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中民国叙事的改编策略——以《盗官记》到《让子弹飞》为例

合集下载

汉语言文学专业学士论文:马识途《夜谭十记》——让子弹飞起来

汉语言文学专业学士论文:马识途《夜谭十记》——让子弹飞起来

《夜谭十记》——让子弹飞起来摘要:四川自古就不缺作家和大师,从汉代的扬雄、司马相如到宋代的“三苏”再到后来的郭沫若、巴金,每一位作家或者诗人都在中国文学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马识途先生也是这样以为能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镌刻出深沉印记的川籍作家。

他的《夜谭十记》是他前后历经数十年创作完成的,而根据他《夜谭十记》中的《盗官记》改变而成的电影《让子弹飞》更是让这位百岁高龄的大家再一次走到幕前,比较他的《夜谭十记》和电影《让子弹飞》,我们不难发现:不管经历多少变迁,一个优秀作家的责任感、使命感以及他作品的时代性永远会放射出耀眼的光芒。

关键词:夜谭十记马识途让子弹飞川籍作家绪论《让子弹飞》是2010年上映的一部电影,本片是姜文导演的第四部电影作品,马珂为制片人,主要演员有姜文、周润发、葛优、刘嘉玲和陈坤等。

该片讲述了北洋年间,南部中国。

一场惊天动地的火车劫案之后,号令山林的绿林悍匪张牧之,遭遇行走江湖的通天大骗老汤,两人从生死宿敌变成莫逆之交,然而真正的决战才刚刚开始,南国一霸黄四郎虎视眈眈镇守鹅城,一场场情杀命案连环上演,华南三王各自为阵,鹅城双艳粉墨登场,乱世枭雄的混战一触即发。

而值得一提的是,这部电影是改编自川籍作家马识途《夜谭十记》中的一篇名为《盗官记》的文章。

也正式由于这样的机缘,《让子弹飞》从上映开始就分“川话版”和“普通话版”。

并且在2010年12月14日,《让子弹飞》成都媒体见面会时,96岁的马识途先生参加电影首映仪式,并亲自创作了一首七律赠予姜文:子弹飞来呈异彩,街头巷尾说姜文。

芙蓉镇里显头角,纽约蜗居铸铁魂。

联袂明星添大气,多娇丽娘浥清芬。

层楼更上谋新片,艺苑何人不识君。

很多人对于《让子弹飞》都是十分熟悉的,可是《夜谭十记》和马识途并不为人说熟知。

我们都知道,作品自古就是为人类教化和时代所产生的。

在当下文学作品浮躁和文艺作品庸俗化的浪潮中,我们能静下来仔细的分析《让子弹飞》和《夜谭十记》之间的差别和联系,从而反馈出文艺作品带给我们的启发性和现实的意义,是我们当今社会针对于文学、文艺作品应该深刻反思的。

219461068_姜文电影中个人表达研究——以民国三部曲为例

219461068_姜文电影中个人表达研究——以民国三部曲为例

059[摘 要] 姜文电影特色最明显的是民国三部曲系列:《让子弹飞》《一步之遥》《邪不压正》,对于姜文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他在影片中表达的自身困境,参考近年文章可以发现,对于姜文的研究多是意向分析和叙事分析,其中也有戏仿的手法研究,而少有集中于意向指代自身的研究。

故从电影出发,解释姜文在电影中的意向自身指代符号。

[关 键 词] 意象指代;姜文电影;导演研究姜文电影中个人表达研究——以民国三部曲为例李 喆1 杜慧珺2在姜文电影中,风格较为明显的是民国三部曲《让子弹飞》《一步之遥》《邪不压正》,此三部曲明显构成了独立的世界观,同时又互相印证,突出了姜文反传统、反操纵、反叙事的导演逻辑,人们能很明显地从中感受到他的个人风格。

一、反传统立场(一)反传统形象塑造在传统电影的形象塑造中,角色通常是被故事裹挟着完成基本印象的塑造,也是故事所寄予的固有印象,而在姜文电影中,角色的塑造是依靠角色本身的行为完成的。

例如《让子弹飞》中的老三形象是一个崇尚暴力的莽夫,在六子遇害后,他第一个提出要“拼命”来解决掉黄四郎与马邦德,这不仅体现了他鲁莽的性格,同时也体现出他对兄弟的深厚情谊。

他的行为人格不是故事给予的,而是他的本能行为给予的。

再比如《一步之遥》中,主要是通过言语塑造人物,故事同样不参与塑造作用,“笛子老爷”在漫画中讲过如何把人物画活,其核心思想就是想象一个完整的人,然后把他丢进相应的情境中,他会根据自己的判断在这一情境中演出,你只需要记录。

姜文亦如此,他把马走日塑造成一个投机分子,把项飞田塑造成一个利己主义者,然后把二者放在这样一个故事情境中,由动因产生动能,记录下他们自己的决定和发生的事,仅此而已。

这样的塑造方式在《邪不压正》中有了些变化,人物的塑造从自我本身塑造变成了“故事+本身”的塑造,由幼年事件作为引导,李天然顺着蓝青峰铺好的路一步步成长,是故事的发展,他的决定是蓝青峰的引导,并不基于自己的意愿,这是故事引导。

