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管迷走性晕厥的机理及治疗进展

合集下载

血管迷走性晕厥详解课件

血管迷走性晕厥详解课件
厥。
诱因
情绪激动
情绪激动时,人体交感神经兴奋 ,导致血管收缩,血压升高,但 同时也可能引起自主神经功能障
碍,导致血压下降和晕厥。
长时间站立
长时间站立会使下肢静脉淤血,回 心血量减少,心输出量减少,血压 下降,诱发晕厥。
疼痛刺激
疼痛刺激可引起人体应激反应,导 致自主神经功能障碍和血压下降。
遗传因素
流行病学与发病率
流行病学
血管迷走性晕厥在人群中的发病率较高,大约占所有晕厥病 例的30%左右。
发病率
血管迷走性晕厥的发病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女性比男 性更常见。此外,一些特定的人群,如青少年和老年人,以 及身体虚弱或长期卧床的人,更容易发生血管迷走性晕厥。
02
血管迷走性晕厥的病因及诱 因
病因
症状
患者在发病前通常会出现持续的强烈恐惧、焦虑、疼痛等情绪或躯体刺激,随 后出现血压下降、心率减慢、面色苍白、出汗等症状,最终导致晕厥。
病因与病理生理机制
病因
血管迷走性晕厥的病因较为复杂,可能与自主神经调节障碍、血容量不足、疼痛 刺激等多种因素有关。
病理生理机制
当受到强烈的情绪或躯体刺激时,患者的交感神经兴奋性增强,导致血管收缩和 心动过速,而副交感神经兴奋性增强,导致血管舒张和心动过缓。这种交感和副 交感神经的失衡导致血压下降和脑灌注不足,引发晕厥。
发现新的药物治疗靶点, 为血管迷走性晕厥的治疗 提供新的可能。
预防措施研究
研究预防血管迷走性晕厥 发生的措施,如生活方式 调整、药物干预等。
未来研究方向与挑战
深入探索病因
进一步研究血管迷走性晕厥的病因,为预防和治 疗提供更有针对性的方案。
跨学科合作
加强医学、生物学、物理学等多学科的合作,共 同推进血管迷走性晕厥的研究。

血管迷走性晕厥知识讲解

血管迷走性晕厥知识讲解

伴咽喉疼痛或面部疼痛的
神经痛引起的神经介导晕厥
转头或压迫颈动脉窦时发生的
颈动脉窦性晕厥
突然站起时发生的
体位性低血压
服用引起QT延长、心动过缓药物者
药物引起的晕厥
伴复视、头晕、言语含糊的
TIA
发作后有意识模糊、意识丧失时间 >5分钟者
癫痫
频繁发作伴有躯体症状但无心脏疾病者
精神疾病
伴有器质性心脏疾病者
心源性晕厥
syndrom) 婴儿猝死综合征(SIDS)
JACC 1996;28:263-75
HUTT的禁忌征
晕厥伴有临床严重的主动脉瓣狭窄或左 室流出道梗阻
重度二尖瓣狭窄伴晕厥者。 已知有冠状动脉近端严重狭窄的晕厥患
者。 严重脑血管疾病的晕厥患者。
JACC 1996;28:263-75
HUTT的操作方法(一)
心跳加快,周围血管阻力增高
心率增快,舒张血压升高,收缩血压轻度升高
血管迷走性晕厥的发病机制(二)
VS患者体位从平卧变为立位 300~800毫升血液积留于腹部及下肢 静脉回流减少,心室充盈血容量快速下降
心室强烈收缩,发生空排现象 对心室后下壁心脏机械受体(或C纤维)刺激增加,形成类似血压升高的交感冲动
冠状动脉痉挛 高血压危象 心动过速或心动过缓 低血压 窦性停搏 III ° AVB
HUTT的特异性及敏感性(一)
Kenneth M等总结了11个未用药物激发 的HUTT试验的研究结果:
特异性为83-100%,随试验时间的延长特异性 下降(30分钟为94%,40分钟为92%,60分钟 为88%)
HUTT结果判断(一)
阳性标准:
血压下降:收缩压≤80mmHg和/或 舒张压≤50mmHg, 或平均动脉压下降≥25%。

血管迷走性晕厥的治疗方法

血管迷走性晕厥的治疗方法

血管迷走性晕厥的治疗方法
血管迷走性晕厥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患者在突然站立或
长时间站立后,出现头晕、眩晕、恶心、出汗、面色苍白等症状,
甚至发生晕厥。

