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赏析

合集下载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原文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原文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原文
【一、了解作者背景及词牌背景】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这是一首宋代词人辛弃疾所作。

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是我国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与苏轼并称“苏辛”,代表了宋词的最高成就。

这首词是他任江西提点刑狱,巡视属县时所作。

词牌名为“丑奴儿”,源于唐代教坊曲,意为“丑的孩子”,后来用作词牌,寓意着词人的谦逊和自省。

【二、分析词句意境及寓意】
词的开篇“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

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描绘了少年时代不懂得忧愁的滋味,喜欢高楼,为了写词而强行说愁的画面。

这里通过对少年时代的回忆,表达了词人年少轻狂的意气风发。

接下来的“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

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则表达了词人成熟后深知忧愁的滋味,却无法诉说。

通过“天凉好个秋”这一句,寓言式地传达出词人内心的无奈与感慨。

【三、解读词中所表达的情感】
这首词表达了词人从少年时期到成熟时期的人生感悟。

词中通过对愁的理解,展现了词人随着年龄的增长,对生活、世事的洞察力不断加深。

从不知愁到知愁,再到无法言说,词人传达了人生的无常和沧桑。

同时,词中还透露出词人对国家命运、民族存亡的深切忧虑。

【四、总结词的特点及艺术价值】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具有以下特点:首先,寓意深刻,通过描绘少年与成
熟的对比,传达了人生感悟;其次,语言优美,抒发真情实感,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最后,以愁为线索,将词人的内心世界展现得淋漓尽致,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总的来说,这首词表达了词人对生活的认知、成长的过程以及内心的感慨。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练习题阅读答案与赏析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练习题阅读答案与赏析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练习题阅读答案与赏析全词构思新巧,平易浅近。

浓愁淡写,重语轻说。

寓激情于婉约之中。

含蓄蕴藉,语浅意深。

别具一种耐人寻味的情韵。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相关资料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原文宋代:辛弃疾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

爱上层楼。

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

欲说还休。

却道天凉好个秋。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练习题1、“少年”“爱上层楼”的原因是为了写出新词,没有愁而硬要说愁,结果是尝遍了愁的滋味却说秋天很美好。

“却道天凉好个秋”的理解是:心中充满了愁苦,却无处诉说,只好找个话头,说说这天凉的秋天吧!2、《丑奴儿》中词人以“愁”为线索,运用对比和反复的手法,抒发了作者的复杂的心情。

从整首词来看,作者所说的“愁”绝不是个人的离愁别绪,而是忧国忧民,忧虑国家存亡的报国之仇。

3、对比是这首词的一大特色,请写出本词两对对比的内容。

答:第一组:“少年”和“而今”对比;第二组:“强说愁”与“欲说还休”对比。

第三组:“不识”与“识尽”对比。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赏析这首词是作者带湖闲居时的作品。

通篇言愁。

通过“少年”时与“而今”的对比,表现了作者受压抑、遭排挤、报国无路的痛苦,也是对南宋朝廷的讽刺与不满。

上片写少年登高望远,气壮如山,不识愁为何物。

无愁说愁,是诗词中常见的文人习气。

下片写而今历尽艰辛,“识尽愁滋味”。

“而今”二字,转折有力,不仅显示时间跨度,而且反映了不同的人生经历。

在涉世既深又饱经忧患之余,进入“识尽愁滋味”的阶段。

所谓“识尽”,一是愁多,二是愁深。

这些多而且深的愁,有的不能说,有的不便说,而且“识尽”而说不尽,说之亦复何益? 只能“却道天凉好个秋”了。

比之少时的幼稚,这或许是老练成熟多了。

其实“却道”也是一种“强说”。

故意说得轻松洒脱,实际上也是难以摆脱心头的沉重抑塞。

辛弃疾《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全词翻译赏析

辛弃疾《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全词翻译赏析

辛弃疾《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经典宋词赏析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辛弃疾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注释】1.丑奴儿:四十四字,平韵。

2.博山:博山在今江西广丰县西南。

因状如庐山香炉峰,故名。

淳熙八年〔1181〕辛弃疾撤职退居上饶,常过博山。

3. 少年:指年轻的时候。

4.不识:不懂,不知道什么是。

5.层楼:高楼。

6.强说愁:无愁而勉强说愁。

强:勉强地,硬要。

8.欲说还休:想要说还是没有说。

9.道:说。

10.却道天凉好个秋:却说好一个凉爽的秋天啊。

意谓言不由衷地顾左右而言他。

译文:人年轻的时候不知道什么是愁苦的滋味,喜欢登上高楼,喜欢登上高楼,为写一首新词没有愁苦而硬要说愁。

现在尝尽了忧愁的滋味,想说却最终没有说,想说却最终没有说却说好一个凉爽的秋天啊!【译文二】人年少时不知道忧愁的滋味,喜欢登高远望。

喜欢登高远望,为写一首新词无愁而勉强说愁。

现在尝尽了忧愁的滋味,想说却说不出。

想说却说不出,只好说道好个清凉的秋天呀!【评点】这首词是词人闲居带湖时的作品,通篇言愁,通过“少年〞时与“而今〞的比照,表现了词人受压抑、遭排挤、报国无路的痛苦。

