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3 辛亥革命 教案(沪教版八年级下 (3)

合集下载

初中历史《辛亥革命》教案

初中历史《辛亥革命》教案

初中历史《辛亥革命》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辛亥革命的背景和意义。

2. 掌握辛亥革命的过程和影响。

3. 能够分析辛亥革命对中国历史的意义。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 辛亥革命的背景和过程。

2. 辛亥革命对中国历史的重要意义。

三、教学过程:
1. 导入:通过图片展示或视频介绍,引导学生了解辛亥革命的基本信息。

2. 学习和探讨:
(1)辛亥革命的背景:介绍晚清时期中国的政治腐败、民族危机和改革思潮。

(2)辛亥革命的过程:解说辛亥革命的策划、发起和进展过程,包括武昌起义、南京临时政府建立等重要事件。

(3)辛亥革命的影响:分析辛亥革命对中国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的深远影响。

3. 活动和讨论:
(1)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探讨辛亥革命的各个方面,展示给全班。

(2)角色扮演:让学生扮演辛亥革命时期的各种角色,模拟辛亥革命的情景。

4. 总结与评价:
对学生的表现进行总结,引导学生认识辛亥革命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地位,对学生进行评价并提出展望。

四、课后作业:
写一篇500字的文章,总结辛亥革命的意义和影响。

五、板书设计:
辛亥革命:
1. 背景:政治腐败、民族危机、改革思潮。

2. 过程:武昌起义、南京临时政府建立。

3. 影响:政治、经济、社会、文化。

六、教学反思:
本节课注重让学生深入了解和分析辛亥革命的背景、过程和影响,通过多种形式的活动,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提高了学生对历史事件的理解和认知能力。

同时,也能够帮助学生发展团队合作和表达能力。

【教案结束】。

八年级辛亥革命教案

八年级辛亥革命教案

八年级辛亥革命教案教案标题:八年级辛亥革命教案教案目标:1. 了解辛亥革命的背景和重要事件;2. 分析辛亥革命对中国历史和社会的影响;3. 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4. 培养学生的合作与沟通能力。

教学重点:1. 辛亥革命的起因、过程和结果;2. 辛亥革命对中国历史和社会的影响。

教学难点:1. 分析辛亥革命对中国历史和社会的深远影响;2. 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或多媒体设备;2. 辛亥革命相关的图片、视频和文献资料;3. 学生用品,如纸笔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所学的晚清时期的社会状况和民族危机;2. 提问:你们了解过辛亥革命吗?它有什么重要的意义?二、知识讲解(15分钟)1. 通过教师讲解、课件展示等方式,向学生介绍辛亥革命的起因、过程和结果;2. 分析辛亥革命对中国历史和社会的影响,如废除封建君主制度、建立民主共和国等。

三、小组合作探究(20分钟)1.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个辛亥革命相关的重要事件进行深入研究;2. 学生利用教师提供的图片、视频和文献资料,进行资料搜集和分析;3. 小组讨论并准备一个简短的报告,介绍他们所研究的事件的背景、过程和影响。

四、小组展示与讨论(15分钟)1. 每个小组派代表进行报告,其他小组成员进行提问和讨论;2.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的思考和分析,加深对辛亥革命的理解;3. 教师总结学生的观点,补充和纠正相关知识。

五、拓展延伸(10分钟)1. 提问:辛亥革命对中国历史和社会有哪些深远影响?请举例说明;2. 引导学生思考辛亥革命对现代中国的启示和意义。

六、课堂总结(5分钟)1. 教师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进行总结和概括;2. 引导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进行反思和总结。

教学延伸:1. 组织学生进行辛亥革命的实地考察,如参观相关历史遗迹;2. 引导学生进行辛亥革命的相关研究和写作,如写一篇关于辛亥革命的研究报告。

1.7.2 辛亥革命 课件(沪教版八年级下 (3)

1.7.2  辛亥革命 课件(沪教版八年级下 (3)

课后延伸: 电影:《辛亥革命》 网站:辛亥革命网
认识
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100年前,以孙中山先生为代表的革命党 人发动了震惊世界的辛亥革命,开启了中国前所未 有的社会变革。· · · · · ·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统治,
结束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传 播了民主共和的理念,以巨大的震撼力和深 刻的影响力推动了近代中国社会变革。虽然 由于历史进程和社会条件的制约,辛亥革命 没有改变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 没有改变中国人民的悲惨境遇,没有完成实 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但它开 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极大 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打开了中国进 步潮流的闸门,为中华民族发展进步探索了 道路。——摘自胡锦涛在纪念辛亥革命一百 周年大会上讲话。
学习目标:
1、简述辛亥革命的主要过程; 2、认识推翻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中华民国的历史意义。
自主学习( 小组讨论( 10分钟):安静、快速阅读课本,完成下面的题目。 5分钟):交流答案,探讨疑难问题。
1、根据时间的提示,简单列出对应的 历史事件,完成表格。
时间 1894年 1905年 1911年4月 1911年5月 1911年10月10日 1912年1月1日 1912年2月12日 1912年3月
热身赛:观察与反应 请认真观看视频,抢答以下三个问题: 1、影片中出现了哪些影星? 2、影片中出现了哪些角色(名字)? 3、说出影片中让你印象最深刻的一个句子。
今天你们问我,革 命所为何事?
退位!
我要改变!我要改 革!! 中国革命的大旗, 只有一个人扛得动— —孙逸仙。
让他立即赶赴武昌, 领导革命。
事件 兴中会
2、武昌起义爆发的可 能性(原因)?
3、《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内容及 颁布意义。

【2019年整理】初中历史与社会八年级下册教案《辛亥革命》

【2019年整理】初中历史与社会八年级下册教案《辛亥革命》

教学设计:第七课辛亥革命导入新课: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但是辛亥革命却没有改变中国的现状,这是什么原因呢?今天我们就来了解这段历史。

