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教案: 第二单元 第1课 论语十则完美版
《论语》十则教案设计优秀4篇
《论语》十则教案设计优秀4篇讲小故事、并交流展示查寻成果篇一每组派一名代表讲有关孔子及其弟子的小故事,要求简明扼要,通俗易懂,限时一分钟。
其他组点评后教师定分。
出示关于孔子和《论语》的画面,配以古典音乐,让学生自主介绍查阅的资料,展示搜寻的成果;教师予以鼓励,给每组打分,最后出示须重点掌握的文学常识。
以讲小故事的形式激发学生的兴趣,锻炼语言组织和口头表达能力,通过师生互评以促提高,充分利用电脑进行多媒体教学,创设一种学习情境,给学生以视觉、听觉上的享受。
《论语》十则教案设计篇二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进一步品读《论语》,积累其中的经典语句,激发学生对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语言文字的热爱之情。
2.在教师的指导下,采取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方式,注重学生的个人感悟,力求达到对所选内容的个性化解读,达到用经典文化有效指导思想、生活的目的。
3.汲取精华思想,提升学生的道德修养。
教学重点:正确理解每一则选言的含义。
教学难点:能深入理解每一则选言所传达的思想。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
最近,你随意地走入哪一家书店都会看到这样的书籍:《于丹〈论语〉心得》《人味孔子》《孔子传》《论语新解》《学而时习之》《丧家狗——我读〈论语〉》等等,显而易见,在我们的生活中已掀起了一股学习《论语》,走近孔子的热潮,面对这股热潮,你有哪些思考呢?(学生可以各抒己见,如:时代呼唤着君子;经典文化必须传承;学习《论语》,增长智慧等。
)孔子是中国五千年历史文化中承前启后的第一人,也是对中国历史文化及民族精神的形成影响的文化巨人,他不仅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一条大河,同时也是中华民族文化江河的源头之一。
而《论语》里边更多的内容已经成为我们判断是非的标准,或者早已化作千年不易的做人与行动的准则,或者已经成为学习、处世与生活的智慧。
其实孔子离我们很近,《论语》和我们息息相关。
今天,我们就再来品读《论语》选言。
二、充分诵读。
1、教师范读。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2.1《论语》十则课件
谋:办事。 信: 真诚,诚信。 传: 老师传授的知识。
译文: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地检讨自己:替别人办事 是不是尽心尽力呢?跟朋友交往是不是诚实呢?老师传 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过了呢?”
段意:强调检讨的内容。要重视品德的修养。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 论 语 》十 则
学习目标:
1、认读字词。 2、理解各则语录。 3、背诵各则语录。 4、整理积累语言材料。
二,孔子简介
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 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 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市 东南)人。
他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 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首 创人。相传有弟子三千,贤 弟子七十二人,孔子曾带领 弟子周游列国14年。孔子还 是一位古文献整理家,曾修 《诗》、《书》,定《礼》、 《乐》,序《周易》,作 《春秋》。孔子的思想及学 说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 影响。
不也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 也是很快乐吗?别人不了解(自己),(自己) 却不怨恨(人家),不也是有道德修养的人吗?”
段意: 第一句讲学习的方法;第二句讲学习的乐趣; 第三句讲为人的态度(修身做人)。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日: 每天。
1、对照注释翻译句子。
2、勾画出自己不理解的词、 句。
文言文九字翻译法 1留(专有名词,人名等照译。) 2补(补出省略成分,如主语,宾语) 3删(删去不译的词语)
4换(把古词换成现代词)
5调(调整倒装句句序) 6选(根据上下文,选用恰当的词义)
7译(译出实词、虚词、活用的词帮通假字
8固(固定格式的固定译法) 9意译(文言文中的比喻、借代、引申,
-学年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第二单元 第1课 《论语》十则 课件共102页文档
基础自主初探 要点探究归纳 知能达标演练 先贤智慧传承
基础自主初探 要点探究归纳 知能达标演练 先贤智慧传承
基础自主初探 要点探究归纳 知能达标演练 先贤智慧传承
基础自主初探 要点探究归纳 知能达标演练 先贤智慧传承
基础自主初探 要点探究归纳 知能达标演练 先贤智慧传承
基础自主初探 要点探究归纳 知能达标演练 先贤智慧传承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基础自主初探 要点探究归纳 知能达标演练 先贤智慧传承
基础自主初探 要点探究归纳 知能达标演练 先贤智慧传承
基础自主初探 要点探究归纳 知能达标演练 先贤智慧传承
基础自主初探 要点探究归纳 知能达标演练 先贤智慧传承
基础自主初探 要点探究归纳 知能达标演练 先贤智慧传承
基础自主初探 要点探究归纳 知能达标演练 先贤智慧传承
基础自主初探 要点探究归纳 知能达标演练 先贤智慧传承
基础自主初探 要点探究归纳 知能达标演练 先贤智慧传承
基础自主初探 要点探究归纳 知能达标演练 先贤智慧传承
基础自主初探 要点探究归纳 知能达标演练 先贤智慧传承
基础自主初探 要点探究归纳 知能达标演练 先贤智慧传承
基础自主初探 要点探究归纳 知能达标演练 先贤智慧传承
基础自主初探 要点探究归纳 知能达标演练 先贤智慧传承
基础自主初探 要点探究归纳 知能达标演练 先贤智慧传承
基础自主初探 要点探究归纳 知能达标演练 先贤智慧传承
基础自主初探 要点探究归纳 知能达标演练 先贤智慧传承
基础自主初探 要点探究归纳 知能达标演练 先贤智慧传承
基础自主初探 要点探究归纳 知能达标演练 先贤智慧传承
基础自主初探 要点探究归纳 知能达标演练 先贤智慧传承
论语十则教案(通用5篇)
论语十则教案(通用5篇)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
快来参考教案是怎么写的吧!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论语十则教案(通用5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论语教案1学习目标:①掌握常用的文言实词,能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
②理解课文思想内容,能流畅地朗读、背诵课文。
③积累成语、格言、警句。
学习重点:理解课文思想内容,能流畅地朗读课前准备:①搜集资料:了解孔子及其儒家学说的概况;了解《论语》的主要内容;搜集最能表现松柏品性的诗句。
②查阅工具书,疏通文意,把握全文梗概。
第一课时导入新课:同学们,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礼仪之邦,在它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曾出现过不少光耀千古的文化巨人,为我们留下了极宝贵的文化遗产,《论语》就是其中的一部辉煌的巨著,它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对我国的几千年的封建政治、思想和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即使在今天,它依旧光芒四射,熠熠生辉。
现在就让我们怀着一种自豪的心情来研读它的节选部分《〈论语〉十则》。
交流探究:交流有关孔子、《论语》的知识①学生在四人小组内交流。
