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叙事学文献综述
传播叙事学文献综述
传播叙事论(形式)传授、差异与类型:叙事与传播叙事学;2111220004 吴镒新闻学传播叙事学,一个比较笼统的概念,而我们可以将其理解为传播学和叙事学两大学科的交叉部分。
然而,搜遍书籍、报刊、网络等资料,我们几乎没法从茫茫文海中寻找到对“传播叙事学”一个准确、完整、总结性的学科定义。
因此,在作学科研究传播、叙事,它们看起来并不是毫无共通的地方。
“传播”,在社会科学围,按我们所理解的,是通过语言、动作、神态等介质传递信息的行为。
叙事,叙述事情,在这一行为当中涉及到语言或者其他媒介,利用它们再现特定时间空间环境下的事件。
而叙事学当中的“事”必须设计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事件或状态。
叙事学,并不是简单研究人类叙事行为的科学。
它的概念源自于西方结构主义,尤其在文学领域,对小说的叙事形式进行研究。
当学者提出“故事”与“话语”这一区分的时候,叙事学的理论雏形基本完成,即一方面,研究被叙述的故事的结构,重视的是故事的结构规律和发展逻辑,另一方面研究的是叙述者在使用表达语言所采用的方法,如正叙、倒叙等。
结合以上分析,如果我们探讨的是传播媒介其信息传播过程当中的叙事行为的话,则应该采用第一种说法,即研究媒介作品的叙事方法和规律。
而学界至今并没有对传播叙事学这一边缘学科进行系统归纳和梳理的论文和专著,甚至连一个较为精炼的学科定义都没有。
因此我们将其定性为:所有将关于传媒作品叙事形式作为研究对象的学科的综合体。
譬如短信叙事学、新闻叙事学、网络叙事学、电影叙事学、微博叙事学都能归入其中。
它重视研究作品的叙事结构。
(1)新闻叙事学按何纯版《新闻叙事学》的说法,新闻叙事学是新闻学的分支学科,区别于新闻写作学具体研究各类新闻体裁的写作原理与方法不同。
它是把新闻叙事的规律、原理、方法及发展作为研究对象的一门学科,其边缘学科包括新闻学、叙事学、语言学、修辞学和逻辑学。
而与此同时,它又具有一般叙事学的研究方法共性,同样地,需要对大量的新闻采写材料进行分析解剖,从中总结新闻这一文字体裁其叙事的方法技巧。
媒体传播研究进展论文文献综述
媒体传播研究进展论文文献综述媒体传播作为当今社会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备受学者们的关注和研究。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媒体形式的多样化,媒体传播研究也在不断深化和拓展。
本文将对近年来关于媒体传播研究的一些重要文献进行综述,以期为相关领域的研究者提供参考和启发。
### 一、媒体传播理论研究在媒体传播研究领域,理论构建一直是学者们关注的焦点之一。
近年来,关于媒体传播理论的研究呈现出多元化和前沿性的特点。
例如,某些学者提出了新的传播模型,试图解释当今数字化时代媒体传播的特点和规律;还有一些学者对传统传播理论进行了批判性反思,提出了一些新的理论观点。
这些研究不仅拓展了传播理论的边界,也为媒体传播实践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 二、媒体融合与跨媒体传播研究随着互联网和移动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媒体融合和跨媒体传播成为研究的热点之一。
学者们致力于探讨不同媒体形式之间的互动关系,研究跨平台传播对信息传递和社会影响的作用。
他们提出了一些新的概念和观点,如跨媒体叙事、媒体融合创新等,为媒体产业的发展和媒体内容的创新提供了理论支持。
### 三、媒体传播与社会变迁研究媒体传播与社会变迁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这也是学者们关注的重点之一。
近年来,一些研究致力于探讨媒体在社会变迁中的作用和影响。
他们关注媒体对公众舆论的引导作用,研究媒体在社会事件中的表现和反应。
这些研究不仅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媒体与社会的互动关系,也为媒体传播的社会责任提出了新的思考。
### 四、媒体传播与文化认同研究文化认同是当今社会中一个备受关注的议题,而媒体传播在文化认同建构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学者们通过研究媒体内容的生产和传播,探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认同建构过程。
他们关注媒体对文化认同的塑造和影响,研究媒体在跨文化交流中的作用。
这些研究丰富了我们对文化认同的理解,也为跨文化传播提供了理论支持。
### 五、媒体传播技术与创新研究随着新技术的不断涌现,媒体传播技术与创新成为研究的热点之一。
关于新闻叙事学理论框架的思考
从叙事学的角度来看,这篇报道成功地运用了各种手法,将一起交通事故呈 现得栩栩如生。它不仅传达了事件本身的信息,还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深入的分析, 引导读者深入思考这一事件背后的含义。
首先,这篇报道让人们意识到交通安全的重要性。在忙碌的生活中,我们常 常会忽略交通安全,而这篇报道无疑是对人们的一个警示。它提醒我们在路上行 走或驾车时都必须时刻保持警惕,否则后果可能是无法挽回的。
在人物性格刻画方面,报道通过对受害者家属、目击者以及肇事司机的采访, 将他们的情感和态度展现得淋漓尽致。受害者家属的悲痛、目击者的震惊与恐慌 以及肇事司机的悔恨和配合,都让读者感受到了这场事故的巨大冲击力。
此外,报道中还运用了许多生动的语言表述。例如,文章开头运用了“一声 尖叫划破长空”这一描写,让读者立刻感受到了事故发生时的冲击力和紧张感。 在描述肇事司机时,报道使用了“慌乱”和“惊恐”等词语,生动地刻画了他的 心理状态。
五、总结与启示
本次演示从问题陈述、文献综述、理论思考和案例分析等方面探讨了新闻叙 事学理论框架的思考角度。通过前人的研究成果和自己的思考,我们认为新闻叙 事学的核心概念是“新闻叙述者”,其理论框架应叙述者的身份和视角、时间和 空间安排、语言和修辞以及伦理和道德问题。在实践中,新闻叙事学的应用能够 影响受众的认知、情感和行为,引导公众舆论和社会行动。
其次,报道中展现了人性的温暖和勇气。在事故发生后,许多市民和工作人 员纷纷伸出援手,为受害者提供帮助和支持。这些温暖的人性光辉在报道中被巧 妙地呈现出来,与事故的悲惨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最后,这篇报道呼吁人们城市交通问题。在这起事故中,肇事司机表示是因 为路口在高峰期间车流量大,视线被阻挡才导致了事故的发生。这提示人们在城 市规划和建设中应更多地考虑到交通问题,为人们的出行提供更加安全和便利的 条件。
