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文学》小论文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论文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论文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论文范文比较文学是一门研究跨越国界和超越同一文化背景的文学思潮、流派、运动、作家、作品以及和文学发展有关的各种现象的学科。
总而言之,“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这一学科的名称存在很大学术问题。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论文篇1浅论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名称质疑研究摘要:目前,在很多高校中都设置了“比较文学和世界文学”这一专业,然而,国内很多学者对这一专业提出了不同的看法,对其利弊进行了深入的探讨,而本文则主要针对这一名称提出了质疑。
关键词:高校;专业名称;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一、前言教育部于1998年大规模地调整了二级学科,其中,《比较文学》和《世界文学》这两个二级学科进行了合并,即《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置于现在中国语言文学的一级学科下。
在该课程名称诞生伊始,国内的学者就提出了各不相同的观点。
例如,谢振天指出,比较文学和世界文学是两个相互独立的学科,强行把它们合并在一起,对学科发展产生了很大阻碍。
一方面,导致认识论的混乱,很多师生没有正确认识到这一学科的实质,从而将世界文学和比较文学同等对待,认为两者的教学研究是一样的。
另一方面,在具体的教学研究过程中也造成了混乱,在很多师生眼中,比较文学和世界文学是相同的,理所当然地把外国文学的相关教学、论著看做是比较文学的教研成果。
再如,孟华指出,把世界文学和比较文学捆绑起来进行学科设置,对于比较文学的长期发展是非常不利的。
二、对“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名称的质疑从本质上来看,世界文学和比较文学并不是一个学科体系的范畴,而教育行政部门在全国教育系统中把这两个学科强制地合并成为一个学科,并没有经过学术意识的公众论证。
然而,在我国的综合性大学中,尤其是师范类院校,基本上原来的“外国文学”课程均变为了现在的“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课程,那些“外国文学”的教师也随之成为“比较文学和世界文学”的教学者和研究者。
1、比较文学的内涵从某种角度来说,“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这一学科的设置是混乱的,究其原因,主要体现在如下两个方面:一是“比较文学”这一学科的定位就是“非学术性”的,另一方面,一些教学研究者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没有形成正确科学的“比较思维”。
比较文学相关的论文例文
比较文学相关论文参考例文比较文学大致可分为法国的影响比较文学、美国的平行比较文学、俄苏的类比比较文学和中国的阐发比较文学等四大派别。
下文是学习啦小编给大家整理收集的比较文学相关论文参考例文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比较文学相关论文参考例文篇1 浅析比较文学的源流摘要:1829年,法国学者阿•福•维尔曼首次提出了“比较文学”这一术语,自此,开始了比较文学的研究。
比较文学学科理论发展的第一阶段是法国学派,法国学派以一整套理论、方法和操作模式为比较文学学科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相当坚实的基础。
由于其局限性,法国学派的弊端日益凸显,由此美国学派登场。
美国学派以平行研究的方式对作品、现象加以比较分析,探讨并发现其内在联系、共同规律和民族独特性等。
关键词:比较文学 ;研究;源流一、引言1829年,法国学者阿•福•维尔曼首次提出了“比较文学”这一术语。
1886年英国学者波斯奈特出版《比较文学》一书,该书对文学的本质、相对性、发展的原理、比较研究等许多问题作了精辟的阐述,并从氏族文学、城市文学、世界文学、国家文学等角度出发,对文学与社会的关系作了比较考察,堪称比较文学的先驱。
标志着比较文学已真正成为一门学科。
二、比较文学发展的源流比较文学是一门研究跨越国界和超越同一文化背景的文学思潮、流派、运动、作家、作品以及和文学发展有关的各种现象的学问。
作为一门学科,它和文学史、文学理论、文学批评一样,都是文学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必然产物。
纵观全世界比较文学发展史,我们可以追溯当今比较文学发展的源流。
1、法国学派按照学者们通常的看法,比较文学学科理论发展的第一阶段是由法国学派所奠定的“影响研究”。
法国学派是形成最早、影响较大的一个学派。
法国学派的先驱者,如基内、维尔曼和安培等人的讲座和课程,戴克斯特(J.Texte)的第一本专著《让-雅克•卢梭和文学世界主义之起源》为比较文学作为学科的发展并成为大学体制性的课程作出了很好的铺垫。
比较文学课程论文格式范例
论电影《通天塔》的边缘人物视角与叙事结构分析专业:XXX 学号:XXX 学生姓名:XXX【内容摘要】电影《通天塔》讲述了一个有关冲突和隔阂的故事,这篇论文从影片的边缘人物视角出发,展现影片中的四种边缘人物的生存窘境以及与这四种边缘人物相对立的中心人物和中心社会,解读这四种边缘群体生存的绝境并对造成边缘人物窘境的原因进行思考,结合影片独特的叙事结构进行分析,主要是从电影的四段式块状结构和交叉蒙太奇的运用方面对电影进行分析,把多变复杂的叙事结构与电影的边缘人物视角相连接,在视角与结构的联系中,展现电影的深刻内涵。
