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应、融入与发展——关于兰州市少数民族流动少年儿童义务教育适应问题的思考
关于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的思考——以兰州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子女教育为例
Reflections on Educational Problems of Children of Ethnic Minority Floating Population in Urban Areas --Taking Education for Children of Ethnic Minority Floating Population in Lanzhou as an Example
作者: 王平[1]
作者机构: [1]兰州大学西北少数民族研究中心,甘肃兰州730020
出版物刊名: 民族教育研究
页码: 45-49页
主题词: 城市少数民族;流动儿童;教育;发展
摘要:为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子女提供教育已成为普及九年义务教育面临的新问题,这也是我国城市化过程中,因人口大量、快速地流动而形成的一种新的教育需求,在解决少数民族流动
人口子女教育的过程中,相关各方应形成合力,中央和地方政府要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和具体
政策;各级公办学校要配合政府合理配置教育资源,为少数民族流动儿童提供一个公平的就学
环境;各少数民族家庭要督促儿童上学,改善家庭学习环境,重视家庭教育。
少数民族流动儿童与非流动儿童学校适应比较与成因分析
少数民族流动儿童与非流动儿童学校适应比较与成因分析1. 引言1.1 研究背景近年来,随着我国城乡发展不平衡、经济差异加大以及劳动力日益向城市转移等因素的影响,少数民族流动儿童问题已经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社会问题。
这些流动儿童通常是因为父母务工、生活困难等原因,而无法在一个固定的地点长期生活和学习。
相比之下,非流动儿童则指的是稳定生活在一个地方、在固定学校接受教育的儿童。
流动儿童与非流动儿童在学校适应方面存在较大差异,这不仅影响到他们的学习成绩和心理健康,也影响到社会的稳定与发展。
有必要对流动儿童与非流动儿童在学校适应上的差异进行深入研究,以便找到有效的解决办法。
本研究将重点关注少数民族流动儿童与非流动儿童之间的学校适应情况,在分析其成因的基础上,提出相应的干预措施,从而促进他们更好地融入学校生活,获得更好的教育资源,实现自身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1.2 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比较少数民族流动儿童与非流动儿童在学校适应方面的差异,并分析造成这些差异的原因。
通过对这两类儿童在学校适应上的表现和困境进行深入探讨,旨在揭示流动儿童和非流动儿童在教育领域存在的问题,为改善他们的学习环境和促进他们的教育发展提供依据和建议。
具体目的包括:1.探讨流动儿童和非流动儿童的定义和特点,从而为后续研究提供基础和背景;2.比较流动儿童和非流动儿童在学校适应方面的异同,揭示两者之间的差距和原因;3.分析影响流动儿童学校适应的因素和影响非流动儿童学校适应的因素,探讨造成这些因素差异的原因;4.总结流动儿童和非流动儿童在学校适应上所面临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5.展望未来,对改善少数民族流动儿童和非流动儿童的教育状况提出建议,促进他们的学习与发展。
1.3 研究意义少数民族流动儿童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常常因为家庭经济困难或者父母工作需要而不得不辍学跟随父母到外地打工,这对他们的学习和成长带来了很大的挑战。
而非流动儿童则相对稳定地在一个地方就读,享受着更好的学习环境和资源。
兰州儿童教育
兰州儿童教育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兰州市的儿童教育受到了越来越多家长的关注。
儿童教育对于孩子的成长和人生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学前教育、小学教育和中学教育三个方面来探讨兰州市的儿童教育现状和对策。
学前教育是儿童教育的重要阶段,它为孩子的成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兰州市的学前教育在近年来得到了积极发展,各类幼儿园纷纷涌现,但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幼儿园教师的素质不够高,教学质量参差不齐;其次,少数幼儿园存在价格过高、资源匮乏等问题。
针对这些问题,应该加强对幼儿园教师的培训与考核,并加大对幼儿园的规范化管理力度。
小学教育是培养儿童基础知识和学习能力的重要阶段。
兰州市的小学教育在基础教育改革的推动下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方面,小学教育普及率有待提高,特别是城乡之间的差距较大;另一方面,小学教育注重学习成绩和升学率的压力过大,忽视了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为此,应加大对农村地区小学的教育资源投入,在小学课程设置上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鼓励学校减轻学业负担,为学生提供更多的体育、艺术和兴趣课程。
中学教育是儿童教育的重要阶段,也是孩子们迈入高中和大学的关键阶段。
兰州市的中学教育在素质教育的倡导下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但仍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一些重点中学资源过于集中,导致普通中学教育资源短缺;其次,高考竞争激烈,升学率成为评价学校和教师的重要指标,忽视了学生个体差异和兴趣发展。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应该加强对中小学教育资源的均衡配置,减少重点中学的招生规模,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建立多样化的升学途径,提供更多选择权给学生和家长。
综上所述,兰州市的儿童教育在不断发展和完善,但仍存在着一些问题。
通过加强教师培训和管理,提高教育资源配置的公平性,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我们有理由相信兰州市的儿童教育将会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为孩子们的成长和未来奠定更好的基础。
少数民族随迁子女学校融入的反思与对策
少数民族随迁子女学校融入的反思与对策少数民族随迁子女作为一个特殊群体,有自己独特的民族文化,他们的融入问题,不仅关系到少数民族随迁子女如何融入新的环境,消除他们与其他同龄人的隔阂,而且对于促进民族和谐及社会稳定也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就少数民族随迁子女学校融入问题进行反思,并对此提出合理化建议。
标签:少数民族;随迁子女;学校融入;对策近年来,随着进城务工人员数量的不断增加,其随迁子女的数量也是越来越庞大,与此同时,这也对随迁子女自身带来巨大的挑战。
其中有一类随迁子女,他们是有自己独特民族文化的少数民族随迁子女,相比而言,进入新的环境,他们在风俗习惯、语言文字和宗教信仰等方面面临多重困难。
笔者认为,对少数民族随迁子女学校融入问题的研究不仅关系到少数民族随迁子女如何更好更快地融入新学校学习中,而且从长远来看,对于促进民族和谐及社会稳定也具有重要意义。