传播叙事学文献综述
传播叙事学文献综述传播叙事学的研究对象主要包括新闻报道、广告、电影、电视剧等各种媒体形式中的叙事表达。
研究者们通过分析这些叙事,试图揭示其中的隐含意义、符号和价值观,以及对受众的影响。
这种研究方法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人们如何通过媒体来构建现实,以及媒体如何塑造和影响受众的观念和行为。
在传播叙事学的研究中,有几个重要的概念被广泛应用。
首先是叙事结构。
叙事结构是指叙事的组织方式和元素,以及其对受众的影响。
例如,在电影中,叙事结构可以包括剧情、角色和情节的发展等。
叙事结构可以通过分析来了解叙事的意义和效果。
其次是叙事者的话语权。
叙事者的话语权是指叙事者在叙事中的权力和影响力。
叙事者的身份、立场和意图会影响叙事的表达和传递。
通过研究叙事者的话语权,我们可以了解叙事者如何通过叙事来塑造现实,并影响受众的观点和行为。
另外,还有受众的解读和反应。
受众的解读和反应是指受众对叙事的理解和回应。
不同的受众可能对同一叙事有不同的理解和反应。
通过研究受众的解读和反应,我们可以了解叙事对不同受众的影响,并更好地理解受众与叙事之间的关系。
最后,还有叙事的意义和效果。
叙事的意义和效果可以通过研究叙事的符号、象征和隐喻来揭示。
叙事可以通过情感、价值观和意识形态等方式影响受众。
通过研究叙事的意义和效果,我们可以了解叙事如何通过对话和交流来影响和塑造社会文化。
在传播叙事学的研究中,有很多经典文献。
其中一本经典的著作是Roland Barthes的《象征形态学》。
在这本书中,Barthes通过对象征的分析,揭示了象征的构成和功能,以及象征在叙事中的作用。
这本书对后来的传播叙事学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另外,还有Walter Fisher的《叙事的理性》。
在这本书中,Fisher 提出了“叙事范式”的概念,强调了叙事在人类沟通和理解中的重要性。
叙事范式是指人们在理解和表达中使用的基本框架和模式。
这本书对传播叙事学的研究和实践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叙事设计研究综述
2023年8月 第36卷 第15期理论研究064设计DESIGN 摘要:随着消费升级,人们的物质需求已不再只关注功能性,这使得很多设计越来越重视体验性,强调人与设计对象之间的意义联结。
叙事设计作为新兴的设计方法能达成这一目标,为探究叙事设计发展流变及叙事学理论如何介入设计学。
通过文献研究法对叙事学理论和叙事设计的相关文献进行梳理与分析,以探究叙事设计理论与方法在各个设计领域的定义、应用及发展趋势,并在此基础上发掘叙事设计存在的问题和进一步研究方向。
从叙事学理论角度将叙事设计研究归纳为三类:作为形式系统的叙事设计、作为意识形态的叙事设计以及作为修辞方法的叙事设计。
当然,就像叙事理论和体系研究一样,这些叙事设计概念与理论均会时而发生重叠或融合从而影响着设计策略与方法。
关键词:叙事学 叙事设计 叙事理论 设计研究 文献综述中图分类号:J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069(2023)15-0064-03Abstract:With the upgrading of consumption,people's material needs no longer focus on functionality,which makes many designs pay more and more attention to experience and emphasize the connection between people and design objects. Narrative design as a new design method can achieve this goal in order to explore the development of narrative design and how the theory of narratology into design.Through literature research method,this paper sorts out and analyzes relevant literature of narrative theory and narrative design,in order to explore the definition,application,strategy and development trend of narrative design theory and methods in various design fields,and on this basis,explore existing problems and further research direction of narrative desig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rrative theory,narrative design is divided into three categories:narrative design as a formal system,narrative design as an ideology and narrative design as a rhetorical method. Of course,just like narrative theory and system research,these narrative design concepts and theories overlap or merge from time to time,thus influencing design strategies and methods.Keywords:Narratology Narrative design Narrative theory Design research Literature review 江南大学设计学院 陈俊龙 邓 嵘 时 迪叙事设计研究综述A REVIEW OF NARRATIVE DESIGN RESEARCH引言近年来,设计的研究范围和研究对象都有所扩张,叙事理论凭借着其普遍性和重要性赢得了各学科广泛的关注,叙事理论从文学领域过渡到艺术设计领域不过半个多世纪,属于新兴理论。
经典叙事学理论之综述
