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媒体涉华报道中的议题设置
主动设置议题不纠结

主动设置议题不纠结
主动设置议题,加强国际沟通。
长期以来,西方主流媒体受对华政策、意识形态、国家利益等因素影响,在对中国的报道上存在着明显偏差和失实,尤其是在西藏问题上,试图严重误导民众的认知。
互联网技术的运用,极大加快了信息传播速度。
针对一些涉藏热点议题,我们要及时主动报道,牢牢把握话语权。
要主动设置议题,不断提高我国涉藏对外传播的舆论引导力。
要结合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世界互联网大会、经济合作组织峰会等重大活动,以会议发言、展览、宣传片等为介质,有理有据、寓理于情地做好涉藏对外传播工作。
对外传播中的动向把握与议程设置

我国侨务政策随着国家发展的需要,也从以引资为主逐渐转移到引智等方面,吸引海外人才回国或为国服务已经成为政府部门的重要工作内容之一。侨务工作的重点对象更重视新华侨华人以及华裔新生代、住在国主流社会等。
这些新变化导致当前海内外侨界呈现新的舆论动向,海内外侨界人士需求趋向多元化和高端化,精神文化、参政议政等方面需求正在提高,华侨华人与祖(籍)国的经济交流从早年集中在东南沿海扩大到中西部,乃至全国各地。和平统一、发展共赢在海外华侨华人中成为了更加普遍的共识。
因此,加强对侨传播,进一步提升舆论引导力、凝聚全球华侨华人力量,推进海内外华侨华人全面互动发展,在反独促统、支持祖(籍)国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形成一支重要的舆论力量,具有可行性和现实迫切性。
1.在涉及华侨华人的有关报道中设置议题
(1)在突发事件、重大新闻事件的报道中,进行议程设置。
两年前,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爆发之时,海外华人社会,尤其是海外华商感受到巨大冲击及经营困难。2008年年末,笔者策划、采写了《2009年我们怎么办——金融风暴中的华人经济》的报道,精心选择了一位经历两次金融危机,仍然主动迎战危机的华商故事,把战胜金融危机的信心传递给侨商。2009年底,笔者再次策划、采写了《2009年的“温暖”记忆》通过侨商度过危机、迎来企业转机的真实经历,反映在中国政府部门帮助下,多数侨商企业已经度过金融危机。把中国政府对国内侨商和海外华商的关心和帮助,及时传播给海外华侨华人。
(2)配合重大宣传报道活动。主动设置议题,进行系列报道。
上海世博会是2010年重大宣传报道工作,为配合宣传,笔者策划了《华侨华人眼中的世博会》系列报道,得到国务院侨办宣传部门大力支持,从国侨办举办“华侨华人回家看世博活动”启动仪式的5月10日到10月31日,“侨讯专递”一共推出了了10期“华侨华人回家看世博活动”系列报道,对我国申办、筹备、举办世博会期间,全球华侨华人为宣传、推荐、参与世博会所做工作进行全面报道。
媒体对社会议题的设置和舆论引导

