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治理与社会资本投资_中国社区治理创新的理论解释_燕继荣

合集下载

社区治理制度的创新与社会参与

社区治理制度的创新与社会参与

社区治理制度的创新与社会参与社区是现代城市建设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社区治理制度的创新和社会参与则是确保社区持续发展和居民幸福的关键。

本文将探讨社区治理制度的创新以及如何促进社会参与的重要性,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一、社区治理制度的创新社区治理制度的创新是适应时代发展需求的必然选择。

随着社会进步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传统的社区治理方式已经不能满足社区居民多样化的需求。

因此,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创新社区治理制度。

1. 强化社区自治社区自治是社区治理的基础,也是创新社区治理制度的重要环节。

它包括居民自我组织、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的能力。

为此,可以建立居民自治组织和代表机构,通过选举产生合理合法的社区领导层,推动居民广泛参与社区事务的决策过程。

2. 加强社区规划和管理社区规划和管理是社区治理的核心。

要通过创新方式,建立科学合理的规划标准,制定详实可行的规划方案,并加强对社区建设和环境的管理。

此外,还可以探索社区发展的新模式,如绿色社区、智能社区等,提高社区的可持续发展水平。

3. 推动信息化建设信息化建设是社区治理制度创新的重要支撑。

利用互联网和现代信息技术,建立社区信息平台,提供居民参与社区事务的渠道,实现信息的共享和公开,为社区居民提供更便捷的服务和更广泛的参与机会。

二、社会参与的重要性社会参与是社区治理的生命线,是实现社区自治和提高治理水平的关键。

通过社会参与,可以充分发挥居民的主体作用,增强居民对社区事务的责任感和归属感,推动社区治理向更加民主、有效和公正的方向发展。

1. 增强民主意识和法治观念社会参与可以增强居民的民主意识和法治观念,提升居民对社会公共事务的认同感和责任感。

通过各类社区会议和居民代表大会,居民可以了解社区发展的方向和计划,为社区事务的决策提供意见和建议。

2. 促进社区和谐发展社区治理的目标是实现社区的和谐发展。

社会参与可以促进社区内部的协调和共识,凝聚社区共同的价值观和兴趣点。

通过居民参与社区活动和社会公益事业,可以增强社区凝聚力和社会互信,为社区的和谐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社会资本在社区治理中的功能分析——以社区治理“失灵困境”现象为视角

社会资本在社区治理中的功能分析——以社区治理“失灵困境”现象为视角

不均。在研 究社区治理 问题 时, 有必要从培育作为社会资本 的认 同感、 际互信、 人 平等交换规 范和公 民参
与 网络入 手 , 来推进 社 区治理与 社会 和谐 。
关 键词 : 区治理 ; 区失 灵 ; 会 资本 社 社 社 中 图分类 号 :2 2 F 8 文 献标 识码 : A 文 章编 号 :0 2— 7 3 2 0 ) 7— 0 3— 7 10 9 5 ( 0 9 0 0 8 0
权力为主导干预、 管理社会 的合法性越来越暴露 出其危机 , 也越来越受到质疑① 。社 区治理可以看
作是治理理论在社区层面上的运用。改革开放以
来, 随着城市单位制 的改革 和解体 , 大规 模的“ 单
位人” 从单位中转移出来进入社 区, 城市基层社会 的管理压力不断加重。尽管政府仍然掌握着大部 分权力 , 已不再是资源配置的唯一主体 , 但 如何依 靠和发挥各种相应的基层社 区组织力量共 同维护 社会稳定 , 同参与对社 区公共事务 的管理, 共 建立 充满活力的社区建设运行 机制和组织体系 , 成为 学者和政府部 门共 同关注和思考 的话题② 。社区
区域发 展
社 会 资本在 社 区治理 中的 功 能分析
社 会 资本 在 社 区 治 理 中 的功 能 分 析
以社 区治 理 “ 灵 困境 " 象为 视 角 失 现
史 斌 吴欣欣 ,
( . 海大 学 , 海 20 4 ;. 1上 上 04 4 2 宁波大 学 , 江 宁波 35 1) 浙 12 1
治理的理念就是在这样 的背景下应运而生的。冯 玲、 李志远认为 , 在社 区治理过程 中, 政府 、 社区组
畴, 社区治理的主体是包括政府 、 区居 民、 社 社区 内各类组织等在 内的多元权力主体 , 区治理 的 社

燕继荣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变革逻辑与中国经验

燕继荣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变革逻辑与中国经验

燕继荣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变革逻辑与中国经验燕继荣,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教授、北京大学国家治理研究院研究员。

研究方向:政治学理论、中国政治发展。

01国家与社会关系的理论模型在国家与社会的双向互动中,社会变化作为一种推进力量,会引发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而国家治理作为一种反制力量,则通过制度变革不断规制社会变化,吸纳社会力量,从而保持发展的持续稳定。

从理论上说,国家代表统合性力量,社会代表自主性力量,二者的关系可以被分为四种类型:“强国家—强社会”“强国家—弱社会”“弱国家—强社会”以及“弱国家—弱社会”。

尽管有观点认为,政府是国家当中具有自身利益的独立力量,但大部分时候,政府还是被看作国家力量的代表和化身。

因此,国家与社会的关系通常也被转化为政府与社会的关系,尤其是在经济学的分析当中。

借助于国家与社会的关系模式,学术界也经常用强政府—强社会、强政府—弱社会、弱政府—强社会、弱政府—弱社会四种模式来说明政府与社会的关系。

其中,对于国家与社会的关系,理论和实践都更支持“强国家—强社会”模式。

这种模式意味着:第一,国家有足够的能力,对外维护国家主权与尊严不受侵害,对内实现有效管理,能够提供高质量的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第二,社会有足够的能力,即公共生活相对富裕,民间力量在经济、社会、文化等领域具有较强的自主性、自立性和自助性;第三,在公共事务的管理中,国家权力机关、政府、政党组织、社区和社团组织等所提供的治理机制大体上各守本位、各司其职,能够形成良性互动、彼此分工协作的局面。

