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明代的散曲与民歌
十二、明代散曲与民歌
一、明代散曲:
一、明代散曲:
一、明代散曲:
一、明代散曲:
• 7、金銮《萧爽斋乐府》 • 8、梁辰鱼《江东白苎》 • 9、施绍莘《秋水庵花影集》
一、明代民歌:
一、明代散曲:
• 10、薛论道《林石逸兴》 • 11、朱载育《醒世词》
一、明代散曲:
一、明代散曲:
一、明代散曲:
一、明代散曲:
一、明代散曲:
一、明代散曲:
一、明代散曲:
• 5、陈铎(约1488~约1521), 号秋碧。能诗会画,精通音律, 擅长制曲,有“乐王”之称。 散曲集有《滑稽余韵》《秋碧 乐府》
一、明代散曲:
一、明代散曲:
一、明代散曲:
一、明代民歌:
一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明代散曲:
• 6、冯惟敏(1511~约1580), 号海浮,明代杰出的散曲家。 散曲集《海浮山堂词稿》。他 的散曲,题材广泛,风格爽朗, 语言活泼自然。
一、明代民歌:
一、明代民歌:
一、明代民歌:
一、明代民歌:
一、明代民歌:
一、明代民歌:
一、明代民歌:
参考文献
《元明清散曲选》人民文学出版社
《十不足》
一、明代民歌:
• 被称为“我明一绝”的是 。
• 明人卓人月:“我明诗让唐, 词让宋,曲让元,庶几《吴 歌》、《挂枝儿》、《罗江 怨》、《打枣竿》、《银绞丝》 之类,为我明一绝耳。”
一、明代民歌:
• “借男女之真情,发名教之伪 药”冯梦龙《序山歌》 • 冯梦龙《童痴一弄· 挂枝儿》和 《童痴二弄· 山歌》。
第五节 明代散曲与民歌
一、明代散曲 二、明代民歌
一、明代散曲:
• 1、明代散曲创作繁荣。 • 2、明代散曲具有鲜明时代特色。 • 3、明代散曲从风格上有发展。
中国古代文学——明代文学十二讲
散曲的艺术个性和表现手法:
(一)灵活多变、伸缩自如的句式。 (二)以俗为尚和口语化、散文化的语言风
格。 (三)明快显豁、自然酣畅的审美取向。 元〃乔吉:作乐府亦有法,曰凤头、猪肚、 豹尾六字是也。大概起要美丽,中要浩荡, 结要响亮,尤贵在首尾贯穿,意思清新。 (陶宗仪《南村辍耕录》卷八引)
四、沈璟与吴江派 沈璟曲论的要点有二:一是强调“合律依腔”,这 是他曲学主张的核心理论,在他看来格律至上, 甚至认为为了合律可以牺牲抒情表意;二是崇尚 “本色”语言,着重于语言的通俗自然、朴拙浅 近,对明传奇过于偏重辞藻骈俪的倾向有所纠正。 在沈璟的影响下,出现了一大批用昆山腔创作传 奇的作家和戏曲理论家,在他周围形成了一个重 要的戏曲流派,因为沈璟是吴江人,故后人称之 为吴江派。此派作家认为传奇创作要严守音律, 强调曲辞必须本色,比较注重舞台演出实践,作 品大多以伦理教化或惩劝风世为主旨。主要作家 有卜世臣、吕天成、王骥德、袁于令、叶宪祖、 沈自晋等,但他们的理论主张并不完全等同于沈 璟,创作也取得了一定成就。
带过曲:
由同一宫调的不同曲牌组成,
如[雁儿落带得胜令]、[骂玉郎 带感皇恩采茶歌]等,曲牌最 多不能超过三首。它是介于小 令和套数之间的一种特殊体式。
散曲的体裁特点:
散曲与词相比,其特点是:1、句式长短更为
参差不齐,更自由活泼;2、可以增加衬字 (在曲调规定之外自由加添的字),既保持 曲调的腔格,又增加语言的生动性,更为酣 畅淋漓;3、用韵较密,一韵到底,平仄可以 通押,更显活泼流畅,顺口动听;4、诗词力 避字句重复,尤忌重韵,而散曲却以此见长; 5、散曲直露明快,更具民间色彩。
二、元散曲的主要作家和作品
元代散曲创作:
以元仁宗延祐年间为界,分为前后两期。前
明代散曲和民歌
思考题
1、名词解释:《诚斋乐府》 2、简述冯梦龙散曲的主要特点。 3、比较明代散曲和民歌的异同。
3)明后期: 冯梦龙编辑的《童痴一弄· 挂枝儿 》 《童痴二弄· 山 歌 》。代表明代民歌主要成就。 特点: 1、真实描绘平民阶层的世情俗态。 2、热烈歌咏青年男女的爱情生活。 3、艺术手法和创作技巧更趋成熟。 《童痴二弄· 山歌》 送郎出去并肩行,娘房前灯火亮瞪瞪。 解开袄子遮郎过,两人并做子一人行。
3、明后期:嘉靖前后,散曲最为兴盛。 杨慎《陶情乐府》。状元才子。多写心中幽怨, 注重意境,带有词的风格。 杨慎《黄莺儿· 春夕》 一水隔盈盈,峭寒生日暮情。梨花小院人初 静。玉箫懒听,金杯懒倾,月明闲愁秋千影。梦 难成,村春相应,疑是棹歌声。
冯惟敏《海浮山堂词稿》,明代最重要的散曲家。题 材广泛。语言活泼自然,有元散曲的豪爽磊落之气。 冯惟敏《玉江引· 阅世》 我恋青春,青春不恋我。我怕苍髯,苍髯没处躲。富 贵待如何?风流犹自可。有酒当喝,逢花插一朵。有曲当 歌,知音合一夥。家私虽然不甚多,权且糊涂过。平安路 上行,稳便场中坐,再不惹名缰和利锁。
明代散曲和民歌
相同点:都是当时所唱的歌曲。 不同点: 1、作者不同:散曲是文人士大夫所作,民歌出于 民间无名氏之手。 2、场合不同:散曲用于宴饮,有固定的宫调格式。 民歌随处可唱,没有太多的格律讲究。 3、语言风格不同:散曲出于文人之手,相对雅化。 民歌以口道心,无所忌惮,活泼动人。
第一节 明代的散曲
一、概述: 散曲从元代兴起后,很大程度上取代了词的功 能,明代曲盛而词衰。 二、代表作家作品: 1、明初:处于衰退状态。 主要代表:朱有燉《诚斋乐府》。 特色: A、音律谐美,风格属于豪放一派。 B、内容以宴游应酬为多,体现富贵闲适情调。
古代文学史第四卷笔记整理
古代文学史第四册第七编明代文学第一章《三国志演义》与历史演义的繁荣1、白话小说就题材内容而言分为:世情小说、神魔小说、历史演义和英雄传奇。
2、历史演义小说的典范是(《三国志演义》),取材于(《三国志》),最早刊本是(嘉靖本《三国志通俗演义》),万历年间吴观明刊《李卓吾先生批评三国志》本,240回合并成120回。
