寓德于美
认识美发展美创造美——浅谈城乡接合校学生的美育问题
认识美发展美创造美——浅谈城乡接合校学生的美育问题作者:杨立娟来源:《基础教育参考》 2016年第19期◇杨立娟一、美育的认识教育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向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促进受教育者身心得到全面发展的社会实践活动。
不同国家、不同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教育目的。
一个人的审美能力是其文化水平的标志,一个国家的审美水平则反映了该国的文明程度。
原国家教委主任何东昌在20世纪九十年代初曾说:“没有美育的教育是不完全的教育。
”我们的教育方针提出“实施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全面发展的教育”,可见美育的重要地位。
在我国古代的一些论著中,教育家们曾从美育的政治作用、启德作用、启智作用等方面进行论述。
儒家的“文质论”、明清之际以李贽为代表的“童心论”都引起了整个社会对美育的普遍重视,使我国享有“礼仪之邦”的美称,并使民族文化教养得以提高。
我国近代教育家蔡元培先生也很重视美育的实施,提出了“美育为四育之一”的观点。
德谟克利特说过:“身体的美若不与聪明的才智相结合,是某种动物性的东西”。
可见,人的美除容貌美之外,还要包括许多东西,如品德、学问、修养、才智、言谈、举止、气质、风度、情趣、爱好、……一直排列下去,就会发现这些罗列的项目越丰富,外表美所占的比例就越小,甚至是无足轻重了。
可见,把外表美作为人美的全部内涵显然是片面的,甚至是荒谬的。
人之美应该包括貌美与魂美,魂美即德、智、体、美的总和。
俄国思想家、教育家、美学家别林斯基说:“美是道德的姊妹。
”美国科学家爱因斯坦说:“美是智慧的向导。
”伟大导师马克思说:“美是劳动的结晶。
”不道德的人不会美,无知的人不会美,懒惰的人、不健康的人更不会美。
德才兼备、乐于奉献、热爱劳动、体格健康才是完善的美。
罗丹说:“生活中并不缺少美,缺少的是发现美的眼睛”。
所谓美育,就是要教育引导青少年通过对自然美、社会生活美、艺术美的认识与鉴赏,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培养创造美的能力,就是在认识美的基础上发展美,创造美。
寓德于美,润物细无声
寓德于美,润物细无声作者:王陈香来源:《颂雅风·下半月》2019年第02期摘要:德育和美育作为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更好地发挥培养人、教育人的作用。
寓德于美,通过美术作品的欣赏、评论和创作活动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提高鉴赏能力和审美水平,陶冶道德情操,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求得美育与德育的统一。
关键词:德育美育课堂教学情感德育和美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德育是教育者按一定社会的要求,对受教育者在思想品德方面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地施加影响的教育活动。
美育与德育、智育等相比具有自己明显的特点,它具有形象性,利于认识和理解;具有情感性,容易以情动人,使人们从审美中受到陶治和教育;具有愉悦性,能以具体生动的形象,激起人们感情上的共鸣,产生审美愉快,在享受中受到教育。
要想把学生培养成为有外表美更有内在美的人才,必须把德育与美育结合起来,实现美育育德。
作为美术课堂教学,新课程标准指出:“美术教学的重要内容是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应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贯穿于日常的教学之中。
”本文就从美术教学中德育渗透的角度来谈谈自己的些许体会。
一、教师以身作则,注重身教感化学生教师素有“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的美称,为人师表,教师的一举一动无不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成长。
教师严谨治学的态度、诚实好学的师德、风趣儒雅的风度和虚怀若谷的气度对学生的自觉德育起着十分重要的影响。
俗话说“身教胜于言教”,教师举动的点点滴滴时刻影响和感化着学生。
那么教师如何在课堂中做学生的表率?首先,教师要以身作则,言行一致,加强师德修养,养成良好习惯,随时随地给学生做榜样。
例如有些美术老师为追求个性,喜欢穿奇装异服、留长发、形象邋遢等;而有些美术老师打着艺术家需要自由的幌子,无视学校的规章制度和纪律;而有些美术老师课堂上讲的和他自身的实际行动截然相反……这些不良的现象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孩子的健康成长。
