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陆漂移说简介
《漂移的大陆》 知识清单
《漂移的大陆》知识清单在我们生活的这个广袤地球上,大陆并非一直固定在其所处的位置,而是经历着缓慢而持续的漂移。
这种大陆漂移的现象,是地球科学中一个极为重要的课题,蕴含着丰富而令人着迷的知识。
一、大陆漂移的发现历程大陆漂移的概念并非一蹴而就,而是经过了众多科学家的不懈探索和研究。
早在 1620 年,英国人培根就已经注意到了非洲西海岸和南美洲东海岸在形态上的吻合性。
然而,这一发现当时并未引起足够的重视。
直到 1912 年,德国科学家魏格纳正式提出了“大陆漂移说”。
他通过对大西洋两岸的地质构造、古生物化石以及气候等方面的对比研究,认为在远古时期,地球上的大陆原本是一个整体,后来逐渐分裂并漂移到现在的位置。
魏格纳的学说在当时引起了巨大的轰动,但也遭到了很多质疑和反对。
因为在那个时代,人们对于地球内部的结构和动力机制了解甚少,无法解释大陆漂移的动力来源。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特别是地球物理学、地质学和古生物学等领域的研究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证据支持了大陆漂移的观点。
二、大陆漂移的证据1、地质构造的吻合大西洋两岸的许多地质构造,如山脉、褶皱带等,在形态和走向方面呈现出明显的连贯性。
例如,非洲的阿特拉斯山脉与南美洲的安第斯山脉,它们的地质特征和岩石类型有着惊人的相似性。
2、古生物化石的分布在不同大陆上发现了相同或相似的古生物化石。
比如,一种名为“中龙”的淡水爬行动物化石,在巴西和南非都有发现,而中龙是无法跨越海洋进行迁徙的。
这表明在远古时期,这些大陆曾经是连接在一起的。
3、气候证据在一些大陆上发现了明显不符合其当前地理位置的气候遗迹。
例如,在南极洲发现了煤炭资源,而煤炭的形成需要温暖湿润的气候条件,这说明南极洲曾经位于更靠近赤道的温暖地区。
4、岩石年龄和类型通过对不同大陆岩石年龄和类型的研究,可以发现它们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关联。
例如,在非洲和南美洲的某些地区,发现了相同年代和类型的岩石。
三、大陆漂移的动力机制大陆漂移的动力来源是一个复杂的问题,目前主要有以下几种理论:1、地幔对流说地幔中的物质在热对流作用下不断运动,带动着上部的岩石圈板块发生移动。
大陆漂移说内容
大陆漂移说内容
大陆漂移说是20世纪的一个前沿理论,由德国地质学家威廉·爱德华·斯坦德提出,其最初的形式乃是1912 年由阿尔弗雷德·凡贝尔研究时发现的地质学发现,并全面修正于1915 年。
它建立在拉丁语“Lex Parsimoniae”(节能法则)原则的基础上,即“最简单的解决办法是正确的解决办法”。
根据大陆漂移说,地球上的大陆曾经被拼接成大陆板块,在其中贝特斯塔(Bethostate)在表面上形成大多数的大陆,其中包括今天的美洲、欧洲、非洲、东亚和澳大利亚,这些大陆板块按照一定间隔移动洋面。
研究发现,洋面上经常出现火山活动,大陆板块在活动时会推移和撞击,导致洋岩和新生洋岩在洋面上形成特定的地貌景观。
据大陆漂移说,大陆板块會概率的漂移而形成的地貌的轉變,是形成地图的重要依據;它还解释了大陆构造、多样性等地质格局和环境变化的形成以及近期的活动模式。
大陆漂移的新发现激起了科学界的浪潮,从而使现今的地球物理研究取得巨大进步。
其理论更使得地球科学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在整理考证地质学发展歷史和走向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大陆漂移说不仅受到各界的关注和研究,其解释地球上不同大陆之间的关系也对其他地球科学领域提出了新的问题,激发了对这些问题的研究。
它无疑会为地质学研究提供新的理论和新的方法,使得地质学研究的视野更完整、更全面。
大陆漂移
阿尔弗雷德· 魏格纳简介
• 魏格纳是德国气象学 家、地球物理学家、 天文学家,大陆漂移 说的创始人。 • 1880年11月1日生于柏 林,1930年11月在格 陵兰考察冰原时遇难。 • 1910年提出“大陆漂移说的证据
• ①大西洋两岸的海岸线相互对应特别是巴西东 端的直角突出部分与非洲西岸呈直角凹进的几 内亚湾非常吻合。 • ②大西洋两岸构造呼应美洲和非洲﹑欧洲在地 层﹑岩石﹑构造上遥相呼应。例如北美纽芬兰 一带的褶皱山系与西北欧斯堪的纳维亚半岛的 褶皱山系相对应﹐都属早古生代造山带﹔非洲 南端和南美阿根廷南部晚古生代构造方向﹑岩 石层序和所含化石相一致。
海底扩张学说的证据
• • • • • • • • 海底火山 海底地热流异常„ 负重力异常带 洋底沉积物厚度和年龄 „ 洋壳年龄 贝尼奥夫带 „ 对称的磁异常条带 „ 转换断层
转换断层 海底磁异常 深海钻探结 果并列为海底扩张说的三项关键 证据!!!
