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知觉和认知
环境知觉和环境认知

环境知觉和环境认知当我们身处这个世界,周围的环境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我们的感受和行为。
从清晨的第一缕阳光照进房间,到夜晚的星光闪烁在天空,从繁华的城市街道到人烟稀少的乡村小径,我们对环境的感知和认识塑造了我们的生活体验和决策。
环境知觉,简单来说,就是我们通过感官直接接收到的关于环境的信息。
视觉让我们看到周围的色彩、形状和物体;听觉使我们能听见各种声音,如鸟鸣、车鸣;嗅觉帮助我们分辨不同的气味,花香或者饭菜的香气;触觉让我们感受到物体的质地、温度和压力。
这些感官信息瞬间涌入我们的大脑,形成了对环境的初步印象。
比如,当我们走进一个房间,首先可能会注意到房间的大小、布置和光线的明暗。
如果房间宽敞明亮,摆放着舒适的家具,我们会感到放松和愉悦;而如果房间狭小昏暗,堆满杂物,我们可能会感到压抑和不适。
这就是环境知觉在起作用,它是一种本能的、快速的反应,不需要我们过多的思考和分析。
然而,环境知觉只是一个起点,它只是我们对环境的表面感知。
环境认知则是在环境知觉的基础上,通过大脑的加工和思考,对环境形成更深入、更全面的理解和认识。
环境认知包含了我们对环境的意义、功能和价值的判断。
以城市公园为例,我们不仅仅看到了绿色的草地、盛开的花朵和蜿蜒的小径(这是环境知觉),还会意识到公园是人们休闲娱乐、放松身心的场所,它能够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增加居民的生活质量(这是环境认知)。
再比如,我们对于自己居住的社区,不仅知道它的地理位置、建筑风格和周边设施(环境知觉),还会了解社区的文化氛围、邻里关系以及它在城市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环境认知)。
环境认知的形成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个人的经历、知识、文化背景和价值观都会塑造我们对环境的认知。
一个从小在农村长大的人,对于田野和山川可能有着深厚的情感和独特的认知;而一个在城市中长大的人,可能对高楼大厦和现代化的设施更为熟悉和重视。
教育水平也在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受过良好教育的人可能更具备分析和理解环境问题的能力,能够从更宏观的角度看待环境的变化和发展。
环境认知

environmental cognition
环境认知
一、环境感知(environmental perception)
感觉:物体的个别属性通过人的感觉器官传入人脑所引起的 心理现象。感觉是人们认识客观世界的开端。感觉的特点: (1)感觉反映的是当前直接接触到的客观事物;(2)感觉 反映的是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而不是事物的整体。(3) 感觉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五感:视觉、听觉、嗅 觉、触觉、味觉。感觉保证了人与环境之间的信息平衡,如 果信息超载或不足,都会破坏人与环境之间的信息平衡,从 而给人带来严重的不良影响。 知觉:是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而在头脑中产生的对 事物的整体的认识。知觉的产生以各种形式感觉的存在为前 提,并与感觉同时发生,同时需要过去的经验或知识的帮助。
设计应用:
1、创造多样化的城市环境体验 适当程度的复杂性与新奇性的环境是人们所偏爱的 环境。复杂问题简单化,简单问题负责化,表明对 中间复杂程度的需求。在设计中不仅运用视觉要素, 同时调动听觉、触觉、嗅觉等要素,丰富人们的环 境体验。(园林设计) 2、设计易于识别的空间环境 简洁清晰的环境在一定场合下有助于人们对空间的 阅读理解,辨别方位,减少寻路困扰,提高效率和 保障安全。(大型公建:机场、火车站,建筑内的 安全出口)
完形心理学或格பைடு நூலகம்塔心理学(Gestalt psychology)系由
德国心理学家魏泰迈(Max Wertheimer,1880~1943)于 1912年在法兰克福大学创立。德语Gestalt意指形式或图形, 有结构、构造之意,格式塔即有组织的整体之意。完形心理 学主要研究知觉与意识,探究知觉意识的心理组织历程。其 基本观点有(一)、知觉的整体性,即部分之合不等于整体, 整体大于部分之合。(二)、同型论:物理现象、生理现象 和心理现象都具有相同的格式塔性质,具有两两相对应的关 系。(三)、场作用力:作为物理现象的几何形状并不是纯 粹的形式,而是保持力关系的整体。当人感知到不同的形式 时,会在物理力的诱导下对应产生不同的心理力,即不同的 心理体验。
第二章环境知觉和环境认知