对于这种疾病,我们应该如何进行治疗呢?
首先,对于血管迷走性晕厥的治疗,我们应该采取综合性的治
疗策略。

这包括药物治疗、非药物治疗以及生活方式的调整。

药物治疗方面,常用的药物包括乙酰心苷、去甲肾上腺素受体
激动剂等。

这些药物可以通过调节心脏的功能,提高心脏的收缩力
和心率,从而改善患者的症状。

此外,对于一些伴随症状如焦虑、
抑郁等,也可以采用相应的药物进行治疗。

除了药物治疗,非药物治疗也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比如,在
日常生活中,患者应该避免长时间站立,尤其是在气温较高的环境下。

此外,适当的体育锻炼也对改善血管迷走性晕厥有积极的作用。

通过适当的运动,可以增强心脏功能,提高心血管系统的适应能力,从而减轻症状。

此外,生活方式的调整也是非常重要的。

患者应该养成良好的
作息习惯,保持充足的睡眠时间,避免熬夜和过度劳累。

饮食方面,应该避免摄入过多的咖啡因和酒精,多摄入新鲜蔬菜水果,保持良
好的饮食习惯。

总的来说,对于血管迷走性晕厥的治疗,我们应该采取综合性
的治疗策略,包括药物治疗、非药物治疗以及生活方式的调整。


过这些方法的综合应用,可以有效地改善患者的症状,提高生活质量,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希望广大患者能够重视自身的健康,积极
配合医生的治疗,早日康复。

血管迷走性晕厥

血管迷走性晕厥
也是重要的一环。
鉴别诊断和注意事项
鉴别诊断
血管迷走性晕厥需与其他可能导致晕厥的疾病相鉴别,如心律失常、心肌缺血、 脑血管疾病等。因此,在诊断过程中应注意排除这些潜在疾病。
注意事项
在诊断血管迷走性晕厥时,应注意患者的年龄、性别、病史等个体差异因素。 同时,对于疑似血管迷走性晕厥的患者,应避免过度检查和不必要的治疗,以 免增加患者的经济和心理负担。
该病是一种较为常见的晕厥原因,占所有晕厥事件的约60%-80%,且女性比男性更 易受影响。
发病率和危害
血管迷走性晕厥的发病率较高, 尤其在年轻女性中更为常见。
该病虽然不会导致严重的器质性 病变,但反复发作会给患者的生 活和工作带来极大的不便和困扰,
如跌倒、受伤等。
此外,由于血管迷走性晕厥的发 作不可预测,患者常常会出现焦 虑、恐惧等心理问题,严重影响
发作频率
血管迷走性晕厥的发作频率因人 而异,有的患者可能数周或数月 发作一次,而有的患者可能数年 才发作一次。
持续时间
每次晕厥发作的持续时间通常较 短,几秒钟至几分钟不等,但患 者在发作后可能需要一段时间才 能完全恢复。
影响因素和触发因素
01
02
03
04
情绪因素
强烈的情绪刺激,如恐惧、疼 痛、紧张等,可能诱发血管迷
THANKS
感谢观看
05
血管迷走性晕厥的治疗和 管理
非药物治疗
生活方式调整
避免长时间站立、保持充足的水分摄入、避免过 度通气和屏气等行为。
物理疗法
如倾斜训练、下肢肌肉锻炼等,有助于改善血液 循环和自主神经功能。
心理治疗
如认知行为疗法、生物反馈等,可帮助患者调整 心理状态,减少晕厥发作。

儿童血管迷走性晕厥的临床研究进展

儿童血管迷走性晕厥的临床研究进展

儿童血管迷走性晕厥的临床研究进展晕厥是指维持觉醒的脑干网状激动系统血流量减少或能力供应不足而导致的短暂意识丧失和姿势性肌肉张力下降或丧失,不能维持正常姿势。

临床一般很难较快完全恢复正常,是常见的临床综合征。

而血管迷走性晕厥是导致晕厥的最常见基础疾病之一。

儿童血管迷走性晕厥的发生,是由于各种刺激通过迷走神经介导反射,导致内脏、肌肉小血管扩张,心动过缓,具体的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

本文综述儿童血管迷走性晕厥的临床研究进展,为进一步诊治儿童血管迷走性晕厥提供参考。

标签:儿童;血管迷走性晕厥;研究进展血管迷走性晕厥患儿约占晕厥患儿的80%,是小儿最常见的晕厥类型。

儿童血管迷走性晕厥(VVS)是一种神经介导的反射性晕厥[1]。

研究显示,反复的晕厥会降低患儿生活质量,因此综述儿童血管迷走性晕厥的临床研究进展,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现综述如下:1血管迷走性晕厥的发病机理血管迷走性晕厥机制复杂,最常见的”激发机制”是Bezold-Jarisch反射。

晕厥患儿心率变异性的研究已得到证实,VVS患儿存在自主神功功能异常。

郑慧芬[2]等人研究显示,VVS患儿心率变异性时域法指标,平均NN、pNN50与正常患儿对比显著降低,由此表明,VVS患儿交感、副交感神经张力及其平衡与正常患儿不同。