清康熙年间,毛纶、毛宗岗父子以李卓吾评本为基础,参考了“三国志传本”,对回目和正文做了较大的修改、增删,并做了详细的评点,这就是毛本《三国》。
现存最早的三国讲史话本有元至治年间建安虞氏刊印的《三国志平话》和内容大致相同的《三分事略》。
清代章学诚认为《三国志演义》是“七分事实,三分虚构”(《丙辰札记》)。
3、罗贯中:名本,字贯中,号湖海散人。
另有杂剧《赵太祖龙虎风云会》一种。
4、历史演义在明清还包括(列国系)、(隋唐系)和时事小说三类,鲁迅称之为(元明以来之讲史)。
5、余邵鱼《列国志传》:目前所见最早的有关列国故事的通俗小说。
这部小说在《武王伐纣平话》《七国春秋平话》《秦并六国平话》等讲史话本基础上,据正史,采杂说,以时间为经,以国别为纬,叙述了从商纣灭亡到秦并六国800年的历史。
明末冯梦龙将其增补改写成《新列国志》,成为一部东周列国的演义小说。
清代乾隆时,杨庸将其删并,名为《列国志辑要》,同时蔡元放将《新列国志》略作删改润色后,加入一些夹注和评点,易名为《东周列国志》,共23卷108回,成为最后通行本。
6、《唐书志传通俗演义》与《隋唐两朝志传》是明代较早的两部隋唐系统的历史演义小说。
稍后文学性较强的还有《隋炀帝艳史》(根据《迷楼记》《海山记》《开河记》散步小说以及正史和其他史料编写而成)《隋史遗文》两书。
清代康熙年间。
禇人获将《隋唐两朝志传》《隋炀帝艳史》《隋史遗文》以及唐代卢肇所撰的《逸史》等剪裁连缀成《隋唐演义》一书。
稍后的《说唐演义全传》虽也取材隋唐故事,但实质上已经属于英雄传奇小说一类了。
袁行霈《中国文学史》复习笔记及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明代的散曲与民歌)
第12章明代的散曲与民歌12.1 复习笔记一、明代散曲1.概述从元代到明代,在题材开掘、艺术风格等方面,散曲出现了一些新的特点。
(1)比起曲调清新自然、语言浅俗活泼的元代散曲,明代散曲有脱离民间本色而文人化的趋向,明中叶以后,词藻化、音律化的现象比较突出。
(2)从作家的地域分布和风格特征来看,明代散曲可以分为南北两派,北派风格多豪爽雄迈、质朴粗率,南派则清丽俊逸、细腻婉约。
2.相对沉寂的明初散曲创作明初散曲创作相对沉寂,较有影响的是朱有燉,有散曲集《诚斋乐府》,他所作多为北曲,开了弘治、正德年间北曲隆盛的先声。
其作在艺术上追求音律之美,内容则比较单调,庆贺、游乐、题情、赏咏等题材占多数,表现出雍容华贵、放逸闲适的贵族趣味,但也有个别作品写到他难以消除精神生活贫乏所带来的空虚颓唐之感。
3.弘治正德年间散曲的重新兴盛当时,北曲在总体上仍占据一定的优势。
(1)北方的王九思、康海王九思和康海分别有散曲集《碧山乐府》《沜东乐府》,反映了世态炎凉和官场中的压抑、艰险,充满了愤世嫉俗之感。
还有不少作品写到了解官后放情任性的生活态度,放达中寄寓失意,悠闲中含藏不平,感情色彩浓厚,意绪复杂;整体风格雄爽质朴,浑厚跌宕,体现着北方豪放雄迈的创作特征。
(2)南方的王磐、陈铎此方作品的内容较为广泛,风格大多清丽俊逸。
王磐著有散曲集《王西楼先生乐府》,《朝天子·咏喇叭》讽刺了宦官恃权横行的行径,是为人常提及的名作。
陈铎前期的散曲集《秋碧乐府》和《梨云寄傲》,题材大多模仿前人风月闺情之作,没有多少新的开拓,他后期的《滑稽馀韵》描写对象主要是城市各种行业中的人物,有表示赞美同情的,有加以嘲讽痛斥的,表现出作者鲜明的爱憎态度,较广泛而真实地反映了明朝中叶以来逐渐繁荣的城市生活面貌。
4.嘉靖以后散曲创作的繁荣各家创作风格从总体上看更趋于丰富多样,随着昆山腔的兴起,南曲开始盛兴,北曲有衰落的趋向。
(1)冯惟敏冯惟敏的散曲集《海浮山堂词稿》,描绘的生活面较广,具有较强的现实感,或反映时艰,或抨击政治弊端,或摹写其他人情世态,真实地反映了现实生活的不同方面。
明代的散曲与民歌--中国古代文学史笔记
明代的散曲与民歌一.明散曲有文人化趋向,特别明中叶后,词藻化、音律化的现象突出;从作家地域分布和风格特征看,明散曲大致可分为南北两派,北派风格大多豪爽雄迈、质朴粗率,南派则清丽俊逸、细腻婉约。
二.民歌创作繁荣:冯梦龙民歌专集《童痴一弄·挂枝儿》《童痴二弄·山歌》。
第一节明代散曲一.明初散曲创作较沉寂,成就不高。
如朱有燉散曲集《诚斋乐府》:(一)多为北曲;庆贺、游乐、题情、赏咏等题材占多数,表现出雍容华贵、放逸闲适的贵族趣味,内容比较单调。
(二)艺术上追求音律美。
(三)个别作品写到精神世界的另一面,如《北中吕山坡里羊·省悟》。
二.弘治、正德间兴盛。
(一)王九思和康海为代表的北方作家。
1.分别有散曲集《碧山乐府》、《氵片东乐府》反映世俗环境尤其是仕宦生涯的艰险。
如王九思《次韵赠邵晋夫》套曲;康海《满庭芳·遣兴》。
2.不少作品写解官后放情任性的生活态度,抒胸中块垒,风格雄爽质朴,体现北方作家豪放雄迈的特征,如王九思《寨儿令·对酒》康海《雁儿落带过得胜令·饮中闲咏》(二)王磐、陈铎等为代表的南方作家。
1.内容较广泛,风格多清丽俊逸。
2.王磐散曲集《王西楼乐府》取材丰富,或记事写景,或咏物述志。
如《朝天子·咏喇叭》《南吕一枝花·久雪》《南吕一枝花·村居》。
3.陈铎有《秋碧乐府》、《梨云寄傲》、《滑稽馀韵》等集。
(1)《秋碧乐府》、《梨云寄傲》是前期作品,题材多模仿前人风月闺情之作,新开拓不多,但文字清丽可观。
(2)《滑稽馀韵》描写对象主要是城市各种行业中人物,取材上有新突破:①表示赞美同情的,如《水仙子·瓦匠》《雁儿落带过得胜令·铁匠》;②嘲讽痛斥的,如《天净沙·门子》《天净沙·牢子》表现出鲜明的爱憎态度。
③有的刻画人物较成功,如《朝天子·媒人》《满庭芳·巫师》。
明清散曲与歌谣时调互动
未来研究展望与建议
总结词