第二章环境知觉和环境认知
人格测量常用方法
w明尼苏达多项人格量表(MMPH) w加州人格量表(CPI) w环境反应量表(ERI) w儿童环境反应量表(CERI)
环境心理学家最关心的是如何测量个 人对环境刺激的反应,及人与环境互动时 的性质,这些性质的核心是定向反应。
第二章环境知觉和环境认知
定向反应
第二章环境知觉和环境认知
(一)气候与高度
w有人认为气候是塑造文化价值和性格的主要因 素。
如:凉爽和温和的气候是技术和发明的必 要条件;长期生活在干燥热风地区的居民可能 会出现更多的疼痛、易怒、暴躁和攻击行为。
w高度也会产生某些效应。 如:生活在气压较低、空气稀薄的草原上,
对居民产生的短期效应,心脏可能扩大、红细 胞增加、血红素浓度增加等。
第二章环境知觉和环境认知
三、环境信息的获取
w 人类通过所有的感官(眼、耳、鼻、舌、 身)感知环境获取环境信息。
w 此外,味觉、痛觉、振动觉、平衡觉和 机体觉均是人类获取信息的有效工具。 在多种情况下,环境信息的获得是 通过多种器官共同作用的结果。
第二章环境知觉和环境认知
四、影响环境知觉的因素
w 1.年龄性别因素
第二章环境知觉和环境认知
绘制认知地图的基本方式 w 一类以道路这种连续性要素作为主要的
定向手段; w 另一类以标志物、街区、联结等空间要
心理学视角下的环境心理学和空间认知

心理学视角下的环境心理学和空间认知环境心理学和空间认知是心理学中的重要研究领域,它们通过对人类对环境的感知、认知和反应的研究,帮助我们理解人类与环境的关系以及如何优化环境设计来提升人们的生活质量。
本文将从心理学的角度探讨环境心理学和空间认知的理论与应用。
一、环境心理学的基本概念环境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类与环境互动关系的学科,关注环境对个体行为与心理的影响。
它涉及到个体对环境的知觉、评估、喜好和行为反应等方面。
1.1 知觉与环境个体通过感官系统获取来自环境的信息,经过加工与解释,形成对环境的认知和理解。
环境的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和味觉等感知特征会直接影响个体的行为和情感。
1.2 环境评估个体对环境进行主观评价,形成对环境的喜好或厌恶态度。
环境中的空气质量、光照条件、温度和声音等方面的好坏,会对个体的评估产生影响。
1.3 环境行为与适应环境对于个体行为的制约与引导作用是环境心理学关注的内容。
个体在特定环境下的行为模式和适应能力,受到环境特征、人际关系、社会规范等因素的综合影响。
二、空间认知的研究领域空间认知是环境心理学中的重要分支,着重研究人类对空间的知觉、理解和记忆等认知过程。
空间认知的研究领域涵盖了环境导航、地图认知、方向感知等方面。
2.1 空间认知与环境导航个体在环境中进行导航时,依靠对空间的认知来进行路径规划和导航决策。
通过对环境的感知和记忆,个体能够准确地找到目的地。
2.2 地图认知地图作为一种重要的空间信息传递工具,对个体的空间认知具有重要影响。
个体通过地图对环境进行认知,结合地图上的符号、颜色等信息来理解环境的结构和属性。
2.3 方向感知个体的方向感知能力在空间认知中起到重要作用。
方向感知能力差的个体在空间导航过程中容易迷失方向或走错路线,而方向感知能力强的个体在空间导航中更具优势。
三、环境心理学与空间设计的应用环境心理学和空间认知的研究成果在空间设计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价值,能够提供科学指导和理论支持。
环境心理学对感觉知觉思维意识的影响

环境心理学对感觉知觉思维意识的影响
环境心理学研究了环境对人类感觉、知觉、思维和意识的影响。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影响:
1. 感觉:环境可以影响我们的感官体验。
例如,色彩、光线、温度和声音等环境因素可以影响我们对环境的感知。
不同的环境条件可能引起我们的感觉变化,例如,在明亮的环境下我们可能感觉更加活跃和警觉。
2. 知觉:环境可以影响我们对事物的理解和认知。
外界的刺激和环境条件可以影响我们对事物的感知和解释。
例如,一个干净整洁的房间可能会让人感到舒适和放松,而一个杂乱脏乱的房间可能会引起烦躁和紧张。
3. 思维:环境可以影响我们的思维方式和思维能力。
环境的不同特征可能会激发不同的思维模式,比如,一个静谧的环境有助于集中注意力和深思熟虑,而一个喧嚣的环境可能会干扰思维和集中注意力。
4. 意识:环境可以影响我们的意识状态和情绪。
例如,一个安静、美丽的自然环境可能会给人带来宁静和愉悦的感觉,而一个嘈杂、拥挤的城市环境可能会引起压力和不适。
总的来说,环境心理学研究了环境对个体的感觉、知觉、思维和意识的影响,通过理解这些影响,我们可以更好地设计和改善环境,以促进人们的健康和幸福。
第二章 环境感觉知觉与认知