②班上交流:每个知识点由一个同学介绍,其他同学作必要的修正、补充。
③师生交流:教师用多媒体展示自己搜集整理的资料。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尊称为“大成至圣”。
他对我国古代文化的整理、研究和传播,他的思想和学说,为中国文化乃至世界文明做出了不朽的贡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他列为世界十大名人之一。
《论语》是“语言的论纂”,也就是语录的意思,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共20篇,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
体例主要是语录体、对话体、叙事体。
内容上以教育为主,包括哲学、历史、政治、经济、艺术、宗教等方面。
从中可以看出许多当时社会的政治生活情况,看出孔子和他的弟子们的人格修养、治学态度和处世方法。
2021_2022学年高中语文第二单元儒道互补论语十则教案1新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论语十则一、教学目标1、了解《论语》的有关知识,明确其产生的历史背景及其价值意义。
2、学习文言文的一般常识,解读各则语录,培养学生阅读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3、通过诵读理解、合作探究、体会课文丰富多彩的文化内涵,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
二、教学重难点1、理解并积累课文文言知识。
2、理解课文中的深刻哲理,并联系实际,指导自己的言行,学以致用。
教学课时:1课时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有一本书能穿越千年历史给人以温暖和光亮,给人以心灵的指引,人们常说“半部论语治天下”、“天不生仲尼,万古终长夜”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论语》。
(二)单元提示解读1、儒道互补:儒、道两家的思想差别很大,却相互补充,构成了中国文化积极入世与顺应自然的矛盾统一。
中国的思想家往往兼有这两种思想。
2、时代背景:春秋时期——西周控制力日渐减弱,诸侯国群雄并起,战乱纷争,礼崩乐坏。
见于史书的诸侯国128个,36名君主被弑杀,480多起战事,450余次诸侯盟会。
诸侯国内部的矛盾凸显出来,不少诸侯国的国政被国内公族、卿大夫掌握,公族、卿大夫和国君之间矛盾尖锐,甚至出现了国君被逼出逃、臣子弑君篡国的事情。
到了战国时期,周天子更是名存实亡。
几个实力强大的诸侯国都想通过战争吞并其他国家,统一天下,它们之间爆发战争规模更大,杀人更多。
文化常识:《论语》是一部(语录体)散文集,是孔子的(门人)和(再传弟子)所辑录的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录。
代表了孔子的主要思想。
是儒家的经典著作,其思想核心是(仁、礼)。
“仁”(道德规范,对个人而言)“礼”(政治秩序,对国家而言)3、范读、齐读课文(配乐)。
(三)解读课文1、解读儒家核心思想“仁”,教师示范解读第六则、第九则。
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知:通“智”乐:前两个 yào 喜爱、喜欢;后一个:快乐孔子说:“聪明人喜爱水,有仁德的人喜爱山;聪明人活跃,仁德的人沉静;聪明人快乐,有仁德的人长寿。
人教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论语》十则 学案
《论语》十则学案学习目标:1、理解《论语》节选各则语录的内容;整理积累文言文语言材料;2、诵读、熟悉文言文的表达方式和习惯用语,形成语感。
本节课主要在于读懂《论语》,掌握其中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并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深入感受《论语》的精髓。
学习过程作者简介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
孔子从小就对“礼”感兴趣,年轻的时候便精通“礼”,曾到东周向老子问“礼”。
孔子30多岁就已经很有学问,在诸侯国中有了一些名气。
35岁时,为避鲁国内乱,孔子去了齐国,齐国不能用他,他又回到鲁国。
在他50岁的时候,鲁定公起用他,并逐渐器重他,他在政事上很有作为,在外交斗争中也取得了成功,鲁国的风气很快大有改善,这是孔子政治上最得意的一段时期,大约有三四年的时间。
但鲁定公最终懈怠于政事,对孔子等人也轻慢起来,孔子见机而作,带上学生开始周游列国。
14年后,孔子返回鲁国,致力于整理文献和教育弟子,以此而终。
孔子是儒家学说的创始人,他的思想较为全面地保存在《论语》一书中。
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
背景简介《论语》共20篇,是对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记录。
“论语”这一书名的由来,据《汉书·艺文志》说:“《论语》者,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也。
当时弟子各有所记,夫子既卒,门人相与辑而论纂,故谓之‘论语’。
”《论语》的篇名是从各篇开头部分摘取的两三个字,并没有特别的意思。
整体感知春秋时期,西周那种邦国分封制度(周天子分封诸侯,各诸侯国朝奉周天子,为王室效力)已被打破,周王室地位衰微,无力掌控、约束各诸侯国。
各诸侯国致力于武力征伐,争强图霸。
天下争战不断,动荡不安。
春秋后期,诸侯国的数量已大大减少,只剩下十几个。
而诸侯国内部的矛盾又凸显出来,不少诸侯国的国政被国内公族、卿大夫掌握,公族、卿大夫和国君之间矛盾尖锐,甚至出现了国君被逼出逃、臣子弑君篡国的事情。
孔子生活在春秋后期。
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教学案:第二单元 经典原文1 《论语》十则 Word版含答案推荐
经典原文1《论语》十则对应学生用书P3孔子(前551年-前479年),名丘,字仲尼。
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的创始者。
孔子出生于今山东省曲阜市东南的南辛镇鲁源村,葬于今曲阜孔林,享年73岁。
孔子的言行思想主要载于语录体散文集《论语》中。
据《史记》记载,孔子的父亲叔梁纥是鲁国勇士,叔梁纥晚年与年轻女子颜征在生下孔子。
孔子的母亲曾去尼丘山祈祷,后怀上孔子,又因孔子刚出生时头顶的中间凹下,像尼丘山;故起名为丘,字仲尼。
孔子三岁时,叔梁纥病逝,家境相当贫寒。
由于种种原因,政治失意,孔子曾携弟子周游列国,后将精力用在教育上。
孔子打破了教育垄断,开创了私学。
孔子弟子多达三千人,其中贤人七十二,有很多为各国栋梁。
孔子对后世影响深远,他在世时已被誉为“千古圣人”,是当时社会上最博学者之一。
后世并尊称他为“至圣”“万世师表”,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选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1988年,75位诺贝尔奖的获得者在巴黎发表联合宣言,呼吁全世界“21世纪人类要生存,就必须汲取两千年前孔子的智慧”。
礼崩乐坏的春秋时代:“春秋战国乱悠悠”,东周时期是历史上著名的乱世。
春秋时期,臣弑其君、家臣弑其大夫的事时常发生。
譬如鲁国即先有大夫季氏专权,后来又有季氏的家臣阳虎作乱。
各诸侯国为支付军费开支,日益加重对人民的盘剥。
人民的生活愈加痛苦。
私人讲学与百家争鸣:春秋时代,社会秩序大乱,学校荒废,贵族零落,大量典籍佚散,大量有学养的贤人流散民间。
这些有学养的贤人,一则出于谋生的考虑,一则出于改变现实的抱负,便开始在民间讲学。
孔子是这方面开风气之先的人物。
孔子主张“有教无类”,不论贫富贵贱,广泛招收学生。
文学背景:到了春秋战国年代,诸子百家的各个流派分别著书立说,宣扬和传播自己的思想主张。
春秋战国时的“百家争鸣”,不仅是中国思想史上的黄金时代,也是中国散文史上的黄金时代。
《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其后学关于孔子言行的记录,内容包括孔子谈话、答弟子问、弟子之间的相互讨论以及弟子对老师的回忆等内容,作为一部语录体诸子散文集,它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资料。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教案: 第二单元 第1课 论语十则完美版