而Zhang QY[3]等人研究表明,VVS患儿在直立倾斜试验中,高频功率/低频功率的比率从倾斜5min开始到结束,均比正常对照明显降低,由此证实VVS患儿在发作时存在交感神经张力下降/迷走神经张力增强。

大量的实验和临床研究表明,许多中枢和外周神经介质和心血管活性分子在VVS中均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何宏蕴[4]等人以40例VVS患儿为研究对象进行直立倾斜试验,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20例患儿,平卧时观察组患儿去甲肾上腺、肾上腺素轻度升高,直立倾斜试验结束后,两组患儿去甲肾上腺、肾上腺素水平无显著改变,观察组肾上腺素水平升高5倍,对照组增高无意义。

血管迷走性晕厥的治疗方法

血管迷走性晕厥的治疗方法

血管迷走性晕厥的治疗方法血管迷走性晕厥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患者在受到刺激或情绪激动时,会出现血压突然下降,导致头晕、眩晕甚至昏厥的症状。

对于血管迷走性晕厥的治疗,我们需要综合考虑药物治疗、非药物治疗以及生活方式管理等方面,以达到控制症状、预防复发的目的。

首先,药物治疗是治疗血管迷走性晕厥的重要手段之一。

常用的药物包括血管收缩剂、心血管药物和抗病毒药物等。

血管收缩剂可以有效提高血压,缓解晕厥症状;心血管药物则可以调节心脏功能,提高心脏的代偿能力;而抗病毒药物则可以抑制病毒的复制,减轻症状。

在使用药物治疗时,患者需要根据医生的建议进行用药,严格控制用药剂量和频率,避免药物过量或滥用。

其次,非药物治疗也是治疗血管迷走性晕厥的重要手段。

包括针灸、按摩、气功、瑜伽等中医养生方式,都可以帮助患者调整身体的气血运行,增强体质,减少晕厥发作的次数。

此外,一些物理疗法如理疗、按摩、针灸等也可以帮助患者缓解症状,改善血液循环,增强心脏功能。

最后,生活方式管理也是治疗血管迷走性晕厥的重要环节。

患者需要注意饮食,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避免过度劳累和情绪激动,保持心情愉快,避免长时间站立或突然改变体位等。

此外,患者还需要定期进行体育锻炼,增强体质,提高心脏的代偿能力,减少晕厥的发作。

综上所述,治疗血管迷走性晕厥需要综合药物治疗、非药物治疗和生活方式管理等多方面的手段。

患者在接受治疗时,应该根据医生的建议进行合理的治疗方案,并且要保持乐观的心态,积极配合治疗,才能达到控制症状、预防复发的目的。

希望患者能够早日康复,重拾健康的生活。

儿童血管迷走性晕厥的诊治进展2024(全文)

儿童血管迷走性晕厥的诊治进展2024(全文)

儿童血管迷走性晕厥的诊治进展2024(全文)摘要血管迷走性晕厥(vasovagal syncope,VVS)是儿童不明原因晕厥中最常见的类型,是一种功能性心血管疾病,很少威胁生命,但反复晕厥发作严重影响儿童的学习以及日常生活,部分患儿甚至出现躯体意外伤害,逐渐成为国内外学者研究的热点。

根据患儿在直立倾斜试验中的阳性反应类型VVS可进一步分为血管抑制型、心脏抑制型以及混合型,其中以混合型和血管抑制型为主。

该文主要针对近年来国内外关于儿童VVS诊断和治疗进展作一综述,以期能够为临床诊治提供参考。

晕厥在儿科急诊就诊量中占1%~2%,是儿童时期常见急症之一,国内报道在5~18岁儿童和青少年中有20%~30%至少经历过1次晕厥,反复晕厥发作严重影响儿童的身体、心理健康,也会降低其学习生活质量[1]。

儿童晕厥常见的病因有自主神经介导性晕厥(neurally mediated syncope,NMS)、心源性晕厥、不明原因晕厥等,其中NMS最常见,占70%~80%[2]。

血管迷走性晕厥(vasovagal syncope,VVS)在NMS中最为常见。

VVS 是由于在一定诱因刺激下出现周围血管扩张,导致一过性脑缺血,发生一过性意识丧失和肌张力不能维持随即晕倒。

根据患儿在直立倾斜试验(head-up tilt test,HUTT)中的阳性反应类型VVS可进一步分为3种类型:(1)血管抑制型(vasoinhibitory type,VI);(2)心脏抑制型(cardioinhibitory type,CI);(3)混合型(mixed type,M)[3,4]。