经典叙事学理论之综述经典叙事学理论是近年来文学批评领域的重要话题,本文将围绕该理论展开综述。
本文的研究目的是梳理经典叙事学理论的发展历程、核心观点及代表人物,并评价其研究现状和争论焦点。
本文将指出前人研究的主要成果和不足,以期为该领域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
一、经典叙事学理论概述经典叙事学理论的是叙事文本的结构、叙述者的身份和故事情节的功能等方面。
它旨在分析叙事作品中故事情节、人物形象、语言表达等方面如何共同构建意义,以及不同叙事作品之间的共性和差异。
经典叙事学理论的研究现状和争论焦点主要围绕以下几个方面展开:1、叙事作品的结构和功能:经典叙事学理论主要探讨叙事作品的结构和功能,以及不同结构对作品意义的影响。
其中,时间、空间、情节等是叙事作品结构的关键要素。
2、叙述者的身份和视角:叙述者是叙事作品中的重要元素之一,经典叙事学理论叙述者的身份、视角和声音对作品意义的影响。
3、故事情节的意义:故事情节是叙事作品的中心,经典叙事学理论故事情节的意义和作用,以及情节如何与叙述者、人物形象等元素相互影响。
二、经典叙事学理论代表人物及观点1、布斯:作为经典叙事学理论的代表人物之一,布斯提出了“叙事修辞学”理论。
他认为,叙事作品中的叙述者通过修辞手法影响读者的理解和感受,这些修辞手法包括悬念、惊奇、重复等。
同时,布斯还提出了“叙述者与人物关系”的理论,即叙述者与人物之间的关系会影响作品的意义。
2、热奈特:热奈特是经典叙事学理论的另一重要人物,他提出了“叙事情境”理论。
他认为,叙事情境包括时间、空间、文本和读者四个要素,这四个要素相互作用共同构建了叙事作品的意义。
热奈特还提出了“聚焦”和“声音”两个概念,进一步探讨了叙述者和人物之间的关系。
3、申丹:申丹是近年来经典叙事学理论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她提出了“叙述结构主义”理论。
她认为,叙述结构主义可以更好地解释叙事作品的内在结构和功能。
申丹还提出了“多重视角”和“意识形态”两个概念,进一步拓展了经典叙事学理论的研究范围。
新闻传播学类毕业论文文献综述
新闻传播学类毕业论文文献综述一、引言新闻传播学是一门研究新闻媒体与社会传播相互作用关系的学科,以其对社会信息传播的影响力和传播效果的研究备受关注。
本文通过对相关文献的综述,探讨了新闻传播学领域的一些重要研究主题和方法。
二、新闻传播效果研究新闻传播效果研究是新闻传播学的核心内容之一。
在这方面,研究学者们通过各种研究方法,如实验研究、问卷调查和观察研究等,探索了新闻报道对个体和社会的影响。
其中,多数研究集中在新闻传播的认知效果、态度效果和行为效果等方面。
三、新闻传播的社会影响新闻传播不仅仅是在个体层面上产生影响,也对整个社会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在这方面的研究中,学者们主要关注新闻媒体对社会议程设置和公众舆论形成的影响,以及新闻媒体对社会变革、政治参与和民主发展的推动作用。
四、新闻传播与公共健康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公共健康传播成为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
新闻媒体在公共健康信息传播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学者们通过研究新闻报道和社交媒体上的公共健康信息传播,以及公众对这些信息的接受和反应,探讨了新闻传播对公共健康意识、态度和行为的影响。
五、新闻传播伦理研究新闻传播伦理是新闻传播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伦理的研究关注新闻报道中的价值观、诚信、隐私保护等问题。
通过综述相关文献,我们可以了解到学者们对新闻传播伦理的研究兴趣,并对这一领域的未来发展进行展望。
六、新闻传播技术与创新新闻传播技术的不断发展带来了新闻传播方式和形式的革新。
本节综述一些关于新闻传播技术应用、社交媒体以及新闻媒体与人工智能的结合等相关研究,以及这些创新对新闻传播学的意义和影响。
七、结论通过对以上文献的综述,我们可以看到新闻传播学类毕业论文研究的广度和深度。
从新闻传播效果到社会影响,从公共健康到伦理问题,再到新闻传播技术与创新,这些研究主题展示了新闻传播学作为一门多样而复杂的学科的特点。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新闻传播学的研究也将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
经典叙事学理论之综述
经典叙事学理论之综述叙事是人类文化和交流的重要形式之一,它通过故事的方式传递信息、表达情感,并塑造和传承社会价值观。
叙事学理论研究了叙事的本质、结构和功能,为我们理解和分析各种类型的叙事提供了框架和工具。
本文将综述几个经典的叙事学理论,包括弗拉基米尔·普罗普的基本动机理论、约瑟夫·坎贝尔的英雄之旅理论、罗兰·巴尔特的叙事代码理论和格拉德斯通·格尔的复杂叙事理论。
弗拉基米尔·普罗普的基本动机理论是叙事学中最早的理论之一,它认为故事中的人物行为受到基本动机的驱使。
普罗普将叙事结构分为31个不同的步骤,并将这些步骤归纳为7个基本动机,包括王子和公主、救援、婚姻、追求、试炼、报复和谋杀。
这些基本动机构成了故事的基础构架,帮助我们理解为什么某些故事能够触动人心。
约瑟夫·坎贝尔的英雄之旅理论进一步扩展了叙事学的视野。
坎贝尔认为,所有叙事都可以归结为一个普遍的结构,即英雄之旅。
这一结构包括英雄的离家、面临挑战、接受指导、克服困难、获得奖赏、回归家园等阶段。
英雄之旅理论强调了叙事中的成长和自我发现,揭示了人类共同的心理和情感需求。
罗兰·巴尔特的叙事代码理论探讨了叙事中的符号和符码。
他认为叙事是通过符号系统来展示的,并将符号和符码分为具体和抽象两个层次。
具体符号是具有共同理解和认知的物体、人物或场景,而抽象符号是背后的文化价值观和概念。
巴尔特的理论帮助我们理解叙事中的象征性和隐喻性,以及如何通过符号传递深层含义。
格拉德斯通·格尔的复杂叙事理论强调了叙事的多样性和开放性。
他认为,传统的线性和简单的叙事方式已经无法满足现代多元化的文化需求。
格尔提出了“复杂叙事”的概念,指的是以非线性、断裂或模糊的方式呈现的叙事形式。
复杂叙事突破了传统叙事的限制,鼓励读者的主动参与和理解,同时反映了现代社会的复杂性和混乱性。
综上所述,经典叙事学理论研究了叙事的本质、结构和功能。
叙述学视角下的新闻写作【文献综述】