面对改革开放以来由于社会经济变化而产生的社会矛盾和问题,中国政府在政府管理导向、政府服务导向以及社会自治导向等方面作出了积极的改革行动,但是目前,在社会自治导向的实践中,地方政府依然面临一些困境,主要表现为:政府不是越位包揽,就是撤出不管。

从根本上说,这种治理状况的存在还是归因于社会发展的不足。

当前,中国的国家与社会关系尚属于“强国家—弱社会”模式,即社会无组织或组织化程度较低,难以动员集体力量和公共资源形成集体行动;以及社会力量孱弱,自治能力不足,从而导致政府要想管理好社会就不得不深度介入社会的各个领域。

社区治理中的社会资本作用研究

社区治理中的社会资本作用研究

社区治理中的社会资本作用研究在当今社会,社区治理已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石。

社区治理的成效不仅关系到居民的生活质量,更影响着社会的稳定与发展。

在社区治理的过程中,社会资本作为一种重要的资源,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社会资本是指个体或团体之间的关联——社会网络、互惠性规范和由此产生的信任,是人们在社会结构中所处的位置给他们带来的资源。

在社区治理中,社会资本主要体现在社区网络、社区规范和社区信任三个方面。

首先,社区网络是社会资本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个紧密、多元且活跃的社区网络能够促进信息的流通和资源的共享。

居民之间通过日常的交流、互动和合作,形成了各种各样的关系网络,如邻里关系、兴趣小组、志愿者组织等。

这些网络为居民提供了交流的平台,使得他们能够更加便捷地获取信息、解决问题和实现共同的目标。

例如,在面对社区环境整治的问题时,通过社区网络,居民们可以迅速了解相关情况,并共同商讨解决方案。

那些具有广泛社会联系的居民能够将更多的资源引入社区,推动治理工作的开展。

其次,社区规范对于社区治理也具有重要意义。

社区规范是社区成员共同遵守的行为准则和价值观念,它能够约束居民的行为,促进社区的有序发展。

良好的社区规范有助于培养居民的公共意识和责任感,使他们自觉遵守社区的规章制度,积极参与社区事务。

比如,一些社区制定了文明养宠的规范,要求居民遛狗时拴绳、及时清理宠物粪便等。

这种规范的形成不仅能够维护社区的环境卫生,还能够减少邻里之间的矛盾和冲突。

同时,社区规范还能够引导居民形成积极向上的价值取向,营造良好的社区文化氛围。

再者,社区信任是社会资本的核心要素。

信任是社区成员之间建立良好关系的基础,它能够增强社区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在一个充满信任的社区中,居民们愿意相互帮助、相互支持,共同为社区的发展贡献力量。

当社区面临困难和挑战时,居民们能够相信社区组织和其他居民,齐心协力地克服困难。

相反,如果社区缺乏信任,居民之间相互猜疑、互不合作,那么社区治理工作将难以顺利进行。

社区治理的理论与实践

社区治理的理论与实践

社区治理的理论与实践社区治理是指在一个特定的社区范围内,通过组织居民参与、改进社区环境和解决社区问题等方式实现社区自我管理和发展的过程。

社区治理理论和实践是近年来备受关注的研究领域,通过这些研究可以更好地了解社区治理的相关原理和方法,并为实践提供一定的指导。

本文将从社区治理的基本理论出发,结合实际案例,探讨社区治理的理论与实践。

一、社区治理的基本理论1.社区治理的概念和内涵社区治理是指在一个社区范围内,通过多方参与、协商决策和共同管理等方式,解决社区内部的问题,改善社区环境,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

社区治理强调的是协商、参与和合作的精神,强调居民对社区事务的管理和决策权,是一种相对民主的管理模式。

2.社区治理的原则和特点社区治理的原则包括民主、包容、经济可持续性和环境友好性。

其中,民主原则是社区治理的核心,强调居民对社区事务的参与和决策权。

包容原则强调社区成员的基本权益和多元共存。

经济可持续性和环境友好性原则强调在社区治理中要考虑经济利益和环境保护。

3.社区治理的参与主体社区治理的参与主体包括政府、社区居民、社会组织和企业等多方利益相关者。

政府作为社会治理的主体,应当为社区治理提供政策支持和资源保障。

社区居民作为社区的基本构成部分,应当参与社区治理的各个环节。

社会组织和企业也应当积极参与社区治理,为社区建设提供资源和服务。

二、社区治理的实践案例1.社区自治组织的运作在许多社区中,社区自治组织是社区治理的主要实践形式。

例如,中国的居民委员会和物业管理委员会等组织,通过居民代表选举和社区事务管理等方式,促进了社区自治和民主决策。

这些组织通过居民大会、民主选举和社区公示等方式,保障了居民的参与权和知情权,促进了社区治理的民主化和法治化。

2.社区合作共建的经验在一些社区中,居民、政府和企业等多方合作共建的经验也为社区治理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例如,美国的社区合作共建模式,通过政府、社区组织和企业等各方共同参与,促进了社区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的提供。

社会治理 文献综述

社会治理 文献综述

社会治理文献综述
社会治理是指通过政府、社会组织和公民等多方参与,采取多种手段和措施,维护社会秩序、促进社会进步的过程。

近年来,随着全球化、信息化和市场化的深入发展,社会治理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国内外相关文献进行综述:
一、社会治理的理论框架
1. 新公共管理理论:该理论强调政府应该以市场为导向,采用企业管理的方法来提高公共服务的效率和质量。

2. 社会资本理论:该理论认为社会资本是社会成员之间的信任、合作和互助关系,是社会治理的重要因素之一。

3. 社会创新理论:该理论主张通过创新的方式来解决社会问题,包括技术创新、组织创新和文化创新等方面。

二、社会治理的实践探索
1. 社区治理模式:该模式强调社区居民的自治和参与,通过建立社区委员会、志愿者组织等方式来实现社区治理。

2. 政府购买服务模式:该模式是指政府将一部分公共服务交给社会组织或企业来提供,以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