对VVS 及时诊断及精准的治疗尤其重要,现就国内外对VVS患儿的诊治进展进行综述。

1 儿童VVS的诊断1.1 儿童晕厥的诊断流程根据《儿童晕厥诊断指南(2016年修订版)》[5],儿童晕厥的诊断流程如下:首先详细询问病史、仔细体格检查,其次行卧立位血压及心电图监测,行血常规、心肌酶谱、电解质、血糖等血化验检查,行24 h动态心电图、超声心动图、视频脑电图或头颅MRI等检查排除心源性、神经源性等原因导致的晕厥,最后经HUTT进一步诊断分型。

2023血管迷走性晕厥的研究进展(全文)

2023血管迷走性晕厥的研究进展(全文)

2023血管迷走性晕厥的研究进展(全文)晕厥是由各种原因引起的突然的暂时性意识丧失,彻底的病史询问和体格检查可以诊断出许多晕厥原因,但对于某些原因不明的晕厥和无显著评估的患者,可能需要进行更广泛的测试。

而血管迷走性晕厥(vasovaga1syncope,VVS)是不明原因性晕厥中最常见的类型,表现为动脉低血压伴有短暂的意识丧失,能自行恢复,无神经定位体征的一种综合征。

因为血管迷走性晕厥的相关机制复杂多样,近年来相关研究较多,且诊断治疗仍不十分明确,所以本文就相关问题进行综述。

1 .发病机制1.1 贝-亚反射Jarisch等发现,当左心室的机械感受器激活,触发反射进而导致晕厥。

具体机制为当人体站立时,由于重力的关系静脉回心血量减少,使得血压下降,压力感受器刺激交感神经,作用受体对心脏和血管从而维持血流动力学稳定。

而VSS患者由于回心血量的减少引起交感神经的过度激活,导致心室过度过快的收缩,会兴奋心室后下壁的机械感受器,反馈调节使得交感神经活性减退,迷走神经活性增强,对心脏产生负性作用,使得血压下降,从而导致脑部供血不足,出现头晕、面色苍白等晕厥先兆症状,当血压、心率下降至极点则发生晕厥。

这就是所谓的贝-亚反射,此机制也是最常用来解释WS触发的机制模式。

1.2 压力感受器敏感性降低颈动脉窦作用为调节血压和心律。

当人处于直立状态时,静脉回心血量的减少,导致血压的下降,压力感受器感受到此变化时,使心交感神经活性增强,心交感缩血管神经传出冲动增多,心率增快、心肌收缩增强、心输出量增多,动脉血压回升。

当压力敏感性降低则导致VVS的发生。

Iacovie11o招募了97例患有无法解释的反复性晕厥受试者,让他们仰卧位休息IOmin接受直立倾斜实验,并在20min后用硝酸甘油,连续记录心率和收缩压,有21例患者在使用硝酸甘油前晕倒,37例患者接受直立倾斜实验时并未晕倒,在使用硝酸甘油后才出现晕倒。

这37例患者发生晕厥前的压力反射敏感性值和压力反射有效性指数显著低于无晕厥患者在测试结束时观察到的压力反射敏感性值和压力反射有效性指数,而仅仅接受直立倾斜实验的患者在发生晕厥前的这两个值与其他组在相应倾斜期间观察到的值无明显差异。

儿童血管迷走性晕厥的研究进展

儿童血管迷走性晕厥的研究进展

显下降 , 因此 必须对 V S患儿进 行正 (er rt v r bly R 的研 究 亦 发 病 中起 重 要 作 用 。 V hat a a a it.H V) e i i VV 确 的 诊 断 与 治 疗 。 近 年 来 , V S的 证 实 . S患 儿 的确 存 在 自 主 神 经 功 对 V
1 血管迷走性 晕厥的发病机理
p N5 N 0与 正 常 对 照 患 儿 相 比 均 显 著 明显 变 化 , H T 阳性 者 晕 厥 发 生 前 而 U 降 低 ,从 而 说 明 V S患 儿 交 感 一 交 血 B 内啡肽水平 较基础时 升高 , 厥 V 副 一 晕
一内 啡 肽 水 平 急 剧 升 高 。 血 管 迷 走 性晕 厥 机 制 复 杂 。最 常 感 神 经 张 力 及 其 平 衡 于 正 常 患 儿 不 发 生 后 血 B
患儿 的 8%。已有许 多研 究表 明 , 0 反 生 。
感 神 经 兴 奋 性 受 抑 ,促 进 血 管 抑 制 反
复 出现 的晕 厥 可 使 患 儿 的 生 活 质 量 明
导 在 V 近 年 来 有 关 晕 厥 患 儿 心 率 变 异 性 应 , 致 低 血 压 和 心 动 过 缓 , V S W abig l r e等 对 2 例 不 明 原 因 l d 4
究热点之一 。
T,并检 测 B 内啡肽 水 一 临 床 研 究 是 国 际 上 小 儿 心 脏 病 学 的 研 能异常。S ha e r 等研 究发现 , V V S的患 晕 厥者 行 HU
儿 HR 时 域 法 指 标 — — 平 均 N 平 , U 阴 性 者 血 B 内 啡 肽 水 平 无 V N、 H T 一
V S的 发 生 。 V

