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教师观摩大赛教案及说课稿《椭圆及其标准方程》(教案及说明)
《椭圆及其标准方程》说课教案
一、说课概述1.1 说课内容本节课主要讲解椭圆的定义、性质以及椭圆的标准方程。
通过对椭圆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椭圆的基本概念,能够运用椭圆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为后续学习圆锥曲线其他部分内容打下基础。
1.2 说课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椭圆的定义,掌握椭圆的性质,能够求解椭圆的标准方程。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归纳等方法,引导学生发现椭圆的性质,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椭圆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说学情分析2.1 学生已有知识基础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掌握了圆的基本概念和性质,对曲线有了一定的认识。
但学生对椭圆的了解可能仅限于生活实际,缺乏系统性的认识。
2.2 学生认知特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善于从直观事物中发现规律,但对于抽象的数学概念,需要通过具体的实例和实际操作来逐步理解和掌握。
三、说教学方法3.1 教学策略(1)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从实际问题中发现椭圆的定义和性质。
(2)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椭圆的图形,帮助学生直观理解椭圆的概念。
(3)运用合作学习法,让学生在小组讨论中共同探索椭圆的标准方程。
3.2 教学手段(1)多媒体课件:展示椭圆的图形、实例和动画效果。
(2)黑板:用于板书椭圆的性质和标准方程。
(3)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四、说教学过程4.1 引入新课通过展示地球绕太阳运行的轨迹和月球绕地球运行的轨迹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这些轨迹是什么曲线,从而引出椭圆的概念。
4.2 讲解椭圆的定义与性质(1)讲解椭圆的定义:以两个焦点为中心,到两个焦点距离之和为定值的点的轨迹称为椭圆。
(2)讲解椭圆的性质:引导学生发现椭圆的中心在两个焦点连线的中点上,椭圆的长轴、短轴以及焦距之间的关系。
4.3 探索椭圆的标准方程(1)引导学生根据椭圆的性质,推导出椭圆的标准方程。
(2)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总结椭圆标准方程的求解方法。
高中数学《椭圆及其标准方程》说课稿
《椭圆及其标准方程》说课稿(第一课时)各位专家、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椭圆及其标准方程”,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目的分析、教法分析、过程分析和评价分析等五个方面阐述我对本节课的构思与设计。
一、教材分析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椭圆及其标准方程》是继学习必修2“圆的方程”以后又一个二次曲线的实例。
它是对运用坐标法研究曲线的又一次实际演练,同时也为我们研究双曲线、抛物线这两种圆锥曲线提供了基本模式和理论基础。
因此,本节内容起到一个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2、重点、难点重点:掌握椭圆的标准方程,理解坐标法的基本思想难点:椭圆标准方程的推导与化简,坐标法的应用二、目的分析“以知识为载体、注重学生的能力、良好的意志品质及合作学习的精神培养”是本教学设计中要贯穿始终的一个重要教学理念。
为此,本课的教学目标设定如下:1、知识与技能目标理解椭圆的定义,掌握标准方程及其推导,能够根据给定的条件求椭圆的标准方程,能用标准方程判断曲线是否是椭圆。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椭圆的标准方程的推导,帮助学生领会观察、分析、归纳、数形结合等思想方法的运用;在相互交流、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中,使学生养成合理表述、科学抽象、规范总结的思维习惯。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在平等的教学氛围中,让学生亲身经历椭圆标准方程的获得过程,体验数学学习的成功与快乐,增加学生的求知欲和自信心,使学生形成学习数学知识的积极态度。
三、教法分析著名教育家布鲁纳说过:“知识的获得是一个主动过程,学习者不应该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是知识获取的主动参与者”。
因此在教学活动中要力求给学生提供活动的空间,倡导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动手实践等学习方式,努力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而教师的教学方法则直接决定了是否有利于创设一种有趣、生动、活泼的课堂教学气氛,同时也直接关系到学生接受知识的过程是主动还是被动。
在我的教学设计中,主要采用探究式教学方法,即“问题诱导—启发讨论—探索结果”,注重“引、思、探、练”的结合。
第五届全国高中数学青年教师观摩与评比活动《椭圆及其标准方程(第一课时)》说课稿
芯衣州星海市涌泉学校椭圆及其标准方程〔第一课时〕教学设计说明一.本课数学内容的本质、地位及作用分析:本节课是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书〔必修〕·数学〔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数学室编著〕第二册〔上〕第八章第一节椭圆及其标准方程第一课时。
用一个平面去截一个对顶的圆锥,当平面与圆锥的轴夹角不同时,可以得到不同的截口曲线,它们分别是圆、椭圆、抛物线、双曲线,我们将这些曲线统称为圆锥曲线。
圆锥曲线的发现与研究始于古希腊,当时人们从纯粹几何学的观点研究了这种与圆亲密相关的曲线,它们的几何性质是圆的几何性质的自然推广。
17世纪初期,笛卡尔创造了坐标系,人们开始在坐标系的根底上,用代数方法研究圆锥曲线。
在这一章中,我们将继续用坐标法探究圆锥曲线的几何特征,建立它们的方程,通过方程研究它们的简单性质,并用坐标法解决一些与圆锥曲线有关的简单几何问题和实际问题,进一步感受数形结合的根本思想。
解析几何是数学一个重要的分支,它沟通了数学中数与形、代数与几何等最根本对象之间的联络。
在第七章中学生已初步掌握理解析几何研究问题的主要方法,并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研究了直线和圆这两个根本的几何图形,在第八章,教材利用三种圆锥曲线进一步深化如何利用代数方法研究几何问题。
由于教材以椭圆为重点说明了求方程、利用方程讨论几何性质的一般方法,然后在双曲线、抛物线的教学中应用和稳固,因此“椭圆及其标准方程〞起到了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本节内容蕴含了许多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如:数形结合思想、化归思想等。
因此,教学时应重视表达数学的思想方法及价值。
根据本节内容的特点,教学过程中可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作用,用动态作图优势为学生的数学探究与数学思维提供支持。
二.教学目的分析: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根据教材分析和学情分析,确定如下教学目的:1.知识与技能目的:①理解椭圆的定义。
②掌握椭圆的标准方程,在化简椭圆方程的过程中进步学生的运算才能。
2.过程与方法目的:①经历椭圆概念的产生过程,学习从详细实例中提炼数学概念的方法,由形象到抽象,从详细到一般,掌握数学概念的数学本质,进步学生的归纳概括才能。
《椭圆及其标准方程》说课教案
??
