钟。
其他组点评后教师定分。
出示关于孔子和《论语》的画面,配以古典音乐,让学生自主介绍查阅的资料,展示搜寻的成果;教师予以鼓励,给每组打分,最后出示须重点掌握的文学常识。
以讲小故事的形式激发学生的兴趣,锻炼语言组织和口头表达能力,通过师生互评以促提高,充分利用电脑进行多媒体教学,创设一种学习情境,给学生以视觉、听觉上的享受。
《论语》十则教案设计篇二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进一步品读《论语》,积累其中的经典语句,激发学生对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语言文字的热爱之情。
2.在教师的指导下,采取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方式,注重学生的个人感悟,力求达到对所选内容的个性化解读,达到用经典文化有效指导思想、生活的目的。
3.汲取精华思想,提升学生的道德修养。
教学重点:正确理解每一则选言的含义。
教学难点:能深入理解每一则选言所传达的思想。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
最近,你随意地走入哪一家书店都会看到这样的书籍:《于丹〈论语〉心得》《人味孔子》《孔子传》《论语新解》《学而时习之》《丧家狗——我读〈论语〉》等等,显而易见,在我们的生活中已掀起了一股学习《论语》,走近孔子的热潮,面对这股热潮,你有哪些思考呢?(学生可以各抒己见,如:时代呼唤着君子;经典文化必须传承;学习《论语》,增长智慧等。
)孔子是中国五千年历史文化中承前启后的第一人,也是对中国历史文化及民族精神的形成影响的文化巨人,他不仅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一条大河,同时也是中华民族文化江河的源头之一。
而《论语》里边更多的内容已经成为我们判断是非的标准,或者早已化作千年不易的做人与行动的准则,或者已经成为学习、处世与生活的智慧。
其实孔子离我们很近,《论语》和我们息息相关。
今天,我们就再来品读《论语》选言。
二、充分诵读。
1、教师范读。
论语十则学案
论语十则学案引言:《论语》是中国古代儒家经典之一,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
它以简洁明了的语言,深入浅出地阐述了儒家的核心理念和道德准则。
作为一部经典,阅读《论语》对于我们深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培养良好的人格品质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通过对《论语》中十则名言的学案,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应用其中的道德观念。
第一则学案:父母之言经文:《论语·为政》:“子曰:‘父母在,不远游。
游必有方。
’”学案分析:这则经文中强调了子女孝敬父母的重要性。
学生可以通过阐述这则经文的含义,分析为什么孝敬父母是我们的应有之义,以及如何通过实际行动来体现孝心。
第二则学案:言必行之经文:《论语·述而》:“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案分析:这则经文强调了坚持实际行动的重要性。
学生可以通过分析这则经文,探讨为什么言行一致是一个人品质的体现,以及在现实生活中如何践行言必行之的原则。
第三则学案:乐学好问经文:《论语·公冶长》:“曾子曰:‘以约失之者,鲜矣。
’”学案分析:这则经文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
学生可以通过论述这则经文,阐述为何乐学好问是一个人具备良好素质的表现,并通过例子说明如何在学习过程中保持好奇心和积极的学习态度。
第四则学案:友善待人经文:《论语·述而》:“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学案分析:这则经文强调了与人为善的原则。
学生可以通过解读这则经文,探讨为什么要温故而知新以及如何通过善待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第五则学案:德行与修身经文:《论语·里仁》:“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学案分析:这则经文强调了德行及修身的重要性。
学生可以通过分析这则经文,探讨为何君子要追求高尚的德行,并通过例子说明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养成正确的行为习惯。
第六则学案:诚实守信经文:《论语·公冶长》:“曾子曰:‘君子不器。
《论语》十则教案
论语十则教案前言《论语》是我国儒家经典之一,是标志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和价值观的重要文献,其思想精髓不仅影响了中国几千年的文化传承,也深深地影响了世界。
《论语》中十则教案,总结了孔子的思想精华和生活哲学,对我们如何做人、处事、做事都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本文将从十则教案中来展开讲解,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与学习《论语》。
教案一:孔子师政「子曰:‘师政之才,岂在曹、参之上。
人也有称焉者:其不早仕者,其为人也半。
’」•翻译:孔子说:“掌管国家的才能,和曹参等人相比,为什么不能比他们出色呢?人们常说这样的人‘没早早挂职做官的人才是好人。
’”•说明:这则教案告诉我们学习优秀的师长是非常重要的,它与上面一则教案一样,都表现了敬重师长的重要性。
教案二:对自己的约束「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翻译:孔子说:“我十五岁时立志读书学习,三十岁就确立了自己的生涯,四十岁不再困惑,五十岁了解宇宙的道理,六十岁我耳顺,七十岁时就按自己的心愿去做事情,但是不违背守规矩的原则。
”•说明:这则教案告诉我们在不同的阶段需要有不同的心境和态度。
只有耐心、执着并严于律己的去追求与坚持,才能做到自我修养,做到让自己的人生更加精彩的目标。
教案三:常存善念「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翻译:孔子说:“只会说好听话、装作仁慈,这种人距离真正的仁者还很远。
”•说明:这则教案告诉我们不要只关注于表面,虚伪做作的善,而应该随时思考如何才能表现出真正的善良、伟大和情感,秉持着慈悲和宽容的心态去对待世界和他人。
教案四:做一名好人「子曰:‘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翻译:孔子说:“有多余的时间和精力,就要用来学习文化知识。
