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慢性病项目管理工作制度
社区慢性病工作规章制度
社区慢性病工作规章制度第一章总则第一条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文件,为保障人民群众健康,提高慢性病患者的生活质量,本社区制定本规章制度。
第二条本规章制度适用于本社区内的所有慢性病管理工作,旨在规范慢性病管理工作流程,提高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
第三条社区慢性病管理工作的目标是提高患者生活质量,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延长寿命,促进社区卫生资源的合理利用。
第四条慢性病管理工作应遵循科学、规范、人本原则,发挥社区医疗机构和患者自我管理的作用,实现患者和医护人员的互动。
第二章慢性病患者管理第五条慢性病患者的管理应当依据患者的病情特点,采取个体化、全程化的管理措施。
第六条慢性病患者应按照医生建议进行规范治疗,定期复诊,不断调整治疗方案。
第七条慢性病患者应根据病情和医生建议合理使用药物,不得擅自更改服用剂量或停药。
第八条慢性病患者应积极配合医生进行康复训练,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和饮食结构。
第九条慢性病患者在日常生活中应注意避免引发疾病的因素,保持身心健康。
第十条慢性病患者在需要急救时,应及时就医,遵医嘱,做好紧急处理。
第三章社区医护人员管理第十一条社区医护人员应具备相关医护资质,定期接受慢性病管理及培训,提高专业能力。
第十二条社区医护人员应遵守医疗伦理,尊重患者意愿,保护患者隐私。
第十三条社区医护人员应按照患者的病情特点和医嘱,提供个性化的健康管理服务。
第十四条社区医护人员应定期进行慢性病患者随访,了解患者病情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第十五条社区医护人员应建立健全患者病历档案和信息管理系统,确保患者信息的安全性和完整性。
第十六条社区医护人员应参与慢性病防控宣教工作,提高患者及居民的健康意识。
第四章管理机制第十七条社区应建立慢性病管理工作领导小组,明确工作任务和责任分工。
第十八条社区应设立专门的慢性病管理工作岗位,招聘专业医护人员,保障慢性病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
第十九条社区应定期开展慢性病管理评估,掌握管理工作的情况,及时调整和改进管理措施。
慢性病管理工作制度及相关规定
慢性病管理工作制度及相关规定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是目前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主要疾病,为预防和控制心脑血管病、肿瘤、慢阻肺等非传染性疾病的发生和流行,为加强我院慢性病监测登记报告管理工作,结合我院实际情况,特制定本制度。
一、管理组织:由医院公共卫生与疾病预防控制领导小组负责全院慢性病管理工作。
二、监测对象:来院诊断为慢性病(心脑血管病、肿瘤、慢阻肺)的患者。
三、报告内容1、心脑血管病(1)脑卒中①脑梗死Q63):指因脑部血液循环障碍,血、缺氧所致的局限性脑组织的缺血性坏死或软化,包括脑血栓形成、脑栓塞、腔隙性脑梗死、分水岭脑梗死。
②脑出血(161):指非外伤性脑实质或脑室内出血。
③蛛网膜下腔出血Q60):指脑表面血管破裂后,血液流入蛛网膜下腔。
④难分类的卒中(164):临床有明显症状,且医师已作卒中诊断,但由于各种原因(如未作影像学检查,遗失详细的病历)而无法明确归为上述①②③类的卒中病例。
(2)冠心病①急性心肌梗死Q21):28天(包括28天)以内的致死性和非致死性发作。
②心绞痛(120):指由于心肌缺氧和供氧之间暂时失去平衡而发生心肌缺血的临床症候群。
③心脏性猝死(146):指急性症状发作后,短时间内以意识突然丧失、由心脏原因引起的突然死亡。
不是由医疗干涉、触电、溺水或其它严重的生理损害引起和自发性心脏骤停,而推测是继发于缺血性心脏病的原发室颤引起的,没有明显的心脏瓣膜病或心肌病。
除上述疾病外,以下疾病或由于以下各种情况所引起的临床症状,则视为非监测病种,不需要开展相应的监测工作:(1)短暂性脑缺血发作:(2)硬膜外出血、硬膜下出血;(3)冠心病发病;(4)严重的颅(脑)外伤;(5)肿瘤,如原发性或转移性中枢神经系统肿瘤(恶性或良性);(6)代谢障碍或体液与电解质紊乱所致的昏迷,如:糖尿病、低血糖、癫痫、低血容量、中毒、药物过量、尿毒症或肝脏疾病所致者;(7)颅神经炎,如面神经炎的周围性面瘫等;(8)中枢神经系统感染:脑肿,肉芽肿,脑膜炎,脑炎及其它任何累及脑膜的感染;⑼药物,如应用抗凝血药物引起的出血;(10)其他,如脑梗死后继发出血;抢救引起的出血;28天(包括28天)内原发灶的复发等。
制定慢性疾病规章制度
制定慢性疾病规章制度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规范管理慢性疾病患者,维护其健康权益,提高医疗服务水平,根据相关法律法规,制定本规章制度。
第二条本规章制度适用于慢性疾病患者及相关医疗服务机构。
第三条慢性疾病是指病程较长,症状缓慢发展或波动性症状的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
