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研究(长恨歌主题研究)
分析《长恨歌》一诗的主题和艺术特色
分析《长恨歌》一诗的主题和艺术特色分析《长恨歌》一诗的主题和艺术特色长恨歌》描写了唐玄宗与杨贵妃之间的爱情悲歌。
“长恨”是诗歌的主题,恨在何处?一个皇帝竟无法保全心爱的女子,马嵬兵变,生死离别,昔日共聚的时光是多么美妙,分离之后的寂寞悲伤也就可想而知了。
而唐玄宗本人,既是悲剧的承受者,又是悲剧的制造者。
全诗通过精巧独特的艺术构思,讲述了一个哀婉动人的爱情故事,准确把握了人物个性,融叙事、写景、抒情于一体,塑造了唐玄宗、杨贵妃这两个有血有肉、如生的艺术形象。
格调婉转缠绵、凄艳动人。
全诗可分五个部分。
第一部分从开头到“不重生男重生女。
”开头六句,叙写杨玉环被选入宫。
接下来,作者从不同的角度写唐玄宗对杨贵妃的宠爱。
既有“赐浴”、“侍宴”、“三千宠爱在一身”的人之常情,也有“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的失度荒唐,还有“遂令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的艺术夸张。
第二部分写安禄山起兵后玄宗君臣逃奔西蜀,杨贵妃被绞死的经过。
“花钿委地无人收,翠翘金雀玉搔头。
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
”写他们在马嵬坡生离死别的一幕。
“六军不发”,要求处死杨贵妃,是愤于唐玄宗迷恋女色,祸国殃民。
杨贵妃的死,在整个故事中,是一个关键的情节,在这之后,他们的爱情才成为悲剧。
第三部分,写唐玄宗对杨贵妃的思念。
“归来池苑皆依旧,太液芙蓉未央柳。
芙蓉如面柳如眉,对此如何不泪垂。
”白日里,看到太液池的芙蓉和未央池的柳就想到杨贵妃的容颜,景物依旧,人却不在了,禁不住然泪下。
“迟迟钟鼓初长夜,耿耿星河欲曙天”,写夜间唐玄宗被情思萦绕久久不能入睡的情景。
正由于诗人把人物的感情渲染到这样的'程度,后面仙境的出现,便给人一种真实感。
第四部分写道士帮唐玄宗到仙山寻找杨贵妃。
诗人用浪漫主义手法,上天入地寻找。
终于在虚无缥缈的仙山找到了杨贵妃,让她以“花冠不整下堂来”、“梨花一枝春带雨”的形象,殷勤迎接汉家的使者。
第五部分,写杨贵妃的话,极言生离死别之恨难消。
长恨歌主题
长恨歌主题长恨歌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一首伟大抒情叙事诗,作者白居易在初唐时期创作完成。
长恨歌以其深刻的思想、优美的词句和感人的故事情节而闻名于世。
它以才女杨玉环的生平经历为主线,以唐玄宗与杨玉环的爱情悲剧为背景,通过描写杨玉环被迫离开家乡、进入宫廷,与唐玄宗的相识、相知和相爱,以及最终的离别和衰老,表达了作者对时代动荡和爱情的思考和感慨。
主题一:时代动荡与政治背景长恨歌虽然是一首爱情叙事诗,但它也紧密地联系着当时的政治背景和社会现实。
唐玄宗是唐朝的皇帝,他在位时的中国处于繁荣昌盛的时期,但同时也存在着政治腐败、阶级矛盾和权力斗争等问题。
长恨歌通过描写唐玄宗的君主形象和政治手段,展现了一个帝王的迷恋与矛盾,以及他和杨玉环之间的纠葛。
这一主题突出了当时社会的种种不公和黑暗,通过爱情叙事的手法引发读者对社会问题的思考。
主题二:爱情与个人命运长恨歌以杨玉环的一生为主线,讲述了她从家乡到宫廷的经历和与唐玄宗的相遇、相知与相爱,最终的离别和衰老。
爱情是长恨歌的核心主题之一,通过描写杨玉环与唐玄宗之间的感情和离别,诗歌展现了深沉的爱情、无奈的命运以及对美好年华的眷恋与追忆。
杨玉环的遭遇和命运与现实生活中的个人成长、挣扎和迷失不谋而合,引发读者对命运和爱情的思索。
主题三:女性与社会地位长恨歌中的杨玉环是一个典型的受害者,她被迫离开家乡,进入宫廷,最终成为了唐玄宗的妃子。
诗中描写了杨玉环作为一个女性在封建社会中的困境和痛苦。
她虽然得到了皇帝的宠爱,却也失去了自由和家庭的温暖。
长恨歌通过杨玉环的遭遇,反映了当时社会对女性的束缚和压迫,引发读者对女性地位和性别平等的思考和关注。
主题四:美与哀愁长恨歌以其优美的词句和细腻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美的追求和对逝去美好时光的怀念。
诗中通过形容杨玉环的美貌、宫廷的壮阔和花园的美景,展现了壮丽的背景下的美好时光。
然而,随着故事的发展,主题也开始从美转向哀愁。
唐玄宗的喜悦与烦恼、杨玉环的离别和衰老,诗歌通过渲染哀愁的氛围,深化了美与哀愁的对比,让读者在赞美美的同时,也感受到了人世间的无常和遗憾。
白居易《长恨歌》研究
白居易《长恨歌》研究白居易《长恨歌》研究在《长恨歌》研究中,主题及层次划分一直是热点问题。
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白居易《长恨歌》研究,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长恨歌》是由白居易创作的一首叙述唐玄宗李隆基和其贵妃杨玉环的爱情故事的诗歌。
直到如今,对于这首诗歌的创作主题思想以及诗歌结构的研究层出不穷,成果也相当显著。
对于《长恨歌》的主题,学界主要有三种观点,即讽喻说、爱情说以及双重主题说。
这些研究也试图揣摩创作者当时创作的这样一首流传甚广的乐府歌行体诗歌的创作心态。
随着当代西方诠释学的影响日益扩大,德国阐释学家伽达默尔有关本文理解和解释中的“视域融合论”被学界广泛接受。
《长恨歌》的研究也应将本文与接受者密切联系,以便更好的诠释这首诗。
视阈融合与阐释阐释学是一种关于意义、理解和解释的哲学理论。
它经历了从赫德、施莱尔马赫、狄尔泰、海德格尔的发展,到当代伽达默尔、利科尔等人的发展,而走向成熟的。
伽达默尔是海德格尔的学生,他继承了海德格尔“此在”阐释学的本体论路向。
而“视阈融合”这个概念是阐释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
