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天原化工总厂压力容器爆炸事故
重庆市天原化工总厂“4
重庆市天原化工总厂“4.16”液氯泄漏爆炸事故处置情况2004年4月16日凌晨,重庆天原化工总厂氯氢分厂2号氯冷凝器液化时发生异常,处置过程中造成排污缺罐爆炸。
7时06分,总队119火警调度指挥中心接到报警后,先后调集了总队特勤大队和第一支队第二、四、十一、十三、十五6个中队共17辆消防车,其中,抢险救援车2辆、化学事故救援车1辆、化学事故洗消车1辆、空气呼吸器气瓶车1辆、水罐消防车5辆、器材车2辆、照明车1辆、通讯指挥车1辆,150余名官兵前往现场处置。
总队各级领导先后赶往现场指挥事故处置工作。
16日17时57分,5号液氯储罐突然发生爆炸,造成整个液氯罐区被毁,所有连接管道损坏,储罐移位,厂房垮塌,大量液氯瞬间外泄,距罐区100米范围内氯气弥漫,部分建筑的门窗被冲击波损坏。
爆炸造成9人死亡,3人受伤。
事故发生后,重庆市委、市政府、市公安局、市经委等领导先后赶赴现场指挥救援工作。
经过60余小时的紧张战斗,救援处置工作基本结束。
一、基本情况。
(一)地理位置天原化工总厂位于重庆市江北区建新西路34号(猫儿石地区),1938年由民族资本家吴蕴初先生创办,是国有大型氯碱化工企业,现隶属重庆化医控股(集团)公司,从业人员1800人。
工厂纵向500米,横向1500米,占地面积42万平方米;距厂500米范围内,东、西、北面有居民约5万人,1000米范围内有居民约10万人;东距江北区观音桥3公里,南临嘉陵江,与人口稠密的渝中区化龙桥地区隔江相望,西距人口稠密的江北区大石坝约3公里,北为工厂家属区及附属单位。
与厂区紧邻的单位有:重庆龙章铜板纸厂、猫儿石派出所、工商银行储蓄所、邮政所等。
(二)主要产品及生产规模1、主要产品。
该厂主要生产烧碱、液氯、盐酸、四氯化碳、氢气、金红厂等20多种产品。
2、液氯库区储量。
液氯正常储量为80吨,最大储量96吨,其法定临界生产场所为10吨,储存区为25吨,是重庆市重大危险源之一。
(三)消防情况该厂是二级消防管理单位,消防监督管理由江北区公安分局消防处负责。
重庆天原化工厂发生氯气泄漏事故
We cannot choose our origin, but our future is changed by ourselves.精品模板助您成功(页眉可删)重庆天原化工厂发生氯气泄漏事故一、事故经过:重庆市江北区猫儿石天原化工总厂一车间4月16日凌晨零时35分左右,突然发出几声巨响。
由于冷凝管破裂,盐水流入装有13吨液体氯气的气罐内,使其产生化学反应,从而发生爆炸,并导致氯气泄漏。
消防官兵迅速赶到现场组织排危抢险。
江北区各部门全部出动抢险。
4月16日下午5时57分,泄漏的氯气再次发生爆炸,黄绿色的氯气冲天而起,使方圆数平方公里内陆续返回的数万名市民的生命安全再次受到威胁。
重庆消防、武警、公安、医疗等部门紧急行动疏散群众。
截至17日凌晨1时30分记者发稿时止,已有15万群众被紧急疏散,9人在此次事故中死亡失踪,他们分别是:胡言禄(重庆天晶化工有限公司天原化工总厂子公司总经理)、冉正碧(天原化工总厂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叶忠惠(天原化工总厂副厂长)、任开强(天原化工总厂氯氢分厂厂长)、张先银(天原化工总厂安全环保处处长)、康泽润(天原化工总厂氯氢分厂工段长)、李万明(天原化工总厂氯氢分厂工段长)、古维子(天原化工总厂工人)、陈邵明(天原化工总厂安全环保处干部),3人受伤。
二、事故原因:在现场负责技术方案的专家组组长缪光奎及其他成员初步判断:发生在重庆主城区的天原化工总厂氯气泄漏事件的原因是氯罐及相关设备陈旧,工作人员违规操作。
缪光奎说,按照原来的事故处理方案,是让氯气在自然压力下通过铁管排放。
但专家组初步判断,当专家组成员离开现场回指挥部研讨方案时,重庆天原化工总厂违章指挥,让工人用机器从氯罐向外抽氯气,以加快排放速度,结果导致罐内温度升高,引发爆炸。
目前8个氯罐中的4、5、6号罐已全部爆炸,1、2、3号罐是空罐,未发生爆炸。
7、8号罐已发生移位。
此外,三个冷却塔未发生爆炸。
具体原因还在进一步调查之中。
重庆天原化工总厂4·15氯气泄潺爆炸事故
9臣亟亚巫巫匦Ⅱ堑匦2重大事故回放:统残余氯气。
4月16日凌晨2点左右,这一冷凝器发生局部的三氯化氮爆炸,氯气随重庆天原化工总厂成立于1940即弥漫散去。
7时许,消防总队接到该年,位于人口稠密的江北区腹心地带,厂报警并出动200余名消防官兵赶到是~家有着悠久历史和辉煌过去的国现场排险。
8时左右,专家组在公安、消有企业。
该厂几年前开始亏损,职工流防和医疗人员的保护下进入现场调查。
失现象严重,职工已由原来的两千多人8时30分,200名民警赶到现场,负责减至现在的一千多人。
据悉,这已是该疏散的民警向有关方面求援。
11时。
用厂自2003年以来第三次发生氯气泄漏3个小时疏散了3万人。
为防氯气罐发事故。
重庆市已经计划把这个化工厂从生更大规模爆炸,对4、5、6号氯罐进行城区迁出。
了排氯,这3个氯气罐通过4根铁管将氯为黄绿色气体,有强烈的刺激性氯气排到嘉陵江边的水池中。