第四条医疗服务机构应当建立健全慢性疾病管理团队,加强患者的健康教育和健康管理。
第五条慢性疾病患者应当按照医生的建议进行治疗和康复,遵守医嘱,不擅自更改治疗方案。
第六条医疗服务机构应当建立慢性疾病档案管理制度,详细记录患者的病史、治疗方案、康复情况等信息,确保信息安全和隐私保护。
第七条医疗服务机构应当积极推广慢性疾病管理模式,提高患者的医疗服务体验和治疗效果。
第八条相关部门应当加强对医疗服务机构的监督和检查,确保慢性疾病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
第二章慢性疾病患者权益第九条慢性疾病患者有知情权、自主决策权、隐私权和公平就医权等基本权益。
第十条医疗服务机构应当尊重患者的权益,保障其合法权益,提供优质的医疗服务。
第十一条慢性疾病患者有权拒绝不必要的检查和治疗,有权知晓诊断结果和治疗效果。
第十二条医疗服务机构应当建立投诉处理机制,及时解决患者的投诉和意见建议。
第三章慢性疾病防治第十三条慢性疾病的防治工作应当以预防为主,结合医疗服务和康复治疗,全面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第十四条医疗服务机构应当加强对慢性疾病的宣传教育工作,提高公众的健康意识和自我保健能力。
第十五条慢性疾病患者应当积极配合医生进行治疗和康复训练,保持乐观的心态和健康的生活方式。
第十六条医疗服务机构应当建立慢性疾病防治工作机制,加强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合作,共同推动慢性疾病的防治工作。
第四章慢性疾病管理第十七条医疗服务机构应当开展定期体检和健康评估工作,及时发现慢性疾病的病变和并发症。
第十八条医疗服务机构应当建立慢性疾病管理台账,对患者的疾病情况、治疗方案和康复效果进行记录和跟踪。
第十九条慢性疾病患者应当按时复诊,接受医生的检查和评估,配合治疗和调整生活方式。
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慢性病服务规范
三、慢性病患者健康管理 服务规范解读
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结构
一、服务对象 二、服务内容 三、服务流程
– 方便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进行操作
四、服务要求
– 保证服务得到开展的辅助条件及要求
五、考核指标
– 直接和考核挂钩,除健康档案外国家层面不设任务指标
六、附件
– 与相关服务记录做为健康档案内容,避免重复填写
• 健全绩效考核机制,完善考核方案,细化 考核内容,合理设定考核指标,开展基本 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考核,并将考核结果与 人员管理和资金分配挂钩。鼓励探索实行 第三方考核。
• 要加强服务工作量数据上报和管理,建立 数据月报或季报制度,并以适当形式公布 。要坚决制止虚报浮夸行为,一经发现, 要通过通报批评、取消服务资格、扣减经 费补助等方式予以严肃处理。
患者健康管理技术体系
-高血压患者健康管理服务规范(1)
一、服务对象
辖区内35岁及以上原发性高血压患者 二、服务内容
–筛查 • 辖区内35岁及以上常住居民初诊(每年至少1次)测量血压。
• 发现异常,复查或转诊。 • 建议高危人群每半年至少测量1次血压,并接受医务人员的生活方式
指导。
–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健康管理 • 每年至少4次面对面随访,可与患者就诊结合。 • 每年应至少进行1次健康检查,可与随访相结合。 –空腹血糖、常规体格检查和口腔、视力、听力和运动功能等
为全体居民提供,其他基层医疗卫生机构 作为补充。
关于做好2013年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 项目工作的通知 卫计生发〔2013〕26号
• 提高慢性病管理率和控制率。通过日常门诊、健康 体检、建立健康档案等途径,加大高血压、糖尿病 患者筛查和发现力度,准确掌握患病情况,提高知 晓率。要及时将发现的患者纳入健康管理,并规范 提供服务,2013年,以县(区、市)为单位,高血 压和糖尿病患者健康管理率要分别达到35%和20%以 上,全国管理人数分别达到7000万人和2000万人以 上。要将慢性病随访工作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门诊 服务相结合,根据患者病情,加强生活方式和用药 指导,提高患者依从性和血压、血糖控制率。
慢性病管理工作制度
慢性病管理工作制度标题:慢性病管理工作制度慢性病是指病程较长、发展缓慢的一类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等。
随着人口老龄化和生活方式的改变,慢性病的发病率逐年增加,给社会和个体带来了巨大负担。
因此,建立一套慢性病管理工作制度,对于提高慢性病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减轻医疗资源压力具有重要意义。
一、制定科学、合理的慢性病管理工作制度建立慢性病管理工作制度是确保慢性病患者能够获得持续、规范的医疗服务的基础。
制度的制定应基于科学的理论和实践经验,结合不同慢性病的特点和阶段给予个性化的管控措施。
同时,制度应注重与患者的参与,充分尊重患者的权益,提高患者对管理工作制度的合理性和依从性。
