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合集下载

全面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内涵

全面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内涵

我们必须毫不动摇走党和人民在长期实践中开辟出来 的正确道路,不为任何风险所惧、不为任何干扰所惑。
一、理解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三大成果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邓小平理论、“三个代 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 第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党在新的历史条 件下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真理性认识 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中产生了两大理 论成果: 1.毛泽东思想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三、理解把握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的 八项基本要求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必 须牢牢把握以下基本要求,并使之成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 的共同信念。
——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 ——必须坚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 ——必须坚持推进改革开放 ——必须坚持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必须坚持走共同富裕道路 ——必须坚持促进社会和谐 ——必须坚持和平发展 ——必须坚持党的领导
一、理解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三大成果
只要我们胸怀理想、坚定信念,不动摇、不懈怠、不 折腾,顽强奋斗、艰苦奋斗、不懈奋斗,就一定能在中国 共产党成立一百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就一定能在新中 国成立一百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 国家。全党要坚定这样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一、理解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三大成果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一、理解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三大成果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一、理解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三大成果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富强之路
民主之路
文明之路
和谐之路
一、理解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三大成果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二、理解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四个特色 (三)民族特色

宣讲稿:深刻理解中国式现代化的科学内涵

宣讲稿:深刻理解中国式现代化的科学内涵
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物质富足、精神富有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要求。物 质贫困不是社会主义,精神贫乏也不是社会主义。我们不断厚植现代化的物质基础,不断夯实人民幸福生活的物质 条件,同时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加强理想信念教育,传承中华文明,促进物的全面丰富和人的全面发展。
宣讲稿:深刻理解中国式现代化的科学内 涵(1)
宣讲稿:深刻理解中国式现代化的科学内涵
同志们:
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全面系统深入地阐述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科学内涵,即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本 质要求和重大原则。这是对党的现代化理论的一个重大丰富和发展,是党的二十大报告的重大亮点,也是重大创新 点。认真学习、深刻理解、准确把握这一重大论断,对于动员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在新时代新征程夺取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新胜利,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
丰富人民精神世界。我们要建设的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不仅要物质上富足 ,更要精神上富有。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革命文化,传承中华优 秀传统文化,推进文化自信自强,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
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中国式现代化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依靠人民 创造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我们党百年来的伟大成就,充分说明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领导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道路才能引领中国走向繁荣富强。前进道路上,我们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 开放,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坚持道不变、志不改,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坚持把 国家和民族发展放在自己力量的基点上,坚持把中国发展进步的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个自信”

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个自信”

党政干部论坛40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是党和人民历尽千辛万苦、付出巨大代价取得的根本成就。

全党要更加自觉地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保持政治定力,坚持实干兴邦,始终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1]。

党的十九大后他在多次重要讲话中又重申这一号召,强调要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

在全国宜传思想工作会议上他进一步指出,做好新形势下宣传思想工作,必须自觉承担起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将坚定“四个自信”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关键和培育新人的“精神之基”。

为什么习近平总书记如此重视增强“四个自信”?我们怎样增强“四个自信”?这是全党在深入贯彻落实十九大精神、学深悟透做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上,必须深入思考和认真回答的一个重大时代问题。

一、“四个自信”的内涵、特色和优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包含道路、理论、制度、文化四个不可或缺的内容。

四者内涵、地位、功能、作用各有区分,但都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

改革开放40年来,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奠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内涵和框架体系中的四根支柱。

这四根支柱,奠立在两块基石上:一块基石是国际上和平和发展是时代主题,另一块基石是我国现在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正是这两块基石和四根支柱支撑了多姿多彩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厦,吸引了全世界一切爱好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人民的目光,得到了他们的期待和欢迎,使得我们在短短的40年改革开放中,走过了发达国家历经二三百年的现代化路程,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使得当代中国共产党能够高高举起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和世界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伟大旗帜,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人民提供了选择和方案。

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

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

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摘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根据我国实际和时代赋予其使命的基本特征。