同时注入挥部动用了部队官兵和精良武器,4月18日5点35分。
使用了高射机枪、火炮和坦克将3个储气罐彻底摧毁,危险源和污染源被销毁。
随即解除禁令,撤离群众返家。
在4月16日的氯气罐爆炸过程中。
重庆市江北区该化工总厂死亡的8人中。
有该化工总厂子公司总经理胡言禄等8名在现场的厂领导干部和一名职工。
另外还有3人受伤。
事故调查组确认这是一起责任事故,并对相关责任人进行了处理,给予对事故发生负有重重庆天原化工总厂“4・15”氯气泄潺爆炸事故一荆波要领导责任的某控股集团公司董事长、党委书记缪光奎党内警告处分。
给予对事故发生负碱水,二者融合后,不再有主要竺导责任紫该化工总厂厂长登构成危害。
然而,17时定禄撤销厂长、党委委员职务处分,其57分。
在处理残氯的过他相关责任人也分别受到查处。
程中。
氯气泄露现场突此次氯气泄漏事故的原因是氯罐然传来“嘭一的一声巨及相关设备陈旧,处置时爆炸的原因是响。
伴随着剧烈的爆炸工作人员违规操作所致。
按照原来的事声。
一团黄烟腾空而起。
故处理方案,是让氯气在自然压力下通4、5、6号氯气罐发生爆过铁管排放。
重庆天原化工厂爆炸事故
重庆天原化工厂爆炸事故重庆天原化工厂爆炸事故.1 事故概述2004年4月16日,重庆天原化工总厂发生爆炸和氯气泄漏事故,9人死亡,3人受伤,近15万人疏散。
.2 事故经过2004年4月15日白天,化工总厂处于正常生产状态。
15日17时40分,该厂氯氢分厂冷冻工段液化岗位接总厂调度令开启1号氯冷凝器。
18时20分,氯气干燥岗位发现氯气泵压力偏高,4号液氯贮罐液面管在化霜。
当班操作工两度对液化岗位进行巡查,未发现氯冷凝器有何异常,判断4号贮罐液氯进口管可能有堵塞,于是转5号液氯贮罐(停4号贮罐)进行液化,其液面管也不结霜。
21时,当班人员巡查1号液氯冷凝器和盐水箱时,发现盐水箱氯化钙(CaCl2)盐水大量减少,有氯气从氨蒸发器盐水箱泄出,从而判断氯冷凝器已穿孔,约有4 m3的CaCl2盐水进入了液氯系统。
发现氯冷凝器穿孔后,厂总调度室迅速采取1号氯冷凝器从系统中断开、冷冻紧急停车等措施。
并将1号氯冷凝器壳程内CaCl2盐水通过盐水泵进口倒流排入盐水箱。
将1号氯冷凝器余氯和1号氯液气分离器内液氯排入排污罐。
15日23时30分,该厂采取措施,开启液氯包装尾气泵抽取排污罐内的氯气到次氯酸钠的漂白液装置。
16日0时48分,正在抽气过程中,排污罐发生爆炸。
1时33分,全厂停车。
2时15分左右,排完盐水后4h的1号盐水泵在静止状态下发生爆炸,泵体粉碎性炸坏。
险情发生后,该厂及时将氯冷凝器穿孔、氯气泄漏事故报告了化医集团,并向市安监局和市政府值班室作了报告。
为了消除继续爆炸和大量氯气泄漏的危险,重庆市于16日上午启动实施了包括排险抢险、疏散群众在内的应急处置预案,16日9时成立了以一名副市长为指挥长的事故现场抢险指挥部,在指挥部领导下,立即成立了由市内外有关专家组成的专家组,为指挥部排险决策提供技术支撑。
经专家论证,认为排除险情的关键是尽量消耗氯气,消除可能造成大量氯气泄漏的危险。
指挥部据此决定,采取自然减压排氯方式,通过开启三氯化铁、漂白液、次氯酸钠3个耗氯生产装置,在较短时间内减少危险源中的氯气总量;然后用四氯化碳溶解罐内残存的三氯化氮(NCl3);最后用氮气将溶解NCl3的四氯化碳废液压出,以消除爆炸危险。
化工氯气泄漏爆炸事故分析
水中的铵不断富集,为生成大量的NCl3创造了条 件,
并为爆炸的发生埋下了重大的潜在隐患。
2、设备原因:
氯冷凝器列管氯气、液氯、氯化钙冷却盐 水腐蚀穿
孔导致盐水泄漏,是造成NCl3形成和聚集。
3、人员原因:
现场处理人员未经指挥部同意为加快氯气处理的 速度,以及在对NCl3富集爆炸危险性认识不足的情况 下,急于求成,判断失误,凭借以前的操作处理经验, 自行启动了事故氯处理装置,对4、5、6号液氯贮罐及 1、2、3号汽化器进行抽吸处理。在抽吸过程中,事故 氯处理装置水封处的NCl3因与空气接触和振动而首先 发生爆炸,爆炸形成的巨大能量通过管道传递到液氯 贮罐内,搅动和振动了罐内的NCl3,导致5号、6号液氯 贮罐内的NCl3爆炸。
化工氯气泄漏爆炸事故分析
位于重庆市江北区的重庆天原化工总厂 2004年4月15
日晚发生氯气泄漏,并引发爆炸。事故造 成人员伤亡,
更有十五万人被疏散撤离。
事故经过
2004年4月15日21﹕00,重庆天原化工总厂氯氢 分厂
1号氯冷凝器列管腐蚀穿孔,造成含铵(NH4)盐水 泄漏到
液氯系统,生成大量易燃的三氯化氮。4月16日 凌晨发生
管,安全管理责任不到位。安全生产管理 力量不足,不
熟悉化工行业的安全管理工作。
(3)事故调查不彻底以及事故隐患整改措施落实 不到位。
“2·14”氯化氢泄漏事故后,虽然采取了一些措 施,
但是没有认真从管理上查找事故的原因和总结教 训,整
改的措施不到位,督促检查力量也不够,以至于 在安全
的NCl3爆炸物。NCl3富集达到爆炸浓度和 启动事故氯
处理装置振动引爆了NCl3。
重庆天原化工总厂压力容器爆炸事故
1.事故概况2004年4月15日21:00,重庆天原化工总厂氯氢分厂1号氯冷凝器列管腐蚀穿孔,造成含铵(NH+4)盐水泄漏到液氯系统,生成大量易燃的三氯化氮。
4月16日凌晨发生排污罐爆炸,1:33全厂停车;2:15左右,排完盐水4h后的1号盐水泵在停止状态下发生粉碎性爆炸。
