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传播学类型:大众传播

合集下载

【睡前一背】传播学篇03大众传播

【睡前一背】传播学篇03大众传播

【睡前一背】传播学篇03大众传播睡前一背每晚睡前,根据关键词用力读一遍,然后就深深地印在脑海里,带着美梦入睡~1、大众传播定义及特点是指专业化的媒介组织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以社会上一般大众为对象而进行的大规模的信息生产和传播活动。

大众传播的特点包括:①传播者是从事信息生产和传播的专业化媒介组织;②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大量生产、复制和传播信息的活动;③传播对象是社会上的一般大众,用传播学术语说即是“受众”;④传播的信息既具有商品属性,又具有文化属性;⑤从传播过程的性质来看,大众传播属于单向性很强的传播活动;⑥是一种制度化的社会传播。

2、信息时代大众传播新特性提示:理解透,用来分析互联网时代传媒特点、解读传播现象、媒介事件随着信息技术突飞猛进的发展,数字化、网络化、移动多媒体时代的带来,大众传播形态和功能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表现在特征的变化上主要有这样几个方面:①受众从被动走向主动,多样化的信息接受渠道使得受众能够和大众媒体一样接触新闻源,掌控和发布社会信息,同时大众传播媒介作为信息发布专业机构的特点更显突出。

②大众传播双向、同步的特征更为明显,受众可以通过互联网、手机短息等反馈渠道实现与传播者的实时沟通,传播者也可以根据实时的反馈调整传播策略。

③大众传播形态走向以“离散”(单一媒介的分众化)为特征的新的“整合”(大众)时代。

(社群)3、大众传播基本功能总结提示:解读新闻、娱乐节目时可以联想到大众传播的功能①信息告知:向受众连续不断地传播大量的信息,是大众传播的首要功能,大众传播通过持续不断公开地向大众提供各种事件发展变化的信息,对周围环境进行监视,并满足社会各团体组织及个人的信息需求。

②协调关系:大众传播通过反映、引导、引发舆论,传递社会分工基础上各部门需要的信息等方式,对社会有机体发挥着协调和统一的作用。

③文化传承:通过传播文化知识和科学技术内容,保存发展文化遗产,促进社会化的逐渐完善。

大众传播专业 管理类

大众传播专业 管理类

大众传播专业管理类大众传播专业的介绍大众传播专业是一门以传媒为核心,涵盖广泛的学科体系。

其主要研究内容包括新闻、广告、公共关系、电影、电视、网络媒体等。

该专业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要求学生具备较强的文化素质和创新精神。

大众传播专业的课程设置1. 基础课程基础课程主要包括语言文化基础、政治经济基础、心理学基础等。

这些课程为后续专业课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 专业核心课程专业核心课程包括新闻采写与编辑、广告策划与设计、公共关系与危机管理等。

这些课程是大众传播专业的核心内容,也是学生必须掌握的知识点。

3. 选修课程选修课程包括电影理论与制作、电视节目制作与导演等。

这些选修课程可以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丰富学生知识结构。

大众传播专业的就业前景1. 新闻媒体新闻媒体是大众传播专业毕业生的主要就业方向。

毕业生可以在报社、电视台、广播电台等媒体单位从事记者、编辑、主持人等职业。

2. 广告公司广告公司也是大众传播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热点。

毕业生可以从事广告策划、文案撰写、平面设计等职业。

3. 公共关系公司公共关系公司也是大众传播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方向之一。

毕业生可以从事公关顾问、危机管理专员等职位。

管理类专业的介绍管理类专业是指以管理学为核心,涵盖了经济学、法学、心理学等多个学科领域的综合性学科。

该专业注重培养学生的管理能力和创新精神,要求学生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

管理类专业的课程设置1. 基础课程基础课程包括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会计原理等。

这些课程为后续专业课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 专业核心课程专业核心课程包括管理学、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管理等。

这些课程是管理类专业的核心内容,也是学生必须掌握的知识点。

3. 选修课程选修课程包括战略管理、企业文化建设等。

这些选修课程可以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丰富学生知识结构。

管理类专业的就业前景1. 企业经营管理企业经营管理是管理类专业毕业生的主要就业方向。

毕业生可以在各个行业从事企业经理、市场总监等职位。

传播学教程整理第七章大众传播

传播学教程整理第七章大众传播

第七章大众传播定义:专业化的媒介组织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以社会上一般大众为对象进行的大规模信息生产和传播活动。

特点:a.传播者是从事信息生产和传播的专业化媒介组织;b.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专业化手段大量生产、复制和传播信息;c.对象是一般社会大众,即“受众”;d.传播的信息具有商品和文化属性;e.传播的单向性很强;、f.制度化的社会传播。

大众传播的社会功能拉斯维尔的“三功能说”(«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和功能») a.环境监视功能(及时了解和把握内外环境的变化,以适应此变化,保证人类社会的生存和发展);b.社会协调功能(联络、沟通和协调各种社会关系);c.社会遗产传承功能(保证社会遗传代代相传)。

