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的本质与好课分析
抓住教学本质创设效率课堂《多边形面积计算》教学思维
抓住教学本质创设效率课堂《多边形面积计算》教学思维
抓住教学本质创设效率课堂
《梯形的面积计算》这堂课是人教版第九册第三单元《多边形面积计算》的内容。
学生对平面图形较抽象,如何能化抽象演算为实践活动,分散难点,学生就能轻松自如地接受。
我通过对这堂课进行了深入的实践和研究,在不断的反思过程中,我获得了一些对我而言是重要的教学经验和深刻的启发。
如,某一环节,让学生拿出课前剪好的图形进行拼摆,拼摆成我们已学过的图形。
学生也能模仿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推导方法进行操作。
然后指名上台演示说明方法。
最后让学生观察,说说发现了什么?学生都说:在等底等高的情况下,每个梯形的面积是拼成这个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
我让他们换个说法,意思是一样的,谁都说不出来,学生对逆向思维的方法接受不了。
我领悟到:我们高喊要“备学生”,但是事实上我们最多只会根据自己的思维去主观臆断他们的想法,结果就是“雾里看花,水中捞月”,不管问了多少遍,都没人答上来,问题的症结依然存在,学生的现实情况仍会出乎你的意料。
我想必须时时有目标意识并把这一意识贯彻到每一个细小的环节上去,这样才能创设高效的课堂,精彩的课堂。
平行四边形,说明方法,逆向思维,三角形,教学
——来源网络,仅供个人学习参考1 / 1。
对一堂好课的认识
对一堂好课的认识一堂好课应让学生主动参与。
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
教师应以学生为中心,注意利用各种教学手段,营造宽松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所有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实现有效的师生、生生互动,实实在在让学生学到东西,从而成为学生难忘的一堂课。
怎样的课才算一堂好课?1、一节好课,首先必须是真实的。
现在,有些公开课,表面上看上去,热热闹闹,气氛热烈,但是却是在演戏。
我认为,这样的课,不管你的设计有多新颖,理念有多新颖,这都不能说是一节好课。
2、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数学课堂教学应从问题开始,精心设计问题情境。
要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打破学生的心理平衡,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把学生作为一个整体发动起来。
3、它是一种学习的活动,本质上是学而不是教。
因此,活动的主体是学生,没有学生的学习活动,就没有现代意义的教学。
放录音、放录像不是教学,教师讲而学生不听、听不懂也不是教学,只有在教师组织下学生实现了有效学习,才是教学。
4、要看课堂教学的实效性,要看学生通过学习,在知识、能力、技能、情感等方面获得了多少。
可是一堂热闹的课下来学生们没有学到任何实际性的东西。
这样的课意义何在?我认为一节好课最基本的要求是教师要有明确的目标,要让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相应的知识,要让学生相应的能力有所提高。
5、要看学生是否参与了,投入了;是不是兴奋和喜欢。
还要看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思考过程。
还要看师生双方互动的的过程,教师对学生是不是进行了有效的了解和引导。
从教师的角度看,是不是面向了全体学生,实行了因材适教。
在课堂上学生能主动的探索,在交流时学生能无顾虑的进行交流,能畅所欲言发表自己的见解。
在练习时能得心应手。
在质疑时能发表自己的一点看法,并能提出自己的一点有价值的问题。
6、好课应是教师努力创设课堂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情趣(情趣是一种高于兴趣的,内在的学习品质),让学生主动参与,甚至可以议论纷纷(不仅仅是形式上的小组讨论)。
抓住教学本质打造有效课堂
抓住教学本质打造有效课堂说到一节课的教学目标,最容易联想到的三个关键词是具体、明确、适当。
在新课程背景下,教材留给了我们很大的发展空间,让课堂教学具有很大的生成性与开放性,但是却让目标受到了挑战,出现了低效率的课堂。
怎样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是新课改下我们面临的一个问题。
下面结合几个案例谈谈我在这方面的一些思考。
一、目标的设计,要找准学生的认知起点案例1:师:春天是一个繁殖的季节,植物忙着发芽生长,动物们也为新生命的诞生而忙碌。
下面请同学们看一段录像,看看动物们都在干什么?生:产卵,交配师:这些都是动物在繁殖后代,你知道有哪些方式?生:胎生和卵生师:什么是胎生,什么是卵生呢?在你们熟悉的动物中,哪些是产卵的?生回答师:植物和动物在繁殖后代上有什么不同吗?学生沉默。
思考:从学生回答的情况来看,学生对这一部分知识了解的并不是很多。
作为本节课的导入部分,教师大约用了十几分钟的时间,不断的提问学生,让学生在课的开始就感觉摸不着边际,最后的结果只能是“雾里看花、水中捞月”,达不到老师预设得目标。
在我的课堂教学设计时,也会经常遇到这种情况:往往被教学表面的、形式上的东西所迷惑,把目光定位于教学技巧上,在这上面倾注了大量的心血,而对于这样的教学设计要达到一个什么目标,要培养学生的什么能力,到底有没有效果等等这些本质的问题却没有去思考。
缺乏了精心的设计,就会导致许多无效或低效的语言、问题。
要想上出一堂好课,必须要考虑学生的认知基础,并把这一意识贯彻到每一个细小的环节中,这样才能创设高效的课堂,精彩的课堂。
二、目标的落实,要在教师感悟目标设计意图的基础上内化为实践行为案例2:(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已经观察了鸡蛋的外部特征)师:如果我们想观察鸡蛋的内部结构,应该怎么做呢?生:我可以把鸡蛋轻轻的敲开,把里面的东西放在小盘子里进行观察。
师:如果是熟的,可以怎么办呢?生:可以把皮剥掉或者切开观察。
师:好,下面我们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观察。
课堂教学的本质是什么?
