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土地利用变化驱动力研究综述

合集下载

国内外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变化研究综述

国内外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变化研究综述

s e ta ob o tt ersa c r O a l k u h ee rh wo k wo lwie ap c dt o s h ee rh wo k S st n p t ersa c r rd d . n o i
Ke r s y wo d :La d u iz t n;1 d c v r h n e n ti i la o n a o e ;c a g
看到的地球表面》表述 了自然景观和人类活动 的关系。但在 2 世纪 9 年代 以前对于土地利用/ = , 0 0 5 地覆
随着人 口的增长 、 粮食短缺、 环境污染、 气候差异等一系列问题 的 E t 趋激化 , 全球变化的研究领域逐渐 加强了对土地利用/ 土地覆盖变化( adU e dL n oe C ag简称为 L ) L n s adC vr h , n a n U1 的研究。 自上世纪九 c 十年代初开始 , B ( I P 全球地圈与生物圈计划) I P 全球变化人文计划) G 和 Ⅻ) ( 积极筹划全球综合研究计划 , 在其推动下于 1 9 年发表 了《 95 土地利用/ 土地覆被变化研究 计划》 将 L C , U C列为 核心项 目之一 , 使得 L C U C研究成为 自然及社会科学共同深感兴趣 的热点和前沿内容。土地利用是指对 土地的使用状况 , 是 人类根据土地的自然特点 , 按照一定 的经济、 社会 目的, 采取一系列生物、 技术手段对土地进行长期或周期 性的经营管理和治理改造活动L 。土地覆盖则是指地表的覆盖状态。不仅包括地表 的植被, 1 j 也包括地表 的各种人工覆盖物和人工改造物 , 是地球表层的植被覆盖物和人工覆盖物的总和 。土地利用与土地覆盖 的关系密不可分 L。土地利用是土地覆盖变化的外在驱动力 , 2 j 土地覆盖又反过来影响土地利用 的方式 , 两

区域土地利用变化驱动力研究综述

区域土地利用变化驱动力研究综述

的影响, 且具有很 强的地域性和综合性 本文综述了国内外一些有代表意义的学者观 点, 分别从土地利用变化驱动力 因素、 驱动机制
及土 地利 用 变化 驱 动力分 析模 型 等 多个方 面进行 了具体分 析 。
关键 词 : 土地利 用 变化 ; 动 力; 驱 因素 ; 制 机 中 图分类 号 : 8 N 文 献标 识码 : A
的土地利用项 目,项 目主要对 亚太地区土地 利用/ 覆盖情况 进行可持续研 究等 。 随着国际上有关 L UCC研 究大量开展 , 2 自 O世纪 9 0年 代起我 国学者紧跟国际研究动态 ,开展了一 些对 土地 利用/ 覆被变化 的监测 、 驱动 力 、 生态环境效 应的研究 ( 张芳 怡等 ,
探索争鸣
CAM GCI / ■ HRI H A N N
区域土地利用变化驱动力研究综述
◎陆 晓 波
( 南京农 业 大学公 共 管理 学院 , 苏 江 南京 20 9) 1 05 摘要 : 土地 资 源是 人 类赖 以生存 以及 社会 经 济可 持续 发展 的基 础 , 随着人 口增 长 、 食短 缺 、 境 污染 、 粮 环 气候 变异等 一 系列全球 性 问题 的 日 激化 , 趋 全球 性 变化研 究领 域 逐渐加 强 了对 土地 利用 、 土地 覆被 变化 (ADU EAD LN O E H NE LC) L N S N A DCV RC AG - UC 的研 究 。 目 前 , 国对 土 地利 用 变化驱 动 力分 析较 为深入 , 究成 果表 明土地 利 用 变化 既受 自然 因素 的制 约 , 我 研 又受 社会 、 济、 术 、 史 等 因素 经 技 历
文领 域计划) 19 年委任 了正式的核心计 划委 员会 , 于 于 93 并 19 年联合提 出了“ 95 土地利 用/ 盖变化 ” 究计划 , 覆 研 进行土 地利用/ 覆盖变化研究 。19 年 ,国际应用 系统分析研 究所 95 ( A A 为了推动土地利用/ I S) L 覆盖变化方面 的创造 洼研究和交 叉学科研究 , 以欧洲和 亚洲北部 为研究对 象 , 确定 以发展新 方法 , 提出新概 念 , 对复杂 的人类— —环 境系统进行预 测( 陈 佑启 、 杨鹏 , 0 )日 京都大学 、 2 5; 本 0 国立环境 研究所及东京农 业大学所做的 L G C项 目, 为研究全球环境保护而进行 U/ E 是

三原县土地利用变化及驱动力分析

三原县土地利用变化及驱动力分析
2 .陕 西 省 灾 害监 测 与 机 理 模 拟 重 点 实验 室 , 西 宝 鸡 陕
摘 要 : 用 陕 西 省 三 原 县 2 0 利 0 4和 2 0 0 9年 土 地 利 用 数据 , 分析 了三 原 县 土地 利 用 现 状 和 结 构 、 土地 利 用数 量 变 化 特 征 以 及 土 地利 用 变化 幅度 和 动 态度 。 在 此基 础 上进 一 步 探 讨 人 口 、 业 化 和 城 镇 化 、 策及 经 济 发 展 工 政 等 因 素 对 土 地 利 用 变 化驱 动机 制 。
( 9s 2 ) 宝 鸡 文理 学 院重 点 项 目( K0 8 . 西 省 自然 地 理 学 重 点学 科 资 助 。 oJ o 7 , Z 8)陕 作 者简 介 : 春 : 1 7一 , , 族 , 徐 i 9 3) 女 汉  ̄( 陕西 汉 中人 , 鸡 文 理学 院地 理 科 学 与 环境 _ 系 副 教 授 , 宝 T程 硕士 , 事 3 从 S与 资 源 环 境 应 用 研 究 。
21() 0 1 3

西




・2 7 2 ・
三 原 县 土 地利 用 变 化 及 驱 动力 分 析
徐春 迪 - - ,苟克 宁 , 军林 , 。 宋 。 袁 博
7 10 ) 2 0 7
(. 1 宝鸡文理 学 院 地理科 学与 环境 工程 系, 陕西 宝鸡 7 1 0 ; 2 0 7
5 7 3 m。 7 . 8k 地处 鄂尔 多斯地 台南 缘 褶皱 带上 , 地
用 来描 述某研 究 区一 定时 间范 围 内某 种土 地利 用 类 型 的数量 变化情 况 , 表达式 为 : 其
K 一 — b ma× 1 × 1 0 m B 0

土地利用变化情况分析报告

土地利用变化情况分析报告

土地利用变化情况分析报告摘要:土地利用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方面,对经济、社会和环境产生重要影响。

本报告旨在分析土地利用变化情况,探讨其性质和原因,并提出相关建议和措施,以促进可持续土地利用。

一、引言土地利用变化是指土地在一定时间范围内,由于人类活动导致土地功能发生改变的过程。

在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土地利用变化愈发引起关注。

本章将介绍研究的目的和方法,以及相关概念和定义。

二、土地利用变化的性质1.土地利用变化的时间性质:土地利用变化具有一定的时间特征,可以分为短期变化和长期变化。

2.土地利用变化的空间性质:土地利用变化在空间上呈现出明显的分布规律,不同地区之间的土地利用情况存在显著差异。

3.土地利用变化的功能性质:土地利用变化对经济、社会和环境产生各种影响,可分为经济功能、社会功能和生态功能。

三、土地利用变化的原因1.人口增长和城市化:人口的快速增长和城市化是导致土地利用变化的重要原因之一。

城市扩张和农村人口外流导致了大量耕地流失和自然环境破坏。

2.工业化和经济发展:工业化和经济的快速发展需要大量土地用于建设工厂、基础设施和商业用地,这导致了耕地的减少和土地利用型态的改变。

3.政策因素:政府的土地政策和规划对土地利用变化起到重要的影响。

土地征收和城市建设规划的实施,会导致土地利用的变化。

四、土地利用变化的影响1.经济影响:土地利用变化会对农业、工业和服务业产生影响,进而影响国民经济的发展。

2.社会影响:土地利用变化会影响农村居民的生活方式和收入水平,同时也会带来城市化进程中的社会问题。

3.环境影响:土地利用变化会导致生态环境的破坏,加剧资源的耗竭和污染问题。

五、土地利用变化的对策和建议1.制定合理的土地规划:政府应该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制定合理的土地规划和发展策略,合理分配土地资源,促进可持续土地利用。