毕业论文文献综述汉语言文学叙述学视角下的新闻写作“‘新闻’是我们司空见惯的一种叙事形态,正是新闻这种叙事形态的文本,比公文、文学更有力地通过无形的积累与无时无刻的流程,巩固着或改变着人们的观念,影响着人们的情绪,也反映着社会的脉搏。
”1近年来,新闻作为一种重要的叙事类型,已逐渐为新闻界和新闻业界所认可,“体现在新闻实践中便是新闻‘故事化’的日趋盛行”。
2情节曲折,富有人情味儿的新闻也普遍受到大众的欢迎。
而在新闻理论的研究中,新闻叙事也受到了一批学者的关注,并有相关的理论成果面世。
何纯在《新闻叙事学》中,对新闻叙事学研究与传统新闻写作研究进行了区分,并对新闻叙事学进行定义:“与新闻写作具体研究各类新闻体裁的写作原理与方法不同,新闻叙事学将忽略体裁的差别,就共同的叙事元素进行分析与研究。
新闻叙事学是把新闻叙事的规律、原理、方法及发展作为研究对象的一门学科。
”3在研究范畴上,作者将新闻叙事学框定在叙事声音、叙事语法、叙事话语和叙事接受四个不同层面上。
曾庆香在《新闻叙事学》中把新闻作为话语分析的对象,将符号学的一种分析方法与新闻学研究结合了起来,为深化新闻学研究提供可一种科学方法论。
作者将新闻话语的结构与记者的认知、新闻话语如何再现事实的过程、社会文化因素等联系起来加以考察,因而显得全年而深刻。
从叙述分析的角度对我国新闻的表达进行了细致的研究,从句法、词序、措辞风格、修辞等微观方面进行考察,并深入分析话语深处的“意识形态”成分,从而使叙事学理论和中国的新闻研究形成了较好结合。
新闻写作多是在事件发生之后,对于充当叙述者角色的记者来说,他的任务是向读者客观的叙述一个已知的过程,因而记者的叙事视角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新闻的客观性。
陈晨、高婷和黄晓军从新闻叙事的叙述者角度、叙事模式和叙事的时间策略上进行新闻报道分析,他们认为记者应该主动地选择叙事策略,通过对叙事要素的不同组合,形成不同的新闻叙事风格。
叙事者的存在方式取决于叙述者的对叙述事件的介入程度,一般可以分为缺席的叙事者、公开的叙事者、隐藏的叙事者。
传播力文献综述
“传播力”文献综述目录一、数据归纳.................................................... - 1 -(一)按照期刊分布归纳整理.................................. - 1 - (二)按照时间分布归纳整理.................................. - 2 - (三)相关著述.............................................. - 2 - (四)硕士论文.............................................. - 3 - (五)博士论文.............................................. - 3 - 二、“传播力”的概述............................................. - 3 -(一)“传播力”的缘起....................................... - 3 - (二)“传播力”的定义....................................... - 4 - 三、传播力的不同理论延伸........................................ - 6 -(一)国际传播力............................................ - 6 - (二)对外传播力............................................ - 9 - (三)文化传播力........................................... - 11 - 四、有关“传播力”的业务研究综述............................... - 12 -(一)报纸及报业集团的传播力............................... - 12 - (二)网络传播力........................................... - 13 - (三)电视传播力........................................... - 14 - (四)广播传播力........................................... - 15 - (五)微博传播力........................................... - 15 - (六)政治传播力........................................... - 16 - (七)自媒体传播力......................................... - 16 - (八)组织传播力........................................... - 16 - (九)角色传播力........................................... - 17 - (十)政府传播力........................................... - 18 -五、传播力与传播影响力......................................... - 18 -六、总结....................................................... - 19 -一、数据归纳(一)按照期刊分布归纳整理在知网数据库搜索发现,以“传播力”为主题词,学科类别“新闻与传媒”,按相关度排列,共715条,为方便文献的整理,同时也为了使文献的研究比较有权威性,我们选取的是新闻学领域的核心期刊上的论文。
教育叙事研究方法文献综述
!!!!!!!!!!!!!!!!!!!!!!!!!!!!!!!!!!!!!!!!!!!!!!!!!!!!!!!!!!!!!!!!!!!!!!!!!!!!!!!!!!!!!!!!!!!!!!!!!!!!!!!!!!!!!!!!!!!!!!!!!!!!!!!!!! !!!!!!!!!!!!!!!!!!!!!!!!!!!!!!!!!!!!!!!!!!!!!!!!!!!!!!!!!!!!!!!!!!!!!!!!!!!!!!!!!!!!!!!!!!!!!!!!!!!!!!!!!!!!!!!!!!!!!!!!!!!!!!!!!!
后现代主义是批判西方形而 操守等问题, 都取决于研究者本人
!!!!!!!!!!!!!!!!!!!!!!!!!!!!!!!!!!!!!!!!!!!!!!!!!!!!!!!!!!!!!!!!!!!!!!!!!!!!!!!!!!!!!!!!!!!!!!!!!!!!!!!!!!!!!!!!!!!!!!!!!!!!!!!!!!