赖特“四功能说”(«大众传播:功能的探讨») a.环境监视功能(在特定社会的内外部收集和传达信息,包括警戒外来威胁和满足社会的常规性活动的信息需要);b.解释与规定功能(传达信息并非单纯告知,常伴随对事件的解释,并提示人们该采取什么行为反应);c.社会化功能(在传播知识=价值及行为规范方面的重要作用);d.提供娱乐(满族人们的精神生活需要,主要是娱乐)。

施拉姆的综合功能说(«传播学概论»):a.政治功能(监视,协调,社会遗产、法律、习俗的传递);b.经济功能(搜集信息,解释信息,制定经济政策,活跃和管理市场,开创经济行为);c.一般社会功能(关于社会规范、作用的信息,接受或拒绝,协调公众的了解和意愿,行使社会控制,向社会新成员传递社会规范和作用的规定,娱乐并附带地学习和社会化)。

拉扎斯菲尔德和默顿的功能观:a.社会地位赋予功能(事物通过大众传媒的广泛报道就会获得很高的知名度和社会地位);b.社会规范强制功能(传媒将偏离社会规范和公共道德的行为公开,造成强大的社会压力,从而强制遵守社会规范);c.麻醉作用(沉溺于媒介提供的表层信息和通俗娱乐,失去社会行动力,负面作用)。

大众传播学研究方法

大众传播学研究方法

大众传播学研究方法1.文献阅读分析:文献阅读分析是大众传播学研究的基础,通过阅读和分析已有的相关研究文献,了解并研究大众传播的基本理论、概念以及先前的研究成果,从而指导自己的研究工作。

在文献阅读分析的过程中,研究者可以根据自己的研究目的和问题,选择相关的理论框架和方法,以及确定研究问题的切入点。

2.实证研究:实证研究是大众传播学研究的重要方法之一,通过对真实的实际情境进行观察和分析,以获取对大众传播现象的直接观察和了解。

实证研究可以使用各种方法和技术,如调查、观察和统计等,来收集和分析相关数据。

通过实证研究可以揭示出大众传播的现象、规律和影响等。

3.调查问卷:调查问卷是一种常用的研究方法,通过向被调查者提问并收集他们的回答来了解大众传播的情况。

调查问卷可以包括开放式问题和封闭式问题,以及单选、多选和主观评价等。

通过对调查问卷的分析,可以获取受访者对于大众传播的认知、态度、行为等信息,从而深入了解大众传播的实际状况。

4.实验研究:实验研究是一种常用的控制变量法,通过人为的操作和干预,来观察和分析不同条件下的大众传播影响效果。

实验研究通常通过确定实验组和对照组,对其进行不同处理或介入,并收集相关数据进行分析。

通过实验研究可以更加准确地研究大众传播的因果关系和作用机制,从而提供科学依据。

总之,大众传播学的研究方法包括文献阅读分析、实证研究、调查问卷和实验研究等。

这些方法可以相互补充,帮助研究者深入理解大众传播的本质和规律,为实际应用和理论构建提供支持。

在具体研究中,研究者应根据自己的研究目的和问题,灵活选择和运用适合的方法,以期获得准确和有效的研究结果。

传播学大众传播理论知识点总结

传播学大众传播理论知识点总结

传播学大众传播理论知识点总结大众传播理论是传播学研究的重要领域,它对于理解信息在社会中的传播规律、影响以及效果具有关键意义。

以下将对大众传播理论的一些重要知识点进行总结。

一、大众传播的定义与特点大众传播指的是专业化的媒介组织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以社会上一般大众为对象而进行的大规模的信息生产和传播活动。

其特点包括:传播者是从事信息生产和传播的专业化媒介组织;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大量生产、复制和传播信息;对象是社会上的一般大众,具有广泛性和不确定性;信息既有商品属性,又具有文化属性;属于单向性很强的传播活动,缺乏及时而广泛的信息反馈。

二、大众传播的功能1、环境监视功能大众传播能够及时提供关于社会环境变动的信息,帮助人们了解所处的环境,从而做出适应环境变化的决策。

2、社会协调功能通过对信息的选择、解释和评论,把社会各个部分联系起来,协调一致,整合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并对社会周围的环境做出有效的回应。

3、文化传承功能大众传播能够传承文化遗产,将社会的价值观、规范和知识传递给下一代。

4、娱乐功能满足人们的精神生活需要,提供消遣和娱乐。

三、传播过程模式1、拉斯韦尔的 5W 模式这一模式清晰地阐述了传播过程中的五个基本要素,即谁(Who)、说什么(Says What)、通过什么渠道(In Which Channel)、对谁(To Whom)、取得什么效果(With What Effects)。

它奠定了传播学研究的基本框架。

2、香农韦弗模式该模式引入了“噪音”的概念,表明了信息在传播过程中会受到各种干扰,从而影响信息的传递和接收效果。

3、德弗勒的互动过程模式该模式拓展了香农韦弗模式,强调了传播的双向性和反馈的重要性。

四、传播效果研究1、魔弹论又称“皮下注射论”,认为传播媒介拥有不可抵抗的强大力量,它们所传递的信息在受传者身上就像子弹击中身体,药剂注入皮肤一样,可以引起直接速效的反应。

2、有限效果论认为大众传播的效果是有限的,传播不是单方面的行为,而是传播者与受众相互作用的过程,受众不是被动的接受者,而是具有能动性的个体。

大众传播学的名词解释

大众传播学的名词解释

大众传播学的名词解释大众传播学是一门研究传媒如何产生、传播和影响信息的学科,它涵盖了广播、电视、报纸、杂志、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等各种类型的传媒形式。