一、加强教师对少数民族随迁子女的理解与认识首先,作为教育者应当对少数民族的文化知识有正确的认识。
教师需要包容和尊重少数民族随迁子女,取下“有色眼镜”,尊重差异。
正如“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教师不该把这部分特殊群体的弱势与其他学生的优势相比较。
相反,作为教育者,应该关心和接纳少数民族随迁子女,“扬长避短”,挖掘其闪光点,利用“皮革马利翁效应”,帮助他们树立自信,从而促进他们更主动地融入新学校教育。
二、加强家校互动,构建和谐顺畅的桥梁学校教育与少数民族随迁子女的家庭缺乏有效联系与合作。
受到少数民族随迁子女家长自身文化素养与文化差异的双重影响,会导致家校互动不畅,家庭与学校疏离,校园文化不能很好地与家庭传统民族文化衔接,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脱节,阻碍了社会发展,导致少数民族随迁子女不能顺利融入新学校学习生活。
因此无论是家长还是学校教师都应该为孩子融入新学校主动搭建良好的顺畅的家校互动的桥梁,以减少学校与家庭之间不必要的文化冲突,双方主动沟通交流,了解孩子在学校和家庭的实际状况,打破隔阂。
少数民族流动儿童与非流动儿童学校适应比较与成因分析
少数民族流动儿童与非流动儿童学校适应比较与成因分析少数民族流动儿童与非流动儿童在学校适应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这种差异不仅体现在学习成绩上,还表现在生活习惯、社交能力等方面。
本文将从多角度分析流动儿童和非流动儿童在学校适应上的差异,并探讨其成因。
一、学习成绩比较少数民族流动儿童由于家庭原因,常常需要跟随父母流动打工,因此在学校的学习时间相对较少。
相比之下,非流动儿童则可以在规律的学校环境中专心学习,更容易获得良好的学习成绩。
流动儿童可能由于频繁的搬迁,导致在学习过程中无法持续跟上进度,从而影响学习成绩。
二、生活习惯比较少数民族流动儿童在流动生活中,常常会面临食宿不稳定的问题。
这使得他们在学校的精神状态和身体状况都可能不如非流动儿童稳定。
相比之下,非流动儿童在相对稳定的家庭环境中,更容易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更有利于学校的适应和学习。
三、社交能力比较以上种种差异,可能会使得少数民族流动儿童在学校适应上面临更大的困难。
那么,这些差异的成因又是什么呢?一、家庭环境少数民族流动儿童通常生长在贫困的家庭环境中,这使得他们很难获得良好的教育资源。
相比之下,非流动儿童在相对富裕的家庭环境中,更容易受到良好的教育和照顾。
二、社会环境少数民族流动儿童通常流动于人口稠密的工业城市,这使得他们在面对社会问题时更容易受到影响。
相比之下,非流动儿童在相对清静的乡村环境中,更容易保持正常的成长状态。
三、教育资源以上种种分析表明,少数民族流动儿童与非流动儿童在学校适应上面临的差异主要是由家庭环境、社会环境和教育资源等多种因素所导致的。
我们在帮助少数民族流动儿童适应学校时,需要综合考虑这些因素,并采取有针对性的帮助措施。
我们需要加强流动儿童的教育保障。
在政府层面,可以加大对少数民族流动儿童教育的扶持力度,提高他们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
在学校层面,可以加强对流动儿童的关爱和帮助,让他们在学校中获得更多的支持。
我们需要关注和改善流动儿童的生活环境。
少数民族流动儿童与非流动儿童学校适应比较与成因分析
少数民族流动儿童与非流动儿童学校适应比较与成因分析随着我国城乡发展不平衡、经济社会变革和少数民族自治地区的发展,少数民族流动儿童逐渐成为一个社会关注的焦点。
他们因为家庭困难、经济贫困等原因,远离家乡,跟随父母到城市谋生,进入城市学校接受教育。
与此少数民族非流动儿童在家乡的学校中接受教育。
两者之间的学校适应情况有何不同,成因又是什么呢?本文将对此进行比较与分析。
我们来看少数民族流动儿童在城市学校的适应情况。
由于流动儿童的家庭经济条件相对较差,他们往往进入城市学校后,会面临着学习和生活方面的诸多问题。
在学习方面,由于流动儿童来自较为贫困的地区,他们在教育资源、学习环境等方面与城市的非流动儿童存在较大差异。
与此流动儿童还需要适应城市学校的学习方式、教学内容等,和城市孩子的学习差距较大,因此面临着学习压力较大的情况。
在生活方面,由于流动儿童离开了家乡,他们需要适应城市的生活环境、饮食习惯等,这也对他们的生活造成了一定的困扰。
这些都会影响他们在城市学校的适应情况。
为了改善少数民族流动儿童在城市学校的适应情况,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加大对流动儿童的教育投入,提高其教育资源和教学质量。
建立流动儿童关爱机构,为他们提供学习和生活上的帮助。
加强对流动儿童的心理疏导工作,帮助他们适应城市学校的学习和生活环境。
加强家校沟通,与孩子的家长进行沟通和交流,帮助他们更好地关心和支持孩子的学习生活。
通过这些措施的实施,可以帮助少数民族流动儿童更好地适应城市学校,提高其学习和生活水平。
在总结中,少数民族流动儿童与非流动儿童在学校的适应情况上存在较大差异,这与教育资源、生活环境、个人素质和家庭条件等方面有关。
为了改善流动儿童的学校适应情况,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来提高他们的教育水平和生活质量。
希望通过不懈的努力,少数民族流动儿童能够融入城市学校、融入城市生活,享受到与城市孩子一样的优质教育和美好生活。
少数民族流动儿童与非流动儿童学校适应比较与成因分析
040少数民族流动儿童与非流动儿童 学校适应比较与成因分析陈 丽 刘锦涛摘要:调查结果显示:少数民族流动儿童学校适应性水平和在学校适应的学校态度、同伴关系、师生关系、学业适应和常规适应上均显著低于非流动儿童,具体表现为情感满意度和行为能力下降、出现寂寞、孤独、易怒、没有安全感、处处不顺心等消极情绪,部分儿童甚至会出现破坏和攻击行为,排斥和回避学校教育,从而出现了文化边缘化、民族认同弱化等问题。
其成因主要是父母流动打工且受教育程度低,老师对其关注不够,语言差异使儿童自卑等。
建议教育工作者给予少数民族流动儿童更多的支持和帮助,同时建议家长应该更多地倾听儿童的想法和声音,努力营造出充满爱与关怀的积极的校园和家庭环境,让少数民族流动儿童更好地适应学校的人际关系、学习和生活。
关键词:少数民族;流动儿童;学校适应中图分类号:D66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CN61-1487-(2019)22-0040-03随着我国经济和城市化进程的快速发展,人口迁移与流动的力度不断加大,大量农村劳动力进入城市,一些跟随父母外出打工,在城市学习和生活,但没有现居住地户籍的学龄儿童被称为“流动儿童”[1]。
在这些儿童中间有一部分儿童尤为特殊,他们就是少数民族的流动儿童。
相较一般的流动儿童来说,少数民族流动儿童在受教育问题上存在更多的制约,他们不仅存在入学难、父母教育失位的问题,还会出现辍学务工、随父母经商的情况[2]。
除此之外,由于部分少数民族提倡早婚早孕,这就使得许多处在义务教育阶段的少数民族儿童会辍学回家,其中女性儿童占了相当大的比例[3]。
所以相对一般的流动儿童来说,少数民族的流动儿童更容易出现失学和辍学。
由于少数民族流动儿童的特殊性,且在全国占有一定的比例,因此有必要研究这类儿童的学校适应现状及其相关影响因素。
学校适应作为衡量儿童心理健康水平和社会融入的一个重要指标,不仅对儿童学校适应中的认知、情绪、行为产生影响,还会对儿童未来发展起到预测作用[4]。
甘肃少数民族地区农村义务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分析
严重 , 困家庭学生上学难的问题仍比较突出。而且 , 民族 贫 少数
地区多为“ 国扶” “ 、省扶” 困县 , 贫 各县财政经 费紧张 , 无力承担 “ 免一补” 两 经费。 农村义务教育 阶段学校 的运转主要是靠杂费 来维持的 , 的地方教育局或乡镇政府虽有少量 的生均公用经 有 费下拨到学校作为补充( 一般每年每生在 2 ~ 0元之间 )但也 05 , 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教育经费短缺的问题。所 以现在农村小学 中