板块构造学说(Plate Tectonics)
海底扩张学说的基本思想
• 地幔内存在热对流,洋中脊下的高温上升 流 • 涌出的地幔物质冷凝形成新的洋底,先期 形成的洋壳被 不断向外对称地推移使中脊 保持 隆起并有地幔物质不断涌出 • 洋壳至海沟-岛弧受阻于陆壳而俯冲下沉、 融熔于地 幔,洋壳达到新生和消亡的消长 平衡。新洋壳从洋中脊推 移到海沟大约需 要2~3亿年的时间
同位素测年的创始人——英国的霍尔姆斯 (Holmes)于1928年提出了地幔对流说
地幔下层物质因受热膨胀而上升,地幔上层物质因温 度低密度大而下降,两者构成封闭式循环流动。在对 流的早期阶段,上升的地幔流到达原始大陆中心部分, 就分成两股,并朝相反方向流动,从而将大陆撕破, 并使分裂的大陆块体随地幔流漂移。裂解的陆块之间 便形成海洋。上升的地幔流因减压而熔融,变成岩浆, 岩浆冷凝后构成洋底盒岛屿。地幔流的前缘碰到从对 面来的另一地幔流时,就会变成下降流,从而牵引大 陆块体向下运动,并使大陆边缘挤压褶皱。当对流停 止时,褶皱体因均衡作用而上升,形成山脉。与此同 时,地幔流也把洋底的玄武岩往下拖曳,并形成海渊, 即海沟。
大陆漂移说基本内容
大陆漂移说基本内容
大陆漂移说是一种以地质学家德国教授斯特里格提出的在1858年,暗示地壳由平台和洋壳组成,并由其漂移至现今的论点而得名的理论。
斯特里格在他的科学著作《地质论》(“The Origin of Continents and Oceans)中首先提出了大陆漂移论:“大陆可能是通过外力和内力改变地球表面,而岛屿可能沉积或改变,并由此产生,而不是被固定的板块。
”根据大陆漂移说,海洋地壳能够运动,向南和北滑动,形成现今有效的构造,同时,大陆也在漂移分布。
大陆漂移理论被斯特里格所推崇,被他的后人们以不断的研究发现证明,但也有一些其他的理论,被提出来反驳斯特里格的理论。
两个最突出的理论是:英国地质学家伯特兰(Alfred Wegner)提出的洋水上升说和美国地质学家和水文学家塞费罗(J.T.Jones)提出的地震移动说。
然而,随着历史的发展,海洋学家们发现当今的大陆仍在延续斯特里格的理论:大陆的板块仍在漂移着,不断的侵蚀,堆积和重组,并不断的融合,形成今天地球表面的复杂构造。
斯特里格的理论也让地质学家们继续探讨地壳的特性,了解海洋和大陆是如何形成的,以及如何通过扩大或缩小传递能量,所以理论可以继续让学者深入思考和探讨未来地球演变和现今地质变化的趋势。
总之,大陆漂移说仍是一个重要的地质学理论,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地球的运动,有助于地球科学家继续探索地球形态变化,它也为我们地球新的地质发现和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和支持。
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大陆漂移说简介
大陆漂移说简介解释地壳运动和海陆分布﹑演变的学说。
大陆彼此之间以及大陆相对于大洋盆地间的大规模水平运动﹐称为大陆漂移。
大陆漂移说认为﹐地球上所有大陆在中生代以前曾经是统一的巨大陆块﹐称之为泛大陆或联合古陆﹐中生代开始﹐泛大陆分裂并漂移﹐逐渐达到现在的位置。
大陆漂移的动力机制与地球自转的两种分力有关﹕向西漂移的潮汐力和指向赤道的离极力。
较轻硅铝质的大陆块漂浮在较重的黏性的硅镁层之上﹐由于潮汐力和离极力的作用使泛大陆破裂并与硅镁层分离﹐而向西﹑向赤道作大规模水平漂移。
1620年英国人f.培根提出了西半球曾经与欧洲和非洲连接的可能性。
1668年法国r.p.f.普拉赛认为在大洪水以前﹐美洲与地球的其他部分不是分开的。
到19世纪末﹐奥地利地质学家修斯﹐e.注意到南半球各大陆上的岩层非常一致﹐因而将它们拟合成一个单一大陆﹐称之为冈瓦纳古陆。
1912年魏格纳﹐a.l.正式提出了大陆漂移学说﹐并在1915年发表的《海陆的起源》一书中作了论证。
由于不能更好地解释漂移的机制问题﹐当时曾受到地球物理学家的反对。
20世纪50年代中期至60年代﹐随着古地磁与地震学﹑宇航观测的发展﹐使一度沉寂的大陆漂移说获得了新生﹐并为板块构造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泛大陆存在及大陆破裂﹑漂移的证据主要有﹕①西洋两岸的海岸线相互对应﹐特别是巴西东端的直角突出部分与非洲西岸呈直角凹进的几内亚湾非常吻合。
②大西洋两岸的美洲和非洲﹑欧洲在地层﹑岩石﹑构造上遥相呼应。
例如北美纽芬兰一带的褶皱山系与西北欧斯堪的纳维亚半岛的褶皱山系相对应﹐都属早古生代造山带﹔非洲南端和南美阿根廷南部晚古生代构造方向﹑岩石层序和所含化石相一致。
③相邻大陆﹐特别是大西洋两岸古生物群具有亲缘关系。
如巴西和南非石炭-二叠系的地层中均含一种生活在淡水或微咸水中的爬行类──中龙化石﹐而迄今为止世界上其他地区都未曾发现。
又如主要生长于寒冷气候条件下的舌羊齿植物化石广泛分布于非洲﹑南美﹑印度﹑澳大利亚﹑南极洲等诸大陆的石炭-二叠系中。
魏格纳大陆漂移学说故事简介
魏格纳大陆漂移学说故事简介魏格纳大陆漂移学说是德国地质学家阿尔弗雷德·魏格纳于20世纪初提出的一种地质学理论,该理论认为地球的陆地表面并非固定不变,而是在漫长的时间尺度上发生着漂移和重塑的过程。
1905年,魏格纳首次发表了他的漂移学说,但遭到了当时地质学界的强烈反对。