四、知觉分类
第二节 知觉与认知
根据在知觉中起主导作用的分析器的特性,可以把知觉分 为视知觉、听知觉、触知觉和嗅知觉等。
根据知觉所反映的事物的特性,把知觉分为空间知觉、时 间知觉和运动知觉等。
根据知觉所反映的客体,把对客观事物的不正确的反映分 为知觉暂留和错觉。
知觉暂留和错觉
1、知觉暂留存在于各种知觉中 2、知觉暂留
色彩与亮度: 人的眼睛能分辨出十万种不同的颜色,但 当光线很暗时则一切都成为灰色。
〈三〉视觉特征 1、暗适应与明适应
人眼对光亮变化的顺应性,称为适应。
暗适应——指人从光亮处进入黑暗处时,开始时看不见,经过 一定时间后才能逐渐看清被视物的轮廓。暗适应的过渡时间较 长,约需要30min才能完全适应。 明适应——指人从暗处进入亮处时,能够看清视物的适应过 程,这个过渡时间很短,约需1mim,明适应过程即趋于完成。 人在明暗暗急剧变化的环境中工作,视力会出现短暂的下降, 频繁出现这种情况,会产生视觉疲劳,容易引起事故发生。 需频繁改变亮度的场所,采用缓和照明,避免光亮度的急剧 变化
运用心理学的一些基本理论、方法与概念来研究人在城市与建筑中的活动 及人对这些环境的 反应,由此反馈到城市规划与建筑设计当中去,改善人 类生存环境。
2.环境行为心理学研究的内容:
环境场所、使用者群体、社会行为对象
3.环境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实验法、 观察法、调查法、文献研究法
4.环境行为心理学学派
格式塔心理学、构造论
二、认知
第二节 知觉与认知
认知指的是获得知识的过程,它包括感知、表象、记忆、 思维等等,而思维是它的核心。 认知心理学家代表皮亚杰:
同化(assimilation):人们习惯于用固有的图式去解释所面临的 新事物,并把新的信息纳入固有的图式之中。 顺应(accomadation):建立新图式的过程 同化是图式量的改变,顺应是图式质的改变
环境知觉名词解释

环境知觉名词解释
环境知觉是指个体加工环境信息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个体对环境中的各种刺激产生感觉,并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将其组织成高一级的心理模式。
环境知觉不仅涉及当前感觉到的信息,还会根据个体的当前需要和环境特征,加工记忆中储存的环境信息。
前者是结构性的,后者是功能性的。
此外,“环境”一词在环境知觉中泛指自然环境和建成环境。
而“知觉”则既指有关个体感知、信息处理和认知的生理—心理特质,也包括了有关于自然和建成环境的集体文化信仰、价值观和审美判断。
环境知觉是环境认知的基础,它是对空间环境整体的反映。
例如,在置身于城市街道上时,人们会看到街道的形态、建筑的颜色,闻到空间中散发的气味,听到街道上发出的各种声音,感受到周围或安静、或喧闹的气氛。
这一切迅速地与自身的经验(记忆、想象)对照,从而获得对这一环境的整体映像。
这种对环境信息整合的过程就是一个典型的环境知觉过程。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如需更具体准确的解释,建议查阅相关的心理学、认知科学等领域的专业书籍或咨询相关专家。
个体、知觉、认知的定义

个体、知觉、认知的定义
一、个体定义包含
个体通常是指一个生物体,具有独特的身份、特征和行为。
在心理学中,个体通常是指人类个体,也就是单个的人。
个体具有生物特征,如生理、遗传、发育等方面的特点。
同时,个体也是社会和文化的产物,具有社会和文化背景,其行为和心理特征受到社会和文化环境的影响。
二、知觉定义包含
知觉是指个体对周围世界的感知和理解。
它是个体与环境交互作用的基础,是认知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知觉包括对感觉信息的组织和解释,以形成对事物的整体认识。
在知觉过程中,个体通过感觉器官接收来自外界的刺激,如光、声、气味等,然后将这些刺激转化为神经冲动,传递到大脑中进行加工和处理,最终形成对事物的知觉。
三、认知定义包含
认知是指个体获取、处理、储存和应用信息的过程。
它包括知觉、思维、记忆、语言等方面,是人类智能的基本组
成部分。
认知过程是个体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包括对事物的感知、理解、记忆和应用。
在认知过程中,个体通过思考、判断和推理等方式,将外界的信息转化为内在的知识和经验,并在此基础上做出决策和行动。
综上所述,个体、知觉和认知是相互关联的概念。
个体是认知和知觉的主体,其行为和心理特征受到遗传和社会文化背景的影响。
知觉是个体与环境交互作用的基础,是认知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认知则是个体获取、处理和应用信息的过程,是人类智能的基本组成部分。
环境感觉知觉与认知

06 结论
研究总结
环境感觉知觉与认知是一个复杂的研究领域,涉及到 多个学科领域,如心理学、神经科学、地理学等。
输标02入题
通过对环境感觉知觉与认知的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 人类如何感知、理解和与环境互动,从而更好地应对 环境挑战和促进可持续发展。
01
03
然而,该领域仍然存在许多未知和需要进一步研究的 问题,如环境感觉知觉与认知的神经机制、不同文化
环境感觉知觉与认知
contents
目录
• 引言 • 环境感觉 • 知觉 • 认知 • 环境感觉、知觉与认知的关系 • 结论
01 引言
主题简介
• 环境感觉知觉与认知是一个跨学科的研究领域,涉及到心理学、 环境科学、神经科学等多个学科。该领域主要探讨人类如何通 过感觉和知觉机制来感知和理解环境,以及这种感知和理解如 何影响我们的认知和行为。
特征
认知过程涉及多个心理活动的综合作 用,具有主动性、选择性、理解性和 创造性等特征。
认知的分类
1 2
感性认知
通过感觉和知觉获得外界事物的初步印象和感性 认识,如感知颜色、形状、声音等。
理性认知
在感性认知的基础上,通过思维、判断、推理等 方式获得对事物的本质和内在联系的认识。
3
创造性认知
个体在原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通过想象、联想 等方式产生新的思想、观点和创意的过程。
03
关注跨学科合作,促进不同学科领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以推动环境 感觉知觉与认知领域的发展。
04
加强实证研究,通过实验和调查等方法收集数据,以验证和丰富环境 感觉知觉与认知的理论。
THANKS FOR WATCHING
感谢您的观看
02接收外界环境信息的过程,包括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触觉等。
环境知觉和认知PPT课件