讲授新课:一、武昌起义(一)、背景请同学们看大屏幕,这是武昌起义前流行的歌谣:不用掐,不用算,宣统不过两年半。

今年猪吃羊,明年种田不纳粮。

提问:这首民谣说明了什么?(人民对清政府的厌恶情绪)同时国内的革命党人仍在积极准备发动起义,推翻清政府。

当四川的暴露运动轰轰烈烈的进行,清政府急忙调集湖北的新军前去镇压,造成了湖北的守备空虚,革命党人乘机在武昌发动起义。

(二)、时间:1911年,10月10日因为1911年旧历是辛亥年,因此又称辛亥革命。

(三)、起义经过学生阅读教材26页小字部分,了解起义经过。

(四)、国内革命形势武昌起义后不久,各省纷纷响应,到11月下旬,全国一半以上的省分宣布独立。

清政府陷于土崩瓦解的局面。

二、中华民国的成立(一)、南京临时政府的成立武昌起义后全国的革命形式要求有一个统一的领导机关,1911年12月,各省代表在南京集会,推举孙中山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职,并组建临时政府,中华民国宣告成立。

(二)、民国纪年与公元纪年的换算公式:民国纪年=公元纪年—1911(三)、《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学生阅读教材26课小字,了解《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内容和性质。

讲述:《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的性质。

(四)、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1、袁世凯东山再起指导学生阅读教材27页“读与思”思考“外国的支持对袁世凯起了什么作用?”2、南北和谈和武力逼宫3、袁世凯就任中华民国大总统分析原因:为什么辛亥革命的果实被袁世凯所窃取?讲述:这是有资产阶级的软弱性所决定的,他们不敢于发动群众,又急于取得革命的胜利,于是向封建势力的代表袁世凯妥协。

因此辛亥革命没有改变中国的现状。

三、清帝退位1、时间:1912年2月12日2、影响:宣布中国历时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退出历史舞台。

《辛亥革命》精品教案

《辛亥革命》精品教案

《辛亥革命》精品教案
二、武昌起义
1.武昌起义的原因
1911年, 湖北革命组织文学社与共进会, 在
同盟会的推动下, 积极谋划起义。

2.起义的主力
倾向革命的湖北新军
3.起义前的形势
10月初, 共进会负责人孙武等在汉口租界制造炸弹, 不慎爆炸, 起义计划泄露。

清政府到处搜捕革命党人, 形势非常紧迫。

展示“相关史事”
4.起义时间: 1911年10月10日
5.起义过程
出示湖北军政府的图片和课本知识拓展讲述辛亥革命的概念
思考: 辛亥革命为什么能够取得胜利?
1、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

20世纪初, 清政府的统治日益腐朽没落, 尤其是《辛丑条约》签订后, 满清王朝已经完全沦为帝国主义控制中国的工具, 全国人民在斗争的失败中看到了革命是唯一的出路。

2.革命有着正确的指导思想。

旧三民主义是孙中山先生所提出的革命指导思想, 其反学生阅读课
本归纳过程
学生分组讨

使学生明白武
昌起义比较仓

培养学生自主
学习的能力,
并增加对起义
过程的记忆。

提高学生学习
兴趣
通过分组讨论
培养学生合作
学习的能力,
并通过讨论使
学生更深刻地
理解辛亥革命
能够取得胜利
的原因。

通过分组讨论
培养学生合作
学习的能力,并
通过讨论使学
生更深刻地理
解辛亥革命能
够取得胜利的
原因。

初中辛亥革命历史教案

初中辛亥革命历史教案

初中辛亥革命历史教案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能够了解辛亥革命的起因、过程和影响,并理解辛亥革命对中国历史的重要意义。

教学内容:一、辛亥革命的起因1. 了解清朝末期政治腐败、社会动荡的情况2. 掌握外国列强对中国的侵略和剥削二、辛亥革命的过程1. 介绍孙中山等革命先驱的活动和思想2. 分析辛亥革命的爆发和发展过程3. 讲述辛亥革命的重要事件和战役三、辛亥革命的影响1. 理解辛亥革命为中国社会带来的改变和影响2. 分析辛亥革命对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的影响教学过程:一、导入1. 利用图片、视频等教具引导学生了解辛亥革命的基本情况2. 提出问题:你知道辛亥革命是什么吗?为什么会爆发?二、学习内容展开1. 宣讲辛亥革命的起因和过程2. 分组讨论学习内容,并做笔记三、小组合作1. 让学生小组合作,根据所学内容制作辛亥革命的时间轴或思维导图2. 学生展示并交流各自的成果四、课堂讨论1. 引导学生阐述辛亥革命的影响,对中国历史产生了哪些重要影响2. 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对辛亥革命提出问题五、总结回顾1. 总结辛亥革命的起因、过程和影响2. 强调辛亥革命对中国历史的重要意义作业布置:1. 请学生撰写一篇关于辛亥革命的读后感或感想2. 学生自选一幅图片或视频,用以展示辛亥革命的某一重要事件或人物扩展阅读:1. 推荐学生阅读《辛亥革命史》等相关书籍,深入了解辛亥革命的历史细节2. 鼓励学生利用互联网资源,查找关于辛亥革命的资料并进行学习板书设计:主题:辛亥革命起因:清朝政治腐败、外国列强侵略过程:革命先驱活动、重要事件和战役影响:政治、经济、文化的改变反思:本节课中,我认为学生需要通过组织小组合作和进行课堂讨论,增强他们的合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同时,通过布置相关作业和推荐扩展阅读,帮助学生深入了解辛亥革命的历史背景和影响,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1.7.2 辛亥革命 学案(沪教版八年级下 (3)

1.7.2  辛亥革命 学案(沪教版八年级下 (3)

第八课辛亥革命课程标准:了解孙中山的主要革命活动,知道武昌起义,探讨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学习目标:1、记住资产阶级革命团体的名称,建立时间及建立者,中国同盟会成立的概况。