通过研究传媒的运作机制和特点,大众传播学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信息是如何在社会中传播的,并对公众态度、行为和社会变革产生影响。

1. 观众/受众在大众传播学中,观众或受众是指接收和解读传媒信息的人群。

观众不仅仅是被动接受信息的对象,他们还是信息的主动选择者和解码者。

观众的背景、价值观和经验等因素会影响他们对信息的理解和解释。

2. 媒介媒介是指传播信息的各种载体,如电视、广播、报纸、杂志、互联网等。

媒介的选择和运用对信息的传播效果有重要影响。

例如,在电视新闻中,图片和声音的结合可以加强信息的冲击力和记忆性。

3. 内容分析内容分析是一种研究方法,通过对传媒中的内容进行系统性的分类和编码,来分析其特征和趋势。

内容分析可以揭示传媒报道的偏见、态度以及呈现模式,帮助人们更好地了解各种信息的特点和影响。

4. 传播效果传播效果研究是大众传播学的重要分支,旨在探讨传媒信息对受众行为和态度的影响。

传播效果可以分为认知效果(受众对信息的注意和记忆)、态度效果(受众对信息所表达观点的认同或反对)和行为效果(受众在行动上的改变)等。

5. 社会化媒体社会化媒体是指一系列基于互联网的交流平台,如微博、微信、Facebook和Twitter等。

社会化媒体的兴起使公众可以更直接地参与信息的生产和传播,研究人员也关注这类媒体对社会互动模式和话语权的影响。

6. 媒介素养媒介素养是指个体或组织对媒介运作和使用的理解和能力。

具有良好的媒介素养意味着能够理解并适应不同传媒环境下的信息,并准确地使用媒介进行交流和参与。

7. 文化产业文化产业是指以文化和创意产品为基础,通过媒介形式销售,从中获取经济收益的产业。

电影、音乐、出版物等都属于文化产业的范畴。

研究文化产业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媒介和创意产品如何满足公众的需求,并推动经济发展。

考研新闻传播学理论知识总结

考研新闻传播学理论知识总结

考研新闻传播学理论知识总结新闻传播学作为一门交叉学科,融合了新闻学、传播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多个领域的知识。

对于考研的同学来说,掌握扎实的理论知识是取得优异成绩的关键。

以下将对新闻传播学的一些重要理论知识进行总结。

一、传播的类型1、人内传播人内传播也称内向传播、内在传播或自我传播,指的是个人接受外部信息并在人体内部进行信息处理的活动。

这是一切社会传播活动的基础。

例如,我们在思考问题、回忆过去、自我反思时,都是在进行人内传播。

2、人际传播人际传播是个人与个人之间的信息传播活动,也是由两个个体系统相互连接组成的新的信息传播系统。

它是最常见、最直接、最丰富的传播方式,比如面对面的交谈、电话沟通等。

3、群体传播群体传播是将共同目标和协作意愿加以连接和实现的过程。

群体传播中的成员具有共同的目标和归属感,会形成特定的群体意识和规范。

4、组织传播组织传播是指组织所从事的信息活动。

它包括组织内传播和组织外传播两个方面,前者又可分为上行传播、下行传播和平行传播。

5、大众传播大众传播是指专业化的媒介组织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以社会上一般大众为对象而进行的大规模的信息生产和传播活动。

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网络等都是大众传播的媒介。

二、传播模式1、直线模式(1)拉斯韦尔的 5W 模式5W 模式清晰地阐述了传播过程中的五个要素,即谁(Who)、说什么(Says What)、通过什么渠道(In Which Channel)、对谁(To Whom)、取得什么效果(With What Effects)。

(2)香农—韦弗模式该模式引入了“噪音”的概念,说明了信号在传播过程中会受到干扰。

2、循环互动模式(1)奥斯古德和施拉姆的循环模式强调了传播过程中传受双方的互动性,并且打破了传统的直线模式,认为传播是一个不断循环的过程。

(2)德弗勒的互动过程模式在香农—韦弗模式的基础上发展而来,拓展了噪音的概念,并且认为传播过程会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