”•说明:这则教案告诉我们好好进行自我学习和教育,不断提高自己的素质,做一名有知识、有才华、有道德的好人,为社会做出贡献。
教案五:诚实是道德的核心「子曰:‘君子之道,本于诚,邦之奉行,以俭德之行。
论语十则教案(精选多篇)
论语十则教案(精选多篇)第一篇:《论语十则》教案《论语》十则教学目标:1、学习并掌握常用的重点文言实词,正确地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
2、熟练的朗读课文和背诵课文3、理解各则名言警句,反思和学习如何运用这些名言警句4、感受孔子光辉人格魅力;反省自我,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感受“仁”和“恕”的真意,开阔胸襟,提高个人修养。
教学重难点:重点:积累文言词语,理解十则语录的内涵。
难点:激发自我反省,感悟名言警句对自身修养的意义并将所学的知识和道理付诸于实践。
教学方法:诵读法、合作探究法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课文导入先向学生提问(你们对孔子和《论语》了解多少?),再运用多媒体播放山东济宁“孔庙”的视录像与讲解和电影《孔子》中的经典片段,加深学生对孔子和《论语》的了解。
孔子被后世成为“至圣”,也就是说他是圣人中的圣人。
1988年,75位诺贝尔获得者在巴黎集会,会议结束后发表联合宣言,呼吁全世界“类如果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就必须回首2500年前,去孔子那里汲取智慧。
”。
今天,我就和同学们去孔子以及他的学生们那里儿汲取一点智慧。
二、初步感知1、仔细听课文的朗读示范,注意字音和断句,完成下列填空题。
(1)论()语.(2)不亦说()乎.(3)人不知而不愠().(4)三省()吾身.(5)传()不习乎.(6)学而不思则罔().(7)思而不学则殆().(8)诲()女()知之乎..(9)是知()也.(10)弘毅()..(11)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12)其恕()乎.2、全班齐读,要求读准字音,体会语调。
老师听后指导,纠正断句,划分节奏,展现句子的层次关系.明确: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论语》十则教案
《论语》十则教案教案:《论语》十则一、教学目标:1.了解《论语》是儒家经典之一,有关孔子思想的重要著作;2.理解《论语》中的十则内容,包括孔子的言行以及相关教诲;3.培养学生对经典著作的阅读兴趣,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和道德修养。
二、教学重点:1.理解《论语》中的十则内容;2.梳理孔子的思想体系。
三、教学难点:1.理解《论语》中的思想深意;2.分析孔子思想的核心观点。
四、教学过程:Step 1:导入(5分钟)通过简要介绍《论语》的背景和作用,激发学生对课程的兴趣。
例如,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的学说对中国古代文化产生了巨大影响,是研究中国传统文化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Step 2:介绍《论语》十则(20分钟)给学生展示《论语》十则的列表,简要介绍每一则的内容和意义。
例如,第一则《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要求学生努力提升自己的能力。
第二则《巧言令色,鲜矣仁》强调了真诚的重要性,倡导诚实守信的为人之道等。
学生可以通过讨论和发表个人观点,加深对每一则的理解。
Step 3:阅读理解(30分钟)请学生分组阅读和理解每一则的内容,以及孔子为什么说出这样的言论。
每个小组选择一则进行详细阐述,包括背景分析、文本解读和个人看法。
教师可以给予一定的提示和引导,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分析。
Step 4:讨论与总结(25分钟)让每个小组分享自己的阐述,进行全班讨论。
学生可以互相交流和补充观点,一同探讨孔子思想的核心观点以及对现代社会的启示。
最后教师进行总结,强调孔子学说的普世价值和对学生的启示。
五、教学延伸:1.邀请学生进一步探讨孔子的其他思想,如仁、义、礼等;2.引导学生阅读《论语》中其他的重要篇章;3.鼓励学生查阅相关资料,了解孔子学说的历史背景和发展。
六、教学评价:1.对学生进行小组讨论的评价,包括思考问题的深度和逻辑性;2.对学生的阐述和见解进行评价,是否能理解和分析《论语》中的内容;3.评价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和团队合作能力。
论语十则教案(通用5篇)
论语十则教案(通用5篇)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
快来参考教案是怎么写的吧!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论语十则教案(通用5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论语教案1学习目标:①掌握常用的文言实词,能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
②理解课文思想内容,能流畅地朗读、背诵课文。
③积累成语、格言、警句。
学习重点:理解课文思想内容,能流畅地朗读课前准备:①搜集资料:了解孔子及其儒家学说的概况;了解《论语》的主要内容;搜集最能表现松柏品性的诗句。
②查阅工具书,疏通文意,把握全文梗概。
第一课时导入新课:同学们,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礼仪之邦,在它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曾出现过不少光耀千古的文化巨人,为我们留下了极宝贵的文化遗产,《论语》就是其中的一部辉煌的巨著,它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对我国的几千年的封建政治、思想和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即使在今天,它依旧光芒四射,熠熠生辉。
现在就让我们怀着一种自豪的心情来研读它的节选部分《〈论语〉十则》。
交流探究:交流有关孔子、《论语》的知识①学生在四人小组内交流。
②班上交流:每个知识点由一个同学介绍,其他同学作必要的修正、补充。
③师生交流:教师用多媒体展示自己搜集整理的资料。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尊称为“大成至圣”。