2、理解同盟会的政治纲领和三民主义,知道辛亥革命发生的过程及相关事件,了解中华民国成立的时间及概况,理解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3、树立为实现中华民族全面振兴而奋斗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

重点:中国同盟会的建立和革命纲领、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难点:理解辛亥革命的成功和失败。

自主学习:(阅读“孙中山创建革命党”一目,完成1-5小题。

)1、1894年,孙中山在檀香山成立的革命团体是。

2、孙中山创建的我国第一个全国规模的统一的资产阶级政党是。

这个政党成立的目的是为了,成立的时间是。

地点是,大会选举为。

3、同盟会的成立,大大推动了全国的。

4、同盟会的机关报是。

5、孙中山在《民报》的发刊词中,把同盟会的革命纲领阐发为、、三大主义,合称为“”,它是的指导思想。

(阅读“武昌起义”一目,完成6—13小题。

)6、武昌起义的时间是,地点是在。

7、武汉三镇是指、、。

8、在武汉三镇取得胜利以后,仅一个多月时间,全国就有个省宣布脱离清政府独立。

12月,宣布独立的代表在开会,选举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9、中华民国成立的时间是。

地点是在。

10、年,是旧历的辛亥年,历史上把这次革命称为辛亥革命。

它推翻了,结束了我国两千多年的,使深入人心。

11、辛亥革命的结果是胜利果实被的首领窃取了。

他建立的统治。

12、辛亥革命的性质是。

13、辛亥革命最主要的历史功绩是。

小组探究:1、有人说“辛亥革命有成功的一面,也有失败的一面。

”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 2、概括从十九世纪中叶到二十世纪初,面对严重的民族危机中国社会各种政治力量的社会实践活动及其影响。

第8课辛亥革命教案

第8课辛亥革命教案

第8课辛亥革命教案教案标题:第8课辛亥革命教案教案目标:1. 了解辛亥革命的背景和原因。

2. 掌握辛亥革命的过程和结果。

3. 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和分析能力。

教学重点:1. 辛亥革命的导火索和影响。

2. 辛亥革命的主要参与者和组织。

3. 辛亥革命后中国政治形势的变化。

教学难点:1. 理解辛亥革命背后的深层次原因。

2. 分析辛亥革命对中国社会和政治的影响。

教学准备:1. 教材:相关历史教材或教学资料。

2. 多媒体设备:投影仪或电脑。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一张辛亥革命前的中国地图,引导学生回顾清朝晚期的社会和政治状况,激发学生对辛亥革命的兴趣。

二、知识讲解(15分钟)1. 介绍辛亥革命的背景和原因,包括中国社会的内外压力、列强的侵略和清朝政府的腐败等因素。

2. 分析辛亥革命的过程,包括武昌起义、南京临时政府的建立和北洋政府的成立等重要事件。

3. 阐述辛亥革命的结果,包括清朝的灭亡、中华民国的建立和中国政治形势的变化。

三、讨论与思考(20分钟)1. 分组讨论:学生分成小组,讨论辛亥革命对中国社会和政治的影响,并列举具体例子。

2. 小组展示:每个小组派代表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结果,并进行讨论和互动。

四、拓展活动(15分钟)1. 观看视频:播放与辛亥革命相关的视频片段,加深学生对该事件的理解和认识。

2. 课堂辩论:将学生分为“革命派”和“保守派”,就辛亥革命的必要性和合理性进行辩论。

五、总结与评价(5分钟)总结辛亥革命的重要性和影响,并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和鼓励。

教学延伸:1. 布置作业:要求学生撰写一篇关于辛亥革命的文章,包括事件的背景、过程和结果。

2. 课外拓展:鼓励学生自主阅读相关历史书籍或资料,进一步了解辛亥革命及其影响。

教学反思:本节课注重通过多种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能力,通过小组讨论和展示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和表达能力。

同时,通过观看视频和进行辩论等活动,拓展学生的思维和分析能力。

(完整版)初中历史《辛亥革命》教案

(完整版)初中历史《辛亥革命》教案

(完整版)初中历史《辛亥革命》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中国近代史辛亥革命的历史背景和意义;2. 掌握辛亥革命的起因、过程和结果;3. 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和国家意识。

二、教学内容1. 辛亥革命的历史背景;2. 辛亥革命的起因和过程;3. 辛亥革命的结果和意义。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 辛亥革命的起因和过程;2. 辛亥革命的结果和意义。

四、教学方法1. 集体讨论:组织学生对辛亥革命的历史背景进行集体讨论,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2. 小组合作:将学生分为小组,让他们深入研究辛亥革命的起因和过程,并展示给全班;3. 观看视频:给学生播放有关辛亥革命的纪录片或相关视频资料,加深对辛亥革命的理解;4. 互动问答:通过提问和回答的方式巩固学生对辛亥革命的掌握程度。

五、研究资源1. 辛亥革命的历史背景资料;2. 辛亥革命的相关书籍和文献;3. 辛亥革命的纪录片或相关视频资料。

六、教学过程第一节:辛亥革命的历史背景1. 教师简要介绍辛亥革命的历史背景,包括晚清社会的动荡和中国人民的觉醒;2. 学生们从小组合作中收集辛亥革命的历史背景资料,并进行集体汇报和讨论。

第二节:辛亥革命的起因和过程1. 教师向学生介绍辛亥革命的起因,特别是辛亥革命的触发事件(如武昌起义);2. 学生利用小组合作的时间深入研究辛亥革命的起因和过程,并准备展示;3. 学生进行展示和讨论,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辛亥革命的主要过程及其影响。

第三节:辛亥革命的结果和意义1. 教师介绍辛亥革命的结果,特别是建立的中华民国;2. 学生观看相关视频资料,加深对辛亥革命结果和意义的理解;3. 教师组织互动问答,巩固学生对辛亥革命的掌握程度。

