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课堂教学本质回归课堂教学本真从教学大赛引发的课
探索“三真”课堂回归语文本真
![探索“三真”课堂回归语文本真](https://img.taocdn.com/s3/m/c681613b182e453610661ed9ad51f01dc28157ee.png)
探索“三真”课堂回归语文本真作者:李万海来源:《小学阅读指南·低年级版》2020年第12期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
语文课堂中,不仅仅要求教学生学会语文知识,更重要的是教学生学会知识的能力和方法,培养阅读习惯,有效提高语文核心素养。
这就意味着,教师的使命不仅在于知识的传授,情感的激发,更在于心智的启迪、个性的培养。
为此,我校在“三真”教学上潜心研究和实践,发展出一套自己的教学理念,“三真”即真问题,真研究,真应用。
在不断学习和探索中,“三真”教学在语文课堂中给我带来许多感悟,一、在“真问题”中提高课堂的有效性课堂中提出真问题是课堂教学的中心环节。
精准的提问能够启发学生思维,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优化课堂教学。
真问题的提出还可以明确教学目标,贯穿教学始终。
语文课堂中提出的真问题要紧紧围绕每个单元的语文学习要素,例如,课前的学习提示要求,课后练习题或语文园地中交流平台的相关内容。
学会通过真问题展开学习活动,激发学習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这样的真问题才是最有价值的。
例如:在古诗教学《长乡思》中,首先告诉学生学习诗词的方法,从词义、词情、词心三个方面来学习。
再通过反复朗读,让学生自己去体会。
在感知《长相思》中,起初就让学生读四遍课文,前两遍读准字音,后两遍把句子读通顺,注意停顿,这样让学生带着目的去读,他们才会更认真。
然后让学生默读,读一读书下注释,试着自己翻译,这样做改变了以往的诗词教学模式,放手让学生自己翻译。
这节课中,我没有让学生翻译课文,而是让学生在反复朗读中一次又一次地去感悟去理解,体会《长相思》表达的思想感情。
在读准读通顺之后,有两个问题:一是“身”在何方,二是“心”在何方,从问题入手,再一次的体会词的思想感情。
配乐朗诵也是这节课中的亮点所在,学生闭上眼睛读,使学生的认识更加深刻。
转化角色的环节中,让学生问纳兰性德,找到“心”在何方,从而体会诗人的情感。
二、在“真”研究中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合作学生是真研究中最主要的教学策略之一。
“教学评一体化”下的跨学科项目化学习实践
![“教学评一体化”下的跨学科项目化学习实践](https://img.taocdn.com/s3/m/166a4d83cf2f0066f5335a8102d276a200296092.png)
“教学评一体化”下的跨学科项目化学习实践作者:***来源:《科学大众·智慧教育》2024年第06期“教學评一体化”是《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的基本要求,也是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的重要路径。
“教学评一体化”聚焦教与学方式的转变,要求教师的教学、学生的学习、评价一致指向基于课程标准的学习目标,强调以评价引领课堂的学与教,促使由关注教师的教向关注学生的学转变,知识本位向素养本位转变,促进教师的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方式产生变革。
针对当前学校跨学科项目化学习实践中存在目标模糊、评价缺失、学习任务零碎等突出问题,我们需要以大概念统整课程,聚焦学生真实问题,解决学生关键问题,以“教学评一体化”为抓手,不断推动课堂教学提质增效。
一、聚焦大概念,确定跨学科核心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指出,义务教育要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经验、社会生活的联系,注重培养学生在真实情境中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开展跨学科主题学习,强化课程协同育人功能。
方案还明确要求:各门课程原则上要用不少于10%的课时设计跨学科主题学习,注重培养学生在真实情境中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对“跨学科学习”学习任务群这样表述:“本学习任务群旨在引导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联结课堂内外、学校内外,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领域;围绕学科学习、社会生活中有意义的话题,开展阅读、梳理、探究、交流等活动,在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高语言文字运用能力。
”基于此,跨学科项目化学习的核心要素是整合不同学科的知识和技能,构建核心知识体系,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语文跨学科学习基于目标开展实践,以真实情境的问题解决来驱动学生主动学习,紧密连接语文与生活,融合多学科资源,以学习语言文字运用为根本,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
通过精心设计的跨学科活动和项目任务,激发学习兴趣和动力,应用学科知识于情境实践,促进批判性思维和跨学科思维的发展。
语文(心得)之回归语文本真,提高课堂实效——《坐井观天》课例研究报告
![语文(心得)之回归语文本真,提高课堂实效——《坐井观天》课例研究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93f3b06c0975f46527d3e1e2.png)
语文论文之回归语文本真,提高课堂实效——《坐井观天》课例研究报告活动缘起:课程改革十年来,给一向沉闷的语文课堂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生机与活力:师生关系融洽了,课堂“活”起来了,学生“动”起来了,真可谓教学形式“百般变化”,教学方法“花样百出”,课堂讨论“百家争鸣”,成果展示“百花齐放”……老师们却时常感慨:“语文到底怎么了?”静心审视,语文课堂有时候呈现出来的其实是一种“草盛豆苗稀”的虚假繁荣,越发觉得语文课似乎失去了它的本真。
为进一步提高本校校本教研活动质量,为教师提供更多的展示和交流的平台,深化小学语文课程改革,提升本校语文教师的专业素养,在教研室的引领下举办本次以“回归语文本真提高课堂实效”为主题的农村小学主题式校本教研活动。
前期准备:在卢龙星校长的带领下,我校为筹备此次活动,做了大量人力和物力的准备。
专门修建了可以同时供几百人听课的大教室;专门为本次活动排出了语文老师周二下午的空课时间,便于教研组进行研讨。
在教研室专家林爱娟、应向红、胡关贤老师的专业引领下,做了数次的教学尝试。
活动过程:一、主持引领:林爱娟应向红胡关贤二、课堂观察教学内容:《坐井观天》(二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13课)教学目标:1 认识“沿、际、信”3个生字,能把“沿、信、抬”这3个左窄右宽、右边都带有“口”字的生字书写工整;2初步理解“坐井观天”的意思,能抓住“一百多里、无边无际、大得很”等关键词感受“天”的大;3能分角色朗读课文,体会反问句所包含的情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中的对话,并尝试复述1-5段课文内容。
