剑桥中国史 晚清

合集下载

z121701--)--剑桥中国晚清史 -读书心得体会

z121701--)--剑桥中国晚清史 -读书心得体会

剑桥中国晚清史 -读书心得体会“剑桥中国晚清史”是一部历史性的作品,对国内外的历史发展产生了严重影响。

从政治,经济,军事和文明等方面对晚清社会的历史变迁进行了全面体系的研讨。

这是20世纪70年代我国近代史上西方学者的一项严重成就。

这本历史书经过独特而理性的分析和研讨,揭示了我国晚清的实在历史。

本书的作者大多是着名的西方汉学家。

他们的观念和思想方式与国内历史学家的观念和思想方式天壤之别,形成了咱们历史学家赋予的独特风格和特征。

在近代中国特殊时期,中国的根本使命是保护国家独立和主权,促进经济发展,实现政治前进。

在完成这些使命的过程中,在与中国一起的困难的现代化进程中,先进的中国人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究,包含政府运动和新阶层的代表,包含当地和哲学。

晚清时期不仅有外国列强入侵带来的重大灾难,还有太平天国和其后的捻军造成的创伤,内忧外患导致晚清时期中国的积弱积贫状况晚清在蒙古、新疆和西藏也取得过辉煌的战果,收复边疆和失地,晚清统治阶级功不可没。

这本史书颠覆了历史线条化的教条式书写方式,作者让读者明白,所谓疆域问题从来就没有绝对的对与错,历史的书写从来就没有公正可言,我们常常将晚清的落后、失败和血泪都一股脑推到统治集团身上,让他们成为历史和国家的罪人。

这样笼统的归类是失之偏颇的。

同治、光绪、恭亲王、又祥等大清皇帝和满洲大臣曾踌躇满志,汉族官员曾国藩、李鸿章和左宗棠等名臣老将也为了国家的生死存亡自强不息,在内忧外患的历史窘境中奋发图强。

在那个蜕变阵痛时期,维新变法、辛亥革命和共产主义运动等都是现代化进程中的推进因素,但不能因此否认晚清政府所作的努力。

现代中国能从晚清贫弱的现状走向富强,其实也是建立在晚清一大批有志之士的不断努力和奋斗基础之上的。

通常的半个世纪,甚至始于辛亥革命以来,出于特定时代的需要,在晚清时期,整个统治集团几乎被称为腐败,无能等等。

可以说,晚清是侮辱,腐败和怯弱的代名词。

现代我国的命运起伏不定,自鸦片战争国家暴力敞开以来,我国阅历了从政党到经济各方的彻底洗礼。

读《剑桥中国晚清文化史》的读后感

读《剑桥中国晚清文化史》的读后感

读《剑桥中国晚清文化史》的读后感
这本书是我最近阅读的一本文化史著作。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对晚清时期中国的文化发展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作者运用了详细的史料和翔实的研究,对晚清时期的文化现象进行了全面而深入的分析。

我从中了解到,在晚清时期,中国面临着许多重大的文化变革和冲突。

传统文化与新思潮的碰撞、西方文化对中国的影响,以及晚清社会的变革,都在书中得到了生动地描绘和解析。

其中,我对晚清时期的艺术发展印象深刻。

书中描述了京剧、戏曲和绘画等各种艺术形式在晚清时期的兴盛和变革。

这些艺术形式不仅仅是娱乐和娱乐的手段,更是表达和传递情感、价值观和社会观念的媒介。

通过对这些艺术形式的研究,我对晚清时期的人们的生活和文化氛围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此外,书中还论述了晚清时期的教育、出版、媒体以及社会团体等方面的发展。

这些方面的变革和冲突,不仅仅影响了晚清社会
的整体风貌,也反映了当时人们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

这些内容让我对晚清时期的社会和文化的多样性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通过阅读《剑桥中国晚清文化史》,我得以了解晚清时期中国的文化发展和变革。

这本书用简洁清晰的语言、详实精准的史料和分析,给读者呈现了一个丰富多彩的文化画卷。

我相信,无论是对于专业研究晚清时期的学者,还是对于对中国文化历史感兴趣的读者,这本书都是一部宝贵的参考资料。

总之,读完《剑桥中国晚清文化史》后,我不仅对晚清时期的中国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对那个时代的人们的生活和思想有了更为清晰的认识。

这本书充满了学术价值,也是一本值得推荐的好书。

*注:本文为个人读后感,不代表本网站立场。

*。

《剑桥中国晚清史》1800--1911年(上、下卷)费正清 著

《剑桥中国晚清史》1800--1911年(上、下卷)费正清 著

剑桥中国晚清史1800-1911年1.基本信息书名:剑桥中国晚清史1800-1911年(上、下卷)原价:143.00元作者:(美)费正清等编,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编译室译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日期:1985-2-1ISBN:9787500407669字数:1376000页码:1400版次:1装帧:精装开本:编辑推荐2.内容提要本书原为《剑桥中国史》的第10卷和第11卷,起自清代的道光时代,止于辛亥革命。

这两卷能够自成体系,可以单独成书,我们特先译出,以飨我国读者。

为了兼顾《剑桥中国史》原书名和它所论述的晚清时代的实际内容,此书定名为《剑桥中国晚清史》。

剑桥历史丛书的历际学术界有一定的影响。

对《剑桥中国史》已出的各卷,国外纷纷发表过书评,予以肯定。

它们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截至出书前为止的西方中国史研究的水平和动向。

我们希望这两卷中文的出版,对促进中外学术交流能有所助益。

本书引用的中文材料,我们均尽力查找过中文原文。

但是,某些地方因仅系片言只语,遍查不着;某些引文引自在台湾省或外国出版的书刊,我们无书查对;个别书籍在北京甚至一直未能找到。

在这些情况下,我们不得已而采用了直译办法,幸读者鉴谅和指教。

3.目录剑桥中国晚清史1800-1911年(上卷)总编辑序第一章导言:旧秩序历史和中国的革命旧社会行政对外关系第二章1800年前后清代的亚洲腹地清帝国在亚洲腹地满洲蒙古新疆西藏第三章清王朝的衰落与叛乱的根源人口的压力及其后果教育、庇护制与社会晋升之路嘉庆的改革危机的征兆:漕运货币制度与税收制度的混乱叛乱的根源中央的软弱与学术界的新趋势魏源——经世致用论与今文经学研究的范例保卫边疆是关心的新焦点第四章广州贸易和雅片战争广州贸易的特点贪污腐化和公所基金英—中垄断商人垄断制的告终鸦片贸易律劳卑事件关于鸦片问题的争论广州查封鸦片走向战争战争的第一阶段赎回广州战争的最后阶段中国战败:南京条约第五章条约制度的形成条约制度的透视1842-1844年条约的缔结条约口岸的开放……第六章太平军叛乱第七章中俄关系,1800——1862年第八章清朝统治在蒙古、新疆和西藏的全盛时期第九章清代的中兴第十章自强运动:寻找西方的技术第十一章1900年以前的基督教传教活动及其影响剑桥中国晚清史1800-1911年(下卷)词条标签:历史。

