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 古诗三首 教学反思

合集下载

部编六年级上册 第六单元17 古诗三首 教学反思

部编六年级上册 第六单元17 古诗三首 教学反思

17.《古诗三首》教学反思《浪淘沙》这是一首描写黄河雄伟气势的著名诗篇。

诗开篇与众多的黄河诗一样,着力描写九曲黄河大浪淘沙之势。

表现了诗人奋发有力的精神和豪迈浪漫的气魄。

《江南春》是唐代著名诗人杜牧写的,这是一首描写江南春光的绝句。

诗人描写了江南秀丽的景色,同时讽刺了封建统治阶级的所作所为。

《书湖阴先生壁》作者通过对湖阴先生庭院内外的几处景物的描写,巧妙地为我们勾画了一个清静脱俗、朴实勤劳的湖阴先生的形象,细腻而隐讳地表达了诗人退隐闲居的恬淡心境和从田园山水、从与平民交往中所领略到的无穷乐趣。

本文的教学重点是:1.体会黄河奋发有力的精神和豪迈浪漫的气魄;2.体会作者从听觉、触觉、视觉等多角度观察事物的方法;3.体会诗人借景所传达的情感;感悟诗人丰富的想象力。

一、教学效果围绕本课教学目标,我取得了以下教学效果:1.白居易的《浪淘沙》,我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按照诗歌教学的常用方法,设计了四个环节:读节奏-读意思-读情景-读背。

想在通过朗读的基础上,能明白诗的意思,进而配合插图想象诗的情景,然后简单赏析。

考虑到我们的孩子起点比较低,手里也没有多的教辅资料,不可能对白居易以及他的作品有过多的了解,所以之前只是安排他们对诗进行了朗读。

想经过老师的引导,通过学习这样的诗,在方法上再进行指导。

然后用这种方法能自学第二首诗。

本以为是一个很完美的设计,没想到却出乎我的意料。

因为一开始意境的创设不到位,我的引导又出现了错误,在第二个环节——读意思时出了意外,接着便在第二个和第三个中纠缠不清。

整堂课下来让我感觉是一个人死拖着六十六个人前行,很累,很累,更不要说体现诗歌的优美了。

俗话说得好:“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

”没有一个好的开始,又哪来好的结果呢?就如《浪淘沙》,我们班的孩子们在进行理解的时候,他们就只能理解表面的意思,而当时我也没有进行很好的及时的引导,而是让他们想怎样理解就怎样理解,所以就出现了越来越大的偏离,太“个性化”反而还不好了。

《古诗三首》教学反思3篇

《古诗三首》教学反思3篇

《古诗三首》教学反思3篇《古诗三首》教学反思篇1 古诗在这个学期被选为我们学校的打磨课内容,如何教古诗便成为我们教研活动的主题。

一首古诗被不同的老师不同的学生重复着,为的是找到教古诗的最佳方法。

这次我选择《秋思》这首诗,它排在三首表达思乡情诗歌的中间。

虽然文本只有四行,二十八个字,但诗人那份浓浓的思乡之情如何传递给没有雷同生活经历的学生,让学生感受着诗人的感受,想着诗人的所想?除了诗的内容外,我到底要通过《秋思》这个载体教给学生什么?诗的课堂到底应该是个怎样的课堂?……这一系列的问题不断呈现在我的脑海中。

在这之前,我听过三年级两位老师教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她们的教学方法大同小异,亮点是能借助多媒体把学生带进一个诗意的课堂。

我个人也认为古诗教学的课堂应该是一个充满诗意的课堂。

怎样才能创造出一个诗意的课堂?我想方设法让《秋思》的情意在诗意的课堂上流泻。

一、在读中彰显诗性。

我一直认为诗的教学应不同于其它的课文阅读教学。

一般的课文阅读教学可抓住重点的字词句深入品味体会,但诗一经这样折腾就会把诗拆得支离破碎,它就失去了诗本身的整体完整性。

为了保护“诗”作为一种“完形”的存在,我采取的策略就是诵读。

不管学生懂与不懂,先让学生读了再说,让《秋思》在诵读中流淌。

开始整首诗的自由读,个别读,小组读,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理解诗的意思。

接着课中导读,在理解了诗意的基础上,在体会了诗人的思想感情,在有了自己的个人独特的见解后,再让学生有感情地诵读。

最后熟读成背。

这样一层一层地深入读,让学生在读中读出自己的理解,读出诗人的思想感情,读出自己的体会。

读出诗的味道。

二、在想象中丰富诗意。

在众多的借写家书的诗中,张籍的这一首《秋思》获得的评价最高。

王安石说是“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

”它语言精炼,蕴含丰富的内容。

题目有“思”,而整首诗中却没有一个“思”字,那这个“思”究竟藏在哪呢?在深入备课后,我觉得诗中的“见秋风”可作为教学这首诗的突破口。

17 古诗三首 教学反思(4篇)【六上部编】

17 古诗三首 教学反思(4篇)【六上部编】

人教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教学反思(4篇)17.《古诗三首》教学反思《浪淘沙》这是一首描写黄河雄伟气势的著名诗篇。