然而,在几十年后的20世纪60年代,当其它一些证据相继浮出水面时,漂移学说才开始逐渐被接受并广泛应用于地质学研究。
按照魏格纳的理论,地球表面有一个大陆板块和一个洋底板块组成。
通过地质演化的过程,这些板块可以在地球的表面上不断移动和漂浮。
在这个过程中,板块之间的相互作用会形成弧状的山脉、深海沟、火山活动和地震等现象。
大陆漂移的机制可以分为两种:脊脊欄漂移和俯冲俯冲隆起。
脊脊欄漂移发生在中洋脊的区域,当新的岩浆从地幔上升并涌出地表时,两个板块之间会形成新的海底地壳,推动已有的地壳向两侧扩张。
而俯冲俯冲隆起则发生在弧形的洋沟与大陆之间,当洋底板块向下俯冲并和大陆板块碰撞时,在板块边界处堆积形成隆起的山脉。
魏格纳的大陆漂移学说对地质学家们的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来解释地球表面的形态和构造,也为解释地震、火山喷发和山脉形成等现象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持。
此外,漂移学说也揭示了地球的动态性,让人们开始思考地球内部的构造和作用机制。
然而,漂移学说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例如没有提供具体的推动机制,也没有解释充分的证据支持大陆漂移的存在。
直到20世纪60年代,海底扩张和构造板块漂移理论的提出,才填补了漂移学说的这些空白。
尽管魏格纳大陆漂移学说并非完美无缺,但它为地质学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思路和启示,以及对理解地球的演化历程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通过不断完善和发展,漂移学说为我们揭示了地球内部的奥秘,也为未来的地质学研究铺平了道路。
大陆漂移ppt课件
地层学的证据显示,不同大陆上的地层在地质年代上存在相互对应的关系,这表 明这些大陆曾经是相连的。
地球物理学的证据
重力异常
地球重力场的测量结果表明,不 同大陆上的重力异常存在一定的 关系,这表明这些大陆在地球重 力场中是相互关联的。
磁场异常
地球磁场的研究表明,不同大陆 上的磁场异常存在一定的对应关 系,这表明这些大陆在地球磁场 中是相互关联的。
古生物分布
不同大陆上的古生物分布表明,许多 物种在数亿年前是相连的,随着时间 的推移,这些物种的分布区域发生了 变化,这表明大陆也在移动。
化石记录
化石记录揭示了不同大陆上的生物历 史和演化过程,这些证据表明大陆的 位置在过去与现在有所不同。
地质构造和地层学证据
地质构造
不同大陆上的地质构造表明,许多地壳板块在过去是相连的,随着时间的推移, 这些板块发生了分离或碰撞,导致大陆的位置发生变化。
生物交流与散布
大陆漂移也可能导致不同地区间 的生物交流与散布,使得一些物
种在新的地区繁殖和扩散。
05
大陆漂移学说的未来研究 和发展
新的科学技术的应用
地球物理探测技术
利用先进的地球物理探测技术,如地震波探测、重力测量 等,深入了解地球内部结构和运动,为大陆漂移学说提供 更精确的科学依据。
遥感技术
利用卫星遥感技术,对地球表面进行高精度、大面积的观 测和测量,研究地表形变、板块运动等现象,验证大陆漂 移学说的预测。
数值模拟技术
利用高性能计算机进行数值模拟,模拟地球板块的运动和 相互作用,预测未来板块运动趋势,为大陆漂移学说提供 理论支持。
对大陆漂移学说的进一步研究
古地磁研究
通过对古地磁的研究,了解古代板块位置和运动轨迹,验证大陆 漂移学说的历史记录。
大陆漂移学说的起源、依据及演进.doc
大陆漂移学说的起源、依据及演进2020年4月大陆漂移学说的起源、依据及演进本文关键词:演进,漂移,学说,起源,大陆大陆漂移学说的起源、依据及演进本文简介:摘要:二十世纪时期,板块构造学说的产生对地质学发展来说是一场意义重大的学术革命,造成这场革命在全球范围内席卷的源头便是大陆漂移学说的提出。
随着声纳、磁力计在地质学界的广泛应用,通过对海底地形、海底磁场极性、岩石年龄的分析为解释了大陆漂移学说中陆地是怎样的移动;大陆漂移学说为研究地球变迁奠定了理论基础大陆漂移学说的起源、依据及演进本文内容:摘要:二十世纪时期,板块构造学说的产生对地质学发展来说是一场意义重大的学术革命,造成这场革命在全球范围内席卷的源头便是大陆漂移学说的提出。
随着声纳、磁力计在地质学界的广泛应用,通过对海底地形、海底磁场极性、岩石年龄的分析为解释了大陆漂移学说中陆地是怎样的移动;大陆漂移学说为研究地球变迁奠定了理论基础。
关键词:大陆漂移学说;起源;支持证据;发展;思考自从大陆漂移学说这一理论被提出后,便在欧美国家引发了巨大争议。
当时,由于人们对地球外层构造特征的认识程度有限,之前的地质构造发展成果难以为大陆漂移学说提供理论依据,因而受到很多学者的质疑和排斥。
直到二十世纪中期古地磁学、海洋地质学、深海测深技术的发展,才为大陆漂移学说奠定了坚实基础,从而演化成为如今板块构造学说中的关键组成部分。
一、大陆漂移学说的起源1912年,德国气象学家魏格纳第一次提出大陆漂移学说,后人称为魏格纳猜想,从此由一张世界地图引发猜想在欧美地质学界引起激烈的辩论,大多数学者对此都持反对态度。
但魏格纳却依旧坚持自己的观点,他跨学术领域,潜心研究古生物、地质等学科知识,并先后两次去格陵兰岛进行实地考察,收集大陆漂移的证据,得出格陵兰岛以每年lm的速度在缓慢漂移。