2.加强土地保护和管理:完善土地保护法律法规,加强对土地资源的保护和管理,防止土地的过度开发和滥用。

土地利用现状变化情况分析报告

土地利用现状变化情况分析报告

土地利用现状变化情况分析报告一、引言土地利用是指人类对土地进行开发、利用的一种方式,是农业、工矿、交通运输、旅游和城市建设等人类活动的基础。

本报告旨在对土地利用现状变化进行详细分析,以求全面了解土地资源的利用状况。

二、土地利用现状变化概述土地利用现状变化是指土地利用在时间和空间上的不断变化和演化。

根据数据统计,近年来我国土地利用现状发生了较大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农用地面积的减少随着城市化的不断推进和农村劳动力的向城市流动,大量农用地被转为工矿用地和城市用地,导致农用地面积的减少。

根据数据,过去十年间,我国农用地面积减少了约10%,严重影响了农业生产和农民的生计。

2.城市用地的扩张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快速推进,城市用地不断扩张,主要体现在新建住宅区、商业区、工业区等。

数据显示,过去十年中,我国城市用地面积增加了约20%,城市化对土地利用造成了较大影响。

3.工矿用地的增加近年来,为了满足工业发展和经济增长的需求,大量农用地被转为工矿用地,导致工矿用地面积的增加。

根据数据,过去十年间,我国工矿用地面积增加了约15%,给环境和生态带来了一定的压力。

4.林地和草地的变化近年来,随着国家生态建设的不断推进,林地和草地的面积有所增加。

数据显示,过去十年中,我国林地和草地面积分别增加了约5%和10%,但仍存在一些地区的生态破坏和资源浪费问题。

三、土地利用现状变化原因分析土地利用现状变化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根据研究和调查分析,土地利用现状变化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城市化的推进随着城市化的不断推进,城市规模的扩大需要大量土地资源用于建设住房、工业区和商业区等,导致农用地被转为城市用地,土地利用现状发生变化。

2.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随着农业现代化的进程,传统的小农经济逐渐衰退,大规模农业生产成为主流,需要更多的土地资源用于农业生产,导致农用地面积减少。

3.工业化进程的加快为了满足工业化进程和经济发展的需要,大量土地被拿来建设工矿用地,导致农业用地减少,工矿用地增加。

土地利用时空变化特征及驱动力分析

土地利用时空变化特征及驱动力分析

土地利用时空变化特征及驱动力分析土地利用是指人类在土地上进行的各种活动,包括耕作、建筑、采矿、林业、城镇建设等。

而土地利用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驱动力则是指土地利用在不同时间和空间尺度上的变化规律及其产生和影响的原因,本文将对此进行分析和阐述。

一、时空变化特征(一)时间变化随着经济、社会、技术等发展的不断推进,土地利用也呈现出明显的时间变化。

一般来说,随着时间的推移,人类对土地的利用方式和目的也在逐渐变化,即从最初的农业、牧业、渔业发展到工业、城市化等现代经济活动的利用方式。

同时,不同时间段内土地利用的主导特征也不尽相同,比如在20世纪初,农业仍是世界各国的主要产业,土地逐步用于农业生产,而到20世纪末,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发展使得城市和工业用地占据了土地利用的主导地位。

(二)空间变化土地利用的空间变化一般是指在不同区域内的土地利用状态的差异。

土地利用的空间变化对地区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

不同地区的土地利用方式受到地理、气候、土地资源等因素的影响,因此各地在土地利用上的差异也显得十分明显,在不同地域内,土地利用的主导产业及其分布情况各不相同。

二、驱动力分析(一)人类活动驱动人类的活动是土地利用变化的关键驱动力。

人类对土地的活动主要通过征地、改造、建设等方式进行,人类在这个过程中主要追求土地利用的经济效益。

人口的增长、经济的发展、城市化的推进等都是人类活动驱动土地利用变化的核心。

同时,人类活动带来的环境压力十分巨大,对自然环境造成了影响,破坏了生态环境,引起了水土流失、土壤污染等问题。

因此,在人类活动中,需要不断强调可持续性发展的理念,引导人类采取合理的土地利用方式。

(二)经济发展驱动经济发展也是推动土地利用变化的重要驱动力之一。

总体来说,经济发展带来了人类活动的快速发展,促进了城市化、工业化、农业生产等方面的变化。

尤其是经济和城市化的发展,直接推动城市用地的大幅增长。

但同时也带来了土地资源有限、污染治理困难等问题,因此革新诸如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等经济模式,加大农村、生态、水环境等领域的投资,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也是具有重要意义的。

长治市近十年土地利用变化及驱动力分析

长治市近十年土地利用变化及驱动力分析

《长治市近十年土地利用变化及驱动力分析》xx年xx月xx日•研究背景与意义•文献综述与现状分析•研究区概况与数据来源•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长治市土地利用变化特征分析•土地利用变化驱动力分析•土地利用变化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结论与展望目录01研究背景与意义国家政策推动随着国家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土地利用变化及驱动力研究成为重要的研究课题之一。

地区发展需要长治市作为山西省的重要城市,其土地利用变化对于地区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具有重要影响。

现有研究的不足目前对于长治市土地利用变化的研究相对较少,缺乏对驱动力因素的系统性分析,因此需要进行深入的研究。

研究背景通过对长治市近十年土地利用变化及驱动力进行分析,可以丰富土地利用变化理论,为地区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提供理论支持。

实践意义通过对长治市土地利用变化及驱动力进行研究,可以为政府制定土地利用规划和政策提供科学依据,同时也可以为企业和个人在土地开发和利用方面提供指导。

理论意义研究意义VS02文献综述与现状分析国外研究现状国外的土地利用变化研究主要集中在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机制、土地利用变化的生态影响以及土地利用变化的模拟预测等方面。

国内研究现状国内的研究则更加注重土地利用变化的实践应用和政策研究,如土地利用规划、土地资源保护、土地市场调控等。

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现状分析研究方法的多样性目前,对于土地利用变化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定性和定量两种。

定性研究主要通过文献综述、案例分析等方式进行研究;定量研究则通过建立数学模型、GIS技术等方法对土地利用变化进行模拟和预测。

研究领域的广泛性土地利用变化的研究领域非常广泛,涉及到自然地理、城市规划、农业经济、社会文化等多个领域。

这些领域的研究相互交叉、相互影响,形成了复杂的土地利用变化现象。

研究问题的复杂性土地利用变化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经济过程,涉及到自然、社会、经济等多个方面。

因此,在研究土地利用变化时,需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包括政策法规、市场机制、社会文化等。

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力分析

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力分析

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力分析土地利用变化是指土地利用类型、空间布局和利用方式在一段时间内发生的变化。

随着经济发展和人口增长的压力,土地利用变化日益成为全球性的问题。

本文将分析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力,探讨其中的原因和影响。

一、经济发展经济发展是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驱动力之一。

随着经济的不断增长,不少地区需要开发新的工业园区和商业中心,从而导致农用地被转用为工业用地和商业用地。

此外,随着农业生产方式的改变,农田的面积也会因为规模化经营而减少。

这些经济因素使得土地利用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二、人口增长人口的快速增长也是土地利用变化的重要动力之一。

人口的增加导致城市扩张、农村城镇化进程的加速,从而使得土地被用于建设居民住宅、道路交通等基础设施。

此外,人口多样化的需求也会促使土地利用类型的多样化,满足不同人群的生活需求。

三、自然资源自然资源的分布和可利用性也是土地利用变化的重要驱动力。

一些地区由于土壤肥沃、气候适宜等自然条件,适合用于农业生产,因此农业用地占据主导地位。

而一些地区则由于地形复杂、生态环境脆弱等原因,只能用于保护性利用或者不适宜用于人类活动,因此很少被开发利用。

四、政策导向政府的政策导向也会对土地利用变化起到重要的影响。

在一些发展中国家,政府通过土地承包、农村集体经济等政策来推动农地的集约利用,以提高土地生产率。

而在一些发达国家,政府鼓励城市更新和土地再开发,以优化土地使用效益。

政府的政策导向对土地利用变化的速度和方向起到了重要的引导作用。

五、社会需求社会需求也是土地利用变化的重要因素。

随着人们对生活环境质量的追求,对于城市绿化、自然保护区等需求逐渐增加,因此部分土地被转用为公园绿地、自然保护区等。

此外,随着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新兴产业的出现也引发了土地利用类型的变化,例如科技园区、生态农业等。