中国文化经典研读第二单元《论语十则》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学习重点文言词语,解读各则语录,培养学生阅读理解文言文的能力;了解《论语》的有关知识,明确其在历史上的价值。
(2)过程与方法:通过诵读理解、合作探究、体验反思学习经典的原创精神。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全面了解文化生产和文化消费的多样性及文化生活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从而正确的选择健康有益的文化生活,发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和精神,促进社会的全面进步。
教学重点:1、通过学习重点文言词语,理解各则语录,培养学生阅读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2、结合本文的学习认识并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态度;学会立身处世、讲求个人修养,激发热爱民族经典文化的热情。
教学难点:理解课文所蕴含的深刻哲理,并培养学生把所学知识、道理付之于实践的意识。
教学过程:(一)导入“宋代有名的宰相赵普曾经对宋太宗赵匡义说:“臣有《论语》一部,以半部佐太祖定天下,以半部佐陛下致太平。
”的确,我国两千年来,不论立身处世以及政治社会,皆以儒家思想为中心,而《论语》更是最精粹最可靠的儒书,所谓“半部《论语》治天下”,就是这个意思。
(二)了解儒道互补。
(三)孔子、《论语》简介孔子(公元前552或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后期鲁国人,是儒家学派的创建者,中国古代最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
《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追记孔子言行思想的著作,大约成书于战国初期。
比较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
今本《论语》共二十篇。
儒家创始人孔子的政治思想核心是“仁”、“礼”、“义”。
(四)文本内容讲析。
(通过反复诵读、自学、讨论,深入理解掌握以下内容)1.“学而”篇原文: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译文:孔子说:“君子,饮食不求饱足,居住不要求舒适,对工作勤劳敏捷,说话却小心谨慎,到有道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这样可以说是好学了。
”【读解】:此则讲的是好学的态度、表现与要求。
人教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论语》十则教案
------------------------- 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百分之九十九的勤劳------------------------------《论语》十则教课设计教课目的:知识目标:1.认识《论语》的相关知识,明确其在历史上的价值2.能读会写“愠、殆、矣、诲、弘、凋、恕”等字词;3.累积、理解“温故知新、见贤思齐、任重道远、三人行必有我师、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词语。
能力目标:1. 能正确流利地朗诵并娴熟背诵、默写全文;2 .理解、运用《论语》中名言警语。
德育目标:1.吸取课文的语言精髓和思想精髓,在传统文化的熏陶中建立正确的人生观,提升为人处世的思想涵养 ;2.领会课文丰富的内涵,正直学习态度,改良学习方法。
教课要点:朗诵、背诵、评论《论语》十则内容深层理解《论语》十则的意蕴教课方法:1.朗读法。
指导学生频频朗读 , 熟读成诵 , 在读中理解、领悟每一则语录。
2.研究法。
在教课中,对课文的思想内容、语言文字怀疑释疑并加以评点,调换学习踊跃性。
课时安排: 1 课时教课过程一、导语设计 ( 从孔子对教育的贡献、对世界文化的深刻影响下手)设计 1:同学们,我们国家古代有一位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的思想不单对我国,也对世界文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今日结合国还有他的雕像,你们知道他是谁吗?对,他就是孔子。
今日让我们共同来学习他对于学习和做人一些阐述,看看对我们有什么启迪。
设计 2:说起“朝圣”,我们自然会联想到那长途跋涉、一路膜拜的忠诚的藏传佛教徒向着布达拉宫或许伊斯兰教徒向着麦加前行的壮观情形。
而人们把到山东曲阜去看孔庙也叫做“朝圣”。
同学们知道这此中的缘由吗?人们多称孔子为“圣人”,曲阜是他的家乡。
听说孔子“生而首上圩顶,因名曰丘,字仲尼,姓孔氏”。
“长九尺有六寸 ( 约合此刻 6.4 尺 ) ,人皆谓之‘长人’而异之”。
作为记录孔子言行的《论语》,在我国历史上影响很大,为儒家重要经典。
相传,宋代名相赵普死后,人们在他的书本里发现只有半部《论语》,因此世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
高中语文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第二单元①《论语十则》 课件 (共58张PPT)
学习篇
删诗书,定礼乐,创儒学,传经艺,师表万世;
赞周礼,写春秋,立杏坛,育才德,桃李三千。
你是三千多年屹立不倒的高山之巅,仰之弥 高,钻之弥坚;你是戈壁滩上的胡杨,不死 千年、不倒千年、不腐千年。 你没有什么万卷巨著,万余字的语录是你一 生思想的浓缩;你没有什么惊天事迹,极平凡 的言行却给后人树立了万世楷模。九州四海 因你而一统,寰球世界也将因你而和谐;华夏 文明因你而灿烂,未来明天也将因你而美好。 天不生仲尼,万古长如夜。你,一个老人,高山 仰止,景行行止。
宋朝开国宰相赵 普,人言所读仅只 《论语》而已。太宗 赵光义因此问他。他 说:“臣平生所知, 诚不出此,昔以其半 辅太祖(赵匡胤)定 天下,今欲以其半辅 陛下致太平。”
《论语》是一部 孔子的 和
体散文集,是 所辑录的孔子
及其弟子的言行录。宋儒把《论语》和
《
》《
》《
》合称为
“四书”。
孔子,名
,字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 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 学也已。”
敏:敏捷,勤快 而:表并列
于:对于(在)
就:靠近 焉:语气助词 正:修正 已: 通“矣”,了
先生说:“君子不求吃得饱,不求住得安定,勤于 做事而说话谨慎,向有道德的人修正自己(的道德行 为),(就)可以称得上是一个好学的人啊。”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 乐之者。”
• 【评析】 夫子这句话告诉我们:对待学问、事业,懂得 它是次要的,重要的是你要好学乐学,培养兴 趣。只有你热爱它,以此为乐,对它有浓厚的 兴趣,你才乐此不疲,有旺盛的精力,有高亢 的激情,去实践,去钻研,去精通,终生实践, 毫不动摇,从中收获乐趣,收获知识,收获成 功。
高中语文人教版中国文化经典研读学案:第二单元 1 《论语》十则 Word版含答案
1《论语》十则孔子的洒脱周国平在我的印象中,儒家文化一重事功,二重人伦,是一种很入世的文化。
然而,作为儒家始祖的孔子,其实对于功利的态度颇为淡泊,对于伦理的态度又颇为灵活。
这两个方面,可以用两句话来代表,便是“君子不器”和“君子不仁”。
“君子不器”这句话不仅说出了孔子的治学观,也说出了他的人生观。
有一回,孔子和他的四个学生聊天,让他们谈谈自己的志向。
其中三人分别表示想做军事家、经济家和外交家。
唯有曾点说,他的理想是暮春三月,轻装出发,约了若干大小朋友,到河里游泳,在林下乘凉,一路唱歌回来。
孔子听罢,喟然叹曰:“我和曾点想的一样。
”圣人的这一叹,活泼泼地叹出了他的未染的性灵,使得两千年后一位最重性灵的文论家大受感动,竟改名“圣叹”,以志纪念。
人生在世,何必成个什么器、做个什么家呢,只要活得悠闲自在,岂非胜似一切?学界大抵认为“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至于什么是“仁”,众说不一,但都不出伦理道德的范围。
