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课堂教学四种“假象”要不得
对课堂教学中四种虚假现象的质疑
对课堂教学中四种虚假现象的质疑作者:尹正安来源:《新教育时代·教师版》2016年第06期近年以来,学校、社会、家长对学校教学质量的认识仅仅停留在升学率的高低方面,应试教育占据着人们的心灵,应试能力还是人们衡量教学质量的标准,只要考分高,什么都是好,一俊遮百丑的形式越来越严重。
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课堂教学满堂灌、满堂问、满堂答随处可见。
这些不顾学生身心发展的方法依然被人们当作教学的法宝,而且越演越烈。
很多时候,老师为了能够多讲、多炼,他们会抓住可以利用的一点点时间,拼命的训练学生。
在应试的指挥棒下,学生从顺从走向反感。
正因为如此,学生的身心受到严重摧残,衍生出很多的悲剧的发生。
所以,以教师讲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方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质疑。
虚假现象1:课堂教学过分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从学生实际出发,课堂教学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教学必须为学生服务,以学生原有的经验为契机、利用课堂对学生进行引导的方式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有利于中小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这是课堂教学追踪的终极目标。
从学生实际出发,尊重学生的个性是对学生生命的重视和对学生人格的尊重。
真实的课堂教学要为学生考虑,要想学生所想,要引导学生学习他们应该拥有的知识。
这种教学思维形式体现了老师挖掘学生内因和发挥学生能力的重要性,展现了课堂教学中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思想。
人们也充分认识到课堂教学中教师满堂灌的教学方式不利于学生学习,不利于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积极参与,这种教学方式正逐步被课堂教学中的其它教学方式取代。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主导地位不可忽视,教师的作用是通过课堂教学对学生进行指导,教师对课本知识的理解,经验的体验先于学生。
教师的导向作用能够更好的促进学生学习,增强学生的身心发展。
所以,教师要从教学经验出发,从理论出发,把握教学时间和空间、做到课堂教学省时、高效,而不是步入虚假的学生中心。
虚假现象2:课堂教学过分强调教师少讲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讲得多,占用了过多的课堂教学时间,相比之下,学生参与少,对老师讲授的内容有兴趣要听,没有兴趣也要听。
试论数学教学“假会现象”
试论数学教学“假会现象”作者:秦子平概要:减少数学教学中“假会现象”的法宝:一靠民主,以学生为本;二靠科学,科学设计课堂教学,科学组织教学工作与科学进行作业设计,只有做到这两点,我们才能创造出务实、高效的数学课堂。
学生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和激情不高,对数学学习感到枯燥无趣。
表面上是坐姿端正,看上去是在认真听课。
但仔细观察,他们的注意力是涣散的,思想不集中,甚至还有的学生上课时做与课堂无关的事情,学习主动性不高,没有真正投入到自主合作中去。
(一)假讨论。
当前有不少课堂气氛很活跃,表面上很是热闹。
然而在热闹的背后却少了学生高质量的思维活动。
小组讨论时,或没有听清要求就开始进入混乱状态;或组织形式不到位;或合作程度不到位,如局限型合作,学生的参与度不均衡,装饰型合作:重形式,轻实质;或评价机制不到位,忽视自我评价、偏重整体奖赏、单一激励机制、评价与小组脱钩。
(二)假作业。
在假听课、假讨论形成恶性循环以后,也随即产生了假作业这一现象。
首先是因为没有听讲,对于知识结构没有掌握,做不出来,所以他会采取抄袭作业。
其次有一些同学好像是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一样,心态没有摆正,字迹潦草。
再次,有的干脆不做,请人代写,欺骗教师,想蒙混过关,得过且过的态度。
一、造成“假会现象”的原因分析(一)从学生方面来看。
目前社会充满着很多不确定的因素,吸引着学生的好奇和兴趣,如电视、手机、网络、游戏等牵制学生很大一部分时间、精力和兴趣,对于学科学习,特别是对于像数学这样需要时间去揣摩、消化和领悟的学科,往往也仅仅是应付了事,不能做到平心静埋头钻研,一听就会,一做就错,数学学习所必需的一些基本能力得不到根本的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不能得到更好的培养。
(二)从教师方面来看。
教师的教学方法陈旧落后,教学手段单一,不能从内部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课堂设计散乱,层次不清,教学目的不明,教学语言不简练,作业千篇一律,重复机械、采用“一刀切”和“齐步走”,不能因材施教,忽略了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
课堂教学四不要
课堂教学四“不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持续推动,教与学的方式都发生了转变。
但因为部分教师对新课程标准的理解存有偏差,在实际教学中出现了一些问题与错误,值得我们持续地实行探究。
一、教师主导,不要随意丧失《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数学教学中,教师的活动应减少到最小水准,把更多的时间和机会留给学生去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