【关键词】通天塔;边缘人物;四段式块状结构;交叉蒙太奇引言《圣经·创世纪》第11节记载:那时全天下的人的语言都是一样的,为了传扬人类的名,他们决定建造一座通向天的塔。
上帝为了阻止人类接近自己的狂妄,变乱了人类的语言,于是人们的感情再也无法沟通,思想也无法统一,人类的冲突与隔阂由此产生。
电影《通天塔》借用圣经的隐喻,显示了冲突与隔阂无处不在,而当社会的主体与主流与边缘发生冲突与隔阂时,边缘应何去何从?影片将这一视角放注于此,展现了边缘人物在中心世界与中心人物的压迫、威慑中无法沟通无法获取理解的绝境。
影片由一把枪引起,摩洛哥的小孩在试枪时不幸打中到这里旅游的美国人苏珊,由于苏珊受伤不能及时回家,又导致墨西哥保姆和苏珊孩子们的深入险境,以为是插曲的日本哑女千惠子迷失的生活境遇却又在冥冥中导出了这把枪存在的原因从而把故事连成一片。
故事发生在不同的国家,不同阶层的人物身上,他们在各自的边缘里奋力挣扎。
在中心与边缘的对抗中,影片利用独特的叙事结构将不同边缘的人物绝境放在多维的空间内交叉展现,凸显了人物边缘的欠缺感和不安全感,极力争取却沟通无果的悲愤与无奈。
一、电影《通天塔》的边缘人物视角边缘人是对两个社会群体的参与都不完全,处于群体之间的人。
社会地位的改变能使个人的心理特征和行为特征发生改变。
比较文学可比性
浅论比较文学可比性07中师1班廖丽葵 2007014143025老师说,比较文学是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文学的比较,然而这种说法还是很模糊,很容易让人产生歧义的。
因为国家和民族两个概念有交叉的地方,同一个国家可能包含了不同的民族文化,而相同的民族也可能分布在不同的国家。
因此,我们似乎应该寻找一个能更清楚地说明问题的概念出来,以期使比较双方的界限清楚分明。
在这一方面,我比较认同北师大王向远教授的看法。
他将比较文学定义为:一种以寻求人类文学共通规律和民族特色为宗旨的文学研究。
它是以世界文学的眼光,运用比较的方法,对各种文学关系进行的跨文化的研究。
突出了“跨文化”,尤其是跨“民族文化”。
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文化体系,不管这个民族流落何方,只要他的脐带还连着这个体系,他就属于这个民族文化的范围;相反,哪怕是来自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人,只要都认同并接受同一个民族文化,并且在这种文化影响下在创作上有所成就,那么,他们都属于一个文化体系,是一类人。
因此,我认为,比较文学,首先是要在不同文化体系的标准下进行。
在这个标准下,我们可以对文学创作本身,从多个角度进行比较研究:关于文体的研究,关于文学创作过程本身的研究,关于文学理论的研究,等等,从而探寻文学共同规律。
其次,比较文学里的比较也不是单纯的异同比较。
如果我们要明确,谁跟谁可比,谁跟谁不可比,那么我们首先要明确一点:他们究竟是为何而比。
也就是说,比较的目的是什么。
没有目的,没有意义的比较,是不可取的。
例如,将潘金莲与简爱相比,恐怕连作者也说不明白究竟在比个什么劲吧,难道是单纯证明简爱比潘金莲有自尊有人格?对于探寻文学的特征和规律来说,这是没有意义的,所以不可比。
有一篇著名的比较文学论文《王熙凤和福斯塔夫——谈“美”的个性和“道德化思考”》,证明了即使貌美的王熙凤和肥的流油的福斯塔夫之间差异很大,然而因为有一个明确的研究方向,即对小人物如何在巨著中发光发热的文学技巧有所发掘,符合“寻求人类文学共通规律和民族特色为宗旨”的要求,因此,他们是可比的。
比较文学论文范文精选
比较文学论文范文精选比较文学是一门正处在发展中的新兴学科,国内外学界至今都很难对其做出准确的定位。
不过,由于跨越性是比较文学学科成立的核心属性,国内学界倾向于根据其“跨越性”特征来界定比较文学。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比较文学论文,供大家参考。
比较文学论文范文一:瑶族文学植入比较文学教学思路[摘要]比较文学课程的教学,离不开丰富的跨文化、跨语言、跨区域的实例。
将当代广东瑶族文学植入比较文学的教学中,既能形成较有岭南特色的少数民族比较文学教学,又能彰显教学改革实践中比较文学课程的民族文化资源整合特色。
本文就此展开教学实例研究,以期实现比较文学特色教学的目标。
[关键词]比较文学教学;瑶族文学;实例研究比较文学课程是当代高校中文系课程中较为重要的一环。
比较文学相对其他分门别类的文学课程而言,其最鲜明的课程特色是跨文化、跨语言、跨国别、跨区域,这一课程特色决定了在教学过程中的通识指向,区域特色资源整合利用到比较文学的教学之中,有着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广东高校的比较文学教学中,将瑶族文学植入比较文学的课程实践,有着广泛的学科基础和地缘优势。
从教学对象来看,学生中的少数民族学生群体,大多来自广东省连南、乳源等瑶族自治县的瑶族学生,其对民族文学加入教学内容的接受也更为清晰。
因此在比较文学课程中,结合少数民族文学、尤其是当代瑶族文学与文化的内容,是可行而且必要的。
本文试图从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三个方面全方位展示比较文学教学与当代广东瑶族文学相结合的教学实例研究。
一、教学目标无论在以文学文科为主的高等院校,还是师范类高等院校,以及综合类普通本科院校,比较文学课程的教学目的始终有着通识教育的帽子。
因此教学目的并非功利,也并不明确具体。
本人在教授比较文学的课程中,既经历过作为选修课的比较文学教学,也经历过作为必修课的比较文学教学。