是理解使表达具有了意义, 使分享 成为可能, 使个体生命体验得以延
三 、国 内 教 育 叙 事 研 究 存 在 的 问题
教育叙事研究 """""""""""""""""""""#
开辟了一条教育科
"""""""""""""""#
研回归生活的道
路, 不以抽象的概
念或符号替代教育
生活中鲜活生动的
情节, 不以苍白的
注释: ①王洪玲: 《对 “教育叙事”“教育叙 事 研 究 ”“教 育 叙 事 研 究 的 研 究 ” 概 念 的 分 析 》, 《吉 林 省 教 育 学 院 学 报 》2006年 第 8期。 ②刘万海: 《近二十年来国内外教育 叙 事 研 究 回 溯 》, 《中 国 教 育 学 刊 》2005年 第3期。 ③申毅、王纬虹: 《学前教育叙事研 究 中 常 见 问 题 与 对 策 》, 《山 东 教 育 》2007 年3月( 下旬) 。 ④徐 子 煜 : 《论 教 育 叙 事 研 究 》, 《幼 儿教育( 下) 》2006年9月。 参考文献: ①[ 加] 马克斯·范梅南著、宋广文等 译 : 《生 活 体 验 研 究— ——人 文 科 学 视 野 中
《2024年叙事学研究的跨媒介趋势——“跨媒介叙事”学术研讨会综述》范文
《叙事学研究的跨媒介趋势——“跨媒介叙事”学术研讨会综述》篇一一、引言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媒介的形态和传播方式日益多样化,叙事学的研究领域也在不断扩展。
近年来,“跨媒介叙事”逐渐成为学术界关注的热点。
本次“跨媒介叙事”学术研讨会汇集了来自不同学科背景的专家学者,共同探讨跨媒介叙事的理论、方法、实践及其发展趋势。
本文将对本次研讨会进行综述,以期为跨媒介叙事的研究提供参考。
二、会议概述本次学术研讨会以“叙事学研究的跨媒介趋势——跨媒介叙事”为主题,围绕跨媒介叙事的理论基础、技术手段、实践案例、挑战与机遇等方面展开讨论。
会议吸引了来自文学、影视、游戏、动漫、传媒等领域的专家学者,共同探讨跨媒介叙事的发展趋势和未来挑战。
三、理论探讨在理论探讨环节,学者们就跨媒介叙事的定义、特点、发展历程等方面进行了深入剖析。
有学者指出,跨媒介叙事是指在不同媒介之间进行故事叙述的方式,其特点包括多元性、互动性、共享性等。
同时,学者们还就跨媒介叙事的理论基础进行了探讨,认为跨学科的理论框架和多元的研究方法是推动跨媒介叙事研究的关键。
四、技术手段在技术手段方面,会议重点关注了人工智能、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新技术在跨媒介叙事中的应用。
有专家指出,这些新技术的应用为跨媒介叙事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如通过人工智能实现故事情节的自动生成和智能推荐,通过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技术为观众提供沉浸式的观影体验等。
同时,学者们还就如何将传统媒介与新技术相结合进行了探讨,以实现更好的故事叙述效果。
五、实践案例在实践案例环节,会议介绍了多个跨媒介叙事的成功案例。
例如,有团队将小说与影视、游戏等多种媒介相结合,通过不同媒介的特点和优势进行故事叙述,实现了跨媒介的互动与共享。
此外,还有团队利用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技术为观众带来沉浸式的观影体验,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这些案例为其他研究者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
六、挑战与机遇在讨论挑战与机遇环节,学者们指出,尽管跨媒介叙事具有巨大的潜力和优势,但也面临着诸多挑战。
唐传奇的叙事视角文献综述
唐传奇的叙事视角文献综述(黑体小二)前言(黑体四号)唐传奇是中国文言短篇小说成熟的标志,是中国古代文学研究的重点之一。
近年来,学术界正摆脱研究对象、角度的局限,从小说理论、主题、文体等方面研究,逐渐走向多元化、深层话的研究。
值得注意的是,对于唐传奇的研究还逐渐转向从叙事学的角度切入去进行研究。
学者们越来越多的对这方面的论题进行探讨,从叙事学理论的结构、时间、意象、视角等方面去研究唐传奇作品中的现象。
本文主旨在总结唐传奇叙事这一方面问题的研究,并做出系统的归纳,力求总结梳理出一种唐传奇视角这一问题的研究方法,以便运用到以后的文学研究中去。
(宋体小四)行间距为固定值18主题(黑体四号)唐传奇小说的问世可以说是一新天下之耳目,曲近人情,举凡情爱、豪侠、志怪等各呈一时之妍,成为最具民族特色小说体式之一。
结合传奇小说自身特点,学者们对唐传奇小说叙事的探讨主要着于四个方面,即叙事时间、叙事结构、叙事意象、叙事视角。
一、对唐传奇叙事结构模式的研究李钊平在《结构模式及其在唐宋传奇小说中的运用》中总结到:唐传奇的篇末往往附以论赞、交代写作的缘起、资料来源,追摹史传家法,与史传末盖棺论定式的“史臣曰”相类的史传化的外形结构.和文体所特有的段落与段落之间的细针密线的问题,它处理细部的肌理而无关事关定局的叙事构造的纹理结构.史传化的外型结构,绵延交替、反复循环的纹理特征及诗赋的深度介入等组成唐传奇叙事结构核心内容.刘圣关在《从叙事学角度看唐传奇的结构》中说,唐传奇的叙事结构有着多种形式,并有一定的规律。
第一,小说开篇主人公出场可分为主人公直接出场,或间接引出主人公出场,或先交待社会背景三种;第二,小说尾部可分为发议论和不作议论;第三,小说的主干可分为分-合-分-合模式。
二、对唐传奇叙事时间的研究杨义的《中国叙事学》提到:唐传奇借梦来穿越时间的作品即使用时空幻化叙事手段。
一些奇特的篇章借白日梦宣泄潜隐的原欲或性欲,错乱的时代而扮演着与历史传说中的仙姑美人的悲欢离合。
大众传媒文献综述
大众传媒的作用研究(文献综述)摘要:大众传媒和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如今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媒介符号的空间中,报纸、电台、广播还有电视、网络等等整日连续不断地传输信息给我们,不管我们需要还是不需要,我们都在潜移默化地接受着媒体的影响。
所以,大众传媒在各方面的作用以及它的正面、负面功用,是不可避免的研究课题。