他对我国古代文化的整理、研究和传播,他的思想和学说,为中国文化乃至世界文明做出了不朽的贡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他列为世界十大名人之一。
《论语》是“语言的论纂”,也就是语录的意思,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共20篇,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
体例主要是语录体、对话体、叙事体。
内容上以教育为主,包括哲学、历史、政治、经济、艺术、宗教等方面。
从中可以看出许多当时社会的政治生活情况,看出孔子和他的弟子们的人格修养、治学态度和处世方法。
2024年《论语》十则教案(精选
2024年《论语》十则教案(精选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论语》前十则,涉及教材的章节为《学而》篇和《为政》篇。
具体内容包括:“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君子不器。
”“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等十则。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论语》前十则的基本内容,理解其字面意义,体会其中所蕴含的儒家思想。
2.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批判性思维和合作交流的能力。
3. 引导学生将《论语》中的儒家思想融入到日常生活中,提高道德修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理解《论语》中蕴含的儒家思想,将其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教学重点:《论语》前十则的基本内容、字词解释、句子翻译。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学具:教材、《论语》原文及注释、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讲述孔子与弟子之间的故事,引发学生对儒家思想的兴趣。
2. 课堂讲解:(1)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论语》前十则,让学生熟悉文本。
(2)逐句解释,分析句子的字面意义,引导学生理解其中所蕴含的儒家思想。
(3)通过例题讲解,让学生学会分析、解读《论语》中的名句。
3. 随堂练习:(1)让学生翻译《论语》前十则,巩固所学内容。
(2)针对每个名句,设计相关题目,检验学生对儒家思想的理解。
4. 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针对《论语》中的某一则,展开讨论,分享心得。
六、板书设计1. 《论语》前十则2. 内容:(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2)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3)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10)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3. 儒家思想关键词:仁、义、礼、智、信、孝、悌、谨、信、爱、周、比、器等。
人教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论语》十则 学案
《论语》十则学案学习目标:1、理解《论语》节选各则语录的内容;整理积累文言文语言材料;2、诵读、熟悉文言文的表达方式和习惯用语,形成语感。
本节课主要在于读懂《论语》,掌握其中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并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深入感受《论语》的精髓。
学习过程作者简介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
孔子从小就对“礼”感兴趣,年轻的时候便精通“礼”,曾到东周向老子问“礼”。
孔子30多岁就已经很有学问,在诸侯国中有了一些名气。
35岁时,为避鲁国内乱,孔子去了齐国,齐国不能用他,他又回到鲁国。
在他50岁的时候,鲁定公起用他,并逐渐器重他,他在政事上很有作为,在外交斗争中也取得了成功,鲁国的风气很快大有改善,这是孔子政治上最得意的一段时期,大约有三四年的时间。
但鲁定公最终懈怠于政事,对孔子等人也轻慢起来,孔子见机而作,带上学生开始周游列国。
14年后,孔子返回鲁国,致力于整理文献和教育弟子,以此而终。
孔子是儒家学说的创始人,他的思想较为全面地保存在《论语》一书中。
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
背景简介《论语》共20篇,是对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记录。
“论语”这一书名的由来,据《汉书·艺文志》说:“《论语》者,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也。
当时弟子各有所记,夫子既卒,门人相与辑而论纂,故谓之‘论语’。
”《论语》的篇名是从各篇开头部分摘取的两三个字,并没有特别的意思。
整体感知春秋时期,西周那种邦国分封制度(周天子分封诸侯,各诸侯国朝奉周天子,为王室效力)已被打破,周王室地位衰微,无力掌控、约束各诸侯国。
各诸侯国致力于武力征伐,争强图霸。
天下争战不断,动荡不安。
春秋后期,诸侯国的数量已大大减少,只剩下十几个。
而诸侯国内部的矛盾又凸显出来,不少诸侯国的国政被国内公族、卿大夫掌握,公族、卿大夫和国君之间矛盾尖锐,甚至出现了国君被逼出逃、臣子弑君篡国的事情。
孔子生活在春秋后期。
论语十则导学案
论语十则导学案一、学习目标 (1)二、学习重难点 (1)三、预习检测 (2)四、中心思想 (3)五、段落划分 (4)六、写作手法 (4)七、读文感知 (6)八、经典语句解读 (7)九、预习检测答案 (8)一、学习目标学习《论语十则》,旨在深入理解孔子的思想精髓,把握儒家文化的核心价值观。
通过研读这些经典语录,期望能够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培养仁爱之心和诚信品质。
同时,也希望通过学习,能够领悟到学习的方法和态度,明确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掌握学习技巧,从而在学习和生活中不断进步。
此外,还希望能够通过学习《论语十则》,加深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和了解,增强文化自信,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精神。