课堂教学的本质是什么?体育课程改革要追求最真实、最本质、最朴实的东西,这一观点无可非议,但什么是最真实的、最本质的、最朴实的东西?大家可以讨论。
我个人认为,体育的本质就是要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那么要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体育课就要上得有趣、有劲、有效,上得生动活泼、和谐宽松,以促进学生主动学习、主动发展,而不是无奈学习、被动练习,更不是将课上得严肃有余、活泼不够,循规蹈矩、教条死板。
因为这样的体育课学生不喜欢,也就谈不上教学效果。
以上是引用季浏在2007-7-11 23:19:00的发言。
课堂教学本质是教师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学习者实现有效学习的活动过程。
教学是一种特殊的学习,是以学会学习为目的的学习。
学生是活动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其组织作用包括提出目标、安排内容与方式、组织学习活动、检查效果并评价。
教学活动的目的是使学生实现有效的学习,即:第一,要使学习者通过经历或练习,实现比较持久的变化;第二,这一活动过程应“避免浪费”,实现高效。
什么是最真实?平时课堂教学都能做得到的、用得上的新内容、新方法、新手段,教学效果是自然流露出来的。
而不是经过排练才能表现出来的那种效果。
这就是最真实的。
什么是最本质?体育教学的本质就是要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要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具体形式就是活动、练习,通过活动和练习学生才能提高身心素质和运动技能,通过活动和练习教师才能去实现五个领域的目标。
因此,我们的体育教学要在活动与练习的过程中去贯穿、去实现五个领域的目标,而不能就目标而目标,只注重某种形式上的追求。
什么是最朴实?在课程改革的过程中,教师选择的教学内容、方法、手段、组织形式等最接近学生的生活实际,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教师能运用自如,同行也能借鉴的教学活动是就是最朴实的。
有效教学的理论与实践-能力导向的课堂有效教学-如何理解教学的本质
有效教学的理论与实践(上)——能力导向的课堂有效教学如何理解教学的本质的?教学的本质就是“教”与“学”的过程。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主导教学活动的方向和性质,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人。
教师指导学生学习而不是代替学生学习,学生在教师的有效指导下更好地进行学习。
教学的本质是一种认识活动,教学中的各项行为活动,都是为学生发展服务的,是为学生认识人类文明的经验与成果服务的。
教学是在实践基础上相对独立的特殊认识活动,学生发展是教学认识的基本目的,教学认识是教学活动中学生发展的具体过程和方法。
教学的本质首先第一点是知识的传授,其次则是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综合素养。
要改变学生被动的学习状态,引导学生主动思考。
让学生明白学习的目的是什么。
改变学生的思想状态,从被动的学习变成我想学,我要学,我喜欢学。
教学是学校培养人才的基本方式,数学教学是培养学生掌握数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
锻炼和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形成良好的个性品质和科学态度的基本方式。
从实质讲,教学是学生把知识作为工具和手段以掌握科学方法提高个人能力和素养的学习过程。
其中,阅读力、思考力、表达能力是学生学习的基本能力,是所有学科学习的通用能力;作为老师,需要懂得如何引导学生把教材读懂、读好,要老师少教,学生多学,同时多鼓励学生进行思考、创新。
教学是基于知识通过知识的学习而提升人的能力和素养的一种教育活动,知识是学校教学活动得以展开的一个“阿基米德点”,教学活动离不开知识,教学活动对知识具有绝对的依赖性,没有了知识,教学活动便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教学无法在真空中产生也无法脱离知识而单独存在。
总之,教学的产生和维持,人的成长和发展,知识都是必不可少的养料。
但是,教学决不能止于知识,人的发展更不限于掌握知识,教学的根本目的和人的发展的核心内涵是能力和素养的提升,也即,教学是基于知识通过知识的学习来提升人的能力和素养的一种教育活动。
课堂教学的本质及好课的评价标准
位没 有真 正平等 , 其责 任 、 义务也有 所不 同 学生 要
在 交 往 活 动 中 学 到 知 识 、 握 能 力 , 这 种 交 往 活 掌 是 动 的最 大 受 益 者 ; 教 师 作 为 交 往 的 另 一 方 们 更 而 他
解决 问题 的机会 , 供跨 学 科 的 学 习机 会 : 用 和 提 运
参
课 堂教 学 的本 质 及 好 课 的评 价 标 准
◇ 胡 学文
展进 步 中实 现生 命价 值 、 获取 劳 动报酬 。双方地 位
不 同 , 任 不 同 , 的不 同 责 日 、
一
、
课 堂教学的本质
随 着 新 课 程 改 革 的 不 断 推 进 , 于 课 堂 教 学 本 对 质 的认 识 也 经 历 了 由浅 入 深 、 表 及 里 的 过 程 , 细 r 臼 细
作 者单位 江 苏省徐 州 市 第三 中学 I
础 教 育 参 考
学 中 进 行 积 极 有 效 的 学 习 、
件事都应 该有 明确 的 目的一 , 然 而 , 生 关 系 中 的 一 个 现 实 问 题 是 师 生 双 方 师
并 不 平 等 。 学 生 与 教 师 的 “ 同 学 习 ” “ 互 交 共 或 相
流 ” 除人 格 应 该平 等 以外 , 他 各 方 面都 不 对 称 , , 其 教 师并不 能真正 与学 生“ 同学 习”“ 同发现 ” 共 、共 这 种 以 “ 往 ” 主 的 认 识 活 动 的 双 方 不 仅 地 交 为
的 心 理 活 动 过 程 , 否 进 行 了 学 习 , 习 活 动 是 否 是 学 有 效 , 经 验 的 教 师 可 以 从 学 习 者 某 些 外 在 表 现 中 有 推 断 其 内 在 的 学 习 活 动 , 这 种 推 测 、 断 的 正 确 但 判
课堂教学的本质是什么怎样才算是一堂好课请结合教训实
课堂教学的本质是什么?怎样才算是一堂好课?请结合教训实际谈谈你的看法课堂教学本质是指通过课堂的教学实现教与学的统一,从而达到传授知识和教学相长的目的,根本体现为老师的教与学生的学。