二、健全慢性病管理的组织机构和责任体系健全慢性病管理的组织机构和责任体系对于提高慢性病管理工作效果至关重要。
应建立由政府、医疗机构、患者社群和社会组织等多方参与的协作机制,明确各方的职责和义务。
政府应加大慢性病管理的投入力度,制定慢性病相关政策和法规,加强对医疗机构和患者社群的指导和监督,推进慢性病管理工作的全面发展。
三、建立全程跟踪管理和个性化服务机制慢性病的管理需要从初诊、诊断、治疗到康复阶段进行全程跟踪。
借助信息化技术,建立慢性病患者的电子健康档案,实现医患信息的共享和一体化管理。
通过患者健康教育、生活方式干预等手段,提高患者对疾病的认知和自我管理能力。
同时,根据患者的个体差异,提供个性化的医疗服务,促进患者的康复和生活质量的提升。
四、加强医患沟通和信息共享医患沟通是慢性病管理的重要环节,良好的医患关系有助于提高患者对治疗的依从性和满意度。
医疗机构应建立健全的医患沟通机制,提高医务人员的沟通能力,鼓励医患之间进行积极互动。
另外,医疗机构应积极推进信息共享,建立起医疗机构、社区医疗机构和家庭医生之间的信息交流平台,实现慢性病管理工作的无缝衔接。
五、加大宣传和教育力度慢性病管理不能依靠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的努力一蹴而就,还需要加大宣传和教育力度,提高公众对慢性病管理的认识和重视程度。
慢性病管理工作制度
慢性病管理工作制度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慢性病成为了一种非常常见的疾病。
慢性病不是一种特定的疾病,而是一类疾病,其特点是病程长,病情缓慢进展,往往会严重影响到患者和家庭的生活质量。
因此,建立一套完善的慢性病管理工作制度显得尤为重要。
一、慢性病管理工作制度的意义慢性病是一种长期性的疾病,在不断的治疗过程中需要医生的不断关注和判断,同时也需要患者自身的积极配合和管理。
因此,建立一套完善的慢性病管理工作制度不仅可以使得患者获得更好的医疗服务和治疗效果,还可以大大减轻医护人员的工作压力,提高医院医疗服务的质量和效率。
二、慢性病管理工作制度的内容1.患者的班组管理:医院应当将患者根据疾病的不同类型和病情的不同程度分组,并由专属的班组医生进行管理。
医生应当负责患者的日常随访和复诊,及时发现病情的变化并采取相应的措施。
2.患者档案管理:医院应当建立完整的患者档案管理系统,记录患者的基本信息、疾病资料、诊疗记录等重要信息。
同时,医院还应当建立患者健康档案,记录患者的健康状况和生活习惯等信息,以便医生对患者的病情进行更加科学的判断。
3.患者的健康管理:医院应当与患者建立长期健康管理的合作关系,定期为患者提供个性化的健康管理方案,包括饮食、运动、药物治疗等方面的指导。
同时,医院还应当定期为患者进行身体健康检查,发现病情的变化并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4.医护人员的培训:慢性病管理需要全员参与,医院应当定期为医护人员提供相关的培训,加强医护人员的业务水平和岗位职责,使得医护人员能够更加科学地为患者提供优质的医疗服务。
三、慢性病管理工作制度的实施效果完善的慢性病管理工作制度可以有效提高医院的医疗服务质量和效率,同时可以降低患者和家庭的经济负担和精神负担,取得的效果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减少慢性病的发生率:通过慢性病管理制度的实施,医院可以加大对健康教育的宣传力度,引导广大人民群众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从而减少慢性病的发生率。
慢性病(高血压、2型糖尿病)患者健康管理服务项目工作制度
慢性病(高血压、2型糖尿病)及重性精神疾病患者健康管理服务项目工作制度(镇级)一、严格按慢性病(高血压、2型糖尿病)及重性精神疾病患者健康管理服务项目规范要求,在上级业务部门的指导下开展慢性病患者健康管理工作。
二、按属地管理原则,在本辖区内认真开展慢性病(高血压、2型糖尿病)及重性精神疾病的摸底筛查、确诊、登记和建档管理工作。
三、在辖区内认真开展慢性病(高血压、2型糖尿病)及重性精神疾病知识的宣传教育和培训工作,定期对本辖区村卫生室慢性病工作进行业务指导和督导检查。
四、认真做好慢性病患者的一年至少4次随访和1次体检。
同时做好慢性病高危人群健康指导、危重情况的紧急处理、分类干预、治疗指导和康复指导。
五、制定慢性病(高血压、2型糖尿病)筛查和报告制度,定期开展筛查漏报自查和调查工作。
六、按照健康教育项目管理工作要求,认真开展慢性病健康教育工作。
及时布展和更换健教内容,定期开展慢性病健康知识讲座。
七、及时做好慢性病资料及报表的收集、整理、归档和上报。
建档资料做到规范齐全,填写内容清晰,不缺项,不漏项,无逻辑错误。
慢性病(高血压、2型糖尿病)及重性精神疾病患者健康管理服务项目工作制度(村级)一、严格按慢性病(高血压、2型糖尿病)及重性精神疾病患者健康管理服务项目规范要求,在上级业务部门的指导下开展慢性病患者健康管理工作。
二、按属地管理原则,在本村内认真开展慢性病(高血压、2型糖尿病)及重性精神疾病的摸底筛查、确诊、登记和建档管理工作。
三、在村内认真开展慢性病(高血压、2型糖尿病)及重性精神疾病知识的宣传教育工作。
四、配合镇卫生院做好慢性病患者的一年至少4次随访和1次体检。
同时做好慢性病高危人群健康指导、危重情况的紧急处理、分类干预、治疗指导和康复指导。
五、按照健康教育项目管理工作要求,认真开展慢性病健康教育工作。
