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以美养德,以美育人”中小学德育方式的研究

关于“以美养德,以美育人”中小学德育方式的研究
关于“以美养德,以美育人”中小学德育方式的研究

关于“以美养德,以美育人”中小学德育方式的研究

禅城区东方村尾学校校长王树贵

改革开放以来,虽然我们在中小学强调思想道德教育,但德育的实效性并不高,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我们认为传统的德育方式忽视德育与美育的内在联系,德育过程缺乏美育的参与,是德育低效的主要原因之一。马克思说“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美育是人的全面发展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有不容忽视、不可替代的独特作用。我以为,德是美的内核,美是德的表象,道德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完全可以经过审美化改造,使之成为“一幅美丽的画”、“一首动听的歌”,即是说德育能够变成一个具有审美情趣的东西,如果常规德育实现审美化,那么德育的效果将是一道美丽的风景。

我校试图通过多年的努力和实践,探索“以美养德,以美育人”的中小学德育方式,求索德育过程美育化的途径,以切实提高德育的实效性,培养学生从小知美、懂美、爱美,做美的人,做有道德的人。

一、为什么进行这项研究?

(一)大批德才兼备、综合素质高人才培养的需要。

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政治、文化转型的关键时期。至2020年,我国将全面实现小康社会,至2050年,将挺进中等发达的国家。从现在算起未来50年,我国需要大批适应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人才,教育肩负的历史责任光荣而艰巨。究竟怎样培养德才兼备、综合素质高的人才?借鉴无数仁人志士的理论和实践,我们认为“以美养德,以美育人”的中小学育人方式,应该是不错的选择。

(二)进城打工人子女也需要“美”:感受美、欣赏美、创造美,接受美好东西的滋润。我校地处佛山市禅城区的城乡结合部工业开发区,经济、文化、教育发展相对城区比较落后,进城务工人员子女较多,审美教育欠缺,学生仪容仪表、行为习惯、精神风貌等方面不“美”的地方较多。我们提出“以美养德,以美育人”,旨在利用一切美的因素来引导学生感受美、欣赏美、创造美,在一系列的美育学习和实际活动中培养美的人。

(三)今天研究和实施美育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宏观: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补救我国现代化进程中人文精神缺失的严重问题。因为社会现实是:诚信缺失、浮躁功利、环境污染、精神疾患、艺术低俗、文化枯萎,等等。

微观:把自己的学校搞好,把自己的小环境搞好,为美的社会建设尽一点点绵薄之力。

为了说明今天研究和实施美育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有必要提一下鲍姆嘉通和席勒这两个人。

鲍姆嘉通(1714-1762)德国人,20岁就发表博士论文《诗的哲学默想录》,也称作《关于诗的哲学沉思》,最早创立美学教育的理论家。他警告人们忽视或弱化审美教养的可怕后果:导致人的贪婪、伪善、狂暴、放荡,最后会败坏一切美的东西。

席勒(1759-1805),德国人,资产阶级启蒙运动时期伟大的文学家和美学家,其美育代表作是《美育书简》。席勒从美育的独特视角开了对资本主义现代性进行审美批判的先河,在当代仍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他尖锐地批判了所谓现代性所导致的人性分裂和艺术低俗的弊端。他说:“在现时代,欲求占了统治地位,把堕落了的人性置于它的专治之下。利益成了时代的伟大偶像,一切力量都要服侍它,一切天才都要拜倒在它的脚下”。席勒的这种批判是非常深刻和具有普适性的,即便在今天仍不失其价值。

二、关于这项研究的现状、依据、概念的界定和意义、特点

(一)现状趋势

古今中外教育家对教育美学研究的共同特点是,都把教育视为一种艺术,而且大多是教师的言语艺术。

目前教育界对教育美学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出现了一些比较系统的理论方面的专著。如青年学者叶学良在1989年撰写了一部我国先期的教育美学专著——《教育美学》;江西师范大学的何齐宗在其专著《教育美学》中对教学美学的中心问题——“教育美”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探讨;还有《教育美学导论》(钟以俊、焦凤君、1991)、《教育美学》(崔光审、林逢祺、2000)等和一些分学科的美学专著,如《课堂美学初探》(周继尧、1989)等等。但是来自鲜活实践的行为研究比较欠缺。本课题试图紧密结合民办中小学的特点,侧重“以美养德,以美育人”的行为实践研究。

(二)理论依据

古今中外的思想家和教育家都高度重视对学生的美育。春秋时期孔子讲“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我国近代教育家蔡元培提出“美育取代宗教”。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没有审美教育就没有任何教育”。陶行知的美育思想和实践则要求把培养“真、善、美”的人作为教育的最高目标,把教育事业作为美的事业,把以美育人作为教育者神圣的职责。

现代中国越来越重视美育。1999年6月1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美育不仅能陶冶情操,提高素养,而且有助于开发智力,对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要尽快改变学校美育工作薄弱的状况,将美育融入学校教育全过程。”这是党和国家的最高层用红头文件的形式界定了美育在人的发展中的重要性,说明了学校美育的必要性和迫切性。

(三)概念界定

“以美养德,以美育人”简单说就是用美涵养人的道德品格,用美培育全面发展的人。

从素质教育的构成来看,完美人格的塑造,优良品德的陶冶,健康个性的发展,良好习惯的养成以及思想的培育,心灵的教化,生活的导引,做人的训导等皆在"以美养德"的内涵之列。“以美育人”,即用美的文化感染人,用美的艺术熏陶人,用美的形象塑造人,用美的活动引导人,用美的教育成就人。

(四)课题意义

本课题研究将从美育入手,以美启智,以美导善,以美化情,构建我校“以美养德,以美育人”的新机制,实现我校“孝、善、真、美”的育人目标,形成我校以美为核心的教育教学特色。

(五)课题特点

本课题旨在培养教师有意识、有目的、主动自觉地运用美育的特殊功能,把美育贯穿于教育教学活动的全过程,在课堂教学、课外活动、校园文化中自觉地渗透美育,使欣赏美、喜欢美、创造美成为师生的生活习惯和意志品格,内化在师生的血液中。

三、怎样进行这项研究?

主要是采用行动研究法,紧密结合学校的教育教学常规活动和管理进行,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渗透美育,培养师生的审美需求、审美意识和审美情感,提升师生的审美品位和审美内涵,培育师生的内在美德。

(一)构建美的课堂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没有美的教育,就不可能有完整的教育”。

各科教学,是实施美的教育的主渠道,课堂教学,是实施“以美养德,以美育人”的主阵地,因此需要我们构建美的课堂。构建美的课堂,首先要搞好艺术课的教学,这是因为艺术是美的集中体现,是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和内容。但是艺术并不能完全代表美育,美育具有自身的更广泛的内容。

我国近代教育家蔡元培说:“各门学科无不于智育作用之中,含有美育之元素”。所以,我们在所有学科的整个教学过程中,要尽可能以艺术的方式呈现,让学生收到美的熏陶,产生愉快的情感体验,实现“科科能审美”。学校要把课堂教学作为“以美养德,以美育人”的主渠道,把学科组的主要功能放在“以美养德,以美育人”课题研究上。研究的方向是:在学科教学中引导学生用审美的观点学知识技能的途径和方法,在各科课堂教学中渗透美育的时机和做法,要求教师:

1、备课时要从审美的意识出发,积极挖掘教材中的美育因素,并且研究确定施教过程中的美育手段;

2、上课时要以美的形式展现教学内容,讲求语言美,声音美,情境美,板书美,把简洁的内容和美观的形式结合,给学生以美的享受,留下深刻的印象。

(二)开展美的活动

“美的活动”是学校实施“以美养德,以美育人”方式的重要途径之一。具体策略是:

1、从美的视角切入,自我养成,展示美丽的我。

德育,把人的美丽展示出来。在德育美学观思想的指导下,创设美的德育活动,塑造学生美的心灵

从抓最基本的做人的道德规范入手,将最基本的做人的道德规范分解为不同阶段目标,让学生每学期自选目标自己养成,学校政教系统督促、指导、帮助。

在班级、年级、学校开展“十好”活动:

(1)从抓最基本的行为规范入手,进行“站好队,行好礼,做好操,写好字,读好书”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活动。

(2)从抓最基本的做人道德规范入手,开展“存好心,行好事,说好话,交好友,做好人”心灵滋润养育活动。

2、从美的视角切入,自我参与,展示美丽的我。

美就在生活之中。创设美的德育活动,让学生在生活、学习中感受美、欣赏美、经受美的熏陶,以此来塑造学生美的心灵。

(1)每周开展各类艺术和学科的兴趣活动,满足不同学生的审美兴趣

(2)利用每天早读时间组织学生诵读中华经典古诗文,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美,陶冶学生的性情,提高学生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

(3)精心设计组织全校学生的“歌声满校园”、“彩笔绘生活”、“电脑点世界”等活动。

(4)精心设计组织以美为核心的艺体大课间活动

3、从美的视角切入,开展自主教育。用“我的行为我负责、我的学习我努力、我的身体我锻炼、我的活动我参加、我的成长我做主”作为具体操作的切入口,经过几年、十几年坚持不懈的努力,打造我校的德育特色。

(1)建立人性化的,针对性、实效性、操作性强的学生常规管理规范。

(2)建立学生自己管理自己的机制。

实行“班级自治”,“班规班法”民主制定,“班务承包”落实到人,“自我评比”激活动力,让学生从“被人管理”变为“自主管理”,在灵魂上做自己的主人,在行动上做班级的主人,在班级这个大家庭里做负责任的一员。

建立学生自己管理自己的机制,目的是实施主体性德育,变“要我做”为“我要做”,变“不要我做”为“我不要做”。

(3)构建“中小学生系列班会主题框架”,其思路是:

以学校特有的一个学年度的时间流程为经线,以不同年级不同教育内容及不同程度为纬线,形成一个年级主题班会内容的网络框架。

这个“中小学生系列班会主题框架”的意义在于能为我们探索学校德育工作的序列化、规范化、科学化提供一个思路,打下一定的基础。

(三)营造美的环境

环境美是人的本体美的扩展和延伸。环境的面貌会影响人的精神面貌和文化素质。在实施美育中,我们要把校园自然环境美与人文环境美和谐统一起来,富有美感韵味,使人感到赏心悦目、神清气爽。

为了营造一个美的育人环境,我们一方面要充分利用现有的校园布局,在现有的硬件基础上,进一步合理科学规划,艺术性地进行改造,使之体现自然美;另一方面,我们要进一步加强学校的科学化管理,加强软件建设,逐步形成“尊师、爱生”的校风,“务实、善导”的教风和“勤学、好问”的学风。

(四)塑造美的教师

教师自身的美的素养是加强美育的关键,而实施“以美养德,以美育人”的过程,也是教师使自己成为一个美的教师的过程。教师本身就是一个可感知的富有感染力的审美形象,实施“以美养德,以美育人”教育方式,“充分发挥教师自身美的影响力,以教师的美影响培育学生的美,即教师要以自身良好的师德教育人,文明的行为引导人,严谨的作风熏陶人,和蔼的态度吸引人,优美的心灵感染人。

为了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对学生的审美教育,教师除了应具备精深的专业知识之外,还应有渊博的知识、广泛的爱好、敏锐的思想、丰富的想象力和多才多艺的文学、艺术修养。因此,教师应经常博览群书,不断拓宽知识领域。

更重要的是,教师要在课堂上、在教学实践中做出美的示范,力求做到具有

1、形象吸引力:教师的形象包括其着装朴素、外貌修饰大方、言谈举止潇洒有风度,使学生易从整体上对教师产生好感或美感。

2、情感吸引力:教师要有高尚的情怀,要能关心、爱护学生,用情感去激励、愉悦学生。师生之间应关系融洽,对待学生应亲近、宽容,使学生愿意接近你、拥戴你。

3、学识吸引力:教师应有渊博的知识、较强的教学能力和多才多艺的素质。

4、品德吸引力:这是最重要、最持久的一种吸引力。教师的道德、品质、性格、作风对学生的影响程度最深,影响时间最长,有的甚至影响一生。

(五)练就美的领导

全体领导首先要牢牢树立以美立校的意识

学校的工作主要是由教育活动和管理活动两方面构成的。教育活动是育人的核心,管理活动是育人的保障体系。学校管理的关键是领导,构建“以美养德,以美育人”的育人方式,要求学校全面工作都体现出美育的特点。在实施课题实验过程中,我们要求全体行政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1、树立全面育人的教育思想。

夸美纽斯曾说:“学校是造就人的工场”。育人是学校的根本职能。以往人们在理解学校教育的功能时过多地强调社会功能(政治、经济、道德等),而忽视了人本功能(身体、心理、审美等)。长此以往,必将导致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下降,因此,促进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是学校管理的最根本的指导思想,也是学校工作的战略方针。

2、完善自身的审美修养。

马克思曾说:“人也要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按照美的规律来改造世界,实质是按照真、善、美的和谐统一来建造客观世界。全体领导完善自身审美修养,第一是确立科学决策的思想,第二是依靠教师,第三是服务师生。

(六)培育美的学生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要培养学生主动学习、自主学习,特别是培养学生按照美的规律来塑造自己,使自己成为审美的人、完整的人。

1、引导学生在课堂学习中欣赏美。课堂是教师传授文化知识、迁移审美情感的主场所,教师发掘出教材中的审美因素后,按一定的教学规律和教学方法传授给学生,引导学生用审美的意识学习接受,这个过程既是学生接受知识的过程,更是审美欣赏过程。正如我国美学家朱光潜先生所说:春风微雨,娇莺嫩柳,小溪曲涧,麦田荷塘之类的自然物和赵孟俯的字画,《花间集》、《红楼梦》、《春江花月夜》……都令人起秀美之感。对学生来说,各种形态,各个领域的美在课堂学习中都能得到体会。

2、引导学生在课余自学中体验美。科学认为,人的感官与动物的感官不同,动物的感官是纯粹生理性的,而人的感官则具有社会性。特别是视觉与听觉“人化”程度更强些。学生课余自学中有很强的美感体验,如读了鲁迅先生的《一件小事》会感受一种崇高;读了《红楼梦》中黛玉烧诗稿,宝玉哭灵等,会感受一种悲痛;读了《山中访友》会感受一种欢喜;看了奔腾的江河一泻千里的美等描写会感受到心情舒畅、胸怀宽广;看了月光幽静、杨柳依依的场景描写会感到温情脉脉,心旷神怡……

3、引导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创造美:劳动创造了人类,劳动创造了美。从一定的意义上讲,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实际上是一种社会劳动,因而也是一种美的创造活动。围绕这一要求,学校要开展各种实践活动,切实提高学生创造美的能力。

