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锺书谈比较文学与文学比较
比较文学练习思考题参考答案

比较文学练习思考题参考答案第一章思考题1、解释名词:(1)比较文学:比较文学是一门以探寻人类文学共同规律和民族文学特色为宗旨,以跨文化研究为实质的文学研究;它以对话作为方法论基础,对不同文化体系的文学之间的历史事实关系、美学价值关系以及学科交叉关系进行汇通的研究。
(2)民族文学:民族文学指的是在多民族国家中那些保持着自己独特的民族文化传统与民族语言文字的民族,他们遵循共同的美学标准,所保留下来的具有本民族特质的书面和口头文学。
(3)国别文学:国别文学又叫国家文学,是按照国家这个政治概念和地域人为划分成的文学,他可以由多个民族文学组成,也可以是单一民族文学所构成。
(4)总体文学:总体文学又叫一般文学,是指为了找出具有普遍性规律,对所有的文学现象所进行的全面、综合性的研究。
(5)世界文学:在德国著名文学家歌德的思想中,世界文学被赋予了个民族文学应该交流其独特精神财富的含义。
2、谈谈你对比较文学宗旨的理解。
比较文学的宗旨是“探寻人类文学共同规律民族文学特色”,比较文学的宗旨是任何其他形式的文学研究不能取代的。
一般的国别文学研究,可以在本文化体系内探索文学演变规律,看到民族文学的独特性,但达不到寻求人类文学共同规律目的。
而且其民族文学特色没有其他民族文学的参照比较,也是自说自话,无从谈起。
而一般的文学理论研究,研究的是文学的普遍性规律,确以忽略各自民族文学的独特性为特点。
只有在比较文学研究中,通过跨文化的文学比较,对人类文学的共同规律和民族文学特色两个方面都是一种自觉。
在比较文学研究中,这两者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互为表里,互相依存,两者不容分割。
3、为什么说“跨文化”是比较文学研究的实质?跨文化研究是对比较文学研究对象确定的根本依据。
跨国界、跨语言、跨民族等都不是根本依据。
蒙藏民间文学的比较没有跨国,但是比较文学,英、美文学没有跨语言,印度英语作家的创作与英国文学比较,没有跨语言,却是比较文学研究,海外华文文学研究也是比较文学;印度人祖先和伊朗人祖先都是雅利安人,他们的古代文学比较,当然是比较文学。
比较文学还是文学比较_也谈比较文学的世界眼光

文学界比较文学还是文学比较?—也谈比较文学的世界眼光陈晶晶(西安外国语大学西方语言文化学院,陕西西安710061)摘要:究竟什么是“比较文学”??自从1891年在法国里昂作为一门独立学科诞生之后,不少在这块学坛上默默耕耘的人们,一直被困惑着。
比较文学是一门跨学科、跨文化的学科,发端于十九世纪的法国,至二十世纪在西方学术界影响很大。
可以说,不了解比较文学理论,就无法把握现当代西方哲学思想史。
关键词:比较;比较文学;文学比较;世界文学中图分类号:I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111(2010)06-0219-01时下,我们随手翻看一下媒体上的各类文学乃至其它学科的评论,总可以找到“国际化”或者“中西比较”的字眼。
不管的确存在着联系或者牵强附会地制造出一些细微的关联,仿佛只有沾点洋味,才能让他们的作品更加国际化,他们的论证更有权威性。
作为读者,读这一类的文字常常会让人感觉不伦不类。
毕竟,每个文化产品都是自己社会文化语境和文化历史的产物。
而那些强行“被横向比较”的东西,往往因缺乏比较的基础而让人觉得站不住脚。
就好像电风扇和电视机,虽然都是电器,但它们的功能却完全不同。
两者之间的比较也就完全没有基础,更没有必要。
一台电视机的功能如何只能通过和其他电视机进行比较来得出。
这才是比较的原则。
了解比较的含义,这也是我们认识比较文学的第一步。
比较,作为人类思维的主要机制之一,一直就是文学研究中最普通与最常用的方法之一。
但是,比较既不是比较文学所专用,也不是比较文学才特有。
因此,并不是所有的用比较的方法来进行的文学研究,都可以称之为比较文学。
判断一件文学作品是否可以划定在比较文学的范围,不光要看其是否运用比较的方法,更重要的还是应当看其研究的文学现象,是否跨越了国界、族界或学科界限。
这才是比较文学的基本特征。
“比较文学”重要的不在比较本身,而在于为什么比较和比较什么。
“和而不同”是研究比较文学的重要原则。
关于翻译家钱钟书先生

关于翻译家钱钟书先生目录摘要 (1)关键字 (2)正文 (2)一、钱老简介 (2)二、“诱”、“讹”、“化”的翻译思想 (3)三、翻译例文欣赏 (4)四、我的观点 (5)参考文献 (5)摘要钱钟书先生不仅是一位著名作家,也是一名翻译家,他对中国的翻译理论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本文主要对钱钟书先生在翻译方面的理论进行了简单的介绍,并通过举例展示了钱钟书老先生在翻译方面独特的手法。
同时,在本文中还提到了我对翻译的理解,和我认为的要成为一名好的翻译的必要条件。
AbstractMrQian is not only a famous writer but a translator, who made great contribution to the translation theory of China. I will give a brief introduction to his translation theory in my paper, and analyze the unique methods of his translation.I also give my own opinion of the requirementswhich is necessary for being a good translator.关键字成就翻译观点理论原则Key wordsachievement translation views theoretical principles正文一、钱老简介中学时代,在语文课本上第一次接触到了钱钟书老先生。
那时候只知道钱老先生是一个作家,只知道他写的文章很好,很受欢迎。
后来才知道,原来钱老还是一个著名的翻译家。
在课上,通过高老师的讲解才知道,一个好的翻译,原来需要将两种语言所处的文化背景有一个很好的了解,掌握好两种语言才能将一种语言的意思尽量完整的去转化到另一种语言中去。
翻译,不仅仅是将文字的意思转化过去,能否将原文中所包含的意思很好的翻译出来也是极其重要的一方面。
钱钟书比较文学研究的特质

