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工城市融入问题调查

合集下载

城镇化进程中农民工市民化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城镇化进程中农民工市民化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城镇化进程中农民工市民化存在的问题及对策随着城镇化进程的推进,大量农民工进入城市,成为城市建设和服务业发展的重要力量。

农民工市民化过程中仍然存在着一系列问题,阻碍着他们真正融入城市社会。

本文将针对农民工市民化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农民工在市民化过程中面临的生活问题较多。

一方面,农民工的居住条件普遍较差,很多农民工居住在简陋的出租屋或者城中村,卫生条件差、安全问题突出。

农民工在城市生活中面临着较高的生活成本。

由于缺乏稳定的工作和社会保障,农民工经常被迫承担高昂的租房、教育和医疗费用。

改善农民工的居住条件,提供稳定的住房和降低生活成本是解决农民工市民化问题的首要任务。

农民工市民化过程中面临的就业问题也较突出。

尽管农民工在城市中从事了不少劳动密集型工作,但由于技术水平和社会关系的限制,他们往往只能从事简单、低薪的工作。

农民工市民化还面临着职业发展困难和职业技能不适应的问题。

政府应加大对农民工的职业培训力度,提高他们的职业技能和竞争力,促进他们获得更好的工作机会和发展空间。

农民工在城市市民化过程中面临的教育问题也是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

由于早期教育不完善,学历低和教育机会有限,很多农民工的子女在城市接受教育方面遇到困难。

这不仅影响了农民工子女的教育水平,还增加了他们市民化的难度。

政府应加大对农民工子女的教育投入,提供平等的教育机会,为他们实现平等竞争提供基础。

农民工市民化过程中还存在着社会融入问题。

由于来自农村的文化差异和社会经验的不同,农民工在城市社会中常常感到孤立和不适应。

他们在融入城市社会时往往面临着语言沟通、社交网络和文化价值观的障碍。

政府应加强对农民工的社会支持和帮助,建立健全的社会服务体系,提供相应的社会支持和指导,帮助农民工尽快融入城市社会。

农民工市民化过程中还面临着社会保障问题。

由于缺乏稳定的工作和社会保障,农民工在退休、医疗和其他重大风险面前往往无法得到有效的保障。

政府应加强对农民工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完善农民工的社会保险制度,提供相应的养老、医疗和其他社会保障服务,保障农民工的基本权益。

农民工城市融入社会学问题研究领域的新力作

农民工城市融入社会学问题研究领域的新力作

农民工城市融入社会学问题研究领域的新力作农民工是指来自农村地区的劳动者,为了谋求更好的生计和就业机会,他们涌向城市。

在城市中,农民工面临着社会融入的问题,他们往往面对着种种困难和挑战,同时也给城市社会带来了诸多挑战和改变。

农民工城市融入社会学问题一直是学术界关注的焦点之一,也是一个充满活力和研究潜力的领域。

农民工城市融入社会学问题的研究既有理论深度,也有现实联系。

这一领域的新力作应当能够深刻剖析农民工在城市中的生存状态和社会地位,发现其融入社会的困难和挑战,同时也应该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和政策建议,以促进农民工在城市中更好地融入社会,实现自身价值。

农民工城市融入社会学问题研究的新力作应该深入挖掘农民工在城市中的生存状态和社会地位。

农民工在城市中往往处于弱势地位,他们的工资待遇低,生活环境恶劣,社会保障不完善,面临着诸多不公平和不公正待遇。

新力作可以通过大量实地调查和深入采访,深入挖掘农民工的生存状态和社会地位,揭露其中的问题和矛盾,为制定相关政策和措施提供理论基础和现实依据。

农民工城市融入社会学问题研究的新力作应该分析农民工在城市中融入社会的困难和挑战。

农民工来自农村,与城市居民在文化、习惯、观念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这使得他们在城市中融入社会更加困难。

新力作应该深入分析这些困难和挑战的根源,探究其中的社会机制和结构性因素,为解决农民工融入社会问题提供深入思考和全面分析。

农民工城市融入社会学问题研究的新力作应该关注农民工的主体性和价值实现。

农民工作为劳动者,有着自身的主体性和价值实现,他们应该在城市中得到充分的尊重和发展空间。

新力作应该关注农民工的自主权和主体地位,为其在城市中的融入社会提供理论支持和政策保障,使其在城市中获得更好的生存和发展条件。

关于城市中农民工生存现状调查报告

关于城市中农民工生存现状调查报告

关于城市中农民工生存现状调查报告正文:一、调查目的和背景农民工是城市化进程中的重要力量,他们为城市建设和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然而,由于种种原因,农民工在城市中面临着诸多问题,如低收入、工作环境差、社会融入困难等。

本次调查旨在深入了解农民工在城市中的生存现状,为相关部门和社会提供参考,促进农民工权益的保护、城市社会建设的发展。

二、调查方法和样本选取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选取了若干城市的农民工作为样本。

问卷包括个人基本情况、职业状况、收入状况、工作环境、社会融入等方面内容。

三、农民工生存现状调查结果分析⒈农民工的基本情况- 年龄分布:调查发现,农民工的年龄主要集中在25-40岁之间,占总样本的60%。

- 学历情况:大部分农民工只有初中及以下学历,高中及以上学历的比例较低。

- 婚姻状况:绝大多数农民工为已婚人士。

⒉农民工的职业状况- 行业分布:农民工主要从事建筑工、服务业和制造业工作。

- 工作时间:农民工的工作时间普遍较长,每天工作超过10小时的占比较高。

⒊农民工的收入状况- 平均工资:调查结果显示,农民工的平均月工资较低,大部分在2000-3000元之间。

- 工资支付情况:部分农民工在城市工作期间遭遇拖欠工资的问题。

⒋农民工的工作环境- 住房条件:部分农民工居住环境较差,存在居住拥挤、卫生条件差等问题。

- 劳动保护:部分农民工未能得到充分的劳动保护,存在安全意识不强、工伤赔偿困难等问题。

⒌农民工的社会融入- 子女教育:农民工子女的教育状况较为复杂,存在接受教育困难、户籍难迁移等问题。

- 社会保障:部分农民工未能得到相应的社会保障待遇,存在就医、养老等问题。

附件:附件1:调查问卷原文附件2:调查数据统计表格法律名词及注释:⒈劳动法:国家关于劳动关系的法律法规,主要用于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⒉工伤赔偿:指因工作岗位引发的事故或职业病造成的劳动者损伤,由用人单位负责支付的一定补偿费用。