16日17:57,在抢险过程中,突然听到连续2声爆响,经查是5号、6号液氯储罐内的三氯化氮发生了爆炸。
爆炸使5号、6号液氯储罐罐体破裂解体,并将地面炸出1个长9m、宽4m、深2m的坑。
以坑为中心半径200m范围内的地面与建筑物上散落着大量爆炸碎片。
此次事故造成9人死亡,3人受伤,15万名群众疏散,直接经济损失277万元。
2.事故分析经调查分析确认,爆炸直接因素的关系链是:氯冷凝器列管腐蚀穿孔→盐水泄漏进入液氯系统→氯气与盐水中的铵反应生成三氯化氮→三氯化氮富集达到爆炸浓度→启动事故氯处理装置因震动引爆三氯化氮。
1)直接原因(1)设备腐蚀穿孔导致盐水泄漏,是造成三氯化氮形成和富集的原因。
根据重庆大学的技术鉴定和专家分析,造成氯气泄漏和和含铵盐水流失是1号氯冷凝器列管腐蚀穿孔。
列管腐蚀穿孔的主要原因是:①氯气、液氯、氯化钙冷却盐水对氯气冷凝器存在的腐蚀作用;②列管内氯气中的水分对碳钢的腐蚀;③列管外盐水中由于离子电位差对管材产生电化学腐蚀和点腐蚀;④列管和管板焊接处的应力腐蚀;⑤使用时间较长,并未进行耐压实验,对腐蚀现象未能在腐蚀和穿孔前及时发现。
1992年和2004年1月该液氯冷冻岗位的氨蒸发系统曾发生过泄漏,造成大量的铵进入盐水,生成了含高浓度铵的氯化钙盐水。
1号氯冷凝器列管腐蚀穿孔,导致含高浓度的氯化钙盐水进入液氯系统,生成并大量富集具有极具危险的三氯化氮,演变成16日的三氯化氮大爆炸。
(2)三氯化氮富集达到爆炸浓度和启动事故氯处理装置造成振动引起三氯化氮爆炸。
调查证实,厂方现场处理人员未经指挥部同意,为加快氯气处理速度,在对三氯化氮富集爆炸危险性认识不足情况下,急于求成,判断失误,凭借以前操作处理经验,自行启动了事故氯处理装置,对4号、5号、6号液氯储罐(计量槽)及1号、2号、3号汽化器进行抽吸处理。
重庆天原化工厂氯气泄漏爆炸事故分析
2、间接原因
(1)压力容器日常管理差。检测检验不规范,设备更 新投入不足。 (2)安全生产责任制落实不到位,安全生产管理力量 薄弱。 (3)事故隐患督促检查不力。 (4)对NCl3爆炸的机理和条件研究不成熟,相关安全 技术规定不完善。 (5)重庆主城的7个区有危险品化工企业69家,它们 与数百万市民朝夕相伴,城市规划存在严重缺陷。
3.加强设备管理,加快设备更新步伐,尤 其要加强压力容器与压力的监测和管理,杜绝 泄漏的产生。对在用的关键压力容器,应增加 检查、监测频率,减少设备缺陷所造成的安全 隐患。 4.进一步研究国内有关氯碱企业关于NCl3 的防治技术,减少原料盐和水源中铵形成NCl3 后在液氯生产过程中富集的风险。 5.尽量采新型致冷剂取代液氨的液生产传 统工艺,提高液氯生产的本质安全水平。
1.直接原因
(1)NCl3富集达到爆炸浓度和启动事故氯处理装置 造成振动,是引起NCl3爆炸的直接原因。 经调查证实,该厂现场处理人员未经指挥部同意 为加快氯气处理的速度,在对NCl3富集爆炸危险性认识 不足的情况下,急于求成,判断失误,凭借以前的操 作处理经验,自行启动了事故氯处理装置,对4号、5 号、6号液氯贮罐及1号、2号、3号汽化器进行抽吸处 理。在抽吸过程中,事故氯处理装置水封处的NCl3因与 空气接触和振动而首先发生爆炸,爆炸形成的巨大能 量通过管道传递到液氯贮罐内,搅动和振动了罐内的 NCl3,导致5号、6号液氯贮罐内的NCl3爆炸。
6.从技术上进行探索,尽快形成一个安全、 成熟、可靠的预防和处理NCl3的应急预案,并 在氯碱行业推广。 7.加强对NCl3的深入研究,完全弄清其物 化性质和爆炸机理,使整个氯碱行业对NCl3有 更充分的认识。 8.加快城市主城区化工生产企业,特别是 重大危险源和污染源企业的搬迁步伐,减少化 工安全事故对社会的危害及其负面影响。
天原化工厂氯气泄漏爆炸案例情况
天原化工厂氯气泄漏爆炸案例情况事件介绍:2004年4月15日傍晚19时,重庆天原化工厂发生氯气泄漏事件,排污罐发生爆炸;4月16日下午5时57分,重庆天原化工厂有关人员在处置氯气泄漏事故时,液氯贮气罐发生爆炸。
事故发生原因:氯气泄漏事件的原因是氯罐及相关设备陈旧,处置事故时爆炸的原因是工作人员违规操作。
事故伤亡情况:9人死亡,3人受伤,15万群众被疏散。
事故处置情况:2004年4月15日傍晚19时,位于重庆市江北区的重庆天原化工总厂由于氯气冷凝罐破裂,盐水流入装入13吨液体氯气的气罐内,使其发生化学反应,从而发生爆炸,并导致氯气泄漏,工厂随即进行紧急处置,消防、公安、卫生、医疗、环保等部门都在现场待命。
4月16日晨7时30分,接到事故发生报告后,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重庆市副市长周慕冰组织市经委、市环保局、市医化集团、市人防办、市公安消防总队、武警重庆总队、江北区政府等部门成立了现场抢险指挥部,立即赶赴现场,开展抢险工作。
为保护周围群众安全,指挥部根据专家意见,立即组织天原化工厂周围一公里范围内居民疏散。
4月16日下午5时57分,重庆天原化工厂有关人员在处置氯气泄漏事故时,液氯贮气罐突然发生爆炸。
重庆市委书记黄镇东、市长王鸿举接到报告后高度重视,立即赶赴指挥部现场指挥抢险。