由此理解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坚持"以人为本"的社会主义,是推动科学发展观、促进社会和谐的社会主义,是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的社会主义,是建设生态文明的社会主义,是大力发展人民民主的社会主义,是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社会主义。

经过几周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学习,加深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解,结合老师的讲解以及我国重大会议的精神,我本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又有了新的理解与认识,结合自己生活中的事情,谈谈我自己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

首先说什么叫社会主义,什么叫马克思主义?之前我们一直在学习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反复强调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我们国家发展的重大意义,但是我们过去对这个问题的认识不是完全清醒的。

马克思主义最注重发展生产力。

我们讲社会主义是共产主义的初级阶段,共产主义的高级阶段要实行各尽所能、按需分配,这就要求社会生产力高度发展,社会物质财富极大丰富。

所以社会主义阶段的最根本任务就是发展生产力,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归根到底要体现在它的生产力比资本主义发展得更快一些、更高一些,并且在发展生产力的基础上不断改善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

如果说我们建国以后有缺点,那就是对发展生产力有某种忽略。

社会主义要消灭贫穷。

贫穷不是社会主义,更不是共产主义。

人们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如果中国不搞社会主义,而走资本主义道路,中国人民是不是也能站起来,中国是不是也能翻身?让我们看看历史吧。

国民党搞了二十几年,中国还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证明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是不能成功的。

中国共产党人坚持马克思主义,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结合起来的毛泽东思想,走自己的道路,也就是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把中国革命搞成功了。

如果我们不是马克思主义者,没有对马克思主义的充分信仰,或者不是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自己的实际相结合,走自己的道路,中国革命就搞不成功,中国现在还会是四分五裂,没有独立,也没有统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实践取得的成绩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实践取得的成绩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实践取得的成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是国家软实力的核心内容,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强大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具有重大意义。

在全社会形成统一的指导思想·共同的理想信念·强大的精神支柱和基本的道德规范,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虽然有成功有失败,但我们还是取得了骄人的成绩。

第一,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形成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开辟和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确立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提供了科学理论指导。

第二,坚持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巩固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道德基础。

第三,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发扬广大人民群众和文化工作者的创造精神,推动优秀文化产品大量涌现,丰富了人民精神文化生活。

第四,坚持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创新文化发展理念,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推动文化事业全面繁荣、文化产业健康发展,大幅度提高了人民基本文化权益保障水平,大幅度提高了文化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通过文化体制改革,打破了长期束缚文化生产力的制度和体制藩篱,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框架基本建立,公共文化服务渠道和方式进一步拓展;文化产业日益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第五,坚持发展多层次、宽领域对外文化交流格局,借鉴吸收人类优秀文明成果,实施文化走出去战略,不断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向世界展示了我国改革开放的崭新形象和我国人民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

我国已与145个国家签订了政府间文化合作协定,海外文化阵地建设不断加强,文化产品和服务进出口逆差逐步减少。

当今世界,文化与经济和政治相互交融,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浓郁的民族性一种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之所以能够不断延续和发展,自有其深刻的道理。

不管人们如何认识和把握它,它都要作为一种历史的积淀和社会意识的潜流,渗入社会心理的深层,同人们的生活方式、思维模式、行为标准、道德情操、审美情趣、处世态度以及风俗习惯融为一体,成为“化民成俗”的东西,成为人们生下来就濡染其间的一种精神家园。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深深植根于人民群众的历史创造活动,继承发扬民族优秀文化和革命文化传统,吸收世界文化成果,形成了社会主义内容和中华民族形式相结合的全新的文化。

实事求是的科学性作为上层建筑重要组成部分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正确地反映了自然和社会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坚持了同自然观、社会观中一切非科学的文化思想进行坚决斗争的立场,为决策的民主化和科学化提供了理论依据。

高度的民主性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中国共产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

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

继承优良民主传统,增强民主意识,同封建主义、文化专制主义残余进行不妥协的斗争,使民主精神在广大群众中生根开花,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题中应有之义。

贯彻“三不主义”,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自由讨论、自由创作和不同学派、不同风格的自由发展,使文化园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同时,合理吸收外国文化一切好的东西,使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成为海纳百川、兼容并包的博大体系,是这一文化民主性的重要表现。

