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软收购诺基亚的另一种解读
【精品】案例分析诺基亚与微软
案例资料一:諾基亚CEO给同仁的一封信:燃烧的平台2011年 2 月 9日消息,诺基亚(Nokia)首席执行官史蒂芬•埃洛普(StephenElop)最近致员工的一份内部备忘录曝光.在这封被誉为“最令人兴奋和有趣"的CEO内部备忘录中,埃洛普承认诺基亚在竞争对手面前不断失利,市场份额不断遭到蚕食,领导地位面对挑战。
埃洛普指出,诺基亚已经身处“燃烧的平台”,而Symbian系统“在领先市场缺乏竞争力”,因此需要决定“是建造、促成还是加入某个生态系统".他表示诺基亚将进行改革,并透露于2月11日的一个投资者活动上公布新战略。
以下为备忘录的全文:大家好:有这样一个相关的故事,一个人在北海的一个油田钻井平台上工作。
有天晚上他被响亮的爆炸声警惊醒,突然发现所处的平台已经燃烧起来。
当时,他正被熊熊的火焰所包围。
他努力穿过浓烟和烈火,跑到平台边缘,但却只看到四周黑暗、冰冷的海水.烈火不断逼近,他只有几秒钟的时间作出反应。
要么站在平台上,等待自己被烈火吞噬,要么从30 米高的平台上纵身向下跳,落入冰冷的海水中。
这个人站在“燃烧着的平台”上,他必须作出选择.他决定跳下去。
这令人出乎意料。
在通常的情况下,他可能根本不会考虑跳入冰冷的海水中。
但当时的情况非同寻常——他所处的平台已经着火了.这个人后来幸运的被救了出来。
在获救后,他指出“燃烧的平台"急剧的改变了他的行为模式。
我们现在同样处于一个“燃烧的平台”当中,我们必须决定如何改变我们的行为模式。
在过去的几个月,我已经和大家分享了从股东、运营商、开发者、供应商及员工处获得的意见。
今天,我将继续分享我所了解的东西,以及我的信念——我意识到,我们正处于一个燃烧的平台当中。
并且,这个平台上发生了多次爆炸—-多个炽热的着火点包围了我们.例如,我们的竞争对手施加的压力越来越大,速度也超出了我们的预期。
苹果重新定义了智能手机,并将开发者吸引到一个封闭但却强大的生态系统,从而改变了市场格局。
微软的好生意,诺基亚的悲剧
微软的好生意,诺基亚的悲剧原文作者:东言东语两个智能手机上的失意者,终于抱团求生存了。
微软9月3日宣布,收购诺基亚设备与服务部门。
20XX年第一季度收购将全部完成,微软将向诺基亚支付亿欧元,此外还有亿欧元用来购买专利资产。
两个失意者的结合有意义吗?智能手机会从安卓和IOS双强对决变成三国演义吗?微软必须出手这次的收购确实是意料之外、情理之中。
所谓情理之中,其实是微软不能承受失去诺基亚的代价,如果微软出品的Windows Phone系统(下文简称WP)阵营失去了诺基亚,那么微软基本上要和智能手机市场说拜拜了。
目前,诺基亚已经惨淡到要重新靠低端功能机来支撑出货量的地步了,这与它选择WP系统作为智能手机平台息息相关。
如果再这样惨淡下去,诺基亚可能不得不再次审视其智能手机战略,站在手机制造商的角度,推出一款主流的安卓手机是一种求生存的好的方法,这正是微软最不愿意看到的。
如果诺基亚都脱离了WP阵营,以后还有谁会铁了心跟微软走?所以微软必须出手,盟友不行了,那就收购过来,即使亏损也要维持一个平台的生态,否则没了终端,WP平台生态立刻瓦解。
[论文]所谓意料之外,是诺基亚答应得如此之快和卖得如此廉价。
说实话,笔者觉得诺基亚还是很有本钱向几个厂商抛出橄榄枝的,至少可以抬抬价,在被微软收购前,诺基亚又不是一定不能做其他终端。
如果谷歌出手收购,微软就完了;如果被华为之类终端商收购,其未来也有较多可能,不过被以前的小弟收购确实难以接受。
但收购诺基亚的价格不到40亿欧元,连仅仅聚焦在国内市场的小米的估值都不如,真是长江后浪推前浪,可见我们熟悉的老品牌早已掉价。
成为下一个苹果?收购对诺基亚来说未必是桩好生意,但对微软来说,真的是值了。
花30多亿欧元暂时保住了一个领域,而且是代表未来发展前景的领域,稳住了整个阵营的人心,相当的值。
更值的是,通过收购,微软具备了成为下一个苹果的基础。
购买了诺基亚,微软多了很多想象。
从布局上,微软成为了具备从软件平台到硬件设备的一体化公司,和苹果、谷歌站在了同一行列上。
微软收购诺基亚谈判案的反思
微软收购诺基亚谈判案的反思作者:庄铎丽微软与诺基亚的收购谈判持续了七个月,乍一看是一块又臭又长的裹脚布,但其间的情节却是风云翻涌,惊心动魄。
这场收购案,经历四次谈判,最终艰难取得圆满成功,其中甚至付出了“血”的代价。
一场商业谈判能否继续下去最终成功,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双方对合作的渴望。
第一次谈判失败后,微软与诺基亚都没有放弃合作的可能性,继续寻找下一次谈判的机会。
奠定这次成功合作基础的第三次谈判,双方在地图这一业务上,达成共识:微软持有使用权,诺基亚保留专利权。
在这次谈判里,微软与诺基亚双方都展现出了大公司优秀的谈判才能,堪称商业谈判典范:1、成功的关键因素是:在谈判之中,尽量面对面当面会谈。
把谈判人数控制在小范围内,同时保持双方对话时的亲密感。
找到旗鼓相当的对手进行谈判。
提前规划谈判策略,事先准备各种情景。
在提问题时,思路完整,条理清晰。
知道你的极限、你的底线,以及什么时候该放弃。
让董事会始终与你同行。
保持谈判的势头。
建立人际关系是谈判的重要组成部分。
变阻碍为机遇,以此创造信任。
放下自尊。
2、潜在的教训是:不要囿于成见,被传统的谈判和交易方式所束缚。
相反,要审时度势,因时制宜。
不卑不亢,持之以恒。
不去饰演角色,诚意展现自我。
明见万里,智察秋毫。
深思而慎行之。
万事俱备,则气定神闲。
这里我有一个思考:共享地图代码这么简单的事,他们双方真的是最后才想到的吗?我认为不是。
微软势大,要取缔老大哥;诺基亚势弱,要寻找出路。
双方都有非常强烈的合作需求与欲望,而一直在争的,不过是谁多拿一些利益罢了。
谈判一度陷入僵局,是双方都不想看到的,于是第三次谈判,双方一起下台阶,共享地图代码。
谈判是另一个赌场上的博弈,但又与博弈不同:它的过程可以像博弈,但最终结果却可以达到双赢局面。
但这建立在双方对于成功合作的渴望,微软与诺基亚如此,其他千千万万的企业也是如此。
因此在这桩商业谈判案件中,我最大的启示就是:要跟有合作意愿的企业进行谈判,不要强扭不该扭的瓜。
微软收购诺基亚案例分析
微软收购诺基亚