关键词:大众传媒功能作用传播美国政治学者哈罗德•拉斯韦尔在《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与功能》一文中认为,大众传播最明显的功能包括三方面:其一,对环境进行监视;其二,使社会各部分为适应环境而建立相互关系;其三,使社会遗产代代相传。
这里的“社会遗产”指的是人类积累下来的文明和文化成果。
之后美国社会学家查尔斯•赖特认为,除了上述三种功能以外,还又增加了一种功能——娱乐功能。
美国被誉为“传播学之父”的施拉姆认为:大众传播具有社会雷达、操纵引导、指导教育和娱乐的功能。
我国学者邵培仁认为传媒的功能包括个人、社会和组织三个层面。
复旦大学李良荣教授则认为,新闻事业的社会功用归纳起来有五种:沟通情况,提供信息;进行宣传,整合社会;实施舆论监督;传播知识,提供娱乐;作为企业,赢得利润。
(新闻学概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109-113.)樊娟娟(浙江财经学院浙江杭州310018)在《大众传媒内涵及其功用探析》一文中,根据大众传媒的特点,认为其功能与作用体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政治舆论方面;二、经济发展方面;三、文化教育方面;四、社会协调发展方面;五、娱乐功能作用方面。
(大众文艺.2010 (17).)本文也将从这五个方面着手对大众传媒的作用做以整理归纳。
一、政治舆论方面:美国第三任总统托马斯•杰弗逊提出,报刊应该成为对立法、司法、行政起制衡作用的“第四种权力”。
大众传媒是一个公共的场域,在这里有识之士发表自己的看法,对国家事务、日常议程起着监督评论的作用。
按照哈贝马斯的观点,这一公共的场域就是区别于私人领域的“公共领域”,即公共的传媒话语平台。
文献综述:城市形象宣传片的视觉叙事
文献综述:城市形象宣传片的视觉叙事作者:钟声悦来源:《传播力研究》2019年第28期摘要:城市化以一种不可抵挡的速度和趋势,张扬着现代文明的面貌,近年来,各大城市为了提升竞争力,采用各种方式和渠道进行着自我推销,在城市营销观念的作用下,城市形象宣传片以其传播快捷、内容全面、语言直观的特点,逐渐成为塑造和传播城市品牌形象的主要手段。
本文以视觉叙事为探讨中心,从城市形象宣传片的发展概况和叙事语言转变两大角度进行综述,并结合影像案例进行叙事分析。
关键词:城市宣传;城市形象宣传片;视觉叙事随着城市营销观念的兴起,城市形象宣传片凭借在叙事、传播等方面的优势,成为了传扬城市精神风貌、塑造良好城市形象、大范围提高城市知名度和美誉度的首选方式,近年来持续热度不减。
各领域的学者们开始从不同角度切入到对于城市形象宣传片的研究上;随着图像化时代的到来,视觉叙事在城市形象宣传片的创作过程、传播策略等方面也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关注。
一、视觉叙事概念目前涉及城市形象宣传片叙事研究的文献中,对“视觉叙事”概念的阐释基本上可分为两个方向:其一是叙事学角度,如王祝昕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中的图像叙事研究》(2016)、蔡赛赛的《中国城市形象片的叙事演变研究》(2013)、詹卓的《城市传播的五维叙事策略》等,在这一类文章中,以法国结构主义作家托多罗夫(T.Todorov)在1969年发表的《〈十日谈〉语法》中提出的“叙事学”术语为研究起点,分析了经典叙事学和后经典叙事学两个发展阶段。
其中,经典叙事学是以叙事作品文本为研究核心,将其看作封闭完整的符号系统,仅针对作品本身进行内在结构、语式、规律以及各要素之间关系剖析的纯文本研究;而后经典叙事学认为故事的意义是在叙事交流与接受的过程中形成的,每一件作品都可被视为是对叙事规则的具体运用和效果体现,因此更关注故事被讲述的具体方式。
到了20世纪90年代,“广告理论家、大众文化研究者与传播学者开始注意到了广告中的叙事现象,广告叙事学进入了后经典叙事学的研究范畴,用叙事学来阐释广告也是研究广告的一条新路径。
传播学文献综述范文
传播学文献综述范文
一、引言。
在引言部分,可以介绍传播学的研究背景和意义,概述传播学研究的发展历程和重要理论,以及当前研究领域中存在的问题和挑战。
同时,可以阐明本文的研究目的和范围,以及文献综述的结构安排。
二、传播学理论综述。
在这一部分,可以对传播学的经典理论进行综述,比如传播学的基本模型(比如Lasswell的传播模型)、媒介效应理论(如第三人效应、霍夫斯泰德模型)、符号学理论(如符号交换理论)、以及媒介与社会影响理论(如媒介批判理论)。
此外,也可以包括一些新兴的传播理论,比如网络传播理论、跨文化传播理论等。
三、传播学研究方法综述。
这一部分可以介绍传播学研究的常见方法,比如问卷调查、实验研究、内容分析、访谈等,以及这些方法在传播学研究中的应用
和局限性。
同时,也可以讨论一些新兴的研究方法,如大数据分析、虚拟焦点组讨论等。
四、传播学研究领域综述。
这一部分可以对传播学的不同研究领域进行综述,比如新闻传播、政治传播、广告传播、健康传播等。
可以介绍每个研究领域的
重要研究成果、热点问题和未来研究方向。
五、结论。
在结论部分,可以对文献综述进行总结,强调传播学研究的重
要性和现实意义,指出当前研究中存在的不足和亟待解决的问题,
展望未来的研究方向。
以上是一种可能的传播学文献综述范文的结构和内容,希望能
对你有所帮助。
当然,具体的文献综述范文的撰写还需根据具体的
研究主题和要求进行调整和完善。
感官与技术:传播研究中身体问题的文献综述
感官与技术:传播研究中身体问题的文献综述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对于传播方式和传播效果的关注也越来越多地集中在了身体的感知和体验方面。
传播研究中,身体问题的探讨逐渐成为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
本文将通过对相关文献的综述,探讨感官与技术在传播研究中所引发的身体问题。
1. 感官与传播在传播研究中,感官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人们通过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和味觉等感官来获取信息、交流情感和认知世界。
而随着技术的进步,传播方式也日益多样化和复杂化,人们在接收信息的过程中往往会受到各种感官刺激。