“‘视阈’(Horizont)就是看视的区域(Gesichskreis),这个区域囊括和包容了从某个立足点出发所能看到的一切。
把这运用于思维着的意识,我们可以讲到视域的狭窄、视域的可能扩展以及新视域的开辟等等。
”[1]388所以我们可以说我们的视域正是和我们思维着的意识紧紧相连。
视域不同的人,思维也就不尽相同,那么他们对同一问题的看法、认识必定是不同的。
“因此,诠释学处境的作用就意味着对于那些我们面对流传物而向自己提出的问题赢得一种正确的问题视域。
”[1]388而人们的“理解其实总是这样一些被误认为是独自存在的视域融合过程。
”[1]393在伽达默尔看来,理解和解释的过程应建立在解释者和作者的“诠释性对话”的基础上,也就是说我们理解和解释某一个本文的过程,其实就是将作者作品的视域与解释者视域融合的一个过程。
《长恨歌》主题探究
说《长恨歌》是一首描写爱情悲剧的长诗.一般不会产生歧义。
因为悲剧故事
的始末在诗中表达得十分清晰:全诗以“汉皇重色思倾国”为开端,先写杨玉环入宫,受专宠;次写马嵬兵变及李、杨爱情悲剧结局;再写唐明皇奔蜀及回宫后对贵妃的笃
诚思念;最后借助想象的翅膀,写贵妃死后成仙,对玄宗一往情深,并以“天长地久
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结束整个故事。
该诗不仅故事完整,而且情节波澜起伏,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诗的后半部分想象、虚幻了一个恍惚迷离,“虚无飘渺”的别
开生面的仙境,使杨贵妃死后的形象再现于蓬莱,沟通了天上人间永远不存在的爱情。
这使明皇与杨贵妃的爱情故事就不再是简单的纪实诗,而成了一个经过艺术再创造的更带有典型意义的悲剧。
这种仙化式的悲剧结局,是作了喜剧处理的。
它不仅写出了李、杨至死不渝的爱情,而且还以浪漫主义的手法写出了死而复生、恩爱不绝的奇迹。
《长恨歌》写唐明皇与杨贵妃的爱情故事,最终以悲剧结局,这反映出了诗人对他所认识所描绘的那部分社会生活的基本评价和基本态度,而且这爱情悲剧是能够统帅全诗灵魂的;至于纵欲失政等政治因素可作为背景、典型环境来考虑。
这爱
情悲剧作为主要线索来分析、评价。
那《长恨歌》的爱情说也就好解释了。
从客观上说,帝妃之间的爱情故事,在我们今天看来与一般人是不一样的,有其独特性.
这里富有强烈的政治色彩。
唐明皇“重色”的性格特征可谓淋漓尽致矣。
诗的首句“汉皇重色思倾国”就高度概括了他的性格特征。
而杨贵妃则着重体现在“倾国”的外
貌上,写她的妩媚、娇态、风姿.“天生丽质”。
这形象既富于个性又十分鲜明。
《长恨歌》主题探析
《长恨歌》主题探析《长恨歌》是唐代著名文学家白居易创作的一篇长诗,通过描写杨贵妃的生平和死后感慨,表达了作者对命运无情的思考和对华丽背后的虚幻感叹。
本文将对《长恨歌》的主题进行深入的探析。
首先,《长恨歌》的主题之一是宿命与无常。
杨贵妃作为中国历史上最为知名的美人之一,她奉高宗的宠爱,却最终遭到了悲惨的命运。
诗中描绘了杨贵妃被杀的场景和她死后的幽魂,以及她一生的挣扎和坠落。
无论杨贵妃如何美丽动人,命运的齿轮是无情地转动的,她最终无力回天。
这给人带来了对宿命的思考,似乎人们无法摆脱命运的束缚,一切都注定发生。
其次,《长恨歌》的主题之二是欲望与迷惑。
诗中生动地描绘了杨贵妃在宫中的生活,她美丽动人的外表和妖媚的风姿总是引发男人们的欲望。
宫廷中权力和阴谋的游戏使得杨贵妃迷失了自己的本心,被欲望所迷惑。
她虽然有着所有女性的渴望幸福和爱情的欲望,但最终却深陷痛苦和绝望当中。
这给人们警示了欲望对人的迷惑力,警示人们不要迷失自我,追逐虚幻的幸福。
第三,《长恨歌》的主题之三是权力的陷阱。
诗中描绘了杨贵妃逐渐受到皇帝的宠爱和权力的熏染,她得到了无数荣华富贵,但也赢得了无尽的敌对和阴谋。
权力迷人,但陷阱重重。
杨贵妃身陷宫廷权力的漩涡,最终坠入深渊。
这给人们以深思,权力虽然有着诱人的光华,但也有着巨大的风险,只有警惕和明辨是非才能保持清醒。
最后,《长恨歌》的主题之四是华丽与虚幻。
诗中描绘了杨贵妃在宫中的华梦,包括盛装妆饰、花团锦簇、乐舞歌声等。
这个华丽的世界充满了虚幻和煌煌的表象。
而在这虚幻背后,杨贵妃的内心却是孤独和无助的。
她的美丽和荣耀只是一层薄纱,掩盖着她内心的软弱和无力。
这给人们带来了对表面虚幻的思考,背后的真实是否与外表相符,华丽是否孤独和无奈?综上所述,《长恨歌》通过对杨贵妃的生平和遭遇的描绘,以及对命运、欲望、权力和虚幻等主题的探索,展示了人生的脆弱和凄凉,表达了作者对人性和命运的思考。
这篇诗作引发了人们对生命的思考和对内心真实与表象之间关系的深思。
白居易《长恨歌》多重意蕴研究
白居易《长恨歌》多重意蕴研究作为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的诗歌作品广受赞誉,其中《长恨歌》更是被誉为中国古典诗歌的经典之作。
《长恨歌》描绘了唐玄宗和杨贵妃之间的爱情悲剧,通过细腻的描绘和深刻的意境,展现了诗人对爱情和命运的深刻思考,同时也蕴含了丰富的人生哲理和时代背景。
本文将从多重意蕴的角度对《长恨歌》进行研究,探讨其在文学、历史、哲学等方面的深远意义。
从文学角度看,《长恨歌》展现了白居易高超的诗歌艺术和深邃的思想内涵。
诗中运用了丰富的修辞手法和绚丽的语言,如“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一句中的“云想”、“花想”以及“春风拂槛”等,构思巧妙,意象生动。
这些形象的表现使诗歌更富有感染力,令人产生联想和共鸣。
白居易在诗中深刻揭示了人性的弱点和悲剧,表现出对爱情的热切追求和对命运的反抗。
这种深情的表达和对人生的思考,使得《长恨歌》成为了中国古代爱情诗歌的典范,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文学遗产。
从历史角度看,《长恨歌》也反映了当时政治和社会的动荡不安。