第三节 认知距离
影响认知距离的因素: 环境、个人动机、心绪、偏爱、判断位置和行为特点。(在乡村和
城市中走过同等距离后,被试者估计,乡村的距离平均为城市的两倍)
启示:
1.在设计中,把具有吸引力的场所组织成一个认知距离较近,接 近程度较易的系统。
第97页/共101页
第98页/共101页
第一节 格式塔知觉理论 一、格式塔心理学 格式塔:“有组织整体”,既不能割裂成简单的元素,但它的特性又不包含 于任何元素之内。
第4页/共101页
二、基本观点
(一)知觉的整体性 整体先于部分,并非部分之和,而且部分也不含有整体的特性。
(二)同型(构)论 相对应性,即特定的物理现象会引起特定的生理和心理现象。
一、对“复杂性”的偏爱 彩色 VS 黑白
沙漠 VS 热带雨林
第48页/共101页
• 复杂性的含义 结论—中等程度的刺激最符合人的理想。具有一定规律性的复杂性最为合理。
启示:
思考,对于环境设计有什么样的帮助呢?
第49页/共101页
第50页/共101页
第51页/共101页
第52页/共101页
二、环境元素的“显著差异”P58 思考:
第28页/共101页
第二节 概率知觉理论
概率知觉理论→强调学习(人的主动探索)的重要性(P42)
启示:
1、按不同环境的功能性质恰当地运用确定性与不确定性; 2、承认自己的认识与环境使用者需要之间的差距,从而使自己能比较主动和
客观的去了解和满足他们的需要。
第29页/共101页
第二节 概率知觉理论
概率有些场所需要提供适当的复杂性、不确定性甚至错觉,以维持一定的唤 醒水平和兴趣,比如游览和娱乐场所; 有些场所需要提供清晰的知觉判断,强调简单性、确定性、便捷性,比如大 医院、商场、火车站、航空港、交通要道等 窗口→大玻璃 大玻璃×→公共建筑的大门
环境行为心理学-链接之环境知觉与空间认知

园林版
环境行为心理学
• 知觉:这是一种解释刺激信息从而产生组织和意义的过程, 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它的客观事物各个部分及其属性的整 体反应。
• 人们从外界接受的信息中,有87%是通过眼睛捕获的,并 且75%-90%的人体活动是由视觉引起的。
• 听觉通过单耳只能判断声音的远近,双耳才能有方位的判 断。
E. 对环境的无意识性:由于环境的某些方面过于强 烈而导致忽略其他方面。对环境的无意识性容易 是人们陷入一种不曾察觉的危险中之中。
F. 灾难的知觉
G. 个体差异:同样的环境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知觉 和反应;不同经历也会导致不同的环境知觉;不 同专业的人之间也有不同的环境知觉。
园林版
环境行为心理学
Splendid split
• 感知觉是集体在环境中进化适应的结果。 • 人类对生活环境的选择与改善、对材料的利用和工具的创造,就是更高级的生
态知觉的体现。
园林版
环境行为心理学
• 生态知觉与环境设计:无论设计者有意设计多功能的 环境对象,还是使用者对环境潜在功能的有益的发现 和利用,都提高了环境的实际使用价值。
• 但是如果设计者忽视了不利的潜在功能,常常会给环 境带来不必要的麻烦。
园林版
环境行为心理学
1. 环境知觉 • 环境之于我们是什么?我们利用视觉、听觉、嗅觉、触觉
和味觉等感觉接收环境信息。处于我们周围的事物的综合 体,其属性和位置都需要我们了解和明白的。 • 可以通过两个过程完成,一是自上而下的过程,即概念驱 动;另一个是自下而上的过程,即数据驱动。对环境知觉 过程,很多学者提出了不同的解释机制和理论。 A. 环境知觉的性质 B. 环境知觉的特点 C. 环境知觉的理论
环境心理学感觉知觉与认知_2022年学习资料