??
??
??
1
本节研究通过求椭圆的标准方程,使学生掌握推导出这一类轨迹方程的一般规律和化简的常用的方法。
教材是以椭圆为例,详细的说明在解析几何中怎样利用方程 研究曲线的范围、对称性、顶点、离心率等几何性质。为今后的教学中,学生在学习双曲线和抛物线时,就可以练习使用这些方法,从而在掌握解析几何基本方法上得到锻炼和提高。
通过观察,学生容易得出结论,并理解了换元的合理性。这样不仅使方程具有了对称性,而且使字母b也有了明确的几何意义。 使学生完全成了学习的主人,由被动的接受变成主动的获取。通过讨论,让学生互相交流,互相学习,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和谦虚好学的品质。在师生互动的过程中,让学生体会数学的严谨,使他们的观察能力、运算能力、推理能力得到训练,渗透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并感受椭圆方程、图形的对称美,获得成功的喜悦!
(2)、焦点在Y轴 九、教学回顾:
本节课围绕"层层设问 自主探索 发现规律 归纳总结"这一主线展开,对教材内容进行优化组合,在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观看视频,动手实践,自己总结出椭圆定义,符合从感性上升为理性的认知规律,而且提升了抽象概括的能力. 同时在进行推导椭圆的标准方程的过程中,提高了利用坐标法解决几何问题的能力及运算能力. 在整节课中,教师作为引导者,利用"神舟7号"围绕地球运行轨迹的演示,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鼓励学生大胆探索 ,勇于创新,提高学生参与数学活动的兴趣和积极性,同时设置了不同层次的知识面,以适应不同学生的认知过程.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
布
置
作
业 1.必做题:1教材练习A第二题
2、思考椭圆应具有哪些性质?
2.选做题:求与圆
椭圆及其标准方程说课稿_0
椭圆及其标準方程说课稿椭圆及其标準方程第一课时(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专家,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椭圆及其标準方程”的第一课时.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教学过程和教学设计说明等四部分对本节课的教学进行阐述与说明.一、教材分析我着重从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的确定这三个方面加以分析.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椭圆及其标準方程》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选修2-1第二章第二节的内容,是圆锥曲线的基础,是高中数学的重要内容之一。
它的学习方法对本章具有导向和引领作用,为后继学习双曲线和抛物线提供了基本模式和理论基础,同时,也是求曲线方程的深化和巩固。
2.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掌握椭圆的定义及其标準方程.过程与方法:经历公式的推导过程,体会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掌握解析法研究几何问题的一般方法,注重探索能力的培养。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课堂活动参与,获得成功的体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学生审美情趣,培养学生勇于探索,敢于创新的科学精神,逐步养成科学严谨的学习态度。
3.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掌握椭圆的两种形式的标準方程,理解座标法的思想。
难点:椭圆标準方程的推导与化简,座标法的应用。
二、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教学方法:“创设问题—启发讨论—探索结果”以及“直观观察—归纳抽象—总结规律”的一种**式教学方法,注重“引、思、探、练”的结合。
学法指导:採用了以问题的提出、问题的解决为主线,始终在学生知识的“最近发展区”设定问题;以学生主动探索、积极参与、共同交流与协作为主体,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跳一跳”就能摘得果实;于问题的分析和解决中实现知识的建构和发展。
教学手段:採用投影仪、多**等现代教学手段,增大教学容量和直观性.让学生自己準备画椭圆工具(包括一块木板、两颗图钉、一根细绳,一张白纸)。
三、教学过程本节课我按照“创设情境,引入新课→合作交流,发现新知→师生互动,探索新知→拓展昇华,巩固新知→归纳小结,布置作业”五个环节设计。
高中数学《椭圆及其标准方程》教案(精选7篇)
高中数学《椭圆及其标准方程》教案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
教案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高中数学《椭圆及其标准方程》教案,欢迎阅读与收藏。
高中数学《椭圆及其标准方程》教案篇1一、教材分析1、教材的地位及作用圆锥曲线是高考重点考查内容。
“椭圆及其标准方程”是《圆锥曲线与方程》第一节内容,是继学习圆以后运用“曲线和方程”理论解决具体的二次曲线的又一实例。
从知识上说,它是运用坐标法研究曲线的几何性质的又一次实际演练,同时它也是进一步研究椭圆几何性质的基础;从方法上说,它为后面研究双曲线、抛物线提供了基本模式;所以,无论从教材内容,还是从教学方法上都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它是学好本章内容的关键。
因此搞好这一节的教学,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2、教学目标根据上述教材结构与内容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制定如下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掌握椭圆的定义及其标准方程,通过对椭圆标准方程的探求,熟悉求曲线方程的一般方法。
(2)、能力目标:让学生通过自我探究、合作学习等,提高学生实际动手、合作学习以及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在教学中充分揭示“数”与“形”的内在联系,体会数与形的统一,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勇于钻研的精神。
3、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椭圆的定义及椭圆的标准方程。
教学难点:椭圆标准方程的建立和推导。
在学习本课前,学生已学习了直线与圆的方程,对曲线和方程的概念有了一些了解与运用的经验,用坐标法研究几何问题也有了初步的认识。
但由于学生学习解析几何时间还不长、学习程度也较浅,对坐标法解决几何问题掌握还不够。
另外,学生对含有两个根式之和(差)等式化简的运算生疏,去根式的策略选择不当等是导致“标准方程的推导”成为学习难点的直接原因。
据以上对教材及学情的分析,确定椭圆的定义及其标准方程为本课的教学重点;椭圆标准方程的推导为本课的难点。
椭圆及其标准方程教学设计说明 全国高中青年数学教师参赛优秀教案