六、全球变化全球变化对土地利用变化也产生了影响。

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丧失等全球性问题使得一些地区需要重新调整土地利用策略,以适应变化的环境条件。

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

黑土区土地利用与土地覆盖变化及驱动力分析1.世界黑土区的基本情况黑土地在世界上仅有三大块, 除了东北黑土地外, 还有两块分布在乌克兰大平原和美国密西西比河流域。

黑土有机质含量大约是黄土的十倍, 是肥力最高、最适宜农耕的土地, 因此世界三大黑土区先后被开发成重要的粮食基地。

乌克兰大平原的面积约为 190 万平方千米, 美国密西西比河流域的面积约为 120 万平方千米, 它们和东北黑土地一样,都分布在四季分明的寒温带, 由于植被茂盛, 冬季寒冷, 大量枯枝落叶难以腐化、分解, 历经千百年形成了厚厚的腐殖质, 也就是肥沃的黑土层。

乌克兰大平原和美国密西西比河流域的地势平坦, 坡地较少, 土壤主要受到风的侵蚀, 在 20 世纪二、三十年代, 由于过度毁草开荒、破坏地表植被, 水土流失严重, 这两个地区相继发生破坏性极强的“黑风暴”。

1928 年,“黑风暴”几乎席卷了乌克兰整个地区, 一些地方的土层被毁坏了 5 至 12 厘米, 最严重的达20 多厘米。

在美国, 1934 年的一场“黑风暴”就卷走三亿立方米黑土, 当年小麦减产 51 亿公斤, 举国震惊。

为保护黑土地免受侵害, 国外两大黑土区都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 围绕合理规划土地和建立科学耕作制度等开展研究, 大举营造农田防护林, 采取保土轮作、套种、少耕、免耕等办法, 充分发挥耕作措施与林业措施相结合的群体防护作用, 经过 40 年的治理, 已见成效。

我国黑土区的开发比国外两大黑土区晚, 大规模开荒垦殖始于 20 世纪五、六十年代。

由于东北地区人口激增, 高强度的农林开发, 造成水土流失和黑土退化严重。

近 20 年来, 我国已逐步加大了对黑土地水土流失治理的力度。

(刘爱华,2006)12.研究土地利用与土地覆盖变化的优化模型2.1CA-Markov 模型在土地利用模拟研究中的应用土地利用变化模拟研究已经成为土地利用变化研究的重点,是当今土地利用变化研究中的前沿和热点课题。

土地利用变化驱动力分析研究

土地利用变化驱动力分析研究

土地利用变化驱动力分析研究土地利用变化是指一定时期内,土地利用类型及其空间格局的变化。

在土地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土地利用变化直接关系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因此,对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力进行研究是十分必要的。

一、自然因素驱动土地利用变化自然因素是土地利用变化的基础条件,其中最重要的是面积、地形地貌、土壤和气候。

在这些因素的作用下,土地利用类型和空间分布随着时间发生了变化。

例如,在地貌起伏大的山区,农业区往往集中在低海拔地带,而城市的发展往往受地形的制约,在洼地或河流周边发展较为集中。

二、经济因素引导土地利用变化经济因素是人类社会中导致土地利用变化的最主导因素之一。

随着人口增长和城市化的发展,土地市场需求不断提高,因此经济因素成为了推动土地利用变化的重要力量。

经济因素主要表现为农村城市化、工业化和交通建设等方面。

农村城市化的发展使得许多农业用地逐渐转为工业用地或住宅用地,而工业化和交通建设的发展又使得许多原本未利用的土地被利用起来。

三、社会、文化因素驱动土地利用变化除了自然和经济因素外,社会、文化因素也是影响土地利用变化的重要因素。

社会因素包括人口、科技、文化和制度等方面。

例如,人口的增加会导致土地利用类型的变化,例如农业用地转为住宅和商业用地。

同时,科技和文化的发展也会影响土地利用类型的变化,例如城市化的发展使得城市公园和绿地的建设较为常见,而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也会导致建设海堤和水利工程等土地利用类型的变化。

四、政策因素影响土地利用变化政策因素是指政府制定的各种土地管理政策,包括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权出让、土地使用税等方面。

政策因素在土地利用类型和空间分布上起着非常重要的引导作用,例如政府出台的环境保护政策会提高生态保护用地的占比,而土地政策的变化也会影响到城市化和农村发展的速度和方向。

综上所述,自然、经济、社会文化和政策因素是影响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驱动力。

在未来土地利用规划和管理工作中,要通过科学的方法尽量减少负面影响,使得土地的使用更加高效、合理和可持续。

贵州花江示范区土地利用变化及驱动力分析

贵州花江示范区土地利用变化及驱动力分析

贵州花江示范区土地利用变化及驱动力分析作者:崔蕾来源:《科教导刊·电子版》2016年第06期摘要为了探究贵州花江示范区土地利用变化状况及驱动力因素,选取示范区2005-2010年土地利用变更的遥感数据资料,运用土地利用动态指数和程度分析方法,把定性和定量分析结合起来,从土地利用数量变化、速度变化和程度变化3方面探讨土地利用变化特征及驱动力因素。

结果表明:人口增长、经济利益、政策制度是影响贵州花江示范区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驱动力。

关键词土地利用变化驱动力花江示范区中图分类号:X171 文献标识码:A0引言土地资源作为一切资源之首,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因此土地利用变化研究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而驱动土地利用变化的因素复杂多样,对此土地利用变化综合研究客观上要求在中小尺度上展开。

喀斯特地区作为地球表层一种典型的脆弱生态环境区域类型,无疑成为土地利用变化研究的热点地区。

本文以喀斯特地区具有代表性的贵州关岭—贞丰花江示范区为研究对象,对过去的土地利用变化情况进行分析总结,并对其驱动力进行尝试性探讨,以期使喀斯特地区土地利用和经济发展更好地和谐共生。

1研究区概况花江示范区位于贵州省西南部,关岭县南、贞丰县以北的北盘江花江峡谷两岸,示范区总面积5162.11hm2,喀斯特面积占总面积的87.92%,海拔500~1200米,相对高差700米,是贵州高原上一个典型的喀斯特峡谷区。

区内平均温18.4℃,≥10℃年积温6542℃,年降水量1100mm,气候冬春温暖干旱,夏秋湿热。

2010年总人口8612人,其中农业人口占89.7%,农民人均纯收入5390元,产业结构中仍以第一产业为主,第二、三产业有明显上升趋势。

2土地利用变化分析2.1土地利用类型的面积变化根据获得的遥感数据资料,整理出2005-2010年花江示范区土地利用变化的基本数据,从数量方面分析该示范区土地利用类型变化总态势和土地利用结构的变化。

农地利用变化的驱动力研究综述

农地利用变化的驱动力研究综述
农 户层 面的 土地利 用 变化 研 究。
关键 词 : 农地 ; 土地利 用 变化 ; 动 力 驱 中图分类 号 : 3 1 F 0 文 献标识 r : aA -  ̄ 文章编 号:0 9 2 7 ( 1)4 0 3 — 3 10 — 2 72 00 — 0 2 0 0
土地 利用 / 被是地 球 表层 人地 相互 作用 形成 覆 的景观 系统 。 在这一 复 杂的非 线性 系统 中 , 自然要 素 ( 形、 地 气候 、 土壤 、 文 与植 被 ) 约 着 土地 利 用 的 水 制 方式 、 结构 与布局 。 论 自然条 件 , 是社 会 、 济人 无 还 经 文 因素都是 通过 土地 利用 的类 型和方 式来 影 响土地 利用 强度 和土地 利用 变化 的速率 。 者交 叉叠合 , 两 对 的统一 。 根据研 究 的角度 , 地 利用 变化 的驱动 力研 农 究大 致可 分 为农 地 利用 方 式 变化 的驱 动力 研 究 、 农 地集 约利 用 / 用强 度变 化 的驱 动力 研 究 、景 观破 利
响 。宇振 荣等 (0 1利用 曲周 县统 计数 据并 通过 地 20 )
碎的驱动力研究以及其他方面变化 的驱动力研究四
个 部分 。