小学音乐教师德育工作计划
小学音乐教师德育工作计划范文小学音乐教师德育工作计划篇一音乐教学通过生动的音乐形象,在进行审美教育的同时,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寓德育于美育之中,不断发展学生德育上的自我教育能力。
我在教学实践中把德育渗透在课堂教学中、更好地陶冶学生的情操和道德修养,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德育渗透在歌曲教学中小学音乐教材中的歌曲以优美的旋律,丰富的演唱形式来触动学生的情感,震撼学生的心灵。
课堂教学不仅要提高学生的演唱能力,还要让学生在歌唱中去认识人生,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教师应紧紧抓住音乐形象,通过歌曲的演唱、表演、创编等音乐活动,培养学生爱祖国,爱人民,爱科学,爱劳动,爱自然的情感。
二、德育渗透在欣赏教学中欣赏教学是以音乐作品为对象,通过聆听感知及联想等辅助手段使学生对作品形成一种全身心的审美体验。
教师应紧紧抓住旋律、节奏、音色、拍子等要素塑造的音乐形象,引导学生进入歌(乐)曲的意境,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美妙的音乐海洋里。
三、德育渗透在课堂教学中课堂教学是德育的主渠道,德育内容应根据每堂课的教育目标展开,把教学目标转化为学生的学习目标渗透于教学中。
教师要认真安排课堂教学的每一环节,指导学生的学习活动,强化学生的德育意识,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德育观,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
四、德育渗透在课外活动中德育作为一种教育过程,是永恒不变的,而作为一种教育方式,其途径又是多种多样的。
如果说课堂教学是育人的主阵地,那么课外活动则是育人的广阔天地。
教师可以通过合唱、合奏、舞蹈等兴趣小组集体活动,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协作精神和集体荣誉感。
为配合学雷锋树新风活动让学生到街头义务扫地、到敬老院帮老人洗衣服等,通过教育教学和公益活动的结合,使学生懂得怎样去做人,要做雷锋那样的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
这些不同形式的课外活动,寓教育内涵于艺术和实践活动之中,拉近了学生与社会的距离,帮助学生进一步养成“从自己做起,从现在做起”的良好行为习惯。
国潮艺术传承经典 以美培元浸润心灵——北京市第五中学分校“国潮大运河”主题科技嘉年华活动纪实
国潮艺术传承经典 以美培元浸润心灵—北京市第五中学分校“国潮大运河”主题科技嘉年华活动纪实路新立郦雅吴颖李美清陈曦作者简介:路新立,本科,高级教师,德育副校长;郦雅,本科,校外办副主任;吴颖,本科,高级教师;李美清,硕士;陈曦,本科,高级教师。
北京市第五中学分校,100009特稿一、大运河历史回顾及主题活动背景京杭大运河南起余杭(今杭州),北到涿郡(今北京),途经今浙江、江苏、山东、河北四省及天津、北京两市,贯通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全长约1 794公里。
流淌了2 500多年的京杭大运河,被列为中国古代三大奇迹工程之一,曾经见证过无数历史沧桑,也积累了丰厚的文化底蕴。
京杭大运河历经历史的洗礼,默默地连起中国南北的经济和文化,漕运互通南北,输送了大量民生物资,也孕育出北京悠久的历史文化。
故宫、天坛、颐和园,这些古都北京标志性建筑的材料大都是通过这条河运输的,故北京城也被称作“飘来的城市”。
但随着科技和社会的迅猛发展,运输方式从陆地扩展到天空,如今的大运河,还未曾让世人回眸、细细品读,一切仿佛皆已远去,只剩那历史的车辙记载着曾经的辉煌和沧桑。
北京市第五中学分校(简称五中分校)位于二环路内的中心地带,地处中轴线地安门地段,恰好也是运河东城段,澄清上闸(万宁桥)至澄清中闸(东不压桥)的拐弯处,它比邻“玉河”,作为运河沿岸的学府,我校认为教育者有责任更有义务让当代青少年了解这条静静流淌数千年的河流的璀璨文化和古今智慧。
因此,我校开展了“国潮大运河”主题科技嘉年华活动,以艺术先行,以美育智、以美融情、以美化意、以美培元,将大运河文化“搬进”了校园,通过一系列的美育科技活动向当代青少年宣传大运河的文化和历史变迁,了解其背后的古今智慧,在实践探究的同时传承中华文化,为学生设计了一场“舟楫千里”的国潮艺术盛典。
此次活动按照学生阶段性发展特点,基于STEAM 理念,将艺术、历史、地理、信息技术、建筑等多学科有机融合,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开展主题探究。
浅谈语文教学中传统美德教育的实施
这样看来, 作文教学还是应从文体练起 ,
作文技巧可 以适当地讲 , 但也不宜讲得太多 ,
难” 。在平时我们天天 强调背诵 , 没有一 但
次考试 背诵 情况能令我们 满意 ,错误人数
关 于字词 等语知基础知识 , 要经 常搞 , 以免扼杀 学生 的个性 , 该从 鼓励 写真 实 应
