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社会行为综述

合集下载

亲社会行为趋避

亲社会行为趋避

亲社会行为趋避一、引言亲社会行为,是指个体为了满足社会需求、增进他人福祉而表现出的积极行为。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亲社会行为无处不在,它不仅体现了个体的道德品质,更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石。

本文将从亲社会行为的定义、驱动力、表现、培养、好处、挑战与应对等方面展开论述,以期提高大家对亲社会行为的认识和践行。

二、亲社会行为的驱动力亲社会行为的驱动力可以分为内在驱动力和外在驱动力。

内在驱动力主要源于个体的道德观念、价值观和人格特质,如同情心、利他主义等;而外在驱动力则来自于家庭、学校、社会等环境因素,如教育引导、社会评价等。

内外结合,促使个体产生亲社会行为。

三、亲社会行为的表现亲社会行为的表现形式多样,包括助人行为、合作行为、分享行为和礼貌行为等。

助人行为体现在对遇到困难的人伸出援手;合作行为表现在团队协作共同完成任务;分享行为则是将自己的东西与他人共享;礼貌行为则是对他人的尊重和友好表示。

四、如何培养亲社会行为亲社会行为的培养需要家庭、社会和个人共同努力。

家庭教育的引导作用至关重要,家长要注重培养孩子的道德观念和社会责任感;社会氛围的影响也不容忽视,积极向上的社会风气有利于亲社会行为的传播;个人素质的提升更是亲社会行为发展的基石,通过学习、实践,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水平。

五、亲社会行为的好处亲社会行为带给个体的好处不言而喻。

首先,良好的人际关系是亲社会行为的副产品,人际关系的和谐有助于个体在社会中更好地生存和发展;其次,社会资源的整合使整个社会更加团结协作,提高社会效率;最后,亲社会行为有助于构建和谐社会,促进社会稳定发展。

六、亲社会行为的挑战与应对在面对亲社会行为时,我们也会遇到各种挑战。

如个人困境的突破,需要在面临抉择时坚定信念;社会压力的应对,要学会在竞争中保持友善;负面影响的抵抗,要提高自己的免疫力。

七、结论亲社会行为是衡量一个国家、一个民族道德水平的重要标志。

在当前社会转型期,我们更加需要弘扬亲社会行为,让每一个人都成为亲社会行为的践行者。

亲社会行为知识点总结

亲社会行为知识点总结

亲社会行为知识点总结亲社会行为是指个体在社会中与他人交往时所表现出来的一种主动性、帮助性和合作性行为。

亲社会行为是一种积极的社会行为,它有助于个体与社会环境之间的良好关系和社会和谐的发展。

亲社会行为不仅有助于个体的心理健康,也对整个社会有很大的积极影响。

亲社会行为的形成和表现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个体特质、社会环境和情境因素等。

下面对亲社会行为的知识点进行总结。

一、亲社会行为的概念和特征亲社会行为是指个体为了帮助他人或促进社会和谐而进行的行为。

这种行为表现为个体之间的亲密关系、合作行为、共享资源和互惠行为等。

亲社会行为的特征包括:1. 主动性:亲社会行为是主动的,个体自愿进行这种行为,无需外部压力或奖励。

2. 帮助性:亲社会行为是为了帮助他人或促进社会和谐而进行的。

3. 合作性:亲社会行为是基于合作的,需要个体之间的协作和共同努力。

4. 共享性:亲社会行为是对资源的共享和分配,有利于整个社会的利益。

5. 长期性:亲社会行为是持续性的,个体在长期的社会交往中表现出来的一种积极行为。

二、亲社会行为的形成因素亲社会行为的形成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主要包括个体特质、社会环境和情境因素等。

1. 个体特质:个体的性格特质、道德观念、自我概念和情感因素等都会影响其亲社会行为。

比如,善良、慷慨、同理心强的人更容易表现出亲社会行为。

2. 社会环境:社会环境包括家庭、学校、社区等,这些社会环境对个体的亲社会行为有着重要的影响。

比如,家庭的和睦、帮助和支持有助于培养个体的亲社会行为。

3. 情境因素:个体在具体的情境中表现出来的亲社会行为也受到情境因素的影响,比如,他人需要帮助时、紧急情况下和对社会公共利益的关注等都会促使个体表现出亲社会行为。

三、亲社会行为的类型亲社会行为包括了多种类型,主要包括:1. 亲密关系:个体之间的亲密关系是亲社会行为的一种表现,比如亲密关系中的关爱、支持和帮助等都属于亲社会行为。