先 生首先说 明 《 管锥 编》最 大 的特 点在 于 “ 突破 各种 学术 界 限 ( 间 、地 域 、学科 、语 言 ) 时 ,打通 整个
文学 领域 ,以寻求共 同 的 ‘ 心 ’和 ‘ 诗 文心 ” ,在接下来谈 到它对 比较 文学 的贡献 时 ,认 为它 “ 比较 ’ 对
文学 各个方 面都有独 到 的建树 ” ,包括 “ 于渊源 和影 响的研究 ” 阐发研 究 ” 交叉 学科研 究 ”等 等 。 关 、“ 、“
一
阶 段 即建 国前 阶 段 的代 表 性 人 物 。 中 国 比较 文 学 学 会 在 自 己 的学 术 阵 地 《 闭 比较 文 学 研 究 》 创 刊 6 0周
年 纪 念 专 号 的 “ 贤 追 思 ” 栏 目 中 ,将 对 钱 钟 书 的追 思 排 在 首 位 。[ 先 3 1
然 而 ,钱钟 书 自己却并 不认 为他 的学 术实 践就 是 比较 文学研 究 。他 在 给友人 的信 中说 :“ 弟之 方 法
而倍受 推崇 。乐黛 云说 :“ 比较文 学在 中 国的复兴是 以钱 钟书 的 巨著 《 管锥编 》 17 9 9年在 中 国的出版 作 为标 志的 。 《 管锥 编》 全面 、丰富 、完 整地 体现 了 比较文 学作 为 一 门 ‘ 广 阔 ,最 开放 ’ 最 ,最 ‘ 无法 归 纳进任何 科学或 文学研 究体 系中去 ’的 ‘ 边缘 学科 ’的特 点 。 『P-) ”l 11 代迅 在总结 比较 文学 中国学派 的 由 】 78 ( 来和发 展时 ,把钱 钟书 与梁启 超 、王 国维 、鲁迅 、吴 宓 ( 期 ) 早 、朱光 潜等 一 同列 为 中国学 派发 展 的第
}本 文是 广 东省 “ 1工 程 ” 重 点 学 科 建 设 项 目 “ 较 视 野 中 的 文 学 通 化 研 究 ” 和 广 州 市 十 一 - 社 科 规 划 项 目 2l 比 五 “ 释 与 修 辞 ” ( 6 B8 2 的 研 究 成 果 。 诠 0一 — )
比较文学

“钱钟书谈比较文学与文学比较”读书笔记比较文学作为一门学科,形成于十九世纪三、四十年代,专指跨越国界与语言界限的文学比较。
比较文学的研究领域是不同国家文学之间的相互关系,从历史看来,各国发展比较文学最先完成的工作之一,都是清理本国文学与外国文学的相互关系,研究本国作家与外国作家的相互影响。
钱钟书认为,要发展我们自己的比较文学研究,重要任务之一就是清理一下中国文学与外国文学的相互关系。
中外文化交流开始地很早,佛教在汉代已传入中国,而马可·波罗于元世祖时来到中国,则标志着中西文化交流一个重要阶段的开始。
外国文学对中国文学的影响,是还有大量工作可做的研究领域。
自鸦片战争以来,大量的外国文学翻译成中国文学,尤其是五四以后的新文化运动,更是有意识地利用西方文化,冲击封建主义旧文化的“国粹”。
现代中国文学受外国文学的影响是毋庸讳言的,但这种文学借鉴不是亦步亦趋的模仿,而是鲁迅所的“拿来主义”。
因此,比较文学的影响研究不是来源出处的简单考据,而是通过这种研究人士文学作品在内容和形式两方面的特点和创新之处。
比较文学的最终目的是在于帮助我们认识总体文学乃至人类文化的基本规律。
钱钟书认为文艺理论的比较研究即所谓比较诗学是一个重要而且大有所为的研究领域。
如何把中国传统文论中的术语和西方的术语加以比较和相互阐发,是比较诗学的重要任务之一。
进行这项工作必须深入细致,不能望文生义。
他强调充实文艺理论研究必须多从作品实际出发,加深中西文学修养,而仅仅搬弄一些新奇术语来故作玄虚,对于解决实际问题毫无补益。
各国文学真正沟通,必须打破语言障碍,所以文学翻译是必然的途径,也是比较文学所关注的一个重要方面。
钱钟书认为文学翻译的最高标准是“化”。
把作品从一国文字转变成另一国文字,既能不因语文习惯的差异而露出生硬牵强的痕迹,又能完全保存原有的风味,那就算得入于“化境”。
钱先生在谈到翻译问题时,认为我们不仅应当重视翻译,努力提高译文质量,而且应当注意研究翻译史和翻译理论。
钱锺书与比较文学

钱锺书与比较文学钱锺书终其一生,念念不忘打通中西。
针对欧美新学(即20世纪西方文论),他一再说要“打通”。
此话他在多种场合讲过。
说的周全一些,又分三层,即“打通古今、打通中西、打通人文各学科”。
请注意:其中包含了钱锺书有关“比较文学”的研究原则。
1993年冬,我在北京购得《管锥编》五卷本,打算花2年功夫,认真通读一过。
于是去钱府,请先生亲笔题词。
老人题了词,又对我说:新学不易通,你要花力气,用力咯打。
按:老人是无锡口音,“打通”二字,音似“当冬”。
钱氏“打通”方法,始于何时?成于何处?我经多年调查,以为离不开清华、牛津,西南联大这三个所在。
分头说明如下。
清华新生的梦想1929年,钱锺书考入清华外文系。
此时清华,代表中国现代知识理想,开创研究生培养体系。
它在制度上,因能广纳新知,融会中西、为我所用。
上述特征,窃以为离不开陈寅恪、吴宓先生的“中国文化本位”论。
或者说,若无陈吴二师,钱锺书的“打通”,便是无根之木,无源之水。
考证如下:吴宓先生1918年入哈佛大学比较文学系,师从名师白璧德教授(Irving Babbitt),并与陈寅恪结为至交。
1921年,吴宓获得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比较文学硕士学位,回国任英文教授,并创办《学衡》杂志。
1925年初,清华创立国学研究院,吴宓出任主任,礼聘王国维、梁启超、陈寅恪、赵元任为四导师。
陈寅恪先生遂从德国柏林大学返回清华园,与吴宓比邻而居。
据吴宓《空轩诗话》记载:“宓於民国八年,美国哈佛大学得识陈寅恪,当时即惊其博学而服其学识”。
1961年秋,二老在广州中山大学白头聚首。
吴先生发现:“寅恪兄之思想及主张毫未改变,仍遵守昔年之中国文化本位论。
”何为文化本位?我们知道,陈先生谙熟国史,精通外文,复以本民族命运为重,孜孜寻求中国兴衰原因。
如此本位精神,套用陈先生的文言,即“中体西用资循诱”。
留学哈佛的陈寅恪与吴宓再者,陈先生治学之道,垂范后世。
譬如研读《高僧传》时,陈先生围绕“译经传播事者”评论道:“间接传播文化,有利亦有害。
钱锺书的文学阐释学观念与方法