农 地利 用变化 的驱 动力研 究
( ) 析农 地利 用方式 变化 的驱 动 因素。从 区 一 分
域 角 度看 ,i 等 (06 和 R m r 等 (99 认 Xa J 20 ) o eo o H 19 ) 为人 口增加 、 交通发 展 和城市 扩展 , 尤其 是城 市扩 展 吞 噬 了大量 的农业 用地 。赖存 理 (0 0 定性 分析 了 20 )
点是人文社会因素 ,其中包括居民的生存和消费需 求的增加 、 民认识水平 的提高、 居 生产技术的进步 、

土地利用变化研究现状

土地利用变化研究现状

土地利用变化研究现状土地利用变化是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也是全球环境变化研究的重要领域之一。

随着人口增长、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土地利用方式和格局发生了显著变化,这些变化对生态系统服务、气候变化、粮食安全等诸多方面产生了深远影响。

因此,深入研究土地利用变化对于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土地利用变化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

在城市地区,建设用地不断扩张,吞噬着周边的农田和绿地。

高楼大厦拔地而起,道路网络日益密集,导致城市热岛效应加剧,生态平衡被打破。

而在农村,随着农业现代化的推进,大规模的农田集中化经营逐渐取代了传统的小块分散式农田,同时,一些农村地区由于人口外流,出现了土地撂荒的现象。

在土地利用变化的研究中,驱动力的分析是一个关键环节。

人口增长是推动土地利用变化的重要因素之一。

随着人口的增加,对住房、基础设施和粮食的需求也相应增长,这促使了建设用地的扩张和农业用地的集约化利用。

经济发展也是不可忽视的驱动力。

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使得对工业用地和商业用地的需求急剧上升,从而导致土地用途的转变。

政策因素在土地利用变化中同样发挥着重要作用。

例如,政府出台的土地保护政策、城市规划政策以及农业扶持政策等,都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土地的利用方式和格局。

技术的进步为土地利用变化的研究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遥感技术的应用使得我们能够大范围、长时间序列地监测土地利用的变化情况。

通过卫星影像,可以清晰地看到不同时期土地覆盖类型的变化,为研究提供了丰富的数据来源。

地理信息系统(GIS)则为数据的管理、分析和可视化提供了强大的工具。

借助 GIS,研究人员可以对土地利用变化进行空间分析,揭示其空间分布规律和趋势。

此外,模型方法在土地利用变化研究中也得到了广泛应用。

例如,基于系统动力学的模型可以模拟不同驱动因素作用下土地利用变化的未来情景,为土地利用规划和政策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然而,当前土地利用变化研究仍面临一些挑战。

北部湾经济区土地利用变化及其驱动力研究

北部湾经济区土地利用变化及其驱动力研究

情 况,对影响北部湾经济 区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 力进行分析 ,得 出影响 北部 湾土地利 用变化的主要驱动 因素有 自然 因素驱动力 和社会 经济因素驱动 力两个方面 ,其 中 自然 因素驱动 力包括 气候 、地形地貌和土壤 ;社会经济 因素驱动力 包括经济 因素、人 口 因素、城 市化水平 、政策 因素。
总第 1 4卷 1 3期 5
21 0 2年 5月
大 众 科 技
P uar in e& Te h oo y op l e c Sc c n lg
Vo .4 Nof L1 . i Ma 2 2 y 01
北部湾经济 区土地利用变化及其驱动力研 究
姚静林 杨小雄
( 广西师范学院资 源与环境 工程 学院 ,广西 南宁 5 0 0 ) 3 0 1
e o o cfco rvn re i cu e ee o o cfc o , o u ai n fco s t e u b n z t n lv l p h y fco . c n m t r d i i gf c l d dt c n m t r p p lt t r, h r a iai e, o c t r i a s o n h i a s o a o e a s
e o o cz n , h h e c n mi o e t et r e— y a n s a s r b a e , erl d u em p e o ti d On a o eb s , en mb r h n e o ln s r c u e ln s r n i o a we n b v ai t u e a g f a d u e s u t r , a d u e t s i n sh c t a t ma r ,r go a i e e c f a d u e c a g swe e a ay e n 1 9 — 0 0 a d 2 0 — 0 1a d d v n o c f i u Gu fE o o c t x e i n l f r n e o ln s h n e r n z d i 9 0 2 0 n 0 0 2 1 , r i g f r e o Beb l c n mi i d l n i Zo e ln s ha g sa ay e ,t e man d i i g f co s o a d u e c a g n t e Beb l we e o t n dt a sn t r a t r n d u e c n e wa n lz d h i r n a t r fln s h n e i h i u Gu f r b a e , ti au a fc o a v i h l s

城市规划中的土地利用变化驱动力分析

城市规划中的土地利用变化驱动力分析

城市规划中的土地利用变化驱动力分析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土地利用变化成为了城市规划中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

土地利用变化不仅直接影响城市的空间结构和功能布局,还对城市经济、社会和环境产生深远的影响。

因此,深入分析城市规划中的土地利用变化驱动力,对于合理规划城市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经济驱动力经济驱动力是城市土地利用变化的重要因素之一。

经济发展水平和产业结构的变化,直接影响着城市土地的利用方式和空间布局。

例如,随着工业化进程的推进,传统的工业区逐渐扩大,工业用地需求增加,导致城市边缘地区的农田被转化为工业用地。

另外,随着服务业的兴起,商业和办公用地的需求也相应增加,这会导致城市中心区域的土地利用方式发生变化。

二、人口增长和城市扩张人口增长和城市扩张是城市土地利用变化的重要驱动力之一。

随着人口的增加,城市需要提供更多的住房和基础设施,这将导致城市边缘地区的土地被用于住宅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