2010年第五届全国高中青年数学教师优秀课观摩与评选活动交流材料人教版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第二册椭圆及其标准方程教学设计说明一、教学背景分析及目标设定本节课是圆锥曲线的第一课时.它是在学生学习了直线和圆的方程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用坐标法研究曲线.椭圆的学习为后面研究双曲线、抛物线提供了基本模式和理论基础,因此这节课有承前启后的作用,是本节和本章的重点内容.本节课的重点是椭圆的定义及其标准方程,标准方程的推导是本节课的难点.椭圆的定义是通过描述椭圆的形成过程而生成的,是一种发生性定义.它既揭示了椭圆的本质属性,又是椭圆标准方程的基础,理应作为本节的重点.同时,椭圆的标准方程作为研究椭圆性质的根本依据,也应成为另一个重点.由于学生对用坐标法求方程还没落实到位,对含有根式的方程的化简存在一定的障碍,所以本节课的难点定为标准方程的推导.本节内容是在学生已学习了直线和圆的方程,并初步学习了求曲线方程的一般方法和步骤的学情下,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坐标法研究曲线的方法,熟练此法的过程,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培养学生进行数学的观察思考和归纳的能力.同时对学生思维和能力训练有很重要的作用.基于以上分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一)知识目标:掌握椭圆的定义,能正确推导椭圆的标准方程.(二)能力目标:通过引导学生亲自动手尝试画椭圆、发现椭圆的形成过程进而归纳出椭圆的定义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合作学习能力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三)情感目标(1)通过椭圆定义的获得培养学生探索数学的兴趣.(2)通过椭圆标准方程的推导培养学生求简意识并能懂得欣赏数学的“简洁美”.(3)通过师生、生生的合作学习,增强学生团队协作能力的培养,增强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意识.二、教学诊断分析新的教学理念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强调“以学生发展为核心”.因此要求教师在备课上,不仅要熟练教材,研究教材,更要深入了解和掌握学生的学情,弄清在本课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存在哪些知识、思维、能力上的障碍,这样教师才能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做好做足文章,教学才更具有针对性和时效性,教学效果才能突出.本节课既有概念的教学,又有椭圆标准方程的推导和应用.在概念学习上,学生可能会受传统教学方式的影响,忽略对概念本质的深入学习,忽视对概念的理解,导致学生在处理相关问题时出现偏差,也使得学生的数学思维的发展受到限制.在椭圆标准方程的推导中,按坐标法求曲线方程的过程,学生存在一定的障碍,具体表现为:如何建立合适的坐标系,学生在认知上还不是很到位;对于含两个根号的式子的化简,平时接触不多,方程中字母超过三个,且次数高,项数多,计算量较大,学生没有信心和能力自我解决这一难题;方程中字母b的引入,学生更是较难想到.基于以上情况,我在教学上作了以下设计:(1)在椭圆定义的教学上我花了大量时间,课前精心准备了实验教具,课上让学生亲自动手实验,感受椭圆的形成过程,并鼓励学生总结椭圆上点的运动规律.当学生定义不准确、不严谨时,不是否定学生,而是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在最近发展区”继续设计问题,引导学生不断探索.通过这样的实践,学生对条件ca22 的理解水到渠成.这样,不仅完善了椭圆的定义,也有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2)如何建立坐标系?对这一问题,教师并不是急于给出坐标系,而是给学生时间和机会,放手给学生做.又通过折椭圆,展示椭圆的对称性.再借助圆来说明(在求圆的方程式,若把圆心作为坐标原点建系时,得出的方程比另外的不把圆心作为原点得出的方程简洁美观).启发引导学生找出最好的建系方案,让学生明白哪种坐标系更合适,这样,不用老师叮嘱,在以后的建系中,学生自然会注意到平衡对称对简化问题的作用.(3)①无理方程的化简这是一难点,但也是学生利用坐标法求曲线方程必经的过程,所以我放手并鼓励学生自我完成,教师巡视指导,然后投影展示学生推导化简结果.这样,各个层次的学生都有自己的收获,学习才会变得既有趣又有意义.②b的引入.主要是结合着图形,由学生观察图形直观获得a,c的几何意义,进而自然引进b.过渡自然,并为下节课学习椭圆几何性质打下基础.三、教法特点为体现新的教学理念,更好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主要采用了探究式的教学方法.本节课我给学生提供了以下4个自主探究的机会:探究1:椭圆定义的得出.通过亲自动手实验,观察思考,总结归纳出椭圆的定义;探究2:如何建立适当直角坐标系.积极鼓励学生用不同建系方法,让他们充分暴露自然思维,通过比较,自己得出最简洁的方案,而不是被动地接受课本或老师所给的方案;探究3:标准方程的推导.先放手给学生组内讨论解决,教师协从指导,师生共同完成;探究4:巩固应用.对例题的处理,不是传统的教师一讲到底,而是学生自主分析,相互讨论,形成解题思路方法.新的教学理念教学形式倡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要求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组织者、合作者和促进者,使教学过程成为师生交流、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因此,教师创设和谐、愉悦的环境进行引导,用激发兴趣、自主探究的讲解、讨论相结合,使学生始终处于问题探索研究状态之中,促进学生说、想、做,鼓励学生发现问题,大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从而形成主动探究学习,师生互动的教学氛围.在教学中教师捕捉住学生发言中的闪光点和思维的火花,对学生的积极表现都给予鼓励和肯定.四、教学效果分析本节课的实施从整体上说是比较顺利的,学生的思维活动在教师的引导下展开得比较充分,课堂上认真参与,积极探索,学习热情较高.在概念的理解、方程的认识、基本思想的体会、以及动手合作、观察归纳等方面的能力都有较大的提高.具体表现为:1.学生对椭圆定义中的关键词:和、常数、22a c有非常清晰的理解,对椭圆的标准方程及其标准方程中a,b,c的关系有了深刻的认识.2.椭圆标准方程的推导,加强了学生代数运算能力的培养,使学生更深层次的体验了类比发现法、化归、分类讨论等数学思想方法,为下一节双曲线的定义及其标准方程的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3.三个例题,学生都能通过自己的分析思考,独立完成,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增强了学习的信心.。
《椭圆及其标准方程》说课稿
《椭圆及其标准方程》说课稿各位评委:你们好!我说课的内容是“椭圆及其标准方程”第一课时.下面我将分教材分析、学生分析、教学过程设计和教学评价四部分对本节课的教学进行阐述与说明。
一、教材分析我着重从教学内容、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教学目标的设计、教材重难点的确定这四个方面加以分析。