未来对于明清散曲与歌谣时调的研究应该更 加深入全面,注重跨学科的交叉研究,同时 加强对于传承和保护工作。
详细描述
首先,需要加强对于明清散曲与歌谣时调的 全面比较研究,探究它们的异同点以及产生 差异的原因。其次,应该注重这些曲牌与社 会文化的联系,从社会文化的大背景下理解 它们的演变和传承。再次,应该加强对于明 清散曲与歌谣时调的传承和保护工作,采取
对于音乐史的贡献和影响
推动音乐艺术发展
反映音乐风格演变
明清散曲与歌谣时调的互动, 为当时的音乐艺术注入了新的 元素和活力,推动了音乐艺术 的发展和创新。
这些互动真实地反映了当时音 乐风格的演变和发展,为研究 明清时期的音乐史提供了重要 的参考依据。
揭示音乐与社会文 化的关系
明清散曲与歌谣时调的互动, 揭示了音乐与社会文化之间的 紧密联系和相互影响,有助于 更好地理解音乐在当时社会中 的地位和作用。
06
结论与展望
对于明清散曲与歌谣时调的研究现状与不足
总结词
尽管明清散曲与歌谣时调在研究上取得了一 定的成果,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之处。
详细描述
目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曲牌、音韵、风格等 方面,对于其社会文化背景、传承演变等方 面的研究还不够深入。同时,缺乏对于明清 散曲与歌谣时调的全面比较研究,以及与当 时社会文化的联系等方面的探讨。
散曲创作中吸收了歌谣时调的民间 元素,使其更加贴近百姓生活;而 歌谣时调则受到散曲文学的熏陶, 逐渐发展出更加丰富的表现手法和 艺术特色。
02
明清散曲
明清散曲的起源与演变
起源
明清散曲起源于元代散曲,是元曲在明清两代的继续发展。
演变
明清散曲在形式上继承了元代散曲的特色,同时融入了明清 两代的地方方言和民间音乐元素,形成了独特的风格。
中国古代文学史试题库--明代文学
第七编明代文学第一章《三国志演义》一、解释:1、《三国志演义》2、历史演义二、填空1、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完整的长篇历史小说是。
现存最早的刊本是,后世最通行的版本是清代康熙年间的评点本。
2、《三国志演义》塑造人物是特征化的典型,有、、“三绝”之称。
3、《三国志演义》处理历史真实与文学虚构的关系是。
4、《三国志演义》的语言风格是。
5、继《三国志演义》之后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历史演义小说是著的,这部书在清代乾隆年间以的名义刊印,更名为。
6.标志着说唐故事由历史演义向英雄传奇转化。
三、简答1、简述《三国志演义》的成书过程和主要版本。
2、怎样认识“拥刘反曹”的思想倾向?四、论述1、以曹操、诸葛亮、关羽为例分析《三国志演义》的人物塑造。
2、分析《三国志演义》的艺术成就。
3、《三国志演义》为什么被称为“全景式战争小说”?第二章《水浒传》一、解释:1、《水浒传》2、英雄传奇二、填空1、现存讲说水浒故事的最早话本见于宋元之际的。
2、宋元之际画家的《宋江三十六人画赞》最早完整地披露了宋江等36人的姓名绰号。
3、《水浒传》的版本主要有回、回、回三种。
腰斩《水浒传》,删掉大聚义以后的内容,成为最流行的版本。
是。
三、简答1、简述《水浒传》的成书过程和主要版本。
2、怎样认识《水浒传》的“忠义”思想与招安结局?四、论述1、分析《水浒传》的艺术成就。
2、以宋江、林冲、鲁智深、武松、李逵为例分析《水浒传》的人物塑造方法。
第三章明代前期诗文一、解释:1、“吴中四杰”2、《郁离子》3、台阁体4、茶陵派5、八股文二、填空1、“吴中四杰”是指、、和四位诗人,他们在明初诗坛上颇具代表性。
2、明初诗坛成就最高的诗人是,最能体现其诗风的代表作是。
3.明初文名最著的作家是,最擅长创作散文。
5、有明一代最擅长八股制义的作家,前数、,后推、胡友信。
三、简答1、《登金陵雨花台望大江》鉴赏。
2、概述《卖柑者言》的讽喻特色。
3、分析八股文对明代文学创作的影响。
明代文学明代的散曲与民歌
1
¡ 叶恭绰《饮虹簃所刻曲·序》谓:曲者祖宋而宗 元,盛于明而衰于清,犹之诗至宋而穷极流变,无 可再启之域,故至元而衰,明之曲殆宋人诗乎?虽 已渐乖本色,失其敦厚之意,而工巧蕃变殆不可阶, 故曲之大成不可不于明代求之。
2
¡ 弘治、正德、嘉靖年间,政治的混乱再度造成了 一个消沉失意的文人群体,像当时北曲名家康海、王 九思、冯惟敏、常伦等都是失意于仕途的文士。他们 要宣泄鸣放愤郁的情绪,散曲是最适合的文体。
6
¡ 施绍莘,字子野,号峰泖浪仙。华亭(上海淞江 县)人。才二十岁,就不乐仕进,不愿意仕进闭门注 《老》《庄》,以恬退闻名。施绍莘小的时候为诸 生,负有隽才,可是屡赴文战不利,没考上。天启 元年败北以后,他的雄心猛志化为槁木寒灰,乃挹 秀烟霞,娱心花月, 寄情于诗酒声色之中。
7
¡ 《挂枝儿》中的情歌常写得大胆而率真,生活 的真实感极强,如《调情》:
4
¡ 陈铎最有价值的作品是用北曲小令写的《滑稽余 韵》。滑稽余韵在散曲史上第一次将笔触深入到当时以 城市为主的各种社会职业,以素来不为人注意的社会底 层人物和行业为歌咏对象,诸如儒生、和尚、道士、相 士、风水先生、墓工、印工、梳头工、修脚工、接生婆、 货郎、媒人、巫师、菜农、屠户、狱卒、门子、更夫、 库兵、弓手、衙役、铁匠、木匠、皮匠、瓦匠、篾匠、 厨子、戏子、乞丐、酒坊、油坊、米铺、药铺、棺材店、 古董店、柴炭行等等诸业百工,三教九流,应有尽有。 《滑稽余韵》以其所写的各种人物、各种行业,勾画了 明代社会的风俗画长卷。
5
水仙子·葬士
寻龙倒水费殷勤,取向敛穴无定准,藏风聚气 胡谈论。告山人须自忖:拣一山葬你先人,寿又 长身又旺,官又高财又稳,不强如干谒侯门?