让子弹飞观后感

让子弹飞观后感

让子弹飞观后感让子弹飞观后感《让子弹飞》是改编自马识途的小讲《夜谭十记》中的《盗官记》一章。

该电影从一开始就由主人公喊出了让子弹飞一会的影名,显得直白又夸张,然而一路看下来,我要又从中看出了深意。

电影讲述了北洋年间,一位号令山林的绿林悍匪张牧之姜文饰,干了一场惊天动地的的火车劫案,并冒充已死于非命的镇长到鹅城上任以猎取油水,被劫来关心张牧之的师爷老汤葛优饰,实为新上任的镇长。

葛优与镇长夫人刘嘉玲在途中被马匪姜文所劫,葛优为求活命,不敢透露自己真实身份假冒死去的汤师爷,镇长夫人也顺势成了寡妇。

姜文一边觊觎着夫人的美色,一边带着葛优一行人行进到镇上,与当地的土豪恶霸周润发饰演的黄四郎斗智斗勇。

黄四郎并非是一般的角色,他有钞票有势亦真亦假富有谋略又心狠手辣,手下更是有仗势欺人的小喽喽一批,这些使得他在鹅城称霸一方,差不多成功逼走多任的县官。

两个旗鼓相当的人物相争,必定有所伤亡,过程也必定波澜起伏。

除了新颖不致的电影情节,该部电影的精良制作也是令我观赏的缘故之一。

电影一开头,土匪们纵马跃出山林,那一组日光下漂亮的移动镜头,配上哒哒的火车轰鸣声,马上就出来那种中国近代特有的氛围。

一部影片开头的几个镜头就能够奠定整部影片的风格,《让子弹飞》开头的几个镜头,就证明了其在想象力这一点上,不同凡响。

数匹骏马拉着火车头奔驰在铁路上,火车头上还冒着蒸汽,原来是车里的人在吃火锅。

这体现了影片无与伦比的想象力。

想象力就是制造力,就是电影的思想。

因为我是历史学专业的学生,因此我对电影的年代专门敏感。

也曾因此吐槽过许多的年代电影,但《让子弹飞》这部电影却成功营造了民国初年的感受,真实且带有朴素的美。

电影中有这么一段,麻子、师爷和黄四郎围坐在一起商讨剿匪大计。

几个人各有各的算盘,帘子后却是黄四郎三个手下的生与死。

而麻子咨询汤师爷什么是惊喜的桥段,看似看起来一句话来来回回地咨询,却将麻子和黄四郎的对弈不断推进升级,非常是精彩!电影的高潮是两班人马在山林中的打斗,只是寥寥数人,却觉有千军万马,这也是视觉与听觉有机结合的效果。

《让子弹飞》电影的镜头语言

《让子弹飞》电影的镜头语言

《让子弹飞》电影的镜头语言由姜文执导的影片《让子弹飞》改编自马识途的小说《夜谭十记》中的《盗官记》一章节,其实简而言之这就是一个以北洋军阀时期为背景,发生在土匪和骗子之间的一段传奇故事。

而本片在围绕主人公土匪张麻子和骗子黄四郎之间展开情节的同时,从各个方面很好地诠释了人物的特性和由人物所折射出的导演意图。

首先便是以无声的镜头语言带观众进入主人公的内心并诠释人物的性格特点。

影片在开头就以枪口和扳机的大特写交错出现,配以急促的枪声和紧随而来的黑马奔驰在荒山的铁路边一骑绝尘,使开篇就通过两个简单的镜头宣告了张麻子的土匪之特色。

在麻匪们进城之后,便有一系列镜头是从黄四郎的望远镜里向下处看去,不用解释在鹅城里的恶霸地位,也可以从那居高临下的俯视镜头中看出他的自以为是。

而从望远镜里所看到的麻匪的镜头也表现了导演给黄四郎的定位便是一个唯吾独尊的凶残恶霸,由于从望远镜里看出去的景象都是受到了限制的,正如被限制在那小小的圆框里一样,黄四郎对于所有进入到鹅城,即他的地盘的人,都看作是无足轻重的小蚂蚁。

同时也让人从看望远镜这个小细节中感觉到黄四郎这个恶霸并非鲁莽蛮横,而是有着一定的计谋,因为懂得躲在高处观察这些初来乍到的麻匪,这一细节也暗示了观众黄四郎一定不是一个简单的地主恶霸而已。

再有,便是在麻匪们给百姓们送银子的片段里,在被夜色笼罩的鹅城里,拿着黄四郎分出的银子,麻匪们个个身手矫健地分发给了百姓。

一个仰视镜头由远拉近,麻匪们从屋顶往窗户里扔银子,杂碎了五彩的玻璃,街道里深邃的黑暗色调和银子杂碎了的彩色窗户形成了强烈对比,恰如其分地表现了在百姓眼里看来是打劫的麻匪就如那一抹黑色,而他们的劫富济贫也许是张麻子的一种手段,但是同样也表现了麻匪们得心底善良,我认为彩色的窗户也许象征着黄四郎对鹅城的霸权看起来是无人敢反抗,甚至是可以给百姓带来幸福的,但是这一切都只是虚假的面具,因为当银子杂碎窗户时,伴随着玻璃破碎声音的是从屋里传出鹅城老百姓的笑声,,这些假象也一一开始被打破,被包含正义之情的麻匪们用自己的力量打破。

张牧之盗官记——《让子弹飞》原型小说(节选)