钱锺书的文学阐释学观念与方法钱锺书,我国著名学者、作家,其文学阐释学观念与方法在我国文坛独树一帜,影响深远。
本文将详细探讨钱锺书的文学阐释学观念与方法,以飨读者。
一、钱锺书的文学阐释学观念1.文学阐释的客观性与主观性钱锺书认为,文学阐释应当兼顾作品的客观性和阐释者的主观性。
他强调,文学作品具有独立存在的价值,阐释者应当尊重作品的原始意义,但同时也要注重个体阅读体验,将主观情感融入阐释过程中。
2.文学阐释的层次性钱锺书提出,文学阐释具有层次性,包括字面意义、象征意义、隐喻意义等。
阐释者应从不同层次去挖掘作品的意义,力求全面、深入地理解作品。
3.文学阐释的动态性钱锺书认为,文学阐释是一个动态的过程,随着时代、社会、文化背景的变化,作品的意义也在不断演变。
因此,阐释者应当关注作品在不同时期的接受与评价,以揭示其历史价值。
二、钱锺书的文学阐释方法1.比较文学方法钱锺书擅长运用比较文学方法,将中外文学作品相互对照,从中挖掘共同点和差异,以深化对作品的理解。
例如,在《管锥编》中,他通过比较中外诗歌,探讨了诗的审美规律。
2.知人论世方法钱锺书认为,了解作家的生平、思想、创作背景等,对于深入理解作品具有重要意义。
因此,他倡导知人论世的阐释方法,通过对作家及其时代的了解,揭示作品背后的深层意蕴。
3.修辞分析法钱锺书注重对文学作品中的修辞手法进行分析,认为修辞是作家表达思想、情感的重要手段。
通过对修辞手法的解读,可以更好地把握作品的意义和审美价值。
4.文化阐释法钱锺书关注文学作品与文化背景的关系,强调从文化角度对作品进行阐释。
他主张将作品放在特定的文化语境中,探讨其文化内涵和审美价值。
总结:钱锺书的文学阐释学观念与方法,既注重作品的客观性,又兼顾阐释者的主观性;既有层次性,又有动态性。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的历史与发展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的历史与发展摘要:比较文学是一门研究跨越国界和超越同一文化背景的文学思潮、流派、运动、作家、作品以及和文学发展有关的各种现象的学科。
纵观世界比较文学发展史,我们可以看出比较文学学科理论累进式发展的三大阶段,即影响研究的欧洲阶段(法国)、平行研究的北美洲阶段(美国)和跨文化研究的亚洲阶段(中国)。
关键词:比较文学;世界文学;跨文明研究在当今世界学术界,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无疑是最引人瞩目的学科之一。
自它在中华大地上复兴以来,发展迅猛,至今仍然方兴未艾。
一、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的概念比较文学法国学派的代表人物卡雷在他的《比较文学》艺术中对比较文学进行了定义:“比较文学是文学史的一支;它研究国际间的精神关系,研究拜伦与普希金、歌德与卡莱尔、司各特与维涅之间的事实联系,研究各国文学的作品之间、灵感来源之间与作家生平之间的事实联系。
比较文学主要不考虑作品的独创价值,而特别关怀每个国家、每位作家对其所取材料的演变。
”美国学派代表人物雷马克对比较文学进行定义:“比较文学是超越一国范围之外的文学研究,并且研究文学和其他知识领域及信仰领域之间的关系,包括艺术(如绘画、雕刻、建筑、音乐)、哲学、历史、社会科学(如政治、经济、社会学)、自然科学、宗教等等,简言之,比较文学是一国文学与另一国或多国文学的比较,是文学与人类其他表现领域的比较。
”我国学者季羡林先生对比较文学曾下定义:“顾名思义,比较文学就是把不同国家的文学拿出来比较,这可以说是狭义的比较文学。
广义的比较文学是把文学同其他学科来比较,包括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
”钱钟书先生的说法是:“比较文学作为一门专门学科,则专指跨越国界和语言界限的文学比较。
更具体的说,就是把不同国家不同语言的文学现象放在一起进行比较,研究它们在文艺理论、文学思潮,具体作家、作品之间的互相影响。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把比较文学定义为:比较文学是以世界眼光和胸怀来从事不同国家、不同文明和不同学科之间的跨越式文学比较研究。
钱锺书谈比较文学与文学比较

钱锺书谈比较文学与"文学比较"近一年中,我曾数次去拜访我所敬重的前辈学者、北京大学比较文学研究会顾问钱锤书先生,听钱先生就比较文学及一些有关问题发表了许多精辟见解。
比较文学目前已在我国引起广泛兴趣与注意,北京大学集中好几个系和研究所的力量成立了大陆上第一个比较文学研究会,全国性的学会也正在酝酿中。
在此形势感召之下,我决定不揣浅陋,把与钱先生几次谈话中涉及比较文学这个题目的内容略加整理,追记如次。
比较文学在西方发展较早,它的史前史甚至可以追溯到古罗马时代,而作为一门学科,也从十九世纪三、四十年代就开始在法国和德国逐渐形成。
比较文学是超出个别民族文学范围的研究,因此不同国家文学之间的相互关系自然是典型的比较文学研究领域。
从历史上看来,各国发展比较文学最先完成的工作之一,都是清理本国文学与外国文学的相互关系,研究本国作家与外国作家的相互影响。
早期的法国学者强调rapports de fait〔实际联系〕,德国学者强调研究Vergleichende Literaturgeschichte〔比较的文学史〕,都说明了这种情况。
钱锺书先生说他自己在著作里从未提倡过"比较文学",而只应用过比较文学里的一些方法。
"比较"是从事研究工作包括文学研究所必需的方法,诗和散文、古代文学和近代文学、戏剧和小说等等,都可以用比较的方法去研究。
"比较文学"作为一个专门学科,则专指跨越国界和语言界限的文学比较。
钱先生认为,要发展我们自己的比较文学研究,重要任务之一就是清理一下中国文学与外国文学的相互关系。
中外文化交流开始得很早,佛教在汉代已传入中国,而马可·波罗(Marco Polo,一二五四?--一三二四?)于元世祖时来中国,则标志着中西文化交流一个重要阶段的开始。
《马可·波罗游记》在西方发生巨大影响,在整个文艺复兴时代,它是西方最重要的、几乎是唯一重要的有关东方的记载。
季进:论钱锺书与比较文学