唐玄宗和杨贵妃的爱情悲剧,不仅仅是两个个体的悲情命运,更是承载了当时社会政治的黑暗和腐败。
诗中“金闺第二剑”、“玉楼剑”等描写了杨贵妃对权力的渴望和对宫廷斗争的无奈和抗争,表现了当时宫廷斗争的残酷性和权力的腐蚀力。
诗中还提及了安禄山、史思明等历史上的反叛者,揭示了唐朝晚期社会动荡不安的局面。
《长恨歌》以爱情悲剧为载体,巧妙地描绘了当时社会政治的黑暗面,构成了文学与历史相结合的重要作品。
从哲学角度看,《长恨歌》蕴含了丰富的人生哲理和心灵追求。
诗中“长恨人心不如水,等闲平地起波澜”一句,道出了人心的矛盾和迷茫,以及生活的不易和命运的无常。
在爱情和命运的抉择中,诗人深刻地揭示了人生的无常和尘世的纷扰,以及个人追求幸福的艰辛和无奈。
诗中也流露出诗人对生命的热爱和对爱情的珍视,以及对美好的向往和追求,展现了对人生真谛的深刻思考和对幸福生活的向往。
这种对人性、命运和精神世界的探索,使得《长恨歌》不仅仅是一首爱情悲歌,更是对人生哲学和心灵境界的深刻思考。
关于《长恨歌》的主题分析
关于《长恨歌》的主题分析《长恨歌》是白居易的一首长篇叙事佳作,内容丰富,视野广阔。
诗中包含有唐宪宗与杨贵妃的凄美爱情故事,又有统治者昏庸奢华的生活写照,时局动乱、压抑黑暗的社会现实。
两者兼顾又相互交错,互相影响。
交织成一篇千古佳作《长恨歌》作为一部优秀的作品其中蕴含的深刻思想意义会比较的复杂,完全有可能会不止突出一个主题因此,我们认为它在慨叹李杨之间的爱情悲剧同时也有对当时统治阶级生活的荒淫糜烂和政治道德上的腐败堕落的讽刺。
下面,我们将从作者、写作背景、文中的典型诗句和整体的分析来说明,《长恨歌》的主题包含有个方面。
关于作者及写作背景关于作者白居易,中唐代大诗人。
自幼聪慧,刻苦读书,立志应进士举。
曾授秘书省校书郎、翰林院学士。
作品有讽喻诗、闲适诗、感伤诗、杂律诗。
在诗坛上极富盛名,与元稹齐名,并称“元白”。
其作品重写实,语言通俗又含强烈的讽喻倾向。
后期作品多为讽喻诗。
后被腐败的官僚势力攻击而遭贬谪。
本诗作于白居易任县尉时。
因此可以看出,本诗中包含有讽喻的意味不无道理。
时局的动荡,社会黑暗,个人仕途上的不顺都可成为诗人下笔的动机。
关于写作背景《长恨歌》写于唐宪宗元和元年(806年)十二月。
当时任县蔚的白居易与友人陈鸿、王质夫同游马嵬驿附近的仙游寺,谈起50年前的天宝遗事,即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故事,话及此事,相与感叹当时,王质夫提议以文学作品连记叙这段故事。
后来白居易写了这首《长恨歌》。
由此看来,《长恨歌》中的主题中一定包含有爱情的元素。
关于典型诗句,两方面的主题讽喻典型:“汉皇重色思倾国。
”第一句上来点名玄宗对美貌女子的喜爱与看重,暗讽皇帝重色而奢侈的生活。
“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
”描写皇帝迷恋杨贵妃而因此荒废国事,从而为之后政治动荡,兵变事件的引起埋下了伏笔。
“姊妹弟兄皆列士,可怜光彩生门户。
遂令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
”只因杨贵妃一人受宠而使一家门户尽生光彩,不可一世。
运用夸张的手法从侧面衬托出唐玄宗对杨贵妃的迷恋而蒙蔽双眼,任人唯亲,昏庸之态暴露无遗。
白居易《长恨歌》主题分析
白居易《长恨歌》主题分析人们对白居易《长恨歌》的主题思想历来争论不休,有所谓爱情说、政治主题说、双重主题说等等。
我认为是爱情说。
首先从作品的四个层次来分析,肯定白居易并非像陈鸿写《长恨歌传》那样板着说教的脸孔去描写李杨故事,而是以“情”作为主旋律,让主人公的情去感动读者,使之产生共鸣,取得审美上的极大成功。
本文还结合作者生平经历和社会历史分析他在处理历史题材、政治题材和来自民间的人性题材、心理题材的关系问题上的独到之处,进一步说明唐明皇杨贵妃形象。
可将诗分为四个层次:第一层从“汉皇重色思倾国”至“尽日君王看不足”,叙述了安史之乱前,唐玄宗如何重色、求色,终于得到了“回眸一笑百媚生”的杨贵妃。
贵妃进宫后恃宠而骄,不但自己“新承恩泽”,而且“姊妹弟兄皆列土”,反复渲染唐玄宗得贵妃后完全沉湎于歌舞酒色。
开卷首句既提示了故事的悲剧因素,又唤起和统领着全诗;第二层从“渔阳鼙鼓动地来”至“回看血泪相和流”,写安史之乱,玄宗逃难,被迫赐死贵妃,写出了“长恨”的内因,是悲剧故事的基础。
诗人有意将因玄宗荒淫误国所造成的安史之乱进行了淡化处理,对二人的生离死别则着意形容,读者受到的是悲剧气氛的感染而不是历史的理性批判。
陈鸿《长恨歌传》“惩尤物,窒乱阶”之说是板着面孔做文章,故不能视为此诗的写作动机;第三层从“黄埃散漫风萧索”至“魂魄不曾来人梦”,描述了杨贵妃死后,唐玄宗在蜀中的寂寞悲伤还都路上的追怀忆旧,行宫见月,夜雨闻铃,是一片“伤心色”和“断肠声”。
长安收复以后回朝时,重过马嵬,“不见玉颜空死处”。
回宫后,池苑依旧,物是人非,缠绵悱恻的相思之情,使人觉得荡气回肠;第四层从“临邛道士鸿都客”至“此恨绵绵无绝期”,写玄宗派方士觅杨贵妃之魂魄,重在表现杨妃的孤寂和对往日爱情生活的忧伤追忆。
诗人运用浪漫主义手法,上天入地,后终在虚无缥缈的仙山上让贵妃以“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的形象再现于仙境。
“情”的宣泄已超脱于帝王妃子间的感情纠葛,而更多地带有诗人的主观的理想成分,并早已超出了历史事实的范围,将主观愿望与客观现实的矛盾冲突表现无余。
白居易《长恨歌》主题辨析
白居易《长恨歌》主题辨析
白居易的《长恨歌》是一首具有丰富主题的叙事诗,其主题可以从不同角度进行辨析。
以下是从几个方面对《长恨歌》主题的辨析:
1.讽谕说:根据诗中描述的汉皇重色思倾国,以及统治阶级荒淫
误国,可以认为《长恨歌》的主题在于暴露统治阶级的荒淫误国,并对此进行讽刺和批评。
这种观点认为《长恨歌》是对现实政治的批判和警示。
2.爱情说:从诗中描绘的杨玉环与唐明皇之间的深情厚谊,以及