有人把“仁”归结为忠恕二字,其实孔子决不主张愚忠和滥恕。
他总是区别对待“邦有道”和“邦无道”两种情况,“邦无道”之时,能逃就逃(“乘桴浮于海”),逃不了则少说话为好(“言孙”),会装傻更妙(“愚不可及”这个成语出自《论语》,其本义不是形容愚蠢透顶,而是孔子夸奖某人装傻装得高明极顶的话,相当于郑板桥说的“难得糊涂”)。
知识卡片1.作家作品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
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春秋末期杰出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说的创始。
相传曾学礼于老聃,学乐于苌弘,学琴于师襄。
聚徒讲学,从事政治活动。
50岁时曾任鲁国的司寇(主管司法的最高官吏),并当过三个月的代理宰相。
罢官后,曾周游列国,游说诸侯而未能再仕。
晚年致力教育,整理《诗》《书》《易》等古代文献,并把鲁国史官所记的《春秋》加以删修,编成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历史著作。
创私人讲学之风,相传弟子有3 000人,著名的有72人。
自汉以后,孔子的学说成为我国两千余年封建文化的正统,影响极大,孔子也被后人尊为“圣人”。
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第2单元《论语十则》教案
《论语十则》教案高二语文备课组个性化教学目标内容:1、理解《论语》节选各则语录的内容;整理积累文言文语言材料。
2、通过诵读和自主学习,提高文言阅读能力,形成文言语感。
本课主要在于读懂《论语》,掌握其中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学会立身处世,讲求个人修养,并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深入感受《论语》的精髓。
提示建议:目前的中国社会正处于经济、思想、文化繁荣的时期,在当今社会孔子的思想依然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具体要求:(1)知识与能力:学习重点文言词语,解读各则语录,培养学生阅读理解文言文的能力;了解《论语》的有关知识,明确其在历史上的价值。
(2)过程与方法:通过诵读理解、合作探究、体验反思学习经典的原创精神。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全面了解文化生产和文化消费的多样性及文化生活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从而正确的选择健康有益的文化生活,发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和精神,促进社会的全面进步。
教学重点:1、通过学习重点文言词语,理解各则语录,培养学生阅读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2、结合本文的学习认识并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态度;学会立身处世、讲求个人修养,激发热爱民族经典文化的热情。
教学难点:理解课文所蕴含的深刻哲理,并培养学生把所学知识、道理付之于实践的意识。
教学过程:(一)导入“宋代有名的宰相赵普曾经对宋太宗赵匡义说:“臣有《论语》一部,以半部佐太祖定天下,以半部佐陛下致太平。
”的确,我国两千年来,不论立身处世以及政治社会,皆以儒家思想为中心,而《论语》更是最精粹最可靠的儒书,所谓“半部《论语》治天下”,就是这个意思。
(二)了解儒道互补。
(三)孔子、《论语》简介孔子(公元前552或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后期鲁国人,是儒家学派的创建者,中国古代最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
《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追记孔子言行思想的著作,大约成书于战国初期。
比较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
今本《论语》共二十篇。
儒家创始人孔子的政治思想核心是“仁”、“礼”、“义”。
人教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论语》十则 教案
《论语》十则教案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 了解《论语》的有关知识,明确其在历史上的价值2. 能读会写“愠、殆、矣、诲、弘、凋、恕”等字词;3.积累、理解“温故知新、见贤思齐、任重道远、三人行必有我师、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词语。
能力目标:1.能准确流畅地朗读并熟练背诵、默写全文;2 . 理解、运用《论语》中名言警句。
德育目标:1.汲取课文的语言精华和思想精髓,在传统文化的熏陶中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提高为人处世的思想修养;2.体会课文丰富的内涵,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
教学重点:朗读、背诵、点评《论语》十则内容教学难点:深层理解《论语》十则的意蕴教学方法:1. 诵读法。
指导学生反复诵读,熟读成诵,在读中理解、领会每一则语录。
2. 探究法。
在教学中,对课文的思想内容、语言文字质疑释疑并加以评点,调动学习积极性。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语设计(从孔子对教育的贡献、对世界文化的深刻影响入手)设计1:同学们,我们国家古代有一位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的思想不仅对我国,也对世界文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今天联合国还有他的塑像,你们知道他是谁吗?对,他就是孔子。
今天让我们共同来学习他关于学习和做人一些论述,看看对我们有什么启发。
设计2:提及“朝圣”,我们自然会联想到那长途跋涉、一路跪拜的虔诚的藏传佛教徒向着布达拉宫或者伊斯兰教徒向着麦加前行的壮观情景。
而人们把到山东曲阜去看孔庙也叫做“朝圣”。
同学们知道这其中的缘故吗?人们多称孔子为“圣人”,曲阜是他的家乡。
据说孔子“生而首上圩顶,因名曰丘,字仲尼,姓孔氏”。
“长九尺有六寸(约合现在6.4尺),人皆谓之‘长人’而异之”。
作为记录孔子言行的《论语》,在我国历史上影响很大,为儒家重要经典。
相传,宋朝名相赵普死后,人们在他的书籍里发现只有半部《论语》,所以世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
今天,让我们走近孔子,走进《论语》,去聆听先哲古圣的教诲。
设计3:中国是一个有五千年文明史的礼仪之邦,在她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曾经出现过不少光辉千古的文化巨人,为我们留下了极宝贵的文化遗产,如《论语》、《孟子》、《庄子》、《荀子》等。
《论语十则》教案(人教版高二选修教案设计)
《 <论语 >十则》教案 (人教版高二选修教案设计)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了解儒家的思想核心及《论语》的有关知识,明确其在历史上的地位。
2.了解文言文的一般常识,能掌握重点字词的读音、含义及一些虚词的用法。
3.能熟练背诵全文。
二、过程与方法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养成良好的诵读习惯。
2.通过分类整理培养学生对文章内容归纳的能力及习惯。
3.理解文章所蕴含的深刻哲理,培养学生把所学知识、道理运用于实践的意识。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1.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让其成为反省自己的镜子。
2.汲取课文的语言精华和思想内涵,在传统文化的熏陶中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
教学方法:诵读法、品读法教学时数:两课时教学步骤第一课时要点:了解孔子及《论语》;积累重点字词,疏通课文;背诵课文,阅读其它篇章。