剑桥中国晚清史读后感

剑桥中国晚清史读后感

剑桥中国晚清史读后感
《剑桥中国晚清史》是一部深入探讨中国晚清时期历史的著作,作者对于这一
时期的政治、经济、社会等方面进行了全面的分析和研究。

通过阅读这部著作,我对中国晚清时期的历史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对中国近现代史的发展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首先,作者对晚清时期的政治局势进行了详细的描述和分析。

在这一时期,中
国政局动荡不安,国家面临着内忧外患的困境。

清政府的腐败和软弱导致了国家的衰落,各种政治运动和革命活动此起彼伏。

作者通过对清政府的统治方式、官员体系和政治改革的探讨,使我对当时政治局势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其次,作者对晚清时期的经济状况进行了深入的分析。

在这一时期,中国经济
面临着严重的危机,国家财政困难,民生困苦。

作者通过对当时的税收制度、贸易状况和经济改革的探讨,使我对当时的经济状况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此外,作者还对晚清时期的社会状况进行了全面的研究。

在这一时期,中国社
会出现了许多问题,包括人口问题、教育问题、社会不平等等。

作者通过对当时的人口结构、教育制度和社会问题的探讨,使我对当时的社会状况有了更全面的了解。

通过阅读《剑桥中国晚清史》,我对中国晚清时期的历史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也对中国近现代史的发展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这部著作不仅为我打开了一扇了解中国晚清历史的窗户,也使我对中国近现代史的发展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我相信,通过对这一时期历史的深入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中国的过去,也能更好地指导中国的未来。

剑桥中国晚清史各章内容总结1500字

剑桥中国晚清史各章内容总结1500字

剑桥中国晚清史各章内容总结1500字鸦片战争(1839-1842)年前夕,清朝的对外政策以三个时期以来遵循的假定为依据:即中国在战争中占优势;它善于使外来民族“开化”;它有贵重商品可使外国人接受纳贡地位。

这三个假定在当时都错了,而且最后一个假定到1839年尤其过时得厉害,因为它只适用与工业时代以前的商业往来情况。

那时外商来华只是为了购买中国货物。

而此时西方制造商开始来寻找中国市场了。

曼彻斯特商会在1836年2月交给外交大臣的一份呈文中指出,广州提供了年达300万磅印度商品的出路,“这使我们的印度臣民能够大大增加对我们制成品的消费量”。

英国人要扭转一千年来欧洲和东亚之间的供求关系,他们想的比实际做到的更多,但是坚决要求取消中国为防止西方商业入侵而设立的壁垒,这呼声中还悦耳动听地夹杂这19世纪辉格党自由主义与曼彻斯特企业的共同要求,这就是不久人们所说的“自由贸易”。

“自由贸易”的代言人,如主张侵华的一些时文小册子作者和院外活动者,完全反映了这个时代的民族主义,他们异口同声地要求贸易特权和平等的外交往来。

长期以来,中国与周边国家构建的朝贡体系是完善而稳定的。

周边小国如朝鲜、越南、琉球无不顺服在中国的朝贡体系之下。

朝贡是一方将财富以某种形式给予另一方,以表示顺从或结盟,尤其是君主国里臣民献上礼物给君主,或藩属国也会向宗主国献上礼物。

这些礼物称为贡品。

朝贡是地方臣服于中央统治者,或者属国臣服于宗主国的表示。

而文中提出的三个假设,在当时的世界格局下对于中国已经不再生效。

第一,西方通过工业革命在武器制造和使用上已经远远超越中国,所以中国在对外战争中的优势也不复存在。

第二,西方在经历了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以后,也逐渐建立起一套比较完备的文化价值体系,而这个体系与中国的文化是大有不同的。

第三。

西方在工业革命后生产能力有了翻天覆地的提升,西方所渴望的是能够倾销产品的市场。

这时,中国传统的丝绸、茶叶、瓷器在出口中的地位也越来越重要,因为这些商品在国际上仍有竞争力。

剑桥中国史

剑桥中国史

《剑桥中国史》晚清卷读后感《剑桥中国史》(The Cambridge History of China)是由英国剑桥大学出版社出版,费正清、崔瑞德任全书主编,全书规模宏大,共分为15卷。

它是一部完全由西方学者撰写的中国史,是外国人看待中国历史和评价历史事件的权威著作。

当然,由于立场和切入视角和中国人差距较大,尤其是对中国地域的划分,所以评价褒贬不一,侧面反映了作者的独特视角。

由于本书规模过大、时间有限,我只选读了其中的一部分,其中晚清卷印象最为深刻。

该书从清帝国中晚期的政治、经济、社会、民族、疆域结构的介绍入手,在不同的方面展现和剖析了历史的进程。

通过不同是视角,不仅使我更加深刻的了解了晚清帝国的基本概况,丰富了我对晚清时期各个事件的认识,开阔了眼界;而且也让我对西方人的思维方式有了进一步的理解。

传统上,我们认为晚清时期主要是以广大人民反抗封建统治阶级、中国人民反抗帝国主义两条主线为线索,而该书有了一些其他更加新颖的认识。

首先,是在人民对待西方的技术水平和军事水平观念的改变。

自鸦片战争开始,由于西方的技术军事水平遥遥领先于中国,导致了中国在战争上的节节败退,根本无法再战争中取胜;而不是因为当朝统治者的无能腐败、屈辱卖国。

真正属于武器旗鼓相当的战争,当属甲午中日战争,甲午战争的失败远非表示政府的腐败无能,更多的是当时中国政治体制内部根深蒂固的各种因素,中国需要做出更大的改革来使完成自己“独立自强”的使命!其次,对于《南京条约》的看法,这个中国近代史上与外国签订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使中国丧失了独立自主的地位,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生活。

而在现代人眼中,“最惠国待遇”已经从一种不平等关系转变成了国家经济体互利互惠的条约协定关税,早先中国在广州的航商贸易,并未有明确的税额,全然是一笔糊涂账,而且往往为内务府所控制,而协定关税后,则使清帝国的收入大大增加。

而后期,由于中国的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协定关税才逐渐成为抑制中国对外贸易发展的一个因素。