上片写少年登高望远,气壮如山,不识愁为何物。

首句“少年不识愁滋味〞是上片的中心句。

那时正值青春年少,激情万丈但却心地单纯,对于人们口中所说的“愁〞,没有切身的体会,因而无法理解,总是登高远望。

词人连用两个“爱上层楼〞,有力地带动下文的表达。

前一个“爱上层楼〞补充说明首句,因为不知道何为“愁〞,所以总爱登高望远;后一个“爱上层楼〞又与下句构成因果关系,因为总是登高望远,所以“为赋新词强说愁〞。

正是这一重复,将上片四句串接起来,短短四句即说明了同一个完整的意思。

下片写而今历尽艰辛,“识尽愁滋味〞。

“而今〞二字,转折有力,不仅显示时间跨度,也反映了不同的人生经历。

在涉世既深又饱经忧患之余,就进入“识尽愁滋味〞的阶段。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赏析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赏析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赏析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辛弃疾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

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

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赏析】这是辛弃疾被弹劾去职、闲居带湖时所作的一首词。

他在带湖居住期间,闲游于博山道中,却无心赏玩当地风光。

眼看国事日非,自己无能为力,一腔愁绪无法排遣,遂在博山道中一壁上题了这首词。

在这首词中,作者运用对比手法,突出地渲染了一个“愁”字,以此作为贯串全篇的线索,感情真率而又委婉,言浅意深,令人玩味无穷。

词的上片,着重回忆少年时代自己不知愁苦。

少年时代,风华正茂,涉世不深,乐观自信,对于人们常说的“愁”还缺乏真切的体验。

首句“少年不识愁滋味”,乃是上片的核心。

我们知道,辛弃疾生长在中原沦陷区。

青少年时代的他,不仅亲历了人民的苦难,亲见了金人的凶残,同时也深受北方人民英勇抗金斗争精神的鼓舞。

他不仅自己有抗金复国的胆识和才略,而且认为中原是可以收复的,金人侵略者也是可以被赶出去的。

因此,他不知何为“愁”,为了效仿前代作家,抒发一点所谓“愁情”,他是“爱上层楼”,无愁找愁。

作者连用两个“爱上层楼”,这一叠句的运用,避开了一般的泛泛描述,而是有力地带起了下文。

前一个“爱上层楼”,同首句构成因果复句,意谓作者年轻时根本不懂什么是忧愁,所以喜欢登楼赏玩。

后一个“爱上层楼”,又同下面“为赋新词强说愁”结成因果关系,即因为爱上高楼而触发诗兴,在当时“不识愁滋味”的情况下,也要勉强说些“愁闷”之类的话。

这一叠句的运用,把两个不同的层次联系起来,上片“不知愁”这一思想表达得十分完整。

词的下片,着重写自己现在知愁。

作者处处注意同上片进行对比,表现自己随着年岁的增长,处世阅历渐深,对于这个“愁”字有了真切的体验。

作者怀着捐躯报国的志愿投奔南宋,本想与南宋政权同心协力,共建恢复大业。

谁知,南宋政权对他招之即来,挥之即去,他不仅报国无门,而且还落得被削职闲居的境地,“一腔忠愤,无处发泄”,其心中的愁闷痛楚可以想见。

名师《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赏析、理解性默写、鉴赏习题(含答案)

名师《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赏析、理解性默写、鉴赏习题(含答案)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

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

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一、译文:人年轻的时候不懂忧愁的滋味,喜欢登高远望。

喜欢登高远望,为了写出新词,没有愁而硬要说有愁。

现在尝尽了忧愁的滋味,想说却说不出。

想说却说不出,却说道:“好凉爽的一个秋天啊!”二、背景:此词创作时间在公元1181年至1192年间,是辛弃疾被弹劾去职、闲居带湖时所作。

辛弃疾在带湖居住期间,他无心赏玩。

眼看国是日非,自己无能为力,一腔愁绪无法排遣,遂在博山道中一壁上题了这首词。

三、文学鉴赏:全词通过回顾少年时不知愁苦,衬托“而今”深深领略了愁苦的滋味,却又说不出道不出,写出两种截然不同的思想感情的变化。

上片说,少年时代思想单纯,没有经历过人世艰辛,喜欢登上高楼(层楼),赏玩景致,本来没有愁苦可言,但是“为赋新词”,只好装出一副斯文样子,勉强写一些“愁苦”的字眼应景。