七、教学评价1. 检查学生对辛亥革命历史背景、起因、过程和结果的掌握程度;2. 观察学生在集体讨论、小组合作和展示中的表现;3. 分发学生的辛亥革命的自主研究报告并进行评价。

八、拓展延伸1. 邀请一位历史研究专家来学校进行辛亥革命的专题讲座;2. 组织学生参观辛亥革命相关的历史场馆;3. 设置开展辛亥革命周边活动的时间,如辛亥革命的纪念活动等。

初中辛亥革命教案

初中辛亥革命教案

初中辛亥革命教案教案标题:初中辛亥革命教案教案目标:1. 了解辛亥革命的背景、原因和影响。

2. 掌握辛亥革命的重要事件和人物。

3. 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和分析能力。

4. 培养学生的合作与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1. 辛亥革命的背景和原因。

2. 辛亥革命的重要事件和人物。

3. 辛亥革命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教学难点:1. 辛亥革命的复杂性和多方面影响的理解。

2. 辛亥革命与中国历史的关系。

教学准备:1. PowerPoint或其他多媒体工具。

2. 辛亥革命相关的历史文献、图片和视频资料。

3. 学生练习册或活动材料。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图片或视频展示辛亥革命的背景和原因,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2. 向学生提问:你们对辛亥革命有什么了解?你们认为辛亥革命对中国历史有什么影响?二、知识讲解(15分钟)1. 通过PPT或其他多媒体工具,向学生介绍辛亥革命的重要事件和人物,包括辛亥革命的起义、武昌起义、南京临时政府的建立等。

2. 解释辛亥革命对中国历史的重要性和影响,包括推翻了封建帝制、开启了中国近代化进程等。

三、小组合作(20分钟)1.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个辛亥革命的重要事件或人物进行深入研究。

2. 学生通过查阅资料、讨论和合作,准备一份小组报告,介绍所选择的事件或人物的背景、影响和意义。

3. 每个小组派代表进行报告,并与其他小组进行互动和讨论。

四、个人总结(10分钟)1. 学生个人总结辛亥革命对中国历史的重要性和影响。

2. 学生可以用文字、图片或其他形式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理解。

五、课堂展示与讨论(10分钟)1. 学生展示他们的小组报告,并回答其他同学的问题。

2.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和思考:辛亥革命对中国历史的影响是否持久?辛亥革命的成功与失败之间有什么因素?六、作业布置(5分钟)1. 要求学生根据课堂讨论和自己的理解,写一篇关于辛亥革命的文章或作文。

2. 鼓励学生查阅更多相关资料,加深对辛亥革命的了解。

初中历史辛亥革命教案

初中历史辛亥革命教案

初中历史辛亥革命教案初中历史辛亥革命教案1一、教学设计思路分析(一)学习内容特征分析:《辛亥革命》承接了继洋务运动、戊戌变法之后,新民主主义革命之前的社会变革的爆发力。

由经济技术变革到政治改良,再到政治革命,本节课内容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根据本节教材的安排特点,引导学生在原有知识基础上提出问题,深入讨论辛亥革命的必然性以及必要性。

(二)学情分析1、生理学习技能分析:初中八年级学生经历过小学与七年级的学习,在历史知识上具备一定的认知基础,但是水平参差不齐,对于调度历史时期的时代背景,显得有些困难。

不能从历史时间的大环境下看问题。

2、心理学习能力探讨:革命史本身就带有丰富的激情色彩。

对于长期饱受强国凌弱的中国,辛亥革命的历史运动又显得极其振奋人心。

本节知识既有枯燥乏味的纲领文件,又有行色生动的革命运动背景。

将二者结合,恰到好处的牵动了学生的空间思维与发散思维。

(三)教学设计重点在教科书的设计和教师的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合理运用学习理论,帮助学生完成有意义的知识建构学习。

由生动的《辛亥革命》电影精彩片段引入课堂教学,以简便易行及形象的多媒体影音将历史事件变得生动化。

注重概念形成与发展的思维过程,即知识建构的动态过程。

(四)教学设计基本理念与思路基于建构主义理论,创设丰富的情境,以历史事件中实例加以多媒体形象的呈现,以强有力的视觉冲击效果激发学生的眼到、心到、手到效应。

通过知识迁移、情景设问促进学生的协作与交流,最终实现意义建构。

二、教学设计方案课题辛亥革命课型新授课课时1课时教材目次人教版八年级历册第二章第8课教学目标【知识和技能】1、了解孙中山救国革命思想路线的转变过程。

2、学会结合时代背景,深入探讨辛亥革命的爆发因素。

3、知道孙中山创办的政治团体以及武昌起义的意思。

【过程与方法】1、根据联系前后知识点将知识面层层递进,知道辛亥革命的历史必然性。

2、通过历史再现,激发对辛亥革命的学习热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近代革命志士的热血付出,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操。

八年级历史《辛亥革命》教学设计

八年级历史《辛亥革命》教学设计

八年级历史《辛亥革命》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孙中山先生的主要革命事迹,学习制作大事年表。

2.过程与方法:了解武昌起义和中华民国成立的情况,探讨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了解孙中山的主要革命活动和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学习一代伟人”吾志所向,一往无前,愈挫愈奋,再接再厉”的革命精神;继承他”唤起民众”、”振兴中华”的伟业,使自己具有胸怀祖国、为实现中华民族全面振兴而奋斗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教学内容分析中华民族在20世纪走过了一条漫长而又曲折的道路,经历了三次历史性巨变。

辛亥革命是20世纪中国的第一次历史巨变,是中国近代化艰难起步进程中的重要环节。

它推翻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封建专制制度,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为中国进步打开了闸门。

从这个意义上说,也可以把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看作是辛亥革命的继续和发展,看作是它最终结出的硕果。

孙中山是20世纪中国走在时代前列的第一个伟人,他一次又一次革命的努力,最终促成了辛亥革命的爆发,推翻了满清王朝,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中华民国。