季进:论钱锺书与比较文学几乎所有的关于比较文学方面的论著都将《谈艺录》、《管锥编》、《七缀集》等视为比较文学的经典之作,将钱锺书视为中国比较文学举足轻重的大家。
但是,钱锺书却从未认可过他的“比较文学家”的身份,很不愿意被贴上“比较文学”的标签,明确宣称他的方法并非一般意义上的比较文学(注:郑朝宗:《〈管锥编〉作者的自白》,《海滨感旧集》,厦门大学出版社,1988。
)。
的确,把钱锺书的著作完全纳入比较文学或某种西学,是一个十分冒昧与愚蠢的企图。
对于现代西学,钱锺书采取了兼收并蓄的态度,始终坚持在不同的理论立场与思想境界之间自由穿梭,借助于不同的立场与方法,沟通中西,解构体系,创辟他独特的话语空间。
(注:参阅拙作《论钱锺书著作的话语空间》,《文学评论》2000年第2期。
)因此,比较文学只是钱锺书所借鉴的理论立场之一,并且已经与其它现代西学融为一体。
它不仅是跨文化跨语言的比较文学研究,更是打通古今、旁及百科的比较研究,这或许就是钱锺书所谓的“并非一般意义”的真正含义。
我们将钱锺书与比较文学独立出来加以论述,也只不过是为了行文的方便而已。
一尽管钱锺书自述他的方法并非一般意义上的比较文学,但是比较文学又是所有现代西学中他直接论述最多的一种。
他不仅对比较文学提出了大量的精见卓识,而且他的全部著作也呈现出强烈的比较文学的特征,可以说,钱锺书从理论到实践,从具体的个案研究到比较诗学、比较文化以至翻译研究(注:由于翻译研究在钱锺书比较文学研究中有着特殊的地位,本人已有专门论述,此处不再赘述。
),都作出了超迈前贤的巨大贡献。
钱锺书关于比较文学方面的论述与研究,大量散见于《谈艺录》、《管锥编》、《七缀集》及一些单篇著作。
早在1945年的《小说识小》中,钱锺书就将中国古代小说与外国小说加以比较,或平行类比,或追溯渊源,作了颇为精彩的比较文学研究,并且深刻地指出:“近世比较文学大盛,‘渊源学’(chronology)更卓尔自成门类。
钱锺书比较文学思想研究

钱锺书比较文学思想研究作者:杨波来源:《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年第08期摘要:本文试图对钱锺书先生的比较文学思想进行系统地描述和总结,从而更清晰认识到他的比较文学思想内涵与价值。
关键词:钱锺书;比较文学思想;系统;价值中图分类号:I206;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7)08-0102-03钱锺书,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家、作家、文学史家、古典文学研究家,在中国比较文学研究方面也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季进认为他是“中国比较文学举足轻重的大家”。
对于他的比较文学思想研究主要见诸于张隆溪的《钱锺书谈比较文学与“文学比较”》、龚刚的《变迁的张力钱钟书与文学研究的现代转型》、陈圣生的《钱钟书与比较文学批评》、季进的《钱锺书比较文学研究的贡献与启示》和及其《钱锺书与现代西学》。
钱锺书先生精通西学,国学功底深厚,其主要思想主要散见于文论集《七缀集》、《谈艺录》及《管锥篇》,他的比较文学思想对我国比较文学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主要从比较文学思想概念、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三个方面系统阐述钱锺书先生的比较文学思想。
一、钱锺书的比较文学思想(一)比较文学的定义比较文学是一种开放式的文学研究,它具有宏观的视野和国际的角度,以跨民族、跨语言、跨文化、跨学科界限的各种文学关系为研究对象,具有比较的自己意识和兼容并包的特色。
从该定义可以看出,比较文学研究是一种以宏观视野和角度进行的对文学现象的相同相异和相关的关系比较研究。
但是比较是广义的比较,并非单纯的对比和比较。
钱锺书认为,“比较文学”作为一个专门学科,则专指跨越国界和语言界限的文学比较。
该说法为我国早期的比较文学的研究范围作了较为宏观的界定。
但该定义也有不足之处:跨越国界和跨越语言的本身就带有模糊性。
另外,该定义只局限于文学比较,而文学比较并不等于文学关系比较,前者重形式和内容比较,后者还包括关系的比较。
所以从历史的角度来看,钱锺书先生的比较文学定义在中国比较文学研究发展初期阶段是具有重要价值的。
比较文学_比较诗学_人文之道

第47卷第5期2010年9月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Peking University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Vol.47,No.5Sep.2010比较文学·比较诗学·人文之道张沛(北京大学比较文学研究所,北京100871)摘要:本文旨在探讨比较文学的自身形构、比较诗学在比较文学研究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比较文学与人文科学的关系。
比较文学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自在的译介阐发实践、自觉的关系研究和自为的比较诗学。
其中比较诗学是比较文学的自身反思和自我立法的灵魂,包括诗学的平行比较、比较诗学关系史研究和比较文学的自身诗学三个环节。
比较文学是自身反思和自身实践的;通过自身实践,比较文学为人文科学提供了共通的方法论模型,并作为实践的自我认识成为新时代人文主义的标志和先锋。
关键词:比较文学;比较诗学;人文科学;方法论;人文主义中图分类号:I0-0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5919(2010)05-0118-07收稿日期:2010-06-28作者简介:张沛,男,山西省太原市人,北京大学比较文学研究所副教授。
①Charles Bernheimer (ed.):Comparative Literature in the Age of Multiculturalism ,Baltimore :Th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1995,p.1.和其他学科一样,比较文学在诞生之初曾多有争议;不同的是,时至今日比较文学仍然面临“什么是比较文学”的质疑,甚至是“比较文学比较什么”这样的误解。
可以说,比较文学是一门自身焦虑的学科①。
自身焦虑提供了自身反思的契机。
与其他学科相比,比较文学更是一门自身反思的学科:通过自身反思,也正是通过自身反思,比较文学不断深化、提升了自身,并由此不断生成和展示着自身。
钱钟书的比较文学观分析-比较文学论文-文学论文