上片生动地写出少年时代纯真幼稚的感情。

“不识”写少年人根本“不知道”什么是“愁”,十分真切。

下片笔锋一转,写出历尽沧桑,饱尝愁苦滋味之后,思想感情的变化。

“识尽愁滋味”概括了作者半生的经历,积极抗金,献谋献策,力主恢复中原,这些不仅未被朝廷重视,反而遭受投降派的迫害、打击。

他这“愁”郁结心头已久,是很想对人倾诉一番,求得别人的同情和支持的,但是一想到朝廷昏庸黑暗,投降派把持政权,说了也于事无补,就不再说了。

“欲说还休”深刻地表现了作者这种痛苦矛盾的心情,悲愤愁苦溢于言表。

值得注意的是,“欲说还休”四字重复出现,用迭句的形式渲染了“有苦无处诉”的气氛,加强了艺术效果,使读者体会到,作者为国事忧愁,极端痛苦,竟至不能对人诉说,这是因为“恐言未脱口而祸不旋踵”(辛弃疾:《论盗赋札子》),作者实在有难言的苦衷啊!怎么办呢?只好“顾左右而言它”,“却道天凉好个秋”句,意思就是说作者无可奈何,只得回避不谈,说些言不由衷的话聊以应景!此词通篇言愁,上片描绘出少年涉世未深却故作深沉的情态,下片写出满腹愁苦却无处倾诉的抑郁,通过“少年”时与“而今”的对比,表达了作者受压抑、遭排挤、报国无门的痛苦之情。

辛弃疾《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诗词赏析

辛弃疾《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诗词赏析

辛弃疾《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诗词赏析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宋代:辛弃疾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

爱上层楼。

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

欲说还休。

却道天凉好个秋。

译文人年少时不知道忧愁的滋味,喜欢登高远望。

喜欢登高远望,为写一首新词无愁而勉强说愁。

现在尝尽了忧愁的滋味,想说却说不出。

想说却说不出,却说好一个凉爽的秋天啊!注释丑奴儿:词牌名。

博山:在今江西省广丰县西南。

因状如庐山香炉峰,故名。

淳熙八年(1181)辛弃疾罢职退居上饶,常过博山。

少年:指年轻的时候。

不识:不懂,不知道什么是。

“为赋”句:为了写出新词,没有愁而硬要说有愁。

强(qiǎng):勉强地,硬要。

识尽:尝够,深深懂得。

欲说还(huán)休:表达的意思能够分为两种:1.男女之间难于启齿的感情。

2.内心有所顾虑而不敢表达。

休:停止。

赏析此词通过回顾少年时不知愁苦,衬托“而今”深深领略了愁苦的滋味,却又说不出道不出,写出两种截然不同的思想感情的变化。

词的上片,作者着重回忆少年时代自己不知愁苦,所以喜欢登上高楼,凭栏远眺。

少年时代,风华正茂,涉世不深,乐观自信,对于人们常说的“愁”还缺乏真切的体验。

首句“少年不识愁滋味”,乃是上片的核心。

辛弃疾生长在中原沦陷区。

青少年时代的他,不但亲历了人民的苦难,亲见了金人的凶残,同时也深受北方人民英勇抗金斗争精神的鼓舞。

他不但自己有抗金复国的胆识和才略,而且认为中原是能够收复的,金人侵略者也是能够被赶出去的。

所以,他不知何为“愁”,为了效仿前代作家,抒发一点所谓“愁情”,他是“爱上层楼”,无愁找愁。

作者连用两个“爱上层楼”,这个叠句的使用,避开了一般的泛泛描述,而是有力地带起了下文。

前一个“爱上层楼”,同首句构成因果复句,意谓作者年轻时根本不懂什么是忧愁,所以喜欢登楼赏玩。

后一个“爱上层楼”,又同下面“为赋新词强说愁”结成因果关系,即因为爱上高楼而触发诗兴,在当时“不识愁滋味”的情况下,也要勉强说些“愁闷”之类的话。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阅读答案及赏析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阅读答案及赏析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阅读答案及赏析《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阅读答案及赏析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我们有时需要做一些阅读题,这时最离不开的就是阅读答案了,阅读答案具有开放性,不是唯一的,我们要敢于辨证扬弃,吸取精华,弃其糟粕,使其更完善。