深广的群众性社会主义文化事业是亿万人民群众创造的事业,人民群众是文化建设的主人,是一切文化创造的最深厚的源泉。

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文化。

它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在人民群众的创造活动中汲取营养,又用健康的文化成果教育人民、服务人民,使之成为社会主义“四有”公民。

勇于改革的创造性八十年代用的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1982年9月1日邓小平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开幕词》中提出“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

精准聚焦全面提升国际传播效能

精准聚焦全面提升国际传播效能

精准聚焦全面提升国际传播效能◎张树庭党的二十大报告对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作出战略部署,明确提出:“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

”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全面提升国际传播效能,形成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话语权,已成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需要解决好的一个重大问题。

全面提升国际传播效能,既要加强顶层设计和研究布局,构建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战略传播体系,也必须在精准施策上出实招、在精准布局上讲实谋、在精准推进上下实功、在精准落地上见实效。

一、坚持系统观念,明确提高国际传播能力的使命任务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宣传思想工作一定要把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作为基本职责,胸怀大局、把握大势、着眼大事,找准工作切入点和着力点,做到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

”当前,做好国际传播工作,不仅要传承走出去的历史实践经验,更要具备系统思维和全局观念,促进文明交流互鉴,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营造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良好外部环境。

提高国际传播能力,推动不同文明相互尊重、和谐共处,构建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世界文明观。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交流互鉴是文明发展的本质要求。

只有同其他文明交流互鉴、取长补短,才能保持旺盛生命活力”;他强调要“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

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深化文明交流互鉴,必须大力弘扬和而不同、兼收并蓄的文明观。

中华文明经历了五千多年的历史变迁,但始终一脉相承,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

中华文明是在中国大地上产生的文明,也是同其他文明不断交流互鉴而形成的文明。

文明如水,润物无声。

各美其美、美美与共。

从不同文明中寻求智慧、汲取营养,能够为人们提供精神支撑和心灵慰藉,携手解决人类共同面临的各种挑战。

提高国际传播能力,弘扬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促进各国人民相知相亲,牢固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

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

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

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是凝聚和激励全国各族人民的重要力量,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

马克思主义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核心,决定着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性质和方向。

社会主义文化之所以称为社会主义文化,最根本的是因为它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核心的文化,这是它与资本主义文化的最主要区别。

社会主义文化包括思想、道德、教育、科学、文艺等基本部分,其中的“思想”主要指马克思主义。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国内外局势发生了空前剧烈的变化,全球化、信息化、市场化、文化商业化决定了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具有特别重要的战略意义。

当今世界,文化与经济和政治相互交融,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

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中。

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综合国力的激烈竞争、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都需要大力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从历史的发展来看,那么,二十一世纪的主流可能是文化的竞赛。

文化的碰撞、交流、融合对人类的作用,可能超越军事、政治、经济、意识形态乃至民族与国家。

我们应当以全球化为背景和观照,加强文化建设的自觉性与责任心,在与不同文化和文明的交流对话中,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目标是推进素质教育,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公民;是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的全面进步。

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一是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

精神文明是渗透在先进文化之中的内在禀性,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精神品格。

爱国主义、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的和发展的精神支柱。

正是这样的精神品格,使得中华民族生生不息,使得中华文化源远流长。

二是培育“四有”公民。

“四有”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和现代化建设对全体公民的社会政治理想、道德情操、科学文化素养,法制纪律观念等全面发展的要求。

三是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只有着眼于整个民族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才能在新的国际经济政治和文化格局中取得有利于中华民族和人类进步事业的发展地位。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指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中心。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工作重点,是兴国之要,是党和国家兴旺发达和长治久安的根本要求。

中共八大鉴于生产资料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指出全国人民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工业化,逐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

这一论断,已含有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思想。

但不久就为毛泽东所否定,直至提出“以阶级斗争为纲”。

邓小平在1975年主持中央日常工作期间,强调:全党讲大局,把国民经济搞上去。

1980年1月16日在中央召集的干部会议上指出:要把经济建设当作中心。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必须改革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实行对外开放,吸收世界上一切文明成果,为搞活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社会生产力开辟广阔的道路。

