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下古代诗歌五首

合集下载

七下语文《古代诗歌五首》教案

七下语文《古代诗歌五首》教案

七下语文《古代诗歌五首》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材第二单元《古代诗歌五首》,包含《登高》、《望岳》、《春望》、《赤壁怀古》、《泊船瓜洲》五首古代诗歌。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分析五首诗歌的作者背景、写作特色、诗歌意境及艺术手法;通过诗歌学习,让学生感受古人的豪情壮志,体会大自然的壮美及人生哲理。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五首古代诗歌的基本内容、作者背景及写作特色。

2.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他们对古代诗歌的鉴赏能力。

3. 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感悟、分析,深入理解诗歌的意境和哲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分析五首诗歌的意境、艺术手法及作者情感。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体会诗歌的意境,感受作者的情感。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多媒体展示五首诗歌的插图,让学生初步感受古代诗歌的意境,引发兴趣。

2. 朗读:让学生集体朗读五首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3. 讲解:分析五首诗歌的作者背景、写作特色,讲解诗歌的基本内容。

4. 例题讲解:以《望岳》为例,讲解如何分析诗歌的意境、艺术手法及作者情感。

5. 随堂练习:让学生独立分析另外四首诗歌,进行课堂讨论。

7. 作业布置: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课后复习并完成作业。

六、板书设计1. 板书五首诗歌的、作者、背景及主要内容。

2. 在黑板上列出五首诗歌的关键词、意境和艺术手法。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分析《登高》中的意象,体会作者的情感。

(2)比较《望岳》与《春望》的异同,阐述理由。

(3)阐述《赤壁怀古》中的历史背景和作者情感。

(4)品鉴《泊船瓜洲》的意境,解释其中的人生哲理。

2. 答案:(1)意象:天、风、猿、渚、沙、鸟;情感:孤独、无助、忧国忧民。

(2)异同:两首诗都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但《望岳》更注重描绘泰山的雄伟壮观,而《春望》则着重表现春天的生机勃勃。

部编版初中七年级下册语文《古代诗歌五首》教案5篇

部编版初中七年级下册语文《古代诗歌五首》教案5篇

部编版初中七年级下册语文《古代诗歌五首》教案部编版初中七年级下册语文《古代诗歌五首》教案精选5篇(一)教案:古代诗歌五首教学目标:1. 了解古代诗歌的发展历程和特点。

2. 学习五首古代诗歌的背景、作者以及主要内容。

3. 通过朗读、分析和讨论,理解古代诗歌的意境和审美价值。

教学重点:1. 理解古代诗歌的意境和审美价值。

2. 掌握五首古代诗歌的背景、作者以及主要内容。

教学准备:1. 教材《古代诗歌五首》2. 多媒体设备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1. 导入课堂气氛,介绍古代诗歌在中国文学史中的地位和价值。

2. 引导学生讨论古代诗歌的特点和形式。

正文(40分钟):1. 分组朗读:将学生分为几个小组,让每个小组选取一首诗歌进行朗读。

2. 讨论分析:让学生根据所选诗歌,分享他们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指导学生从诗歌的意象、声调、节奏等方面进行分析。

3. 背景介绍:通过多媒体设备,向学生展示五首古代诗歌的背景、作者以及主要内容。

4. 整体理解:让学生阅读整篇诗歌,理解其中的意境和主旨,分析作者通过诗歌表达的思想情感。

5. 交流讨论:引导学生展开诗歌的讨论,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总结(5分钟):1. 总结本节课学到的知识和体会,强化学生对古代诗歌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2. 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古代诗歌对我们有什么启示和意义?课后作业:1. 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古代诗歌进行欣赏和分析。

2. 思考并书写对古代诗歌的认识和感悟。

板书设计:古代诗歌五首作者背景内容(根据具体五首诗歌进行板书)部编版初中七年级下册语文《古代诗歌五首》教案精选5篇(二)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胡适的生平及其写作风格。