教学重点:辛亥革命教学难点: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三、教学过程1.酝酿和爆发(1)引导学生从历史背景中分析辛亥革命爆发的必然性分析历史背景从国际、国内入手,并引导学生从背景中概括出革命爆发的原因。

用多媒体展示“新政”和“立宪”有关材料,问:清政府“新政”和“立宪”的目的是什么?有何影响?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以及维新变法运动的失败,资产阶级中下层开始提出以暴力革命推翻清朝封建专制统治,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的主张。

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是革命爆发的根本原因(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

因此辛亥革命是近代以来帝国主义和封建压迫所导致的一次革命能量的大规模释放,是社会矛盾、内忧外患的必然结果。

(2)引导分析革命爆发的可能性从两方面分析:一是从孙中山建立的兴中会内容和性质上看,是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孙中山是最早提出进行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实行共和主张的人。

《辛亥革命》教案

《辛亥革命》教案

《辛亥革命》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1)学生能够了解辛亥革命的基本情况,如背景、过程、影响等。

(2)学生能够掌握本课所学的生词和短语,如:辛亥革命、武昌起义、中华民国等。

(3)学生能够初步欣赏和评价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2. 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阅读课文,学生能够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通过小组讨论、展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激发学生对历史事件的兴趣和热爱。

(2)培养学生尊重历史、关注现实的思想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学生能够了解辛亥革命的基本情况,如背景、过程、影响等。

(2)学生能够掌握本课所学的生词和短语。

2. 教学难点:(1)学生如何理解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2)学生如何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口头表达和交流。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通过播放辛亥革命的图片和视频,让学生感受辛亥革命的魅力。

(2)引导学生谈论自己对辛亥革命的了解和印象。

2. 学习课文(1)自主阅读:学生自主阅读关于辛亥革命的课文,了解大意。

(2)生词讲解:教师讲解课文中的生词和短语,学生跟读并记忆。

(3)合作探究:学生分组讨论课文内容,分享自己的理解和发现。

(4)整体理解:教师带领全班同学共同梳理课文内容,确保每个同学都能理解课文。

3. 深入探讨(1)辛亥革命的背景和原因:教师引导学生探讨辛亥革命的背景和原因,如清朝的腐朽、民族危机等。

(2)辛亥革命的过程和重要事件:教师引导学生探讨辛亥革命的过程和重要事件,如武昌起义、南京临时政府成立等。

(3)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教师引导学生探讨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如推翻封建帝制、开创民主政治等。

《辛亥革命》教案.doc

《辛亥革命》教案.doc

《辛亥革命》教案【教学目的】基础知识了解孙中山早期的主要革命活动掌握同盟会的革命纲领和武昌起义的历史影响等能力训练过程方法观察想象通过观察想象当年加入同盟会的仪式、武昌起义的紧张情景等插图,体会三民主义的实际影响以及辛亥革命在民众中产生的巨大震撼力探究思考提取信息三民主义是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辛亥革命既是成功的又是失败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比较联系同盟会政治纲领与三民主义的联系与区别,资产阶级革命派与维新派的历史联系与本质区别情感态度价值观爱国情感使学生认识到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是中华民族的爱国传统的发扬光大进取意识武昌起义的枪声是辛亥志士不屈不挠革命精神的张扬。

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党人不断进取的精神,将鼓舞我们完成民族复兴大业【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中国同盟会的建立及其纲领,武昌起义和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难点: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教学过程】【导入新课】组织学生回顾上一节课学过的线索,讨论回答问题:1、维新变法时期,社会上有哪些人赞成?哪些人反对?哪些人无所谓??(资产阶级维新派、开明的地主官僚和知识分子、不愿意当“亡国之君”的光绪帝等人赞成;以慈禧太后为代表的顽固派反对;广大的缺乏文化知识的农民、手工业者等“社会底层”无所谓。

)2、造成什么后果?(由于力量对比悬殊,手中握有实权的顽固派很轻松地扼杀了这场维新变法运动。

)承上启下,教师讲授:封建统治者的自救运动失败了,资产阶级维新派的变法运动也失败了,但是,一些从维新派转化而成的革命派继续展开挽救民族危机的活动,他们把斗争的矛头直接对准了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清政府,最终结束了在中国存在了2000多年的封建帝制。

教材P31页材料解析题所介绍的情况,就记载了孙中山起初上书李鸿章请求维新变法的历史。

当年孙中山的请求遭到拒绝,认识到了清政府卖国苟存的实质,就毅然转向革命立场,坚决从事反清斗争,终于迎来了武昌起义的胜利。

辛亥革命教案2(八年级历史)

辛亥革命教案2(八年级历史)

第八课辛亥革命内容标准:了解孙中山的主要革命活动,知道武昌起义,探讨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中考考点:课前分析:(1)学前需要分析:在前一段的学习中,学生学过了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已经初步队清末有志之士在清末衰败的历史中如何力挽狂澜的举动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根据已有知识,可以进一步讲述辛亥革命的历史,让学生对这一段历史有个更加清晰的认识。

(2)学习内容分析:本课内容知识分布基本符合课标的内容,内容少而精,课文中穿插了很多“活动与探究题”供同学思考,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本课在整个中国近代史中起着承前启后的桥梁和纽带作用。

本课从孙中山参与创建革命党中开始,重点讲述中国同盟会的建立,武昌起义的枪声,拉开了辛亥革命的序幕,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既是本课的重点也是难点。

(3)学习者分析:初二的学生在智力方面仍以形象思维为主,但抽象思维也已有初步的发展。

在认识能力上仍带有片面性和表面性,心理上对老师还有较大的依赖性,对片面零碎的史实还缺乏一定的概括归纳能力。

其身心特点突出表现在新闻的随意性、情绪化和思维的跳跃性、多变性。

但他们的好奇心、求知欲旺盛,对历史有兴趣但还不稳定,需要老师的积极引导。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掌握兴中会、同盟会建立的时间,地点,性质,了解创始人孙中山的人物性格特征。

