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全册梳理
《教育学》逐章逐节梳理
中学教师资格认定考试系列复习资料配北师大版《教育学考试大纲》编写:牧羊鸟QQ:727450210中学教师资格考试《教育学》逐章逐节梳理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第一节教育的发展1、狭义的教育是指以____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主要指____。
(影响人的身心发展,学校教育)2、教育随着____的产生而产生,随着____的发展而发展。
(人类,社会)3、正规教育的主要标志是,近代以____为核心的教育制度,又称____。
以制度化教育为参照,之前的非正式、非正规教育都可归为____,而之后的非正式、非正规化教育都归为____。
因此,教育制度的发展经历了从____,到____再到____的过程。
(学校系统,制度化教育,前制度化教育,非制度化教育,前制度化教育,制度化教育,非制度化教育)4、定型的教育组织形式包括了古代的____、近代的____。
(前学校与前社会教育机构,学校与社会教育机构)5、____的形成,即意味着教育制度化的形成。
(学校教育系统)6、制度化教育主要所指的是____,也就是指________。
(正规教育,具有层次结构的、按年龄分级的教育制度。
)7、中国近代制度化教育兴起的标志是____的“废科举,兴学校”,以及颁布了全国统一的教育宗旨和近代学制。
中国近代系统完备的学制系统产生于____年的《钦定学堂章程》(又称____学制)以及____年的《奏定学堂章程》(又称____学制)。
(清朝末年,1902,壬寅,1903,癸卯)8、非制度化教育所推崇的理想是:“____。
”提出____的理想正是非制度化教育的重要体现。
(教育不应再限于学校的围墙之内,构建学习化社会)9、____世纪末,欧美一些国家开始实行初等义务教育并逐步延长义务教育年限。
(19)10、普通教育主要以____为目标,以基础科学知识为主要教学内容的学校教育;职业教育是以____为目标,以从事某种职业或生产劳动的知识和技能为主要教学内容的学校教育。
教育学知识点梳理
一、综述1. 教育学教育与教育学、教育的产生与发展、教育与社会的发展、教育与人的发展、教育目的、教育制度与法规、教师与学生、课程、教学、德育、班主任与班级管理、中小学教育科研2. 教育与教育学教育的概念、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学习教育学的意义3. 教育的产生与发展教育的起源、教育的发展、当代中国教育4. 教育与社会的发展社会对教育的制约作用、教育对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教育的相对独立性5. 教育人的发展人身心发展的概念、影响人身心发展的因素及其作用、学校教育在人身心发展中的作用6.教育目的概述、理论、新中国的教育目的、我国中小学当前的培养目标7. 教育制度与法规教育制度、教育法规概述、教师的法律地位、权利与义务、教师对学生合法权益的保护责任、教师资格制度及任用制度、教师的培训、考核及奖励制度8. 教师与学生教师、学生、师生关系9. 课程概述、设计、发展10. 教学概述、过程、原则、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与手段11. 德育概述、过程、原则、途径和方法12. 班主任与班级管理班级、班主任、班级管理、班级活动的设计与实施13. 中小学教育科研概述、实施过程、方式、方法。
二、教育与教育学1. 教育的概念教育的词源、定义、学校教育的基本要素2. 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教育学的萌芽阶段、教育学的创立阶段、教育学的分化阶段3. 学习教育学的意义1)形成初步的教育信念和专业精神2)掌握教育专业基础知识和技能3)了解教育历史和思想遗产4)了解教师职业及其环境三、教育的产生和发展1. 教育的起源教育的其他起源说、教育的劳动起源说、2. 教育的发展原始教育形态、古代学校教育、现代学校教育3. 当代中国教育历史定位、发展、未来发展四、教育与社会的发展1. 社会对教育的制约作用经济、政治、文化、科技对教育的作用2. 教育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教育在经济发展、政治发展、文化发展、科技发展中的作用、教育在我国现代化建设中的地位与作用3. 教育的相对独立性1)教育具有与社会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型2)教育具有历史继承性五、教育与人的发展1. 人的身心发展的概念人的身心发展的概念、人身心发展的基本特征、人的身心发展的动力观2. 影响人身心发展的因素及其作用遗传素质及其在人发展中的作用、环境在人发展中的作用、主观能动性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3. 学校教育在人身心发展中的作用学校教育在人发展中起主导和促进作用、教育发挥主导和促进作用是有条件的、六、教育目的1. 概述教育目的的概念、教育目的的意义和价值、影响教育目的制定的因素2. 教育目的的理论西方教育目的理论、中外不同历史时期的教育目的3. 新中国的教育目的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教育目的的历史演化、确立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依据、素质教育4. 我国中小学当前的培养目标我国义务教育阶段的培养目标、普通高中的的培养目标、七、教育制度与法规1. 教育制度教育制度概述、现代学制的确立与发展、义务教育制度、终身教育制度2. 教育法规概述教育法规的概念、我国的教育法规体系、依法执教3. 教师的法律地位、权利与义务教师的法定含义、教师的权利、教师的义务4. 教师对学生合法权益的保护责任1)学生的权利就是教师的责任、2)教师负有保护学生安全的法律责任、3)教师负有预防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责任5. 教师资格制度及任用制度教师的资格证书制度、教师任用制度6. 教师的培训、考核及奖励制度教师培训制度、教师考核制度、教师的奖励八、教师与学生1. 教师教师职业的性质、教师应扮演的角色、教师应具备的专业素质、教师的专业发展2. 学生学生的本质特征、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3.师生关系师生关系的性质与作用、构建良好师生关系九、课程1. 课程概述课程的定义、制约学校课程发展的主要因素、课程的分类2. 课程设计概念、模式、具体内容3. 课程发展课程发展的一般趋势、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十、教学1. 教学概述定义、作用和地位、任务2. 教学过程特点和阶段、基本规律、3. 教学原则教学原则概述、主要的教学原则及其运用4. 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备课、上课、作业的布置与批改、课外辅导、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5. 教学组织形式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教学的其他组织形式、6. 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十一、德育1. 德育概述德育的概念与意义、德育的任务和内容2. 德育过程德育过程的矛盾、基本规律3. 德育原则德育原则概述、主要的德育原则4. 德育的途径和方法德育的途径、中小学常用的德育方法、十二、班主任与班级管理1. 班级班级、班集体、班级中的非正式群体、学生非正式群体的管理对策2. 班主任班主任概述、班主任的任务和职责、班主任的工作内容和方法3. 班级管理班级管理概述、班级常规管理、班级非常规管理4. 班级活动的设计与实施班级活动概述、班级活动的设计与实施十三、中小学教育科研1. 中小学教育科研概述中小学教育科研的含义与对象、层次、意义、中小学校本研究和教学研究2. 中小学教育科研实施过程课题选择、查找文献资料、设计研究,撰写研究方案、研究实施与资料收集、资料的处理与分析、研究报告的撰写、课题结题3. 中小学教育科研的方式调查研究、行动研究、经验研究、个案研究、叙事研究、实验研究4. 中小学教育科研的方法实验分析法、观察法、问卷法、访谈法、测验法行动研究中的具体方法一、教育与教育学1. 教育的词源教育是对人的引导活动。