学习数学,教师的引导是必要的,有了教师引导,学习就有明确的方向。
准确的引导,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放弃必要的引导,学生的学就可能是盲目的、低效的甚至是无效的。
不过,实际教学中,放弃指导的情形时有所见。
如一位教师在教学推导圆锥体的体积计算公式时,问题提出之后,教师就让学生自主讨论和动手操作,既不让学生看课本,也不做任何指导。
学生花了几十分钟,仍然一筹莫展,最后还得由教师来讲解。
教师的导应放在创设问题的情境、明确思考的方向、指导探究的方法等方面,协助学生创造性使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同时,教师的“导”还要点明学生的错误与不足。
主导发挥得当,不但不会削弱学生的主体性,而且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力。
总来说之,教师的主导作用,不能随意丧失!有的教师认为,既然让学生探究学习,在探究过程中教师放得越开就越好,不需要指导。
如一位教师在教学《年、月、日》时,上课伊始就让学生根据从家里带来的年历自己观察,自己提出问题,再由学生相互合作解决这些问题。
课堂顿时热闹起来,学生叽叽喳喳地开始讨论。
5分钟后实行反馈,学生一会儿提到了一年有几个月,为什么有的月31天,有的月30天,有的月只有28天或者29天?一会儿又提到了节气,一年有几个节气。
有的问为什么这天是“黄道吉日”,有的问二月份为什么有的是28天,有的是29天等等。
教师如脚踏西瓜皮,学生问什么就跟着解释什么。
一节课很快过去了,还有很多知识点学生没有提到,如“平年、闰年”,“记忆大月、小月的方法”等。
数学课堂教学应避免的五类不当举例
数学课堂教学应避免的五类不当举例作者:杨丽萍来源:《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2010年第12期【摘要】课堂举例是数学教学中的重要手段,通过举例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概念、原理的含义,提高分析研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但当下有些课堂教学不当举例却挫伤了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好奇心和未知欲,给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带来了负面影响。
对此,文章例举了五个方面的课堂教学举例,说明教学举例在重视科学知识传授的同时,还应重视对学生思想品德的影响,注重对数学好奇心和求知欲的激发和保持。
【关键词】数学教学应避五类不当举例课堂教学举例是教师在教学时通过口语、文字、音像等教学手段,列举社会生活、自然界等方面的实际事例,进行分析、说明、解释和论证,帮助学生理解概念、原理的含义,提高学生分析研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此增强课堂教学效果的一种教学手段。
知识性、思想性是课堂教学举例必须遵守的两大基本原则,九年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把情感与态度目标作为数学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要求经过数学教学活动,引导学生“能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对数学有好奇心与求知欲……初步认识数学与人类活动的密切联系及对人类历史的作用,体验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与创造,感受数学的严谨性以及数学结论的确定性。
形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以及进行质疑和独立思考的习惯。
” 事实证明,教学举例注重知识性与思想性的统一,强化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对学生进行思想品质的熏陶,这对于培养社会有用之人无疑是十分正确的。
但一些教师的教学举例时常在必要性、通俗性、科学性、知识性、思想性上顾此失彼,出现了一些不当举例的现象,这些现象对学生正确人生观、价值观、辩证唯物主义思想的形成产生了一些负面影响。
一、无价值的深化举例,削减了学生对数学的好奇心与求知欲“求两数差”案例:(教师出示例题:果盘里有8个苹果,5个梨,苹果比梨多几个?)师:同学们会列式吗?谁来试试?生:8-5=3(只)师:真好!(板书)谁能说说这里的数字8是表示什么呢?生:8表示8个苹果。
数学课堂的“四误”
数学课堂的“四误”作者:吴春明来源:《新课程·教研版》2010年第03期新的课程改革是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它激励着广大教师不断地解放思想,突破传统,勇于创新。
新课改以来,课堂上异彩纷呈,精彩不断。
但在精彩的背后,也存在着一些误区,值得我们去反思和改进。
一、情境之误《课标》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
因此,广大教师都非常重视创设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和认识数学知识,体会知识的产生、形成、发展的过程。
但是有些教师在教学中为情境而“情境”,走进了情境的误区。
1.虚假的情境一位教师在教学《可能性》时,安排两个学生进行摸球比赛,摸到红球的为赢。
比赛了三轮,全是甲赢。
比赛过程中,教师不断引导学生进行猜测:“可能……”。
最后将球倒出来验证,原来,甲生袋中全是红球,乙生袋中没有红球。
在这一环节中,学生经历了从猜测到验证的思维过程,体会到了一些事件发生的不确定性,学会用“可能”等词语来描述不确定的结果。
学生的兴趣也很高,应该说教学效果很好。
但我不知道教师有没有看到乙生那失望的表情,可曾体会到学生那“乘兴而来,败兴而归”的沮丧。