此外,城市扩张还会导致农田和生态环境的破坏,对可持续发展造成不利影响。

因此,在城市规划中,需要合理控制城市的扩张速度,保护农田和生态环境。

三、交通和基础设施建设交通和基础设施建设也是城市土地利用变化的重要驱动力之一。

交通网络的发展和改善,会直接影响城市各个区域的可达性和交通成本。

例如,新建的高速公路和地铁线路,会使得远离市中心的地区变得更加便捷,从而吸引更多的人口和产业向外围地区扩散。

此外,基础设施建设也会对土地利用产生影响。

例如,新建的大型商业综合体和体育场馆,会对周边土地的利用方式产生重大影响。

四、政策导向和规划目标政策导向和规划目标是城市土地利用变化的重要驱动力之一。

政府的政策和规划目标,会直接影响土地利用的方式和方向。

例如,为了保护农田和生态环境,政府可能会出台一系列的限制性政策,限制城市的扩张速度和用地规模。

另外,为了促进经济发展和产业升级,政府可能会出台一系列的鼓励性政策,吸引投资和产业向某些特定区域集聚。

土地利用动态变化模型的研究综述

土地利用动态变化模型的研究综述

文章编号:1002-8743(2006)S1-0022-05土地利用动态变化模型的研究综述梁治平,周 兴(广西师范学院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广西南宁530001)摘 要:土地利用动态变化模型已成为土地利用变化研究中重要的系统方法.根据不同的研究目的,可以构建不同的土地利用动态模型.该文分析了模型构建的三个重要组成部分,并将当前使用广泛的模型根据其差异性分为土地利用程度变化模型、土地利用空间变化分析模型和土地利用变化及影响模型三大类,通过分析指出了这些建立在不同空间分析基础之上的动态模型在表现形式和分析能力上各有其不同的优缺点.关键词:土地利用;土地利用动态变化;模型方法中图分类号:F301124 文献标识码:A1 引 言土地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且无法替代的自然环境资源.随着人口—资源—环境矛盾的日益加剧,土地利用动态变化的研究已成为近年来土地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同时,由于土地动态变化研究中所涉及的很多因素存在不确定性.而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必须客观地对待这些不确定性因素的真实存在,要把握其规律、预测和评价不确定性因素所带来的风险并研究相应对策,则需要建立土地利用动态变化模型,通过这些模型有效地把握土地利用的变化规律,综合分析影响土地利用的各种因素,从而使土地资源能够更加合理、有效地使用.土地利用动态变化模型经历了由静态到动态,由简单到复杂的演变过程.早期的土地利用模型着重于论述静态的空间格局.如杜能的农业区位论、韦伯的工业区位论以及克利斯特勒的中心理论等即为这类概念模型的代表.这类模型至今仍有助于理解土地利用变化的规律[1].1980年以来,随着对全球化研究的兴起,地学界利用遥感技术对不同区域的土地利用变化现象进行了大量的案例研究,在这些案例研究的基础上,又陆续提出了一系列分析区域土地利用变化的模型和模型框架[2].1990年之后,土地利用动态变化模型呈现出了三个重要的发展趋势:一是时间动态模型模拟与空间格局分析和地理信息系统的结合.土地具有区域差异性,因而空间格局成为分析和理解地区内空间现象、过程和机制的重要因素,随着地理信息系统及其分析技术的改进,系统过程模拟与空间格局分析的结合就成为必然;二是遥感数据的广泛应用.遥感技术的特点是分辨率高,对土地利用和土地覆被变化的监测和数据分析起着重要的作用;三是对自然要素与社会、经济和人文要素的结合.人类对土地的利用是土地利用动态变化的直接驱动力,因此在模拟土地动态变化时要将其纳入到变化模型中.Ξ2 模型的构建数学模型是学术研究的一种系统方法,通过建立数学模型来对土地利用进行动态监测开创了土地利用研究的新途径.根据不同的研究目的,土地利用动态变化模型可以采取不同的形式和结构.一般地说,它是用于研究不同的土地利用类型发生变化的动因、过程及其对环境、生物、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影响因此,一般的土地利用模型由土地利用变化的动因、变化过程和土地利用变化对周边的影响及后果Ξ收稿日期53作者简介梁治平(),男,广西梧州人,硕士研究生,从事土地利用与规划的研究2006年6月 广西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Jun.2006第23卷专刊 Journal o f G ua ngxi T ea cher s Educa tio n U n iver sity (N a tura l Sc ience Editio n )V ol.23Suppl..:200-12-0:1982-.这3部分组成.2.1 土地利用变化的动因造成土地利用动态变化的因素很多,K asperson 认为在环境典型带中,人类方面的驱动力因素主要有[3]:人口、技术水平、富裕程度、政治经济结构、信任与态度.国外有关研究人员认为土地利用变化的原因有[1]:土地利用决策失误、社会经济的变化、人类价值的变化等.HDP 计划指出,影响因素可分为直接因素和间接因素,间接因素包括6个方面:人口变化、技术发展、经济增长、政治与经济政策、富裕程度和价值取向,它们通过直接因素作用于土地利用[4].以上各观点中影响土地利用动态变化的因素是相对独立而又交互作用的,其影响方式和程度往往极为复杂,难以通过简单的统计方法予以区别开来.2.2 变化过程土地利用动态变化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它既包括类型的变化,也包括类型不变的情况下操作方式的改变.其变化可划分为两类:改造与变异,前者是指有一种土地覆被类型转变为另一类土地覆被类型,如由农业用地转为非农业用地;后者指土地覆被类型内部的变化,如工业用地转变为商业居住用地的变化[4]、[5].2.3 土地利用变化对周边的影响及后果土地利用动态变化是人类活动影响的结果,而这些变化也会反作用于周边的环境.因此在构建模型时要充分考虑土地利用变化对区域和全球生物化学循环的影响,对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影响,以及对区域小气候的影响.同时土地利用动态变化不单是对自然环境造成影响,还对人类的经济活动和社会环境等人文因素造成深远的影响,为此,一些学者在充分考虑了这些因素后,开发出了用以评价土地利用变化对经济和社会造成影响的模型.3 土地利用动态变化模型的分析从模型的系统性出发,可将模型分为两大类:经验性诊断模型和概念模型[6].前者通常基于大量的土地利用变化数据和社会统计数据,将土地变化与引起变化原因建立起联系;后者则基于一定理论对土地利用变化主体的个人行为和社会群体行为进行解释.在此基础上,还可以根据模型的差异性将土地利用动态变化模型分为土地利用程度变化模型、土地利用空间变化分析模型和土地利用变化及影响模型.Lambi n 研究表明,动态的基于过程的模拟模型比经验的、随机和优化模型在描述表达土地管理决策过程时更有用.本文对这些模型进行了如下的比较分析:3.1 土地利用程度变化模型土地利用程度变化模型是建立在对土地利用变化本身的历史过程进行描述的基础上的.根据刘纪远先生等提出的土地利用程度的综合分析方法[7],将土地利用程度按照土地自然综合体在社会因素影响下的自然平衡状态分为若干级,并赋予分级指数,从而给出了土地利用程度综合指数及土地利用程度变化模型的定量化表达式.土地利用综合指数模型的数学表达式为:L =100×∑ni =1A i ×C i ,式中,L 为某区域土地利用程度指数;A i 为第i 级的土地利用程度分级指数;C i 为第i 级土地利用程度分级面积的百分比;n 为土地利用程度的分级数.土地利用程度变化值表达式为[8]:△I =I I ={∑=×(∑=×)}×,式中,I 、I 分别为时间和时间的研究区域土地利用程度指数;为第级土地利用程度分级指 梁治平,周 兴:土地利用动态变化模型的研究综述23 b-a b -a n i 1A i C i b -ni 1A i C i a 100a b a b A i i数;C ib 、C ia 分别为时间a 和时间b 第i 级土地利用程度面积.如△I b -a 为正值,则该区域土地利用处于发展期;否则处于衰退期.土地利用程度综合指数模型主要反映土地利用的广度和深度,同时能够反映区域土地利用的集约经营程度,适用于土地利用程度的综合评价.该模型的优点是简明扼要、操作简便,因此应用比较广泛.它的缺点是只考虑土地监测期间的土地数量变化,忽略了土地利用空间区位的固定性与独特性,对土地利用动态变化的过程和相关属性反映不出来.同时,该类模型也无法测算和比较区域土地利用变化的总体性和综合程度,对一些土地利用变化比较快的,如城市周边利用类型转变较快的“热点”地区识别不来.3.2 土地利用空间变化分析模型土地利用空间变化分析模型是土地利用动态模型在土地类型转化上的一种模式,该模型更加注重土地数量和土地类型在空间上的转变,因此能够为研究土地利用动态变化的空间过程和强烈程度提供更加精确和丰富的数据.3.2.1 土地利用动态度模型土地利用动态度模型分为单一土地利用类型动态度模型和综合土地利用动态度模型.动态度指数能综合考虑研究时段土地利用类型间的转移,可以反映出区域土地利用变化的剧烈程度,便于在不同空间尺度上找出土地利用变化的热点区域,是分析土地利用空间动态变化的主要模型之一.