传播学考研真题答案

传播学考研真题答案

传播学考研真题答案一、名词解释1. 大众传播:指的是通过报纸、广播、电视、互联网等媒介,向广大公众传递信息的过程。

2. 议程设置理论:认为媒体通过选择报道哪些新闻事件,间接地影响公众认为哪些问题是重要的。

3. 传播效果:指信息传播过程中对接收者产生的影响,包括认知、情感和行为上的改变。

二、简答题1. 简述传播学中的“沉默的螺旋”理论。

沉默的螺旋理论认为,人们在公开表达意见时,如果发现自己的观点与多数人不同,可能会选择沉默,以免受到孤立。

这种沉默反过来又强化了主流观点的主导地位。

2. 描述传播过程中的编码与解码过程。

编码是信息发送者将信息转化为可传递的形式的过程。

解码则是信息接收者将接收到的信息解读为特定意义的过程。

有效的传播需要编码和解码的一致性。

三、论述题1. 论述新媒体环境下的传播特点及其对传统媒体的影响。

新媒体环境下的传播具有即时性、互动性和个性化等特点。

它使得信息传播更加迅速,受众参与度更高,同时也对传统媒体的权威性和影响力产生了挑战。

传统媒体需要适应这种变化,通过融合新媒体技术,增强自身的传播力和竞争力。

2. 结合具体案例,分析危机传播中的策略和效果。

以某企业产品召回事件为例,企业在危机发生后迅速通过社交媒体和新闻发布会等渠道,公开透明地传达信息,承认错误,并提出解决方案。

这种策略有效地减少了公众的恐慌和不满,提高了企业的信誉度。

四、案例分析题1. 分析某一重大社会事件的媒体报道,并评价其传播效果。

以2020年新冠疫情为例,媒体报道在传播疫情信息、引导公众行为、缓解社会恐慌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但同时也存在信息过载、谣言传播等问题,需要媒体加强信息审核和引导。

结语传播学考研不仅要求考生掌握理论知识,更要能够将理论应用于实际问题的分析和解决中。

通过不断学习和实践,考生可以提高自己的分析能力和批判性思维,为未来的学术研究或职业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请注意,以上内容仅为示例,实际的考研真题答案会根据具体的考试内容和要求而有所不同。

大众传播学研究的五大领域

大众传播学研究的五大领域

大众传播学研究的五大领域大众传播学是研究人类社会中信息传播现象的一门学科,旨在探讨人们如何接收、处理和传播信息的过程。

在大众传播学的研究中,有五个主要的领域值得关注。

一、大众传播与社会影响大众传播与社会影响是大众传播学研究的核心领域之一。

该领域关注的是大众媒体对个体和社会的影响。

研究表明,大众媒体在塑造公众意识和价值观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例如,新闻媒体的报道可以影响公众对某一事件的看法和态度。

此外,广告和娱乐媒体也能够对观众的行为和态度产生影响。

二、大众传播与媒介效果大众传播与媒介效果是另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

该领域关注的是大众传播媒介对受众的影响程度。

研究表明,不同的媒介具有不同的效果。

例如,电视广告可以通过视觉和声音的组合更好地吸引观众的注意力,而文字广告则更依赖于受众的阅读能力和兴趣。

研究者还研究了媒介对观众情感、态度和行为的影响。

三、大众传播与媒介内容大众传播与媒介内容是对媒介所传播的内容进行研究的领域。

该领域关注的是媒介所传播的信息的特点和效果。

研究者分析了新闻报道的内容和呈现方式,以及广告和娱乐节目的制作和表现形式。

他们还研究了媒介所传播的信息是否具有客观性、准确性和公正性等特点。

四、大众传播与媒介选择大众传播与媒介选择是研究受众在使用媒介时的选择行为的领域。

该领域关注的是人们选择使用哪种媒介来获取信息的决策过程。

研究者通过调查和实验研究,探讨了影响受众选择媒介的因素,如媒介的可获得性、可靠性和便利性等。

他们还研究了不同人群在媒介选择上的差异。

五、大众传播与跨文化交流大众传播与跨文化交流是研究不同文化之间信息传播的领域。

该领域关注的是跨文化传播中的问题和挑战。

研究者研究了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媒介使用和媒介效果差异,以及跨文化传播中的误解和冲突。

他们还探讨了跨文化传播中的有效策略和方法,以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理解和交流。

大众传播学的研究可以分为大众传播与社会影响、大众传播与媒介效果、大众传播与媒介内容、大众传播与媒介选择以及大众传播与跨文化交流等五个主要领域。

新闻传播学考研名词解释传播

新闻传播学考研名词解释传播

2018新闻传播学考研名词解释:传播1、传播:传播是带有社会性、共同性的人类信息交流的行为和活动。

2、自我传播:体内传播或人的内向交流,是每一个人本身的自我信息沟通。

3、人际传播:狭义指个人与个人之间面对面的信息交流。

广义包括群体传播和组织传播在内。

4、群体传播:即团体传播,指人们在”群体”范围内进行的信息交流活动。

5、组织传播:一种有组织、有领导、有计划、有一定规模的信息交流活动。

6、大众传播:是指传播组织通过现代化的传播媒介–报纸、广播、电视、电影、杂志、图书等,对极其广泛的受众所进行的信息传播活动。

”大众”,是指分布广泛、互不相识的广大受众。

7、传播学是研究人类一切传播行为和传播过程发生、发展的规律以及传播与人和社会的关系的学问。

8、传播过程:即传播现象的结构、要素和各个要互之间的关系。

美国学者戴维o伯洛透彻分析了传播过程,主要论点是:①传播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无始无终,没有界限;②传播过程是一组复杂的结构,应将其中的多元关系作为研究的基本单位;③传播过程的本质是变动,即各种关系的相互相互影响和变化。