第一节感觉-三、引起感觉的主客观因素-三注意-十八话身-容更好图-解上典是-d5
第一节感觉-三、引起感觉的主客观因素-三注意-客观事物能否引起注意,一方面取决于刺激物特点,-另一方面取决 人自身状态:-1、刺激物的对比强度:相对强度更重要-2、刺激物的状态:变化的更能引起注意-3、刺激的新异性 避免千篇一律-4、注意的广度:散乱的事物经过有效组织后能增加广度-5、个人特征:兴趣、需要、情绪或健康状态
第一节感觉-四、引起感觉的主客观因素-一相互加强或削弱-一般规律:弱刺激能提高另一种感觉的感受性;强刺-激 降低另一种感觉的感受性。-微声刺激能提高视觉感受性-微光刺激能提高听觉感受性-焙坊-迪士尼乐园米奇大街放轻 乐-放音乐减轻牙科手术患者疼痛-以增强视觉效果
第一节感觉-相同感觉间也存在着相互作用,如正后象、负后象。-正后像-后像品质与刺激物相同-觉与认知-第二章:环境知觉-第三章:环境认知-第四章:环境-行为关系的理论 第五章:噪声、拥挤和空气污染-第六章:个人空间、私密性和领域性-第七章:城市环境的体验和认知-第八章:场所 评价意象-第九章:城市外部公共空间活动研究-第十章:城市环境的影响及相关讨论-第十一章:建筑环境与行为
h环境心理学感觉知觉与认知PPT
绪论-基本任务-发展简史-研究对象-学科特点
1、环境心理学基本任务-研究人的行为与人所处物质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应用这方面知识改善物质环境,提高生活 量
大家有疑问的,可以询问和交流-可以互相讨论下,但要小声点
2、环境心理学发展简史-最早:纪元前,希腊帕提农神庙的错觉校正-神庙错觉矫正设计分析-1、正面8根柱,中央 柱完-全垂直,其余均向内倾斜。-若全部垂直,在高处两侧石-柱会被沉重的石楣压得显得-向外分开。-2、基石非 平,向上略凸形成孤线。-弥补上方石楣和石柱压迫下略显凹入的错觉。-3、石柱均有微妙弧线,上小下大。-弥补长 行线带来的中部凹入的错觉。-4、石柱粗细不一,两边粗中间细。-按照明度视觉,衬着明亮背景时显得比较细;衬着 色背景显得比较粗,而神庙两-侧衬着天空,中间衬着殿堂,因此设计为两边粗,中间细,以平衡错觉。-5、神庙各部 饰大小不同,越往高处,比例越大。-根据观者的仰角大小均匀变化。
环境知觉和环境认知

环境认知的过程
感知
个体通过感觉器官接收环境信息,如视觉、 听觉、触觉等。
记忆
个体将感知到的信息存储在记忆中,以便在 需要时提取和使用。
理解
个体对感知到的信息进行加工和处理,形成 对环境的认识和概念。
判断
个体根据对环境的认知,做出相应的决策和 行为。
环境认知的模型
信息处理模型
将环境认知过程视为信息输入、加工、输出 和反馈的过程,强调信息的处理和转化。
情绪和动机
情绪和动机也会影响环境知觉,例如在积极情绪状态下更 可能注意到环境中的积极信息,而在消极情绪状态下更可 能注意到环境中的消极信息。
环境知觉的生理机制
神经传导过程
环境信息通过感觉器官接收,经 过神经系统的传导和处理,最终 在大脑中被解释和理解。
大脑皮层的功能分
区
大脑皮层的不同区域负责处理不 同的感觉信息,如视觉皮层、听 觉皮层等。这些区域的功能分区 共同协作完成环境知觉的过程。
环境认知是环境知觉的深化
在环境知觉的基础上,人们通过记忆、思维等活动对环境进行更深入的认识和思考。
相互促进
环境知觉促进环境认知的 发展
随着环境知觉能力的提高,人们能够获取更 多的环境信息,进而促进环境认知的发展。
环境认知提升环境知觉的 准确性
通过学习和经验积累,人们对环境的认知更 加深入,有助于提高环境知觉的准确性和敏
环境知觉和环境认知在城市规划中用于评估城市 空间布局的合理性,以及城市景观的视觉效果。
公共空间设计
通过了解人们对公共空间的需求和感知,环境知 觉和环境认知有助于优化公共空间的设计。
3
绿色基础设施
利用环境知觉和环境认知,规划绿色基础设施, 如公园、绿地等,以满足居民对自然环境
环境行为学笔记

环境行为学(一章)环境行为学也称环境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部分涉及人类行为(经验、行动)与环境(物质的、社会的和文化的)之间关系的一门科学❝研究内容研究人的行为与其相应的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应用这方面的知识改善环境,提高人类的生活质量。
——解决环境问题学习的意义与必要性❝解决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
当今世界32种环境威胁❝更好地满足使用者的需求。
❝提高环境、景观以及城市规划设计的质量。
(二章)感觉、知觉与认知❝环境知觉的性质1:感觉反映的是当前直接接触到的客观事物,是对物体个别属性的反映,如声、形、色。
2:知觉也是人脑对当前客观事物的反映,但是对事物整体的反映,需要过去经验或知识的帮助。
是以生理机制为基础的纯粹的心理活动,表现出主观因素的参与。
知觉的产生以各种形式感觉的存在为前提,与感觉同时发生。
一旦感觉的客观事物消失了,感觉和知觉就停止了。
现实生活中,人们都以知觉的形式直接反映客观事物,感觉只是作为知觉的组成成分。
二者统称感知认知是获得知识的过程,包括感知、表象、记忆、思维等,而思维是它的核心。
3环境知觉是环境信息的最初集合,是我们捕捉并解释环境信息从而产生组织和意义的过程,是对客观环境属性的整体反映。
用视觉、听觉、嗅觉、触觉和味觉等感觉接受环境信息.人的感官中视觉最为重要,人从外界接受的信息87%来自眼睛。
75-90%的人体活动是由视觉引起的。
1.环境知觉依赖于环境信息和知觉者自身的经验。
2.环境知觉包括的过程:感觉登记、模式识别(特征抽取)、知觉加工3日常生活中的环境知觉分为:功利性和美学的环境知觉的特点:(1)意匠作用:知觉是一个主动的过程,经验和习惯起支配作用。
如透视偏差等。
(2)知觉常性:(3)认知容量:人类的环境知觉受到其加工信息容量有限性的影响。
(4)对环境的无意识(5)灾害的知觉(6)个体差异❝环境知觉理论:(1)格式塔知觉理论(胡塞尔建立了现象学,主张以自然的观察去研究纯粹的意识。
格式塔心理学以现象学作为理论基础,Wertheimer认为,似动现象绝不是某些感觉元素的总和,而是感知到的一种运动整体——一种格式塔。
第二章环境知觉和环境认知