剑桥中国晚清史

剑桥中国晚清史

剑桥中国晚清史(1800——1911)上卷目錄第一章导言:旧秩序(作者:费正清,哈弗大学历史教授)历史和中国的革命旧社会对外关系第二章1800年前后清代的亚洲腹地(作者:约瑟夫·弗莱彻,哈弗大学中国和中亚史教授)清帝国在亚洲腹地满洲蒙古新疆西藏第三章清王朝的衰落与叛乱的根源(作者:苏珊·M·琼斯,芝加哥大学历史研究员;菲利普·A·库恩,芝加哥大学历史教授)人口的压力及其后果教育、庇护制与社会晋升之路嘉庆的改革危机的征兆:漕运货币制度与税收制度的混乱叛乱的根源中央的软弱与学术界的新趋势魏源——经世致用论与今文学研究的范例保卫边疆是关心的新焦点第四章广州贸易与鸦片战争(作者:小弗雷德里克·韦克曼,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历史教授)广州贸易的特点贪污腐化和公所基金英-中垄断商人垄断制的告终鸦片贸易律劳卑事件关于鸦片问题的争论广州查封鸦片走向战争战争的第一阶段赎回广州战争的最后阶段中国战败:南京条约第五章条约制度的形成(作者:费正清)条约制度的透视1842-1844年条约的缔结条约口岸的开放通商口岸的外侨团体英国与广州的对峙中国沿海的骚乱上海的兴起广州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爆发1858年的和解清帝国政体与贸易扩张的对峙1860年的和解条约制度的实施第六章太平军叛乱(作者:菲利普·A·库恩)起因与发展旧制度的保护者内讧与衰落捻军的组织特点:一个比较太平军叛乱的透视第七章中俄关系(1800-1862年)(作者:约瑟夫·弗莱彻)扩大商业的努力归于失败中亚贸易和固勒扎条约(1851年)东北满洲的丧失第八章清朝统治在蒙古、新疆和西藏的全盛时期(作者:约瑟夫·弗莱彻)衰落中的蒙古游牧社会新疆;马赫杜姆家族和浩罕西藏的隔绝和印度的压力第九章清代的中兴(作者:刘广京,加利福尼亚大学[戴维斯]历史教授)清朝获胜的原因长江下游的战后问题捻军战争及其影响对中兴的透视第十章自强运动:寻求西方的技术(作者:郭廷以,已故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所长;刘广京)理论:对自强运动的早期提倡政治和财政结构第十一章1900年以前的基督教传教活动及其影响(作者:保罗·科恩,韦尔斯科学院历史教授)传教事业传教事业与旧制度传教事业与新制度。

一次对中国晚清史的全面书写——评《剑桥中国晚清史》

一次对中国晚清史的全面书写——评《剑桥中国晚清史》

中国晚清史在现代史学研究中难以诉说清楚。

由费正清、刘广京主编的《剑桥中国晚清史》一书,为我国历史研究者带来了独到的见解。

这部史书赋予了历史的中立性,将晚清与清朝前期的中国视作一个整体,比较客观地再现了晚清的历史真相。

这部史书揭示了中国晚清一段真实的历史,具有独到、理性的分析和研究。

作者以西方人的视角阐述了晚清百年来的衰落、失败与灾难,无不令人痛之切和恨之深。

一般读者大都比较了解晚清一百年来的历史浩劫,都能如数家珍地说出鸦片战争、太平天国、洋务运动、甲午中日战争和百日维新等重大历史事件。

这部史书不是要我们了解曾经发生了什么事,而是以历史考证的角度,从不同视角研究历史的真相和被史书遮蔽的一些东西。

总体来说,这部史书还是比较通俗易懂的,上卷笔墨主要用于渲染第一、二次鸦片战争带给中国的巨大灾难。

首先,介绍了1800年前后满洲、蒙古、新疆和西藏等地的情况,阐明了清王朝衰落与叛乱的根源,如人口的压力及其导致的后果、嘉庆的改革、漕运危机、货币与税收制度的混乱、中央的软弱、学术界的新趋势。

其次,阐述了广州贸易和鸦片战争,详细讲述了广州贸易特点、贪污腐化、公所基金、英中垄断商人、垄断制的告终、鸦片贸易、律劳卑事件、广州查封鸦片导致的战争,以及战争的第一阶段、赎回广州、战争的最后阶段、签订《南京条约》等内容。

最后,详细论述了各种不平等条约制度的形成、太平军叛乱、中俄关系、清朝统治在蒙古和新疆等地的全盛时期、清代的中兴、自强运动、1900年以前的基督教传教活动、洋务运动、辛亥革命等历史事件。

晚清时期不仅有外国列强入侵带来的重大灾难,还有太平天国和其后的捻军造成的创伤,内忧外患导致晚清时期中国的积弱积贫状况。

晚清在蒙古、新疆和西藏也取得过辉煌的战果,收复边疆和失地,晚清统治阶级功不可没。

这本史书颠覆了历史线条化的教条式书写方式,作者让读者明白,所谓疆域问题从来就没有绝对的对与错,历史的书写从来就没有公正可言。

我们常常将晚清的落后、失败和血泪都一股脑推到统治集团身上,让他们成为历史和国家的罪人。

读《剑桥中国晚清史》的读后感

读《剑桥中国晚清史》的读后感

读《剑桥中国晚清史》的读后感读完《剑桥中国晚清史》后,我对晚清帝国有了更加全面的了解,包括政治、经济、社会、民族和疆域结构等方面。

这本书提供了深入的介绍和分析,使我对历史的进展和当代的影响有了更加客观和全面的认识。

作者的独到见解也给我带来了启示,让我能够更加深入地观察这一时期的历史,并为今后类似问题的研究提供可靠的参考。

历史总是有惊人的相似之处,尽管历史是向前发展的,但不能排除是螺旋式的向前发展。

因此,研究晚清历史对于了解当今社会的发展走向仍然具有重要意义。

虽然离今天的年代已经相当久远,但对于战国时期社会景象的变化已经超越过往,铁制用品的广泛应用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标志,对于当时的经济、人口和军事等方面都产生了相当的影响。

剑桥中国晚清史》是一本比较易读的史书,分为多个章节,包括清代的亚洲腹地、清王朝的衰落与叛乱的根源、广州贸易和鸦片战争、条约制度的形成、太平军叛乱、中俄关系、清朝统治在蒙古、新疆和西藏的全盛时期、清代的XXX、自强运动、1900年以前的XXX传教活动及其影响等。

晚清至中国现代的历史已经受教太多,有些历史事件与历史人物甚至是耳熟能详的。

因此,重新介入这段历史的研究需要进入历史的角度,结合作者的观点加以自己的理解,对这段历史有一个更深刻的理解,至少是自己的全新认识。

中国历史的书写一直都缺乏公正,特别是在中国。

在过去的半个世纪,甚至自辛亥革命以来,晚清的整个统治集团几乎被贴上了腐败、昏庸无能等标签,晚清的代名词似乎就是屈辱、腐败、懦弱。

近代中国经历了一次彻底的洗礼,从政治到经济各方面都受到了影响。

在各国列强的不断挑衅下,中国的群众和各阶层都积极寻求救国之路,但当时却较少考虑到方法对中国国情的适用性,因此也可以说是病急乱投医。

即使像日本这样的国家,在受到第一次侵略时也感到了危机,主动向西方国家研究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思想文化,但并不意味着它们就此走向近代化,变得富强,避免外国的侵扰。

在晚清的统治者眼中,英法联军与明朝的鞑靼、瓦剌有什么不同?南京条约割让香港和南宋对金的割地有什么不同?新开通商口岸和与俺答汗的互市有什么不同?采用西式武器和胡服骑射有什么不同?在当时人的眼中,它们并没有本质上的差别。

剑桥中国晚清史读书笔记

剑桥中国晚清史读书笔记

剑桥中国晚清史读书笔记剑桥中国晚清史读后感《剑桥中国史》是西方学者集体写作的一套研究中国历史的著名的大型学术著作,基本反映了西方研究中国历史的最高水平。

粗读《剑桥中国晚清史》后,使人豁然开朗:晚清史与当今中国多么的相似,历史总是有惊人的相似之处。

当然,历史是向前发展的,不可能轮回,但不能排除是螺旋式的向前发展。

所以,研究晚清历史对看清当今社会的发展走向仍有不小意义。

鸦片战争强行打开了清朝封闭的国门,出现了清朝的改革开放-“洋务运动”,之后出现了大量的特权阶层,特权阶层的扩张、分化、重组、分裂,最终导致了晚清的灭亡。

一方面,特权阶层的扩张使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相当于现在的民营企业)的发展遭到沉重的压抑和打击,使更多手工业者、半手工业者等沦为无产者,加入了反政府力量的大军。