他们在爱情中所经历的曲折与悲欢离合,可以看出《长恨歌》主题是歌颂杨玉环与唐明皇之间真挚的爱情。
这种观点强调了人性的美好和爱情的崇高。
3.双重主题说:根据诗中描绘的唐明皇与杨玉环的爱情故事,以
及作者在描写中既展现了人性的美好,又揭示了统治阶级的荒淫误国,认为《长恨歌》具有双重主题。
这种观点认为,一方面是对美好爱情的赞美,另一方面是对现实政治的批判和警
示。
综上所述,《长恨歌》的主题具有多面性和复杂性,可以从不同角度进行辨析。
然而,无论从哪个角度看,《长恨歌》都是一部具有深刻思考和独特艺术表达的作品,既展示了白居易作为伟大诗人的才华,又展现了其对社会现实的敏锐观察和批判。
《长恨歌》主题研究述论
《长恨歌》主题研究述论《长恨歌》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抒情诗,被誉为文学史上最伟大的民谣之一。
由楚辞体裁的传说诗人王昌龄创作,它把盛唐时期楚国王妃单氏的爱情惨剧化繁为简,唤起万千民众对爱情之痛的共鸣。
本文将以《长恨歌》为主题,围绕该诗歌的背景、主题、结构和作者特色,进行深入的研究与论述。
首先,本文将探讨《长恨歌》背景的历史背景。
这首诗出现在唐朝万历年间的晚期,正值盛唐末期和晚唐史,被认为是中国古典文学史上重要的文学作品。
唐朝盛衰发生在这个时期,社会动荡不安,割据政权不断。
在这种社会背景下,王昌龄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创作了大量传说诗歌,其中《长恨歌》最为突出。
其次,本文将探讨《长恨歌》的主题。
《长恨歌》讲述的是一个悲剧的爱情故事:王妃单氏与楚国国王别离,她以自己的悲伤写出自己的爱情故事,写出自己的痛苦。
诗中的感情激昂,内容丰富,描写的是王妃与王国的婚姻、抗击楚国敌人的英勇行为、愁心、思念、留恋、痛苦等等,可以说是完美展现了一段悲剧爱情故事。
此外,本文还将讨论《长恨歌》的结构和特点。
这首诗共14句,每句五言,每2句错位,依次构成一幅画面,以重复手法将诗歌拉长结构以及升华效果,以极简的语言精炼地表达出单氏的悲痛之情,充分展示了诗人的艺术天赋和文学水平。
此外,诗中的描绘,特别是低调的情感表达,富有感染力,既凝练又具有节奏感,使其成为古典文学史中最为精美的诗篇之一。
最后,本文将论述《长恨歌》的作者特色。
王昌龄是典型的楚辞体裁传说诗人,是盛唐时期重要的诗人。
他的诗歌主要描写政治和社会景象,以及勇士和恋人的爱情和悲情。
他特别擅长运用简洁的语言,精巧的形式,充分展现出情感的深度。
《长恨歌》就是王昌龄的杰作之一,也是一部伟大的文学杰作,被誉为“诗经中的芳华”,被认为是中国古代传说诗歌的缩影。
综上所述,王昌龄的《长恨歌》依据单氏的悲剧故事,通过简约而激昂的语言,深刻揭示了传统社会中恋人长期离别的悲剧,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被评价为“文学史上最伟大的民谣”,本文以《长恨歌》为主题,进行深入研究和论述,以便更加深入地理解这首伟大的民谣和它带来的深远影响。
长恨歌主题赏析
长恨歌主题赏析长恨歌主题赏析长恨歌》是中国唐朝诗人白居易的一首长篇叙事诗;这首诗是作者的名篇,作于公元806年(元和元年)。
全诗形象地叙述了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悲剧。
长恨歌主题赏析1《长恨歌》这首诗是作者的名篇作于元和元年(公元806年)。
诗人凭借着传说和历史人物创造了一个婉转动人的爱情故事。
全诗通过对唐玄宗和杨贵妃的爱情悲剧的描述再现了真实的现实生活,千百年来一直感染并打动着读者。
这首诗的主题主要体现在“长恨”二字上。
作者从汉皇重色思倾国的第一部分描述其,讲述了安史之乱之前的唐玄宗如何好色并求色最终得到了美娇娘杨氏。
而杨氏由于得到唐玄宗的专宠而使得全家鸡犬升天得到万千富贵。
作者反复用笔墨渲染了唐玄宗纵情声色沉迷于酒色中不能自拔甚至不理朝,因而引发了渔阳鼙鼓动地来的安史之乱。
这些前因既是后来造成悲剧的基础也是引起长恨的主要原因。
第二部分从六军不发无奈何开始写起,详细的描述了安史之乱开始后玄宗弃杨氏于不顾的仓皇出逃,引起了六军驻马并要求除去红颜祸水的杨氏造成宛转峨眉马前死的悲剧。
这部分是故事最为关键的情节。
杨氏死后唐玄宗因怀念她引发的寂寞悲哀和缠绵悱恻的相思之情。
诗人以心酸恻隐悲痛的语调细致的描绘了玄宗这一长恨的心情,让人读之揪心疼痛催人泪下。
从临邛道士鸿都客起为这首诗的第三部分,着重描写了唐玄宗借助道士的帮助于虚无缥渺的仙境中找寻到了杨氏的踪影。
在幻境中再次展现了杨氏梨花带雨的绝世容颜,并以含情脉脉的托物寄词再次重申了以前的誓言,表达了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的深情厚谊,为进一步渲染长恨这一主题添加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最后在全诗的结尾又以“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来深化了主题加重了“长恨”的份量。
全诗所写之情缠绵悱恻所书之恨杳杳无穷,诗人以哀婉动人的文字和悠扬宛转的语调娓娓叙来,令人为之动容。
通过纵观全诗我们再结合诗人本身的经历不难看出,诗人写此诗的目的并不在于对历史的记录与评价,而是,通过此诗借助前代帝王和妃子的爱情悲剧来抒发自己内心的痛苦和对所爱之人的相思意义。
唐诗研究(长恨歌主题研究)
吾在位以来,所制多矣。奇丽服玩,锦绣珠玉,不绝于前,此非防欲 也;雕楹刻桷,高台深池,每兴其役,此非俭志也;犬马鹰鹘,无远 必致,此非节心也;数有行幸,以亟劳人,此非屈己也。斯事者,吾 之深过,勿以兹为是而后法焉。——李世民《帝范》 (B)大臣上书讽谏: (C)对上天之畏惧: (3)君主权力之不可制约与李杨的爱情悲剧:
新婚别
兔丝附蓬麻,引蔓故不长。嫁女与征夫,不如弃路傍。
结发为君妻,席不暖君床。暮婚晨告别,无奈太匆忙!