血管迷走性晕厥(2)

血管迷走性晕厥(2)

实验室及辅助检查结果
01
心电图:显示心动过缓或心律失 常
03
血常规:可能显示贫血或血小板 减少
05
脑部影像学检查:可能显示脑部 缺血性病变
02
血压:血压降低,可能伴有低血 压
04
生化检查:可能显示电解质紊乱, 如低钾血症
06
血管迷走性晕厥相关基因检测: 可能显示相关基因突变
诊断及鉴别诊断思路
01
4
5
日常生活指导
01
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避免 过度劳累和情绪激动。
04
避免长时间站立或久坐,适 当进行有氧运动。
02
保持充足的水分摄入,避免 脱水。
05
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避免 焦虑和抑郁。
03
保持良好的饮食习惯,避免 暴饮暴食和过度饮酒。
06
定期进行健康体检,监测血 压、心率等指标。
心理调适与支持
03
触发因素:情绪激动、疼痛、站立过久等
02
发病机制:交感神经兴奋,副交感神经抑 制,导致血管舒张,血压下降
04
发病过程:血管舒张,血压下降,导致脑 部供血不足,引起晕厥
诊断标准与鉴别诊断
诊断标准:反复发作的晕厥,持续时间短,通常在几分钟内恢复,伴有面色苍 白、出汗等症状。
鉴别诊断:需要与心源性晕厥、脑源性晕厥、低血糖晕厥等疾病进行鉴别。
检查方法:心电图、脑电图、血压监测等。
治疗方法:药物治疗(如β受体阻滞剂、钙通道阻滞剂等)、生活方式调整 (如避免长时间站立、避免过度劳累等)。
疾病进展及预后
01
02
03
04
血管迷走性晕厥 (血管型)是一种 常见的晕厥类型, 主要由于血管舒 张和血压下降引 起。

血管迷走性晕厥的治疗方法

血管迷走性晕厥的治疗方法

血管迷走性晕厥的治疗方法
血管迷走性晕厥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患者常常会出现突然晕厥的症状,
给患者的生活和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困扰。

那么,对于血管迷走性晕厥,我们应该如何进行治疗呢?
首先,对于血管迷走性晕厥的治疗,我们应该采取综合治疗的方法,包括药物
治疗和非药物治疗。

药物治疗方面,常用的药物包括β受体阻滞剂、异丙嗪、丙戊酸钠等,这些药物可以有效地控制患者的心率和血压,减少晕厥的发作。

同时,非药物治疗方面,患者应该加强体育锻炼,保持良好的作息习惯,避免长时间站立或突然改变体位,有助于减少晕厥的发作。

其次,对于晕厥发作时的急救措施也是非常重要的。

当患者出现晕厥症状时,
应该立即让患者平卧,抬高双腿,保持呼吸道通畅,避免患者受伤。

同时,可以给患者服用一些盐水或含糖的饮料,有助于恢复患者的血压和血糖水平。

如果患者长时间不能醒来,出现呼吸困难等情况,应该立即拨打急救电话,送患者到医院进行治疗。

最后,对于一些严重的血管迷走性晕厥患者,还可以考虑进行手术治疗。

例如,对于一些合并心律失常的患者,可以考虑进行心脏起搏器植入术,有助于控制患者的心率,减少晕厥的发作。

对于一些合并心脏瓣膜疾病或者心肌病的患者,还可以考虑进行相应的手术治疗,有助于改善患者的心脏功能,减少晕厥的发作。

总之,对于血管迷走性晕厥的治疗,我们应该采取综合治疗的方法,包括药物
治疗、非药物治疗和必要时的手术治疗。

同时,在日常生活中,患者也应该加强自我保健意识,避免诱发晕厥的因素,有助于减少晕厥的发作。

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能够帮助更多的血管迷走性晕厥患者,减少他们的痛苦,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

成人血管迷走神经性晕厥研究进展

成人血管迷走神经性晕厥研究进展

成人血管迷走神经性晕厥研究进展成人血管迷走神经性晕厥研究进展引言:成人血管迷走神经性晕厥(adult vasovagal syncope,AVVS)是一种以血管迷走神经活性亢进为基础引起的晕厥症状。

该疾病发病率较高,严重程度不一,给患者带来了诸多身心困扰。

本文将对成人血管迷走神经性晕厥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该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一、病因探讨1. 迷走神经功能异常迷走神经是影响心脏和血管系统的主要神经,其异常活性常导致血管扩张和心率降低,进而引起晕厥症状。