3. 数字化治理模式:该模式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来提高社会治理的效率和透明度,包括智慧城市建设、电子政务等方面。

三、社会治理的问题与挑战
1. 社会治理的责任分配问题:如何合理分配政府、社会组织和公民在社会治理中的责任和角色?
2. 社会治理的协调机制问题:如何建立有效的协调机制来解决不同利益主体之间的矛盾和冲突?
3. 社会治理的可持续发展问题:如何在保证社会稳定的前提下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社区治理与社会资本投资_中国社区治理创新的理论解释

社区治理与社会资本投资_中国社区治理创新的理论解释

社区治理与社会资本投资———中国社区治理创新的理论解释燕继荣摘 要 讨论制度变迁的意义无非两条:一是说明一种良好的制度是如何产生的;二是解释一种良好的制度形成以后怎样可持续。

目前,中国城市社区治理已经产生了许多好的经验,现在的关键问题是,怎么让这些良好的做法形成制度,持续下去。

本文依据制度主义学说和社会资本理论认为,要让一种制度可持续,就要让它成为一种“路径依赖”。

换句话说,要让“政府主导”之下产生的社区治理创新持续下去,就要培养和“制造”社区成员对于该制度的需求,而致力于“熟人社会”建设、促进社区自组织发展、加强社区成员交往和信任、提高社区成员集体行动能力的社会资本投资是增强社区治理创新制度依赖性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 社区治理 和谐社区 社会资本 路径依赖 投资 对处于转型期的中国社会来说,有两个问题需要从理论上做出回答:一是如何实现制度创新,让社会组织管理走上新的运行轨道;二是怎样使创新的制度具有可持续性,保证一种新型合理的制度安排能够延续下去。

从中国的经验来看,政府在制度创新方面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近年来,地方政府在基层治理、特别是在社区治理方面做了许多积极的探索。

地方领导人不管是出于政绩的考虑,还是出于管理的需要,很多时候都成为制度创新的“第一推动者”,但是,他们所一手推动的制度创新很可能会因为人事变动而宣告终结。

因此,学界在倡导和鼓励地方政府进行管理创新的同时,还应该对制度的可持续机制做出阐释,以便为制度创新提供理论支持。

一般分析认为,制度创新一定是多重社会行为主体连续博弈的过程,民众与政府,中央与地方,上级与下级,政治家与官僚,构成了博弈过程的参与者。

但中国的情况显示,许多时候,推动治理创新主要是靠“道德驱动”,也就是说,一个政府能否改善管理和服务绩效,主要取决于政府领导人的“良心”、“觉悟”和“道德操守”。

在这种情况下,政府换届,或者领导人变更,都可能会影响政府的管理绩效。

所以,要克服由于政府领导人的变动而带来的治理创新可能的动力不足,就要设法将这种“道德驱动”转变为“制度驱动”,而要实现“制度驱动”,理想的状态就是协调个人理性与集体理性的关系,实现和保持公民的“社会需求”与政府的“政治需求”尽可能一致,形成一整套上下互动的有效机制。

分析社会资本视角下的社区治理

分析社会资本视角下的社区治理

分析社会资本视角下的社区治理分析社会资本视角下的社区治理摘要:社区的和谐开展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要手段。

社区的居民委员会作为基层的管理组织,与人们的生活联系最为密切,但是现阶段的社区管理工作中出现了一些信任危机,对这些问题作了相关的分析。

关键词:社会资本社区治理作用一、社区治理的开展过程治理是指通过特定的方式,协调政府工作的一种方式。

随着治理一词的引进,逐渐引起广泛的关注,也成为社会政治领域非常重视的话题。

在经济开展趋于全球化的今天,传统的管理制度已经不能满足社会开展及标准体系的建立,这就要求社会在进行公共事务处理的时候要有一定的创新性。

在另一方面讲,治理的理论被广泛关注的另一个原因,它可以弥补政府失效性的制度提供一种有效性的效劳,人们通过在治理中发现,妥善的治理方案可以协调国家在开展过程中存在的某些缺乏。

因此,治理理论成为各国开展以及强化政治力量的重要研究理论。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进程不断地深化以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逐渐成熟,社会生活的一些结构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社区中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发生的改变,在社区的建设过程中,存在着多元化的因素。

因此,社区治理的理论已经在社区的建设及开展的过程逐渐被引用,并为政府基层的管理工作带来的新的开展格局,奠定了坚实的根底,通过现代化的治理理念重建社区管理的制度。

在传统的社区公共管理的制度体系中存在着许多问题。

例如,政府的管理过于单一化,而在政府的管理过程中由于制度不完善造成了管理工作存在着一些缺陷。

当然,在一些社区的公共管理制度中,由于一些管理制度不合理,造成了一些社区居民意识相对较为薄弱,参与团体活动的意识并不强烈,这些情况都会在客观上影响社区治理制度的重新构建。

要实现社区治理的标准性,就应该建立多样化的管理方法,可以通过网络的协调实现国家与人们相互之间的利益最大化,通过建立多元化的公共管理制度可以维持互惠的关系,而这种关系的形成离不开标准性的社会制度和正确价值观的树立。