君行虽不远,守边赴河阳。妾身未分明,何以拜姑嫜? 父母养我时,日夜令我藏。生女有所归,鸡狗亦得将。 君今往死地,沈痛迫中肠。誓欲随君去,形势反苍黄。 勿为新婚念,努力事戎行。妇人在军中,兵气恐不扬。 自嗟贫家女,久致罗襦裳。襦裳不复施,对君洗红妆。 仰视百鸟飞,大小必双翔。人事多错迕,与君永相望!
第五,方士“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而终于于海上仙 山寻到杨贵妃,表明杨贵妃仍居留人间。“其中绰约多仙子”,又似 杨贵妃非清净独居之道士,而“唐之女道士院迹近倡家”。 第六,《长恨歌》叙述方士初见杨贵妃,正值杨贵妃睡觉初起,“九 华帐里梦魂惊”,极仓促之致。而“云鬓”、“花冠”之句,又似钗 横鬓乱,而非独居杨妃之形象矣。 第七,方士持归之信物,一为钿合金钗,一为七夕密誓。前者或可窃取 ,后者则无法臆造,因知方士所见之杨贵妃为真,而非骗人之虚言。
我想天宝皇帝,只为宠爱了贵妃娘娘,朝欢暮乐,弄坏朝纲,致使 干戈四起,生民涂炭。——(清)洪升《长生殿》第36出《看袜》
只可惜当日天子宠爱了贵妃,朝欢暮乐,致使渔阳兵起。 ——(清)洪升《长生殿》第38出《弹词》
贪爱——怠政——朝政紊乱——安史之乱——杨妃惨死——分离(生 离之悲) (5)悲剧是否都是善恶冲突造成的: 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李商隐《马嵬二首》之一
探讨长恨歌的主题思想
探讨长恨歌的主题思想探讨长恨歌的主题思想《长恨歌》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创作的一首长篇叙事诗。
此诗可分为三大段,从“汉皇重色思倾国”至“惊破霓裳羽衣曲”共三十二句为第一段,写唐玄宗和杨贵妃的爱情生活、爱情效果,以及由此导致的荒政乱国和安史之乱的爆发。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探讨长恨歌的主题思想,欢迎阅读!探讨长恨歌的主题思想关于《长恨歌》的主题,建国以来学界多次展开讨论,综合各家的观点,大致可分为三派:其一是讽刺说,其二是爱情说,其三是双重主题说,即既有讽刺又有爱情的双重主题。
讽刺说发端于古人。
南宋陆游说,杜甫的“《哀江头》即《长恨歌》也。
”明代的唐汝询说:“《长恨歌》讥明皇迷于色而不悟也。
”清乾隆皇帝的八个字下得很准:“哀艳之中,具有讽刺。
”“哀”的“艳,”就是杨玉环,是形式;“讽刺’’唐明皇,是内容。
这几个人都认为诗中的帝王和后妃是否定的对象,诗歌的主题与白居易同时所写的《李夫人》是一样的。
爱情说是20世纪50年代后半期提出来的。
基本观点是诗中帝妃是正面艺术形象。
立论的依据是诗的后半部分对爱情的描写。
但他们无法将其观点贯穿到前半部分,他们也承认诗的前半部分具有讽刺和谴责的意味。
此说的不彻底性使他们在争论中处于少数地位。
讽刺说与爱情说各执一端,那么试图调和矛盾的双重主题说便得以产生。
这一派既承认诗的前半部分具有讽刺意义。
又承认后半部分李杨有诚笃的相爱之情,并认为作者偏重于后一’方面。
因而这一派被认为是折衷派,也可以说是爱情说的支持《长恨歌》的创作及其主题思想派。
列宁说:“在分析任何一个社会问题时,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绝对要求,就是要把问题提到一定的历史范围内,”(列宁《论民族自决权》,《列宁选集》第二卷512页)去把握那个时代的特殊精神,去体会那个时代所反映出来的特殊情趣。
当然这种特殊的情趣还是由作家的作品反映的,因而就必须先“知人论世,”顾及到作家创作时的各种因素。
从时间上说,杨玉环死于756年,白居易写《长恨歌》是在年,正好相隔半个世纪。
白居易《长恨歌》多重意蕴研究
白居易《长恨歌》多重意蕴研究《长恨歌》是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的代表作之一,这首诗以其丰富的意蕴和深刻的内涵而闻名于世。
通过对这首诗的多重意蕴进行研究,不仅可以深刻理解白居易的诗歌艺术,还能感知到唐代社会的风貌和人们的情感生活。
本文将从历史、文学和情感等多重角度对白居易的《长恨歌》进行分析,以期更全面地了解这首千古佳作。
从历史角度来看,《长恨歌》反映了唐玄宗和杨玉环之间的一段感情历史。
唐玄宗是唐朝的一位杰出皇帝,而杨玉环则是他宠爱的妃子,两人之间的感情故事被后人传颂不衰。
唐玄宗因政治和个人原因而与杨玉环分隔两地,这种分离和思念的情感在白居易的《长恨歌》中得到了充分的表现。
诗中“长恨人心不如水,等闲平地起波澜”一句,表达了对感情的彷徨和期盼,揭示了唐玄宗和杨玉环之间的爱情故事,同时也折射出当时皇帝和后宫妃嫔的特殊情感生活。
从文学角度来看,《长恨歌》以其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和深刻的思想内涵而成为中国古典诗歌的瑰宝。
白居易在这首诗中运用了丰富的修辞手法和精妙的语言表达,如“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妾发初覆额,折花门前剧”等,将自己对爱情的表达刻画得淋漓尽致。
诗中还有许多意境深远的描写,如“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表达了诗人对人生和爱情的深刻思考。
整首诗抒发了作者对感情的慨叹和思考,揭示了唐代社会的风情和人们的情感体验,展现了白居易对爱情的深刻理解和体验。
从情感角度来看,《长恨歌》集中展现了白居易对爱情的倾诉和憧憬。
诗中“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一句,表达了诗人对爱情的坚定和执着,揭示了人们对美好爱情的向往和追求。
诗中还有许多含蓄细腻的描写,如“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客舍青青柳色新,主人黄昏酒醒客”,表达了诗人对爱情的深情思念和回忆。
这些描写展现了作者对爱情的深切体验和无尽眷恋,同时也抒发了对爱情的渴望和追求,彰显了作者内心深处的柔情世界。