三、反思研讨第一次课堂实录片段:【课件出示词语】抬头回答青蛙弄错还有无边无际不信井沿师:谁会读这些词?生:(一学生站起来读,全部读正确)师:“还”字还可以读什么?组什么词?生:huan(第二声)送还,还给师:用“信”字组词,在写“信”的时候,哪一横最长?书空。
师:(演示课件)井口的边叫井沿,桌子的边叫--生:(默不作声,全都好奇地盯着课件上那张漂亮的桌子瞧)师:桌沿,帽子的边叫--生:一个学生猜测性地嘀咕“帽沿”?【读课文,了解争论点】师:坐在井里的青蛙看到小鸟,就问--生:你从哪儿来呀?师:小鸟回答说--生:我从天上来,飞了一百多里,……师:接下去青蛙和小鸟之间发生了一点事,请大家继续往下读4-7自然段。
聚焦本体性教学内容,让语文课真正成为发展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沃土
![聚焦本体性教学内容,让语文课真正成为发展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沃土](https://img.taocdn.com/s3/m/375918e5f424ccbff121dd36a32d7375a417c6d5.png)
聚焦本体性教学内容,让语文课真正成为发展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沃土语文教学是学生语文素养教育的重要途径,它对学生的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以及文学鉴赏能力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当前我国的语文教育中存在着注重表面功夫,忽视本质内涵的问题,学生只是追求分数,而非真正的语文核心素养。
我们需要聚焦本体性教学内容,让语文课真正成为发展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沃土。
一、理解本体性教学内容的意义本体性教学内容是指教学内容深入到内在本质的教学,突出主体性,追求深刻的理解和领悟。
在语文教学中,本体性教学内容使学生真正理解和体验语文的魅力和精髓,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综合能力。
聚焦本体性教学内容,可以让学生真正领悟语文的内在美丽,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帮助学生全面提升语文素养。
二、建立符合本体性教学的教学理念1. 注重学生主体性在语文教学中,要尊重学生的主体性,注重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意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自主学习能力。
教师应该为学生提供开放式的学习场景,鼓励学生发表观点和思考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2. 打破知识的壁垒语文教学要打破知识的壁垒,注重知识的内在联系和整体性。
要通过生活化的教学方式,将语文知识与学生的日常生活和情感体验相结合,让学生能够在实践中感知语文的美和力量。
3. 关注情感教育语文教学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应该注重情感教育,培养学生的美感和情感,使学生在真正理解语文的也能够感受到语文所蕴含的情感和人生智慧。
三、构建本体性教学内容的教学模式1. 多元化的教学手段在语文教学中,要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手段,如课堂讨论、小组合作、情景模拟等形式,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2. 注重现代技术融入现代技术的融入对于语文教学来说具有重要意义,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互联网等现代技术手段,为学生提供更加丰富多彩的学习资源和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生的主动性。
3.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语文教学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鼓励学生在语文学习和语文创作中发挥自己的特长和创造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动力。
构建“真学”课堂,让学习真正发生
![构建“真学”课堂,让学习真正发生](https://img.taocdn.com/s3/m/dde29802ba0d4a7303763a07.png)
构建“真学”课堂,让学习真正发生作者:张敏来源:《小学语文教学·园地》 2017年第9期伴随课程与教学改革的深入,课堂出现了一些不好的现象,如虚语文、伪语文、假语文等学习现象,课堂教学也常常在两个极端之间摇摆,要么是教师的越位,要么是教师的缺失,学生在课堂上无所适从。
课程与教学改革呼唤学生的“真学”,吁求建立学生的“真学”课堂,让课堂教学显现出本色。
课堂教学要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的生活与学习经验为原料,通过创设文本解读的“真情境”,引导学生对文本展开“真探究”,助推学生对文本进行“真感悟”,实现语用能力的“真迁移”。
一、创设文本解读“真情境”陶行知先生曾说:“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学生的真学应永远是课堂教学的至真追求。
在教学中,教师要创设文本解读的“真情境”,让学生沉浸到文本之中,去感受、体验、揣摩文本,获得文本的真思、真情、真意。
王国维先生说:“一切景语皆情语。
”学生只有深度潜入语境,才能破译文本的言语密码。
例如,在教学《天鹅的故事》一课时,为了让学生获得鲜活的感受,笔者将教材中静态的文本、插图转换成了动态的视频,运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了一幅幅生动的画面,给学生以强烈的感官冲击:在冰封千里、粉妆玉砌的贝加尔湖畔,一只老天鹅不惜用自己的身体勇敢破冰,为同族能够获取到食物。
其他天鹅看到老天鹅的行为,也纷纷加入破冰行列,最终获取到了食物。
课文对于勇士老天鹅,更是用了特写镜头,在阅读中,学生情不自禁地做出了“腾空而起”“扑打”等动作。
围绕着学生的真实表演,笔者追问:“‘腾空而起’说明了什么?”“为什么将老天鹅比作一块石头?”……学生展开了想象,还原语境:“‘腾空而起’说明老天鹅飞得高,下落的冲力大。
”“因为老天鹅一心想让其他天鹅们吃到食物,没有考虑自己的疼痛。
”“将老天鹅比作一块石头,更表现出老天鹅的奋不顾身。
”……学生在脑海中建立了形象,学生的心灵与文本融为一体。
二、引导文本解读“真探究”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究者。
回归语文课堂的“本真”——阅读教学中进行言语训练的几点策略