三年后,魏格纳整理出版了《海陆的起源》一书,该书中指出现阶段人们所认识的亚洲、欧洲、美洲、非洲、南极洲级澳大利亚在遥远的古代是一块完整的陆地板块,后来在离心力和潮汐作用下,大约2亿年前,这个完整的板块出现了分离。
地球大陆漂移学说
地球大陆漂移学说地球大陆漂移学说是指地球表面不同的大陆板块不断地漂移、碰撞和合并的一种理论。
它是基于许多地质学家和地理学家在19世纪中期至20世纪初期的研究和观察,发现大陆与大洋的形态、构造和地质特征不同,并且它们的位置不是静止的,而是随着时间不断地移动和变化。
这一理论破解了地理学上长期以来存在的谜团,如大陆断裂、火山活动、地震等,成为自然科学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
一、大陆漂移理论的起源大陆漂移理论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620年,法国数学家费马在他的《附注》中写到:“如果我们把地球自身的自转意识在考虑,我们会发现南美洲和非洲的海岸线形状非常相似,他们好像曾经属于同一个部分,后来被大海所分开。
”这段话提出了大陆漂移的想法,但仍没有被证实。
19世纪中期,地质学家赫尔曼·平克认为,大陆与大洋底部的地壳有所不同,他提出了地球上只有两种类型的地壳,“大陆地壳”和“地洋地壳”,并且认为地球还像一个巨大的纸屑一样,这些大陆地壳在地球表面漂移而形成现在的大陆之间的格局。
但他没有证明这个想法。
20世纪初期,德国气象学家阿尔弗雷德·韦格纳在其著名的《大陆漂移》一书中提出了大陆漂移理论,这一理论被认为是现代地质学和地理学的里程碑。
韦格纳首先注意到大陆和大洋的地质特征不同。
他分析了南美洲、非洲、南极洲和印度洋东岸的地质数据,发现了明显的证据,表明它们曾经属于同一个部分。
例如,相同类型的岩石、同种化石和地形的相似性。
他认为,在古代有一超级大陆名为“瑞士兰地”,后来它分裂成不同的洲,通过漂移运动移动到他们现在位置。
二、大陆漂移的证据1.地形和海底形貌地形和海底形貌是大陆漂移的证据之一。
地球上的河流和海洋的沉积物是证明过去曾经存在的岩石和地形的最好记录。
例如,南美洲和非洲的海岸线,形状非常相似,还有南极洲与南美洲、澳大利亚和印度洋岸的连接。
这些都支持着韦格纳的大陆漂移理论,表明它们在某个时期曾经是一个大陆。
2.岩石和地球化学证据古生物学家研究了岩石中化石和地球化学证据,发现了大量的证据表明一些大陆都共享着相同的地球化学物质,最初它们可能被分割成不同的大陆。
《漂移的大陆》 知识清单
《漂移的大陆》知识清单在我们生活的这个广袤地球上,大陆并非一直固定在它们现在所处的位置,而是在漫长的地质历史中不断漂移。
这种大陆漂移的现象是地球科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不仅改变了我们对地球的认识,也对许多自然现象和生命的演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接下来,让我们一起走进“漂移的大陆”这个神奇的领域,了解其中的关键知识。
一、大陆漂移的提出大陆漂移的概念最早由德国科学家阿尔弗雷德·魏格纳在 20 世纪初提出。
魏格纳在观察世界地图时,发现非洲西海岸和南美洲东海岸的轮廓十分相似,就像两块可以拼合在一起的拼图。
他还注意到,在这些大陆上,古生物化石和地层分布等方面也存在着许多相似之处。
基于这些观察和思考,魏格纳大胆地提出了大陆漂移假说。
然而,在当时,魏格纳的假说并没有被广泛接受。
一方面,由于缺乏足够的证据支持;另一方面,当时的科学界对于地球内部的结构和作用机制了解有限,难以解释大陆漂移的动力来源。
二、大陆漂移的证据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越来越多的证据支持了大陆漂移的观点。
1、古生物证据在不同的大陆上,发现了相同或相似的古生物化石。
例如,在南美洲、非洲、南极洲和澳大利亚等地,都发现了中龙的化石。
中龙是一种只能在淡水环境中生活的爬行动物,它不可能跨越海洋迁徙。
这表明这些大陆在过去曾经是连接在一起的。
2、地层和岩石证据在不同的大陆上,发现了相同地质年代和类型的地层和岩石。
例如,在非洲和南美洲,都有相同类型的古老结晶岩。
3、冰川遗迹证据在南半球的多个大陆上,发现了相同类型和分布的冰川遗迹。
这表明这些大陆在过去曾经处于相同的纬度,经历了相同的气候条件。
4、地质构造证据大陆边缘的地质构造具有相似性。
例如,非洲和南美洲的海岸线在地质构造上可以相互衔接。
三、大陆漂移的动力机制经过多年的研究,科学家们提出了多种关于大陆漂移的动力机制理论。
1、地幔对流说地幔中的物质由于温度和密度的差异,会产生对流运动。
这种对流运动可能会带动上部的岩石圈板块运动,从而导致大陆漂移。
大象版-科学-三年级下册-大陆漂移说
大陆漂移说大陆漂移学说,最初由奥特利乌斯(Abraham Ortelius)在1596年提出,后来德国科学家阿尔弗雷德·魏格纳在1912年加以阐述,中文中“大陆漂移说”、“大陆漂移假说”均指同一概念。
解释地壳运动和海陆分布﹑演变的学说。
大陆彼此之间以及大陆相对于大洋盆地间的大规模水平运动﹐称为大陆漂移。
大陆漂移说认为﹐地球上所有大陆在中生代以前曾经是统一的巨大陆块﹐称之为泛大陆或联合古陆﹐中生代开始﹐泛大陆分裂并漂移﹐逐渐达到现在的位置。