(1)单一土地利用类型动态度模型单一土地利用类型动态度表达的是某研究区一定时间范围内某种土地利用类型的数量变化情况,其表达式为:k =u b -u a u a ×1T×100%,式中:k 为研究时段内某一土地利用类型动态度;u a 、u b 分别为研究期初及研究期末某一种土地利用类型的数量;T 为研究时段长,当T 的时段设定为年时,k 的值就是该研究区某种土地利用类型年变化率.(2)综合土地利用动态度模型某一研究样区的综合土地利用动态度可表示为:L C =∑ni =1△L U i-j 2∑n i =1L U i×1T ×100%,式中:L U i 为研究期初i 类土地利用类型面积;△L U i -j 为研究时段内i 类土地利用类型转为非i 类(j 类)土地利用类型的面积;T 为研究时段,当T 的时段设定为年时,L C 的值就是该研究区土地利用类型年变化率.土地利用动态度模型可以测算和比较区域土地利用变化的总体情况,还可以结合GIS 的强大分析功能进行模拟和定量分析,因此其分析能力得到了更进一步的加强.该模型的不足之处在于忽略了土地利用变化由于空间区位的不同所产生的双向转变过程,它仅考虑了单向土地利用类型之间的相互转化过程,因此对转化慢但增长快的土地利用类型,特别是城市建设用地的动态变化情况严重低估了.同时,运用模型的测算过程不能识别和反映土地快速扩展的态势,与实际情况出入较大.3.2.2 地类转换的空间关系分析模型城镇用地乱占耕地是造成耕地大量流失的主要原因之一.为了定量分析城镇用地的扩张与耕地流失之间的空间关系,学者们提出了邻接度指数的概念,该概念的意义在于能够反映地类扩展过程中占用其他类型用地的可能或趋势.模型公式为:=ΠT ,式中为研究区内城镇用地与耕地之间的空间邻接度;为研究区内两地类所有共享弧段的长度之和;T 为研究区内城镇用地所有图斑面积之和同样我们也可以运用来计算特定地类图斑与某地类图24 广西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A t C b b :A t C b b .斑的邻接度.3.2.3 空间格局的变化与重心转移模型区域土地利用空间变化的总体特征是类型重心的迁移,这一特征可以用重心坐标的变化来反映.重心坐标的计算方法类似于人口分布重心模型,其模型为:X t =∑n i =1(C ti×X i )∑n i =1C ti ,Y t =∑ni =1(C ti ×Y i )∑n i =1Cti,式中:X ,Y 分别表示第t 年某土地利用类型分布重心的经纬度坐标;C ti 表示第i 个小区该类型的面积;X i ,Y i 分别表示第i 个小区几何中心的经纬度坐标.土地利用空间格局的变化与重心转移模型能够反映区域土地利用空间格局的变化,并为土地利用类型质量的总体变化趋势提供定性的分析.3.2.4 空间变化的主导模型多度和重要度指数是空间变化的主导模型所要求出的指标[10],多度是为了描述各种变化类型的空间分布频次,在借鉴土地空间结构的分析方法的基础上[9],提出土地利用变化类型的多度指数与计算方法[10],该模型计算公式为:D =N i N×100%,式中:D 为某种土地利用变化类型的多度;N i 为该种变化类型的斑块数;N 为该区域全部变化图斑的图斑总数.其意义是区域土地利用变化过程中特定变化类型图斑数占所有变化图斑数的比率.重要度可定量表示各变化类型对区域土地利用变化的重要程度,揭示空间变化的主导类型,从而反映区域土地利用变化的方向.是多度与面积比的综合表示.公式为:IV =D +B ,式中:IV 为某种土地变化类型的重要度;D 为该变化类型的多度;B 为该变化类型的图斑总面积占所有变化图斑总面积的百分比.3.3 土地利用变化及影响模型土地利用变化及影响模型(CLU E )是被实践证明为动态模型中比较完善的,它运用GIS 技术和系统动力学理论,实现了对土地利用空间分布变化的模拟.整个模型分为两个部分:非空间的土地类型需求分析部分和空间土地类型分配分析部分.其中,第一部分是依据土地利用变化的人文驱动力得出对各土地类型需求;第二部分是结合各驱动力的空间位置进行各土地类型的分配.该模型的相关公式为:CO V ER x ,y ,t ,c =β0+β1×FAC T x ,y ,t ,1+β2×FAC T x ,y ,t ,2+…,式中:CO V ER x ,y ,t ,c 为土地利用类型c (如耕地)第t 年在网格(x ,y )中所占的面积比重(%);β为影响因子f (如人口)的回归系数;FAC T x ,y ,t ,f 为第t 年影响因子f 在网格(x ,y )的值(如人口密度).该公式可以完成模型分析的第一步,即多元回归分析,在此基础上再进行土地利用变化的预测分析,其计算公式为:REC -CO V ER 0x ,y ,t ,c =β00+β01×FA CT 0x ,y ,t ,1+β02×FA CT 0x ,y ,t ,2+…(大尺度),CO V ER 1x ,y ,t ,c =CO V ER 1x ,y ,t -1,c +[(RE G -CO V E R 1c ,y ,t ,c -CO V E R 1x ,y ,t-1,c )×I T F 1c ×RCH x ,y ,c ,t ](小尺度),式中:RE G -CO V ER 0x ,y ,t ,c 为在较大规模尺度上,某种土地利用类型c 在某年t 于网格(x ,y )中通过回归模型所计算的面积百分比;β0f 为较大规模尺度上影响因子f 的回归系数;FAC T x ,y ,t ,f 为在较大规模尺度上某一影响因子f (如人口密度)在网格(x ,y )及年的值O V R x ,y ,,为小规模尺度上土地利用类型于年在网格(x ,y)中的面积比重;R x ,y ,,为比例系数;I T F 为在较小规模尺度上土地利用类型在网格(x ,y )内的回归预测结果与实际分布状况之间的差值,可取正负通过以上模型所得出的 梁治平,周 兴:土地利用动态变化模型的研究综述25 t .C E 1t c c t CH t c 1c c .结果,即回归布局状况,可以说明各种土地利用类型在不同规模尺度上空间的总体分布趋势.土地利用变化及影响模型(CLU E )通过对影响土地利用变化的自然和人文驱动力的定量化来确定土地利用的类型,是一个空间多尺度、定量描述土地利用变化空间分布的模型,常用来模拟较短时间内的土地利用变化(一般为20年).它具有以下优点:①土地利用变化及影响模型认识到了规模对土地利用变化的影响的问题,并对这种影响土地利用的规模效应进行了量化,从而可以对各种规模尺度的土地利用进行研究,特别是城市周边土地利用变化的“敏感地区”;②该模型充分考虑到了影响土地利用动态变化的各种因素,能够对土地利用非线性变化的过程以及空间布局变化中相互作用的因素进行模拟分析.但是,土地利用变化及影响模型对土地利用变化过程中的非连续性因素(如土地利用类型的突然导入等问题)还不能很有效地模拟,无法对其相互间的作用过程与机制进行分析.4 结 语针对土地利用动态变化的涵义与研究内容,本文对几种主要的模型进行了分析和综述,并指出了这些模型存在的优缺点.而土地利用动态变化研究方面建立的模型远不止以上所述,它们对土地利用变化研究起到积极的作用,并不断地深化和走向成熟.但由于数据可得性的限制,对土地利用变化机制的理论研究不足,模型在许多方面还需要概化等原因,使得在使用模型研究一些问题时带有很强的主观性和片面性.面对同样的数据,使用不同的模型,或者从不同的观点出发往往会得出相反的结论.因此,作者认为土地利用动态变化模型的在构建时,首先要拓宽对土地利用的分析角度,充分考虑如社会、经济等非量化或定性的因子,增强模型的解析能力.其次土地利用动态变化模型应该能反映和揭示土地利用变化和空间分布的未来趋势.最后是要简化模型方程,使得模型可以在不同的区域、不同的研究中得到更广泛的应用.参考文献:[1]史培军,宫 鹏,李晓兵,等.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变化研究的方法与实践[M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992100.[2]王秀兰,包玉海.土地利用动态变化研究方法探讨[J ].地理科学进展,1999,18(1):81287.[3]孙丹峰,杨冀红,刘喜顺.高分辨率遥感卫星影像在土地利用分类及其变化监测的应用研究[J ].农业工程学报,2002,18(2):1602164.[4]李秀彬.全球环境变化研究的核心领域———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的国际研究动向[J ].地理学报,1996,51(6):5532538.[5]顾朝林.北京土地利用覆盖变化机制研究[J ].自然资源学报,1999,14(4):3072312.[6]李秀彬.土地利用变化的解释[J ].地理科学进展,2002,21(3):1952203.[7]攀玉山,刘纪远.西藏自治区土地利用[M ].北京:科学出版社,1994.25228.[8]王思远,刘纪远,张增祥,等.中国土地利用时空特征分析[J ].地理学报,2001,56(6):6312639.[9]蔡云龙.土地结构分析的方法及应用[J ].地理学报,1992,47(2):1462155.[10]朱会义,李秀彬,何书金,等.环渤海地区土地利用的时空变化分析[J ].地理学报,2001,56(3):2532259.[责任编辑:班秀和]26 广西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