《教育学》各章知识点整理总结()知识讲解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第一节教育及其产生发展一、教育的概念、属性与基本要素(一)教育的概念1、教育是人类有目的地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本质属性),是传承文化、传递生产与社会生活经验的一种途径。
(教育最基本的功能是培养人才)2、“教育”一词最早出现在《孟子.尽心上》3、广义的教育,指增进人的知识和技能、发展人的智力与体力、影响人的思想观念的活动。
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家庭教育。
4、狭义的教育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依据一定的社会要求,依据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促使其朝着所期望的方向发展变化的过程。
5、从个人的角度来定义:教育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进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个性化的实践活动。
(二)教育的属性1、教育的本质属性:育人,即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也是教育的质的规定性。
教育的具体而实在的规定性体现在:(1)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一种有意识的社会活动(2)教育是人类有意识地传递社会经验的活动(3)教育是以人的培养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
2、教育的社会属性:永恒性、历史性、继承性、长期性、生产性、民族性、相对独立性。
(三)教育的基本要素教育的构成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or教育媒介or教育措施。
受教育者与教育内容这一对矛盾是教育中的基本的、决定性的矛盾。
二、教育的功能(作用)按教育功能作用的对象,分为个体发展功能和社会发展功能;按教育功能作用的方向,分为正向功能和负向功能;按教育功能作用的呈现的形式,分为显性功能和隐性功能;三、教育的起源1、神话起源说:教育的目的就是体现神或天的意志,使人皈依于神或顺从于天。
这是人类关于教育起源的最古老的观点。
中国的朱熹也持这种观点。
2、生物起源说:(法)利托尔诺、(英)沛西能认为教育是一种生物现象。
第一个正式提出的有关教育起源的学说。
其根本错误在于没有把握人类教育的目的性和社会性。
3、心理起源说:(孟禄)认为教育是儿童对成人无意识模仿,没有把握教育目的性。
教育学全章节总结全书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第一节“教育”、“教育学”概念的界定及阐释“教育”概念的界定广义的教育定义是有意识的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首要和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
狭义的教育是学校教育概念,定义为:学校教育是由专门的教育机构所承担的、由专门的教职人员所实施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以影响学生身心发展为首要和直接目标的教育活动。
“教育学”概念的界定1.教育学与传统的社会科学有区别2.教育学的科学特征不够明显3.教育学具有非理性和艺术性特征因此,教育学所具有的这种社会科学和人文学科的双重性并非教育学的不足或弱点,它恰恰充分地说明了教育活动的复杂性、多样性和独特性,教育学完全社会科学化或完全人文学科化既无可能,也无必要。
我国教育学的学科性质及定义:第一,作为教育科学总称的教育学从学科归属上属于带有人文学科特点的社会科学,它的研究对象是教育现象,目的在于揭示教育规律。
第二,作为单一学科的教育学是教育科学体系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它主要是对教育与社会、教育与人的发展的相互关系以及学校教育的各个方面进行研究。
研究的目的既是为了从理论上充实教育科学,更主要的是为学校教育实践提供理论和规范指导。
第三,作为课程的教育学是一门师范院校的学生必修的专业基础课程,它的内容主要是有关教育的理论阐述和学校教育教育的若干规范,其目的不是“揭示教育规律”,而是向学生传授有关广义教育的理论知识和学校教育的实践规范。
我国教育学”的定义:宏观:(作为教育科学总称的)教育学是以教育活动为研究对象,以揭示教育规律为宗旨的社会科学。
在这一定义中,“以教育活动为研究对象,以揭示教育规律为宗旨”为被定义概念“教育学”的“种差”,“社会科学”为被定义概念“教育学”的“邻近的属概念”。
中观:(作为单独学科的)教育学是一门对教育与社会、教育与人的发展的相互关系以及学校教育的各个方面进行研究的教育科学。
在这一定义中,“对教育与社会、教育与人的发展的相互关系以及学校教育的各个方面进行研究”为被定义概念“教育学”的“种差”,“教育科学”为被定义概念“教育学”的“邻近的属概念”。
教育学(全书知识框架)及重点内容梳理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第一节教育的发展身心发展•最早••——分析教育哲学代表谢弗勒在《教育的语言》将教育的定义区分为(三种):规定性定义+ 描述性定义+ 纲领性定义【教育的本质】(一)教育活动是人类社会独有的活动利托尔诺指出:教育是超出人类社会以外的,在动物世界中就存在。
沛西·能认为:教育是一个生物学过程,扎根于本能的不可避免的行为。
Q:辨析:动物是否存在教育活动?Key:没有1.动物的“教育”是一种基于亲子和生存本能的自发行为,而人类的教育是一种复杂的社会活动。
把人和动物直接区分开来的是人的活动具有意识性和社会性。
2.动物界没有人类这样高级的语言、符号系统,它们的思维不够发达,所有活动只停留在“个体”层次上。
3.动物的教育也基本上岁生理的成熟而结束。
(二)教育活动是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教育活动的目的是为了通过培养人,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从而使每个人能更充分、更真实地生活,最终影响人类的发展。
(三)学校教育是一种专门的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学校教育是由专业人员承担的,在(专门机构)学校中进行的目的明确、组织严密、系统完善、计划性强的以影响学生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
——学校教育具有:可控性(目的性、组织性、系统性、规范性、连续性)专门性(专门的场所和设备、专门机构)+ 相对稳定性(稳定的校园文化)(四)教育概念的扩展——大教育观的形成——法国教育家保罗·朗格朗在《终身教育》中指出“终身教育”原则。
——埃德加·富尔在《学会生存》中对“终身教育”加以确定,并提出未来社会是“学习化社会”。
——“终身教育”概念以“生活、终身、教育”三个基本术语为基础,带来了一个学习化得社会,带来了教育观念的变革。
(一)依据教育的正规化程度划分•非形式化教育:没有固定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也没有稳定的教育内容、活动场所和设施。
•形式化教育:定型的实体化教育,包括古代的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机构。