白居易《长恨歌》多重意蕴研究
白居易《长恨歌》多重意蕴研究【摘要】白居易的《长恨歌》是一首描写唐玄宗和杨贵妃的悲恋故事的长诗。
文章通过介绍这首诗歌,阐述了多重意蕴在文学作品中的重要性。
在历史背景下,《长恨歌》体现了唐朝政治动荡和社会变革的意蕴;在情感表达中,描写了深情、忧愁和离别的情感意蕴;在文学技巧中,运用了对偶和象征等手法,增加了诗歌的艺术意蕴;在文化价值方面,反映了唐代封建社会的伦理观念和审美情感;在人生哲理中,则表达了生死离别、红颜薄命等哲理意蕴。
总结来看,《长恨歌》蕴含了丰富的意蕴,展望未来,对于这首诗歌的多重意蕴研究,还有待进一步探讨。
【关键词】白居易、长恨歌、多重意蕴、历史背景、情感表达、文学技巧、文化价值、人生哲理、总结、展望、研究、探讨。
1. 引言1.1 介绍白居易的《长恨歌》白居易的《长恨歌》是中国古代著名诗人白居易创作的一首长诗,被誉为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这首诗以长达800字的形式,描绘了唐玄宗与杨贵妃之间的爱情悲剧,以及唐玄宗为了杨贵妃而废长安城的情节。
《长恨歌》以其深刻的情感、精湛的艺术表现和优美的语言被广泛传颂,并成为了中国古代爱情悲剧诗歌的代表之作。
在这首诗中,白居易通过细腻的叙述和生动的描绘,展现了唐玄宗与杨贵妃之间的深邃情感和纠缠不清的爱恨情仇。
他通过对杨贵妃的形象描写,表现了女性的温柔和坚强,以及她与唐玄宗的悲剧命运。
整首诗旋律悠扬,情感真挚,读来让人感受到爱情的甜美与悲哀,以及历史的变幻与扭曲。
《长恨歌》不仅仅是一首爱情诗,更是一首关于权力与爱情、美与悲的深刻思考。
白居易通过这首诗歌,让读者思考人性的复杂与深邃,以及历史的残酷与荒谬。
这首诗作不仅在诗意繁深,而且在深刻探讨人生与命运的意义。
1.2 阐述多重意蕴的重要性白居易的《长恨歌》是中国古代诗人白居易所作的一首长诗,被誉为唐代五百首名篇之一。
这首诗以其深刻的意境和富有情感的表达而广为传颂,被人们称作是唐代爱情诗中的经典之作。
《长恨歌》中蕴含着丰富的意蕴,包括历史背景下的政治暗示、情感表达的深沉思考、文学技巧的精湛运用、文化价值的探索以及人生哲理的启示等多重层面。
《长恨歌》主题新探
《长恨歌》主题新探专业品质权威编制人: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________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团队精心编制而成,期望大家下载或复制使用后,能够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全文可编辑,以便您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依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感谢!同时,本团队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资料,如办公资料、职场资料、生活资料、进修资料、教室资料、阅读资料、知识资料、党建资料、教育资料、其他资料等等,想进修、参考、使用不同格式和写法的资料,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And, this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materials for everyone, such as office materials, workplace materials, lifestyle materials, learning materials, classroom materials, reading materials, knowledge materials, party building materials, educational materials, other materials, etc.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长恨歌》主题新探《长恨歌》主题新探《长恨歌》是唐代文学家白居易创作的一篇长篇叙事抒情诗。
白居易《长恨歌》主题辨析
白居易《长恨歌》主题辨析白居易《长恨歌》主题辨析《长恨歌》是唐代文学家白居易的一首长篇抒情诗作,通过以歌词的形式展现了浓郁的爱情和离别之情。
该诗以秦宫宝殿为背景,描述了杨贵妃与唐玄宗的深情爱恋,并以杨贵妃之死为结尾。
本文将从爱情、离别、权利欲望和对朝廷政治的批判等几个方面对《长恨歌》的主题进行辨析。
首先,《长恨歌》以深情的爱情为主题,展现了杨贵妃与唐玄宗的爱情故事。
诗中通过描写杨贵妃美丽的形象、她与唐玄宗的闭门相会以及两人之间的甜蜜亲昵的情节,表达了白居易对于爱情的执着和追求。
他将爱情视为一种美好的情感,赋予了杨贵妃和唐玄宗以浪漫的形象,强调了爱情的深沉和坚固。
其次,离别是《长恨歌》另一个重要的主题。
诗中描绘了杨贵妃在秋夜与唐玄宗分别的情景,以及离别后的思念之情。
白居易通过描写杨贵妃的凄凉离去,表达了自己对于离别的痛苦和无奈之情。
诗中的杨贵妃被描绘成了一个真挚而忠诚的女性形象,她对于爱情和离别的态度令人感动,也表达了作者对于离别的痛苦和思念之情。
此外,《长恨歌》还表达了对权力欲望和朝廷政治的批判。
白居易通过揭示唐玄宗对于杨贵妃的爱情和私欲,暗示了唐朝政治中的腐败和腐朽。
诗中描写了杨贵妃受宠爱的过程,以及她因此与其他妃子的争斗,以及最终被废黜和流放的命运。
白居易通过描写杨贵妃的悲惨遭遇,让人对于权力欲望和政治腐败产生了深刻的思考。
总结起来,《长恨歌》是一首以爱情和离别为主题,同时批判了权力欲望和朝廷政治的深情抒发之作。
通过揭示唐朝宫廷世界中的腐败和私欲,并以此为背景来讲述杨贵妃的爱情故事和离别遭遇,白居易成功地表达了自己对于爱情和权力的思考和追求。
《长恨歌》借由对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悲歌,呈现了一幅壮丽而凄美的画卷,使人产生对于人生、爱情和权力的深思。