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共同组成的传递和掌握社会经验的双边活动,具体而言,就是教师指导学生进行学习的活动,在这个活动中,学生掌握一定的知识和技能,同时身心获得一定的发展,形成一定的思想品德。
这种本质是一个“教”与“学”的过程,也是综合教育的起点。
课堂教学本质三层意思:其一,它强调了教师教和学生学的结合或统一,即教师教和学生学是同一活动的两个方面,是辩证统一的。
“教”离不开“学”,“学”也离不开“教”,在教学中教与学彼此依存,相辅相成,既不存在没有“学”的“教”,也不存在没有“教”的“学”。
教学永远包括教与学,但教与学不是简单地相加,而是有机地结合或辩证地统一。
如果只有教或只有学的片面活动,或者只是二者的简单相加,那么它们都不是真正科学意义上的教学活动。
其二,它明确了教师教的主导作用和学生学的主体地位。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主导教学活动的方向和性质,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人。
教师指导学生学习而不是代替学生学习,学生在教师的有效指导下更好地进行学习,既不能以任何形式削弱教师的主导作用,也不能以任何借口剥夺学生的主体地位。
只有充分调动教师和学生两个方面的积极性,才能保证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
其三,它指出了教学对学生全面发展的促进功能。
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离不开学校教学的深刻影响。
学校教学不仅要使学生掌握一定的知识技能,而且要在学生身心发展和思想品德形成诸方面也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只有从理论上全面认识教学的教育功能,才能从根本上克服因片面强调教学的部分功能而带来的教学实践方面的偏差。
如何衡量一堂“好课”?研究表明,有关课堂教学评价标准的设计主要有两种策略:一种是课堂教学要素分割策略。
它是依据课堂教学的主要要素,把其分为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方法、教学效果等几个部分,然后将每个部分进一步划分为若干子项目;另一种是课堂教学行为分析策略。
认清课堂教学的本质,把握课堂属性的本源
认清课堂教学的本质,把握课堂属性的本源作者:张淑霞来源:《世纪之星·交流版》2016年第03期面对当前课程改革中课堂教学出现的活跃但又比较混乱的状况,我们很有必要进行一番正本清源的思考。
为了使课堂教学进入新课改精神要求的轨道,有两个本源是必须把握的。
课堂教学要回归新课改所要求的课堂属性的本源。
新课改要求的课堂应该是公平、开放、和谐、发展的课堂。
公平性、开放性、和谐性、发展性是新课改精神所要求的课堂的四大基本属性。
课堂的公平性是指:课堂里的每一个学生都不会因为自己成绩的优劣,相貌的美丑,穿着的好坏,家长的财富、地位、权利的高低等等,而受到不同的对待。
每个学生在课堂上,人格都得到尊重,潜能都得到开发,学习都能够自主,每个学生在课堂上都能有尊严的学习。
课堂的开放性是指:学生和教师在课堂上要有更开阔的视野,身在课堂,心系世界。
要破除“学科本位”,教与学的内容要密切联系生活实际、社会实际。
做到从生活、社会走向学科,又从学科走向生活与社会,课堂教学应当保持更大的开放度。
课堂的和谐性是指:课堂所涉及的诸多子系统,如学生、教学内容、教师、教学媒体、教学方法、手段、资源、环境等等,在课堂教学中这些子系统均能和谐共存,实现共赢,达到1+1>2的效果。
当然,其中最重要的是学生与教师这两个系统之间的和谐。
过去,我们搞“教师中心论”,把教师当作课堂的主宰,当作真理的化身,扼杀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是错误的。
今天如果走向另一个极端,搞“学生中心论”,把学生捧上神坛,在课堂上学生可以放纵,可以随意,教师只能认同,这也是错误的。
在新课改中,教师首先必须认定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是课堂的主人。
这里又必须弄清楚,真正地主体、主人表现在什么地方?衡量的标准只有一个,那就是看学生能否取得思维的主动权,就确立了主体地位,真正成了课堂的主人,否则是谈不上的。
学生取得课堂思维主动权的标志是:思维激活了;能够主动地思考问题;有很强的问题意识;能够在解决问题的基础上延伸更多、更深的问题。
一节好课要“三看”学生
一节好课要“三看”学生课堂教学的本质是知识的生成过程,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
评价一节课不仅要看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艺术,也就是看教师教的如何,更要看学生学的如何,学生是怎样学的,为此在教学中要坚持对学生“三看”。
一看学生的参与状态学生在课堂中主体地位的确立,是以一定的参与度作保证的,学生没有参与,或参与得不够,就谈不上“主体”。
评价学生的参与状态,既要看参与的广度,又要看参与的深度。
就广度而言,学生是否参与到课堂教学的活动中来了,是否参与了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就深度而言,学生是被动应付还是积极主动的探究?是浮光掠影,浅尝辄止,还是潜心专研,情动辞发?所以教师唱主角,学生当配角的课不是好课;只有少数优秀生展示才华,大多数学生作陪客旁观的不是好课;表面热热闹闹但没有引起学生认知冲突的课不是好课。
课堂上教师要把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把活动贯穿于教学的整个过程中,使每个学生都动手、动口、动眼、动脑、动情。
二看学生的交往状态课堂上,教师是否创设平等、宽松、民主、和谐的学习环境,让学生感觉到自己在这个环境里是安全的,他能与同学、教师甚至教材进行平等对话。
他讲错了没有关系;他提出的问题,没有人笑话;他不认同老师,也不会受批评;他对教材有异议,也没有人指责。
当他学习困难时,会得到善意的帮助;当他取得成功时,会得到诚挚的祝贺;当他标新立异时,会得到大家的喝彩。
在这样的环境里,学生迫切地想与大家交流自己的学习体验,课堂成了学生放飞心灵的天空。
这样的课,就是好课。
反之,课堂上视书本为“圣经”,把教师的话当作“金科玉律”,学生唯书是从,这样的课就不能算是好课。
三看学生的达成状态一堂好课,必须有丰富的知识含量,这是任何时候评价一堂课都必须守住的底线。
过去评价课堂知识含量,主要是看教师课堂传授的知识点是否足够多,至于学生接受的效果如何又另当别论。