(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是人教A版高中数学选修第一册第二章“圆锥曲线方程”第二节“椭圆及其标准方程”的第一课时。
其主要内容是研究椭圆的定义、标准方程及其初步应用。
(二)教材的地位及作用“椭圆及其标准方程”是在学生已学过坐标平面上圆的方程的基础上,运用“曲线和方程”理论解决具体的二次曲线的又一实例。
从知识上讲,它是解析法的进一步运用,同时它也是进一步研究椭圆几何性质的基础;从方法上讲,它为我们研究双曲线、抛物线这两种圆锥曲线提供了基本模式和理论基础;从教材编排上讲,现行教材中把三种圆锥曲线独编一章,更突出了椭圆的重要地位。
因此本节课有承前启后的作用,是本章和本节的重点内容。
(三)教学目标根据数学教学大纲要求确立“三位一体”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理解椭圆定义、掌握标准方程及其推导。
2.过程与方法目标:注重数形结合,掌握解析法研究几何问题的一般方法,注重探索能力的培养。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探究方法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浓厚的学习兴趣。
(四)教学的重难点椭圆的定义是通过描述椭圆的形成过程而生成的,是一种发生性定义,它既揭示了椭圆的本质属性,又是椭圆标准方程的基础,理应作为本节的重点.同时,椭圆的标准方程作为研究椭圆性质的根本依据,也应成为另一个重点.由于学生对含有根式的方程的化简比较困难,所以本节课的难点定为标准方程的推导.二、学生分析高中二年级学生正值身心发展的鼎盛时期,思维活跃,又有了相应知识基础,所以他们乐于探索、敢于探究。
但高中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尚属经验型,运算能力不是很强,有待于训练。
基于上述分析,我采取的是教学方法是“问题诱导--启发讨论--探索结果”以及“直观观察--归纳抽象--总结规律”的一种研究性教学方法,注重“引、思、探、练”的结合。
《椭圆及其标准方程》教学设计
《椭圆及其标准方程》教学设计(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工作总结、工作计划、演讲致辞、策划方案、合同协议、规章制度、条据文书、诗词鉴赏、教学资料、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for everyone, such as work summaries, work plans, speeches, planning plans, contract agreements, rules and regulations, doctrinal documents, poetry appreciation, teaching materials,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stay tuned!《椭圆及其标准方程》教学设计《椭圆及其标准方程》教学设计(精选3篇)《椭圆及其标准方程》教学设计篇1一、教材内容分析本节是整个解析几何部分的重要基础知识。
《椭圆及其标准方程》教案(通用4篇)
《椭圆及其标准方程》教案(通用4篇)《椭圆及其标准方程》篇1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掌握椭圆的定义及其标准方程,能正确推导椭圆的标准方程.(二)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合作学习能力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运用类比、分类讨论、数形结合思想解决问题的能力.(三)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培养学生勇于探索,敢于创新的精神.教学重点:椭圆的定义和椭圆的标准方程.教学难点:椭圆标准方程的推导.教学方法:探究式教学法,即教师通过问题诱导→启发讨论→探索结果,引导学生直观观察→归纳抽象→总结规律,使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能够掌握方法、提升能力.教具准备:多媒体和自制教具:绘图板、图钉、细绳.教学过程:(一)设置情景,引出课题问题:XX年10月12日上午9时,“神州六号”载人飞船顺利升空,实现多人多天飞行,标志着我国航天事业又上了一个新台阶,请问:“神州六号”飞船的运行轨道是什么?多媒体展示“神州六号”运行轨道图片.(二)启发诱导,推陈出新复习旧知识:圆的定义是什么?圆的标准方程是什么形式?提出新问题:椭圆是怎么画出来的?椭圆的定义是什么?它的标准方程又是什么形式?引出课题:椭圆及其标准方程(三)小组合作,形成概念动画演示椭圆形成过程.提问:点m运动时,f1、f2移动了吗?点m按照什么条件运动形成的轨迹是椭圆?下面请同学们在绘图板上作图,思考绘图板上提出的问题:1.在作图时,视笔尖为动点,两个图钉为定点,动点到两定点距离之和符合什么条件?其轨迹如何?2.改变两图钉之间的距离,使其与绳长相等,画出的图形还是椭圆吗?3.当绳长小于两图钉之间的距离时,还能画出图形吗?学生经过动手操作→独立思考→小组讨论→共同交流的探究过程,得出这样三个结论:椭圆线段不存在并归纳出椭圆的定义:平面内与两个定点、的距离的和等于常数(大于)的点的轨迹叫做椭圆.这两个定点叫做椭圆的焦点,两焦点的距离叫做椭圆的焦距.(四)椭圆标准方程的推导:1.回顾:求曲线方程的一般步骤:建系、设点、列式、化简.2.提问:如何建系,使求出的方程最简?由各小组讨论,请小组代表汇报研讨结果.各组分别选定一种方案:(以下过程按照第一种方案)①建系:以所在直线为x轴,以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为y轴,建立直角坐标系。
《椭圆及其标准方程》说课教案
《椭圆及其标准方程》说课教案一. 教材分析(一)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本节课选自人教版高中数学教材第二册(上)第八章圆锥曲线方程第一节(两课时)第一课时。
椭圆及其标准方程是圆锥曲线方程的重要内容之一,本节课既是对前面直线和圆的方程的延展,也是为学习双曲线和抛物线作了铺垫。
因此掌握好椭圆及其标准方程,意义非常重要,因此说本节课不但是本章的重点,也是高考的重点难点与热点,既是曲线与方程的具体体现,同时也对双曲线和抛物线的学习起着一定的带动作用.。