那么一般好的阅读答案都具备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阅读答案及赏析,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注释】1.丑奴儿:四十四字,平韵。

2.博山:博山在今江西广丰县西南。

因状如庐山香炉峰,故名。

淳熙八年(1181)辛弃疾罢职退居上饶,常过博山。

3. 少年:指年轻的时候。

4.不识:不懂,不知道什么是。

5.层楼:高楼。

6.强说愁:无愁而勉强说愁。

强:勉强地,硬要。

7.识尽:尝够,深深懂得。

”尽“字有概括、包含着作者诸多复杂感受;使整篇词作在思想感情上作了一大转折的表达效果。

8.欲说还休:想要说还是没有说。

9.道:说。

10.却道天凉好个秋:却说好一个凉爽的秋天啊。

意谓言不由衷地顾左右而言他。

一:问题及答案。

(1)“为赋新词强说愁”“而今识尽愁滋味”这两句中的“愁”的含义是否相同,为什么?(4分)(2)分析下片的艺术表现手法及其效果。

(4分)参考答案:(1)本词的上下片里的“愁”的含义是不尽相同的。

“强说”的是春花秋月无病呻吟的闲愁;下片说的是关怀国事,怀才不遇的哀愁。

(4分)(2)下片“欲说还休”用了反复。

渲染了“有苦无处诉”的气氛,加强了艺术效果,使读者深刻体会到,作者为国事忧愁,极端痛苦,悲愤愁苦溢于言表。

(4分)二:问题及答案(1)这首词运用了的手法,突出地渲染了一个字。

(2)作者在“识尽愁滋味”后为什么反倒“欲说还休”?(3)作者为什么在“欲说还休”之后忽然“却道天凉好个秋”?参考答案(1)对比/愁(2)一方面“愁”到极点无以言表;另一方面,“愁”的是朝廷苟安、投降、国事危机,自己报国无门,直言此“愁”犯忌。

《书博山道中壁》赏析

《书博山道中壁》赏析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赏析(二〇二二年五月一日)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南宋·辛弃疾)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

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

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赏析一“少年”是指多少岁?10周岁到18周岁上下的未成年人。

这段时间为何“不识愁滋味”?因为有志同道合的党怀英,两人都是诗词的爱好者,可以互相切磋,共同进步。

为了能写出令人耳目一新的文章,才去登楼找灵感,假装多愁伤感,并非真的多愁。

有了新词,之前的愁瞬间转为喜乐,忧愁马上烟消云散。

“而今”是多少岁?应该在劾落职之后。

宋孝宗淳熙八年(1181)冬作者被劾落职,这年,他42岁,从这年到嘉泰三年(1203)春,共22年,他一直处于失业又失志状态。

为何“识尽愁滋味”?绍兴三十二年(1162),作者23岁,率领49人夜袭金营,于5万敌营中生擒叛将张安国于南宋。

1:5000,以少胜多,以弱胜强,声名大振,可堪“赵子龙”﹑“岳飞”再世,可岳飞刚好死在赵构手中,作者自然不让他放心﹑安心,所以就安排作者从事江阴签判。

签判是个什么官?宋朝在各州府选派京官充任判官时称签书判官厅公事,简称签判,掌诸案文移事务。

换言之,武官从事文官事务。

这就是愁的开始了。

绍兴三十二年(1162)——淳熙八年(1181)冬,从23岁到42岁,共20年,一直为朝廷出力,但都不是直接抗金,而是做地方的守臣(非攻臣),自己恢复中原的理想一直没实现,所以郁结成愁,继而成“疾”,此“疾”一生未“弃”,可见有多“辛”!淳熙八年(1181)冬——嘉泰三年(1203)春,从42岁到64岁,共22年,一直闲居,失业又失志。

人说“男人四十一枝花”,正是鲜花怒放之时,可他却在人生最美好的时候凋谢了,自然这期间的愁已达到人生的顶峰了。

这首词就是在这段时间写的。

二全文以愁为主线,上阙是强说愁,下阙是强不说愁。

前者是闲愁,后者是哀愁;上片是矫情的愁,下片是真实的愁;少年是主动寻愁,壮年是被愁所寻。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练习题阅读答案与赏析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练习题阅读答案与赏析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练习题阅读答案与赏析全词构思新巧,平易浅近。

浓愁淡写,重语轻说。

寓激情于婉约之中。

含蓄蕴藉,语浅意深。

别具一种耐人寻味的情韵。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相关资料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原文宋代:辛弃疾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

爱上层楼。

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

欲说还休。

却道天凉好个秋。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练习题1、“少年”“爱上层楼”的原因是为了写出新词,没有愁而硬要说愁,结果是尝遍了愁的滋味却说秋天很美好。