二、学习重难点《论语十则》学习的重难点在于深入理解孔子的思想精髓,把握儒家文化的核心价值观。
其中,重点包括孔子的仁爱观、学习观、道德观等方面,需要认真研读并体会其中的深刻内涵。
难点则在于如何将这些古代思想与现代生活相结合,如何将其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
此外,由于《论语》的语言较为古雅,对于现代读者来说可能存在一定的阅读难度,因此也需要花费一定的时间和精力去熟悉和理解其语言特点。
在学习过程中,应注重思考与实践,努力将孔子的思想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三、预习检测一、填空题1. 《论语》是记录__________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共二十篇,是__________家经典著作之一。
2. 孔子,名丘,字仲尼,__________时期__________家、__________家、__________家,__________思想的创始人。
二、选择题1. 下列句子中,哪一句不是出自《论语》?A.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B.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C.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D.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2.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话表达的是哪种思想?A. 仁爱B. 忠诚C. 谦逊D. 勇敢三、简答题1. 请解释“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句话的含义。
中国文化经典研读论语十则导学案
《中国文化经典研读》之《论语》十则导学案一、认识先贤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人。
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思想核心是“仁”,即仁爱、爱人。
在政治上主张施行“仁政”,提倡德治和教化。
他的成就主要在晚年,晚年他致力于教育,他首创私人讲学之风,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
二、《论语》简介1、《论语》是一部记录孔子和他弟子言行的书。
共20篇,体例主要是语录体、对话体、叙事体。
内容上以教育为主。
是儒家经典着作之一。
南宋时,朱熹把它列为“四书”之一,与《大学》、《中庸》、《孟子》合称“四书”。
2、常识扩展“五经”:《诗》、《书》、《礼》、《易》、《春秋》。
“六艺(经)”:《诗》、《书》、《礼》、《易》、《乐》、《春秋》。
“六艺”(儒家要求学生掌握的六种基本才能):礼、乐、射、御、书、数。
三、经典研读1、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1)重点字词饱:饱足安:安逸,舒适敏:敏捷,勤快于:对于(在)而:表并列慎:小心,谨慎就:靠近正:修正(自己的道德行为)焉:语气助词已:通“矣”,了(2)翻译:先生说:“君子,饮食不求饱足,居住不求舒适,对工作勤劳敏捷,说话却小心谨慎,到有道的人那里去修正自己,这样可以说是好学了。
”(3)研讨:此则讲了哪些方面的问题(这一则谈的是学习的态度、表现和要求)2、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踰矩。
(1)重点字词有:通“又”。
于:在。
立:自立。
不惑:遇事不疑惑。
天命:指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
耳顺:对此有多种解释。
一般而言,指对那些于己不利的意见也能正确对待。
从:遵从,随。
踰:逾,越过。
矩:规矩。
(2)翻译:先生说:“我十五岁立志学习;三十岁能够自立;四十岁遇事不疑惑;五十岁懂得了天命;六十岁能正确对待各种言论,不觉得不顺;七十岁能随心所欲,但不超越规矩。
文化经典 论语十则教案
文化经典论语十则教案教案标题:文化经典《论语十则》教案教案目标:1. 了解《论语十则》的背景和重要性。
2. 分析和理解《论语十则》中的核心思想和价值观。
3.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4. 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社会责任感。
教案步骤:引入:1. 向学生介绍《论语十则》的背景和作者孔子的重要性。
2. 引发学生对于文化经典的兴趣和重要性的讨论。
主体:3. 分发《论语十则》的文本给学生,并解释其中的生词和短语。
4. 学生独立阅读《论语十则》。
5. 分组讨论: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分析每则《论语十则》的核心思想和价值观,并与小组成员分享。
6. 整体讨论:每个小组分享他们的分析结果,并进行全班讨论。
7. 引导学生思考:《论语十则》的核心思想和价值观对于我们的生活和社会有何影响?拓展:8.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选择其中一则《论语十则》,并设计一个小剧场表演,展示该则的核心思想和价值观。
9. 学生观看其他小组的表演,并进行评价和讨论。
总结:10.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并强调《论语十则》的重要性和对学生的启发。
11. 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运用《论语十则》的核心思想和价值观。
评估:12. 给学生提供一份小测验,测试他们对于《论语十则》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13. 教师对学生的小组讨论和表演进行评估,评价他们对于核心思想和价值观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教学资源:1. 《论语十则》的文本2. 小组讨论和表演的材料和道具3. 小测验的题目和答案教学延伸:1. 学生可以进一步研究孔子和《论语》的其他章节,深入了解其思想和影响。
2. 学生可以选择其他中国文化经典,比如《道德经》或《孙子兵法》,进行类似的教案撰写和教学活动。
论语十则教案设计及教学反思
论语十则教案设计及教学反思一、教学目标1.理解《论语》中十则经典语句的含义。