教师培训 和进修 的费用一般都要靠教师 自理 , 教学仪器 、 设施
少数民族群众 由于受 民族风俗 习惯 、 宗教信 仰以及 自然环 境的影响 , 教育水平 较低 , 制约着少数 民族地 区经济的发 受 这
展和民族文化的融合。虽然国家一直在 不断扶持少数民族地区 的发展 , 取得 了一 定的成效 , 当前少数 民族地 区农村义 务教 但 育还存在不少亟待解决 的问题 , 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
学历 、 高水平的教师去工作 , 教师队伍素质不高的 问题也较 突 出。少数 民族地 区“ 双语” 师培养 、 教 培训 的渠道 不畅通 , 复合
当今世界 , 科学技术突飞猛进 , 知识经济已见端倪 , 国力竞
争 日趋激烈。教育在综合国力的竞争 中处于基础地位 , 国力 的 强弱越来越取决 于劳动者素质的高低 , 取决 于各类人才质量 的
高低 和 数 量 的多 少 ,这 对 2 世 纪 我 国 需要 的人 才 提 出 了更 加 1
材设备 的投入力度无法达到预期 的 目标。 () 2 地方经济不发达 , 校经费紧缺。农牧 民群 众生活贫 学 困,两免一补 ” “ 政策没有得到很好的落实 , 致使 学生流失现象
能力 达标存在较大差距 ,因此进一步 提高农村教师 的实际教
关于兰州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现状的调查报告
关于兰州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现状的调查报告 2012-07-16 14:46近些年来,我市逐渐成为西北地区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重要流入地。
少数民族流动人口进入我市后,基于自身在族属、传统文化、生活习惯、宗教信仰、文化素质、生活技能等方面的特殊性,在城市生活的适应中遇到了很多难题,同时也给城市管理带来了一些新问题。
全面、准确地了解我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及缘由,提出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对进一步搞好我市的民族工作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一、我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现状最新的人口普查资料显示,当前,我市共有少数民族51个,少数民族常住人口约12.7万人,其中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人口约11万,约占全市少数民族总人口的87.7%。
每年的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约有6万,以回族、东乡族、撒拉族等民族为主体。
现根据我们对少数民族流动人口主体的调查,就其流动类型、就业情形、居住方式、居留倾向等方面的具体情况做如下详述。
(一)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流动类型。
我市的少数民族流动人口,依照不同的标准可以划分为不同的类型:第一,按照其在流入地的时间特征分类,可分为过往型与居留型两种,超过一天者即为居留型。
前者又可分为当日往返型与交通中转型,后者可分为短期居留型和长期居留型。
具体说来,兰州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有很多属于交通中转型(即过往型)流动人口,其在城市停留时间较短,对城市的影响较小。
长期居留型又可以称为暂住人口,对城市的影响较大。
第二,根据其流向可分为流向城市者与流向农村者,以及流向国外者与流向国内其他省区市者。
其中,流向我市的国内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是主体,流向农村者与国外者的情况在我市还比较少见。
第三,根据其流动的动因可分为劳务型、经营服务型、公务型、文化型、社会型等,或简化为经济型与非经济型两种。
少数民族流动人口进入城市最主要的目的是寻找就业机会,提高经济收入,改善自身生活,他们以务工、经商等多种形式出现在城市中。
对我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分类,我们更多地依据少数民族人口流动的动因将其划分为经济型与非经济型两类。
关于流动儿童城市适应状况研究
关于流动儿童城市适应状况研究流动儿童是指由于家庭、经济、教育等原因而频繁迁徙的儿童。
他们可能是随父母外出打工的孩子,也可能是跟随游牧民族的孩子,或是因为家庭变故而频繁搬迁的孩子。
这些流动儿童通常会面临种种适应问题,比如教育、社会融入、心理健康等方面的挑战。
为了了解流动儿童的适应状况,有必要进行相关研究。
一、流动儿童的教育问题流动儿童因为频繁搬迁,他们可能会面临学校无法稳定入学的问题。
而且,不同地区的教育资源和教学环境各不相同,也可能导致流动儿童在学业上的困难。
有必要对流动儿童的教育问题进行研究。
需要了解流动儿童的入学率和辍学率。
通过问卷调查和实地走访,可以了解到流动儿童的入学率和辍学率的真实情况。
也需要了解流动儿童在学校学习的情况,比如成绩表现、学习动力等方面的问题。
还需要了解流动儿童在不同地区的教育资源分配情况。
通过对不同地区学校的调研,可以了解到教育资源的配置情况,从而了解到流动儿童可能面临的教育资源不足的问题。
需要了解流动儿童的学习心理状态。
通过心理测评和面对面的访谈,可以了解到流动儿童在学校学习中可能面临的心理问题,比如适应性问题、自尊心问题等。
需要了解流动儿童在新环境中的适应能力。
通过社会调查和走访,可以了解到流动儿童在新环境中的适应能力和社会融入状况。
由于频繁迁徙和社会融入困难,流动儿童可能会面临心理健康问题。
他们可能会因为适应困难、家庭变故等原因而产生心理问题,这对他们的健康成长会有影响。
有必要对流动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进行研究。
需要了解流动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
通过心理测评和问卷调查,可以了解到流动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从而找出可能的解决方案。
还需要了解流动儿童可能面临的心理健康风险因素。
通过对流动儿童的生活环境和家庭状况进行调查,可以了解到流动儿童可能面临的心理健康风险因素,比如家庭变故、生活困难等。
流动儿童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面临着诸多的适应问题。
通过对他们的教育问题、社会融入问题和心理健康问题进行研究,可以为他们提供更好的帮助和支持,促进他们的健康成长。
少数民族流动儿童与非流动儿童学校适应比较与成因分析
少数民族流动儿童与非流动儿童学校适应比较与成因分析1. 引言1.1 研究背景研究背景:随着中国社会的快速发展和经济的不断增长,流动人口数量不断增加,其中包括了许多少数民族流动儿童。
少数民族流动儿童是指居住在城乡不定期迁徙的少数民族儿童,他们的流动性使得他们在教育领域面临着诸多困难和挑战。
与非流动儿童相比,少数民族流动儿童往往面临更大的适应困难,学业成绩较低,辍学率较高,对教育资源的获取存在着较大的障碍。
少数民族流动儿童在学校适应方面存在的问题不容忽视,而如何提升他们的学校适应能力,促进其教育发展,成为当前教育工作的一个重要课题。
本研究旨在对少数民族流动儿童与非流动儿童的学校适应情况进行比较分析,探讨其在学校适应方面的差异,并深入探讨影响少数民族流动儿童适应学校的因素及相应的策略和措施,以期为改善少数民族流动儿童的教育状况提供参考和建议。
1.2 研究目的本文旨在探讨少数民族流动儿童与非流动儿童在学校适应方面的差异,并分析造成这些差异的原因。
通过对少数民族流动儿童和非流动儿童在学校适应方面的比较研究,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不同群体在教育领域的现状,为改进教育政策和教学实践提供有益的参考。