“却道天凉好个秋”的理解是:心中充满了愁苦,却无处诉说,只好找个话头,说说这天凉的秋天吧!2、《丑奴儿》中词人以“愁”为线索,运用对比和反复的手法,抒发了作者的复杂的心情。

从整首词来看,作者所说的“愁”绝不是个人的离愁别绪,而是忧国忧民,忧虑国家存亡的报国之仇。

3、对比是这首词的一大特色,请写出本词两对对比的内容。

答:第一组:“少年”和“而今”对比;第二组:“强说愁”与“欲说还休”对比。

第三组:“不识”与“识尽”对比。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赏析这首词是作者带湖闲居时的作品。

通篇言愁。

通过“少年”时与“而今”的对比,表现了作者受压抑、遭排挤、报国无路的痛苦,也是对南宋朝廷的讽刺与不满。

上片写少年登高望远,气壮如山,不识愁为何物。

无愁说愁,是诗词中常见的文人习气。

下片写而今历尽艰辛,“识尽愁滋味”。

“而今”二字,转折有力,不仅显示时间跨度,而且反映了不同的人生经历。

在涉世既深又饱经忧患之余,进入“识尽愁滋味”的阶段。

所谓“识尽”,一是愁多,二是愁深。

这些多而且深的愁,有的不能说,有的不便说,而且“识尽”而说不尽,说之亦复何益? 只能“却道天凉好个秋”了。

比之少时的幼稚,这或许是老练成熟多了。

其实“却道”也是一种“强说”。

故意说得轻松洒脱,实际上也是难以摆脱心头的沉重抑塞。

辛弃疾《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全词翻译赏析

辛弃疾《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全词翻译赏析

辛弃疾《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全词翻译赏析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辛弃疾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注释】
1.丑奴儿:四十四字,平韵。

2.博山:博山在今江西广丰县西南。

因状如庐山香炉峰,故名。

淳熙八年(1181)辛弃疾罢职退居上饶,常过博山。

3.少年:指年轻的时候。

4.不识:不懂,不知道什么是。

5.层楼:高楼。

6.强说愁:无愁而勉强说愁。

强:勉强地,硬要。

8.欲说还休:想要说还是没有说。

9.道:说。

10.却道天凉好个秋:却说好一个凉爽的秋天啊。

意谓言不由衷地顾左右而言他。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原文及赏析(最新)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原文及赏析(最新)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原文及赏析原文: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

爱上层楼。

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

欲说还休。

却道天凉好个秋。

译文人年轻的时候不懂忧愁的滋味,喜欢登高远望。

喜欢登高远望,为了写出新词,没有愁而硬要说有愁。

现在尝尽了忧愁的滋味,想说却说不出。

想说却说不出,却说道:“好个凉爽的秋天呀!”注释丑奴儿:词牌名。

博山:在今江西省广丰县西南。

因状如庐山香炉峰,故名。

淳熙八年(1181)辛弃疾罢职退居上饶,常过博山。

少年:指年轻的时候。

不识:不懂,不知道什么是。

“为赋”句:为了写出新词,没有愁而硬要说有愁。

强(qiǎng):勉强地,硬要。

识尽:尝够,深深懂得。

欲说还(huán)休:表达的意思可以分为两种:1.男女之间难于启齿的感情。

2.内心有所顾虑而不敢表达。

休:停止。

赏析:此词通过回顾少年时不知愁苦,衬托“而今”深深领略了愁苦的滋味,却又说不出道不出,写出两种截然不同的思想感情的变化。

词的上片,作者着重回忆少年时代自己不知愁苦,所以喜欢登上高楼,凭栏远眺。

少年时代,风华正茂,涉世不深,乐观自信,对于人们常说的“愁”还缺乏真切的体验。

首句“少年不识愁滋味”,乃是上片的核心。

辛弃疾生长在中原沦陷区。

青少年时代的他,不仅亲历了人民的苦难,亲见了金人的凶残,同时也深受北方人民英勇抗金斗争精神的鼓舞。

他不仅自己有抗金复国的胆识和才略,而且认为中原是可以收复的,金人侵略者也是可以被赶出去的。

因此,他不知何为“愁”,为了效仿前代作家,抒发一点所谓“愁情”,他是“爱上层楼”,无愁找愁。

作者连用两个“爱上层楼”,这一叠句的'运用,避开了一般的泛泛描述,而是有力地带起了下文。

前一个“爱上层楼”,同首句构成因果复句,意谓作者年轻时根本不懂什么是忧愁,所以喜欢登楼赏玩。

后一个“爱上层楼”,又同下面“为赋新词强说愁”结成因果关系,即因为爱上高楼而触发诗兴,在当时“不识愁滋味”的情况下,也要勉强说些“愁闷”之类的话。

辛弃疾《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原文及赏析

辛弃疾《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原文及赏析

辛弃疾《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原文及赏析这首词是作者带湖闲居时的作品。

通篇言愁。

通过“少年”时与“而今”的对比,表现了作者受压抑、遭排挤、报国无路的痛苦,也是对南宋朝廷的讽刺与不满。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辛弃疾《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原文及赏析,欢迎大家阅读!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宋代:辛弃疾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

