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陆漂移说
大陆漂移说是什么是谁提出来的
![大陆漂移说是什么是谁提出来的](https://img.taocdn.com/s3/m/e286a1441fb91a37f111f18583d049649b660ebd.png)
大陆漂移说是什么是谁提出来的大陆漂移假说是解释地壳运动和海陆分布、演变的学说。
亲爱的小伙伴们,大陆漂移说是什么?这个学说最早是谁提出来的呢?下面小编给大家分享关于大陆漂移说资料,我们一起来看一下吧~ 大陆漂移说介绍“大陆漂移”学说是德国气象学家魏格纳于1912年提出的。
“大陆漂移”理论认为,远古时地球上只有一块陆地,包围这块大陆的是一片大洋。
大约2亿年前,大陆开始分裂,之后随地球自转与天体引力开始漂移。
在距今两三百万年前,这些漂移的大陆漂到了今天的位置,形成了现在的七大洲、四大洋的基本面貌。
我们观察地图可以发现,大西洋东岸和西岸的地形犹如被分开的拼图般吻合,这就是“大陆漂移”学说的最直接证据。
大陆漂移说来源1620年英国人弗兰西斯·培根在他提出了西半球曾经与欧洲和非洲连接的可能性。
1668年法国R.P.F.普拉赛认为在大洪水以前﹐美洲与地球的其他部分不是分开的。
到19世纪末﹐奥地利地质学家修斯(Eduard Suess,1831~1914)注意到南半球各大陆上的岩层非常一致,因而将它们拟合成一个单一大陆,称之为冈瓦纳古陆。
1912年阿尔弗雷德·魏格纳正式提出了大陆漂移学说,并在1915年发表的《海陆的起源》一书中作了论证。
由于当时不能更好地解释漂移的机制问题,曾受到地球物理学家的反对。
20世纪50年代中期至60年代﹐随着古地磁与地震学﹑宇航观测的发展﹐使一度沉寂的大陆漂移说获得了新生﹐并为板块构造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大陆漂移说证据海岸线特别是巴西东端的直角突出部分与非洲西岸呈直角凹进的几内亚湾非常吻合。
两岸构造北美洲和非洲﹑欧洲在地层﹑岩石﹑构造上遥相呼应。
例如北美纽芬兰一带的褶皱山系与西北欧斯堪的纳维亚半岛的褶皱山系相对应﹐都属于早古生代造山带﹔非洲南端和南美阿根廷南部晚古生代构造方向﹑岩石层序和所含化石相一致。
相邻大陆特别是大西洋两岸古生物群具有亲缘关系。
如巴西和南非石炭-二叠系的地层中均含一种生活在淡水或微咸水中的爬行类-中龙化石﹐而迄今为止世界上其他地区都未曾发现。
大陆漂移学说的依据
![大陆漂移学说的依据](https://img.taocdn.com/s3/m/45249f56876fb84ae45c3b3567ec102de2bddfc3.png)
大陆漂移学说是一种认为地球上大陆在海洋上漂移的假说。
该学说认为,地球上的大陆在过去的数百万年间一直在缓慢地移动,并且这种移动是由地球内部的物理和化学过程所驱动的。
大陆漂移学说的依据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1.大陆边缘的吻合性:观察地球上的各个大陆,可以发现它们的边缘在某些
地方几乎完全吻合。
这种吻合性表明,这些大陆在过去的某个时刻可能曾经是相连的。
2.地壳上的裂缝和断层:大陆漂移学说认为,地壳上的裂缝和断层是由于地
球内部的物理和化学过程所导致的。
这些裂缝和断层是大陆漂移的重要证据之一。
3.古地磁学证据:古地磁学研究显示,地球的磁场方向在过去的数百万年间
一直在发生变化。
这种变化与大陆漂移的速度和方向相吻合,进一步支持了大陆漂移学说。
4.岩石和化石证据:通过对不同大陆上的岩石和化石进行比较,可以发现它
们之间存在许多相似之处,这表明这些大陆在过去的某个时刻曾经是相连的。
总之,大陆漂移学说是一种解释地球上大陆分布和移动的理论。
虽然该学说在最初提出时存在一些争议,但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研究的深入,越来越多的证据支持了该学说的正确性。
大陆漂移学说
![大陆漂移学说](https://img.taocdn.com/s3/m/638c7726647d27284b735110.png)
(3)冰川证据
(2)地质证据
(3)冰川证据
3、大陆漂移学说的衰退
主要原因:大陆漂移的机制不清楚
4、大陆漂移学说的新证据
(1)古地磁证据 (2)利用电子计算机技术对大陆进行拼合
(1)古地磁证据
(2)利 用电子 计算机 技术对 大陆进 行拼合
大陆漂移学说
大陆漂移学说
1、大陆漂移学说的提出 2、大陆漂移学说的证据 3、大陆漂移学说的衰退 4、大陆漂移学说的新证据
大陆漂移学说
1、大陆漂移学说的提出 1915年 德国 魏格拉 《大陆及大洋的起源》
大陆漂移学说ຫໍສະໝຸດ 欧美世界地图2亿年 来板 块运 动的 再现
2、大陆漂移学说的证据 (1)古生物证据 动植物化石
大陆漂移学说
![大陆漂移学说](https://img.taocdn.com/s3/m/227ddc3fa5e9856a5612605f.png)
大陆漂移假说是解释地壳运动和海陆分布、演变的学说。
大陆彼此之间以及大陆相对于大洋盆地间的大规模水平运动,称大陆漂移。
大陆漂移说认为,地球上所有大陆在中生代以前曾经是统一的巨大陆块,称之为泛大陆或联合古陆,中生代开始分裂并漂移,逐渐达到现在的位置。
大陆漂移的动力机制与地球自转的两种分力有关﹕向西漂移的潮汐力和指向赤道的离极力。
由于潮汐力和离极力的作用使泛大陆破裂,而向西、向赤道作大规模水平漂移,并且向附近移动的活动。
大陆漂移学说以轰动效应问世,却很快在嘲笑中销声匿迹。
虽然魏格纳找到的证据很多,但是如果别人找出一个反对这个科学理论的证据,比如大陆漂移的动力不足,这个学说只能叫做假说,而不是真正的理论。
当人们解释中龙、舌羊齿等古生物的分布时,依然用陆桥说来搪塞,虽然陆桥说显得很荒唐,但是当时人们认为,还有一种理论更加荒唐,那就是魏格纳的大陆漂移学说。
有人开玩笑说,大陆漂移学说只是一个"大诗人的梦"而已。
只有魏格纳还孤独地吟唱着自己的诗篇。
1930年魏格纳第四次深入格陵兰岛考察气象时,不幸长眠于冰天雪地之中,年仅50岁,他的遗体在第二年夏天才被发现。
他离去的早了一点儿,因为德国的一艘科学考察船刚刚从大西洋回国,带来了一个消息,在大西洋中间存在一条很长的洋中脊,那里有巨大的裂谷。