注释: ①寻龙倒水:旧时堪舆家以山势为龙,称其起伏
明代的散曲与民歌
《挂枝》、《山歌》的特点: 一、真实地描绘出社会平民阶层的各种世态 人情,民俗味道浓烈。 二、热烈歌咏青年男女自由的爱情生活。 三、形象刻画、语言运用等艺术手法丰富新 颖,显示出明代民歌创作机巧进一步趋于成 熟。
嘉靖前后,为明代散曲最为兴盛的时期,出 现了众多的名家,作品的风格也更为多样化。 从乐曲来说,在昆腔兴起以前,虽也有兼用 南北曲的,但以北曲为盛;这以后,北曲衰 落,南曲愈盛,因而有所谓南词一派。这一 时期中著名的曲家,有沈仕、杨慎、金銮、 冯惟敏、梁辰鱼等,其中冯惟敏的成就最为 卓著,梁辰鱼则是南词的代表。
如康海的《水仙子· 酌酒》: 论疏狂端的是我疏狂,论智量还谁如我智量。 细寻思往事皆虚诳,险些儿落后我醉春风五 柳庄。汉日英雄、唐时豪杰,问他每今在何 方?好的歹的一个个尽撺入渔歌樵唱,强的 弱的乱纷纷都埋在西郊北邙,歌的舞的受用 者休负了水色山光。
又如王九思的《沉醉东风· 赠隐者》: 竹杖子难随驷马,草庵儿独住烟霞。《康 衢》、《击壤》歌,今古渔樵话,指功名风 扫残花。恨杀韩、彭做作差,因此上妆聋卖 哑。
陈铎(1469以前—1507)字大声,号秋碧,邳州 (今江苏邳县)人,家居南京。世袭指挥使,然不 守官职,醉心于词曲,当时南京教坊中人称“乐 王”。有《秋碧乐府》、《梨云寄傲》,内容以写 男女风情最多,文辞流丽,《曲律》评为“颇著才 情,然多俗意陈语”。他另有《滑稽余韵》,收曲 一百三十六首,用当时以城市为主的各种社会职业 为题,写形形色色的人情世态,是散பைடு நூலகம்中别开生面 之作。
第二节 明代民歌
民歌在明代文学中有特殊的意义。从明中期以来,自李梦阳、 何景明至李卓吾、袁中郎、冯梦龙、凌濛初等,都不仅仅由 于个人的兴趣而喜爱民歌,实际上,他们也把民歌富于真情 实感、奇思异想和灵动活泼、无所忌讳的特点,奉为文学的 审美理想,当作反对假文学(尤其是“头巾气” )的武器。 冯梦龙说:“借男女之真情,发名教之伪药。”(《山歌 序》) 卓人月:“我明诗让唐,词让宋,曲让元,庶几《吴歌》、 《挂枝》、《罗江怨》、《打枣竿》、《银鲛丝》之类,为 我明一绝耳。”
明代散曲、民歌、诗文
明代散曲、民歌、诗文文/肖旭明代散曲。
明初散曲作者多是围绕在明皇室贵族周围的杂剧作家,思想、成就不高,只是模拟元人格调,至到弘治、正德以后,才产生比较深刻反映现实和有艺术特色的作品。
主要散曲作家。
北方以康海、王九思、李开先为代表;南方以陈铎、王磐最著名。
下面介绍四位散曲作家。
陈铎精通音律,教坊子弟称之为“乐王”。
他的《滑稽余韵》收小令136首,广泛地描绘了各行各业的人物,对于了解明代社会很有帮助,其中反映手工业劳动者生活的作品,既描写了他们的劳动情况,也倾诉了他们艰辛不平的遭遇,如《雁儿落带得胜令》(铁匠)。
曲子对铁匠劳动的艰辛描写的真实、亲切。
这个作家对社会上的各种“寄生虫”,如巫师、相面、烧丹、命士、葬士等则投以辛辣的讽刺,再如《相面》。
这些作品又是一幅幅的风俗画,正如陈铎自己在《刻陈大声全集自序》中所说:“曲虽小技乎,摹写人情,藻绘物采,实为有声之画”,这些作品是了解明代风习的重要材料。
王磐的散曲最富于诙谐风趣。
正德年间阉党专权,他们几乎每天都往来河下,每到一处就吹号,老百姓不堪其苦。
王磐《咏喇叭》就是针对着这个来写的,曲子写他们煊赫的声威,充满蔑视,并揭示他们害民的本质。
冯惟敏是一个很有影响的散曲作家。
他的归田小令,反映了农村的生活面貌。
如《玉江引》(农家苦),把农民的痛苦写得很具体,很真实,并且饱含了作者的同情之心,是散曲中思想性较高的作品。
曲子语言浅显流俐,风格朴直无华。
朱载育是明王朝宗室,他的父亲郑王因王族争夺王位,被皇帝禁锢十九年,在统治阶级内部受到打击。
他们对现实的认识比较深刻,如《山坡羊》(钱是好汉),这支曲子用讽刺的于法,描写了金钱的巨大作用,诅咒了金钱万能。
明代的民歌。
民歌在明代非常盛行,民间小曲非常流行,形成了新的风貌。
明代民歌不仅广泛流传民间,而且也引起许多作家的注目,不少作家写了大量的模拟作品,也有不少作家搜集刊刻民歌作品集。
现存民歌集有《新编四季五更驻云飞》、《新编题西厢记咏十二月赛驻云飞》以及冯梦龙选辑的《桂枝儿》(山歌)等多种,在流传的民歌中,情歌占很大比重,这些作品大胆泼辣,表现了他们对婚姻自由的追求,如《劈破玉》(分离)这首民歌感情非常强烈,以三种不可能出现的事物来比喻自己的生死不渝,可以感到这不是一般的海誓山盟,而是爱情遭到干预、破坏时的反抗呼声,所以它表现出来的情调不是缠绵悱恻、低回、哀怨,而是咬牙切齿,痛心疾首,表现出一种斩钉截铁的坚强态度。