张牧之盗官记——《让子弹飞》原型小说(节选)

张牧之盗官记——《让子弹飞》原型小说(节选)作者:马识途来源:《视野》2011年第09期我不想说这个故事发生在哪一年。

那个时候,县衙门已经改名叫县政府,大堂上坐的已经不是知事大老爷,而是县长了。

当然,那些县长也总是一样坐不长久,多则一年,少则三月,就囊括席卷、扫地以尽地走了。

为什么?因为他的“官限”已经到了,新的老爷已经动身,就要上任来了。

你看各机关、法团、士绅、商贾以及像我们这些坐冷板凳的科员,一面在忙着给就要卸任的老爷送万民伞、立德政碑,一面又在河坝码头边搭彩棚、铺红垫,锣鼓、鞭炮也齐备了,准备迎接新上任的县大老爷了。

“呜——”轮船的汽笛叫了,打了慢车,停在河心。

因为没有囤船可靠,只好派几条跑得飞快的木舢板船靠上轮船边去迎接。

舢板靠好,新来的老爷和他的家眷,还有绝不可少的秘书师爷和会计主任等等随从人员,一齐下船。

“扑通!”出了事了。

不知道是这位新来的老爷年事已高呢,还是看着岸上人头攒挤,披红戴绿,锣鼓齐鸣,鞭炮响连天,因而过于兴奋了,在他老人家从轮船舷梯跨到不住颠簸着的舢板船上时,踩虚了脚,于是,“扑通”一声掉进大江里,而且卷进轮船肚子下的恶浪里去,无影无踪了。

事出意外,这怎么办?照说应该下船给落水的新老爷办丧事才对,但是,那跟来的会计主任却机灵得很,他当机立断,马上在船上和跟老爷来的太太秘书师爷研究了一下,拿出办法来。

于是,太太擦干了自己的眼泪,把老爷的委任状拿出来交给会计主任,会计主任又把委任状转给秘书师爷拿着,好像什么事情也没有发生。

太太抱着一个小娃娃紧跟着,后面是会计主任以及跟班,鱼贯地下到舢板船上,划向挤着欢迎人群的码头边,上了岸了。

土匪抢了假县长这件奇闻,偏偏传到我们下面要谈的一位绿林英雄的耳中,使他干出更加离奇的、惊天动地的事来。

这位绿林英雄名叫张牧之。

但是这个名字是后来才知道的,他的本名到底叫什么,已经不可考证了。

他在绿林的时候,不知为什么,大家叫他张麻子。

且说有一天,那位会计主任导演的趣剧收场的那一阵子,他们演的这场趣剧沸沸扬扬地在全县传开,不得不把已经刮到手的钱财和抓到手的公款,席卷一空,逃之夭夭。

笔与子弹划出的轨迹

笔与子弹划出的轨迹

笔与子弹划出的轨迹【摘要】电影《让子弹飞》改编自马识途的小说《夜谭十记》中的《盗官记》一则,然而它们是两个相去甚远的故事:《盗官记》围绕“强盗能不能当官”的疑问展现一个盗为民、官害民的畸形社会形态;《让子弹飞》则融入了导演姜文强烈的个人理念。

小说仅仅是为电影提供了一个灵感,电影则通过大量的隐喻而与当下的现实联系在一起。

本文主要通过人物性格的差异分析来看电影改编的得失。

【关键词】《让子弹飞》;《盗官记》;姜文;改编电影《让子弹飞》改编自马识途的小说《夜谭十记》中的《盗官记》一篇,虽说是改编,实际上在导演姜文联合几大编剧的多次改动下,《让子弹飞》已经可以说是个和原著相去甚远的全新故事了。

电影延续了姜文强烈的个人理念,并赋予暴力美学和黑色幽默的传奇色彩,充满艺术感和想象力。

《让子弹飞》,光从片名来讲就足以吸引眼球,强大的卡司、大规模战斗场面和众说纷纭的寓意极浓的台词,共同促成了它的成功。

本文将电影和原著小说进行对比,分析两者的不同特色和改编的得失。

一、“盗官记”中“盗”字的两种理解“盗官记”中的“盗”字可以做两种理解,一种是“盗取”;一种是“强盗”。

虽然无论原著小说还是电影,归根到底说的都是一个强盗当县官的故事,但对于当官的起因,两者有不同的阐释。

《盗官记》中“盗取官职”的情节很少,只是故事开头的一个引子。

新来的县长在下船上岸时踩空而掉进大江里死了,会计主任为了讨回钱庄赊给县长买官的钱,于是让秘书师爷冒充县长,和县长夫人做一对假夫妻,并在接下来的几个月中大肆搜刮,直到行迹败露,跑路的时候被土匪所劫。

土匪抢走了他们的钱,杀死了师爷和会计主任,而放走了县长夫人和她的孩子。

原著中的张麻子因为这次抢劫而凑巧了解到国民政府卖官的潜规则,于是突发奇想,也打算买官过过县长的瘾,且他与县城的恶霸黄天榜有家族仇恨,可以趁机报仇,一箭双雕。

张麻子通过“堂堂正正”的买官的途径上任,这和《让子弹飞》的盗官相比确实平淡失色不少。

浅析影片《让子弹飞》的叙事特色

浅析影片《让子弹飞》的叙事特色

浅析影片《让子弹飞》的叙事特色作者:朱熠峥明天煜来源:《广告大观·媒介》2019年第03期摘要:《让子弹飞》的成功源于其具有的喜剧成分以及导演姜文倾心融入的叙事手法,使这部影片在中国电影市场上占据了一定的地位。