四、这项研究的预期成果与保障条件

1、编辑教师关于美的论文

2、编辑教师爱务工子女的故事集《东方育蕾》和务工子女成长的故事集《东方花开》

3、结题报告

我校是纯民办学校。董事长黄国宏先生钟情于教育,愿意在教育科研方面投入,大力支持教育科研,使教育科研成为促进教师教育教学水平和学校教学质量双重提高的引擎。

《美育与德育的教学策略研究》设计论证

《美育与德育的教学策略研究》设计论证新课改中,学科间的联系日益加强,而任何一个学科都与德育密不可分。美术教学也是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德育是美术教育的基础,美术教育则是进行德育的有效手段,是完成德育任务的一个重要选择。本文就教学实践中的美育与德育的并行双赢的作法做了详讲。 在美术教学中运用适合的综合性方法去培养学生优良的品德和习惯,学生会形成健康的审美个性,形成良好的道德风尚,达到学校德育的目的是我们教学的应有之义。美术教育在对学生道德品德形成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德育是美术教育的基础,美术教育则是进行德育的有效手段,是完成德育任务的一个重要选择。笔者多年来一直从事美术教学,一直关注美育与德育的并行双赢,现就初中美术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简单谈一谈本人的教学实践与体会。 一、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怀 德育教育是点滴渗透式的,它不能大水漫灌,只有春风化雨式的滋润心灵,只有如沐春风般的温情感化才能易于被学生们接受。美术课不同于思想政治课,它是把美育与德育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去浇灌学生的心田。所以更能起到润物无的作用。提到爱国主义,我们在和平时期不可能让学生去保家卫国,去拿起枪来参加战斗,但是在学生的心目中,一直要有对国家的爱,对祖国母亲的深深的爱。例如,在欣赏雕塑作品课上,教师在展示霍去病墓前的《马踏匈奴》的塑像时,可以补充讲解一下霍去病保家卫国的故事让学生们感受英雄的爱国情怀,让学生在理解英雄壮举中欣赏雄浑大气之美并进行爱国主义的熏陶;在欣赏油画作品《狼牙山五烈士》时,让学生们边欣赏画作,边听同学讲他们的故事,让学生了解抗战中的英雄,感受爱国主义;又如在介绍陶瓷艺术时,一边让学生欣赏图片中不同朝代的美丽的陶器、瓷器代表作,一边渗透这是劳动人民辛苦与智慧 的结晶,这也是我们伟大祖国的优秀文化遗产和群众智慧的结晶,使学生们感受到祖国文化的灿烂辉煌,于无声中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这种寓情于具体事物中的点滴渗透式德育效果很好。 二、加强集体主义教育

从美育角度谈学校的德育工作

从美育角度谈学校的德育工作 摘要:当前学校德育面临着诸多困难代写论文。从美育的本质和德育功能角度揭示美育工作的道德教育价值,既有助于为学校德育探寻到新的出路,也有利于继承中国优秀的文化,使美育在现代社会发挥其作用。并就如何关注学校美育,以充分发挥其德育功能提出一些建议。 关键词:美育;德育;生命教育;素质教育 一、重新审视美育的价值在当代具有非常现实的依据 1.现代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发展的失衡呼吁人文精神的崛起 当代科技革命在推动经济发展、创造日益丰富的物质财富的同时,容易使人们产生一个错觉,认为科学技术能解决一切。于是在物质主义与工具至上思想的影响下,有用性成为人们评价生活是否有价值的唯一尺度。在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背后,是人类智能的高度发展,这种发展本应该使人们在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两方面都得到应有的享受,然而,我们看到的却是高科技武器装备的战争所带来的灾难。其实,科学技术能解决的只是“是或不是”、“是什么”等等之类的问题,而不能解决“应该怎样”的问题,不能帮助人们进行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而“应该怎样”的问题是由人文科学来解决的。面对日益开放的社会和丰富多彩的物质生活,现代人缺少的更多是选择的能力,缺乏人文精神的熏陶。 2美育成为素质教育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 从教育发展的趋势来看,我国的基础教育正面临由应试教育到素质教育的转轨,目的是培养既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又能有效促进社会发展的全面发展的人才。传统教育在科学技术与大工业生产的冲击下,本身也被工业化了。工业化的教育按照工业化的流程把人造就成统一的规格,这种教育割裂了人的整体性,忽视了人的心理、情感、意志、行为之间的联系,阻碍了人的潜能的发挥和全面素质的提升。 素质教育不是一般的知识教育、技能教育,而是一种全面的心理、情感、意志的开发性的教育,是一种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审美观的教育。美育通过审美活动和教育让人们感受到什么是美的、善的,美育是一种和谐,包括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人的心理过程各方面的和谐教育,这一点与素质教育的内涵和宗旨是一致的。

美育和德育的关系浅谈

美育和德育的关系浅谈 【摘要】美育的核心是审美教育,德育的主体是道德教育。德育的实施以美育的方式加以辅助会更加有效,同时德育也是美育的灵魂。二者的关系是相辅相成、辩证统一的。 【关键词】美育德育审美观念 在学校的教育中,要始终贯彻五育并举、德育为首的方针,在各门学科中如何渗透德育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 作为五育之一,美育在近年来被重新确立了它应有的地位,成为培养全面合格人才,辅助道德教育的重要途径。 道德是社会意识形态之一,是一个时代人们的在共同生活中,在言行方面必须遵循的准则和规范,它依靠社会舆论,传统习惯和人们的信念来维持,并通过社会的或一定阶级的舆论对和会生活起的约束作用。美育是对有关自然的、艺术的和社会的美的内容进行激发,引导和提高受教育者审美能力的教育过程,它的任务是培养和提高人们对现实世界以及文化艺术作品的美的鉴别欣赏和创造能力,陶冶入们的情操,提高人们的生活情趣,在思想感情方面健康发展。 德育主要借抽象思维的形式来进行,直接诉诸人们的理智,把道德的本原的内容,经过条分缕析,形成一个理论体系。按照逻辑的顺序直接让人们接受某种道德信念。掌握各种判定是非,善恶的标准;美育则主要借形象思维的形式来进行,用一个个完整的美的形象,首先打动人们的情感,然后通过欣赏者自己的思考,由感情上升到理智,从而获得各种情感的体验和道德教育,道德观念可以离开具体事物抽象出来,而美尽管也要有“善”的道德内容,却离不开事物的具体形象。 美育和德育都具有民族性,历史性和阶级性,不同的民族,由于风俗习惯,民族心理和民族文化的差异,造成了审美观,道德观的不同;不同阶级由于政治地位、经济地位以及文化素质的不同,使他们各自的道德观、审美观也不相同;而不同的历史时期,由于经济文化的发达程度迥异,政治、宗教甚至法律手段有别,又使审美观、道德观出现了不同的发展和变化。 当然,不同的阶级、不同的民族和不同的历史时期,也分别都有相同的道德及审美观念。 任何时代,任何阶级都无不把德育放在头等重要的地位,通过各种手段,来达到道德教育的目的。 故宫高深宏大的布局,巍峨辉煌的建筑,寺庙端庄肃穆的佛像,狰狞可怖的金刚,这些艺术性的东西,从形式上就给人以至大中正,威严难犯的心理感受。