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

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译文人年少时不明白忧愁的滋味,喜欢登高远望。

喜欢登高远望,为吟赋新词而勉强说愁。

现在尝尽了忧愁的滋味,想说却说不出。

想说却说不出,却说道:“好个凉爽的秋天呀!”注释丑奴儿:词牌名。

博山:在今江西省广丰县西南。

因状如庐山香炉峰,故名。

淳熙八年(1181)辛弃疾罢职退居上饶,常过博山。

少年:指年轻的时候。

不识:不懂,不知道什么是。

“为赋”句:为了写出新词,没有愁而硬要说有愁。

强(qiǎng):勉强地,硬要。

识尽:尝够,深深懂得。

欲说还(h uán)休:表达的意思可以分为两种:1.男女之间难于启齿的感情。

2.内心有所顾虑而不敢表达。

休:停止。

赏析这首词是作者带湖闲居时的作品。

通篇言愁。

通过“少年”时与“而今”的对比,表现了作者受压抑、遭排挤、报国无路的痛苦,也是对南宋朝廷的讽刺与不满。

上片写少年登高望远,气壮如山,不识愁为何物。

无愁说愁,是诗词中常见的文人习气。

下片写而今历尽艰辛,“识尽愁滋味”。

“而今”二字,转折有力,不仅显示时间跨度,而且反映了不同的人生经历。

在涉世既深又饱经忧患之余,进入“识尽愁滋味”的阶段。

所谓“识尽”,一是愁多,二是愁深。

这些多而且深的愁,有的不能说,有的不便说,而且“识尽”而说不尽,说之亦复何益? 只能“却道天凉好个秋”了。

比之少时的幼稚,这或许是老练成熟多了。

其实“却道”也是一种“强说”。

故意说得轻松洒脱,实际上也是难以摆脱心头的沉重抑塞。

周济说辛词“变温婉,成悲凉”。

辛弃疾《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赏析

辛弃疾《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赏析

辛弃疾《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赏析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宋代:辛弃疾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

爱上层楼。

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

欲说还休。

却道天凉好个秋。

译文人年少时不知道忧愁的滋味,喜欢登高远望。

喜欢登高远望,为写一首新词无愁而勉强说愁。

现在尝尽了忧愁的滋味,想说却说不出。

想说却说不出,却说好一个凉爽的秋天啊!注释丑奴儿:词牌名。

博山:在今江西省广丰县西南。

因状如庐山香炉峰,故名。

淳熙八年(1181)辛弃疾罢职退居上饶,常过博山。

少年:指年轻的时候。

不识:不懂,不知道什么是。

“为赋”句:为了写出新词,没有愁而硬要说有愁。

强(qiǎng):勉强地,硬要。

识尽:尝够,深深懂得。

欲说还(huán)休:表达的意思可以分为两种:1.男女之间难于启齿的感情。

2.内心有所顾虑而不敢表达。

休:停止。

赏析此词通过回顾少年时不知愁苦,衬托“而今”深深领略了愁苦的滋味,却又说不出道不出,写出两种截然不同的思想感情的变化。

词的上片,作者着重回忆少年时代自己不知愁苦,所以喜欢登上高楼,凭栏远眺。

少年时代,风华正茂,涉世不深,乐观自信,对于人们常说的“愁”还缺乏真切的体验。

首句“少年不识愁滋味”,乃是上片的核心。

辛弃疾生长在中原沦陷区。

青少年时代的他,不仅亲历了人民的苦难,亲见了金人的凶残,同时也深受北方人民英勇抗金斗争精神的鼓舞。

他不仅自己有抗金复国的胆识和才略,而且认为中原是可以收复的,金人侵略者也是可以被赶出去的。

因此,他不知何为“愁”,为了效仿前代作家,抒发一点所谓“愁情”,他是“爱上层楼”,无愁找愁。

作者连用两个“爱上层楼”,这一叠句的运用,避开了一般的泛泛描述,而是有力地带起了下文。

前一个“爱上层楼”,同首句构成因果复句,意谓作者年轻时根本不懂什么是忧愁,所以喜欢登楼赏玩。

后一个“爱上层楼”,又同下面“为赋新词强说愁”结成因果关系,即因为爱上高楼而触发诗兴,在当时“不识愁滋味”的情况下,也要勉强说些“愁闷”之类的话。

辛弃疾《丑奴儿 书博山道中壁》原文、注释、译文及赏析

辛弃疾《丑奴儿 书博山道中壁》原文、注释、译文及赏析

辛弃疾《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原文、注释、译文及赏析【原文】《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