如今更要看学生自己有无切实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将这些知识点纳入到自己原有的知识体系中,内化为自己的知识。
什么样的课才是好课
什么样的课才是好课我认为一节课,具备以下几个特点,就可以算得上所谓的好课。
01、学生感兴趣的课是好课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学习的动力和源泉。
一个教师在课堂中能时刻抓住学生的心理因素,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设学生感兴趣、适合学生年龄特点的教学情境,是上好一节课的关键。
能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每一个教学活动之中,满足学生的好奇心,使得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学习。
学生愿学、乐学,充满好奇心,是主动学习的前提。
如果学生对学习没有兴趣,就不可能喜欢数学学习,更不可能将学习精力放在学习上。
作为教师,最重要的事就是把枯燥的数学变得有趣。
学生对一节课是否有兴趣,也是衡量一节课是否成功的重要标志。
02、引发学生思考的课是好课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数学的学习需要思考。
好的教学要让学生主动探索,让学生在不断地思考过程中获取知识。
跳起来摘果子才更有味道。
要让课堂具有思考意义,教师就要为学生创设有助于思考的空间,留给学生充足的思考时间和空间。
没有经过学生的思考就能解决的问题,只会让人高兴一时;而经过深入思考后解决的问题,会给人带来一段时间的兴奋,甚至一生难忘。
教师在课堂上要善于运用灵魂三问:你是怎么想的?还能怎么想?听听别人是怎么想的?学生在一次次的思考中获得成长型思维。
03、体现数学本质的课是好课数学课就要有数学味道,体现数学的本质特征。
虽然现在提出跨学科融合,但一节课成功的关键还在于能否体现数学的本质。
教师在设计教学活动时,要遵循学科特点,年龄特点,创设有助于反应数学本质的教学情境,不能为创设情境而忽略它该有的本质。
从现象中抽象出本质,始终为教学服务。
数学本质是一节课能否成功的重要标志之一。
04、为突破教学难点设计的课是好课教学活动是根据教学内容设计的,一节课中设计哪些活动,为什么要设计这样的活动,设计这样的活动目的在于什么?当一节课找准了教学的难点,为突破难点而设计一系列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自主探索,积极思考,悄无声息地就突破了难点,真正达到“教学无痕,精彩有痕”的教学境界。
《读懂课堂》读后感:课堂的本质(通用7篇)
《读懂课堂》读后感:课堂的本质(通用7篇)读完一本书以后,相信大家都增长了不少见闻,让我们好好写份读后感,把你的收获和感想记录下来吧。
那么读后感到底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读懂课堂》读后感:课堂的本质,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读懂课堂》读后感:课堂的本质篇1钟启泉教授的《读懂课堂》和佐藤学的《静悄悄的革命》分别立足于理论与实践,全面深入地阐述了课堂的实质,从教育工作者角度来归纳的话,其实可以用三个关键词来概括。
一、尊重钟教授在《读懂课堂》开篇序言中便直接提出:“教师在课堂中应当追求的并不是‘教学技术’,而是保障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权’,实现每一个学生的真正的学习与成长。
”佐藤学在《静悄悄的革命》一书中也有类似的阐述:“学校和教师的责任并不在于‘上好课’,而在于实现每一位学生的学习权,给学生提供挑战高水准学习的机会。
”保障(实现)学生的学习权就是对学生最大的尊重。
要将尊重学生的学习权落实在具体的教育实践中,个人认为最核心的体现就是尊重儿童的选择,给予学生选择的权利,让他们选择自己的人生理想,选择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自己的学习方式,我们要做的只是帮助他们分析各种选择可能出现的结果,让他们明白自己选择之后应该承担的责任。
从这个意义上看,尊重儿童的选择,最终的结果必定是成就独立人格与精神的人,成就符合不同领域不同阶层需求的人才,甚至可以成就独立创造与引领新领域的领袖。
然而现实中,如何将尊重儿童的选择权与应试体制下急功近利的普遍社会心态进行有效融合,这对绝大多数教育工作者来说依旧是一个难以破解的难题。
佐藤学对实验学校的教师们提出的第一个要求是:“无论学生怎样调皮,课怎么上不下去,在教员室和学校以外的地方,绝对不说学生的坏话。
”反观我们的教育现状,在应试成绩的高压下,能做到佐藤学“不说学生坏话”这个简单要求的能有几个?急躁情绪常常让我们口不择言。
二、倾听钟教授专门用一个专辑特别强调“倾听儿童的声音”,他认为这种倾听“不仅听取儿童的言说,而且听取儿童的内心世界。
数学课堂教学的本质
数学课堂教学的本质陆浩所谓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就是指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内,学生在教师由计划的组织和引导下,获得数学意义的理解、能力的建构与情感发展的活动。
数学课堂活动不是简单的将知识通过教师的传授“复制”给学生的过程,而是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猜测、比较、尝试、推理、抽象、交流等一系列的活动过程,是学生在自己的现实经验基础上,通过主体实践而不断地“数学化”的过程。
在教学五年级第一学期统计单元之《平均数的应用》一课时,我认识到: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知识储备和生活经验,对平均数的意义及平均数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也有了不同程度的了解和认识。
但要想把学到的平均数知识借助已有经验与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联系起来,进行深入地分析、思考,理解生活问题的数学意义,挖掘数学问题的生活内涵,却有待进一步加强。
课一开始,我创设让学生“估测教室的长是多少”这个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用尺量、用数步子的方法等想法纷纷从学生脑海中迸出。
紧接着请学生走一走,数一数,帮助他们理解了“用一步的长度乘步数就可以求出教室的长”这种生活中直观的测量方法。
在此基础上引出“步幅”这个名词,然后展开例题教学,学生容易接受。