2.培养学生运用论语思想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激发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论语》十则语句的含义,学会运用论语思想。
2.教学难点:如何将论语思想与现实生活相结合,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
三、教学准备1.教材:《论语》相关语句。
2.辅助材料:论语故事、相关背景资料。
四、教学过程1.导入以一个引人入胜的故事或问题导入,激发学生的兴趣。
2.讲解《论语》十则语句1.讲解第一则:“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2.讲解第二则:“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3.讲解第三则:“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4.讲解第四则:“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5.讲解第五则:“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6.讲解第六则:“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7.讲解第七则:“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8.讲解第八则:“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9.讲解第九则:“默记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10.讲解第十则:“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3.案例分析结合现实生活,分析每个语句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让学生学会运用论语思想。
4.互动环节1.学生分享自己理解论语语句的心得体会。
2.学生举例说明论语思想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学生反思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收获与不足。
五、教学反思1.本节课学生对《论语》十则语句的理解程度较高,但在实际应用方面还有待提高。
2.在互动环节,部分学生表现出较高的积极性,但也有部分学生参与度不高,需要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对论语故事的兴趣较浓,可以考虑在今后的教学中增加相关故事,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4.教师在讲解过程中,要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深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也认识到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的不足。
《论语》十则教案
《论语》十则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论语》中的十则经典语句的含义和哲理。
2.培养学生对儒家思想的兴趣,提高道德修养。
3.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和思辨能力。
二、教学内容1.《论语》简介2.十则经典语句解析3.实践活动三、教学过程1.导入向学生简单介绍《论语》的作者、成书背景及地位。
2.《论语》简介介绍《论语》的基本内容、特点和在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
3.十则经典语句解析(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解释“学而时习之”的含义,强调学习的重要性。
分析“不亦说乎?”的表达方式,引导学生理解学习的乐趣。
(2)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解释“有朋自远方来”的含义,强调友谊的价值。
分析“不亦乐乎?”的表达方式,引导学生理解友谊的美好。
(3)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解释“人不知而不愠”的含义,强调宽容的心态。
分析“不亦君子乎?”的表达方式,引导学生理解君子的品质。
(4)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解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含义,强调尊重他人。
分析这句话在人际交往中的实际应用。
(5)吾日三省吾身。
解释“吾日三省吾身”的含义,强调自我反省的重要性。
分析这句话在个人修养中的作用。
(6)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解释“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的含义,强调学习他人的优点。
分析这句话在人际交往中的实际应用。
(7)温故而知新。
解释“温故而知新”的含义,强调复习的重要性。
分析这句话在学习方法中的应用。
(8)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解释“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含义,强调学习的态度。
分析这句话在人生道路上的意义。
(9)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解释“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的含义,强调公平正义的重要性。
分析这句话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10)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解释“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的含义,强调责任感和担当精神。
分析这句话在人生道路上的意义。
4.实践活动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对这些经典语句的理解和感悟。