本研究也旨在探讨适应学校的策略和措施,为促进少数民族流动儿童和非流动儿童的学习和发展提供有效的支持。
通过深入分析少数民族流动儿童在学校适应方面所面临的挑战,本文旨在为相关政策和实践提供建议,促进少数民族流动儿童的教育公平和发展。
1.3 研究意义少数民族流动儿童与非流动儿童在学校适应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差异,了解这种差异有助于更好地帮助这些儿童适应学校生活。
研究少数民族流动儿童与非流动儿童的适应情况,可以帮助政府和社会更好地制定相关政策和措施,提高这些儿童的教育质量和生活质量。
通过研究可以深入了解影响少数民族流动儿童和非流动儿童适应学校的因素,为未来提供更有效的干预措施。
本研究对于促进少数民族流动儿童和非流动儿童的学校适应,推动教育公平,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一年级流动儿童的入学适应问题研究
一、研究背景
根据《中国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资料》,学龄 前儿童在流动儿童中所占比例为25. 09%,规模达 到899万,比2005年的学龄前流动儿童规模增加了 191万,增幅达26.91%。就甘肃省来说,其017岁 流动儿童总数为45万,占全国流动儿童总数的 1.25%。这部分儿童占甘肃省本地儿童数的 21 67%1。流动儿童数量的激增不仅使得城市教 育资源面临压力,而且会让教育公平再次迎来新的 压力。相关研究表明,相比于正常儿童来说,流动儿
doi: 10. 11995/j. issn 2095 — 770X 2019. 06. 006
On Adaptation of Migrant Children to Primary School Life LIAOJuan1,WANG Dong-Ian2
(1. Shaanxi Xueqian Normal University , Xi + an 710100, China ; 2. Northwest Normal University ^Lanzhou 730000, China)
2019年6月 第35卷第6期
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学报 Journal of Shaanxi Xueqian Normal University
■专题:幼小衔接研究
June 2019 Vol. 35 No. 6
一年级流动儿童的入学适应问题研究
廖娟1,王冬兰2
".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幼儿教育学院,陕西西安710100;2,西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甘肃兰州730000)
Abstract: In order to understand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migrant children's adaptation to primary school life,the study selected 215 first-year students ? including native and migrant children, in publicly maintained school as research subjects. T-CRS-C and questionnaire are applied in the research. The study shows that first year migrant students' adaptation to primary school is well ngeneral,buttheiradaptationinbehavioralcontrolandpeercommunicationarepoor?Diference;areinta;korientation,elfexpression,and peer communication ability between migrant children and native children. Migrant children's adaptation ability varies with the type of kindergarten,parents' involvement in children's preparation before enrollment,class leader identity. Key words: migrant children; native children; enrollment adaptation
做好少数民族学生教育工作的对策思考
做好少数民族学生教育工作的对策思考1. 引言1.1 少数民族学生教育现状分析少数民族学生教育是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构建和谐多元文化社会的基础工作。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事业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在教育资源配置方面仍存在一定的不均衡性,少数民族学生的教育发展面临一些挑战和困难。
在教育资源配置方面,由于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教育资源相对匮乏,学校条件落后,师资队伍短缺,教育设施不完善,影响了少数民族学生的教育质量和教育公平。
少数民族学生的文化背景与汉族学生有所不同,文化认同感不足可能会影响他们的学习动力和学习效果,而目前我国教育体制仍然以汉族文化为主导,缺乏对少数民族文化的尊重和保护,导致少数民族学生在学习中面临文化包容性不足的问题。
少数民族学生教育现状虽有改善,但仍然存在不少问题和挑战,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来加以解决。
【2000字】1.2 教育工作面临的挑战教育工作面临的挑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由于少数民族学生在教育资源、师资和家庭背景等方面存在差异,他们容易面临教育机会不均等的情况,导致他们的学业成绩和发展受到限制。
由于多数民族学生在文化、语言和习俗上与汉族学生存在差异,需要特殊的教育模式和方法来满足他们的学习需求。
少数民族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普遍存在,需要更多的心理健康辅导和关爱来帮助他们健康成长。
少数民族学生的自我认同和身份认同问题也需要引起重视,避免因文化差异而产生的身份认同危机。
做好少数民族学生教育工作面临的挑战是多方面的,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和关注。
2. 正文2.1 制定针对性教育政策制定针对性教育政策是做好少数民族学生教育工作的重要举措。
针对不同少数民族学生的特点和需求,制定个性化的教育方案,确保他们能够得到平等的教育机会和资源。
通过政策的落实和执行,促进少数民族学生在学校的融合发展,实现各民族学生共同进步。
针对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衡的问题,需要加大对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投入,确保他们能够享受到公平的教育待遇。
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子女城市教育融入问题研究——以兰州市七里河区为例
20 0 9年 5月
甘 肃 联 合 大 学学报 ( 会 科 学版 ) 社
J u n l fGa s a h iest ( 0 il in e ) o ra n uLin eUnv ri s ca e c s o y Sc
Vo . 5 No 3 I2 , .