及时布展和更换健教内容,定期开展慢性病健康知识讲座。
六、及时做好慢性病资料及报表的收集、整理、归档和上报。
慢性病管理科工作制度
慢性病管理科工作制度
1、上班不迟到、不早退,不擅自离开工作岗位。
2、建立慢性病患者的各项登记报告,并按要求统计上报。
3、工作人员要认真核对姓名、病种、药品和检查项目,上传医保数据结算交款;打印发票交给患者;当日结算账目上交财务,保证不出差错账目清楚。
4、做到举止文明,提高工作效率,切实解决患者的问题。
5、每月账目、材料和医保处核对数据及时上报。
6、规范慢性病管理,严格执行保守职业秘密的精神。
7、严格加强安全工作,注意防盗防火确保人身和财产安全。
慢性病科医疗管理制度
慢性病科医疗管理制度第一章总则第一条目的和依据慢性病科医疗管理制度的订立目的在于规范慢性病科的医疗行为,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和满意度。
本制度依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医疗伦理规范和本医院的管理要求。
第二条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本医院慢性病科全部医务人员。
第三条定义1.慢性病科:指特地负责慢性病的诊疗和管理的科室。
2.医务人员:指在慢性病科从事医疗工作的医生、护士等注册人员。
第二章患者管理第四条接诊与预约1.患者应提前预约接诊时间,并定时前往医院。
2.医务人员应及时响应患者预约,在预约时间内完成接诊工作。
3.医务人员应认真登记患者信息,包含基本信息、病史、症状、体格检查结果等。
第五条诊疗方案订立1.医务人员应依据患者的病情和检查结果,订立认真的诊疗方案。
2.诊疗方案应包含治疗目标、药物治疗、非药物治疗、病愈治疗等内容。
3.医务人员应与患者充分沟通,解释诊疗方案,并征得患者的同意。
第六条病情跟踪与复查1.医务人员应定期进行患者的病情跟踪,评估治疗效果。
2.医务人员应及时布置患者的复查,对治疗进展进行评估。
3.医务人员应将病情跟踪和复查结果记录在患者档案中,以备参考。
第三章医疗操作和操作规范第七条诊疗操作规范1.医务人员在进行医疗操作前,应洗手或使用无菌消毒液进行手消毒。
2.医务人员应佩戴清洁无菌的手术衣、口罩、手套等防护用品。
3.医务人员应严格依照医疗操作规范进行操作,防止交叉感染和医疗事故的发生。
第八条药物管理1.医务人员应依照患者的诊疗方案,准确选用药物,并填写药物医嘱。
2.药物医嘱应包含药物名称、剂量、用法、频次等信息,并经过患者确认后执行。
3.医务人员应定期对患者的用药情况进行复查,及时调整药物治疗方案。
第九条检查和化验1.医务人员应依据患者的病情和诊断需要,合理布置检查和化验项目。
2.检查和化验结果应及时记录在患者档案中,并与患者进行沟通解释。
第四章患者安全和隐私保护第十条患者安全管理1.医务人员应确保患者在诊疗过程中的安全,避开意外损害和医疗事故的发生。
慢性病健康管理工作制度
慢性病健康管理工作制度慢性病健康管理工作制度1. 背景和目的1.1 背景慢性病是指病程较长、发展缓慢的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
这类疾病对患者的身体和心理健康造成了严重影响,并增加了医疗资源的负担。
为了更好地管理慢性病患者的健康,提高慢性病管理工作的效率和质量,制定本工作制度。
1.2 目的本工作制度的目的是规范慢性病健康管理工作的各项内容,确保患者得到有效的健康管理服务,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减轻医疗资源的压力。
2. 慢性病健康管理机构和人员2.1 慢性病健康管理机构慢性病健康管理机构负责制定和执行慢性病健康管理工作的具体方案,并组织实施相关的健康管理活动。
该机构应具备相关的资质和专业人员,确保患者得到专业的健康管理服务。
2.2 慢性病健康管理人员慢性病健康管理人员是指具备相关专业知识和技能,负责对患者进行健康管理的医务人员。
他们应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和服务意识,能够与患者建立稳定的医患关系,并提供有效的健康管理指导。
3. 慢性病健康管理的内容和流程3.1 慢性病信息收集慢性病健康管理人员应对患者的慢性病信息进行收集,并建立个人健康档案。
这包括患者的基本信息、病史、用药情况等。
患者应提供真实准确的信息,以便健康管理人员能够进行科学合理的健康管理。
3.2 健康评估和风险评估慢性病健康管理人员应对患者进行健康评估和风险评估,以了解患者的健康状况和患病风险程度,为制定个性化的健康管理方案提供依据。
3.3 健康管理方案制定和实施根据患者的健康评估结果和风险评估结果,慢性病健康管理人员应制定相应的健康管理方案,并与患者进行沟通和确认。
方案内容包括生活方式调整、药物治疗、定期随访等。
患者应按照方案的要求进行健康管理,健康管理人员负责监督和指导。
3.4 教育和指导慢性病健康管理人员应对患者进行相关知识的教育和指导,包括饮食指导、运动指导、药物使用指导等。
这有助于患者提高自我管理能力,控制疾病的进展。
3.5 定期随访慢性病健康管理人员应定期对患者进行随访,了解患者的健康状况和治疗进展,及时调整健康管理方案。
慢性病规范管理工作制度.docx
慢性病规范管理工作制度工作内容及要求:(一)建立35 岁以上居民首诊测血压制度。
(二)建立高血压、糖尿病、心血管疾病、脑卒中、恶性肿瘤、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六病”)个人档案。