(二)教材分析处理本课是学生学习了直线和圆的方程及其性质、曲线与方程的关系的基础上,学生对解析几何有一定的了解的基础上,已具有一定的观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之后,开始学习圆锥曲线方程的第一课时.掌握椭圆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步骤,既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分析、发现、概括、探索等能力,又为后续学习双曲线、抛物线甚至整个解析几何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学生状况:由于学生的各方面差异,学生的自学效果差异很大,课堂上,要对各个知识点逐一夯实,达到使每一个学生知识掌握扎实准确,做到唤求知、促求成;学生对教材知识的理解和挖掘不到位,课堂上,要给予引导、点拨和讲解,使学生既有自己自学知识的成功体验,又有课上交流加深理解的学习乐趣,做到以教师教法的改变促进学生学法的改变三.教育教学目标考虑上述原因, 根据教学大纲,教材的具体内容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确立本节课的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①掌握椭圆的定义、焦点、焦距的概念,能由椭圆定义推导椭圆的标准方程.②通过椭圆标准方程的推导,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归纳总结能力.2.过程与方法:采用从已有知识出发,教师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得出椭圆的定义,用坐标法推导椭圆的标准方程,并总结特点相互比较的教学过程.采用探索发现,直观演示的教学方法.渗透化归与转化思想,运动变化的观点.3.情感态度价值观:①通过建系推导方程使学生体会数学中的对称美和简洁美.②形成学生向书本学习,向同学学习,向老师学习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式四、教学重点,难点的确立及依据教学重点:椭圆的定义及其标准方程确立依据:为了培养学生的归纳推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大学生的思维量教学难点:椭圆标准方程的推导确立依据:定义中蕴含着分类讨论的思想,对于带根式的方程化简是学生感到较困难的,根据学生的实际状况,将其定为本节课的难点.五.教法说明:本课教学采取师生研讨的教学方法(课上学生、师生之间交流学习,共同探讨),力争体现先进的教学理念,将传统手段(让学生画椭圆等)与先进的计算机多媒体技术整合在一起,取长补短,展现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让学生始终处在问题的探索和研究状态之中,让学生在主动获取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数形结合等数学思想方法;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运算能力、探索能力和数学交流能力。
《椭圆及其标准方程》正式说课稿
《椭圆及其标准方程》说课稿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椭圆及其标准方程》,内容选自人教版高二数学第八章第一节,本节课共分两个课时,我说的是第一课时.下面我从六个方面来说说对这节课的分析和设计:一、教学背景分析二、教学目标设计三、教法学法设计四、教学媒体设计五、教学过程设计六、教学评价设计一、教学背景分析(一)教材地位分析:《椭圆及其标准方程》是继学习圆以后运用“曲线与方程”思想解决二次曲线问题的又一实例,从知识上说,本节课是对坐标法研究几何问题的又一次实际运用,同时也是进一步研究椭圆几何性质的基础;从方法上说,它为进一步研究双曲线、抛物线提供了基本模式和理论基础,因此本节课起到了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二)重点、难点分析:本节课的重点是椭圆的定义及其标准方程,标准方程的推导是本节课的难点,要突破这一难点,关键是引导学生正确选择去根式的策略.(三)学情分析:在学习本节课前,学生已经学习了直线与圆的方程,对曲线和方程的思想方法有了一些了解和运用的经验,对坐标法研究几何问题也有了初步的认识,因此,学生已经具备探究有关点的轨迹问题的知识基础和学习能力,但由于学生学习解析几何时间还不长、学习程度也较浅,并且还受到高二这一年龄段学习心理和认知结构的影响,在学习过程中难免会有些困难.如:由于学生对运用坐标法解决几何问题掌握还不够,因此从研究圆到椭圆,学生思维上会存在障碍.二、教学目标设计(一)知识目标:掌握椭圆的定义及其标准方程;会根据条件写出椭圆的标准方程;通过对椭圆标准方程的探求,再次熟悉求曲线方程的一般方法.(二)能力目标:学生通过动手画椭圆、分组讨论探究椭圆定义、推导椭圆标准方程等过程,提高动手能力、合作学习能力和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三)情感目标:在形成知识、提高能力的过程中,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培养学生勇于探索、敢于创新的精神.三、教法学法设计(一)教学方法设计: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我主要采用探究式教学方法.一方面我通过设置情境、问题诱导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另一方面学生通过对我提供的素材进行直观观察→动手操作→讨论探究→归纳抽象→总结规律的过程充分体现主体地位.(二)学法指导:新课标的理念倡导“以人为本”,强调“以学生发展为核心”.因此本节课给学生提供以下4种机会:1.提供观察、思考的机会:用亲切的语言鼓励学生观察并用学生自己的语言进行归纳.2.提供操作、尝试、合作的机会:鼓励学生大胆利用资源,发现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3.提供表达、交流的机会:鼓励学生敢想敢说,设置问题促使学生愿想愿说.4.提供成功的机会:赞赏学生提出的问题,让学生在课堂中能更多地体验成功的乐趣.四、教学媒体设计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与自制教具相结合的设计方案,实现多媒体快捷、形象、大容量的优势与自制教具直观、实用的优势的结合,既突出了知识的产生过程,又增加了课堂的趣味性.五、教学过程设计为了更好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设计了几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一)导入阶段:设置情境、问题诱导.(二)学习阶段:探索研究、掌握新知.(三)应用阶段:变式演练、加深理解.(四)小结阶段:反思总结、提高素质.(一)设置情境、问题诱导2005年“神州六号”载人飞船顺利升空,那么“神州六号”飞船的运行轨道是什么?学生根据自己平时的积累,可能会回答圆或椭圆。
《椭圆及其标准方程》说课稿(定稿)
《椭圆及其标准方程》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内容是《椭圆及其标准方程》。
我借助于“翻转课堂"的教学理念:通过将知识的学习前移,课堂上学生有更充分的时间进行研究和讨论,从而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能力.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方法、学法指导,教学过程和设计说明这六个方面,来阐述我对本节课的理解。
一.教材分析1.地位和作用本节课位于人教A版高中数学教科书选修2—1,第二章第二节.教学安排了2课时,本节课是第一课时。
“椭圆及其标准方程"是继学习圆以后运用“曲线和方程"理论解决具体的二次曲线的又一实例。
从知识上讲,它是解析法的进一步运用,同时它也是进一步研究椭圆几何性质的基础;从方法上说,它为后面研究双曲线、抛物线提供了基本模式和理论基础;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它是学好本章内容的关键。
鉴于此,我制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2。
教学目标①知识与技能目标:理解椭圆的定义,掌握椭圆的标准方程及其推导,并学会初步应用。