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否则,就会失去正确的思想指导和政治保证,就会走到邪路上去。

只有劳动生产率的极大提高,社会主义大生产的极大发展,才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强大的力量源泉。

同时,惟有如此,才能使国家和人民摆脱贫穷落后,逐步强盛和富裕起来,才能充分体现社会主义的优越性。

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小康社会时期,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就需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党的思想路线亦称“党的认识路线”。

指中国共产党的实践活动的思想方法和思想原则。

其基本内容是: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

其精髓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党的思想路线经历了一个形成、发展和完善的过程。

我党历史上自觉地提出并第一次使用“思想路线”这一概念的是毛泽东。

土地革命战争期间,毛泽东从“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的原则出发,第一次阐述了“共产党人从斗争中创造新局面的思想路线”。

抗日战争前期,他先后写了《实践论》、《矛盾论》等著作,为解决思想路线问题提供理论武器,并向全党提出解决思想路线、思想方法、学习方法的任务。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结合的路径分析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结合的路径分析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结合的路径分析摘要: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只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

”[1]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是五千年中华优秀传统美德、独特民习俗、高雅民族素养的集中体现。

是中华民族屹立千年不倒始终迸发蓬勃生机的核心力量。

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永恒的真理指引着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前进的方向。

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不是一个“偶然”事件而是一个必然的发展轨迹。

对于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结合的路径分析是必不可缺少的过程。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结合、路径分析一、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可行性(一)马克思主义的发展性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结合的前提中华民族作为世界最古老的民族之一拥有无与伦比的独特民族文化。

近代以来,随着工业革命的开展,我们由领先地位渐渐开始落后世界的脚步。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也学习了一些先进国家的“强国方案”,但这些方案无一例外都以失败告终。

“十月革命的一声炮响给我们带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

随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影响力越来越深刻,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全国人民的力量结合了起来,实现了由任人欺凌到走向独立富强的转变。

马克思主义理论具有着与时俱进的优秀品质,它在发展的过程中始终能做到顺应时代潮流,与各国实际国情相结合,不断吸收世界发展的优秀内涵,不断成为真理性的理论。

马克思主义理论这一优秀品质使它能够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最终指引着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走向复兴。

(二)马克思主义赋予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蓬勃生机与活力生长于黄河流域的中华民族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的古老民族曾凭借着深厚的民族积淀,独特的民族精神,卓然的民族文化在某一个很长的时间段内一直处于世界领先位置。

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打破了这个美梦。

在寻求救亡图存的道路上,人们面对着一个同样的选择:如何取舍外来文化同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全盘西化的思想、过分留存强调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最终都以失败落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整理课件
在交通出行方面,变道不打灯、客运车随 处停、不按交通规则行车三种不文明行为排 在前三位,这些行为极易引发交通安全事故; 在旅游观光方面,不遵守规定想拍(照)就 拍(照)、不排队乱加塞、乱刻乱画成为在 旅游中屡见不鲜的不文明行为;在环境卫生 方面,随地大小便、乱丢生活垃圾、宠物主 人不清便等不文明行为成为难以根治的顽疾; 在公共设施方面,偷盗井盖、故意损坏公共 设施、在公共设施上乱涂鸦等不文明行为让 一些管理部门头痛不已。
胡锦涛:“理想信念,是一个政党治 国理政的旗帜,是一个民族奋力前行的向 导。”(《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 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第636页)
整理课件
四、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
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 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
在新世纪新阶段,民族精神和时代精 神对于中华民族的凝聚、激励作用越来越 突出,已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 力和凝聚力之中,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 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文化,发展社会主 义先进文化,能够提高 劳动者的科学文化素质 和思想道德素质,同时 也能坚定人们对社会主 义的信念,从而为改革 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提供 强有力的智力支持、精 神动力和思想保证。
整理课件
视频:和谐文化 民族之魂
整理课件
参考资料1:广东建设文化大省取得新成果 亮点不断发展迅速 参考资料2:文化产业成粤经济增长新支点 2004年增加值超千亿 参考资料3:“文化梅州”战略提升了梅州的发展层次
整理课件
(1)毛泽东为代表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对社会主义建设 任务的要求
早在新中国成立之 初,毛泽东就提出了 德、智、体全面发展 的教育方针,并且把 德、智、体全面发展 作为培养社会主义事 业接班人的重要标准。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内涵解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内涵解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内涵解读作者:毕然来源:《西部论丛》2019年第08期自习近平总书记在“七一”重要讲话中首次将文化自信与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并提之后,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再次重申:“全党同志必须把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作为毕生追求,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 [1]在此,深入探究文化自信的科学内涵、解读文化自信的内蕴要义对于进一步阐明“四个自信”的观点理论体系,进一步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精神动力,凝聚改革发展共识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所谓文化自信,则是指某一国家或者民族对该国家或民族的文化能够持续传承创新以适应社会发展,并且能够在与其他文化的交流交融交锋中始终保持旺盛生命力和比较优势所持有的坚信不移的态度。