天天练 , 采取“ 中复习与平 常练 习相结合 ” 做起 , 激 发写 作兴 趣 做起 , 锤 炼 语 言 集 从 从
在教学 中围绕 以下 四个步 骤进行写作
和英语语感才能进行英语写作 , 因此英语写 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求, 是英语教学中的一项艰 巨的任务。我认 训 练 :
为 , 中英语 的写作 教学 可 以从 下面几 个 高 方面进行训练 和引导。
一
1 . 备写阶段 。根据所提供 的写作材料 ,
3 时讲评 。 当天或第 二天晚 自习时 造全新 的复 习备 考模 式 , . 及 在 以有 效提 高语文
时就直接 写话题 作文 , 化文体 。“ 淡 鼓励多 间给学生评讲 , 内容包括 : 精彩文题 巧妙构 成绩。 样” 忽视 了记叙 、 议论文 的有机训 练 。导致 思 、 正确立意 、 优美语段 、 范文选读 。 作者单位: 苏省新沂市高级 中学 江
德 。自古时 的屈原 、 陆游 、 岳飞到近现代 的 秋瑾 、 志敏及周 恩来 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 方
( ) 过 作 文教 学进 行 引 导 五 通
合格人才。 作者单位 : 河北省唐 山市南堡开发 区第
“ 文如其人 ”教学 生作 文 , , 同时也 在教
命家 , 都继 承和发扬 了这种光荣传 统 , 们 育学生做人 , 我 贯穿传统 美德教育 , 也是 作文 二 中学
“润物细无声”谈音乐课堂中德育的体现
“润物细无声”谈音乐课堂中德育的体现教育的意义在于教师应当把德育贯穿和渗透到教育和教学全过程中,并以自己的楷模作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音乐教学含有丰富的德育内容,音乐教学中的德育是以爱国主义教育为中心展开的。
此外,音乐教材中还教育学生爱家乡、爱自然、爱学习、爱劳动、爱科学,树立远大理想、继承革命传统,尊敬师长、互相友爱等,从多种角度帮助学生形成高尚的道德品质。
音乐教学应通过生动的音乐形象,在进行审美教育的同时,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寓德育于美育之中,不断发展学生德育上的自我教育能力。
一、教材中发掘德育素材教师应当牢固地树立德育意识,以教材为内容,以课堂为阵地,认真钻研教材,分析和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做到每堂课都能有德育的侧重点。
有些教材具有明显的思想教育目的,属显性教材,如:《小伞花》、《颂祖国》、《咱们从小讲礼貌》等。
而还有一些教材,如:《到小熊家里去》、《金扁担》,《小乌鸦爱妈妈》、《看龙船》等歌曲,被称为隐性教材。
这些教材丰富的德育内涵和深刻的哲理需要教师在备课时去挖掘、发现和理解。
如:歌曲《看龙船》表现了端午节热烈紧张的赛龙舟场面和兴奋激动的心情。
在学唱时,除了让学生了解爱国诗人屈原的故事外,还应联系祖国美好的今天,引导学生分析歌词,理解“屈原爷爷看见了也会笑得胡子翘”的深刻含义。
二、音乐艺术中寓德育《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初中音乐教学大纲》明确提出:“音乐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
”还特别提出“音乐教育应寓思想教育于音乐艺术之中。
要注意音乐知识教学、音乐能力培养,思想品德教育的配合。
” 作为美育手段之一的音乐教育,它对于陶冶情操、品行修养,树立正确的审美观起到独特的作用,教师应紧紧抓旋律、节奏、音色、拍子、曲式等音乐要素所塑造的形象,诱导学生进入歌(乐)曲意境,抒发美好的情感。
让学生在理解美、表现美、鉴赏美中培养高尚的情操和道德。
在学唱《国歌》时,除了让学生了解它的歌词意义、时代背景、作者生平外,更要抓住歌曲中号角式的呼喊,再三强调的“前进”,后半起的急切呐喊及三连音的运用等音乐本身的特点,既准确地表现了歌曲,又激起对祖国无比热爱之情,进而树立时代责任感。
寓教于美 以美育德
寓教于美以美育德作者:周小兵来源:《江苏科技报·E教中国》2024年第04期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教师应做学生成长道路上的道德启蒙人。
《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中明确指出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这和陶行知先生所提倡的教育理念有异曲同工之妙。
那么,小学美术教师应该如何寓德于美呢?一、挖掘教材内容,助力德美交融美术教材中蕴含了许多德育因子,美术作品的内容、创作背景都可以作为教师渗透德育的载体。
以人教版美术三年级上册“星空的联想”教学为例,课堂导入环节,教师借助多媒体课件向学生展示马王堆汉墓帛画,在介绍这类画作是西汉时期人们对天空的想象后自然引出古代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接着,教师继续展示“神舟六号”的升空过程,使学生意识到从古至今人类从未停止过对宇宙、星空的向往,让学生懂得要以积极的态度面对学习、生活。