他提出”S-M-C-R”(讯息来源-讯息-渠道-受者)的传播过程模式,强调了”过程研究”的重要性和科学性。

9、”过程研究”的主要成果是模式:线性模式、控制论模式、社会系统模式。

拉斯韦尔把传播过程分解为传者、受者、信息、媒介、效果,即5W模式。

R、布雷多克添加了情境和动机两个环节,把它变成7W模式。

传播学上的三大类基本模式:①线性模式,②控制论模式,③社会系统模式。

10、拉斯韦尔模式(传播过程中的5W):拉斯韦尔把传播过程分解为传者、受者、信息、媒介、效果,即5W模式。

11、申农-韦弗模式:线性模式之一,把媒介分为三种,把讯息分为发出的和收到的,增加了噪音的因素。

12、传统线性模式:以拉斯韦尔和申农-韦弗模式为代表,传播被表述为一种直线型、单向型的过程。

忽视了反馈和社会过程对传播过程的制约。

13、控制论模式:以控制论为指导思想的传播过程模式。

考研新闻传播学传播理论基础框架总结

考研新闻传播学传播理论基础框架总结

考研新闻传播学传播理论基础框架总结在考研新闻传播学的领域中,传播理论是一个至关重要的板块。

它不仅是理解新闻传播现象的基石,也是应对考试时需要扎实掌握的重点内容。

接下来,咱们就来系统梳理一下传播理论的基础框架。

一、传播的定义与类型首先,得明白传播是什么。

简单来说,传播就是信息的交流与传递。

它可以是人与人之间的对话,也可以是大众通过媒体获取的各种资讯。

传播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1、人际传播:这是最常见也是最直接的一种,像咱们跟朋友聊天、家人交流,都属于人际传播。

其特点是互动性强,反馈及时。

2、群体传播:比如一个班级、一个工作团队内部的信息交流。

3、组织传播:在正式的组织机构中,如公司、政府部门等进行的有目的、有规则的信息传播。

4、大众传播:通过报纸、电视、网络等大众媒介向广大受众传递信息。

二、传播模式为了更好地理解传播过程,学者们提出了各种传播模式。

1、拉斯韦尔的“5W”模式这是传播研究的经典模式,包括谁(Who)、说什么(What)、通过什么渠道(In Which Channel)、对谁说(To Whom)、取得什么效果(With What Effect)。

它清晰地勾勒出了传播的基本要素。

2、香农韦弗模式强调了传播过程中的噪音干扰,让我们认识到信息在传递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失真。

3、施拉姆的循环模式突出了传播的双向性和互动性,不再是单向的直线传播。

三、传播的功能传播在社会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1、监测环境:让我们了解周围的世界,及时掌握各种信息。

2、协调社会:促进不同群体之间的理解和合作,维护社会的稳定和和谐。

3、传承文化:将先辈的知识、经验和价值观传递给下一代。

4、提供娱乐: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缓解压力。

四、传播者传播者在传播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

他们的身份、地位、动机等都会影响传播的内容和效果。

1、把关人理论传播者就像是“把关人”,决定着哪些信息能够进入传播渠道。

例如,新闻编辑在筛选新闻稿件时,就是在充当把关人的角色。

考研新闻传播学理论知识总结

考研新闻传播学理论知识总结

考研新闻传播学理论知识总结新闻传播学是一门充满活力和深度的学科,对于考研的同学来说,掌握其核心理论知识至关重要。

以下是对考研新闻传播学中一些重要理论知识的总结。

一、传播的定义与类型传播,简单来说,就是信息的交流与传递。

从类型上划分,包括人内传播、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和大众传播等。

人内传播是个人内部的信息处理活动,比如自我思考、自我反思等。

人际传播则是在个人之间进行的信息交流,是最常见也是最直接的传播形式。

群体传播是在群体范围内进行的传播活动,具有较强的互动性和共识性。

组织传播发生在组织内部,为了实现组织目标而进行的信息传递和交流。

大众传播则是通过大众媒介,如报纸、广播、电视、网络等,向广泛的受众传递信息。

二、传播学的主要流派经验学派是传播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流派,强调实证研究和经验数据,注重研究传播的效果和功能。

批判学派则对社会现实持有批判的态度,关注传播背后的权力结构和意识形态。

媒介环境学派着重研究媒介技术对人类社会和文化的影响。

三、传播模式香农韦弗模式揭示了信息传播过程中的噪音干扰。

拉斯韦尔的“5W”模式,明确了传播过程中的五个基本要素:谁(Who)、说什么(Says What)、通过什么渠道(In Which Channel)、对谁(To Whom)、取得什么效果(With What Effects)。

奥斯古德和施拉姆的循环模式强调了传播的互动性和双向性。

四、受众研究受众在传播过程中具有重要地位。

“使用与满足”理论认为受众是主动的,他们根据自己的需求选择和使用媒介。

“魔弹论”曾认为受众是被动接受信息的,但后来的研究证明这种观点是片面的。

五、传播效果研究“议程设置”理论指出大众媒介能够影响公众关注的议题。

“沉默的螺旋”理论表明人们在表达自己想法和观点的时候,如果看到自己赞同的观点受到广泛欢迎,就会积极参与进来,这类观点就会越发大胆地发表和扩散;而发觉某一观点无人或很少有人理会(有时会有被攻击的风险),即使自己赞同它,也会保持沉默。

大众传播学-详解

大众传播学-详解

大众传播学-详解大众传播学(Mass Communication Studies)目录• 1 什么是大众传播学• 2 大众传播学的来源• 3 大众传播学的源起[1]• 4 大众传播学发展的历史轨迹[1]• 5 大众传播学的学科体系[1]• 6 大众传播学的现实意义[1]•7 大众传播学与传播学[1]•8 参考文献什么是大众传播学大众传播学是主要研究基于大众传媒而发生的传播现象以及大众媒介运行规律的学问。