在当代中国语境下,我们主要从以下三个维度展开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内涵的解读:一、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基础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治国理政的突出特色体现为对中华传统文化的高度重视。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的今天是从中国的昨天和前天发展而来的。

要治理好今天的中国,需要对我国历史和传统文化有深入了解,也需要对我国古代治国理政的探索和智慧进行积极总结。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内涵之一就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这是文化自信的根基。

所谓根基意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滋养了中国人民独特的精神气质和培育了中国人民崇高的价值追求,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

那么,我们何以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充满自信呢?其一,中华传统文化的一脉相承性值得自信。

中华文明有着5000 多年的历史,其间虽然历经磨难,却从来没有中断过,这是世界历史上任何国家任何民族所不可比拟的。

正如美国前国务卿亨利.基辛格博士在《论中国》中对中国文化的评价——“中国是独一无二的,没有哪个国家享有如此悠久的连绵不断的文明,抑或与其古老的战略和政治韬略的历史及传统如此一脉相承。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PPT(人教版)1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PPT(人教版)1

人民日报:从对于热血男儿的推崇,也可以看出,外形不是问 题的关键,内涵才更深刻地决定着人们对一个人的评价。其实,关 于到底什么是男性应有的气质,从来没有一个标准答案。“文质彬 彬,然后君子”“谦谦君子,温润如玉”,是中国传统所推崇的男 性画像,从外在形象看也包含有精致、文雅的一面,而那种五大三 粗的个人形象、不修边幅的生活习惯、大男子主义的做事方法,历 来受到人们的摒弃。“重质不重形,魂到品自高”,这样的认识应 该说是主流。
文化传承 文化净化 精神文明建设 思想道德建设
教育具有选择、传递和创造文化的功能,在人的教化和培育上扮演 重要角色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可以通过教育影响人、塑造人,提高人们辨别落 后和腐朽文化的眼力 教育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是提高人们科学文化修养的必 然要求. 教育通过提升人们的科学文化修养,从而促进个人思想道德修养的 提高。同时通过教育可以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弘扬社 会主义荣辱观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主要考点:
1. 走进文化生活 ——文化市场对文化的影响;文化建设的必然要求;如何看待腐朽文化和
落后文化。 2.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 ——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社会
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和主要内容;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3. 培育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思想道德建设在文化建设中的地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
设立“中国农民丰收节”,意义重大!
这是第一个在国家层面专门为农民设立的节日。 举办“中国农民丰收节”可以展示农村 改革发展的巨大成就,展示中国农民的伟大创造,增强加快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农业强国 的决心和信心。
一是有利于进一步彰显“三农”工作的重要地位。设立“中国农民丰收节”,是新时代实 施乡村振兴战略、实现共同小康的体现。 二是有利于提升亿万农民的荣誉感、幸福感、获得感。设立“中国农民丰收节”,是对农 民这个群体历史上对这个国家、民族发展所起作用的肯定。 三是有利于传承弘扬中华农耕文明和优秀文化传统。有助于宣传展示农耕文化的悠久厚重, 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有机融合,增强文化自信心和民族 自豪感。