M a OO y2 9
少 数 民族 流 动人 口子 女 城 市 教育 融 人 问题 研究
— —
以兰 州 市 七 里河 区为 例
马 明 兰 , 希 隆 王
( 州大学 西北少 数 民族研 究 中心 , 肃 兰州 7 O 2 ) 兰 甘 3 0 O
【 摘 要】 年 来 , 数 民族 流 动 人 口子 女 城 市 教 育 融入 问题 得 到 了广 泛 关 注 , 对 这 一 问 题 的 成 绩 及 存 在 的 问 题
制 公办 中小 学为 主 ; 至 2 O 直 o 6年 新 修 订 的《 华人 民 中 共 和 国义 务教 育 法 》 流 动 人 口子女 在 流 入 地 接 受义 对 务 教育 的权利 以法律 的形 式 做 出保 护 , 一 系列 政 策 、 这 法规 的实 施使 流动人 口子 女 城市 教 育融 入 的制 度 性 障
v s ia in r s lss o t a e e a s u s c n g e t fe tt e lv l f d c t n me g n ,s c se h i c lu e e s n e tg t e u t h w h ts V r l s e a r a l a f c h e o u a i r i g u h a t n c u t r ,l s o o i y e e 0 l a n n ,f mn d c t n a d a e b y n s a e d t. The e r i g a y e u a i n g e 0 d u u 1 v e c 0 l n,s me a v c a eo t ie 0 e h n et e lv 1 f d — o d ie c n b b an d t n a c h e e u 0 e
少数民族流动儿童城市适应与融入调查报告
少数民族流动儿童城市适应与融入调研---以兰州市七里河区为例一、概述兰州市七里河区的务工人员多为少数民族穆斯林群体,随其进城生活的孩子由于民族习俗、语言以及家庭环境等因素的影响,与一般流动儿童相比,被歧视感、孤立感和自卑心理更高。
因此为了使少数民族流动儿童主动了解并传承民族文化,主动融入城市空间,加快社区发展。
因此绿韭菜教育计划服务团队前往七里河区骆驼巷,以民族文化教育为主,结合城市主要活动场所和设施,建立了以暑期文化教育夏令营为主要形式的文化教育与城市融入的互动参与形式,加强社区领导和社会组织对穆斯林流动儿童群体的关注。
二、调查方法我们选择了以暑期夏令营的形式招募了40名儿童,对他们进行家庭走访、课业辅导、课程教授和户外活动的形式,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式调查结合的调查方式,来得知他们对城市融入的程度。
家庭走访:对其家庭的基本情况、融入地的融入程度、对孩子的教育重视度进行调查。
课业辅导、课程教授:了解他们的学习情况。
户外活动:得知他们对城市的熟悉度。
问卷式调查:对少数民族流动子女教育、文化、心理融入设置了相关调查内容。
用于收集标准化的定量资料。
访谈式调查:为避免问卷调查的主观性,对社区教学点的老师和学生进行个别升入访谈。
用于收集非标准化的无结构的定性资料。
通过调查,得到丰富的、个性化的信息。
然后经过归纳、分析、综合、整理,得出带有规律性的结论。
本次调查我们重点采用访谈法,正是想通过这种面对面的交谈的方式,在访谈人群选择上,我们依据典型性、广泛性原则,采取发散的方式,分别和一部分学生、教师、家长等进行了访谈。
三、兰州市七里河区概况兰州市是一个多民族杂居的城市,根据2000年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兰州市常住人口中,汉族占96.0%,回族占3.1%,约占少数民族总人数的82.41%。
在这些少数民族流动人口中,居住,工作,生活条件,收入和权益保障,子女受教育这些方面,在少数民族能更好地适应城市生活和融入城市占有重大比重。
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社会融入状况研究
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社会融入状况研究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社会融入状况研究随着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加速,大量的农民工涌入城市寻求更好的生活机会。
其中,少数民族农民工面临着更加复杂和困难的社会融入问题。
本文将探讨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社会融入状况,并就相关因素提出一些建议。
一、社会融入概述社会融入是指个体在一个社会中逐渐被接受、获得社会资源和福利的过程。
对于少数民族流动人口而言,他们在城市中的社会融入既涉及到他们自己对社会的适应程度,也关联着主流社会对他们的接纳状况。
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由于与主流社会存在文化差异,面临着很多障碍,如语言沟通、文化认同、职业歧视等。
同时,他们也面临着经济问题,包括低收入、不稳定的就业等。
这些因素都会影响他们的社会融入程度。
二、语言和文化认同语言沟通是社会融入的重要因素之一。
少数民族农民工来自不同的民族群体,他们的语言能力通常较差,这导致他们与主流社会的交流受限。
在工作和生活中,缺乏语言能力会使他们在职场和社区中感到孤立。
因此,提高少数民族农民工的汉语水平和语言能力培训是非常重要的。
此外,文化认同对于社会融入也具有重要影响。
在跨文化环境下,少数民族农民工需要在原有的文化传统和新的城市文化之间找到平衡。
尊重和保护少数民族的文化传统,促进他们对主流文化的理解和接纳,有助于他们更好地融入城市社区。
三、就业和收入问题就业和经济状况是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社会融入的关键因素。