电视、网络和移动设备等新兴媒介的出现为人们提供了更加丰富的传播方式,使得信息可以通过多种感官进行传达。
这为传播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和研究方向。
2. 技术与身体感知技术的发展改变了人们的感知方式和体验方式,对身体产生了深远影响。
虚拟现实技术可以为用户提供身临其境的视听体验,增强了人们的感知和沉浸感;而智能手机和智能手表等可穿戴设备则可以通过触觉和视觉等感官为用户提供信息,改变了人们与外界的互动方式。
这些新技术的出现使得人们的感知和体验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也对传播研究提出了新的挑战和机遇。
3. 身体与媒介媒介与身体的关系是传播研究中一个重要的议题。
身体不仅是信息的接收者和传递者,也是媒介效果的重要组成部分。
传统的传播研究往往比较关注言语和符号的传播,而忽视了身体在传播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
身体不仅通过感官接收信息,还可以通过动作、表情和姿态等方式传递信息,这对于传播效果具有重要影响。
媒介也可以通过身体来实现传播效果,比如利用人体的生理特征来传达特定信息,或通过人体运动来呈现信息。
在传播研究中,对身体与媒介的关系进行深入探讨,对于理解传播方式和传播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4. 技术对身体的影响技术的发展对身体产生了多方面的影响。
技术改变了人们的感知和体验方式,使得人们可以跨越时空的限制,体验到更加丰富多样的感官刺激。
技术的使用也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对人体健康产生了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传授、差异与类型:叙事与传播叙事学;04 吴镒新闻学传播叙事学,一个比较笼统的概念,而我们可以将其理解为传播学和叙事学两大学科的交叉部分。
然而,搜遍书籍、报刊、网络等资料,我们几乎没法从茫茫文海中寻找到对“传播叙事学”一个准确、完整、总结性的学科定义。
因此,在作学科研究传播、叙事,它们看起来并不是毫无共通的地方。
“传播”,在社会科学范围内,按我们所理解的,是通过语言、动作、神态等介质传递信息的行为。
叙事,叙述事情,在这一行为当中涉及到语言或者其他媒介,利用它们再现特定时间空间环境下的事件。
而叙事学当中的“事”必须设计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事件或状态。
叙事学,并不是简单研究人类叙事行为的科学。
它的概念源自于西方结构主义,尤其在文学领域,对小说的叙事形式进行研究。
当学者提出“故事”与“话语”这一区分的时候,叙事学的理论雏形基本完成,即一方面,研究被叙述的故事的结构,重视的是故事的结构规律和发展逻辑,另一方面研究的是叙述者在使用表达语言所采用的方法,如正叙、倒叙等。
结合以上分析,如果我们探讨的是传播媒介其信息传播过程当中的叙事行为的话,则应该采用第一种说法,即研究媒介作品的叙事方法和规律。
而学界至今并没有对传播叙事学这一边缘学科进行系统归纳和梳理的论文和专著,甚至连一个较为精炼的学科定义都没有。
因此我们将其定性为:所有将关于传媒作品叙事形式作为研究对象的学科的综合体。
譬如短信叙事学、新闻叙事学、网络叙事学、电影叙事学、微博叙事学都能归入其中。
它重视研究作品的叙事结构。
(1)新闻叙事学按何纯版《新闻叙事学》的说法,新闻叙事学是新闻学的分支学科,区别于新闻写作学具体研究各类新闻体裁的写作原理与方法不同。
它是把新闻叙事的规律、原理、方法及发展作为研究对象的一门学科,其边缘学科包括新闻学、叙事学、语言学、修辞学和逻辑学。
而与此同时,它又具有一般叙事学的研究方法共性,同样地,需要对大量的新闻采写材料进行分析解剖,从中总结新闻这一文字体裁其叙事的方法技巧。
区别于传统的叙事学将虚拟色彩的文学作品作为研究对象,由于新闻本身具有真实客观的属性,也给新闻叙事蒙上一层特殊个性的色彩。
作为研究新闻叙事学的两本专著,何纯版和曾庆香版两本各有特点。
曾庆香版确立了“新闻话语”这一独特的叙事话语类型作为新闻叙事学最主要的研究核心。
从浅入深,分析了新闻话语的结构、生成、事实建构、神话性以及意识形态建构。
后面三章为本书的精华之处。
许多人都会本能地接受大众媒体所提供的新闻消息,认为它们具有不容置疑,而事实上,不同社会制度下、不同地域的媒体对于同一件事情的叙述方式经常伴随着不同的感情色彩。
尽管新闻的客观性不容许记者编辑在新闻报道中加入评论,但是有心之人总会在词句使用、叙事视角上下功夫。
神话是大多数人习以为然的习俗观念,它具有难以被质疑的地位。
书中讲到媒体建构事实,使得人们普遍接受某种神话,达到某种宣传的目的。
对新闻媒体的客观公正性给予质疑。
第五章对新闻话语的意识形态建构的分析,响应了电视文化批判派学者柯克兰对麦克卢汉的名言“媒介就是消息”改动为“媒介就是意识形态”,叙述了新闻叙事在无意识当中对受众的价值理念和思想的深刻影响。
具有强烈的批判色彩。
何纯版在总结借鉴曾庆香版研究的基础上,重新建构了新闻叙事学的研究框架,分别用四章叙述了声音、语法、话语、接受四个叙事要素,扩大了学科的研究范围。
而与此同时,何版对新闻叙事学的学科定位提出了自己新的见解。
它认为“新闻叙事学与新闻写作学具体研究新闻体裁的写作原理与方法不同,它将忽略题材的差别而就共同的叙事元素进行分析与研究”。
确立了新闻叙事学不容置疑的独立地位。
在研究当中,对于不同时期新闻作品,新闻作品与文学作品的比较,体现出新闻叙事学其交叉学科的特点,防止研究单一化。
而本书在学科批判性上,不如曾版,没有发现新闻叙事背后可能存在的非客观公正的真相。
欧阳照的《电视新闻的叙事学研究》主要是针对电视媒体的新闻栏目,从画面、声音、造型、文字语言等要素对电视新闻这一结合了多种表现元素的新闻体裁进行叙事方面的深入分析。
电视新闻相对报刊的文字新闻而言,受其多种构成要素影响,其叙事方式也更加多种多样。
譬如画面语言,不同的景深、不同的焦距、特写还是全景,都将影响电视新闻的叙事语言以及其信息内容。
本书指出了自上世纪90年代末以来,电视新闻叙事化的趋向日益显著。
无论深度报道电视新闻栏目,还是纯消息类栏目也纷纷重视新闻报道的故事性。