中考道德与法治复习课件 教材解读 第20讲 建设法治中国

中考道德与法治复习课件 教材解读 第20讲 建设法治中国

法治重要性 (3)法治是现代政治文明的核心,是发展市场经济、实现强 国富民的基本保障,是解决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实 现社会正义的有效方式。走法治道路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 复兴的必然选择。(法治助推中国梦的实现,是实现政治清 明、社会公平、民心稳定、国家长治久安的必由之路。)
法治要求 (1)法治要求实行良法之治。良法反映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意志和利益, 反映社会发展的规律,维护公民的基本权利,符合公平正义要求,促 进人与社会的共同发展。 (2)法治还要求实行善治。法治建立在民主政治基础上,通过赋予公民 更多的参与公共活动的机会和权利,实现公共利益的最大化。
全面依法治国 地位:全面依法治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 总目标: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要求:全面依法治国必须坚持厉行法治,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 公正司法、全民守法,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政府作用:(1)管理人们的社会生活。 (2)为人们提供公共服务。 权力来源:在我国,政府的权力来源于人民。 宗旨:为人民服务。 工作要求:政府的工作要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为人 民谋利益。
法治政府的含义及建设目标是什么 (1)含义:法治政府就是按照法治原则运作的政府,政府的 各项权力都应该在法治轨道上运行。 (2)建设目标:经过坚持不懈的努力,到2020年基本建成职 能科学、权责法定、执法严明、公开公正、廉洁高效、守 法诚信的法治政府。
如何建设法治政府 (1)政府:①全面推进政务公开,保障公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 和监督权,促进政府决策科学化和民主化。②必须依法行政,防范行 政权力的滥用,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提高政府公信力,从 而推进民主法治建设进程。 (2)公民:要积极参与,献计献策,主动监督,促进政府依法行政。

教学设计4:3.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创立、发展和完善

教学设计4:3.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创立、发展和完善
科学精神:坚持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看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创立、发展和完善。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主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和文化。
教学难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课前准备
教具:1、常规教具:黑板、粉笔
2、多媒体
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




导入新课
邓小平在谈到我国改革时曾指出,我们现在所干的事业是一项新事业,马克思没有讲过,我们的前人没有做过,其他社会主义国家也没有干过,所以,没有现成的经验可我们只能在干中学,在实践中摸索。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是适应中国国情的,是能够带动中国更好发展的,我们要始终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更加清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的内涵、地位,以及相互关系,更加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那么新时代下,我们又该如何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呢?我们下一节课一起来了解。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内涵: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
过渡:我们在上一节课中提到了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国家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是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那么接下来我们再一起来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精髓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精髓
1)1949年到1956年,我们在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 义建设中取得了伟大胜利,这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 想路线的伟大胜利。在过渡期中,我们党从中国客观 实际出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创造性地开辟了一条 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我们党对民族 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社会主义改造,采取“和平赎 买”,既符合马列主义关于社会主义革命的基本原理, 又是从中国的实际情况出发的,是实事求是的典范。
二、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发展
在新的历史时期,坚持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坚持 理论和实践的统一,就是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 观。因为科学发展观是坚持实事求是思想路 线的必然结果,符合实事求是的要求。在当代 中国,最大的“实事”就是我国处于并将长期 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判断是科学发展 观形成的根本依据。
第五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 精髓
主要内容
一、实事求是为核心的思想路线的确立 二、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发展 三、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当代社会的反思 四、实事求是实现的路径 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求真的科学理论
一、实事求是为核心的思想路线的确