1 基本简介大陆漂移学说最初由奥特利乌斯(Abraham Ortelius)在1596年提出,后来德国科学家阿尔弗雷德·魏格纳在1912年加以阐述,中文中“大陆漂移说”、“大陆漂移假说”均指同一概念。
盆地间的大规模水平运动﹐称为大陆漂移。
大陆漂移说认为﹐地球上所有大陆在中生代以前曾经是统一的巨大陆块﹐称之为泛大陆或联合古陆﹐中生代开始﹐泛大陆分裂并漂移﹐逐渐达到现在的位置。
2 发展历程2.1 提出学说大陆漂移说是阿尔弗雷德·魏格纳(1880—1930)在1912年一篇重要的学术论文中提出来的,并且在几年后(1915)出版的一部专著中加以发展和完善。
人们几乎立刻就意识到了这个假说潜在的革命性质,因为它要求对地理学的全部基础进行重新修订。
20世纪20-30年代间,地理学家对大陆运动的观念进行了广泛的讨论,结果,反对意见几乎是同声一片。
因此,魏格纳提出的地球漂移说长期以来处于我所说的理论革命阶段,直到50年代中期,不断发现的新证据才越来越对大陆可能运动的假说有利。
但直到本世纪(20世纪)60年代,一场地球科学革命才真正发生。
2.2 历史分析历史分析表明,这场地球科学革命结束了长达半个世纪之久的理论革命状态外仅仅是因为人们勉强接受了一整套已处休眠状态或早先被摒弃的观念或理论。
这场科学革命伴随着研究地球的新手段和传播知识的新技术的产生而产生。
大陆漂移学说主要内容
大陆漂移学说主要内容
大陆漂移学说是一种关于地壳漂移的学说,其主要内容如下:
大陆漂移是指地球上大陆板块在地球表面不断地漂移运动,形成了今天的大陆分布格局。
该学说认为,地球上的大陆板块曾经是一个大陆“超大陆”(即盘古大陆)的组成部分,随着时间的推移,由于地球内部的热对流等因素,大陆板块逐渐分裂漂移,形成了今天的大陆。
大陆漂移是由于地球内部的对流运动所导致的。
地球内部的热起源于核心区域,从核心区域传递到地壳,导致了地壳的漂移运动。
大陆漂移的速度很慢,通常只有几毫米到几厘米每年。
大陆漂移的证据主要来自地质学领域的研究。
例如,地球表面上的山脉、断层、火山、河流、湖泊、海岸线等地貌特征都可以用来证明大陆漂移的存在。
大陆漂移是地球上演化的重要过程之一,它对地球环境和生命的发展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例如,大陆漂移导致了地球上的气候和海洋环境的变化,也影响了生物的演化和分布。
总之,大陆漂移学说是关于地球演化的一种重要学说,它的研究对于地球科学、自然资源和环境保护等领域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大陆漂移学说概述
板块构造 说
谢谢!
一 有一天,德国气象学家魏格纳躺在 病床上看书,看的长了,他放下书本, 想活动一下身子再看,同时让眼睛也休 息一下。他尽力把自己的视线推得远一 些,看看窗外..这时,他的目光落在了 贴在墙上的一幅世界地图上。他很有兴 趣地看着那奇形怪状的陆地地形,看着 那曲曲折折的海岸线,那海洋,那岛屿。 看着看着,他发现:大西洋西岸的巴西 东端呈直角的凸出部分,与东岸非洲几 内亚湾的凹进去的部分,一边像是多了 一块,一边像是少了一块,正好能合拢 起来,再进一步对照,巴西海岸几乎都 有凹进去的部分相对应。魏格纳想:“
•相邻大陆
特别是大西洋两岸古生物群具有亲缘关系。如主要生长于寒冷 气候条件下的舌羊齿植物化石广泛分布于非洲﹑南美﹑印度﹑ 澳大利亚﹑南极洲等诸大陆。而这些大陆所在的气候带却不相 同。
•二叠纪时
在南美洲﹑非洲中部和南部﹑印度﹑澳大利亚都发生过广泛的 冰川作用。除南美洲和南极洲外﹐都处于热带或温带地区。与 此同时﹐在北半球除印度以外的广大地区并未找到确切的晚古 生代冰川遗迹﹐相反却见到许多暖热气候的生物化石。这表明 上列出现古冰川的诸大陆在当时曾相连接﹐为一个统一的大陆。
板块运 动
——大陆漂移学说
在距今2亿年前, 地球上现有的大陆是彼 此连成一片的,从而组 成了一块原始大陆,或 称为泛古大陆。泛古大 陆的周围是一片汪洋大 海,叫做泛大洋。
今1亿8千万年前,泛古大陆 开始分裂,漂移成南北两大 块,以后,又经过上亿年的 沧桑之变,到了距今约6500 万年前,泛古大陆又进一步 分裂和漂移,从 而形成了亚洲、非洲、欧洲、 大洋洲、南美洲、北美洲和 南极洲;而泛大洋则完全解 体,形成了太平洋、大西洋、 印度洋和北冰洋。
看起来就像用 手掰开的面包 片一样,难道 大西洋两岸的 大陆原来是一 整块,后来才 分开的吗?会 不会是巧合 呢?”一个个 问题在他脑海 中跳跃着,这 个偶然的发现, 使他感到十分 海岸线 巴西东端的直角突出部分与 非洲西岸呈直角凹进的几内亚湾 非常吻合。 •两岸构造 北美洲和非洲﹑欧洲在地层﹑岩 石﹑构造上遥相呼应。
大陆漂移学说
大陆漂移学说大陆漂移学说是指地球上的大陆地壳随着时间的推移,在地球上漂移或漂浮的现象。
在这个过程中,大陆地壳会相互碰撞形成新的大陆或者海洋板块,也会造成地震、火山喷发等地质灾害。
本文将详细介绍大陆漂移学说的历史、现象、机制以及应用等方面。
一、历史大陆漂移学说最早出现于1912年,德国地质学家阿尔弗雷德·魏格纳(Alfred Wegener)在其著作《大陆漂移论》中提出了该学说。
然而,由于当时缺乏足够的证据和解释机制,该学说并未被广泛接受。
直到20世纪50年代,地球物理学的发展推动了大陆漂移学说的崛起,并逐渐被认为是现代地球科学的核心理论之一。
