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因果报应思想与中国古代小说的道德教化主题
慧远的“因果报应”论新诠

慧远的“因果报应”论新诠作者:郭淑新来源:《安徽师范大学学报》2010年第05期关键词:慧远;因果报应论;神不灭论;德福统一;敬畏之心摘要:慧远以其“内通佛理,外善群书”的远见卓识,力图将中印文化加以融通,以达至二者的“视界融合”。
慧远的因果报应论,即是建立在“视界融合”基础上的一种关于道德与生命关系的理论,它以通俗、圆融的理论特征,广泛而又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宗教信仰和伦理生活。
它的创立和传播,有其理论基础、道德基石和信奉心理。
中图分类号: B948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 10012435(2010)050571 05New Interpretation of Huiyuan’s Karma TheoryGUO Shuxin(School of Political Sciences and Law, Anhui Normal University, Wuhu Anhui 241003, China)Key words: Huiyuan; karma; theory of spiritual imperishability; reconciling morality with welfare; in awe and venerationAbstract: Huiyuan was not only proficient in the Buddhism, but also studied intensively on other branch of learning. By his foresight and sagacity, Huiyuan tried hard to integrate the culture between China and India, with the goal to achieve the integration of the two countries’ culture in the field of view. Huiyuan's karma theory was namely the one concern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orality and life which based on the integration in the field of view. With its theoretical characteristics of popularity and harmony, the karma theory extensively and profoundly influenced people's religional faith and ethical life. The foundation and spreading of the theory included its believing mentality and theoretical and mortal basis.因果报应论是佛教用以说明世间一切关系的基本理论,也被其视为宇宙、社会和人生的普遍法则。
三言二拍的故事

三言二拍的故事
一、三言二拍简介
“三言”指的是明代冯梦龙所编著的《喻世名言》、《警世通言》和《醒世恒言》,共计六十八卷,是我国古代白话小说的代表作之一。
而“二拍”则是明代凌濛初所创作的《初刻拍案惊奇》和《二刻拍案惊奇》,同样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这两部作品合称为“三言二拍”,为古代小说史上的一部瑰宝。
二、三言二拍的故事特点
1.取材广泛:三言二拍的故事取材于当时的民间传说、历史典故、文人笔记等,内容丰富多样,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方方面面。
2.主题鲜明:作品主题以伦理道德、因果报应为主,强调教育人们要行善积德,遵纪守法,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3.情节紧凑:三言二拍的故事情节紧凑,悬念迭起,引人入胜,具有很高的可读性。
4.人物形象生动: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栩栩如生,个性鲜明,既有英勇正义的侠士,又有狡猾奸诈的小人,展现了当时社会的人物风貌。
5.艺术表现独特:三言二拍在叙述故事的同时,融入了诗词、对联等形式,丰富了文学表现手法,提高了作品的艺术价值。
三、三言二拍的作品价值
1.历史价值:作为明代白话小说的代表,三言二拍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俗习惯、道德观念,为后世研究明代社会提供了珍贵的史料。
2.文学价值:三言二拍的作品构思巧妙,文笔优美,具有很高的文学价