![回归语文课堂的“本真”——阅读教学中进行言语训练的几点策略](https://img.taocdn.com/s3/m/e931de3c83c4bb4cf7ecd1ab.png)
回归语文课堂的“本真”——阅读教学中进行言语训练的几点策略课程改革如火如荼的进行中。
一路学习,一路思索,不难看到这样的现象:一些教师在教学时过分地侧重于课改的个性化和人文关怀,在自主、体验、合作开放式学习等方面花了较多的心血,留足了时间,却忽略了语文课堂的本真是言语的训练和积累,忽略了语言作为传承文明载体的重要性。
课标中明确提出重视学生的言语训练和积累,“有丰富的语言积累”是语文教学重要的目标之一,是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基础,也是语文工具性特点的具体体现。
王崧舟云:语文课程的本质属性是其独一无二的“言语性”。
语文教学的“本然”,其实就是言语应用。
可见,没有语言量的练习和积累,就学不会应用,更不会有语文能力质的飞跃。
实践中,开展言语训练,开辟语言积累的途径,教给学生方法,引领对文本的品词赏句,更能让语文课堂具备万千风情。
下面笔者结合阅读教学谈谈落实言语训练的几点策略。
一、吃透教材,找准文本切入点教学不打无准备之战。
一堂成功的语文课,需要教师花心思钻研教材,备好教案,吃透文本,做到心中有数。
在新课标的指导下,许多教师都明白教学要“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然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如果没有吃透文本,走进文本情境,是很难做到的。
无可厚非,教材的每一篇课文都是文质兼美的,在内容和语言形式上有独到之处,富有教育内涵。
但是摆在眼前的教材是安静的,被动的,唯有教师主动挖掘文本,深悟作者内心情感,方能入情入境,形成教育目标。
而实现“备教材”的过程,除了与文本的情感对话,语言点的捕捉也尤为重要。
教学中,我们要潜心会文,独具慧眼,挖掘“一处传神,效果皆出”的言语实践点,挖掘关键字词,感受文章语言表达的特点,找准语言训练元素,把握文本的“空白点”、“动情点”、“迁移点”来设计语言训练活动,从而引导学生在言语活动中完成内部言语与外部言语的转化,最终习得言语。
事实上,语文教学中,教学内容永远是第一位的,是最本质的,决定着课程的价值。
《教师的挑战》读后感
![《教师的挑战》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47f218c15ff7ba0d4a7302768e9951e79b8969de.png)
《教师的挑战》读后感《教师的挑战》读后感1一、让我震撼的教育名言佐藤学教授旗帜鲜明地提出的具有颠覆性的教育信条:“学校教师的责任并不在于“上好课”。
学校和教师的责任乃在于:时间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权,提供学生挑战高水准学习的机会”。
“教学的创造能否成功取决于教师在多大程度上尊重教材,尊重每一个儿童,以及教师对于自身教育工作的尊重。
学校改革的目的是保障每一个儿童的学习权;保障每一个教师作为教育家的成长……唯有保障每一个儿童的尊严与学习权利,尊重每一个教师的多样性并保障其个性化的成长,才能使得学校的改革脚踏实地地向前推进。
”所有这些观点都让我受到震撼。
二、帮我解惑的教学谏言“在小组的‘合作学习’指导中,决不追求小组内的思考与见解的一致与统一。
不应当像‘班组学习’那样代表小组发言。
即便在合作学习’中只有同样思考和意见的场合,也应当作为个人的意见来发言。
应到尊重小组中思考和见解的多样性。
”“‘合作学习’中是无需领导者的。
‘合作学习’需要的是每一个人的多样学习的相互碰撞,是每一个学生的平等参与。
‘合作学习’中的小组,宜采用男女生混合的私人小组形式,也可以从三人小组开始。
习惯了‘合作学习’之后可以变更为四人小组。
‘合作学习’的组织最好是随意编组。
小组的‘合作学习’,无论小学、初中、高中的任何学科的教学,都应当可以实施的。
”看到这,我充满希望,因为在今年我所任教的启智二年级数学教学中,我尝试过分3人小组通过分小棒探索10以内数的分成的教学,但碰到了不少困难,迫不及待能找到指路的“明灯”。
但接下来的“不过,在小学低年级却不宜实施。
”理由是:“小学低年纪教师同每一个学生的密切联系,互帮互学的经验是重要的。
其实,小学低年级儿童唯有在同教师产生一对一的亲密关系之后,才能建立同学之间的关系。
小学低年级的‘合作学习’首当其冲的是,要充分体验教师和课堂共同体的亲密关系。
”怪不得,在这个班当时还是一年级时我尝试一次分组探索学习几乎收效甚微,还让学生的学习受到很大挫折,而我自己的课堂教学探索热情也受到不少打击。
聚焦“核心问题” 引领课堂教学
![聚焦“核心问题” 引领课堂教学](https://img.taocdn.com/s3/m/6ebf2888f524ccbff12184d0.png)
聚焦“核心问题” 引领课堂教学作者:陈华忠来源:《江西教育B》2018年第03期导读:核心问题是指在教学中能起主导作用、“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
课前,我们要认真解读教材,准确地提炼出“核心问题”,教学时,围绕核心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探究。
课后,反思核心问题提炼是否准确,从而有效地进行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主动积极的“学”都是从“问”开始的。
问得其所,才能保证学得有效。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教师设计的问题不在于多,而在于精。
一个问题的提出,能引领学生积极思考,自动探究,合作交流,去获取新知与掌握新知。
一、课前,提炼“核心问题”课前,我们要认真解读教材,只有读懂教材内容,才有可能准确地提炼出本节课的“核心问题”,并围绕“核心问题” 进行教学。
1.潜心研读——罗列问题。
教材凝结了众多编者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它是根据《数学课程标准》编写的,体现了基本的教学要求,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主要依据,是最基本、最重要的课程资源。
只有把教材的纵向联系、横向联系摸清读透,读懂领会教材编写者的编写意图,才有可能设计并提炼出有价值的核心问题。
教师要读懂问题情境,读懂教材中例题,读懂每一道习题,读懂教材的旁注、留白,读懂教材的对话、提示语以及问题等,让教材中的信息转化为学生易于接受的信息。
同时,教师还应遵循学生的心理特点与认识规律,研读学生已有的认知起点、学习困难、学习方式以及需求,才有可能设计出有针对性的问题。
2.用心梳理——分清主次。
找到课堂上要解决的问题并罗列出来后,教师就必须用心去分析这些问题,理清这些问题的先后关系、内在联系以及作用。
在分析的基础上,教师要对这些问题进一步进行梳理,需要根据问题的重要程度,分出主要问题与次要问题。
一般来说,决定重点知识产生和发展过程的问题就是主要问题,教师要梳理清楚每一个问题是不是具有这样的特性。
这样,教师就能进一步明确编者的编排意图、教学的重难点以及学生的困惑点,课堂教学就有了“主线”,思路就会清晰起来。
“四学”本真课堂教学模式解读及操作说明
![“四学”本真课堂教学模式解读及操作说明](https://img.taocdn.com/s3/m/5ffdeab42b160b4e777fcf99.png)
“四学”本真课堂教学模式解读及操作说明“四学”即自学、互学、展学、查学。
在真教育理念下,“四学”本真课堂的基本含义就是学中心、生为本、求真知。