由于他们缺乏技术和教育背景,少数民族农民工更容易受到职业歧视和边缘化。
他们通常从事体力劳动密集型、低技能和低薪的工作,这使得他们难以在城市中获得稳定的就业和收入。
为改善这种情况,政府应加大对少数民族农民工的职业培训和创业支持。
同时,加强劳动法律法规的执行,遏制职业歧视的现象,保护他们的合法权益。
四、教育和健康问题教育和健康是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社会融入的另一重要方面。
由于流动人口的特殊身份和经济条件限制,他们的子女受到教育机会的限制。
少数民族流动儿童与非流动儿童学校适应比较与成因分析
少数民族流动儿童与非流动儿童学校适应比较与成因分析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城乡间的差距逐渐缩小,少数民族流动儿童问题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
流动儿童与非流动儿童之间在学校适应方面存在着一些差异,这也成为了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
为深入了解少数民族流动儿童与非流动儿童在学校适应上的差异和成因,本文将从流动儿童和非流动儿童的概念入手,逐步展开对两者的学校适应比较与成因分析。
一、流动儿童与非流动儿童的概念流动儿童通常指的是因家庭迁移、务工、留守儿童等原因导致在不同地区流动居住的儿童。
他们与家长一起在各地打工,居无定所,常年在外流动,无法固定在一所学校学习;非流动儿童指的是在固定的地方生活和学习的儿童,他们通常在家中与父母生活,或在附近的学校学习,生活稳定。
二、学校适应比较1.学习能力水平流动儿童由于在不同地方居住,经常需要转学,学习过程的不连续性导致其学习能力水平相对较低,常年在外务工也导致了他们无法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学习。
而非流动儿童由于在稳定的环境中学习,有较高的学习能力水平。
2.社交能力流动儿童的社交能力相对较弱,由于长期在不同地方居住,无法与同龄人形成长期的友谊和社交圈子。
流动儿童的家庭经济状况较差,家庭背景与同学之间存在差异,也会影响其社交能力的发展。
而非流动儿童相对来说,在稳定的环境中生活和学习,社交能力较强。
3.自我管理能力由于流动儿童家庭环境的不稳定性以及生活条件的限制,流动儿童在自我管理方面相对较弱,他们缺乏自制力和规划能力,往往难以按时完成作业或遵守学校纪律。
而非流动儿童在稳定的家庭环境和学校教育下,自我管理能力较强。
三、成因分析1.家庭环境的不稳定性流动儿童通常由于父母在外务工、迁徙等原因,导致家庭环境的不稳定性,孩子缺乏父母陪伴和家庭教育,无法获得足够的关爱和教育。
而非流动儿童在相对稳定的家庭环境下,能够得到父母的关爱和教育,有利于其学校适应能力的发展。
2.学校教育资源的不均衡流动儿童常年在外流动,无法享受到与非流动儿童一样的教育资源,他们所在的学校通常教育条件较差,教育资源匮乏。
少数民族流动儿童与非流动儿童学校适应比较与成因分析
少数民族流动儿童与非流动儿童学校适应比较与成因分析【摘要】本文主要探讨了少数民族流动儿童与非流动儿童在学校适应方面的比较与分析。
首先对流动儿童与非流动儿童的定义与特点进行了比较,然后从学校适应比较和影响学校适应因素两个层面展开分析。
进一步探讨了少数民族流动儿童和非流动儿童在学校适应方面的现状,结合原因综合分析了两者之间的差异。
最后给出了相关的建议与展望,并总结了研究结论。
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以更好地了解少数民族流动儿童与非流动儿童在学校适应方面的情况,为改善他们的教育境遇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少数民族、流动儿童、非流动儿童、学校适应、比较分析、影响因素、现状、原因分析、建议、展望、研究结论1. 引言1.1 研究背景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乡结构的变化,少数民族地区流动人口逐渐增多,其中包括大量少数民族流动儿童。
流动儿童通常随着父母从事农民工等外出务工的行业而频繁迁移,在不同地区居住、学习。
相比之下,非流动儿童则通常在固定的社区生活和接受教育。
这两种儿童群体的教育情况和学校适应能力有较大的差异,这也是我们进行此研究的重要背景。
少数民族流动儿童和非流动儿童的教育资源分配、学校环境、家庭支持等方面存在着明显差别,这也影响了他们的学校适应能力和学业表现。
研究这两类儿童在学校适应方面的差异和原因,对于深入了解少数民族教育问题,促进教育公平和提高学生学习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研究将通过对少数民族流动儿童和非流动儿童的学校适应情况进行比较与分析,探究其学校适应的影响因素和现状,从而为改善少数民族儿童的教育状况提供理论依据和政策建议。
1.2 研究意义少数民族流动儿童与非流动儿童学校适应比较与成因分析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这个研究可以帮助我们更深入地了解少数民族流动儿童和非流动儿童在学校适应方面存在的差异和问题,有助于找到解决办法和提高各群体的学习效果。
通过比较分析流动儿童和非流动儿童的适应情况,可以揭示他们在学校生活中所面临的具体挑战和困难,为改善教育体制和政策提供参考。
流动儿童的学习适应问题与对策研究
流动儿童的学习适应问题与对策研究作者:张军华,闫丽霞来源:《教育教学论坛》 2016年第36期张军华1,闫丽霞2(1.盐城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江苏盐城224002;2.盐城师范学院教务处,江苏盐城224002)摘要:学习适应是社会适应的重要方面。