媒体对社会议题的设置和舆论引导媒体在现代社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不仅仅是信息传递的工具,更是塑造社会舆论和引导公众关注的力量。
媒体对社会议题的设置和舆论引导不仅影响着公众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还对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然而,在这个过程中,媒体需要保持客观、公正和负责任的态度,以确保信息的真实性和全面性。
首先,媒体对社会议题的设置需要注重正义和公平。
社会议题是指与社会发展和公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问题,如环境污染、教育问题、经济发展等。
媒体应该通过深入调查、广泛采访和多方面立场的呈现,来揭示社会问题的真相和复杂性,促进公众对这些议题的深入理解。
媒体的报道内容需要均衡和客观,避免过度夸大或片面解读,以免误导公众和引发社会不稳定。
其次,媒体在舆论引导方面应强调多元性和包容性。
舆论引导是指媒体通过报道、评论、讨论等形式对社会议题进行引导,塑造公众对事件与问题的认知和态度。
媒体在进行舆论引导时,应该充分尊重不同群体和个体的意见和利益,避免片面宣传,偏向某一特定立场或观点。
媒体应该提供多元的声音和观点,鼓励公众进行独立思考和判断,以促进更加全面和深入的讨论。
此外,媒体应该加强对社会议题的深度报道和解读。
面对复杂的社会问题,浅尝辄止的报道只会带来表面的了解,无法真正反映问题的本质和根源。
媒体应该投入更多的资源和精力,进行深度调查和报道,剖析问题的原因和影响,为公众提供更加全面和深入的信息和见解。
只有通过深度报道,媒体才能真正起到引导和推动社会进步的作用。
另外,媒体在对社会议题进行报道和引导时,应该坚守新闻伦理和职业道德。
媒体作为第四权力,承担着监督政府、维护公众利益的责任。
媒体应该遵守事实真实性的原则,准确传递信息,并排除虚假新闻和谣言的影响。
同时,媒体应该保持中立公正的立场,不为特定利益或政治立场服务,而是为公众提供真实、全面和可信的信息。
总之,媒体对社会议题的设置和舆论引导起着重要的作用。
媒体应该注重正义和公平,提供客观的报道;强调多元性和包容性,鼓励公众进行独立思考;加强深度报道和解读,为公众提供更加全面的信息;并坚守新闻伦理,遵循职业道德。
中美两国媒体对华为事件的报道框架分析

中美两国媒体对华为事件的报道框架分析【摘要】中美两国媒体对华为事件的报道框架分析主要包括对中美媒体报道的主要内容分析、角度对比、语言风格比较、影响力评估和立场分析。
通过综合评价中美两国媒体对华为事件的报道,可以揭示出每家媒体的立场和态度,并展望未来中美媒体对华为事件报道的趋势。
对中美媒体报道在国际舆论中的地位进行思考,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和评价两国媒体在国际关系中的角色和影响力。
通过这篇文章的分析,可以更加全面地了解中美两国媒体对华为事件报道的差异和共同点,进一步探讨国际媒体在当前全球化背景下的影响力和发展趋势。
【关键词】关键词:。
1. 引言1.1 中美两国媒体对华为事件的报道框架分析华为事件是近年来备受关注的一场国际话题,中美两国媒体对此事件的报道框架有着明显的差异。
在这个报道框架中,中美媒体分别采用了不同的主要内容、角度、语言风格、影响力和立场,展示了各自不同的报道特点和影响力。
在中美媒体报道的角度对比中,可以看到中国媒体更倾向于支持和维护华为的形象,而美国媒体则更多地强调华为的安全隐患和挑战。
这种角度的差异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美两国对于华为的不同认知和态度。
在语言风格比较中,中美媒体的报道通常会使用不同的词汇和措辞来描述华为事件,出现了一些文化和价值观上的差异。
这种语言风格的比较体现了中美两国媒体在报道华为事件时的文化背景和传播方式。
2. 正文2.1 中美媒体报道的主要内容分析在对华为事件的报道中,中美两国媒体的主要内容呈现有一定的差异。
中国媒体主要关注华为被美国政府列入“实体清单”、遭到制裁等具体事件,强调美国对华为的不公平对待和打压,同时强调华为在技术创新和国际市场竞争中的优势。
中国媒体还报道了华为如何应对挑战、维护自身利益的努力以及中国政府对华为的支持和声援。
相比之下,美国媒体更侧重于报道华为涉嫌违反美国法律、从事间谍活动等负面信息,强调美国政府对华为的安全担忧和采取行动的必要性。
美国媒体还关注华为在全球市场中的竞争策略、与其他科技公司的合作关系等方面。
美国媒体对中国报道的导向性——以中国国家形象相关报道为例