爱上层楼。

为赋新词强说愁。

①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

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注释】①强(qiang抢):勉强地,硬要。

【译文】少年时代不懂得什么叫忧愁,常常喜欢登上高楼,常常喜欢登上高楼,为了写首新词就硬说自己很忧愁。

如今已经尝够了忧愁的滋味,想说忧愁却不愿开口,想说忧愁却不愿开口,只好赞上一句:“天气凉爽好个金秋!”【集评】明·卓人月、徐士俊:“前是强说,后是强不说。

”(《古今词统》卷四)现代·俞平伯:“今昔对比,含蓄而又分明。

中间用叠句转折。

末句似近滑,于极极流利中仍见此老倔强的意志。

将烈士暮年之感恰好写为长短句,‘粗豪’云云殆不足以尽稼轩。

‘秋’仍绾合‘愁’字,如吴文英《唐多令》:‘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

”(《唐宋词选释》下卷)【赏析】此词以咏“愁”为中心,通过少年时与“而今”两个不同的人生阶段对“愁”的相异体会,阐发了深刻的生活哲理,使人具体地感受到了忧患余生的辛酸况味。

上片先写少年时的所谓“愁”,表明年青人往往因涉世未深而不懂得人生的艰难。

作者以自嘲的态度写这种少年时代的假愁和闲愁的目的,是为了反衬如今烈士暮年的真愁与深愁。

下片以“而今”一词作有力的转折,来写现在——饱经忧患的中老年之愁。

真正知道了愁反而不愿说,这是多么深沉的痛苦!然而作者之意尚不止此。

秋天在愁人心目中是衰老没落的象证。

作者晚岁逢秋,本极凄凉,但他对此举不以悲叹出之,反而出人意表地结以轻松滑稽的欣赏之语:“天凉好个秋!”至深之情,却以至淡之语表之,含蓄而又分明,更加耐人寻味。

从这里读者可以更加深透地理解稼轩倔强而诙谐的豪士性格。

辛弃疾《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赏析:通过少年与成年的对比展现作者内心的愁苦与无奈

辛弃疾《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赏析:通过少年与成年的对比展现作者内心的愁苦与无奈

辛弃疾《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赏析:通过少年与成年的对比展现作者内心的愁苦与无奈辛弃疾的《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是一首深具情感与哲理的词作,通过少年与成年的对比,展现了作者内心的愁苦与无奈,同时也透露出对南宋朝廷的讽刺与不满。

一、作品原文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

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

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二、译文及注释1、译文人年轻的时候不懂忧愁的滋味,喜欢登高远望。