1.实事求是的提出
“实事求是”,语出《汉书》,班固称汉景 帝之子刘德:“修学好古,实事求是。”意思 是说,研究学问要掌握充分的事实根据,能 客观的评价历史,然后从中找出真实的结论。 1938年,毛泽东同志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 第一次提出“实事求是”的概念,在《中国 共产党在民族战争中的地位》一文中讲道: 共产党应是实事求是的模范。
二、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发展
要始终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必须始终 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思想 路线。因为生产力是不断发展变化的,科学技 术是不断发展变化的,日新月异,甚至分新秒异。 如果思想不解放、不与时俱进,思想保守僵化 守旧,是绝对不可能代表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 的。代表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解放和发展生 产力,还必须实事求是,必须从中国现阶段生产 力状况的实际出发。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讲解PPT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讲解PPT
精髓 基础
举什么旗
走什么路、实现 什么样的目标
什么样的精神 状态、精神风貌
行为规范
2.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意义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
识形态的本质体现,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内
在精神和生命之魂,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 的内在价值取向,反映了全国各族人民的 核心利益和共同愿望。因此,建设社会主 义核心价值体系,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
“三个关系到”:
关系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 关系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关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当前我国文化建设面临的突出问题
一是与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不相适应。 四 个 不 相 适 应 二是与快速发展的现代传媒手段不相适应。 三是与不断扩大的对外开放不相适应。 四是与推动我国经济又好又快的新形势不相适应。
历史扫描:国际竞争的文化立国趋向
至十七 世纪前 至二十 世纪初 进入20 世纪 进入21 世纪
二、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
发展历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
【内涵】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 就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以科学发展为主题, 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任务,以满足 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改革创新 为动力,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 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培养高度的文 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增强国 家文化软实力,弘扬中华文化,努力建设社会主义 文化强国。
现实意义。
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 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 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意义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意义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意义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1.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坚持唯物史观的重要表现。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反作用社会存在。

先进社会文化推动社会发展。

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也是文化发展的根本力量。

但是生产力的形成离不开社会各要素的共同作用,文化在受生产力决定的同时,又能够给生产力发展以能动的反作用。

文化发展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主要体现在通过科学技术的创新和转化形成新的生产力;通过思想道德建设和科学文化建设提高人的素质,为社会的发展提供思想动力和智力支持;通过对社会制度建构的指导作用,实现社会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的优化,从而产生新的生产力。

从社会发展的动力机制来讲,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是推动社会历史前进的强大力量。

历史唯物主义的一个基本观点就是,人民是推动社会历史前进的根本动力。

历史经验表明,能否代表人民的根本利益,能否满足人民的需求,关系到人心向背,关系到党的事业的成败。

而人民群众的需求既包括物质需求,又包括精神需求,所以,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同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和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统一的。

先进文化是社会实践的理性升华,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思想结晶。

先进文化反映着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并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

能不能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增强国家经济实力,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水平;能不能大力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繁荣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则直接关系到能否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只有在发展先进社会生产力,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的同时,发展先进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才能不断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才能激发并集中起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推动社会历史不断发展进步。