教育学知识点梳理(调整版)
教育学知识点梳理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1教育: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的实践活动。
2教育的要素:教育者、学习者、教育影响。
3教育形态:非制度化的教育与制度化的教育,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农业社会的教育、工业社会的教育与信息社会的教育。
非制度化教育: 那些没有能够形成相对独立的教育形式的教育。
制度化教育:从非制度化教育是中演化而来的,是由专门的教育人员、机构及其运行制度所构成的教育形态。
(美国教育家、非学校化的倡导者伊里奇:学校教育体系是“组织化”、“同质化”、“仪式化”,总体上具有“压制性”、“同质性”、“破坏性”,妨碍真正学习和教育,降低人类自我成长的责任心,导致人们没有创造性,对出乎意料事物的惊奇和对事物的想象和对生活的热爱。
彻底颠覆制度化的现代学校教育以及建立与其上的学校化社会,取代之“教育网络”。
)家庭教育:以家庭为单位进行的教育活动。
(洛克《教育漫话》在健全人格方面,学校教育无法取代,今日学校面临着越来越多的问题。
)学校教育:以学校为单位进行的教育活动。
(不是所有的学校都有利于青少年一代的发展;为了一代又一代的青少年的健康发展,我们必须不断改良我们的学校。
)社会教育:在广泛的社会生活和生产过程中所进行的教育活动。
社会传统的教育:一个社会的传统风尚对个体的发展具有教育性,“国民性”由国家或民族的社会传统塑造。
社会制度:当下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制度对个体的态度、行为和信念的塑造作用。
一个方面良好的社会制度有助于个体德行的发展和形成。
社会活动或事件的教育:指个体从各种各样的社会活动经验中所获得教育。
4教育的神话起源说:最古老的观点,所有的宗教都持这种观点。
根本错误:非科学。
5教育的生物起源说:——教育学史上第一个正式提出的有关教育起源的学说代表人物:法国社会学家、哲学家利托尔诺;英国教育学家沛西·能根本错误:没有把握人类教育的目的性和社会性,从而没能区分出人类教育行为与动物养育行为之间质的差别,仅从外在行为的角度而没有从内在的目的的角度来论述起源问题,从而把教育起源问题生物学化。
教育学全册整理
第一章:绪论1、教育学就是研究教育活动,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
(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社会科学)2、世界上最早的教育专著是我国的《学记》(一般认为成书于先秦)【提出“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不陵节而施”“长善而救失”“禁于未发”“教学相长”】比西方最早的教育专著是古罗马昆体良的《雄辩术原理》早三百多年3、英国学者培根于1623年发表了《论科学的价值与发展》一文,在对科学的分类中,首次把教育学列为一门独立学科。
这时已经是资本主义发展的初期。
4、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在1632年写成的《大教学论》被认为是最早的具有比较完整体系的教育学著作,标志着教育学从哲学的体系中分离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主张“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首创“班级授课制”,提出统一学校制度,普及初等教育,扩大学校门类和内容,强调从事物的本身获取知识。
(“教育在于发展健全的个性)5、德国哲学家康德于1776年在哥尼斯堡大学首次讲授教育学,使教育学作为一门课程在大学开设。
6、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又把伦理学和心理学引入教育学,于1806年发表了著名的《普通教育学》,该书被认为是第一部现代意义上的教育学著作,他在伦理学的基础上建立起教育目的论,在心理学基础上建立起教育方法论,形成了“传统教育”思想和教学模式,以“班级授课制”为基础,提倡在教师的主导下系统的传授知识,即是以“教师、书本和课堂”为中心的三中心的教学模式7、美国教育家杜威发表了《学校与社会》《民主主义与教育》等著作,强调“教育即生活”“社会即学校”“从做中学”等教育和教学原则,提出了以儿童为中心的“活动教学”,形成了“现代教育”思想和教学模式,是实用主义教育的代表人物之一。
8、20世纪以来,苏联和我国的教育学家根据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对现代教育的若干问题进行研究,出现了杨贤江的《新教育大纲》(1930),是我国第一本试图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论述教育的专注、凯洛夫主编的《教育学》(1939)、加里宁的《论共产主义教育和教学》(1945)等很多影响的著作,马克思主义教育原理成为社会主义国家教育学科建设的指导思想。
(完整版)教育学知识点总结
教师招考教育综合教育学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概述考点一:教育的概念广义:教育史泛指一切增进人们的知识、技能、身体健康,以及形成或改变人们的思想意识的活动。
狭义:即指学校教育,教育史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阶段的要求,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系统的影响,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借记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考点二:教育的起源1、神话起源说2、生物起源说:教育的产生来自动物的本能。
代表人:法(勒图尔诺)英(沛西~能)3、心理起源说4、劳动起源说:传递生产劳动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的实际需要。
代表人:马克思、恩格斯考点三:教育的发展1、原始社会:教育和生产劳动具有融合性2、古代社会包括奴隶社会1、教育的阶级性与等级性2、教育与生产劳动相分离3、教育目的一方面是培养统治阶级需要的人才,另一方面是对被统治阶级实施宗教、道德或政治教化,维护自己的统治4、教育内容以军事知识、宗教知识、道德知识为主5、教育方法以体罚盛行,注重机械的练习和实践训练,也重视个体的道德反省或宗教忏悔6、师生关系式对立的、不平等的7、教育组织形式以个别教学和个体修行为主。
(私塾不是班级授课)3、近代社会近代教育特点:1、国家加强了对教育的重视和干预,公立教育崛起(教会学校)2、初等教育(义务教育)的普遍实施3、教育的世俗化4、教育的法制化5、二十一世纪以后社会教育的特点:1、教育全民化;2、教育终身化(包括时间和空间,保尔•朗格朗(法国));3.教育民主化;4.教育信息化。
考点四:教育的属性:1、本质属性:教育是一种有意识的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
2、社会属性:1、永恒性2、历史性3、相对性考点五:教育活动的构成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考点六:教育的功能1、对象上分:个体发展、社会发展2、性质上分:正向、负向3、呈现形式:显性、隐性(显性与隐性可以相互转化)考点七: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教育现象、教育问题考点八:教育学的萌芽阶段1、中国古代的教育学思想代表人物:孔子(教学纲领:博学于文,约之以礼,教学方法: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学思结)、墨翟、道家、朱熹等代表作:《论语》(不是教育学著作,而是伦理著作)《学记》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本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