课堂建构要求回归生态,尊重学生求知规律,重视教学自然生成,践行自主、合作、探究、体验的学习方式。
一、理念解读“四学”本真课堂的核心理念是相信学生、解放老师、发展师生,学生是多元学习的主体,课堂是师生共长的学堂.积极倡导“三观”,即人本教育观、学本教学观、生本学生观。
“四学”本真课堂教学目标达成实现“三个变化”:在学生认知上,从学会变会学;在情感态度上,从厌学变乐学;在课堂质效上,从平淡低效变优质高效。
“四学”本真课堂的价值追求是实现“幸福教育梦",即学生体验成长幸福、教师收获成就幸福、家庭享受成功幸福。
二、理论支撑1。
建构主义认知理论.建构主义认为知识的获得是建构的,而不是接受传输而来的,学习者主动建构知识过程就是对事物求真的认知过程.而学习者是否拥有问题意识是产生意义建构的关键.知识建构的动力来源于“知”与“不知”之间的矛盾,意义的建构活动是由问题所激发的。
而“四学”课堂就是对问题本质揭示的求真过程,自学部分设疑寻真、互学部分析疑探真、展学部分质疑辨真、查学部分释疑明真.2.金字塔学习理论。
美国缅因州的国家训练实验室研究学习金字塔表明,学习者在两周以后能记住内容(平均学习保持率)的多少与学习方式有关,小组讨论可以记住50%的内容,做中学或实际演练可以达到75%,教别人或者马上应用可以记住90%。
自学、互学、展学、查学与自主、合作、探究、体验对应,是充分体现新课程理念的四种学习形态。
自学具有自主性、独立性;互学具有交往性、互助性;展学具有开放性、探究性;查学具有诊断性、发展性。
3.人本主义教育理论.人本主义强调人的尊严、价值、创造力和自我实现,把人的本性的自我实现归结为潜能的发挥。
人本主义教育理论倡导以学生经验为中心的“有意义的自由学习观”。
生本教育也认为教育要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
回归本真概念为本减负提质——核心素养背景下科学课堂教学思考
![回归本真概念为本减负提质——核心素养背景下科学课堂教学思考](https://img.taocdn.com/s3/m/d837da96690203d8ce2f0066f5335a8102d266be.png)
回归本真概念为本减负提质——核心素养背景下科学课堂教学思考2021年7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史称“双减”政策。
一时间,广大家长,学生都无所适从。
从字面上理解,减少作业量,减少考试量来减少学生繁重的课业负担。
家长们及部分教师都担心学生在“双减”背景下学生的能力将下降。
然而仔细解读文件,文件中专门强调“着眼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强化学校教育主体阵地作用”,通过“优化教学模式,强化教学管理,提升学生在校学习效率。
”文件强调高质量的教育,提升学生在校的课堂效率,其真正目的在于把学生从单纯的延长学习时间,大量重复低效的练习等“苦学”式模式中解放出来。
但并不降低学生的思维深度,甚至对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知识迁移能力等高阶思维品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必须要求教师要把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作为课堂教学的主要目标。
当今教育将学生核心素养作为深化课程改革的新航标。
课堂是落实核心素养的主阵地,要实现核心素养的教学转化,课堂必须从“聚焦事实和技能”,转向“概念为本的模式”,概念为本的模式能够在概念层面提升学生创造深层知识、可迁移性理解和高阶思考能力。
本文正是在此背景下,就“概念为本”教学理念的几点思考。
一、从目标为本的模式向概念为本的转变“刷题”是当今在家长、学生甚至是在大部分老师心目中提分的最有效的手段,殊不知这是要牺牲学生大量的睡眠时间、阅读时间、体育锻炼时间换来的。
而且对于一部分学生来说花了大量的时间却换不来应有能力的提升。
这对于学生能力来说充其量是“一米的深度,一千米的广度”。
很多学生应对一些有深度的新颖生活场景的题目就一筹莫展,因为学生看不出题目涉及的知识应用是什么。
其实究其原因在于我们大部分教师在课堂中仍然以一节课要完成多少事实性知识和技能为目标,并通常假定产生深刻的概念性理解。
以浙教版七年级下3.2《力的存在》为例,力的概念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聚焦课堂同课异构之我见
![聚焦课堂同课异构之我见](https://img.taocdn.com/s3/m/a0e7b403581b6bd97f19ea1d.png)
聚焦课堂同课异构之我见诸城市科信小学郭桂香五月14日至23日我们一年级数学组进行了《认识厘米同课异构》的赛课活动,纵观这次“同课异构”活动中的7节赛课,老师们在这个交流的平台上,实现了理念、态度和行为上的改变,广大数学老师的教学思想和教学理念正在悄悄地发生着变化,新课程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得到很好体现。
下面就活动情况总结如下:一、本次活动的亮点1、教师基本功扎实,驾驭课堂能力强。
“同课异构”,用同一本教学用书,共享同样的教学资源,“同中求异”,“异中求同”,看似唱响的是同一首歌,但“同课异构”让我们真真切切地品尝到了诸多的不一样——不一样的教学效果,不一样的教学风格,不一样的教学魅力,不一样的数学味。
同样的是老师们扎实的基本功,高超的驾驭课堂的能力。
如:允许学生出现错误,允许学生出现分歧,创设的情境真正为教学服务,这充分展现了张宗美老师深厚的教学功底。
徐虹老师临时应变的能力很强。
徐老师遇到棘手问题不慌不乱,慢慢的引发学生思考、和学生一块儿思考来解决问题。
除此以外,课堂中的提问,对学生的鼓励语言,也是非常的简练,很有启发性。
诸如“只有善于观察才有新的发现”等等这些话语让学生逐步去思考,在不知不觉中解决了本课的重难点。
王海容老师的板书非常的简洁,字迹工整清楚,设计的科学合理,让学生一目了然,对学生理解重难点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2、教学设计精彩纷呈,能够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重组教材,做到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课堂教学生活化、艺术化。
同课异构中七位老师的课都是在教学过程中创设的情境,目的明确,为教学服务。
老师们在课前准备的比较充分,都能深入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然后根据学情制定了详细地、符合学生的教学设计,同时结合教材,一遍一遍的研究、改进,最终把最精致的呈现课堂,可见,调查学情,挖掘教材对于上好一堂课是多么的重要。
一步一步的教学,一环环的紧扣,让我感觉老师在设计教学的时候做了详细的准备,每一步要做什么,学生要达到什么效果,都很明确,而且按照学生的能力范围,基本都能达到应有的效果,甚至更好。
新课程标准下如何更好落实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
![新课程标准下如何更好落实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https://img.taocdn.com/s3/m/5b5143bbc9d376eeaeaad1f34693daef5ef713fb.png)