大众传播学既是传播学理论组成部分,又具有相对的独立性。

大众传播学的来源大众传播学主要有三个来源,一是行为科学,二是信息科学,三是新闻学。

如果我们把大众传播学比做一条大河,那么这三个来源就是它的三条支流,而这三条支流又有各自的更小支流。

也就是说,这三个来源实际上是三组学科群,而不仅仅是三个学科。

比如行为科学至少就涵盖社会学、心理学、政治学等学科,信息科学则指信息论、控制论和系统论即俗称的"三论",新闻学又涉及新闻理论、新闻历史、新闻伦理、新闻业务等内容。

在这三大来源中,大众传播学从行为科学里汲取了实证方法及其科学理念,如设计问卷、调查访谈、抽样分析等;从信息科学里借鉴了学科的核心概念与基本范畴,如信息、控制、系统等;从新闻学里继承了研究对象及其学科领域,如新闻传播的许多规律。

另外,传播学与新闻学除了继承与借鉴关系,还有互相渗透与彼此依托的关系,这种关系就类似于战略学传播学与战术学新闻学的关系。

大众传播学的源起[1]大众传播研究的历史可追溯至十九世纪末,四名美国社会学家最早开始关注和研讨传播问题。

他们是米德(Goerge Herbert Mead)、库利(Charles Horton Cooley)、杜威(John Dewey)和帕克(Robert Eara Park)。

他们发现大众媒介的功能极其重要,于是开创了作为一个研究领域的美国传播研究。

杜威深为关注“大众”社会的现象,特别大众对媒介的一窝蜂反应。

传播学概论名词解释

传播学概论名词解释

传播学概论名词解释传播学是一门研究人类信息传播行为以及传播效果的学科,它以解释和分析我们如何吸收、处理和传递信息为主要研究对象。

下面是一些关于传播学的重要概念的解释:1. 传播:传播是指信息或意义在人群之间传递的过程。

这个过程涉及到信息的生成、编码、传输、解码,以及反馈回路。

2. 媒介:媒介是一种传播信息的手段或工具,可以是印刷媒介(如书籍、报纸),电子媒介(如电视、广播),还可以是新兴的数字媒介(如互联网)。

3. 大众传媒:大众传媒是指广播、电视、报纸等集中传播信息的媒介。

大众传媒具有广泛的覆盖面和影响力,可以影响大量的受众。

4. 社交媒体:社交媒体是指利用互联网和数字技术,使用户能够创建、共享和交流信息的平台。

社交媒体的特点是用户参与程度高,信息传播更快、更广泛。

5. 媒体效应:媒体效应是指媒体对于受众和社会的影响力。

这种影响可以是社会化影响、认知影响、态度影响、行为影响等多种影响方式。

6. 观众/受众:观众或受众是指接收和处理传播信息的人群。

观众可以被划分为不同的组群,根据不同的属性和特征,如年龄、性别、文化背景等。

7. 市场营销传播:市场营销传播是通过传播手段和媒介来推销和宣传产品和服务的活动。

这种传播方式涉及到广告制作、媒体购买、公关活动等手段。

8. 传播策略:传播策略是指在特定的传播背景下,根据目标和目的制定的传播方案。

传播策略包括传播目标的设定、受众分析、信息设计以及传播渠道选择等。

9. 互动传播:互动传播是指双方或多方参与的传播过程。

与传统的单向传播不同,互动传播更加注重受众的反馈和参与,有助于增强传播效果和传播目的的实现。

10. 传播伦理:传播伦理是指关于传播活动中的道德和伦理问题的研究。

传播伦理研究如何在传播过程中保护受众利益,维护公众利益,遵守道德准则。

这些概念是传播学中的重要理论基础和研究内容。

通过对这些概念的理解和应用,可以更好地认识和研究传播现象,提高传播活动的效果和规范性。

传播学中大众传播的例子和概念

传播学中大众传播的例子和概念

传播学中大众传播的例子和概念?
答:大众传播是传播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指的是通过特定的媒介,如电视、广播、报纸、杂志、互联网等,向大量、分散、匿名的受众传递信息的过程。

以下是一些大众传播的例子和对其概念的详细解释:
例子:
1.电视新闻:电视台通过卫星或有线网络向广大观众播放新闻节目,报道国内外时事、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信息。

2.电影:电影制作公司通过影院、网络平台等渠道向公众发布电影,传递文化、娱乐、教育等信息。

3.互联网广告:广告主通过互联网平台向广大网民投放广告,宣传产品、服务或品牌形象。

概念:
大众传播是一种信息传播方式,它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传播者是专业的媒介组织或机构,如电视台、报社、电影公司等,它们拥有专业的传播设备和传播技术,能够制作和发布高质量的信息产品。

2.传播的内容是公开可用的,面向全社会公众,不针对特定的个人或群体。

3.传播的受众是大量、分散、匿名的,受众范围广泛,难以确定具体的传播效果。

4.传播的过程是单向的,受众通常只能被动地接受信息,而无法直接反馈或参与信息的制作和发布。

大众传播在社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不仅是人们获取信息的重要途径,也是文化传承、社会整合、娱乐休闲等方面的重要载体。