陶行之先生谆谆教导我们:“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情境设计应该少一点功利色彩,多一份人文关怀。
2.失败的情境一位教师教学“面积的认识”(三年级下学期),课一开始,教师为了让学生对面积的大小有所体验,安排了一个给树叶涂色的比赛。
出示小黑板,上面画了一大一小两片树叶,安排两名学生到黑板上进行涂色比赛。
涂小树叶的学生把粉笔横过来,刷刷几下就涂满了;而涂大树叶的学生做事比较认真,拿着粉笔,一笔一画,一丝不苟地涂着。
教师着急了,赶紧抓着他的手,帮他涂好了。
然后,教师问学生:这样的比赛公平不公平?这样的情境设计完全偏离了教师的预设,有什么效果呢?数学是一门科学,数学课上的情境设计也应该是严谨的,教师在预设时要全方位地考虑问题,精心选择,排除干扰,让情境真正能为学生的数学学习服务。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情境激趣的四忌
毋庸置疑,在初中数学课堂中,巧妙设置情境,引入数学问题,可以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一是可以引导学生自觉从实际生活中寻找所蕴含的数学知识;二是可以引导学生使用已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然而,从长期听课观察中发现,有的初中数学老师为设情境而乱设情境,远离课堂主题,使学生莫名其妙、不知所云,课堂效果十分糟糕。
如何规避数学课堂中创设情境的忌讳,我谈谈自己的几点经验。
一、情境创设不可“去数学化”某数学老师在课堂上讲了半节课的故事,故事情节精彩纷呈,引得学生阵阵掌声,课堂气氛异常活跃,师生互动十分良好,作为听课老师的我也情不自禁地跟着学生乐起来了。
但是一节课下来,我突然迷糊,某老师居然没有讲课,一整堂数学课成了纯粹的“故事汇”。
这是十分要不得的。
二、情境创设不可“天马行空”固然,数学老师文采飞扬,简直可以上文科课程了。
但是如此引入数学题,太过于宽泛,天马行空容易使学生浮想联翩,无法驻足,课堂效果一般。
三、创设情境不可为设而设很多教师试图从实际生活入手去创造生动形象的情境,可有时真会让人哭笑不得。
如:“倒数”一课的引入:师:“同学们,在我们生活中有许多物体都可以倒过来,杯子可以倒过来口朝下,如人可以以手倒立,一张人的笑脸图倒过来变成哭相,你也举个例子吗?”生:“衣服可以倒过来挂……”四、情境创设要规避干扰因素再如某教师在浙教版七年级上册“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引入课上,创设了如下教学情境:数学教师走上讲台,播放ppt,出现一个小男孩的照片师:同学们,你们认识这位小朋友吗?生:……(部分学生:老师,这是您)(学生看看很像老师)师:观察真仔细!师:那这位呢?(出现姚明儿时一张照片)生:……师:看不出像谁吗?师:这是篮球明星姚明呀,今天姚明要带领同学们去参加篮球比赛……然后教师就出示了一组有关姚明比赛的得分数据表格,由这些数据统计表延伸到条形统计图的新授课。
当前数学教学的虚假表现及其矫正
当前数学教学的虚假表现及其矫正随着新课程理念的不断推进和深入,当前的数学课堂呈现出一些少见的“迷人景观”:情境创设“花样百出”、生活数学“千姿百态”、合作交流“百家争鸣”、媒体展示“百花齐放”、教学评价“百般呵护”……,所有“壮举”都有“新理念”的坚强“支撑”,都被看作是“新理念”的生动演绎。
可透过“浮华”的表象,审视、反思这些“热闹非凡的场面”,我们却深切地感受到:当前的数学课堂出现了严重的虚假繁荣,缺失了真实和朴实,远离了理性和“数学”!因此,如何理性诠释新课程理念,不让数学课堂“失真”,使当前的数学课程教学与改革朝着更加符合当前的文化氛围和更加有利于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方向发展,已经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不断探索和思考的热门话题。
一、虚假表现之一——情境创设“花样百出”数学新课程标准要求数学教学要让学生在生动现实的情境中体验和理解数学。
于是,在新课程数学教学中,华丽的包装加上精彩的语言,再借助媒体的辅助,情境成了扮美课堂的亮点,成了数学教学华丽的包装。
细细品位有些情境,总让人产生异样的感觉。
例如有位教师在《平行四边形》的教学中,先用课件出示了一幅美丽的森林场景图,然后师生之间展开了如下的对话:师:同学们,在美丽的森林里,住着一个可爱的好朋友。
大家想认识他吗?生:(集体大声地)想!于是,在学生不知教师所指何物时,课件演示:草地上跳出一个绿色“平行四边形”、小兔头上蹦出一个红色“平行四边形”、树叶上冒出一个黄色“平行四边形”、小河边跑出一个蓝色“平行四边形”来……师:大家喜欢这些图形吗?生:(再次集体大声地)喜欢!平行四边形为什么要从森林里跑出来呢?平行四边形需要这么多的颜色来衬托吗?学生真的喜欢这些莫名其妙、眼花缭乱的不速之客吗?静下心来反思,这样的情境除了华丽的外表、虚幻的对话、吸引无意视线外,对于激发学生的有效兴趣、引发学生的问题意识、诱发学生的探究潜力是毫无裨益的。
如果仅仅为了追求时尚的情境而绞尽脑汁地“捏造”情景,使情景创设成了老师带着学生“绕圈子”,令他们云里来、雾里去,结果只能事与愿违,学生什么数学问题都没有发现。
高效课堂的一些假象与解决策略
目前当堂检测情况:
无当堂检测 逐题分析,师生共同完成 学生边看书边做题,做完就结束。
高效课堂检测行为策略
1、要保证训练时间 2、教师务必精心设计习题 3、要注意面向全体、因材施教 4、要强调学生当堂独立完成 5、课堂作业要适度和适量。
木匠与门的故事
一个木匠,造得一手好门,他费了好多时日给自家造了 一个门,他想这门用料实在、做工精良,一定会经久耐用。 后来,门上的钉子锈了,掉下一块板,木匠找出一个钉 子补上,门又完好如初。后来又掉下一个钉子,木匠就又换 上一颗钉子;后来有一个门栓朽了,木匠就又换了一个门栓; 再后来门轴坏了,木匠又换了个门轴……于是若干年后,这 个门虽经无数次破损,但经过木匠的精心修理,仍坚固耐用。 木匠对此甚是自豪,多亏有了这门手艺,不然门坏了还不知 如何是好。 忽然有一天邻居对他说:“你是木匠,你看看你们家这 门!”木匠仔细一看,才发觉邻居家的门一个个样式新颖、质 地优良,而自己家的门却又老又破,长满了补丁。于是木匠 很是纳闷,但又禁不住笑了:“是自己的这门手艺阻碍了自 己家门的发展。”