随后,教师指导学生用对比的眼光观赏画家米罗的《星空》和梵高的《星空》,从这两幅作品中体会观看星空的不同视角,引导学生学会从不同的视角看待问题。
在课堂收尾环节,教师还可以向学生介绍梵高创作《星空》的不易,从而驱动美术教育和德育不断相融。
二、实施小组合作,指向并肩作战新课标倡导教师采取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这样不仅可以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以人教版美术三年级下册“我们班级的标志”教学为例,教学目标是让学生认识标志在生活中的作用,并学会运用联想与概括的方法设计标志。
课前,教师可以将学生进行合理分组,告知学生接下来的整节课将会以小组竞争的方式进行,整节课表现最佳的小组为获胜组,教师会为获胜组的每位成员颁发小礼物。
合作竞争机制能有效调动学生的好胜心,让学生积极投入到合作探究中。
例如,在课堂初始阶段,教师可引导学生思考日常生活中有哪些标志,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探究标志在生活中的作用。
在此过程中,回答问题最多且正确的小组计1分。
以美育人——小学美术教学中德育渗透的方法和案例
以美育人——小学美术教学中德育渗透的方法和案例一、指导思想“以美育人——小学美术教学中德育渗透的方法和案例”这一指导思想,是我们开展德育工作的重要依据。
我们认为,美术教育不仅是一种技能的传授,更是一种审美情趣的培养,是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我们应将德育融入美术教学的各个环节,通过美的感染和熏陶,培养具有高尚道德情操、良好审美素养的新一代。
二、基本原则1. 寓德于美:将德育内容与美术教学紧密结合,使学生在感受美的过程中接受德育的熏陶,实现美与德的相互促进。
2. 激发兴趣: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学生的兴趣和需求,以生动有趣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接受德育。
3. 以身作则:教师要以身作则,做学生的榜样,用自己的言行传递德育理念,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4. 注重实践:鼓励学生参与美术创作和实践活动,使学生在实践中体验美、感受德,将德育内化为自身的行为习惯。
5. 个性化教育: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德育与美术教学相结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6. 家校社会协同:加强家校合作,发挥社会资源优势,共同推动德育工作,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德育格局。
遵循以上指导思想与基本原则,我们将在小学美术教学中积极探索德育渗透的方法和案例,为培养具有美的心灵和德的行为的新一代贡献力量。
三、德育目标1. 总体目标在“以美育人——小学美术教学中德育渗透的方法和案例”的教育实践中,我们的总体目标是:通过美术教学活动,培养学生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质、良好的审美情趣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具体包括: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生活、热爱艺术的情感;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使其具备诚实守信、团结友爱、尊重他人的品质;培养学生勇于创新、善于合作、自信自强的精神风貌。
2. 学段目标(1)低年级(1-2年级):培养学生对美术学科的兴趣,激发他们对美的感知能力,使其初步形成良好的道德意识和行为习惯。
通过简单的美术创作活动,使学生学会尊重他人、关心集体,培养他们乐观开朗的性格。
寓德于美 以美导行
小 生 灵结 成 好朋 友 ,保 护 他 们 ,关 爱 它 们 ,从 而 自觉 形 信 息高 速 公 路 ,拓 宽 视 野 , 唤起 学 生 为 他人 、为 社会 创
成 保 护动 物 的 意 识 ;让 学 生聆 听花 草 树 木 的声 音 ,他 们 造 美好 未 来 的 自豪感和 自尊感 ,挖 掘 他们 的创 造力 。 会惊 奇 地 发 现 , 一花 一 木 都是 有 生 命 的 , 世界 正 是 因 为 把 学生 的道 德 教 育放 入 社 会 生 活领 域 中, 可采 取 多 有 了这 些 多 彩 多姿 的花 木才 显 得 美 丽 ,当 学生 喜 爱 上生 种 多样 的 教 学方 式 。可在 学 习语 文 的过 程 中, 感受 人 物 命般 的绿 时 , 爱护 花 草 树木 的信 念 也就 悄 然 诞 生 了;让 形 象 美 ; 可在 数 学 思 维 的过 程 中, 感受 线 条 美 ;也 可 在 学生 攀 登 上 高 山面 对 日出 ,趟 过 清 泉 走 向冰 雪 ,游 览名 手 工 劳 动制 作 中 ,体验 创 造 的乐 趣 ;还 可 在 各 项课 外 活 胜 古 迹 ,感 受绚 丽 河 山 … …霎 时 , 那种 自然 的 美 净化 了 动 由此 而 生 的热 爱 大 自然 、热 爱 祖 国 之情 是 至 纯至 真 的 。 有 一 次 教 学 《 牙 山五 壮 士 》 , 笔 者 把 教 学 重 点 狼