中文专业本科和中文师范专业本科的课程设置有所不同,虽然都有比较文学的课程,但前者是作为必修课程设置,而后者是作为选修课程设置,因此教学目标也因课程设置的差异而有所不同。
比较文学论文 (3)
比较文学论文1. 引言比较文学是一门研究不同文学作品之间差异和共同点的学科,旨在通过对比和分析来深入理解不同文化和时代背景下的文学作品。
作为一种跨文化的研究方法,比较文学为我们提供了更全面的视角,使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鉴赏文学作品。
本文将探讨比较文学的意义和方法,并以两个经典文学作品为例进行比较分析。
2. 比较文学的意义比较文学为文学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帮助我们深入了解不同文化和时代的文学作品。
通过比较分析,我们可以发现不同作品之间的共同点和差异,进一步理解文学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此外,比较文学还可以促进不同文学传统之间的交流和对话,加深我们对世界文学的全球化认识。
3. 比较文学的方法在比较文学研究中,我们可以采用多种方法来进行比较和分析。
以下是一些常用的方法:3.1 主题比较主题比较是比较文学中常用的一种方法。
我们可以选择一个主题或者概念,在不同的文学作品中进行比较。
通过对不同作品中相同主题的深入探讨,我们可以发现不同文化和时代背景下的作品在对待同一主题时的差异和共同点。
3.2 文体比较文体比较是比较文学中另一种常见的方法。
我们可以选择不同的文学形式,如诗歌、小说、剧本等,在各种文学作品中进行比较。
通过比较不同文体的作品,我们可以探讨不同文学形式对文学作品表达和传达信息的影响。
3.3 时代比较时代比较是比较文学中关注时代变化的一种方法。
我们可以选择不同时代的文学作品进行比较,从而研究文学在不同历史背景下的演变和发展。
通过比较不同时代的作品,我们可以了解不同时期文学作品在社会和文化变迁中的反映和回应。
4. 比较文学案例分析在本部分,我们将以两个经典文学作品为例进行比较分析。
4.1 《傲慢与偏见》与《红楼梦》比较分析《傲慢与偏见》是英国作家简·奥斯汀的代表作之一,而《红楼梦》则是中国古典小说的巅峰之作。
虽然这两部作品背景和文化差异很大,但它们都围绕着社会地位、爱情与婚姻等主题展开,具有一定的可比性。
比较文学论文
比较文学论文【1】比较文学的论文提纲前言批评不是批评的目的。
一,现代、当代文学产生的背景及其环境1,1百年轮回;1,2 30年的断层;1,3 现代文学创作的知识分子化以及潜革命化;1,4 当代文学创作的伤痕起点、先天不足及其异化;二,现代、当代文学作者的知识结构以及价值观的区别2,1西方文化的鲜花在封建的牛粪上怒放;2,2 不知不觉中的狼奶哺育出不完整的人;2,3 愤怒是当代文学的助产士;2,4 在栏架前因伤退却的当代文学;三、现代、当代文学的传承和类同3,1 在拒绝人文精神的土地上发育不良的物种;3,2 对强权或物质的臣服是现、当代文学的殊途同归; 四、百年文学的未完成越狱;4,1 十年黄金时间对三十年的反动的反动;4,2 斯德哥尔摩综合症是千年政治宗教造成的一种群体症候4,3 摸着石头迷失在路上;五、扭曲了的当代文学之路5,1 全民的泛物质化,告别阅读时代;【2】比较文学的论文提纲一、撰写毕业论文的目的与作用本专业毕业论文的目的在于全面考查学生在本科阶段在法语读写方面的学习成果,包括:1)法语笔语表达能力:用法语分析、归纳、陈述、论述所选专题内容。
2)查阅法文文献、分析归纳原文资料的调研能力。
撰写论文本身是一个为将来做科研工作进行学习和训练的过程。
二、国际合作办学(贸易方向)毕业论文的主要内容和基本要求本专业对国际合作办学3+1项目(贸易方向)毕业论文的要求不同于单一语言文学方向论文的要求,根据培养法语本科+专业方向的复合型人才的基本要求,参照法国商学院对商科学生实践性写作一般规范,本专业规定3+1项目(贸易方向)毕业论文要求用法文撰写,论文应包括以下两个部分:1、一篇在法国企业实习的实习报告,撰写要求以法方学校要求为准;2、一篇小论文或评论,对有关国际贸易专题或法国商科教学方面的选题进行分析、思考和评论。
小论文的撰写要求如下:篇幅为a4纸4号字单倍行距打印稿不少于8页。
要求对选定专题进行分析、归纳和论证,提出个人的见解。
有关比较文学论文
有关比较文学论文摘要:术语是其中一特定学科区别于其他学科的重要标志之一。
术语的科学化、系统化、规范化水平往往代表一门学科的发展水平。
变异学作为比较文学学科研究范式的新尝试,其关键术语翻译对变异学理论在跨语际语境中的接受与发展有着不可小视的作用。
关键词:比较文学一、国内比较文学变异学的萌发期严绍璗先生在研究日本文学的变异现象时指出:文学的变异,指的是一种文学所具备的吸收外来文化,并使之溶解而形成新的文学形态的能力。
文学的变异性所表现出来的这种对外来文化的吸收和溶解,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理解。
因而,变异在一定程度上意味着基于本土经验的对本土文学的创新及发展。
在此过程中,本土文学的民族性并未因变异而消失,而是得以延续及充实,排异中实现自身的变异。
其实早在严绍璗先生研究日本文学的变异现象之前,台湾学者提出的阐发法中蕴含的文论话语异质性问题已经为变异学的产生提供了客观依据。
因为异质文论话语在相互遭遇时,会产生相互激荡的态势,并相互对话,形成互识、互证、互补的多元视角下的杂语共生态,并进一步催生出新的文论话语。
此种新的文论话语从本土的文化及文学背景出发,也许是对西方文论话语加以修正或调整的结果,比如五四期间的浪漫主义者在对西方浪漫主义的调整中,更注重继承浪漫主义的情感维度;或是渗入了本土的文化因素,在对外来模子的选择中而实现的文论的他国化变异,但此种变异并非一味的追随或排外,而是依据自身的文化传统及现实情况,有效地吸收并改造外来文论,从而使其成为中国文论话语的一部分,否则就会导致文论的失语症。
相比于阐发法中由于文论话语的异质性而产生的变异,翻译中的变异则显得更为隐性。