1、解读《课标》,明确教学目标
2、根据“教学目标”预设“学习目标”
3、设计目标达成的手段、方法和过程 4、特别关注情感目标的达成 5、学习目标的出示要恰当。
假象二:课堂教学中的假问题
问题是课堂教学的中心,课堂教学中的师
生互动是以问题而展开的。所谓的教学问题
是教师根据教学目标的要求编制的,又覆盖
教材内容且认识水平较高的一些问题。它不
学习目标: (1)说明氨基酸的结构特点 (2)解释氨基酸是如何形成蛋白质的 (3)解释蛋白质多样性的原因 (4)说明蛋白质的基本结构和主要功能 (5)认同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
各种生物膜的成分及含量
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陷阱问题设置
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陷阱问题设置小学数学教学是培养学生数学思维和逻辑能力的重要阶段,但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会遇到一些陷阱问题。
这些陷阱问题可能会误导学生,影响他们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教师在设置数学问题时,需要特别注意避免这些陷阱,确保学生能够正确理解和解答问题。
一、数字概念的模糊性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时教师会在问题中模糊数字的概念,比如使用“多”、“少”、“少于”、“多于”等词语,这样会导致学生对问题的理解产生混淆。
教师在设置问题时应该尽量使用具体的数字进行描述,让学生能够清晰地理解问题的意思,从而正确解答问题。
一个常见的陷阱问题是:“小明有一些苹果,小红有5个苹果,小明比小红多几个苹果?”这个问题中就使用了模糊的描述,学生很容易陷入困惑,无法准确理解问题,从而产生错误的答案。
二、运算符号的混淆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运算符号的混淆也是一个常见的陷阱问题。
比如将加法符号“+”和乘法符号“×”混淆使用,会导致学生对问题的理解产生混淆,从而产生错误的答案。
教师在设置问题时,需要特别注意运算符号的使用,确保学生能够准确理解问题,并正确解答问题。
三、问题的歧义性四、问题的智商门槛有时候,教师可能会设置一些智商门槛较高的问题,虽然这些问题可以激发学生的思维,但也可能会导致一部分学生无法理解和解答。
教师在设置问题时,需要根据学生的能力水平和认知特点,选择适当的问题进行教学。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逐步引导他们提高解题能力。
比如可以从简单的问题开始,渐进式地提高难度,让学生逐步适应并提高对数学问题的理解和解答能力。
五、过多的信息有时候,问题中包含了过多的信息,导致学生无法准确提取重要信息,从而影响他们解答问题的效果。
教师在设置问题时,需要特别注意提取问题的核心信息,确保学生能够快速准确地理解和解答问题。
教师还可以通过分析问题和答案的逻辑关系,帮助学生理清思路,准确解答问题。
比如可以通过示例问题引导学生学习问题分析和解答的方法,提高他们的解题能力。
四现象教学模式
四现象教学模式
1.概念介绍:四现象教学模式是一种基于学生主体性和现象学思想的教学方法,旨在通过引导学生发现、观察、分析和解释现象,从而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认知水平。
2.四个阶段:四现象教学模式包括四个阶段,分别是“发现现象”、“观察现象”、“分析现象”和“解释现象”。
3.案例应用:四现象教学模式可以应用于各种学科,例如数学、物理、化学等。
以数学为例,老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现象来发现数学规律,并通过分析和解释现象来深入理解数学的本质。
4.优点总结:四现象教学模式具有以下优点: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激发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能够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知识,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和质量;能够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和创新能力,从而为他们未来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 1 -。
小学数学课堂常见“虚假积极”与“真正积极”面面观
3 2 l
× 2 3
得认识 的欢乐和取得成绩 的欢 乐 , 那么3 . 源 于 生 活 的 课 堂 活 动 引 发 积 极 参 与 教 师 应 设 计 源 于 生 活 的学 习 活 动 ,
“ 像用3 乘一样 , 一位一位地乘 . ” “ 真棒 , 那 该如何乘 呢? 2 乘1 的积应
该写在哪一位上呢?为什么?自己先想
一
想, 然后在小组里说一说. ”
短时的安静过后 , 教室里又开始了 激烈的讨论. 我在桌 间巡 视着 、 聆 听着 ,
不 时 地 加 入 到 讨论 的行 列 中.
常见的“ 真正 积 极 ’ ’ 状 态 及 其 分 析
1 . 有 效 问 题 启 发 积 极 思 维
有点难过. 这是为什么呢? 生: 我想 , 老伯可能以为平均寿命是 7 1 岁, 而他已经7 0 岁了, 只能再活1 年了.
提 问是 教 师促 进 学生 思 维 、评 价 教
学效果 ,以及推动学生实现预期 目标的 基本控制 手段. 有效提 问带来 的是学生
在教“ 认识物 体和图形 ” 第一课 时 ,
动难 度 ,学生 则积极 表现 的现象称 为
“ 人造” 出来 的积 极 .