2.理解短文中的主要情节和人物形象。

3.分析短文中的语言技巧和修辞手法。

4.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和综合阅读能力。

教学重点:1.分析短文中的主题和情节。

2.学习理解短文中的隐含意义。

3.分析短文中的语言技巧和修辞手法。

教学难点:1.分析短文中的主题和情节。

七下古代诗歌5首

七下古代诗歌5首

七下古代诗歌5首
七年级下册古代诗歌五首分别是《登幽州台歌》、《望岳》、《登飞来峰》、《游山西村》和《己亥杂诗》。

- 《登幽州台歌》:此诗通过描写登楼远眺,凭今吊古所引起的无限感慨,
抒发了作者抑郁已久的悲愤之情,深刻地揭示了封建社会中那些怀才不遇的知识分子遭受压抑的境遇,表达了他们在理想破灭时孤寂郁闷的心情,具有深刻的典型社会意义。

全诗语言苍劲奔放,富有感染力,结构紧凑连贯,又留有充分的空间。

- 《望岳》:这首诗通过描绘泰山雄伟磅礴的景象,热情赞美了泰山高大巍
峨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表达了诗人不怕困难、敢攀顶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以及卓然独立、兼济天下的豪情壮志。

- 《登飞来峰》:此诗是王安石初涉宦海之作。

此时年少气盛,抱负不凡,
正好借登飞来峰发抒胸臆,寄托壮怀,可看作万言书之前奏。

- 《游山西村》:此诗生动地描画出一幅色彩明丽的农村风光,对淳朴的农
村生活习俗,流溢着喜悦、挚爱的感情。

诗人陶醉在山西村人情美、风物美、民俗美中,有感于这样的民风民俗及太平景象,反映了他乡居闲散的思想感情。

诗人陶醉于在山野风光和农村的人情里,表现了对田园生活的喜爱和恋恋不舍的情感。

- 《己亥杂诗》:全诗以一种热情洋溢、慷慨豪迈的笔调,描写出诗人兼具爱国与忧民的情怀,因而激起了无数读者的共鸣与感奋。

希望以上内容对您有帮助,建议您亲自阅读这些古代诗歌,以更好地感受其中的韵味和意境。

七下古代诗歌五首思维导图

七下古代诗歌五首思维导图
•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游山西村
陆游
•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己亥杂诗
龚自珍
•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古代诗歌五首
1.登幽州台歌 2.望岳
3.登飞来峰 4.游山西村 5.己亥杂诗
登幽州台歌
陈子昂
•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望岳
杜甫
•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七年级下册第21课古诗五首

七年级下册第21课古诗五首

七年级下册第21课古诗五首
七年级下册第21课的古诗五首分别是《登幽州台歌》、《望岳》、《登飞来峰》、《游山西村》和《己亥杂诗(其五)》。

- 《登幽州台歌》唐·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 《望岳》唐·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末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 《登飞来峰》宋·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 《游山西村》宋·陆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 《己亥杂诗(其五)》清·龚自珍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第21课古代诗歌五首(《登幽州台歌》《望岳》《登飞来峰》《游山西村》《己亥杂诗其五》》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21课古代诗歌五首(《登幽州台歌》《望岳》《登飞来峰》《游山西村》《己亥杂诗其五》》七年级语文下册

➢ 说说你l对iyon“gqian前g 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一句的理解。
李永强
①这两句俯仰古今,写出了时间的绵长; ②直抒胸臆,感叹古代贤君不可见,后 世明君不可遇,表达了诗人怀才不遇的 苦闷和报国无门的孤独悲凉。
墨剑飘雨 liyongqiang
李永强
析读诗歌 墨剑飘雨
➢ 赏析李永“强liy悠ongq您iang”一词的表达效果。
墨剑飘雨 liyongqiang
李永强
墨剑飘雨
析读诗歌 墨剑飘雨
liyongqiang 李永强
➢ 这是一首liyo吊ngqi古ang 伤今、吟咏叹惋的生命悲歌。为什么能引起
士大李夫永强的共鸣?
本诗以苍凉悲壮的感情基调,抒发了 诗人怀才不遇的苦闷和报国无门的孤 独悲凉之感。这种感受常常是许多怀 才不遇的士大夫所共有的,因而能引 起士大夫的共鸣。
02 理解诗句的内容,揣摩诗人的思想感 情,体会诗歌蕴含的哲理。
03
感悟诗人高瞻远瞩的气魄和积极进 取的精神。
走近作者 墨剑飘雨 liyongqiang 李永强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
墨剑飘雨 liyongqiang
李永强
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
墨剑飘雨
21 古代诗歌五首 liyongqiang 李永强
登幽州台歌
望岳
登飞来峰 游山西村
墨剑飘雨 liyongqiang
李永强
己亥杂诗(其五)
墨剑飘雨 liyongqiang
李永强
墨剑飘雨 liyongqiang
李永强
01
第一课时
登幽州台歌
墨剑飘雨 liyongqiang