农民工融入城市

农民工融入城市

在 中西部地 区 ,让现在 2亿流动 出来 的农 民工在
上 述 城 市 区域 逐 步 稳 定 居 住 下 来 。这 是 目前 只 能 采 取 的基 本 方 针 。
这 里首 先 需要 探讨 的是现 行城 市 的保 障房 制度到底能否 为农 民工铺平融入城市 的道路 。保 障房包括廉租房 、经济适用房 、两限房等 。按城
地 级 市 以 上城 市 打 工 ,怎 么 买 房 子 7 如 果 居 无定 所 一 代 人 两 代 人 住 在 地 下室 里 .怎 么 能 融 入 城 市 7所 以现 在 我 们 不 鼓 励 农 民 工都 到 北 京 上 海 来
经济 适用房 、两限房 。也就 是拥有大量农 民工 的 绝 大多数 民营 中小企业 、事 业等单位 ,并不具备
融入 城市的基础 。这 就像 我们 中国人去 美国 ,怎 么才 能融 入 美 国社 会 7 如果 第 二代 不能 融入 社
会 .社 会 矛 盾 会 层 出 不 穷 。农 民工 的 帽 子 已 经 戴
予的公基金 的保 障制度 .这套制度基本只存在 并 满足于大 中型较大规模 企业 、事业单位 内 ;而且 可以提供保障房 的多数 也是这些单位 .他们有 实
一舟臣H >薅 己 然存在着仅 为城 市体制 内服务 的城市偏 向 .在起 一谤 f 着严重阻碍作 用。 因为 ,廉租房 、经 济适 用房 、
就 不 能 分 谁 是 农 民 工 了 。也 就 是 说 农 民 工 应 该 进
入 城市 的医疗保 险 、城市 的养老保 险 ;与城市职 工具有 同城待遇 。第二个融入要让农 民工的子女
力取 得 行 政 划 拨 的廉 价 的建 设 用 地 去 建 造 、购 买
【 中图分 类号】F 9 1 2 3 3 【 文献标识码】c 【 作者 简介l 谢 扬 .男 ,国务 院 发 展 研 究 中心 农 村 经 济 研 究 部 .巡 视 员 、研 究 员 。 【 收稿 日期l 2 1-0 —0 0 2 6 2 十 本栏 目文章 由作者根据 自己在 “ 城镇化 中的农

农民工随迁子女的城市融入问题研究

农民工随迁子女的城市融入问题研究

农民工随迁子女的城市融入问题研究摘要: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口从乡村涌入城市,我国进入了人口流动迁移最活跃的时期。

越来越多的农民工子女跟随父母进入到城市生活、定居,面对随迁子女的城市融入问题,政府应推进改革消除制度性障碍,积极推进社区建设,强化学校的育人功能。

关键词:农民工子女;城市融入;对策一、我国农民工随迁子女的城市融入现状首先,农民工子女在观念认同、社会关系、社区生活、休闲娱乐等方面遭社会排斥,与城市居民尤其是同龄人缺乏社会交往。

1.观念认同排斥观念排斥是城市居民在意识层面上对外来农民工子女的排斥,这有着深刻的社会历史因素。

由于我国长期执行户籍管理的城乡分割制度,对城市和农村实施不同的政策。

城市居民可以享受国家提供的一系列社会福利和保障,而农村居民却不能;加上工农业产品的价格差,使得城市居民的生活水平远高于农村居民。

因此,城市跟农村不仅仅存在生活地域上的差异,还存在着生活水平的差异,甚至城市居民是一种身份和社会地位的象征。

认同是一种主观感受,农民工子女来到城市,对城市生活、文化认同感较高,他们希望进入到城市的生活中去,也希望能在城市中接受较好的教育,将来从事有较高经济收入和社会地位的工作。

虽然在改革开放政策的引领下,越来越多的农民在城市中工作、生活,但由于政策限制、城市居民的排斥和自身资源不足等原因,他们大多从事的是报酬低、劳动强度大的工作,进城务工人员对城市的建设和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是却没有得到应有的尊重。

农民工子女作为农民工的后代,跟随着父母来到城市,同样遭受着城市居民的排斥。

外来人口的激增造成城市公共服务的短缺,许多城市居民认为外来人口影响了他们原有的生活秩序和质量,招收农民工子女的多少俨然成了某些城市家长衡量学校质量的标准,而在农民工子女比较多的学校就读的城市儿童家长也不愿意自己的孩子与农民工子女打交道,认为农民工子女没有教养,学习差,禁止自己的孩子跟他们交朋友。

农民工面的社会融入问题

农民工面的社会融入问题

农民工面的社会融入问题概述:农民工是指那些在城市从事各类临时、短期就业的农村劳动者。

他们来自农村地区,为了生计,来到城市寻找更好的就业机会。

然而,农民工在城市中面临诸多问题,其中一个重要的问题是社会融入。

本文将探讨农民工面的社会融入问题,分析其原因,并提出解决方案。

农民工面临的社会融入问题:1. 就业歧视:农民工往往从事体力劳动,他们的技能和学历不如城市居民,容易遭受就业歧视。

他们往往只能从事低薪、劳动强度大的工作。

2. 社会地位低下:由于工资低、生活条件差,农民工在城市中的社会地位较低。

他们缺乏社会认同感,面临社会排斥和孤立。

3. 社会福利缺乏:农民工在城市中享受不到同等的社会福利待遇。

他们在就医、教育等方面面临许多困难。

4. 文化差异:农民工来自农村,他们和城市居民在文化、生活习惯等方面存在差异,这给他们的社会融入带来阻碍。

导致农民工社会融入问题的原因:1. 经济结构转型缺乏配套政策:随着中国经济的转型,农村地区的农民纷纷外出务工。

然而,转型过程中缺乏完善的农民工政策,导致他们在城市中面临诸多问题。

2. 社会观念和文化认同的差异:农民工和城市居民在社会观念和文化认同上存在差异。

这种差异导致了彼此之间的隔阂,阻碍了农民工的社会融入。

3. 教育问题:农民工的教育水平普遍较低,这使得他们在城市中遇到的困难更加复杂。

缺乏良好的教育背景使得他们在就业、融入城市社会等方面面临挑战。

解决农民工社会融入问题的方案:1. 完善政策法规:政府需要制定更加完善的农民工政策,推动农民工享受与城市居民同等的社会权益,提升他们的生活水平。

2. 加强职业培训:为农民工提供更多的职业培训机会,提升他们的技能水平,增强竞争力,进一步提升农民工的社会地位。

3. 加强社会宣传和教育:通过广泛的宣传活动,增进城市居民对农民工的了解和认同,减少就业歧视和社会排斥。

4. 加强城乡互联互通:建立城乡一体化的发展机制,促进城市和农村的互联互通,为农民工提供更多的工作和发展机会。

农民工的社会认同城市融合与身份认同

农民工的社会认同城市融合与身份认同

农民工的社会认同城市融合与身份认同农民工的社会认同、城市融合与身份认同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大量农民工涌入城市,成为城市发展的重要力量。