(三)制定“六病”干预方案。
(四)开展“六病”监测、干预工作并作好动态观察记录。
(五)开展口腔疾病监测,做好干预及效果评价工作。
(六)开展牙病防治宣传、培训工作。
(七)配合实施居民食用碘盐监测工作。
工作指标(一)高血压、糖尿病、心血管疾病、脑卒中、恶性肿瘤病人管理率≥60% ,高血压病人控制率≥50% ,糖尿病人控制率≥ 40% ;(二)开展慢病知识讲座和其它健康促进活动每年≥ 4 次;健康促进管理制度工作内容:(一)开展社区常见疾病的健康教育;(二)防止意外伤害及安全性行为的教育;(三)开展以合理膳食与营养、饮水饮食卫生、家庭常用消毒知识、家庭急救与护理、居室环境卫生、生殖健康、家庭心理、体育健身等为主要内容的家庭健康教育;(四)创建文明卫生社区的宣传教育;(五)社会卫生公德及卫生法规的宣传教育;(六)积极作好“相约健康进社区”活动。
工作方法:(一)开展健康促进,开发社区行政管理和各有关部门,争取他们的支持及合作;(二)做好社区诊断,在此基础上,制定社区健康教育工作计划和实施方案;(三)做好社区动员,争取社区群众的广泛参与;(四)开展对传染病、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高危人群的健康教育等;(五)充分利用社区组织形式、传播健康信息;(六)通过创建健康教育示范小区及示范家庭活动,结合创建文明卫生城市(社区、单位)等活动,推动社区健康教育。
工作任务:(一)组织实施各种卫生宣传日的宣传教育活动;(二)定期更换健康教育专栏或橱窗的内容;(三)负责发放业务部门编发的各种宣传资料;(四)参加上级业务部门组织的各项专业会议、培训;(五)组织开展所辖社区居民的健康知识讲座。
资料管理:建立健康教育工作档案,每次工作或活动均有记载,定期按类装订归档。
慢病管理工作制度
慢病管理工作制度
一、中心有专门人进行慢性病管理,社区站要有慢性病管理兼职人员
二、要求建立慢性病管理的职责,要求对慢性病管理进行分工协作。
三、中心将每年定期对社区站及中心的医护人员开展不少于4次的慢性病培训。
四、中心将在定期和不定期对社区卫生服务站的慢性病随访和健康档案建立进行抽查和核验,并且纳入公共卫生服务评价指标。
五、要求对重点慢性病高血压、糖尿病等进行分级分型随访。
六、要求对35岁及其以上患者首诊凭居民健康身份证进行免费测量血压。
测量血压率达到90%。
七、要求对45岁及其以上患者首诊凭居民健康身份证进行免费测量血糖一次。
测量血糖覆盖率达到40%。
八、开展对六、七两项进行重点慢性病的筛查工作。
九、要求中心和社区工作站开展慢性病健康教育,使得慢性病患者知晓慢性病知识的率大于70%,开展慢性病知识普及工作。
十、要求对重点慢性病人进行辅助检查,每年不少于2次。
十一、要求慢性病建档率要达到50%,即18岁以上社区总人口的70%乘以15%再乘以50%。
规范化管理率达到50%,控制率分别达到20%和40%。
十二、要求中心结合站选取一种慢性病进行筛查工作。
十三、要求做好慢性病病例管理,做好慢性病管理的随访。
做好以上各项的记录和信息管理。
严格对工作进行根据指标评估。
澳子头社区健康服务中心。
慢性病健康管理工作制度
慢性病健康管理工作制度慢性病健康管理工作制度一、背景和目的慢性病是世界各国健康领域面临的重大挑战之一,对个体的健康和社会的经济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为了提高慢性病患者的健康水平,减轻社会负担,制定和实施慢性病健康管理工作制度是必要的。
二、工作内容1. 慢性病健康管理的目标是通过有效的管理和干预措施,提高慢性病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
2. 制定慢性病健康管理计划,包括定期体检、健康评估和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3. 建立慢性病患者的健康档案,记录患者的病史、用药情况和生活习惯等重要信息。
4. 实施定期随访和复诊制度,及时掌握患者的病情变化,调整治疗方案。
5. 提供慢性病管理的教育和指导,帮助患者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掌握自我管理的方法和技巧。
6. 开展健康推广和宣传活动,提高社会对慢性病健康管理的认识和重视程度。
三、工作流程1. 慢性病患者首次就诊,医生进行详细的病史询问和体格检查,确定病情和治疗方案。
2. 按照治疗方案开展治疗,并定期进行复诊和随访。
3. 在复诊和随访过程中,医生与患者进行沟通,了解患者的病情变化和生活状况。
4.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及时调整治疗方案,给予个性化的健康管理教育指导。
5. 定期进行健康评估和体检,监测患者的健康状况和治疗效果。
6. 结合患者的健康档案和治疗记录,开展科学研究和统计分析,经验和改进工作。
四、工作要求1. 严格遵守医疗伦理和法律法规,确保患者的隐私权和信息安全。
2. 提供贴心的服务,关注患者的身心健康,增加患者的满意度和治疗依从性。
3. 不断学习更新医学知识和管理技术,提高慢性病管理工作的水平和效果。
4. 加强团队合作,建立跨部门和跨机构的合作机制,共同推进慢性病健康管理工作。
五、评估和改进1. 定期对慢性病健康管理工作进行评估,包括患者满意度评估、治疗效果评估和运行效率评估等。
2. 根据评估结果,及时采取改进措施,提高工作质量和效果。