• 2013年9月微软宣布,将以72亿美元的价格收购诺基亚的设备与 服务业务。 • 2014年4月21日晚,诺基亚对外宣布,预计将于4月25日完成将 设备业务出售给微软的交易。针对交易完成后诺基亚将更名“微 软移动”的说法,诺基亚内部人士对记者表示,诺基亚的品牌不 会消失。 • 另外,微软收购的只是诺基亚的部分资产,其中并不包括“诺基 亚”这个品牌,微软只是获得了该品牌的长期使用权,因此微软 实际上并不能决定“诺基亚”这个品牌是否继续存在。今后诺基 亚将致力于移动网络基础设施软件和服务、测绘导航和智能定位、 先进技术研发及授权。
3.押命运于Windows phone
• 诺基亚曾在两年时间里尝试扭转这种颓势,但最终 无功而返。2010年,诺基亚与微软结成了攻守同 盟,在软件系统层面全力转向微软的Window Phone,诺基亚CEO埃洛普在企业受困之下,企 图全面委身微软“赌一把”。同时放弃了Symbian 和Meego操作系统,这使得诺基亚几乎一个季度 内就崩溃了。诺基亚高管试图凭借Windows phone返老还童,夺回此前丧失的地盘,但由于低 劣的执行能力,该公司花费了整整八个月时间才生 产出了第一款诺基亚Windows Phone智能手机, 这在手机市场的疯狂竞争中算是比较长的一段时间; 更加糟糕的是,消费者对这款手机的反应也相当冷 淡。后来虽然Lumia系列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诺基 亚的压力,但终究不能改变智能手机市场的局势。
诺基亚新态势 未来状况或有改善?
此为诺基亚(NYSE:NOK)发布2015财年第四季度及全年财报。财 报显示,按照国际财务报告准则(IFRS)计算,诺基亚第四季可持 续运营 业务净销售额为36.09亿欧元(约合40.8亿美元),较上一 财年同期的35.10亿欧元增长3%;净利润为17.90亿欧元(约合 20.2亿美 元),较上一财年同期的4.43亿欧元增长304%。现在诺 基亚的主要业务为诺基亚通信业务和诺基亚技术部门。
微软收购诺基亚案例分析
精品资料
二、收购(shōugòu)起因 在一篇来自于微软的文稿中,微软指出了收购诺基亚的原因:
1、提高它在手机市场的占有率和利润,完善自身的产业结构。 2、微软需要向其用户提供一流的Windows Phone手机体验(tǐyàn)。 3、阻止谷歌和苹果瓜分APP市场,微软需要在APP市场上有所作为。 4、微软认为诺基亚的专利集合是世界上最有价值的科技板块之一,所以这 次收购,微软意在加速Windows Phone的创新进程,并为其未来发展打下基础。
双超越。
2013年9月3日,微软宣布以约54.4亿欧元价格收购诺基亚设备与服务部门(诺基亚手机业 务),并获得相关专利和品牌的授权。诺基亚未来将努力发展Here地图服务、诺基亚解决方案与 网络(NSN)和领先科技三大支柱业务。
2014年4月25日,诺基亚宣布完成与微软公司的手机业务交易,正式退出手机市场。
精品资料
4.带来的弊端(bì duān) 然而这一收购对于微软的负面影响正在浮上水面。在最近提交的监管报告中,微软面向投资 人揭示了手机业务的现状和前景。行业分析师表示,最早在二季度,微软将对手机业务进行 “灾难性”的资产减记。 市调机构最新数据显示,在全球智能手机操作系统市场,微软 WP 份额仅为 2.8%。如果以收 购前后的市场份额作为衡量依据,微软收购诺基亚业务,是一个完全失败的决策。收购之后, 华为等其他手机厂商,对于 WP 的兴趣大幅下滑,市面上 WP 手机的可选范围更加狭窄。 在报告中,微软称“手机硬件”部门在第一季度陷入亏损。该部门收入为 14 亿美元,但是 总体成本比收入高出了 400 万美元。换言之,微软每销售出一部手机,亏损 12 美分。这个亏 损额,还没有计算市场营销费用、研发费用等。 更令人吃惊的是,微软提示投资人,将需要对手机资产进行资产减记。“考虑到最近的表现, 手机硬件部门正在面临资产减记的更大可能性。” 微软表示,手机业务未来(wèilái)的现金流将会下滑,手机销售增幅将会下降,这将导致手机 业务部门的资产减记,这将给微软公司盈利带来实质性的影响。
诺基亚启示7大教训
诺基亚"陨落",启示其他领军企业7大教训诺基亚曾经一度是手机行业的王者,其最辉煌的时候市值高达1100亿欧元,而出售给微软的价格为55亿欧元。
一个手机王者为什么最终却廉价的成为了微软的附属品?1. 没有抓住消费趋势,最终被后来的苹果三星等全面超越。
在功能手机时代,诺基亚是当之无愧的王者,那个时候功能手机的消费趋势是由诺基亚在引领。
但是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消费者对于手机的需求已经不是简单的满足在通话、短信等层面,而变成了随时随地的娱乐和互联网应用。
一直到最近要推出的4100万拍照神器Lumia 1020,诺基亚固守功能,没有真正的抓住消费者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智能化的消费趋势,导致其在产品的创新方向上远远落后竞争对手。
2007年iPhone来了,紧接着Android手机来了,三星、HTC来了,这些手机依托于新的软件系统,已经不再主打基础功能,而是娱乐和应用。
启示:作为行业的领导品牌,不能挖掘消费需求,引领消费趋势,重新定义产品,不能带给消费者产品的创新体验,将可能被后来者反向颠覆。
2. 对市场的变革反应迟钝,过于沉溺于过去的辉煌。
尽管有苹果等后来者的冲击,但是诺基亚曾经在一段时间内,一直坐拥全球手机老大的位置,俯视众手机厂商,正如诺基亚N9上市的时候所主张的那样:“不跟随”,对于手机行业的市场变革缺乏便捷的反应,过于沉迷于过去的辉煌,最终走向没落。
启示:领导品牌,一定不能忽视和漠视破坏者和颠覆者的创新,当新的竞争对手进来改写了行业的创新规则的时候,作为领导品牌,一定要想办法跑到对手的前面,而不是坐而观望,或者视而不见。
3. 专利和新技术不能及时进行消费者转化。
苹果乔布斯曾经说过,苹果的核心不是技术,而是技术与人文的结合。
只有新技术和消费者需求真正融合的时候,才能产生创新的产品。
诺基亚前高级经理Juhani Risku 写了一本书,叫做《Uusi Nokia》(新诺基亚),书中,他对于诺基亚的改革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他认为,诺基亚不缺乏技术和研究,缺乏的是把技术转化为商业的能力。