《教育学》各章知识点整理总结
《教育学》各章知识点整理总结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的科学,它涵盖了广泛的内容和领域。
下面是对《教育学》各章知识点的整理总结:第一章:教育学的定义和地位-教育学的定义:教育学是研究人类社会中教育现象和规律的学科。
-教育学的地位:教育学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它与其他学科相互渗透,相互影响。
第二章:教育的基本问题-教育的本质及其特征:教育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的社会实践,以促进个体全面发展为目标。
-教育的功能:教育有塑造人格、培养人力、传承文化、推动社会发展、提高人的自我满足等多重功能。
第三章:教育规律与教育原理-教育规律:教育规律是教育中普遍存在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
-教育原理:教育原理是教育规律在教育实践中的准则和方法,是指导教育实践的基本规范和原则。
第四章:教育的基本理论-教育的哲学基础:教育的哲学基础包括唯心主义教育观、唯物主义教育观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观。
-教育的心理基础:教育的心理基础包括认知发展理论、社会发展理论、情感发展理论等。
-教育的社会基础:教育的社会基础包括历史唯物主义教育观、社会文化人类学教育观和社会学教育观等。
第五章:教育的目标和内容-教育目标的分类和特征:教育目标包括个人发展目标、社会发展目标和国家发展目标等,具有多样性和可塑性特征。
-教育内容的选择和组织:教育内容的选择和组织要遵循科学性、可行性和实效性的原则,体现个性化和终身教育的理念。
第六章:教育的方法-教育方法的基本原则:教育方法的基本原则包括个别差异原则、因材施教原则、启发式原则和激励原则等。
-教育方法的分类和特点:教育方法可分为教学法、教育技术和教育手段,具有科学性、系统性和可操作性的特点。
第七章:教育过程-教育过程的结构与特点:教育过程包括教育对象、教育主体、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和教育评价等多个要素,具有系统性和动态性的特点。
-教育过程的管理和控制:教育过程的管理和控制要求科学规划、有效组织、精细操作和持续评价。
教育学 知识体系及要点梳理
教育学—知识体系及要点梳理教育学:知识体系及要点梳理教育学是一门涵盖广泛、充满挑战和机遇的学科。
它涉及到人类社会的各个方面,包括教育政策、教育实践、教育理论以及教育技术的发展等等。
以下是对教育学知识体系及要点的梳理。
一、教育学的知识体系1、教育基本理论:这包括对教育本质、教育价值、教育目的、教育制度等方面的研究。
2、教育心理学:研究人在教育环境中的心理现象和行为,以及这些现象和行为如何影响学习效果和成长。
3、教育社会学:研究教育与社会结构、社会阶层、文化背景等的关系,以及教育如何影响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变迁。
4、教育经济学:研究教育投入、产出、效率以及教育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为政策制定者提供依据。
5、教育技术学:研究如何运用现代科技,如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改进教学方式和提升学习效果。
6、教育史学:研究教育的历史发展和变迁,为当前的教育改革和发展提供借鉴。
二、教育学的要点梳理1、教育的目的: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一个全面发展的人,他能够适应社会的需要,同时也能满足个人的发展需求。
这个目的不仅包括了知识的传授,也包括了道德品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
2、教育的制度:一个国家的教育制度是与其政治、经济和文化背景密切相关的。
对教育制度的了解和研究可以帮助我们理解教育的实施方式和效果。
3、教育心理学:理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心理活动和行为模式是提高教学效果的关键。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理论和实践工具。
4、教育社会学:教育社会学的研究可以帮助我们理解教育如何与社会结构、社会阶层和文化背景等相互作用,以及教育如何影响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变迁。
5、教育经济学:随着社会的发展,教育的经济价值越来越被重视。
教育经济学的研究可以帮助我们理解教育的投入、产出和效率,为政策制定者提供依据。
6、教育技术学:随着科技的发展,教育技术也在不断进步。
教育技术学的研究可以帮助我们运用现代科技改进教学方式和提升学习效果。
7、教育史学:通过研究教育的历史发展和变迁,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教育的本质和价值,为当前的教育改革和发展提供借鉴。
教育学书本整理
教育学书本整理第一篇:教育学书本整理教育学书本整理亲,此教育学资料基本是11生本1班的老师(听说是出题老师之一)在书本画的重点,经本人整理而成,选择你所需的吧,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祝考试顺利结束!1、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体系及其规则系统。
2、现代学校教育制度的类型:双轨(西欧)学制、分支型(苏联)学制,单轨(美国)学制3、中国学校教育制度改革趋势 88(1)学校教育与社会的联系更为密切(2)学制的弹性化、开放性的特征日趋明显(3)高等教育的大众化、普及化(4)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一体化趋势日益增强(5)现代学制逐渐向终身化方向发展4、教育资源的概念:所谓“政策”,是指“国家和政党为实现一定历史时期的任务和目标而规定的行动依据和准则。
教育政策是一个有目的、有组织的动态发展过程,是政党、政府等政治实体在一定历史时期,为了实现一定的教育目标和任务而平衡各方面教育利益、协调教育关系所规定的行为依据和准则。
925、教育公平问题 986、两种学生观:外塑论、内生论 1047、青少年的合法权利:生存权、受保护权、发展权、参与权、受尊重权利1098、学生发展的一般规律 115(1)学生发展的顺序性(2)学生发展的阶段性(3)学生发展的差异性(4)学生发展的不平衡性9、教师劳动的特点 128(1)倒动对象上的特点—复杂性学生是具有能动性的人;学生是未成熟性的人;学生是整体发展的人;学生是独特性的人(2)劳动手段上的特点—示范性(3)劳动过程上的特点—长期性(4)劳动性质上的特点---创造性首先。
教师劳动的创造性表现在因材施教;其次,教师劳动的创造性还体现在教师要创造性地更新劳动的内容和手段;再次,表现在教师对复杂多变的教育情景的机智处理上;最后,教师劳动的创造性还表现在教师对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引领。
(5)劳动形态和劳动成果上的特点—个体性与集体性10、11、教师的权利和义务 130 教师的专业素养 133(论述)是教师在育人过程中稳定的、必备的职业品质,是教师育人知识与育人能力的综合反映,因此会直接关系到教师的劳动效率和效果。
教育学(全书知识框架)及重点内容梳理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第一节教育的发展身心发展•最早••——分析教育哲学代表谢弗勒在《教育的语言》将教育的定义区分为(三种):规定性定义+ 描述性定义+ 纲领性定义【教育的本质】(一)教育活动是人类社会独有的活动利托尔诺指出:教育是超出人类社会以外的,在动物世界中就存在。