王晓路在《中西诗学对话英语世界的中国古代文论研究》的第三章迁移的变异中,阐述了英语世界经由语言的中介而对中国古代文论的不同理解与阐释,指出了语言在交流过程中的牢笼作用。
对这一更为隐性的变异进行系统阐述及研究的谢天振称其为翻译中的创造性叛逆。
在1997年出版的《比较文学》第三章译介学中,谢天振对翻译中的创造性叛逆进行了专门阐述,肯定了创造性叛逆的研究价值,认为在此过程中不同文化的交流、碰撞、变形等现象表现得特别集中,也特别鲜明,并指出创造性叛逆的主体不仅有译者,还有读者与接受环境。
《比较文学》论文 用流传学来分析中外儿童文学的主题和内容
盐城师范学院考查试卷《比较文学》班级_____ 学号_____ 姓名_____ 成绩_____用流传学来分析中外儿童文学的主题和内容---《小约翰》对鲁迅儿童文学创作的影响【摘要】文学源于生活,文学反映生活。
任何成熟的事物都有其发生、发展的过程,儿童文学也一样经过历史的锤炼不断的发展。
从流传学的角度来说,任何事物的发展都多少会受到他物的影响,儿童文学也不例外。
比较中外儿童文学的发展,中国的儿童文学发展受到了西方的很大影响,不仅仅是影响文学作品,更影响了作家本身。
当然,我们需要学习、创新,需要汲取更加优秀的思想,从而带给人们享受的文化氛围。
【关键词】儿童文学流传学主题内容影响在我们童年的时候,可以读的中外儿童文学作品还是挺多的,当然国外的一些儿童文学作品大都是翻译过来的。
儿童文学是专为少年儿童创作的文学作品,要求通俗易懂,生动活泼。
在很多人看来,中国的儿童文学作品是由于受到外国作家作品的影响才产生的,其实,在儿童文学尚未形成的古代中国,就已经有了儿童文学的原始雏形,如神话中的“盘古开天辟地”“女娲补天”“夸父逐日”,寓言故事中的画蛇添足、守株待兔等等。
但是,现代儿童文学的发展的确受到了外国作家作品很大的影响。
下面我就《小约翰》对鲁迅儿童文学作品创作的影响,运用比较文学研究影响当中的流传学的知识来分析中外文学作品中的儿童文学主题和内容。
可以说鲁迅是现代儿童文学的始作俑者,他的作品受到很多外国文学、流派、作家及作品的影响,但在他的儿童文学作品中,如《朝花夕拾》、《野草》的影响一直比较深远,而且它们的创作受到了荷兰作家望·蔼覃《小约翰》很深的影响。
《小约翰》是无意间进入鲁迅视野的,但《小约翰》究竟在哪些方面引起了鲁迅的浓厚兴趣,以致使他的儿童文学创作中有了许多与其相似的地方。
下面我就《小约翰》和鲁迅的儿童文学作品的主题和内容进行比较。
《小约翰》这部作品的主题具有丰富的内涵,书中揭示和讨论了一些具有普遍性的社会及人生问题,颇富哲学意味。
比较文学论文
《活着》与《老人与海》命运抗争意识比较余华的作品《活着》主要讲述福贵从青年到老年一生命运遭遇,历经挫折,时间跨越相当长,从民国到文革这段波澜壮阔背景。
福贵在时代变换中几次抗争,遭受失败,忍受生离死别的痛苦。
而在海明威笔下的圣地亚哥,他与自然进行抗争,为保马林鱼,不惜生命与鲨鱼搏斗,赢回自己尊严。
一、农民与渔夫在《活着》里主人公福贵,他出生在地主家庭,是地主家的儿子。
他整天游手好闲、吃喝嫖赌,将家产败光,他的身份由地主变成农民。
他以农民身份试图去抗争命运,但他失败了。
农民,作为社会普通民众的代表,他们生产活动充分体现农耕文化印记。
福贵逆来顺受、隐忍的性格,折射出人物塑造上典型民族性格特征和文化。
其实对于农民来说,他们只是期望社会安定,那他们就可以安居乐业,这种思想能够对应在主人公福贵面对厄运所采取行为。
在《老人与海》中,主人公圣地亚哥是渔夫,圣地亚哥连续八十四天连续没有捕到鱼,圣地亚哥很是着急,一方面他要自己生计,另一方他也要兑现他向小男孩承诺。
圣地亚哥出海后捕到马林鱼,面对重重困难,表现出大无畏冒险的精神和英雄气概。
这种主人公气质充满海洋文化气息,人从陆地进入海洋本身就意味着一种挑战,征服海洋会培养和激发人进取精神。
对于依赖海洋生活的人们来说,他们只有从海洋中获取,才能让生活下去,这也是圣地亚哥与鲨鱼拼死搏斗的重要理由之一。
农耕文化与海洋文化这两种不同文化深刻影响小说人物塑造,无论《活着》中福贵默默忍受社会变更,还是《老人与海》中圣地亚哥不顾性命冒险精神与自然搏斗,体现不同价值选择和面对苦难人生态度。
同时,福贵、圣地亚哥两者均有共同之处,两者均是小人物,一个是农民,另一个是渔夫,他们都遭受厄运,对命运抗争。
无论海明威还是余华,两位作者从塑造小人物为出发点,展现人内心深处特质,特别对生命的思考。
二、群体与个人福贵作为《活着》当中的主人公,其实他开始并不孤独,有家珍、老母亲等人陪伴,但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一个个离而他去,他成为单独的个体。
比较文学毕业论文
比较文学毕业论文范文一:比较文学下高中语文教学实践【摘要】高中语文教学实践不仅仅是教授学生掌握汉语基本知识,例如阅读、理解以及写作等能力,还要求注重对学生人文素养的良好培养。
而这种教学理念和比较文学的理念是不谋而合的。
鉴于此,笔者结合自身教学实践,就比较文学视野下高中语文教学实践谈谈个人的一些看法。
【关键词】高中语文;教学实践;比较文学一、比较文学理念与中学语文教学实践比较文学起源于国外,在经历了引进、介绍以及改造后在国内开始发展起来,并且呈现出日趋完善的趋势。
目前在国内比较文学研究方面,影响研究和平行研究是其两大主要支柱,跨学科研究和阐发研究则是比较文学中十分重要的两种研究方法。
目前对于比较文学的定义,较为典型的定义是:所谓比较文学,主要是基于世界性的眼光和胸怀,来对不同国家、不同文明以及不同学科间的跨越式文学进行比较研究,其主要采用的是影响研究、平行研究、跨学科研究以及跨文明研究的方法,对跨越式文学的同源性、类同性、异质性以及互补性等进行详细探究,通过发现文学规律及特性,促进世界文学加强了解和整合,最终全面推动世界文学的进一步发展。
近来来,随着比较文学在国内的逐渐发展,将人文精神理念积极融入到比较文学中,进一步彰显人文素养,推动文学理念朝向更高的层次发展,这样充分说明了比较文学的强劲发展势头以及新鲜的学术活力。