然而,农民工的社会认同、城市融合以及身份认同等问题也逐渐浮出水面。

本文将围绕这一主题展开讨论,并探索相应的解决方案。

第一部分:农民工的社会认同农民工作为城市新移民,其社会认同是城市融合的重要起点。

社会认同指的是个体对自己所属社会群体的认同程度。

对于农民工来说,他们在城市中面临着诸多不同于农村的生活环境和文化体验,因此其社会认同也存在一定的挑战。

首先,农民工在城市中面临着巨大的生活压力和经济压力,他们往往从事较为低端的劳动工作,工资待遇相对较低,且工作条件艰苦。

这使得他们对城市生活持有一定的抵触情绪,难以真正融入城市社会。

其次,农民工与城市居民之间存在着文化习惯和价值观的差异。

农村与城市的差异使得农民工可能更加倾向于保持传统的农村生活方式和习惯,与城市居民之间存在一定的隔阂,这也影响了他们对城市的社会认同。

要解决农民工的社会认同问题,首先要加强农村与城市的交流与融合。

政府可以推动农村与城市的互联互通,提供更多培训机会和就业机会,为农民工提供更好的生活和发展环境。

其次,要加强对农民工的法律法规教育和权益保护,让他们能够在城市中获得与其他居民相等的待遇和尊重。

此外,可以倡导城市居民对农民工的尊重和理解,促进城市居民与农民工之间的文化交流,增强彼此的认同感。

第二部分:城市融合对农民工身份认同的影响城市融合是指农民工逐渐融入城市社会并获取与城市居民相当的社会地位和身份认同。

城市融合不仅涉及到农民工自身的努力,也需要城市社会的支持和帮助。

城市融合对农民工身份认同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城市融合为农民工提供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在城市中,农民工有更多的机会接触到新的知识和技能,通过努力工作和学习,可以提升自己的社会地位和经济收入,从而提升自身的身份认同。

其次,城市融合使农民工逐渐融入城市社会,与城市居民之间的联系不断增强。

农民工城市融入研究综述

农民工城市融入研究综述

农民工城市融入研究综述农民工是指在城市从事非农工作的农村劳动者。

他们是中国经济转型过程中的重要力量,也是城市化进程中的重要参与者。

随着我国城市化的不断推进,农民工在城市中的数量不断增加,但他们在城市中的融入问题也备受关注。

本文将对农民工城市融入的相关研究进行综述,从多个角度探讨农民工在城市中的融入问题,以期为今后的研究和政策制定提供参考。

一、农民工城市融入的概念和意义农民工城市融入是指农民工在城市中的生活、工作和社会关系等各个方面与城市居民之间融合的程度。

农民工城市融入的问题是当前城市化进程中一个较为突出的社会问题,它影响着城市的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

农民工城市融入的研究旨在探讨农民工在城市中的地位、权益和社会参与程度,以及促进他们融入城市的相关政策和措施。

农民工城市融入的影响因素涉及个体因素、家庭因素、社会环境因素和制度政策因素等多个层面。

个体因素包括农民工自身的文化素质、教育水平、职业技能和社会网络等因素。

家庭因素主要包括农民工的家庭背景、家庭关系和家庭经济状况等因素。

社会环境因素涉及城市居民对农民工的态度、城市中的社会文化环境和社会服务资源等方面。

制度政策因素包括相关法律法规、政策措施和社会保障制度等因素。

这些因素共同作用,影响着农民工在城市中的融入程度。

目前,关于农民工城市融入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些研究关注农民工在城市中的工作和就业问题,探讨他们的职业发展路径、工资待遇和就业权益保障等方面。

一些研究关注农民工在城市中的社会融入和文化适应问题,探讨他们在城市中的社会关系网络、生活习惯和文化认同等方面。

还有一些研究关注农民工在城市中的权益保障和社会保障问题,探讨他们在城市中的医疗保障、住房保障和子女教育等方面的困境和需求。

还有一些研究关注农民工在城市中的政策支持和社会参与问题,探讨相关政策措施的有效性和社会组织对农民工的帮助等方面。

针对农民工城市融入的问题,需要从制度上进行相关政策的制定和完善。

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的现状挑战与对策

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的现状挑战与对策

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的现状挑战与对策新生代农民工是指生于1980年以后,从农村来到城市从事非农工作的年轻农民工。

他们作为城市中的新市民,不仅面临着各种生活和就业的现实挑战,还需要逐渐适应城市文化和社会环境。

以下将分析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的现状、挑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新生代农民工的市民化现状存在一些问题。

由于他们长期在农村生活,缺乏城市的文化教育和社会经验,他们的认知和适应能力相对较低。

许多新生代农民工在城市中面临就业困难、住房问题、户籍限制等种种难题,这使得他们难以融入城市社会。

新生代农民工还面临着城市文化冲击和心理适应问题,例如语言障碍、社交压力等。

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所面临的挑战也不容忽视。

首先是就业问题。

由于缺乏城市经验和职业技能,新生代农民工往往只能从事体力劳动密集型的工作,工资待遇较低,缺乏职业发展的空间。

其次是住房问题。

许多新生代农民工只能居住在城市的租房区或者简陋的工棚,生活环境差、居住面积小,且存在安全隐患。

户籍限制和社会保障问题也制约了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的进程。

针对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的现状和挑战,可以采取以下对策。

加强对新生代农民工的教育培训。

城市应该提供更多的职业培训机会,帮助他们提高职业技能,增加竞争力。

也应该加强对农村地区的教育投入,提高农民工的文化素质和综合能力。

解决就业问题。

政府应该鼓励开展技术创新和新兴产业,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

建立健全的劳动力市场机制,保障农民工合法权益,防止劳动力过度集中和恶意竞争。

解决住房问题。

鼓励农民工租赁集体建设用地建设廉租房,提供更多的优惠政策,减轻住房负担。

改善农民工的生活环境,提高居住质量。

完善制度建设。

政府应该放宽户籍限制,为农民工提供更多的发展机会和权益保障。

加强社会保障制度建设,提高农民工的社会保障水平。

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既涉及到个人的发展,也涉及到社会的变革。

政府、社会和个人都应该共同努力,共同推动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的进程,实现社会和谐与稳定。

《2024年城镇化进程中农民工市民化问题研究》范文

《2024年城镇化进程中农民工市民化问题研究》范文

《城镇化进程中农民工市民化问题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镇化的不断推进,农民工市民化问题逐渐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农民工是中国特有的社会群体,他们从农村转移到城市,为城市的现代化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

然而,在城镇化进程中,农民工市民化问题却面临着诸多挑战。

本文旨在探讨城镇化进程中农民工市民化的问题、现状及解决策略。

二、农民工市民化的背景与现状农民工是指那些在城乡之间流动,主要从事非农产业的农村户籍人口。

随着城镇化的推进,越来越多的农民工选择在城市定居,并逐渐融入城市生活。

然而,由于户籍制度、社会保障、教育医疗等制度的限制,农民工在城市化进程中面临着诸多困难,导致其市民化进程缓慢。

三、农民工市民化面临的问题1. 户籍制度限制:户籍制度是制约农民工市民化的主要因素之一。

由于户籍制度的限制,农民工在城市难以享受到与市民同等的待遇。

2. 社会保障不完善:农民工在城市的就业、医疗、养老等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导致其生活压力较大。