教学过程一、导入古人云:“半部《论语》治天下。
”的确,我国两千年多来,不论立身处世以及政治社会,皆以儒家思想为中心,而论语便是最精粹最可靠的儒书。
如今在联合国总部里悬挂着从《论语》中摘录的名言“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这说明当今世界,《论语》在治理天下方面还用得着。
治理天下如此,治理一国,一省,甚至一校,一家也是如此,治理个人的一身一心也是如此。
可见《论语》是不可不读了。
二、孔子简介孔子(前 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是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孔子年轻时因家境贫寒给季氏做过委吏(管理粮仓)和司职吏(管理牲畜),工作得很出色。
孔子很注重学习,相传他曾问礼于老聃,学乐于苌弘,学琴于师襄。
50岁以前,他的大部分时间用于聚徒讲学,也从事政治活动,去过齐国。
50岁那年(前 500),鲁定公任命他为中都宰。
56岁那年由大司寇(主管司法)行摄相事,但为时不长,被迫辞职。
后又周游宋、卫、陈、蔡、齐、楚等国,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为时 14年,终不见用。
回到鲁国后致力于教育和整理古代文献,又将鲁史宫所记《春秋》加以删修,成为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课件:第二单元 第1课《论语》十则 (共88张PPT)
以解决自己的问题为目标,这是一个实实在在的道理,正视自己的问题,设法解决它,这是成功的捷径。谁能塌下心来把目光凝集在一个个 小漏洞、小障碍上,谁就先迈出了一大步。 奋斗的双脚在踏碎自己的温床时,却开拓了一条创造之路。 哪怕是最没有希望的事情,只要有一个勇敢者去坚持做,到最后就会拥有希望。 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论是最没有希望的事情,只要有一个勇敢者去坚持做,到最后就会拥有希望。 缺乏明确的目标,一生将庸庸碌碌。
《论语》十则教学设计与反思(人教版高二选修)
《论语》十则教学设计与反思(人教版高二选修)课题:《论语》十则教学对象:高中二年级的学生课时:三课时授课教师:杨育馨一.教材分析《_lt;论语_gt;十则》是高中选修教材《中国文化经典研读》第二单元儒道互补的第一课,它选自于我国儒家经典著作《论语》,在《课程标准》一书中明确指出:〝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文化智慧〞是教学的总目标之一.而这一目标的达成主要依靠对文言文的学习.本课涉及到的《论语》是一本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论的语录体古藉,是我国古代文献中的一部巨著,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对我国几千年的封建政治.思想.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论语》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一大标识,它的影响涉及文学.哲学.政治.思想.伦理学.美学.音乐.教育学等多种学科.孔子创造性地提出了〝仁〞,以仁释礼.〝仁〞是孔子哲学思想的精髓,也是孔子政治思想.伦理道德.教育思想的理论基础和前提.孔子讲〝爱人〞以实现〝仁〞,以〝忠恕〞来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来实现〝仁〞.孔子把〝仁〞作为最高的道德标准,还提出了〝孝悌〞和〝忠恕〞两个辅助原则--以〝温和〞的方式治理动乱的社会.孔子还从〝仁〞出发,提出了许多道德修养理论,如〝克己复礼〞.他还把〝仁〞推演为恭.宽.信.敏.惠等具体道德要求,以及中庸之道.从〝仁〞出发,孔子提出了自己的政治主张,其政治思想的核心是〝仁〞〝礼〞,体现在从家庭出发的尊卑长幼.贵贱亲疏,〝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皇权宗法统治秩序上,体现在孝.悌.忠.信的礼教上,这符合封建统治阶级巩固其统治的要求. 即使在今天,其精华部分依然为人们所效法.《论语》对中国人的文化心理产生过重大影响,对世界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20世纪80年代末,75位诺贝尔奖获得者相约法国巴黎,联名倡议〝如果人类要在_世纪生存下去,必须要回到2500年前,去吸取孔子的智慧〞.二.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儒家的思想核心及《论语》的有关知识,明确其在历史上的地位.2.了解文言文的一般常识,能掌握重点字词的读音.含义及一些虚词的用法.3.能熟练背诵全文.过程与方法: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养成良好的诵读习惯.2.通过分类整理培养学生对文章内容归纳的能力及习惯.3.理解文章所蕴含的深刻哲理,培养学生把所学知识.道理运用于实践的意识. 情感态度价值观:1.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让其成为反省自己的镜子.2.汲取课文的语言精华和思想内涵,在传统文化的熏陶中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三.学习者特征分析作为高二的学生,在学了五册必修教材之后,对文言文的知识已经有了一定的积累,也掌握了一些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根据他们平时的表现,凭他们的能力是可以理解论语十则的字面意思的,只是要把握这论语十则的深刻含义,还需进一步探究.四.教学方法本课题设计的基本理念:1.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让其成为反省自己的镜子.2.汲取课文的语言精华和思想内涵,在传统文化的熏陶中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 主要采用的教学与活动策略: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养成良好的诵读习惯.2.通过分类整理培养学生对文章内容归纳的能力及习惯.3.结合合作探究,质疑解疑,对论语进行深入把握五.教学重点及难点教学重点:1. 诵读熟悉文言文的表达方式和习惯用语,以养成语感.2. 积累重点字词,疏通课文;背诵课文教学难点:读懂《论语》,掌握其中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并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深入感受《论语》精髓.六.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第一课时一.导语:〝宋臣赵普曾经告诉宋太宗(赵匡义)说:〝臣有论语一部,以半部佐太祖(赵匡胤)定天下,以半部佐陛下致太平.〞的确,我国两千年来,不论立身处世以及政治社会,皆以儒家思想为中心,而论语便是最精粹最可靠的儒书,所谓〝半部论语治天下〞,便是这个意思. 学生说说《论语》对于当今社会的意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二.展示学习目标:1.理解各则语录;2.整理积累语言材料;学习重点:读懂《论语》十则,掌握其中的学习方法和态度等;学习难点:读懂《论语》十则,掌握其中的学习方法和态度等,并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深入感受《论语》精髓. 学生朗读目标重难点让学生明白学习的方向三.《论语》的价值地位影响_88年初,75位诺贝尔奖得主曾在巴黎宣称:如果人类要在_世纪生存下去,就必须回到2500年前,去吸取孔子的智慧. 学生朗读强化论语的地位四.孔子简介: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誉为〝万世师表〞.〝千古圣人〞,世界十大思想家之首.孔子,是一个志在报国又无人重用的闲人,又是一个周游列国.苦寻门路的忙人,更是一个到处碰壁.从不回头的强人.孔子是一位旷世奇才,虽然一生颠沛游离,命运坎坷,但他所创建的儒家思想,成为后世儒家学派的经典;他在政治思想上大力宣扬〝仁〞的学说,提出〝仁者爱人〞.〝克己复礼〞,以实现〝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为最高境界.