明清时期的民歌和小曲
明清时期的民歌和⼩曲 民歌是劳动⼈民表达⾃⼰的思想感情、意志愿望的⼀种艺术形式,也是他们在⽇常⽣活、⽣产劳动与现实⽃争中的有⼒武器。
明清时代各族⼈民创造了种种不同形式的民歌,例如北京郊区农民的“插秧歌”、“桔埠⽔歌”(明·刘侗、于奕正《帝京景物略》),四川邛州农民的“秧歌”(明《邛州志》),江南吴地的“⼭歌”(明·冯梦龙《⼭歌》)、棹歌(清·王奕《词谱》),湖南衡⼭的“采茶歌”(清·刘献廷《⼴阳杂记》),⼴东潮州的“秧歌”,南雄、长乐等地妇⼥中秋拜⽉时唱的“踏⽉歌”、“⽉歌”(清·李调元《南越笔记》),⼴西僮族的“痕花歌”(明·邝露《⾚雅》),侗族的琵琶歌(明·⽥汝成《炎徼纪闻》等等。
这些民歌由于各地地理环境、⼈民习俗、语⾔的不同,各有不同的风格与特⾊,⽽且都完美地反映了⼈民的思想要求,有着强烈的战⽃精神与浓郁的⽣活⽓息。
所以使明清统治者⼤为恐慌,例如清代的律典中的《刑律杂犯》就规定“凡有狂妄之徒,因事造⾔,捏成歌曲,沿街唱和,以及鄙俚亵慢之词刊刻传播者,内外各地⽅宫及时察拏”。
然⽽这些措施并不能把⼈民群众的嘴封住。
他们照样在⽣活劳动与现实⽃争的烈⽕中创作了许多揭露封建统治制度的罪恶与歌颂⼈民起义⽃争的民歌,例如明谈迁《枣林杂俎》⾥记载的⼀⾸明代民歌: 富阳江之鱼,富阳江之茶,鱼肥卖我⼦,茶⾹破我家。
采茶妇,捕鱼夫,官府考掠⽆完肤。
它说明在明代官府的残酷剥削下,即使是丰收的年头,农民也不能逃避卖⼉鬻⼥、家破⼈亡的惨剧。
⾄于遭到天灾时,其惨状更不⽤说了。
⼜如《明季北略》记载的⼀⾸明末民歌: 吃他娘,穿他娘,开了⼤门迎闯王,闯王来时不纳粮。
这⾸民歌就反映了明末⼈民盼望李⾃成领导的农民起义军早⽇到来的迫切⼼情。
⼜如清代民歌《于七抗清⼗⼆⽉》: 此曲歌颂了清初(1618—1662年)⼭东栖霞县唐家泊村⼈于七,领导起义农民英勇抗击清军的⽃争。
明散曲名词解释
明散曲名词解释
明代散曲是指明代时期的一种文体,是指没有固定的词牌和曲调,以自由散漫的形式表达情感和思想的文学作品。
从明代中期开始,南散曲开始出现,但北散曲仍然有很大优势。
从白苧体产生到明末,南散曲成为散曲主流。
此时散曲内容贫乏,形式浮艳,终于使散曲趋向衰微。
明代散曲有文人化趋向,特别明中叶后,词藻化、音律化的现象突出;从作家地域分布和风格特征看,明散曲大致可分为南北两派,北派风格大多豪爽雄迈、质朴粗率,南派则清丽俊逸、细腻婉约。
中国文学史 元明清散曲
元代散曲
一、兴起
元曲:包括剧曲(北杂剧 )和散曲 剧曲:戏剧的曲辞,是戏剧这一在舞台上表演的综合艺术 的密不可分的一部分。 散曲又叫“词余” 、“北曲” ,一面用于杂剧,成为剧中 的唱词;一面作为独立的抒情乐歌,即“散曲”。 散曲的起源:
宋金对立时期,北方契丹、女真和蒙古等少数民族的乐 曲与汉族北方地区慷慨粗犷的民间歌曲相结合,产生了散 曲这种新的诗歌形式。
元代散曲
马致远(约1250—1321以后),
字千里,号东篱,(一说名不详, 字致远,晚号“东篱”),汉族, 元大都(今北京)人,元代戏曲 作家。他的年辈晚于关汉卿、白 朴等人,生年约在至元1250年, 卒年约在至治改元到泰定元年 1321年以后,与关汉卿、郑光祖、 白朴并称“元曲四大家。”
元代散曲
2、以俗为尚和口语化、散文化的语言风格
俗语 蛮语(少数民族语言) 谑语(戏谑调侃之语)嗑语(唠叨琐屑之语) 市语(行话、隐语、谜语)方言常用语多入于散曲中
3、明快显豁、自然酣畅的审美取向。
元代散曲
四、作家流派和分期
豪放派:马致远 张养浩 贯云石 清丽派:张可久 白朴 乔吉
前期:以大都为中心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汉卿、王和卿、马致远、白朴、卢挚、 张养浩 后期:以杭州为中心 张可久、乔吉、贯云石、睢景臣 徐再思
元代散曲
曾瑞, 字瑞卿,自号褐夫。大兴人(今属北京)。
钟嗣成《录鬼簿》云:“余尝接音容,获闻言论, 勉励之语,润益良多。”以〔双调·凌波仙〕曲 吊其生平:“江湖儒士慕高名,市井儿童诵瑞卿。 更心无宠辱惊,乐幽闲不解趋承。身如在,死若 生,想音容犹见丹青。” [正宫·醉太平] 相邀士夫,笑引奚奴。 涌金门外过西湖,写新诗 吊古。苏堤堤上寻芳树,断桥桥畔沽醽ling2醁lu4, 孤山山下醉林逋。洒梨花暮雨。
明代关中散曲曲风特征
[参考文献] [1] 杨荫浏.中国古代音乐史稿[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1. [2] 班固.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64.