研究发现,迷走神经功能异常在AVVS患者中普遍存在,且可能与遗传因素、精神因素、代谢紊乱等相关。

2. 血管张力调节障碍研究表明,AVVS患者的血管张力调节功能异常,血管容量失去正常的调节能力,易出现血管扩张以及血压下降等症状。

研究还发现,某些血管舒张因子的异常释放与AVVS发病密切相关。

二、病理生理研究1. 心电图监测有研究发现,AVVS患者在晕厥前、期间和后均可出现心电图改变。

晕厥前可观察到心动过速、心动过缓和心律不齐等迷走神经调节异常表现。

晕厥期间可出现心电图异常,如窦性停搏、心室颤动等。

晕厥后心电图多恢复正常。

2. 体征监测血压、心率和脑电图的监测有助于了解AVVS患者的生理特征及其与晕厥发作的关系。

研究发现,在晕厥前期,AVVS患者常常出现交感神经兴奋和迷走神经抑制,导致血管扩张和心率变慢。

晕厥期间,交感神经及血压、心率的改变与晕厥的发作密切相关。

三、诊断方法1. 临床表现AVVS患者晕厥前常先出现迷走神经活动增强的自主神经症状,如头晕、乏力、出汗、恶心等。

随后出现晕厥症状,如眩晕、视力模糊、耳鸣等。

据此可进行初步诊断。

2. 诱发试验诱发试验是证实AVVS诊断的重要手段,常用的试验方法有直立倾斜试验、Valsalva呼吸试验以及药物诱发试验等。

通过观察试验过程中患者的血压、心率、脑电图等指标变化,可以明确诊断。

四、治疗方法1. 药物治疗药物治疗是指应用药物来控制血管扩张和心率降低的过程,如托吡酯、地尔硫卓等。

【学术荟萃】杨晓云:血管迷走性晕厥诊治新进展

【学术荟萃】杨晓云:血管迷走性晕厥诊治新进展

【学术荟萃】杨晓云:血管迷走性晕厥诊治新进展杨晓云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主任医师,医学博士,硕士生导师,心功能室负责人...晕厥是临床常见症状之一。

2009年,欧洲心脏病学会(ESC)将晕厥重新定义为“一过性全脑低灌注导致的短暂性意识丧失,其发病特点为迅速发生、持续短暂和可自发性完全恢复”。

晕厥的原因多种多样,临床上神经介导性(反射性)晕厥最常见,主要包括血管迷走性晕厥、情境性晕厥、颈动脉窦过敏性晕厥和不典型晕厥。

几种不同类型神经介导性晕厥的区别在于触发因素及反射弧的传入途径不同。

血管迷走性晕厥(vasovagal syncope,VVS)是神经介导性晕厥中的一种常见类型。

据统计,在院外发生晕厥事件中VVS的发生率达40%。

因此对VVS的处理和治疗一直是临床关注和研究的热点之一。

本文简要介绍VVS的发病机制、诊断及治疗方面的进展。

一、发病机制(一)正常心血管神经反射正常人由平卧位变为直立位时,由于重力作用将使300~800ml 血液积聚于下肢不能回流,导致静脉回心血量减少,引起中心静脉压、每搏心输出量及动脉血压下降。

随后由于生理反射将产生如下反应:位于颈动脉窦、主动脉弓及心肺的压力感受器受到刺激并将激动传入至脑干,引起交感神经张力升高、外周缩血管活性增强、液体回吸收增加,表现为心率增快10~15次/min、舒张压升高5~10mmHg、收缩压无改变或轻度下降,从而维持正常的血压和大脑灌注,这是正常的代偿性生理反应。

(二)血管迷走性晕厥的心血管神经反射VVS患者心脏神经反射存在一定的功能障碍,当其由平卧位改为直立位时,过多的静脉血淤积于下肢,回心血量较正常人明显减少。

因压力反射引起交感神经过度兴奋,心室强烈收缩,造成空排效应,激活心室后下区的机械感受器(或C纤维);激动传至脑干,“矛盾性”地引起交感神经活性减低、迷走神经活性增强,导致外周血管扩张,血压下降和(或)心率减慢,心排出量减少,大脑骤然缺血而发生晕厥,这就是经典的贝-雅反射(Bezold-Jarisch reflex)。