值,对后世小说、戏曲等文学形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思想教育价值:作品强调伦理道德,提倡因果报应,具有很强的教化作用,对当时及后世的社会风气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四、结语
“三言二拍”是我国古代小说史上的一部瑰宝,其丰富的内容、生动的人物形象和独特的艺术表现,使之作为明代白话小说的代表之作,具有极高的历史、文学和思想教育价值。
浅析“三言”中因果报应故事的类型与思想成因的开题报告

浅析“三言”中因果报应故事的类型与思想成因的开题报告引言《三言》是中国古代流行的一种短篇小说形式,主要以平民百姓为主角,讲述现实生活中的琐碎小事,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的伦理道德观念和生活方式。
其中许多故事都讲述了因果报应的故事情节,这种故事流传至今,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传统文化价值。
本文将浅析《三言》中因果报应故事的类型与思想成因。
一、因果报应故事的类型《三言》中的因果报应故事,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类:1. 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这类故事主要揭示了人类的世俗思想,即“报应应有大小,善恶应有报”。
例如《鸭蛋镇》中的“张大炮解冤”,故事中,村民张大炮冤枉了劫富济贫的大盗,最终被当地官府平反,而鱼塘主灵安寺也因此得到了应有的惩罚。
这种故事体现了中国传统道德观念中价值判断的“善恶有报”观点。
2. 以恶制恶这类故事中,主人公常常用同样的歹毒手段报复敌人,即以恶制恶。
例如《盗洞寺》中的“降魔大法师”,故事中,大法师用自己的法力将原本恶霸的寺庙改造成福地,用化缘斗法打败了邪恶的盗贼。
这种故事体现了中国传统道德观念中对于“以恶制恶”的利剑作用的认识。
3. 以善制恶这类故事中,主人公通常是行善的正义之士,以善去制恶。
例如《鬼王妻》中的“孟姑娘”,故事中,孟姑娘毅然决定出嫁,并用自己的智慧和勇气救下了横行地方的鬼王。
这种故事体现了中国传统道德观念中“以善制恶”的智慧和勇气的重要性。
二、思想成因《三言》是中国古代民间文学的代表之一,许多故事都是百姓之间自传自说的故事,其中的因果报应故事反映了民间智慧和伦理道德观念的演变。
在古代中国,因果报应故事被广泛应用于教育、惩恶扬善和告诫人们要明辨是非、分辨善恶。
思想上,这些因果报应故事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道德观念的广度和深度。
例如,故事中倡导了人们要用善心行善,动机要纯洁,不能出于贪婪和愚昧;故事中也告诫了人们要懂得“善恶有报”,行善积德,行恶必遭天谴;故事中还提醒人们要有追赶真理、勇往直前的精神。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因果观念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因果观念“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
”这是中国文化四句话的原则,大家要特别注意的,我们中国文化,东方文化,最喜欢讲因果报应。
如果过去没有研究过《易经》,都以为这是佛家的思想,来自印度的,事实上中国、印度、东方文化都建立在因果报应基础上。
由此我们了解,中国过去五千年文化思想的教育、政治、道德等的基础,都是建立在因果基础上,所以大家都怕不好的报应,乃至做官的人,要为子孙培养后福,都是怕因果。
不过因果的问题是宗教哲学的大问题,在研究起来也是很好的一本书,一篇很好的博士学位的论文。
佛家的因果,是讲本身的三世,即前生、现在及后世。
中国儒家的因果讲祖宗、本身、子孙三代,就是根据《易经》这里来的。
这也是一个历史哲学问题,尤其这几句话,我们都晓得用,知道是孔子的话,这是中国文化几千年来不变的,现在当然社会道德已变动了,但是据我个人仔细静静的观察研究,我们中国人年轻一代尽管怎么变,这个观念还是有,这是我们民族血统中的观念。
我们要注意“余庆”、“余殃”的“余”字,余是剩下来的,余是有变化的,并不是一定本身就报,这是中国人对因果报应的定理,中国文化一切都建立在这因果报应上。
由此看来,刘备在临死的时候,吩咐他儿子两句话:“毋以善小而不为,毋以恶小而为之。
”以刘备这样一位袅雄,对自己的儿子作这样的教育,都是从中国旧文化来的观念。
我们看历史传记,常常提到某某人的上代,做了如何如何的好事,所以某某人有此好结果。
将来中西文化汇合以后如何演变?还不知道。
现在据我所知,最近在美国,宗教的活动,自哈佛大学开始,已经变了,提出“宗教一家”的口号,主张宗教不能分家;其次,美国的一般学者、知识青年,也非常相信三世因果,所以中国人的家庭教育要注意,尤其现在为父母的人,教育下一代,为了国家民族文化,这个观念还是绝对不可变的。
下面孔子对于这个观念作了演绎,从此,也可以知道孔子为什么作《春秋》,写历史,历史的法则就在这里。
常识解锁:因果报应,可不只是佛家的观念!