沛西·能认为:教育是一个生物学过程,扎根于本能的不可避免的行为。
Q:辨析:动物是否存在教育活动?Key:没有1.动物的“教育”是一种基于亲子和生存本能的自发行为,而人类的教育是一种复杂的社会活动。
把人和动物直接区分开来的是人的活动具有意识性和社会性。
2.动物界没有人类这样高级的语言、符号系统,它们的思维不够发达,所有活动只停留在“个体”层次上。
3.动物的教育也基本上岁生理的成熟而结束。
(二)教育活动是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教育活动的目的是为了通过培养人,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从而使每个人能更充分、更真实地生活,最终影响人类的发展。
(三)学校教育是一种专门的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学校教育是由专业人员承担的,在(专门机构)学校中进行的目的明确、组织严密、系统完善、计划性强的以影响学生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
——学校教育具有:可控性(目的性、组织性、系统性、规范性、连续性)专门性(专门的场所和设备、专门机构)+ 相对稳定性(稳定的校园文化)(四)教育概念的扩展——大教育观的形成——法国教育家保罗·朗格朗在《终身教育》中指出“终身教育”原则。
——埃德加·富尔在《学会生存》中对“终身教育”加以确定,并提出未来社会是“学习化社会”。
——“终身教育”概念以“生活、终身、教育”三个基本术语为基础,带来了一个学习化得社会,带来了教育观念的变革。
(一)依据教育的正规化程度划分•非形式化教育:没有固定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也没有稳定的教育内容、活动场所和设施。
•形式化教育:定型的实体化教育,包括古代的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机构。
教育学—知识体系及要点梳理
概念 要素 起源
广义
狭义
教育者
学习者 教育影响
神话
生物
心理
劳动
★
发展
原始社会教育 古代教育
近现代教育
近现代教育
古代中国 古代印度
古代印度 古希腊 罗马
第一章 教育与教育学
教育学
1.萌芽阶段
两本书
三个人
(柏拉图 亚里士多德 昆体良)
夸美纽斯
2.独立形态阶段
赫尔巴特 康德
实验教育学 人文主义教育学
3.多样化发展阶段 实用主义教育学 马克思主义
近代
育的特 征
16c 以后 西方
教育的
巨大变 化
国家加强了对教育的重视和干 预,公立教育崛起 初等义务教育的普遍实施 教育的世俗化 重视教育立法,以法治教
阐述角度: 教育管理 受教育者 教育目的与内容 教育的保障
教育在数量上获得更大的发展 义务教育普遍向中等教育延伸 职业教育发展受到普遍重视 政治道德教育普遍呈现出国家主义特征 平民教育、进步主义教育运动不同程度展开
教师
学生 教育影响
教育的构成要素
教育要素之间的关系 1.教师是教育活动的发动者。 2.教育内容是教师对学生施加影响的中介。 3.教育手段是教师对学生施加影响的桥梁。 4.学生是教师选择和使用教育影响的依据。
可见,教师、教育内容、手段和学生之间相互影 响、相互作用。教育过程就是在这种相互对立、互为中 介中运动和发展的。
教育的起源
心理起源论
1.代表人物:美-孟禄 2.主要观点:教育的发生是“最非理性的”和“单纯的无意
识的模仿”。 3.理论基础:人类学和心理学
劳动起源论(社会起源论) ★ ★
教育学原理知识点梳理
教育学原理知识点梳理一、教育的本质与目的教育的本质是指教育的最根本、最本质的特征和属性。
教育的本质主要包括人的培养、社会传承、人的全面发展等方面。
其中,培养是教育的核心,是因材施教的过程,通过知识、技能、情感、态度等方面的培养,使学生全面发展。
社会传承是指教育是社会文化传承的手段和载体,通过教育将社会的文化价值观念传递给后代。
人的全面发展是指教育要培养学生的智力、体力、美术、情感等方面的全面发展,使其成为全面发展的人。
教育的目的是指教育所追求的根本目标和最终目标。
教育的目的主要包括培养人的积极向上的品格、培养人的创造力和创新精神、培养人的社会责任感和团队合作精神等方面。
其中,培养人的积极向上的品格是指培养学生有健康的人格、正确的价值观念和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
培养人的创造力和创新精神是指培养学生具有独立思考、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培养人的社会责任感和团队合作精神是指培养学生具有对社会负责、关心他人和团队协作的素质。
二、教育的内容与方法教育的内容是指教育的具体内容和培养的对象。
教育的内容主要包括知识、技能、情感、态度等方面。
知识是教育的基础,包括学科知识和实践知识。
技能是指学生通过学习和实践培养的具体操作能力,包括理论技能和实践技能。
情感是指学生通过教育培养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念,包括道德情感、审美情感和个人情感。
态度是指学生对待事物或问题的一种心理准备或倾向性,包括个人态度、人际态度和社会态度。
教育的方法是指实现教育目标的具体途径和方式。
教育的方法包括多种多样的方式,如讲授法、讨论法、实验法、实践法、互联网教育等。
其中,讲授法是教育最常用的一种方法,其特点是教师为主导,学生为被动接受者。
讨论法是指通过师生之间的互动,促进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和思考。
实验法是指通过实验和观察,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科学精神。
实践法是指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互联网教育是指通过互联网平台,进行网络教学和远程教育。
教育学知识点完整版
教育学知识点完整版关键信息项:1、教育学的定义与发展历程2、教育的目的与功能3、教育与社会的关系4、教育与人的发展5、教育制度与教育政策6、课程与教学理论7、教育评价与教育测量8、教师与学生的角色与关系9、教育管理与教育领导力1、教育学的定义与发展历程11 教育学的定义教育学是一门研究教育现象、教育问题及其规律的社会科学。
它旨在揭示教育的本质和规律,探讨教育的价值和目的,为教育实践提供理论指导。
12 教育学的发展历程121 古代教育学的萌芽在古代,许多思想家和哲学家对教育问题进行了思考和论述,如中国的孔子、孟子,古希腊的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
122 近代教育学的形成随着工业革命的兴起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教育学逐渐从哲学中分离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夸美纽斯、赫尔巴特等教育家的著作标志着近代教育学的形成。
123 现代教育学的发展20 世纪以来,教育学在理论和实践方面都取得了显著的进展,出现了众多的教育流派和思潮,如实用主义教育学、要素主义教育学、结构主义教育学等。
2、教育的目的与功能21 教育的目的教育目的是指教育所要培养的人的质量和规格的总要求,它规定了教育培养人的方向和标准。
教育目的的制定受到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的影响,同时也反映了人们对教育的期望和追求。
22 教育的功能221 个体发展功能教育通过传授知识、培养技能、塑造品德等方式,促进个体的身心发展,使其在智力、情感、意志等方面得到全面提升。
222 社会发展功能教育对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包括促进经济增长、推动社会进步、维护社会稳定等。
3、教育与社会的关系31 教育与生产力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决定了教育的规模和速度,制约着教育的内容和方法,同时教育也对生产力的发展具有促进作用,能够培养适应生产力发展需要的人才。