高中语文教学的理念在于通过文学教育手段,运用综合性和边缘性的学科整合,来全面提升学生的人格以及审美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化意识,重视对人类传统文化的传承,同时尊重和理解多元文化。
在中学语文新课标中也明确规定了,中学语文教学不仅仅是简单的传授语文基础知识,还应该重点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健全的人格,而这种教学理念正和比较文学中“兼容并包”和“和而不同”、“尊重生命”、“新人文精神”等理念不谋而合。
可以说,比较文学和语文教学中的人文教育理念是高度契合的。
二、比较文学与中学语文教学实践结合的实施策略一中学语文教学活动的要素和教师的学历构成特点高中语文教学实践活动的参与主体是教师、学生以及家长等,其中学生的主导地位是无可争议的。
关于比较文学论文
关于比较文学论文比较文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以它特有的研究对象及开放性和包容性的特征,对研究世界文学并对抑制文化霸权起着重要的作用。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比较文学论文,供大家参考。
关于比较文学论文范文一:比较文学课程改革探究作为一门新兴交叉学科,比较文学发展的历程还十分短暂,自1998年国务院将其与世界文学合并为一个专业以来,比较文学教学与研究工作获得了比较大的发展,并归为中国语言文学类的二级学科。
目前国内许多高校争相开设比较文学课程,其重要性也在教学过程中逐渐凸显出来。
虽然其作为高校文学专业必修课开设已久,但是与其他主干课程相比,无论是从学科体系方面,还是教学方法等方面仍然存在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
在讲授这门新兴学科的时候,如何处理好“教学内容”与“教学重点”的关系,“采取何种教学方法”等问题成为教学过程中面临的难点和挑战。
本文拟就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生比较文学专业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问题提出些自己的观点,以期对比较文学课程的发展有所帮助。
一、比较文学课程的背景与挑战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到来,文化不断受到来自多方面的挑战,面临两方面的危机:一方面是全球一体化所产生的对于文化多元化的冲击。
经济与科技的发展使得全球一体化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在这种趋势的冲击下,有的民族文化被其他民族文化所同化,丢掉了本民族的精神实质和内涵,而有的民族文化则被彻底遗忘、抛弃,成为历史;另一方面,有些民族则为了保护本身文化的独立性而采取封闭、孤立的态度,他们拒绝与外界文化交流、接触,以此来维护本民族文化的独立性和纯洁性。
面对这种趋势,当务之急就是增强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与对话,使其能够面对全球化的冲击,适应新的发展需要,这些现实都为比较文学的发展提供了契机和发展平台。
按比较文学所建构的比较视域来看,任何一种文化的发展都需要其他文化的存在,而一旦有了“他者”的对比,“自我”才能更加明确自己的存在意义。
比较文学论文比较文学与文学教育
比较文学论文比较文学与文学教育胡亚敏,著名文学教育家,本刊顾问。
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现任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院长,《外国文学研究》杂志社社长, __中国语言文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
自20世纪80年代初以来,一直从事文学批评和比较文学的教学和研究工作,具体领域为叙事理论、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和中外文学批评研究。
出版专著《叙事学》等多部。
近年来多次获得国家和 __奖励,《叙事学》、“詹姆逊研究系列论文”等研究成果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
比较文学(parative literature)作为一门新型的边缘学科,诞生不过百年左右,但它已在世界文坛站稳了脚跟,并以其独特的理论建树和批评方式,产生着越来越重要的影响,帮助人们从更开阔的视野总结文学的普遍规律,概括丰富的文学现象,从而在更宏阔的背景下认识文学。
从文学教育的角度来说,了解比较文学的有关知识,也能更好地促进我们的文学教育。
我先说说什么是比较文学。
给比较文学下定义是一件困难的事情。
一些比较文学家认为比较文学这个词本身就是当初未起好的名称,容易造成误解。
韦勒克认为,“比较是所有的批评和科学都使用的方法,它无论如何也不能充分地叙述文学研究的特殊过程”。
同时,由于各国对“比较文学”一词在表达和翻译上的差异,使其所强调的重点也有所区别。
如“比较文学”中的“比较”在法语中是过去分词(pare),它暗指的是文学史上曾经发生过的各国文学关系;在英国,parative是作为literature 的修饰语,是形容词;而在中国,“汉语中的‘比较’二字更容易让人想到比较的动作,同时,汉语中比较文学一词字面上也没有文学研究的含义”。
尽管各国对比较文学的理解不尽相同,但由于语言本身的契约性,“比较文学”这一概念已在世界各国约定俗成,人们普遍接受了这一简略说法。
在本书中,“比较文学”中的“比较”一词被理解为方法的代名词,它包括考证、演绎、统计、对比等多种方法;“文学”在这里也是广义的,它不仅仅指作品,也包括文学史、文学理论和批评等,即具有文学的综合性研究之意。