新课程标准下如何更好落实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发布时间:2022-10-30T17:27:40.911Z 来源:《中国教师》2022年10月下作者:梁万燕[导读] 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版)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以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为导向,教师应从提高学生核心素养出发,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不断提升自身专业素养,研读教材,深挖内容,搭建平台,把知识和理论结合起来,让学生在不断获取知识的同时,提高自身核心素养,实现自身全面发展,培养时代新人。
梁万燕宜宾市南溪区南外国语实验学校四川宜宾 644100【摘要】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版)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以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为导向,教师应从提高学生核心素养出发,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不断提升自身专业素养,研读教材,深挖内容,搭建平台,把知识和理论结合起来,让学生在不断获取知识的同时,提高自身核心素养,实现自身全面发展,培养时代新人。
【关键词】初中道德与法治;核心素养中图分类号:G68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672-2051(2022)10-021-01核心素养是课程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是学生通过课程学习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道德与法治课程要培养的核心素养,主要包括政治认同、道德修养、法治观念、健全人格、责任意识。
政治认同是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必须具备的思想前提,道德修养是立身成人之本,法治观念是行为的指引,健全人格是身心健康的体现,责任意识是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内在要求。
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既能进一步培养他们的自主能动性,具有一些解决问题的能力,满足自身发展的需要,又能积极促进自身全面发展,培养时代新人。
一、落实“立德树人”,提升教师专业素养在传统教学过程中,大多数教师都主要关注学生的文化成绩,而忽略了对核心素养的培养,从而出现 “高分低能” 的情况,不利于学生培养学生自主创新能力的培养,也不利于创新型国家的建设,更不利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集团化办学背景下青年教师专业发展的校本实践
![集团化办学背景下青年教师专业发展的校本实践](https://img.taocdn.com/s3/m/aeeb1bde710abb68a98271fe910ef12d2bf9a95d.png)
-122-2022年第19期(总第323期)教师集团化办学是以一所历史名校为母体,引领新建校区共生共荣的发展形态。
基础教育集团化办学是促进均衡教育的有益探索,2017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指出:“改进管理模式,试行学区化管理,探索集团化办学,采取委托管理、强校带弱校、学校联盟、九年一贯制等灵活多样的办学形式[1]。
”新建校区对历史名校的传承创新,既可避免绕圈子走老路,又有所区别,能促进彼此的新发展。
集团化办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于提升教育教学质量,教育教学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在于教师高质量发展。
201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指出:“教师承担着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的历史使命,肩负着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人的时代重任,是教育发展的第一资源,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基石[2]。
”我校一校两区,一体两翼,在岗教师达230多名,40周岁以下的教师有152名,35周岁以下的青年教师有112名,30周岁以下的青年教师高达96名,随着新校区的扩容,接下来还有大批新教师入职。
青年教师的专业素养、师德师风、性格特点、价值追求等综合表现出来的胜任力各异,对标党的教育方针深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抓住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这个重点,在集团化办学中探索青年教师的加速培养刻不容缓。
一、以评促建、蓄势聚能根据苏州市教育局发布的《关于公布苏州市教师发展示范基地校名单》(苏教师〔2021〕29号),经学校申报、区教育局推荐、市级专家组评审,我校获评苏州市教师发展示范基地校。
由市教师发展学院对市级示范基地校开展考核,包括平时考核与定期考核。
定期考核原则上每3年一次,市教育局根据考核结果对基地校实行动态调整。
在创建苏州市教师发展示范基地校的过程中,集团领导层在充分调研、论证的基础上,准确把握和落实国家关于教师发展的总体要求,教科室负责制订青年教师发展规划和年度实施计划。
立足课标正本清源,努力实践回归本质
![立足课标正本清源,努力实践回归本质](https://img.taocdn.com/s3/m/3cc2083287c24028915fc355.png)
立足课标正本清源,努力实践回归本质【摘要】新课程标准修订版颁布之后,课程标准发生较大调整和变化,各部分内容出现不同程度修订。
在语文课堂实践中,华而不实的追求“花絮”亮点,背离语文本质。
本文从课标(修订版)出发,提出从写字、朗读、表达和课外阅读四个基本点出发,回归语文课堂本质。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修订版);学科性质;语文素养新课程标准修订版颁布之后,课程标准发生较大调整和变化,各部分内容出现不同程度修订,课程性质的表述不仅正面回答语文课程是什么的问题,而且在文字表述和设计思路上有较多的增删和修改。
如“课程目标”部分,现称为“课程目标与内容”,“实施建议”部分增加许多具体化的可操作性强的建议,如何进行科学的课堂评价建议,“附录”中优秀诗文背诵推荐篇目整体数量增多,课外阅读倾力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渗透,教育学生从国学营养中汲取人文素养等。
对于什么是语文的问题,众说纷纭,流派众多,大有“乱花渐欲迷人眼“的感觉。
在语文课程标准(修订版)里,有这样的论述:“语文课程,其本质是学习语言文字的运用,是实践性的课程,涉及的目标非常广泛,是综合性的课程。