钱钟书的比较文学观分析-比较文学论文-文学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摘要:比较文学兴起之时,国内少有文人关注并将其作为一项重要的研究课题。
学贯中西的钱钟书先生认为文艺理论的比较研究,可以发展成为一个重要而且大有可为的研究领域。
他认为比较文学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围绕“如何将中国传统文论中的术语与西方的术语加以比较和互相阐发”展开的。
钱钟书的比较文学观主要针对中国传统文论与西方理论的关系展开,力求“打通”古今、旁及百科,将中西基本理论、概念进行互相印证,以此求得共同的“文心”和“诗心”。
钱钟书先生在《谈艺录》、《管锥编》以及《七缀集》等著述中提出许多富有创见的观点,用中西比较的方式,对中国传统文学、文论进行了深入研究。
直到今天,许多致力于研究比较文学的文人、学者仍然将钱先生的《谈艺录》、《管锥编》等著作视为比较文学领域无法超越的经典之作。
关键词:钱钟书;比较诗学;打通;文心;诗心钱钟书先生是中国比较文学界公认的贯通中西的文学批评大家,他有着广博的西方文化视野和深厚的中国古典文学积淀,在中国比较文学的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虽然钱钟书先生从未认为自己是“比较文学”的研究大家,但他所阐发的理论和提出的观点中却流露着比较文学鲜明的特性。
读钱钟书的著作,感觉往往是这样的,当你觉得这东西只有中国特有的文学批评与观点时,他却可以从西方论著中找出一堆类似的例证说明其共性。
他能在西方著作中找到众多与中国古代文论《文心雕龙》阐述的观点不谋而合的理论来,他也能从中国的传统文论中给你找出许多证据反驳西方自以为独特的理论观点。
很多学者认为比较文学就是在共性中找到差异,在差异中找到共性。
但钱钟书先生的比较文学表面上看也是如此,根本上却倾向于文学之间的“打通”与“求同”。
一、“打通”的比较思想钱钟书先生在一封致友人的信中提到:“弟之方法并非‘比较文学’,而是求‘打通’,以中国文学与外国文学打通,以中国诗文词曲与小说打通,词章中写心行之往而返,皆‘打通’而拈出新意。
中西比较诗学的历史与发展

张海明比较诗学作为一个专门术语,始见当代法国学者艾金伯勒1963年撰写的《比较不是理由》一文。
艾金伯勒认为:随着比较文学研究的拓展与深入,将不可避免地导向比较诗学:“历史的探寻和批判的或美学的沉思,这两种方法以为它们是势不两立的对头,而事实上,它们必须互相补充;如果能将两者结合起来,比较文学便会不可违拗地被导向比较诗学”〔1〕。
这里说的比较诗学,原文为poetique comparee,亦即英文的comparative poetics。
在中国大陆,最早将比较诗学作为一个专门术语正式提出的,大概是钱钟书。
1981年,张隆溪在《读书》第10期上发表了《钱钟书谈比较文学和“文学比较”》一文,介绍钱钟书对开展比较文学研究的若干意见。
文中写道:“钱钟书先生认为文学理论的比较研究即所谓比较诗学(comparative poetics)是一个重要而且大有可为的研究领域。
如把中国传统文论中的术语和西方的术语加以比较和互相阐发,是比较诗学的重要任务这一。
”其后1983年,张隆溪又撰写了题为《应该开展比较诗学的研究》的短文,就开展比较诗学研究的意义、方法等问题提出了自己的意见。
该文发表于1994年《中国比较文学》创刊号,在某种意义上可以看作是中国比较诗学研究趋于自觉的一个标志。
〔2〕不过,如果不拘泥于名目,比较诗学作为一种研究方法,其历史在中国几乎和比较文学一样悠久。
最早从事中西诗学比较的,或许当推清末的王国维,这在他的《红楼梦评论》、《人间词话》和《宋元戏曲考》中均有所表现。
陈寅恪曾在《王静安先生遗书序》中将王国维的治学方法概括为三条,其中第三条就是“取外来之观念与固有之材料互相参证,凡属于文艺批评及小说戏曲之作,如《红楼梦评论》及《宋元戏曲考》等是也”。
王国维受康德、叔本华和尼采哲学、美学思想影响较深,并有意识地以之与中国传统诗学、美学相比较,这是王国维诗学的一个很突出的特点。
虽然这种比较离现代意义上的比较诗学尚有距离,但应该说确有比较诗学的因子。
钱锺书比较文学思想研究

钱锺书比较文学思想研究作者:杨波来源:《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7年第8期杨波(长江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重庆涪陵 408100)摘要:本文试图对钱锺书先生的比较文学思想进行系统地描述和总结,从而更清晰认识到他的比较文学思想内涵与价值。
关键词:钱锺书;比较文学思想;系统;价值中图分类号:I206;I1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596(2017)08-0102-03钱锺书,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家、作家、文学史家、古典文学研究家,在中国比较文学研究方面也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季进认为他是“中国比较文学举足轻重的大家”。
对于他的比较文学思想研究主要见诸于张隆溪的《钱锺书谈比较文学与“文学比较”》、龚刚的《变迁的张力钱钟书与文学研究的现代转型》、陈圣生的《钱钟书与比较文学批评》、季进的《钱锺书比较文学研究的贡献与启示》和及其《钱锺书与现代西学》。
钱锺书先生精通西学,国学功底深厚,其主要思想主要散见于文论集《七缀集》、《谈艺录》及《管锥篇》,他的比较文学思想对我国比较文学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主要从比较文学思想概念、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三个方面系统阐述钱锺书先生的比较文学思想。
一、钱锺书的比较文学思想(一)比较文学的定义比较文学是一种开放式的文学研究,它具有宏观的视野和国际的角度,以跨民族、跨语言、跨文化、跨学科界限的各种文学关系为研究对象,具有比较的自己意识和兼容并包的特色。
从该定义可以看出,比较文学研究是一种以宏观视野和角度进行的对文学现象的相同相异和相关的关系比较研究。
但是比较是广义的比较,并非单纯的对比和比较。
钱锺书认为,“比较文学”作为一个专门学科,则专指跨越国界和语言界限的文学比较。
该说法为我国早期的比较文学的研究范围作了较为宏观的界定。
但该定义也有不足之处:跨越国界和跨越语言的本身就带有模糊性。
另外,该定义只局限于文学比较,而文学比较并不等于文学关系比较,前者重形式和内容比较,后者还包括关系的比较。
钱锺书:“文”与“学”之间(1929-1949)