2. 合作行为:亲社会行为还包括了合作行为,这种行为是为了实现共同目标和任务而进行的,比如团队合作、社会合作等。

幼儿亲社会行为概念

幼儿亲社会行为概念

幼儿亲社会行为概念嘿,你知道吗?幼儿亲社会行为啊,就像是花园里那些最美丽、最温暖的花朵,盛开在孩子们幼小的心灵里。

我有个朋友,她叫小敏,是个幼儿园老师。

有一天啊,她给我讲了这么个事儿。

在她的班上,有个叫小宇的小朋友。

有一次,另一个小朋友不小心摔倒了,疼得直哭。

小宇呢,马上就跑过去,轻轻扶起他,还安慰说:“别哭别哭,摔一下没关系的,我给你吹吹就不疼啦。

”你看,这就是幼儿亲社会行为。

从专业的角度来讲,幼儿亲社会行为是指幼儿表现出的那些对他人有益或者对社会有积极影响的行为。

这就好比在一个大森林里,每一棵小树苗如果都能向着阳光健康成长,并且还能为周围的小动物提供栖息之所,那这个森林就会充满生机。

幼儿的亲社会行为就像这些小树苗,虽然他们还小,力量有限,但这种行为却有着巨大的能量。

咱们再来说说具体的表现形式吧。

分享就是一种很常见的幼儿亲社会行为。

我邻居家有个小男孩叫豆豆。

有一天,他妈妈给他买了一盒特别好吃的小饼干。

他拿到幼儿园去,分给了周围的小伙伴。

他妈妈问他:“豆豆啊,你为什么要把自己的饼干分给别人呢?”豆豆眨着大眼睛说:“因为大家一起吃更开心呀。

”这种分享的行为,就像把自己的快乐传递出去,一个人的快乐就变成了很多人的快乐。

还有帮助行为呢。

我曾经在一个儿童游乐场看到这样一幕。

一个小女孩在玩滑梯的时候,鞋子不小心掉了。

旁边的一个小弟弟看到了,二话不说就跑过去把鞋子捡起来递给小女孩。

小女孩笑着说:“谢谢你呀。

”小弟弟回答道:“不客气,姐姐。

”这简单的互动,就像一道温暖的阳光照进心里。

这种帮助行为,就像是在别人身处黑暗的时候,递过去的一支蜡烛。

那幼儿为什么会有亲社会行为呢?这可就有趣了。

一部分是天生的呢。

就像有些小婴儿,看到妈妈笑的时候,自己也会跟着笑。

这就像是他们身体里自带的一种温暖的本能。

还有一部分是后天学习的。

比如说,在家里,爸爸妈妈如果经常互相帮助,孩子看到了,也会学着去帮助别人。

这就像一面镜子,孩子在家庭这个小环境里,看到什么就会反映出什么。

什么是亲社会行为呢

什么是亲社会行为呢

什么是亲社会行为呢?亲社会行为又叫积极的社会行为,它是指人们表现出来的一些有益的行为。

如:同情、关心、谦让、互助和共享等,亲社会行为是人与人之间在交往过程中维护良好关系的重要基础,对个体一生的发展意义重大。

游戏对小儿心理发展的意义:教育家克鲁普斯卡娅说:“对孩子来说,游戏是学习,游戏是劳动,游戏是重要的教育形式”,高尔基也曾说过:“游戏是小儿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途径”。

因此,游戏是小儿智力发展的动力,它能激发小儿的求知欲与创造力,并且可使小儿掌握一些知识技能,形成对待事物的正确态度,促进小儿全面发展。

幼儿活泼、好动、喜欢模仿,而游戏一般都有具体情节、动作,模仿性强,符合他们的年龄特点,能够满足他们的兴趣和愿望。

一、满足幼儿身体活动的需要二、满足好奇心的需要。

三、满足幼儿社会性交往的需要。

四、满足幼儿自我肯定的需要。

美国著名管理学家彼得·圣吉在其代表作《第五项修炼——学习型组织的艺术与实务》一书中,把学习型组织的技能要求归结为“五项修炼”:自我超越、改善心智模式、建立共同愿望、团体学习、系统思考。

受此启发,笔者将学习、实践、培训、合作、研究称为教师专业发展的“五项修炼”。

对教师专业发展来说,学习是源泉,利于更新思想,提升教育理念,实现自我超越;实践是根基,利于转变行为,革新工作方式,改善心智模式;培训是捷径,利于获取指导,拓宽视野领域,建立共同愿景;合作是外力,利于交往互动,开展深度汇谈,整合团体智慧;研究是动力,利于系统思考,敏锐洞察渐变,推进整体改革。

这“五项修炼”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策略。

教师只有通过“五项修炼”才能快速实现自身的专业发展。

幼儿园教师专业成长主要是指幼儿园教师从非专业人员成为专业人员且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品质的发展过程。

具体而言。

其本质是:第一、幼儿园教师专业成长意味着幼儿园教师是研究者。

第二、幼儿园教师专业成长的首要条件是对幼儿教育、幼儿园尤其是自身的存在与发展的深入理解。

3儿童亲社会行为研究综述

3儿童亲社会行为研究综述

3儿童亲社会行为研究综述3儿童亲社会行为研究综述随着社会、心理学和教育的进步,人们开始重视孩子们的社会行为问题。

社会行为是指人们在不同情境中一种对环境和他人的反应方式,其涉及儿童与他人互动,也包括儿童对情绪及表现形式。

儿童亲社会行为是指儿童行为表现出对社会环境及其他权威着如家长、老师的认同,通过日常互动学习社会行为规则,从而在社会环境中安全学习和发展。

本文将综述近年来儿童亲社会行为研究。

首先,部分研究认为,社会Huang(1994)的研究表明,当今儿童的社会行为与20世纪90年代相比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主要原因是儿童失去了传统家庭支持,由此出现了一定程度的行为问题。

同时,也有人认为,儿童与家庭成员及他人之间的互动状况在其社会行为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它可以改变儿童的情绪反映,从而影响其亲社会行为的发展。

此外,成长过程中的环境也对儿童的亲社会行为影响很大。

来自家庭、学校、社会等环境的不同要求,会对儿童的亲社会行为发展产生积极或消极影响。

此外,家庭、学校成员共同教育、表扬及引导也会伴随儿童的亲社会行为发展,对儿童社会适应能力进行塑造。

有研究发现,儿童社会能力、自我控制能力和关心他者通过家庭成员之间的互动和交流基本形成(Adams&Kerpelman,2003)。

此外,个体差异也是儿童亲社会行为发展的重要因素。

研究表明,婴儿出生时个体心理特征对儿童的社会发展有重要影响。

在某些方面,社会性的婴儿会表现出与他人沟通的兴趣,而不安分的婴儿则可能不太健谈,更不容易与他人相处,从而出现社交行为问题(Kochanska,2000))。

最后,儿童的社会发展涉及家庭、学校、社会等多方面,如何促进儿童社会发展对家人和专业人士都具有重要意义。

社会行为发展与家庭特征及婴儿本身发展水平有关,因此,家长需要创造有利的社会互动环境来帮助儿童,而专业人士则需要洞察婴儿的心理特征及家庭情况,以广泛的视角和更有针对性的措施,来促进儿童社会发展。

学前儿童亲社会行为研究述评

学前儿童亲社会行为研究述评

学前儿童亲社会行为研究述评学前儿童亲社会行为研究是对儿童在社会交往中的行为和发展进行探究的一门学科。

亲社会行为指的是儿童在与他人的互动中表现出的友善、合作、关心和帮助他人的行为。

学前儿童亲社会行为研究的重要性在于,这些行为对儿童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通过研究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可以更好地了解儿童的社会认知和情绪发展,以及他们与他人建立和维护关系的能力。

此外,亲社会行为也与儿童的学习和适应能力密切相关,因此研究这一领域有助于改进教育和支持儿童的发展。

现有的学前儿童亲社会行为研究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亲社会行为的定义和测量、影响亲社会行为的因素、亲社会行为的发展过程和改变、以及亲社会行为与儿童发展其他方面的关系。