正确理解同盟会的革命纲领,尤其是如何理解三民主义的涵义。

讲述武昌起义的经过、结果,怎样评价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了解袁世凯篡夺辛亥革命胜利果实的史实。

能力目标:(1)利用有效的课程资源(看图),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想象能力。

(2)通过对三民主义的分析,培养学生运用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

(3)通过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学会收集资料并能从有关资料中提取信息的能力。

过程和方法:本节教材内容知识点多,教学设计化繁为简,突出重点。

可按教材的叙述分为三个层次:1.孙中山创建革命党。

这个层次可以分为三个层次,首先是简单介绍孙中山这个人物,接着是兴中会的建立,最后是同盟会的成立。

八年级历史《辛亥革命》教案

八年级历史《辛亥革命》教案

课题:第8课辛亥革命课型:新授课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1了解同盟会成立后,革命党人领导的武装起义○2了解武昌起义和中华民国成立的精况,评价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了解革命党人的革命活动和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学习一代伟人“吾志所向,一往无前,愈挫愈奋,再接再厉”的革命精神;继承他“唤起民众”“振兴中华”的伟业,使自己具有胸怀祖国、为实现中华民族全面振兴而奋斗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

教学重点:辛亥革命。

教学难点:如何评价辛亥革命教学方法:问题情景法、读书指导法、讨论法、归纳列表法教学过程与方法:【导入新课】:复习:①同盟会的政治纲领?后来孙中山领导资产阶级革命的指导思想是什么?导入:孙中山是20世纪中国走在时代前列的第一个伟人,在他的领导下,革命党愈挫愈奋、一次又一次的武装起义,最终推动了武昌起义的爆发,这些武装起义基本上是革命党人在同盟会的纲领和旗帜下进行的,也正是由于武昌起义的成功,中华民国才得以于1912年元旦成立。

【讲授新课】:一、革命志士的奋斗:1、引导学生自读课本,掌握同盟会成立后,革命志士领导的武装起义有哪些?领导人?2、课件展示《黄兴绝命书》《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图3、课件展示《孙中山(黄花岗烈士事略)》引导学生分析黄花岗起义的历史意义?第一是黄花岗起义是近代史上一次具有较全面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它虽然失败了,但其伟大历史意义和功绩是不可磨灭的。

第二黄花岗起义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促进了民主革命精神的进一步高涨,为中国人民民主革命事业开辟了前进的道路,传播了民主自由的思想。

并且推动了亚洲的民主革命运动。

第三虽然黄花岗起义失败了,但无论如何,资产阶级革命党人用生命和鲜血献身革命的伟大精神却震动了全国,也震动了世界,从而促进了全国革命高潮的更快到来。

第四起义在不同程度上打击了清朝统治,为后来武昌起义一举成功准备了条件二、武昌起义1、武昌起义的背景:简单介绍革命党人领导的武装起义。

八年级历史《辛亥革命》教学案例

八年级历史《辛亥革命》教学案例

八年级历史《辛亥革命》教学案例1、地位和作用:《辛亥革命》是八年级人教版《中国历史》上册第二单元学习主题《近代化的起步》的第三课内容。

辛亥革命推翻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华民国,实现了近代中国第一次历史性巨变,使中国在政治上走向近代化过程中起着伟大的历史作用。

2、知识结构:本课内容由三个子目组成,一是辛亥革命的酝酿;二是武昌起义;三是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三个子目之间存在着递进关系。

3、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资产阶级革命团体的成立(名称、时间、人物),武昌起义的时间、过程和相关事件。

中华民国的成立(时间、都城、纪元宪法)。

同盟会的政治纲领和三民主义,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2)过程和方法:通过探究同盟会的政治纲领及三民主义,培养学生辩证分析历史问题初步能力。

通过探究辛亥革命的影响,让学生学习客观评价历史事件的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结合学生收集的关于孙中山的资料和图片,通过学习孙中山的早期革命活动,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价值选择,处理好个人理想与国家前途命运的关系,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4、重点、难点:重点:中华民国的成立,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难点:同盟会的政治纲领和三民主义。

5、教学准备:1)教师:充分备课,将学生进行分成四个学习小组,分别准备收集孙中山的相关资料(文字、图片)、革命团体和同盟会的图片、收集武昌起义和中华民国的成立的相关资料、辛亥革命影响的相关资料,向学生提供学习的参考书目:<<辛亥革命史论文集>>中的<<划时代的伟大民主革命运动>>和命>>。

多媒体教学。

2)学生:按教师的分组分别做准备,目的是让学生从多种渠道获取知识,教师不再是知识的权威;培养学生自主合作学习的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为以后发展打下基础。

课前第一组、第二组,12人小组再分成6人小组,分别收集、整理孙中山和武昌起义一些小故事,小资料。

1.7.7 辛亥革命 教案(沪教版八年级下 (8)

1.7.7 辛亥革命 教案(沪教版八年级下 (8)

孙中山先生是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以他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党人抛头颅、洒热血,终于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建立起中华民国,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辛亥革命是如何发动的?辛亥革命的伟大历史意义何在?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来共同了解一下。

辛亥革命的概念:狭义:就是指武昌起义;广义:指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党人为推翻清朝统治,追求民主共和的全过程。

一、辛亥革命发生的背景1、社会原因A:中日甲午战争、签订《马关条约》,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

B:八国联军侵华,绞杀义和团运动,签订《辛丑条约》,完全陷入半殖民半封建社会。

内外交用、统治危机:19世纪20世初,由于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签订,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合二为一,清政府成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割地赔款,横征暴敛,把斗争的矛头直指清政府,清政府内外交困风雨飘摇。