土地利用结构研究综述

土地利用结构研究综述

呈现总量多 、 人均占有量少 、 土地及耕地后备资源 少 的状 况 。随着 城市 化和 工业 化对 土地需 求 量 的
不 断加 大 以及 人 口 的不 断增 加 , 土地 资源 稀 缺 的 基本 国情 势必 使 得人地 矛 盾 E t 益激化。
于1 9 世纪前期对德国南部地区的土地利用结构

41 —
西安石 油大学学报( 社 会 科 学 版 )
要 集 中在土 地利用 分类 与相关 图形 的制作 以及 区
域土 地利用 变化 驱 动力 的研 究方 面 , 土地 利 用 规
2 2 卷 6 期
地理 学家胡 焕庸 首次 开展 了 比较 系统 的土地利 用
调查研 究 。与 此 同时 , 金 陵 大学 仆 凯 教授 针 对 中
题, 为此, 通过 总结 国内外学者从 最初 的土地利用调查和 简单 的定性研 究变为 目前借 助信 息技 术 , 构建数 学和 物理模型 , 广泛地对土地资源、 生态环境 、 经济 学等 多交叉 学科 的综合性研 究成果 的基础上 , 针对土地利 用结构
未来的研 究方 向提 出 自己的观 点 , 以期为我 国土地利 用结构的研 究和 管理提供理论依据 。
西安 石油大学学报( 社 会 科 学 版 )
土 地 利 用 结 构 研 究 综 述
王 烨
( 江苏省土地开发整理 中心 , 江苏 南京 2 1 0 0 1 7 )
摘 要 :合 理 利 用 土 地 、 调 整土地利用结构、 实现 土地 资 源 的优 化 配 置是 各 个 国 家和 地 区都 亟 待 解 决 的 问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划也 只停 留在传 统 的建 设性或 蓝 图规划 方面 。而 在 英美 等一 些发 达 国家 , 其 土地 利 用 规划 主 要 是 将一 定范 围 内的土 地 划 分成 不 同的利 用 区域 , 从 而根 据利用 区域分 布 图来界定 各类 用地 的范 围及 位置 … - 2 0 。

区域耕地面积变化及驱动机制研究——以常德市为例

区域耕地面积变化及驱动机制研究——以常德市为例
e o o ,t e a a c me to ce c n e hn lgy h nc e s fpo ulto .I he e ,i rs o s o di e e t c n my h dv n e n fs in e a d t c o o ,te i r a e o p a in n t nd n e p n e t f r n f
H n gi l r nvrt hn sa40 2 P 3 C lg eore n n i n n l c re H n u c A r ut a U i sr C agh 1 18,R m e ul ei . oeeo suc dE v omet iw , u l fR a r aS e
摘 要: 针对常德市 19~05 9620 年耕地数量变化情况进行分析 , 试图揭示常德市快 速城市化进程 中耕地面积变化的驱动机制 。
研究结果表明 : 根据 建立的驱动因子指标体系, 采用 主成分分析法 , 发现影响常德市耕地变化的主要驱动力为人 口增 长 、 社会发 展、 农业科技进步因素 。通过构建 多元线性 同归模型 , 进而提 出常德 市加强耕地保护的具体对策措施。
d i ig fr e . p cf o n e me s rswe eb o g t mh r n c s s e i c c u tr a u e r r u h v o i i f .
Ke y wor :c a g f ut ae a d d M n oc ; to f r cp l o o e t C a g ect ds h n eo lv tdln : r gfre meh do i ia mp n n; h n d i c i pn c y
湖南 农 业科 学
20 .6 :3 ~ 3 ,5 0 8 ( ) 13 15 10

文献综述样板(4000字左右)

文献综述样板(4000字左右)

北京市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及其驱动因子研究文献综述当今世界,随着人口数量的急剧增加和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人类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规模改变着自身赖以生存的地球环境,并由此产生了一系列全球环境变化问题。

在人类活动导致的全球环境变化中,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和工业化过程起着决定性作用[1]。

1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国内外研究进展1.1国外主要研究进展国外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的研究按照时间顺序,主要分为以下三个阶段:(1)20世纪50年代,主要开展自然资源的持续不间断调查,多个国家和地区相继建立多种土地利用监测体系。

①20世纪60年代美国开始运用制图自动化技术和遥感技术研究土地利用变化。

1971年采用部门协同合作的方式编制了全美国1:10万和1:25万土地利用现状图。

②20世纪60年代瑞士开展土地利用变化研究并定期绘制监测图。

20世纪70年代监测主体开始以航空照片为主进行土地利用变化研究[2]。

(2)20世纪80年代,环境问题成为全球瞩目的焦点问题。

这一时期由人类活动引发的大量环境问题涌现出来,严重影响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国际社会也日益关注环境问题。

这一时期研究重点在于土地类型的分析和光谱特征的分析上,缺乏对于宏观机制的调查研究[3]。

(3)20世纪90年代,随着1995年LUCC计划的实施,土地利用/土地覆被研究又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国外这一时期的研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1995年欧洲由国际应用系统研究所(IIASA)发起了―欧洲和北亚地区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模拟‖项目,主要研究分析欧洲和北亚1990年至1995年的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的空间演变特征、环境效应和时间动态特征。

②20世纪90年代日本由日本环境署主持开展了―全球环境保护的土地利用研究(LU/GEC)项目‖,③国际应用系统研究所(IIASA)于1995年启动了―欧洲和北亚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模拟‖的3年期项目[4]。

旨在分析1900年欧洲和北亚地区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的空间特征、时间动态和环境效应,并预测在全球环境、人口、经济、技术、社会及政治等因素变化的背景下,该区域未来50年土地利用/覆被的变化趋势,为制定相关对策服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区域土地利用变化驱动力研究综述发表时间:2010-08-09T15:53:38.483Z 来源:《魅力中国》2010年6月第1期作者:陆晓波[导读] 土地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以及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随着人口增长、粮食短缺、环境污染、气候变异等一系列全球性问题的日趋激化,全球性变化研究领域逐渐加强了对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LAND USE AND LAND COVER CHANGE—LUCC)的研究。

(南京农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江苏南京 210095)摘要:土地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以及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随着人口增长、粮食短缺、环境污染、气候变异等一系列全球性问题的日趋激化,全球性变化研究领域逐渐加强了对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LAND USE AND LAND COVER CHANGE—LUCC)的研究。

目前,我国对土地利用变化驱动力分析较为深入,研究成果表明土地利用变化既受自然因素的制约,又受社会、经济、技术、历史等因素的影响,且具有很强的地域性和综合性。

本文综述了国内外一些有代表意义的学者观点,分别从土地利用变化驱动力因素、驱动机制及土地利用变化驱动力分析模型等多个方面进行了具体分析。

关键词:土地利用变化;驱动力;因素;机制中图分类号:N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992(2010)06A-0049-02一、引言土地资源作为一种重要的综合性资源,与人类生产、生活息息相关。

近年来,伴随着全球变化研究的兴起,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LUCC)成为全球环境变化研究的核心。

IGBP(国际地圈——生物圈计划)与IHDP(全球环境变化的人文领域计划)于1993年委任了正式的核心计划委员会,并于1995年联合提出了“土地利用/覆盖变化”研究计划,进行土地利用/覆盖变化研究。

1995年,国际应用系统分析研究所(ILASA)为了推动土地利用/覆盖变化方面的创造性研究和交叉学科研究,以欧洲和亚洲北部为研究对象,确定以发展新方法,提出新概念,对复杂的人类——环境系统进行预测(陈佑启、杨鹏,2005);日本京都大学、国立环境研究所及东京农业大学所做的LU/GEC项目,是为研究全球环境保护而进行的土地利用项目,项目主要对亚太地区土地利用/覆盖情况进行可持续研究等。

随着国际上有关LUCC研究大量开展,自20世纪90年代起我国学者紧跟国际研究动态,开展了一些对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的监测、驱动力、生态环境效应的研究(张芳怡等,2009)。