第21课《古代诗歌五首》-年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第21课《古代诗歌五首》-年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群山是那样的渺小! 述志之笔。点明题旨,气势不凡,意
境辽远;是千百年来广为传诵的名句。
望岳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望岳》之后20年左右,爆发了安史之乱。 758年6月,叛军攻下唐朝都城,杜甫在投奔 肃宗途中被叛军俘虏解回长安。《春望》写 于次年三月,集中地表达了诗人忧国、伤时、 念家、悲己的感情。
启下。“花溅泪”“鸟惊心”小处落笔, 景随情移,以美景写哀情。
(3)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烽火:指战争。家书,家信。抵:值 战火连绵,延续多月;音讯不通,一
封家信能抵得上万两黄金啊。 悲情之笔,“连三月”写战事长久,
“抵万金”写音讯隔绝。此联也是杜诗钟 传诵甚广的名句。
(4)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搔:抓,挠。浑:简直。欲:将要。
写作背景
这组诗作于清己亥(1839年),作 者因厌恶仕途,辞官离京返杭,在南北 往返的途中,他看着祖国的大好河山, 目睹生活在苦难中的人民,不禁触景生 情,思绪万千,即兴写下了一首又一首 诗,于是诞生了《己亥杂诗》。
己亥杂诗 龚自珍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终日昏昏醉梦间,忽闻春尽强登山。 因过竹院逢僧话,又得浮生半日闲。 (1)背景介绍 李涉,唐朝诗人,流放时做此诗。
长时间来一直处于混沌醉梦之中。 有一天,忽然发现春天即将过去了,于是 便强打精神登上南山去欣赏春色。 在游览寺院的时候,无意中与一位高僧闲 聊了很久。 难得在这纷扰的世事中暂且得到片刻的清 闲。
听说在飞来峰极高的塔上, 鸡鸣时分可看到旭日初升。 不怕浮云会遮住我的视线, 只因为如今我身在最高层。 诗的后两句承接前两句写景议论抒情,使诗歌既 有生动的形象又有深刻的哲理。古人常有浮云蔽日、 邪臣蔽贤的忧虑,而诗人却加上“不畏”二字。表现 了诗人在政治上高瞻远瞩,不畏奸邪的勇气和决心。

部编版七下第20课古代诗歌五首理解性默写、简答及解析【部编版七下】

部编版七下第20课古代诗歌五首理解性默写、简答及解析【部编版七下】

部编版七下第20课古代诗歌五首习题及答案题型:【理解性默写】【简答题】20.古代诗歌五首一、登幽州台歌/陈子昂二、望岳/杜甫三、登飞来峰/王安石四、游山西村/陆游五、己亥杂诗(其五)/龚自珍一、《登幽州台歌》陈子昂【原诗】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译文】往前不见古代招贤的圣君,向后不见后世求才的明君。

只有那苍茫天地悠悠无限,止不住满怀悲伤热泪纷纷!【主题思想】表达了诗人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和孤独之感。

【习题及解析】一、理解性默写:1、陈子昂《登幽州台歌》中表达陈子昂怀才不遇的诗句是:2、陈子昂《登幽州台歌》中抒发诗人独立于悠悠天地间,孤独寂寞之情的诗句是:二、简答题:1、“古人”、“来者”具体指代的各是什么人?2、“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表现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感慨?3、请描绘一下“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这个画面。

【答案】一、理解性默写:1、陈子昂《登幽州台歌》中表达陈子昂怀才不遇的诗句是: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2、陈子昂《登幽州台歌》中抒发诗人独立于悠悠天地间,孤独寂寞之情的诗句是: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二、简答题:1、“古人”、“来者”具体指代的各是什么人?答:“古人”“来者”都是指像燕昭王那样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明君。