本文运用符号叙事学理论,围绕叙事模式、叙事结构、叙事风格三方面,分析《让子弹飞》影片中叙事技巧对影片成功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电影艺术;《让子弹飞》;叙事特色一、叙事模式——线性因果式在电影中,叙事模式不具有直观性,是以隐蔽的方式出现的。

作为影片的“脊梁”,在故事情节的述说中,将电影导演的拍摄功力映射出来。

在《让子弹飞》这部影片中,导演姜文为了使因果关系能够清晰的在影片的开头、中间以及结束过程中清晰地体现出来,他运用的是最为简单的一种模式,也就是因果式线性叙述模式。

《让子弹飞》的故事情节较为简单,是一个土匪与恶霸之间进行争斗的故事。

如何将斗争的复杂性、戏剧性呈现给观众,使故事的起因、发展、结局让观众能够清晰的看到,考验的是电影导演叙事模式采用的功力。

而影片中因果式线性叙述模式,通过姜文的巧妙运用,丰富了故事情节。

影片从土匪抢劫马邦德开始,继而戏剧性的使土匪成为县长,到土匪县长经过与黄四郎争斗取得胜利而结束。

导演姜文在这部影片中使用的叙述模式有两个特色,主要是采用了依据时间的因果关系以及围绕单一线性事件进行叙述的方法。

作为众多电影导演常用的一种手段,在影片中依靠因果关系和矛盾冲突推动了各种情节性元素的铺展,从而水到渠成的使故事结局具有一定的戏剧性。

《让子弹飞》开始就富有传奇性和幽默讽刺的意味,伴随着悠扬的《送别》歌声,在买官的马邦德品尝美酒、享受火锅盛宴的场景中,将反差和对比体现的十分强烈,与之对应的被劫持的场面具有荒诞不经的意味。

土匪抢到委任状后做出了到鹅城当县长的决定,这就是故事的起因。

随后,导演姜文独具匠心,小六子的自杀就成为这一叙事的另一个起因,使故事穿梭在现实与梦幻间,从而引起黄四郎摆下鸿门宴这一故事的结果。

谈《让子弹飞》中的因果叙事

谈《让子弹飞》中的因果叙事

谈《让子弹飞》中的因果叙事作者:秦晋来源:《视界观·下半月》2019年第04期摘要:姜文执导的电影《让子弹飞》展现了黑色幽默和后现代主义风格,为观众和电影批评界带来耳目一新的观影感受。

本影评从因果叙事方式、非叙事性元素的叙事功能、颠覆与解构的后现代主义结构进行叙述,以开头,发展和高潮环节分析角色的心理模式和文化折射,来象征、隐喻和反讽社会现实和文化问题。

姜文的电影让人觉得与目前的主流国产电影似乎格格不入,但又如此惊艳和动人,正是有着“姜文电影”这样的坚持和执着,为华语电影和本土文化的新生提供了卓越的范式。

关键词:让子弹飞;姜文;因果叙事;华语电影一、开头1.劫火车《让子弹飞》精彩并不只是情节和对白的出其不意,镜头的快速切换和衔接让叙事节奏加快,提高观众的注意力,同时适合电影情节比较复杂的叙事。

去除对白,只展现画面的镜头丝毫没有削弱叙事张力和让人不知所云,镜头几秒转换一次,利用平行蒙太奇交替叙事的方法,先是描写火车的外表,转而书写火车内部的人物吃火锅和唱歌,再写麻匪打劫火车,到张麻子说“让子弹飞一会儿”后,两条叙事线交叉在同一个画面里。

终于引出了本电影的第一个小高潮,张麻子打劫火车。

以开头的镜头切换为例子分析:镜头1(全景,仰角)老鹰在空中翱翔镜头2(特写,平角)老六将耳朵贴在轨道上镜头3(近景,平角)火车上的烟囱、青天白日旗、西洋风格的车身镜头4(近景,仰角)火车驶过镜头5(近景,平角)马拉火车镜头6(中景一一近景,平角)马拉火车镜头7(全景,俯角)马拉火车镜头8(近景,平角)马邦德、县长夫人、汤师爷围着火锅唱歌。

通过镜头转换叙事,可以得知這是按照时间顺序发展,是按照因果逻辑关系发展的叙事结构。

张麻子要打劫火车抢钱,却发现马邦德并没有钱,从而在威胁中知道他要鹅城走马上任,所以张麻子一行人跟随马邦德和县长夫人进入鹅城,也就有了后来与黄四郎斗智斗勇的故事。

相似的镜头不断转换以达到快速推进因果情节的例子不少,劫火车之后张麻子和汤师爷在水里的对白,以闹钟计秒来达到短时间之内为观众提供基本的故事因由。

强盗美学与麻匪逻辑在民间性上的建立——谈小说《盗官记》到电影《让子弹飞》的改版

强盗美学与麻匪逻辑在民间性上的建立——谈小说《盗官记》到电影《让子弹飞》的改版

作者: 朱国昌
作者机构: 海南大学三亚学院人文与传播学院,海南三亚572022
出版物刊名: 电影文学
页码: 79-80页
年卷期: 2011年 第10期
主题词: 小说改编电影;民间性;强盗美学;麻匪逻辑;初始政治
摘要:小说《盗官记》到电影《让子弹飞》的改版,是民间性的书写到个人化的镜头转换。