1让 自然 美净化学生的灵魂
把道 德 教 育 的 内容 蕴 含 在 现 实生 活 自然 物 的 美 中 ,
入进 去 ,进 而产 生 热爱 之情 。
让 学 生 结 识 历史 上 的英 雄 人物 ,使 他 们再 现 伟 人 的 光 辉人 格 ,把 爱 国主 义 精 神 、 革命 斗 争 精 神 、追 求 真 理 用 集体 感 、正 义感 、 明辨 是 非 、进 取 的 精神 和 情 操 指 导
锡德尼对诗人和诗的功能解读
锡德尼对诗人和诗的功能解读作为一名卓越的诗人和文论家,锡德尼不仅总结创作经验,提出文艺观点,还把理论的研究应用于创作实践,以下是搜集整理的锡德尼对诗人和诗的功能解读的,供大家阅读借鉴。
实实在在、变化莫测的艺术是当代美学探索的对象,令人难以理解的是,像艺术这朵娇艳妩媚的文明之花,在美学上由于没有夯实的扎根土壤,常常需要为自己的合理化存在进行艰苦论证。
在为自身论证的一次次涤荡前行中,“诗辩”应运而生,成为西方古典美学的一种重要文体。
锡德尼(SirPhilipSid-ney1554~1586),是英国文艺复兴时期重要的诗人、文学批评家。
他的重磅之作《为诗辩护》宣扬人文模式,反对专制神权,以犀利的文锋诠释了诗的功能和价值,在西方文学史上地位重要,影响深远。
锡德尼的《为诗辩护》继承了古代希腊、罗马的文艺理论,同意古代希腊人把诗人称为“创造者”的看法,也同意古代罗马人把诗人称为“预言家”的看法。
他接受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观点,把一切艺术都看成是“模仿”.但在锡德尼的笔下,诗是一种创造性的模仿,其目的在于教导群众,娱乐群众,诗歌的功能就是寓教导于娱乐。
锡德尼对文艺美学的突破性贡献是把对文学评论的风向标从单纯解析模仿对象转到重视作品对读者的启蒙说教和愉悦感动。
在人文主义的文化长河中,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学蕴含西方传统的精神本源和人文特质,像一颗璀璨明珠,折射出强烈的反神学、反封建倾向。
在文艺复兴时期的英国,文学、哲学和科学解脱于宗教神学的压抑,欣欣向荣,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理智和严谨是文明的忠实特质。
作为杰出的诗人和文论家,锡德尼传承希腊、罗马古典美学的精髓,受益于西方人文精神的萌生,推崇理性,关注感性,善于发现人的美和自然美。
锡德尼一方面投入精力进行文学创作,关注文艺和现实的关系,另一方面又注重经验总结,强调文艺对社会的推动,将其上升为理论进行研究。
尽管由于时代的限制,锡德尼的诗学思想主要侧重于文艺美学,缺乏深刻的哲学思考,也没有形成传统意义上的美学体系。
2023人教版八年级美术教学计划
2023人教版八年级美术教学计划2023人教版八年级美术教学计划1一、指导思想全面贯彻美术新课程标准,实施素质教育,注重美术学科的特点,寓德育于美术课堂教学之中,更新教学手段,大力推行尝试教学法,挖掘丰富的课程资源,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提高课堂效率。
以学校总体计划为指针,以学校教学计划为引导,努力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进一步贯彻和学习美术新课程标准,更新教学观念和理念,并运用新的`理论来指导自己的日常教学工作,使我校的美术教学工作有一个新的突破。
二、基本情况1、学生情况分析2、教材分析:美术学科是基础教育阶段必修地艺术文化课程。
它在实施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地素质教育中,承担着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和培养学生地美术知识及初步地美术技能地任务。
美术学科地特点和功能决定了它具有激发和强化人地创造冲动,培养和发展人地审美直觉和想象力地独特作用。
本学期美术课本着教学过程地情趣性、表现活动地自由性和评价标准地多样性地原则,提供创造活动最适宜地环境。
在美术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艺术创造能力是作为本学科重要地内容和目标。
三、教学目标1、情感目标:通过欣赏进一步认识设计艺术及其几个主要类别,感受设计与生活地关系,建立初步地设计观念,提高审美能力和生活情趣,培养热爱生活地情感。
通过欣赏不同类型地视觉传达设计作品,认识视觉传达实际地范围和特点,体会视觉传达设计地实用性和美感。
2、成绩目标:要把争先创优,培养名学生作为工作地中心目标,使学生优秀率达到60%以上,在各项艺术比赛中取得优异地成绩。
四、方法措施1、加强理论学习,进一步对尝试教学法理论进行深入细致地学习,认真落实尝试教学法地教学。