研究方法主要运用了观察、问卷调查、实验等手段。

在亲社会行为的定义和测量方面,研究者常常根据儿童的行为表现来量化和评估亲社会行为,如友善行为、合作行为、共情行为等。

此外,也有研究借助观察和访谈等方法,从儿童及其家庭的角度探寻亲社会行为的内在动机和心理机制。

影响亲社会行为的因素研究中,主要关注儿童和他人(如家庭、同伴、教师)之间的关系以及环境因素。

研究发现,儿童的亲社会行为发展受到遗传、环境和社会化教育等因素的影响。

例如,与父母的亲密关系、家庭环境的温馨与支持、教师的教育方式等都与儿童的亲社会行为呈现出正向相关。

亲社会行为的发展过程和变化方面的研究主要关注儿童在不同年龄阶段的亲社会行为发展情况。

研究发现,儿童的亲社会行为能力在3-6岁阶段有显著增长,但在不同阶段的发展速度和特点存在差异。

这为教育和干预措施的制定提供了重要依据。

最后,亲社会行为与儿童发展其他方面的关系的研究主要关注亲社会行为与儿童认知、情绪和适应能力等方面的关联。

研究发现,亲社会行为与儿童在学术成绩、自尊、心理健康等方面呈现出正向关联。

综上所述,学前儿童亲社会行为研究对于深入理解儿童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研究亲社会行为的形成和发展过程,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支持儿童的社会化和情绪发展,并为他们的教育提供科学依据。

亲社会行为感悟范文

亲社会行为感悟范文

亲社会行为感悟范文首先,亲社会行为是人性的体现。

人性中蕴含着对他人的关爱和关怀,人与人之间的维持着一种相互依存的关系。

亲社会行为能够调动人们内心的善良和同情心,使人们更加关注他人的需求,并且主动付出帮助。

这种亲社会行为不仅能够改善他人的处境,也能够使自身获得心灵的满足和安抚。

亲社会行为是人性中最美好的一面,也是我们与动物的最大区别之一其次,亲社会行为能够改善社会秩序。

社会是由个体组成的,而个体之间的互动关系决定了社会的发展与进步。

如果每个人都只关注自己的利益,不顾及他人,则社会将失去秩序与和谐,人与人之间难以相互信任与合作。

而亲社会行为的出现则能够弥补个体之间的利益差异,减少社会矛盾,促进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亲社会行为不仅能够弥合个体之间的隔阂,还能够建立和谐的社会关系,推动社会向着更加进步和完善的方向发展。

再次,亲社会行为能够传递正能量,激励他人行善。

人们常常被榜样所感染,看到他人的亲社会行为会激发我们内心的善良之情,并引发我们去行善。

当一个人见到别人主动帮助需要帮助的人时,他会从中感受到一种积极的能量和美好的情感体验,从而对亲社会行为产生认同和赞许。

这种赞赏和认同会推动更多的人去行善,形成一种良性循环,进一步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最后,亲社会行为是塑造个人价值的重要途径。

每个人都渴望被认可和重视,而通过亲社会行为,我们不仅能够帮助他人,还能够提升自己的社会地位和价值。

亲社会行为能够使我们成为一个更好的人,提升我们的道德水平,培养我们的社会责任感。

通过与他人合作和互助,我们能够展现自己的价值,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

亲社会行为不仅是对他人的善举,更是对自己的积极追求和肯定。

综上所述,亲社会行为是我们与生俱来的天性,是我们赖以维持社会和谐的重要力量。

通过亲社会行为,我们能够体验到善良与美好、关爱与被关爱的快乐,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因此,我们每个人都应当时刻关注他人的需求,主动参与到亲社会行为中去,为共同的美好未来添砖加瓦。

心理学名词解释亲社会行为

心理学名词解释亲社会行为

亲社会行为亲社会行为是指对他人有益或对社会有积极影响的行为,如帮助他人、合作、分享、遵守规则等。

这种行为有助于促进社会和谐、增强社会凝聚力和提高人们的幸福感。

下面是本店铺为大家精心编写的3篇《亲社会行为》,供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亲社会行为》篇1亲社会行为是指个体在社会交往中表现出的对他人有益或对社会有积极影响的行为。

这种行为有多种形式,包括帮助他人、合作、分享、遵守规则等。

亲社会行为的动机一般是出于内在的道德感、同情心、社会责任感等,而不是为了获得外在的奖励或惩罚。

亲社会行为在社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有助于促进社会和谐。

当人们表现出亲社会行为时,他们会感受到自己与社会的联系更加紧密,从而增强社会凝聚力。

此外,亲社会行为还可以提高人们的幸福感。

当帮助他人或为社会做出贡献时,个体会感到自豪和满足,这种感觉会促进心理健康和幸福感。

亲社会行为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点:1.帮助他人。

帮助他人是亲社会行为的一种表现形式。

个体可以通过提供物质或精神上的支持来帮助他人,如捐款、志愿服务、提供情感支持等。

2.合作。

合作是亲社会行为的另一种表现形式。

个体可以通过与他人共同完成任务来实现合作。

合作有助于提高效率和质量,促进团队的和谐发展。

3.分享。

分享是亲社会行为的另一种表现形式。

个体可以通过分享资源、经验、知识等来帮助他人,提高社会资源的利用效率。

4.遵守规则。

遵守规则是亲社会行为的一种表现形式。

个体可以通过遵守社会规范和法律法规来维护社会秩序,促进社会和谐。

《亲社会行为》篇2亲社会行为是指对他人有益或对社会有积极影响的行为,通常是出于一种内在的道德动机或对社会的责任感而进行的。

亲社会行为可以表现为多种形式,包括但不限于:1. 帮助他人:提供帮助和支持,如帮助老人过马路、扶起摔倒的人等。

2. 捐赠行为:向慈善机构、救灾基金等捐赠财物或时间,帮助需要帮助的人。

3. 参与志愿活动:参加志愿服务,如参加义诊、清洁环境等。

亲社会行为社会实践报告

亲社会行为社会实践报告

一、前言亲社会行为是指个体在社会交往中,对他人的利益、情感和需要给予关注和帮助的行为。

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下,培养和践行亲社会行为,对于促进社会和谐、提升公民素质具有重要意义。

为了深入了解亲社会行为,提高自身社会实践能力,我于近期开展了一次亲社会行为的社会实践活动。

以下是我对此次实践活动的总结和反思。

二、实践活动内容1. 调查研究(1)调查对象:社区居民、青少年、大学生等。

(2)调查方法:问卷调查、访谈、观察等。

(3)调查内容:亲社会行为的现状、影响因素、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等。

2. 实践活动(1)开展志愿者服务:在社区、公园等地开展志愿者服务活动,如环境清洁、关爱老人、关爱留守儿童等。

(2)组织公益活动:组织捐款、捐物等活动,帮助需要帮助的人。

(3)开展亲社会行为宣传活动:通过讲座、宣传册、社交媒体等渠道,宣传亲社会行为的重要性和意义。

三、实践活动成果1. 调查结果通过问卷调查、访谈和观察,发现以下情况:(1)亲社会行为在社区居民、青少年、大学生等群体中普遍存在,但程度不一。

(2)亲社会行为受到家庭、学校、社会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3)亲社会行为存在的问题:部分人缺乏亲社会行为的意识和能力,对他人关心不足;部分人受到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亲社会行为表现不明显。