On American Media’s Guiding Influence on Chinese Coverage--Taking Reports on China’s National Image as An Example 作者: 罗猛[1];辛佳潞[1]
作者机构: [1]哈尔滨工程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01
出版物刊名: 黑河学院学报
页码: 26-28页
年卷期: 2019年 第12期
主题词: 美国;媒体报道;中国国家形象;导向性
摘要:在不同历史阶段,美国媒体响应本国政府外交政策,对中国形象的相关报道有明显的引导性。
美国媒体操纵话语权对受众进行误导、设置议题以迎合宣传需要、发表消解中华民族精神的言论、利用多样化技术推动虚假性报道,对国际上中国形象的塑造产生了不良影响。
因此,中国应坚定文化自信,讲好中国故事;坚持党的领导,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加强意识形态阵地建设。
俄罗斯媒体涉华环境叙事感知的维度构建及话语重塑

俄罗斯媒体涉华环境叙事感知的维度构建及话语重塑目录一、内容描述 (3)1. 研究背景与意义 (4)2. 文献综述 (5)3. 研究内容与方法 (7)二、俄罗斯媒体涉华环境叙事的维度构建 (8)1. 政治维度 (9)1.1 国家形象与地位 (10)1.2 外交政策与立场 (11)1.3 国际合作与竞争 (13)2. 经济维度 (14)2.1 能源合作与贸易往来 (16)2.2 市场准入与投资环境 (17)2.3 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 (18)3. 环境维度 (19)3.1 气候变化与环保政策 (21)3.2 生态安全与资源利用 (21)3.3 环境问题与责任归属 (22)4. 社会文化维度 (24)4.1 人文交流与合作 (25)4.2 人民感情与相互理解 (26)4.3 教育与科技合作 (27)三、俄罗斯媒体涉华环境叙事的话语重塑 (28)1. 话语重构的原则与策略 (29)2. 话语内容的优化与调整 (31)2.1 提升报道真实性与客观性 (32)2.2 强化议题设置与引导作用 (33)2.3 增强话语的互动性与共鸣力 (34)3. 话语方式的创新与运用 (35)3.1 采用多语种与跨媒介传播 (36)3.2 创新叙事结构与话语模式 (37)3.3 加强与受众的互动与对话 (39)四、案例分析 (39)1. 具体案例选择与描述 (41)2. 案例分析 (42)3. 案例讨论与反思 (43)五、结论与展望 (44)1. 研究结论总结 (44)2. 对未来研究的展望 (45)3. 政策建议与实践指导 (47)一、内容描述本文旨在深入探讨俄罗斯媒体在涉华环境叙事中的感知维度构建及其话语重塑过程。
通过对俄罗斯主流媒体的调研与分析,本文揭示了俄罗斯媒体在报道中国环境问题时所采取的不同视角和叙事策略,以及这些策略背后的文化、政治和经济考量。
在俄罗斯媒体的叙事中,中国往往被描绘成一个负面的环境角色,面临着严峻的环境挑战和责任。
欧洲涉华舆论近期话题及应对之道