社会资本视角下的社区治理分析

社会资本视角下的社区治理分析

社会资本视角下的社区治理分析社会资本视角是以社会资本的概念为核心的理论框架,它强调人们在社会交往中建立的信任、互惠和社交网络等因素对社会发展和治理起到重要作用。

社区治理是指社区居民通过互动、合作和共同努力来解决问题和改善生活环境的过程。

本文将从社会资本视角分析社区治理,并探讨其对社区发展的影响。

首先,社会资本视角强调个体之间的信任和互助对社区治理的重要性。

在一个社区中,居民之间如何建立起互信关系,并在需要时互助,对于解决社区问题非常关键。

社会资本视角认为,个体之间的信任和互助可以通过社交网络和互动活动来建立和加强。

例如,社区可以组织多样化的社交活动,如社区篮球比赛、义务清洁活动等,以促进居民之间的交流和互动,增强他们之间的信任感和互助行为。

而这些信任和互助关系,将为社区治理提供坚实的基础。

其次,社会资本视角认为社群网络对社区治理起着重要作用。

社群网络是指社区中由居民之间紧密连接而形成的社交关系网。

社群网络不仅可以促进信息的流通与传播,还能够为社区治理提供支持和动力。

通过社群网络,居民可以分享和传递有关社区治理的信息,不仅可以增强居民对社区治理的参与意识,还能够在社区面临问题时,快速有效地组织起行动,并形成良好的合作机制。

因此,社会资本视角认为,社群网络是社区治理中重要的资源,而其形成和发展需要充分重视和引导。

综上所述,社会资本视角提供了一个有益的理论框架来分析社区治理。

它强调个体之间的信任和互助、社群网络的重要性,以及结构性和认知性社会资本对社区治理的影响。

在社会资本的支持下,社区治理可以更加有效地解决问题和改善居民生活环境,促进社区的可持续发展。

因此,在实施社区治理策略时,应充分认识社会资本的重要作用,积极引导和培育社会资本的形成和发展,以提升社区治理的效能。

社区治理中的社会资本培育

社区治理中的社会资本培育

社区治理中的社会资本培育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探讨社区治理中的社会资本培育问题。

社区治理作为现代社会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成功与否直接关系到社会的和谐稳定与发展。

社会资本作为一种重要的治理资源,其在社区治理中的作用日益凸显。

本文将首先界定社会资本和社区治理的相关概念,阐述社会资本在社区治理中的重要性,并提出研究社区治理中社会资本培育的必要性和意义。

接着,本文将分析当前社区治理中社会资本培育的现状,包括存在的问题、面临的挑战以及已有的成功经验。

在此基础上,本文将深入探讨培育社区社会资本的有效途径和方法,包括加强社区内部互动、提升社区参与度、构建信任关系、推动社区组织发展等方面。

本文将总结研究成果,提出政策建议和未来研究方向,以期为提升社区治理水平、构建和谐社会提供有益参考。

二、社会资本概念及其在社区治理中的应用社会资本是一个多维度的概念,它涵盖了社会网络、信任、规范以及社区参与等多个方面。

社会资本的本质在于通过个体和团体之间的互动和合作,创造和维持共享的资源与价值。

在社区治理的语境下,社会资本显得尤为重要,因为它能够促进社区居民之间的互动,加强彼此之间的信任,从而有助于解决社区问题,提高社区的整体福祉。

社会资本能够促进社区居民之间的沟通与互动。

一个充满信任的社区环境能够鼓励居民分享自己的意见和看法,参与到社区事务的讨论和决策中。

这样的互动不仅能够增进居民之间的了解,还能帮助社区管理者更好地把握社区的需求和问题。

社会资本有助于提高社区治理的效率和效果。

当居民之间建立了良好的信任关系,他们就更可能遵守社区规范,配合社区管理者的工作。

这样的环境能够减少社区治理中的摩擦和冲突,提高治理的效率和效果。

社会资本对于推动社区发展也具有重要作用。

通过社区居民的共同努力和参与,社区可以积累更多的资源,实现更好的发展。

社区居民在参与社区事务的过程中也能够提升自己的能力和素质,为社区的长期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社会资本在社区治理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燕继荣:“专项治理”利弊谈

燕继荣:“专项治理”利弊谈

“专项治理”随处可见,然而,它往往以短期显著成效掩盖了常态化管理的缺失和社会法治化的不足——燕继荣:“专项治理”利弊谈2015年02月02日08:56 来源:北京日报原标题:“专项治理”利弊谈我们对“专项治理”都不陌生,打开网页、报纸随处可见新闻标题中出现这样的字样:“消防安全专项治理”、“生活垃圾专项治理”、“纠正行业不正之风专项治理”、“小金库专项治理”等等。

查阅党政机关文件,“专项治理”、“专项整治”的提法也随处可见。

“专项治理”一般是指权力部门在某个特定时段,针对某些特定行业或特定领域出现的引发公众关注、甚至震惊社会的重大消极现象或问题,以行政指令的方式集中不同层级或职能部门的人力和物力,进行突击式的整治。

这些被整治的问题通常集中在诸如公共安全、公共环境、市场秩序、社会稳定等关乎民众切身利益的方面。

2014年力度空前的“反腐”成为国际社会观察中国的关键点,从某种意义上也可以视作“专项治理”,但从大规模反腐与法治建设同步进行的思路看,政府也在寻求从短暂的“专项治理”走向长效的“制度治理”。

“专项治理”可看作是中国政府在长期的政治实践中形成的于特定时期用来达到特定目标的政策工具。

事实上,历史上的“运动式治理”、“综合整治”、“集中整顿”都可以归入“专项治理”的范畴。

这一政策工具虽然带有非制度化、非常规化的特质,但也有其自身的逻辑,需要辩证地看待。

“专项治理”有利于整合人力、管理资源,容易形成高压管理效应,产生明显管理绩效回顾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历史,可以发现,在夺取、巩固和建设新中国政权的政治革命中,一些成功的政治动员策略、途径和方式方法被运用于政府行政执行过程,成为完成执政党提出的一系列社会改造和经济发展任务的重要手段,久而久之,这些政治动员的策略、途径和方式方法在行政执行体制内固化下来,形成行政执行的一种独特的管理模式,并延续至今。

因此,“政治动员”在政府管理中的必要性和有效性构成了“专项治理”的基本前提。

社区建设与社会资本

社区建设与社会资本

社区建设与社会资本21世纪经济报道燕继荣2014-07-02社区建设社会资本经济增长信用体系社会结构核心提示:社会资本被认为是一种资源,它存在于社会结构当中,就是人与人之间的一种资源,这种资源就体现为个人关系、成员身份、社会网络和信任关系。