2. 实践成果(1)提高了自身的社会实践能力,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

(2)增强了社会责任感,培养了良好的道德品质。

(3)为社区、学校、家庭等提供了有益的亲社会行为培养建议。

四、实践反思1. 亲社会行为的重要性亲社会行为是社会文明进步的体现,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石。

通过此次实践活动,我深刻认识到亲社会行为的重要性,决心在今后的工作和生活中,积极践行亲社会行为。

2. 亲社会行为的培养途径(1)加强家庭教育:家长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孩子的亲社会行为意识。

(2)优化学校教育:学校要注重培养学生的亲社会行为,开展相关课程和活动。

(3)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政府、媒体、社会组织等要共同努力,营造关爱他人、助人为乐的社会氛围。

亲社会行为

亲社会行为

第十章亲社会行为【内容提要】亲社会行为是符合社会道德标准的行为。

培养亲社会行为,形成良好的品德是个体社会化的重要任务之一。

本章阐述了关于亲社会行为发生的三种理论,亲社会行为的主要影响因素,介绍了助人行为的研究和理论,阐述了亲社会行为培养与品德教育的有关理论和研究。

【学习目标】1.理解亲社会行为及其发生。

2.了解亲社会行为的主要影响因素。

3.了解助人行为的研究和理论。

4.掌握品德形成的几种理论模式。

【关键词】亲社会行为利他主义助人行为品德在我们的社会生活中处处可见帮助人的现象,从指路,扶老携幼,义务献血,到见义勇为与歹徒搏斗,抢救遇难儿童,甚至为此付出生命;但同时我们又可以看到,有些人对处于困境中的他人抱着冷漠的态度,见死不救。

1964年,纽约发生了一起谋杀案。

年轻妇女吉蒂下夜班后在回家的路上遇到歹徒的袭击,她大声呼救。

当即周围居民楼的一些房间的灯亮了,有人打开窗户,并有一位男士大声喊道“放开她!”歹徒放开她,溜进汽车开走。

楼窗里的灯光熄灭了。

这时,歹徒返回来,再次袭击吉蒂。

她再次呼救。

灯光再次亮起,窗户再次打开,歹徒再次逃走。

灯光熄灭。

当吉蒂到达住处大门口时,歹徒第三次袭来,她被杀了。

谋杀进行了35分钟。

警察在接到报警后只用了2分钟就赶到现场,然而人已经死了。

事后了解到当时有38个目击者,然而在半个多小时的时间里竟无人报警。

正是这个事件中人们所表现出来的冷漠激起了强烈的社会反响,引起社会心理学家极大的关注,使“冷漠和助人”成为社会心理学研究的一个热点问题。

第一节亲社会行为的含义一、亲社会行为及有关概念亲社会行为(prosocial behavior)指一切有益于他人和社会的行为,如助人、分享、谦让、合作、自我牺牲等。

亲社会行为可能由利他主义引起。

利他主义(altruism)指关心他人的利益而不考虑自己的利益(L.G.Wispe,1972)。

利他行为的特点就是自愿帮助他人,而不期望得到任何外部的回报,甚至没有要给人留下好印象的想法。

幼儿亲社会行为研究综述

幼儿亲社会行为研究综述

幼儿亲社会行为研究综述引言:幼儿期是人类发展的重要阶段,也是社会行为形成的关键时期。

幼儿的亲社会行为表现出他们与他人的互动、合作和分享的能力,对于幼儿的社会适应能力和人际关系的发展至关重要。

本文将综述幼儿亲社会行为的研究现状,分析其特点和影响因素,并对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展望。

一、幼儿亲社会行为的表现特点幼儿的亲社会行为表现出一系列特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幼儿的亲社会行为表现出逐渐增强的合作意识。

随着年龄的增长,幼儿逐渐意识到与他人合作可以获得更多的利益,开始主动与他人分享、合作和互助。

2. 幼儿的亲社会行为表现出自我中心性的特点。

在幼儿期,自我中心思维仍然较为突出,幼儿更关注自己的需求和利益,因此在分享和合作中可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3. 幼儿的亲社会行为受到情绪因素的影响较大。

幼儿在亲社会行为中常常表现出情绪化的特点,情绪的波动可能会影响他们的合作意愿和合作效果。

二、影响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因素1. 家庭环境。

家庭是幼儿社会行为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家庭的积极亲社会行为表现和亲社会教育方式对幼儿的亲社会行为具有重要影响。

2. 幼儿自身特点。

幼儿的性格特点、性别、发展水平等因素都会对其亲社会行为产生影响。

3. 同伴关系。

同伴关系对幼儿的亲社会行为发展具有重要作用,良好的同伴关系可以激发幼儿的合作意愿和分享行为。

三、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发展路径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发展路径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1. 幼儿期初期(1-2岁):幼儿在这个阶段主要表现为自我中心,难以与他人合作和分享。