微软收购诺基亚案例分析
•
并购动因—微软的危机意识
微软的危机意识
• 1,移动市场发展前景诱人 • 随着目前移动互联网的急速发展,PC行业发展 前景不容乐观,微软的发展面临挑战,急需进 行一次转型,同时,移动终端发展潜力巨大, 市场广阔,大有取代PC之势。在此情况下,微 软于2010年2月15号发布了移动操作系统 windows phone7,并与诺基亚达成合作。但由 于安卓和苹果雄霸移动市场,windows phone 的市场份额只有3%左右。2012年6月21日,微 软发布windows phone8,打通PC桌面与移动终 端用户界面,Windows Phone开始借助自己在 桌面端的绝对优势向移动终端系统发力。
案例分析—— 微软收购诺基亚手机业务
小组成员
周凤,周兴兴,李淑慧,徐溶涵, 徐巾梁,孙志涛,陈涵
导宣布,将以72亿美元收购诺基亚手机业 务,以及大批专利组合的授权。 • 微软将以37.9亿欧元收购诺基亚的设备 与服务部门,同时以16.5亿欧元购买其10年 • 期专利许可证,共计54.4亿欧元,约折合 71.7亿美元。
案例背景
移动互联网时代,手机市场曾形成了以 安卓操作系统的三星、HTC,以ios操作系统 的苹果和以塞班为操作系统的诺基亚三大 阵营。但,塞班系统缺乏技术更新等原因 而逐渐衰败,诺基亚手机霸主的地位不复 存在。同时,微软也加入混战,发布了 Windows phone系统。诺基亚弃塞班投向微 软的怀抱,一心生产Windows手机,以求在 风云变幻的手机市场得以生存。
2012年手机操作系统市场份额
诺基亚的衰落
诺基亚的衰落
• •
•
1,诺基亚固守功能,不发展娱乐和互联网功能——作为行业的领导品牌,不 能挖掘消费需求,引领消费趋势,重新定义产品,不能带给消费者产品的创 新体验,将可能被后来者反向颠覆。 2,对于三星和苹果的崛起,诺基亚沉溺于过去的辉煌——领导品牌,一定不 能忽视和漠视破坏者和颠覆者的创新,当新的竞争对手进来改写了行业的创 新规则的时候,作为领导品牌,一定要想办法跑到对手的前面,而不是坐而 观望,或者视而不见。 3,战略摇摆,举棋不定,固守塞班系统——当竞争对手已经形成了完整的产 业生态的时候,领军者需要考虑,自己能不能自己迅速构建生态,如果不能 快速构建出自己的生态系统,那就应该开放的和别人合作,放弃安卓系统而 固守不成熟的Windows Phone,是导致诺基亚跌出第一手机阵营的核心原因。
Wintel对诺基亚战略选择的影响分析
Wintel对诺基亚战略选择的影响分析作者:施凡基张睿来源:《商业经济》2014年第02期[摘要]2013年9月3日,微软以72亿美元收购诺基亚手机业务,相较于巅峰期1000亿欧元的市值,这对诺基亚而言无疑是一种严重的教训,而导致这种结局的原因的主要有两个:一是微软与英特尔的博弈;一是诺基亚自身的战略选择。
诺基亚在两大巨头干扰下做出了错误的战略选择,最终导致手机业务被战略盟友收购的结局。
从企业战略管理的角度,这可以视为分析企业战略选择的一个经典案例,而诺基亚的案例最终带来的启示是:企业在战略联盟的选择中,要全面分析各方面的影响因素和可能造成的后果,以达到预期的效果。
[关键词]Wintel;诺基亚;企业战略;博弈;启示冲图分类号]F740 [文献标识码]B一、移动互联网革命2007年,苹果公司发布了iphone手机,揭开了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序幕。
随后,谷歌公司发布了与苹果系统(IOS)功能类似的Android系统(安卓),其开源免费特点立刻受到了众多厂商的欢迎,各商家纷纷推出安卓系统的设备。
智能手机与平板电脑几年内风靡全球。
然而新兴的移动互联网产业,也对一些传统的巨头构成了威胁。
后PC时代的到来。
在此之前,PC(个人电脑)是人们主要信息终端,PC的繁盛造就了“Wintel联盟”。
微软(microsoft)为PC提供windows操作系统,英特尔(intel)则提供处理器,二者统治了PC市场十余年,几近垄断。
但移动互联网时代遭遇滑铁卢。
1.移动设备蚕食市场。
PC市场被移动设备蚕食,首当其冲的微软的windows业务,windows是微软开发的操作系统,被90%以上的PC所采用,因此windows对外的授权费用是微软收入的主要来源之一。
然而随着Pc占有率的下降,windows的占有率也随之下降,于是微软开始遭受损失。
2.ARM阵营的壮大。
ARM公司主要负责为操作系统提供底层构架。
相比于英特尔公司的X86构架,ARM的构架指令精简且具备低功耗的特点,更适合手机平板等移动设备。
博弈论视角分析诺基亚浮沉
微 软 曾经 是 移 动 平 台 的 龙 头 老 大 ,但 是 自从 苹 果 公 司 进 入 市 场 后 ,其 优 异 的性 能彻 底 击 败 了 微 软 ,于 是 微 软 公司 选 择 从 头开 始 编 写一 款 新 的 手机 系 统 ,不 过编 写完 成 需 要 时 间 ,而 且 还要 强有 力 的合 作 伙 伴 。作 为 桌 面 系 统 的绝 对 垄 断 者 ,微 软 知 道 即使 系 统 即使 再 好 , 如 果 市场 占有 率 过低 沦 为 非 主 流 系 统就 会 被 开发 者 抛 弃 ,进 而 被 手 机 厂 商和 消 费 者 抛 弃形 成 恶 性 循 环 ,微 软 开 始 与诺 基 亚进 行 谈判 ,因为 诺基 亚 拥有 极其 出色的 硬件 设 计能 力 。 接 着诺 基 亚 董 事 会 聘请 埃 洛 普 出任 C E O,他2 O 1 O 年9 月 开始 掌 舵 诺 基 亚 公 司 , 成为 这家 拥有 1 4 5 年 历 史 的 公 司第 一位 非芬 兰 籍 C E O 。在 就 职不 久 后 的一 次 演讲 中,他 将 诺基 亚 形容 为 “ 燃 烧 的钻 井 平 台 ” 。2 O l 1 年2 月1 1 日 ,诺 基 亚 对 外 宣 称 与 微 软建 立 战 略合 作 伙伴 关 系 ,W i n d o ws P h o n e 将 成 为诺 基 亚智 能手 机 的首选 操 作系 统 ,其 中微 软 将 向诺 基 亚支 付超 过 1 0 亿美 元 的W i n d o w s 手 机推 广和 研 发 费用 。不 久 诺基 亚 宣 布 放 弃 塞班 , 同时 将 和英 特 尔 公 司 合作 的M e e G o 项 目开源 。
一
、