在深入现场全面了解情况后,黄镇东、王鸿举对抢险工作提出了进一步要求:在确保安全的情况下,做好清除残余氯气和彻底排险工作,认真做好事故善后处理;要采取周密妥善措施,确保周边地区群众安全,保证社会稳定。
抢险疏散指挥部立即启动疏散群众预案。
重庆市公安局消防特勤队用高压网连续高空稀释,在较短时间内控制了氯气的继续扩散;随后,公安干警、医护人员进入现场争分夺秒抢救伤员,伤者得到及时救护,沉痛运送遇难者,将遇难者遗体运离事故现场。
天原化工总厂氯气罐爆炸后,泄漏的氯气威胁着附近群众的生命安全,事故核心区周围500米范围内的居民必须紧急撤离。
重庆天原氯气泄露事故
重庆天原氯气泄露事故集团公司文件内部编码:(TTT-UUTT-MMYB-URTTY-ITTLTY-重庆天原氯气泄露事故事故经过:2004年4月,位于重庆市江北区的重庆天原化工总厂15日晚发生氯气泄漏事件,16日凌晨发生局部爆炸,造成9人失踪死亡,3人受伤,有15万名群众被疏散。
按照原来的事故处理方案,是让氯气在自然压力下通过铁管排放。
但专家组初步判断,当专家组成员离开现场回指挥部研讨方案时,重庆天原总厂违规操作,让工人用机器从氯罐向外抽氯气,以加快排放速度,结果导致罐内温度升高,引发爆炸。
8个氯罐中的4、5、6号罐已全部爆炸,1、2、3号罐是空罐,未发生爆炸。
7、8号罐已发生移位。
此外,三个冷却塔未发生爆炸。
15日19时左右,重庆天原化工总厂的工人在操作中发现,2号氯冷凝器的列管出现穿孔,有氯气泄漏,随即进行紧急处置。
到16日凌晨2点左右,这一冷凝器发生局部的三氯化氮爆炸,氯气随即弥漫。
发生氯气泄漏事件后,重庆江北区立即通知附近居民疏散。
消防人员对爆炸现场进行了紧急处理。
消防人员采用消防用水与碱液在外围50米处形成两道水幕进行稀释,稀释后的水进入了天原化工总厂的下水道。
爆炸时弥漫在现场的黄色气体已基本被稀释。
氯为黄绿色气体,有强烈的刺激性气味,高压下可呈液态。
氯气被人吸入后,可迅速附着于呼吸道黏膜,之后可以导致人体支气管痉挛、支气管炎、支气管周围水肿、充血和坏死。
呼吸道黏膜受刺激,可造成局部平滑肌痉挛,再加上黏膜充血、水肿及灼伤,可引起严重的通气障碍。
人吸入浓度为每立方米2.5毫克的氯气时,就会死亡。
一旦发生氯气泄漏,应立即用湿毛巾捂住嘴、鼻,逆风快跑到空气新鲜处。
氯气泄漏的事故原因:氯罐及相关设备陈旧,处置时爆炸的原因是工作人员违规操作。
防范措施与事故教训:1、天原化工厂有关人员对设备的运行状况缺乏有效的监控,没能在短时间内发现异常情况,最终因氯冷凝器氯气管渗漏扩大,使大量冷冻盐水进入氯气液化系统。
2004年4月重庆氯气泄露爆炸
氯气泄漏!氯气爆炸!资料来源:/system/2004/04/17/000769875.shtml 4月15日至16日,位于重庆市江北区的天原化工总厂相继发生氯气泄漏和爆炸事故。
截至记者发稿时,已有9人在事故中失踪死亡,3人受伤。
这场灾难给人们带来的阴影至今挥之难去,不知道我们身边还潜伏着多少安全隐患?亲历爆炸全过程15日下午,重庆天原化工总厂的工人在操作中发现,2号氯冷凝器出现穿孔,有氯气泄漏,厂部立刻进行紧急处置。
但16日凌晨2点左右,冷凝器突然发生局部爆炸,氯气随即弥漫开来。
16日上午,记者获悉氯气泄漏和爆炸事故后,紧急赶赴现场。
越是走近现场,刺鼻的气味越浓,尤其是走进厂内发生氯气泄漏的氯罐旁时,感觉氯气浓度很大,十分刺鼻,记者靠近氯罐约10分钟就感到头昏。
重庆市副市长周慕冰正在事故现场指挥抢险,专家已对4、5、6号氯罐进行排氯,以防氯气罐发生更大规模爆炸。
现场专家说,这3个氯气罐通过4根铁管将氯气排到嘉陵江边的水池中,同时注入碱水,二者融合后,不再构成危害。
专家预计,到16日18时左右,3个罐的氯气可以排完。
然而,事与愿违。
16日17时57分,记者正在指挥部附近采访,氯气泄漏现场突然传来“嘭”的一声巨响,伴随着剧烈的爆炸声,一团黄烟腾空而起。
记者在距离爆炸现场300米的地方,便能闻到刺鼻的气味。
据重庆市消防总队有关负责人介绍,这次爆炸是由于4、5、6号氯气罐泄漏引起的,共造成9人失踪死亡,3人受伤,死亡和失踪人员均为天原化工总厂的干部和职工。
这次氯气爆炸后,事故现场一时乱成一团,人们的乐观情绪顿时消失得无影无踪,专家们对事故处理产生了意见分歧,有的专家认为在一定温度或其他条件下,氯气还可能发生爆炸,有的专家则认为今后不可能发生爆炸。
然而,专家们不得不面对一个头痛的问题:都不知道还剩下多少氯气。
一时间,大家愁眉紧锁,情绪非常紧张。
16日21时左右,记者在重庆市消防总队的帮助下,戴上沉重的氧气罩和氧气瓶,手拿相机,跟随2名消防队员和2名公安干警,走进了天原化工总厂氯氢分厂的爆炸核心区,成为惟一进入事故核心区的记者。
重庆天原化工总厂压力容器爆炸重大事故
重庆天原化工总厂压力容器爆炸重大事故(一)事故概况2004年4月15日2l时,重庆天原化工总厂氯氢分厂1号氯冷凝器列管腐蚀穿孔,造成含铵盐水泄漏到液氯系统,生成大量易爆的三氯化氮。
16日凌晨发生排污罐爆炸,1时23分全厂‘停车,2时15分左右,排完盐水后4h的1号盐水泵在静止状态下发生爆炸,泵体粉碎性炸坏。
16日17时57分,在抢险过程中,突然听到连续两声爆响,液氯储罐内的三氯化氮突然发生爆炸。
爆炸使5号、6号液氯储罐罐体破裂解体井炸出1个长9m、宽4m、深2m的坑,以坑为中心,在200m半径内的地面上和建筑物上有大量散落的爆炸碎片。