3. 教育资源不足:农民工子女在城市接受教育的机会有限,教育资源分配不均,影响了其子女的发展。

4. 心理融入问题:部分农民工由于文化差异、语言障碍等原因,难以融入城市生活。

四、农民工市民化的解决策略1. 改革户籍制度:应逐步取消户籍制度对农民工的限制,实现城乡居民户籍制度的统一,为农民工市民化提供制度保障。

2.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应建立健全覆盖全体劳动者的社会保障体系,保障农民工在城市的就业、医疗、养老等权益。

3. 优化教育资源分配:应加大城市教育资源投入,优化教育资源分配,保障农民工子女接受优质教育的权利。

4. 加强心理融入引导:应加强对农民工的心理关爱和引导,帮助他们更好地融入城市生活。

5. 促进产业升级和创业支持:通过促进产业升级和为农民工提供创业支持,帮助他们实现自我发展和融入城市经济。

五、实践案例分析以某城市的农民工市民化政策为例,该市通过采取。

农民工面临的社会融入挑战

农民工面临的社会融入挑战

农民工面临的社会融入挑战社会融入是指个人或群体在社会关系中得到认可和接纳的过程。

然而,对于农民工来说,社会融入并不容易。

农民工面临许多挑战,包括就业、住房、教育以及社会认同等方面的问题。

本文将探讨农民工面临的这些社会融入挑战,并提出改善措施。

一、就业挑战农民工常常面临就业困难。

他们的教育水平相对较低,技能相对较弱,因此往往只能从事一些体力劳动工作。

他们通常处于劳动力市场的底层,难以找到稳定的工作机会。

并且,由于经济发展不平衡,城市之间的发展差异较大,农民工在大城市找到工作的机会更少。

这些问题限制了农民工在城市中的就业和职业发展。

为解决这个问题,政府可以加强职业培训,提高农民工的技能水平。

此外,通过发展现代农业,提高农村居民的就业机会,鼓励农民就地就业也是一个可行的解决方案。

政府和企业还可以提供更多的岗位,提供平等的就业机会,减少城乡差距,增加农民工就业的机会。

二、住房挑战农民工在城市中常常面临住房问题。

由于经济条件有限,他们往往无法负担高昂的房租或购买房产的费用。

他们往往生活在简陋的宿舍或出租屋中,条件拥挤且环境恶劣。

这种不稳定的居住环境影响了他们对城市的认同感和融入感。

为解决这个问题,政府可以推出政策,提供廉租房或公共租赁房给农民工。

此外,鼓励企业和社会组织提供集体宿舍,改善农民工的居住条件。

同时,加强城市规划,合理分配住房资源,减少住房价格过高对农民工的不利影响。

三、教育挑战农民工的子女在城市里面临教育挑战。

与城市孩子相比,农民工子女在教育资源和机会方面存在差距。

他们通常就读于农民工子弟学校,该校的教学质量和设施往往不如普通学校。

为解决这个问题,政府可以加大教育投入,提高农民工子女的教育资源。

提升农民工子弟学校的教学质量和设施,并积极推行城乡教育一体化政策。

政府、学校和社会组织可以联合起来,提供更多的奖励和资助,鼓励农民工子女继续深造,提高他们的教育水平。

四、社会认同挑战农民工在城市中面临社会认同的挑战。

关于农民工融入城市现实困境的调查报告

关于农民工融入城市现实困境的调查报告

1 6 7 1 - 5 0 8 X ( 2 0 1 3 ) 0 3 - 0 0 3 7 - 0 4


农民工融入城市 的现实困境
往往还具有时效性 。以库尔勒建筑业为例 , 开工时
间一般是 3月底或者 4月初 , 1 1 月 左右就 由于天
( 一) 工作 的 不稳 定性 与 时效性
因为 农 民工进城务工 , 绝大多数是 由有血缘关 系和 气原因而不得不停工 。停工到开工这段时间 ,
名, 农 民工子女只能在高三第 一学期 ( 一般是 1 2 月
相关社会经济政策 以及 由此形 成 的社会 利益分配 初 ) 回到原籍报名参加高考。 大学读完后 , 农 、 医疗保 障和享受社会 女若能在农 民工打工城市就业 , 将极大帮助农 民工 公共 服务等方面不能获得与市民平 等的权益保障。 融入城市 , 但就业 的地方保护主义往往把他们排挤 我们 的调查结果显示 , 目前农 民工社保方面存在 以 在 外 。
3 7
中共 乌 鲁 木齐 市 委 党校 学 报 第 3期
J o u r n a l o f t h e p a r t y s c h o o l C PC U r u mq i mu n i c
2 0 1 3年 9 月
c o mmi t t e e
作 的农 民工也就失去 了在城市生活 的基本经济来
中共 乌 鲁 木齐 市 委 党校 学 报 第 3期
— — —
2 0 1 3年 9 月
l o f t h e p a r t y s c h o o l C PC Ur u mq i mu n i c i p a l c o mmi t t e e b u r na
关 才 农 民 工 融 入 城 市 现 实 困境 的调 查报 告

关于农民工市民化进展情况、存在问题和有关建议

关于农民工市民化进展情况、存在问题和有关建议

关于农民工市民化进展情况、存在问题和有关建议农民工市民化,既是一个动态过程,也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

它不仅是农民职业身份的转换、居住地域的转移,更是角色意识、心理认同、行为方式及社会权利的转变,是由农民角色群体向市民角色群体的整体转型过程。

农民工作为城市建设的主要劳动力、现代产业工人的组成部分,也是推动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力量。

但由于住房工资、社会保障、福利待遇和自身意识等因素的影响,部分农民工无法真正融入城市,该项工作也面临一些问题。

农民工市民化之路任重道远。

一、存在的突出问题一是收入水平不高,影响在城市定居的意愿。

预期在城市能够获得更高的收入是农民工向城市迁移定居,实现市民化的主要因素。

农民工的收入来源主要是工资性收入,工资性收入越高,其在城市定居的经济能力就越大,城市定居的意愿就越大。

目前我市农民工一般从事制造业、建筑业和批发零售业等劳动密集型行业,职业分布以一线产业工人和服务人员为主,就业层次相对较低。

近年来,农民工的工资水平较以前有了较大的提高,但与城镇单位就业人员平均工资还有明显的差距,还有社会福利保障方面的差别,实际经济差距更大。

二是就业结构失衡,就业服务水平有待提升。

在基层调研中我们了解到,受流动性强、文化程度较低等因素的影响,从职业类型来看,农民工就业岗位选择范围较窄,就业结构失衡,职介、培训、社保等相关服务体系有待完善,就业服务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

农民工就业多集中于建筑施工、住宿餐饮、工厂加工等低端劳动力市场,在要求具有较高文化或技术水平、较丰富工作经验的高技术加工、文化教育、公共管理等领域,就业人数相对较少。