[浅谈我对比较文学的认识-大学论文] 比较文学经典论文
[浅谈我对比较文学的认识-大学论文] 比较文学经典论文浅谈我对比较文学的认识-大学论文比较文学是一门新兴的学科,在正式接触它以前,在我的观念里,我一直以为这只是中国文学与外国文学作品之间的相互比较,然后找出它们所表达的相同点或者不同点的学科。
可是,对此做了进一步的了解之后,才发现这是一门有着其自身的“原则”和“态度”的学科,并且孜孜不倦地想要揭开其“神秘的面纱”的学者也不在少数。
在大一到现在,我们分别学习了文学史,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从不同的方面和领域来学习和研究文学,而比较文学,就是提供不同于以上的视角和途径来让我们更加深入地研究文学。
什么是比较文学呢?从该学科诞生至今,这个问题在国际学术界几乎从未中断过。
回顾历史上对比较文学的研究成果,比较文学学科理论发展经历三个阶段。
第一、法国学派为核心的“影响研究”。
影响研究源于19世纪的法国,是比较文学最早出现的一种学科理论和研究方法。
其主要代表人是梵·第根、卡雷和基亚。
在不断的发展中,影响研究确立了由流传学、渊源学、媒介学三大支柱构成的实证性研究方法。
这三大方法分别从接受者、放送者和中介者的角度出发,纵向研究国别文学史,横向比较研究不同国家文学体系之间的国际文学关系史,形成人类文学发展的网状结构。
比如我国家喻户晓的孙悟空,有学者就发现孙悟空大闹天宫的故事可能渊源于《罗摩衍那》中工巧神猿“那罗”造桥渡海故事的影响。
此类例子甚多,可以看出文学的世界性必定会带来各个国家文学之间的相互影响。
但是此学派抛弃了“文学性”的分析,试图从文学艺术外部研究来揭示其内部的规律性的这种方法受到了许多学者的批判。
第二、美国学派为核心的“平行研究”。
平行研究的主要代表人物是雷马克和韦勒克,主张对没有事实联系的不同国家的作家、作品、文学现象进行比较研究,论述其异同点,总结出文学作品的美学价值及文学发展规律性的东西,以及用跨学科的研究方法来揭示出人类文化的共通性和文学性。
比较文学有关论文范文
比较文学有关论文范文浅谈比较文学与对话思想摘要:比较文学是一门不断建构自己、不断完善自己的学科,不论是其跨民族、跨文化的文学研究,还是其跨学科界限的文学研究都具有显著的对话性,因此研究比较文学必须持有一种对话的思想,只有以巴赫金的对话理论作为思想的指导,它才能不断发展、迅速前进。
关键词:比较文学对话性对话思想对话理论是巴赫金对全人类的一大贡献,在“哲学―美学”中,巴赫金提出了对话哲学的两个核心概念――“超视”与“外位性”,并阐明了“我”与“他者”的关系和主体建构理论。
他认为任何一个个体都是唯一而不可替代的,并有着“他者”所没有的“超视”,这决定了任何一个个体都必须依赖“他者”而存在,但任何一个个体相对于“他者”都必须保持“外位性”,不能相互融合、成为一体,否则这个个体与“他者”之间的互补优势就会消失,从而丧失个体主体建构或者说主体发展的机会。
对话理论适合于比较文学研究的各个方面,可以作为指导它前进的一个理论基础。
比较文学是一种跨民族、跨文化、跨学科界限的文学研究,其实质是不同文学之间以及文学与其他学科之间的对话,是不同地域、不同时间的精神产品的和谐相处。
笔者认为比较文学充分体现了自由、平等的对话精神,不论是其跨民族、跨文化的文学研究,还是其跨学科界限的文学研究都具有显著的对话性,失去对话性,比较文学就几乎失去了其发展的可能,也就失去了其内在的意义,因此比较文学离不开对话的思想,我们研究比较文学时需要用巴赫金的对话理论来指导自己的思想。
亨利・雷马克HenryRemak曾说过:“比较文学是一国文学与另一国文学或多国文学的比较,是文学与人类其他表现领域的比较。
”从巴赫金对话理论的角度看,这里的“一国文学”和“别国文学”之间是互为“他者”的关系,都具有各自的“超视”。
每一学科或者说比较文学所研究的每一个对象,它们的存在,无论在时间上还是在空间上都是特定的、唯一而不可取代的。
一个研究对象总有着其他研究对象所无法取代的视角,总有着其他研究对象所了解不到、掌握不到的东西――“超视”。
浅议比较文学论文范文
浅议比较文学论文范文摘要:比较文学跨文明研究体现了学科跨越性的最新内涵。
可以说,它突破了传统比较文学学科理论的“西方中心主义”。
而11,当跨文明研究真正将研究视野拓展到不同文明之间时,其“去中心化”的意义就更为凸显了。
关键词:比较文学;跨文明研究一、关于比较文学跨文明研究可比性的两种声音正如上文所提及的,比较文学跨文明研究并不是一种新出现的理论, 但是这一研究在比较文学学科理论体系中还没有真正得到学理上的梳理与完善。
如由法国比较文学学者马利•伽列乂译卡雷给出的法国学派比较有代表性和最明确具有权威性的定义:“比较文学是文学史的一个分支:它研究在拜伦与普希金、歌徳与卡莱尔、瓦尔特、司各特与维尼之间,在属于一种以上文学背景的不同作品、不同构思以至不同作家的生平之间所曾存在过的跨国度的精神交往与实际联系。
”以及由美国学者亨利•雷马克提出的美国学派最有概括性的定义“:比较文学是超出一国范围之外的文学研究,并1L研究文学与其他知识和信仰领域之间的关系,包括艺术如绘画、雕刻、建筑、音乐、哲学、历史、社会科学如政治、经济、社会学、口然科学、宗教等等。
简言之,比较文学是一国文学与另一国或多国文学的比较,是文学与人类其他表现领域的比较。
”可以说,上述两派关于比较文学的界定均不涉及跨越异质文明的内涵,法国学派关照的视野往往局限在欧洲各国之间,而美国学派虽进一步拓展了学科的范围,但其视域的投射依旧集中在西方文明的领域内。
因此,这样一种传统的西方比较文学学科理论,其研究的触角仅仅局限在口身单一的文明圈内,并没有讨论跨文明的可比性问题。
不过,随着东方比较文学的繁荣发展,以及比较文学学科口身的演进,逐渐有西方学者意识到长期被西方文明掩盖或忽视的其他文明的存在,开始在比较文学领域内思考关于跨越异质文明的问题。
而纵观中外不同学者对丁•比较文学跨文明研究可比性的思考,我们会发现有两种声音较为突出并富有代表性。