②过程与方法目标:亲历知识的建构过程,培养学生分析、探究、抽象、概括等逻辑思维能力,加强用解析法解决圆锥曲线问题的能力;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自主探究过程中,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精神;在合作探究中培养学生合作的意识。
3。
教学重、难点本节课的重点是掌握椭圆的定义及其标准方程;标准方程的推导与化简是本节课的难点;要突破这一难点,关键是引导学生正确选择去根式的策略。
二.学情分析学生已经学习了直线和圆的方程,初步掌握了用解析法求曲线方程的基本步骤,对曲线与方程的概念有一定的了解,这为进一步学习椭圆及其标准方程奠定了基础。
但是,在本节课的学习中,椭圆定义的归纳概括,方程的推导化简对学生是一个考验。
三.教法分析通过对学情的分析,制定教法。
在椭圆定义形成环节采用数学实验教学法;在标准方程过程中采用合作探究教学法;并通过多媒体辅助教学,提高课堂效率.四.学法分析本节课以问题为载体,以学生活动为主线,让学生在实验中分析,在类比中发现,在思考中概括,在探究中获取新知,帮助学生逐步形成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
椭圆及其标准方程》说课稿
椭圆及其标准方程》说课稿椭圆的几何性质和应用。
难点:椭圆方程的推导和含根式的化简。
四、教学方法与策略为了达到上述教学目标和解决难点,我将采用以下教学方法和策略:一)教学方法1.归纳法和演绎法:通过对椭圆的实物感性认识,引导学生归纳出椭圆的定义和性质,然后通过演绎法推导出椭圆的标准方程。
2.探究法:通过动手画椭圆、分组讨论、探究椭圆的性质和应用,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和思维能力。
3.讲解法:在探究的基础上,适当讲解椭圆的相关知识和技巧,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椭圆的标准方程和性质。
二)教学策略1.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通过启发式的问题解决方法,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情境教学:通过情境教学,将椭圆的定义和性质与实际生活中的问题联系起来,提高学生的研究兴趣和应用能力。
3.多媒体教学:通过多媒体教学,图像、动画等形式直观地展示椭圆的性质和应用,提高学生的研究效果和兴趣。
五、教学过程设计一)引入环节通过引入一道有趣的问题,如“如果地球的轨道是一个椭圆,那么什么时候地球距离太阳最近?什么时候距离最远?”引起学生的兴趣,引出椭圆的定义和性质。
二)知识讲解环节1.椭圆的定义和性质:通过归纳和演绎法,引导学生理解椭圆的定义和性质,如离心率、焦点、半长轴、半短轴等。
2.椭圆的标准方程:通过推导椭圆的标准方程,帮助学生理解方程的含义和推导过程。
3.椭圆的几何性质和应用:通过探究椭圆的性质和应用,如椭圆的离心率和轨迹、椭圆的切线和法线等,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椭圆的几何性质和应用。
三)练环节1.画椭圆:通过动手画椭圆,帮助学生巩固椭圆的定义和性质。
2.推导方程:通过练推导椭圆的标准方程,帮助学生掌握方程的推导方法和技巧。
3.应用练:通过练应用题目,帮助学生掌握椭圆的应用方法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总结环节通过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和研究收获,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和提高研究兴趣。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方法和策略都比较清晰明确,但在实际教学中,还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让学生动手画椭圆,可以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椭圆的几何性质和应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椭圆及其标准方程(第一课时)教案天津南开中学林秋莎一.教材及学情分析:本节课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中学数学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编著)选修2-1第二章第二节《椭圆及其标准方程》第一课时.用一个平面去截一个对顶的圆锥,当平面与圆锥的轴夹角不同时,可以得到不同的截口曲线,它们分别是圆、椭圆、抛物线、双曲线,我们将这些曲线统称为圆锥曲线.圆锥曲线的发现与研究始于古希腊.当时人们从纯粹几何学的观点研究了这种与圆密切相关的曲线,它们的几何性质是圆的几何性质的自然推广.17世纪初期,笛卡尔发明了坐标系,人们开始在坐标系的基础上,用代数方法研究圆锥曲线.在这一章中,我们将继续用坐标法探究圆锥曲线的几何特征,建立它们的方程,通过方程研究它们的简单性质,并用坐标法解决一些与圆锥曲线有关的简单几何问题和实际问题,进一步感受数形结合的基本思想.解析几何是数学一个重要的分支,它沟通了数学内数与形、代数与几何等最基本对象之间的联系.在必修2中学生已初步掌握了解析几何研究问题的主要方法,并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研究了直线和圆这两个基本的几何图形.在选修2中,教材利用三种圆锥曲线进一步深化如何利用代数方法研究几何问题.由于教材以椭圆为重点交代求方程、利用方程讨论几何性质的一般方法,在双曲线、抛物线的教学中应用和巩固,因此“椭圆及其标准方程”起到了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本节内容蕴含了许多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如:数形结合思想、化归思想等.因此,教学时应重视体现数学的思想方法及价值.根据本节内容的特点,教学过程中可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作用,用几何画板的动态作图优势为学生的数学探究与数学思维提供支持.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①理解椭圆的定义②掌握椭圆的标准方程,在化简椭圆方程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运算能力2.过程与方法目标:①经历椭圆概念的产生过程,学习从具体实例中提炼数学概念的方法,由形象到抽象,从具体到一般,掌握数学概念的数学本质,提高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②学会用坐标化的方法求动点轨迹方程③对学生进行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培养学生具有利用数学思想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意识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①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活动、观察、思考、合作、探究、归纳、交流、反思,促进形成研究氛围和合作意识②重视知识的形成过程教学,让学生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通过学习新知识体会到前人探索的艰辛过程与创新的乐趣③通过对椭圆定义的严密化,培养学生形成扎实严谨的科学作风④通过经历椭圆方程的化简,增强学生战胜困难的意志品质并体会数学的简洁美、对称美⑤利用椭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的广泛应用性和知识的力量,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三.