血管迷走性晕厥的诊断治疗进展

血管迷走性晕厥的诊断治疗进展

Abstract:
Vasovagal type is the
most
frequent
syncope wilh

fhirly good pmgnosis.
tests
Most
as
can
he diagnosed thmugh
lest
typj(‘al clini‘:al
manif毫station and the exclusion of other
able loop
test,HuT)提示阳性,可以考虑诊断为
非典型VVSi¨。 VVS的诊断要注意排除心肺血管疾病、神经系统 疾病和血糖、血电解质异常。需询问患者有无心血管 疾病或猝死的家族史;需询问患者发作前后有无心悸 或胸闷痛等提示心肌缺血或心律失常的表现;需向旁 观者了解患者发作时的表现,如发作环境、意识丧失持 续时间、发作时皮肤颜色和有无角弓反张、颈项强直等 肌肉痉挛表现;需询问患者有无心律失常并服用抗心 律失常药物史、糖尿病并服用降血糖药物史或服用其 他药物与饮用酒精史:需询问有无急性失血、失液史; 需询问患者有无神经系统疾病史、尤其是自主神经功 能异常疾病如帕金森病;需对患者进行详细的体检,重 点发现有无异常心脏体征和神经系统体征。需进行必 要的检验和辅助检查,如血糖、血电解质(注意有无低 血糖、血钾水平异常),心电图(注意有无心律失常、束 支传导阻滞、QT间期异常或心肌缺血表现)、24 h动 态心电图、心脏超声(注意有无左房粘液瘤、梗阻性肥 厚型心肌病、瓣膜疾病、心包积液和肺动脉高压等表 现)、胸片和脑电图等检查"。。 经过上述步骤,如果晕厥的病因仍然不能确定,需 要做进一步的诊断试验。 HUT是目前诊断不明原因晕厥的最常用方法M J。 HUT通过快速改变患者体俺和延长直立的时间,诱发 晕厥发作。HUT阳性时表现类似于晕厥发作,出现明 显低血压和晕厥或先兆晕厥的症状,部分还同时出现 心动过缓或心跳暂停。研究显示,HuT的敏感性和特 异性分别为67%一83%和75%一100%"J。HuT的 敏感性、特异性很大程度取决于试验所采用的方案,优 化的HUT倾斜角度应在600到800之间,倾斜角度< 45。时试验敏感性减低,而倾斜角度>80。时假阳性率 增高;直立倾斜的时间延长为45—60 min时试验敏感 性增高,而对假阳性率的影响不大№’7|。使用低剂量 的异丙基。肾上腺素、腺苷或血管扩张剂。如硝酸甘油可 增加HUT的敏感性,但是稍高剂量的这些药物增加敏 感性的同时也增加假阳性率,也缩短试验所用的时 间。8。。对于老年人,体质较弱、还可能由于合并背痛 和神经系统疾病,对试验中直立倾斜的耐受较差,HUT

血管迷走性晕厥

血管迷走性晕厥

血管迷走性晕厥
Gower氏综合征
血管迷走性晕厥即一般常见的晕厥,是由于周围阻力突然而急骤降低,不仅小动脉张力降低,静脉紧张度也下降,周围血管扩张而不伴随心脏搏血量的增加,因此脑血流量减少,从而产生晕厥。