一不具备可比性20世纪90年代,著名的美国政治学家亨廷顿出版了他颇具时代意义的专著《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提出了极具争议的“文明冲突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西方诗人对中国诗人创作影响——以拜伦和梁启超为例摘要:梁启超是中国历史上赫赫有名的人物,他在在哲学、文学、史学、经学、法学、伦理学、宗教学等领域,均有建树。
拜伦是英国19世纪初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兼革命家,他的诗歌大胆、自由。
他对中国近代对中国近代社会产生了积极而广泛的影响,梁启超是近代诗人中受影响最早也是较深的一个。
拜伦精神及其积极浪漫主义的诗风都对梁启超创作的新诗体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使梁启超的诗歌在思想内容及风格上都有别于传统诗,别树一帜,开拓出传统诗歌的新国土,成为真实反映近代社会现实,充满慷慨豪迈之气的时代之诗,在中国诗歌发展史上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梁启超拜伦诗歌创作影响梁启超是中国近代历史上的功勋人物,在古老的中国风雨飘摇之际欲扶大厦之将倾。
他锐意革新,救亡图存,公车上书,百日维新,他立志将腐败的清王朝的统治转变为君主立宪制制度。
他是一名出色的革命家,同时在学术领域也卓有成效。
他的散文、诗歌等均渗透着他的政治思想。
他处在新旧交替的社会,中外交流碰撞的时期,在中国文学由传统的古典型向现代型过渡、转化的过程中,梁启超无疑是一个承上启下的关键人物。
他能起到这样的作用,是因为他既秉承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又具有了世界性的眼光,能在中外文化交流的大背境、大框架下,构筑诗界、小说界、文界革命的瑰丽殿堂。
当然,他在文学上所做的努力对中国文学的现代化转型来说是功过参半:功,在于使中国文学以外国文学为类比模式而获得了新的活力;过,在于把刚刚萌芽的现代型文学引入了功利主义的非文学轨道。
但由于他在政治上抱着理想主义态度,并且以诗、文、小说作为鼓吹这种理想的工具,加上他本人又有浓厚的浪漫气质,所以他的作品在宣传启蒙救国的同时,也带上一种明显的浪漫主义色彩。
拜伦,19世界英国著名的浪漫主义诗人,学生时代即受到启蒙思想的影响,拜伦不仅是一位伟大的诗人,还是一个为理想战斗一生的勇士;他积极而勇敢地投身革命,参加了希腊民族解放运动,并成为领导人之一。
拜伦扮演着诗人兼革命家的双重角色,对世界各国的近代政治与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是英国浪漫主义的代表诗人,也是一位为欧洲各民族民主自由而奋斗,为希腊的独立而献身的革命战士。
他的一生为民主自由、民主解放的理想而英勇斗争,将自己努力创作的诗篇看成是掷向敌人的“手榴弹”,强烈地表现出对当时封建专制的憎恨,对资产阶级民主自由的向往。
拜伦以其饱含爱国主义精神,充满着民主主义反叛精神的不朽诗篇,以及为欧洲各民族主义自由而英勇斗争的行为,对西方的政治和文学都带来了深远影响,对与处于同一时期的中国,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本文试图就拜伦与梁启超的诗歌创作关系作一些探讨。
一拜伦献身于民主、自由的精神引起梁启超强烈的共鸣,使他最早从行动上作出回应,推介拜伦。
中国近代,正是“精神日就于荒落”的时代。
“为呼维新,既二十年,而新声迄不起于中国”,在这种情况下,以梁启超为代表的先进的中国人,有感于拜伦献身于自由、独立伟大精神,将他封为“精神界之战士”❶,希望从他那里取得投身革命所需要的精神力量和战斗武器。
梁启超认为:“拜伦最爱自由,兼以文学的精神……助希腊独立,竞自从军而死,真可谓文界里头一位大豪杰。
”❷他推崇拜伦,并为了推动维新革命,鼓舞国人,他将融注了拜伦精神的作品积极译介给国人。
梁启超这一首创行为得到了胡适的充分肯定,他说:“拜伦诗之入汉诗,始于梁任公。
”❸梁启超译介拜伦的作品是《哀希腊》。
《哀希腊》是出于拜伦长篇诗体小说《唐璜》的第三章,是作品中一位希腊爱国志士吟唱的歌。
梁启超用中国传统的词曲形式译述,“以不失其精神为第一义”❹,共译《哀希腊》中一、三两章。
这两章分别写进了他的《新中国未来记》。
与此同时,梁启超还在小说的同一情节中,译述了拜伦的《渣河亚(Giaour)》中的一段。
《哀希腊》和《渣河亚》这两首诗在小说情节中,是由“二十来岁—个少年中国之美少年”这一人物用英语吟诵的。
英文句后附梁氏的汉文译诗。
这里的“美少年”是身为资产阶级新战士的梁启超思想中的“少年中国”里的“新人”,诗人借这两首诗以抒发“怀前古之光荣,哀后人之零落”❺的感喟。
因为在梁启超看来,眼前清朝统治下的衰老中国,犹如曾经有过光荣的历史、灿烂的文明而今已衰落的希腊,所以借这两首诗以倾吐自己不满中国现状的感叹,期望中国“独立”并“改良”为“少年中国”。
所以经梁启超及后来的苏曼殊、马君武等人不断译介拜伦的作品,一时间,“拜伦的诗多为青年所爱读”❻。
为进一步焕发国人的革命热情,梁启超在主编的《新小说》创刊号卷首刊登了拜伦头裹花巾去助希腊独立的大幅肖像,以此激励了心中“有叫喊复仇的和反抗的”青年,使他们“惹起感应’。
缈而心神俱往。
拜伦的形象深入民心,成为民主、自由、独立的同名词,在中国近代产生了巨大而积极的影响。
这其中与梁启超的积极推介分不开,同时也恰恰印证了拜伦精神对梁启超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二拜伦精神对梁启超诗歌内容的深远影响。
梁启超为推动“诗界革命”,身体力行,不断进行新诗创作。
他认识到拜伦对中国近代政治及新派诗创作的重要影响,所以勇于在拜伦等人身上汲取爱国主义养料,并将拜伦式的精神(指为希腊民族而战的牺牲精神)融注于诗中,这使他的诗以截然不同于任何一家中国古典诗的崭新面貌,独立于诗坛。