大多数农民工对工作的环境场所、职业类型要求不高,且自身学习能力和学习意愿不强。

因此,虽然相关部门通过多渠道拓展就业渠道、多形式组织职业技能培训工作,但覆盖面不宽、影响力不足,服务效果不大,就业服务市场不完善,农民工培训有待改进。

三是工资福利较低,维权意识淡薄。

一是大部分农民工聚集于低端的劳动力市场,受文化水平低,就业技能差,就业领域窄的限制,农民工的工资水平普遍徘徊在较低水平,且社保福利等得不到保障。

新型农民工融入城市社会权益调查

新型农民工融入城市社会权益调查

关 键 词 : 型 农 民工 ; 会 权 益 ; 查 新 社 调 中 图分 类 号 :7 5 ( 2 ; 文献标志码 : A 文 章编 号 :09— 16 2 1 ) 8— 3 0 10 4 5 (02 0 0 1— 3


调 查背 景
径选择 , 为政府相关部门提供切实可行的政策建议。 二、 新型 农 民农城 市生 活调查 基本 情况
占2.%。而在对市民“ 37 您认为新型农民工的地位如何? ”
( 技能储备不足, 二) 经济地位不高
调查显示 , %以上农 民工文化程度在初中以上, 9 0 与 的调查中, . %的市民认为农民工比城里人“ 2 8 5 低很多” 传统农民 , 工相比, 新型 民工 比城里人 “ 87 低一些” 只有 为其技能提升提供了知识准备。随着国家经济结构调整, , 2.%的市民认为两者的社会地位“ 09 差不多”仅有 26 产业转型升级的快速推进, , .% 企业所需的人才已经从简单的
的市民 认为农民 工的 社会地位比 城里人“ 高一些” 。可见, 体力劳动密集型向具有专门知识的中高技能转变。从这 农民工和城市市 民的社会地位相 比, 还是有较大的差距。 种人才需求的转变看, 新型农民工的技能培训仍然滞后于 虽然政府近年来在不断改善农民工待遇, 推出了一系列积 其文化水平的 提高, 多数新型农民工几乎没有必备的 绝大
继 续教 育研 究
21 年第 8 02 期
新型农民工融入城市社会权益调查
田 楠 赵 云 芬
( 南大学 法学院, 庆 40 1) 西 重 0 76
摘要 : 随着我 国城镇化建设的 大力推进 , 就 了大量处于城 市边缘 的新型 农 民工阶层 , 们有 着强烈 的城 市融入 造 他 愿望和严 重的城 市融入 矛盾 困惑。文章从 新型农民工城 市社会权 益角度 出发 , 用 问卷调 查和走 访相结合 的调 查方 采

农民工城市融入研究综述

农民工城市融入研究综述

农民工城市融入研究综述农民工城市融入是指农村劳动力进入城市,通过各种方式融入城市社会和经济生活的过程。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农民工群体在城市中的比例逐渐增加,他们成为了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由于长期以来城乡差别的存在以及户籍制度的限制,农民工在城市中融入面临着诸多困难和挑战。

对农民工城市融入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既可以为政府决策提供参考,也可以为农民工群体的权益保障提供理论基础。

一、农民工城市融入的现状与特点农民工作为城市劳动力的主要组成部分,其城市融入的现状和特点备受关注。

在城市融入过程中,农民工面临着许多问题,比如社会保障、生活居住条件、教育医疗等方面的问题。

在就业、政策支持、法律保障等方面也存在一定的特点。

农民工城市融入的现状和特点,决定了我们应该如何开展相应的研究和工作。

农民工城市融入的影响因素主要是指影响农民工在城市融入过程中的各种因素,包括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影响因素。

经济因素是影响农民工城市融入的最主要的因素,比如就业机会、收入水平、社会保障等;社会因素主要指农民工在城市中社会地位和认同感等问题,包括城市居民对农民工的态度以及农民工自身的社会适应能力;文化因素主要是指农民工的文化观念、生活习惯等,以及城市的文化环境对农民工的影响。

了解这些影响因素,对于制定相关政策和开展相关工作非常重要。

农民工在城市融入过程中面临着许多困境和挑战,这些困境和挑战主要表现在下面几个方面:首先是户籍制度对农民工城市融入的影响,由于户籍制度的限制,农民工在城市中融入受到了很大的阻碍;其次是城市居民对农民工的歧视和不理解,这种态度不仅增加了农民工的生活压力,也影响了他们在城市中的融入;再次是城市的公共服务和资源分配不公平,农民工在城市中往往面临着各种不公平的待遇,比如教育医疗资源不足、就业机会有限等;最后是农民工自身的素质和能力问题,农民工大多来自农村,他们在城市中面临着生活和工作的各种挑战,需要具备更多的社会适应能力。

农民工的城市融入问题与挑战

农民工的城市融入问题与挑战

农民工的城市融入问题与挑战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大量的农民工涌入城市,成为城市建设和发展的重要力量。

然而,农民工的城市融入问题也逐渐凸显出来。

他们在城市中面临着诸多挑战,如就业歧视、住房困难、社会保障不完善等。

本文将探讨农民工的城市融入问题与挑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首先,农民工在城市中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是就业歧视。

由于缺乏城市户籍和相关技能认证,农民工往往只能从事一些体力劳动密集型的工作,且工资待遇相对较低。

此外,一些用人单位对农民工持有偏见,不愿提供平等的就业机会。

这导致了农民工的就业困难,无法充分发挥自身的潜力和能力。

为解决农民工的就业歧视问题,首先,政府应加大对农民工的培训力度,提高他们的职业技能水平,增强他们在就业市场中的竞争力。

同时,政府还应加强对用人单位的监管,打击就业歧视现象,确保农民工能够享受平等的就业机会和待遇。

此外,社会各界也应加强对农民工的关爱和支持,鼓励用人单位提供更多岗位机会给农民工。

其次,农民工在城市中面临的另一个问题是住房困难。

由于城市房价高涨,农民工往往难以负担得起城市的住房费用。

许多农民工只能选择居住在城市的边缘地区或者简陋的出租屋中,生活条件艰苦。

这不仅影响了他们的生活质量,还给他们的城市融入造成了困难。

为解决农民工的住房困难,政府应加大对廉租房和公共租赁住房的建设力度,提供更多的住房选择给农民工。

同时,政府还应加强对房地产市场的监管,控制房价过快上涨,保障农民工的住房权益。

此外,社会各界可以积极参与公益事业,捐资助力解决农民工的住房问题。

最后,农民工在城市中的社会保障问题也亟待解决。

由于缺乏城市户籍,农民工往往无法享受到城市居民的各种社会福利和保障待遇。

一旦遭遇意外事故或者疾病,他们往往面临着经济困境和医疗费用的压力。

这严重影响了农民工的生活稳定和城市融入。

为解决农民工的社会保障问题,政府应加大对农民工社会保障的覆盖范围和力度,确保他们能够享受到基本的社会保障待遇。

农民工城市融入和社会认同

农民工城市融入和社会认同

农民工城市融入和社会认同随着中国城市化的不断加快,越来越多的农民工来到城市打工,为城市经济的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然而,农民工在城市融入和社会认同方面,仍面临一些问题。