凭着魏格纳广博的学识,他将有可能找到解决大陆漂移动力问题的方案,洋底的移动会提供大陆漂移的线索。
可惜他与这个消息永远地隔绝了。
同许多超越时代的科学家一样,他又出生得早了一点,未能等到他的学说被世人接受的一天。
也许,只有人迹罕至的冰雪大陆,才能理解魏格纳生前的孤独吧。
魏格纳的灵魂被冰封在格陵兰的积雪中,大陆漂移学说则被尘封在图书馆的书架上,无人问津。
北极黄河站:是中国首个北极科考站,2004年7月28日成立。
北极黄河站位于北纬78度55分,东经11度56分,在实际的地理位置上,它处于挪威斯匹次卑尔根群岛(斯瓦尔巴群岛)的新奥尔松地区,是我国继南极长城、中山两站后的第三座极地科考站。
大陆漂移学说 )
![大陆漂移学说 )](https://img.taocdn.com/s3/m/2ac99f5577232f60ddcca1a1.png)
1\大陆漂移学说一.1912年,由德国地理物理学家魏格纳提出。
二.基本内容认为二三亿年前,地球上只有一整块联合古陆。
后来,在地球自转产生的离心力和天体引潮力下,这一联合古陆开始分离,由较轻的硅铝层组成的陆块浮于较重的硅镁层上。
逐渐形成现在的海陆分布。
2\海底扩张学说一. 60年代初,由一些科学家所提出。
20世纪60年代,两位英国海洋地质学家H.H.赫斯(Harry Hess)和R.S.迪茨提出了“海底扩张”的假说。
二. 基本内容认为海岭是新的大洋地壳诞生处,越靠近海岭的岩石越年轻,越远就越古老,呈两侧对称分布。
地幔物质从海岭顶部涌出,冷郄凝结,形成新的大洋地壳。
继续上升的岩浆,将旧的大洋地壳推向两边,当被越推越远的大洋地壳遇到大陆地壳时,便俯冲至大陆地壳之下的地幔中,逐渐熔化而消亡,海底由此得以不断更新和扩张。
3\板块构造学说一. 60年代后期,在海底扩张说的基础上产生的又一种学说。
1965年,加拿大的威尔逊(John Tuzo Wilson,1908~1993)提出了板块构造(plate tectonics)一词,认为地壳由许多坚硬的地壳板块拼结而成,尽管地幔岩浆的热对流是很难侦测的,但只要存在这种对流,就必然要导致地壳板块发生相对运动,板块之间的挤压区就会出现褶皱与山脉,板块之间的拉开区就会出现海沟和海盆。
所谓大陆漂移,实际上只是板块构造运动的表象。
二. 基本内容认为地球岩石圈不是整体一块,可分为六大板块:亚欧板块、非洲板块、美洲板块、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南极洲板块。
板块内部是比较稳定的区域,板块边界是构造活动地带,板块相互碰撞形成山脉、海沟和岛弧等。
大陆漂移学说
![大陆漂移学说](https://img.taocdn.com/s3/m/926264a8ec3a87c24028c499.png)
主讲人:赵先林
大陆漂移说的提出
• 1620年英国人法西斯· 培根在他提出了西 半球曾经与欧洲和非洲连接的可能性。 1668年法国R.P.F.普拉赛认为在大洪水以 前﹐美洲与地球的其他部分不是分开的。 到19世纪末﹐奥地利地质学家修斯﹐E.注 意到南半球各大陆上的岩层非常一致﹐因 而将它们拟合成一个单一大陆﹐称之为冈 瓦纳古陆。
④石炭纪-二叠纪时
• 在南美洲﹑非洲中部和南部﹑印度﹑ 澳大利亚都发生过广泛的冰川作用。这些 地区除南美洲和南极洲外﹐目前都处于热 带或温带地区。与此同时﹐在北半球除印 度以外的广大地区并未找到确切的晚古生 代冰川遗迹﹐相反却见到许多暖热气候的 生物化石。这表明上列出现古冰川的诸大 陆在当时曾相连接﹐为一个统一的大陆。
The end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爱是什么? 一个精灵坐在碧绿的枝叶间沉思。 风儿若有若无。 一只鸟儿飞过来,停在枝上,望着远处将要成熟的稻田。 精灵取出一束黄澄澄的稻谷问道:“你爱这稻谷吗?” “爱。” “为什么?” “它驱赶我的饥饿。” 鸟儿啄完稻谷,轻轻梳理着光润的羽毛。 “现在你爱这稻谷吗?”精灵又取出一束黄澄澄的稻谷。 鸟儿抬头望着远处的一湾泉水回答:“现在我爱那一湾泉水,我有点渴了。” 精灵摘下一片树叶,里面盛了一汪泉水。 鸟儿喝完泉水,准备振翅飞去。 “请再回答我一个问题,”精灵伸出指尖,鸟儿停在上面。 “你要去做什么更重要的事吗?我这里又稻谷也有泉水。” “我要去那片开着风信子的山谷,去看那朵风信子。” “为什么?它能驱赶你的饥饿?” “不能。” “它能滋润你的干渴?” “不能。”爱是什么? 一个精灵坐在碧绿的枝叶间沉思。 风儿若有若无。 一只鸟儿飞过来,停在枝上,望着远处将要成熟的稻田。 精灵取出一束黄澄澄的稻谷问道:“你爱这稻谷吗?” “爱。” “为什么?” “它驱赶我的饥饿。” 鸟儿啄完稻谷,轻轻梳理着光润的羽毛。 “现在你爱这稻谷吗?”精灵又取出一束黄澄澄的稻谷。 鸟儿抬头望着远处的一湾泉水回答:“现在我爱那一湾泉水,我有点渴了。” 精灵摘下一片树叶,里面盛了一汪泉水。 鸟儿喝完泉水,准备振翅飞去。 “请再回答我一个问题,”精灵伸出指尖,鸟儿停在上面。 “你要去做什么更重要的事吗?我这里又稻谷也有泉水。” “我要去那片开着风信子的山谷,去看那朵风信子。” “为什么?它能驱赶你的饥饿?” “不能。” “它能滋润你的干渴?” “不能。”
大陆漂移学说
![大陆漂移学说](https://img.taocdn.com/s3/m/40a68db6760bf78a6529647d27284b73f2423681.png)
§9.1.1 大陆漂移说的提出背景 §9.1.2 大陆漂移说的证据 §9.1.3 大陆漂移说衰落和复活
早在1620年,英国大司法官、 著名的 哲学家F. Bacon (1561-1626)最早注意到 大西洋两侧海岸线的相似性,但在当时未对 这种现象作任何解释。
1858年,法国地理学 家A. P. Snider 根据大西洋 两侧大陆石炭系煤层中植物 化石的相似性,首次编制了 世界第一张大西洋拼合图。
In 1858, geographer Antonio Snider-Pellegrini made his version of how the American and African continents may once have fit together.