另一方面,特权阶层的分化、分裂,中央集权的弱化和地方政权的强势,使清政府的整体统治力量减弱。

彼强此弱,两方面力量对比的翻盘,终于使清朝灭亡。

中国的,世界的。

中国的民主化进程,也是世界的民主化进程。

我不希望看到中国历史的轮回,循环在半封建半资本主义的社会状态中。

美国等西方国家有义务协助中国走向民主化。

在这个民主化协助过程中,战略上,美国等西方国家要有绝对的长远眼光,不能图一时眼前利益让中国民企竞争垮掉,跨国公司应按国际分工、国际惯例运作。

战术上,一方面扶持中国民族企业的发展,兴倡民主民权;另一方面,大力打压中国的特权势力,迫使中国精简官僚机构。

官僚特权势力的扩展是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最大障碍。

[b]中国漫长封建历史的轮回根源就在于中国社会每次“改革开放”后的特权扩展。

[\/b]中国地处亚洲腹部,地大物博,人口众多,市场广阔。

中国发展了、民主了,世界也就发展了、民主了。

美国奉行的商品生产与交换的创造性发展模式,是中国也是世界各国发展的模式。

从国际经济环境、政治环境方面说,中国的明天,也是美国的明天…。

中美两国人民终将走在一起。

读剑桥中国晚清史读后感读完这本书,首先最直接的是全书给予我一个对于晚清帝国的基本概况,丰富了我对于晚清时期的基本史实,并且能够将历史认识为一个复杂的综合体。

评《剑桥中国晚清史》的文化观

评《剑桥中国晚清史》的文化观

评《剑桥中国晚清史》的文化观《剑桥中国晚清史》是世界上极具影响的国外研究中国历史的权威著作,也是国际汉学研究的优秀成果。

作为外国人研究中国历史的著作,视角和本国文人相当不同,评价也有褒有贬。

阅读本书也可以让我们从另一种视角来了解世界史学家对中国近代的发展的看法,但作为中国读者的我们绝不能全盘肯定。

对于历史的解释,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理解。

人们对历史的认识,会受到了生产力水平和文明程度的影响,会受到时代或国家的政治文化和价值观念的影响,会受到史学理论和观念发展的影响,还会受到人们看问题的立场、角度、情感态度价值观取向、研究方法、思维方式等的影响。

面对同样的、全部的历史事实,不同的史学家的历史建构也会大相径庭;随着时代的变迁,某些历史事实也有可能会被推翻。

正确地评价不同的历史解释,一要看其理论依据或价值观导向,有历史事实和国家情怀;二要能比较客观公正的看待历史事实,要结合当时特定的历史条件看问题,避免脱离历史环境主观评判;三是要尽量找寻和发掘有价值的史料,进行细致实证,能从不同的角度去认识历史。

鸦片战争后,天朝大国地位动摇,西方列强争相东至。

首先清朝丢失喜马拉雅山南麓各属国和七河流域属国,又丢失印度支那属国,随着日本崛起,甲午战争中打败清朝,最后丢失朝鲜,至此,以中国为中心的朝贡体系彻底崩溃。

通过阅读《剑桥中国晚清史》这本书,让我了解到外国史学家对晚清时期外国对中国的入侵的看法和我们是完全不一样的,把侵略进行了美化,这也让我更加认识到国家富强和民族复兴是多么的重要。

作为天朝大国的中国,在鸦片战争后受到了外国巨大的冲击。

第一,近代中国被西方帝国主义列强强行裹进西式近代化的浪潮中,西方的事务、制度、思想如潮水一样涌入中国。

第二,经济方面自洋务运动以后中国经济近代化历程开始,工业化开始改变了社会面貌。

第三,政治方面变法维新运动促进了社会政治制度的变化,导致中国封建统治有所松动,政治制度的变革对于后来辛亥革命的促成也是不可小视的。

读《剑桥中国晚清史》有感

读《剑桥中国晚清史》有感

读《剑桥中国晚清史》有感读《剑桥中国晚清史》有感**唐太宗李世民说过:“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衰,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本次培训我们从钱穆先生的《国史大纲》到胡适老先生的《中国哲学史大纲》再到费正清的《剑桥中国晚清史》,可以说是一次读史之旅,本次读史之旅一路走来,我们的视野越来越广,认识中国历史、文化、政治、经济的角度各不相同,既有国史大家基于爱国爱史的温情表述,也有西方汉学专家站在西方角度的观察,特别是晚清一段在外力干扰下被压迫和自强的屈辱史。

《剑桥中国晚清史》这本书,给我们介绍了晚清帝国的基本概况,丰富了我对晚清时期的基本史实。

该书从清帝国中晚期的政治、经济、社会、民族、疆域结构上都提供了深入的介绍,从多个方面叙述并分析了历史的进展,以及对当代的影响。

书中作者一些独到的见解对我启发很大,不会对这些问题再以简单化的眼光来看待,能够更加客观、全面地观察这一时期,而且有一些新的认识。

读完这本书让我不禁想到“落后就要挨打”这句话,落后就要挨打,这是中国历史学家总结近代中国历史的得出的经验教训。

纵观中国历史,从鸦片战争到日本侵华战争,无数的事例都告诫着我们这样一个道理—落后就要挨打。

那么,我们怎样做才能摆脱落后就要挨打的事实呢?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不想为了教书而教书,在教学的时候,如果一些课文跟历史有关或者涉及历史中的某件事,那么我会跟学生讲一讲那个历史事件,让学生有更多的了解,从而能够更好地理解课文。

例如,在教学《圆明园的毁灭》这篇课文时,首先我先给学生们看圆明园毁灭以前的一些图片,让学生充分了解课文中所说的圆明园是一座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

其次,又给学生讲述了关于圆明园毁灭的原因,造成圆明园毁灭的原因有三:一是清王朝腐朽、专制的封建制度,是圆明园毁灭悲剧的根源,落后就要挨打是一个万古不破的真理。

其二英法联军掠夺、洗劫、纵火焚烧,充分暴露了其帝国主义列强贪婪的侵略本性;其三是中国的强盗、北洋政府加剧了圆明园的毁灭。

读《剑桥中国晚清文化史》的读后感

读《剑桥中国晚清文化史》的读后感

读《剑桥中国晚清文化史》的读后感这本书详细介绍了中国晚清时期的文化背景和历史变迁,让我对这一时期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我在读完之后,对晚清时期的文化面貌有了新的认识和思考。