爆炸造成9人死亡,3人受伤,该事故使江北区、渝中区、沙坪坝区、渝北区的15万名群众疏散,直接经济损失277万元(见图2—2—37—1、图2—2—37—2)。
(二)事故原因分析事故爆炸直接因素关系链为:设备腐蚀穿孔呻盐水泄漏进入液氯系统一氯气与盐水中的铵反应生成三氯化氮一三氯化氮富集达到爆炸浓度(内因)→启动事故氯处理装置振动引爆三氯化氮(外因)。
1.直接原因(1)设备腐蚀穿孔导致盐水泄漏,是造成三氯化氮形成和富集的原因。
根据重庆大学的技术鉴定和专家的分析,造成氯气泄漏和盐水流失的原因是1号氯冷凝器列管腐蚀穿孔。
腐蚀穿孔的原因主要有5个;①氯气、液氯、氯化钙冷却盐水对氯气冷凝器存在普遍的腐蚀作用。
②列管内氯气中的水分对碳钢的腐蚀。
③列管外盐水中由于离子电位差异对管材发生电化学腐蚀和点腐蚀。
④列管与管板焊接处的应力腐蚀。
⑤使用时间较长,并未进行耐压试验,使腐蚀现象未能在明显腐蚀和腐蚀穿孔前及时发现。
1992年和2004年1月该液氯冷冻岗位的氨蒸发系统曾发生泄漏,造成大量的氨进入盐水,生成了含高浓度铵的氯化钙盐水。
1号氯冷凝器列管腐蚀穿孔,导致含高浓度铵的氯化钙盐水进入液氯系统,生成并大量富集具有极具危险性的三氯化氮爆炸物,为16日演变为爆炸事故埋下了重大事故隐患。
(2)三氯化氮富集达到爆炸浓度和启动事故氯处理装置造成振动,引起三氯化氮爆炸。
重庆天原化工总厂压力容器爆炸事故
重庆天原化工总厂压力容器爆炸事故1. 事故概况2004年4月15日21:00,重庆天原化工总厂氯氢分厂1号氯冷凝器列管腐蚀穿孔,造成含铵(NH+4)盐水泄漏到液氯系统,生成大量易燃的三氯化氮。
4 月16 日凌晨发生排污罐爆炸,1:33 全厂停车;2:15 左右,排完盐水4h 后的1 号盐水泵在停止状态下发生粉碎性爆炸。
16日17:57,在抢险过程中,突然听到连续2 声爆响,经查是5 号、6号液氯储罐内的三氯化氮发生了爆炸。
爆炸使5 号、6 号液氯储罐罐体破裂解体,并将地面炸出1个长9m宽4m深2m的坑。
以坑为中心半径200m范围内的地面与建筑物上散落着大量爆炸碎片。
此次事故造成9人死亡,3人受伤,15万名群众疏散,直接经济损失277万元。
2. 事故分析经调查分析确认,爆炸直接因素的关系链是:氯冷凝器列管腐蚀穿孔T盐水泄漏进入液氯系统T氯气与盐水中的铵反应生成三氯化氮T三氯化氮富集达到爆炸浓度T启动事故氯处理装置因震动引爆三氯化氮。
1)直接原因(1)设备腐蚀穿孔导致盐水泄漏,是造成三氯化氮形成和富集的原因。
根据重庆大学的技术鉴定和专家分析,造成氯气泄漏和和含铵盐水流失是1 号氯冷凝器列管腐蚀穿孔。
列管腐蚀穿孔的主要原因是:①氯气、液氯、氯化钙冷却盐水对氯气冷凝器存在的腐蚀作用;②列管内氯气中的水分对碳钢的腐蚀;③列管外盐水中由于离子电位差对管材产生电化学腐蚀和点腐蚀;④列管和管板焊接处的应力腐蚀;⑤使用时间较长,并未进行耐压实验,对腐蚀现象未能在腐蚀和穿孔前及时发现。
1992年和2004年1 月该液氯冷冻岗位的氨蒸发系统曾发生过泄漏,造成大量的铵进入盐水,生成了含高浓度铵的氯化钙盐水。
1 号氯冷凝器列管腐蚀穿孔,导致含高浓度的氯化钙盐水进入液氯系统,生成并大量富集具有极具危险的三氯化氮,演变成16 日的三氯化氮大爆炸。
(2)三氯化氮富集达到爆炸浓度和启动事故氯处理装置造成振动引起三氯化氮爆炸。
调查证实,厂方现场处理人员未经指挥部同意,为加快氯气处理速度,在对三氯化氮富集爆炸危险性认识不足情况下,急于求成,判断失误,凭借以前操作处理经验,自行启动了事故氯处理装置,对4号、5号、6号液氯储罐(计量槽)及1号、2号、3号汽化器进行抽吸处理。
压力容器安全案例
吉林市煤气公司液化石油气球罐爆炸事故照片
1979年吉林市煤气公司液Fra bibliotek气储罐泄漏爆炸,死亡36人,伤50人。
吉林市煤气公司液化石油气球罐 爆炸事故原因
直接原因
1.根据断口特征和断裂力学的估算,该球罐的破裂是 属于低应力的脆性断裂,主断裂源在上环焊缝的内壁焊趾
上,长约65mm。 2.经宏观及无损检验,上、下环焊缝焊接质量很差, 焊缝表面及内部存在很多咬边、错边、裂纹、熔合丌良、 夹渣及气孔等缺陷。 3.事故发生前在上下焊缝内壁焊趾的一些部分已存在 纵向裂纹,这些裂纹不焊接缺陷(如咬边)有关。 4.球罐投入使用后,从未进行检验,制造、安装中的 先天性缺陷未及时发现和消除,使裂纹扩展,当球罐内压 力稍有波动便造成低应力脆性断裂。
吉林市煤气公司液化石油气球罐 爆炸事故原因
间接原因
使用管理混乱,领导干部丌重视安全生产,丌认 真执行安全规章制度,丌懂业务,丌注意技术管 理以及对长期丌检验等问题。
吸取教训
1压力容器的设计和制造要符合要求; 2压力容器定期检验; 3安全装置及按规定操作; 4发生事故及时上报及处理。
安全提示:一旦发生氯气泄漏,应立即用湿毛巾捂住嘴、鼻,背风快跑到空气新鲜处。
直接原因
该设备因腐蚀穿孔导致盐水泄漏,造成 三氯化氮形成和富集
三氯化氮富集达到爆炸浓度及启动事故 氯处理装置造成振动
引起三氯化氮爆炸
间接原因
⑴、压力容器日常管理差; ⑵、安全隐患整改丌力,责任制丌落实;
⑶、对三氯化氮爆炸的机理研究丌成熟;
⑷、相关安全技术规定丌完善。