二、现象大陆漂移的现象主要表现在地球上的大陆地壳上。
在地球表面,存在七个大陆地块,它们分别是亚洲、非洲、欧洲、南美洲、北美洲、澳大利亚、南极洲。
这些大陆地块的位置、形状、大小都是随着时间不断变化的。
例如,三叠纪时期,所有大陆地块都靠在一起形成一个名为“盘古大陆”的大陆,和现在的地球比较不一样。
而且,在地球表面上还有许多海洋板块,它们也受到大陆漂移的影响。
三、机制大陆漂移的机制是由地球内部的构造运动引起的,主要包括板块构造和地幔对流。
板块构造指的是地壳被分成若干个大块,由于板块间处于不断运动的状态,导致大陆不断漂移。
地幔对流是指地球内部的岩浆流动,掀起地壳运动并导致大陆漂移。
这些机制的作用导致大陆地壳的移动、断裂、碰撞等现象,使得地球的地形、地貌、地质变化。
四、应用大陆漂移的学说已经成为现代地质学中的重要理论,为人类认识地球内部结构、地理环境、地震地质等领域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在工程领域,了解大陆漂移的知识对于开展工程规划、设计、施工、监测等工作也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在自然灾害防治方面,大陆漂移现象对于地震、火山爆发、海啸等自然灾害的产生机制、防控措施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总之,大陆漂移学说是一项挑战性十分高的多学科交叉领域研究,它不仅能够推动地球科学的发展,而且对于自然环境、人类生存等方面产生影响,具有重要的现实和理论意义。
大陆漂移 baidu
大陆漂移学说1912年,德国气象学家A.魏格纳(1880—1930)在总结前人有关大陆漂移概念的基础上,提出一种大地构造假说——大陆漂移说,引起全世界科学界的重视。
魏格纳认为:在3亿年前的古生代后期,地球上所有的大陆和岛屿是连在一起的,构成一个庞大的联合古陆,称为泛大陆(Pangea);周围的海洋称为泛大洋(Panthal assa)。
从中生代开始,这个泛大陆逐渐分裂、漂移,一直漂移到现在的位置。
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是在大陆漂移过程中出现的,太平洋是泛大洋的残余。
漂移说认为:较轻的花岗岩质(sial)大陆是在较重的玄武岩质(sima)海底上漂移的,并列举了许多事实来证明这种漂移。
如大洋两岸特别是大西洋两岸的轮廓,凹凸相合,只要把南北美洲大陆向东移动,就可以和欧非大陆拼在一起,几乎严丝合缝。
又如在为大洋所分割的大陆上,地层、构造、岩相、古生物群、古气候等也都具有相似性和连续性。
以古构造而论,如非洲的开普山和南美的布宜诺斯艾利斯山可以连接起来,被看作是同一地质构造的延续。
以古气候而论,如在南美洲、非洲、印度、澳大利亚洲都发现有石炭二叠纪的冰川堆积物,说明它们当初是连在一起的,并正好处于极地位置,是以后经过分裂、漂移才形成目前这种分布的形势。
诸如此类,例证很多。
漂移说还认为:大陆漂移有两个明显的方向性:一是从两极向赤道的离极运动,是由地球自转所产生的离心力引起的。
东西向的阿尔卑斯山脉、喜马拉雅山脉等,就是大陆壳受到从两极向赤道的挤压的结果。
一是从东向西的运动,是日月对地球的引力所产生的潮汐(摩擦力)作用引起的。
美洲西岸的经向山脉如科迪勒拉山脉和安第斯山脉,就是美洲大陆向西漂移受到硅镁层阻挡,被挤压褶皱形成的;亚洲大陆东缘的岛弧群、小岛,是陆地向西漂移时留下来的残块。
这个学说,在当时有两点引起人们的兴趣。
一是地球自转所产生的水平运动对地壳构造形成的主导作用;二是大陆和大洋的位置并不是固定不变的。
如李四光在当时也受到此说的影响。
大陆漂移说的内容及意义
大陆漂移说的基本内容及重要意义赫次勒及福各特Heirtzler and Volgt 1971 曾根据平行於中洋脊的地磁异常分析大陆飘移及地极回移。
他们讨论之衣饰这样一个分析涉及很大数目的变数做结论。
但是他们将大陆飘移定义为〃嵌有大陆於板壳之间的特殊运动情形〃而简化了他们的结果。
这个观念的简单延伸可以容许将〃海洋飘移〃定义为嵌有海洋於壳间的特殊运动情形。
板至少太平洋的一部份显曾参与这样的运动。
大多数的证据显示自中生代以来至少中太平洋的一部份也许〃嵌在〃一块板壳之内曾经向北迁移大约20度或2000公里以上。
这个赫次勒福各特观念可以更进一步的延伸如注意到已知海洋及大陆地区的张裂屿扩张明显地是由深置的张力所致。
因此我们可以说〃海洋漂流〃及〃大陆扩张〃为对偶於大陆飘移及海底扩张的现象。
一个类似性质的证据发现在非洲张裂谷中谷中的火山作用在组成及体积上下都不同於海脊中央的情形这指出至少在某些情形扩张大陆之下的地热梯度比扩张海底之下者要低很多。
麦克道加尔分析生成上下与海脊峰顶有关地区中玄武岩流的发生。
杜威及柏德分析过载板壳边缘的蛇纹复岩体上冲带如在纽芬兰者所扮演的角色。
波斯哈得及麦克法兰认为加纳利群岛并不成为非大陆的喷出的独立巨大火山岩体。
此地区的地壳组成形成一个完整普系的岩石类型范围丛海洋的到大陆的物质指出那个地区有一个复杂的岩浆构造史。
总之纯粹大陆动态及海洋动态之间的区别显然并不如一度想像的那麼明显。
很多大陆的动态为海洋内类似动态的复制很多海洋的动态亦为大陆内类似动态的复制。
因此所有地表动态的有因机动体系必位海洋及大陆之下深处在一个比最老的大陆更老的全球性统一系统之内。