“古人”指古代惜才爱才的贤明君主;“来者”是指诗人以后的贤明君主。

2、“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表现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感慨?答:表达作者生不逢时,政治抱负不能实现人生感慨。

3、请描绘一下“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这个画面。

答:我登上幽州台眺望远方,思绪万千,想到了过去、现在和未来;看到这茫茫宇宙,虽然无边无际,但看不到一个能赏识人才的君主,不禁感到孤单寂寞凄凉,悲从中来,怆然流泪了。

4、这首诗在遣词造句上没什么特殊之处,千百年来却一直不减它动人的力量。

试谈谈你对这首诗的理解,并分析它在艺术表现上的特色。

答:这首诗传达出时间的绵长无尽,以及个人置身其中的孤独感,唤起的是人类共有的那种在广袤时空中常不知自己置身何处且何去何从的茫然感。

七年级下册语文古代诗歌五首

七年级下册语文古代诗歌五首
不畏浮云遮望眼, 不怕浮云遮住远望的双眼,
只缘身在最高层。 只因为身体站在山的最高峰。
1.这首诗揭示了怎样的生活哲理,其中的哲理 是如何揭示的?
诗人从具体的情境中自然提炼出站 得高才能看得远的哲理思想,并用 形象生动的语言加以表达的。简言 之,即哲理的诗化,诗化的哲理。 试想在社会生活和思想修养方面, 难道不也是站得高才能看得远吗?
。猪 厚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初看起来觉得平淡,就像“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那样,仿佛是一则普通的记事。然而,诗人从这里起句, 写自己游村突然来到农家,主人盛情留客,渲染出农家 丰收后的欢乐气氛,为下面出游写景抒情作了有力的铺 垫。“腊酒”,指腊月里自酿的米酒。这是稻谷丰收后 出现的喜人景象。腊酒在开春后饮用,外表显得有点浑 浊,但是它有着名酒般的醇美。何况农家主人又是那样 热情待客,还备有丰盛的佳肴呢! “足鸡豚”形容农 家待客的菜肴极为丰盛。
一 检查预习
走近作者
杜甫(七一二-七七零),字子美,因曾 居长安城南少陵,故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 陵。安史之乱开始,他流亡颠沛,竟为叛军所 俘;脱险后,授官左拾遗。乾元二年(七五 九),他弃官西行,最后到四川,定居成都一 度在剑南节度使严武幕中任检校工部员外郎, 故又有杜工部之称。晚年举家东迁,漂泊鄂、 湘一带,贫病而死。
时代接近于陆游的诗人 还有强彦文,他的诗歌有 唐人的风致,曾写过“远 山初见疑无路,曲径徐行 渐有村”的诗句。但在意 境的开拓上,可以这样说, 这些诗句要远逊于陆游。
上句通过一个“疑”字,把徐行山 村而周围山峦重迭、流水萦绕的迷路 的感觉,刻画得形神毕现;下句承上, 把移步换形所见之繁花似锦的春日美 景,描绘得宛然在目。这样使感觉的 形象与视觉的形象有机结合在一起, 构成一幅优美动人而又奇妙的画面。

七下《古代诗歌五首》登幽州台歌、望岳、登飞来峰、游山西村、己亥杂诗

七下《古代诗歌五首》登幽州台歌、望岳、登飞来峰、游山西村、己亥杂诗

游山西村

莫笑农家腊酒浑, 丰年留客足鸡豚。

首联写农家朋友的好 客习俗,渲染出农家丰 收后的欢乐气氛。 “莫笑”一句表现出 农民的厚道。一个 “足”字,表达了农家 款待客人倾其所有的 盛情。
游山西村

山重水复疑无路, 柳暗花明又一村。

颔联最为精妙。写山间水 畔的景色,展示了一幅春光 明媚的山水图。其中 “重”“复”二字同义,和 “疑”字一起,写出了山水 重叠回环、令人迷惑的景 色;而“暗”明”相互陪衬, 再和“又”字一起,描绘出 绿树荫荫、鲜花灼灼的令 人惊喜的景象。这两句在 写景中寓含着深刻的哲理。
登幽州台歌