在利用部分数量的平均数推测出总体数量的教学中,我根据教材的内容创设了小胖称梨的教学情境:节日里,阿姨把一箱梨(24只)送到小胖家里,小胖想知道这箱梨大约有多少重。
但他家只有一个小型的弹簧秤(只能称2000克以内的物体重量)。
小胖根据最近学习的平均数的知识,并没有把所有的梨都分批称了一遍,只称了一次,却也知道了这箱梨大约的重量,你知道他是怎样做到的?借助小组活动的形式让学生展开讨论,学生有了交流的空间,思维的火花在这里迸发。
有的提议随便选一个称出重量,再乘上24;有的提议选三个称一下,再乘上8。
这时候我马上用“是不是随便选一个就可以拿来称?”抛出问题,学生能够立刻感觉到选取的事物要具有代表性。
……学生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有一个对数学知识建构心理意义的过程,这个过程就是学生的数学理解。
从教师角度探析教学的本质
16第一作者简介:贺建忠(1977- ),男,在读博士,塔里木大学动物科学学院副教授。
研究方向:兽医教育和临床兽医学。
从教师角度探析教学从教师角度探析教学的本质贺建忠 刘 坤 白万胜 王 永(塔里木大学 新疆阿拉尔 843300)摘 要:教学是高校的中心工作,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是高校发展的生命线。
从教师的角度来看,教学的本质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教学是教师责任心的体现,教学是教师职业技能的体现,教学是教师创新能力的体现。
责任心是教学的根本,授课技术是教学的支撑,教学创新是教学保持活力的源头,三者之间相互联系、相互渗透、逐次递进,必须将之融会贯通、互促共进,才能实现教学的本质,提高教学质量。
关键词:教学本质;教师;责任心;职业技能;创新能力关于教学本质的阐述,历来众说纷纭,约有40多种观点,如认识说、发展说、实践说、统一说、学习说、传递说、认识——实践说等[1,2]。
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实践,从教师视角出发,认为教学是教师责任心的体现、职业技能的体现和创新能力的体现。
其中教师的责任心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基石,教师的授课技术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而教师的不断创新是教学质量提高的法宝。
无良心不足以为教师,无技术不足以成名师,无创新不足以做大师。
教师是职业,名师是事业,而大师是在职业范围内对事业的最高追求。
一、从教师角度探析教学本质(一)教学是教师责任心的体现目前,各高校均将构建完善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作为教学质量提高的重要途径,而且对于教学质量的提高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3,4]。
完善的监控体系确实能从形式上保证教学元素的完整性,但是教学质量的实质性提高还得依赖于教师自身素质的提升,包括思想道德素质、业务素质和创新精神。
若无教书育人之心,各级各类的听课检查和教学文件检查都可巧妙应付,而教学效果则依旧停滞不前。
因此,教学是教师责任心和事业心的体现,必须将教书育人作为毕生的事业,将教学对象作为事业的根本,将教学质量提高作为唯一突破口,将教学研究作为发展的重要手段。
怎样评价一节课的教学理念
怎样评价一节课的教学理念怎样评价一节课的教学理念怎样评价一节课?涉及到许多方方面面,首先,它必须正确认识到课堂教学的本质?其次,要明白新课程理念下课堂评价应关注什么?再次,要清楚新课程理念下好课的课堂标准是什么?在目前对此尚无统一认识的前提下谈评课,确实有些难处,但这又是一个必须回答的问题。
从目前这一方面研究的成果来看,一般采用定性描述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办法,大多是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和方法,教师素质、教学效果和教学特色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
下面仅从定性分析的角度谈点粗浅的认识。
一、怎样认识课堂教学的本质?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部副院长文吉哲教授提出的,认为“教学的本质是由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有效学习活动过程。
”这一观点是含以下四层意义:1.教学是一种涉及教师与学生双边互动、交流、动态变化的过程;2、是一种学习活动,活动的主体是学生,没有学生的学习活动,就没有现代意义的教学;3、是种特殊的学习活动。
是教师组织的有目的,有计划的学习活动;4、教师组织的活动包括:讲解、指导、辅导、操作、演示、评价等一切有利于学生学习活动的手段。
二、新课程课堂评价应关注的几个问题(一)确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课堂教学评价的总体原则。
课堂上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的教应该为学生服务,教师教的效果要体现为学生学的效果。
从学生学习方面来看,不仅要看学生在课堂上学了什么,还要看是怎么学的,他们在师生互动、自主学习,同伴合作中的行为表现,参与热情、情感体验和探究、思考过程,自我监控与反思的意识和能力等;从教师教学方面来看,教是否为了学生的“学”而展开,不仅要关注教师的言语表达是否流畅,板书设计是否合理等,还要关注教师是否为学生提供了民主平等和谐的学习心理氛围,是否注重学生的主体作用的发挥,是否注重学生思维和能力的发展,是否引发了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是否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是否注重学生学习策略的引导等。
(二)倡导改革创新的意识。
一堂好课的基本特征
一堂好课的基本特征教学的本质是一种学习活动,根本目的在于促进学生的发展。
教师教学活动是否有效,取决于学生学习是否是有效的学习。
因此,学生学习活动的表现、经过以及学习活动后得到的结果,就是评价课堂教学好与坏、优与劣、成功与失败的关键要素。
我个人认为一堂好课要具备以下基本特征:一、积极探索,主动参与新课程的课堂教学应当是学生自主建构知识的过程,要求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形成独立获取知识、创造性地运用知识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健全人格。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努力为学生提供主动参与的时间和空间,为学生搭建自我展示的平台,提供自我表现的机会,还学生以学习的自主权。