这也是该诗能够在千年间持续流传的原因之一综上所述,《长恨歌》是一首深情抒发的诗歌作品,以爱情和离别为主题,同时批判了权力欲望和朝廷政治。
诗中通过描写杨贵妃的遭遇和离别,表达了作者对于离别的痛苦和思念之情。
《长恨歌》的主题探析
《长恨歌》的主题探析一唐宪宗元和元年,白居易三十五岁,在周县任县尉。
一次,与友人陈鸿、王质夫同游仙游寺,谈到唐玄宗、杨贵妃的事,都感叹于此。
深于诗,多于情的白居易,便创作了著名的长篇叙事诗《长恨歌》,长于史的陈鸿创作了《长恨歌传》。
这是两篇叙写李杨故事的重要作品,《长恨歌》尤为脍炙人口。
但这首诗的思想倾向是通过具体形象来体现的,不像《长恨歌传》那样明确说出是为了“惩尤物,窒乱阶”,因而对它的主题历来有不同理解。
有人认为是暴露统治阶级的荒淫,有的则认为是歌颂李杨真挚专一的爱情。
其实,这两种观点都有值得商榷之处。
二持前一种观点的人认为:“汉皇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说唐玄宗重“色”,想着的是“倾国”之貌,他多年都寻不到符合标准的人选,求色时间之长、标准之高,骇人听闻,可见生活的荒淫。
其实这样看有些偏颇。
我们知道,历代君王都是三宫六院、嫔妃成群,有的出访,巡视时一路选择,回来时早已三五成群,有的甚至在全国上下轰轰烈烈地进行选妃活动,花费的精力之多,经费之大,那才是骇人听闻,结果有时绝色美人选入宫中还不知道,像王昭君就是一个鲜明的例子,那真是滑天下之大稽,笑掉大牙。
历史上一些政绩卓著的皇帝在这个问题面前也没能经过去,只是处理得稍微恰当而已。
唐玄宗作为一代君王,也不例外。
他有他的选美标准,只要不是放下政事不管,而去专门选择,我想是可以理解的。
这种观点还认为,杨贵妃在入选之后,就以娇媚之态在唐玄宗面前撒娇邀宠,致使唐玄宗荒政误国。
美不是罪过。
杨贵妃“天生丽质”,本来就长得很美,符合唐玄宗的选美标准,唐玄宗喜欢她。
她出生的时候并不是为了选入后宫而有意漂亮的,那是上苍赋予的。
同时,她除了优越的先天条件以外,后天的训练结果也有超人之处,她的舞技歌喉都深受皇帝的青睐,这并不是采取阴谋手段夺人所爱,而是靠优越的条件和过硬的本领得来,这就更不是她的过错了。
即使没有她杨贵妃,也照样会有张贵妃、李贵妃、王贵妃。
其实,《长恨歌》应该是歌“长恨”。
白居易《长恨歌》多重意蕴研究
白居易《长恨歌》多重意蕴研究《长恨歌》是唐代文学家白居易创作的一首长诗,诗中以杨贵妃的悲剧命运为主线,展现了唐朝后期由盛转衰的历史背景,同时也表达出了作者对宫廷斗争、爱情和生活的深刻思考与感慨。
这首诗多重意蕴丰富,下面将从几个方面进行阐述。
《长恨歌》通过杨贵妃的悲剧命运,抒发了作者对爱情的思考与追求。
诗中杨贵妃被描写为天生丽质、倾国倾城的美人,她赢得了唐玄宗的宠爱。
杨贵妃的命运被宫廷的阴谋和爱情的背叛所改变,最终落得个悲惨的下场。
通过描写杨贵妃的爱情悲剧,白居易表达了对纯真爱情的讴歌和对爱情虚伪、残酷的批判。
他思考了爱情的起伏和无常,认为纯真的爱情只存在于人们的美好愿望中,而在现实中,它常常由于外界的种种因素而扭曲、变质。
《长恨歌》通过杨贵妃的悲剧命运,反映了唐朝后期宫廷政治的黑暗和腐败。
诗中揭示了宫廷斗争的残酷和无情,以及权力斗争对普通人民生活的影响。
在长诗中,白居易具体描写了杨贵妃被宫廷权臣李林甫等人陷害的过程,通过这一描写,他批判了政治阴谋和宫廷斗争对人民生活的破坏和摧残。
他将唐朝的政治腐败与杨贵妃悲剧的命运联系在一起,表达了对社会风气的不满和对政治黑暗的谴责。
《长恨歌》还通过诗中美丽绝伦的描写,展现了作者对杨贵妃的赞美和对美的追求。
诗中的杨贵妃被描述成“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的绝世美人,她的美貌和魅力令人难以抗拒。
白居易通过这一描写,将杨贵妃塑造成一个迷人的、张扬的形象。
他用杨贵妃的美丽和灿烂,表达了自己对美的执着追求。
通过美丽的描写,他让读者感受到美的魅力和无尽的诱惑,同时也意味着美与权力、命运的裹挟和消逝。
《长恨歌》是白居易创作的一首凄美而又激昂的长诗,通过杨贵妃的悲剧命运,展现了作者对爱情、政治和美的思考与追求。
诗中多重意蕴丰富,从爱情的起伏与无常、政治的黑暗与腐败到美的追求与虚妄,都在诗中有所体现。
它是一部唐代文学的巅峰之作,代表了白居易创作的特色和对社会现实的关注,也赋予读者无尽的思考空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安吏 客行新安道,喧呼闻点兵。 借问新安吏:“县小更无丁?” “府帖昨夜下,次选中男行。” “中男绝短小,何以守王城?” 肥男有母送,瘦男独伶俜。 白水暮东流,青山犹哭声。 “暮自使眼枯,收汝泪纵横。 眼枯即见骨,天地终无情! 我军取相州,日夕望其平。 岂意贼难料,归军星散营。 就粮近故垒,练卒依旧京。 掘嚎不到水,牧马役亦轻。 况乃王师顺,抚养甚分明。 送行勿泣血,仆射如父兄。”
(8)解读张文潜《七夕歌》与杜甫《新婚别》、《新安吏》:
七夕歌
桥东美人天帝子,机杼年年劳玉指。 织成云雾紫绡衣,辛苦无欢容不理。 帝怜独处无与娱,河西嫁得牵牛夫。 自从嫁后废织纴,绿鬓云鬟朝暮梳。 贪欢不归天帝怒,谪归却踏来时路。 但令一岁一相逢,七月七日河边渡。
别多会少知奈何,却忆歌》是否只写了李、杨的爱情: 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 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 姊妹弟兄皆列土,可怜光彩生门户。 (3)爱情与怠政是什么关系: (4)李、杨悲剧的因果链条: (李隆基)始则求其人而未得,既得而爱幸之,即沦惑而不复理朝政 矣。不独宠妃一身,而又遍及其宗党;不惟不复早朝,益且尽日耽 于丝竹,以致禄山倡乱,乘舆播迁。——(明)唐汝询《唐诗解》
吾在位以来,所制多矣。奇丽服玩,锦绣珠玉,不绝于前,此非防欲 也;雕楹刻桷,高台深池,每兴其役,此非俭志也;犬马鹰鹘,无远 必致,此非节心也;数有行幸,以亟劳人,此非屈己也。斯事者,吾 之深过,勿以兹为是而后法焉。——李世民《帝范》 (B)大臣上书讽谏: (C)对上天之畏惧: (3)君主权力之不可制约与李杨的爱情悲剧:
第五,方士“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而终于于海上仙 山寻到杨贵妃,表明杨贵妃仍居留人间。“其中绰约多仙子”,又似 杨贵妃非清净独居之道士,而“唐之女道士院迹近倡家”。 第六,《长恨歌》叙述方士初见杨贵妃,正值杨贵妃睡觉初起,“九 华帐里梦魂惊”,极仓促之致。而“云鬓”、“花冠”之句,又似钗 横鬓乱,而非独居杨妃之形象矣。 第七,方士持归之信物,一为钿合金钗,一为七夕密誓。前者或可窃取 ,后者则无法臆造,因知方士所见之杨贵妃为真,而非骗人之虚言。
身;欲修其身,先正其心;欲正其心,先诚其意。——《礼记·大学》
(2)古代制约君主权力之途径: A.君主自制其心:
三皇之为君也无常心,以天下心为心;五帝之为君也无常欲,以百姓欲为 欲。顺其心以出令——因其欲以设教。——白居易《策林一· 不劳而理》
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李商隐《贾生》
2.《长恨歌》主题的深层意蕴: 讥明皇迷于色而不误也——(明)唐汝询《唐诗解》 惩尤物,窒乱阶,垂于将来者也。——《文苑英华》本陈传
奢侈和淫靡只是一种社会崩溃腐化的现象,决不是原因。—--鲁迅《关于女人》
(1)帝王权力之不可制约:
陛下当生杀之柄,欲加之罪,取决圣衷足矣。——唐刘肃《大唐新语》卷四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先齐其家;欲齐其家,先修其
二、《长恨歌》的主题: 1.《长恨歌》主题的表层意蕴: (1)李、杨是否存在真正的爱情:
承欢侍宴无闲暇,春从春游夜专夜。 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 金屋妆成娇侍夜,玉楼宴罢醉和春。 …… 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 …… 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肠断声。…… 归来池苑皆依旧,太液芙蓉未央柳。 芙蓉如面柳如眉,对此如何不泪垂!…… 夕殿萤飞思悄然,孤灯挑尽未成眠。 迟迟钟漏初长夜,耿耿星河欲曙天。 …… 上穷碧落下黄泉,……
我想天宝皇帝,只为宠爱了贵妃娘娘,朝欢暮乐,弄坏朝纲,致使 干戈四起,生民涂炭。——(清)洪升《长生殿》第36出《看袜》
只可惜当日天子宠爱了贵妃,朝欢暮乐,致使渔阳兵起。 ——(清)洪升《长生殿》第38出《弹词》
贪爱——怠政——朝政紊乱——安史之乱——杨妃惨死——分离(生 离之悲) (5)悲剧是否都是善恶冲突造成的: 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李商隐《马嵬二首》之一
2.讽谕主题说: 第一、继承传统的学术研究思路,坚持“以史证诗”的研究方向。
第二、强调《歌》与《传》不可分割,以《传》之“创作缘起”对白 居易写作意图的推测佐证《歌》具有讽谕意义。 第三、联系白居易新乐府《李夫人》、《胡旋女》、《上阳人》等, 证明白氏在新乐府诗中对李、杨情事是持批判讽刺态度的,他在《歌》 中对李、杨情事也应该且必然持讽谕态度。
第四,结合白居易的诗歌理论与创作主张来探讨《长恨歌》之主题。 3.爱情主题说: 第一,李、杨可能而且确实存在真正的爱情。 第二,白氏把《歌》归入感伤诗,表明他对李、杨故事的定位,因此 不能用他创作讽谕诗时提出的现实主义创作理论解释《歌》。 第三,《歌》与《传》应分别对待,不能等同。 第四,《歌》前半部分对李、杨爱情生活的描写,有些诗句含有一定的 讽刺或谴责意味,但并不影响它的爱情歌颂主题。 4.双重主题说 : 前半部分批判李、杨荒淫误国,后半部分歌颂李、杨真挚爱情。 讽刺与歌颂的矛盾与统一:李、杨问题的复杂性 5.时代感伤主题说与自伤主题说:
《长恨歌》研究
一、《长恨歌》研究的历史回顾: 1. 隐事主题说:
俞平伯主要论据:
第一,《长恨歌》与《长恨传》所述故事大致相同,如非另有他意, 未免“屋上架屋”,创作意图殊难索解。 第二,《长恨传》末云:“夫希代之事,非遇出世之才润色之,
则与时消没,不闻于世。”李、杨事迹既载于国史,不应担心
“与时消没”,故《长恨歌》所述应为“世所不闻”的“隐事”, 第三,假如《长恨歌》非另有所隐,行文至马嵬之变已足,而 其后“海上仙山”之描绘,“似马嵬之事不足为恨,而天人修 阻为可恨者。”即生离而非死别才是白居易所欲表达的真正 “长恨”。 第四,《长恨歌》云:“马嵬坡下泥土中,不见玉颜空死处。”杨 贵妃之尸既无,喋血马嵬自非事实真相,故遣道士上天入地四处寻 觅,而其实方士乃明皇所派遣寻访杨贵妃之使者之托辞耳。
新婚别
兔丝附蓬麻,引蔓故不长。嫁女与征夫,不如弃路傍。
结发为君妻,席不暖君床。暮婚晨告别,无奈太匆忙!
君行虽不远,守边赴河阳。妾身未分明,何以拜姑嫜? 父母养我时,日夜令我藏。生女有所归,鸡狗亦得将。 君今往死地,沈痛迫中肠。誓欲随君去,形势反苍黄。 勿为新婚念,努力事戎行。妇人在军中,兵气恐不扬。 自嗟贫家女,久致罗襦裳。襦裳不复施,对君洗红妆。 仰视百鸟飞,大小必双翔。人事多错迕,与君永相望!
“以天下之王,不能庇一弱女” ——(明)陶宗仪等《说郛三种》(120卷本)陈传后附文
(6)白氏对李、杨爱情的态度:歌颂、谴责还是二者均非
(A)白居易为何隐去李隆基取杨贵妃“于寿邸” :
(B)白居易为何要写李杨的怠政,又为何把它们仅仅局限在因爱而引 起的怠政方面,而不把李隆基之怠政一并抖出来:
(7)“鱼”与“熊掌”的选择困惑能给人们什么启示:
(4)唐宣宗的无奈:
宣宗时,越守进女乐,有绝色。上初悦之,数日赐予盈积。忽晨兴不乐 ,曰:“明皇帝只一杨妃,天下至今未平,我岂敢忘?”召诣前曰: “应留汝不得。”左右奏:“可以放还。”上曰:“放还我必思之, 可赐鸩一杯。”——宋王谠《唐语林》卷七 (5)理想之政治与不完美之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