流动儿童的学习适应存在着诸多困难,具体体现为冷淡的学习态度、低效的学习技术、不良的学习环境和堪忧的心身健康。
造成这一局面的主要原因在于断层的知识基础、简陋的学习场所、单调的课余生活、繁重的家务负担、处于劣势的同伴比较和缺乏针对性的学校教育,让流动儿童的胜任、关系和自主等基本的需要得不到充分满足。
要提高流动儿童的学习适应性,需要学校及时填补流动儿童的知识断层,增强教学内容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提高流动儿童学习策略的训练;加强班风学风建设,在学生群体中形成学习光荣的共识;家长要杜绝攀比习惯,不仅关心流动儿童的成绩,还要关心孩子的心情;流动儿童自身也要树立科学的学习观念以及找到高效的学习方法。
关键词:流动儿童;学习适应性;学习适应性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36-0003-03随着流动人口迁移方式由“单身外出”向“举家迁徙”的转变,流动儿童问题近年来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研究焦点也已从早期的教育机会与教育公平问题逐步扩展到身心发展的各个方面,特别是流动儿童的社会适应问题。
学习适应是社会适应的一个重要方面。
学习是学生最为看重和投入精力最多的活动,更好的学习适应常与学生更好的成绩、更全面的发展密切相关。
因父母工作变动,流动儿童的生活和学习环境不断改变,他们的心理往往不能适应骤然变化的环境而容易出现学习热情、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方面的问题。
这些心理问题如果得不到适时的解决,就会影响流动儿童的健康发展。
本文拟结合文献分析考察流动儿童在学习适应方面存在的问题,并在剖析原因的基础上提出促进流动儿童学习适应性的建议。
一、现状剖析(一)流动儿童学习适应性存在的问题与城市中小学生学习得到家长大力关注相比,流动儿童由于学校环境的改变和父母监护的缺失,很容易遇到学习困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数 民族 聚 居 区 到汉 族 聚居 区 的文 化移 民。 因此 , 他 们 进 入 城 市 后 面 临 多 方 面 的 交 流 与 适 应 难 题 : 传 从 统 社 会 到 现 代 社 会 的 社 会 适 应 ; 农 村 到 城 市 的 生 从
适 应 、 人 与 发 展 融
关 于 兰 州 市 少数 民族 流 动 少 年 儿 童 义 务 教 育 适 应 问题 的 思 考
李 媚 宇 , 王 平
( . 州 西 北 中 学 , 肃 兰 州 7 0 2 ; . 门 大 学 人 文 学院 , 建 厦 门 3 1 0 ) 1 兰 甘 30 0 2 厦 福 6 05
子 女 义 务 教 育 的 学 校 中较 为 普 遍 。”】 据 笔 者 的 调 【 3 根
查 研究 , 为 出现 流动 儿童 超 龄 就读 现 象 是 与其 在 认
民族地 区接受 教育 时 的年 龄 、 间及 质 量 有 关 。许 时
多流 动 学 生 由 于转 人 城 市 学 校 时 入 学 前 测 试 不 合 格 , 往 会 被 分 配 到 低 年 级 的 班 级 跟 读 , 成 不 同 往 造
东 乡 语 , 们 转 人 城 市 后 出 现 民族 语 言 和 汉 语 之 间 他 的 交 流 困难 。这 些 语 言 差 异 造 成 的 不 适 应 造 成 教 师 教 学 和 学生 学 习 的双重 障碍 , 出现 教 师 无 法 有 效 开 展 正 常 教 学 工 作 . 生 无 法 准 确 接 受 和 理 解 教 学 内 学
!
伊 犁师范 学院学报 ( 会科 学版 社
庭 作业 。
201 生 2
会 文 化 环 境 和 所 在 学 校 的 教 育 环 境 有 着 不 可 分 割
的 关 系 。 “ 动 人 口子 女 教 育 问题 产 生 的 原 因 涉 及 流
就 学 年 龄 结 构 失 衡 也 是 少 数 民 族 流 动 少 年 儿 童 在城 市 学校 接受 义 务教 育 时 出现 的一 个 问 题 . 突 出 表 现 在 适 龄 人 学 率 低 与 超 龄 就 学 方 面 。 “ 龄 入 适 学 率 低 和 超 龄 就 读 的 现 象 在 兰 州 市 接 受 流 动 人 口
面 因 素 的 影 响 ,其 民 族 教 育 的 整 体 水 平 较 为 落 后 , 存 在 基 础 薄 弱 、 构 不 合理 、 量 不高 等 问题 , 全 结 质 与
国 平 均 水 平 和 民族 地 区 自 身 经 济 和 社 会 发 展 需 求 相 比 还 有 较 大 差 距 ”1 由 此 造 成 少 数 民族 流 动 少 年 l 1 。
政 策 导 向 、 济 水 平 、 化 习 俗 、 值 观 等 多 方 面 的 经 文 价
因 素 , 文 化 因 素 是 其 中 重 要 方 面 。 ”2 城 市 中普 而 【 J 与 通 的 流 动 人 口相 比 , 数 民族 流 动 少 年 儿 童 存 在 双 少
重 不适 应 的 压 力 , 方 面 , 大 的城 乡差 异 造 成他 一 巨 们对 城 市 社会 的不 适 应 , 另一 方 面 , 统 的 少数 而 传 民族 文 化 心 理 使 他 们 对 城 市 主 流 文 化 不 适 应 . 种 这
儿童 在融 入城 市教 育过 程 中存在诸 多适 应 问题 。
城 市 少 数 民族 流 动 少 年 儿 童 属 于 时 间 、 地 域 、 文化 的三 维 空 问移 民 : 传 统 社会 到 现代 社 会 的时 从 间移 民 ; 农 村地 区 到城 市 领 域 的空 间 移 民 : 少 从 从
21 0 2年 9月
伊 犁师 范学 院学报 ( 会 科学版 ) 社
J u n lo l Noma iest( o ilS in eEdt n o r a fYi r l i Un v ri S ca ce c io ) y i
S p. e t 201 2
N0 3 .