所宣扬的〝忠孝礼仪〞的儒家思想,在漫长的封建王朝中起着主导地位,成为中国两千多年封建文化的正统,被历代封建统治者推崇为〝圣人〞. 学生回忆初中学过的《论语十则》,回忆《论语》,回忆孔子.学生做好课堂笔记回忆所学知识,强化记忆五.《论语》简介:《论语》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共20篇,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体例主要是语录体.对话体.叙事体.内容上以教育为主,从中可以看出孔子和他的弟子们的人格修养.治学态度.处世方法. 做笔记积累文化常识六.熟读课文,初步把握课文内容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初步把握课文内容第二课时:一.检查学生的预习案二.结合注释学习前五则,谈谈你对前五则的理解和感悟:1.理解第一则,学生分析,教师点评【翻译】:先生说:〝君子不求吃得饱,不求住得安定,勤于做事而说话谨慎,向有道德的人修正自己(的道德行为),(就)可以称得上是好学啊.〞请学生赏析并谈谈对这一则的感悟,教师点评:【赏析】这一则体现出了孔子对精神世界的追求.孔子认为,一个有道德的人,不应当过多地讲究自己的饮食与居处,过多地追求物质享受,而应该把注意力放在塑造自己道德品质方面.【感悟】〝物质的追求可让你富足一时,精神的追求却让你充实一生.〞2.理解第二则,学生分析,教师点评【翻译】先生说:〝我十五岁开始专心求学,三十岁时能自立于世,四十岁时遇到事情没有疑惑,五十岁时知道了天命,六十岁时听别人的意见能够包容,七十岁时一切随心所欲,而不超出规矩.〞请学生赏析并谈谈对这一则的感悟,教师点评:【赏析】这一则写出了孔子的早立志与好学.孔子十五岁立下了学习的志向,并且树立了终身学习的理想,然后坚持不懈地努力,终有所成.正是通过刻苦的学习,孔子才掌握了渊博的知识,成为了一位大教育家.大思想家.【感悟】〝终身学习,便成天才〞.孔子自述了他学习和修养的过程.这一过程,是一个随着年龄的增长,思想境界逐步提高的过程.就思想境界来讲,整个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十五岁到四十岁是学习领会的阶段;五十.六十岁是安心立命的阶段,也就是不受环境左右的阶段;七十岁是主观意识和作人的规则融合为一的阶段.在这个阶段中,道德修养达到了最高的境界.孔子的道德修养过程,有合理因素:第一,他看到了人的道德修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不能一下子完成,不能搞突击,要经过长时间的学习和锻炼,要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第二,道德的最高境界是思想和言行的融合,自觉地遵守道德规范,而不是勉强去做.这两点对任何人,都是适用的.3.理解第三则,学生分析,教师点评【翻译】先生说:〝由(即子路)!我教诲你的知道了吗?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种态度才是明智的啊!〞请学生赏析并谈谈对这一则的感悟,教师点评:【赏析】孔子实事求是的精神.〝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其实是很简单的一个道理,可当代社会偏偏就有很多人做不到.【感悟】〝实事求是才是学习的正确态度.〞4.理解第四则,学生分析,教师点评【翻译】颜渊.子路立侍(在孔子旁).先生说:〝何不各自说说你们的志向?〞子路说:〝愿意把我的车马和衣服拿出来与朋友共同享用,用坏了也不觉得可惜.〞颜渊说:〝希望不夸耀自己的好处,不表白自己的功劳.〞子路说:〝希望听听您的志向!〞先生说:〝老人使他安逸,朋友使他信任我,少年人得到关怀.〞请学生赏析并谈谈对这一则的感悟,教师点评:【赏析】本章写的是孔子和他的两个学生以言〝志〞为题,讨论怎样做人和如何处理人际关系为具体内容简短的一段对话.提出对处理〝老.中.轻〞三代人的人际关系的原则,代表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作风.从中可见孔子的博爱精神.孔子希望〝老有所终,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感悟】〝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在新时期,尊老敬老.真诚守信.关心青少年成长,已成为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5.理解第五则,学生分析,教师点评【翻译】先生说:〝知道它不如喜欢它,喜欢它不如以之为乐.〞请学生赏析并谈谈对这一则的感悟,教师点评:【赏析】孔子的乐学精神.〝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陶渊明也曾〝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喜欢读书便会甘之如饴;不喜欢读书,便味同嚼蜡.孔子正是因为乐读书,才会一生勤学不倦.【感悟】〝把学习当作一件幸福的事吧,你爱书,书也会爱你.〞四.朗读前五则学生分析理解,交流对每一则的感悟培养自学能力,提高鉴赏水平,加强合作交流的意识,巩固表达能力第三课时:一.结合注释学习后五则,谈谈你对后五则的理解和感悟:1.理解第六则,学生分析,教师点评【翻译】先生说:〝智者喜欢水,仁者喜欢山;智者活跃,仁者沉静;智者快乐,仁者长寿.〞请学生赏析并谈谈对这一则的感悟,教师点评:【赏析】这则好像是用山水的比拟对仁者和智者作一个比较.他认为智者反应敏捷而又思想活跃,性情好动就像水不停地流一样.仁者仁慈宽容而不容易冲动,性情好静就像山一样稳重.〝乐山乐水〞不一定只是就性情而言,或许它更体现了一种人生价值观或者是生活态度.智者乐水,因为他们如水通过自身的流动滋润万物,且海纳百川;仁者乐山,因为他们如山,山虽不语却以自身的厚重令人高山仰止. 【感悟】〝知者善行若水,海纳百川;仁者厚德如山,容载万物.〞2.理解第七则,学生分析,教师点评【翻译】孔子说:〝吃粗粮,喝白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这中间了.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讲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样.〞请学生赏析并谈谈对这一则的感悟,教师点评:【赏析】孔子的〝安贫乐道〞.《论语》里还有这么一则:〝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他极力赞扬颜回的安贫乐道,说他是真正的贤者.人人都希望过上幸福快乐的生活,而孔子认为幸福快乐只是一种感觉,与贫富没有关系,但同内心有关.而且孔子也认为不符合道德的荣华富贵他是不会接受的.【感悟】〝自由的心灵不能被物质所困.〞3.理解第八则,学生分析,教师点评【翻译】君子心胸开朗而宽广,小人总是忧愁.哀伤.请学生赏析并谈谈对这一则的感悟,教师点评:【赏析】孔子的坦荡胸怀.他认为君子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乐天知命,坦荡自得.小人患得患失,斤斤计较,所以局促不安.【感悟】〝胸怀四海才能心宽天下〞.4.理解第九则,学生分析,教师点评【翻译】颜渊问什么是〝仁〞.先生说:〝克制自己的私心,使一切复归到礼就是仁.一旦克制自己的私心,使一切复归到礼,天下就称许为〝仁〞了.达到仁是出于自己的努力,难道是由别人吗?〞颜渊说:〝请问它的具体要点.〞先生说:〝不合乎礼不要看,不合乎礼不要听,不合乎礼不要说,不合乎礼不要动.〞颜渊说:〝我虽然不聪敏,愿意实践这几句话.〞请学生赏析并谈谈对这一则的感悟,教师点评:【赏析】仁是孔子的人生哲学的基础,也是孔子伦理教育思想的根本.在这里,孔子以礼来规定仁,依礼而行就是仁的根本要求.礼以仁为基础,以仁来维护,仁是内在的主体,礼是外在的功用,二者紧密结合.【感悟】〝谨于言,慎于行.〞5.理解第十则,学生分析,教师点评【翻译】孔子说:〝君子有三件需要戒除的事:少年时,血气还没有固定,要戒除的是女色;等到壮年时,血气正旺盛,要戒除的是争斗;等到老了的时候,血气已经衰弱了,要戒除的是贪欲.〞请学生赏析并谈谈对这一则的感悟,教师点评:【赏析】孔子的清心寡欲.沉迷美色.争强好斗.贪得无厌可能是人一生中最大的诱惑,如果不能克制自己或者自身欲望太强,就可能陷入欲望的沼泽,无法挣脱,愈陷愈深而无法自拔.【感悟】欲望是个深深的泥潭,在它面前,请停住你的脚步!二.教师总结:孔子的道德精神:好学乐学,安贫乐道,博爱仁慈,坦荡胸怀等.孔子把这所有的道德规范集于一体,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思想体系.