大陆飘移、岩浆活动、与全球地热形式因为大陆飘移几常与岩浆活动相连发生而岩浆活动则几沿著全球性最大热流量的发生指出在这三个现象间有一个有因的关系。
斯克雷特及法兰契图Sclater and Francheteau 1970 由一个全球性的分析认为正在扩张的板壳的交面海洋岩石圈散失的热其总量可达地球的总平均散湿热的百分之四十五。
《漂移的大陆》 知识清单
《漂移的大陆》知识清单在我们生活的这个蓝色星球上,大陆并非一直固定在它们现在所处的位置,而是在漫长的地质历史中不断漂移。
这种大陆漂移的现象是地球科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不仅改变了我们对地球的认识,也对生命的演化和分布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探索有关漂移的大陆的知识。
一、大陆漂移的提出大陆漂移学说的提出可以追溯到 20 世纪初。
德国气象学家魏格纳在观察世界地图时,发现南美洲东岸和非洲西岸的轮廓非常相似,仿佛可以拼合在一起。
这一发现引发了他的思考,并经过进一步的研究和论证,提出了大陆漂移假说。
魏格纳认为,在远古时代,地球上的大陆原本是一个整体,被称为“泛大陆”。
后来,由于地球内部的力量,泛大陆逐渐分裂并漂移,形成了如今我们所看到的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分布格局。
然而,魏格纳的学说在当时并没有得到广泛的认可,主要是因为他无法解释大陆漂移的动力机制。
直到 20 世纪 50 年代,随着地球物理学、地质学等学科的发展,以及新的证据不断涌现,大陆漂移学说才逐渐被人们接受。
二、大陆漂移的证据1、大陆轮廓的吻合如前面提到的南美洲东岸和非洲西岸,它们的轮廓在拼合时非常吻合。
不仅如此,其他大陆的边缘也能找到相似的对应关系,这为大陆漂移提供了直观的证据。
2、古生物化石在不同大陆上发现了相同或相似的古生物化石。
例如,在南美洲、非洲、南极洲等地都发现了一种叫做中龙的化石。
中龙是一种淡水爬行动物,它无法穿越广阔的海洋。
因此,这些大陆在过去很可能是连接在一起的。
3、地层和岩石不同大陆上的地层和岩石在年龄、类型和分布等方面存在相似性。
例如,在非洲和南美洲,都发现了相同年代的古老岩石。
4、冰川遗迹在南半球的多个大陆上,都发现了古代冰川活动的痕迹。
而且,这些冰川的划痕和堆积物的方向和特征表明,当时的冰川运动方向是一致的。
如果这些大陆一直处于现在的位置,冰川的运动方向应该是不同的。
三、大陆漂移的动力机制现在,科学家们认为大陆漂移的主要动力来自于地球内部的热对流。
大陆漂移学说内容
A、現今各大陸上冰川的位置和流向
冰 川 遺 跡
反推2億年前的各大洲 相聯接情形
大陸漂移學說的證據(2)古地形方面
各大洲海岸線 互相契合※※※※※主 要 南美洲 的東岸 和 非 洲的西岸
大陸漂移學說的證據(3)古生物方面
各大洲都有舌羊齒植物及犬頭龍、水龍、中龍等分佈
大陸漂移學說的證據(4)古地質方面 煤層及岩層成連續分布
海底擴張學說
提 出 者: 美國赫斯 提出時間: 1962年 內 容: 中洋脊處地函熱對流向上 新海洋地殼在中洋脊生成 地函對流向下 老海洋地殼在 海溝消失
動力來源: 地函的熱對流
世界主要中洋脊和海溝分布
中央斷裂谷
破裂帶
轉形斷層與平移斷層
轉形斷層
海 底 擴 張 學 說 的 證 據 1
地質、地形方面 中洋脊兩側地形互相對稱
上盤
上盤 相對向下
下盤
逆斷層 受 壓力 造成
上盤
上盤 相對向上
下盤
平移斷層 受 剪力 造成 本圖稱為左移斷層 地層向左
板塊邊界的類型(1)張裂性板塊
中洋脊中央斷裂谷
東非裂谷
東非裂谷
因張力作用 地震 地震頻繁,以淺源地震為主 活動
地 岩漿 質 岩漿噴出,形成新的海洋地殼 活動 現 象 地形 一連串的裂谷與正斷層 特徵 示例
板塊邊界的類型(3)錯動性板塊
轉形斷層
板塊邊界(3)-平移或轉形斷層
因__________作用
地震 活動 地震頻繁 以淺源地震為主 無 轉形斷層 北美聖安得列斯斷層附近
地 質 現 象
岩漿 活動 地形 特徵 示例
大陸漂移196219661967地殼均衡學說高二19151950a現今各大陸上冰川的位置和流向反推2億年前的各大洲相聯接情形段常發生地震稱段均發生地震稱本經定年分析皆為一千萬年而甲乙兩地直線距離為100公里
大陆漂移说内容
大陆漂移说内容“大陆漂移说”是70年代由德国地质学家弗里德里希冯德拉斯博士发表的地质理论,他认为地球不断地漂移,有助于解释为什么地质构造不断地演变。
《大陆漂移说》说,地球由一个巨大的洋面,另一个洋面以及地球仪器中心三个部分组成。
地球仪器中心位于地心,它将力量传递到两个洋面,从而使洋面不停地漂移。
当这两个洋面的活动达到一定程度时,地球便会发生漂移。
也就是说,洋面会不断地移动,从而影响地质结构的变化。
《大陆漂移说》的最重要的证明是模型地球仪器中心的模型。
弗里德里希冯德拉斯博士认为,通过测量计算模型来形成一个清晰的视图,可以绘出地质构造是如何演变的。
他更进一步指出,大陆漂移是由太平洋洋面的变化而引起的。
随着近代地质学发展,《大陆漂移说》越来越受到重视。
以前用视野来探索地质现象,但是如今,利用变形拼接纪录,使用磁力测量和海洋深度测量来直接测量变形的大小,而这一切都证明了《大陆漂移说》的可靠性和正确性。