2、全面发展学生地自主能力。
适应社会对美地基本要求,使学生在步入社会前增强对社会地了解和认识。
通过美术地各项活动地开展,使学生们地水平有所地提高。
3、在教学过程中适当渗入德育,美誉方面地理念。
使学生在德育地基础上加强对美育各方面地认识,并逐步培养学生地美育方面地素质,在同一时期平衡发展,相互促进。
张伯苓:中国现代教育的开创者
会之能力”,努力成为利国利民的 很大的社会影响力。张学良晚年在
人才。
被问及年轻时谁对他的影响最大时,
在“ 公”“ 能”教育宗旨之下, 他不假思索地回答是张伯苓,说是
张伯苓不断倡导教育方法的改进, 因为听了张伯苓的演讲,内中一句
在学校行政管理的措施方面,也都 “ 中国不亡吾辈在”,对他起到了重
要求人们依照这个原则去努力。他 要的警醒作用。
育。前者重在学生社会道德的培养, 育,开启了教育救国之旅。
后者重在培养锻炼学生的个人能力。
爱 国, 就 要 有“ 能 力 ”。 张 伯
张 伯 苓 的“ 公 ”“ 能 ” 教 育 思 想, 苓说,“ 有爱国之心,兼有救国之力,
抓住了育人的根本,他要求学生兼 然后始可实现救国之宏愿”。张伯
具“ 爱国爱群之公德”和“ 服务社 苓先生一生以爱国救国为己任,有
今年的4月5日,是张伯苓140周 年诞辰。1876年,张伯苓出生于天 津一个秀才家庭。1895年,张伯苓 毕业于北洋水师学堂。他一生致力 于教育救国,为中华民族的振兴做 出了巨大贡献。在历史转折的关键 时刻,他以国家民族利益为重,表 现 出 一 个 真 正 教 育 家 的 高 风 亮 节。 他 以 毕 生 的 理 想 追 求 与 教 育 实 践, 为人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95 缅怀 MIANHUAI
张伯苓: 中国现代教育的开创者
文 | 本刊记者 姜乃强
他是著名的现代教育家,是西 方戏剧及奥运会在东方最早的倡导 者。他创办了南开中学、南开大学、 南开女中、南开小学和重庆南开中 学, 开 创 了 著 名 的 南 开 教 育 体 系。 他把教育救国作为毕生信念,为国 家培养了大批英才。他是被人们尊 为中国现代教育开创者的张伯苓。
寓德于美以美育人
寓德于美以美育人【摘要】:美术课程能陶冶学生的高尚情操,提高审美能力,增强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及责任感,并培养他们尊重和保护自然环境的态度以及创造美好生活的愿望与能力。
别林斯基说:“美育和德育是密切联系着的,它能陶冶健康的情感,培养崇高的情操”。
美术课被赋予浓郁的人文色彩,极为关注学生的情绪情感、道德人格的养成。
如何在美术教育中渗透德育,是所有美术教育工作者应该关注和探索的问题。
【关键词】:美育;德育;美术课程;探索德育是教育全面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中的美术教育,在对学生进行美育,促进智力发展的同时,渗透思想道德教育,寓德育于美术教学中,犹如"春雨润物细无声",这样的美术教育才能真正起到教书育人的作用,美术教育与品德教育二者是密不可分的。
美育是指审美教育和美感教育。
目的在于帮助人们树立正确健康的审美观念,培养人们感受美、认识美、鉴赏美,正确的分析看待周围的事物,增强分辨美丑善恶的审美能力,陶冶高尚的道德情商。
美育使人具有美的灵魂,成为更完善得人。
作为一名小学美术教师,如何在美术课堂中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首先教师自身心中要有德。
我们不仅要对学生进行课堂知识的传授,还要正确的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特别要求在课堂中要有德育渗透的体现,那么如何在美术教学中渗透德育呢?我认为应该做到以下几点:一、在美术课欣赏作品中净化学生心灵许多艺术大师在成功的道路上经历了磨难和痛苦,他们靠着高尚美好的道德品质、对艺术坚定的信念和超乎常人的勇气坚持着自己的梦想。
他们的作品中蕴含着对真善美的追求和表达。
在当今社会里,教师应该努力帮孩子留住一方净土,通过接触艺术人生、解析艺术作品,让他们明辨是非、养成正确的审美思想和价值取向。
美育的形象性,是用具体的,生动的感人形象感染人,教育人,并通过美的形象来引导教育对象去感受美,欣赏美,理解美。
美术课的教学,主要以完美的形象,卓越的艺术技巧来拨动人的心弦,使人精神奋发,与之共鸣,从而产生强烈的教育效果。
活动教育的育人功能
活动教育的育人功能在音乐教育战线上已经工作有十几个年头了,十多年来使我深深的感受到活动给我带来的快乐。
艺术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德育又是素质教育的核心。
在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新时代,每个人、每个学校都应该有自己的个性、自己的特色。
以艺育德,以德促学,寓德育于轻松活泼、没有说教形式的艺术教育活动之中,使学校德育工作从对学生说教和灌输等传统的、单一的教育模式向轻松活泼的艺术教育活动转化,也使学校的美育和德育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这正是我校艺术教育的鲜明特色。