因此,我们应该把课堂中学生主动参与的程度作为评价一堂课好坏的很重要的一个方面。
二、有效互动,合作学习新课程教学非常关注课堂中体现出来的群体间人际关系和交流活动,而这种交流是基于有效的师生、生生之间交流互动基础之上的。
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实现有效的互动与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密切相关。
如果教师创设的问题与布置的作业大多数是回忆、描述事实、教学的判断和教学程序性的,或一味纯模仿性的,那么这样的问题与作业很难实现师生、生生之间真正的交流和互动。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只有创设一些具有思考性、探索性、思想性、趣味性的或能引起学生认知冲突的问题以及讨论话题,才能够实现师生、生生之间有效的互动。
第二、交流应是双向的。
教师创设有效的问题,学生经过思考或小组讨论,在完成问题回答后,教师应给予有效的反馈,而不是仅仅简单地判断学生回答的对与错,或简单地予以更正。
教师的介入行为应是:如果学生回答正确、完整,则一定要给予明确、积极的评价。
如果学生回答不周、不足甚至错误,则要引导其找出错误并加以改正,或指导学生弄清楚回答的根据和理由,通过再思考修正先前的回答;或要求学生补充或修正他人的回答。
教师这一行为介入,有助于发展学生评价、判断和交流的能力,有助于他们建构知识。
课堂教学过程的本质
课堂教学过程的本质传统的课堂教学以教师为中心,教师滔滔不绝地讲授代替了师生之间的交流、对话,因此而呈现出来的师生之间的信息交流是单项的;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教学强调师生之间的交流—互动,把课堂教学过程视为一种交流—互动的对话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在情感上是通融的、在学习上是互助的。
与传统课堂教学相比,这种交流—互动课堂教学观给课堂教学带来了两个显著特点:开放性和创新性。
一、开放性开放性首先是指教师的开放。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当以一种开放的心态,毫无保留地把自己的思想、情感、爱好、特长、不足呈现在学生面前,与学生坦诚、真诚地进行交流、对话。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认识不到这一点,把自己依然封闭得严严实实,使学生根本看不到教师真实面目,真实心态,那么,所谓交流也不会发生,所谓的互动也就只能是教师一厢情愿地“单动”。
所以,在交流—互动式的课堂教学情境中,教师的开放对整个课堂教学的开放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光强调教师的开放,而不注意引导、鼓励学生的开放,课堂教学中师生之间的交流也不会发生,互动的师生关系也不能形成。
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开放取决于教师的示范、启发和引导。
教师的示范就是教师自身的首先开放,教师的这种开放对学生的心灵有一种感召力、呼唤力,它能使学生看到教师的真实面目、真实心态,从而缩短师生之间距离,增进师生之间感情,使学生敢于、乐于向教师敞开自己心灵。
教师启发是指交流中学生思维受阻时,教师应启发诱导,重新激活并拓展学生的思维。
教师引导是指交流中学生的思维脱离了主题或滑向某个无意义的枝节问题时,教师可适时引导,使交流能够逐步走向深入丰富。
课堂教学的开放性从师生关系方面来看,就是民主、平等、和谐、友爱、宽容、尊重、信任、理解,师生之间、生生之间有了这种关系,就会形成互相学习、互相协作、互相帮助、互相促进的教学格局,这样一来,真正开放性的课堂教学也就出现了。
二、创新性开放意味着自由,开放意味着创新。
评课要点
新课程改革要求我们教师的听课不仅停留在一般听的层次上,还应学会分析所听的课并给予正确有意义的评价。
听课、评课对每一位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教学思想的完善、教学特色的形成都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一、一堂好课的标准教学的本质是一种学习活动,根本目的在于促进学生的发展。
教师教学活动是否有效,取决于学生学习是否是有效的学习。
因此,学生学习活动的表现、经过以及学习活动后得到的结果,就是评价课堂教学好与坏、优与劣、成功与失败的关键要素。
我个人认为一堂好课要具备以下基本特征:(一)积极探索,主动参与。
(二)有效互动,合作学习。
(三)鼓励创新,体验成功。
(四)尊重差异,促进发展。
五)发现问题,引发思考。
(六)学习反思,总结提高。
著名教育家叶澜教授结合“新基础教育”八年的实践探索,对于一堂好课的基本要求从以下五个方面作了阐述:>一是有意义的课,即扎实的课:学生学到了知识,锻炼了能力,在过程中产生了良好的、积极的情感体验,并激发了进一步学习的强烈需求,而且越来越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去。
二是有效率的课,即充实的课:就面而言,对全班学生中的多少学生有效率,其中包括了好的、中的、有困难的具有不同的效率,其次是效率的高低,如果没有效率,或者只是对少数学生有效率,这都不能算是一堂好课。
三是有生成性的课,即丰实的课:这样的课不完全是预设的结果,在课堂上有师生之间真实的情感、智慧、思维、能力的投入,尤其思维是相当活跃的,在整个过程中有资源的生成,又有过程的生成。
四是常态下的课,即平实的课:由于长期受公开课的影响,一遇到有人听课,容易出的毛病是准备过度,这样教师很辛苦,学生很兴奋,到了课上变成把准备好的东西背一遍,表演一下。
当然课前的准备对于师生的能力提高,也是一个很重要的组成部分,但是课堂有其自身的价值,这一价值在于它是一个公共的空间,在这个空间里,要有相互的讨论、思维的碰撞,在这个过程中,师生相互的构成,并生成出许多新的东西。
一节好课的研判
一节好课的研判随着新课程改革推行地逐渐深入,我们已经感受到了它在教学观念、教学内容选择与处理、教学方式和教学效果等方面给高中教学带来的巨大变化。
新课程体系在课程功能、结构、内容、实施、评价和管理等方面都较原来的课程有了不同程度的创新和突破。
如何评价课堂教学?针对这些疑惑,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一些不尽成熟的思考与想法。