一、城市融入的问题1. 缺乏城市意识许多农民工来到城市,只是为了谋求一份工作,没有意识到自己已经成为城市的一份子,缺乏对城市的了解和认识。

他们甚至不知道城市的规划和管理,滥用水电等行为很常见,给城市的建设和环境带来了诸多负面影响。

2. 社交困难农民工往往来自农村,文化背景和城市居民相差很大,同时也受到城市居民的歧视和排斥。

他们难以融入城市的社交圈子,缺乏社交机会和好的社交网络。

3. 住房问题在城市中很多农民工住房问题很突出,他们大多数住在简陋的出租屋、工棚或集体宿舍里,没有稳定的住所。

在城市里找到一个合适的、适当的住所是非常困难的。

由于缺乏合适的住房,他们的生活水平也十分低下。

二、社会认同的问题1. 缺乏归属感很多农民工来到城市,发现和自己原来的生活环境非常不同,他们感到孤独和焦虑,缺乏归属感。

没有固定的社会关系可以依赖,没有相同文化背景的人可以寻找共鸣,他们感到自己处于城市社会的边缘。

2. 社会身份的不确定性农民工在城市的工作尤其是那些没有正式工作的农民工,他们的社会身份是不确定的,他们没有稳定的工作,没有社会保障,面临着诸多的不确定性。

这对于他们自身的发展和社会的认同都带来了很大的影响。

三、解决问题的建议1. 增加对农民工的关注政府应该加强对农民工的关注,通过政策和资金支持,加强对农民工住房、教育和医疗等方面的扶持。

同时,也应该加强对农民工的宣传和教育,引导他们加强城市意识,增强对城市的认同感。

2. 提高农民工的文化素养提高农民工的文化素养是关键。

通过多种形式和途径,提高农民工的文化素养、经济素养和社交技能,帮助他们更好地融入城市生活和社交圈子。

3. 减少社会分离城市社区应该加强对农民工的融入,提供多样化的活动和服务,并且为农民工提供机会,让他们参与社区活动和社交圈子,便于他们融入社会。

新生代农民工融入城市社会现实问题分析——基于青岛市和全国的调查比较

新生代农民工融入城市社会现实问题分析——基于青岛市和全国的调查比较
社会支持 系统研 究” 项 目编号 :10 C 0 8 阶段性成果。 ( 2 13 2 0 )
【 作者单位】 中国海洋大学社会科学部, 山东 青岛, 60 2 1 6 0 【 作者简介】 王付欣(93 ) 男, 18 一 , 山东聊城人, 中国海洋大学社会科学部讲师, 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蔡勤
禹(96 )男 , 1 一 6 , 河北邯郸人 , 中国海洋大学社会科学部教授 , 主要从事 马克思主义 中国化研究。


农 民 问 题
7 %以上是新生代农 民工 , 0 他们 已成为青 岛市
产业工人的重要组成部分。以青岛市为范本 , 研究新生代农 民工融人城市社会现状问题 , 具 有 示范效应 和推广 意义 。
【 收稿 日期 】0 1— 9— 8 2 1 0 2
【 基金项 目】 青团青 岛市委 2 1 年度 青年 工作 研究课题 “ 岛市新 生代农 民工融入城市社会支持 系统研 究”( 共 01 青 项 目编 号:0 1 0 ) 2 1 一T 2 暨共青 团山东省委 2 1 年度共 青团和青年工作研 究课 题“ 生代农 民工 融入城 市 01 新
4 比传统农 民工 (95 1 ) 17 2 元。 %, 1 1.4元 低 6 .7 54 .%的新生代农 民工 明确表示其工资水平 未
达 到 当地最低 工 资标准 。在 与企 业发 生过劳 动 争 议 的新 生代 农 民工 中 ,1 6 的人 认 为 “ 3.% 劳 动报酬 ” 是引 发 争议 的最 重 要 因素 。在青 岛市
构基础上户籍制度、 社会保障制度、 教育制度 、 就业制度等限制 , 使得他们遭
受城市社会排斥 , 无法共享 城市文 明的成果 , 缺少城市社会认 同感和归属 感 , 离于城 市 和农村 之 问 , 为边缘 群 体 , 引发 一 系列 问题 。 游 成 并 青岛市作为中国重要的经济中心城市、 沿海开放城市和旅游城市 , 山东 半 岛蓝 色经 济 区 的龙 头城 市 , 业 制 造业 发 达 , 务业 发 展 繁 荣 , 纳农 村 工 服 吸 转移 劳 动力 能力 强 , 良好 的人 居 环 境 和 强烈 的发 展 势 头 对 外 极 具 吸 引力 。 据统计 , 近五年来每年在青务工的农 民工始终保持在 10 万人左右 , 1 其中

农民工城市融入研究综述

农民工城市融入研究综述

农民工城市融入研究综述农民工是指在城市中以劳动力为主要生产资料的农村居民,是我国城市化进程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群体。

然而,由于种种原因,农民工往往存在融入城市社会的困难,导致他们在城市中居住、工作和生活的条件较为艰苦。

因此,近年来,农民工融入城市的问题备受关注。

本文就农民工城市融入的相关研究进行综述,分析现有研究成果中的启示和不足。

农民工城市融入是指在城市生活中,通过不同的渠道实现农民工与城市之间的融合,包括社会融合、文化融合和经济融合等方面。

农民工在城市的融入程度与其在城市生活中所获得的资源和感受相关,是城市管理和社会发展的重要问题。

二、农民工城市融入的影响因素1.结构性因素。

来源地的区域差异、常住地的区域差异、文化差异和阶级差异等结构性因素会影响农民工在城市中的融入程度。

2.非结构性因素。

农民工自身的个人特征,例如年龄、性别、教育背景和职业技能等,对其城市融入的影响也非常重要。

3.制度性因素。

城市管理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等制度性因素也是影响农民工在城市中融入程度的因素。

1.经济融入研究。

经济融入是指农民工创造价值和通过城市获得收入的过程。

近年来,经济融入研究成为农民工城市融入研究的热点之一。

2.社会融入研究。

社会融合是指农民工在城市中建立社会联系、获得社会支持和参与社会活动的过程。

社会融入不仅可以带来经济效益,还可以带来心理上的满足和安全感。

3.文化融入研究。

文化融入是指农民工在城市中接受和融入城市文化的过程。

文化融合可以减少文化冲突,提高社会的和谐程度。

1.优化城市管理制度。

政府部门应当加强对农民工的社会保障、教育和培训等政策的制定和实施。

2.加强城市建设。

城市建设是提高农民工城市融入程度的重要手段。

应当优化城市设施、改善城市交通状况,提高城市文化内涵,提高城市居民的满意度。

3.加强社会融合。

应当鼓励和支持农民工参与社会活动,提高其社会地位和社会认可度。

五、结论通过对现有的农民工城市融入研究的综述,我们可以看出,农民工城市融入是一个复杂而又长期的进程,需要综合考虑制度性、非制度性和结构性因素。

关于农民工市民化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关于农民工市民化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关于农民工市民化的问题及解决对策在我国现代化进程中,农民工市民化是一个至关重要的议题。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的推进,越来越多的农民离开农村,进入城市工作和生活。