●冈瓦纳古陆的发现
Eduard Suess :The Face of the Earth (in German),Das
大陆漂移说的复活—说衰而复兴,然 而致命的大陆漂移机制问题仍然悬 而未决……
☆大陆漂移说的基本观点:
1、全球大陆在古生代晚期曾连接成一体,称为联合 古陆或泛大陆 (Pangaea),围绕联合古陆的广阔海 洋称为联合大洋或泛大洋。
☆大陆漂移说的基本观点:
2、地壳表层较轻的硅铝质大陆块类似于冰山一样漂 浮在较重的硅镁层之上,并发生漂移。 3、由于某种作用力的影响,自中生代开始,泛大陆 逐渐破裂、分离、漂移,形成现代海陆分布基本格局。
§9.1.1 大陆漂移说的提出
大陆漂移说创始人: A. L. Wegener (魏格纳), 1880 生于柏林,柏林大学 获气象学博士学位。
1915年,发表《海陆起源 》(The origin of the continents and oceans), 提出大 陆漂移说 。
正式提出大陆漂移假说的是
![正式提出大陆漂移假说的是](https://img.taocdn.com/s3/m/de79941d366baf1ffc4ffe4733687e21af45ff8b.png)
正式提出大陆漂移假说的是
正式提出大陆漂移假说的是魏格纳。
1912年提出关于地壳运动和大洋大洲分布的假说——“大陆漂移说”。
阿尔弗雷德·魏格纳被称为“大陆漂移学说之父”。
什么是大陆漂移说
大陆漂移假说是解释地壳运动和海陆分布、演变的学说。
大陆彼此之间以及大陆相对于大洋盆地间的大规模水平运动,称大陆漂移。
大陆漂移说认为,地球上所有大陆在中生代以前曾经是统一的巨大陆块,称之为泛大陆或联合古陆,中生代开始分裂并漂移,逐渐达到现在的位置。
大陆漂移的动力机制与地球自转的两种分力有关:向西漂移的潮汐力和指向赤道的离极力。
较轻硅铝质的大陆块漂浮在较重的黏性的硅镁层之上,由于潮汐力和离极力的作用使泛大陆破裂并与硅镁层分离,而向西、向赤道作大规模水平漂移,并且向附近移动的活动。
魏格纳是谁
阿尔弗雷德·魏格纳,1880年11月1日生于柏林,德国气象学家、地球物理学家,1930年11月在格陵兰考察冰原时遇难。
被称为"大陆漂移学说之父"。
阿尔弗雷德·魏格纳,其他汉语译名主要有“艾尔弗雷德·魏格纳”、“阿尔弗里德·威格纳”、“阿鲁夫雷多·魏格纳”和"艾尔弗雷德·韦格纳",简称“魏格纳”,德国地质学家、气象学家,大陆漂移说创立者。
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大陆漂移说简介
![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大陆漂移说简介](https://img.taocdn.com/s3/m/bac3a90caf45b307e87197dc.png)
大陆漂移说简介解释地壳运动和海陆分布﹑演变的学说。
大陆彼此之间以及大陆相对于大洋盆地间的大规模水平运动﹐称为大陆漂移。
大陆漂移说认为﹐地球上所有大陆在中生代以前曾经是统一的巨大陆块﹐称之为泛大陆或联合古陆﹐中生代开始﹐泛大陆分裂并漂移﹐逐渐达到现在的位置。
大陆漂移的动力机制与地球自转的两种分力有关﹕向西漂移的潮汐力和指向赤道的离极力。
较轻硅铝质的大陆块漂浮在较重的黏性的硅镁层之上﹐由于潮汐力和离极力的作用使泛大陆破裂并与硅镁层分离﹐而向西﹑向赤道作大规模水平漂移。
1620年英国人f.培根提出了西半球曾经与欧洲和非洲连接的可能性。
1668年法国r.p.f.普拉赛认为在大洪水以前﹐美洲与地球的其他部分不是分开的。
到19世纪末﹐奥地利地质学家修斯﹐e.注意到南半球各大陆上的岩层非常一致﹐因而将它们拟合成一个单一大陆﹐称之为冈瓦纳古陆。
1912年魏格纳﹐a.l.正式提出了大陆漂移学说﹐并在1915年发表的《海陆的起源》一书中作了论证。
由于不能更好地解释漂移的机制问题﹐当时曾受到地球物理学家的反对。
20世纪50年代中期至60年代﹐随着古地磁与地震学﹑宇航观测的发展﹐使一度沉寂的大陆漂移说获得了新生﹐并为板块构造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泛大陆存在及大陆破裂﹑漂移的证据主要有﹕①西洋两岸的海岸线相互对应﹐特别是巴西东端的直角突出部分与非洲西岸呈直角凹进的几内亚湾非常吻合。
②大西洋两岸的美洲和非洲﹑欧洲在地层﹑岩石﹑构造上遥相呼应。
例如北美纽芬兰一带的褶皱山系与西北欧斯堪的纳维亚半岛的褶皱山系相对应﹐都属早古生代造山带﹔非洲南端和南美阿根廷南部晚古生代构造方向﹑岩石层序和所含化石相一致。
③相邻大陆﹐特别是大西洋两岸古生物群具有亲缘关系。
如巴西和南非石炭-二叠系的地层中均含一种生活在淡水或微咸水中的爬行类──中龙化石﹐而迄今为止世界上其他地区都未曾发现。
又如主要生长于寒冷气候条件下的舌羊齿植物化石广泛分布于非洲﹑南美﹑印度﹑澳大利亚﹑南极洲等诸大陆的石炭-二叠系中。
大陆漂移说
![大陆漂移说](https://img.taocdn.com/s3/m/121b343bf02d2af90242a8956bec0975f565a44a.png)
发展历程
1
提出学说
2
历史分析
3
特点
4
历史著作
5
考察
阿尔弗雷德·魏格纳(1880~1930)在1912年一篇重要的学术论文中提出大陆漂移假说,并且在几年后 (1915)出版的一部专著中加以发展和完善。人们几乎立刻就意识到了这个假说潜在的革命性质,因为它要求对 地理学的全部基础进行重新修订。20世纪20~30年代间,地理学家对大陆运动的观念进行了广泛的讨论,结果, 反对意见几乎是同声一片。因此,魏格纳提出的地球漂移说长期以来处于理论革命阶段,直到50年代中期,不断 发现的新证据才越来越对大陆可能运动的假说有利。但直到20世纪60年代,一场地球科学革命才真正发生。