欧洲涉华舆论近期话题及应对之道作者:崔洪建来源:《对外传播》2010年第05期近一段时间以来,欧美媒体的涉华舆论发生了一定变化,较多关注中国和西方在一系列事件上的争议。
2010年2月26日,中国外文局对外传播研究中心举办了“当前欧美对华舆论关切及应对策略”研讨会,请专家就当前中美、中欧关系的发展、欧美对华舆论的主要关切、未来关注重点,以及我对外宣传的建议进行了深入探讨。
本刊摘发两位学者在研讨会上发言的主要内容。
进入2009年,在中欧关系回暖的大气候下,欧洲对华舆论的负面论调有所减少,但其基调和主旨未变。
欧洲涉华舆论的逻辑、视角和话题全球化的汹涌之势和中国的迅速发展,正进一步塑造着欧洲涉华舆论的逻辑并牵引着相关话题。
近期欧洲涉华舆论的主要逻辑包括:(一)全球化中日益强烈的挫折感与零和逻辑。
由于自身经济不振,欧洲国家政府和民众在全球化中的失落感越来越强烈,发展迅速的中国则被视为全球化的“赢家”,全球化是一场“零和规则主导的游戏”。
欧洲损失则中国获利,因此中欧之间合作是表象,竞争是实质。
(二)中国“搭便车论”和“承担责任论”。
中国的迅速发展被认为是分享了西方缔造的“后冷战和平”秩序、投资和技术转让的种种“红利”的结果。
同时,作为一个实力迅速增长的政治、经济大国,中国仍然以发展中国家的身份在国际社会中“吃劳保”,并未在国际政治、安全和经济领域承担起相应的国际责任。
国际社会应该提高对中国的要求,中国“必须解决的问题”是其身份和利益平衡的问题。
(三)“聚焦说”和“代价论”。
中国已走向世界舞台中央,中国必须适应一个充满挑剔、批评和指责的舆论环境,这也是中国崛起后必然要付出的“代价”。
(四)“虚心”论和民族主义“抑制”论。
作为大国,中国应有“虚心”对待批评的胸怀,在舆论和民众中树立起正确的批评文化。
同时,民族主义作为中国迅速崛起的“主要思想动力”,有必要在国际舆论中受到约束,否则可能重蹈历史上“强权崛起”的覆辙,给国际社会带来巨大的负面冲击。
框架建构理论透视下国外主流媒体涉华报道

框架建构理论透视下国外主流媒体涉华报道传播学研究的成果告诉我们,大众传媒对社会现实日复一日的描述,影响着人们头脑中对社会现实的构想;媒体通过选择新闻事实形成媒介议题,使某些事实从无数客观事实中凸现出来,从而参与“社会现实的建构”过程,影响着人们对于现实问题重要性的认识。
美国传播学者恩特曼(Entman)认为,如果受众对某议题或事件缺乏丰富的直接经验,那么他们对议题或事件的理解就极大地依赖于新闻媒体,依赖于新闻叙述的性质。
①大量的传播学研究表明,西方对于中国的印象和看法,主要来源于书籍、电影、报纸等大众媒体中关于中国的描述与报道。
而由于世界经济、政治结构的不平衡,国际传播中也存在严重的不平衡现象,西方发达国家传媒的主导地位明显。
因此,透过西方传媒对于我国的描述与报道,我们可以了解我国在西方媒体中的形象。
一、研究意义、内容和方法本论文拟分析2005年英国主流大报之一《卫报》(Th eGuardian)关于中国的报道,试图通过对其“常规议题”和“报道方式”的框架分析,考察英国主流媒体如何塑造中国形象《卫报》(Th eGuardian)创刊于1821年,读者为政界人士和中、高级知识分子,是英国的一家重要报纸,具有重视评论的传统,并且非常重视国际新闻。
它有广泛的记者和通讯网,对亚非地区报道较多,辟有“第三世界”专栏。
②在本研究中,我们采用基于框架(建构)理论(Fram鄄in gThe ory)的框架分析方法。
框架(建构)理论是阐述大众传媒如何建构社会现实的一种理论。
这种理论认为,大众传媒通过建构社会现实,亦即“通过以一种可以预报的且形成格局的方式……建构现实的镜像,”在社会上产生重大影响。
③框架(建构)理论源于社会学,于20世纪70~80年代引入到大众传播研究中。
简单说来,所谓传媒的“框架建构”(framing),指的是传媒通过对有关某一事件/问题/现象的事实、细节、特点等的选择、强调和排除,形成传媒对事件/问题/现象的解释与思考结构,亦即框架(fram e),这种框架在凸现某些事实、细节、特点等的同时将被传媒视为无关紧要的东西排斥在外新闻的框架要素,如议题、关键词和报道方式,都是具体而微观的,但都是媒体的价值取向、思想倾向的反映,具有一定的规律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