我课 前让学 生收集 生活 中用来装东 西
的盒 子 , 如牙膏盒 、 可乐 罐 、 粉笔 盒等 ,
数学是一 门思维严谨 、 逻辑 性 强 的 学科 , 因此 , 数 学 课 堂 提 问 的 一 个 基 本
有 数学 ” , 其 活 动参 与 积极 l 生会 自然进 发
的一个重 要原 因是教 师有 意降低 了问 题 的难度 , 目的是让大部分 学生容易 回 答, 并 积极参 与 , 从而 制造课 堂气氛 活 跃 的表象 ,顺 利完成教学任务. 笔者将 这 种 由于教师 人为降 低问题 难度或 活
警惕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假“主体”现象
警惕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假“主体”现象作者:焦守荣来源:《中学生数理化·教研版》2008年第12期随着新一轮课改的不断深入,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教学行为都在发生着重大的改变,学生自主学习的机会增多了,学习的主体性也日益凸显出来.但是笔者认为,部分教师对新课程理念下学生的主体性有着片面和错误的认识,我们必须警惕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的假“主体”现象.一、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失衡一切以学生的主体作用为主.部分教师为了显示对新课改的忠诚,在极力地扮演着“卫士”的角色,一节课变成了学生的“群言堂”,甚至成了“乱言堂”.教师成了毫无目标的组织者和可有可无的旁观者.一切以教师主导作用为主.一些教师为了把自己的意图及时而准确地反映给学生,则详细讲解探究的步骤和方法,讲述自己的心得体会,学生最终会“探究”出什么结果来?在探究的过程中需要注意些什么?会出现哪些问题?他面面俱到,惟恐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出问题,一切为学生包办,学生的小组讨论,合作学习都成为走走过场而已,学生的主体作用一点没有被发挥出来.因此,笔者认为在师生互动的过程中还应当注意寻求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的平衡,要确实创设好一个适合学生自主创新和探索新知的课堂环境,要给学生一个真正的而不是毫无目标地自由讨论、合作学生的时间和空间来.二、教师预设教学情境,唱课堂“单簧剧”一般地,一节课教师在课前准备得愈扎实,这节课成功的可能性就愈大,因此广大教师在课前备教材、备学生,预设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并且在教学过程中忠实地维护着预设的方案.随着新课程的不断深入,课堂教学决不能过分拘泥于固定不变的程序,更不能按照预设的程序,应当随着课堂的不断深入而灵活多变,当课堂上生成的新情境和教师预设的结果不一致时,如果教师还是按照自己所预设好的方案进行教学的话,就必定会扼杀学生的个性思考和创造智慧.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我们并不是排斥教师的课前准备,相反,在新课程理念下,为突出学生的个体思维,就更加要求教师要有应对课堂上出现种种意外的心理准备和能力,要“预设”各种结果,要把有形、静态的预设融入到无形、动态的教学过程当中去,这样才能在教学过程当中做到游刃有余.三、重能力培养,轻知识传授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从传授知识转变为引导学生学会学习,注意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教师仅仅成了学生平等地参与者和合作者,教师传授知识的角色被淡化,教师的权威受到了挑战,使得一些教师不知不觉地产生轻视传授知识的念头,一味地追求学生能力的培养和创新精神.课程改革不论怎样改都不能以轻视知识为代价,不能把以前行之有效的教学原则全盘否定,必须在继承的基础上去发展、去完善,这也符合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如果没有了对课本知识的传授,那么学生能力的发展、情感的体验、素养的提高、价值观的培养统统成为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只有在已有知识的基础的上不断积累,循序渐进,在学习上才会有新的突破,探究和创新才会成为一个可能.能力的提高是在知识获得的基础上才有的,没有了知识的获得,那么能力的提高必将成为“空中楼阁”.“无知者无能”,没有数学知识的人是不可能有数学能力的,一个人不能“数学地”思考和解决问题的主原因是缺乏必要的数学知识,所谓的“隔行如隔山”就是这个道理,有人提出的变过去“以数学知识为中心的教学”为“以数学能力为中心的教学”和“以素质为中心的教学”,这种把知识和能力对立起来的观点如果形成一个气候,必将会对整个数学教育造成一定的危害,会失去我国数学基础教育在国际上的优势地位.四、多媒体教学唱独角,传统教学走幕后有不少教师为了凸显学生的主体作用,活跃课堂气氛,提高教学的吸引力,无节制地运用“多媒体”,有的甚至在上课的时候黑板上不见一个字,也不见拿一支粉笔,还说是为了能够跟上时代,这样看起来确实很时髦,但我觉得在教学过程中还是不要过于时髦的好.有些教师在制作数学课件的过程中,精心设计了精美的画面,动静有致的切入法,再加上配有一段迷人的音乐,让人叹服于教师对课件制作的创意,但学生在跟着教师在课前制作好的屏幕“忙跑”了一节课以后,他到底学到了什么?学生有多少时间去阅读、思考、反馈?学生象征性地思考和表演性地回答都被事先所设计好的屏幕所代替,学生的主体最终从哪里去体现?我们常说计算机辅助教学手段,可是一部分教师为了更多地去利用这个现代化教学工具,为了提高课堂容量,无限制地运用了多媒体,笔者并不是排斥运用多媒体去教学,师生能形成真正的互动的话,也能够成为一节好课.多媒体作为辅助教学手段,如果我们能够做到合理的运用,成为师生互动的有益桥梁,会对教学效果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但是笔者总感觉如果无限制地用下去的话总有些喧宾夺主之意.教学活动是心灵与心灵的碰撞,情感与情感的交流,如果教师在这短短的45分钟的时间内,手拿一支粉笔,和学生面对面,更能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师生的情感体验更为深刻.五、重“问题提出”,轻“双基”训练数学是一门最基础的自然科学,有许多知识不是通过让学生去“解决问题”就能获得的,有些概念必须通过教师的讲解才能让学生清楚,我们不能一味地排斥教师的讲解,不能谈“讲”色变,还应当通过适当的训练才能使“双基”落到实处,这对学生的终身发展是极其重要的,数学教学最主要的还是要把学生的基础打好,使学生主动思维而掌握严肃、本质的数学.因此,还是应当以“双基”为载体,在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形成基本能力和基本态度的过程中,鼓励学生提出问题,提倡在学习过程中学会争论、质疑、讨论,敢于提出问题并勇于表达自己的见解,而不是所有知识的获得都要依靠“问题解决”方显学生的主体性.。