常识解锁:因果报应,可不只是佛家的观念!对于古代⼩说中的因果报应观念问题,始终存有疑惑。
通常,直接源于佛家思想的因果报应观念,⼤致还能分别清楚,⼊⼀些佛教故事题材的“释⽒辅教书”(鲁迅语)就表现得很明显。
但是,除了佛家外,中国古代本就有果报⼀类观念。
儒家有劝善惩恶的教化观念,所谓“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恶之家必有余秧”,讲究德福相配,天⼈相副。
| 道家的修炼和成仙,对个⼈品⾏的要求也很⾼,往往是有德之⼈才有好的回报,获得仙缘。
| 后代的⼩说,尤其是通俗⼩说中的因果报应故事,体现的果报观念是混杂了儒、释、道三家的劝善观念的。
某种程度上说,这种观念是世俗化了的,已经进⼊了⽇常⽣活话语。
因此,如何准确地缕清因果观的渊源,实在是很复杂的⼀件事。
为了弄清楚这个问题,看了两篇相关研究成果,分别是:刘兴汉《因果报应观念与中国话本⼩说》;魏长领《因果报应与道德信仰——兼评宗教作为道德的保证》;希望通过阅读分析,得出对因果观念更好的解读。
⼀、刘兴汉《因果报应观念与中国话本⼩说》对我来说是个惊喜。
这篇论⽂发表于九⼗年代末,作者刘兴汉,我没有听说过,查了查是东北师⼤的教师,没什么“名⽓”。
但是⽂章写得⽂从字顺、说理清晰!我⼏乎把全⽂都摘录下来做了笔记了。
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对因果报应观念做了细致的溯源,对佛教的果报观与中国古代观念中的劝善观念等做了细致的区分。
他说:“倘能较为深⼈地研究作品的实际情况,便会发现:中国话本⼩说中既有因果报应的劝诫,也有诸如三纲五常,忠孝节义之类封建伦理道德的说教。
两者虽然有时也相互联系,但并不完全相同,应该加以区别。
这对我们深⼈认识这⼀⽂体的特征与发展、变化都是有益的。
”进⽽⼜举例:“三⾔”120篇作品⼤半改编⾃宋元旧篇,如前⽂所述他也只能在作品原有的基础上强化,加之冯⽒本⼈⼜是⽂⼈中的浪⼦,李蛰的信徒,接受了市民思想的影响,所以冯⽒所强调的⽆⾮是区别善恶的因果说教,基本上没有三纲五常、忠孝节义之类封建伦理道德的训诫。
略论中国古代小说和戏曲中的因果报应观念

因 果+ 因 果+ 因 果 为三个结构单元的直线性联 结。结构 单元的增加, 使 情节丰富曲折许多, 抨击了为善不终者, 宣 扬因果灵异, 不 过这依然属单线式简单结构。
因 果 式结构单元的复式联结, 往往构成叙事 高 级形态的复合结构。 元代郑 延玉的杂 剧 看钱 奴 即属 此 类。在大幅度的时 空操作 中, 用 20 年 前后 的恩恩 怨怨 构
深层而令人不觉, 如 交互婚姻 故事即是一例。 因果报应, 或称果报, 出于 对中国 人产 生很大 影响 的
佛家基本教义。不过, 因与 果的客 观联 系, 佛教传 入之 前 的中国古人早就有所认识, 是其时人们对现实生活的经 验 直观的概括。 尚书 伊 训 说: 作 善降 之百祥, 作 不善 降 之百殃。由于所谓虞 夏之书, 被 后世儒 家思 想浸染 过, 所 以不能断定 尚书 时 代就 有了 中国 古 人最 初的 因 果观。 但至迟也不会晚于周代。 易 坤 文言 : 积善 之家, 必 有 馀庆, 积不善之家, 必 有馀殃。 周代是 重人 事讲理 性的 时 代, 周人 事鬼敬神而远之 ( 礼记 表记 ) , 六 合之外, 圣 人存而不论 ( 庄子 齐物论 ) 。因此可以推断, 因果观 念 在萌芽之始是人们对社会生活、人事关系等哲学性思辨 的 升华, 在认识论上某种程度具有科学的意义。用唯物辩 证 的观点来看, 世界上没有无因之果, 也没有 无果之因, 因 果 联系普遍存在。但自西汉末佛教东渐, 其系统而明确的 果 报思想与国人原有的果报观念共鸣互动, 始才形成具有 宗 教色彩的民族的心理意识形式, 对中国叙事之学便产生 了 复杂而深刻的影响。