关于“以美养德,以美育人”中小学德育方式的研究

关于“以美养德,以美育人”中小学德育方式的研究 禅城区东方村尾学校校长王树贵 改革开放以来,虽然我们在中小学强调思想道德教育,但德育的实效性并不高,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我们认为传统的德育方式忽视德育与美育的内在联系,德育过程缺乏美育的参与,是德育低效的主要原因之一。马克思说“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美育是人的全面发展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有不容忽视、不可替代的独特作用。我以为,德是美的内核,美是德的表象,道德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完全可以经过审美化改造,使之成为“一幅美丽的画”、“一首动听的歌”,即是说德育能够变成一个具有审美情趣的东西,如果常规德育实现审美化,那么德育的效果将是一道美丽的风景。 我校试图通过多年的努力和实践,探索“以美养德,以美育人”的中小学德育方式,求索德育过程美育化的途径,以切实提高德育的实效性,培养学生从小知美、懂美、爱美,做美的人,做有道德的人。 一、为什么进行这项研究? (一)大批德才兼备、综合素质高人才培养的需要。 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政治、文化转型的关键时期。至2020年,我国将全面实现小康社会,至2050年,将挺进中等发达的国家。从现在算起未来50年,我国需要大批适应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人才,教育肩负的历史责任光荣而艰巨。究竟怎样培养德才兼备、综合素质高的人才?借鉴无数仁人志士的理论和实践,我们认为“以美养德,以美育人”的中小学育人方式,应该是不错的选择。 (二)进城打工人子女也需要“美”:感受美、欣赏美、创造美,接受美好东西的滋润。我校地处佛山市禅城区的城乡结合部工业开发区,经济、文化、教育发展相对城区比较落后,进城务工人员子女较多,审美教育欠缺,学生仪容仪表、行为习惯、精神风貌等方面不“美”的地方较多。我们提出“以美养德,以美育人”,旨在利用一切美的因素来引导学生感受美、欣赏美、创造美,在一系列的美育学习和实际活动中培养美的人。 (三)今天研究和实施美育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宏观: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补救我国现代化进程中人文精神缺失的严重问题。因为社会现实是:诚信缺失、浮躁功利、环境污染、精神疾患、艺术低俗、文化枯萎,等等。 微观:把自己的学校搞好,把自己的小环境搞好,为美的社会建设尽一点点绵薄之力。 为了说明今天研究和实施美育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有必要提一下鲍姆嘉通和席勒这两个人。 鲍姆嘉通(1714-1762)德国人,20岁就发表博士论文《诗的哲学默想录》,也称作《关于诗的哲学沉思》,最早创立美学教育的理论家。他警告人们忽视或弱化审美教养的可怕后果:导致人的贪婪、伪善、狂暴、放荡,最后会败坏一切美的东西。 席勒(1759-1805),德国人,资产阶级启蒙运动时期伟大的文学家和美学家,其美育代表作是《美育书简》。席勒从美育的独特视角开了对资本主义现代性进行审美批判的先河,在当代仍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他尖锐地批判了所谓现代性所导致的人性分裂和艺术低俗的弊端。他说:“在现时代,欲求占了统治地位,把堕落了的人性置于它的专治之下。利益成了时代的伟大偶像,一切力量都要服侍它,一切天才都要拜倒在它的脚下”。席勒的这种批判是非常深刻和具有普适性的,即便在今天仍不失其价值。 二、关于这项研究的现状、依据、概念的界定和意义、特点 (一)现状趋势 古今中外教育家对教育美学研究的共同特点是,都把教育视为一种艺术,而且大多是教师的言语艺术。 目前教育界对教育美学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出现了一些比较系统的理论方面的专著。如青年学者叶学良在1989年撰写了一部我国先期的教育美学专著——《教育美学》;江西师范大学的何齐宗在其专著《教育美学》中对教学美学的中心问题——“教育美”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探讨;还有《教育美学导论》(钟以俊、焦凤君、1991)、《教育美学》(崔光审、林逢祺、2000)等和一些分学科的美学专著,如《课堂美学初探》(周继尧、1989)等等。但是来自鲜活实践的行为研究比较欠缺。本课题试图紧密结合民办中小学的特点,侧重“以美养德,以美育人”的行为实践研究。 (二)理论依据

谈谈艺术课程中的美育与德育教育

谈谈艺术课程中的美育与德育教育 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人们对美术教育和品德教育的要求越来越高。每位受教育者都希望达到德艺双馨的境界。所谓德,即优秀品德、做好人;所谓艺,即艺术素质高、术业专攻好。 然而,一直以来,在美术教育领域里,一味向专业技艺水准看齐,欠缺或忽略品德教育的倾向十分流行,甚至可以说在多处漫延。课堂内外,时时可见美术教师或耐心或深入的大讲特讲素描、色彩的具体表现方法和注意事项以及如何在面对考试时取得高分。这种现象的本身当然无可厚非。但是,在这种教育环境下培养出来的学生,在品行方面出问题的却大有人在。这部分学生只知道追求专业技术的进步,而自身的思想与行为却缺少了正确的方向,有的甚至走向了不良误区。针对这种状况,在艺术教学中,潜移默化的将德育教育内容即优秀品德意识融入课堂内外,就显得尤为重要。 第一个融入德育内容是学生练习最多的石膏人像写生课。当课堂上摆好基础素描石膏头像的时候,教师并不是只单纯的强调形体结构、光感、量感、三度空间的表现等内容,而是先将石膏人物的故事来历介绍给学生。通过这种方式学生往往会对石膏人物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且从内心上真正认识将要描绘的人物个性、特征,而不是对它一无所知。这时学生所画的作品大都有明显的进步,因为他们找到了石膏像的内在灵魂。 通过画石膏头像写生时可以嫁接德育,在户外写生风景时也是如此。积极有益的审美观念,激发人积极向上的阳光心态,通过自然界的壮美秀丽融入心魄,引导对祖国、对集体和美好生活热爱的情操,使之悄然渗入学生的心灵。通过美好风光的赞叹引导学生以仁者的心态画山,写出它的雄浑伟岸,高耸大气,学习山的内涵;以智者的视角画出水的灵动,清纯,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下而能浩瀚澎湃。学生们在画风景时,胸臆间充满了豪迈之气,情感饱满而健康,所以能画

“以美养德,以美育人”中小学德育方式研究结题报告

《“以美养德,以美育人”中小学德育方式的研究》 结题报告 佛山市禅城区东方村尾学校 (2015年11月 30 日) 摘要 德育的实效性不高,德育过程缺乏美育的参与,是德育低效的主要原因之一。德是美的内核,美是德的表象。如何“创新德育工作观念、内容和方法”,构建改革开放大背景下的生活化、常态化德育体系,使中小学生喜欢德育,是我校梦寐以求的理想境界。 我校近几年开展“以美养德,以美育人”的中小学德育方式研究,就是试图通过构建美的课堂、开展美的活动、营造美的环境、塑造美的教师、练就美的领导、培育美的学生六个方面,丰富德育的内容,创新德育的形式,探索德育过程美育化的途径和方法,建构美在其中的生活化、常态化的德育体系,取得了初步的成果,主要体现在全校师生“美的意识”初步树立,校园“美的文化”有所积淀,师生的精神风貌阳光向上。 实践证明,即使在一所民办学校中也是可以塑造“美的机体和精神”的,只要举办者和管理团队、教师队伍有着正确的教育理念,务实勤勉的教育精神,和美好的教育理想。 一、为什么进行这项研究? (一)大批德才兼备、综合素质高人才培养的需要。 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政治、文化转型的关键时期。至2020年,我国将全面实现小康社会,至2050年,将挺进中等发达的国家。从现在算起未来50年,我国需要大批适应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人才,教育肩负的历史责任光荣而艰巨。究竟怎样培养德才兼备、综合素质高的人才?借鉴无数仁人志士的理论和实践,我们认为“以美养德,以美育人”的中小学德育方式,应该是不错的选择。 (二)进城务工人子女也需要“美”:感受美、欣赏美、创造美,接受美好东西的滋润。 我校地处佛山市禅城区的城乡结合部工业开发区,经济、文化、教育发展相对城区比较落后,进城务工人员子女较多,由于社会、