一线教师总结当前教师课堂上的四种怪诞现象
不进课堂不知道!一线教师总结当前教师课堂上的四种怪诞现象都怪自己开始把人家的孩子都当自己的孩子对待,孩子违规犯错该管的就管。
其实,我也就批评几句,有的孩子根本就不在乎多次的提醒和暗示,急眼了老师批评难道都不行?现在为了保护自己,课堂上用手机录像,有时录制自己,但提醒学生,谁再肆无忌惮地说话,不在乎,我可直接点名批评,录像就是证据。
就这样有的孩子还是不怕,还是小声看着我说话。
看看这就是我们的课堂状况,有的视频是直接录制学生,多数孩子就假装学习,但偶尔还是有不怕拍摄的。
有时做练习还是不停地说话,也有被偷偷拍摄下来的。
在家长会上我也提到这点,如果家长不相信老师的话,大家可以看我录制的视频和照片。
有的家长不相信,非说自己孩子很努力了,作业上全是优。
为什么成绩就是上不去?其实最根本的原因是孩子不诚信。
总抄袭作业,造假成风,自己的孩子养成的毛病作为家长自己最清楚不过了,但家长只认成绩不看孩子的诚信品质如何。
这样的家庭能教育出成功的孩子?二、教师为了获得好评奉承学生每天不是宠着就是哄着,有的老师怕得罪那些坏孩子,即使自己不教那学生,学生进办公室都夸几句,让学生美美的走出去,可这样的赞扬现实吗?虚伪到家了。
教师上公开课、或是录课为了达到更好的效果,还要给全班买小食品吃,哄着宠着,不然学生根本就不认真听讲,不好好表现。
三、学生对教师缺“感恩”意识不管老师怎么付出,学生感恩的越来越少。
比如课下的辅导,有的孩子辅导完连声“谢谢老师”都没了。
有时我也暗示或提示一下,有的孩子早已习惯、甚至麻木。
只有几个学习不错的孩子知道老师辅导完说感谢的话。
但还是感觉到目前教育的悲哀。
就这样求着出来的成绩,求着出来的教育,上一届也是我求着学生学习的,将有的学生分别送入了不同的高中和中专,但真正感恩的又有几个?四、学生课堂上违纪肆无忌惮有的学生课间上下楼碰到老师也不主动问候,擦肩而过,严重地缺少礼貌意识。
课堂上更是肆无忌惮地严重违规,不听课也不让别人听,甚至面对面地瞪眼看着老师还在聊天,说笑不止。
数学课堂形式上常见的偏差和误区
数学课堂形式上常见的偏差和误区
我们的课堂上常常忽略了课堂形式对效果的有效性而出现了很多的偏差和误区。
现象一、情景创设“绚丽多姿”,极具观赏性。
而这种多彩的情景干扰了学生知识的学习与思维的发展。
现象二、数学活动为活动而活动,课堂看起来热热闹闹,追求花样的“创新”,而学生的收获却不大,属低效教学。
现象三、学生发散思维后而没有点评,升华。
只局限在方法的多样化。
这点主要表现在计算教学中。
课堂失去“教”的方向,学生失去自我反思、比较、交流、提升的机会。
数学思维停留于原地不动。
现象四、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把学生推向了舞台。
教师却把自己“隐”的看不见,不能及时的“引”导学生使学生走的太远、太偏,得不到及时的纠正。
以上四种现象是课堂常见的偏差和误区。
课堂教学中的四个不等式
课堂教学中的四个不等式作者:季桂菊来源:《新校园·理论(上旬刊)》2012年第01期新课程改革,让我们看到了课堂教学呈现出的可喜变化。
学生的兴趣浓了,学得活了,课堂也更开放了,教师与学生的关系也更融洽了。
但是在这些变化的同时,我们也看到了一些误区,现提出几点供大家参考。
一、运用多媒体教学不等于教学方法先进所谓多媒体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特点,依据教学内容和设计,合理选择和运用现代教学媒体,并与传统教学手段相结合,共同参与教学的全过程,以达到最优化的教学效果。
多媒体教学以图文并茂、声像俱佳、动静皆宜的表现形式,将课堂引入了全新的境界,既有利于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有利于增强学生的感官效应,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深受教师和学生的欢迎。
但是,有的课件设计只注重形式,而忽略了效果,过多的使用声音、视频和图片,对学生的注意力造成了干扰,打断了学生的思维。
其次,多媒体展示的信息量大,内容易于切换,教师要控制把握好切换的速度和节奏,不要照“屏”宣科,要留出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去理解和消化,不要忽视了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造成了师生间情感的缺失。
多媒体教学有许多优势,同时也是一把双刃剑。
我们要从实际出发,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正确看待其利弊,不断探索优化教学过程的新措施,总结出最有效的使用方法,不要认为运用多媒体教学就等于教学方法先进。
二、合作交流不等于放任自流合作交流给学生畅所欲言提供了机会,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个体的思维能力是有限的,而集体的思想意识可能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
通过合作学习,学生不仅可以相互实现信息与资源的整合,不断地完善和扩展自我认知,而且可以学会交往、学会倾听、学会尊重他人。
通过合作学习,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能力得到培养,在学习过程中减轻了压力,增强了自信心,增加了动手实践的机会,培养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教师把合作学习的理念贯彻到了课堂教学中,使课堂教学不断焕发出生机和活力。