语文教学的目标指向是语言文字运用,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
”这样的总体要求,具体内化为课堂操作目标,我想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无非是解决一下四个方面的问题,即写字、朗读、表达和课外阅读。
一、汉字是世界上最优美的文字之一,是语言文字的掌握和运用基础汉字属于表意文字的词素音节文字,为华夏儿女发明创制并作改进的文字体系,是文字史上连续使用时间最长的主要文字,也是各大文字体系中唯一传承至今的文字,有学者认为汉字是维系中国南北长期处于统一状态的关键元素,将汉字列为中国第五大发明。
面对汉字的悠久历史,作为龙的传人就必须继承和发扬祖先留下的璀璨文化。
汉字是“形、音、义”的结合体,具有明显的直观性和表意性,是审美性文字。
汉字源于“象形”,起源于对自然界元素的模仿和升华,造字的动机是自然界对思维的启发。
返璞归真,还课堂本色
![返璞归真,还课堂本色](https://img.taocdn.com/s3/m/ecc761ca26fff705cd170a05.png)
返璞归真,还课堂本色作者:谭丽娟来源:《中国校外教育·高教(下旬)》2016年第04期新型的课堂要以学生发展为根本,注重学生自主实践与创新,注重学生的心理感受与人性化,数学课堂的核心是让每一个学生参与到学生中去,以取得最大的学习效果并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
真正的好课,不是教师出彩,而是学生出彩。
课堂改革的出发点和总目标在于改变学生的学习状态,实现学习效益最大化,要让学生会学、学会,在课堂上享受到生命成长的快乐。
我将建立“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把课堂还给学生。
教师语言要诙谐幽默,具有艺术性,让课堂“活”起来。
教师的角色要转变,做好学生的“服务生”。
课堂改革课堂教学教学模式诙谐幽默在全新的教育理念下,教师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但课堂教学在相当长的时期里都将是教育教学的主要阵地,课堂改革的出发点和最总目标在于改变学生的学习状态,实现学习效益最大化,要让学生会学、学会,在课堂上享受到生命成长的快乐。
可是,面临一个个新的挑战,教师更多的是努力去适应而不是改变,为了使课堂从教师表演的舞台变为师生互动的平台,从知识传授的场所变为学生自主的探究空间,很多教师生搬硬套,照例模仿,课堂上存在赶时髦、走形式,急功近利的现象,使整个课堂“怪怪的”,可谓是土洋结合,甚至是笑料百出,从根本上没有切实的改变原有授课的方法与教学思路,更别说是创新了,只是“换汤不换药”,“穿新鞋子,走老路”。
新型的课堂要以学生发展为根本,注重学生自主实践与创新,注重学生的心理感受与人性化,数学课堂的核心是让每一个学生参与到学生中去,以取得最大的学习效果并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
真正的好课,不是教师出彩,而是学生出彩。
一、建立“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把课堂还给学生只有自由、民主、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学生的智力和非智力才能保持最活跃的状态,学生才能敢说、敢想、敢争辩,同时也给了学生一个自我展示的机会。
作为教师要树立一种服务意识,把学生视为自主的人,发展的人,有潜能的人。
老师“双减”背景下如何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心得体会
![老师“双减”背景下如何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心得体会](https://img.taocdn.com/s3/m/379d2742c77da26924c5b05d.png)
“双减”背景下提高教师课堂效率的有效方法“双减”政策是适应新时代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学生身心健康成长、全面发展的客观需要。
“双减”政策的实施对课堂效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XX学校数学组践行高效课堂改,始终坚持以提升学生学科素养、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促进课堂的有效性为目的,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
“双减”政策的落地,对于孩子们的发展,对于校内的学习、校外的培训,都有了更加明确、更加规范化的要求,这对于我们的教育工作来说,无疑是有着重要的意义的。
作为教师,我们应扛起减负增效的重任,不忘教书初心,牢记育人使命,全面提升教育质量。
一、创新教学模式,提升教学效率课堂是“减负、增效”的主阵地。
如果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没有真正成为课堂的主流,那么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就不会得到充分发挥,课堂教学效率自然提不上去。
究其原因,主要在于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教师讲得多,学生自主学习少;二是随意提问多,激发思维少;三是关注形式多,实质落实少;四是重复作业多,有针对性的作业少。
要提高教学质量,必须聚焦课堂,积极改课堂教学,构建新型课堂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教师要相信学生,依靠学生,解放学生,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充分感受求知的快乐。
要结合实际,改课堂教学方式,着力构建“自主、合作、探究”的高效课堂,实现课堂教学的轻负担、高质量、低耗时、高效益。
二、精编家庭作业,构筑反馈体系课后作业是培养学生问题解决能力,加速知识内化,形成系统知识结构的有效手段。
要因材施教,就要布置有针对性和分层次性的作业。
教师可以提供不同层次的作业,或同时提供两种以上的作业方案,给学生一定的选择权利,调动学生完成作业的积极性,真正达到课后巩固的目标。
教师还要注重构筑作业反馈体系,采用合适的方式检查、评价作业完成情况,使教师对教学效果心中有数,对学习成果印象深刻,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三、指导学习方法,促进学生自学笛卡尔说过:“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我们教师不是要在课堂上教给学生多少知识,而是要教给学生获得知识的方法。
聚焦“三个点”,回归语文教学本质
![聚焦“三个点”,回归语文教学本质](https://img.taocdn.com/s3/m/2073ac4a53ea551810a6f524ccbff121dd36c5e3.png)
聚焦“三个点”,回归语文教学本质语文教学是学校教育的核心内容之一,也是学生个人修养和综合素质培养的重要内容。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变迁,语文教学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困惑,例如知识大而教情缺、方法多而效果低等现象。