书名又为 恶 姻缘 , 结 构形 态为 多因 多果。这 种结 构 的高级之处就在于它淡化了粗线条的单纯对应的 因 果 式, 多因多 果的 交 织, 是生 活 丰富 性的 本 然状 态。因 此, 撇开因果报应的 宗教色彩 的话, 可以 说 醒世 姻缘传 结构已迈向了通往生活 原生态 的不归 路。它的 再进 一步 发展, 就是因果的更为 复杂化 细密化 的相 互交织, 使 情节 模糊化, 乃至 于无结构中求结构 , [1] ( P96) 如 红楼梦 几 同于生活原生态了。
中国本土经典中的因果报应观念评析

彖》 ) 。所谓“ 神道设教” 也就是以天地神明之道 , 鬼 神祸福之说进行 因果 教化。墨子 曾感 叹: “ 今若使 天下人 , 偕 信鬼 神之 能赏 贤而罚 暴也 , 则夫 天 下 岂乱
哉! ” ( 《 明鬼》 ) 可见 , 中 国古 代 以儒 家 为 代表 的道德 理 想 与追
于帝 ” 的记 载 : “ 咸 不 宾 于帝 , 下 乙宾 于 [ 帝] 。 ” ( 乙 7 1 9 7 ) 这 表 明对 “ 帝” 神 力权 威 的迷信 与 敬 崇 。西 周 以后 , 这“ 帝” 称 为皇 天 、 上天、 昊 天 等 。冯 友 兰 《中
相动第五十七》 ) 的“ 天人感应” 论可以佐证 。
告诫要 敬 德 以尊天 , 否则 就会 遭天 降罪 。正 因如此 ,
后也随着儒道释的融通而广为人知世代承袭 , 显示 出本 土文 化 的特 色 。本 文 对 此 拟作 一 梳 理 , 以抛 砖
引玉 。
一
、
因果 报 应观 念 的 滥觞
《 周易》 警示 : “ 与天地合其德 , 与 日月合其 明, 与四 时合其序 , 与鬼神合其吉凶。先天而天弗违 , 后天而 奉天时。 ” J 3 ( 《 乾 ・ 文言》 ) 要“ 与天地 合其德 ” ,
因 果 报 应 观 念 的 共 通 密 切 相 关 。 因 果 报 应 观 念 是 儒 道 释 同 源 并 逐 渐 融 合 的 价 值 观 念 内核 , 也 是 儒 道 释 相 互借 益 竞
相 发展 的 前 提 。
[ 关 键 词 ]因 果 报 应 ; 本 土 经典 ; 佛教 ; 中国化 ; 融 通 [ 中 图分 类 号 ]B 2 2 [ 文献 标 识 码 ]A [ 文 章 编 号 ]1 0 0 8— 6 2 8 5 ( 2 0 1 4 ) 1 1— 0 0 6 3—0 5
因果报应观念向中国古代小说的渗透与深化

收稿 日期 :2 0 1 7— 0 2—1 8
怪书 ( 上) 》 开篇便 提 到 : “ 中 国本 信 巫 ,秦汉 以
来 ,神 仙 之 说 盛 行 ,汉 末 又 大 畅 巫 风 ,而 鬼 道 愈
作者简 介 :史健 男 ( 1 9 8 1 一) ,女 ,辽宁沈 阳人 ,硕= 卜,讲师 ,研究方 向:文艺美学 。
道 循环 ,必佑 善 人 ” 的 观 念 表 示 出 明确 的 警 惕 与
怀 疑 ,但从 祥林 嫂 询 问有 无 地 狱 的情 景 不 难 看 出 ,
无论 是 在 中 国人 的 心 理 层 面 还 是 在 小 说 的叙 述 层 面 ,因果报 应观 念强 大 的渗透 力 和影 响力都 是 毋庸
关 键 词 : 因果 报 应 ;古 代 小 说 ;叙 述 内容 ;叙 述 话 语
中 图 分 类 号 :I 2 0 7 . 4 1
文献 标 志 码 :A
文 章 编 号 :1 6 7 2— 8 5 7 2( 2 0 1 7 )0 2— 0 1 0 4— 0 4
什 么 是 因果 报 应 ? 《 喻世 明言 ・ 月 明 和 尚度 柳 翠 》 中 ,月 明回答柳 翠 问因果 时有 这样 一段 话 : 前 为 因 ,后 为果 ;作 者是 因,受 者 为 果 。
报应 观念向中国古代小说的叙事 内容不断渗透 ,在推动情节发展 、塑造 人物形 象、建构 叙事结构 等方面 推动 了中国古代小
说 的 发 展 与 成 熟 。 隋 唐 以 来 ,因 果 报 应 观 念 不 断 深 化 ,通 过 不 同叙 述 视 角 的 分 裂 与 转 移 ,在 小 说 叙 述 话 语 方 面 取 得 了有 效 的 突 破 。 宋 元 之 后 ,因 果 报 应 观 念 继 续 在 小 说 叙 述 动 作 中不 断 深 化 , 并 努 力 尝 试 打 破 自身 原 有 的 封 闭 自足 的 结构 体 系 。 以 实现作者、作品、读者的有机连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因果报应思想与中国古代小说的道德教化主题