《论语》十则的教案示例
《论语》十则的教案示例《论语》十则的教案示例(通用10篇)《论语》十则的教案示例篇1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能读会写愠、罔、殆、矣、诲、弘、凋、恕等字词。
2.积累、理解温故知新、见贤思齐、任重道远、三人行,必有我师、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词语。
3.能准确流畅地朗读并熟练背诵课文。
能力目标1.理解、运用《论语》中关于学习的名言警句。
2.培养文言注释能力。
德育目标1.感受孔子光辉人格魅力;开阔胸怀,提高成熟处事的思想修养。
2.联系自身学习经历,体会课文丰富精彩的内蕴,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
教学重点朗读、背诵;评点《论语》十则内容。
教学难点深层理解《论语》十则内蕴。
教学方法1.诵读法。
本文所选的儒家经典著作之一《论语》十则,主要是谈学习态度、方法和思想修养的,语言简练,用意深远。
教师指导学生反复诵读,营造背诵课文的气氛,在读中理解、领会每一则语录,力争当堂熟读成诵。
2.评点、质疑法。
教读本文采用评点式,就内容、文字、写法的评点。
在教学过程中,启发学生探究、质疑,调动学习积极性。
教具准备多媒体CAI课件、录音机、示范朗读磁带、投影仪及胶片、打印好的作业讲义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教学要点]认读《论语》十则,整体感知,析读十则内容,就其语言材料进行充分有效的分类整理的实践。
[教学步骤]一、导语设计(从孔子对教育的贡献、对世界文化的深刻影响入手)同学们,我们国家古代有一位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不仅对我国、也对世界文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今天联合国还有他的塑像,你们知道他是谁吗?(多媒体显示孔子像)(学生回答)对,他就是孔子。
今天,让我们共同来学习他关于学习的一些论述,看看对我们有什么启发。
二、关于孔子和《论语》资料助读投影显示:1.孔子(公元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人。
是我国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公认为世界文化名人之一。
他一生周游列国,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他主张仁义,主张以德服人,反对残暴统治,反对武力征伐,同情人民疾苦,具有一定的开明态度。
《论语十则》学案
《论语》十则学案学习目标:1.掌握常用的文言实虚词,能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
2.理解课文思想内容,能流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3.积累其中的成语、格言、警句。
课时:2课时一、基础自学【课文导读】《论语》是一部记录孔子和他若干弟子的言行的书。
其中善于学习和个人修养的语录很有借鉴意义。
它在我国思想史、文化史和教育史上有很深远的影响,是先秦散文中一部最早的语录体散文著作。
《<论语>十则》是从中节选的十条,整篇都是人生格言,或谈求知态度,或谈学习方法,或谈修身做人,都给人很大的启发和帮助。
其中的“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己所不欲,勿施与人”等都是妇孺皆知的修身养性的名句。
【学法指导】学习本文首先要会读会写“愠,罔,殆,哉,悦”等生字,能理解并运用“温故知新,三省吾身、死而后已、任重道远、三人行,必有我师”等成语;其次要了解并记住文言文中常出现的实词、虚词的含义及用法;还要能区别、熟记文中谈求知态度、学习方法、修身做人的不同语句,并联系实际以指导自己的言行。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悦,不亦君子乎?”注解:孔子说:“学习了(知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去实习(温习)它,不也高兴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处(到这里)来,不也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吗?” 2.曾子曰:“吾日三省(xǐng)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注解: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呢,跟朋友往来是不是诚实呢,老师传授的学业是不是复习过呢?”3.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注解:孔子说:“在温习旧知识后,能有新体会、新发现,凭借这一点就可以当老师了。
”4.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注解:孔子说:“只读书却不思考,就会迷惑而无所适从;只是空想却不读书,就会有害。
”5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中国文化经典研读论语十则教案
中国文化经典研读论语十则教案一、教案简介《论语》是中国古代文化经典之一,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和思想,对于理解中国传统文化和道德伦理有着重要意义。
本教案旨在通过研读《论语》中的十则经典故事,帮助学生深入了解中国文化的精髓,培养他们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
二、教学目标1. 熟悉《论语》中的十则经典故事;2. 理解故事背后的道德教义和价值观;3. 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和品德修养;4. 提高学生的文学阅读和思辨能力。
三、教学内容和方法1. 教学内容:a) 《论语》中的十则经典故事:包括孔子的言行和与弟子的对话;b) 故事背后的道德教义和价值观。
2. 教学方法:a) 课堂讲授:通过讲解和解读《论语》中的故事,引导学生理解其中的道德教义和价值观;b)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故事的理解和个人感悟;c) 角色扮演:学生分角色扮演《论语》中的人物,深入体验故事情境,加深对故事的理解。