32 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政治经济制度决定了教育的性质、目的和领导权,同时教育也对政治经济制度具有反作用,能够为政治经济制度的巩固和发展服务。
《教育学》课程知识点梳理
《教育学》课程知识点梳理教育学是一门跨学科的学科,涉及哲学、社会学、心理学、行为科学等多个领域。
在现代社会,教育已成为国家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柱,同时也是个人成长和发展的基石。
因此,学习教育学对于我们的个人成长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对教育学的核心知识点进行梳理和总结。
一、教育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研究学习和教学的心理过程和行为规律。
其中,经典的理论包括行为主义、认知心理学和社会学习理论。
在日常教学工作中,教师需要注意学生的认知水平、兴趣、动机和情感因素,从而使用合适的教学策略和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教育心理学还研究学生的发展变化规律,包括认知、情感、道德、社交等方面,为教师提供科学的指导,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二、教育学与教育管理教育学研究教育过程和教育制度,包括教育目标、内容、方法、评价和组织管理等方面。
教育学的发展历程可以大致分为传统主义、进步主义、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几个阶段。
同时,教育管理也是教育学的重要分支领域,它包括规划、组织、领导、监督等多个方面,为教育实践提供有效的组织管理保障。
三、教育方法学教育方法学研究教育过程中的技术和方法问题,其主要任务是研究教学技术及其有效性、学习方法及其实效、教学评价及其效用等等,以期理论及实践的相互结合,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和教育教学质量,从而支持教学创新和教学改革。
教育方法学的研究内容包括基本技能的训练、学习方法的研究、多元化教学策略的研究等等。
四、教育法学教育法学是指法律和法规在教育实践中的适用。
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教育法学关注的问题是:如何使教育在法治之下,如何有效保护教师和学生的权益,如何维持教育秩序,如何规范教育管理的过程等。
因此,教育法学是保证教育有效进行和教育教学秩序稳定的重要法律保障。
五、跨学科视野近年来,随着跨学科研究的逐渐深入和发展,教育学逐渐融合了多个学科领域的知识和理论,形成一种更加综合的研究方式和思维模式。
例如,教育经济学、教育法、教育技术、教育心理学等学科领域相互融合,形成了更丰富的理论体系和更加复杂的研究模式,为教育实践提供了更多元的人才和经验支持。
教育学知识点完整版汇总
教育学知识点完整版汇总教育学是研究教育问题的一门学科,它研究的对象是教育的内容、方法、过程、结果等。
下面是教育学的一些重要知识点的汇总:1.教育的定义和分类:教育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社会活动,通过有意识地引导和培养人的积极因素,以促进人的终身发展。
教育可以分为形式教育和非形式教育,形式教育可以进一步分为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
2.教育的目标和价值观: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包括智力、体力、美德、劳动技能等各方面的发展。
教育的价值观包括个人价值观、社会价值观和文化价值观。
3.教育的内容:教育的内容包括学科知识、技能、价值观和道德规范等。
教育的内容应根据不同年龄段的学生的特点和需求进行选择和设计。
4.教育的方法:教育的方法包括讲授法、讨论法、实验法、游戏法等。
教育方法应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和教学目标的要求进行选择和运用。
5.教育的过程:教育的过程包括教学计划的制定、教学内容的传递、学生的学习和评价等。
教育过程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6.教育的评价:教育的评价是对学生学习成果和教学质量进行客观评价的过程。
评价方法包括考试、测验、作业、观察等。
7.教育与社会:教育与社会相互作用,教育对社会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同时社会也对教育的发展产生影响。
8.教育与发展:教育与发展相互关联,教育可以促进社会和个人的发展,而社会的发展也需要教育的支持。
9.教育的与发展:教育的与发展是教育学中的重要议题,包括教育的内容、方法、评价等方面的。
10.教育学派和理论:教育学派和理论是教育学研究中的重要概念,如进化论派、行为主义派、认知派等。
这些知识点构成了教育学的基础,通过对这些知识点的学习和理解,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教育的本质、目标和方法,进而改进教育实践,并为教育学研究提供理论支持。
教育学知识点整理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1.在我国,最早把“教”和“育”连在一起使用的人是孟子。
2.教育学源于教育实践,验的抽象和概括,同时又反过来指导教育实践。
3.《孟子·尽心上》“得天下英才”东汉许慎《说文解字》“教,上所施,下也”。
4.广义的教育包括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学校教育。
5.学校教育的构成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
6.学校教育制度的类型:双轨制学制、单轨制学制、分支制学制。
7.学制“壬寅学制”即《钦定学堂章程》;了“癸卯学制”即《奏定学堂章程》;“壬戌学制”即通常所说的“六三三”国成立。
8.中国早在四千多年的夏代就有了学校教育的形态。
9.西周建立了典型的政教合一的官学体系,并有了“国学”与“乡学”之分。
中心的文武兼备六艺教育其典型特征:“学在官府”和“政教合一”。
10.春秋战国时期,孔子私学的规模11.汉代,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
12.隋唐以后盛行科举制度。
13.宋代以后,程朱理学成为国学,“四书”、“五经”被作为教学(北宋的程颢、程颐和南宋的朱熹)14.明代以后,八股文被规定为考科15.1905年,清政府下令废科举,兴学堂。
16.古代埃及设置最多的是文士学校;“学为文士”成为一般奴隶主阶级追求的目标。
“以僧为师”、“以(书)吏为师”成为古代埃及教育的一大特征。
17.古代印度宗教权威至高无上,教育控制在婆罗门教和佛教手中。
18.古希腊的教育是西方教育的源泉,其城邦国斯巴达和雅典的教代表。
古代雅典教育的目的是培养政治家和商人,注重和谐发展;古代斯巴达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军人,强调军事体育训练和政治道德灌输。
19.西欧中世纪主要学校类型教会学校,分为僧院学校、大主教学校、教区学校。
20.骑士教育是一种融宗教精神和教育形式;宫廷学校是设在宫廷的学校。
21.现代学校教育萌芽于文艺复兴时期。
22.系建立的主要措施:国家建立公立教育系统,加强对教育的控制、普遍实施义务教育、重视教育立法,以法治教。
教育学—知识体系及要点梳理PPT文档227页
51、 天 下 之 事 常成 于困约 ,而败 于奢靡 。——陆 游 52、 生 命 不 等 于是呼 吸,生 命是活 动。——卢 梭
53、 伟 大 的 事 业,需 要决心 ,能力 ,组织 和责任 感。 ——易 卜 生 54、 唯 书 籍 不 朽。——乔 特
55、 为 中 华 之 崛起而 读书。 ——周 恩来
1
0
、
倚
南
窗
以
寄
傲
,
审
容
膝
之
易
安
。
谢谢!