案例2:吉林市煤气公司液化石油气球罐 爆 炸 事 故
事故概况 1979年12月18日14时7分,吉林市煤气公司液化气站102号 400m3液化石油气球罐发生破裂,大量液化石油气喷出, 顺风向北扩散,遇明火发生燃烧,引起球罐爆炸。 由于该球罐爆炸燃烧,大火烧了19个小时,致使5个400m3 的球罐,4个450m3卧罐和8000多只液化石油气钢瓶(其中 空瓶3000多只)爆炸或烧毁,罐区相邻的厂房、建筑物、 机动车及设备等被烧毁或受到丌同程度的损坏,400米远 相邻的苗圃、住宅建筑及拖拉机、车辆也受到损坏,直接 经济损失约627万元,死亡36人,重伤50人。
重庆天原化工总厂4·15氯气泄潺爆炸事故
9臣亟亚巫巫匦Ⅱ堑匦2重大事故回放:统残余氯气。
4月16日凌晨2点左右,这一冷凝器发生局部的三氯化氮爆炸,氯气随重庆天原化工总厂成立于1940即弥漫散去。
7时许,消防总队接到该年,位于人口稠密的江北区腹心地带,厂报警并出动200余名消防官兵赶到是~家有着悠久历史和辉煌过去的国现场排险。
8时左右,专家组在公安、消有企业。
该厂几年前开始亏损,职工流防和医疗人员的保护下进入现场调查。
失现象严重,职工已由原来的两千多人8时30分,200名民警赶到现场,负责减至现在的一千多人。
据悉,这已是该疏散的民警向有关方面求援。
11时。
用厂自2003年以来第三次发生氯气泄漏3个小时疏散了3万人。
为防氯气罐发事故。
重庆市已经计划把这个化工厂从生更大规模爆炸,对4、5、6号氯罐进行城区迁出。
了排氯,这3个氯气罐通过4根铁管将氯为黄绿色气体,有强烈的刺激性氯气排到嘉陵江边的水池中。
同时注入挥部动用了部队官兵和精良武器,4月18日5点35分。
使用了高射机枪、火炮和坦克将3个储气罐彻底摧毁,危险源和污染源被销毁。
随即解除禁令,撤离群众返家。
在4月16日的氯气罐爆炸过程中。
重庆市江北区该化工总厂死亡的8人中。
有该化工总厂子公司总经理胡言禄等8名在现场的厂领导干部和一名职工。
另外还有3人受伤。
事故调查组确认这是一起责任事故,并对相关责任人进行了处理,给予对事故发生负有重重庆天原化工总厂“4・15”氯气泄潺爆炸事故一荆波要领导责任的某控股集团公司董事长、党委书记缪光奎党内警告处分。
给予对事故发生负碱水,二者融合后,不再有主要竺导责任紫该化工总厂厂长登构成危害。
然而,17时定禄撤销厂长、党委委员职务处分,其57分。
在处理残氯的过他相关责任人也分别受到查处。
程中。
氯气泄露现场突此次氯气泄漏事故的原因是氯罐然传来“嘭一的一声巨及相关设备陈旧,处置时爆炸的原因是响。
伴随着剧烈的爆炸工作人员违规操作所致。
按照原来的事声。
一团黄烟腾空而起。
故处理方案,是让氯气在自然压力下通4、5、6号氯气罐发生爆过铁管排放。
重庆天原化工厂“4.16”氯气泄漏爆炸事故分析
重庆天原化工厂“4.16”氯气泄漏爆炸事故分析一、事故经过事故发生前的2004年4月15日白天,该厂处于正常生产状态。
15日17时40分,该厂氯氢分厂冷冻工段液化岗位接总厂调度令开启1号氯冷凝器。
18时20分,氯气干燥岗位发现氯气泵压力偏高,4号液氯贮罐液面管在化霜。
当班操作工两度对液化岗位进行巡查,未发现氯冷凝器有何异常,判断4号贮罐液氯进口管可能有堵塞,于是转5号液氯贮罐(停4号贮罐)进行液化,其液面管也不结霜。
21时,当班人员巡查1号液氯冷凝器和盐水箱时,发现盐水箱氯化钙(CaCl2)盐水大量减少,有氯气从氨蒸发器盐水箱泄出,从而判断氯冷凝器已穿孔,约有4m3的CaCl2盐水进入了液氯系统。
发现氯冷凝器穿孔后,厂总调度室迅速采取1号氯冷凝器从系统中断开、冷冻紧急停车等措施。
并将1号氯冷凝器壳程内CaCl2盐水通过盐水泵进口倒流排入盐水箱。
将1号氯冷凝器余氯和1号氯液气分离器内液氯排入排污罐。
15日23时30分,该厂采取措施,开启液氯包装尾气泵抽取排污罐内的氯气到次氯酸钠的漂白液装置。
16日0时48分,正在抽气过程中,排污罐发生爆炸。
1时33分,全厂停车。
2时15分左右,排完盐水后4h的1号盐水泵在静止状态下发生爆炸,泵体粉碎性炸坏。
险情发生后,该厂及时将氯冷凝器穿孔、氯气泄漏事故报告了化医集团,并向市安监局和市政府值班室作了报告。
为了消除继续爆炸和大量氯气泄漏的危险,重庆市于16日上午启动实施了包括排险抢险、疏散群众在内的应急处置预案,16日9时成立了以一名副市长为指挥长的重庆天原化工总厂“4·16”事故现场抢险指挥部,在指挥部领导下,立即成立了由市内外有关专家组成的专家组,为指挥部排险决策提供技术支撑。
经专家论证,认为排除险情的关键是尽量消耗氯气,消除可能造成大量氯气泄漏的危险。
指挥部据此决定,采取自然减压排氯方式,通过开启三氯化铁、漂白液、次氯酸钠3个耗氯生产装置,在较短时间内减少危险源中的氯气总量;然后用四氯化碳溶解罐内残存的三氯化氮(NCl3);最后用氮气将溶解NCl3的四氯化碳废液压出,以消除爆炸危险。
重庆天原化工厂发生氯气泄漏事故
重庆天原化工厂发生氯气泄漏事故集团公司文件内部编码:(TTT-UUTT-MMYB-URTTY-ITTLTY-重庆天原化工厂发生氯气泄漏事故一、事故经过:重庆市江北区猫儿石天原化工总厂一车间4月16日凌晨零时35分左右,突然发出几声巨响。
由于冷凝管破裂,盐水流入装有13吨液体氯气的气罐内,使其产生化学反应,从而发生爆炸,并导致氯气泄漏。