钱锺书:“文”与“学”之间(1929-1949)摘要:钱锺书是中国现代文化史上的重要人物。
本文以钱锺书的生平和思想为主线,从“文”和“学”两个方面对其进行分析研究。
其中,“文”指的是钱锺书的文学创作和文化思考,“学”则指其教育事业和学术成就。
本文从钱锺书的文学实践、文化思想、教育机构以及学术研究等方面展开讨论,旨在回顾钱锺书在“文”与“学”之间的交织与互动,探索其在中国现代文化史上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关键词:钱锺书;文;学;现代文化史。
钱锺书是20世纪中国文化史上的一位杰出人物。
他被誉为“中国当代文化巨匠”,对现代文学、文化思考、教育机构和学术研究等领域都有着卓越的贡献。
本文主要从“文”与“学”两个方面对钱锺书进行探讨,以期揭示其在中国现代文化史上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一、文学创作与文化思考钱锺书的文学创作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他的代表作《围城》被誉为“中国现代小说的经典之作”,是中国文学史上的里程碑之一。
他在小说中运用了独特的叙事手法和文化思考,深刻剖析了新旧文化之间的冲突与融合。
同时,他还以“文化思考”的方式,对中国传统文化、现代文化和西方文化进行了多方面的探索和反思。
他主张要学习西方文化,但同时也要保持中华优秀文化的传承,以实现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二、教育机构与学术成就钱锺书的教育事业和学术成就同样令人钦佩。
他曾在清华大学、南开大学、厦门大学等多所高校担任教师和教育家,为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他的学术研究涉及文学、语言、历史、文化等多个领域,在学术界享有极高的声誉。
同时,他还作为文化思想家,积极探索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之间的关系,努力实现文化的自我超越和自我感知。
综上所述,钱锺书在“文”与“学”之间建立了密切的联系。
他既是一位杰出的文学家,又是一位卓越的教育家和学者,他的文化思考和学术成就对中国现代文化史具有重要影响。
在当前中国文化自信的大背景下,我们有必要认真研究和理解钱锺书的思想和精神,以推动中国文化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另外,钱锺书还积极倡导“普及文化”的理念,他认为文化应该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而不是只属于少数人的特权。
钱锺书治学之道与比较文学的错综关系-比较文学论文-文学论文

钱锺书治学之道与比较文学的错综关系-比较文学论文-文学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钱锺书的学术生涯始于20世纪30年代,当时还有不少老辈文人对西方文学的价值缺乏认识。
如民初大诗人陈衍就曾向尚在清华外文系攻读英国文学的钱锺书提出过疑问:文学又何必向外国去学呢!咱们中国文学不就很好么!①从表面上来看,这一说法固然体现出作为旧诗人兼旧式批评家的陈衍对外国文学(基本等意于西方文学)之于中国文学的借鉴意义缺乏了解,而从深层来看,它又显示出陈衍心目中根深蒂固的中体西用意识。
因为,根据钱锺书的记述,陈衍对学理工或法政、经济之类有实用的科目者懂外文并无异议②,换句话说,他并不在实用性的学科上向外国去学,只是不赞成在非实用性的学科如文学上借鉴外国(主要指西方)。
这表明,陈衍仍然抱着精神文明是中国的好、物质文明是西方的好之类老套观念,其思想境界实未超出洋务运动时期的中体西用论者如冯桂芬、孙家鼐、张之洞之辈。
与此形成对照,钱锺书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是一个坚决的反中体西用论者。
他在《谈艺录》初版序中就明确提出了取资异国,岂徒色乐器用③这一与中体西用论针锋相对的观念。
而他对30年代中期本位文化论者的批评,则显然可以视为其反中体西用立场的自然延伸。
此外,钱锺书对其重中西互证的文学研究也有着方法论意义上的明确认识,如他上承郑樵、章学诚为学贵通之说所提出的打通论即是重要体现④。
需要说明的是,钱锺书提出打通论的主要目的,乃是为了将其重中西会通的文学研究区别于比较文学研究。
但这并不意味着钱锺书排斥比较文学研究。
例如,他曾在总结自己的学术内容与治学方法时概括说,中国古典文学研究是他的专业,比较文学是他的余兴⑤。
并且,他还多次肯定了比较文学的意义,并对比较文学的一般方法以及如何发展中国比较文学研究的问题多有论述。
以笔者之见,钱锺书之所以不愿将其重中西会通的文学研究模式等同于比较文学研究,也不愿被视为比较文学学者,固然与某些所谓比较文学论文牵强比附、水准不高以及该类学术曾被视为资产阶级文艺流派⑥等内在、外在的原因有关,但究其主因,当是钱锺书不愿将自己的学术内容与治学方法囿限于比较文学的范围内。
比较文学不是文学的比较