所以说,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对历史唯物主义的运用和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育科学文化建设,是物 教育科学文化建设, 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 重要条件, 重要条件,要解决的是整个民 族的科学文化素质和现代化建 设的智力支持问题。 设的智力支持问题。
要大力发展教育和科学事业, 要大力发展教育和科学事业,以发挥教 育在发展科学技术和培养人才中的基 础及其在现代化建设中的先导性全局 性作用; 性作用; 要积极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 要积极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增强 我国文化产业的整体实力和竞争力; 我国文化产业的整体实力和竞争力; 要继续推进文化体制改革,以适应社会 要继续推进文化体制改革, 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 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
两手抓 两手都要硬
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是相互影 相互作用的。物质生产是基础, 响、相互作用的。物质生产是基础, 精神文明对物质文明有着巨大的反 作用。没有经济的发展, 作用。没有经济的发展,精神文明 建设就失去了物质基础; 建设就失去了物质基础;没有精神 文明的进步, 文明的进步,物质文明建设也就没 有了精神动力、 有了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思想保 两个文明必须一起抓, 证。两个文明必须一起抓,绝不能 一手软,一手硬。 一手软,一手硬。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和基本内容 根本任务
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 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 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 培育有理想、有道德、 化、有纪律的公民,提高整 有纪律的公民, 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 和科学文化素质。 和科学文化素质。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文化建设的战略地位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和基本方针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和基本方针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和基本内容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和基本内容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方向和基本方针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方向和基本方针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 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 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 中华民族精神是指:以爱国 中华民族精神是指: 是指 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 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 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 勤劳勇敢、自强不息。
精神文明建设内容
思想道德建设,决定着中国 思想道德建设, 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性质, 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性质, 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 中心环节, 中心环节,要解决的是整个民族 的共同理想和精神支柱问题。 的共同理想和精神支柱问题。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基本方向和基本方针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基本方向
民族的、科学的、 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 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 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为人民服务、 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基本方向和基本方针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基本方针
百花齐放、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古为今用、 古为今用、洋为中用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文化,必须坚持马克思列宁 文化, 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 主义、 理论在意识形态领域里的指 导地位,用“三个代表”思 导地位, 三个代表” 想统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想统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和基本方针
要坚持重在建设,以立为本, 要坚持重在建设,以立为本,持之 以恒,贵在落实,务求实效; 以恒,贵在落实,务求实效; 必须大力发展先进文化, 必须大力发展先进文化,支持健康 有益文化,努力改造落后文化, 有益文化,努力改造落后文化,坚 决抵制腐朽文化; 决抵制腐朽文化; 发扬与时俱进的精神, 发扬与时俱进的精神,积极推动文 化创新。 化创新。
“在当代中国,发展先进 在当代中国, 在当代中国 文化,就是面向现代化、 文化,就是面向现代化、面向 世界、 世界、面向未来的科学的大众 的社会主义文化, 的社会主义文化,以不断丰富 人们的精神世界, 人们的精神世界,增强人们的 精神力量。” 精神力量。
精神文明重在建设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和基本方针
“ 对一个国家的治理来说,法制与德 对一个国家的治理来说, 从来都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 治,从来都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 法治以法律的权威性和强制性规范社 法治以法律的权威性和强制性规范社 会成员的行为;德治以道德的说服力和感 会成员的行为;德治以道德的说服力和感 召力提高社会成员的思想认识和道德觉悟。 召力提高社会成员的思想认识和道德觉悟。 依法治国,是通过执行国家法律, 依法治国,是通过执行国家法律,以 他律的方式, 他律的方式,以强制的力量来维护社会秩 序和公民权利;以德治国, 序和公民权利;以德治国,则是通过道德 教育和道德感化, 教育和道德感化,使人们从内心深处形成 道德行为的内在动因,以自律的方式, 道德行为的内在动因,以自律的方式,自 觉地建设良好的社会秩序和风尚 。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战略地位 文化是民族的灵魂, 文化是民族的灵魂,是维系国家统 一和民族团结的精神纽带; 一和民族团结的精神纽带;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综合国力 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增强综合国力 的重要组成部分, 的重要力量; 的重要力量;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社会主义 现代化的重要目标; 现代化的重要目标;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社会主义 制度优越性的重要体现, 制度优越性的重要体现,是社会主 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保证。 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保证。
一手抓改革开放, 一手抓改革开放,
一手抓打击犯罪; 一手抓打击犯罪;
一手抓经济建设, 一手抓民主法制; 一手抓经济建设, 一手抓民主法制; 一手抓改革开放, 一手抓改革开放, 一手抓物质文明, 一手抓物质文明, 一手抓惩治腐败; 一手抓惩治腐败; 一手抓精神文明。 一手抓精神文明。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建设的指导思想
为实现一个伟大的目标而形成共 同理想和道德原则; 同理想和道德原则; 是使物质文明建设和现代化建设 沿着正确方向发展的重要保证; 沿着正确方向发展的重要保证; 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提供强 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为现代化建设创造良好稳定的社 会环境和社会秩序。 会环境和社会秩序。
基本任务:要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 基本任务: 经济相适应、 经济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 调、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的社会 主义思想道德体系。 主义思想道德体系。 基本内容:理想建设,道德建设, 基本内容:理想建设,道德建设, 纪律建设。 纪律建设。 公民道德建设基本规范:爱国守法、 公民道德建设基本规范:爱国守法、 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 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 奉献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