由于我国具有土地利用条件优越、土地资源数量高度稀缺、土地开发强度大、综合产出率高、耕地流失强度大、土地利用结构急剧变动等一系列显著的驱动特征,因而驱动力及驱动机制成为土地利用变化研究的关键领域,同时也是建立动态模型定量分析和预测土地利用变化的基础。

二、土地利用变化驱动力因素研究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力一般包括自然驱动力和社会经济驱动力。

在自然系统中,气候、土壤、水文3类被认为是主要的驱动力类型。

在社会系统中,社会经济驱动力可分为接驱动力和间接驱动力,直接驱动因素包括:对土地的投入、对土地产品的需求、土地集约程度、土地权属、城市化程度、土地利用政策及土地资源保护态度等,间接驱动因素包括:人口变化、技术发展、经济增长、经济政策、富裕程度和价值取向(郑海金等,2005)。

对于此类研究,我国许多学者从不同尺度、不同角度进行了大量研究,并取得了明显的成果。

例如:李静等(2008)对黄河三角洲土地利用/覆被变化时空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黄河淡水和海洋咸水所控制的水文条件变化等自然因素是该区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的重要驱动因素,基本控制了分布的格局,并影响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的可能性及变化方向。

郭杰、欧名豪、刘琼、欧维新(2009)根据江苏省不同来源耕地数据差异,对江苏1949-2006年耕地数据序列进行修正,探讨了耕地数量变化的主要驱动力,成果表明人口增长与农业科技进步、经济发展和农业结构调整等社会因素是耕地面积变化的主要驱动因子。

王宗明(2009)对2000-2005年三江平原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对植被净初级生产力的影响进行了研究,成果表明人类活动干扰的强度和频率加剧等社会因素是该区域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驱动力。

虽然目前关于土地利用变化驱动力的研究从总体上看大都包括上述的自然和社会经济因素,但这些因素在不同时空、不同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下,不同土地利用方式的作用程度及表现形式还是有所不同的,进行一些特定时期典型区域的土地利用变化驱动力研究是很有必要的。

Zhang K等(2007)指出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研究应包括土地利用/覆盖变化指标体系和热点地区以及关键性区域的研究、自然与社会经济变量的动态监测以及从局部的案例研究到区域与全球过程模拟的研究,其研究重点是“热点地区”、脆弱区与典型地区研究。

国内方面的研究与国际方面相似,学者们通常选择我国“热点地区”、脆弱地区和典型地区。

脆弱和典型地区大多选择受各种因素影响生态环境相对敏感地区或受人文因子影响急剧变化并对生产生活产生巨大影响的地区,如黄英等(2010)就黄果树区域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进行相关研究等。

三、土地利用变化驱动机制研究土地利用变化的动力机制研究是一种典型案例对比分析研究,目的在于提高土地管理中的自然——社会驱动力变化的认识,从而帮助建立区域和全球模型。

其主要内容包括土地利用行为与决策、土地利用变化的动态模拟、从局部的案例研究到区域与全球的过程模拟以及土地利用变化的可持续性研究,其中颇受重视的内容是社会经济机制及土地利用决策的影响(何春阳、史培军,2007),包括:体制怎样影响到具体的土地利用行为,经济发展与政治体制的改变怎样作用于土地利用与土地覆盖变化的过程,大区域范围内的国际性协定、国家的环境与国土政策对土地利用的影响等。

摆万奇(2005)采用系统动力学方法,结合经典的数理统计方法、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对区域性土地利用结构及其驱动因子进行统计分析,将主要驱动力与土地利用类型置于统一的系统中,来考察土地利用的长期动态趋势,较好地模拟了土地利用变化的动态过程,并定量诊断出各驱动因子对区域土地利用结构变化贡献作用的大小。

王思远等(2002)在研究湖北省1996以2000年土地利用时空特征的基础上,对湖北省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机制进行了简单的定性分析,认为人口数量、农业人口比重以及收入增加等经济因素是影响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驱动因子;杨桂山(2001)在研究长江三角洲近50年耕地数量变化过程的基础上,初步探讨了耕地数量变化的主要驱动因子及其作用,导致长江三角洲耕地数量减少的驱动力主要是政策、经济发展和人口增长,耕地数量变化过程中的明显突变主要与国家宏观政策背景相关联,而耕地数量变化的阶段性和持续减少则主要与经济快速发展密切相关,人口增长对耕地减少的驱动也不可忽视;朱会义(2006)等通过对环渤海地区耕地流向及其与人口变化、农业经济发展的关系等进行分析,得出土地管理政策、人均居住用地的增长、农业生产结构调整以及城市扩张是该区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

在驱动机制研究方面,国外的做法主要是通过大量的土地利用变化历史与现状数据获取,并采用多种数学统计分析方法,探讨引起土地利用变化的相关主导因子,建立土地利用变化定性的概念模型与数学模型,在建立模型时,普遍考虑到了影响土地利用变化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因素,并得出结论:在长时间尺度范围上,自然环境条件的改变对土地利用变化起重要的影响,但在短时间尺度内,社会经济条件的变化在土地利用变化中往往起着重要的作用(Bicfk,2001)。

四、土地利用变化驱动力模型研究国际上对土地利用动态变化的研究,很重视系统模型的开发和应用,重点强调大规模、跨学科和综合性,建立了不少不同尺度、不同内容的分析模型。

最初将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相结合的土地利用模型是以Richardo和Von Thunen的地租理论为基础的,研究对象主要是城市土地;F. wu,K. C. Clarke,R. white,M. Batty,H. Couclelis等运用CA(Cellular Automata)模型对土地利用变化特别是城镇用地的动态变化过程进行了大量模拟研究;Zuidema G等运用现IMAGE2.0 (Integrated Model to Assess the Global Environment)对经济因素与气候条件影响下的全球土地覆被变化进行了模拟研究。

目前,国际学者针对土地利用变化建立了区域与全球模型——空间统计模型框架。

区域与全球模型采用综合分析与评价的方法,其主要内容包括对已有区域模型的回顾总结与对比、区域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变化模型建立过程中的关键性技术与问题、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变化及其相关系统的动力机制、发展规划与关键性的环境问题及其影响评价的研究。

例如:Veldkamp、Fresco和Verburg先后提出的并不断改善CLUE模型,能够模拟多种同时发生的土地利用方式变化,广泛运用在世界各地(Turner BL、 SKole D,2005)。

我国研究者除了借鉴国外相对成熟的CLUE模型外还引入其它学科中较成熟的模型来进行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变化的预测。

其中陆续引入或提出了土地利用动态度模型、土地利用程度变化模型、重要度模型、邻接度模型等模型并用于实际案例分析中。

例如:中国农业科学院资源区划所与荷兰瓦赫宁根农业大学合作,在深入探讨土地利用变化驱动因子的综合性、土地利用变化的规模相关性的基础上,建立了中国土地利用变化及其影响模型(CLUE—CH)(陈佑启等,2005)。

该模型包括统计分析模块、人口模块、需求模块与空间布局模块等,并借助GIS的空间分析功能,从多尺度对土地利用的动态时空变化进行模拟,还对中国土地利用时空动态变化与粮食生产的差异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龙花楼(2007)等运用双变量统计分析模型分析了昆山市土地利用变化的社会经济驱动力,通过叠加分析并依据公式建立1987—2000年的土地利用变化矩阵,计算每一覆被类型的“变化减少”或“变化获得”在转换过程的净得失中所占的百分比,得出昆山市1987年和2000年两期栅格化的土地利用图。

黎夏等(2008)将基于GeoCA(地理元胞自动机)的城市扩张模型引入到传统的Location-alb-cation选址模型中,构建一个动态的选址模型框架,探索如何将选址结果建立在动态的、科学的城市形态预测基础上,促使选址结果更具有客观性、先见性和更符合可持续发展。

徐昔保等(2009)基于DUEM模型对兰州市城市土地利用变化进行研究,通过采取种子点、导入综合控制层因、训练模型调整参数等过程模拟分析了兰州市城市土地利用变化。

此外,也有学者从水文、温度、地质、地貌、土壤、光照等的自然环境因素出发,研究了中国土地利用程度的变化,并依据所建立的空间分异模型,确定了中国土地利用程度的总体空间格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