由于拜伦精神的融注,使梁启超诗歌的思想内容开拓出新的国土。
主要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第一,表达锐意维新的抱负,体现改造社会的雄心壮志。
这方面的突出诗作有《志未酬》、《举国皆我敌》、《自励六首》、《留别梁任南汉挪路卢四首》、《书感四首寄星洲富公仍用韵》之三等。
“献身甘作万矢的,著论求为百世师,誓起民权移旧俗,更研哲理牖新知。
十年以后当思我,举国犹狂欲语谁?世界无穷愿无尽,海天寥廓立多时。
”这首《自励》诗,反映了梁启超虽经挫折流亡海外,但是初衷未改,斗志仍存。
诗中充满舍我其谁的气概和百折不挠的精神,体现了梁启超作为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的无私奉献精神,这是梁启超的人格意境、人格理想。
不难看出,这是拜伦献身于希腊民族独立斗争精神在他诗中的融注。
“阐哲理指为非圣兮,倡民权日畔道。
积千年旧脑之习惯兮,岂旦暮而可易?先知有责,觉后是任……君不见,苏格拉底瘦死兮,基督钉架,牺牲一身觉天下。
”这首《举国皆我敌》表现出诗人以一身觉天下的高度责任感,锐意改造社会的雄心壮志。
读其诗,仿如见到拜伦正头裹花巾奔向希腊,为希腊民主而战的巨幅肖像..“志未酬,志未酬,问君之志几时酬?志亦无尽量,酬亦无尽时。
世界进步靡有止期,吾之希望亦靡有止期..但望前途之宏廓而寥远兮,其孰能无感于余情?嗟乎,男儿志兮天下事,但有进兮不有止,言志已酬便无志”。
这首《志未酬》体现了诗人虽几经颠沛,流亡他乡,但心系民生、志在天下的情怀,顽强奋进和自强不息的意志溢于言表。
这高瞻远瞩的英雄气概有如拜伦笔下的“拜伦式英雄”。
他在《留别梁任南汉挪路卢四首》中同样表达出他改造社会的雄心壮志。
第二,救亡图存的爱国热院。
这类诗较多,如《壮别二十六首》、《书感四首》、《爱国歌四章》等。
“丈夫有壮别,仗剑行复仇。
一卮酹易水,如闻风萧萧。
今我其蹉跎,墓草宿已凋。
中夜栗然起,胥江号怒潮。
”这是《壮别》之三,透过诗句,一个仗剑复仇的拜伦式英雄跃然纸上。
体现了诗人强烈的爱国热情和复仇精神,斗志昂扬,令人振奋。
“泱泱哉!我中华。
最大洲中最大国,廿二行省为一家。
物产腴沃甲大地,天府雄国言非夸。
君不见英日区区三岛尚崛起,况乃堂蟊我中华!结我团体,振我精神,二十世纪新世界,雄飞宇内畴与伦!可爱哉!我国民可爱哉!我国民。
”这是《爱国歌》第一首,以激昂文字,抛洒诗人一腔爱国热忱以我国地大物博和“英日区区三岛”作比,激励国人焕发精神,奋起救亡图存,创造二十世纪新世界……这些洋溢着爱国之情的诗篇,充分体现了身为维新革命家的诗人的伟大胸襟和人格理想,也充分体现了拜伦精神在其诗的熔铸。
第三,反映社会现实,对黑暗社会进行揭露和抨击。
身为英国贵胄的拜伦,同情被压迫被剥削的劳动人民,支持弱小民族的解放运动,为希腊独立而英勇献身的大无畏的英雄主义精神。
正是这种大无畏的英雄主义精神,激励着梁启超拿起诗作武器,向黑暗的社会挑战,对它进行无情的揭露和有力的抨击,深刻反映劳动人民深受苦难的近代社会现实。
“呜呼,济艰乏才兮,儒冠容容。
佞头不斩兮,侠剑无功。
君恩友仇两未报,死于贼手毋乃非英雄。
割慈忍泪出国门,掉头不顾吾其东。
”这首《去国行》是诗人在“百日维新”失败后辞国赴日途中所写。
全诗仇怨交作,百感交集,突出表现了诗人对旧体制深恶痛绝,对旧体制要实施“破坏主义”的一种意境,这意境有如拜伦的浓重的撒旦主义色彩,亦即挑战、破坏、复仇,于是,鲁迅又冠以“摩罗”精神,将拜伦誉为“叫喊复仇和反抗的”“摩罗诗人”的“宗主”。
❼梁启超以拜伦这位“摩罗诗人”为榜样,将“摩罗精神”融进诗中,大胆地向旧制度、向清王朝提出挑战。
梁启超对拜伦的推崇以及他个人身历维新变法的政治风云,足迹遍及亚欧澳,再加上诗人的气质,政治家的襟怀,学者的博奥,这些使他的诗有一种不凡的气度和大开大合、雄浑苍莽的特质,其豪迈的积极浪漫主义诗风,是“取泰西文豪之意境之风格”融注而成的。
拜伦对梁启超的影响是积极的,梁启超对拜伦的学习是主动的,所以梁启超既是对拜伦进行绍介的第一人,也是自觉将拜伦精神、拜伦诗风融注在自己诗中的近代杰出诗人。
他的诗歌创作,不论是思想内容还是艺术风格,都充分体现了拜伦的思想及诗风,从而显得别树一帜,在广大国民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不仅扫荡了传统的旧诗颓风,开拓了晚清诗界的新国土,而且也在一定程度上,在内忧外患的近代社会中,起到振奋国人,奋起救亡图强的作用,这就是梁启超诗歌创作的贡献。
注释:❶❻《鲁迅全集》卷1第65页、第220页;❷❺梁启超:《新中国未来记》第4回,《饮冰室合集·专集》第19册;❸胡适:《尝试集》;❹梁启超:《新中国未来记》卷末总批;❼《鲁迅全集》第1第23页;参考文献:【1】互联网:/view/8388.htm.【2】互联网:/view/1999.htm.【3】互联网:/p-414243956.html.【4】互联网:/Article/CJFDTotal-TJDS201202016.htm.【5】倪正芳.近代留日群体与中国式拜伦想象的初次构建【J】,船山学刊,2009年第2期.【6】郉益强.从民本到民权的创造性接转——梁启超晚年民权思想之一面【J】,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科学社会版),2007年第60期.【7】李公文罗文军.论清末"拜伦"译介中的文学性想象【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36期.【8】鲁迅.鲁迅全集【M】(1).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9】胡适.尝试集【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10】梁启超.新中国未来记【M】.广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