这一现象的背后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新闻表现手法,而与此同时也出现了一些偏离新闻真实性要求的现象。
书中呼唤电视新闻叙事在传播内容上应回归传统,表达方式上要与时俱进。
以适应不断变换的媒介环境和社会生态环境。
而与此同时,提高新闻从业者和受众的媒介素养也是必要之路。
这些肺腑之言对如今不断提倡媒介改革的业界而言,具有深刻的借鉴意义。
而这本书重视理论缺乏实际应用,对国内外电视新闻栏目个体新闻叙事风格的研究、评价和叙述较为缺失,这也是其中的美中不足之处。
近年来国内关于新闻叙事学的理论研究不断,出现了不少学科论文。
其研究视角主要为新闻叙事与其他体裁叙事风格的比较、电视新闻栏目叙事、新闻叙事的要素等等。
质量也各有千秋。
《电视民生新闻文本的传播叙事化探析》一文对近年受到观众欢迎的电视民生新闻栏目的文本叙事风格进行分析,要求民生新闻的素材要真真切切来自于市民的普通生活,通过地域化的语言表达方式能够拉近媒体与受众的距离,引发受众的认同和共鸣,突出了方言在新闻报道当中的重要性。
其次,细节化处理和悬念化设置也是改善民生新闻叙事语言的重要途径。
这篇论文对电视民生新闻栏目如何在千篇一律的同类栏目中突围而出,寻找到自己的突破口,立足做本地居民喜爱的特色栏目,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关于新闻叙事学理论框架的思考》一文对之前出版的两部新闻叙事学的专著关于学科定义和理论框架给予质疑和反驳,在学科建构思路上融合了话语分析的路径,即意识形态建构的语言分析以及对新闻作品的文学性成分的分析两种思路,重点指出新闻文本的样态不同于文学文本样态,指出这是以往的学科建构所忽略的问题。
由此确立了新闻叙事学一门独立学科跟边缘学科千丝万缕而又独立不可推翻的地位。
(2)电影叙事学电影叙事学是影视研究当中与文学研究交叉的一个学科,在上世纪中期首先出现,80年代开始传入我国电影界并得到重视。
它的研究对象主要是电影的叙事话语,即故事、情节、叙述三个要素。
这些要素在电影叙事是否精巧上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李显杰和戈德罗两本关于电影叙事学的专著,在学科研究当中具有较不错的口碑。
《什么是电影叙事学》一书把电影叙事学的关键问题讲得一清二楚,探讨了词语与画面的关系,电影叙事的空间等基本但绝对重要的问题。
在国内对学科的许多问题仍存在模糊不清的定义,缺乏具有说服力权威性的研究成果。
而这个时候国外的同类研究专著对初学者而言具有较强的学习意义。
在书中,作者有一段话很值得推敲:“电影因为演示行动与戏剧类同,因为使用言语与小说相似,如此等等。
但这种戏剧性,或言语性的系数在影片中有所变化,就因为影片同时运用多种多样的表现材料。
所以,这些比较不能脱离符号学对材料的思考靠来进行,这在叙述、空间、时间和视点的阐述中已经涉及”。
作为一门边缘学科,电影叙事学跟其他媒介叙事学有着一定的联系,它不可能脱离这种联系独立发展。
今天的电影变成人们的一种娱乐方式,而真正严肃用艺术的视角,用探讨文学、戏剧的态度去观察电影叙事话语的人已经所剩无几。
今天谈电影叙事学,也蕴含着一群热爱电影艺术的人渴望拯救偏离正轨的电影的呼声。
李显杰的《电影叙事学:理论和实例》是国内为数不多研究电影叙事的专著,其内容学科交叉性强烈,举了不少文学理论的例子并予以分析。
其最难能可贵的是作者寄理论于例子当中,对长达百年的中外电影内容了如指掌,这也体现了作者在史学研究上具有一定造诣。
它认为电影叙事学比文学或小说叙事学更强调接受主题的作用。
由于电影更依赖于观众的理解与参与,镜头的言说,叙述人称的设置等等,无不以观众的存在为前提和基础。
因此可以说,“讲述”以“听讲”为前提,影像的“叙事”以观众的观看、理解与阐释为基础。
作者在突出创作主体对电影叙事不容置疑的作用之外,也表明了观众与电影的互动是影响其叙事方式的重要因素。
具有理论创新之效。
国内许多关于电影叙事学的研究都集中关注于电影内容的叙事形式的探讨。
譬如《后现代文化语境下的电影叙事策略》这样的学位论文在学界屡见不鲜,而《“跨媒介”视野下的电影叙事二题》这样从不同影像载体的角度探索电影叙事,是一个比较崭新的话题。
而与此同时,作者提出贴近生活的故事,讲述个人日常生活风貌的故事,更多地会由电视电影(或许还有手机电影)来承担的观点,切合了今天银幕院线大片当道,小片难以突围的困境。
由此作者提出如果能够注意到来自电影叙事的不同形态及其影像载体的异同关系的话,对选择创作不同层面的电影故事乃至更有针对性地选择电影观众都会有所裨益。
这未尝对许多有志进入电影行业的普通人而言未尝没有启发之处。
(3)网络叙事学网络作为一种新兴的媒体,它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起到愈来愈重要的作用。
其结合了文字、图像、声音等多种传统媒体的叙事要素,产生了一种崭新的,前所未有的叙事方式。
网络实现了像安东尼·史密斯所形容的,从“内容主权”由作者手中转给接受者。
受众不仅有自主选择自己想要接受的内容之外,更加能够创造自己的读物或节目。
这也影响了网络叙事的特征。
《网络叙事学》一书作者将网络超文本、网络超媒体、网络叙事语言异变作为网络叙事的三要素。
具有首创性的意义。
书中提到,由于互联网的实际结构主要包括窗口、链接和文本,其文本还具有动态性,随机性,其叙事特点与传统的文学叙事很少有相似之处。
譬如过往文学叙事的显著特点,总围绕一个焦点进行,而互联网的超文本没有焦点或者说焦点不明显,受众的广泛性决定了浏览者全凭自己的兴趣和知识结构对超文本的组织进行个人化阅读,确定了自己的进入角度和发展线索。
也就是说,多种人对同一个话题,对叙事方式会出现各式各样的解读。
网络叙事语言异变,主要对网络平台上流行的网络语言、网络段子进行解读,由于网络写作的随意性、发表的迅捷性、流连网络的成本,迫使网络写作做出自己的语言选择,而这种叙事形式,必然产生自己独特的语言和表达方式,呈现语言个性的审美趣味。
书中对网络叙事给予了客观的解读和评价,不过分偏向赞同还是反对一方。
而其中更加指出,语言的单薄粗糙,叙述的简化庸常,题材格调的单一证明主导网络叙事意识形态只是边缘化,缺乏宏观整体上的思考,与网络本身的兼容并包大相径庭。
未必对其不是一种隐藏式的讽刺。
近年来,微博的出现极大地影响了人们获取消息、相互沟通的方法,它改变了以往大众传播单向沟通缺乏互动的特点,成为人们喜爱的一种社交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