2、经济和阶级基础甲午战后资本主义初步发展、资产阶级力量壮大年代1872——1894 1895——1911厂矿74家447家资本总数有600百万以上有1400百万以上3、组织基础: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建立A:兴中会: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兴中会成立:1894年11月,孙中山在檀香山成立兴中会,明确提出“驱除鞑虏,恢复中国,创立合众政府”的主张。

“兴中”之意即“振兴中华”。

兴中会是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

随后,民主革命团体如雨后舂笋,纷纷出现B:中国同盟会:第一个全国性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1905年孙中山同黄兴、宋教仁等华兴会、光复会的成员七十多人,在日本东京集会,决定成立统一的革命政党中国同盟会。

8月,中国同盟会在东京召开成立大会,通过了同盟会章程,推举孙中山为总理。

同盟会以孙中山提出的“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为宗旨。

孙中山先生将其宗旨概括为三民主义,既民族、民权、民生,其核心是民权主义,是当时比较彻底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

中国同盟会是第一个全国性的统一的资产阶级政党,它的成立,标志着中国的资产阶级革命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辛亥革命(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主要知识:兴中会的成立,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形式、同盟会的成立、三民主义、黄花冈起义、保路运动、武昌起义、南方临时政府的建立、《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清帝退位、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等。

比较辛亥革命与太平天国的异同,培养比较历史事件的能力;分析资产阶级的革命派、立宪派、人民群众、汉族地主在辛亥革命中的作用,培养全面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分析辛亥革命的历史作用,培养正确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分小组讨论辛亥革命最终的结局是成功还是失败。

有人搜集资料,有人整理成文,有人制作课件,有人小组发言。

讨论过程中,畅所欲言,言之有理,但要注意理在何处;求同存异,不追求意见的最终统一;注意不要把讨论变成辩论,教师应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分配相应的学习任务,并注意将禀赋不同的学生优化组合,使每个学生在小组中都能发挥自己的长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辛亥革命推翻了在中国延续了两千多年的帝制,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打开了中国社会进步的闸门,是20世纪初中国社会的一次巨变。

近代中国社会的进步是由无数仁人志士(如黄花岗烈士)的鲜血铺垫而成的,我们应倍加珍惜。

这种敢于牺牲自我,勇于促进社会进步的精神是一个民族得以存续和发展的重要源泉。

(二)重点难点1、重点:资产阶级革命派在辛亥革命中的领导地位的表现和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2、难点: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在辛亥革命中的表现和原因。

课标要求:简述辛亥革命的主要过程,认识推翻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中华民国的历史意义。

资料卡片:孙中山:孙中山(1866—1925),名文,号逸仙,广东香山县(今中山市)人。

1894年在檀香山组织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兴中会,次年在香港成立兴中会总会,准备在广州起义,事泄未成。

1897年在日本奔走革命时化名中山樵,此后即以孙中山见称于世。

1900年派人至惠州发动起义。

1905年在日本东京创立中国同盟会,被推为总理,确定“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为同盟会的政治纲领,提出三民主义学说。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后,被推选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1912年1月1日在南京建立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宣誓就职。

2月13日,因革命党人与袁世凯妥协,被迫辞去大总统职务。

其后领导“二次革命”、护国运动、护法运动,屡经失败。

1924年在广州召开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宣言,实行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把旧三民主义发展成为新三民主义,实现国共第一次合作。

1925年3月12日在北京病逝,遗体安葬于南京中山陵。

新军:新军是清朝末年组建的近代化陆军。

1895年,由胡燏芬募集5 000人,编为10营,号为“定武军”,由德国教官用西法训练,以新式枪炮装备,初驻天津马厂,后移屯天津小站。

旋由袁世凯接办,扩充为7 000人,改称“新建陆军”。

同时,署两江总督张之洞也在江苏编练“自强军”两千余人。

1901年,袁世凯任直隶总督、北洋大臣后,逐步将新建陆军扩充为六镇(师),人称“北洋六镇”。

1903年,清政府以推行“新政”的名义,设立练兵处,由奕劻任总理。

袁世凯为会办,掌握实权。

而后由练兵处制定陆军军制,各省设督练公所,新军编练推广到全国,计划全国编练36镇,每镇包括步、马、炮、工程、辎重等兵种,编制为12 512人。

采取募兵制,应募士兵在年龄、体格、文化程度等方面有较严格的规定。

中下级军官多由国内各武备学堂的毕业生充任,也任用一些学习军事的归国留学生。

到清朝覆亡前,全国已编练成新军14镇。

清朝统治者的本意是以新军作为维护其垂危统治的支柱,但它却成为革命党人争取的重要对象。

经过革命党人的秘密工作,新军中许多中下级军官和士兵倾向革命,成为武昌起义和各省响应起义的重要力量。

黎元洪:(1864——1928)字宋卿,湖北黄陂人。

1883年考入北洋水师学堂。

1888年派往海军服役。

1896年参与训练新军。

1900年任护军马队第1营管带。

1905年任湖北常备军第2镇第3协统领官,后为暂编第21混成协统领。

1911年武昌起义胜利之初,被士兵和下级军官逼迫“革命”,出任湖北军政府都督,实际上他一贯仇视反清革命,曾杀害革命党人。

1912年被选为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副总统。

1916年8月,袁世凯死后继任为大总统。

张勋复辟后,黎元洪辞去大总统职务。

1928年6月病死于天津。

袁世凯:(1859—1916)河南项城人。

字慰亭,号容庵。

早年屡试不第,1881年投入淮军提督吴长庆,得到提携。

1895年,以道员衔在天津小站训练“新建陆军”。

戊戌变法期间,伪装赞成维新运动,却暗地出卖维新派,取得慈禧太后的宠信。

1899年升山东巡抚,残酷镇压义和团。

1900年八国联军侵犯北京时,加入帝国主义策划的“东南互保”。

1901年起,继李鸿章为直隶总督、北洋大臣及练兵处会办。

以实行“新政”为名,扩编北洋军为六镇,从此成为北洋军阀的首领。

1907年调军机大臣、外务部尚书,1909年辛亥革命时,出任内阁总理大臣,出兵威胁要挟革命党议和,窃取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职位,在北京建立地主买办联合专政的北洋军阀政权。