3. 推广和分享慢性病管理的成功经验和做法,促进慢性病健康管理工作的持续改进和发展。
慢性病管理工作制度
慢性病管理工作制度一、政策制定1.政策目标:明确慢性病管理的目标,如延缓病情进展、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等。
2.资源保障:确保慢性病管理所需的医疗资源、科研支持、人员培训等得到充分保障。
3.管理责任:明确慢性病管理的责任主体,如政府、医疗机构、医生和患者等。
4.研究评估:加强管理政策的研究和评估工作,及时总结经验,对政策进行调整和改进。
二、管理机制1.建立患者档案:对患有慢性病的患者建立个人档案,包括患者基本信息、病史、诊断报告、治疗方案等,方便进行个性化管理。
2.专科医生负责制:每位慢性病患者由一名专科医生负责管理,负责定期随访、调整治疗方案、解答患者疑问等。
4.定期随访:定期对慢性病患者进行随访,包括生活习惯、病情变化、心理状况等,及时了解患者的情况并进行适当的干预。
5.信息共享:建立信息共享平台,使患者的档案信息可以实时共享给医生、家庭医生等,方便各级医疗机构对患者进行全程管理。
三、工作流程1.初诊与评估:对初次确诊患有慢性病的患者进行全面评估,同时进行相关检查,确定病情和治疗方案。
2.方案制定:根据评估结果和患者的实际情况,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包括药物治疗、生活方式调整等。
3.随访和干预:定期对患者进行随访,了解患者的病情变化、治疗效果等,及时调整治疗方案,同时进行心理干预和健康教育等工作。
4.信息反馈:对管理情况进行信息统计和反馈,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措施加以解决,有针对性地提出管理建议和改进方案。
5.知识普及:加强患者健康知识的普及工作,提高患者对疾病的认识,提升自我管理能力。
四、绩效评估1.目标制定:明确慢性病管理的目标,制定具体的指标和达标要求。
2.数据收集和分析:建立数据收集机制,及时收集患者管理相关数据,并进行分析和统计。
3.绩效评估:根据指标和要求,对各级医疗机构和管理团队进行定期绩效评估,发现问题并提出改进措施。
4.经验总结与分享:及时总结管理工作中的成功经验和不足之处,向其他医疗机构和管理团队进行分享,促进经验交流,提升管理水平。
慢病工作管理制度范本
慢病工作管理制度范本一、概述本制度旨在规范慢性病患者的工作管理,保障其健康与工作的平衡发展。
在制定和执行本制度时,应充分考虑患者个体差异和工作环境特点,合理安排工作和生活,提供必要的支持和帮助。
二、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公司内已认定患有慢性疾病的员工,包括但不限于糖尿病、高血压、心脏病、哮喘等。
三、健康评估与登记1.公司将提供健康评估服务,对员工进行定期的健康检查与评估,以了解员工的慢性病状况和治疗效果。
2.员工需在入职时主动申报已患的慢性病情况,并提供相应的医学证明,由公司医务人员进行审核和登记。
四、工作时间安排1.对于慢性病患者来说,合理安排工作时间是非常重要的。
公司将根据员工的具体情况和需求,灵活安排工作时间和工作强度。
2.患者可与直属上级协商,根据医生建议和个人身体状况,适当调整工作时间和工作负荷。
五、办公环境的调整1.公司将为慢性病患者提供适宜的办公环境,如空气清新、光线明亮、温度适宜等。
2.视情况而定,公司可为患者提供个人办公设备或座椅,以减轻其身体负担。
六、工作任务与分配1.公司将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和身体情况,合理安排工作任务和分配工作量,避免过重的工作压力。
2.患者需与直属上级密切沟通,及时反馈工作进展和问题,确保任务的完成和质量。
七、遵医嘱与治疗1.患者应按照医生的嘱咐进行治疗和用药,如有需要,可申请病假或请假进行治疗。
2.公司将积极支持患者的治疗行动,提供必要的时间和空间。
患者应及时向直属上级汇报治疗情况。
八、加班与调休1.对于慢性病患者来说,过多的加班可能会对身体健康造成不利影响。
因此,公司将严格限制患者的加班时间。
2.如果患者确实需要加班,应提前与直属上级进行沟通,并尽量安排调休来补偿。
九、心理支持与健康教育1.公司将为慢性病患者提供必要的心理支持和健康教育,帮助他们更好地管理疾病和应对工作压力。
2.公司将组织相关培训或讲座,提高员工的健康意识和医疗知识水平。
十、其他支持措施1.公司将为慢性病患者提供必要的福利待遇和保障,如补充医疗保险、定期体检等。
慢性病健康管理工作制度
慢性病健康管理工作制度慢性病健康管理工作制度⒈引言本慢性病健康管理工作制度旨在规范慢性病患者的管理和服务流程,提高患者健康管理质量。
本制度适用于所有慢性病健康管理机构和从业人员。
⒉定义⑴慢性病:指疾病持续时间长、进展缓慢且治疗难度较大的一类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
⑵慢性病健康管理机构:指专门提供慢性病健康管理服务的机构,包括但不限于医疗机构、社区健康中心等。
⑶从业人员:指从事慢性病健康管理相关工作的医生、护士、康复师等专业人员。
⒊慢性病健康管理机构设置⑴慢性病健康管理机构应设立专门的慢性病管理科或专科门诊。
⑵慢性病管理科应配备有相关专业的从业人员,并提供必要的医疗设备和工具。
⑶慢性病健康管理机构应定期开展慢性病健康教育活动,提高患者的健康管理意识和能力。
⒋慢性病健康管理流程⑴患者入院登记:慢性病患者入院后,应进行详细的个人健康信息登记,包括基本信息、病史、家族病史等。