2. 幼儿期中期(3-4岁):幼儿开始逐渐具备合作和分享的意识,但仍然受到自我中心思维的限制。

3. 幼儿期后期(5-6岁):幼儿在这个阶段已经能够主动与他人合作、分享和互助,形成良好的亲社会行为习惯。

四、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培养策略1. 家庭教育。

家长可以通过积极的亲社会行为表现和亲社会教育方式,引导幼儿学会分享、合作和互助。

2. 学校教育。

社会心理学重点第六章亲社会行为

社会心理学重点第六章亲社会行为

匆忙的被试(40%)比没有时间压力的被试(65%)更少给予帮助。但是,这一结果仅仅在被试认为他们的参与对研究很重要的情况下才成立。如果被试认为研究者并不重视他们,匆忙的学生(70%)和没有时间压力的学生(80%)提供帮助的比率差不多。
帮助我们喜欢的入 第9章中我们谈到,我们对一个人的最初印象受到了一些因素的影响,例如生理吸引力和相似性。这些类似的特征也会影响助人行为。至少在某些情境下,那些外貌上比较有吸引力的人更可能获得帮助。
该研究进一步的改进是,所有参与的学生都是研究宗教的。由于这个原因,他们即将参加的讲座的主题是,圣经故事——好人撒玛利亚,讲述一个人帮助路边受伤的陌生人的故事。其他学生则讨论与助人无关的话题如,关于神学学生毕业后可以考虑的工作问题。研究结果表明,时间压力对助人行为有很强的影响。研究后的访谈中,所有的学生都记得看到过受伤者。但是,时间匆忙的学生仅仅有10%给予了帮助;而没有时间压力的学生则有63%给予了帮助。
尽管巨大的危险笼罩着她自己和她的家庭,Balwina还是掩护了这个犹太男孩,教他装成一个基督徒,然后安排他到几英里以外的农场做帮工。Samuel的家人被残杀了,但在那个他几乎不认识的、勇敢而无私的妇女的帮助下,这个男孩活了下来。
1
2
3
Bierhoff和Klein等指出,社会责任感(social responsibility)可能是利他人格的首要因素[10]。如果人们重视道德义务,他们的行为就会与其自身的道德信念保持一致。毋庸置疑,当今各主流文化当中,帮助弱者,关怀他人的品德依然受人崇尚;而见死不救、对他人痛苦视而不见的行为也通常遭受谴责。这种善良为本、助人为乐的道德信念在个体社会化过程中已经逐渐融入大多数人的道德观念当中。个体的社会责任感在很大程度上促使人表现出助人行为。有研究者曾做过紧急状况下助人行为的研究,结果显示,社会责任与助人行为之间存在着正相关关系。

养成亲社会行为

养成亲社会行为

把自己的欢乐喜悦与人分享,你会体验到 更多的幸福;把自己的生活感悟与人分享,你 会得到信任和友情;把自己的知识经验与人分 享,你会有新的收获和提高。 在社会生活中我们只有通过分享和交流才 能获得进步和成功的条件。与人分享的人,更 容易得到别人的帮助和支持,有利于个人的发 展和进步。
想一想:
1.在你回家时,遇见一个老人 倒在地上 ,身旁还有一些血 迹…… 2.你在河边散步,突然看到一个 小孩落水了,周围只有你一个 人,可是自己又不会
帮助别人首先要真诚,还应注意方 式和方法。 1、借助别人和社会的力量
2、注意自身的安全
3、注意维护他人的自尊
怎样为社会做贡献? (1)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 (2)关心社会发展、关注国家 大事; (3)服务社会,奉献社会。
新泰市新汶实验中学 尚传兵
什么是亲社会行为?
亲社会行为是指人们在社会交往中
表现出来的那些有利于社会和他人的行 为。

亲社会行为的表现: 学会谦让、分享、助 人
孔融让梨
让 座
右行礼让
1、首先要做到为人谦逊、礼貌待 人,不惟我独尊、盛气凌人。 如 何 学 会 谦 让 2、突出地表现为在荣誉、利益面 前不争名夺利,能自觉地为他人 着想,做到先人后己,把好处和 方便留给别人。 3、还表现在能妥善处理与他人的 矛盾和冲突。

《幼儿亲社会行为探究文献综述3000字》

《幼儿亲社会行为探究文献综述3000字》

幼儿亲社会行为研究国内外文献综述目录幼儿亲社会行为研究文献综述 (1)(一)亲社会行为 (1)(二)教师的行为 (1)(三)与研究相关的文献综述 (2)1.国内研究现状 (2)2.国外研究现状 (3)参考文献 (3)(一)亲社会行为2010年,郭晓飞[1]在《儿童亲社会行为研究综述》中首次明确指出儿童亲这种社会性的行为被广泛地人们看作为这是一种能够使一个人们在其自身社会经济生活的发展过程中所做的能够充分表现和做出的一种行为符合人们社会上所预期的心理需求和社会要求,并对于他人、群体和整个社会有利的一种行为。

少年儿童的亲情与社会性格和行为教育问题的相关研究已经受到了来自我国少年儿童教育学界及其其他相关领域专业人士的广泛高度重视,并且已经初步取得了十分显著的科学研究成果。

随着当前我国国民经济社会的进一步健康发展,学前教育也愈益地开始受到了社会国家的高度重视,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发展与幼儿的个性全面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对幼儿亲社会行为的研究有着非常重要的实践意义。

余丽丽[2]也曾在《学前儿童亲社会行为研究述评》中明确性地提到了与学前少年儿童这种亲密的社会活动行为不但不仅能够有效帮助学前幼儿的自我心理成长,而且对其往后的完成学业和步入社会家庭生活的自我适应也非常具有重要的教育指导参考价值。

幼儿的亲社会性行为随着年龄增长呈递减趋势,已经有一些研究结果表明,幼儿自发的各种利他性行为,要到3-6岁才可能会开始出现,因此,要抓住幼儿发展的关键期,针对幼儿的分享、助人行为予以强化,促进幼儿亲社会的发展。

(二)教师的行为对高校教师学生行为规范问题的深入研究最初认为可以由克瑞兹[3]1986年所做的研究中看出。

从他那时起,研究者们就通过对各种学校教职工工作人员关于教育培养精良的优秀教师特殊身份和优良品德的有关问题情况进行意见调查,制订并研究提供了设计出来的一份有关培养优秀教师精良身份品德特征的问卷测评和数量表,作为教师培养[1]郭晓飞.儿童亲社会行为研究综述[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2010,30(5):33.[2]杨牟茜、余丽丽.学前儿童亲社会行为研究述评[J];早期教育(教科研版);2015,11:1.[3]凌济政.教师课堂教学行为转变研究[J].河南财政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3(3):3.1优秀师资的重要参考和其他方法改进优秀教师身份和行为的基础,这也标志着我国高等院校教师身份和行为的研究已经进入了一个更加专业化的阶段。

熟读3-6岁儿童的亲社会行为及其发展

熟读3-6岁儿童的亲社会行为及其发展

3~6岁儿童的亲社会行为及其发展亲社会行为(prosocial behavior)一词最早由美国社会心理学家艾森伯格(Eisenberg)于1972年提出,用来指与侵犯等否定性行为相对立的,能够让他人乃至社会获得益处的行为。

所以,亲社会行为又称积极的社会行为,属于社会性行为这个大范畴,是个体社会化发展的一个重要指标。

我国教育部2012年颁布的《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将亲社会行为的发展视为儿童人际交往和社会适合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

一、亲社会行为的界定亲社会行为是指人们在社会交往中表现出的对他人有益或对社会有积极影响的行为,如协助、分享、合作、安慰、同情、关心、谦让等行为。

关于亲社会行为的界定,主要有两种观点,一种认为,不但要考量该社会行为是否对他人有利,而且要辨析其背后的动机;另一种则认为,只要该社会行为对于他人有积极影响,就能够将其认定为亲社会行为,而不必考虑其背后的动机。