为归除异己,派人刺杀国民党代理理事长宋教仁。

向帝国主义借款,发动内战,扑灭反袁的“二次革命”。

为复辟帝制,他接受日本提出的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要求。

1916年1月1日,他登上皇帝宝座,改中华民国为“中华帝国”,年号为“洪宪”。

在声势浩大的反袁护国运动中,3月22日,被迫消帝制,皇帝生涯不足3月。

云南护国战争爆发后,西南各省及两广纷纷独立。

5月9日,陕南镇守使陈树藩宣布独立,并率兵进据西安,驱逐陕西将军陆建章,自称都督,这是北洋系统的将领首次公开倒戈。

20日和29日,袁世凯的心腹陈宦、汤芗铭,先后宣布四川、湖南独立。

袁众叛亲离,深感绝望,一病不起。

6月6日,袁世凯在全国反袁呼声中死去。

临终前,袁召徐世昌、段祺瑞、王士珍、张镇芳入府,口述遗嘱,表示遵照约法,由副总统黎元洪继任总统。

1916年6月6日,在全国人民的反对中,袁世凯死于北京。

教学流程:1、自主学习:(1)整体感知辛亥革命的结构。

历史背景→酝酿→爆发→高潮→失败→功绩(2)武昌起义爆发的历史背景是什么?条件是什么?(3)《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内容及意义是什么?(4)袁世凯如何篡夺革命果实的?(5)辛亥革命的功绩是什么?2、合作学习:为什么说,同盟会的成立标志着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进入了一个新阶段?3、知识整合:辛亥革命的失败及其原因、教训。

四、本课测评:(一)单项选择题:1、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创立的中华民国,在政治体制方面效仿的西方国家是A、美国B、英国C、俄国D、德国2、《临时约法》规定:“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全体国民”,在当时的实际意义是A、否定君主专制制度B、确立民主共和政体C、使人民获得了政治权利D、为资本主义制度创造了条件3、辛亥革命的根本目的是A、推翻帝国主义在华政治势力B、推翻清朝满洲贵族统治C、为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创造条件D、建立民主共和制,让人民享有民主自由4、被称为中国近代史上的第一次巨变的是A、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B、洋务运动开始了中国近代化C、辛亥革命的胜利和中华民国的成立D、“五四运动”的发生和中国革命进入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5、就中国历史发展的总趋势看,辛亥革命确实是中国历史的一个重要分水岭,主要因为A、结束了中国传统社会B、开启了中国现代化C、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D、推翻了君主专制统治(二)材料解析题:6、阅读材料:1911年11月,江苏巡抚程德全宣布脱离清政府独立,自任都督,挂起“中华民国军政府江苏都督府”的旗子,并“用竹竿挑去了府衙大堂屋子上的几片檐瓦,以示革命必须破坏”。

江苏就这样光复了。

请回答:(1)材料反映了什么问题?(2)程德全、袁世凯等人的革命行动,对革命有何影响?五、学习延伸(一)革命老人吴玉章说,他从辛亥革命以来的实践中认识到“从别的一套革命老办法,非改不可”,试结合辛亥革命的有关史实扼要说明为何非改不可?(二)相关链接:①章开沅、林增平主编:《辛亥革命史》,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②金冲及、胡绳武著:《辛亥革命史稿》,上海人民出版社。

③陈锡祺主编:《孙中山年谱》,中华书局1991年版。

④张磊著:《孙中山论》,广东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⑤张宪文主编:《中华民国史纲》,河南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参考答案:自主学习:(1)①历史背景: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清政府反动卖国的本质暴露无遗,资产阶级领导的民主革命应运而生。

(2)条件:①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和革命政党的建立;②革命党人的一系列武装起义,虽然失败了,但沉重打击了清统治,鼓舞了全国人民的革命斗志。

③人民群众的斗争,四川保路运动、清政府派湖北新军入川镇压,造成武汉地区兵力空虚。

④革命团体共进会和文学社的作用。

(3)①内容:(略)②意义:是中国近代第一部资产阶级宪法。

它从法律上宣告了君主专制制度的灭亡和民主共和政府的确立,成为近代中国民主化进程的一座丰碑。

(4)①武昌起义爆发后,袁世凯在帝国主义支持下,攫取了清政府的大权,并向南方革命党人施加压力。

②逼迫清帝退位。

③通电赞成共和,孙中山辞职,南京参议院选举袁世凯为临时大总统。

④1912年3月,袁世凯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革命果实被袁世凯篡夺。

(5)①性质:近代中国第一次完全意义上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②功绩:A、推翻了清朝的封建统治,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统治,沉重地打击了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在华的统治,B、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自由和权利,提高了人民参政议政的意识。

C、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人们开始意识到自己不再是君主的奴仆,而是国家的评价。

D、辛亥革命是中国社会近代化中显著的里程碑。

合作学习:(1)有了正规的统一的政党领导。

以前,革命团体分散,各自为战,先后举行的几次起义均失败。

现在有了统一的政党,便于领导全国革命。

(2)有了明确的革命纲领。

三民主义是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表达了资产阶级在政治上和经济上的利益和要求,推动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发展。

(3)有了公认的民主革命领袖。

由于孙中山的威望,他成为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领导者。

知识整合:辛亥革命作为一场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其失败不仅体现在袁世凯窃取了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更主要的是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性质并没有改变。

原因:主观上,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①没有一个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②脱离人民群众;③同盟会软弱无力。

④没有自己的武装;客观上:①中外反动势力强大;②袁世凯的反革命手段。

教训:①必须发动和依靠广大人民群众,彻底摧毁封建势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