因为他是所有环境他是所有环境信息 的源泉。
第二章环境知觉和环境认知
环境信息的七个特点: 1. 环境信息在时空方面没有固定的限制; 2. 环境通过所有的感觉通道向个体提供信
息; 3. 环境所提供的信息比人能处理的信息多; 4. 接收何种信息主要是感知者的功能; 5. 环境所提供的信息是行为发生的基础; 6. 环境具有象征意义; 7. 环境具有美学性质。
画蛇添足 无根据的加入不存在的东西。
第二章环境知觉和环境认知
(三)认知地图和探路
认知地图是环境的表象或对环境的表征;探 路则是人们在环境中通行的过程。这两种活 动都依赖视觉记忆编码完成。
探路是人们利用大脑中存储的信息学进行一 系列问题解决的过程。
在探路时,人们必须决定路径、运输方法及 其他完成旅行所必须的东西。
意义 建筑物在政治、文化、社会和历史等方面
所具有的意义、价值,也是影响建筑物表象的重要因 素。
第二章环境知觉和环境认知
三、环境中的认知地图
( 一)认知地图的性质
认知地图是在过去经验的基础上产生与 头脑中的某些类似于现场地图的模型;是一 种局部环境的综合表象,不仅包括时间的简 单顺序,还包括方向、距离,甚至时间关系 的信息。它使有机体在环境活动中部首固定 的一系列身体运动的约束,可以提供环境的 有效模型。
第二章环境知觉和环境认知
(二)生态知觉理论
吉布森
强调与生物适应最有关的生物事实, 认为知觉是直接的,没有任何推理步 骤、中介变量或联想。根据他的生态 知觉理论,知觉是和外部世界保持接 触的过程,是刺激的直接作用。他把 这种直接的刺激作用解释为感官对之 作出反应的物理能量的类型和变量。 知觉是环境直接作用的产物这一观点 和传统的知觉理论相背。
环境认知

平衡:心理结构或“图式”是不断变化扩展的,人们往往按已有的“图式”
去做,又力争增加自己的行为与图式的适应性,以达到平衡。
适应(adaptation):机体与环境持续的交往使心理结构不断发展而复杂化,
以便有效的应付环境的要求。适应的目的是达到人和环境的平衡。适应分 为两种不同的类型:同化(assimilation)和调节(accommodation)。同化 指将新的信息吸收到已有的认知结构中,调节指改变已有的认知结构来适 应新的环境和信息要求。
环境认知(environmental cognition):认知指的是获得知
识的过程,它包括感知、表象、记忆、思维等等。环境认 知是由一系列心理变化组成的过程,个人通过此过程获取 日常空间环境中有关位置和现象属性的信息,并对其进行 编码、组织、储存、回忆和解码。人们通过对空间环境的 认知了解自己所在的空间方位,识别和辨认环境,包括方 向、距离、位置和组织等,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寻路、定向 等空间问题,并对环境做出评价。 Appleyard总结出易于识别的建筑形式特征有以下方面: 1) 突出的轮廓线;2)有变化的、动态的东西;3)与周 围建筑在体量上有明显差异;4)建筑形式有自己的特色; 5)建筑外表面材料的颜色、明度、肌理和细部的精致程 度; 环境被人们识别的影响因素:R=f(C×D),式中R—可被识 别的程度;C—景观接近中心的程度;D—在建筑形象与 社会意义方面该景观特色的鲜明程度。
城市意象由三方面构成:1、特色(identity):即城市有
个性,从整体上与其他的地区或城市有区别。2、结构 (structure):即每一个体事物能与其他事物与观察者发生 一定的关系。3、含义(meaning):意象所包含的意义。
意象的内容:1、道路(path)2、边界(edges):3、区
第一章感觉、知觉与认知