四、教学步骤1. 引入:a) 利用图片或视频展示《论语》的封面和相关场景,激发学生对《论语》的兴趣;b) 提出问题:你们对《论语》有什么了解?你们认为《论语》对我们有什么意义?2. 教学主体:a) 介绍《论语》:简要介绍《论语》的作者、内容和影响;b) 逐则解读:依次讲解《论语》中的十则经典故事,包括故事梗概、人物形象和道德教义;c) 小组讨论: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则故事进行讨论,分享对故事的理解和个人感悟;d) 角色扮演:学生分角色扮演故事中的人物,通过情景再现,深入体验故事情境,加深对故事的理解。
3. 总结:a) 学生分享:每个小组派代表分享小组讨论和角色扮演的成果;b) 思考问题:你们通过研读《论语》有什么收获?你们认为这些故事对我们的日常生活有什么启示?五、教学评价1. 学生参与度:观察学生在小组讨论和角色扮演中的积极程度;2. 学生理解程度:通过学生的讨论和分享,评估他们对故事的理解和对道德教义的把握;3. 学生表达能力: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和分享中的表达能力和思辨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语十则》学案一、学习目标1.了解儒家、道家两家学说的基本思想,理解一些比较重要的概念,如“仁”“礼”“义”“孝”“道”“自然”“无为”等,并能有自己的体会;2.对儒道两家学说的影响及其互补性有一个整体的认识;掌握其中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
3.诵读、熟悉文言文的表达方式和习惯用语,形成语感。
熟读、背诵一些片段。
二、有关知识(一)“宋代有名的宰相赵普曾经对宋太宗赵匡义说:“臣有《论语》一部,以半部佐太祖定天下,以半部佐陛下致太平。
”的确,我国两千年来,不论立身处世以及政治社会,皆以儒家思想为中心,而《论语》更是最精粹最可靠的儒书,所谓“半部《论语》治天下”,就是这个意思。
(二)孔子、《论语》简介孔子(公元前552或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后期鲁国人,是儒家学派的创建者,中国古代最着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
《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追记孔子言行思想的着作,大约成书于战国初期。
比较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
今本《论语》共二十篇。
儒家创始人孔子的政治思想核心是“仁”、“礼”、“义”。
(三)文本理解1.“学而”篇原文: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译文:孔子说:“君子,饮食不求饱足,居住不要求舒适,对工作勤劳敏捷,说话却小心谨慎,到有道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这样可以说是好学了。
”【读解】:此则讲的是好学的态度、表现与要求。
君子可以不求食饱、不求食好,居住环境不追求舒适,居住环境较好的话会有一种依赖性,会对个人修养道德没有帮助,反而使自己变得很懒惰;做事和工作都要勤劳、敏捷、认真,而且要小心说话,俗话说得好“饭可以乱吃,话不可以乱说”;到有道德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能让自己像那些有道德的人一样。
我们的一生,终究是精神生命的一生,物质追求和感官享受终究有限,而精神的升华才是人生的最终之道。
外在的追求会导致冲突紧张而又矛盾的一生,精神的升华却会呈现心理的平安与人生的顺遂。
我们并不是要把两方面对立起来,而是要把重心放平衡,人生就有无限的宽裕,而物质的追求,实在会让生命总是紧张而烦恼。
2.“为政”篇原文:“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子曰:“由,诲汝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译文:孔子说:“我童年学习,到了十五岁时立下了求学的志向,三十岁时学问和处事都可以在社会上立身了。
四十岁时学问上的问题都能清楚明白,立身处事有坚定的原则,不会被外界左右。
五十岁时我知道了天命,知道了天给予我的使命职责和命运。
六十岁时我听到顺耳话能够分辨是非,听到逆耳话能够理解他人,对各种人的各种话都能分辨取舍。
七十岁时我的心灵和行为都达到了自由王国的境地,行随心至,从不越过仁的规范。
”子曰:“由(子路)!我教诲你的知道了吗?知道就知道,不知道句不知道,这种态度才是明智的啊!”【读解】:这一则讲的是人的一生进德修业的发展过程,分为了几个阶段,真可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孔子是自学成才的典范,勤奋不倦地学习是贯穿孔子一生的主题。
正是通过刻苦的学习,孔子才掌握了渊博的知识,并授徒讲学,成为一位大教育家、大思想家。
正是通过学习的积累,在不断的学习中,孔子一步步得到提高,从而达到了“从心所欲”的境界。
孔子学习如饥似渴,不断的寻找机会充实自己,“入太庙,每事问”。
孔子认为学习要有正确的态度,“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为政》)。
孔子以学习为乐,并对学习有很深的体会。
后一则强调了要正确的估量自己,不夸耀,不虚伪,人要有自知之明。
3.“公冶长”篇原文:颜渊、季路侍。
子曰:“盍各言尔志?”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
”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
”子路曰:“愿闻子之志。
”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译文:颜回、子路侍立在孔子身旁。
孔子说:“何不各自谈谈你们的志向呢?”子路说:“愿将我的车马、衣服和朋友共同享用,用坏了也不抱怨。
”颜渊说:“(我)想的不是夸耀自己的好处,不夸大自己的功劳。
”子路说:“愿意听听您老人家的志向。
”孔子说:“老年人,使他们安逸;平辈的人,使他们信任我;年轻人,使他们得到关怀养护。
”解读:本章写的是孔子和他的两个学生以言“志”为题,讨论怎样做人和如何处理人际关系为具体内容简短的一段对话。
提出对处理“老、中、轻”三代人的人际关系的原则,代表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作风。
在新时期,尊老敬老、真诚守信、关心青少年成长,已成为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
4.“雍也”篇原文: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译文:先生说:“知道它不如喜欢它,喜欢它不如以之为乐。