作者简介:倪璐(1985-),女,陕西省西安人,研究生学历,咸阳 师范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声乐学、中国古典音乐。
14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散曲是金元以来兴起的一种新的入乐演唱的诗歌体裁,元曲的 历史地位足以与唐诗、宋词并列。这种文体在元代发展并大兴,至 于明代,散曲吸收了其他各种文学体裁的特征,发展成为文人赋诗 言志的新的诗歌载体。
中国传统音乐的发展当中,北方音乐与南方音乐有着十分大的 差异。这一点在散曲的南北差别是一致的。具体而言,元散曲在南 北方的发展中各有特色,表现在散曲作家分布(地域分布差异以及 不同时期的分布差异)、作家作品数量(包括不同时期创作数量、 作家所处地理方位创作数量以及作品内容)、题材风格等等,全都 需要特别注意。一般来说,传统观念里的“关中”指的是战国以来 默认的函谷关以内(以西)的地理区域。《明史·地理志》所记录 的关中地域包括西安府、凤翔府,以及现代不属于关中的平凉府、 庆阳府、延安府等地。明代关中参与散曲创作的文人主要集中在关 中的西安府和凤翔府,是北方散曲创作的主要区域。徐渭在《南词 叙录》中提到:“听北曲诗人神气鹰扬,毛发洒淅,足以作人勇往 之志,信胡人之善于鼓怒也。”这一句当中点出了北方(包括关 中)音乐的几个特色,如曲调激昂,节奏鲜明,声音振奋,而演奏 者、演唱者均情绪激荡。关中之散曲尤其如此。
第十二章明代的散曲与民歌
第十二章明代的散曲与民歌作为一种源自于民间的文学样式,散曲在元代十分兴盛,而在明代又有了较大的发展,从题材开掘到艺术风格,出现了一些新的特点。
比起曲调清新自然、语言浅俗活泼的元代散曲,明代散曲有脱离民间本色而文人化的趋向,特别是明中叶以后,词藻化、音律化的现象比较突出。
从作家的地域分布和风格特征来看,明代散曲大致上可以分为南北两派,北派风格大多豪爽雄迈、质朴粗率,南派则清丽俊逸、细腻婉约。
民歌创作在明代形成繁荣的局面,尤其是自明代中叶以来,南北地区广为流行。
广大下层民众的喜爱以及一些文人士大夫的重视,推动着民歌创作的发展。
不少作品以男女情爱为主题,具有浓郁的民间生活气息。
晚明时期,由通俗文学家冯梦龙编辑的民歌专集《童痴一弄·挂枝儿》和《童痴二弄·山歌》很有特色,代表着明代民歌创作的主要成就。
○第一节明代散曲相对沉寂的明初散曲弘治正德年间散曲的重新兴盛嘉靖后散曲创作的繁荣明代散曲创作总体上处于盛而不衰的状态,作家人数众多,创作数量可观。
而在不同阶段以及具体作家身上,发展状况与创作风格又各有特点。
相对于中后期而言,明初的散曲创作显得比较沉寂,成就不高,当时较有影响的数皇室贵族朱有 敦,有散曲集《诚斋乐府》。
由于长期生活在北方而对南方音调不太熟悉的缘故,朱有 敦所作多为北曲,但他对南曲也比较欣赏,曾用心研习。
大致来说,朱有 敦的作品在艺术上追求音律之美,明人沈德符称其“调入弦索,稳叶流丽,犹有金元风范”(《万历野获编》卷二十五《词曲·填词名手》)。
受生活环境的影响,朱氏散曲中庆贺、游乐、题情、赏咏等题材占多数,表现出雍容华贵、放逸闲适的贵族趣味,内容比较单调。
但也有个别作品写到他精神世界的另一面,如《北中吕山坡里羊·省悟》第一首便有“膏粱供奉,寰区知重,浮生自觉皆无用。
德尊崇,禄盈丰,浑如一枕黄粱梦”的感慨,虽处于优裕的生活环境,却难以消除精神生活贫乏所带来的空虚颓唐之感,不失为作者内心世界某种真实的写照。
明代散曲的演唱方式与曲调特点
明代散曲的演唱方式与曲调特点概述明代散曲是中国古代音乐中的一种重要形式,它具有独特的演唱方式和曲调特点。
本文将对明代散曲的演唱方式和曲调特点进行详细介绍。
一、演唱方式1. 吟唱明代散曲的主要演唱方式是吟唱。
吟唱是指以自然而不加修饰的嗓音来表达歌词和情感。
这种演唱方式注重情感真实、朴素自然,强调个人感受和对词意的理解。
2. 变化吟咏除了吟唱外,明代散曲还采用了变化吟咏的方式。
变化吟咏是指根据不同内容或者情感需要,在演唱过程中灵活运用速度、音量、音高等手法进行变化,以增强表达力和艺术效果。
二、曲调特点1. 简洁明快的旋律明代散曲的曲调通常简洁明快,旋律简单易懂。
由于其多用于戏剧表演和民间娱乐,因此旋律设计上更注重易唱易听。
曲调富有活力,节奏感强,给人以愉悦和欢快的感觉。
2. 情感表达丰富多样明代散曲在情感表达方面非常丰富多样。
它可以表达爱情、离别、思乡、悲伤、欢快等各种情绪。
演唱者通过吟唱方式以及音高、音色等手段来准确地传递出歌词所描述的情感。
3. 重视字音与曲调的配合明代散曲在演唱时非常注重字音与曲调的配合。
演唱者会根据歌词的韵律和意境来选择相应的曲调,以使歌词与旋律相得益彰。
这种配合不仅增加了歌曲的艺术性,也提升了整体表达效果。
结论明代散曲具有独特的演唱方式和曲调特点。
它通过吟唱和变化吟咏来表达歌词中所蕴含的丰富情感,同时其简洁明快的旋律赢得了广大听众的喜爱。
明代散曲在中国音乐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对后世音乐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明代散曲——精选推荐
明代散曲明代散曲的总体成就,与元散曲相比,学术界大致有三种评价,一说远逊于元人,一说超过元人,是”第二个黄金时代”,一说如唐诗与宋诗之加别,各有千秋。
具体说,明代散曲有三种类型,一是文人散曲,实不逮元人。
二是小曲,为“我明一绝”,极有特色,超越元人。
三是文人拟小曲,很有成就,与元人持平。
研究参考书目:1,教材《中国文学史》第四册第十二章《明代的散曲与民歌》,袁行霈主编。
2,《全明散曲》五册,齐鲁书社,谢伯阳主编,1992年。
3,《元明散曲小史》,梁乙真,商务印书馆,1934年。
4,《明清散曲史》,赵义山,人民出版社,2007年。