然而,在这一过程中,他们面临着诸多问题,这些问题不仅影响着农民工自身的发展和生活质量,也对城市的和谐稳定和可持续发展带来了挑战。

农民工市民化面临的首要问题是户籍制度的限制。

现行的户籍制度将人口划分为农业户口和非农业户口,这使得农民工在城市中无法享受到与城市居民同等的教育、医疗、社保等公共服务。

尽管一些地区进行了户籍制度改革,但在实际操作中,仍存在各种门槛和限制,导致农民工难以真正落户城市。

就业问题也是农民工市民化的一大难题。

由于农民工大多文化程度较低,缺乏专业技能,他们往往只能从事一些劳动强度大、工作环境差、工资待遇低的工作。

而且,在就业市场中,他们还经常面临着不公平的待遇,如就业歧视、劳动合同不规范、工资拖欠等,这些都严重影响了他们在城市的立足和发展。

住房问题是农民工市民化的又一障碍。

城市的高房价使得农民工很难购买商品房,而保障性住房又往往将他们排除在外。

许多农民工只能居住在简陋的出租屋或者工棚里,居住条件恶劣,缺乏基本的生活设施和安全保障。

子女教育问题同样困扰着农民工。

由于户籍的限制,他们的子女在城市入学往往面临诸多困难,如入学手续繁琐、优质教育资源难以获取、高额的借读费等。

这不仅影响了子女的教育质量,也给农民工带来了沉重的经济和心理负担。

针对以上问题,我们可以采取以下对策来推动农民工市民化进程。

首先,要深化户籍制度改革。

进一步打破户籍壁垒,降低落户门槛,让符合条件的农民工能够顺利落户城市,并享受与城市居民同等的公共服务。

同时,要加强对户籍制度改革政策的宣传和落实,确保政策能够真正惠及广大农民工。

其次,加强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

政府和企业可以联合起来,根据市场需求和农民工的实际情况,开展有针对性的职业技能培训,提高他们的就业能力和竞争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要:从农民工进城务工到逐步融入城市成为城市居民,这是我国必经的历史过程。

这不仅是农民工所要面临的问题,同时也是我们整个社会所要面对的问题。

农民工要完全融入城市,成为城市居民,有一个相当艰难漫长的过程。

本文就农民工在融入城市的过程中所产生的“农民工问题”的表现、原因及对策进行分析。

期许农民工不仅仅是城市的过客,而是能更好地融入城市,逐步转变为城市居民。

关键词:农民工;农民工问题;融入城市农民进城务工是我国国情的特殊产物,农民从农村转移到城市,也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必然出现的趋势。

从世界经济发展史来看,任何一个国家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化,都必然是农业人口向城市人口转化的历史过程。

那么,从农民进城务工到逐步成为城市居民,这个农民工逐步融入城市的过程,也是我国必经的历史过程。

所谓“融入”,就是农民工与城市居民合为一体,不再有身份与地位的不同。

而从中国的实际来看,这个过程必然是十分漫长的。

据保守估计,我国农民工人数约1 5亿人左右。

2004年我国进城就业的农民工已达到10260万。

面对如此众多的农民工及由此产生的“农民工问题”,有学者指出我国现在面临的是“四农”问题。

对此,中央也给予了“农民工问题”极大关注。

本文就农民工如何面对融入城市过程所遭遇的种种尴尬,维护好自身合法利益,如何化解“农民工问题”,使农民工更好的融入城市,与城市居民享有同等的“国民待遇”等问题进行探讨。

一、在融入城市过程中,“农民工问题”之突出表现(一)收入低与工资被恶意拖欠问题,使农民工缺乏融入城市的物质性保障城市的生活水平无疑高于农村,农民工要想在城市安身立命的首要条件就是要有物质性保障。

而收入低与工资被恶意拖欠使农民工缺乏这样的物质保障,这是农民工来到城市求生存遇到的首要问题。

引起全社会广泛关注“农民工问题”,就始于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亲自帮农民工追讨工资,工资问题是关系农民工切身利益最迫切的问题。

据有关部门调查,“2004年我国农民工年均收入8000元左右,远低于城镇正式工人15000元左右的年收入。

如果考虑到农民工每天工作时间一般不低于10个小时,那么收入差距就更大了”〔1〕。

农民工在城市艰辛劳动,却没有获得与城镇工人同工同酬的待遇。

除此之外,农民工工资被恶意拖欠的情况也相当严重。

2003年12月份的统计数字表明,仅四川省建筑业拖欠农民工工资就高达23.1亿元。

农民工追讨拖欠工资似乎成为在城市打工之后的另一个艰巨任务。

而雇主往往也并非无力支付,而是由于农民工是一个极其弱势的群体,雇主故意拖欠农民工工资。

打工赚钱是农民工来到城市并融入城市的第一步,而这融入城市的第一步走得却如此之艰难。

(二)合法权益得不到保障问题,使农民工缺乏融入城市的“安全感”2004年中共中央1号文件明确指出,“进城就业的农村劳动力已经成为产业工人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一论断明确了农民工在工人阶级中的重要地位,也明确了农民工在城市应享有的合法权益,也就是说农民工与产业工人在社会中应享有同等地位。

那么这也意味着农民工与城镇职工应该同等对待,然而农民工在城市中的遭遇却并非如此。

由于我国城乡分割的二元户籍管理制度的限制与保护农民工合法权益方面法律、犯规的缺失,致使农民工融入城市却不能享受与城镇职工同等的权益保障。

其表现之一是农民工的合同签定率低。

据统计,2004年农民工全国劳动合同平均签定率为57.1%,私营企业签定率仅为30.5%。

劳动关系的不明确直接导致农民工在工伤事故以及职业病发生时,不能依照合同以及专门的法律法规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表现之二是农民工的社会参保率低。

调查显示,中国农民工养老、失业、医疗、工伤、女职工生育保险的参保率分别只有33.7%、10. 3%、21.6%、31.8%和5.5%。

如此低的参保率,使农民工要想真正的融入城市,在城市安心生活是相当困难的。

因为在城市生活的风险远远大于农村,而城市居民普遍形成了保险意识。

养老与医疗保险已成为城市居民最基本的两大保险。

而农民工缺乏保险带来的“安全感”,农民工要融入城市在城市生活就要解决这一系列后顾之忧。

当前,为农民工提供参与各种保险的方便渠道是各级政府所要考虑的。

(三)维权途径单一问题,使农民工维权缺乏正常渠道在城市农民工权益遭受侵害后,维权途径是很单一的。

如工资被拖欠,农民工往往只能采取追、讨、堵的方式,或者以不合法对付不合法,以对抗方式讨回公道,或者采用大规模的集体过激行为。

而通过这些途径达到的效果却微乎其微,并且为社会增添了不稳定因素。

由于关于专门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的有关法律的缺失以及农民工拿起法律武器维权的积极性不高,致使农民工在劳资关系中处于极其弱势的地位。