⑵专科医生评估:由专科医生对患者进行全面评估,包括病情评估、生活习惯评估等。
⑶制定个性化管理方案:根据评估结果,制定针对性的个性化管理方案,包括药物治疗、饮食控制、运动锻炼等。
⑷定期复诊:患者按照管理方案进行治疗和管理,并定期复诊,评估治疗效果和调整管理方案。
⑸健康监测:通过定期检查患者生理指标,对疾病进展进行监测和预警。
⑹健康教育和指导:定期开展慢性病健康教育和指导,提高患者健康管理的能力。
⑺信息管理:建立患者的电子病历,对患者信息进行维护和管理。
⒌慢性病健康管理机构的责任和义务⑴提供规范的慢性病健康管理服务,保证患者的权益和安全。
⑵组织开展专业培训和学术交流,提高从业人员的业务水平和服务质量。
⑶积极参与慢性病防控和健康管理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推动慢性病健康管理工作的发展。
附件:⒈慢性病健康管理工作流程图⒉患者入院登记表法律名词及注释:⒈慢性病管理:指通过科学、规范、系统地开展针对慢性病的预防、治疗、康复和管理的一系列工作。
⒉健康教育:指以提高人们健康素养和健康技能为目的,通过教育和培训等方式,促进人们健康生活方式的形成和保持。
慢病科管理工作制度
慢病科管理工作制度摘要:一、引言二、慢病科管理工作的目的和意义三、慢病科管理工作的主要内容1.患者信息管理2.医生团队管理3.慢病诊疗规范管理4.慢病药物治疗管理5.慢病康复管理6.慢病预防管理四、慢病科管理工作制度的实施1.加强人员培训2.完善考核机制3.优化资源配置4.提高服务质量五、总结与展望正文:【引言】慢病科管理工作制度是针对我国慢性病防治工作需求而制定的一系列规范和措施,旨在提高慢性病防治水平,保障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
【慢病科管理工作的目的和意义】慢病科管理工作的主要目的是规范慢病防治工作,提高防治效果,降低慢性病对我国居民健康的影响。
通过完善慢病科管理工作制度,提高医疗服务质量,保障患者权益,促进医疗资源的合理利用。
【慢病科管理工作的主要内容】1.患者信息管理:建立健全患者信息档案,确保患者信息的准确性和完整性,为慢病防治工作提供数据支持。
2.医生团队管理:加强医生团队的培训和考核,提高医生的慢病防治专业知识和技能,为患者提供高质量的医疗服务。
3.慢病诊疗规范管理:依据国家相关政策和诊疗规范,指导医生进行慢病诊断和治疗,确保诊疗工作的科学性和规范性。
4.慢病药物治疗管理:合理配置药物治疗资源,确保患者能够得到及时、有效的药物治疗,降低慢性病并发症的发生。
5.慢病康复管理:为患者提供个性化康复方案,提高患者的康复效果和生活质量。
6.慢病预防管理:开展慢性病预防知识的宣传和教育工作,提高群众的慢病防治意识,降低慢性病的发生率。
【慢病科管理工作制度的实施】1.加强人员培训:定期组织医生、护士等人员进行慢病防治知识培训,提高业务水平。
2.完善考核机制:建立完善的考核制度,对慢病科工作人员的工作进行量化考核,确保工作制度的落实。
3.优化资源配置:合理配置医疗设备、药品等资源,保障慢病防治工作的顺利开展。
4.提高服务质量:关注患者需求,优化服务流程,提高患者满意度。
慢性病单位规章制度
慢性病单位规章制度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加强慢性病单位的管理,确保医疗质量,保障慢性病患者的健康,制定本规章制度。
第二条本规章制度适用于所有在慢性病单位从事医疗工作的医生、护士和管理人员。
第三条慢性病单位应当加强队伍建设,提高医务人员的专业素质和服务水平,不断提高医疗质量。
第四条慢性病单位应当依法办事,接受卫生主管部门和监督检查人员的监督检查,确保医疗服务合法、有序进行。
第五条慢性病单位应当遵守国家法律法规,保障患者的合法权益,维护医德医风,杜绝不良行为。
第六条慢性病单位应当制定和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加强内部管理,建立科学、规范的医疗服务流程。
第七条慢性病单位应当加强宣传教育,提升患者的健康意识和自我保健能力,促进健康医疗服务的开展。
第二章医疗服务第八条慢性病单位应当全面落实医疗卫生政策,为患者提供高质量的医疗服务。
第九条慢性病单位应当加强对患者的诊疗管理,确保诊断准确、治疗规范。
第十条慢性病单位应当严格执行医疗操作规范,确保手术、检查、用药等医疗行为符合规定,杜绝医疗事故。
第十一条慢性病单位应当建立医疗巡查和审核制度,确保医疗过程的安全和有效性。
第十二条慢性病单位应当加强医患沟通,尊重患者的意愿,提供个性化的医疗服务。
第十三条慢性病单位应当建立健全医疗质量监控机制,及时发现和纠正医疗质量问题,提高服务水平。
第三章管理机构第十四条慢性病单位应当设立管理机构,明确责任分工,确保医疗服务的顺利运行。
第十五条慢性病单位应当建立科学的管理制度,明确各项规定和程序,加强内部管理。
第十六条慢性病单位应当加强对人员的管理,建立健全考核制度,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
第十七条慢性病单位应当建立健全财务管理制度,确保资金使用的合理、安全。
第十八条慢性病单位应当维护医院的形象和声誉,提高公信力,吸引更多患者就诊。
第四章员工权益第十九条慢性病单位应当保障医务人员的合法权益,加强员工的职业培训和技能提升。
第二十条慢性病单位应当建立员工健康管理制度,关心员工的身心健康,提供必要的保障和帮助。
慢性病管理工作制度
一、医院设专职人员负责慢性病管理工作。