随着对亲社会行为研究的深入,越来越多的学者倾向于认同后一种观点,即从结果而非动机来界定亲社会行为。

其理由主要有以下三点:第一,行为背后的动机是很难判断的,而且人的动机往往很复杂,如果以动机为衡量标准,那么现实中对亲社会行为的判定就很难实行了。

第二,动机与行为之间是一种动态关系,不单单是动机决定行为,行为的后果也能影响动机的形成。

第三,既然是对社会有积极影响的行为,那么其背后的动机是什么可能并不那么重要。

所以,当前对亲社会行为的界定一般以行为结果为依据。

《指南》对3--6岁儿童的亲社会行为发展作了描述性的规定,主要涉及同情、安慰、协助、分享、合作和社会公德行为(如诚信与保护环境)等与学前儿童发展水平相适合的行为。

其中同情、安慰、协助、分享和合作行为在“人际交往”子领域的“愿意与人交往”“关心尊重他人”等目标中有所体现;而社会公德行为在“社会适合”子领域的“遵守基本的行为规范”等目标中有详细的叙述。

心理学亲社会行为的概念

心理学亲社会行为的概念

心理学亲社会行为的概念
心理学亲社会行为是指个体为了帮助他人或促进社会团结而表现出的行为。

在这种行为中,人们关心他人的福祉,愿意帮助他们,以及表达出对社会公平与正义的关注。

亲社会行为可以包括各种行为形式,例如:
1. 慷慨捐赠:个体愿意捐赠金钱、物品或时间来帮助需要帮助的人或组织。

例如,一个人在地震灾区捐款、资助贫困学生等。

2. 自愿服务:个体主动参与社区服务、志愿活动或慈善工作,为社会做出贡献。

例如,参与环境保护组织的清洁活动、为老年人提供义务的陪伴等。

3. 亲社会行为的积极表达:个体通过行为、言语或表情,向他人传递友善和关爱的信息。

例如,给予他人鼓励、赞美或慰问,帮助他们建立自尊和情感联系。

4. 分享资源:个体愿意分享自己的资源,帮助他人满足基本需求。

例如,与他人分享食物、住所、交通工具等。

5. 公平与正义的关注:个体对社会不公平、不平等现象感到关切,并采取行动争取平等和正义。

例如,参与抗议活动,争取妇女权益、少数族裔平等待遇等。

心理学亲社会行为的研究探讨了这些行为的原因和影响因素。

例如,人们可能会出于内在的道德感或同理心而进行亲社会行为,也可能受到社会规范、价值观或个人经历的影响。

此外,亲社会行为还可以受到社会支持、奖励机制或群体归属感的影响。

心理学亲社会行为的研究对于理解个体与社会的关系以及建立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1养成亲社会行为总结

1养成亲社会行为总结

怎样做到谦让:
3.谦让还表现在能妥善处理与他人的矛盾 和冲突。在社会生活中,只要不是原则 性问题,不妨主动谦让,做出适当的妥 协和让步。
应届大学毕业生王娟,到一家广告文化传播公 司应聘。当时到这家公司应聘的人很多,而给 应聘者的座位只有一个。王娟见许多应聘者远 道而来,主动让出座位,让他们先面试。等到 她面试时,公司负责人对她的情况较满意,但 决定不录用。理由是: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 人如果过于谦让,将会失去市场良机。
什么是分享? 分享就是把自己有价值的东西提供 给别人,与他人共同拥有和享受, 把“我的”当成“我们的”。
寓言故事:
某花农从国外引进了一种名贵的花。周围的人向 他索要几粒种子。他却想垄断这种花发大财,种子谁 也不给。 春天来了,花开的灿烂夺目。十里八乡竞相购买, 连皇帝都慕名而来,给了花农很多赏赐并要求他每年 进贡,花农高兴坏了,心想:往后可要发大财了。 到了第2年,鲜花获得大丰收。花农心花怒放,准 备领取更大的赏赐。可是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皇 帝派兵抓走了花农,不久砍掉了花农的脑袋。 后来,人们才知道,皇帝发现这次的鲜花比第一次 的花小了许多,还有不少杂色,香味也不浓了,认为 花农欺骗了他。
谦让的意义
1.谦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它要 求人们谦逊礼让。谦让是形成和谐的 社会秩序、文明的社会风气不可缺少 的道德规范。
孔融小时候聪明好学,才思 敏捷,巧言妙答,大家都夸 他是奇童。4岁时,他已能 背诵许多诗赋,并且懂得礼 节,父母亲非常喜爱他。 一天,父亲的朋友带了一盘 梨子,给孔融兄弟们吃。父 亲叫孔融分梨,孔融挑了个最小的梨子,其余按 照长幼顺序分给兄弟。孔融说:“我年纪小,应 该吃小的梨,大梨该给哥哥们。”父亲听后十分 惊喜,又问:“那弟弟也比你小啊?” 孔融说: “因为弟弟比我小,所以我也应该让着他。”

参加亲社会行为的感受

参加亲社会行为的感受

参加亲社会行为的感受亲社会行为是指一种有助于社会和谐与福祉的行为,它包括了关心他人、帮助他人以及参与公益活动等方面。

亲社会行为不仅对受助者有积极的影响,对参与者自身也产生了一系列的感受。

在我个人参加亲社会行为的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了以下几个方面的感受。

首先,参加亲社会行为让我感受到了无私奉献的快乐。

帮助他人,无论是提供物质帮助还是提供心理支持,都能给我带来一种满足感和快乐感。

当我看到受助者脸上带着感动和笑容,我感受到了自己的价值和意义,这种快乐是金钱无法购买的。

通过亲社会行为,我认识到了自己的能力和潜力,也更加明确了自己的人生目标。

其次,参加亲社会行为让我感受到了社会的温暖与团结。

在参与公益活动中,我结识了许多志同道合的朋友,他们都有着相似的价值观和理念。

我们一起组成团队,共同推动各项公益事业的发展。

每次活动中,大家互相鼓励和支持,形成了一种紧密的团结关系。

这种团结不仅仅是活动的时候存在,更是在生活中互相关心和支持的体现。

通过亲社会行为,我感受到了社会的温暖和大家庭的力量。

此外,参加亲社会行为也让我感受到了对他人困境的思考和关注。

通过与受助者的接触,我了解到他们所面临的真实问题和困境。

这些问题可能是经济上的困难,也可能是心理上的压力。

这让我认识到,社会的不公平和不平等是存在的,而且仍然有许多人需要帮助。

这种思考和关注让我更加关心社会问题,激发了我积极参与公益事业的动力。

最后,参加亲社会行为让我感受到了成长和自我提升的机会。

通过亲身参与公益活动,我学到了许多与人沟通、团队合作以及问题解决相关的技能。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我不断学习和调整自己的思维方式,提升了自己的能力。

同时,参与亲社会行为也培养了我的责任心和感恩之心。

我深知自己身处于一个幸运的境地,应该回报社会并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

综上所述,参加亲社会行为给我带来了无私奉献的快乐、社会的温暖与团结、对他人困境的思考和关注,以及成长和自我提升的机会。

亲社会行为的影响因素研究综述.