主题:这是一首吊 古伤今的悲歌。全 诗并未对幽州台作 一字描写,只是抒发 了登台感慨,语言苍 劲奔放,语调慷慨悲 凉,表现了诗人怀才 不遇的处境和苦闷 悲愁的情怀。

哲理:全诗四句没有具体描写, 都是作者情感的抒发。通过 “前”“后”“古人”“来者” 的对比,表明时间流逝,一去不 返。通过“天地悠悠”和“独” 的对比,感受天地的广阔和宇 宙的永恒。沧桑易变的古今人 事和浩茫宽广的宇宙天地,营 造了空旷辽阔的意境,奠定了 悲凉孤寂的情感基调,诗人融 理入情表达在亘古不变的时空 中,生命短暂、时不我待的事 理悲情。
登飞来峰

飞来山上千寻塔, 闻说鸡鸣见日升。

首句用夸张手法写登 临之处的高耸,为下句 埋下伏笔。第二句描 绘出一幅生机勃勃的 景象,又为下句蓄势。 一、二句写景,虚实结 合,画面优美,为后两句 抒情议论做铺垫。
登飞来峰

不畏浮云遮望眼, 自缘身在最高层。


三、四句景、情、理交融。 写景:高山之巅,浮云重重; 抒情:不畏艰难,步步登高; 明理:登高望远。表达了诗 人高瞻远瞩对前途充满信 心的豪情和不畏艰难、立 志革新的政治抱负。 这两句是全诗的精华,蕴 含着深刻的哲理:人不能只 看眼前的利益,应该放眼大 局和长远。

七下语文21课古代诗歌五首

七下语文21课古代诗歌五首

七下语文21课古代诗歌五首
以下是七下语文21课《古代诗歌五首》的原文:
1. 登幽州台歌
唐·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2. 黄鹤楼
唐·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3. 赤壁
唐·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4. 渔家傲·秋思
宋·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5. 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
宋·晏殊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

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小园香径独徘徊。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古代诗歌五首》及古诗知识点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古代诗歌五首》及古诗知识点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古代诗歌五首》及古诗知识点一、《登幽州台歌》1、XXX,XXX,唐代文学家。

2、“古人”指的是古代像XXX那样贤明的君主,“来者”指后世贤明的君主。

3、XXX:形容时间的久远和空间的广大。

“独”字“独”指孤独一人。

一大一小形成强烈对比,更加衬托出诗人孤寂苦闷之情。

4、这首诗是诗人登幽州台有感于XXX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史事而作,诗人通过书写登楼远眺,凭今吊古的感慨,抒发了怀才不遇,孤寂苦闷之情。

整首诗通过采用直抒胸臆的表现手法,具有苍凉悲壮的感情基调。

5.请描绘一下“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这个画面。

我登上幽州台眺望远方,思绪万千,想到了像XXX那样贤明的君主既不复可见,后来的贤明之君也来不及见到,自己真是生不逢时,;看这茫茫宇宙,虽然无边无际,天长地久,不禁感到孤单寂寞,悲从中来,怆然流泪了。

6.“念天地之悠悠,XXX然而涕下。

”两句诗营造了一种极其特殊的意境。

请简要谈谈你对这两句诗的了解:诗人把个人置放到广漠无边的宇宙配景中,使个人显得渺小孤寂,从而产生一种苍茫的孤独感。

二、《望岳》1.XXX,字子美,号少陵野老,世称XXX,后人也称之为XXX,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与XXX并称“XXX”。

他的诗作总体上反映了XXX由盛而衰的变化过程,被称作“诗史”,他本人也被后世尊称为“诗圣”。

其诗以古体、律诗见长,风格多样,而以沉郁顿挫为主。

有《杜工部集》。

XXX在文学史上留下了有名的《三吏》《三别》,反映了“安史之乱”给人民带来的魔难,个中“三吏”是《石壕吏》《新安吏》《潼关吏》,“三别”是《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

2..全诗以“望”字展开,从远望到近望再到凝望,赞扬泰山神奇秀丽的景色和巍峨高大的气势3.颔联写近望的景象,其中“割”“钟”用的好。

请简要分析。

钟:运用拟人,形象写出大自然把一切神奇秀丽的景色都汇聚到泰山。

生动的突出泰山神奇秀丽.表达对泰山的喜爱之情。

割:运用夸张和拟人,写出高大的泰山将山南山北的阳光切断,形成两种不同的景观,突出泰山巍峨高大的形象4.分析“一览众山小”中“小”的妙用。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21课《古代诗歌五首》课件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21课《古代诗歌五首》课件