论文关键词:因果报应小说道德教化
论文摘要:受中国传统文化意识尤其是儒家伦理道德的深刻影响,中国古代小说的人伦道德教化作用十分明显。
中国古代的小说家们在小说中以儒家伦理道德观念为内核,以因果报应说为手段,确立了小说的道德教化功能。
因果报应,亦称果报,语自佛家经典。
所谓“因”是种因,为能生;“果”是结果,为所生。
由此因得此果,即为因果义。
佛家认为,世界一切事物都处在因果联系之中,依因果法则而生灭变化。
所谓“因缘合和而生”,“因缘离散而灭”。
[1]因果报应说是佛教用以说明世界一切关系并支持其宗教体系的基本理论。
佛教的因果报应说传入中国后,迅速融合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些固有观念与中国本土的报应观念,发展成为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因果报应思想,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极为重要的一部分,长期而广泛的影响着中国人的整个精神世界。
在古代社会得到上至圣人先哲,下至贩夫走卒的广泛承认。
渗透到人们的思想行为、民俗信仰乃至文化的各个层面,这其中自然也包括文学作品尤其是小说创作。
因果报应思想介入小说,最初是出于宣佛辅教之目的。
这一现象集中出现于六朝时期,自唐,辅教之目的已不甚明显。
随着小说观念的成熟,道德教化主题的确立,果报思想在作品中的宗教意味已大为减弱,其直接作用已变为为小说组织情节和提供充分的伦理性和道德价值。
中国小说的教化主题的确立源于儒家文化。
《中国文化与小说思维》一书指出:中国传统文化意识对小说思维的制约,导致中国小说美学的一个明显延伸态势,即通过对人与社会的具象描述,以张扬具有明显功利性的民族情感和理想人格,来实现人伦道德教化的教育功能。
[2]文学思维意识的形成取决于特定民族的历史的文化构成。
在中国,这种文化构成主要是儒学。
儒文化是哲学先验论与道德论的融合,它的一个重要含义是,将伦理道德中心主义渗透于感知世界的认识论和方法论之中。
自然也制约和包容着民族文化心理与审美思维意识。
由此,作为文化的一种具体形态,文学的审美和艺术思维就确定了它的基本意向:以人为主体审美对象,伦理道德的价值判断为审美目的的思维图式。
因此,中国文学很早就有了“诗言志”的文化传统。
孔子曰: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迩之事父,远之事君[3]。
《毛诗序》云:正得失,动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诗。
先王以是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
文学的教化功能被强调的淋漓尽致。
此后,儒家学者更明确提出了文以载道,文道和一的文学观念。
虽然,这些文学观念的提出只是针对于诗文等正统文学,而小说作为“旁门左道”几乎是被拍拒在文学之外的。
小说在封建社会中,一向被视之为“小道”,清代王希廉云:“《南华经》曰:…大言炎炎,小言詹詹‟。
仁义道德,羽翼经史,言之大者也;诗赋歌词,艺术稗官,言之小者也;言而至于小说,其小之尤小者乎?士君子上不能立德,次不能立功立言,以共垂不朽,而戋戋焉小说之是讲,不亦鄙且陋哉!”(《红楼梦批序》)尽管遭到如此贬斥,小说家们依然积极而自觉地拾起了撛氐罃的传统,迅速确立起小说的道德教化主题。
而且,似乎由于底气不足,中国古代的小说家们更是寻找一切机会反复申述小说的教化功能,以求提高自己的地位。
谷神子《博异志》序说:“习谶谈妖,其来甚久,非徒但资笑语,抑亦粗显箴规,或冀逆耳之辞,稍获周身之戒。
”明代笑花主人《今古奇观》序说:“故夫天下之真奇,在未有不出于庸常者也。
仁义礼智谓之常心,忠孝节烈谓之常行,善恶果报谓之常理,圣贤豪杰谓之常人,然常心不多保,常行不多得,常理不多显,常人不多见。
则相与惊而道之,闻者或悲或叹或喜或愕。