21世纪经济报道社会资本越用越多经济学家一直关心财富怎么积累,怎么能够增长。

为了解释经济增长的原因,他们就提出资本很关键。

20世纪80年代,人们进一步提出,一个国家的经济要发展,还必须有另外一种资本:社会资本。

社会资本的构成要素是组织网络、信任关系、社会规范,投资的方式是建设社会信用体系,鼓励社会组织的发展。

社会资本被认为是一种资源,它存在于社会结构当中,就是人与人之间的一种资源,这种资源就体现为个人关系、成员身份、社会网络和信任关系。

作为一个个人,你要关注个体的社会资本怎么构建,你要建立更多的私人关系,希望有更多的社会关系,因为社会关系意味着一种潜在的资源;为了建立更多的关系,你希望能够加入更多的组织,因为组织给了你一种归属感,一种成员的身份。

所以,要积累个人的社会资本,就必须要多认识人,多认识朋友,多加入各种各样的协会和组织。

这些行为的目的是要建立一个广泛的网络。

你的网络结得越密,就说明在你身上积累的资源越多。

个人社会资本投资,就意味着个人要建立更多的关系,建立更加密集的网络关系。

同样,一个企业也要有合作,也要有对外关系,也要有内部成员的凝聚力,而社会资本就提供了这种东西。

我们再扩大到一个社会、对一个国家建设来说,也同样要有社会资本的建设,要有社会资本的投资。

社会资本是便于实现目标的社会资源。

能够便于我们实现目标的是物质资源、精神资源、人力资源、社会资源。

社会资源就是一种组织和社会关系。

有人讲社会资本是嵌入在社会关系之中的无形资产,也被理解为基于信任的社会网络关系,所以,它的核心概念是信任。

因此,衡量一个国家的社会资本水平到底如何,一个重要的依据就是考察它的社会信任程度。

社区治理中的社会资本与社会信用体系建设

社区治理中的社会资本与社会信用体系建设

社区治理中的社会资本与社会信用体系建设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速和人口的不断增长,社区治理的重要性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

社区是城市中的一个基本单元,是人们生活与工作的地方,是城市的微观组成单元。

社区治理是一项综合性的工作,需要广泛的参与和社会各方面的协力推动。

其中,社会资本和社会信用体系是社区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社会资本的概念与重要性社会资本是指社会中人与人、人与组织之间相互信任、互惠、互动的资源。

包括人际网络、信任、认同、社会参与、社会正义等因素。

社会资本是社会组织和社区治理的基础,可以提高社区的协调性和组织效率。

社会资本在社区治理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一方面,社会资本可以促进社区业务的顺畅开展,有利于社区的发展;另一方面,社会资本还可以减少社区内部冲突和矛盾,提升社区治理的效果与质量。

二、社会信用体系的概念与建设社会信用体系是指社会成员在经济、社会、政治等方面的行为与信用关系的综合反映。

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是指在社会各个领域采取措施,建立健全的信用信息收集、汇总、管理、发布等机制,提高社会信用的管理和治理水平。

社区治理中,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尤为重要。

社会信用体系可以帮助匡正社会风气,倡导诚实守信的社会道德,促进公平正义,维护公共利益,防范风险和降低管理成本。

三、社会资本与社会信用体系在社区治理中的运用社会资本和社会信用体系是社区治理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两者之间是相互促进、相互融合的关系。

首先,社区需要发挥社会资本的积极作用,强化社区组织建设,建立人际关系网和民主协商机制,提高社区居民参与社区治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其次,社区还需要建立完善的社会信用体系,倡导个人与企业守信用、诚信经营、守法经营,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加强市场监管,防范和纠正不诚信行为。

最后,社区治理需要将社会资本和社会信用体系进行有效整合,发挥各自的优势,达到优化社区治理结构、提高社区治理效能的目的。

结语社会资本和社会信用体系是社区治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社区发展和提高治理质量的关键要素。

创新和加强社会治理名词解释

创新和加强社会治理名词解释

创新和加强社会治理是指在社会管理过程中,通过引入新的理念、方法、手段和制度,以及优化和强化现有的社会治理体系,以提高社会管理的效率和质量,更好地解决社会问题,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

以下是一些与创新和加强社会治理相关的名词解释:1. 社会治理:指对社会实施的管理,包括对社会秩序、社会安全、社会服务、社会矛盾等方面的管理。

社会治理涉及多个部门和层级的合作,包括政府、社会组织、公民等。

2. 创新社会治理:指在社会治理中引入新的理念、方法、技术等,以提升治理的效率和效果。

创新社会治理包括制度创新、技术创新、服务创新等。

3. 加强社会治理:指通过加强现有的社会治理体系,提高治理能力和水平。

加强社会治理包括完善制度、提升服务、加强监督等。

4. 法治:指在社会治理中依法进行管理,保障法律的权威和效力。

法治是社会治理的重要基础,要求所有社会治理活动都必须依法进行。

5. 社会统筹:指在社会治理中,对各种资源进行有效的整合和协调,以实现社会发展的整体目标。

社会统筹包括对人力、财力、物力等资源的统筹安排和使用。

6. 社会服务:指为社会成员提供的基本公共服务,如教育、卫生、社会保障等。

社会服务是社会治理的重要内容,旨在保障公民的基本权益。

7. 社会安全:指在社会治理中,维护社会秩序,保障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社会安全是社会治理的重要任务,涉及公共安全、网络安全等多个方面。

8. 源头治理:指在社会治理中,对问题的源头进行治理,以预防问题的发生。

源头治理要求社会治理主体深入分析问题的根源,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治理。

9. 综合治理:指在社会治理中,对一个问题或现象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治理。

综合治理要求社会治理主体协调各方力量,综合运用多种手段进行治理。

10. 共建共治共享:指在社会治理中,各方共同参与社会治理,共同享有社会治理的成果。

共建共治共享是社会治理的一种新模式,强调政府、市场、社会三者的合作与共享。

创新和加强社会治理是当前中国社会治理的重要方向,旨在通过不断的创新和加强,提高社会治理的质量和效率,更好地服务社会和公众。

社区治理与社会管理创新

社区治理与社会管理创新

社区治理与社会管理创新一、社区治理的起源与发展社区治理是当代社会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村落和社区。