教育学—知识体系及要点梳理
6
、
露
凝
无
游
氛
,
天
高
风
景澈。源自7、翩翩新 来燕,双双入我庐 ,先巢故尚在,相 将还旧居。
8
、
吁
嗟
身
后
名
,
于
我
若
浮
烟
。
9、 陶渊 明( 约 365年 —427年 ),字 元亮, (又 一说名 潜,字 渊明 )号五 柳先生 ,私 谥“靖 节”, 东晋 末期南 朝宋初 期诗 人、文 学家、 辞赋 家、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第一节教育的发展一、教育的概念(一)种种解说:我国最早把教和育连用的是孟子(二)教育定义:广义教育泛指增进人们的知识、技能、健康、影响实行观念的所有活动。
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教育者,社会要求,有计划有目的施加影响。
(三)学校教育的构成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
二、学校教育制度的概念和发展(一)概念:简称学制,各级各类教育系统,规定着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等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学制是教育制度的核心。
受生产力、经济、政治等方面的影响。
(二)学制的产生和发展:双轨、单轨,分支。
我国1904年颁布的癸卯学制是第一个正式实施的学制。
1922年颁布的壬戌学制即63学制时间最长影响最大。
(三)现代学制的发展趋势:1、加强学前教育2、普及义务教育3、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相互渗透4、高等教育多样化。
5、学历与非学历教育界限淡化。
6、教育制度有利于国际交流。
三、教育的历史发展与改革趋势(一)古代教育1、原始形态的教育:在生产劳动中进行;没有阶级性,内容简单方法单一。
2、古代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脱离;具有阶级性和等级性;内容偏重于人文,方法倾向于自学和死记硬背。
(二)现代教育分为现代学校教育和终身教育两个阶段1、现代学校教育的特征:与生产劳动相结合;面向全体社会成员;教育的科学化程度日益提高。
2、终身教育两大基本特征:全体社会成员一生都处在学习之中;社会能为每一个成员提供适当的教育。
(三)世界教育改革的趋势:1、教育终身化2、教育全民化3、教育民主化4、教育多元化5、教育技术现代化第二节教育学的发展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
一、古代教育思想(一)中国孔子主张有教无类;战国后期出现的《学记》是我国最早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
(二)西方苏格拉底的最大贡献是苏格拉底教学法,又称产婆术。
柏拉图的的思想在《理想国》里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百科全书式哲学家。
二、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一)教育学的确立培根首次提出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
夸美纽斯是使教育学走向独立的第一人卢梭《爱弥儿》继承了夸美纽斯的教育思想。
(二)规范教育学的形成与发展以德国赫尔巴特的代表作《普通教育学》的出版为标志美国教育家杜威起了推动作用。
(三)马克思主义教育学的诞生和发展1939年前苏联凯洛夫出版《教育学》产生重大影响。
三、教育学在当代的新发展特点:1、教育科学体系逐步形成2、教育理论异彩纷呈3、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日益紧密第二章教育与社会的发展第一节教育与生产力一、生产力对教育的决定作用(一)生产力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二)生产力水平制约人才规格(三)生产力水平制约教育内容、方法、手段二、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一)教育再生产劳动力(二)教育再生产科学知识(三)教育生产新的科学知识三、教育与生产力的关系在当代的体现(一)信息技术对教育的影响:改变人们对知识的观念;对学习的观念;对教育的观念;自主化学习的平台。
(二)教育对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的贡献:在原有生产的3要素劳动、资本和土地外,还有其他因素:其中最主要的是:人力资本第二节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一、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1、决定教育的领导权2、决定受教育的权利3、决定教育目的4、决定教育内容二、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促进作用1、年轻一代的社会化2、培养专门人才3、对当前政治变化产生影响4、加速民主进程第三节教育与文化一、教育与文化的关系(一)文化对教育的制约:影响教育目的,影响教育内容,影响教育方法(二)教育对文化的促进:教育传递文化,交流文化,创新文化(三)教育与文化关系的特殊性:文化本身是一种教育力量;教育本身是一种文化现象。
二、学校文化建设(一)学校文化的含义与构成1、含义:是一所学校在长期的实践中积淀起来的,并为其成员认同的观念、规范和物质文化的结晶。
2、构成:观念文化,规范文化,物质文化(二)学校文化的特性与功能1、特性:是一种组织文化;整合性较强;以传递文化传统为己任;具有鲜明的教育作用。
2、功能:导向功能,凝聚功能,规范功能。
(三)学校文化的形成1、是对原有文化的传承和改造过程2、是对文化构成要素整合的过程3、是学校主体积极创建的过程4、是积累良好行为的过程。
第四节教育的相对独立性体现在:一、教育具有质的规定性:有意识、培养人、社会实践、特殊、教与学的对立统一中实现。
二、教育具有历史继承性:任何教育都具有继承性;注重继承和发扬本民族的传统。
三、教育具有与生产力、政治经济制度的不平衡性:相对独立于生产力发展水平;相对独立于政治经济制度。
第五节教育与现代化建设一、教育在现代化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1、是实现现代化的关键2、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基础3、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途径4、是实践三个代表的重要领域。
二、切实落实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1、提高党政领导的认识2、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3、加大政府投入4、动员社会力量办学5、大力发展义务教育6、构建终身教育体系三、积极推进教育现代化,含义1、现代化是一种历史文化2、继承优秀传统文化3、吸收外来文化4、现代化的实质是创造5、目标是大工业生产和社会化生活6、是全方位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包括观念目标内容方法队伍管理设备制度等第三章教育与人的身心发展第一节概述一、人的本质及其教育学意义(一)人的本质人是主体与客体的统一。
1、人是认识和实践、社会和历史的主体2、人是自我认识和自我改造的课题3、人是主体和客体的统一(二)人的特点及其对教育的要求1、人是自然性和社会性的统一2、人是受动性与能动性的统一3、人是共性与个性的统一二、人的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一)人的身心发展的含义:是指个体从出生到死亡的变化过程,身体是基础,脑是心理的器官,心理是脑的机能。