首先,本书揭示了晚清时期中国社会的不稳定和动荡。

在这个时期,中国遭受了外国列强的侵略、内忧外患的困扰,社会各个方面都面临严重的挑战。

对于文化发展来说,这种动荡给了许多新思潮和文化现象的出现提供了土壤。

例如,西方科学、哲学和艺术的思想通过海外留学生的传播和翻译而渗透到中国社会,形成了一波又一波的文化浪潮。

其次,本书还探讨了晚清时期的文化变革与社会变革的相互关系。

晚清时期,中国社会出现了许多新兴的社会群体和文化运动,这些变革引发了社会结构和价值观念的巨大动荡。

例如,《剑桥中国晚清文化史》提及了戏曲变革、女性解放运动、新诗派和新文化运动等重要事件和思潮,这些都对晚清时期的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最后,本书还介绍了晚清时期的文化建设与国家现代化之间的关系。

晚清时期的文化建设与国家现代化进程有着紧密的联系。

一方面,国家对于文化的引导和塑造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通过推动各种文化改革和教育事业的发展,努力打造现代化的中国。

另一方面,晚清时期的文化建设也反过来推动了国家现代化进程,文化改革为社会变革提供了思想和精神上的支持。

总体而言,读完《剑桥中国晚清文化史》让我对晚清时期的文化变革有了更加全面和深入的了解。

这本书以其详实的史料和独特的分析视角,为读者呈现了一个充满变革与创新的时代。

同时,通过对文化建设与社会变迁的交织关系的探讨,也使我认识到文化和社会发展之间的密切联系。

这本书给予了我更多思考和思索的空间,也让我对中国晚清时期文化的多样性和复杂性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

《剑桥中国晚清史》读书心得

《剑桥中国晚清史》读书心得

《剑桥中国晚清史》读书心得《剑桥中国晚清史》读书心得扬州市梅中教育集团竹西中学教学能手刘琛【阅读书目、作者】《剑桥中国晚清史》(费正清)【书目简介】该书原为《剑桥中国史》第10卷和第11卷,叙述自清代道光年间至辛亥革命时期的中国历史。

上卷包括导言旧秩序、清代的疆土、清王朝的衰落与叛乱的根源、鸦片战争、不平等条约、太平军起义、中俄关系、清在蒙古、新疆、西藏的统治、清代中兴、自强运动、1900年以前的基督教传教活动及其影响。

下卷包括1870—1911年晚清帝国的经济趋向、晚清对外关系、中国人对西方关系看法的变化、西北与沿海的军事挑战、思想的变化与维新运动、日本与中国的辛亥革命、1901—1911年政治和制度的改革、辛亥革命前的政府、商人和工业、共和革命运动、社会变化的潮流,等等。

本书作者皆为西方知名学者,译者为我院历史所编译室专家。

本书据1978年本翻译,于1993年出版,当时将第10、11卷合为《剑桥中国晚清史》上下卷出版,使用一个书号,此次再版仍延用这种做法。

【阅读有感】“有关义和拳的记载和感想”本书的记载与目前国内统一编着的其他历史教科书的视角完全不同:本书对义和拳完全持否定态度;而一般中国历史教科书则总体上持肯定态度。

具体来说,本书的观点是,该民间组织的成长是一些草莽之人(暴民)凭借民间对于外国人的愤怒情绪,并煽动这些情绪,此外还利用了巫术来骗取群众的信赖,借以壮大其势力。

另外,其暴力和残忍,使得在中国19世纪兴起的基督教势力受到空前逼迫,无数间教堂被烧毁,数以万记中国基督徒,以及许多外国传道士,修女都被杀害。

而究其根源,则认为是由于因为当时的民间对外国人的相貌上的偏见,以及许多传教士在传扬基督教的过程中,过分抵触中国传统文化,以至于触犯了群众,另外,也举到一些细节,就是那个时候流行疾病肆虐,一些修女为有病的婴孩施洗礼,却被民间谣传为修女吃婴孩。

另外,文章中提及清朝政府试图利用发展中的义和团运动去抵抗外国侵略者。

剑桥中国晚清史1800

剑桥中国晚清史1800
《剑桥中国晚清史1800》是一本非常值得一读的历史著作。它不仅让我更加深入地了解了中国晚 清时期的历史背景和社会背景,也让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了历史的发展规律和文化交流的必然趋 势。这本书不仅是一本历史著作,更是一本启迪人心的智慧之书。
目录分析
《剑桥中国晚清史1800》目录分析
《剑桥中国晚清史1800》是1985年2月1日中国社会科学社的图书,作者是[美]费正清、刘广京。 本书以政治、经济、文化和外交等角度全面展示了晚清中国的历史发展脉络,为读者深入了解这 段历史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第三,本书对晚清时期文化思想的变革进行了深入的研究。这一时期,中国传统文化受到了前所 未有的挑战和变革。本书对晚清文化思潮的涌动、新旧文化观念的冲突和融合进行了深入的分析。 同时,本书也探讨了西学东渐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以及中国近代文化的发展方向。
本书详细评述了晚清时期的对外关系。从19世纪中叶的鸦片战争到20世纪初的八国联军侵华,中 国面临着列强的侵略和压迫。本书对这一时期的外交政策、不平等条约以及中国与世界各国的交 往关系进行了全面的梳理和深入的分析。
《剑桥中国晚清史1800》的目录结构合理、内容丰富,既有全面性,又有深入性,为读者理解和 分析晚清时期的历史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作者简介
这是《剑桥中国晚清史1800》的读书笔记,暂无该书作者的介绍。
谢谢观看
“戊戌变法是晚清时期中国政府进行的一次政治改革。这个运动旨在推行君主立宪制,改革中国 的政治体制。虽然戊戌变法最终失败了,但它标志着中国政治体制的转变,为后来的辛亥革命和 中华民国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剑桥中国晚清史1800》是一部全面而深入地研究中国晚清时期历史的巨作,对于了解中国近代 史和中国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这部作品提供了大量的史料和研究成果,让我们更加深入地 了解了中国晚清时期的历史和社会的变化。这部作品也提出了许多重要的观点和思考,为我们研 究中国历史和社会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读《剑桥中国晚清历史》的读后感

读《剑桥中国晚清历史》的读后感

读《剑桥中国晚清历史》的读后感
这本书是对中国晚清历史的全面梳理和深入解读。

通过阅读该书,我对晚清时期的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有了更加全面
的了解和认识。

作者在书中对晚清时期的各个重要事件和人物进行了精准的分
析和描述,使得读者可以更加清晰地理解这个时期的历史发展脉络。

从太平天国运动到戊戌变法,从内忧外患到列强侵略,这本书对这
一时期的各种问题进行了系统性的探讨。

阅读本书,我深刻感受到晚清时期的政治衰败和社会危机。


会不稳定和政治腐败是晚清时期社会的主要特征,这导致了各种改
革运动的兴起。

诸如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都是晚清时期人们试图改
变国家命运的尝试,但由于各种原因最终失败了。

此外,经济的发展和文化的变革也是晚清时期的重要特点。


着西方列强的入侵和经济霸权的压迫,中国社会经济面临着巨大的
压力。

同时,中国的传统文化受到了冲击和变革,大量西方思想和
文化进入中国社会,引发了一系列的文化运动和思潮。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对中国晚清历史的复杂性和多样性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晚清时期是一个充满变革和挑战的时期,中国社会经历了巨大的动荡和转型。

这段历史给我们带来了许多启示,也对今天的社会发展和国家建设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总之,这本《剑桥中国晚清历史》是一本深入剖析晚清历史的重要著作。