如何回归语文教学的本质,突破困境,让语文教学更加符合学生的成长需要,成为了当前语文教育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文将围绕着“三个点”——基础、方法、价值,探讨回归语文教学本质的途径和方法。
回归语文教学的基础,是语文教学的立足点。
语文学科的基础教育就是基础。
而语文学科的学科性是最根本的性质。
作为学科性学科科目,语文学科的教学应当是培养学生学科意识、掌握语文知识和发展语文技能的教学过程。
在回归语文教学本质的过程中,我们要坚持以知识传授为主线,以理解能力、表达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为重点。
只有透过知识传授,学生才能够正确抽象概括知识内容,才能够主动掌握知识、状况、方法,让知识入心、活学活用。
对于一些基础知识的掌握,尤其是对于汉字、词语、句子的基本构成和运用,需要重视系统性的学习,打牢基础,才能在日后的学习和应用中游刃有余。
回归语文教学的方法,是教学的关键点。
教学方法是语文教学的灵魂所在。
在传统的教学方法中,很多教学过程是被动的、单一的,很难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而近年来,随着教育思想的更新和科技的发展,教学方法也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和尝试。
在回归语文教学本质的过程中,我们要注重多元化的教学方式,提高教学效果。
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的主动性和参与性是教学的关键,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则是提高学生参与的重要途径。
可以通过图书阅读、课外作文、朗诵比赛等方式,培养学生对语文学科的兴趣和热爱。
要注重语文学科的实践性。
语文学科是实践性学科,其特点是是“学以致用、学以练用”。
要根据学科教学的性质,注重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的培养,创设语文实践的环境。
要注重技术手段的应用。
随着科技的发展,现代教学中应用电子设备、多媒体教学等技术手段,对于提高教学效果有很大的帮助。
“聚焦核心素养,构建高效课堂,促进教师专业成长”课题总结
![“聚焦核心素养,构建高效课堂,促进教师专业成长”课题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73da6f99b8d528ea81c758f5f61fb7360b4c2bfe.png)
“聚焦核心素养,构建高效课堂,促进教师专业成长”课题总结“聚焦核心素养,构建高效课堂,促进教师专业成长”课题总结学校发展以学生为本,学生发展以教师为本,近一年来,我以“聚焦核心素养,构建高效课堂,促进教师专业成长”为课题研究主题,根据新课程对教师专业素养的要求,结合我校实际,确立了以课堂教学为基地,以校本研修为载体,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发展思路。
经过一年的探索与实践,通过各项教研活动、校本培训推动教师专业成长。
在全校教师的积极努力下,本课题实验取得显著的效果。
现具体总结如下。
一、以课堂教学为课题研究基地,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课堂是教师实施教育教学的主要阵地,同时也是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基地,教师的专业成长离不开课堂。
课堂之于教师尤如水之于鱼,天空之于鸟一般,离开课堂谈教师专业成长无异于缘木求鱼。
所以,本课题研究始终以课堂为基地,通过对课堂的研究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
在教师教学研究素养成长方面,本课题以抓好常规课、上好展示课、汇报课为主阵地,通过课前提出要求,确立研究主题,提出初步解决思路再到设计教学过程,开课研究,再到最后提炼为教学研究案例等,着力提升教师的教学研究素养。
1.新学期推门课活动求真求实3月6日-19日,学校进行了为期两周的推门听课活动。
本学期推门听课主要考察教师的教学准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技巧等教学常规的落实情况和学生的课前准备、课堂表现等学习常规的落实情况。
按照“一听、二评、三教研”的步骤有序开展。
每天听课后,我都与授课老师进行了面对面地交流评课,既肯定了老师们上课的优点,也提出了意见和建议,以寻求最佳解决方法。
2.骨干教师下乡送教促进教育资源共享4月20日,组织夏双、冯春涛、马丽姝、刘婕、朱新荣、姜丹、杨帆七位老师在教务处李文侠主任、陈霁主任带领下,到三源浦中心校进行送教活动。
七位老师多次试讲,用心准备,送教课堂上,丰富多彩的组织形式、先进的教学理念、扎实的教学基本功,趣味实用的多媒体课件和亲切的教学语言,赢得了参会教师们的好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聚焦课堂教学本质,回归课堂教学本真
--从教学大赛引发的课堂教学反思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对于教师自身专业素质要求越来越高了。
在教学过程中,既要尊重“需要”,又要注重“激趣”,可以通过直观演示、或旁征博引、或巧设悬念等……激发他们的学习欲望和动机,积极创造“我要学”“我想学”的积极教学气氛。
回顾课的设计及教学实际,感触颇深,现就本人比赛过程中的一节课《4.1 光的直线传播》为例,把心得与大家分享,我将从教学效果、教学过程和教学启示三方面谈谈自己的感想。
一、参赛要求与教学效果兼顾
作为一篇教学大赛的教学反思,我想与大家首先分享参赛课题的选择,根据文件选题要求范围和自己的教学经验,必须要有一个客观、立体、有高度的视角,摆脱“只顾低头拉车,从不抬头看路”的经验束缚,还要突出本学科特点,怎么使学生能通过学科学习而逐步形成的关键能力、必备品格与价值观念就成为了选题的第一要求,参赛课题对于学生来说不能太难,太难了会给授课老师的讲解造成不必要的时间上的拖沓,内容也不能太易,过于简单对于学生就没有兴趣,没有吸引力,在课堂上不能更好的体现师生互动环节,在突出学科特点上,就要看参赛老师平时的基本功了,比如我们物理,它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物理源于生活,最终服务于生活,我们在参加比赛的过程中就应该体现实验的学科特点,因此选择课题时要注意内容中有无实验、实验的可操作性如何、安全性怎样等问题都必须列入考虑范围内。
在2017年举行的全区初级中学教师教学大赛,我选择的参赛课题为“4.1 光的直线传播”,它是学生初步认识光现象,学习光学知识的开始,现在我就以这节课的备课过程为例,阐述一下理论备课某些细节与实际教学效果的“光合作用。
”我最初的设想是这堂课应当以培养学生兴趣,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探知欲为这节课的亮点,于是我开始大量的上网查阅相关资料,包括文字、图片、实验、创新实验,在查阅资料的同时,把自己平时积累的本地的一些素材也适当的添加进去,初步完成后第一次试课时可以说很失败,因为图片素材太多、太广,学生的思维无法及时的从前一个内容跳跃出来,跟不上老师的指导。
于是,我再把图片进行精简,挑取有代表性又与学生生活紧密相联的图片保留,再次磨课时