自古以来,村落和社区就是人们生活、生产、社交和文化传承等活动的重要场所,也是地方政府的管理对象。

在中国封建社会中,官民关系及其治理措施构成了社区治理的基本模式。

社区治理的现代意义是在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进程中逐渐形成的。

随着政府的城市化管理、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社区自治”的概念日渐普及,社区治理模式也不断进行着创新和变革。

二、社区治理创新的意义现如今,世界各国都在探索现代社区治理的路径和模式。

社区治理的创新既是对现有社区治理体系的补充和完善,也是对社会管理解决方案的创新。

社区治理创新的重要意义在于实现社会公正、安全和稳定的目标。

同时,也是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和幸福感的需求,提高社区居民积极性和参与度。

在新时代下,社区治理创新是实现全面社会进步的重要手段。

三、社区治理创新的模式1.社区居委会模式社区居委会作为社区民主自治的基本组织,是发挥社区力量,积极推进社区治理创新的重要平台。

居委会可以组织居民议事、对社区内公共事务进行管理、引导居民参与社区建设等。

近年来,各地政府进一步加大社区居委会的权力赋予和经费投入,使其在社区治理中发挥更大作用。

同时,居委会的民主化选举和信息公开也得到了更好的保障。

2.社区志愿服务模式社区志愿服务是指居民自愿参与社区建设和公益事业的行为,是社区治理创新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无论是在城市还是农村,社区志愿服务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志愿服务可以为社区居民提供更多的帮助和服务,同时也可以提高居民的参与度和归属感。

3.社工制度模式社工制度是指政府或社会组织通过专业社会工作人员对弱势群体进行帮助和服务,提高社会公平、公正和可持续性的治理模式。

在社区治理中,社工制度可以提供精细化的社会服务,同时也可以帮助政府加强社会调查和管理。

四、社区治理创新的成功案例1.新加坡的“社区警务”新加坡的“社区警务”是一个自下而上,基于社区的安全保障模式。

中国社会治理体制创新中的社会资本机会结构与投资方略

中国社会治理体制创新中的社会资本机会结构与投资方略

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2021年 第1期·162·中国社会治理体制创新中的社会资本:机会结构与投资方略蔡益群(肇庆学院 政法学院 知识产权学院 广东 肇庆 526061)摘 要:从历史类型上说,社会治理体制创新是指传统统治体制、社会管控体制和社会管理体制分别向社会治理体制的转变,其实质是国家权力的收缩与公民权利的拓展。

当下中国宏观社会资本由伦理性社会资本、革命性社会资本和现代性社会资本组成,这个混合性社会资本结构为社会治理体制创新型构了特定的机会结构,主要表现为混合性社会资本的政治合作性及其形塑的多元制度方案。

通过采取政府构建、多重目标体系和投资公民资本等投资方略,能够增加社会资本储备,从而优化社会治理体制创新的机会结构。

关键词:社会资本;社会治理体制创新;机会结构;投资社会资本中图分类号:C91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994(2021)01-0162-11一般而言,社会治理体制创新是对传统政府管理进行整体性改革,实现社会治理主体应由单元向多元转变,社会治理手段由单一向复合转变,社会治理的目的由工具向价值转变。

①社会治理主体、手段和目的的创新的关键环节,或者说社会治理体制创新的前提在于政府职能转变与政府的部分权力回归社会,而政府职能转变与政府还政于民的前提条件是社会组织的发育和自组织能力的发展。

因此,激发社会活力,大力培育社会组织就成为社会治理模式转型中最引人注目的一条制度创新主线。

②尽管学界就这一变革主线基本上达成了理论共识,但不同学者基于不同理论立场形成了不同理论进路。

这里所谓“不同的理论立场”,肇因于学者对国家与社会关系持不同认识,一部分学者认为国家与社会关系是合作性的,另一部分学者主张国家与社会的关系是竞争性的,由此分别形成了两条既密切关联又微妙差别的研究进路,即社会资本进路和公民社会进路。

“密切关联”是指这两条进路的重点均在于研究社会组织及其自主能力的发育与发展问题;“微妙差别”意指这两条进路对社会组织及其治理能力的政治性质及组织风险的认知和评估存在差异。

分析社会资本视角下的社区治理

分析社会资本视角下的社区治理

分析社会资本视角下的社区治理
商巍
【期刊名称】《中国校外教育(美术)》
【年(卷),期】2015(000)006
【摘要】社区的和谐发展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要手段.社区的居民委员会作为基层的管理组织,与人们的生活联系最为密切,但是现阶段的社区管理工作中出现了一些信任危机,对这些问题作了相关的分析.
【总页数】2页(P4-5)
【作者】商巍
【作者单位】中共营口市委党校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社会资本在社区治理中的功能分析——以社区治理"失灵困境"现象为视角
2.分析社会资本视角下的社区治理
3.社区治理视角下互助养老模式中社会资本的培育\r——基于美国\"村庄运动\"的经验
4.社会资本视角下社区治理前景展望
5.社会资本视角下社区治理标准化创新研究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社区治理名词解释