美德:美育,德育

美德:美育,德育 所谓美育,又称美感教育。即通过培养人们认识美、体验美、感受美、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从而使我们具有美的理想、美的情操、美的品格和美的素养。狭义的美育,极端的定义是认为美育专指“艺术教育”;其一般的定义是认为美育指“美感教育”“审美教育”“审美观和美学素养教育”等。广义的美育,有人认为:“真正的美育是将美学原则渗透于各科教学后形成的教育。” 所谓德育,是指培养正确的思想政治观点和高尚的道德品质,使人们能从理智上对客观社会现象进行评价的一种教育。 德育和美育的区别主要在:前者是一种规范教育,注重培养个性对社会的服从;后者是一种解放教育,注重发展个性。前者主要通过说教、灌输实施,后者主要通过诱发、引导实施。但二者的根本目的是一致的。王国维说:“美学上最终目的,与伦理学上最终之目的合。”把美系和伦理学用之于教育实践的德育与

美育,都是为了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创造美好的世界。因此美育与德育有密切的关系。德育给美育以丰富充实的内容,保证美育的正确方向。美育为德育提供有感染力、吸引力的手段,通过美并利用美进行教育,提高德育的效果。 德育与美育只能结合,不能分离,也不能互相代替。这是因为: (1)美育的强烈的感染性是一般的理论教育所不具备的一种优势。因为美育主要是靠美的形象打动人。把思想品德教育寓于美育之中,以美引善,使人在美的享受中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这种教育不带有一般理论教育的强制性,能使人在不知不觉中受到熏陶和感染,容易收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2)美育本身包含着荣辱感、羞耻心等德育因素,但并不等于德育。审美作为一种高级的情感,本身虽包含着必不可少的伦理道德的因素、善的因素,特别是对社会美的评判,往往同善恶的道德感紧密相联,但毕竟是以德育为其思想理论基础。

新美育的定义

美育又可称为审美教育或美感教育。美育是运用审美形象的感染作用塑造人的知、情、意等符号实践能力的教育形式,美育的目的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美育,又可以称为审美教育或美感教育,可以从具体过程、实施效用和育人目的三方面来看。从具体过程来看,美育是一种以情动人的美的教育。它利用审美形象的情感力量去感染个体以达到教育目的。从实施效用看,美育是一种作用于知情意的能力教育。美育对人的塑造不仅作用于情感,而且导致知情意等能力的全面提高,它同时辩证地融汇了认识、意志和情感三方面。以美启真,以美入善,以美化情。从美育的育人目的来看,它包含一种对人的全面塑造。通过对人类符号实践能力的培养,以审美的方式达成人的自我完善。 美育的含义在于,美育是运用审美形象的感染作用塑造人的知情意等符号实践能力的教育形式,其目的在于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综上所述,美育是运用审美形象的感染作用塑造人的知情意等各种符号实践能力的教育形式,其目的在于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美育的功能是指美育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它表现在个体塑造、社会整合和文化建构三个方面。 孔子的人格理想是尽善尽美的“君子”,这是外在的优雅形象与内在的仁爱之心的完美统一,需要进行审美塑造,即所谓“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质”的核心是“仁”,而“文”即艺术(诗、乐、文等)在人性和人格完善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孔子从“仁心君子”的人格理想出发,建构起他他的美育观:首先,强调以理节情,主张应让情感的宣泄接受理性或礼义的引导,“发乎情,止乎礼义”,“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塑造合乎礼教的仁人君子。其次,注重情感教育,认为“仁”需要个体从内心感受上进行体认,外在的道德法则只有内化为个体自觉的情感要求,才能成为人格修养的组成部分,“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第三,特别突出诗歌的感发作用。孔子认为诗可以兴、观、群、怨,即诗歌可以兴发感情,

论美育与德育、智育、体育的关系

论美育与德育、智育、体育的关系 美育通常亦称审美教育或美感教育,然而它绝不仅仅限于“审美”(即认识美)或“美感”(即 感受美)。人们习惯的称谓,把美育叫做“审美教育”或“美感教育”的话,就一定要明确美育 作为人类全面教育的一部分,作为人类实现自我发展需要的重要途径所包括的全部丰富内容。美育在全面发展人的性格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它可以使人完善品格,荡涤心胸,开拓思路,增长才干等。即培养和提高人们对美的感受力、鉴赏力和创造力。 人的性格和智能不是单一的而是多向的,人的发展也应该是多方面的。马克思在《经济学手稿》中说:“人不是在某一种规定性上再生产自己,而是生产出他的全面性;不是力求停留在某种已经变成的东西上,而是处在变异的绝对的运动之中”不断地完善自己,从而“生产出他 的全面性”。所以,美育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的一个不可缺少环节,它与德育,智育、体育是互相联系,互相储存、互相促进、相辅相成的。我们知道,德育主要是对人们进行政治思 想和道德品质方面的教育,解决人们世界观和人生观的问题,体现着“善”的要求。智育主要 是传授知识和技能的教育,其目的在于提高人们认识和把握客观世界规律性的能力,解决一 个“真”的问题。体育则在于通过运动和锻炼提高人们的身体素质,增进人们健康水平,使健 全的精神富于健康的身体。与之相比,美育则是从人与现实的审美关系的角度,通过审美实 践陶冶性情,美化心灵,丰富人的精神生活,启发人的自觉性,提高对于美的感受,鉴赏和 创造的能力。德、智、体、美四育相关联,相辅相成,同时又是互相不能代替的。 一个全面发展的新人,首先应该具有高度的思想觉悟和高尚的道德情操。道德教育,主要是 使人对善恶的原则界限加深理解,它偏重于说理,并要求人们用一系列的道德规范要求自己 约束自己。美育主要是靠美的形象打动人,把思想品德教育富于美育之中,心美引善,使人 在效仿榜样的潜移默化之中实现道德教育,使人乐善好为,美育在道德教育中具有十分重要 的意义。常言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善是指客观事物符合社会需要 的功利性,包括对于人们的行为是否符合规范的社会评价,是人们的意志把握的对象。美则 是表现一定生活内容的感性形象,是情感愉悦的对象。美和善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美并不就 是善,但它离不开善,善是美的灵魂,美的事物从本质上讲应该是善的。正因为美之中包含 着善,所以历来重视美育的人也都重视其德育的效果,实施美育就是使人在对于美的追求中,明确善恶,振奋精神,使人热爱祖国,热爱生活,热爱劳动,“归心”向善,从而乐于接受道 德教育。 启示人们认识和掌握事物规律性的智育,是教育活动的基本环节。一个全面发展的人,必须 具有丰富的科学知识和一定的劳动技能,美育对于智育的实施,也有着不可忽略的独特作。 通过美育,能够心美导真,人们通过对于自然,社会美,艺术美的欣赏,可以在愉悦精神的 同时,了解历史,自然,社会,获得各种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知识。同时,审美需要和审 美修养可以推动人的科学研究,这是为科学发展史上的许多整合所证明了的。世界著名科学家,相对论的发现者——爱因斯坦,他的研究方法称为在本质上是“美善的,直觉的”,深信 大自然定是合乎规律的,而事物的美和大自然的和谐是相一致的;因而能更深刻地反映事物 的真。以美导真,吸引着科学家探索真理的奥秘,能够大大开拓人们的视野,充分调动人们 学习,钻研的积极性。就在日常学校教育中,运用以美导真的原理,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 更便于认识和掌握事物的内存规律,例如:对称、均衡,文艺作品的、美术写生、参观、浏 览等等,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思考力和想象力,引导学生辨视事物的异同,发现特征,掌握 变化,提高对新生事物的热情和敏感等。从而引导学生掌握客观事物的规律,提高驾驭客观 变化的能力。 美育与体育的关系也是十分密切的。通过体育训练,可能使人身体健康具备良好的速度,耐力、力量和技巧,具有发达的肌肉和匀称健美的身体,通过美育活动,提高人的鉴赏美的能力,会促进人们对于健美的自觉认识,不断提高身体的健康素质。一个全面发展的新人,要 求身心健康,精神充实,才会在体格、行为以至心灵各个方面都是健美的。健和美体现着人