来源
大陆漂移学说 1620年英国人弗兰西斯·培根他提出了西半球曾经与欧洲和非洲连接的可能性。1668年法 国R.P.F.普拉赛认为在大洪水以前,美洲与地球的其他部分不是分开的。到19世纪末,奥地利地质学家修斯 (Eduard Suess,1831~1914)注意到南半球各大陆上的岩层非常一致,因而将它们拟合成一个单一大陆,称 之为冈瓦纳古陆。1912年阿尔弗雷德·魏格纳正式提出了大陆漂移学说,并在1915年发表的《海陆的起源》一书 中作了论证。由于当时不能更好地解释漂移的机制问题,曾受到地球物理学家的反对。20世纪50年代中期至60年 代,随着古地磁与地震学、宇航观测的发展,使一度沉寂的大陆漂移说获得了新生,并为板块构造学的发展奠定 了基础。
运动理论
漂移假说 运动假说
进一步解释 地质学
大陆漂移ppt课件
![大陆漂移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752313e2d0f34693daef5ef7ba0d4a7303766c44.png)
地层学的证据显示,不同大陆上的地层在地质年代上存在相互对应的关系,这表 明这些大陆曾经是相连的。
地球物理学的证据
重力异常
地球重力场的测量结果表明,不 同大陆上的重力异常存在一定的 关系,这表明这些大陆在地球重 力场中是相互关联的。
磁场异常
地球磁场的研究表明,不同大陆 上的磁场异常存在一定的对应关 系,这表明这些大陆在地球磁场 中是相互关联的。
古生物分布
不同大陆上的古生物分布表明,许多 物种在数亿年前是相连的,随着时间 的推移,这些物种的分布区域发生了 变化,这表明大陆也在移动。
化石记录
化石记录揭示了不同大陆上的生物历 史和演化过程,这些证据表明大陆的 位置在过去与现在有所不同。
地质构造和地层学证据
地质构造
不同大陆上的地质构造表明,许多地壳板块在过去是相连的,随着时间的推移, 这些板块发生了分离或碰撞,导致大陆的位置发生变化。
生物交流与散布
大陆漂移也可能导致不同地区间 的生物交流与散布,使得一些物
种在新的地区繁殖和扩散。
05
大陆漂移学说的未来研究 和发展
新的科学技术的应用
地球物理探测技术
利用先进的地球物理探测技术,如地震波探测、重力测量 等,深入了解地球内部结构和运动,为大陆漂移学说提供 更精确的科学依据。
遥感技术
利用卫星遥感技术,对地球表面进行高精度、大面积的观 测和测量,研究地表形变、板块运动等现象,验证大陆漂 移学说的预测。
数值模拟技术
利用高性能计算机进行数值模拟,模拟地球板块的运动和 相互作用,预测未来板块运动趋势,为大陆漂移学说提供 理论支持。
对大陆漂移学说的进一步研究
古地磁研究
通过对古地磁的研究,了解古代板块位置和运动轨迹,验证大陆 漂移学说的历史记录。
大象版-科学-三年级下册-大陆漂移说
![大象版-科学-三年级下册-大陆漂移说](https://img.taocdn.com/s3/m/caa1524184254b35effd343a.png)
大陆漂移说大陆漂移学说,最初由奥特利乌斯(Abraham Ortelius)在1596年提出,后来德国科学家阿尔弗雷德·魏格纳在1912年加以阐述,中文中“大陆漂移说”、“大陆漂移假说”均指同一概念。
解释地壳运动和海陆分布﹑演变的学说。
大陆彼此之间以及大陆相对于大洋盆地间的大规模水平运动﹐称为大陆漂移。
大陆漂移说认为﹐地球上所有大陆在中生代以前曾经是统一的巨大陆块﹐称之为泛大陆或联合古陆﹐中生代开始﹐泛大陆分裂并漂移﹐逐渐达到现在的位置。
1 基本简介大陆漂移学说最初由奥特利乌斯(Abraham Ortelius)在1596年提出,后来德国科学家阿尔弗雷德·魏格纳在1912年加以阐述,中文中“大陆漂移说”、“大陆漂移假说”均指同一概念。
盆地间的大规模水平运动﹐称为大陆漂移。
大陆漂移说认为﹐地球上所有大陆在中生代以前曾经是统一的巨大陆块﹐称之为泛大陆或联合古陆﹐中生代开始﹐泛大陆分裂并漂移﹐逐渐达到现在的位置。
2 发展历程2.1 提出学说大陆漂移说是阿尔弗雷德·魏格纳(1880—1930)在1912年一篇重要的学术论文中提出来的,并且在几年后(1915)出版的一部专著中加以发展和完善。
人们几乎立刻就意识到了这个假说潜在的革命性质,因为它要求对地理学的全部基础进行重新修订。
20世纪20-30年代间,地理学家对大陆运动的观念进行了广泛的讨论,结果,反对意见几乎是同声一片。
因此,魏格纳提出的地球漂移说长期以来处于我所说的理论革命阶段,直到50年代中期,不断发现的新证据才越来越对大陆可能运动的假说有利。
但直到本世纪(20世纪)60年代,一场地球科学革命才真正发生。
2.2 历史分析历史分析表明,这场地球科学革命结束了长达半个世纪之久的理论革命状态外仅仅是因为人们勉强接受了一整套已处休眠状态或早先被摒弃的观念或理论。
这场科学革命伴随着研究地球的新手段和传播知识的新技术的产生而产生。
04 大陆漂移说
![04 大陆漂移说](https://img.taocdn.com/s3/m/32daf75e77232f60ddcca1c7.png)
2、魏格纳介绍
¾ 魏格纳(Alfred Wegener 1880~ 1930),德国气象学家、地球物理学家。 ¾ 1880年11月1日生于柏林。他先后在 德国最著名的海德尔堡大学、因斯布 鲁克大学和柏林大学学习,师从著名 气象学家柯本,并取得天文学博士学 位。 1919年担任汉堡海洋观象台气象 研究部主任。1915年,魏格纳发表了 论述大陆漂移说的专著——《海陆的 起源》。 ¾ 1930年,魏格纳第三次到格陵兰进行 考察。10月30日,当他在莽莽冰原高 处一个孤独的观测站工作时,心脏病 猝发,不幸殉职,时年仅50岁。
第四章 板块构造学