社区治理名词解释

社区治理名词解释社区治理是指在一个社区中,通过制定一系列规则和机制,协调和管理社区内部的事务,以实现社区的和谐稳定发展和公众利益的最大化。

下面是对社区治理中常见名词的解释:1. 社区:社区是指一群人在一定地域范围内,共同生活的社会集体,包括居民、企事业单位以及其他组织。

2. 治理:治理是指对社会、组织或个体行为进行管理和调控的过程,旨在实现有序、公正、有效、可持续的发展。

3. 规则:规则是社区中约定俗成的行为准则和规范,用于引导和约束社区成员的行为,维护社区的秩序和和谐。

4. 机制:机制是指社区中建立起来的一种有序的途径和方式,用于协调和处理社区内部的各种事务和冲突。

5. 公共参与:公共参与是指社区成员积极参与社区事务和决策的行为,包括表达意见、参与讨论、提出建议等。

6. 公共决策:公共决策是指社区成员通过协商、投票等方式,共同决定社区事务和政策的过程和结果。

7. 公共利益:公共利益是指社区中的整体利益和公众利益,即追求和维护社区共同福祉和公正公平。

8. 公共资源:公共资源是指社区中的共享资源,包括公园、道路、水电等基础设施和社区中的文化、教育、卫生等公共服务设施。

9. 社区议程:社区议程是指社区中需要关注和处理的问题和事务的清单,包括优先事项、公共政策等。

10. 邻里关系:邻里关系是指社区居民之间的相互关系,包括互助、合作、交流等。

11. 基层组织:基层组织是指社区中的组织机构,负责协调和推动社区事务和居民利益的实现。

12. 社会资本:社会资本是指社区中形成的一种资源,包括信任、合作、共享等社会关系和社区资源。

13. 公民参与:公民参与是指社区居民积极参与社会和政治生活,行使公民权利和履行公民责任的行为。

14. 社区发展:社区发展是指通过促进社区内部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利用,提高社区居民的生活质量和福祉的过程。