同时,大众传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如信息失真、过度商业化、媒介暴力等,需要引起人们的关注和思考。

传播学的五大研究领域

传播学的五大研究领域

传播学的五大研究领域一、传播学的五大研究领域:人内传播、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和大众传播。

这五种不同的传播类型实际上也是五种不同的传播系统。

二、传播过程的构成要素(1)传播者。

又称信源,指的是传播行为的引发者,即以发出讯息的方式主动作用于他人的人。

在社会传播中,传播者既可以是个人,也可以是群体或组织。

(2)受传者。

又称信宿,指的是讯息的接收者和反应者,传播者的作用对象。

受传者并不是一种完全被动的存在,相反,它可以通过反馈来影响传播者。

受传者同样既可以是个人,也可以是群体或组织。

(3)讯息。

指的是由一组相互关联的有意义的符号组成,能够表达某种完整意义的信息。

讯息是传播者和受传者之间社会互动的介质,通过讯息,两者之间发生意义的交换,达到互动的目的。

讯息和信息的区别:一般而言,信息的外延更广,它包括讯息在内。

讯息也是一种信息,其特点是能表达完整的意义。

在传播过程研究中,学者们通常使用“讯息”的概念,是为了强调社会传播的互动是意义完整的互动。

(4)媒介。

又称传播渠道、信道、手段或工具。

媒介是讯息的搬运者,也是将传播过程中的各种因素相互连接起来的纽带。

(5)反馈。

指受传者对接收到的讯息的反应,也是受传者对传播者的反作用。

获得反馈讯息是传播者的意图和目的,发出反馈讯息是受传者能动性的体现。

反馈是体现社会传播的双向性和互动性的重要机制,其速度和质量因媒界渠道的性质不同而不同。

三、唯物史观下的社会传播总过程(1)信息传播属于与人类精神生产相对应的精神交往活动的范畴。

社会成员之间的精神交往关系就是我们所说的传播关系。

(2)考察信息传播,要考察社会的精神生产。

精神生产是人类特有的两种生产活动之一,属于上层建筑的生产和再生产。

它在受到社会经济基础运动规律制约的同时,受上层建筑规律的制约更为直接。

(3)精神生产存在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运动。

一个社会中精神生产的性质,取决于这个社会精神生产力的水平和精神生产关系的状态。

大众传媒与新闻传播研究

大众传媒与新闻传播研究

大众传媒与新闻传播研究
一、大众传媒的概念与分类
大众传媒,简称媒体,是指向大众传递信息和消息的工具。

其范围包括报纸、杂志、电视、广播、互联网等多种形式。

按媒介形式划分,大众传媒可分为印刷、电子、网络等类型。

二、大众传媒对新闻传播的影响
大众传媒是至关重要的新闻传播渠道,它们对于新闻传播不仅仅是传递信息、构建社会意识形态的途径,更是塑造社会价值观念的重要方式。

大众传媒通过发掘和传播新闻事件,提升公众对于政治、文化、经济等方面的认识和积累,为社会的良政善治、文化多样化和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三、新闻传播与大众传媒的发展趋势
随着新媒体的快速发展和技术手段的不断改进,大众传媒对于新闻传播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一方面,大众传媒的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其内容和形式也不断得到丰富和多样化;另一方面,新技术的引进与应用大大提高了大众传媒的传播效率,同时也使之更为便捷和智能化。

四、新闻传播与大众传媒的未来挑战
面对新媒体的崛起和大众传媒的市场竞争,新闻传播与大众传
媒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一方面,媒体内容的真实性和可信度已经
成为新闻传播领域的一大难题;另一方面,网络媒体的快速扩张
和普及程度远高于传统媒体,而传统媒体的传播效果也逐渐收缩。

如何有效应对这些挑战,提升传媒的品牌形象,将成为未来新闻
传播和大众传媒发展的重要任务。

五、结语
综上所述,大众传媒与新闻传播密不可分,它们对于社会的发
展和进步都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我们需
要更加注重传媒的质量和内容,提高传媒的社会责任感和公共服
务意识,为人类社会的文明进步和发展作出贡献。