通过对晚清时期各个方面的分析,读者可以更好地理解这个时期的历史背景和发展。

对于研究中国历史或对中国社会感兴趣的人来说,这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参考读物。

剑桥中国晚清史1800

剑桥中国晚清史1800

精彩摘录
在晚清时期,各种革命与起义不断涌现。《剑桥中国晚清史1800》对这些革 命与起义进行了深入分析,揭示了它们背后的社会矛盾和民族危机。书中还详细 介绍了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等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革命与起义事件,为我 们理解晚清时期中国社会的矛盾和冲突提供了重要的视角。
精彩摘录
《剑桥中国晚清史1800》作为一部权威的历史著作,为我们深入了解晚清时 期中国历史提供了宝贵的资料。书中通过对政治、外交、经济、文化和革命等方 面的详细描述,展现了晚清时期中国的复杂性和多样性。这些精彩摘录不仅有助 于我们更好地理解这段历史,也为我们思考中国近代史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启示。
目录分析
《剑桥中国晚清史1800》的目录作为全书的导航,具有重要的作用。它以时 间顺序进行编排,按照历史阶段组织内容,体现了学术性和客观性。通过阅读本 书的目录,读者可以快速了解晚清历史的发展脉络和重要事件,同时也可以看到 学术界对这段历史的最新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
这是《剑桥中国晚清史1800》的读书笔记,暂无该书作者的介绍。
剑桥中国晚清史1800
读书笔记
01 思维导图
03 精彩摘录 05 目录分析
目录
02 内容摘要 04 阅读感受 06 作者简介
思维导图
本书关键字分析思维导图
社会
各种
中国
变化
历史
清朝
挑战
清史
剑桥
中国 一时
研究
1800
文化
全面
详细
晚清
这些
进行
内容摘要
内容摘要
《剑桥中国晚清史1800》是一部权威、详尽、深入的晚清历史著作,由哈佛大学与牛津大学的一 批著名学者撰写。这本书对1800年至1911年间的中国历史进行了全面的研究,不仅揭示了清朝 晚期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的各种复杂变化,而且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视角和方法来理解这一时 期的历史。 在政治方面,本书详细描述了清朝晚期政治制度的衰落和崩溃。这一时期,清朝面临着来自内外 的各种挑战,包括农民起义、外国侵略和内部腐败。同时,本书也详细分析了清朝政府在应对这 些挑战中所采取的各种政策和措施,以及这些政策和措施所产生的后果。 在经济方面,本书对晚清时期的经济发展进行了全面的研究。这一时期,中国开始逐渐卷入全球 经济体系中,对外贸易、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逐渐加速。本书详细分析了这些变化的原因、过程 和影响,以及中国在这一过程中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教师读《剑桥中国晚清史》心得体会9

教师读《剑桥中国晚清史》心得体会9

以史为鉴,把握教育的发展——读《剑桥中国晚清史》有感本周通过泛读《剑桥中国晚清史》,大体的了解到了本书的内容是对于晚清帝国的政治、经济、社会、民族、疆域结构的基本概况。

下面我将结合本周精读的部分谈谈我的心得:《剑桥中国晚清史》,是以费正清为主的外国学者编著的中国晚清史。

费正清是公认的美国中国学的创始人,他以历史学家的身份研究中国,并从文化的角度研究中国历史,从而形成了他的中国观,费正清尽量脱离西方中心史观,以理解中国文化的视角更客观更理性的角度来看待中国文明。

但费正清是西方人,他无论如何都要为西方的经济政治服务,其写作目的又是"为西方的历史读者提供一部有内容的中国史著作",因而这部书的文化观无疑是西方的,它对中国社会近代化历程的描述,关于西方文化对近代中国的作用以及中国传统文化,在近代的命运的评判,都带有明显的西方人的视角特征。

全书以“冲击—反应”的模式贯穿始终,以西方文化为价值参照,在论述中国传统文化的近代命运时,深刻地认为,西方文化在近代中国的传播具有双重历史使命:一方面是对旧制度的破坏性使命;另一方面是对西式新制度的建设性使命.它既对传教士在中国传播西学的情况给予了充分的肯定,认为传教士在破坏中国旧制度旧文化和推动中国新制度新文化方面起了重要作用;又对接受外国学者在研究中国近代史时,总是自觉或不自觉地用西方的标准来衡量中国近代的变化,即西方中心观的视角。

从十九世纪以来,外国对中国展开了前所未有的侵略,这种侵略在沿海逐渐渗透,对中国的影响是很深的。

侵略者的入侵加剧了中国社会的贫穷,在这种社会背景下,中国人民自然要站起来反抗,并随着时间的推移,反抗也自然更激烈,并上升到整个民族的反抗,这样对中国就形成了冲击。

在各国列强的不断挑衅下,一系列的侵华战争和不平等条约,把中国推向了无底的深渊,造成中国人民的贫穷落后,激昂的民众,各阶层的人们都在寻求探索救国之路。

虽然这些历史已成为过去,但是我们应该铭记历史教训,勿忘过去,面向未来。

(完整版)剑桥晚清史

(完整版)剑桥晚清史

《剑桥中国晚清史》面面观(2007-10-15 23:22:40)转载▼标签:人文/历史剑桥中国晚清史面面观《剑桥中国晚清史》面面观作者:高磊(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学生)从19世纪到20世纪初,世界历史发生了一系列重大变革:伴随着两次工业革命的完成,民族运动、工人运动和社会主义运动、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运动蓬勃发展,资产阶级民主扩大,资本主义完成了从自由资本主义阶段向垄断资本主义的过渡,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基本形成。

近代整体世界的初步形成打破了许多国家和地区长期以来存在的相对独立、孤立和闭塞的状态,使其被迫纳入到世界发展的潮流中来,整个世界有史以来第一次成为密不可分的有机整体。

其中一个重要的环节就是古老的中国在外来势力的冲击下,被迫放弃闭关自守的政策与“天朝上国”的迷梦,逐渐融入世界大家庭的过程。

《剑桥中国晚清史》起自清代的道光时代,止于辛亥革命,时间跨度为1800至1911年,基本上反映了上述变化过程。

它由美国哈佛大学教授费正清主编,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编译室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

该书分上、下两卷,原为《剑桥中国史》的第10卷和第11卷,自成体系,其特点是各章均由某个专题的专家执笔,而由主编总其成。

该书的《总编辑序》由费正清和崔瑞德撰写,简要介绍了剑桥历史丛书的情况、西方对中国史的研究现状及该书的编纂目的等。

正文部分基本可划分为三部分内容:导言(前言)、分章论述内容及书目介绍。

上卷导言即第一章“旧秩序”,由费正清撰写,从总体上介绍了中国旧社会的发展状况、行政体制及对外关系,其范围设定在遭到近代西方势力冲击之前,以使读者初步认识旧中国的思想意识、自给自足的经济状况、以前取得的文明成就、官僚化的行政制度、以宗族血缘关系为纽带的社会结构、对外关系传统作法等一系列因素在造成中国近代落后和阻碍中国近代化中的作用。