第一节 大陆漂移说
任务:
掌握:
大陆漂移说的基本论点、主要证据和它的局限性
参阅巫建华教材第五章第一节。
主要内容
一、魏格纳的大陆漂移说 二、大陆漂移说的新证据 三、显生宙的大陆漂移
1、大陆漂移说的由来
●大陆漂移的思想由来已久。 ◆1620年,英国哲学家培根(Bacon)指出,大西洋两岸海岸 线非常相似、吻合,这并不是一种偶然的巧合,但未作解释。 ◆ 1858年,法国地理学家斯奈德(A.Snider)在《地球形成及 其奥秘》一书中,用欧、美两洲古生代石炭系煤层中植物化石 的相似性作为依据,首次提出大西洋两侧大陆能够拼合起来, 提出大陆过去曾经是单一陆块的设想。 ◆1910 年,美国学者泰勒( F.B.Taylor )指出,欧亚、北美和 澳大利亚大陆的移动,是形成环太平洋岛弧和褶皱山系的原因。 ●德国气象学和地球物理学家魏格纳(A.Wegener)将这些简 朴、零散的大陆漂移思想加以发展,在其1912年的《大陆的生 成》和1915年的《The Origin of Continents and Oceans》系 统论述了大陆漂移问题,创建了大陆漂移说。
大陆漂移说
![大陆漂移说](https://img.taocdn.com/s3/m/90c19001e87101f69e31958f.png)
作为对最近这段历史的考察结果,我们现在已经知道,弗兰西斯·培根不是大陆运动观的创立者(马文1973)。他仅是指出非洲和秘鲁西海岸之间有一种大致的吻合。几乎两个世纪之后的亚历山大·冯·洪堡也没有通过认识大西洋两边海岸线之间的相似,从而进一步提出两个大陆曾经是连在一起,以后才分开的。但是,1859年,居住在巴黎的美国人安东尼奥·斯尼德-佩雷格里尼用法文写的名为《创世纪及其未解之谜》这本边缘书中,首次提出了原始大陆分裂和组成部分移动的思想。
主要的证据
①大西洋两岸的海岸线相互对应
②大西洋两岸构造呼应
③相邻大陆
④石炭纪-二叠纪时
⑤现代科学的发展
大陆漂移说的发展历程
提出学说
历史分析
主要特点
历史评述和总结性著作
考察结果
魏格纳的大陆运动理论
海底扩张说
展开
大陆漂移说的提出
1620年英国人法西斯·培根在他提出了西半球曾经与欧洲和非洲连接的可能性。1668年法国R.P.F.普拉赛认为在大洪水以前﹐美洲与地球的其他部分不是分开的。到19世纪末﹐奥地利地质学家修斯﹐E.注意到南半球各大陆上的岩层非常一致﹐因而将它们拟合成一个单一大陆﹐称之为冈瓦纳古陆。1912年阿尔弗雷德·魏格纳正式提出了大陆漂移学说﹐并在1915年发表的《海陆的起源》一书中作了论证。由于不能更好地解释漂移的机制问题﹐当时曾受到地球物理学家的反对。20世纪50年代中期至60年代﹐随着古地磁与地震学﹑宇航观测的发展﹐使一度沉寂的大陆漂移说获得了新生﹐并为板块构造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有人还宣称,奥地利地质学家爱德华·苏斯是大陆漂移说的早期倡导者,正如马文(1973)所指出的,这个看法是完全错误的。但是苏斯在20世纪初确实曾提出最初有两块古生代大陆,“亚特兰蒂斯”(位于北大西洋)和冈瓦纳大陆(在南大西洋)。他把后者命名为冈瓦纳,这是印度中部地区(巩德人居住地)。苏斯像19世纪一些先驱一样,认为我们现在的大陆是更大的原始大陆的遗迹,其碎片已沉没到海底盆地。但他并没有提出原始大陆的分裂过程,因而也就没有建立我们今天所理解的大陆漂移思想(马文1973,58)。
5.1 大陆漂移学说
![5.1 大陆漂移学说](https://img.taocdn.com/s3/m/94fbd116f18583d0496459d6.png)
在洋中 脊处, 发现正 的热异 常值, 而在海 沟处则 为负的 热异常 值。
洋底黑烟囱 400 ℃ 高温
海底平顶火山(Guyot)
磁异常带对称于洋脊 分布,年龄由新到老
1963年 , 英 国 剑桥大学的凡 因 ( Vine) 和 导师马修斯 ( Matthews) 发表了论文 “关于洋脊磁 异常”,正确 地解释了磁异 常条带对称分 布与海底扩张 的关系,吹响 了地学革命的 号角。
大陆漂移说的不足:
①大陆能漂浮吗? 花岗岩的熔点比玄武岩低,如果地温 高至玄武岩岩层熔化并容许大陆漂移的程 度,而花岗岩却依然保持固态浮于其上, 这是违反物理定律的;
②大陆能漂移吗? 即驱动机制问题。魏格纳认为地球自 转的离心力使大陆由高纬度向赤道方向移 动,潮汐力同时使其向西漂移;但计算结 果证明,其驱动力比所需要的小了好几个 数量级,根本不可能推动大陆漂移。
1.海底等时线
根据海底年龄 编制的全球海底扩 张模式图可以看出 大洋中脊与最年轻 的海底吻合。而通 过磁异常条带年龄 的测定可以建立等 时线,从而得到自 洋脊形成以来的年 龄,最老的海底年 龄只有1.7亿年。
(据W.C.Pitman等,1994)
②.证据 洋底年 龄:对 大洋的 认识: 洋底物 质组成 不同于 大陆, 未发现 老于侏 罗纪的 岩石。
海底扩张说证据
• 洋底磁异 常
a. 条带状海底磁异常 基本特征: • 线条状:正反向地 磁条带相间排列, 每一条宽度仅20~ 30公里,长数百到 千公里,异常强度 约400伽玛左右; • 定向性:平行洋脊, 显著定向; • 对称性:以洋中脊 未轴,对称分布; • 全球性。
海底扩张说证据
海底年龄与海底扩张及扩张速率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 古地磁学研究成果
第四章-大陆漂移学说
![第四章-大陆漂移学说](https://img.taocdn.com/s3/m/b8cd89898ad63186bceb19e8b8f67c1cfad6ee04.png)
3、大陆漂移力的问题
大陆是漂浮着的,是什么样的力推动了大 陆漂移?