下面结合我校“一生、一体、一艺、一技”活动的开展情况来谈一谈我们的做法和体会。
一、正确认识,研究对策,形成共识随着社会的发展,现阶段的流行歌曲热、崇拜歌星热、上网吧热等在中小学的蔓延,传统文化和道德标准受到严重的挑战。
因此,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发挥艺术教育功能,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显得更重要。
因此,我校把艺术课程和开展课外艺术教育活动列入德育计划,成立学校综艺组,以艺术教育带动学校的全面工作。
让学生在多形式的艺术教育活动中通过自主的体验,获得各种道德情感的认知和积累,自觉地加强自我人格的塑造,使学生得到全方位的德育效果,从而促进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
基于上述认识,我们确立了“四个一个性教学”作为我校的办学特色。
二、张扬个性,培养兴趣,激发热情艺术教育是美育的核心内容,其形象性、感染性和愉悦性能有效地调节学生心理,使之淡化厌学情绪,激发学习积极性,调动非智力因素,开发自身潜能。
我们把音乐科的教学作为艺术教育的一个重要突破口,着力培养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
兴趣不仅是学生学习的动力,又是产生情感的基础,同时也是学生在音乐上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条件。
因此,我们根据音乐特有的功能,善用先进的多媒体技术,以悦耳动听的旋律、神奇变幻的节奏,声像并茂的动感画面来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
“启其蒙而引其趣”将每节课的知识点,化繁为简,化难为易,化抽象为形象,化平板为有趣。
语文教学中如何加强品德修养的培养
语文教学中如何加强品德修养的培养【摘要】品德修养贯穿语文教学的全过程,加强学生品德修养的培养是语文教学重要任务之一,也是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
教学中,只要找准语文教材内容与品德修养的结合点,力求做到寓德于事、寓德于理、寓德于美,相信品德修养的提高是有明显效果的。
【关键词】如何加强;品德修养;培养课标指出:语文课程应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和口语交际能力,还要重视提高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而品德修养贯穿语文教学的全过程,加强学生品德修养的培养是语文教学重要任务之一,也是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
下面结合多年教学实践谈此观点仅供参考。
1.激发学习兴趣,实现品德修养的培养激发学习兴趣是语文教学的最高境界,也是品德修养的培养不可缺少的,师应不失时机地点燃学生兴趣之火,变被动消极的“要我学”为热情主动的“我要学”,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
梁启超说:用情感动人,好像磁力吸铁一样,有多大分量的磁,便引多大分量的铁,丝毫容不得躲闪。
所以情感是一切动作的原动力。
师在课堂教学中,可根据课型特点,利用电教媒体、直观教具、现场体验等形式来创设情景,营造氛围,加深体会文章的思想内容,情感意境等。
如:教学《春》时,可播放配乐朗诵或美妙的春天景象,让学生陶醉于盎然的春天气息中;教学《小巷深处》可让学生听优美深情的歌曲《妈妈的吻》;教学《鲁提辖拳打镇关西》可播放激昂慷慨的《好汉歌》及《水浒传》的电影片段,这种情景熏染,让学生耳濡目染、全面感知,从内心深处激发学语文的兴趣。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学生的兴趣来自于“学生在学习中能意识和感觉到自己的智慧和力量,体验到创造的欢乐。
众所周知,语文知识的积累和能力的提高是需要学生自主学习、循序渐进的过程,是语文素养基础阶段相对枯燥乏味的部分。
如:字、词积累,师可结合猜字谜,成语接龙等活动来激发兴趣。
【诗歌鉴赏】晨星_诗歌鉴赏
【诗歌鉴赏】晨星_诗歌鉴赏晨星[俄国]波洛茨基明亮的晨星撒落于黑夜,以红色的光点把白昼送往世界,催促人们工作:要么到广阔的荒野打猎,要么去深水中捕鱼捉蟹,或者去千别的。
若是白天睡大觉,一生都摆脱不了贫困的骚扰。
(吴笛译)【赏析】从这首诗中我们不难看出,波洛茨基的诗的核心是思想、是教谕,但是诗的整体又是一件精湛的艺术品,把事理说得新鲜生动,我们在诗句熠熠闪光的哲理中感受到的是诗人的巧智和诗人的爱心,既风趣又发人深省,又具有超越时代的意义。
诗的前两行以白描手法刻画了一幅明亮的晨星送走黑夜、迎来白昼、开启广阔新天地的全景图。
接下来,诗人用直陈的手法,将诗笔从抒情转到了说理:肯定劳动的价值,用劳动开启生活之窗,用劳动谱写人生的乐章,抛弃劳动的人也终将被生活所扼弃。
短短的6行诗,由“情”入“理”,不但含有教谕的理,也有活泼生动的情,保持了情理二者的平衡,寓善于美,寓德于美。