传播学 第七章 大众传播

传播学 第七章 大众传播
拉扎斯菲尔德对研究方法也作出了重要贡献, 被称为传播学研究的“工具制作者”,他比其 他任何人都更多地把传播学引向了经验性研究 的方向,为传播学赢得了来自其他科学的尊重。 不过,这种经验主义和数据主义同时也受到了 其他学者尤其是批判学者的抨击。
返回
乐观主义态度
美国政治学家J.布莱士在《美利坚民主国》一 书中认为,报刊推动舆论的形成,而舆论是民 主政治的基础,它经过了被动地忍受权威支配 和统治的阶段,正在迎来自身成为统治力量的 时代。
返回Leabharlann 疑主义态度进入20世纪后,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大众传播 不但没有成为一般公众参与政治的手段,反而 越来越成为垄断资本和少数特权人物操作舆论 的工具,因此人们对大众传播社会影响的评价 逐渐有了怀疑和否定的性质。
第一次世界大战使大众传播成了帝国主义列强 进行大规模的宣传战和心理战的新型武器;第 二次世界大战德、意、日侵略势力利用大众传 播煽动民族仇恨,进行全民法西斯战争动员。
法国学者G.塔尔德在《舆论与群集》一书中认 为唯有作为公众意见的舆论才具有政治上的正 当性和合理性,公众规模随着报刊的普及而扩 大,社会由受“习惯和传统”支配的时代前进 到以“流行和革新”为主流的时代。
美国社会学家C.H.库利在《社会组织》一书指 出:“印刷意味着民主”,而民主只有在舆论 获得某种组织性之际才能成为现实。
传播学概论
参考书:传播学教程 郭庆光著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传播学导论 邵培仁著 浙江大学出版社 传播学概论 吴文虎主编 武汉大学出版社 传播学概论 [美]施拉姆、波特著 陈亮等译
新华出版社
第七章 大众传播
一、大众传播的定义、特点与社会功能
大众传播定义:就是专业化的媒介组织运用先进的传播技 术和产业化手段,以社会上一般大众为对象而进行的大规 模的信息生产和传播活动。

2023新传考研热点名词解释

2023新传考研热点名词解释

2023新传考研热点名词解释
2023新传考研热点名词解释如下:
1. 传播:带有社会性、共同性的人类信息交流的行为和活动。

2. 自我传播:每个人的自我信息沟通。

3. 人际传播:个人与个人之间的面对面信息交流。

4. 群体传播:人们在“群体”范围内进行的信息交流活动。

5. 组织传播:有组织、有领导、有计划、有一定规模的信息交流活动。

6. 大众传播:传播组织通过现代化媒介对广大受众进行的信息传播活动。

7. 传播学:研究人类一切传播行为和传播过程发生、发展的规律以及传播与人和社会的关系的学问。

8. 传播过程:传播现象的结构、要素和各个要素之间的关系。

9. “过程研究”:主要成果是线性模式、控制论模式、社会系统模式。

10. 拉斯韦尔模式(5W):传者、受者、信息、媒介、效果。

11. 申农-韦弗模式:媒介分为三种,讯息分为发出的和收到的,增加了噪音的因素。

12. 控制论模式:变“单向直线性”为“双向循环性”,引入了“反馈”机制。

13. 反馈:受者对收到的信息作出的反应。

14. 编码和译码(或解码):编码是认知-表述过程,译码是表述-理解过程。

15. 基本群体:也叫初级群众、首属群体,指家庭、邻里、亲密伙伴等。

16. 参照群体:个人未必置身其中,但以其为参照系而建立或改变自己的信念、态度和行为的群体。

17. 马莱茨克的传播模式:传者和受者都受到个人层面、组织层面、社会层面的制约和影响。

以上名词解释仅供参考,建议查阅相关书籍获取更准确的信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考研传播学类型:大众传播
大众传播是社会媒介组织通过文字(报纸、杂志、书籍)、电波(广播、电视)、电影、电子网络等大众传播媒介,向社会大众公开地传递自己用各种手段复制的信息的社会实践活动的全过程。

研究内容:
1、关于发信者和受信者;
2、传播过程和传播模式;
3、传播机能和传播效果;
4、传播的社会责任和体制;
5、传播媒介的发展和社会作用及其与社会诸种关系的研究。

其中关于大众传播社会作用的研究,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特点:
①具有组织性。

它的传者通常是一个庞杂的机构,内部有精细的分工。

如以报纸传递信息的报社,即由采访、编辑、评论、广告、经理等许多部门组成。

②在传播内容上具有公开性和易逝性。

大众传播与密码、旗语、信鸽、书信等传播现象不同,它不带有保密的性质。

这就决定了各种社会制度下的政府部门,往往以不同的方式或在不同的程度上,对传播内容加以审查和控制。

报纸刊登的消息,广播、电视播送的节目,通常只具有一次性阅读、视听的价值,除非受传者为了某种用途,以剪报、录音、录相等方式将信息贮存起来。

这就迫使传者必须注重信息传递的时效。

③具有很强的选择性。

一是传播工具对受众有一定的选择;二是受众对传播工具有一定的选择,年龄、性别、职业、文化素养、个人兴趣等可以使受众分为不同的读者层、听众层或观众层而偏爱某种传播工具;三是受众对传播的内容可以任意选择;四是受众对参与大众传播的时间可以自由选择。

受众的选择性表明,大众传播并不意味着对每个人的传播。

④受众具有不知名和参差不一的特点。

传者可能了解受众总体的某些情况,但对具体的受传者往往是不熟悉的。

⑤在信息流通上具有单向性。

受众无法当面提问、要求解释,整个传播过程缺乏及时而广泛的反馈。

⑥具有快速性。

不断吸收最新科学技术,提高传播信息的速度,是大众传播的一个发展趋势。

小提示:目前本科生就业市场竞争激烈,就业主体是研究生,在如今考研竞争日渐激烈的情况下,我们想要不在考研大军中变成分母,我们需要:早开始+好计划+正确的复习思路+好的辅导班(如果经济条件允许的情况下)。

2017考研开始准备复习啦,早起的鸟儿有虫吃,一分耕耘一分收获。

加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