一.关注学生,面向全体。
班级授课制的课堂教学,以统一化的集体教学为特点,强调教学要求、教学内容、教学进度、教学检测等方面的一致性。
它以假设的全班学生知识基础和学习能力的一致性为前提,教学中就容易“一刀切”。
芦咏莉博士在报告强调:一堂好课,首先应真正做到面向全体学生,让每个学生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最大可能的发展。
面向全体学生,就意味着承认差异,因材施教。
学生所处的文化环境、家庭背景和自身思维方式制约着学习的结果,由此而产生的差异将导致不同的学生表现出不同的数学学习倾向。
承认学生的差异性,并不意味着搞“填平补齐”,而是在致力于绝大多数中等水平学生发展的同时,还要使那些在数学方面学有余力的优生脱颖而出,学有困难的学生学有所得,达到基本要求。
真正做到面向全体学生,应依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班级学生的实际,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师与学生个体或教师与学生群体的单一课堂交往模式,形成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多向交流、多边互动的立体结构;应有效地采用活动化、探索性的学习方式,通过合作、讨论、交流,发挥“学习共同体”的作用;应在练习层次上“上不封顶,下要保底”;应对某些特殊学生(特优或学困)给予特殊政策;应使课堂成为每一位学生充分发挥自己能力的舞台。
二、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是要求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有效学习的活动过程。
新课程改变了教师一味传授的权威地位。
教师从过去的讲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帮助者和合作者。
教师放下架子,让学生有一种平等感、亲切感,师生间的距离拉近了,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正在逐步形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堂教学的本质与好课分析文喆1、课堂教学的本质是什么?不同时期有不同认识,主要有以下三种:∙传递说:“教学就是传授知识或技能”——《简明国际教育百科全书》传递(传授、传播)直视(文化、文明)的任务,在教学中始终存在,除后现代主义的认识以外∙共同活动说:“以课程内容为中介的师生双方教和学的共同活动,学校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
特点为通过系统知识、技能的传授与掌握,促进学生身心发展”——《教育大辞典》“教学是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共同活动。
在这个过程中,必须有可供教学的材料。
因此,构成教学的基本成分是:1 教授——教师的活动 2 学习——学生的活动3 教材”——钟启泉:《现代教学论发展》∙对话说,或交往实践说:“特殊交往理论”“交往实践”,“主体间性”“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教学过程是教师指导下、在对话、情景、协商中学生主动的建议构建过程。
“阐释性课堂教学方式”2、课堂教学本质上是教师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学习者实现有效学习的活动过程。
3、教学是一种特殊的学习,是以学会学习为目的的学习,“教,是为了不需要教”(叶圣陶)∙上述定义有以下几个要点:o学生是活动的主体;o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其组织作用包括提出目标、安排内容与方式、组织学习活动、检查效果并评价……o教师是社会、学校、家长的代表,教师在社会的支持与制约下工作;o教学活动的目的是使学生实现有效的学习,即:第一,要使学习者通过经历或练习,实现比较持久的变化;第二,这一活动过程应“避免浪费”,实现高效;4 ,“作为对人类学习新的类型的积累结果,有效学习的观念发生了变化,教学的中心已从勤奋操练和练习转向学生的理解和对知识的运用上”——约翰.D. 布兰斯福特《人是如何学习的》据此,有效学习要求掌握结构性知识,要求掌握问题解决与推理分析的方法,以及自我监控评价方法等5 ,“有效学习”主张的提出,还源于社会与教师决定的学习目标、内容、方式等与学生实际生活存在距离,与学生的实际需求存在距离;那么,能否使外在的学习要求与课程计划转化成为学习者自主的计划,能否使教师在教案中设计的学习过程转化成学习者实在的学习行为,是教学活动成败的关键。
6 ,全面认识知识与能力、态度、方法、价值观的关系“真正有价值的教育是使学生透彻理解那些普遍的原理,这些原理适用于各种不同的具体事例。
…… 直到你摆脱了教科书,烧掉了你的听课笔记,忘掉了腻味考试而背熟的细节,这时,你学到的知识才有价值。
你时刻需要的那些细节知识将会像明亮的日月一样长久的保留在你的记忆中:而你偶然需要的知识则可以在任何一种参考书中查到”——怀特海《教育的目的》7 ,接受学习,是人类特有的最重要的学习方式,相关的语言知识,包括语义系统以及语法系统,不仅是人类积淀下来的认识成果,而且是人类发展自己的认识工具、认识方法;学校课堂教学主要建立在有意义的接受学习基础上8 ,设计良好学习环境,促成有效学习:环境设计的关键是处理好学习者、学习内容方式(课程)与反馈评价环节的关系,有效学习区别于一般学习活动的关键并不在以学习者为中心,而恰正在于需要使学生认同外在的学习计划并在有效反馈的过程中实现持久的转变,这时其所以高效的根本原因。
9 ,评价课堂教学的基本依据,是学习者的学习状态以及学习效果,让尽可能多的人在尽可能多深入的程度上实现有效学习,是中国现代课堂的价值追求。
要关注学习者的参与度:广度、深度、效度和自觉程度。
10 ,以学习者为中心的课堂,应是多样化的课堂。
要促成每位学习者的有效学习,必然要求教师把统一步调统一要求的教学设计改变为分层次,多角度的教学设计,至少应表现在多样化的安排上。
11 ,班级授课制条件下因人施教的教学方式:▪小组合作学习,不同组安排不同任务;▪集中于分散结合的学习活动,在设置适应多数学生需求的计划时,给予特殊学习者以特别安排;▪小先生制,让优秀学生“教中学”;▪复式教学,让不同的学生选择不同的内容与进度;▪分层次教学;▪有指导的自学与网络化学习;12 ,有效学习的课堂要关注班级文化氛围:▪民主的师生关系与容错文化;▪竞争与合作并存;▪建设性的怀疑态度;▪各美其美与美人之美;13 ,有效学习课堂的主要特点:▪学习任务的适切性;▪学习环境的宽松性;▪学习过程的科学性;▪评价反馈的包容性;14,课堂教学评价指标:▪教学目标、教学任务:科学性、适切性;▪教学过程:有序性,健康性、主体性(参与度)、有效性;▪教学活动氛围:民主,宽松,和谐,进取;▪教学效能:问题解决程度,投入产出比,可否持续;▪创造性增值:课堂是师生鲜活的生命过程,教学活动的生动性为创造性准备了土壤。