比较文学不是文学的比较说起比较文学,通常人们的第一反应是:文学的比较。
因为比较是人类思维的基本方式,也是人们常用的研究方法之一,于是“比较文学”很容易就被人们理解为用比较的方法进行文学研究的意思。
这样来理解比较文学,实在是一种误解,比较文学不是文学的比较。
比较方法不过是人们用来鉴别失误的优劣真伪、更好地把握事物本质的一种普遍使用的方法,是任何严肃的科学研究都离不开的方法,并非比较文学的独创,也非比较文学所专有。
比较文学并不等同于文学比较,并非任何运用比较方法来进行的文学研究,都是比较文学。
实际上,比较文学的“比较”,有两层含义:一是跨越和沟通国家、民族的界限,进行文学之间的比较;二是跨越和沟通文学与其他学科的界限。
只有在这两种情况下进行的比较研究,才是比较文学。
由此可见,比较文学的真谛在于跨越和打通既定的界限;其本质在于它是一种跨界限(民族、国家的界限和学科界限)的文学研究。
下面我以曹禺的《雷雨》和古希腊悲剧意识的比较作为例子来进行说明。
《雷雨》一问世,立马震动整个文坛,一跃成为现代文学史上的经典作品之一,甚至被认为是“中国话剧现实主义的基石”。
《雷雨》广泛地吸收了西方戏剧的优点,其中明显受到古希腊戏剧“命运悲剧”的影响;作者曹禺出于一种“情感的迫切的需要”,“以一种悲悯的情怀来俯视这群地上的人们”,通过两个在伦理血缘上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家庭,剖析了社会和历史的深重罪孽,成功地展现了20年代中国带有浓厚封建性色彩的资产阶级家庭中各种人物的生活、思想和性格,成为中国现代第一出真正的悲剧。
曹禺为《雷雨》作序时做了一番解释,“这篇戏……连绵不断地若有若无地闪示这一点隐秘——这种宇宙里斗争的‘残忍’和‘冷酷’。
在这斗争的背后,或有一个主宰来使用它的管辖。
这主宰……希腊的戏剧家们称它为命运……因为它太大太复杂。
”郭沫若先生也曾经说过:“作者所强调的悲剧是希腊式的命运悲剧。
”亚里士多德曾在《诗学》中曾表示,悲剧的目的是要引起观众对剧中人物的怜悯和对变幻无常之命运的恐惧,由此使感情得到净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钱锺书谈比较文学与"文学比较"近一年中,我曾数次去拜访我所敬重的前辈学者、北京大学比较文学研究会顾问钱锤书先生,听钱先生就比较文学及一些有关问题发表了许多精辟见解。
比较文学目前已在我国引起广泛兴趣与注意,北京大学集中好几个系和研究所的力量成立了大陆上第一个比较文学研究会,全国性的学会也正在酝酿中。
在此形势感召之下,我决定不揣浅陋,把与钱先生几次谈话中涉及比较文学这个题目的内容略加整理,追记如次。
比较文学在西方发展较早,它的史前史甚至可以追溯到古罗马时代,而作为一门学科,也从十九世纪三、四十年代就开始在法国和德国逐渐形成。
比较文学是超出个别民族文学范围的研究,因此不同国家文学之间的相互关系自然是典型的比较文学研究领域。
从历史上看来,各国发展比较文学最先完成的工作之一,都是清理本国文学与外国文学的相互关系,研究本国作家与外国作家的相互影响。
早期的法国学者强调rapports de fait〔实际联系〕,德国学者强调研究Vergleichende Literaturgeschichte〔比较的文学史〕,都说明了这种情况。
钱锺书先生说他自己在著作里从未提倡过"比较文学",而只应用过比较文学里的一些方法。
"比较"是从事研究工作包括文学研究所必需的方法,诗和散文、古代文学和近代文学、戏剧和小说等等,都可以用比较的方法去研究。
"比较文学"作为一个专门学科,则专指跨越国界和语言界限的文学比较。
钱先生认为,要发展我们自己的比较文学研究,重要任务之一就是清理一下中国文学与外国文学的相互关系。
中外文化交流开始得很早,佛教在汉代已传入中国,而马可·波罗(Marco Polo,一二五四?--一三二四?)于元世祖时来中国,则标志着中西文化交流一个重要阶段的开始。
《马可·波罗游记》在西方发生巨大影响,在整个文艺复兴时代,它是西方最重要的、几乎是唯一重要的有关东方的记载。
研究马可·波罗的权威学者本涅狄多(I.F.Benedetto)曾把马可·波罗的《游记》与但丁《神曲》和托马斯·阿奎那《神学总汇》(Summa Theologica)并举为中世纪文化的三大"总结",并非过奖。
在《神曲·天堂篇》第八章,但丁描写金星天里一个幸福的灵魂为欢乐之光辉包裹,如吐丝自缚的蚕,这个新奇比喻毫无疑问是来自中国文化的影响。
早在六世纪时,拜占廷帝国(即中国史书所载"拂<SPS=1488>"国)就从中国走私蚕种而发展起养蚕和丝绸业。
据拜占廷史家普罗柯庇(Procopius)记载,两个拜占廷人在皇帝查士丁尼一世(Justinian I)唆使下,从中国把蚕卵和桑种藏在一根空心手杖里偷偷带到君士坦丁堡,从此使西方也发展起绫罗绸缎来。
以昆虫学家的眼光看来,蚕吐丝作茧不过是蚕的生活史中由成虫变成蛹所必经的阶段,但在诗人的眼中,吐丝的春蚕却成为为爱情或为事业献身的感人形象。
李商隐《无题》"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是中国诗中千古传唱的名句,而在西方文学中,除刚才提到的但丁之外,德国大诗人歌德也曾以春蚕吐丝喻诗人出于不可遏制的冲动而创作,辞意与义山诗颇为贴合:Wenn ich nicht sinnen oder dichten sollSo ist das Leben mir kein Leben mehr.Verbiete du dem Seidenwurm zu spinnen,Wenn er sich schon dem Tode n<SPS=2344>her spinnt.Das k<SPS=2344>stliche Geweb' entwickelt erAus seinem Innersten,und l<SPS=2344>βt nicht ab,Bis er in seinen Sarg sich eingeschlossen.--Torquato Tasso,V.ii.如果我不再思考或写作,生活对于我也就不再是生活。