登高的主体可以是意气风发的得意人,也可以是 失魂落魄的伤心人,也可以是心有千千结的闺阁女子。
登高的地点可以是名山大川,也可以是城池关隘, 也可以是亭台楼阁。
登高可以书写豪情壮志,可以抒发家国忧思,可 以表达个人的喜怒哀乐,离合悲欢。
万类霜天竞自由 山登绝顶我为峰
望岳
泰山简介:
“泰山” 有“天下第一山”之美誉, 又称东岳,中国最美的、最令人震 撼的十大名山之一。泰山位于山东 省中部,自然景观雄伟高大,有数 千年精神文化的渗透和渲染,以及 人文景观的烘托,著名风景名胜有 天柱峰、日观峰、百丈崖、仙人桥、 五大夫松、望人松、龙潭飞瀑、云 桥飞瀑、三潭飞瀑等。泰山于1987 年被列入世界自然文化遗产名录。 数千年来,先后有十二位皇帝来泰 山封禅 。
【诗意】不怕层层浮云遮住我那远眺的视野, 只因为我站在飞来峰顶,登高望远心胸宽广。
形式:这首诗前两句……后两句…… 如:前两句写景叙事,后两句议论抒情。
前两句写景叙事,后两句议论抒情。 前两句登高望远,后两句借景抒怀。 前两句意境开阔,后两句哲理美妙。 前两句景语物语,后两句情趣理趣。 前两句高远景物,后两句豪迈气概。
活动一:诗歌诵读
登幽州台歌
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 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 独/怆然/而/涕下!
活动二:诗歌释义
前不见古人,
前:过去。 古人:古代那些能够礼贤下士的圣君。
后不见来者。
后:未来。 来者: 后世那些重视人才的贤明君主。
【诗意】往前不见古代招贤的圣君, 向后不见后世求才的明君。
诗歌释义
飞来山上千寻塔, 寻:古代长度单位。八尺为一寻。
闻说:听说
闻说鸡鸣见日升。 日升:旭日升起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古代诗歌五首》赏析知识点与阅读问答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古代诗歌五首》赏析知识点与阅读问答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古代诗歌五首》赏析知识点与阅读问答登幽州台歌[唐]陈子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情感:向前望,望不见古代的贤君;往后看,看不到当今的明主。

表现了诗人壮志难酬的苦闷。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炼字:“念”字表现了诗人容纳宇宙古今、宽广无垠的精神境界;“独”字渲染了诗人心中不可名状的孤独悲凉之感。

【主旨】诗人通过抒发登楼远眺、凭今吊古所引起的无限感慨,深刻地揭示了封建社会中正直、多才的文人遭受压制的境遇,表达了他们在理想破灭时孤寂郁闷的心情。

阅读回答:1.请简要分析“念”和“独”字的表达效果。

(2分)答:“念”字写出在广阔无边的宇宙背景中,个人的渺小孤寂;“独”字表现了诗人内心孤独悲凉之感。

2.本诗前两句中使用了两次“不见”,表达了诗人内心怎样的情感?(2分)答: 两次“不见”相互映照,往前不见古代招贤的圣君,往后不见求才的明君,既表露出对古代礼贤下士的明君的钦佩仰慕,也暗含自己生不逢时、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哀愁感伤。

望岳[唐]杜甫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修辞:以设问统领下文。

在自问自答中,生动形象地道出了泰山的绵延、高大。

炼字:“未了”写出了青翠之色一望无际,表现了山势绵延不尽。

这是写远望所见,借齐鲁两地来烘托泰山拔地而起、参天耸立的形象。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表现手法:虚实结合。

上句用虚笔写出泰山的神奇秀丽,下句实写泰山高大雄伟的气势。

炼字:“钟”字用拟人手法,写出了大自然赋予泰山神奇秀丽的景色;“割”字使用了夸张的手法,写出了泰山的巍峨高大。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炼字:以“云”衬托山高,“入”字写出了倦鸟归巢,目光由近及远。