”先生说:“智者喜欢水,仁者喜欢山;智者活跃,仁者沉静;智者快乐,仁者长寿。
”【读解】:这里,孔子强调了学习兴趣的重要性:有了浓厚的兴趣,我们才会坚持不懈,持之以恒地去努力。
孔子正是这一点的身体力行者,孔子听《韶乐》,“三月不知肉味,”即为明证。
后一段话,充满了辩证法,也是孔子对人的个性的深刻体悟,很能给人启迪。
“山的沉稳,水的灵动”,也许我们每个人的生命都不可缺少,也许,并非每个人都能成为智者或者仁者,但是作为目标来追求,人生就会更加有意义。
5.“述而”篇原文: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译文:孔子说:“君子心胸宽广坦荡,小人经常心绪不宁。
”【读解】:君子光明磊落,不忧不惧,所以心胸宽广坦荡;小人患得患失,忙于算计,又每每庸人自扰,疑心他人算计自己,所以经常陷于忧惧之中,心绪不宁。
孔子认为,作为君子,应当有宽广的胸怀,可以容忍别人,容纳各种事件,不计个人利害得失。
心胸狭窄,与人为难、与己为难,时常忧愁,局促不安,就不可能成为君子。
6.“颜渊”篇原文:颜渊问仁。
子曰:“克己复礼为仁。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
”子曰:“非礼勿视,非视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译文:颜渊问仁。
孔子说:“抑制自己,履行礼,就是仁。
一旦这样做到了,天下的人都会归向仁。
实行仁,全凭自己,难道凭别人吗?”颜渊说:“请问实行的条目。
”孔子说:“不合礼的现象不看,不合礼的声音不听,不合礼的话不说,不合礼的事不做。
”颜渊说:“我颜回虽然迟钝,也要求实行这些话。
”【读解】:这一则,孔子论述“仁”,强调克制私欲,用礼来规范自己的言行举止,侧重强调了个人的修身。
颜回是孔子最得意的弟子,从这则中,我们可以看出其对老师所学的信服,也可以看出师生关系的和谐。
应该说,讲究自我表现约束,用一定的社会规范来调适自己的行为与语言,提高个人修养,使人与人的关系和谐,这种思想是值得提倡的。
7.“季氏”篇原文: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依衰,戒之在得。
”译文:孔子说:“君子有三件需要戒除的事情:少年时候,血气还没有固定,要戒除的是女色;等到壮年时,血气正旺盛,要戒除的是争斗;等到老了的时候,血气已经衰落了,要戒除的是贪欲。
”【读解】:这一则,孔子从人生的三个阶段,强调了要规范自己的言行,少年戒女色,壮年要成熟稳重,做事情要凭借理智,要三思而后行;老年要淡泊,不可以贪婪。
应该说,孔子说这些的出发点,还是“礼”的规范。
这则对我们今天加强个人修养,很有启迪意义。
(五)学习《论语》意义。
1.儒家思想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而《论语》则是孔子学说的主要经典。
在两千余年的封建社会里,儒家思想及文化,一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而《论语》则是孔子学说的主要经典。
虽然新文化运动以来,儒家学说成了被打倒的对象,但是儒家某些思想仍然在我们的生活里或多或少地影响着。
尽管西方文化一直在向我们这个东方古老的国家不断渗透,国人中受其影响甚众,但国学作为中国固有的学术和文化,仍然是占主导地位的。
近几年来,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汉学不断成为世界各国学术界要了解和研究的对象,今年就有许多国家兴办了孔子学院,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2.宣扬国学,宣扬儒家文化,有效地传承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
自新文化运动以来,白话文逐渐兴起,我们的传统文化的确是靠了边,试问现在的年轻人,对于国学了解多少?如果不在青年人中大力宣扬国学,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就不可能得到有效地传承,中华文明之所以没有象世界其他古老文明一样灭亡,就是因为文化传承起了很大的作用。
现在重提国学教育,宣扬儒家文化,就是文化传承的一部分。
《论语》作为儒家的经典着作,代表了孔子的主要思想,虽然今天我们不可能把儒家思想和着作作为教育的主要部分,但至少要了解,相信通过了解,我们一定有所收获。
三、练习㈠文言基础知识A.语音:盍(hé)诲(huì)裘(qíu)敝(bì)肱(gōng)少(shào)者怀之智者乐(ya ò)山,仁者乐(yaò)水知者乐(lè),仁者寿。
B.通假字①可谓好学而已(已:通“矣”)②知者乐,仁者寿(“知”通“智”);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通“智”)也C.重点字词①就有道而正焉(正:使自己的道德行为得到修正,使动用法)②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使动用法,使……安逸;使……信任自己,使……得到关怀和爱护)③敏于事而慎于言(敏:敏捷,勤快)回虽不敏(敏:聪敏、聪明)④五十而知天命(天命:有上天的旨意、自然的秉赋、人生的责任与义务等多层含义)⑤是智也(是:代词,这)⑥盍各言其志(盍:何不)⑦愿无伐善,无施劳(伐:夸耀,炫耀;施:表白)⑧天下归仁焉(归:称许,赞许)⑨小人长戚戚(长:总是,常常;戚戚:忧愁,哀伤)⑩一日克己复礼(一日:一旦,表示假设关系)D.本课中所涉及的成语与格言。
(请同学们背诵下来)①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②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③知者乐水,仁者乐山。
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⑤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⑥克己复礼⑦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论语十则》学案一、学习目标1.了解儒家、道家两家学说的基本思想,理解一些比较重要的概念,如“仁”“礼”“义”“孝”“道”“自然”“无为”等,并能有自己的体会;2.对儒道两家学说的影响及其互补性有一个整体的认识;3.诵读、熟悉文言文的表达方式和习惯用语,形成语感。
熟读、背诵一些片段。
二、有关知识(一)“宋代有名的宰相赵普曾经对宋太宗赵匡义说:“臣有《论语》一部,以半部佐太祖定天下,以半部佐陛下致太平。
”的确,我国两千年来,不论立身处世以及政治社会,皆以儒家思想为中心,而《论语》更是最精粹最可靠的儒书,所谓“半部《论语》治天下”,就是这个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