倪 ,2 01 2 年 为 了获 得 公 司运 营 的 现 金流 ,诺 基 亚 公 司 出售 了针 对 高 端 市场V e r t u 品牌 , 出售 了芬兰 的 总部 大楼 ,大量 裁 员 。 在功 能手 机 时代 ,诺 基亚 具有 极佳 的用 户 品牌 效应 ,从 1 9 9 6 年 开 始 ,诺基 亚手 机 连续 1 5 年 占据 手 机 市 场 份 额 第 一 的 位 置 。 然 而 , 自从2 0 0 7 年i p h o n e 出现 开启 的智能 手机 时代 ,诺 基 亚逐渐 落 伍 ,本 文 从 博弈论 视角 分 析在 此阶 段诺基 亚 公司采 取 的公 司经 营策 略 。 二 、博 弈论 实证 分 析 本 节抽 取诺 基 亚 在 智 能机 时代 的几 个 重 要 回合 的博 弈 来 分 析 诺 基 亚 的 经 营 策 略 , 主 要 是 第 一 次 与 新 秀 苹 果 公 司 的 斗 争 , 第 二 次 选择 智 能机 系 统 。其 中第 二次 智能 机 系统 的选 择尤 为 重要 。 1 、诺基 亚 与苹 果专 利之 战 时 任苹 果 公司C E O的史 蒂夫 ・乔布 斯于 2 0 0 7 年1 月9日由发布 了 i p h o n e ,第 一代 i P h o n e 上 市后 引发 了热潮 ,N2 0 0 8 年第 四季度 ,苹果 公 司超 过R I M ,成 为 了仅 次于 诺基 亚与三 星第三 大手机 制造 商 。而在 苹 果推 出i P h o n e 时 ,诺基 亚C E 0 康培 凯多 次表 示, 诺 基 亚对此 并 不重 视 ,甚至不 屑一顾 。但是很快 诺基亚就 被跨界 的苹果打 得头破血 流 。 在 此 此 情 况 下 ,诺 基 亚 与 苹 果 发 生 碰 撞 , 也 就 是 诺 基 亚 与 苹 果 专 利 大 战 。一 方面 诺基 亚 大力 发展 触摸 屏 手机 追赶 潮流 ,另一 方面 专利 阻 止 。2 0 0 9 年l 0 月2 2日, 诺 基 亚 向苹 果 公 司 提 告 , 称 i P h o n e 使用 了诺基 亚 的G S M 、U M T 和W L A N 专利 ,并侵害 了其他 1 0 项 专 利 。期 间 , 苹 果 向 美 国国际贸 易委 员会 反诉 诺基 亚 侵犯 其 1 3 项 专利 。 本 文 假 定 出双 方 支 付 矩 阵如 表 1 所 示 :双 方 如 果选 择 和 解 , 苹 果 可 以 继 续销 售 产 品 ,诺基 亚可 以获 得 专 利 费 ;如 果 苹 果 选 择 和 解 而 诺 基 亚选 择 对 抗 ,那 么 无法 达 成 协 议 , 由 于侵 权 的 属 于 基 础 专 利 , 诺 基 亚无 法 使 i p h o n e 被 禁 售 ,还 得 不 到 专利 费 ,其 收 益 为 零 ,但 是 苹 果侵 权 对 其 销 售 有影 响 ;如 果 诺 基 亚和 苹 果 同时 选 择 对 抗 , 显 然 大家 都 没 有 好 果 子 吃 ;如 果 诺 基 亚选 择 和 解 而 苹 果 选 择 对 抗 , 则诺 基 亚 可 能 赔 了 夫人 又 折 兵 , 甚至 会 被 苹 果 反 博 弈 存 在 纳什 均 衡 ,即 诺 基 亚 和 苹果 选 择和 解 。
微软收购诺基亚案例研究
微软收购诺基亚案例研究一、微软收购诺基亚的市场分析微软收购诺基亚,从表面看是诺基亚陷入困境所致,实质上,也是微软应对市场变化,克服可能出现的危机所采取的一种对策措施。
众所周知,微软横空出世以后,曾经独步天下,让所有同行只能望其项背,以至于美国反垄断机构还要通过拆分方式避免微软垄断市场。
但是,很快地,随着Google 和苹果等的诞生,微软在操作系统方面独步天下的格局开始被打破。
特别是中国和韩国手机制造商,大多采用Google 旗下的Android 系统,而不是微软的Windows Phone 系统。
即便是苹果的iOS 系统,市场占有率也是微软的3倍多。
在这样的情况下,微软实质上面临着被其他企业挤垮的危险。
也正因为如此,微软就必须寻找其他突破口,以避免在操作系统方面的落后而使企业陷入严惩困境。
要知道,手机操作系统属于高科技领域,变化速度之快,技术更新之猛,产品换代之急,根本不具备慢慢思考和摇摆的时间和空间。
如果微软还陶醉于曾经的独步天下,那么,等待他们的将是被市场淘汰。
在资本为王、利益为上的今天,微软没有这样的雅量和觉悟,诺基亚也没有这样的运气和福气。
两者的结合,完全是双方的共同利益需要,是市场竞争的必然结果。
收购诺基亚以后,微软的市场竞争力将大大提升,应该是不争的事实。
可以肯定,微软收购诺基亚以后,决不会将自己与诺基亚放在收购者和被收购者的地位来对待,不会让诺基亚处于完全的从属地位。
而会将诺基亚曾经的市场王者身份与自己曾经的市场王者身份,紧紧结合在一起,形成更加强大的市场冲击力。
2014年1月16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在京发布第3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以下简称《报告》)。
《报告》显示,截至2013年12月,中国网民规模达6.18亿,互联网普及率为45.8%。
其中,手机网民规模达5亿,继续保持稳定增长。
手机网民规模的持续增长促进了手机端各类应用的发展,成为2013年中国互联网发展的一大亮点。
soaring团队微软收购诺基亚(终极版)
案例分析——微软收购诺基亚MADE BY——Soaring目录1.微软收购诺基亚背景 (4)1.1微软简介 (4)1.2诺基亚简介 (4)1.3微软收购诺基亚事件 (5)2.微软收购诺基亚的原因分析 (5)2.1微软收购原因 (5)2.2诺基亚被收购原因 (5)3.微软收购诺基亚的环境分析 (6)3.1宏观环境(PEST) (6)3.2微观分析(SWTO) (7)4.微软收购诺基亚的影响 (9)4.1对微软影响 (9)5.微软收购诺基亚的未来趋势 (10)6.我们给微软的建议 (10)1.微软收购诺基亚背景1.1微软简介微软(Microsoft Corporation)是一家基于美国的跨国电脑科技公司。
创建于1975年,是世界个人和商用计算机软件行业的领袖。
微软公司为用户提供范围广泛的产品和服务,并通过优秀的软件予人们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通过任何设备进行沟通的能力。
以研发、制造、授权和提供广泛的电脑软件服务业务为主。