小说为电影提供了充足的民间性土壤,使电影建立了理论可以达到的述说场域,为强盗美学的提出,找到了语境的阐释框架。

藏污纳垢对揭示基础美学在现实社会和艺术创作中的丰富性做了必要的补充。

麻匪逻辑导出的初始政治具有极强的社会讽刺性,电影风格对作品主题的渲染形成了有意味的镜头组接,作品的批判力以张扬的表现态度诞生了新的电影观念,拓展了幻想空间。

《让子弹飞》:在欲望和现实中纠结与妥协

《让子弹飞》:在欲望和现实中纠结与妥协

《让子弹飞》:在欲望和现实中纠结与妥协
白会凌
【期刊名称】《电影文学》
【年(卷),期】2011(000)007
【摘要】由姜文导演的贺岁大片<让子弹飞>,改编自四川作家马识途的小说<夜谭十记>中的第三记:<巴陵野老:盗官记>,是一部描写民国时期土匪和恶霸之间争斗的影片,但它使用了一种全新的视角来反映这场争斗.在影片中我们看到的不仅仅是双方暗藏玄机的言辞和最终角逐时的刀光剑影,更多的是从人性的角度来着力展示军阀混战乱世中的人们(买官的马邦德,匪首张麻子和独霸一方的黄四郎等)如何在欲望和现实面前不断纠结与妥协的内心世界变化.本文重点解析这一主线是如何贯穿整部影片故事的发展过程的.
【总页数】2页(P73-74)
【作者】白会凌
【作者单位】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文学院,陕西,西安,710055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让子弹飞》影评系列[三篇]——姜文电影中的欲望与血性 [J], 李仁贵
2.《让子弹飞》中的欲望符码与集体无意识 [J], 卢伟
3.《让子弹飞》中的传统现实主义美学 [J], 王艳云
4.革命叙事·荒诞现实·形式象征——评《让子弹飞》 [J], 李泳臻;
5.“鲁迅式电影” : 浅析姜文电影《让子弹飞》的现实批判性 [J], 黄紫彤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影视文学论文

影视文学论文

影视文学欣赏课程论文题目:《让子弹飞》影评姓名:学号:班级:院系:由姜文导演的第四部电影作品《让子弹飞》,改编自四川作家马识途的长篇小说《夜谭十记》中的《盗官记》一节。

自上映以来成为和观众见面最早的贺岁片。

一、剧情介绍民国年间,花钱捐得县长的马邦德(葛优饰)携妻(刘嘉玲饰)及随从走马上任。

途经南国某地,遭劫匪张麻子(姜文饰)一伙伏击,随从尽死,只夫妻二人侥幸活命。

马为保命,谎称自己是县长的汤师爷。

为汤师爷许下的财富所动,张麻子摇身一变化身县长,带着手下赶赴鹅城上任。

有道是天高皇帝远,鹅城地处偏僻,一方霸主黄四郎(周润发饰)只手遮天,全然不将这个新来的县长放在眼里。

张麻子痛打了黄的武教头(姜武饰),黄则设计害死张的义子小六(张默饰)。

原本只想赚钱的马邦德,怎么也想不到竟会被卷入这场土匪和恶霸的角力之中。

鹅城上空愁云密布,血雨腥风在所难免......二、影片看点电影《让子弹飞》由周润发、姜文、葛优领衔主演,根据马识途小说《夜谭十记》改编,是一部剧情,枪战,动作,黑色幽默众多类型独具一身的电影,并且获得“2010中国娇子新锐榜年度电影”。

三、影片欣赏《让子弹飞》是一部让我倍感幸福的电影,就像饿了好多天之后突然吃了一顿麻辣火锅一样,幸福的倾诉欲急剧上升,但又被辣的说不出话来。

这种幸福感源于对姜文的信任,尽管《太阳照常升起》的晦涩难懂透支了一部分人对他的信任,但是《让子弹飞》向这一小部分人声明“你们现在回来还是来得及的”。

一般导演在取得一定话语权之后都会拍自己最想拍的东西而不是最容易拍的东西,这是一种难以忽视的情结,我始终认为姜文是有艺术片情结的人,这种表达自我的欲望在《太阳照常升起》里通过隐喻的镜头得以诗意的表露,但是“不好好讲故事”绝不代表姜文讲不好故事,当他愿意踏踏实实讲故事的时候,他讲的活色生香百花齐放,那嘴皮子比天桥底下专业讲故事的还灵泛,最重要的是还没丢掉情结。