下卷前言则独立于分章论述之外,简要介绍了面对西方外来势力的冲击,中国所产生的种种反应。

正文第三部分是书目介绍,又可划分为两小部分即对各章参考书目的介绍和总体书目介绍。

《剑桥中国晚清史》读书心得

《剑桥中国晚清史》读书心得

《剑桥中国晚清史》读书心得《剑桥中国晚清史》读书心得扬州市梅中教育集团竹西中学教学能手刘琛【阅读书目、作者】《剑桥中国晚清史》(费正清)【书目简介】该书原为《剑桥中国史》第10卷和第11卷,叙述自清代道光年间至辛亥革命时期的中国历史。

上卷包括导言旧秩序、清代的疆土、清王朝的衰落与叛乱的根源、鸦片战争、不平等条约、太平军起义、中俄关系、清在蒙古、新疆、西藏的统治、清代中兴、自强运动、1900年以前的基督教传教活动及其影响。

下卷包括1870—1911年晚清帝国的经济趋向、晚清对外关系、中国人对西方关系看法的变化、西北与沿海的军事挑战、思想的变化与维新运动、日本与中国的辛亥革命、1901—1911年政治和制度的改革、辛亥革命前的政府、商人和工业、共和革命运动、社会变化的潮流,等等。

本书作者皆为西方知名学者,译者为我院历史所编译室专家。

本书据1978年本翻译,于1993年出版,当时将第10、11卷合为《剑桥中国晚清史》上下卷出版,使用一个书号,此次再版仍延用这种做法。

【阅读有感】“有关义和拳的记载和感想”本书的记载与目前国内统一编着的其他历史教科书的视角完全不同:本书对义和拳完全持否定态度;而一般中国历史教科书则总体上持肯定态度。

具体来说,本书的观点是,该民间组织的成长是一些草莽之人(暴民)凭借民间对于外国人的愤怒情绪,并煽动这些情绪,此外还利用了巫术来骗取群众的信赖,借以壮大其势力。

另外,其暴力和残忍,使得在中国19世纪兴起的基督教势力受到空前逼迫,无数间教堂被烧毁,数以万记中国基督徒,以及许多外国传道士,修女都被杀害。

而究其根源,则认为是由于因为当时的民间对外国人的相貌上的偏见,以及许多传教士在传扬基督教的过程中,过分抵触中国传统文化,以至于触犯了群众,另外,也举到一些细节,就是那个时候流行疾病肆虐,一些修女为有病的婴孩施洗礼,却被民间谣传为修女吃婴孩。

另外,文章中提及清朝政府试图利用发展中的义和团运动去抵抗外国侵略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近代中国的历史,即人们现在认为在那里已经发生过的事情,是充满了争论的。

一些重大的事件已被人们所了解,但对于它们的意义却存在着争议。

同时,许多较次要的事件仍然未被人知或者被忽视。

引起争论的第一个原因是普遍存在对历史的无知状态,因为在这个尚不发达的领域中,还缺乏一批被人们普遍接受的研究和著述。

我说“历史的无知状态”,是因为历史学的任务就是了解所有有关方面的情况、动机和作用,但如果只涉及冲突一方的片面知识,则会使我们对这场冲突中的另一方仍然一无所知,因而就不大可能理解它。

例如,关于1840—1842年的鸦片战争,英国方面的文件在当时就已大量公布,而中国方面的文件一直到九十年以后,即1932年才发表。

而且,双方的文件主要提供的都是官方的观点;在战争期间普通中国人民的经历则没有详细的记载,也没有被很好地进行研究。

甚至这一表面上已很清楚的事件,仍然没有为人们所充分了解。

例如,当地的中国人民究竟在多大程度上成了英、清两国战争的消极旁观者?他们进行爱国主义的抵抗的程度又有多深?各种观点和事例是相互歧异的。

引起争论的第二个原因是那种把历史事件主要参与者分割开来的巨大的精神文化鸿沟——这不但是指十九世纪外国侵略者和进行抵抗的中国统治阶级之间在语言、思想以及价值观念上的差异,而且也指在二十世纪中国广大的人民群众一旦成为革命者时,在中国统治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之间存在着的类似的差异。

简言之,中国的近代史就是两出巨型戏剧——第一出是扩张的、进行国际贸易和战争的西方同坚持农业经济和官僚政治的中国文明之间的文化对抗;第二出是从第一出派生出来的,它揭示了中国在一场最巨大的革命中所发生的基本变化。

这些巨大的冲突和变革的运动,即发生在中国和外部世界之间以及在新旧中国之间的这些运动,已经在历史记载和历史学家中引起了各种不同的观点。

对西方历史学家来说,最突出的就是维多利亚时代对世界的看法;英国、法国和美国的扩张主义者就是按照这种看法,在十九世纪中期建立了不平等条约制度的。

他们信仰民族国家、法治、个人的权益、基督教和科学技术,以及使用战争来为进步服务。

旧中国统治阶级对于世界的看法也是一清二楚的。

它信仰经典的儒家教义和天子在整个世界中至高无上的权力:天子高居于一个和谐的、存在着等级和名分的社会秩序之巅,以他的富有教导意义的道德行为的榜样来维系自己的统治。

在这个旧秩序里面,经典的教义只能容忍限于传统内部的变化,扩大的家庭制度支配着个人,恪守职责的信条高于享受权利的信条,文官控制着军事,并且使商人为其所用,道德行为的准则凌驾于人的情欲、物质利益和法律条文之上。

诚然,两种文明是冰炭不相容的。

当比较古老和变化较缓慢的文明在较现代和更有生气的文明面前步步退却时,中国知识分子和官员中一代先行者寻求改革的目标,并逐渐形成对于世界以及中国在这个世界中的地位的新的观点。

产生于季世的这种新观点,不可避免地缺乏它以前的传统观点的一致性。

随着中央权力的衰落,思想领域的混乱增长了,只是到了二十世纪中叶,通过把马克思列宁主义运用于中国的毛泽东思想,一种新的历史正统观念才得以建立。

随着伟大的中国革命的继续发展,毛泽东主义的历史观也将继续发展;西方的、日本的和其他外国的历史观也同样如此。

可以预期,它们之间在一定程度上会吻合的。

不过关于近代中国发生了什么事情,这些事情是怎样发生的和为什么会发生,当代的各种思想对这些问题仍会继续进行激烈的争论。

十九世纪对中国的和外国的、儒家的和维多利亚时代的各种历史观的对立,现在已被各种水火不相容的观点的论战所代替。

现在的这些互不相容的观点都涉及到近代史的性质这一领域,这一事实只会加剧它们之间的争论。

但是,在了解今天的历史渊源的努力中,各种思想的继续论战归根到底只会加强促使各国人民相互了解的共同纽带。

虽然历史学界关注的中心问题一代与一代有所不同,但就近代中国而言,某些尚未解决而又需要阐明的问题,似乎可能在以后的一段时期内先引起注意。

一个需要阐明的重大问题就是外来影响的程度和性质。

十九世纪外国人在中国的活动显著增加,并且变得越来越有影响,越来越向社会各方面渗透,最后终于促使中国人的生活彻底改观。

然而外国人的冲击和中国人的反应的进程是逐渐开始的,几乎不能觉察出来。

对这一过程的觉察,是经过了其强度和复杂性不断增长的一系列阶段才显示出来的。

在最初阶段,中国和外国的观察家都认识到:古老的农业经济—官僚政治的中华帝国,远非进行扩张的、推行国际贸易和炮舰政策的英帝国和其他帝国的对手。

外国对中国侵略的速度一直在加快。

在1840—1842年鸦片战争以后不到十五年,就有1857—1860年的英法联军之役,又过了十年左右,发生1871年俄国侵占伊犁和1874年日本夺取琉球的事件;又不到十年,爆发了1883—1885年的中法战争。