二、根据医院普查、门诊检查结果,建立慢病统计学资料,制定年度工作计划和工作总结。
三、为慢性病患者建立健康档案,实行规范管理,定期随访,并详细记录。
四、有进行防治慢性病的宣传场所,如黑板、桌椅、录音机、电视等必备的宣教设备。
五、针对不同Βιβλιοθήκη 群定期举办慢病防治知识讲座;定期发放慢性病宣传材料。
六、建立慢性病各项工作登记报告记录,并按要求统计上报。
七、慢性病管理工作纳入各镇医院科室责任考核奖惩范围。
礼泉县妇幼保健院
慢病科管理工作制度
慢病科管理工作制度【实用版】目录1.慢病科管理工作制度的意义和目的2.慢病科管理工作制度的主要内容3.慢病科管理工作制度的实施与监督4.慢病科管理工作制度的效果评估与优化正文【慢病科管理工作制度的意义和目的】慢病科管理工作制度是我国卫生健康领域中的一项重要制度,旨在加强慢性病防治工作,提高慢性病患者的生活质量,减少慢性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
慢病科管理工作制度的制定和实施,对于推动我国慢性病防治工作的规范化、制度化和科学化,具有重要的意义和目的。
【慢病科管理工作制度的主要内容】慢病科管理工作制度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慢病科的组织架构和职能职责:明确慢病科的设置、人员配置、职责分工等,确保慢病科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
2.慢病防治工作计划和实施方案:制定慢性病的防治计划,包括目标、策略、措施等,确保慢性病防治工作的有序推进。
3.慢病管理工作流程和标准:规范慢病管理流程,包括患者筛查、诊断、治疗、康复、随访等环节,确保慢性病管理工作的质量和效率。
4.慢病管理质量控制和评价体系:建立慢病管理质量控制和评价体系,对慢病管理工作进行监督和评价,不断提高慢病管理工作的水平。
【慢病科管理工作制度的实施与监督】慢病科管理工作制度的实施,需要各级卫生健康部门、医疗机构和慢病科等相关单位的共同努力。
在实施过程中,要加强对慢病科管理工作的监督,确保制度的有效执行。
1.加强培训和指导,提高慢病科管理工作人员的业务能力和服务水平。
2.加强信息系统和数据的建设,实现慢病管理工作的信息化、智能化和精细化。
3.加强对慢病科管理工作的监督和检查,确保制度实施的合规性和规范性。
【慢病科管理工作制度的效果评估与优化】慢病科管理工作制度的效果评估和优化,是确保制度实施效果的关键环节。
1.定期开展慢病科管理工作的效果评估,了解慢性病防治工作的实际效果,为制度优化提供依据。
2.根据效果评估结果,及时调整和完善慢病科管理工作制度,提高制度的适应性和有效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3年慢性病项目管理工作制度与流程
一、高血压患者社区健康管理服务
(1)高血压筛查和行为干预
门诊:
①对辖区内35岁及以上常住居民,每年在其第一次到我院就诊时为其测量血压,并做好记录。
②对第一次发现收缩压≥140mmHg和(或)舒张压≥90mmHg的居民在去除可能引起血压升高的因素后预约其复查,对已确诊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纳入高血压患者健康管理。
体检:
对体检中发现的已确诊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纳入高血压患者健康管理。
体检发现收缩压≥140mmHg和(或)舒张压≥90mmHg的居民在去除可能引起血压升高的因素后预约其复查。
(2)高血压患者社区健康管理
①建立健康档案:对明确诊断的高血压患者按照规定要求建立健康档案。
②随访干预:将高血压患者纳入规范管理,建立随访登记表每年至少面对面随访4次,监测血压变化。
(3)健康检查:在高血压患者知情选择的情况下,每年为患者进行1次健康检查。
可预约患者到我院健康检查,对行动不便、卧床居民可提供预约上门健康检查。
二、2型糖尿病患者社区健康管理服务
(1)2型糖尿病筛查和行为干预
①对辖区内35岁及以上常住居民,每年在其第一次到我院就诊时指导其进行血糖筛查,并做好记录。
②对发现的2型糖尿病高危人群进行有针对性的健康教育,指导其每年至少测量1次空腹血糖,并进行生活方式指导和行为干预,督促其进行自我保健管理。
(2)2型糖尿病患者社区健康管理
①建立健康档案:对明确诊断的2型糖尿病患者按照规定要求建立健康档案。
②随访干预:将2型糖尿病患者纳入规范管理,每年至少面对面随访4次,随访完成后应完整填写随访登记本,监测血糖和血压变化。
(3)健康检查:在糖尿病患者知情选择的情况下,每年为患者进行1次健康检查。
三、慢性病防治项目信息管理
1、服务对象
辖区诊断明确的高血压、2型糖尿病患者。
2、服务内容
按要求设立和填写高血压、2型糖尿病管理工作基本台帐、表卡,整理上报有关高血压、2型糖尿病信息报表。
四、慢性病防治项目健康教育
1、服务对象
辖区常住居民。
2、服务内容
(1)全人群和高危人群的健康教育,在社区内利用讲座、宣传栏和宣传资料以及高血压日、糖尿病日等开展多种形式的群体慢性病预防健康教育,并将健康教育结合在日常的诊疗工作中。
其中讲座和宣传栏至少各1次。
(2)对患者的有针对性健康教育,与患者一起制定生活方式改进目标并在下一次随访时评估进展。
告诉患者出现哪些异常时应立即就诊。
世上没有一件工作不辛苦,没有一处人事不复杂。
不要随意发脾气,谁都不欠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