重、难点重点:椭圆的定义、椭圆的标准方程、坐标化的基本思想 难点:椭圆标准方程的推导与化简,坐标法的应用 关键:含有两个根式的等式化简 四.教法分析新课程倡导学生自主学习,要求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组织者、合作者和促进者,使教学过程成为师生交流、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本节课采用让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及教师启发引导的教学方法,按照“创设情境——学生活动——意义建构——数学理论——数学应用——回顾反思——巩固提高”的程序设计教学过程,并以多媒体手段辅助教学,使学生经历实践、观察、猜想、论证、交流、反思等理性思维的基本过程,切实改进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五.教学过程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学生活动——体验数学, 意义建构——感知数学,数学理论——建立数学, 数学应用——巩固新知,回顾反思——归纳提炼, 课后作业——巩固提高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以折纸游戏创设问题情境请学生将课前统一发放的圆形纸片拿出来, 并按如下步骤进行操作: 1.将圆心记作点1F ,然后在圆内任取一定点2F2.在圆周上任取10个点,分别记作12310N N N N 、、……将它们与圆心相连,得半径111213110F N F N F N F N 、、……3.折叠圆形纸片,使点1N 与点2F 重合,将折痕与半径11F N 的交点记作1M ;然后再次折叠圆形纸片,使点2N 与点2F 重合,将折痕与半径12F N 的交点记作2M ;……;依此类推,最后折叠圆形纸片,使点10N 与点2F 重合,将折痕与半径110F N 的交点记作10M 4.用平滑曲线顺次连接点12310M M M M 、、……,你有何发现?设计意图:使学生产生学习兴趣和探索欲望 (二)学生活动——体验数学1.学生通过动手实践、观察,猜想轨迹为椭圆 2.展示学生成果3.用几何画板展示动点生成轨迹的全过程,印证猜想 4.展示椭圆实际应用的幻灯片5.导出新课:看来,大家对椭圆并不陌生,但细想想,我们对椭圆也说不上有多熟悉,除了“她”的名字和容貌,我们对“她”的品性几乎还一无所知.数学是一门严谨的科学,我们不能满足于直观感受、浅尝辄止,我们希望对椭圆有更深刻的认识,比如:椭圆上所有的点所具有的共同的几何特征是什么?——椭圆的定义;能否用代数方法精确地刻画出这种共同的几何特征?——椭圆的标准方程.这就是我们这节课的重点内容. 设计意图:从折纸游戏中导出新课,明确研究课题986N(三)意义建构——感知数学 椭圆定义的初步生成学生每4人一组,合作探究,在刚才的折纸游戏中,折痕与对应半径的交点的共同属性,教师巡视指导.如学生有困难,可按如下提示铺设认知阶梯:如何用数学语言表达点N 与定点2F 重合——点N 与定点2F 关于折痕轴对称 对称轴有什么特点——折痕即对称轴是线段2NF 的垂直平分线线段垂直平分线上的点有什么几何性质——到线段两个端点距离相等,即2MF MN = 动点M 与定点12F F 、之间有什么关系——1211MF MF MF MN NF R +=+==请学生代表本小组交流探究结论——与两个定点12F F 、的距离之和等于常数的点的轨迹叫做椭圆(四)数学理论——建立数学 1.椭圆定义的完善提出问题:要想用上面那句话作为椭圆的定义,要保证它足够严密、经得起推敲.那么,这个常数可以是任意正实数吗?有什么限制条件吗?如何体现点2F 在定圆1F 的内部? 引导学生回答:点2F 在定圆1F 的内部即点2F 到圆心1F 的距离小于圆的半径,也就是1212F F R MF MF <=+,从而意识到在“定义”中需要加上“常数>12F F ”的限制. 继续深化问题:若常数=12F F 或常数<12F F ,情况会发生什么变化?应用平面几何中的“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两点之间线段最短”为理论依据,得出结论:当常数=12F F 时,与两个定点21,F F 的距离之和等于常数的点的轨迹是线段12F F ;当常数<12F F 时,与两个定点21,F F 的距离之和等于常数的点的轨迹不存在.请学生给出经过修改的椭圆定义,教师用幻灯片给出完善的椭圆定义,并介绍焦点、焦距的定义.设计意图:使学生经历椭圆概念的生成和完善过程,提高其归纳概括能力,加深对椭圆本质的认识,并逐渐养成严谨的科学作风 2.椭圆的标准方程(1)回顾用坐标法求动点轨迹方程的一般步骤:建系设点、写出动点满足的几何约束条件、坐标化、化简、证明等价性(2)建立焦点在x 轴上的椭圆的标准方程①建系设点:观察椭圆的几何特征,如何建系能使方程更简洁?——利用椭圆的对称性特征 以直线12F F 为x 轴,以线段12F F 的垂直平分线为y 轴,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设焦距为()20c c >,则()()12,0,0F c F c -.设(),M x y 为椭圆上任意一点,点M 与点12F F 、的距离之和为()222a a c>.②动点M满足的几何约束条件:122MF MF a+=③坐标化:2a =④化简:化简椭圆方程是本节课的难点,突破难点的方法是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去根号预案一:移项后两次平方法()()()2222222222222242222222222222222242221x c aax cx c y a x cx ca cxa x a cx a c a y a a cxa c x a y a a cx ya a c+==-+++=+-++=--++=-+-+=-+=-链接到几何画板,分析22a c-得到焦点在x()()()()()()()()()()()()22222222222222222222212212423124234221akcxcx ak kakacxaac xx cx c y a cxaa c x a y a a cx ya a c==⨯=⇒=+=+=++++=++-+=-+=-预案二:引入共轭无理数对得:将代入下同法一()()()()()()()()()()()()()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1221443214341x c aaa da dcxcx ad dax y c a dcxx y c aaa c x a y a a cx ya a c+==-=+-=⇒=+++=+⎛⎫++=+ ⎪⎝⎭-+=-+=-设得:得:将代入得:下同法一设计意图:进一步熟悉用坐标法求动点轨迹方程的方法掌握化简含根号等式的方法,提高运算能力,养成不怕困难的钻研精神感受数学的简洁美、对称美(3)建立焦点在y 轴上的椭圆的标准方程要建立焦点在y 轴上的椭圆的标准方程,又不想重复上述繁琐的化简过程,如何去做?此时要借助于化归思想,抓住图(1)与图(2)的联系即可化未知为已知,将已知的焦点在x 轴上的椭圆的标准方程转化为焦点在y 轴上的椭圆的标准方程.只需将图(1)沿直线y x =翻折或将图(1)绕着原点按逆时针方向旋转90︒即可转化成图(2),需将x 轴、y 轴的名称换为y 轴、x 轴或y 轴、x -轴.