魏格纳在解决这个问题时的思路是:从运 动的主导方向,寻找大陆漂移驱动力。
3.1 离极力
根据对过去大陆位置的复原,2亿多年前南半球诸 大陆聚在南极附近(并分布着广泛的冰川),以 后逐渐四散,向北漂移。这是一种自极地向赤道 漂移的趋势。
根据记录到的各种不 同波的到达时刻,可以 计算出地下不同深度的 地震波速度。
纵波的传播速度一般是横波的1.7倍
地壳 莫霍面 地幔 古登堡面 地核
硅铝层
硅镁层
1.2 重力和地壳均衡
一个物体不仅受到地心的引力,也受到四 面八方的其他物体,如天花板、墙壁等对它 的吸引。但这些东西的质量与庞大的地球质 量(5.98 x 10 27克)相比是微不足道的。
魏格纳的大陆漂移说至20年代初 期才在世界上广泛地传播开来。
对传统的海陆固定论所把持的地学 界来说,无异在一潭死水中投下了一 块巨石。大陆漂移说在当时引起了轰 动。
在学术会议上,在杂志刊物中,到处都 在议论大陆漂移。许多人在初读魏格纳 这部名著时,无不流露出震惊、激动, 也夹杂着难以置信。在人们心目中一向 是安如磐石的大陆,居然会像船一样漂 浮活动,这实在不可思议,有人甚至说: “这是一位大诗人的梦”。
5、古冰川证据
瑞士动物学家 阿加西斯
(L.Agussiz) 发现冰川移动
冰 碛 岩
石炭纪-二叠纪
6、大陆漂移 学说的诞生
第二节、大陆漂移学的衰败
一、大陆漂移说的消沉 《海陆的起源》在1915年初版;德文 1920年出了第二版;德文 1922年的第三版;德文原著也陆续被译成英、法、
西班牙、日、俄等国文字。20世纪三四十年代曾出过 该书的中译本。1965年商务印书馆出版了新的中译本 《海陆的起源》(李旭旦译),1977年重印发行。
大陆漂移学说
![大陆漂移学说](https://img.taocdn.com/s3/m/c6ad3fd228ea81c758f57835.png)
大陆漂移学说(Continental Drift)大陆漂移学说是有关于地球大陆之间关系的一种假说(hypothesis)。
早在1596年,亚伯拉罕·奥特柳思(Abraham Ortelius)首次提出了这个观点,而对于这个观点我们比较熟悉的则是阿尔弗雷德·魏格纳(Alfred Wegener),他于1912年相对完整地提出了这套假说。
到了二十世纪六十年代,随着板块构造学说(Plate Tectonics)的发展,大陆漂移学说得到了更多的支持。
如果仔细观察一下世界地图,我们会发现非洲和南美洲的海岸线似乎能像拼图一样吻合在一起,早期的科学家们正是发现了这一点,才最终提出了大陆漂移学说。
魏格纳提出在中生代(Mesozoic)地球表面存在一个泛大陆(Pangea),这个超级大陆经过了分裂和两亿多年的漂移形成了现在的海洋和陆地。
除了非洲和南美洲海岸线的“锯齿状吻合”,还有很多其他的证据能支持大陆漂移这个观点。
魏格纳在研究古代气候的时候发现,各个大陆上存在某一个地质时期形成岩石类型出现在现代条件下不该出现的地区。
例如,在南极洲地区出现古珊瑚礁(coral reef)和热带植物(tropical plants)化石(fossil);在赤道(equator)地区发现有古代冰层。
魏格纳还认为,大陆漂移对现代由海洋分隔的各大陆上动物和植物的显著相似性提供了最好的解释。
例如中龙(mesosaurus)这种淡水爬行类动物(reptile),在南美和非洲都能找到;存在于南极洲三叠纪(Triassic period)有许多陆生爬行动物的化石在其他大陆同样存在。
板块构造学(Plate Tectonics)板块构造学说以大陆漂移学说为基础,主要描述了地球岩石圈(lithosphere)的大范围运动。
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初,海底扩张学说(Seafloor Spreading)发展起来了,大陆漂移学说也因此变得更为可信。
大陆漂移
![大陆漂移](https://img.taocdn.com/s3/m/fec0650d844769eae009ed10.png)
魏格纳大陆漂移的证据 3. 地层与构造证据 北美纽芬兰一带的褶皱 山系(阿帕拉契亚造山 带)与西北欧斯堪的纳 维亚半岛的褶皱山系 (加里东造山带)相对 应,都属早古生代造山 带。
加里东-阿帕拉契亚造山带
魏格纳关于大陆漂移的证据 3. 地层与构造证据
魏格纳关于大陆漂移的证据 4. 古冰川证据 石炭纪~二叠纪时在南美洲、非洲南部、印度、澳大利亚、 南极洲都发生过广泛的冰川作用。这些地区除南美洲和 南极洲外,目前都处于热带或温带地区。
Continental Drift
大陆漂移
主要内容
大陆漂移学说的提出 大陆漂移学说的内容 大陆漂移的证据 大陆漂移学说的命运
大陆漂移说的提出 1912年,德国青年天文学家和气象学家魏格纳(Alfred Lothar Wegener)提出了大陆漂移假说。
大陆漂移说的提出 魏格纳1880年出生于柏林。他先后在海德堡大学、因斯布 鲁克大学和柏林大学学习,并取得天文学博士学位。 青年时期的魏格纳对于探索大自然的奥秘有着浓厚的兴趣。 为了能去极地探险,他曾刻苦练习长跑、滑冰和滑雪。
大陆漂移说的提出 1915年,魏格纳又从地理学、 地球物理学、地质学、古生物 学、古气候学和大地测量学等 方面对大陆漂移理论进行了系 统论证,著成《海陆的起源》 一书。
大陆漂移说的提出 1930年,魏格纳第三次到 格陵兰岛进行探险考察。 10月30日,当他在莽莽冰 原高处一个孤独的观测站 工作时,心脏病突发,不 幸殉职,年仅50岁。
魏格纳关于大陆漂移的证据 1.从世界地图上观察到大西洋两岸大陆轮廓的凹凸非常吻 合。魏格纳做了一个简单的比喻:“这就好比一张被撕破的 报纸,不仅能把它拼合起来,而且拼合后的印刷文字和行 列也恰好吻合。”
魏格纳关于大陆漂移的证据 1965年,英国地球物理学 家布拉德(E.G.Bullard) 应用计算机对大西洋两岸 进行拼合,发现最佳方案 并非海岸线,而是海平面 以下915m等深线,其平均 误差小于一个经度。
大陆漂移说名词解释
![大陆漂移说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33c82ce1c67da26925c52cc58bd63186bceb923f.png)
大陆漂移说名词解释
嘿,你知道啥是大陆漂移说不?这可太神奇啦!就好像拼图一样,
大陆曾经是连在一起的巨大板块,然后慢慢漂移开啦!你想想啊,就
像一群小伙伴在操场上玩耍,本来都凑在一起,后来各自跑向不同的
地方。
大陆漂移说啊,是德国科学家魏格纳提出来的哟!他就发现非洲西
岸和南美洲东岸的轮廓特别契合,这不就像是两块原本在一起的拼图
被分开了嘛!这难道不是超级神奇的发现吗?