15 ,三个不同的评价方案:▪教科部门提出的方案P53▪科研部门提出的方案P74▪课程教材部门提出的方案P90资料来源:《新课程下的课堂教学评价测试》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9. 第一版16 ,经过一年多的实践检验,在上述三种评价方案的基础上,综合成为一个统一的方案和若干学科的评价要点(资料来源:《中小学课堂教学评价方案及实验研究》)。
17 ,课堂教学评价方案,只是帮助教师科学设计课堂教学过程,促成学生有效学习的工具,而不应成为限制教师发挥教学智慧的条件。
教案只是预案,教师有修改调整的权利和义务课堂教学的本质与好课评价现代教育理念指导下的课堂教学的本质到底是什么,在这样的理念要求下应该怎样创造好的课堂教学,怎样评价课堂教学,是当前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关键问题之一,也是争议很大的问题,以下是作者对课堂教学的本质与好课评价的思考。
对课堂教学本质的三种认识对于课堂教学活动的本质,历来有不同理解,约略说来,主要有以下三种认识。
第一种认识,认为教学活动本质上是传授知识的过程,或者是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过程。
例如《简明国际教育百科全书》中关于教学的第一个描述性定义,即主张“教学就是传授知识或技能”,《不列颠百科全书》也把教学定义为“进行教授工作的行业,尤指在小学、中学、大学中。
从事教学的人,通常必须符合某种要求。
标准因国而异,但通常包括:受过正式的教育或训练,具有某一学科领域的专业知识,取得从事这种工作的证明或许可,并保持不断更新和扩充的业务水平。
”虽然《不列颠百科全书》的编者也承认在不同文化背景及学生面前教师的角色并不相同且相互冲突,但知识传授仍然是基本要求。
第二种认识,认为教学的本质是师生双方的共同活动,是由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组合起来的共同活动过程。
主张“教学是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共同活动。
在这个过程中必须有可供教学的教材。
因此,构成教学的基本成分是:(1)教授——教师的活动;(2)学习——学生的活动;(3)教材。
”并特别解释说:“教学就是这样在教师的教、学生的学与教材这三者的复杂相互作用中展开的统一过程。
所有教师的教授活动与学生的学习活动,是一起以教材为媒介,在现实中探求真理的认识活动,是师生双方共同的认识活动。
” (钟启泉编著《现代教学论发展》)这种认识再一步发展,就走到了后现代教育学、教育阐释学的主张,形成了第三种认识,认为教学的本质是“对话”,是“交流”,是“沟通”,认为教学实际上是师生以教学资源为中介的交互影响过程,是一种特殊的人际交往活动过程。
第一种看法是比较传统的看法,所谓教学的本质是传授知识与技能的过程,就是定义教学为特殊认识过程,其特殊性在于它不是去直接认识社会、自然现象,而是通过前人对自然、社会的认识来认识,即所谓“间接经验说”。
持这种看法的人认为,学习者要在较短的时间内接受人类历史积淀下来的主要认识成果,所以他们无法重复人类的全部发现过程,只能从前人的转述中,从教师有目的、有选择的实践案例中,掌握这些前人的发现、发明。
这是儿童、少年认识世界的特殊性,也是儿童、少年认识有效性、高效性的保证条件。
既然是传授、传递或者培养,掌握主动权的必然是培养、传递、传授计划的制定者与执行者,必然是掌握着系统的社会经验,掌握着传递、传授或培养内容的教师。
因此,在这样的教学观念指导下,教学过程往往成为以教师活动为主的行为过程,是教师在有选择地讲解、讲述、说明、演示,教师自身也自然地成为知识的代表,成为学生效法与模仿的对象。
教学活动的基本形式是“讲——听”式,教师讲,学生听,教师说,学生记。
在没有教材甚至书籍的古代社会,实际上是“师之所存”即“道之所存”,离开了教师就没有学习,没有教学。
一切有“道”的人,有知识的人,都是有教师身份的人,只有他们才能进行教学,因为所谓的教学,就是口耳相传,就是依靠教师的讲述和记忆。
秦始皇焚书坑儒,儒家经典是靠伏生背诵,让别人用“今文” (汉代的隶书)记录下来,这才有了儒家的今文《尚书》等经典著作,有了“独尊儒术”的依据,由此可见教师地位的重要。
到了造纸术、印刷术发明以后,特别是到了现代大众传媒极其发达的今天,已经有了大量的可以传递知识、信息的文字教材、多媒体教材,有了发达的信息网络,可是,还是有一些教师仍然以传递知识为第一要义,也还有一些学生以听讲学习为不二法门,在他们看来,书籍、教材上的内容仍然是只有讲过才能放心,只有听过才能学会,所谓教学,就是传递,所谓学习,主要是听讲。
显然,在网络时代,在新知识、新信息大量涌现的时代,如果教学依然只强调“讲——听”式,不仅传递文化的任务无法顺利完成,而且学习者也会因其阅读能力低下而无法适应网络条件下的人类生存方式。
应该说,强调儿童认识的特殊性,强调儿童应该以学习间接经验为主,以继承社会经验为主,是符合人类社会教育发展规律的,也是符合当前教育工作实际并适应信息时代社会进步需要的。
但是,认为这种间接经验还应主要通过教师讲解、讲述来传递,认为这种经验只能在传统的学校中进行,则显然落后于时代科技的发展。
也不符合当代教育发展的实际。
因此,从信息时代人类学习方式变化的实际状况出发,主张重新认识教学活动的本质,认定“教学是师生双方共同活动”过程,是一种有积极意义的认识转变。
但是,主张教学的本质是“以课程内容为中介的师生双方教和学的共同活动”(顾明远主编《教育大辞典简编本)》),其论者并没有说清楚教师的“教”与“教学”中的“教”的区别。
按照现代汉语的习惯用法,“教”本身就有“把知识或技能传授给别人”的意思,例如“教历史”或“教唱歌”。
而从汉语“教”字的语义演化过程看,它包含“传授”:如《左传·襄公三十一年》的“教其产知,而恤其不足”;“做出榜样”:如《苟子·修身》的“以善先人者谓之教(用好的行为做在别人前面就叫做…教‟)”;“教训”或“教诲”:如《孟子·滕文公》“饱食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吃得饱饱的,穿得暖暖的,无所事事地呆着而不去受教诲,就与畜牲差不多了)”;以及“帮助人成长,发展善性”的意思,例如《礼记·学记》中、所说的“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教是什么,是帮助别人发挥善行而纠正他的过失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