敢情在人家手里电影就是一玩具,想拍成什么样就能拍成什么样,能给自己找乐还能让你乐,这才是他最可怕的地方。

前世今生《让子弹飞》

前世今生《让子弹飞》

前世今生《让子弹飞》“干几回浪漫的痛快事!”这话,是张牧之说的。

当然,说这话那会儿,这位胆大包天跑去盗官的“侠匪”,还只是在文人笔下的纸面上撒欢儿跑马。

不过,这话已经有些姜文的劲头儿了。

说《让子弹飞》的轶事之前,不妨先表几句《盗官记》的前情。

写《盗官记》之人名叫马识途,四川人,年轻时候是个职业革命家,四处漂泊,后落在西南联大,成了一名学生领袖,革命之余,真的爱上文学。

抗战烽火间,他开写《夜谭十记》,《盗官记》为其中之一。

无奈时世动荡,命运跌宕,这“十记”历四十载,其稿数毁,终于成书。

这成书过程之传奇,同书中记载的那些乡野奇谈相较,竟也不相上下。

《盗官记》中的张牧之是个苦出身,家人为恶霸黄天榜所害,他带着兄弟们盗官进城,实为报仇。

姜文撇去张牧之的这段前史,于电影来说,是招妙棋,豪侠心中没了包袱,进城做官挣钱,真正成了一件“痛快事”。

等进了鹅城,张牧之才遇到黄四郎,二人之间的对峙更显出纯粹的雄性气质,明里为了钱和地盘,暗里却为了心中那团英雄气。

老汤的出现,让这原本你死我活的双雄会变得微妙,“假师爷”本为真县长,不过这县长也是买来的,无奈世道造假,只有老汤的骗术成了真。

左一个手握重兵,右一个权倾鹅城,老汤小心翼翼,如履薄冰,来往之间,全凭那口是心非、左右逢源的官场权术,只是狡黠里还留存着草根的善良和真挚――此一位不正是“中国特色”的小知识分子吗?如此,一匪一霸一骗,《让子弹飞》成就了一个三足鼎立的人物架构。

姜文用两封毛笔手书,终于让周润发和葛优二人欣然应约。

“无优不发,无发不优”,至此,姜文这才放下心来,这样的精彩组合,后无来者不好说,至少是前无古人了。

姜文是愿意在电影里做梦的人,《阳光灿烂的日子》整个儿就是马小军的青春期幻想,《鬼子来了》这般荒诞残酷的故事里,姜文也没忘了披上花棉被扮日本武士,等到《太阳照常升起》,现实和幻想更是模糊了界限。

《让子弹飞》的故事是实打实的,如此才是能满足大多数观众的商业制作,不过,姜文偏偏把这个故事放到了一个特别的年代,北洋军阀时期。

电影《让子弹飞》的叙述视角与镜头语言分析

电影《让子弹飞》的叙述视角与镜头语言分析

电影《让子弹飞》的叙述视角与镜头语言分析电影《让子弹飞》的叙述视角与镜头语言分析《让子弹飞》是由著名导演江·渡根据自己的同名小说改编的一部电影。

该片于2010年上映,大获成功。

本文将从叙述视角和镜头语言两个方面对这部电影进行深入分析。

首先,从叙述视角来看,《让子弹飞》采用了第三人称全知视角。

通过这种视角,观众能够全面了解各个角色的情感和动机,进一步加深了对电影的理解。

电影通过不同角色的视角转换,展现了主角张麻子、马邦德和黄四郎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