数学课堂教学四种“假象”要不得
缮
提出的三维教学 目标 , 然而大量的实践证 明,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考 , 对 问题有 了较为 深入 的认识 , 在 此基 础 上 , 再加 强 学生 之 间 的 的 目标 基本 还停 留在 纸上 , 情感 体 验 还是 一 句 空话 。反 思 上 面 的 交流, 互相取长补短, 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合作。
提 高课 堂教 学效 率 , 促 进 学 生发 展 。 关键 词 : 假 象; 合作 学习 ; 自主探 究 ; 情感 中图分 类号 : C , 6 3 3 文 献标 识码 : A 文章 编号 : 1 0 0 5— 6 3 5 1 ( 2 0 1 3 ) 一l 0 一 O 1 1 3 — 0 1
一
项为 2 = 2 8 + 4 , ……
有的小组默不作声, 可能 自己在想 自己的. 然后汇报学 习成果时 。
教师: ( 未等学生说完 ) 我明白你的意思 , 这样做太麻烦了 , 还 有的小组无人发言, 另一些小组当然也是小权威的的“ 高见” 。 有 其 它方法 吗 ? 评析: 在 新课 程理念 引 领下 , 现 在很 多 教 师 喜欢 小 组合 作 的 学生 2 : 3 天后 是 星 期 三 , 3 天 后 是 星 期 二 , 3 ’天后 是 星期 学习模式, 在课堂中强调学生互帮互助, 这当然是值得欣喜的。 瓣
一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
案例 1 : ( 二项 式定 理 的应 用 教 学 片断 ) 问题 : 今 天是 星 期 日, 3 天后 是 星期 几?
一
三、 小 组 学习 中的“ 假合 作 案例 3 : 课 堂学教 中 , 遇 到 一个 难 度 较大 的 问题 , 于 是 教 师就
( 学生 思考 片刻 后 , 教师 提 问 ) 组织 了小 组合 作学 习。这 时我们会 看 到 这样 的现 象 : 有 的小 组有 学生 1 : 3 1 =9 =( 7+2 ) , 展 开式 最后 一项 为 2 = 个 成员 在权威 的发 言 , 其他 成 员 则在 洗 耳 恭 听 ; 有 的小 组个 别 ( 1 0 2 2+ 2 ) , 展 开式 最 后 一项 为 2 =( 1 0 2 2+ 2 ) ’ , 展 开式 的最 后 学生 在认 真演算 , 其他 人则讨 论较 为 热烈 , 但 似 乎并 未 围绕 主题 ;
课堂教学七大假象
教学内容的确定性和课堂学情的不确定性注定了教育教学过程永远是一个遗憾中的完美,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不断去发现昨天的缺憾,然后在今天的工作中修正过失,弥补缺憾。
【投稿人简介】韩忠玉,山东省潍坊四中校长课堂教学七大假象文/韩忠玉正如金无足赤,准备再充分、组织再严密的课堂教学也难免存在瑕疵,教学内容的确定性和课堂学情的不确定性注定了教育教学过程永远是一个遗憾中的完美,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不断去发现昨天的缺憾,然后在今天的工作中修正过失,弥补缺憾。
常见课堂教学假象:(一)小组学习中的假合作合作交流学习是学生学会交往、学会合作,培养团队精神和竞争意识的有效方式,学生单纯坐在一起的,为了渲染气氛而合作的,或者学生还没有进入探究状态就迅速合作的,以及学生正处于欲罢不能的探究状态时教师突然叫停的,都不是高效课堂需要的合作。
预防策略:不“唯合作而合作”,合作交流应侧重知识的应用性探究;不“唯合作而课堂”,消除无合作不课堂的思维,根据教学内容确定合作交流与否,灵活省却累赘式的合作交流;强化公开课、示范课、优质课评选过程中“课堂教学合作交流环节”的评价分析标准,学会针对教学内容科学评价教学环节中合作交流的当与不当,取与舍,需与求。
有时,没有合作交流的偶尔也是一个永恒的美丽。
(二)学习过程中的假目标高效课堂的目标制定要遵循一定规则:学习内容多少适中,语言表述具体、适宜,关注学生的个别差异,目标出示得体得法等等。
不然就容易造成假目标。
不少人认为,知识容量越大的课堂就越是“高效课堂”。
这个观点值得我们警惕。
譬如语文老师教诗词,在还未读懂文本的情况下,匆匆忙忙链接一大堆与文本或近或远、或密或疏的其他诗词,结果煮了一大锅夹生饭。
开发课程资源的意识是好的,但不是滥开发,不是喧宾夺主,一定要目标明确,恰当有效。
学科之间牵强“综合”常常也偏离目标。
如果音乐老师上《春天在哪里》,只花十余分钟时间教唱,然后花更多时间让学生为春天作画,为春天写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数学课堂教学四种“假象”要不得
————————————————————————————————作者:————————————————————————————————日期:
数学课堂教学四种“假象”要不得-中学数学论文
数学课堂教学四种“假象”要不得
沈恒颜
(睢宁县古邳中学,江苏徐州221241)
摘要:课堂教学中,虽然广大教师对新课程理念有所理解,但还存在偏差和不到位的现象,还存在一些似是而非的“假象”。
如三维目标中的“假情感”,小组学习中的“假合作“,自主学习中的“假自学”等,作为教师要摒弃这些现象,认真理解和实施新课程理念,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促进学生发展。
关键词:假象;合作学习;自主探究;情感
中图分类号:G6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351(2013)-10-0113-01 新课程标准实施以来,广大教师的教育理念有了很大的改变,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成为主要的学习方式,三维教学目标也在广大教育工作者中达成共识,但由于部分教师对新课程理念理解不够透彻,在实际教学中,还存在“穿靴戴帽”的现象,还存在一些似是而非的“假象”,导致课堂效率的低下。
一、三维目标中的“假情感”
案例1:(二项式定理的应用教学片断)问题:今天是星期日,31000天后是星期几?