在这个体系里有一个核心:那就是〝仁〞.三.拓展: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论语卫灵公》赏读:工匠要想做好自己的工作,必须事先磨快工具.由此可知,一个人要胜任工作,必须首先学好本领.今日读好书,来日才能大展宏图.幑自厚而薄责于人.--《论语卫灵公》赏读:严于要求自己,而少要求别人.这句话说的是要严以律己,宽以待人.严格要求自己,进步就快;宽容别人,就会远离怨恨.徦旰,然后知松柏之后彫也.--《论语子罕》赏读:天寒地冻,才晓得松柏树是最后落叶的.艰苦的环境才能看出一个人的节操和品格.艰苦的环境才能真正地考验人. 学生齐读全文整体把握文意培养自学能力,提高鉴赏水平,加强合作交流的意识,巩固表达能力七.教学评价设计《论语》总共十则,每一则计分十分.每一则学生能正确翻译占5分,能谈谈自己的感悟占5分.由小组对每个组员进行评价.八. 板书设计《论语﹒里仁》:君子欲纳于言而敏于行《论语﹒为政》:九.教学反思可以从如下角度进行反思(不少于200字):1.请简单描述这节课的教学或学习流程;2.有哪些精彩的瞬间;这节课中你最满意的地方或者让您最兴奋的地方? 3.学生对这节课的学习达到你期望的水平了吗?你满意吗?这节课有哪些问题没有解决?为什么?或者让你觉得不足的地方在哪里?4.课堂上有出乎你意料的事件发生吗?你是如何解决的?5.如果让你重新上这节课,你会怎样上?有什么新想法吗?6.从学生的作业.课后谈话等途径你觉得学生的学习效果如何?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反应?7.当时听课的老师或者专家对你这节课有什么评价?对你有什么启发?。
中国文化经典研读论语十则教案
中国文化经典研读论语十则教案一、教案简介《论语》是中国古代文化经典之一,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和思想,对于理解中国传统文化和道德伦理有着重要意义。
本教案旨在通过研读《论语》中的十则经典故事,帮助学生深入了解中国文化的精髓,培养他们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
二、教学目标1. 熟悉《论语》中的十则经典故事;2. 理解故事背后的道德教义和价值观;3. 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和品德修养;4. 提高学生的文学阅读和思辨能力。
三、教学内容和方法1. 教学内容:a) 《论语》中的十则经典故事:包括孔子的言行和与弟子的对话;b) 故事背后的道德教义和价值观。
2. 教学方法:a) 课堂讲授:通过讲解和解读《论语》中的故事,引导学生理解其中的道德教义和价值观;b)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故事的理解和个人感悟;c) 角色扮演:学生分角色扮演《论语》中的人物,深入体验故事情境,加深对故事的理解。
四、教学步骤1. 引入:a) 利用图片或视频展示《论语》的封面和相关场景,激发学生对《论语》的兴趣;b) 提出问题:你们对《论语》有什么了解?你们认为《论语》对我们有什么意义?2. 教学主体:a) 介绍《论语》:简要介绍《论语》的作者、内容和影响;b) 逐则解读:依次讲解《论语》中的十则经典故事,包括故事梗概、人物形象和道德教义;c) 小组讨论: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则故事进行讨论,分享对故事的理解和个人感悟;d) 角色扮演:学生分角色扮演故事中的人物,通过情景再现,深入体验故事情境,加深对故事的理解。
3. 总结:a) 学生分享:每个小组派代表分享小组讨论和角色扮演的成果;b) 思考问题:你们通过研读《论语》有什么收获?你们认为这些故事对我们的日常生活有什么启示?五、教学评价1. 学生参与度:观察学生在小组讨论和角色扮演中的积极程度;2. 学生理解程度:通过学生的讨论和分享,评估他们对故事的理解和对道德教义的把握;3. 学生表达能力: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和分享中的表达能力和思辨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文化经典研读第二单元《论语十则》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学习重点文言词语,解读各则语录,培养学生阅读理解文言文的能力;了解《论语》的有关知识,明确其在历史上的价值。
(2)过程与方法:通过诵读理解、合作探究、体验反思学习经典的原创精神。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全面了解文化生产和文化消费的多样性及文化生活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从而正确的选择健康有益的文化生活,发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和精神,促进社会的全面进步。
教学重点:1、通过学习重点文言词语,理解各则语录,培养学生阅读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2、结合本文的学习认识并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态度;学会立身处世、讲求个人修养,激发热爱民族经典文化的热情。
教学难点:理解课文所蕴含的深刻哲理,并培养学生把所学知识、道理付之于实践的意识。
教学过程:(一)导入“宋代有名的宰相赵普曾经对宋太宗赵匡义说:“臣有《论语》一部,以半部佐太祖定天下,以半部佐陛下致太平。
”的确,我国两千年来,不论立身处世以及政治社会,皆以儒家思想为中心,而《论语》更是最精粹最可靠的儒书,所谓“半部《论语》治天下”,就是这个意思。
(二)了解儒道互补。
(三)孔子、《论语》简介孔子(公元前552或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后期鲁国人,是儒家学派的创建者,中国古代最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
《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追记孔子言行思想的著作,大约成书于战国初期。
比较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
今本《论语》共二十篇。
儒家创始人孔子的政治思想核心是“仁”、“礼”、“义”。
(四)文本内容讲析。
(通过反复诵读、自学、讨论,深入理解掌握以下内容)1.“学而”篇原文: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译文:孔子说:“君子,饮食不求饱足,居住不要求舒适,对工作勤劳敏捷,说话却小心谨慎,到有道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这样可以说是好学了。
”【读解】:此则讲的是好学的态度、表现与要求。
君子可以不求食饱、不求食好,居住环境不追求舒适,居住环境较好的话会有一种依赖性,会对个人修养道德没有帮助,反而使自己变得很懒惰;做事和工作都要勤劳、敏捷、认真,而且要小心说话,俗话说得好“饭可以乱吃,话不可以乱说”;到有道德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能让自己像那些有道德的人一样。
2.“为政”篇原文:“吾十又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子曰:“由,诲汝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译文:孔子说:“我十五岁开始专心求学;三十岁能自立于世;四十岁遇到事情没有疑惑;五十岁知道了天命;六十岁听别人的意见能够包容;七十岁时一切随心所欲,而不越出规矩。
”子曰:“由(子路)!我教诲你的知道了吗?知道就知道,不知道就不知道,这种态度才是明智的啊!”【读解】:这一则讲的是人的一生进德修业的发展过程,分为了几个阶段,真可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孔子是自学成才的典范,勤奋不倦地学习是贯穿孔子一生的主题。
正是通过刻苦的学习,孔子才掌握了渊博的知识,并授徒讲学,成为一位大教育家、大思想家。
正是通过学习的积累,在不断的学习中,孔子一步步得到提高,从而达到了“从心所欲”的境界。
孔子学习如饥似渴,不断的寻找机会充实自己,“入太庙,每事问”。