第 3 期
容 的困境 , 响课 堂知识 的传授 与 吸收 。 影
家庭 生 活教 育 环境 和 学 校教 育 环境 的不适 应 。 家庭 生 活 和 教 育 环境 是 流 动学 生 能 够 有 效接 受 义 务 教 育 的 重 要 条 件 。兰 州 市 少 数 民族 流 动 人 口主 要 从 事 废 旧 家 电 回 收 、 旧 楼 拆 迁 、 真 屠 宰 业 、 族 废 清 民
应 陌居城 市 的瓶颈 。
据 兰州 市 民委抽 样 调 查 数据 , 兰州 市 流 动人 在
口每 年 都 在 3 0万 人 以 上 ,其 中 少 数 民 族 流 动 人 口 随 着 国家 关 于 加 强 城 市 流动 人 口子 女 义务 教 育 政策 的贯 彻落 实 , 来越 多 的少数 民族流 动 少年 越
纪 律 性 、 习 情 绪 低 落 等 现 象 , 为 潜 在 的 失 学 和 学 成
辍 学 对 象
的 少 数 民 族 流 动 学 生 主 要 来 自 与 兰 州 相 邻 的 临 夏 回族 自治 州 , 要 包 括 回族 、 乡 族 学 生 , 主 东 回族 学 生 虽 然 使 用 汉 语 , 大 部 分 使 用 家 乡 方 言 , 会 讲 普 但 不 通 话 。 以 在 语 言 适 应 方 面 存 在 地 方 方 言 与 普 通 话 所 之 问 的 适 应 问 题 。东 乡 族 学 生 在 家 乡 使 用 民族 语 言
收 稿 日期 : 0 2 0 — 0 2 1— 4 2
城 市 社 会 和 文 化 环 境 不 适 应 。少 数 民 族 流 动 人 口子女 是否 能 够 更 好 地 接 受 教育 与 其所 在 城 市 社
作 者 简 介 : 媚 宇( 9 2 ) 女 ( 李 1 7 一 , 回族 ) 兰 州 西 北 中 学教 师 。 事 中 小 学 少数 民族 教 育 问题 研 究 ; 平 ( 9 9 ) 男( , 从 王 1 6 一 , 回族 ) , 民族 学博 士 , 门大 学人 文 学 院人 类 学 与 民族 学 系教 师 。 厦 主要 从 事 民 族社 会 与 文 化研 究 。
使 他们 一方 面 没有稳 定 的 教育 环境 , 一方 面使 他 另 们 难 以适应 不 断更换 的生 活和 教 育环 境 , 法保 证 无
接 受 义 务 教 育 的 连 续 性 和 有 效 性 。 与 此 同 时 , 生 学 的频 繁 流 动也 使 接 受 这 些 少 年 儿 童 的 学 校 不 能 形
儿 童 进 入 城 市 接 受 义 务 教 育 , 与 城 市 相 比 , 数 民 “ 少 族 地 区 由 于 自然 条 件 、 史 文 化 、 济 社 会 等 多 方 历 经
每 年 约 有 6 人 , 父 母 进 城 的 少 数 民族 流 动 少 年 万 随
儿 童 也 逐 年 增 加 , 于 这 些 由 民 族 贫 困 地 区 进 人 城 对 市 的 少 数 民族 流 动 少 年 儿 童 来 说 ,集 地 区 差 距 、 民 族 差 距 、 乡 差 距 、 化 差 距 、 育 水 平 差 距 、 教 城 文 教 受 育 程 度 差 距 于 一 身 . 之 而 产 生 了 他 们 在 接 受 城 市 随 义 务 教 育 中 出 现 的种 种 困 难 和 适 应 问 题 。
成 一 个 持 续 有 效 的 健 康 教 学 环 境 , 响 学 校 正 常 的 影
教 学秩序 。
特 色 小 吃 经 营 等 职 业 , 入 微 薄 、 存 环 境 差 、 活 收 生 生 质 量 低 。微 薄 的 经 济 收 人 使 他 们 难 以 给 子 女 提 供 良 好 的 家 庭 生 活 居 住 环 境 、 习 空 问 和 学 习 环 境 。 与 学 城 市 孩 子 相 比 . 些 孩 子 大 都 缺 乏 必 要 的 家 庭 教 育 这 环 境 和 教 育 物 质 资 源 , 加 上 大 部 分 家 长 的 教 育 意 再
年 龄 阶 段 的 学 生 就 读 同一 班 级 的 现 象 。这 种 超 龄 就
读 致 使 在 同 一 班 级 的 学 生 年 龄 差 异 较 大 , 成 同 一 造
班 学 生 的 学 习 心 理 和 学 习 行 为 的 较 大 差 异 。 大 龄 学
生 由 于 难 于 融 人 班 级 生 活 , 于 管 理 . 现 出 缺 乏 难 表
活 方 式 适 应 : 传 统 少 数 民 族 文 化 到 现 代 社 会 主 流 从 文 化 的 文 化 适 应 : 家 乡 的 主 人 角 色 到 他 乡 的 客 居 从
不 断 增加 , 由此 便 衍 生 了 少 数 民 族 流 动 少 年 儿 童 的
教 育 问 题 。公 平 有 效 地 解 决 少 数 民族 流 动 少 年 儿 童
目前 就 兰 州 市 少 数 民 族 流 动 少 年 儿 童 来 说 , 在
接 受 义务 教育 过 程 中 出现文 化 和社 会 适应 问题 、 就 学 年 龄 结 构 失 衡 、 活 教 育 环 境 差 以 及 频 繁 流 动 过 生
程 中 造 成 的 转 学 、 学 和 辍 学 等 问 题 , 响 少 数 民 失 影
双 重 不 适 应 增 加 了 他 们 在 城 市 接 受 教 育 的 难 度 。 与 此 同 时 , 于 城 乡 教 育 水 平 差 距 , 多 少 数 民 族 流 由 许 动 少 年 儿 童 从 民族 地 区转 入 城 市 学 校 时无 法 适 应 教 学 内 容 和 方 式 , 不 习 惯 学 校 的 教 育 环 境 , 以 也 难 达 到 正 常 的 教 学 要 求 , 习效 果 较 差 。 学 语 言 不 适 应 。根 据 笔 者 对 兰 州 市 七 里 河 区几 所 接 受 少 数 民族 流 动 少 年 儿 童 小 学 的 调 查 , 些 学 校 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