而且啊,通过对化石啊、地层啊这些的研究,都能找到大陆曾经连
接在一起的证据呢!这就好比你找到了小时候和朋友一起玩耍的照片,那就是你们曾经在一起的证明呀!
大陆漂移说真的是太有意思啦,它让我们对地球的历史有了更深的
了解,也让我们感叹大自然的神奇力量。
所以啊,大陆漂移说真的很
值得我们去好好研究和探索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陆漂移说解释地壳运动和海陆分布﹑演变的学说。
大陆彼此之间以及大陆相对于大洋盆地间的大规模水平运动﹐称为大陆漂移。
大陆漂移说认为﹐地球上所有大陆在中生代以前曾经是统一的巨大陆块﹐称之为泛大陆或联合古陆﹐中生代开始﹐泛大陆分裂并漂移﹐逐渐达到现在的位置。
大陆漂移的动力机制与地球自转的两种分力有关﹕向西漂移的潮汐力和指向赤道的离极力。
较轻硅铝质的大陆块漂浮在较重的黏性的硅镁层之上﹐由于潮汐力和离极力的作用使泛大陆破裂并与硅镁层分离﹐而向西﹑向赤道作大规模水平漂移。
1620年英国人F.培根提出了西半球曾经与欧洲和非洲连接的可能性。
1668年法国R.P.F.普拉赛认为在大洪水以前﹐美洲与地球的其他部分不是分开的。
到19世纪末﹐奥地利地质学家修斯﹐E.注意到南半球各大陆上的岩层非常一致﹐因而将它们拟合成一个单一大陆﹐称之为冈瓦纳古陆。
1912年魏格纳﹐A.L.正式提出了大陆漂移学说﹐并在1915年发表的《海陆的起源》一书中作了论证。
由于不能更好地解释漂移的机制问题﹐当时曾受到地球物理学家的反对。
20世纪50年代中期至60年代﹐随着古地磁与地震学﹑宇航观测的发展﹐使一度沉寂的大陆漂移说获得了新生﹐并为板块构造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泛大陆存在及大陆破裂﹑漂移的证据主要有﹕①西洋两岸的海岸线相互对应﹐特别是巴西东端的直角突出部分与非洲西岸呈直角凹进的几内亚湾非常吻合。
②大西洋两岸的美洲和非洲﹑欧洲在地层﹑岩石﹑构造上遥相呼应。
例如北美纽芬兰一带的褶皱山系与西北欧斯堪的纳维亚半岛的褶皱山系相对应﹐都属早古生代造山带﹔非洲南端和南美阿根廷南部晚古生代构造方向﹑岩石层序和所含化石相一致。
③相邻大陆﹐特别是大西洋两岸古生物群具有亲缘关系。
如巴西和南非石炭-二叠系的地层中均含一种生活在淡水或微咸水中的爬行类──中龙化石﹐而迄今为止世界上其他地区都未曾发现。
又如主要生长于寒冷气候条件下的舌羊齿植物化石广泛分布于非洲﹑南美﹑印度﹑澳大利亚﹑南极洲等诸大陆的石炭-二叠系中。
而这些大陆所在的气候带却不相同。
④石炭纪-二叠纪时在南美洲﹑非洲中部和南部﹑印度﹑澳大利亚都发生过广泛的冰川作用。
这些地区除南美洲和南极洲外﹐目前都处于热带或温带地区。
与此同时﹐在北半球除印度以外的广大地区并未找到确切的晚古生代冰川遗迹﹐相反却见到许多暖热气候的生物化石。
这表明上列出现古冰川的诸大陆在当时曾相连接﹐为一个统一的大陆。
⑤现代科学的发展为大陆漂移提供更直接的证据﹕精确的大地测量的数据证实大陆仍在缓慢地持续水平运动﹔古地磁的资料表明许多大陆块现在所处的位置并不代表它初始位置﹐而是经过了或长或短的运移。
大陆漂移思想是一种活动论﹐它的提出是对固定论的挑战﹐并为板块构造学的建立和发展奠定了基础﹐对地球科学的发展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但大陆漂移的机制问题至今依然没有解决。
大陆漂移说的发展历程大陆漂移说是阿尔弗雷德·魏格纳(1880—1930)在1912年一篇重要的学术论文中提出来的,并且在几年后(1915)出版的一部专著中加以发展和完善。
人们几乎立刻就意识到了这个假说潜在的革命性质,因为它要求对地理学的全部基础进行重新修订。
20世纪20-30年代间,地理学家对大陆运动的观念进行了广泛的讨论,结果,反对意见几乎是同声一片。
因此,魏格纳提出的地球漂移说长期以来处于我所说的理论革命阶段,直到SO年代中期,不断发现的新证据才越来越对大陆可能运动的假说有利。
但直到本世纪60年代,一场地球科学革命才真正发生。
历史分析表明,这场地球科学革命结束了长达半个世纪之久的理论革命状态外仅仅是因为人们勉强接受了一整套已处休眠状态或早先被摒弃的观念或理论。
这场科学革命伴随着研究地球的新手段和传播知识的新技术的产生而产生。
不仅许多地球科学家沿着非传统的路线思考,而且,有不少物理学家也投入了地球科学的研究之中,并做出了伟大的发现。
因此,最终发生的地球科学革命并不仅仅是长期受到抵制的、作为传统观念的一次根本性转变的大陆漂移说的简单复活,而且还创立了新的板块构造理论来描述大陆的漂移说的简单复活,而且还创立了新的板块构造理论来描述大陆的运动。
从某种意义上说,魏格纳的原始理论并未导致一场科学革命,但是,最终的科学革命确实体现了魏格纳理论中大陆运动这一中心思想和把地表分成两类地域(陆地和海底)的观念。
这场革命的一个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处在学科工作中的地理学家普遍意识到他们正在经历一场地球科学革命。
许多科学家撰写文章或专论都强调了考察大陆和地球的思维方式所发生变化的革命性质;他们写出了标题醒目的著作,如《地球科学中的革命:从大陆漂移说到板块构造说》(哈拉姆1973)或《地球科学革命的严峻年代》(格伦1982)。
强调革命性不仅是后来历史性或评论性文章和书籍的特点,也是地球科学革命年代中学术论文的特点。
例如,《科学》杂志中的一篇颇具新意的学术论文(奥普代克1966)的标题是“南海深海岩心的古磁研究”,它的副标题是“确定地球历史事件发生时间的革命方法”。
1970年,在讨论“新的一类错误”期间,J.T.威尔逊声称最近关于地磁逆转的发现构成了地球科学中的“革命”。