喜欢登高远望,为了写出新词,没有愁而硬要说有愁。

现在尝尽了忧愁的滋味,想说却说不出。

想说却说不出,却说道:“好凉爽的一个秋天啊!”2、注释丑奴儿:词牌名。

博山:在今江西省广丰县西南。

因状如庐山香炉峰,故名。

淳熙八年(1181)辛弃疾罢职退居上饶,常过博山。

少年:指年轻的时候。

不识:不懂,不知道什么是。

“为赋”句:为了写出新词,没有愁而硬要说有愁。

强(qiǎng):勉强地,硬要。

识尽:尝够,深深懂得。

欲说还(huán)休:表达的意思可以分为两种:1.男女之间难于启齿的感情。

2.内心有所顾虑而不敢表达。

休:停止。

三、创作背景此词作于辛弃疾被弹劾去职、闲居上饶带湖时期,具体创作时间当在宋孝宗淳熙八年(1181)至十四年(1187)间。

辛弃疾在带湖居住期间,常到博山游览。

博山风景优美,他却无心赏玩。

眼看国是日非,自己无能为力,一腔愁绪无法排遣,遂在博山道中一壁上题了这首词。

四、作品赏析1、整体赏析此词通过回顾少年时不知愁苦,衬托“而今”深深领略了愁苦的滋味,却又说不出道不出,写出两种截然不同的思想感情的变化。

词的上片,作者着重回忆少年时代自己不知愁苦,所以喜欢登上高楼,凭栏远眺。

少年时代,风华正茂,涉世不深,乐观自信,对于人们常说的“愁”还缺乏真切的体验。

首句“少年不识愁滋味”,乃是上片的核心。

辛弃疾生长在中原沦陷区。

青少年时代的他,不仅亲历了人民的苦难,亲见了金人的凶残,同时也深受北方人民英勇抗金斗争精神的鼓舞。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 少5.层楼:高楼。
6.强说愁:无愁而勉强说愁。强:勉强地,硬要
7.识尽:尝够,深深懂得。
8.欲说还休:想说而最终没有说
9.却道天凉好个秋:却说好一个凉爽的秋天啊。意谓言不由衷地顾左右而言他。
译文
人年轻的时候不知道愁苦的滋味,
而词中技巧的运用上,作者除了处处注意同上下两片进行对比外,着重体现在了两的迭句上:两个“爱上层楼”和两个“欲说还休”。上片中的“爱上层楼”前一个为上句的果,后一个是下一句的因,避开了一般的泛泛陈述还把上下两句巧妙的联系了起来。而下片的“欲说还休”同样有此作用,不但和上片的“爱上层楼”巧妙呼应,而且“欲说还休”四字重复出现,总结了上句中的“识尽愁滋味”,更用迭句的形式渲染了“有苦无处诉”的气氛,充分的表达出了作者的愁绪之深。
在思想感情方面,这首词的首句“少年不识愁滋味”,乃是上片的核心。辛弃疾生长在中原沦陷区。青少年时代的他,深受北方人民英勇抗金斗争精神的鼓舞。他不仅自己有抗金复国的胆识和才略,而且认为中原是可以收复的,金人侵略者也是可以被赶出去的。因此,他不知何为“愁”,“爱上层楼”,作者年轻时根本不懂什么是忧愁,所以喜欢登楼赏玩。也只有不懂忧愁为何物时才有兴致登上高楼,效仿前辈的文人雅士们抒发一下所谓的忧苦之情。 到了下片时,话锋一转到了如今,着重写自己现在知愁。表现自己随着年岁的增长,处世阅历渐深,对于这个“愁”字有了真切的体验。作者怀着报国的志愿投奔南宋,本想与南宋政权同心协力,恢复大业。谁知,南宋政权不仅让他报国无门,而且还落得被削职闲居的境地,“一腔忠愤,无处发泄”,其心中的愁闷痛楚可以想见。而这所有的愁绪着重体现在这里的“尽”字,它包含着作者许多复杂的感受,从而完成了整篇词作在思想感情上的一大转折。
有的人评论说由于当时投降派把持朝政,所以抒发这种情感是一大忌讳的,加之辛弃疾流放罢职的身份,所以一腔愁绪只能转到天气上“却道天凉好个秋”上结尾。而我认为这固然是一个原因,这是在当时的历史环境下分析。但最大原因恐怕是辛弃疾自己的心绪所决定的。
真正的痛苦是说不出来的,当人体会到什么是真正的痛苦的时候就再也不想诉说了。能够说,能够登楼抒发自己的感情,说明还不是那么痛苦,至少能够说出来。真正体会到痛苦时,无论你登高,亦或望远,对着挚友亲朋时也许张张嘴,就只能说出个今年秋天格外凉的话了。古代的文人义士们皆是如此,也许动乱年代报国无门,会写文章抒发自己的情感,但这些都是能还在活下去的时候,还有希望,希望自己的文章自己的诗歌能引起人们乃至当朝统治者的注意警醒,所以去强调痛苦。而当真正绝望的时候,他这“愁”郁结心头,是很想对人倾诉一番,求得别人的同情和支持的,但是一想到朝廷昏庸黑暗,说了也于事无补,就不再说了。其中“欲说还休”这四个字就深刻地表现了作者这种痛苦矛盾的心情,悲愤愁苦溢于言表。自知说了也没有什么作用,真的是无能为力了,万般愁绪皆堵在心中张张嘴也就只能说一说天气了。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辛弃疾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注释
1.丑奴儿:即《采桑子》。四十四字,平韵。
2.博山:博山在今江西广丰县西南。因状如庐山香炉峰,故名。淳熙八年(1181)辛弃疾罢职退居上饶,常过博山。
喜欢登高远望,
喜欢登高远望,
为写一首新词无愁而勉强说愁,
现在尝尽了忧愁的滋味,
想说却说不出,
想说却说不出,
却说好一个凉爽的秋天啊!
赏析
这首词是辛弃疾罢官后,在闲居地信州代湖所写。
全词通过回顾少年时不知愁苦,衬托“而今”深深领略了愁苦的滋味,却又说不出道不出,写出两种截然不同的思想感情的变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