谈谈美育中德育渗透

谈谈美育中德育渗透 ——如何利用美育培养学生正直、健全的人格。 【摘要】:具有高尚美术素养的人不是天生造就的,只有通过艺术领域的浇灌、陶冶,才能培养成有美德的人,通过欣赏和创造美的事物和作品,方能踏出美的人生轨迹。我们今天的美术教育和其它学科一样,同样担负着教育学生如何生活、学习、做人,使其健康快乐的成长,并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创造性,加强学生的对美好事物的审视能力,培养学生正直、健全的人格。 关键词:德育;美育;审美;渗透。 德育是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以德育为核心,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是我国当今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方向,把道德教育渗透到各学科教学中理应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共同关注的课题。 所谓“学高为师、德高为范”,体现了我们教师既要将良好的知识技能传授学生,又要以良好的师德去关注孩子的成长,我们应适应时代变迁的步伐,掌握新的教学理念,树立“以美育人,以美启智”的教学新目标。 美术科是学生素质全面发展的重要一课,作为美术教师不仅仅要搞好美术知识的传授工作,同时更应做到将德育工作科学合理地添加到育人工作之中。德育工作涉及面广,本人作为专职美术教师,又是一位学校德育工作者,我就从美术教学的角度谈几点做法。 一、在教室的课堂教育 教室是一个教师的基本和主要教育场所,也是学生和老师主要和长期的交流学习之地,所有的教育都从教室开始,因此,作为教师,首先应把握在教室中对学生的学科培养,才能进一步把教学环境扩散到学到再到社会,然后才能更好地把德育教学孕育期中,慢慢扩散到学生生活中。 学生的学习首先应以具备良好的学习习惯为前提,任何一门学科,也含美术学科在内,教师要想满腔热情地投入到每堂课的教学之中,都离不

浅论美育与德育

浅论美育与德育、智育的关系 摘要:美育是培养学生美的修养,发展审美能力,使青少年身心更加完美。德育的目的在于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纪律的人才,使受教育者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确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正确方向。智育是培养学生掌握必要的科学文化知识,发展智力,具有从事现代化建设的业务本领。所以,德、智、美教育是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所不可缺少的几个方面.长期以来,一些学校普遍忽视德育,更不重视智育和美育。认为美育是“空任务”, 德育是“软任务” ,智育是“硬任务” ,这对教育事业的发展极为不利。为了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实现培养高素质人才的目标,本文从教育工作角度谈谈美育、德育、智育之间的关系。 一、揭开美育的面纱 美育在全面发展人的性格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它可以使人们完善品格,荡涤心胸,丰富感情,开拓思路,增长才干等。美育即培养和提高人们对美的感受力、鉴赏力和创造力。 培养学生对美的感受力。审美不是自然现象,而是社会现象,人们对美的感受能力也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获得的,正如马克思所说:“如果低到艺术的享受,那你就必须是一个有艺术修养的人。”同样人们如果要欣赏瑰丽的大自然的美,欣赏、追求社会生活的美,探求人们心灵美的奥秘,就需要有相应的感受能力。美育的首要任务,就是引导学生在审美实践中培养和提高对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的兴趣和爱好,培养和提高对美的事物的感受力。 美存在于自然、社会、艺术和科学等客观事物和客观的活动过程之中。浩瀚的大海,高峻的山脉,无垠的草原,一泻千里的江水,都蕴含着美意,这是大自然的美;刘胡兰的慷慨就义,“八一”南昌起义的壮烈,抗洪抢险中人民子弟兵的非凡表现,李四光的地质之光,这些都是社会美;贝多芬的交响曲,达·芬奇的绘画,更是被世界公认的艺术之至美;我们学生的生活中同样无处不在存在美:“您好”、“谢谢”、“再见”、“请”等的语言美;站如松,坐如钟,行如风,待人接物彬彬有礼的行为美,;诚实热情、乐于助人的心灵美,都是需要我们引导学生去感受,去体验,去实践。要让学生掌握有关线条、形体、色彩、表现方法的知识、技巧,必须训练他们的视觉器官,提高其视觉感受力;引导学生接触英模人物的事迹,领略名山大川的奇异风光,参观科技成果的展览……都能使学生深刻感受到人类生产劳动的伟大美。 二、德育蕴美育 一个全面发展的新人,首先应该具有高度的思想觉悟和高尚的道德情操。道德教育,主要是使人对善恶的原则界限加深理解,它偏重于说理,并要求人们用一系列的道德规范要求自己约束自己。美育主要是靠美的形象打动人,把思想品德教育富于美育之中,心美引善,使人在效仿榜样的潜移默化之中实现道德教育,使人乐善好为,美育在道德教育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所以历来重视美育的人也都重视其德育的效果,实施美育就是使人在对于美的追求中,明确善恶,振奋精神,使人热爱祖国,热爱生活,热爱劳动,“归心”向善,从而乐于接受道德教育。 三、智育之花常开 启示人们认识和掌握事物规律性的智育,是教育活动的基本环节。一个全面发展的人,必须具有丰富的科学知识和一定的劳动技能,美育对于智育的实施,也有着不可忽略的独特作。通过美育,能够心美导真,人们通过对于自然,社会

高校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的内涵及其相互关系

高校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的内涵及其相互关系 高等教育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活动,高等教育目的由一些既相互联系又相对独立的成分构成,即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它们都具有双重性,既是高等教育目的的内容,又是实现高等教育目的的途径。为什么我们提四育而不提五育呢?主要是基于以下考虑:一是美育在人的全面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为人们所重视,它不仅是人来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重要手段,也是实现人来自身美化、完善人格塑造的重要途径。二是劳动教育在高等教育中并无特定的内涵,作为独立形态的教育它完全可以智育所包含:作为渗透形态的教育它又为德育的内容所涵盖。 一、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的内涵 (一)德育是向学生传授一定社会的思想政治观点和道德规范,以形成他们的思想品德,发展他们的道德判断力和自我修养能力的活动,属于形成个性的教育范畴。德育内涵受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制约和影响,它包括思想教育、政治教育和品德教育三个方面。(二)智育是向学生传授系统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他们的智力的活动。它不是单纯的知识教育,是知识教育和智能教育的总称。智育是实施德育、体育、美育的必要前提,是高等教育目的的核心。 (三)体育是旨在强化体能的非生产性人体活动。学校体育是有计划、有组织地授予学生身体锻炼和运动的知识技能,强化学生体能,提高学生运动能力,并形成良好品德的教育。体育室高等教育

目的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途径。 (四)美育在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点,提高学生感受美、鉴赏美的能力和激发学生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方面起着主渠道的作用。美育既是高等教育目的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一种富有说服力、感染力和吸引力的教育手段。它是从塑造人的美的心灵着手,使个体成为一种主体,因此,美育所着眼的是整个完整的人,是人的身心的全面发展,而不是人的某一方面的发展。 二、德育、智育、体育、美育之间的关系 把高等教育目的划分为四育,既明确了培养规格要求(指德、智、体、美),又明确了途径(指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对拓宽教育视野和实际操作都有积极意义。高等教育目的的丰富性决定了高等教育目的实现途径的多样化。值得注意的是,不能把各育的划分作为教师实际工作职能分工的基础,而应当树立全方位教育的观念。即各育之间是相互依存的,德育是智育的方向,智育又是德育的基础,美育是动力,三者都离不开作为生理基础的体育。在德智体美中都包含有知识的因素,所以,四者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促进。 如果从内在逻辑角度出发来考察德、智、体、美四育,其顺序应该是体育、智育、德育、美育。体育为个体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物质(生理)基础;智育主要发展认知结构,而认知结构又是个体心理基础,是情感和意志发展的前提;德育注重发展的认知结构,但道德的形成不仅依赖于对道德知识的掌握,而且依赖道德行为习惯的