味觉 4×10-7硫酸试剂
触觉
2.6×10-9J
2×10Pa
在寂静的环境中,距离6m处可 听到钟表嘀哒声
一滴香水在三个房间的空间打散 后嗅到的香水味(初入室内) 一茶勺砂糖溶于9L水中的甜味( 初次尝试)
蜜蜂的翅膀从1cm高处落在肩的 皮肤上
二、引起感觉的主客观因素
(三)注意: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客观事物
属性
形状、 颜色 大小
滋味 气味
质地 重量 温度
感官
眼 舌 鼻 皮肤
脑
肤觉 嗅觉
味觉
视觉
知觉
区 别:
感觉的产生主要来自于感觉器官的生理活动以及 客观刺激的物理特性。知觉是在感觉的基础上对 事物的各种属性加以综合和解释的心理活动过程
感觉反应的是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而知觉是对 客观事物的整体和意义的解释。
觉时从复杂的环境中 把某些事物或现象当 做知觉对象,而把另 一些事物或现象当做 知觉的背景。
双歧图
你看到了一對情侶或是一個骷顱頭?
达利的作品:《贩卖奴隶市场与伏尔泰头像》
看到一对情侣了吗?
How many animals are there on the 不基 足础 ,
隐匿图形 你觉得这仅仅是一些斑点吗? …..吃草的牛
不可能图形1
不可能图形2
不可能图形3
不可能图形4
不可能图形5
4、知觉的恒常性 当知觉的客观条件在一定范围内改变时,
知觉的印象仍然相对地保持不变,知觉的这种 特性称为知觉的恒常性。
大小恒常性 形状恒常性 明度恒常性 颜色恒常性
假如没有了感觉,会怎么样?
感觉剥夺实验
1954年,心理学家赫伦、贝克斯顿、斯科特 在加拿大的麦克吉尔大学进行了首例感觉剥夺试 验研究。
环境心理学