你岂能阻止蚕儿吐丝结网,哪怕它是把自己织向死亡。
它从体内织出这珍贵的柔丝,一息尚存,决不停息,直到把自己封进自制的棺材里。
--《塔索》,第五幕第二场此外如元杂剧《赵氏孤儿》,已经有不少文章论述过它在欧洲的流传以及它对英、法某些作家的影响。
钱先生指出此剧不仅在英、法文学中产生影响,意大利诗人麦塔斯塔西奥(Pietro Metastasio,1698-1782)的歌剧《中国英雄》(L'Eroe Cinese)也采用这个题材,并且在剧本前言(argomento)中声明这一点;这个问题值得让留心中意文学关系的学者去进一步研究。
外国文学对中国文学的影响,是还有大量工作可做的研究领域。
自鸦片战争以来,西学东渐,严复、林纾的翻译在整个文化界都很有影响,而"五·四"以后的新文化运动,更有意识地利用西方文化、包括俄国和东欧国家文学的外来影响冲击封建主义旧文化的"国粹"。
鲁迅、郭沫若、茅盾、巴金、郁达夫、闻一多以及活跃在当时文坛上的许许多多作家、诗人和理论家,都从外国文学中吸取营养,做了大量翻译介绍外国文学的工作。
郭沫若自己曾说他写诗受泰戈尔、歌德和惠特曼影响,他诗中那种奔腾呼号,与他研习德国浪漫诗人显然有密切的关系。
当时的重要作家无一不精通一种或数种外语,深深浸淫于外国文学的影响之中,因此,研究现代中国文学而不懂外语、不了解外国文学,就很难摸到底蕴。
有人不必要地担心,以为一谈借鉴和影响,就似乎会抹杀作家的独创性,贬低他作品的价值,这其实是一种狭隘的偏见。
现代中国文学受外国文学的影响是毋庸讳言的,但这种文学借鉴不是亦步亦趋的模仿,而是如鲁迅所说"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因此,比较文学的影响研究不是来源出处的简单考据,而是通过这种研究认识文学作品在内容和形式两方面的特点和创新之处。
就中外文学,尤其是中西文学的比较而言,直接影响的研究毕竟是范围有限的领域,而比较文学如果仅仅局限于来源和影响、原因和结果的研究,按韦勒克(RenéWellek)讥诮的说法,不过是一种文学"外贸"(the"foreign trade"of literatures)。
比较文学的最终目的在于帮助我们认识总体文学(littérature générale)乃至人类文化的基本规律,所以中西文学超出实际联系范围的平行研究不仅是可能的,而且是极有价值的。
这种比较惟其是在不同文化系统的背景上进行,所以得出的结论具有普遍意义。
钱锺书先生认为文艺理论的比较研究即所谓比较诗学(comparativepoetics)是一个重要而且大有可为的研究领域。
如何把中国传统文论中的术语和西方的术语加以比较和互相阐发,是比较诗学的重要任务之一。
进行这项工作必须深入细致,不能望文生义。
中国古代的文学理论家大多是实践家,要了解其理论必须同时读其诗文,否则同一术语在不同的人用起来含义也不同,若不一一辨别分明,必然引起混乱。
钱先生最近发表的"诗可以怨"(见《文学评论》今年第一期),就是比较诗学的一篇典范论文,其中对韩愈两篇文章中的用语,就有幽眇精微的辨析。
韩愈《送孟东野序》里说"物不得其平则鸣",并不同于司马迁所说"发愤所为作",而他在《荆潭唱和诗序》里说"欢愉之辞难工,而穷苦之言易好",才是"诗可以怨"一个明确的注脚。
在这篇文章里,钱先生旁征博引,用大量材料令人信服地说明中国和西方都认为最动人的是表现哀伤或痛苦的诗,很多诗人和理论家在说明这一点时不仅看法相近,而且取譬用语也常常巧合,这就指出了比较诗学中一个根本性的规律。
钱先生认为,研究中国古代的文艺理论不仅要读诗话、词话、曲论之类的专门文章,还应当留意具体作品甚至谣谚、训诂之类,因为很多精辟见解往往就包含在那片言只语当中。
研究文论还应留意画论、乐论,象文论中品诗言"韵",就是取譬音乐而最早见于谢赫论画的"六法",这与印度和西方文艺理论中以不绝余音喻含蓄有致的韵味,如出一辙(参见《管锥编》第四册,第1352页)。
同时,对于脱离创作实践的空头理论,钱先生不甚可许。
他强调从事文艺理论研究必须多从作品实际出发,加深中西文学修养,而仅仅搬弄一些新奇术语来故作玄虚,对于解决实际问题毫无补益;他举了一些现代法、美文论家滥用"结构主义"的例子,批评了象克利斯蒂瓦(Julia Kristeva)这样一类人的理论。
各国文学要真正沟通,必须打破语言的障碍,所以文学翻译是必然的途径,也是比较文学所关注的一个重要方面。
钱先生在《林纾的翻译》(见《旧文四篇》)一文中,对文学翻译问题提出了许多见解,认为"文学翻译的最高标准是'化'。
把作品从一国文字转变成另一国文字,既能不因语文习惯的差异而露出生硬牵强的痕迹,又能完全保存原有的风味,那就算得入于'化境'。
"钱先生在谈到翻译问题时,认为我们不仅应当重视翻译,努力提高译文质量,而且应当注意研究翻译史和翻译理论。
在各国翻译史里,早期的译作往往相当于译述或改写,以求把外国事物变得尽量接近"国货",以便本国读者容易理解和接受。
严复译赫胥黎《天演论》,态度不可谓不严肃,"一名之立,旬月踟蹰",但实际上加进了许多译者自己的阐释。
林纾根本不懂外文,他的译作是根据别人的口述写成,遇到他认为原作字句意犹未尽的地方,往往根据自己作文标准和"古文义法"为原作者润笔甚至改写。
英国十六、十七世纪的翻译,这种改译的例子也很多,《剑桥英国文学史》及马蒂生(F.O.Matthiessen)、斯宾干(J.E.Spingarn)等人都有论述。
黑格尔《美学》第一卷第三章有论剧作家处理题材的不同方式一节,说法国人出于对本国文化的骄傲(aus dem Hochmut),把外国题材一概本国化(sie haben sie nur nationalisiert)。
这和施莱尔马赫(F.D.E.Schleiermacher)论翻译分两派的话正相发明:一派让作者安然不动,使读者动身上外国去,另一派让读者安然不动,使作者动身到本国来。
意大利诗人列奥巴蒂(GiacomoLeopardi)论德、法两国的翻译不同,和于两国语言性质的不同,也和黑格尔的话印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