分期,多以昆曲(嘉靖年间)发生为界,分前后期,赵义山分五期。
粗的太粗,细的太细。
我们分为三期,最能反映其发展过程的阶段性特征。
第一期,朱元璋洪武元年至明英宗天顺末(1368-1464)明前期96年,八朝七帝,是明散曲创作的低谷。
只有两个作家,二朱(朱权与朱有燉),权有几首作品,但有曲论名著《太和正音谱》,燉有散曲专集《诚斋乐府》。
“国初十六人”汤舜民、杨景贤等算不明曲家,是个值得研究的问题。
当时人就有分歧,朱权说是,贾仲明《录鬼续编》载入,说不是。
今人也是两说,《全元散曲》与《全明散曲》都收。
赵说是,我说不是,已作元人第四期介绍。
事实,这些人由元入明,时间各半。
作品风格是元曲,不是明曲,历史惯性。
此时只有二朱作,都是王爷。
为何散曲潮流突然中断?这是个问题。
此与朱明王朝的新政策有直接关系,一是推行八股取士,二是来禁词曲。
那可以二朱作曲?双重标准。
统治阶级不但不禁,反而鼓励。
一是朝廷宴乐使用,二是“亲王之国,以词曲千七百本与之。
”(李开先语)第二期:从明宪宗成化(1465)初,经弘治、正德、嘉靖、隆庆末(1572),计107年,文人大家辈出,南派陈铎、王西楼、唐寅、祝允明,北派康海、王九思、李开先、常伦、冯惟敏等都集中在此期。
市井小曲蔚为大潮。
真正的明曲成熟,以鲜明风格区别于元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十二章明代的散曲与民歌作为一种源自于民间的文学样式,散曲在元代十分兴盛,而在明代又有了较大的发展,从题材开掘到艺术风格,出现了一些新的特点。
比起曲调清新自然、语言浅俗活泼的元代散曲,明代散曲有脱离民间本色而文人化的趋向,特别是明中叶以后,词藻化、音律化的现象比较突出。
从作家的地域分布和风格特征来看,明代散曲大致上可以分为南北两派,北派风格大多豪爽雄迈、质朴粗率,南派则清丽俊逸、细腻婉约。
民歌创作在明代形成繁荣的局面,尤其是自明代中叶以来,南北地区广为流行。
广大下层民众的喜爱以及一些文人士大夫的重视,推动着民歌创作的发展。
不少作品以男女情爱为主题,具有浓郁的民间生活气息。
晚明时期,由通俗文学家冯梦龙编辑的民歌专集《童痴一弄·挂枝儿》和《童痴二弄·山歌》很有特色,代表着明代民歌创作的主要成就。
○第一节明代散曲相对沉寂的明初散曲弘治正德年间散曲的重新兴盛嘉靖后散曲创作的繁荣明代散曲创作总体上处于盛而不衰的状态,作家人数众多,创作数量可观。
而在不同阶段以及具体作家身上,发展状况与创作风格又各有特点。
相对于中后期而言,明初的散曲创作显得比较沉寂,成就不高,当时较有影响的数皇室贵族朱有敦,有散曲集《诚斋乐府》。
由于长期生活在北方而对南方音调不太熟悉的缘故,朱有敦所作多为北曲,但他对南曲也比较欣赏,曾用心研习。
大致来说,朱有敦的作品在艺术上追求音律之美,明人沈德符称其“调入弦索,稳叶流丽,犹有金元风范”(《万历野获编》卷二十五《词曲·填词名手》)。
受生活环境的影响,朱氏散曲中庆贺、游乐、题情、赏咏等题材占多数,表现出雍容华贵、放逸闲适的贵族趣味,内容比较单调。
但也有个别作品写到他精神世界的另一面,如《北中吕山坡里羊·省悟》第一首便有“膏粱供奉,寰区知重,浮生自觉皆无用。
德尊崇,禄盈丰,浑如一枕黄粱梦”的感慨,虽处于优裕的生活环境,却难以消除精神生活贫乏所带来的空虚颓唐之感,不失为作者内心世界某种真实的写照。
弘治、正德年间,散曲创作开始走向兴盛,作家不断出现,像北方的王九思、康海,南方的王磐、陈铎等人,都是当时具有代表性的作家。
王九思和康海分别有散曲集《碧山乐府》、《氵片东乐府》,两人同为前七子文学阵营中的成员,政治上也有相似的遭遇,都曾被列为宦官刘瑾同党而或遭贬官,或遭罢职。
坎坷的生活际遇使他们更清醒地看到世俗环境尤其是仕宦生涯中的种种艰险。
王九思《次韵赠邵晋夫》套曲:“宦海深他怎游,势门开众所趋,眼前世态真觑。
”(《一煞》)康海《满庭芳·遣兴》:“数年前曾待金门漏,胆颤心愁。
时运乖难消世口,路歧多偏惹闲尤。
”反映了世态炎凉和官场中的压抑、艰险,充满了愤世嫉俗之感。
王、康去官后常在一起游处,《明史·文苑传》称他们“每相聚氵片东、杜间,挟声伎酣饮,制乐造歌曲,自比徘优,以寄怫郁”。
他们的不少作品写到了解官后放情任性的生活态度,以畅抒胸中块垒,风格雄爽质朴,浑厚跌宕,体现着北方作家豪放雄迈的创作特征:热功名一枕蝶,冷谈笑两头蛇,老先生到个肖破些。
枉费喉舌,枉做豪杰,越伶俐越着呆。
绕柴门山色横斜,扫香阶花影重叠。
浊醪沉醉也,稚子紧扶者。
嗟!再休去风波里弄舟揖。
(王九思《寨儿令·对酒》)数年前也放狂,这九日全无况。
闲中件件思,暗里般般量。
真个是不精不细丑行藏,怪不得没头没脑受灾殃。
从今后花底朝朝醉,人间事事忘。
刚方,奚落了膺和滂。
荒唐,周全了籍与康。
(康海《雁儿落带过得胜令·饮中闲咏》)这些作品放达中寄寓失意,悠闲中含藏不平,刻露了传统士大夫既不愿放弃仕途进取,又对自身遭遇无能为力而聊以自慰的心态,包含作者浓厚的感情色彩。
与王、康创作相比,这一阶段以王磐、陈铎等人为代表的南方散曲家的作品,内容则显得较为广泛,风格大多清丽俊逸。
王磐(约1470~1530)著有散曲集《王西楼乐府》,作品数量并不多,但取材比较丰富,或记事写景,或咏物述志。
他的《朝天子·咏喇叭》讽刺了宦官恃权横行的行径,是为人常提及的名作。
《南吕一枝花·久雪》则将雪描绘成“颠倒把乾坤碍,分明将造化埋”,而又使“遍地下生灾”的“冷祸胎”,实是借此来表达对社会恶势力的不满。
这些都显示出作者正直的胸襟。
他一生不求仕进,自称是“不登科逃名进士”,“不耕田识字农夫”,闲逸的隐居生活在其笔下成为心志所向的归宿,如《南吕一枝花·村居》写出了一介隐士孤高洒脱的情怀:不登冰雪堂,不会风云路;不干丞相府,不谒帝王都。
乐矣村居,门巷都栽树,池塘尽养鱼。
有心去与白鹭为邻,特意来与黄花做主。
陈铎(约1488~约1521)散曲有《秋碧乐府》、《梨云寄傲》、《滑稽馀韵》等集。