临床表现:患者突然出现头昏,眼前发黑、面色苍白、出冷汗,恶心,继而晕厥,意识三丧失,血压急骤下降,脉搏常缓慢。

当患者取乎卧位或跌倒后,一般经过数分钟后症状即可自然消失。

本病多发生在女性,情绪紧张焦虑,月经来潮,疼痛、见到出血等刺激后。

一般无特殊治疗,必要时可给予阿托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6]Douglas SA,Louden C,Vichery-Clark LM,et al.A role for endogeneous endothe-lin-1in neointimal formation after rat carotid artery balloon angioplasty.Protec-tive effects of the novel nonpeptide endothelin receptor antagonist SB209670[J].Circ Res,1994,75(1):190-197.[7]Wang X,Douglas SA,Louden C,et al.Expression of endothelin-1,endothelin-3,endothelin-converting enzyme-1,and endothelin-A and endothelin-B receptormRNA after angioplasty-induced neointimal formation in the rat[J].Circ Res,1996,78(2):322-328.[8]Fonseca FA,Paviva TB,Silva EG,et al.Dietary magnesium improves endothelial dependent relation of balloon injured artreies in rats[J].Atherosclerosis,1998,139(2):237-242.[9]李健,董果雄,张社华,等.镁对血管内皮细胞缺氧再复氧损伤的保护作用[J].中国微循环,2003,7(4):227-229.[10]Kemp PA,Gardiner SM,March JE,et al.Assessment of the effects of endothe-lin-1and magnesium sulphate on regional blood flows in conscious rats,by thecoloured microsphere reference technique[J].Br J Pharmacol,1999,126(3):621-626.[11]Berthon N,Laurant P,Fellmann D,et al.Effect of magnesium on mRNA ex-pression and production of endothelin-1in DOCA-salt hypertensive rats[J].JCardiovasc Pharmacol,2003,42(1):24-31.[12]Gawaz M,Reininger A,Neumann FJ.Platelet function and platelet-leukocyte adhesion in symptomatic coronary heart disease.Effects of intravenous magnesi-um[J].Thromb Res,1996,83(5):341-349.[13]应淑琴,徐耕,单江,等.缺血再灌注对大鼠细胞黏附分子和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表达的影响及硫酸镁的作用[J].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2003,32(3):223-226.[14]Danenberg HD,Welt FG,Walker M3rd,et al.Systemic inflammation induced by lipopolysaccharide increases neointimal formation after balloon and stent in-jury in rabbits[J].Circulation,2002,105(24):2917-2922.[15]Horvath C,Welt FG,Nedelman M,et al.Targeting CCR2or CD18inhibits ex-perimental in-stent restenosis in primates[J].Circ Res,2002,90(4):488-494.[16]Teruo I,Yoshihiko S,Shigenori M,et al.Expression of polymorphonuclear leu-kocyte adhesion molecules and its significance in patients treated with 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 coronary angioplasty[J].J Am Coll Cardiol,1996,28(5):1127-1133.[17]Crook MF,Newby AC,Southgate KM.Expression of intercellular adhesion mol-ecules in human saphenous veins:effects of inflammatory cytokines and neoint-ima formation in culture[J].Atheroslerosis,2000,150(1):33-41.[18]Damonter A,Zapata G,Kozak F.C-reactive protein,a clinical restenosis predic-tor[J].Am J Cardiol,2002,90(suppl6A):87.[19]Goomez-Garre D,Ruiz-Ortega M,Ortego M,et al.Effects and interactions of en-dothelin-1and angiotensinⅡon matrix protein expression and synthesis andmesangial cell growth[J].Hypertension,1996,27(4):885-892.[20]Wang T,Dong C,Stevenson SC,et al.Overexpression of soluble fas attenuates transplant arteriosclerosis in rat aortic allografts[J].Circulation,2002,106(12):536-542.[21]Sata M,Perlman H,Murure DE,et al.FasL ligand gene transfer to the vessel wall inhibits neointimal formation and overrides the adenovirus-mediated T cellresponse[J].Proc Natl Acad Sci USA,1998,95(1):1213-1217.[22]Migheli R,Godani C,Sciola L,et al.Enhancing effect of manganese on L-DO-PA-induced apoptosis in PC12cells:Role of oxidative stress[J].J Neuro-chem,1999,73(3):1155.[23]吕晓华,王瑞淑.镁对内皮细胞氧化还原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J].营养学报,2002,24(2):113-116.收稿日期:2005-04-29(本文编辑:益西巴珍)血管迷走性晕厥的机理及治疗进展魏庆民1姚丽梅1综述傅向华2审校(1.邢台市人民医院心内科,河北邢台054001; 2.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干部病房,河北石家庄050000)Treatment and Mechanism of Vasovagal SyncopeWEI Qing-min1,YAO Li-mei1,FU Xiang-hua2(1.Department of Cardiology,Xingtai Peopleˊs Hospital,Xingtai054001,China;2.Department of Cardiology,The Second Affiliated Hospital of Hebei Medical University,Shijiazhuang050000,China)文章编号:1004-3934(2005)06-0655-05 中图分类号:R331.3+6 文献标识码:A摘要:血管迷走性晕厥机制复杂。

Bezold-Jarisch反射是最常见的激发机制。

交感神经活性变化、5-羟色胺、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和内皮功能异常等在发病中起重要作用。

目前血管迷走性晕厥的治疗包括一般治疗、倾斜训练、药物治疗和起搏器治疗。

关键词:血管迷走性晕厥;机理;治疗Abstract:The mechanism of vasovagal syncope is complex.The Bezold-Jarisch reflex is the most common triggered mechanism.The changes of sympathetic activity,5-HT,RAS and endothelial dysfunction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mechanism of syncope.At present the treatment of vasovagal syncope includes general therapy,tilt training,drug therapy and cardiac pacing.Key words:Vasovagal syncope;Mechanism;Treatment近年来,晕厥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其中,血管迷走性晕厥是最常见的一种类型。

据估计,在医院发生的晕厥事件将近40%是血管迷走性晕厥[1]。

本文通过对血管迷走性晕厥的发病机理进行阐述,为此病提供一种合理的治疗方法。

1 发病机理血管迷走性晕厥机制复杂,最常见的“激发机制”是Bezold-Jarisch反射。

广义上说,Bezold-Jarisch反射是一种负反馈环的紊乱。

正常人发生体位改变时,由于重力的影响约有300~500毫升血液积留于腹部及下肢,导致静脉回心血量减少,心室充盈量下降,从而减少了与脑干迷走背核直接相连系的心室后下壁机械受体的激活,反射性地增加了交感输出,结果心跳加快,周围血管阻力增高,维持了血压的稳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