九年以后,日本在1894—1895年大败中国,紧接着是1898年争夺租借地和1900年的义和团之役。

伴随着这些戏剧性的灾难而来的,是传统中国的自我形象——即它以中国为中心看待世界的观念——的破灭;这一破灭与那些灾难相比,虽然几乎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但却有着更加深远的影响。

因此,回顾起来,中国在十九世纪的经历成了一出完全的悲剧,成了一次确是巨大的、史无前例的崩溃和衰落过程。

这场悲剧是如此缓慢、无情而又彻底,因而它就愈加痛苦。

旧秩序为自卫而战,它缓慢地退却,但始终处于劣势;灾难接踵而至,一次比一次厉害,直到中国对外国人的妄自尊大、北京皇帝的中央集权、占统治地位的儒家正统观念、以及由士大夫所组成的统治上层等事物,一个接一个被破坏或被摧毁为止。

还有第二种认识在二十世纪初的中国革命者中很普遍,即他们发觉自己处在一个不同的世界,犹如民族主义者发觉自己置身于一个扩大了的民族主义的国际社会一样。

在帝国主义的压迫下,清王朝旧政权在十九世纪后期所承受的外国特权的负担日益沉重。

不平等条约体制的不断扩大就表明了这一点:通商口岸从1842年的五个增加到1911年的大约五十个;缔约列强各国的侨民及其财产、贸易和工业都逐步享有领事裁判权;外国船只在中国水域航行的范围,从沿海的炮舰扩大到行驶于主要河流的商轮上;不但在中国海关,甚至在某些内地税卡、邮局和盐务官署都雇用了外国官员;传教士的活动渗入到每一个省份和文教卫生部门。

还有许多其他的特征,如1900年以后外国在北京驻军,1911年以后海关收入先拨作偿付外债和赔款之用。

这一切都表明了外国人对中国人民生活的特殊影响。

对近代的民族主义者来说,还有什么能比这一切更能激起爱国的义愤呢?自从第一次世界大战以来,这种外国的侵略就日益被称为“帝国主义”,并且帝国主义的侵略被认为是必须加以消除的国耻。

伴随着这个观点而来的还有另一种认识,即帝国主义在中国之所以得逞,是借助于中国人的弱点,这弱点不但在于军事方面,也在于精神方面,也即中国人缺乏爱国主义的献身精神:这表现在他们为外国人工作,并且从罪恶的鸦片贸易、贩卖苦力以及在沿海港口建立工业来剥削劳工的罪恶活动中同外国人一起牟利。

道德的堕落也同样明显地表现在军阀的割据、地主的自私自利、家庭第一的裙带关系等方面。

中国的这一切弱点大多是根源于腐朽的统治阶级的各个阶层——即满洲人的异族朝廷、古代经典训练出来的陈腐官吏、享有垄断较高文化知识特权的文人学者和剥削贫苦佃农的地主。

所有这些制度和积习的总和可以用“封建主义”一词来概括。

这样,在二十世纪,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这对孪生兄弟就被认为是十九世纪中国灾难的根源。

在人民共和国时期,这些术语以及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和毛泽东对它们的阐述,就被用来描述中国的近代史。

在一个农民依然占绝大多数并对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到四十年代日本的侵略记忆犹新的广袤国度里,国内统治阶级和外国的侵略仍突出地成为过去遗留下来、而今天仍然必须与之搏斗的两大罪魁祸首。

当中国运用帝国主义的概念时,它已被扩大了。

回顾起来,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以后,无论是在国民党还是在中国共产党的思想中,帝国主义的作用有增无已。

它是毛泽东思想的组成部分。

帝国主义从鸦片战争时起就活动开了,这比十九世纪九十年代列宁主义的金融—资本型的帝国主义的兴起要早得多。

毛泽东关于帝国主义的概念,不但远溯到包括维多利亚早期商业扩张时代的战争和炮舰外交,它还把帝国主义概念扩大到几乎包括十九世纪外国与中国的一切形式的接触,把基督教的传教活动当作文化帝国主义就是一例。

由于西方国家经常的侵略扩张活动在历史记载中是一目了然的,历史学家一般认为有理由作出这一广泛的结论,即中国人民遭到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剥削和欺凌。

作为一般性的结论,这是几乎不容置辩的。

欧洲的侵略扩张和它后来的变种,是近代世界历史的一个主要事实。

然而,我们这一卷既要重视现在,又要重视过去,因此,本卷的研究将要再现生活在历史事件发生时的人们的观点、动机以及他们在历史上对这些事件的理解。

由于中国的历史观在革命过程中发生了变化,因此必须了解中国人当时的生活状况,同时还必须了解他们在旧秩序下的自我形象。

一旦着手进行这样的研究,帝国主义的形象就会被勾划出来。

帝国主义从一种自外部倾覆中国的单方面力量而变成了一种相互作用的产物,而且当今天对中国和外部世界的这种相互作用进一步进行研究时,帝国主义这个概念就将分解为种种因素和情况。

我们首先看到的是,中国社会是个庞然大物,它各地的情况又千差万别。

由于它的幅员辽阔,它不易受到外来影响,并且对于与外国接触的反应也是形形色色的和分散的,而不是一致的和集中的。

总的说来,中国自给自足的程度是非常高的,这首先表现在对外贸易方面,它在国民经济中仍是一个比较次要的部分。

其次,清帝国由于在十八世纪五十年代征服了伊犁,以及在恰克图和广州分别成功地对付了俄国人和英国人,就建立起一道貌似强大的军事防线。

最后,在清朝统治下,具有绝对权威的儒家思想几乎不能接受任何外国的政治观念。

所有这些因素都有利于形成高度的自给自足。

但是还有另一个历史传统使得中国对外国的侵略反应迟钝,这就是蛮夷入侵的传统,以及这些入侵的蛮夷被吸收或同化于中国社会和文化的汪洋大海之中的情况。

由于这个原因,拥有绝对权威的儒家思想变成了一种超民族主义的体系,它是不会轻易赏识外国的民族主义者的感情的。

这样,一幅中国的国家和社会图景就浮现了出来,它在十九世纪早期是自给自足地专注于它自己的国内生活,而不能对西方的侵略做出敏捷的反应。

后来中国人与侵略者打交道时自有定见,就没有迁就外国的制度。

例如,清朝并未把对外贸易和外国的投资当成对国家有重要作用的事业而首先予以关注。

清政权主要关切的是维持它所统治的和赖以取得主要生计的农村社会秩序。

对外关系似是不关痛痒的事情。

最初,西方人被认为事实上能纳入中国的政治生活和社会秩序之中而处于无足轻重的地位,而且只许他们在边远地区活动,正象其他外国人过去曾经做过的那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