第二章 第六节 小学德育与美育

第二章学生指导 第六节小学德育与美育 一小学德育 (一)德育的概念 广义的德育包括社会德育、社区德育、学校德育和家庭德育等方面。 狭义的德育则专指学校德育,即教育者有目的的培养受教育者品德的活动。 (二)小学德育的主要内容 我国学校德育内容主要有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 政治教育,主要是按照特定国家的政治观和社会对公民的一般要求对公民进行系统的政治理论教育和法制教育,以及社会行为规范教育。 思想教育事有关人生观、世界观,以及相应思想观念方面的教育。 道德教育,主要注重受教育者的良好个性培养及社会公德的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有三方面的内容,即学习辅导、生活辅导和择业辅导。 爱国主义教育,是德育的永恒主题。 (三)德育过程 1德育过程的概念与本质 德育过程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的道德规范和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形成的规律,对受教育者有目的、有计划的施加影响,以形成教育者所期望的思想品德的过程,是促进受教育者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发展的过程,是个体社会化与社会规范个体化的统一过程。因此德育过程的本质就是造就道德主体和再生产道德主体的过程。 2德育过程与品德形成过程的关系 (1)德育过程与思想品德形成过程是教育与发展的关系。 (2)德育过程是一种教育过程,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双方统一活动的过程,是培养和发展受教育者品德的过程;品德形成过程是受教育者思想道德结构不断建构完善的过程,品德形成过程属于人的发展过程,影响这一过程有生理的、社会的、主观的和实践等因素。 3德育过程的构成要素 德育过程,通常由教育者、受教育者、德育内容和德育方法四个相互制约的要素构成。 4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 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是教育者提出的德育要求与受教育者已有品德水平之间的矛盾。(四)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 1德育过程是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与提高过程。 (1)学生的思想品德由知、情、意、行四个心理因素构成。 知即品德认识品德认识是学生品德形成的基础 情即品德情感是学生产生品德行为的内部动力,是实现转化的催化剂 意即听德意志是调节学生品德行为的精神力量 行即品德行为示衡量品德水平的重要标志 (2)德育过程的一般顺序:提高道德认识、陶冶道德情感、锻炼品德意志和培养品德行为习惯。2德育过程是一个促进学生思想内部矛盾斗争的发展过程 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是学生品德赖以形成的内部因素,也是衡量学生品德发展的程度的一个主要标志。 3德育过程是组织学生的活动和交往,统一多方面教育影响的过程。 (1)活动和交往是品德形成的基础 (2)学生在活动中必定受到多方面的影响,其中既有校内的正式影响,又有校外的非正式影响,具有积极正面的影响,也有消极负面的影响。

谈学校美育与德育

浅谈学校美育与德育 元谋县物茂中学杨文辉 【摘要】美育是一种以美的感动想结合的教育活动。具体地说是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和感受美、鉴赏美、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它能塑造人的心灵,陶冶人的品性。离开美育的学校教育是苍白无力的,它是学校德育、智育、体育的基础。学生爱美的本性和德育的主要目标是一致的,与美育的目标也是一致的,道德的最高境界也就是审美的最高境界。我们在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时,只有把美育与德育有机结合起来,才可能达到育人的最佳效果。 【关键词】学校美育德育 一、美育思想的发展 美育也称审美教育,是指自觉和非自觉的一切审美活动本身所具有的感染人、影响人、陶冶人的教育功能,以及社会、学校或家庭有意识地利用审美的特点对人进行塑造的种种教育活动。具体地说是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和感受美、鉴赏美、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美育”一词最早是在18世纪由德国美学家席勒在其《美育书简》中提出和使用的,他指出:“有促进健康的教育,有促进认识的教育,有促进道德的教育,有促进鉴赏力和美的教育。”这最后一种教育就是要培养作为未来理想社会新基础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人、审美的人。并通过人们对美的形象的观照、培养对美的情感,纯洁人的心,以达到人的全面自由、和谐的发展。其实作为美育的教育思想和实施,早就存在于古代诸多教育家的思想和实践活动之中。而在我国的历史尤长。早在二千多年前,我国的大教育家孔子就特别重视诗教与乐教在人格培养中的意义,认为“乐”可以陶冶人的性情。?他在《论语·泰伯》中说人的品性“兴于诗,主于礼,成于乐。”之后,孟子说:“仁言不如仁声之入人深也,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

也。”荀子也强调主张美的教育,他说:“夫声乐之入人也深,其化人也速。”“乐者,圣人之所乐也,而可以善民心,其感人深,其移风易俗,故先王导之以礼乐而民和睦。”近代史上,著名教育家王国维、蔡元培都曾大力提倡美育。王国维指出:“要之美育者,一面使人之感情发达,以臻完美之域;一面又为德育与智育之段。此又教育者所不可不留意也。”蔡元培也指出:“美育者,应用美学之理论于教育,以陶养感情为目的者也。”他还提出了学校要“体、智、德、美”四育并行的教育宗旨。著名美学家朱光潜认为,要矫正时弊,最紧要的莫过于先救治人心,而救治人心最根本的途径就是提倡美。认为情感比理智重要,要洗刷人心,并非几句道德家言所可了事。而应从‘怡情养性’做起。对近现代的学校教育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新中国的教育继承了我国历代重视美育的优良传统。但是,文革期间,由于极左思潮的影响,真善美与假丑恶往往鱼目混珠,美育尤其是学校美育实际上是名存实亡。粉碎“四人帮”后,美育又提到了与德、智、体、劳同等的位置。近几年来,应试教育这根无形的指挥棒把千军万马引向升学的独木桥,于是,美育在许多的学校已形同虚设,甚至被忘得一干二净,原因是考试一般不涉及美育的内容。不仅如此,由于多年来人们对美育的疏远,多数人把学校美育简单地理解为在课表上开设一两节音乐课和美术课,而且这些课也一般不上,这样就使得美育在许多学校里是不仅实亡,而且名也不存。 学校美育虽然不是一种知识教育,但是却是一种能力教育,是学校德育、智育、体育的基础。它在培养学生对美的认识感受能力,表现和创造能力和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这一点,古今中外的许多教育家、思想家、美学家的言行都充分证明了。而近几年来,许多有识之士对重知识而轻能力的教育观的否定也对我们该如何对待美育以极大的启示,特别是如今坚定地把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更证明了学校美育不仅仅只是一两节美术课、音乐课,也不是个别学科的简单渗透所能替代的,而应该作为一门与德、