消防官兵迅速赶到现场组织排危抢险。
江北区各部门全部出动抢险。
4月16日下午5时57分,泄漏的氯气再次发生爆炸,黄绿色的氯气冲天而起,使方圆数平方公里内陆续返回的数万名市民的生命安全再次受到威胁。
重庆消防、武警、公安、医疗等部门紧急行动疏散群众。
截至17日凌晨1时30分记者发稿时止,已有15万群众被紧急疏散,9人在此次事故中死亡失踪,他们分别是:胡言禄(重庆天晶化工有限公司天原化工总厂子公司总经理)、冉正碧(天原化工总厂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叶忠惠(天原化工总厂副厂长)、任开强(天原化工总厂氯氢分厂厂长)、张先银(天原化工总厂安全环保处处长)、康泽润(天原化工总厂氯氢分厂工段长)、李万明(天原化工总厂氯氢分厂工段长)、古维子(天原化工总厂工人)、陈邵明(天原化工总厂安全环保处干部),3人受伤。
二、事故原因:在现场负责技术方案的专家组组长缪光奎及其他成员初步判断:发生在重庆主城区的天原化工总厂氯气泄漏事件的原因是氯罐及相关设备陈旧,工作人员违规操作。
缪光奎说,按照原来的事故处理方案,是让氯气在自然压力下通过铁管排放。
但专家组初步判断,当专家组成员离开现场回指挥部研讨方案时,重庆天原化工总厂违章指挥,让工人用机器从氯罐向外抽氯气,以加快排放速度,结果导致罐内温度升高,引发爆炸。
目前8个氯罐中的4、5、6号罐已全部爆炸,1、2、3号罐是空罐,未发生爆炸。
7、8号罐已发生移位。
此外,三个冷却塔未发生爆炸。
具体原因还在进一步调查之中。
三、紧急措施:天原化工总厂氯气泄漏发生后,消防部门用消防用水与碱液在外围50米处形成两道水幕进行稀释空气,稀释后的水进入了天原化工总厂的下水道,进行全面的消毒。
重庆天原化工总厂爆炸事故
重庆天原化工总厂爆炸事故1.事故概况2004年4月15日21:00,重庆天原化工总厂氯氢分厂1号氯冷凝器列管腐蚀穿孔,造成含铵(NH+4)盐水泄漏到液氯系统,生成大量易燃的三氯化氮。
4月16日凌晨发生排污罐爆炸,1:33全厂停车;2:15左右,排完盐水4h后的1号盐水泵在停止状态下发生粉碎性爆炸。
16日17:57,在抢险过程中,突然听到连续2声爆响,经查是5号、6号液氯储罐内的三氯化氮发生了爆炸。
爆炸使5号、6号液氯储罐罐体破裂解体,并将地面炸出1个长9m、宽4m、深2m的坑。
以坑为中心半径200m范围内的地面与建筑物上散落着大量爆炸碎片。
此次事故造成9人死亡,3人受伤,15万名群众疏散,直接经济损失277万元。
2.事故分析经调查分析确认,爆炸直接因素的关系链是:氯冷凝器列管腐蚀穿孔→盐水泄漏进入液氯系统→氯气与盐水中的铵反应生成三氯化氮→三氯化氮富集达到爆炸浓度→启动事故氯处理装置因震动引爆三氯化氮。
1)直接原因(1)设备腐蚀穿孔导致盐水泄漏,是造成三氯化氮形成和富集的原因。
根据重庆大学的技术鉴定和专家分析,造成氯气泄漏和和含铵盐水流失是1号氯冷凝器列管腐蚀穿孔。
列管腐蚀穿孔的主要原因是:①氯气、液氯、氯化钙冷却盐水对氯气冷凝器存在的腐蚀作用;②列管内氯气中的水分对碳钢的腐蚀;③列管外盐水中由于离子电位差对管材产生电化学腐蚀和点腐蚀;④列管和管板焊接处的应力腐蚀;⑤使用时间较长,并未进行耐压实验,对腐蚀现象未能在腐蚀和穿孔前及时发现。
1992年和2004年1月该液氯冷冻岗位的氨蒸发系统曾发生过泄漏,造成大量的铵进入盐水,生成了含高浓度铵的氯化钙盐水。
1号氯冷凝器列管腐蚀穿孔,导致含高浓度的氯化钙盐水进入液氯系统,生成并大量富集具有极具危险的三氯化氮,演变成16日的三氯化氮大爆炸。
(2)三氯化氮富集达到爆炸浓度和启动事故氯处理装置造成振动引起三氯化氮爆炸。
调查证实,厂方现场处理人员未经指挥部同意,为加快氯气处理速度,在对三氯化氮富集爆炸危险性认识不足情况下,急于求成,判断失误,凭借以前操作处理经验,自行启动了事故氯处理装置,对4号、5号、6号液氯储罐(计量槽)及1号、2号、3号汽化器进行抽吸处理。
化工安全事故案例
化工安全事故案例(一)重庆(2004)4·16爆炸震惊全国的重庆天原“4·16”爆炸事故已盖棺定论,有关责任人也受到处分和责任追究。
这次事故是我国氯碱工业生产史上从未有过的重大生产安全事故。
笔者参与了该事故的排险和调查。
现对事故原因进行分析,从中悟出液氯生产中的某些经验教训,让同行们能引以为戒。
一、事故经过1.企业基本概况□重庆天原化工总厂始建于1939年,1956年公私合营为地方国有企业,是国内最早的氯碱企业之一。
现隶属于重庆化医控股(集团)公司,拥有6万t/a烧碱的综合生产能力,常年生产品种有烧碱、盐酸、液氯、四氯化碳、三氯氢硅、三氯化铁、氯乙酸、漂白液、次氯酸钠。
现有在册职工2112人,在岗人员1942人。
2003年实现工业总产值19085万元,销售收入18722万元。
随着主城区建设步伐的加快,该厂于2003年正式启动环保整体搬迁工程。
2.事故经过□事故发生前的2004年4月15日白天,该厂处于正常生产状态。
15日17时40分,该厂氯氢分厂冷冻工段液化岗位接总厂调度令开启1号氯冷凝器。
18时20分,氯气干燥岗位发现氯气泵压力偏高,4号液氯贮罐液面管在化霜。