(二)人的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1、人的身心发展的顺序性2、阶段性3、不平衡性4、互补性5、个别差异性三、人的身心发展的典型观点1、遗传决定论英国高尔登美国霍尔2、环境决定论美国华生3、二因素论美国吴伟士德国施太伦第二节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因素及其作用因素主要是遗传、环境和学校教育一、遗传的作用1、遗传是人发展的生物前提2、遗传差异为人的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提供最初的可能性3、遗传素质的成熟机制制约发展的水平4、不宜夸大遗传素质的作用二、环境及其作用1、环境使遗传提供的可能变为现实2、环境决定发展的方向水平速度3、环境的作用是通过人的内部因素实现的三、学校教育及其作用学校教育起主导作用原因1、有目的有计划2、教师受过专门训练3、能有效地控制各种教育因素学校教育其主导作用表现1、对个体发展做出社会性规范2、能加速个体发展3、对发展的影响具有即时和延时的价值4、具有发展个性的功能第三节普通中等教育促进青少年发展的特殊任务分为初中和高中两个阶段一、少年期的年龄特征与初中教育的任务(一)年龄特征:身体状况的剧变,内心世界的发现,自我意识的觉醒,独立精神的加强(二)初中教育的任务:1、心理方面:尊重支持和引导,丰富学生的内心世界,形成正确的自我意识。
2、身体方面:进行保健和青春期教育3、认知方面:抽象思维和概括能力的培养4、情感方面:培养学生的道德理想和深刻的情感体验5、自我教育的能力方面:使学生掌握评价自己的多维标准。
二、青年期的年龄特点与高中教育的任务(一)青年期的年龄特点身心两方面走向成熟,社会化基本完成,取得公民资格,形成相对系统和稳定的见解,理想中最诱人的是事业友谊爱情人生价值的实现。
(二)高中教育的任务1、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和处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2、认识问题和价值问题3、使青年认清时代要求,找到实现个人抱负的现实道路。
第四章教育目的第一节概述一、教育目的的概念与作用(一)概念:教育目的就是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的人,它规定者质量规格和标准。
1、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是普通与特殊的关系,目的是国家的总要求,目标是教育的具体要求,目标是目的的具体化2、教育目的与教学目标是具体与抽象的关系。
教学目标是教学过程中某一阶段的要求。
3、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是为实现教育目的而规定的教育工作总方向。
(二)作用:1导向 2激励 3评价二、制定教育目的的基本依据(一)两种对立的观点:个体本位论和社会本位论(二)科学依据是社会和个体的辩证统一三、我国制定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内容包括:1、全面发展是指精神和身体,个体性和社会性得到充分发展2、人的发展与社会的发展是一致的3、分工和私有制是人的片面发展的根源4、社会化大生产对人的全面发展提出要求5、共产主义是人的全面发展得以实现6、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唯一途径。
第二节我国的教育目的与教育构成一、我国的教育目的的表述及其基本精神(一)不同表述:1957年德智体社会主义觉悟文化劳动者1958年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与生产劳动相结合1978年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德智体觉悟文化劳动者1985年四有两爱两精神:爱祖国爱社会主义奉献精神创造精神1995年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生产劳动德智体建设者和接班人2002年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生产劳动德智体建设者接班人(二)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1、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2、培养全面发展的人3、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二、我国中学阶段的培养目标(一)初中的培养目标1、爱国集体主义民族革命传统2、法制法律公德3、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4、社会责任感5、创新精神实践能力6、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知识技能方法7、身体心理素质(二)高中的培养目标三观两爱民主法治终身学习强健体魄正确认识自己三、全面发展教育的构成及其关系(一)五育的相对独立性:(二)五育之间的关系1、德育灵魂与统帅2、智育前提和支持3、体育基础4、美育动力5、劳动技术教育综合以上各育培养实践能力第三节素质教育的理论与实践一、什么是素质教育(一)素质教育的内涵1、面向全体学生2、学生全面发展3、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二)创新教育及其在素质教育中的地位1、创新能力不仅是智力特征,更是人格特征和精神状态2、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与应试教育的根本区别3、重视创新也还是现代教育与传统教育的根本区别二、素质教育的兴起与发展(一)理论阶段从1985到1997 全国改革实验愉快教育和谐教育等(二)区域推进阶段1996到1999 湖南汨罗(三)全面实施阶段1999至今三、素质教育的实施策略(一)提高认识,更新观念。
民主和谐平等主导主体(二)建立保障机制。
政府职能督导评价沟通(三)建立运行机制。
内部管理校长老师素质课程体系教学过程四、素质教育的误区尖子生啥都学少做作业教师地位多上文体课不要考试影响升学率第五章教师与学生第一节教师一、教师职业的性质和作用(一)性质1、专门职业专业人员2、促进个体社会化教育者(二)教师作用1、传播人类文化2、塑造年青一代的品格3、开发人的潜能二、教师的角色和劳动特点(一)教师的一般角色1、传道2、授业解惑3、榜样4、管理5、朋友(二)教师在新课程中的角色1、学习的促进者2、教育的研究者3、课程的开发者(三)教师劳动的特点1、复杂性和创造性2、示范性3、系统性三、教师的权利和义务(一)权利1、教学活动改革试验2、科学研究学术交流3、指导学生评价学生4、获得工资报酬5、提出意见和建议6、参加进修和培训(二)教师义务1、遵纪守法2、贯彻教育方针3、爱国主义教育4、关心爱护学生5、制止有害学生的行为6、不断提高自己的水平(三)法律责任1、殴打教师行政处分或处罚2、对教师打击报复单位责令改正情节严重追究责任3、教师故意完不成任务,体罚学生侮辱学生追究责任4、拖欠工资限期改正5、其他教育机构侵犯教师权益的四、教师的职业素养(一)道德素养:忠诚教育事业爱学生团结协作为人师表(二)专业素养:1、知识素养:文化知识学科知识教心学知识2、能力素养:预测指导驾驭教材语言表达组织管理运用教学手段教育机智科研能力五、教师专业化的实现(一)国家的促进和保障1、加强教师教育2、制定法律法规3、提供经济保障(二)个人的主观努力1、善于学习2、恒于学习3、勤于反思4、勇于实践第二节学生一、学生的本质属性(一)学生是具有发展潜能和发展需要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