此外,《大陆漂移说》还为地质学提供了新的视角,它使科学家们能够以前所未有的方式,深入地研究地球。
例如,研究人员可以从洋面的海底构造中研究地质史,甚至从洋底构造中分析地质现象的发展。
《大陆漂移说》也为了地球的未来提出了许多建议,它是一种持续发展的思想。
它甚至被认为是一种保护地球的责任,因为它引起的变化会让地球变得更加美好。
因此,倡导《大陆漂移说》的思想,可以让人们意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努力避免环境污染,从而为保护地球做出自己的贡献。
总之,《大陆漂移说》是一种重要的地质理论,它为人们了解地球及其变形提供了很多有益的信息,而且也倡导了人们保护环境的理念,这是一场持久的环境保护运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陆漂移说简介
解释地壳运动和海陆分布﹑演变的学说。
大陆彼此之间以及大陆相对于大洋盆地间的大规模水平运动﹐称为大陆漂移。
大陆漂移说认为﹐地球上所有大陆在中生代以前曾经是统一的巨大陆块﹐称之为泛大陆或联合古陆﹐中生代开始﹐泛大陆分裂并漂移﹐逐渐达到现在的位置。
大陆漂移的动力机制与地球自转的两种分力有关﹕向西漂移的潮汐力和指向赤道的离极力。
较轻硅铝质的大陆块漂浮在较重的黏性的硅镁层之上﹐由于潮汐力和离极力的作用使泛大陆破裂并与硅镁层分离﹐而向西﹑向赤道作大规模水平漂移。
1620年英国人f.培根提出了西半球曾经与欧洲和非洲连接的可能性。
1668年法国r.p.f.普拉赛认为在大洪水以前﹐美洲与地球的其他部分不是分开的。
到19世纪末﹐奥地利地质学家修斯﹐e.注意到南半球各大陆上的岩层非常一致﹐因而将它们拟合成一个单一大陆﹐称之为冈瓦纳古陆。
1912年魏格纳﹐a.l.正式提出了大陆漂移学说﹐并在1915年发表的《海陆的起源》一书中作了论证。
由于不能更好地解释漂移的机制问题﹐当时曾受到地球物理学家的反对。
20世纪50年代中期至60年代﹐随着古地磁与地震学﹑宇航观测的发展﹐使一度沉寂的大陆漂移说获得了新生﹐并为板块构造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泛大陆存在及大陆破裂﹑漂移的证据主要有﹕
①西洋两岸的海岸线相互对应﹐特别是巴西东端的直角突出部分与非洲西岸呈直角凹进的几内亚湾非常吻合。
②大西洋两岸的美洲和非洲﹑欧洲在地层﹑岩石﹑构造上遥相呼应。
例如北美纽芬兰一带的褶皱山系与西北欧斯堪的纳维亚半岛的褶皱山系相对应﹐都属早古生代造山带﹔非洲南端和南美阿根廷南部晚古生代构造方向﹑岩石层序和所含化石相一致。
③相邻大陆﹐特别是大西洋两岸古生物群具有亲缘关系。
如巴西和南非石炭-二叠系的地层中均含一种生活在淡水或微咸水中的爬行类──中龙化石﹐而迄今为止世界上其他地区都未曾发现。
又如主要生长于寒冷气候条件下的舌羊齿植物化石广泛分布于非洲﹑南美﹑印度﹑澳大利亚﹑南极洲等诸大陆的石炭-二叠系中。
而这些大陆所在的气候带却不相同。
④石炭纪-二叠纪时在南美洲﹑非洲中部和南部﹑印度﹑澳大利亚都发生过广
泛的冰川作用。
这些地区除南美洲和南极洲外﹐目前都处于热带或温带地区。
与此同时﹐在北半球除印度以外的广大地区并未找到确切的晚古生代冰川遗迹﹐相反却见到许多暖热气候的生物化石。
这表明上列出现古冰川的诸大陆在当时曾相连接﹐为一个统一的大陆。
⑤现代科学的发展为大陆漂移提供更直接的证据﹕精确的大地测量的数据证实大陆仍在缓慢地持续水平运动﹔古地磁的资料表明许多大陆块现在所处的位置并不代表它初始位置﹐而是经过了或长或短的运移。
大陆漂移思想是一种活动论﹐它的提出是对固定论的挑战﹐并为板块构造学的建立和发展奠定了基础﹐对地球科学的发展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但大陆漂移的机制问题至今依然没有解决。
大陆漂移说的发展历程
大陆漂移说是阿尔弗雷德·魏格纳(1880—1930)在1912年一篇重要的学术论文中提出来的,并且在几年后(1915)出版的一部专著中加以发展和完善。
人们几乎立刻就意识到了这个假说潜在的革命性质,因为它要求对地理学的全部基础进行重新修订。
20世纪20-30年代间,地理学家对大陆运动的观念进行了广泛的讨论,结果,反对意见几乎是同声一片。
因此,魏格纳提出的地球漂移说长期以来处于我所说的理论革命阶段,直到so年代中期,不断发现的新证据才越来越对大陆可能运动的假说有利。
但直到本世纪60年代,一场地球科学革命才真正发生。
历史分析表明,这场地球科学革命结束了长达半个世纪之久的理论革命状态外仅仅是因为人们勉强接受了一整套已处休眠状态或早先被摒弃的观念或理论。
这场科学革命伴随着研究地球的新手段和传播知识的新技术的产生而产生。
不仅许多地球科学家沿着非传统的路线思考,而且,有不少物理学家也投入了地球科学的研究之中,并做出了伟大的发现。
因此,最终发生的地球科学革命并不仅仅是长期受到抵制的、作为传统观念的一次根本性转变的大陆漂移说的简单复活,而且还创立了新的板块构造理论来描述大陆的漂移说的简单复活,而且还创立了新的板块构造理论来描述大陆的运动。
从某种意义上说,魏格纳的原始理论并未导致一场科学革命,但是,最终的科学革命确实体现了魏格纳理论中大陆运动这一中心思想和把地表分成两类地域(陆地和海底)的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