总部位于美国华盛顿州的雷德蒙德,最为著名和畅销的产品为Microsoft Windows操作系统和Microsoft Office系列软件。
Windows Phone是微软发布的一款手机操作系统,它将微软旗下的Xbox LIVE 游戏、Zune音乐与独特的视频体验整合至手机中。
2010年10月11日晚上9点30分,微软公司正式发布了智能手机操作系统Windows Phone。
微软的巨大潜力已经渗透到了软件界的方方面面,简直是无孔不入,而且是所向披靡。
公司目前在60多个国家设有分公司,全世界雇员人数近91,000人。
1.2诺基亚简介诺基亚公司(Nokia Corporation)是一家总部位于芬兰埃斯波主要从事生产移动通信产品的跨国公司,诺基亚公司(Nokia Corporation)是一家世界著名的移动通信产品制造商,创始于1865年,1871年组建为诺基亚公司,总部位于芬兰的Espoo。
诺基亚失败案例分析
诺基亚失败案例分析曾几何时,当消费者想为自己或他人选购新手机时,首先想到的品牌总是诺基亚。
这家芬兰公司拥有最多种类的产品,最好的设计,是全球最受尊敬的手机厂商。
诺基亚,这家曾经全世界手机行业的巨头,连续多年稳居欧洲上市公司市值榜单的前列,但由于产品转型过慢等诸多原因,该来的危机最终还是没有避免。
当微软斥资71.7亿美元收购诺基亚手机业务部门时,诺基亚手机的寿命终于走到了终点。
面对2000年还是3030亿欧元市值的诺基亚,收购价惨烈的只有71.7亿美元,勾起了许多人来回顾诺基亚手机由盛转衰的历程,总结诺基亚或许对其他公司具有一些参考价值。
一、盛极而衰的介绍诺基亚是一家165年历史的“老”企业,也是一家只有20多年移动通讯设备经验的“新”公司。
它的崛起归因于在合适的时间进入到了一个具有高成长性的新兴市场。
1992年,新任CEO奥利拉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策,将公司的业务全部集中到移动通讯设备上,为此他陆续剥离了木材、橡胶、电视等传统业务。
事实证明,这次战略转型抓住了移动通讯市场高成长的市场机遇,取得了非凡的成功。
1996至2001年间,诺基亚销售收入从65亿欧元增加到310亿欧元,五年增长了5倍。
自1998年之后,连续14年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手机生产商,一度占据全球手机市场份额40%,直到后来被苹果和三星超越。
随着近年来普通手机的全面普及,智能手机成为了新的竞争战场。
在智能手机领域,诺基亚也是先驱。
早在1996年,Nokia9000集合了诺基亚最畅销的手机与惠普公司“个人数字帮手”(PDA)的优点,堪称最早的“智能”手机。
1999年以后,诺基亚和爱立信分别以“Symbian”(Symbian)为公开操作系统开发各自的智能手机系列。
诺基亚的“通讯”和“N”系列,性能卓越。
2007年推出的NokiaN95集成了多种数字功能:GPS导航、500万像素的相机配备自动聚焦和液晶显示、上网和电视点播等等。
这些成就让诺基亚产生了一种错觉,诺基亚的智能手机领先优势明显,它的定价也比竞争对手的任何品牌高出20%-40%。
微软吞噬诺基亚全球手机版图恐生变局
的转 型。
6 0
≥ : , 荸 _ . . 一 . . c 二
固 7 U
口 K_ A
产 经 观 察/ I n d u s t r y
’
◆ .◆
此 次 民 部 微 币 分 软 收 购 和 价 诺 基 的 具 亚 体 之 构 间 成 近 主 4 4 要 0 亿 为 人 两
梳理 后发现 ,曾经在很长一段时期内, 软件 制造商谷歌 、微软 等与硬件制造 商摩 托罗 拉 、诺基 亚等可谓 “ 井水不犯河水”, 但随
软硬结合的Wi n d o w s 生态系统, 从而更加接 近终端用户, 最终形成全球智能手机产业微 软、 苹果 、谷歌三足鼎立之势 。 这 也就 是为什么微软公 司C E O鲍尔默 在一个与分析师举行的电话会议上说 ,他相 信微软要成为一家硬件制造商 ,而不是让其
“ 得生态者得天下。安卓跟苹果 ,已经
把这条路探 出来 了。只要构 建一个生态 系 统 ,就能实现全产业链通吃 。手机硬件可以
仅为4 %左右 ,虽然在智能手机市场排名 第 三 ,但实际上被前两名远远甩在身后。通过
收购诺基亚的手机业务 ,微软终于第一次真 正拥有了 自己的硬件制造工厂 。种种迹象表
新闻回放 微软收购诺基亚布局手机市场
这笔交易能否最终达成 ,还需要获得诺 基 亚股东 以及监管部门的批准 ,双方预计 交易将于2 0 1 4 年第一季度完成。收购完成之
说,下一步能否顺利完成对诺基亚手机业务 的整合 ,并在Wi n d o w s P h o n e 智能手机业务
上取得突破 , 成 为其能否顺应移动互联 网变
:
其中 3 7 . 9亿 欧 元 ( 约 合
3 0 5 . 8亿人 民 币 )将 用于收 购诺基 亚 的设 备 与服 务部门 ( 包括 L u mi a 智能手机 以及 功能手机业务 ),另外 1 6 . 5 亿欧元 ( 约合
收购失败案例分析
收购失败案例分析收购是企业在扩张和发展过程中常见的一种手段,通过收购可以快速获得市场份额、技术、人才等资源,推动企业的发展。
并不是所有的收购都能取得成功,有很多收购案例以失败告终。
本文将通过案例分析,探讨收购失败的原因,并总结经验教训,帮助企业避免类似的错误,提高收购成功率。
案例一:雅虎收购附近伙伴2006年,雅虎以9.4亿美元收购了附近伙伴,这是当时雅虎最大的一笔收购。
雅虎希望通过收购附近伙伴来弥补其在搜索引擎领域的短板,进一步扩大其在线广告业务。
收购之后,雅虎并没有实现预期的业绩增长,反而导致了员工流失和业绩下滑。
最终,雅虎在2017年将附近伙伴卖给了Verizon,收购价格只有5亿美元,损失了将近一半的投资。
导致雅虎收购附近伙伴失败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1.战略不清晰。
雅虎希望通过收购附近伙伴来加强其搜索引擎和在线广告业务,但是缺乏有效的战略规划和执行力,导致收购后业绩下滑。
2. 兼并整合不到位。
在整合附近伙伴的过程中,雅虎没有很好地结合两家公司的资源和团队,导致了协同效应的缺失和员工流失。
3. 缺乏审慎的尽职调查。
雅虎在收购前没有对附近伙伴的财务状况、技术实力等进行充分的尽职调查,导致了后期业绩不达预期的情况。