孔子认为学习要有正确的态度,“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为政》)。
孔子以学习为乐,并对学习有很深的体会。
后一则强调了要正确的估量自己,不夸耀,不虚伪,人要有自知之明。
3.“公冶长”篇原文:颜渊、季路侍。
子曰:“盍各言尔志?”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
”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
”子路曰:“愿闻子之志。
”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译文:颜回、子路侍立在孔子身旁(颜渊:名回,字子渊。
季路:名由,字子路或季路)。
孔子说(子:男子的尊称,这里指孔子):“何不各自谈谈你们的志向呢?(盍:何不)”子路说:“愿将我的车马、衣服和朋友共同享用(衣[轻]裘:泛指衣服。
“轻”字为衍文,是因《论语•雍也》中有“衣轻裘”而误衍。
“裘”:本指皮衣。
共:动词:指共同享用),用坏了也不抱怨(敝之:指把车马、衣裘用破,用坏。
敝:使动用法。
憾:抱怨)。
”颜渊说:“(我)想的不是夸耀自己的好处(伐:夸耀),不夸大自己的功劳(施:表白)。
”子路说:“愿意听听您老人家的志向。
”孔子说:“老年人,使他们安逸;平辈的人(朋友),使他们信任我;年轻人,使他们归依我。
”(安、信、怀:都作使动词用,宾语“之”分别指代“老者”、“朋友”、“少者”。
安:安逸。
怀:归依)解读:本章写的是孔子和他的两个学生以言“志”为题,讨论怎样做人和如何处理人际关系为具体内容简短的一段对话。
提出对处理“老、中、轻”三代人的人际关系的原则,代表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作风。
在新时期,尊老敬老、真诚守信、关心青少年成长,已成为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
4.“雍也”篇原文: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译文:先生说:“知道它不如喜欢它,喜欢它不如以之为乐。
”先生说:“智者喜欢水,仁者喜欢山;智者活跃,仁者沉静;智者快乐,仁者长寿。
”【读解】:这里,孔子强调了学习兴趣的重要性:有了浓厚的兴趣,我们才会坚持不懈,持之以恒地去努力。
孔子正是这一点的身体力行者,孔子听《韶乐》,“三月不知肉味,”即为明证。
后一段话,充满了辩证法,也是孔子对人的个性的深刻体悟,很能给人启迪。
“山的沉稳,水的灵动”,也许我们每个人的生命都不可缺少,也许,并非每个人都能成为智者或者仁者,但是作为目标来追求,人生就会更加有意义。
5.“述而”篇原文: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译文:孔子说:“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做枕头,也乐在其中。
用不正当的手段使自己富有、尊贵,这对我如同浮云一般(指根本看不上眼)。
”【读解】:追求吃穿享受的一个直接的后果就是很容易导致不义的行为。
自己私欲的极度膨胀,必然要想方设法的为了满足自己私欲而大行不义之事。
但是通过不义的行为而获得的富贵是很不稳定的。
你怎么得到的,最终也会怎么失去。
原文: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译文:孔子说:“君子心胸宽广坦荡,小人经常心绪不宁。
”【读解】:君子光明磊落,不忧不惧,所以心胸宽广坦荡;小人患得患失,忙于算计,又每每庸人自扰,疑心他人算计自己,所以经常陷于忧惧之中,心绪不宁。
孔子认为,作为君子,应当有宽广的胸怀,可以容忍别人,容纳各种事件,不计个人利害得失。
心胸狭窄,与人为难、与己为难,时常忧愁,局促不安,就不可能成为君子。
6.“颜渊”篇原文:颜渊问仁。
子曰:“克己复礼为仁。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
”子曰:“非礼勿视,非视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译文:颜渊问仁。
孔子说:“抑制自己,履行礼,就是仁。
一旦这样做到了,天下的人都会归向仁。
实行仁,全凭自己,难道凭别人吗?”颜渊说:“请问实行的条目。
”孔子说:“不合礼的现象不看,不合礼的声音不听,不合礼的话不说,不合礼的事不做。
”颜渊说:“我颜回虽然迟钝,也要求实行这些话。
”【读解】:这一则,孔子论述“仁”,强调克制私欲,用礼来规范自己的言行举止,侧重强调了个人的修身。
颜回是孔子最得意的弟子,从这则中,我们可以看出其对老师所学的信服,也可以看出师生关系的和谐。
应该说,讲究自我表现约束,用一定的社会规范来调适自己的行为与语言,提高个人修养,使人与人的关系和谐,这种思想是值得提倡的。
7.“季氏”篇原文: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依衰,戒之在得。
”译文:孔子说:“君子有三件需要戒除的事情:少年时候,血气还没有固定,要戒除的是女色;等到壮年时,血气正旺盛,要戒除的是争斗;等到老了的时候,血气已经衰落了,要戒除的是贪欲。
”【读解】:这一则,孔子从人生的三个阶段,强调了要规范自己的言行,少年戒女色,壮年要成熟稳重,做事情要凭借理智,要三思而后行;老年要淡泊,不可以贪婪。
应该说,孔子说这些的出发点,还是“礼”的规范。
这则对我们今天加强个人修养,很有启迪意义。
(此环节教学预设说明:翻译可以交给学生回答,教师适当点拨;然后对于各则语录所反映的思想,让学生自由讨论,教师也参与到其中,形成师生探讨互动的课堂气氛!)(五)拓展与反思1、论语里多次提到“君子”品性,如“君子坦荡荡”“君子成人之美”“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等等,请将有关语录整理出来,并说说孔子所说的“君子”人格对我们有什么启发意义。
明确:论语里的“君子”一般是指道德修养达到完善境界的人,即具备了“仁”的人。
“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强调说话要慎重,做事须勤勉;“君子坦荡荡”,指君子因为依循于道,内心无私,所以精神上很放松自在,小人则相反,内心充满杂虑,所以总是忧愁不安;“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要帮助人成就好的品德,而不是去助长别人的恶,这其实也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意思;“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强调个人应该以修身求学为重,而不应在意能否出名(补充归纳:孔子心中的理想人格——君子)2、在本文论述的思想中,你感悟最深的、启发最大的是那几点?为什么?(六)学习《论语》意义。
1.儒家思想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而《论语》则是孔子学说的主要经典。
在两千余年的封建社会里,儒家思想及文化,一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而《论语》则是孔子学说的主要经典。
虽然新文化运动以来,儒家学说成了被打倒的对象,但是儒家某些思想仍然在我们的生活里或多或少地影响着。
尽管西方文化一直在向我们这个东方古老的国家不断渗透,国人中受其影响甚众,但国学作为中国固有的学术和文化,仍然是占主导地位的。
近几年来,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汉学不断成为世界各国学术界要了解和研究的对象,今年就有许多国家兴办了孔子学院,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2.宣扬国学,宣扬儒家文化,有效地传承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自新文化运动以来,白话文逐渐兴起,我们的传统文化的确是靠了边,试问现在的年轻人,对于国学了解多少?如果不在青年人中大力宣扬国学,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就不可能得到有效地传承,中华文明之所以没有象世界其他古老文明一样灭亡,就是因为文化传承起了很大的作用。
现在重提国学教育,宣扬儒家文化,就是文化传承的一部分。
《论语》作为儒家的经典著作,代表了孔子的主要思想,虽然今天我们不可能把儒家思想和著作作为教育的主要部分,但至少要了解,相信通过了解,我们一定有所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