(学生思考片刻后,教师提问)
评析: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是新课标提出的三维教学目标,然而大量的实践证明,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目标基本还停留在纸上,情感体验还是一句空话。
反思上面的教学片断,教师打断学生的回答,是认为学生所用的方法和自己预设的方法不一致,会导致课堂不能按照预设顺利进行,不能完成预设的教学任务。
教师打断学生的回答,并且未作任何评价,然后推销出自己的“杰作”,事实上会带给学生消及的心理暗示:“我不行”,“没考虑成熟,不能乱讲”,已经严重挫伤了学生的积极性和进取心,对学生的发展是极为不利的。
事实上,学生1的做法是不折不扣的利用二项式定理考察31000被7除的余数,解题思路正确,只是没有注意计算的技巧,教师如果在肯定学生做法的基础上委婉地指出来,引导学生得出简洁的方法,这样就会让学生在一种轻松的氛围中认识自己的不足,同时也保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而学生2的解法,实际上利用了“周期性规律”,教师可能根本就没有想到,教师如果把握这一动态生成,也许它将会成为我们课堂的一个预料之外的精彩之举!
二、自主学习中的“假自学”
案例2(正弦定理新授课):上课伊始,教师布置学生自主学习教材相关内容,
完成如下任务:(1)什么是正弦定理(2)如何证明正弦定理,(3)正弦定理在解三角形中有什么应用。
10分钟后,教师让学生回答上述问题,学生回答非常好,于是就转入到正弦定理应用的上去了。
评析:自主学习是素质教育的灵魂,自主学习更是高效课堂倡导的主要学习方式,课堂上让学生自学是培养自主学习能力的基本方法.看书,是一种自学方式,但是,并不是自学就一定要看书。
对一些适合探究的知识,看书就容易直接看到结论,就不能经历知识产生的过程,学生的收获也就要大打折扣。
在自学过程中要让学生经历由不会到会的过程,体验疑惑的痛苦与顿悟的愉悦的过程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自学。
上述案例中,在10分钟的自学时间里,学生只需要把书上的正弦定理的内容划下了,把正弦定理的其中一种证明方法“看懂了”,就算完成任务了,这显然是“假自学”。
三、小组学习中的“假合作”
案例3:课堂学教中,遇到一个难度较大的问题,于是教师就组织了小组合作学习。
这时我们会看到这样的现象:有的小组有一个成员在权威的发言,其他成员则在洗耳恭听;有的小组个别学生在认真演算,其他人则讨论较为热烈,但似乎并未围绕主题;有的小组默不作声,可能自己在想自己的.然后汇报学习成果时,有的小组无人发言,另一些小组当然也是小权威的的“高见”。
评析:在新课程理念引领下,现在很多教师喜欢小组合作的学习模式,在课堂中强调学生互帮互助,这当然是值得欣喜的。
但是如果像上面的案例,在学生还没有充分理解、思考的情况下进行合作学习,由于学生理解解还不深入,认识还不深刻,小组合作加工整理的结果与所得也是肤浅的、片面的,这样的合作只是为个别优等生提供展示的机会,变教师的“填鸭式”为学生的“填鸭式”,这样
的合作学习只会流于形式。
学生只有先通过独立思考,对问题有了较为深入的认识,在此基础上,再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互相取长补短,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合作。
四、动手实践中的“假操作”
评析:这是一个比较难题目,要有较强的空间想象力,学生动手实验是对的,但条件不行啊,铅笔才多长啊,中点的轨迹才多短啊,怎么能看出是线段,圆弧还是其它曲线呢?即便是弧形,又是朝哪个方向弯曲,圆心又在哪里?这些问题仅凭学生用铅笔和课桌角做实验是根本无法有结果的。
所以这样的动手实践根本就是无效的,虽然动了手,但是这是“无效动手”,是“假操作”。
总之,新课程标准为我们推广了崭新的教学理念,我们首先要做的是积极地学习和深刻的理解这些理念,然后在教学中准确地实施这些理念,才可能避免教学的偏差,避免出现以上貌似新理念的“假象”,才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才能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