亲社会行为的影响因素研究综述.

关于“亲社会行为的影响因素”研究文献综述一、关键词解释、研究背景和成果简述亲社会行为(prosocial behavior泛指一切符合社会期望而对他人、群体或社会有益的行为,主要包括合作、分享、助人、捐献、谦让、安慰、同情等。

亲社会行为作为一种非常普遍的社会现象,对人类的生存和社会的进步有极其重要的积极作用,也是个体社会化发展的一个重要指标。

西方心理学界对亲社会行为广泛、深入的研究仅有几十年的历史。

从这几十年的研究看,初期的研究主要是围绕亲社会行为的诸多具体决定因素进行的,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一些研究者在吸收、总结原有成果的基础上,把影响亲社会行为的具体因素有机地整合为一个整体,即建立一种亲社会行为理论模式,从而更深入、细致地探查亲社会行为发生、发展的内部心理机制。

其中影响较大的有A. Bandura(1962、1977、1986的社会学习论的观察学习模式, S. H. Schwartz(1968、1977的规范激活论的利他行为模式,B. Latane和M. Darley(1970、1981的社会作用力的干预模式。

这三种模式均能在一定范围内解释亲社会行为的产生问题, 具有一定的合理性, 同时又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我们对现代社会的人际关系发展颇为关注,故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针对亲社会行为的影响因素这一课题,查阅了大量文献,以完成此综述。

需要说明的是,事实上关于亲社会行为的研究还有一大派别,即社会生物学假设助人的先天特性来自我们的基因,来自于进化遗传,由此亲社会行为也有强烈的遗传原因;而我们对心理学和社会学的角度更感兴趣,因此此篇综述的内容并不包括遗传学的观点。

二、影响亲社会行为的因素(一现场因素现场因素是指在日常生活中偶见的、具有独特形式的、由不可预见的因素组成的。

人们在这种因素分类下产生的助人行为通常有可能有伤害施助者性命,使其财物受到威胁,有一定的危险性,付出的代价很大;而且这种助人行为是不能预见到的,无法事先制定计划,往往措手不及;现场变化中还会引起施助者生理上的应激状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l0 8 —
出亲社会行为?助人为乐的人有什么人格特征 霍夫曼 等人 的研究指出 : 有着强烈亲社会 6 总结 吗?社会心理学家对此进行了不少研究。 行为和道德责任感 儿童,其父母 的惩罚常带有 当今社会 , 在社 会节奏 日 益加 快 。 人们 的 31 部 环境 .外 情感性 , 并伴有合理的解释。 美国心理学家鲍姆 紧迫感 、 压力感 日 益加强的情况下 , 亲社会行为 又可以分为 自 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当时的 林特( B UMRN 女 ) D.A /D 的研究表 明: 权威型的 的培养 和增加 , 无疑会对人们的心理健康产生 天气越好 , 助人行为的发生要高一些。 城市的大 家庭中的孩子。具有更多的社会责任感和成就 积极影响 。 对于营造和谐 的社会氛 围, 弱化社会 小也影响着助人行为的发生 , 城镇越小 , 助人行 倾 向; 宽容型家庭的儿童 , 缺乏独立性 ; 专职型 矛盾等方面也会有重要作用。 同时也要看到 , 但 为发生率越高。这也许与人们之问的关 系更密 家庭 的儿童缺乏社会责任感 。 亲社会行为并不总是给人们带来积极的心理感 切有关 。从社会环境来说 , 是否有人旁观 , 是否 5 得 到 亲社 会 行 为 的感 受 受。 在我们对他人提供帮助的时候 , 要注意以更 有榜样带头 , 助人者的时间是否紧迫, 助人者对 得到亲社会行 为, 即获得帮助会使人们产 平等 、 更温和的方式进行, 以使对方在感受到社 自己的行为如何评价等都对助人 行为的发生有 生 两 种 截然 不 同 的感 受 : 恩 的 、 暖 的 、 极 会支持的同时 , 感 温 积 没有负担, 使你的支持成效更大 影 响。 心理体验 和屈辱 的、 沮丧 的, 甚至带有愤恨 , 混 参考文献 3 求助者的特点 . 2 合着敌意的消极的心理体验。也就是说接受他 【 美】 E Ty r A Pl D0 Sa 1 s . al L . e u .. e s著. Ⅱ . o a r 主要表现在求助者的社会形象 、 求助 者的 人 的帮助并不总 能给人们 带来 愉快 的心理感 社 会 心理 学( 十版 ) 0 49 第 ’ o ’. 2 性别 、 与助人者的共 同性三方面 。 求助者的外表 受 , 获得帮助的体验是复杂的。对这一现象 , 有 f 时蓉华. 2 1 社会心理学第二版. 更有吸引力 ,与助人者属 于同一团体 、同一种 几种理论对此分别做 了解释。 f] ̄ 3g- 会心理学. 国 l 高校编写组[ . 全 3所 MI 天津 : 族、 同一国家、 持有同样的态度等都可以增加他 51 因理 论 : 自尊 的威 胁 .归 对 南开 大 学 出版社 . 人 的 助人 行 为 。同 时 , 大 多 数 情 况下 , 性 比 在 女 依据归因理论 , 人们会想要 了解为什么他 f 中荷永. 4 1 社会心理学. 暨南大学出版社. 男性更容易获得帮助。 们需要帮助 , 为什么他人会 帮助他们。 如果人们 [寇残滁 华女_ 5 ] 青少年 的亲社会行为及其培养. 33助人者的个人特征 . _ 将他们的需要归因为极端 的、 不可控的力量 , 而 作者简 介 : 李春 华( 90 3 , , 用心 18 ,~)女 应 E Md r y 17 年 的研究 表明, . ia k 9 2 ls 社会 责 不是个人力量的不足 ,他们就会保持积极的 自 理 学硕士,哈 尔滨师范大学恒星学院学生处教 任感与利他行为有正相关关系 ,后来许多实验 尊。 一些研究已经发现 , 如果人们相信他们的问 师 也都证明 了这一点 。 E S u 99 . t b 17 年的研究 题是 由困难 的情境 而不是 个人 能力 不足引起 a 发现 :. 有强烈的社会 动机 ;. a 具 b相信 自己对事 的, 他们更可能寻求 帮助。 对提供帮助动机的归 情有影响力 ;. c 有适合 于情景需要 的特殊能力 因也很重要。 如果我为 ;. d 同情 和理解 l亲社会行为的定义 亲社会行 为( rsca b hvo) a o p00il e air, t n认 他人与责任感和利他行为有正相关:亲社会行 Bs e . 为,它包括任何类型 的帮助或想要帮助他人的 为受到人际关 系类型的影响。 _ ut TL H s n等在 o 91 行为 , 而不管助人者的动机是什 么, 如助人 、 合 1 8 年 的研究 中发 现 ,助人的旁观者身 体更