(1) (2)焦点在y 轴上的椭圆的标准方程为()222210y x a b a b+=>>设计意图:体会数学中的化归思想,化未知为已知,避免重复劳动 (4)辨析焦点分别在x 轴、y 轴上的椭圆的标准方程的异同点区别:要判断焦点在哪个轴上,只需比较2x 与2y 项分母的大小即可.若2x 项分母大,则焦点在x 轴上;若2y 项分母大,则焦点在y 轴上.反之亦然.联系:它们都是二元二次方程,共同形式为()2210,0,Ax By A B A B +=>>≠ 两种情况中都有222a c b -=(五)数学应用——巩固新知例1:判断分别满足下列条件的动点M 的轨迹是否为椭圆(1)到点()12,0F -和点()22,0F 的距离之和为6的点的轨迹;(是) (2)到点()12,0F -和点()22,0F 的距离之和为4的点的轨迹;(不是)(3)到点()10,2F -和点()20,2F 的距离之和为6的点的轨迹;(是) (4)到点()12,0F -和点()20,2F 的距离之和为4的点的轨迹;(是) 设计意图:巩固椭圆定义例2:已知椭圆的两个焦点的坐标分别是()()121,01,0F F -、,椭圆上一点M 到12F F 、的距离之和为4,求该椭圆的标准方程.2222224213143a a cb ac x y =∴==∴=-=∴+=解:椭圆的标准方程为设计意图:学会用待定系数法求椭圆标准方程变式一:已知椭圆的两个焦点的坐标分别是()()120,10,1F F -、,椭圆上一点M 到12F F 、的距离之和为4,求该椭圆的标准方程.2222224213143a a cb ac y x =∴==∴=-=∴+=解:椭圆的标准方程为设计意图:提醒学生在解题时先要根据焦点位置判断使用哪种形式的椭圆标准方程变式二:已知椭圆的两个焦点分别是()()121,01,0F F -、,椭圆经过点31,2M ⎛⎫⎪⎝⎭,求该椭圆的标准方程.()22221222335321142132222143a MF MF a cb ac x y ⎛⎫=+=+++=+=∴==∴=-= ⎪⎝⎭∴+=解:椭圆的标准方程为设计意图:使学生体会椭圆定义在解题中的重要作用 (六)回顾反思——归纳提炼1.知识点:椭圆的定义及其标准方程2.数学方法:用坐标化的方法求动点轨迹方程 3.数学思想:数形结合思想、化归思想 (七)课后作业,巩固提高1.必做题:课本49页习题2.2 A 组 2,5(1)(2),6,9 2.思考题: (1)在化简椭圆方程的过程中有ca x ac a xa=-=+ 成立,该式有什么几何含义?你能从函数观点看待等式右端的代数式吗?你能用函数单调性解释椭圆上的点与焦点间距离的变化情况吗?(2)将ca xaca xa=-=+稍作变化即可得到caxccaxc=-⎪⎪=⎪+⎪⎩,两个代数式的商为常数,它又有什么几何含义?设计意图:为引入椭圆第二定义及焦半径公式作适当铺垫,体现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培养学生养成深入思考的习惯.《椭圆及其标准方程》教学设计说明我在进行《椭圆及其标准方程》教学设计过程中力图在如下三方面作文章,以期能有所突破和创新.一.椭圆定义的生成(方案一)用圆柱状水杯盛半杯水,将水杯放在水平桌面上,截面为圆形.当端起水杯喝水时,水杯倾斜,再观察水平面,此时截面为椭圆形.看来,椭圆是与圆有着密切关系的一种曲线.圆是到定点距离等于定长的点的轨迹,根据圆的定义,用一根细绳就可画出一个圆.将细绳的一贯固定在黑板上,在另一端系上一支粉笔,将细绳绷紧并绕固定端点旋转一周即可.将圆心从一点“分裂”成两点,将细绳的两端固定在这两点,用粉笔挑起细绳并绷紧,移动粉笔,即可画出一个椭圆.再根据椭圆画法,从中归纳椭圆定义——与两个定点的距离之和为定长(绳长)的点的轨迹为椭圆(绳长大于两定点间距离).(方案二)实际授课时所采用的折纸游戏法两种方案比较各有优势.方案一基本上是教材中所介绍的方法,只是在画椭圆之前做了些铺垫工作,从日常喝水这样一个熟悉的情景中引出话题,突出椭圆与圆的联系,过渡自然、节约时间,但缺点是从椭圆画法中概括椭圆定义过于显性,没有给学生留下足够的探究空间.方案二实际上是由课本49页习题2.2A组第7题改编而成,原题为:圆O的半径为定长r,A是圆O内一个定点,P是圆上任意一点.线段AP的垂直平分线l和半径OP相交于点Q,当点P在圆上运动时,点Q的轨迹是什么?为什么?该方案趣味性较强,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椭圆定义相对较隐性,为学生探究留下一定余地,但学生活动用时较长,需要教师合理控制折纸活动和探究交流时间,以防完不成教学计划.新课程倡导学生自主学习,要求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组织者、合作者和促进者,使教学过程成为师生交流、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师应努力改变教学观念,切实改进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因此,最终采用了方案二,不为教学进度所累,放弃繁难习题演练,采用让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及教师启发引导的教学方法,按照“创设情境——学生活动——意义建构——数学理论——数学应用——回顾反思——巩固提高”的程序设计教学过程,并以多媒体手段辅助教学,使学生经历实践、观察、猜想、论证、交流、反思等理性思维的基本过程,充分尊重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情感、认知水平和发展需求,使数学概念自主建构生成势必比被动接受教师灌输式讲授会取得更好效果.二.椭圆方程的推导在选修2中,教材利用三种圆锥曲线进一步深化如何利用代数方法研究几何问题.由于教材以椭圆为重点交代求方程、利用方程讨论几何性质的一般方法,在双曲线、抛物线的教学中应用和巩固,因此“椭圆及其标准方程”起到了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在教师教学用书中明确指出,不仅要求学生能化简得到椭圆的标准方程,还要求学生掌握化简含根号等式的方法.因此,在教学设计中,我在这一部分作了较为充分的准备,除教材中介绍的移项后两次平方这种方法,又准备了两个预案:引入共轭无理数对和等差数列.在实际教学中,学生思维活跃,三种方案都得以实施,学生感受到了数学知识间的普遍联系,更感受到了创新思维带来的成就感和满足感,教师确实做到了既讲结果,更重过程和方法.在讲解焦点在y 轴上的椭圆的标准方程时,教材只是一带而过,“容易知道,此时(焦点在y 轴上)椭圆的标准方程是()222210y x a b a b+=>>”,没有过程.其实这是培养学生运用化归思想解决问题的一个很好的机会,引导学生抓住事物间联系,化未知为已知,用已知解决未知,可以通过翻折和旋转的方式实现图形变换,从而利用焦点在x 轴上椭圆的标准方程得到焦点在y 轴上椭圆的标准方程,避免繁琐、重复的推导过程. 三.思考题引导学生对椭圆方程推导过程中产生的ca x ac a xa=-+ 作进一步思考,为后续引入椭圆的第二定义及焦半径公式作适当铺垫.现行教材对椭圆的焦半径公式、椭圆第二定义及圆锥曲线统一定义等知识呈弱化趋势,仅通过一个具体的例子使学生感受椭圆的另外一种定义方式,学生会感觉很突兀,为什么到定点的距离与到定直线的距离之比是一个常数(常数在0、1之间)的点的轨迹就是椭圆呢?椭圆第一定义与第二定义之间有何联系?认真研究思考题,学生就可从中找到这些问题的答案,从而深刻体会到知识的形成过程中蕴含着丰富内容,从而自觉改变只重结果和习题演练而轻视过程的功利主义学习方法,自觉将目光转移到对知识本身的探求过程中来,学会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终身学习能力也会在这一过程中逐渐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