德育与智育、体育、美育有机融合

关于运用各门课程德育资源 促进德育、智育、体育、美育有机融合的方案 为了进一步实施素质教育,推进课程改革,加强未成年人道德建设,培养全面发展的幼儿园教师,我校就如何运用各门课程资源,促进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的有机融合特提出如下要求: 一、严格执行课程计划 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简称“三级”课程,是国家贯彻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依据,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保证。我们要严格执行《中等幼儿师范教育课程计划》,开齐开足所有规定课程,包括语文、数学、英语、科学等文化课程,音乐、体育、美术等技能课程,教学教法、教育学、心理学等专业课程,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和劳动技术教育等活动课程。同时积极开发校本课程——学科大讲堂和经典诵读。课表一经制定,没有特殊情况不能变更,不得随意换课或者改上其他课程,确保每一门课、每一节课都能按照课程计划落实。 二、突出德育为先地位 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在课程计划中,一年级每周开3节品德与生活课,二年级每周开2节品德与社会课,要求教师充分运用教材,开发课程资源,精心备课和撰写教案,认真上课,充分开展体验性活动,让学生受到道德情操的熏陶,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三年级每周开出一节班队活动课,作为少先队活动的阵地,开展主题教育活动;每年级每周各开出1节劳动与技术教育和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引导学生在综合实践中热爱劳动、关心他人、热心社会,培养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 三、加强学科德育渗透 学科德育以知识为载体,体现了知识与道德、教学与教育、教书与育人的统一。道德教育、孝道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是小学阶段德育的核心,德育因素或蕴含于教材中,或体现在教师的教学方法或教学过程,或体现在教学过程中老师本身。因此,实施学科德育渗透有三条途径:一是具体内容的直接渗透;二是思想方法和观点的渗透;三

剖析美育和德育关联

剖析美育和德育关联 一、美育思辨“美育”一词最早是由德国美学家席勒在其《美育书简》中提出和使用的。他认为美育是通过人们对美的形象的观照,培养对美的情感,纯洁人的心灵,以达到人的全面自由、和谐的发展。美育在中国是一个古老而年轻的话题,近代可追溯到王国维、蔡元培著作中的阐述。在理论界和教育实践中,很长时间相当普遍地存在着一种视美育为智育、德育等教育形态的辅助手段或途径的观点。多数人简单地理解为在课表上开设一两节音乐课和美术课就是美育。近几年来,应试教育这根无形的指挥棒又把千军万马引向升学的独木桥,于是,美育在许多的学校已形同虚设,甚至被忘得一干二净,原因是考试一般不涉及美育的内容。因此,重新审视美育,界定其内涵,恰当地认识其特质和功能,确立现代美育观念,并以此为基础指导美育实践是相当必要的。首先,美育具有情感净化功能。美育从本质上讲是一种情感教育。通过美育实践,不但可以丰富人们的情感,同时,还可以帮助人们培养和发展积极、健康的情感,抑制和克服消极、邪恶的情感,使人的思想纯洁化、高尚化,从而进一步完善人格。具体地说,它是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和感受美、鉴赏美、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它要求受教育者通过对艺术美、自然美和社会美的充分感受,懂得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恶、丑,激

发他们的美感,陶冶他们的情操,提高他们的生活情趣,使他们变得高尚、积极,在思想上全面地健康地成长。早在二千多年前,我国的大教育家孔子认为“乐(yue)”可以陶冶人的性情。他在《论语·泰伯》中说人的品性“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荀子也同样强调美的教育,他在《荀子·乐论》中说:“乐(yue)者,圣人之所乐(le)也,而可以善民心,其感人深,其移风易俗,故先王导之以礼乐(yue)而民和睦。”近代史上,著名教育家王国维、蔡元培都曾大力提倡美育。王国维在《论教育之宗旨》中指出:“美育者,一面使人之感情发达,以达完美之域;一面又为德育与智育之段。此又教育者所不可不留意也。”蔡元培也指出:“美育者,应用美学之理论于教育,以陶养感情为目的者也。”[1]他还提出了学校要“体、智、德、美”四育并行的教育宗旨,对近现代的学校教育有很大的影响。其次,美育是一种能力教育。学校美育虽然不是一种知识教育,但是它在培养学生对美的认识感受能力、表现和创造能力,以及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这一点,古今中外的许多教育家、思想家、美学家的言行都充分证明了。古罗马的贺拉斯提出著名的“寓教于乐”的原则,实际就是美育与道德教育统一的思想。蔡元培在1912年担任民国政府第一任教育总长时,就把美育规定为教育的重要内容。1917年,担任北大校长期间,他又响亮地提出了“以美育代替宗教”的主张,在当时 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而近几年来,许多有识之士对重知识而轻

美育于德育的关系[1]

学校的德育工作是众多学科的交叉结合体,它与德育学、管理学、社会学、心理学、教育学、历史学、文学、法学等学科密切地联系在一起。而美育则是架设在德育工作与众多学科间的一道桥梁,在德育工作中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目前高校的德育往往只注重采取单向的灌输和施教,较少考虑学生的现实道德需要以及德育内容本身的可接受性,这是造成高校德育工作虽然着力不少却收效甚微的一个重要原因。而融善于美、美善并举是增强高校德育工作实效性的一个重要途径。 一、德育与美育的辩证关系 从中西教育史上看,融善于美即美育与德育相结合的思想渊源和学理依据自古以来就有机地联为一体。中国古代的思想家和教育家非常重视道德境界和审美境界的统一。孔子认为,诗、礼、乐三者是统一的,诗、乐等美学在培养人才方面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他在《论语》中说:“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又说“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乐可以治内而为同”;“移风易俗莫善于乐”。意思是诗赋予人们各种情感,并使人从伦理上受到感发;礼把这种感发变为一种行为的规范,它要求人们应该怎样做,不应该怎样做,由此而维护一定的政治制度;而乐则可陶冶人的情操、德性,改变人的不良习俗,把理智上认为应该这样做,变为在情感上自觉去做。从而使统治阶级的道德规范深入人心,把道德的境界和审美的境界统一起来。到了近代,更是将德育和美育相提并论。比如,王国维是中国近代美学思想的启蒙者,他根据西方近代心理学原理,把教育分为德育、智育和美育,认为“三者并行逐渐达真善美的理想,又加体育,便成为完全之人物”。[1]与王国维同时代的大教育家蔡元培是第一个把美学原理应用于教育的人,他当教育总长时发表的《对于教育方针之意见》,打破了传统的封建教育中“忠君”和“尊孔”这两条不可动摇的金科玉律,提出了国民主义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和美感教育(即体、智、德、美四育)五项教育方针。他还把美育的作用提到了相当的高度,认为世界观教育“非可以枯槁单简之言”奏效,因而主张借助美感教育来实现。他说:“美感者,合美丽与尊严而言之,介乎现象世界与实体世界之间,而为之津梁。”[2]在西方,早在古希腊时期,苏格拉底便以善论美;柏拉图则明确地把“道德与审美视为同一种价值”,[3]主张美和善的统一说;亚理士多德也认为“美是一种善,其所以引起快感正因为它是一种善”,[4]因而他十分强调音乐的陶冶、净化功能,“音乐应该 学习,并不是为着某一个目的,而是同时为着几个目的,那就是:教育、净化、精神享受”。[5]近代以来,德国古典美学家、美育的创始人席勒提出,“美育”的初衷便是通过美育来挽救被大机器生产所扭曲肢解的人性和片面发展的人,进而拯救整个社会。他强调“道德的人只能从审美的人发展而来”,[6]强调美育对于提高人的道德水平的重要作用。现代西方德育界所盛行的“行为技术学”更是与儒家的德育思想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它反对灌输与过分的约束,反对与人为敌的清规戒律,注重暗示与心理感召,强调创造出一种舒适而富有美感的氛围,在这种氛围中,人的行为能被有效地控制在理想范围内,同时又能提高工作积极性与生产效率。综上所述,古今中外的有识之士都非常重视教育过程中德育与美育的有机结合,他们的思想对我们今天融美育于德育之中,以增强德育工作的实效性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