科教 文化 IlI
亲社会行 为综述
李 春华
( 尔滨 师 范 大学 恒 星 学 院 , 哈 黑龙 江 哈 尔滨 10 2 ) 5 0 5
摘 要: 亲社会行为是指 准备帮助他人或采取有益于他人的行动。强烈的社会动机 ; 相信 自己对事情有影响力; 有适合于情景需要的特殊能力 的人更可能表现出有助人行 为; 同情和理解他人与责任感和亲社会行为有正相 关; 同时, 亲社会行为还受到人 际关系类型的影响。培 养亲社会行为 可以帮助青少年增加亲社会行 为, 能够促使他们的行为符合社会规范, 被社会接受, 从而使社会化顺利地进行 , 青少年成 的进程更加健康 。 使 关键词: 亲社会行 为; 影响 因素 ; 培养 因为他们真心地关 心我们 , 系我们的幸福 , 关 我 们 可能就会得到 自 我进步 另一方面 , 如果接受 帮助意味着我们是无能的、失败的或者依赖他 人 的, 就可能威胁 到我们的自尊 。 而对 自 的威 尊 更重 , 受过对付应 急事件的训练 , 中许多 胁可能会妨 碍人们寻求帮助 。 其 作、 分享等 。 亲社会行为需要与利他行 为进行区 高、 5 社会交换理论 : ^恩惠的成本 - 2 受 分。 利他(l l ) a n 一 指的是 自愿采取的帮助他人 人手过医务 、救生或警察 的训练 ,另一个发现 ti 的行为 , 且预期不会得到任何形式 的回报 , 除非 是 ,这些人相当多的人先前 曾目睹过他人的不 根据社会交换理论 ( c l h net o ) 8 i a er , oac g h y 觉得 自己也许做了一件好事。 依据此定义 , 一种 幸或 自己曾是犯罪的受害者。几乎所有的研究 我们对于帮助获得的反应 ,揭示 了两方面的内 行为是否是利他 的, 依赖于助人者 的意图。 从这 都表明 ,某些人格特征如社会责任感和移情使 容 : 我们从帮助 中得到的利益 , 以及我们接受帮 个角度来说 , 亲社会行为的外延 比利他行为大 , 人们容易去帮助他人 。 助带来的成本 。 当帮助行为可以回报。 由此使关 也即亲社会行为包含利他行为 。一些亲社会行 4亲社会行 为的培养 系中平等的均衡状态能够得以保持时 , 助人行 为是利他的。 进行青少年的亲社会行为培养 , 应从小一 为最令人感激。如果人们认 为他们有能力 以某 2亲社会行为的发展 些的儿童傲起。具体可以从以下方面做起 : 种形式来回报这种帮助 , 人们才会愿意寻求帮 国外学者有关儿童助人 、 分享等亲社会行 41 . 移情 的培 养 助。 如果人们有能力 回报他们接受的捐赠 。 他们 为的研 究开始 于 2 0世 纪 6 o年代 末 、O年代 7 ‘移 情 是 一 种 对他 人 的一 种 替 代 性 的 情 绪 、 会更感激捐助者 。 相反 , 如果双方关系中互相帮 初, 研究表 明, 儿童很早就有亲社会 行为倾 向 , 情感反应与体验 ,是一种非 常重要的社会性情 助变成一方 巨大的付出, 就会导致‘ ‘ 欠债”并造 , 最初的亲社会行为往往是为了得 到具体的奖赏 绪 、 情感 , 经常被称 之为积极 的社会性情感 , 成这种关 系力量的不均衡 ,而不平衡的帮助会 也 还会造成权力的不平等。 或 回报 , 以后逐渐发展为利他倾 向, 自 的 , 它激发 、 是 发 促进人们的亲社会行为 , 是个体亲社会 威胁到关 系的, 不求外在回报的。我国学者对儿 童亲社会行为 行为的推动器 , 提高儿童 的移情能力 , 能极大地 5 抗拒理论 ( 8t ∞ t o ) 自由 的丧 . 3 r cn h r : e a ey 的研究始于 2 世纪 8 年代 , 0 o 研究表明 , 儿童的 提高其亲社会行为。 失 亲社会行为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长的。还有 4 . 2亲子关系的培养 据 此理论 ( r m 16 ) 们希望最 大化 Bc , 6 。 h 9 人 研究发现 , l l 、  ̄'i 练 角色扮演等方式可以促进 tl ll 培养 良好的亲子关系, 有利于孩子亲社会 个人选择的 自由。如果我们知觉到我们的自由 儿童助人行为的增长。 行为的发生。 一般认为 , 亲子关系是一种双 向作 受到了威胁 , 我们通常会表现出烦恼 和敌意的 3 亲社会行为的影 响因素 用关系 , 儿童在双亲的抚养下长大 , 同时 , 儿童 消极反应。 这种不愉快的心理状态被称为抗拒。 为什么在同样的情景下有的人挺身而出 , 的身心反应 又影响着双亲的行为。 目前 , 对于依 预期会丧失 自由的设想可能使我们反复强调我 有的人则袖手旁观? 他们究竟有什么不同? 怎样 恋的研究发现, 具有 良好依恋的儿童, 较多的表 们 的自主性 。对于隐私和个人 自由的侵犯很 容 增加青少年的亲社会行为?什么样的人容易作 现 出亲 社会 的行 为 。 易导致对帮助者的敌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