15. 公共安全:公共安全是指社区中人身、财产和社会环境的安全,包括消防安全、交通安全、食品安全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60 天津社会科学 2010 年第 3 期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充分了解这些规则。 尽管制度主义认为, / 规则来源于自利0, / 规则
的设计通常服从成本考虑0, 但是, 它也不否认, 在许 多情况下, 人们不仅有追求财富最大化的行为, 也有 利他主义和自我约束的行为, 这些不同的行为动机 极大地改变了人们实际选择的社会结果¾, 也促成 了社会成员之间的信任与合作的可能。这就是说, 从理论上说, 一种好的组织制度应当满足两方面的 条件: 第一, 满足/ 理性人0原则, 让成员能够理性地 认识到该制度成本最小、利益最大( 即在满足每个成 员利益最大化方面没有更好的选择) ; 第二, 满足/ 社 会人0原则, 能够促成成员之间的合作与信任, 使成 员具有集体归属感和信任感。/ 社区0作为现代人类 集体生活的基本单位, 构成了其社会生活的重要方 面。对于社区管理者来说, 理想的社区治理也应该 满足上述条件。近十年来, 中国地方政府主导的社 区治理创新更多地满足了管理绩效的改善, 即基于 / 理性人0原则在有限的基层公共事务中探索性地构 建了公众参与博弈的平台和机制, 那么, 当下要创造 对这种平台和机制的需求, 进一步改善社区管理的 绩效, 就要即基于/ 社会人0原则在满足第二个条件 方面做出更大努力。
一、制度创新与制度可持续
制度主义研究揭示, 经济增长的关键在于制度 因素, 一种提供适当的个人刺激的有效的制度是促 使经济增长的决定因素¹ 。实际上, 不仅是 经济增 长取决于制度安排, 社会和谐以及政治稳定也取决 于制度安排。亨廷顿认为, 制度供给的不足是社会 政治不稳定的根源 º 。诺思曾经指出, / 制度是一个 社会的博弈规则, 或者更规范地说, 它们是一些人为 设计的、型塑人们互动关系的约束。从而, 制度构造 了人们在政治、社会或经济领域里交换的激励。制 度变迁决定了人类历史中的社会演化方式, 因而是 理解历史变迁的关键0 » 。制度塑造经济、政治与社 会组织的激励架构( f ramew ork o f incent ives) , 市场 的效率直接取决于制度层面的架构; 制度加上技术, 决定了构成总生产成本的交易及转换成本, 从而影 响经济的表现¼。所以, 制度的基本功能就 在于保 证组 织 内部 秩 序, 节 约交 易费 用, 降 低 社会 运 行 成本。
根据制度主义的理论可以得知, 制度的产生是 因为有制度的需求, 一种制度的可持续性意味着必 须要使该制度形成/ 路径依赖0( pat h dependence) , 即要让一种制度得以延存, 就必须使该制度所涉及 的/ 相关人0( 管理者和被管理者、游戏主导者和游戏 参与者) 对该制度规则产生需求, 形成依赖。
¹ 参见道格拉斯 # 诺 思、罗伯 斯 # 托 马斯5 西方世 界的兴 起6 , 厉 以平、蔡磊译, 华夏出版社 1999 年版, 第 5~ 7 页。
º 参见亨廷顿5变革社 会中的 政治 秩序6 , 张 岱云等 译, 上 海译 文 出版社 1989 年版, 第 50 页。
» 道格拉斯 # C. 诺思: 5制 度、制度 变迁与 经济绩 效6 , 杭 行译, 格 致出版社、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8 年版, 第 3 页。
总之, 社会资本被认为是一个非常有用的概念, 它能够成为我们理解个体如何实现合作和克服集体
行动问题以达到更高程度经济绩效的核心基础 ¿ , 它关注社会网络和人际关系, 用以说明社会信任、社 会归属感和责任感何以产生等问题。社会心理学研 究表明, 和谐的人际关系, 明确的社会归属感, 有助 于减轻人的心理压力, 也有助于形成有组织的社会 生活。然而, 社会关系网络并不完全是自然赋予的, 它需要通过投资于团体关系的制度化的战略来加以
依据中国改革的实践, 一种制度产生并得以延 续, 一个重要的条件是, 政府的/ 政治需求0和公民的 / 社会需求0上下呼应, 达到高度的契合。只有公民 的/ 社会需求0而没有政府的/ 政治需求0, 真正的制 度创新便不太可能; 只有政府的/ 政治需求0而没有 公民的/ 社会 需求0, / 创新的制 度0便不可 能延存。 在一个习惯于全能主义管制传统的社会, 要推行一 套以公民自主参与和社会自治为主的制度模式, 就 要在/ 政府主导0的/ 第一推动0之后, / 制造0出公民
关键词 社区治理 和谐社区 社会资本 路径依赖 投资
对处于转型期的中国社会来说, 有两个问题需 要从理论上做出回答: 一是如何实现制度创新, 让社 会组织管理走上新的运行轨道; 二是怎样使创新的 制度具有可持续性, 保证一种新型合理的制度安排 能够延续下去。从中国的经验来看, 政府在制度创 新方面扮演了重要的角色。近年来, 地方政府在基 层治理、特别是在社区治理方面做了许多积极的探 索。地方领导人不管是出于政绩的考虑, 还是出于 管理的需要, 很多时候都成为制度创新的/ 第一推动 者0, 但是, 他们所一手推动的制度创新很可能会因 为人事变动而宣告终结。因此, 学界在倡导和鼓励 地方政府进行管理创新的同时, 还应该对制度的可 持续机制做出阐释, 以便为制度创新提供理论支持。
一般分析认为, 制度创新一定是多重社会行为 主体连续博弈的过程, 民众与政府, 中央与地方, 上 级与下级, 政治家与官 僚, 构成 了博弈过程的参 与
者。但中国的情况显示, 许多时候, 推动治理创新主 要是靠/ 道德驱动0, 也就是说, 一个政府能否改善管 理和服务绩效, 主要取决于政府领 导人的/ 良心0、 / 觉悟0和/ 道德操守0。在这种情况下, 政府换届, 或 者领导人变更, 都可能会影响政府的管理绩效。所 以, 要克服由于政府领导人的变动而带来的治理创 新可能的动力不足, 就要设法将这种/ 道德驱动0转 变为/ 制度驱动0, 而要实现/ 制度驱动0, 理想的状态 就是协调个人理性与集体理性的关系, 实现和保持 公民的/ 社会需求0 与政府的/ 政治需求0 尽可能一 致, 形成一整套上下互动的有效机制。
本文尝试从理论上回答新一轮的社区治理创新 制度如何可持续的问题, 分析和论证所依据的主要 是制度主义学说和社会资本理论, 主要观点是: ( 1) / 危机推动0是中国改革的基本模式, 政府出于地方 发展、自身管理和社会控制等需要( 即所谓/ 政绩0考
公共管理与公共政策研究 59
虑) , 成为基层治理制度创新的主导力量; ( 2) 政府出 于/ 政治需要0而实施的制度创新要得以延续, 应使 自己的/ 政治需要0转化为公民的/ 社会需要0, 形成 公民对于新制度的依赖; ( 3) 目前各地政府推动的以 / 共管共治0为核心的社区治理创新要由政府倡导变 为公民行为/ 习惯0, 关键是要通过社会资本投资, 培 育和/ 制造0出社区成员对于新的社区治理制度的需 求和依赖。
¼ R ob ert D. Pu tn am, / Tu rning in, T urning out : T he St range Dis appearance of Social Capit al in A merica0 , P oli t ical Sc ienc e and Poli t ic s, 1995( 4) .
二、社会资本及社区建设
讨论社区治理问题所能想到的最贴切的理论恐 怕就是社会资本理论了, 因为一种良好的社区治理 状态, 应该是社区成员相互信任、合作, 具有普遍共 识、集体认同和集体归属感, 因而比较容易形成集体 行动, 实现自我组织、自我管理的状态, 而社会资本 理论所讨论的正是这种状态何以产生的问题。
社会资本被认定为社会的一种/ 粘合剂0, 它在 / 质0与/ 量0两个 方面的性质影 响和决定了一个 组 织、一个地区、一个国家的成员之间的信任与合作状 况。科尔曼曾经指出, 社会资本体现为人与人的关 系, 不同的组织结构产生的社会资本数量明显不同; 在拥有一定社会资本的社会里, 人们在实现特定目 标时会容易得多, 反之, 则目标很难实现或必须付出 高昂代价。普特南认为, 所谓社会资本就是指普通 公民的民间参与网络, 以及具有诸如 信任、互惠 关 系、交往规范等特性的社会网络, 它们能够促进社会 合作, 提高整个社会的效率 ¼。福山在对中国、意大 利、法国、韩国、日本和德国的社会结构进行比较研 究时指出, 那些家庭占据核心地位的社会往往呈现 一盘散沙状态, 而那些自发性社团组织占据核心地 位的社会具有较高的凝聚力( 集体行动能力) 。他分 析其中重要的原因在于, 以家庭为单位的社会结构 所产生的社会资本, 远远少于以各种社会中层组织 ( 社团组织) 为 基 础的 社 会 网络 所 产 生的 社 会 资 本½ 。因为, 家庭中的信任虽然异常牢固, 但其/ 信 任半径0要小于社会网络 ¾。
既然/ 制度化0是创新政策和规则得以延续的关 键, 而制度又具有某些共同特征, ( 1) 一个制度是一 套以某些方式构建社会互动的规则; ( 2) 一套规则要 成为制度, 相关团体和社会的每个成员都必须了解 这些规则 ½ ; 那么, 要让地方社区治理中所取得的进 展得以延续, 至少就要设法将新的管理创新形式变 成/ 社会互动0的普遍规则, 并让/ 相关团体和成员0
社会资本被认为是一种存在于社会关系中的网 络资源¹ , 它表现为 个人关系、成 员身份 和社会 网 络, 其核心要素或基础要素就是信任关系 º 。复杂 的个人关系, 多重的成员身份, 密集的社会网络, 广 泛的社会信任, 无论对个人, 还是对一个团体或整个 社会, 都是一种潜在的资源要素, 之所以被称作/ 社 会资本0, 一是因为它们存在于社会关系之中, 二是 因为它们可以带来增值, 被认为是无形资产 » 。
¼ 参见5诺斯的/ 制度富国论06 , 521 世纪经 济报道6 2002 年 4 月 8 日。
½ 参见杰克 # 奈特5制 度与社 会冲 突6 , 周伟 林译, 上 海人 民出 版 社 2009 年版, 第 2 页。
¾ 参见道格拉斯 # C1 诺思5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6 , 第 7 页。
对于该制度的切实需求, 而社会资本的投资, 可以被 看作/ 制造社会需求0、形成/ 制度依赖0的重要手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