案例二:微软收购诺基亚2014年,微软以71亿美元收购了手机制造商诺基亚,希望通过收购来弥补在移动设备领域的短板,进一步扩大其移动业务。
收购之后,微软并没有实现预期的业绩增长,反而导致了大量员工裁员和业务重组。
最终,微软在2016年宣布退出手机制造业,诺基亚品牌也退出了手机市场。
1.战略误判。
微软在收购诺基亚时,希望通过收购来弥补在移动设备领域的短板,但是市场需求和竞争状况发生了变化,导致了收购后业绩下滑。
2. 组织文化不合。
微软和诺基亚两家公司的组织文化存在巨大差异,导致了兼并整合困难,协同效应的缺失。
3. 资产减值。
收购后,由于市场需求下降和竞争加剧,导致诺基亚的品牌价值大幅减值,成为微软财务报表的一大负担。
微软并购诺基亚跨国公司战略分析
微软并购诺基亚跨国公司战略分析第一篇:微软并购诺基亚跨国公司战略分析微软并购诺基亚跨国公司战略分析姓名:苏刚专业班级:营销(21101)学号:1114411025北京时间9月3日,微软宣布,将以72亿美元收购诺基亚手机业务,微软将以37.9亿欧元收购诺基亚的设备与服务部门,同时以16.5亿欧元购买其10年期间专利许可证,共计54.4亿欧元,约折合71.7亿美元。
由此,从今往后,诺基亚的设备与服务部门将迎来新生,成为微软的一部分。
然而,这场奇怪的联姻究竟会带来何种改变还难以知晓。
合并完成只是一个开始,要真正融合,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那么现在对于微软收购诺基亚这一事件,微软为什么要收购诺基亚?这对双方有什么利与弊?微软和诺基亚将制定怎样的战略决策?基于这些问题作如下阐述:微软并购诺基亚的原因。
众所周知,谷歌两年前以125亿美元收购摩托罗拉移动,而现在,全球软件巨头微软宣布,以约合71.7亿美元的价格收购诺基亚。
这无疑是IT界再曝重磅并购。
微软和诺基亚已经展开了密切的合作,但依然独立运作。
即便双方经常合作,但开发流程仍然步调不一。
他们有着各自的资源、工具、文化和商业机密,这会极大地影响效率。
通过收购诺基亚,微软现在可以从一开始就开发固件和硬件,因此从理论上讲,开发、制造和分销新手机和平板电脑的效率将会大幅提升。
另外,微软认为,如果能够更好地理解硬件与软件的配合方式,便能将这些知识传授给既有的合作伙伴、开发者和运营商。
并购对双方的利与弊。
对微软来说,通过收购诺基亚,微软补全了自己在移动互联网行业里的最后一环,成为了唯一一个从后台到前台,再到智能终端的一体化服务方案供应商。
一方面在采购过程中可以向提供商争取更多的成本折扣,另一方面在使用中需要售后服务的时候,也更加方便。
同时还有以下利益:1、扩大手机市场份额,提升手机业务利润;2、为用户创造微软手机的顶级体验;3、防范谷歌和苹果公司妨害应用创新、应用整合、应用分发和应用经济。
微软收购诺基亚过程[关于微软收购诺基亚的研究]
微软收购诺基亚过程[关于微软收购诺基亚的研究]关于微软收购诺基亚的研究一、案例背景9月3日下午,芬兰移动通信产品跨国公司诺基亚给《国际金融报》记者发来声明确认,经任何一方董事会决定,美国软件巨头微软公司将以54.4亿欧元(约72亿美元) 大额收购诺基亚设备及服务业务部门,并获得诺基亚专利及地图服务授权。
诺基亚称,微软将利用其大笔海外融资完成这笔交易,?预计于2014年第一季度完成,具体时间取决于诺基亚股东、相关监管部门及交易条款。
??这是向未来踏出的大胆潇洒一步,对于两家公司的员工、股东和消费者来说,是一个双赢的决定。
?即将退休的微软CEO 史蒂夫·鲍尔默在声明中称,?合并将提高微软在手机市场的市场占有率和利润,并增强微软及其合作伙伴在整个手机设备和服务领域的发展机会。
?然而,无论有多大的赞美声和质疑声,业界都不会忘记诺基亚曾如何着力创新,并逐步反超摩托罗拉,已成手机市场中的?霸主?;也不会忘记,在推崇移动互联网的这两年时间里,诺基亚是如何从裁员、卖楼到缩减业务一步步?堕落?的。
上述?变迁?同样是一种提示:结合了诺基亚的硬件和专利后,微软如何?软硬结合?,推出更符合移动互联网时代特点和消费者真正需求越来越的产品?微软又如何利用好这张牌,彻彻底底地发挥出与1+1>2的效果??间谍?做媒?外壳诺基亚表面上是一个开放的公司,但实际上极其封闭,可说是这种封闭让它走到如此境地。
?德国电信咨询公司中国区高级顾问谭炎明在法国接受《国际金融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一个最为典型的重大案件便是,在安卓已经明显占据上风的时候,诺基亚固执己见拒绝投靠安卓阵营,到最后更选择在微软Windows Phone这颗?秧苗?上吊死。
不过,仔细研究,诺基亚的?固执?似乎来源于其CEO 埃洛普。
资料显示,埃洛普于2008年至2010年担任微软业务部总裁,2010年加入诺基亚任CEO ,上任后,埃洛普全盘推翻了前任CEO 全系列康培凯亡羊补牢的系列计划,包括放弃塞班系统、与英特尔联盟研发基于Linux 的Megoo 等,最终他把绿豆放进了Windows Phone这一个篮子里。
微软完成收购诺基亚
微软完成收购诺基亚微软完成收购诺基亚随着全球科技行业的快速发展和竞争愈发激烈,公司之间的合作和兼并成为一种常见的战略选择。
其中,微软和诺基亚这两家技术巨头的合并备受关注。
微软是全球领先的软件公司,而诺基亚则是知名的手机制造商。
在两者的合并之后,将会带来怎样的变化呢?2014年4月25日,微软正式宣布完成对诺基亚的收购。
收购金额高达71亿美元,这是微软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收购之一。
这一收购意味着微软将进一步巩固其在移动设备市场的地位,并在硬件领域扩大业务范围。
诺基亚是一家具有悠久历史的芬兰公司,它在过去几十年里一直是手机市场的霸主。
然而,随着智能手机的兴起和竞争对手如苹果和三星的崛起,诺基亚的市场份额逐渐下滑。
诺基亚和微软开始合作是为了应对竞争,但由于合作效果不理想,诺基亚最终决定将其移动设备业务出售给微软。
微软此次收购诺基亚的目的是为了进一步扩大在移动设备市场的份额,尤其是智能手机市场。
随着诺基亚的加入,微软可以更好地整合软件和硬件。
微软拥有领先的Windows Phone操作系统,而诺基亚则有雄厚的手机制造和设计能力。
两者的结合将带来更高效的产品开发和更具竞争力的手机产品。
在合并之后,微软将继续使用诺基亚手机品牌,并加大对Windows Phone操作系统的投入。