其善者知劝,而不善者亦有所惭恧悚惕,以共成风化之美。
”清代静恬主人《金石缘序》更明确论到:“小说何为而作也?曰以劝善也,以惩恶也。
夫书之足以劝惩者,莫过于经史,而义理艰深,反不若稗官野乘福善祸淫之理悉备,忠佞贞邪之报昭然,能使人触目惊心,如听晨钟,如闻因果,其于世道人心不为无补也。
”将小说与经史并提,显然是有意提高小说的地位,而其对小说教化功能之强调亦可见一斑。
另有《说呼全传》序说:“小说家千态万状,竞秀争奇,何
止汗牛充栋。
然必有关惩劝扶植纲常者,方可刊而行之。
一切偷香窃玉之说,败俗伤风,辞虽工具,当付之左龙耳。
”把“有关惩劝扶植纲常者”作为小说是否可以刊行的尺度,说明教化中心说在小说观念上的胜利。
有一种说法,中国小说是政治、道德观念的一种文学载体。
这虽有以偏盖全之嫌,但也不无道理。
儒家文化赋予了中国小说以道德教化主题,但在表现这一主题时,显然,仅靠儒家说教是无法圆满完成的。
儒家说教只是劝人为善,至于为什么为善,或者说是善行给人带来什么样的利益,则语焉不详;只是劝人止恶,至于恶行给人带来什么坏处也述之不明。
儒家讲人的道德动机是由于先天本有的善行,而扬善止恶也仅限于道德上的褒贬,既缺乏动力机制,又没有奖惩机制。
因此,儒家的道德是缺乏可行性或者说是缺乏可操作性的道德。
与儒家道德相比,因果报应思想为个人的道德提供了一个有效的基础,将道德与功利结合起来,也为儒家道德提供了有效的保证。
它将行为与由此带来的结果当成因果关系,任何行为都会受到报应,而且这种报应的程度和性质都是由于行为本身作为前因决定的,不能改变,因此绝对公平,有什么因,必有什么果;并且报应不爽,想作业而不受报是完全不可能的。
在因果报应面前人人平等,不管贵为帝王,还是平民百姓,任何人都要服从这一规律,没有人能超出这一规律之上。
在这里,不存在什么摼 嘉抻鼣,皇帝没有任何特权,即便天神也一样。
因此所有人都必须为自己的行为负责,想逃避责任是不可能的。
这也有助于提高行为者的责任意识,做任何事都必须考虑到后果,不仅是眼前的现实的后果,还有将来的报应。
显然,小说家们意识到了因果报应思想的这一特点,他们将它引入小说,使之成为抑恶扬善的有力工具。
但值得注意的是作为佛教的重要思想之一的因果报应说实际此时已经历了一个中国化或者说是儒学化的过程。
因果报应的外壳依旧是佛家的,而其内涵:报应的尺度、善恶的标准等都已中国化或者说是儒学化了。
极力宣扬因果报应思想的东晋高僧慧远所倡导的因果报应论就明显体现出与儒家理论的沟通。
其《沙门不敬王者论》云:“因亲以教爱,使民知其有自然之恩;因严以教敬,使民知其有自然之重。
二者之来,实由冥应。
应不在今,则宜寻其本。
故以罪对为刑罚,使惧而后慎;以天堂为爵赏,使悦而后动。
此皆即其影响之报,而明于教,以因顺为通而不革其自然也。
”这里将孝顺父母,尊敬君主认为是合乎因果报应的道理,很显然,是儒家的“孝”、“敬”观念与佛家的因果报应论的结合。
《聊斋志异》“陈锡九”一篇演绎了一个不折不扣的因果报应故事,讲述书生陈锡九因至孝而获天帝赐金万斤。
作者在故事末尾发表意见:“善莫大于孝,鬼神通之,理固宜然。
”显然,这里是用因果报应来标举儒家所极力推崇的撔⒌罃。
另有《张诚》一则,写张讷、张诚兄弟,手足情深,恪守孝悌,弟弟张诚因帮助哥哥砍柴而遇险,但最终却能逢凶化吉;哥哥张讷因弟死而誓不独生,以斧自刎,也由菩萨搭救而起死回生。
同样也是以因果报应之说来颂扬儒家孝悌道德。
随着因果报应思想的推广与深入人心,其与儒家伦理道德的结合倾向也愈加明显。
至此,我们可以说中国古代的小说家们在小说中以儒家伦理道德观念为内核,以因果报应说为手段,确立起了小说的道德教化功能。
注释:
[1]方立天.《中国佛教与传统文化》第146页[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
[2]吴士余.《中国文化与小说思维》[M].上海:上海三联出版社,2000年。
[3]杨伯峻.《论语译注·阳货》第185页[M].北京:中华书局,19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