效果有很大改变,但最后还是不断调整图片的顺序,使它们更符合学生的思维习惯和教学思路。
在引课部分,为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我首先选用了一段皮影表演视频,里面热闹的各种传统乐器的演奏却在试课中显得格外刺耳,与我们严谨的教学显得格格不入,于是我再一次思考如何更好有效的引入新课,进过反复斟酌、磨课,最终将“鸟”、“蜗牛”两个形象以手影的方式让学生模仿,这两个手影简单易操作,贴近学生生活,在模仿过程中引入新课--光的直线传播。
每个老师在备课过程中,脑海里都会有各种想法跳跃出来,应及时将它们记录下来,根据自己以往的教学经验,听取物理组内其它同事的建议,将这些资料加以整合,最终变成自己的适合本地学生的一份教学设计,当然这只是初稿,就像一个房子的框架,至于细节的装修装饰,还得靠后面的磨课逐步实现。
教学设计上,概念和规律的提炼,其重要的方面就是把这些概念和规律组合成优化的结构,成为某一知识领域的核心内容,是解决问题的关键视角和思维指南。
精细的备课,就需要仔细研究教材,吃透教材,结合教学实际,认真思量如何把跟学生生活联系密切的问题、社会热点中的物理问题、现代科技成果等有实践情境的教学内容引进物理课堂;如何用生活中的器具做物理实验,加强物理知识与生活的联系;如何创设真实情境、并通过对真实情境的思维加工来建立物理概念;用物理规律分析和解决真实情境中的问题等。
在光的直线传播这节课中,如何利用分组实验验证光在固体、液体、气体中沿直线传播,成为这节课中学生们动手操作的重点与难点,所以对于实验的选择,老师在备课中应仔细思量。
例如对于光在固体中传播的验证实验,我选用了用激光笔照射果冻的小实验,对于果冻的选择,我是带着激光笔去超市对很多种果冻一一照射,最后确定用哪种果冻效果最明显,也最容易操作,当时还闹出一个笑话,超市导购员以为我是质检人员呢,经过自己的实际验证,做到学生实验心中有数,这在后面的磨课、研课中没有出现问题,学生自主操作很顺利,效果很明显。
无论什么教学方式,我们的出发点或者说是初衷都是让学生参与课堂教学中,把课堂还给学生,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指导学生阅读课本,找出答案,最后利用小组实验验证答案,争取做到课堂教学环节环环相扣,既让学生感到熟悉,因为教学内容都源于生活实例,又让他们新奇不已,因为我们把生活实例提升到了理论,在此过程中,学生既领略了物理的美,也体会到了物理的实用性,必须强化物理知识与实践情境的关联,
提高把物理知识与实践情境进行联系的自觉性,增强学生的实践意识。
等这些教学细节基本完成后,就进入了磨课、研课阶段,主要体现在“精彩的开讲”----教法得当----敢于创新----注重实验的探究----合作能力的培养等方面进行开展,比如题型的设计是不是可以更丰富一些?教学资源的使用是不是更加深入一些?课堂气氛是不是可以更活跃一些?该不该和中考联系得更紧密一些?我认为磨课、研课主要为实现以下几个目标,首先是教学内容是否适量,不能过于量大,讲解过快导致知识点讲不清,甚至讲不完,也不能内容太少,整堂课显得空洞;其次是细节的逐步完善,包括教学环节的设计、小组实验的优化、教学时间的把握等等;最后是对参赛老师的一种潜意识训练,因为参赛老师的授课对象是待定的,所以从实验的准备、课堂上的突发状况的应对、师生间最快速度的适应等等,都需要在磨课过程中,参赛老师自己细细品味,以求有所提高。
通过磨课、研课,老师们真诚帮扶,客观地表达自己的见解,继承课堂的优点,改进课堂不足,进行实践反思,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
“磨课、研课”是三维一体的综合体现,是教学目标得以实现的基本保障;研课、磨课的过程是教师一次次与文本对话的过程;是与新课标对话的过程;是反复交流的过程。
“研课”促反思,“磨课”促成长,通过此活动的开展既有效提升了教师课堂教学能力,又是教师专业成长的绿色通道,同时也是走向成熟的必由之路。
二、教学过程与教学方法融合
从教师的引导者、组织者、合作者的角色看教师主导作用;从学生的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的角度看主体作用的发挥;从教师的教学过程,教师的教学语言,课堂学习中学生发言,将自己真正的融入课堂,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即使我们在课前做了很充分的准备,在教学过程中还是难免有新状况,这就需要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及时调整自己的心态,继续不断完善教学细节,但有一点要谨记,那就是我们的框架不能动,比如我们的教学流程、小组实验、分组合作等等,因为经过了课前准备、磨课,它们已深入脑海,临时有变动可能导致整堂课的失败,但是我们可以在细节精益求精,比如课堂中添加一两句经典名句,它一定可以为你的教学锦上添花的。
“看课”是感性认识,“分析课”是理性认识。
在授课中要遵循激励性原则,要以问题为主轴,思维为主攻,从教师教的角度,学生学的角度,师生交流与互动这三个维度作为授课的基本点、侧重点和关键点,提高学生
的综合能力为落脚点。
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听取其它选手的授课,不断完善自己的教学设计,提炼语言,使之简洁、精炼、富有感染力,同时,等到自己真正成为主角时,从个人的穿着到谈吐,都尽可能注意细节,因为这是你对你的学生、你的课堂以及你的同行和评委最起码的尊重,用认真的态度、富有亲和力的语言、精彩的授课去赢得学生和评委们的尊重。
教学的本质是教学生“学”,教是为了学,教师要有以学定教意识,要变知识传授平面型转变为开发智慧,启迪人生立体型,只有学生学习精彩,教师教学才精彩。
三、教学感悟与教学成长结合
每个老师满怀信心的带着自己的作品去参加比赛,比赛结束后,对于评委对你的课题的简短评课,我觉得我们应该抱着学习的态度,虚心倾听,教学本身就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多听取意见没有错,但有些属于自己风格的东西,我还是建议保持。
每个参加过大型比赛的人都会有所感悟,当比赛结束时,我们的身心是放松的,比赛结果重要,因为它是我们辛苦努力的见证,但结果又不是最重要的,在整个比赛过程中,我们一路走来的收获可以说只有自己知道,我们成长了,也挑战了,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纵然我们赛前挖空心思、绞尽脑汁、竭尽全力的备赛了,可比赛结束后还是在埋怨自己哪里哪里没做好,还可以怎样做才更好,这就是不断参赛的动力,也是各级比赛的魅力。
举行各种、各级比赛是提高老师教学水平的有效手段,同时,也为广大教师提供了相互学习、展示自我的平台。
为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物理课应尽可能让学生走向社会,用自己所学的知识分析、解释和解决社会实践中的实际问题,让学生体验在分析解决实践问题中成功的愉悦,增强勇于承担社会责任的信心,为学生树立社会责任感创造最基本的条件。
总之,无论是平时的教学,还是一场真正的教学比赛,我认为,一节好课的标准应该是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度与积极性,给学生一个空间,让学生自行往前走;给学生一个条件,让学生自己去锻炼;给学生一个问题,让学生自己去找答案;给学生一个冲突,让学生自己去讨论;给学生一个题目,让学生自己去创造。
用我们的智慧去对待教学,把课堂真正的还给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