微软希望通过更好的整合软件和硬件,提供用户友好的智能手机产品。
同时,微软还将加强与其他手机制造商的合作,推动更多厂商选择Windows Phone操作系统,扩大其市场份额。
此外,微软收购诺基亚还将加强其在其他领域的竞争力。
诺基亚在移动设备以外还有其他业务,比如网络设备和地理信息系统等。
微软可以借助诺基亚的技术和资源,在这些领域与其他竞争对手展开更多的合作和竞争。
然而,微软收购诺基亚面临着一些挑战和不确定因素。
首先,微软是否能够成功整合诺基亚的业务和文化,以实现合并后的协同效应仍然不确定。
另外,智能手机市场竞争激烈,微软能否与苹果和三星等主要竞争对手竞争并保持竞争力也是一个问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微软收购诺基亚的另一种解读想象现在是1999年。
不对,想象它是2006 年。
你办公室里电脑的牌子是……好吧,牌 子并不重要。
除非你从事的是创造性职业, 否则你的电脑上运行的肯定是微软 (Microsoft)的 Windows 操作系统。
而你口 袋里的手机是诺基亚(Nokia)的,或者如果 你赶时髦的话,就是摩托罗拉(Motorola) 的。
你的 mp3播放器是苹果 (Apple) 造的 (是 的,在那个时候我们还称呼它们为 mp3播放 器) ,而显示器或(和)电视机屏幕,则是三 星(Samsung)造的。
闭上眼睛,回到那个疯狂的2006年的状 态(如果需要帮助回忆,请点击这里) 。
这一 年,苹果大获成功,创造奇迹的是 iPods 和 iTunes,而不是个人电脑这个最初的使命。
谷歌(Google)还只是一个搜索引擎,一个 超级有钱的搜索引擎。
虽然摩托罗拉的 Razr 手机代表了流行文化,但诺基亚仍统治着手 机领域。
而微软?它还是那个微软,那个正 如比尔•盖茨构想的,在个人电脑上发出刺耳 白躁声的公司。
此后七年来,许多事发生了变化,不过 这在科技界算不上大不了的事。
让人觉得奇 怪的是,这些变化是怎样发生的。
苹果的 mp3 播放器发生突变,一下成了手机,改变了一 切;进而它又突变成为 iPad,颠覆了个人电 脑。
而三星的智能手机却莫名其妙地卖得更 好了,使用的还是谷歌的操作系统。
至于摩托罗拉?它的移动设备业务已经 被谷歌收购了。
而诺基亚?微软买下了它的Imagine it's 1999. Scratch that, it's 2006. The computer in your office is made by ... well, it doesn't matter who it's made by. Unless you are in a creative profession, that computer is run on Microsoft Windows. And the phone in your pocket is made by Nokia (NOK), or -- if you're feeling stylish -- Motorola. Apple (AAPL) made your mp3 player (yeah, back when we still called them mp3 players), and Samsung made your display screen, or your TV screen, or both. Just close your eyes and go back to that crazy 2006 mindset (here's a link to help, if you need it). Apple was killing it on iPods and iTunes, not in its original mission of personal computers. Google (GOOG) was just a search engine, a filthy rich search engine. Nokia still ruled mobile phones, although Motorola's Razr owned popular culture. And Microsoft (MSFT)? It was still Microsoft, the grating white noise of personal computing that Bill Gates designed the company to be. In the seven years since, so much has changed, which in the tech world isn't notable. What's strange is how it changed. Apple's mp3 player mutated into a mobile phone that changed everything. And it mutated again into the iPad, changing the personal computer. Yet somehow Samsung sold more smartphones using an operating system powered by, of all companies, Google. And Motorola? Its mobile-device business was bought by Google. And Nokia? Its core核心设备业务。
软件公司开始吞并硬件公司, devices business has been bought by 因为它们要表现得跟苹果一样,成为软硬件 Microsoft. The software companies began to 结合的公司……哦,不过苹果在三十年前就 这么做了。
因此,搜索公司收购了摩托罗拉 的智能手机, Windows 收购了诺基亚的智能手 机。
至于三星,这家在2006年就以生产优质 屏幕而大获成功的生产商,坐在那向所有其 他公司吐舌头。