通过这样的铺陈,电影成功地揭示了人性的复杂性和人与人之间的权力斗争。

在这个片子当中,镜头语言是极其重要的。

拍摄手法的精妙运用让观众看到了导演想要表达的内在含义。

电影的开头,我们可以看到一列火车穿越沙漠而来,这个场景不仅为故事的背景提供了交代,也带来了破旧落后与现代文明相争的主题。

镜头在一巨型齿轮旁一个放大镜之下,通过放大镜呈现出齿轮上的细腻之处,反映出了时代的变革与进步。

在风车小镇的建设过程中,电影使用了特写镜头来展现人们的神态和表情。

这种手法能够烘托人物的情感和内心变化,使观众更加容易理解角色之间的关系。

电影中的反转情节也是其精彩之处之一。

在故事的后半段,电影中的让子弹场景出现了变化,主角之间的斗争也进入到了高潮。

这些反转的场景和情节让观众对电影产生了更深层次的思考。

例如,张麻子与马邦德在让子弹部分的较量,展现了两个极端人物角色之间的对峙;而电影结尾的反转更是出乎意料,让人意犹未尽。

这些反转情节的使用不仅增加了电影的紧凑性和吸引力,同时也展示了导演对于故事叙述的巧妙处理。

此外,电影中的对话和台词也是承载情节的重要元素。

对话的内容反映出人物性格和生活背景,同样也是叙述视角的一种表现形式。

在对白中经常出现的幽默和讽刺,更加凸显了电影的喜剧色彩。

例如,黄四郎和马邦德之间的对话,不仅展示了两者之间的斗智斗勇,同时也回应了观众的期待。

这种对话方式和台词的选择使观众更加愿意投入到电影的情节之中。

影片《让子弹飞》的改编

影片《让子弹飞》的改编

随着影视事业的不断发展,将经典 文学作品改编为影视作品日益成为影视 事业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影片《让子 弹飞》就是文学作品改编为电影的例子。 电影和小说作为两种不同的艺术类型, 将二者进行有机融合在一起,有着重大 的艺术价值。一方面,可以借助小说的 故事性来增添影片的艺术魅力和感染力; 另一方面,可以发挥电影独特的媒介形 式来弥补小说发展上的空白,而要实现 二者的转换并非是一对一的转换,需要 考虑故事情节、人物形象及主题思想等 多个方面的内容。只要这样,才能真正 地发挥文学作品的作用,实现电影的艺 术价值与商业价值的完美契合。 1 影片对原著的发展 小说和电影作为不同的艺术形式, 它们叙述模式、表达方式和传播媒介等 方面都有着极大的不同,尤其是在叙述 上,小说依靠的是语言文字作为载体, 采用线性的叙事模式,但更注重时间上 的变化;而电影是通过画面和声音为依 托进行叙述的,是一种空间艺术。因此, 实现二者的转换,并非只是把鸡蛋从一 个筐换到另一个篮里,需要完成一个质 变的过程。 首先,在人物形象上影片与小说有 极大的差异。例如,陈师爷的形象。小 说中,陈师爷本身是一个衙门里的穷科 员,在土匪的威逼之下,才成为了张麻 子的师爷,虽然成为师爷不是陈师爷的 本意,但是总体来说,小说中的陈师爷
104
仇的相关内容,还在一定程度上向观众 展示了亲情的可贵,主题丰富且耐人寻 味,满足了观众日益多样化的审美需求。 2 影片对原著的继承 相比于原著来说,虽然在主要内容、 人物形象和主题思想上, 影片 《让子弹飞》 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从根源上来 说,影片是在原著的基础之上改编而成 的,其中必然会保留原著中的某些材料, 或者是与原著在思想上、精神上形似。 首先,在艺术手法上,影片沿袭了 原著的创作特色。 第一, 讽刺手法的运用。 从原著作者的层面来看,马识途是讽刺 文学的倡导者和实践者,在小说创作过 程中,善于采用现实主义的创作手法, 尤其是对于讽刺手法的运用,才进行某 种历史性的叙事或者是以此来讽刺现实 社会。小说《盗官记》中,就大篇幅的 运用了讽刺的手法,甚至可以说全篇都 贯穿使用了讽刺的艺术手法,如小说开 头部分就有这样的描述:“可能由于我 们这个社会有一个习惯,就是爱把那些 不安分接受党国老爷们统治,不肯皈依 三民主义、跪倒在青天白日旗帜下的贱 民, 那些甚至起而啸聚山林, 和官府作对, 造老爷们的反的非法之徒,通通说成是 杀人放火、十恶不赦的土匪强盗,且总 是把这些暴民的领袖人物描写成为穷凶 极恶、吃人不吐骨头的凶神恶煞……” 字里行间充满着讽刺的味道,将现实社 会的黑暗一览无余的揭露出来。电影就 充分地继承了讽刺这一艺术手法,尤其 表现在影片的台词上,如“前几任县长 把 鹅 城 的 税 都 收 到 90 年 以 后 了, 也 就 TMD 西历 2010 年!”“连齐白石都不知 道还想创作水墨画,那是大名鼎鼎的国 画大师!”等,戏剧性、喜剧性的台词, 不仅博得观众开口一笑,而且引发了观 众对于现实问题的思考,极具现实意义。 其次,在修辞手法上,影片沿用了 小说中隐喻这一手法的运用。作者马识 途除了采用讽刺的艺术手法来针砭时弊 之外,还擅长通过隐喻的修辞手法来暗 示社会的黑暗,引发读者的思考,这也 成为其作品广受读者喜爱的重要因素。 影片《让子弹飞》之所以既能够符合主

解读电影《让子弹飞》的叙事策略

解读电影《让子弹飞》的叙事策略

解读电影《让子弹飞》的叙事策略作者:何孟霞来源:《知识窗·教师版》2016年第01期摘要:分析电影的叙事策略,能够全方位剖析整部电影的结构、人物关系以及影片导演的叙事手法。