当班操作工两度对液化岗位进行巡查,未发现氯冷凝器有何异常,判断4号贮罐液氯进口管可能有堵塞,于是转5号液氯贮罐(停4号贮罐)进行液化,其液面管也不结霜。
21时,当班人员巡查1号液氯冷凝器和盐水箱时,发现盐水箱内氯化钙(CaCl2)盐水大量减少,有氯气从氨蒸发器盐水箱泄出,从而判断氯冷凝器已穿孔,约有4m□3的CaCl2盐水进入了液氯系统。
发现氯冷凝器穿孔后,厂总调度室迅速采取1号氯冷凝器从系统中断开、冷冻紧急停车等措施。
并将1号氯冷凝器壳程内CaCl2盐水通过盐水泵进口倒流排入盐水箱。
将1号氯冷凝器余氯和1号氯液气分离器内液氯排入排污罐。
15日23时30分,该厂采取措施,开启液氯包装尾气泵抽取排污罐内的氯气到次氯酸钠和漂白液装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重庆天原化工总厂压力容器爆炸事故
集团公司文件内部编码:(TTT-UUTT-MMYB-URTTY-ITTLTY-
重庆天原化工总厂压力容器爆炸事故1.事故概况
2004年4月15日21:00,重庆天原化工总厂氯氢分厂1号氯冷凝器列管腐蚀穿孔,造成含铵(NH+4)盐水泄漏到液氯系统,生成大量易燃的三氯化氮。
4月16日凌晨发生排污罐爆炸,1:33全厂停车;2:15左右,排完盐水4h后的1号盐水泵在停止状态下发生粉碎性爆炸。
16日17:57,在抢险过程中,突然听到连续2声爆响,经查是5号、6号液氯储罐内的三氯化氮发生了爆炸。
爆炸使5号、6号液氯储罐罐体破裂解体,并将地面炸出1个长9m、宽4m、深2m的坑。
以坑为中心半径200m范围内的地面与建筑物上散落着大量爆炸碎片。
此次事故造成9人死亡,3人受伤,15万名群众疏散,直接经济损失277万元。
2.事故分析
经调查分析确认,爆炸直接因素的关系链是:氯冷凝器列管腐蚀穿孔→盐水泄漏进入液氯系统→氯气与盐水中的铵反应生成三氯化氮→三氯化氮富集达到爆炸浓度→启动事故氯处理装置因震动引爆三氯化氮。
1)直接原因
(1)设备腐蚀穿孔导致盐水泄漏,是造成三氯化氮形成和富集的原因。
根据重庆大学的技术鉴定和专家分析,造成氯气泄漏和和含铵盐水流失是1号氯冷凝器列管腐蚀穿孔。
列管腐蚀穿孔的主要原因是:
①氯气、液氯、氯化钙冷却盐水对氯气冷凝器存在的腐蚀作用;
②列管内氯气中的水分对碳钢的腐蚀;
③列管外盐水中由于离子电位差对管材产生电化学腐蚀和点腐蚀;
④列管和管板焊接处的应力腐蚀;
⑤使用时间较长,并未进行耐压实验,对腐蚀现象未能在腐蚀和穿孔前及时发现。
1992年和2004年1月该液氯冷冻岗位的氨蒸发系统曾发生过泄漏,造成大量的铵进入盐水,生成了含高浓度铵的氯化钙盐水。
1号氯冷凝器列管腐蚀穿孔,导致含高浓度的氯化钙盐水进入液氯系统,生成并大量富集具有极具危险的三氯化氮,演变成16日的三氯化氮大爆炸。
(2)三氯化氮富集达到爆炸浓度和启动事故氯处理装置造成振动引起三氯化氮爆炸。
调查证实,厂方现场处理人员未经指挥部同意,为加快氯气处理速度,在对三氯化氮富集爆炸危险性认识不足情况下,急于求成,判断失误,凭借以前操作处理经验,自行启动了事故氯处理装置,对4号、5号、6号液氯储罐(计量槽)及1号、2号、3号汽化器进行抽吸处理。
在抽吸过程中,事故氯处理装置水封处的三氯化氮与空气接触并振动,首先发生爆炸,爆炸形成的巨大能量通过管道传递到液氯储罐,搅动和振动了液氯储罐中的三氯化氮,导致了液氯储罐内的三氯化氮爆炸。
2)间接原因
(1)该厂压力容器设备管理混乱,技术档案资料不全。
2台氯液气分离器未见任何技术资料和检验报告。
发生事故冷凝器1996年3月投入使用,2001年1月才进行首次检验,但未进行耐压实验。
也无近2年维修、保养和检查记录,致使设备腐蚀现象未能及早发现采取措施。
(2)安全生产责任制落实不到位。
2004年2月12日,集团分司与该厂签定了安全生产责任书,但该厂未能将目标责任分解到厂属各相关单位。
(3)安全生产整改监督检查不力。
该厂“2·14”氯化氢泄漏事故后,引起了市领导的高度重视,市委、市政府作出了重要批示。
为此,重庆化医控股集团公司与该厂虽然采取了一些措施,但未能认真从管理查找原因、总结经验教训。
在责任追究上,以经济处罚代替行政处分,有关责任人员未能深刻吸取事故教训。
另外,整改措施不到位监督检查力度不够,以致于安全方面存在的隐患未能有效的整改。
“2·14”事故后,
本应增加盐酸合成尾气和四氯化碳尾气的监控系统,直到“4·16”事故发生时尚未配备。
简评此次事故直接原因因氯冷凝器列管腐蚀泄漏,含高浓度铵的盐水进入液氯系统,生成极易爆炸的三氯化氮且迅速富集,以及人为处理措施不当所致,但人为的因素不是主导因素。
有关专家在《关于重庆天原化工总厂“4·16”事故原因分析报告的意见》中指出,目前国内对三氯化氮爆炸机理、爆炸条件缺乏相关技术资料,避免三氯化氮爆炸的相关技术标准尚不够完善。
因含高浓度铵的氯化钙盐水泄漏到液氯系统,导致爆炸事故在我国尚属首例。
此次事故表明对三氯化氮爆炸的处理,确实存在很大的复杂性、不确定性和不可预见性。
目前,全国氯碱行业尚无对氯化钙盐水中铵含量定期发分析的规定。
该厂氯化钙盐水10多年未更换也未进行过检测,造成盐水中的铵不断富集,生成了大量三氯化氮创造了条件,为爆炸留下隐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