诗人在《晨星》一诗中传达了诗人的积极进取的人生哲学:一日之计在于晨,生命在于运动,年华易逝,青春难驻,人应该像黎明时分的晨星一样,散发光与热,勤奋积极地创造生活。
这种积极进取的行为哲学在后世诗人的诗歌创作中得到了继承和发挥,如歌德诗剧《浮士德》中的“每天开拓生活和自由才能享受生活的自由”,布莱克诗集《地狱的箴言》中的“行为才是真正的德,无为才是真正的恶”,朗费罗在诗歌《人的礼赞》中号召人们要不断进取,在时间之沙上留下自己的脚印。
波洛茨基的某些诗歌在形式上借鉴了源自巴洛克建筑的创作手法,使用两种色彩写诗。
在《晨星》这首诗中,“明亮的晨星”和“黑夜”,“红色的光点”和&ldquo,人生哲理;白昼”即在色彩上形成鲜明的对比,使诗具有强烈的画面感和色彩感。
他的诗歌纯净完美,既符合古典主义的严谨朴实、简洁明快的规范,又十分平易近人,生动流畅,具有清新质朴的散文美。
这首诗把自然之美和劳动之美、生活之美结合在一起,情理交融,给世界添加了一种和谐的韵律。
中小学美术课堂——李力加《改进美育教学方法的思考》
• 人与世界万物融合的关系,用一个公式 表示就是:“人―世界”的结构 。
“人―世界”关系的特征: ①内在性。 ②非对象性。 ③人与天地万物相通相融。
灵处其原天 王 明是发本地 阳 。人窍是万 明
心之一物 : 一最体与 点精,人
下面是一个把审美活动变成认识活动的例子:
詹姆斯·埃尔金斯:《视觉品位――如何用你的眼睛》 提议用一种不同于通常看画的方法去看画,就是不去看绘画的形式和意蕴,而是看 油画表层上的裂缝:“裂缝可以说明许多东西,如作品是何时所画,作品的制作材 料是什么,以及这些材料又是如何处理的。”
• 当伫立在马蒂斯剪贴作品前,作品究竟带给你什么样的感受?
• 看到作品后,感觉上是主 客二分的认识吗?
• 为什么说美感不是认 识,美感是体验?
• 在美术鉴赏、欣赏课 堂上,学生美感的生 发,美感经验的积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过程里,为什么体验 是第一位的?
一、美感不是认识,美感是体验
“主体―客体 ”vs “人―世界”
地公共教育资源(博物馆、美术馆)的利用,教学不能局限在课堂中,要渗透于学生 的生活。
美术课程的性质
• 美术课程以对视觉形象的感知、理解和创造为特 征,是学校进行美育的主要途径。
• 美术课程凸显视觉性。 • ……
人的本质力量
• 会听音乐的耳朵,
• 能够欣赏形式美感的眼睛。
•
——马克思、恩格斯《1840年哲学经济学手稿》
• 策略二:建立美育评估制度。方法:对教师和学生都进行评估,教师 适时培训,扩大美育教师师资队伍。学生进行基础知识、审美知识、 鉴赏能力等方面测评,中考环节加重美育考评比例。
• 策略三:注重审美环境教育。方法:学校美育环境需要加强,将博物 馆、美术馆教育列入教学计划。
“以美养德”之我见-文档资料
“以美养德”之我见所谓“以美养德”,就是对学生进行美的熏陶,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初步形成一定的审美修养,让学生在对美的感悟中提升自己的生活品味与志向追求,逐步形成社会所需要的良好品德,在审美体验中提升人文素养,并将德育教育渗透于美术教育中。
以艺术为纽带,寓德于美。
通过美术教育的渠道,激发学生热爱美、发现美、创造美、追求美的要求。
以“美的教育”为核心,对学生进行理想教育、感恩教育、美德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等,让学生在感受美、创造美的同时炼之以志,导之以行,实现德育的内化。
二、在美术教育中加强学生品德熏陶的途径1.在文化背景中学习美术。
美术课堂应渗透人文之美,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即教师讲授与学生被动接受的知识学习,而采取多种途径,积极探索,让学生主动地去欣赏、发现、体验人文之美。
美术教育在学习基本的美的体验与法则外,还应坚持以人文素养为核心内涵,强调人与人之间的爱与关怀,人在社会中的认识与体会,尊重个性的选择与发展,培养良好的品质和素养。
通过美术教育,来提高学生对美术的鉴赏能力,感悟美,形成一种积极乐观的求知态度。
2.在美术课堂上加强德育渗透。
在高中美术课的教学中,对学生加强德育渗透的途径主要有两个,一是美术欣赏课,二是绘画技法课,即通过欣赏、鉴别美等审美教育和表现美、创作美等课业实践来实现。
美术是用来传达情感和艺术的,通过对美的作品的欣赏,人们可以从中获取巨大的内心愉悦感。
在美术教学中我们应当重视学生的美术欣赏水平及审美修养的提高和培养,在课堂上对学生审美素质的提高采取一些新的教学方法,使学生的创新思维得到更好的锻炼,增强美术欣赏课的吸引力与感染力。
例如,通过中国历代美术作品简介和欣赏,使学生对我国历史上一些有代表性的美术作品基本了解,使其对祖国丰富的古代文化和艺术遗产形成初步的认识,引导学生理解、领会和感受传统艺术的美。
通过弘扬民族传统文化的审美教育,增强民族自豪感,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使学生接受爱国主义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