农民工不能像城镇职工一样通过工会以及相关法律等正规渠道实现自身的利益诉求。

维权途径的单一,给农民工融入城市又带来了一大风险因素。

(四)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的困扰,使农民工缺乏立足城市的稳定性农民工在城市里为城市建设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而他们的子女却不能在城市平等享有受教育的权利。

“据四川省有关部门统计,成都市农民工子弟近10万人,其中学龄儿童6.34万,在‘民工子弟学校’就读的约农民工子弟9300余人,在公办学校就读的有5.41万人,而且收费普遍很高”。

〔1〕“民工子弟学校”是公办学校高价下的产物,这种做法虽能解决目前农民工子弟上学的燃眉之急,然而从某种程度来看这实际上是歧视性政策的产物。

它隔离了城市孩子与农村孩子的交往,也使他们不能享有同等的教育资源,这会让农民工子弟觉得与城市孩子的不平等。

如果这种不平等长久的存在下去,无疑将使农民工难以稳定的立足于城市。

除了这一部分随父母进城的孩子以外,还有很多留在农村的“留守孩子”。

他们长期得不到父爱母爱,难以形成健康的身心和人格。

农民工对他们的担忧,也会影响他们在城市安心工作。

(五)城市居民对农民工长期的文化偏见,使农民工缺乏心理认同感农民工虽然来自农村,但融入城市的欲望非常强烈。

他们希望能够与城市居民平等地生活在一起,共同建设和创造城市的未来。

然而,由于历史、受教育、生活习惯等方面的原因,城市居民本能地与农民工隔绝,不愿意同他们有过多的交往,有的甚至不愿意同他们交往。

这种文化偏见来自做为城市居民的优越感,这是由于长期隔离的二元文化所造成的。

在城里人心目中,农民工是外来户,是二等公民。

农民工的生活方式、生活习惯,乃至方言常常成为他们嘲笑的对象。

城里人没有给农民工更多的理解,这给农民工的心理上造成了被歧视被排斥的阴影,使他们缺乏心理认同感,加重了农民工融入城市的心理障碍。

二、农民工融入城市困难之原因分析(一)传统的户籍管理制度,强化了城乡二元分割,从根本上束缚农民工成为城市居民传统的户籍管理制度在历史上曾发挥过重要作用。

但随着经济的发展,这种在计划经济条件下产生的户籍制度已不适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

户籍制度严格限制农民进入城市,限制城市之间人口流动,这是与市场经济相违背的。

因为城市建设需要农民,农民也渴求来到城市过上更好的生活。

而户籍制度把公民分为农业户口与非农业户口两类,实际上是两种不同的社会身份。

加之我国又把一些权利附加在户籍上,就算有的农民工在城市已居住数年,成为事实上的“常住人口”,也因为农业户口的束缚让他们不能享有国家有关就业、社会保障以及社会公共资源方面的权利。

正因为如此,造成他们与城市居民“同工不同酬”,甚至工资被恶意拖欠的情况,这种收入的不稳定性使农民工融入城市缺乏物质性保障。

传统的户籍制度成为农民工进城受到不公平待遇的根源所在,也成为农民工难以融入城市的根本性制度鸿沟。

(二)农民工流动性大,现行社会保障机制不能满足农民工的需要现行的社会保障机制,主要是针对城镇职工制定的。

对于农民工来说门槛较高,而且其规定不方便农民工参保。

部分农民工参保后一旦流动,个人统筹部分可以带走,但企业统筹部分却不能带走。

这样的保障机制不能激发农民工参保的积极性。

一旦风险发生,农民工的后顾之忧远远大于城市居民。

致使农民工在城市生活却得不到风险保障,这无疑不利于农民工在城市生存。

(三)农民工进城务工途径的特殊性与法律的空白和疏漏导致农民工维权艰难农民工进城务工其途径通常是亲戚或朋友介绍。

农民工更看重的是关系情面而不是合同契约。

进城后,农民工往往在本群体内形成相互关照的关系网。

一旦权益受到损害,他们不愿轻易拿起法律武器,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不愿打破这种关系网。

费孝通把具有这种特点的中国社会称之为亲情纽带,差序格局的熟人社会。

农民工的无奈也正是体现在这种熟人社会当中。

只要一旦拿起法律武器就意味着这种关系在一定程度上的破裂。

但事实往往又证明了当权益难以维护时,这种关系最终又不得不打破。

越来越多的农民工最后迫不得已地拿起了法律武器来维护自己的权益。

然而此时农民工又不得不面临另外一个尴尬问题,那就是关于农民工维权方面法律的空白与疏漏。

因为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部专门针对农民工的法律法规。

有学者认为,我国的《劳动法》的调整范围也包括农民工。

但是《劳动法》由于过于笼统、原则,缺少适于农民工的具体规定,使农民工维权缺少具体的法律依据。

农民工在城市成为了一个缺少法律保护的群体,在城市制度保障的边缘游走。

(四)在城市农民工子女受教育资格歧视以及农民工自身条件的限制,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困扰农民工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是影响农民工在城市是否安身立命的一大因素。

长期以来教育政策与教育资源向城市倾斜。

农民工孩子随父母打工来到城市求学,而他们却不能享有与城市孩子到公办学校平等就学的权利。

进校高价让很多农民工父母无力承担,于是他们选择就读相对便宜的民办“农民工子弟学校”,而这种学校往往又缺乏稳定性,其教育质量也有待于提高。

最重要的是这种歧视,人为地将农民工子女与城市孩子分割开来。

这种城市教育的不平等在父辈中存在不算,又在后代中得以延续;另一方面,农民工进城务工由于受许多自身条件限制,不能把孩子全都带在身边。

这样就有一部分孩子留在了农村,从而产生了“留守孩子”的问题。

这些农民工孩子的教育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困扰着农民工,长此以往,不利于农民工在城市安定下来。

(五)长期的城乡二元格局,造成了强烈的二元文化心理。

城市居民不同程度的排斥农民工长期的城乡二元格局,使城市居民与农村居民生活在不同的环境背景之下,从而造成了他们不同的文化心理。

不同的文化心理又导致了他们对事物的不同态度。

城市居民首先歧视的是农民工的身份。

尽管农民工在城市从事的是非农业劳动,却仍然脱离不了“农民”身份。

城市居民看不起他们,曾对他们冠以“盲流”之称,尽管他们来到城市的目的并不盲目。

农民工在城市干的是最脏、最苦的工作,其工作条件决定了他们每天都不能以整洁示人。

城市居民就嫌他们脏,不爱卫生,素质低。

狭隘的市民文化使他们不了解农民工的无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