不过,没有人——科技格局棋盘上没有eat the hardware companies because they needed to act like Apple, which married software to hardware ... oh, three decades ago. And search ate Motorola smartphones. And Windows consumed Nokia smartphones. And Samsung, the maker of those excellent TV screens in 2006, sat there sticking its哪位大师——预见到了这样的局面。
也许有 人看到了其中的一部分,但都不是全貌。
因 为如果你只是活在过去或现在,这样的发展 对你而言都说不通。
这都只是一些关于未来 的胡乱猜想。
那么,我们要怎么理解微软和诺基亚 呢?过去的一天里,到处都在讨论他们。
对 于这项交易的观点,从赞成、嘲笑到纯粹摸 不着头脑,层出不穷。
(不过大多数持嘲笑态 度。
)但是我们真的懂多少呢?正如桌面网站 当年出乎所有顶尖技术产业内人士的意料一 样,移动互联网的演进也令长期研究网络的 人士感到吃惊。
只不过移动网络在一些方面 带来的惊讶甚至更多。
那些在2006年无法预见2013年会给像微 软、谷歌、苹果、三星、诺基亚和摩托罗拉 这些科技巨头带来什么的人,正在有十足把 两年前无法理解谷歌和摩托罗拉的人们(我 打赌当时的拉里•佩奇也是其中一位) ,现在 对微软和诺基亚将怎样发展已经有了确定的 观点。
这对他们来说是好事。
是的,这项交易很可能被当成是把两个 下沉的砖块绑在一起,或者类似的说法。
而 且,微软和诺基亚都面临着艰苦的战斗。
但 同时,在2013年9月初,你能给出的唯一诚实 的分析是,一个每个人都看到即将到来的移 动网络,引出了一个很少有人预见到的竞争 格局。
而且,如果我们无法预见在未来几年 里哪家公司将领先,我们能做的最多是参考 近年来发生的类似交易。
这就使我们去看两年多前宣布的,谷歌 对摩托罗拉的收购。
当时,人们难以理解这 么做的原因。
人们推测这可能与专利有关, 微软对诺基亚的投资可能也是如此。
人们认 为谷歌可能会简单地对摩托罗拉的制造业务 进行分拆。
当时,这看上去像是最有可能的 理由。
tongue out at everyone else. And no one -- no great master of the chess board that is the technology landscape -- saw this coming. Maybe one part of it, yes, but not all of it. Because if you live in the past or the present, none of it could possibly make sense. This is all about a bunch of wild guesses about the future. So what are we to make of Microsoft and Nokia? In the past day or so, there has been so much to say. Opinions on the deal run the gamut from approval to scoffing to the purely perplexed. (Mostly scoffing, however.) But how are we really to know? The evolution of the mobile web has surprised longtime web observers the same way the desktop web surprised everyone involved with the tech industry that preceded it. Only, in some ways, surprises. People who in 2006 couldn't predict what 2013 would bring to tech giants like Microsoft, Google, Apple, Samsung, Nokia, and Motorola are now confidently tweeting the future of Microsoft and Nokia. People who could make no good sense of Google-Motorola two years ago (I'd wager Larry Page was among them) have a sure view of where Microsoft-Nokia will go. And good for them. Yes, this deal may very well amount to tying two sinking bricks together, etc. And both Microsoft and Nokia face uphill battles. But at the same time, in the early days of September 2013, the only honest analysis you can give is that a mobile web everyone saw coming yielded a competitive landscape few expected. And if we can't foresee which company will be on top in another several years, the best we can do is look at similar deals that have happened in recent years. Which brings us to Google's purchase of Motorola, announced a little more than two years ago. At the time, people struggled to understand the sense of it. People speculated,握地用 Twitter 评论着微软和诺基亚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