环境心理学【摘要】环境心理学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新兴交叉领域。
环境心理学是研究环境与人的心理和行为之间关系的一个应用社会心理学领域。
又称人类生态学或生态心理学。
它着重从心理学和行为的角度,探讨人与环境的最优化。
这里所说的环境虽然也包括社会环境,但主要是指物理环境,包括噪音、拥挤、空气质量、温度、建筑设计、个人空间等等。
【关键词】感觉,知觉,环境认知,环境行为关系理论,噪音,拥挤,个人空间,私密性。
通过这学期在选修课上对《环境心理学》的学习,在齐老师的指导下,我对环境心理学有了初步的认识。
一,感觉、知觉与环境知觉,环境认知。
1,感觉感觉是人脑对事物的个别属性的认识.感觉提供内外环境的信息.保证机体与环境的信息平衡.信息超载或不足,都会破坏信息的平衡,给机体带来严重的不良影响。
例如,信息超载容易让人产生冷漠感,而信息不足,会让人产生焦虑.象感觉剥夺实验.感觉还是其他一切较高级,较复杂的心理现象的基础.。
感觉虽然是一种极简单的心理过程,可是它在我们的生活实践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有了感觉,我们就可以分辨外界各种事物的属性,因此才能分辨颜色,声音、软硬、粗细、重量、温度、味道、气味等,有了感觉,我们才能了解自身各部分的位置、运动、姿势、饥饿、心跳,有了感觉,我们才能进行其它复杂的认识过程。
失去感觉,就不能分辨客观事物的属性和自身状态。
因此,我们说,感觉是各种复杂的心理过程(如知觉、记忆、思维)的基础,就这个意义来说,感觉是人关于世界的一切知识的源泉。
1.1感觉的分类根据刺激物的性质以及它所作用的感官的性质.将感觉分为外部感觉和内部感觉.外部感觉受到外部世界的刺激.例如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肤觉等.内部感觉接受机体内部的刺激.例如运动觉,平衡觉,内脏觉等1.2刺激的分类感觉是由内外部刺激影响感觉器官而产生的.德国心理学家考夫卡将刺激分成远刺激和近刺激.远刺激是来自物体本身的刺激,是属于物体自身的,因而不会有很大变化;而近刺激是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刺激.每时每科都在变化.1.3感觉阙限和感受性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叫绝对感觉阙限;而人的感官觉察这种微弱刺激的能力,叫绝对感受性.两者在数值上成反比例.刚能引起差别感觉的刺激物间的最小差异量,叫差别阙限,对这一最小差异量的感觉能力,叫差别感受性.差别感受性与差别阙限在数值上也成反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
-
-
冗余规则:传输信息时,为了避免遭受信道(channel) 和噪音的干扰,人们往往借助于信息的重复和信息的累 加,以便使对方能够得到明确的信息,也就是说,为了 保证理解,信息传输和变换过程中总是要给出比实际的 需要更多的信息。(工程管理中的应用)
沙漠 VS 热带雨林
-
• 复杂性的含义 结论—中等程度的刺激最符合人的理想。具有一定规律性的复杂性最为合理。
启示:
思考,对于环境设计有什么样的帮助呢?
-
-
-
-
二、环境元素的“显著差异”P58 思考:
城市在特色建设过程中是否需要“显著差异”?利弊各是什么?
-
三、对自然环境的体验 结论:
• 当环境作用与人的性格特点和癖好一致时,人就会感到愉悦,反之则体验到 负面的情感。偏爱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 景观偏爱受生命周期、社会上的各种因素影响。
-
二、基本观点
(一)知觉的整体性 整体先于部分,并非部分之和,而且部分也不含有整体的特性。
(二)同型(构)论 相对应性,即特定的物理现象会引起特定的生理和心理现象。
-
(三)场作用力 物理力、生理力和心理力都发生在同一场之中,被称为场作用力。
-
-
-
-
-
三、格式塔组织原则
(一)图形与背景
图地之分是先天赋予,后天加强。 在环境设计中强调图地之分,有助于突出景观和建筑主体。环境 中某一形态元素一旦被感知为图形,就会取得对背景的支配地位, 形成对比主次。
-
-
-
第三节 生态知觉理论 2生态知觉与情感反应
愉悦 VS 恐惧
达尔文:能够生存下来的并非是那些最强壮的,也不是那些最聪明的,而是 那些对变化做出快速反应的物种。(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
第三节 生态知觉理论
-
-
-
-
第三节 生态知觉理论 2生态知觉与情感反应
美 VS 丑 审美的源泉就是动物的天性,来自于远祖的生存策略和 对栖息环境的选择。
-
-
-
-
三、格式塔组织原则
(一)图形与背景
启示:
小面积比大面积(斑马);水平和垂直形态比斜向形态;对称;封闭比开放; 单个突出比凹入;动态比静态;整体性强;与众不同;有意义的形态;这些 易成图形,即环境中更为突出,会成为视线焦点。
-
-
-
-
-
-
-
(二)群化原则p36
邻近原则 相似原则 连续原则 封闭原则
-
四、多种知觉体验间的相互影响
(一)相互削弱与破坏 (二)相互加强与协同 (三)互相补偿或替代
-
各种知觉按其重要性形成等级: 大尺度:视→听→触→嗅
小尺度:视→触→动→听(机理、质感、运动路线)
-
第三章 环境认知
研究:人如何在环境中定向、找路、寻址、判断距离远近和时
间长短,理解环境所包含的意义。
-
第三节 生态知觉理论
格式塔知觉理论→强调知觉的直觉作用。 概率知觉理论→实验所得理论,重视后天知识、经验和学习的作用。 生态知觉理论→强调机体先天的本能和环境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
启示:
注意设计中的“暗示”语言,潜在功能。 是积极的或是消极的?是有意而为之或是无心之错?
-
第三节 生态知觉理论
1知觉反应的先天本能
-
第二节 概率知觉理论
概率知觉理论→强调学习(人的主动探索)的重要性(P42)
启示:
1、按不同环境的功能性质恰当地运用确定性与不确定性; 2、承认自己的认识与环境使用者需要之间的差距,从而使自己能比较主动和
客观的去了解和满足他们的需要。
-
第二节 概率知觉理论
概率有些场所需要提供适当的复杂性、不确定性甚至错觉,以维持一定的唤 醒水平和兴趣,比如游览和娱乐场所; 有些场所需要提供清晰的知觉判断,强调简单性、确定性、便捷性,比如大 医院、商场、火车站、航空港、交通要道等 窗口→大玻璃 大玻璃×→公共建筑的大门
目的:得出规律,启发我们的设计更为人性化。
-
-
-
-
-
-
-
-
-
-
-
第一节 认知地图研究概述
一、城市地图组成要素 路径、标志、节点、区域、边界
二、认知地图的性质和特点 多维信息的综合再现、模糊和片段性、个人差异
-
启示:易识别环境的特征
1.各要素之间空间关系→结构清晰、层次分明、标志醒目、方向
-
-
-
-
-
-
-
-
-
-
-
第二节 空间定向
空间定向包括位置感、方向感和距离感。 “自身正处在什么地方;如何去要去的地方;如何确定到达目的 地。”
-
-
-
-
-
-
-
第二节 空间定向
启示: 1.文化的差异性(罗马模式;中国人多使用坐北朝南,非等距的 正交网格的体系;风水说) 2.结合自然环境地势定位(武汉) 3.注意标志物的提示作用,避免误会的产生。(冗余规则)
-
• 哪只更帅?
-
-
-
第三节 生态知觉理论 2生态知觉与情感反应
安全 VS 危险 人们喜欢正面视野开阔,背后有安全庇护和坚实依靠的 环境。
-
-
-
-
第四节 基于多学科的研究
环境知觉理论→环境信息特点、主观偏爱、遗传基因、生理和心理特点、社 会文化背景、接受信息的渠道和方式等等。
一、对“复杂性”的偏爱 彩色 VS 黑白
明确。
在入口、道路交叉口、交通枢纽等节点设置独特的雕塑和标志性建筑,会加强地点的 方向性。 岛与湖水,强化滨水空间的方向性。 登上制高点鸟瞰全局,有利于建立环境的总体意象。
-
-
-
-
启示:易识别环境的特征
2.同一性→建筑群或区域内的某些共性 3.意义→组成要素对于观察者的含义(北京地名、美国地名)
2014-2015 第二学期 环境心理学
第二讲 环境知觉
-
-
-
斑马是黑底白纹还是白底黑纹?
-
第二章 环境知觉 研究:人对于真实环境的刺激所产生的即时而又直接的反应。 目的:得出规律,启发我们的设计更为人性化。
第一节 格式塔知觉理论 一、格式塔心理学 格式塔:“有组织整体”,既不能割裂成简单的元素,但它的特性又不包含 于任何元素之内。
-
-
(三)简化原则 感知对象的信息量越少,该对象被感知到的可能性就越大。
-
-
-
-
第二节 概率知觉理论
格式塔知觉理论→强调知觉的直觉作用 概率知觉理论→实验所得理论,重视后天知识、经验和学习的作用
概率直觉理论认为环境提供给我们的感觉信息从来都不能准确的反映真实的 环境特性。对于任一给定环境,我们做出的判断不可能是绝对肯定的,仅仅 是一种概率估计。 P41可知论哲学观与不可知论哲学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