壮美的山景触发了诗人的感受,胸中激起了浩然之气,眼界顿然大开,视野开阔。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炼字:“凌”字表现了诗人登临泰山的决心和豪迈的壮志。

“一览众山小”写诗人想象登上绝顶后放眼四望的景象,以“众山小”反衬泰山的高大雄伟。

七年级下册第20课-《古代诗歌五首》课件(共63张)

七年级下册第20课-《古代诗歌五首》课件(共63张)

1050年夏, 王安石在浙江鄞县任知县, 任职期满 后回江西临川老家时, 路过杭州, 登上飞来峰塔顶, 面对眼前广阔的视野, 想到鸡鸣见日升的情景, 心 中不免感慨万千, 于是写下了《登飞来峰》这首诗。
登飞来峰 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 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 自缘/身在/最高层。
神奇秀丽、巍峨高大 云涌云翻、鸟儿归巢
胸气 怀象 博雄 大伟
尾联: 不畏艰难 极望天地——抒情
登飞来峰 王安石
王安石(1021-1086), 字介甫, 号半山, 江西临川(今江西抚州)人, 北宋著名的 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唐宋八大家” 之一。谥号“文”, 世称王文公。其诗擅 长于说理与修辞, 晚年诗风含蓄深沉、深 婉不迫, 以丰神远韵的风格在北宋诗坛自 成一家, 世称 “王荆公体”。有《王临川 集》《临川集拾遗》等存世。
这是诗人发表的感概。因为主人殷勤, 所以 客人留恋, 表达了诗人对 农家好客习俗和古朴的农 村生活的热爱和向往之情。
这首诗赞美农村风光和 淳朴的民俗, 流露出热爱农 村生活的情感。
首联: 农家——丰年足食物
游 山
颔联: 村外——景色优美
西 村
颈联: 村内——民风古朴
尾联: 希望——随时做客
无喜 限庆 向欢 往悦
游山西村
莫: 不要。
陆游
腊酒: 腊月所酿的酒。
豚: 小猪,这里 指猪肉。
莫笑农家腊酒浑, 丰年留客足鸡豚。
诗意: 不要取笑农人自酿的 腊酒不好,丰收年他们待客 也会宰鸡杀猪。
1.“莫笑农家腊酒浑, 丰年留客足鸡豚”渲染出 了一种怎样的气氛?
渲染出了农家丰收后 的欢乐气氛。
2.首联中的“莫笑”“足”字用得好,请你说 说好在哪里?

七下语文古代诗歌五首原文

七下语文古代诗歌五首原文

七下语文古代诗歌五首原文七年级下册语文古代诗歌五首的原文如下:
1.《竹里馆》王维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2.《春夜洛城闻笛》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3.《逢入京使》岑参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4.《晚春》韩愈
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5.《泊秦淮》杜牧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七年级下册初中语文(学科)教学设计主备人:林晓雪使用人:林晓雪使用时间:总编号:
六、主旨
七、教学总结布衣”、“杜陵野老”、“杜陵野客”,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他怀抱“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理想,但仕途坎坷,身经离乱,看到唐代社会由盛而衰的转折,就用诗歌抒写情怀,反映时事。

其作品思想深刻,境界广阔,有强烈正义感和鲜明倾向性,风格沉郁顿挫,形式多样。

由于他的诗真实的反映了所处的时代,后世称为“诗史”;又由于他能忧国忧民,被誉为“诗圣”。

1.有感情地朗诵并熟练地背诵这首诗,了解诗歌特点。

2.反复诵读,分析景物意象。

导入新课
作者介绍
3.体会诗人热爱大自然,
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学习他不怕困难,敢于攀
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
和气概。

《望岳》
拓宽学生视野,增加学生积累

生积累作家作品
把握节奏
望岳
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
/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
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
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
山/小。

了解旅游胜地杜甫草堂[岱宗]对泰山的尊称
[未了]不尽
[凌绝顶]登上最高山峰
[一览众山小]一眼望去四
周的山都显得渺小了
岱(dài)了(liǎo)
曾(通“层”)眦(z
ì)
这首诗是杜甫的早期做
作品。

唐玄宗开元二十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