在(国际科学联合会理事会的)“上地幔计划”(U.M.P.)的最终报告(1972)中,“U.M.P.实施期间提出的板块构造的统一概念”被说成是地球科学中的一场“革命”(舒利文1974,343)。
20世纪7O年代发表的有关历史评述和总结性著作(主要由母语是英语的科学家著述)所体现的革命意识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这一事实;20世纪60年代大陆漂移和板块构造说为人们所接受是与库恩1962年出版的《科学革命的结构》产生的巨大影响分不开的。
因此,阿兰·考克斯(1973)安东尼·哈拉姆(1973)、乌苏拉·马文(1973)和J.T.威尔逊(1973、1976)在讨论和评述大陆漂移理论的最新发展时都特别提到了库恩。
这场科学革命还由于在其后的十几年间出现了一系列出色的历史著作而引人注目。
这些著作有许多本身就是地球科学家撰写的,其中一些科学家亲自对这场革命做出了根本性的贡献。
作为对最近这段历史的考察结果,我们现在已经知道,弗兰西斯·培根不是大陆运动观的创立者(马文1973)。
他仅是指出非洲和秘鲁西海岸之间有一种大致的吻合。
几乎两个世纪之后的亚历山大·冯·洪堡也没有通过认识大西洋两边海岸线之间的相似,从而进一步提出两个大陆曾经是连在一起,以后才分开的。
但是,1859年,居住在巴黎的美国人安东尼奥·斯尼德-佩雷格里尼用法文写的名为《创世纪及其未解之谜》这本边缘书中,首次提出了原始大陆分裂和组成部分移动的思想。
有人还宣称,奥地利地质学家爱德华·苏斯是大陆漂移说的早期倡导者,正如马文(1973)所指出的,这个看法是完全错误的。
但是苏斯在20世纪初确实曾提出最初有两块古生代大陆,“亚特兰蒂斯”(位于北大西洋)和冈瓦纳大陆(在南大西洋)。
他把后者命名为冈瓦纳,这是印度中部地区(巩德人居住地)。
苏斯像19世纪一些先驱一样,认为我们现在的大陆是更大的原始大陆的遗迹,其碎片已沉没到海底盆地。
但他并没有提出原始大陆的分裂过程,因而也就没有建立我们今天所理解的大陆漂移思想(马文1973,58)。
一个更能说明问题的例子是美国地质学家F.B.泰勒。
他在1910年发表了长篇论文,首次提出了一个具有内在逻辑性的、连贯一致的假说,这个假说包含了某种我们今天所理解的大陆漂移说的成份(哈拉姆1973,3)。
这个假说最早是在1898年出版的一本小册子中阐述的,但泰勒的理论主要是依据天文学,而不是地理学或地质学。
他假设很久以前地球俘获了一颗彗星,它后来成了今天的月亮。
这场天文学事件增大了地球的旋转速度,产生了更大的潮汐力,这两种作用的合力将大陆从极地拉开。
在他1910的论文中以及后来的出版物中,泰勒用地质学证据(爱尔德雷季1976,271)进一步完善了他的大陆运动的论点,但是这些没有引起地质学界的普遍重视(马文1973,63-64)。
1911年,另一位美国人,H.B.贝克尔指出,存在一种由宇宙力包括太阳系行星的摄动引起的大陆移动(同上,65)。
当魏格纳出版他的著作时,他总结了许多前人的工作,有一段详细讨论了泰勒的贡献。
但是魏格纳两次宣称他“仅仅是在漂移理论的基本轮廓已经形成时,才了解到泰勒所做的这些工作”(同上,8-10)。
在这部著作的最后一版(1962中,魏格纳在历史回顾部分中又加上了一些新的人名。
他在这一版中写道:“我还在F.B.泰勒1910年的著作中发现了与我的理论非常相似的观点”。
魏格纳的大陆运动理论地质学家和地球物理学家开始对大陆漂移假说进行认真的讨论是在A.魏格纳的著作出版以后。
从所受的教育和个人职业看,魏格纳并不是一个地质学家,而是天文学家和气象学家(他的博士论文是天文学史方面的),魏格纳的学术生涯先是在马尔堡谋得了一个天文学和气象学的职位,后来在格兰兹获得了一个气象学和地球物理学教授的职务(1924-1930),在二、三十岁时,他一直在格陵兰进行气象考察。
1930年,在第三次探险时,他献出了生命。
按照曾与魏格纳一起进行第一次考察的劳格·科赫的说法,大陆漂移思想是魏格纳在观察海水中冰层的分解时形成的。
但是魏格纳自己只是说,大约是在1910年的圣诞节期间,他突然被大西洋两边海岸极度的相似和吻合所震惊,而这一点启发他思考大陆横向运动的可能性。
很明显,魏格纳当时并没有认真地看待这一思想,反而认为“这是不可能的”而放弃了(魏格纳1924,5;1962,1)。
但他确实在第二年秋天开始建立他的大陆运动假说。
他说他当时“相当偶然地”读到了“一篇描述非洲和巴西古生代地层动物相似性的文献摘要”(马文1973,66)。
在这篇摘要中,大西洋两岸远古动物化石的相同或相似被用来证明当时非常流行的、非洲和巴西之间存在陆桥的说法。
例如,蛇很显然不能渡过浩瀚的大西洋。
因此,在南大西洋两岸发现同样的或十分相似的蛇化石,就证明很久以前的南美洲和非洲之间存在一条陆路通道的可能性是相当大的。
如果换一种相反的解释,即假设在这两个地区的大部分土地上存在极其相似但又是相对独立的生物进化过程,而这是完全不可能的。
魏格纳对化石的相似性的印象非常深刻,但他不同意这两块大陆曾由某种形式的陆桥或由现已沉没的大陆联结起来的假说。
因为这些假设需要进一步对这些陆地或陆桥的沉没或崩解做出解释,而对于这些不存在任何科学证据。
当然,大陆之间确有陆桥存在,如巴拿马地峡和曾存在过的白令地峡,但没有真正可靠的证据证明古代跨越南大西洋的陆桥。
作为一种替代性的理论,魏格纳把他早年关于大陆漂移的可能性的思想重新发掘出来,并且按照他的说法,把原来纯粹是“幻想的和非实际的”、“没有任何地球科学意义的、只是一种拼图游戏似的奇思异想,上升有效的科学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