其中《秋碧乐府》、《梨云寄傲》是他前期的作品,题材大多模仿前人风月闺情之作,并没有多少新的开拓,但文字清丽可观,王世贞说他“所为散套,既多蹈袭,亦浅才情,然字句流丽,可入弦索”(《曲藻》)。
较有特色的应数他的《滑稽馀韵》,描写的对象主要是城市各种行业中的人物,取材上有新的突破。
对于这些人物,作者有表示赞美同情的,如写瓦匠“弄泥浆直到老,数十年用尽勤劳”(《水仙子·瓦匠》),铁匠“锋芒在手高,锻炼由心妙”《雁儿落带过得胜令·铁匠》;也有加以嘲讽痛斥的,如说门子“铺床叠被殷勤,献宠希恩事因”(《天净沙·门子》),牢子“归家欺侮街坊,仗势浑如虎狼”(《天净沙·牢子》),表现出作者鲜明的爱憎态度。
有的作品刻画人物较为成功,如写媒人“沿街绕巷走如飞,两脚不沾地”(《朝天子·媒人》),巫师“手敲破鼓,口降邪神。
福鸡净酒思一顿,努嘴胖唇”(《满庭芳·巫师》),描绘形象生动。
应该说,《滑稽馀韵》较广泛而真实地反映了明朝中叶以来逐渐繁荣的城市生活面貌。
自嘉靖年间以来,与整个文学创作演化的步调相一致,散曲创作进一步繁茉,南北方都有不少作家涌现,其中如金銮、冯惟敏、梁辰鱼、施绍莘等都是当时较有成就的人物,各家创作风格从总体上看更趋于丰富多样。
随着昆山腔的内兴起,一些地区南曲盛兴,而北曲有衰落的趋向。
冯惟敏(1511~约1580)是北人作家中的佼佼者,也是这一时期散曲创作的大家,有散曲集《海浮山堂词稿》。
他的作品描绘的生活面较广,具有较强的现实感,不少内容或反映时艰,或抨击政治弊端,或摹写其他人情世态,真实地反映了现实生活的不同方面。
如《胡十八·刈麦有感》、《折桂令·刈谷有感》、《玉江引·农家苦》、《傍妆台·忧复雨》等作,对遭遇自然灾害和官府捐税之苦的农家给予关注与同情。
《玉江引·纪笑》抒发对“更不辨苍白,何处寻公论”的畸形世态的愤激之情。
而《改官谢恩》则写到官场“忘身许国非时调,奉公守法成虚套”的阴暗面。
冯惟敏解官归田后写下了不少遣情抒怀的篇章,流露出对昔日仕宦生活的烦倦和厌恶,刻画悠闲落拓的心境。
他的《耍孩儿·十自由》堪为代表:膝呵见官人软似绵,到厅前曲似钩,奴颜婢膝甘卑陋。
擎拳曲跽精神长,做小伏低礼数周。
俺如今出门两脚还如旧,见了人平身免礼,大步ㄐ搜。
足呵任高情行处行,趁闲时走处走,脚跟儿磴脱了牢笼扣。
潜踪洞壑寻深隐,濯足沧浪拣上流。
皂朝靴丢剥了权存后,再不向班鹄立,穿一对草履云游。
作者将闲适的归居生活和拘束的官场情形作对比,表达了他对洒脱自在生活的向往。
冯推敏散曲格调大多爽逸豪迈,遣词造句率直明白,体现出北派作家的创作风格,《河西六娘子·笑园六咏》便是一例,其二、六咏:人世难逢笑口开,笑的我东倒西歪,平生不欠亏心债。
呀,每日笑胎嗨,坦荡放襟怀,笑傲乾坤好快哉!名利机关没正经,笑的我肚儿里生疼,浮沉胜败何时定?呀,个个哄人精,处处赚人坑,只落得山翁笑了一生。
金銮(1494~1583)生于北方,但长期寓居南京,所以作品有着南方作家的风格。
著有《萧爽斋乐府》。
他的散曲题材上大多为酬应、游宴、嘲谑、风情等,并无多少创新,但艺术上较有特点:一是讲究音律和谐,作品清丽婉转,冯惟敏称他“一字字堪人爱,一声声音吕和谐”(《海浮山堂词稿·酬金白屿》)。
二是笔法亦庄亦谐,自然活泼,常于轻巧自如的勾勒中透出隽永的意味。
如《晓发北河道中·落梅风》:“干了些朱门贵,谒了些黄阁卿,将他那五陵车马跟随定,把两片破皮鞋磨的来无踪影,落一个脚跟干净。
”语气间杂戏谑,在自我解嘲之中,流露出几丝为生活所迫而求谒权贵的无奈。
三是语言朴实浅显,《锁南枝·风情集常言》尤为突出,其中如:“心肠儿窄,性气儿粗,听的风来就是雨。
尚兀自拨火挑灯,一密里添盐加醋。
前怕狼,后怕虎,筛破的锣,擂破的鼓。
”有时还插入一些生活化的俚言俗语,如“鼻凹里砂糖怎舔,指甲上死肉难粘”(《沉醉东风·风情嘲戏》),“骨朵嘴挂油瓶,谁人是你眼中丁”(《胡十八·风情嘲戏》),这些都使散曲语言更为生动形象,富有生活气息。
梁辰鱼有散曲集《江东白苎》。
他“素蹈歌场,兼猎声囿”(《咏帘拢序》),精通音律,曾采用昆山腔创作传奇《浣纱记》。
其散曲作品讲究锻字炼句,文辞典丽华美,并注意吸收词的写作手法,因此不少曲文呈现出词味重而曲味淡的特征。
《江东白苎》中像酬赠、题咏、艳情等散曲常见题材的作品占有一定比例,但真正引人注意的是一些抒情写怀的篇章,它们从不同侧面较真实地反映了作者的内心世界,如《暮秋闺怨·白练序》:西风里,见点点昏鸦渡远洲。
斜阳外,景色不堪回首。
寒骤,漫倚楼,奈极目天涯无尽头。
消魂处,凄凉水国,败荷衰柳。
此曲虽取题闺怨,但据曲序,实是作者有感于自己“沦身未济,落魄不羁”,“因假闺人之意,以开烈士之膺”,“非儿女之情多,是英雄之气塞”,悲凉凄怆的语调中显出作者英雄失路、襟抱难开的抑郁,感情深沉,为作者胸次真实的展露。
梁辰鱼散曲以工词藻著称,继而后起的另一位散曲家沈则注重声律,两者在曲坛造成很大影响,不少人或崇梁或崇沈,于是明代散曲逐渐转向词藻化、音律化。
但过分注重文辞声律,在一定程度上束缚了散曲的创作。
施绍莘(1581~1640)是晚明时期重要的散曲作家,若有散曲集《秋水庵花影集》,其中套数占多,共86首,小令72首。
他的作品大多“随境写声,随事命曲”(《春游述怀》跋),较少受文辞与声律的约束,与当时词藻化、音律化的创作风气有所不同,在曲坛独树一帜。
题材多样、独造新境是施氏散曲一大特点,他善于捕捉生活中各种人情物志,在作品中加以表现,如“茅茨草舍之酸寒,崇台广囿之弘侈,高山流水之雄奇,松龛石室之幽致,曲房金屋之妖妍,玉缸珠履之豪肆,银筝宝瑟之萦魂,机锦砧衣之怆思,荒台古路之伤心,南浦西楼之感喟,怜花寻梦之幽情,寄泪缄丝之逸事,分鞋破镜之悲离,赠枕联钗之好会,佳时今节之杯觞,感旧怀恩之涕泪”(《秋水庵花影集》自序),都成为描摹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