电影《让子弹飞》具有独特的个人叙事风格,通过研究这部电影的叙事策略,能更好地解读姜文电影的思想内涵。

关键词:《让子弹飞》叙事策略《让子弹飞》这部影片,在叙事策略上采用了时间的链条,顺畅、合理、有序地紧扣着每一个情节。

而在整部影片中一些象征以及隐喻的元素重点突出了影片的个性色彩。

这样的一种叙事策略,不仅对影片中人物的性格、关系等多个方面及多个维度进行了突出和深化,而且在影片主题的塑造方面也取得了非常好的视觉效果。

一、电影《让子弹飞》的情节结构分析在《让子弹飞》这部电影中,姜文极其注重用一些极具中国文化的元素来进行全面铺垫,用中文中的谐音来隐喻正反派之间的斗争。

在叙事过程中,这部影片想表达的就是“奇”,而且为了把整个故事情节表现得更加让观众感到意外、更加离奇,作者在安排人物行为时表现出了很大的随意性。

这样的安排和设计,不仅让影片具有了一定的缝合效应,同时还能让观众接受故事情节表现出来的离奇。

姜文把《让子弹飞》的结局改成了黄四点郎死了,张牧之取得了胜利。

这也表现出了作者对影片人物、情节发展的决定权。

在影片中,姜文让小六子为了证明自己没有多吃一碗凉粉,用刀把自己的肚子划开,掏出一碗凉粉。

这样的场景本身是非常血腥的,但是就是这样原本非常血腥的场景,被姜文运用得出神入化,把整个离奇的故事情节推向了一个高潮。

这种演绎的模式非常奇特,也非常巧妙,可以说是一种奇观化的结构模式,姜文借此很好地从多个角度把控住了观众的好奇心。

这是姜文故意设计的,因为他明白观众也想看看小六子肚子里到底有没有两碗凉粉。

换句话说,这样的场景,是导演与观众一起合谋杀了小六子。

像这样的奇观化结构模式,在这部影片中很常见,如在火车上吃火锅、让马拉火车跑等场景。

这些奇观化的结构模式经过艺术加工和创造,给观众的视觉带来了强烈冲击。

《让子弹飞》背后的故事

《让子弹飞》背后的故事

《让子弹飞》背后的故事《让子弹飞》背后的故事文/严江图为:马识途先生正在热映的电影《让子弹飞》票房喜人。

能获得如此成绩,除了姜文、周润发、葛优等明星的号召力外,幕后还有位大功臣,就是《让子弹飞》原著小说《夜谭十记》的作者马识途。

在文学界,马老算得上一位响当当的人物,是与巴金、沙汀、艾芜齐名的蜀中文坛巨匠。

他今年已95岁高龄,当年他是怎样写出这样有意思的故事的?三度毁稿,三度重写马识途先生早年就读过中央大学、西南联合大学,师从沈从文、朱自清、闻一多等文化名流。

在他们的熏染下,马识途也成了一个能写作、爱写作的人。

四川文艺出版社曾出版了12卷本的《马识途文集》,480多万字,可见他作品之丰富。

在他的创作中,《夜谭十记》寓意深远、《沧桑十年》忧国忧民、《清江壮歌》壮怀激烈、《京华夜谭》惊心动魄……而所有这些作品里,创作过程最具传奇性的就是《夜谭十记》。

曾经有人问过姜文,为什么要将这部小说改编成电影?他的回答是:“看到这么有意思的人物,这么有意思的时代背景,我能不把它拍成电影吗?”所谓《夜谭十记》,包括“破城记”、“报销记”等10个小故事,《让子弹飞》改编自其中的第三个——“盗官记”。

在《夜谭十记》的后记里,马识途交代了这10个故事的由来:上世纪三四十年代,马识途是中共地下工作者,为了掩护身份要不断更换职业,他当过教员和学生,也当过小公务员和商贩,还做过流浪汉,和三教九流都有交往,听过的故事也千奇百怪。

喜欢写作的马识途就在喝茶聊天的过程里,把那些故事编成了这本书的创作素材。

只是没想到,真正动笔写起来竟是如此不易。

这本书从1942年一直写到1982年,40年里迫于各种原因,曾三度毁稿,三度重写。

最早开始写《夜谭十记》,是在1942年。

马识途那时在“国统区”,工作繁忙,第一个故事“破城记”只写了前半部分,就因为顾不上而不得不搁笔。

1946年,他奉命从云南回四川,出于保密考虑,离开前所有纸张都要销毁,稿子也全部烧掉。

《让子弹飞》先锋与媚俗

《让子弹飞》先锋与媚俗

《让子弹飞》:先锋与媚俗作者:赵勇来源:《中国报道》2011年第01期《让子弹飞》表面上拍的是一部“西部片”,骨子里却对暴烈的革命叙事心驰神往。

通过巧妙的“伪装”,拨动了观众政治无意识中的那根琴弦,让大家在滚滚红尘中对革命叙事进行了一次意味深长的缅怀。

本不急着看这电影,但有人推荐说姜文拍得“很爷们”,网上又说此片“无尿点”,便决定看它一回。

这两天,我不仅看了《让子弹飞》,而且回过头去看了看《响马县长》;不仅看了《响马县长》,而且在网上读了读马识途的《盗官记》。

众所周知,《让子弹飞》便是改编于小说《盗官记》,但实际上这篇小说早在1986年就被《响马县长》(导演李华,编剧钱道远)改编过一回了。

当年的《响马县长》改编得无声无息,今天的《让子弹飞》却改编得动静如此之大,确实让我感到惊奇。

中国特色的美式西部片《让子弹飞》果然“好看”。

这显然与三个大牌明星演员有关。

姜文是演土匪起家的,《红高粱》里的“我爷爷”早就给他输入过匪气和正气;周润发有演黑帮老大的底子,葛优经过“冯氏贺岁片”的锻造之后,演骗子自然是轻车熟路。

他们仨聚在一块演对手戏,想演得难看都没人信。

君不见影片开场后不久,汤师爷那一声“恩爱”一声“忍耐”,活脱脱喊出了冯小刚贺岁片的某种风格,让人忍俊不禁。

但姜氏电影毕竟不是冯小刚的贺岁片,它在快节奏的镜头转换中密不透风地讲述了一个扣人心弦的故事。

想到一些所谓大片,或者有画面没故事,或者连故事都编不圆,那么《子弹》的情节曲折便成了它吸引观众的一个法宝。

有人说,《子弹》是中国烂片时代的一流电影,这话说得基本靠谱。

《子弹》也让我想到了我们这个视觉文化时代。

视觉文化之于电影,一般的理解是以视听冲击代替故事情节,但好的视觉文化不但应该视听冲击与故事情节并重,而且要信息量大。

《子弹》用了4000多个镜头,姜文也说他把能拍八部电影的东西拍成了一部电影,可见这部影片的密实程度。

而这种“密实感”虽说是姜文的风格,但又何尝不是视觉文化时代的另一个特点?如今,我们的视听感官已被密集的信息塑造过,再来看那种清汤寡水的电影就觉得不过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