诗开篇与众多的黄河诗一样,着力描写九曲黄河大浪淘沙之势。

表现了诗人奋发有力的精神和豪迈浪漫的气魄。

《江南春》是唐代著名诗人杜牧写的,这是一首描写江南春光的绝句。

诗人描写了江南秀丽的景色,同时讽刺了封建统治阶级的所作所为。

《书湖阴先生壁》作者通过对湖阴先生庭院内外的几处景物的描写,巧妙地为我们勾画了一个清静脱俗、朴实勤劳的湖阴先生的形象,细腻而隐讳地表达了诗人退隐闲居的恬淡心境和从田园山水、从与平民交往中所领略到的无穷乐趣。

本文的教学重点是:1.体会黄河奋发有力的精神和豪迈浪漫的气魄;2.体会作者从听觉、触觉、视觉等多角度观察事物的方法;3.体会诗人借景所传达的情感;感悟诗人丰富的想象力。

一、教学效果围绕本课教学目标,我取得了以下教学效果:1.白居易的《浪淘沙》,我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按照诗歌教学的常用方法,设计了四个环节:读节奏-读意思-读情景-读背。

想在通过朗读的基础上,能明白诗的意思,进而配合插图想象诗的情景,然后简单赏析。

考虑到我们的孩子起点比较低,手里也没有多的教辅资料,不可能对白居易以及他的作品有过多的了解,所以之前只是安排他们对诗进行了朗读。

想经过老师的引导,通过学习这样的诗,在方法上再进行指导。

然后用这种方法能自学第二首诗。

本以为是一个很完美的设计,没想到却出乎我的意料。

因为一开始意境的创设不到位,我的引导又出现了错误,在第二个环节——读意思时出了意外,接着便在第二个和第三个中纠缠不清。

整堂课下来让我感觉是一个人死拖着六十六个人前行,很累,很累,更不要说体现诗歌的优美了。

俗话说得好:“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

”没有一个好的开始,又哪来好的结果呢?就如《浪淘沙》,我们班的孩子们在进行理解的时候,他们就只能理解表面的意思,而当时我也没有进行很好的及时的引导,而是让他们想怎样理解就怎样理解,所以就出现了越来越大的偏离,太“个性化”反而还不好了。

17 《古诗三首:浪淘沙》 教学反思 精选1篇

17 《古诗三首:浪淘沙》 教学反思 精选1篇

《古诗三首:浪淘沙》教学反思一、问题导入1. 请同学们回忆一下,在过去的学习中,我们学过哪些描写黄河的古诗?这些古诗有什么特点?2.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一首描绘黄河的古诗——《浪淘沙》。

请同学们先读一读这首诗,然后回答以下问题:(1)这首诗的作者是谁?(2)这首诗描写了黄河的哪些特点?(3)你认为这首诗的意境如何?二、教学过程1. 诗歌背景介绍(1)作者介绍:唐代诗人刘禹锡,字梦得,号玉溪生,谪居洛阳。

他是唐代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曾任谏议大夫、太子洗马等职。

刘禹锡的诗歌以豪放、奔放著称,被誉为“豪放派”代表人物之一。

(2)诗歌创作背景:刘禹锡因为一次政治斗争失败,被贬到洛阳。

在洛阳期间,他多次游历黄河,对黄河的壮丽景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这首诗就是他在游览黄河时创作的。

2. 诗歌赏析(1)诗歌主题:本首诗歌的主题是描写黄河的壮丽景色。

诗人通过对黄河水势浩大、波涛汹涌的描绘,展现了黄河的雄浑气势。

同时,诗人还通过对黄河两岸风光的描绘,表现了黄河的美丽景色。

(2)诗歌结构:本首诗歌共有五句,每两句为一组,共两组。

每组都是通过对比的手法来描绘黄河的不同景象。

第一组描绘了黄河的水势浩大、波涛汹涌;第二组描绘了黄河两岸的风光秀丽。

整首诗歌结构紧凑,层次分明。

(3)诗歌意境:本首诗歌通过对比的手法,展现了黄河的雄浑与美丽。

诗人以宏大的视角观察黄河,使读者仿佛置身于黄河之畔,感受到黄河的壮丽景色。

同时,诗人对黄河两岸的风光进行了细腻的描绘,使读者在欣赏黄河的同时,也能领略到黄河两岸的美丽景色。

三、教学总结1.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一首描绘黄河的古诗——《浪淘沙》,了解了诗歌的背景、作者、创作背景等信息。

通过诗歌的赏析,我们学会了如何分析诗歌的结构、主题和意境。

2. 在今后的学习中,我们要继续努力,深入学习古诗词,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

同时,我们还要学会运用所学的知识,将古诗词的精神内涵融入到现实生活中,为自己的成长积累丰富的文化底蕴。

2019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17.古诗三首》精品教案(含教学反思及练习题)

2019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17.古诗三首》精品教案(含教学反思及练习题)

17 古诗三首【教学目标】1.认识“亦、宜”等7个生字,正确书写“断、楚”等13个生字,认识多音字“抹、磨”。

正确读写诗句中的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三首古诗。

默写《望天门山》。

3.体会诗词的内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4.培养阅读古诗词的兴趣和对古诗词的热爱之情,养成课外主动积累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教学重点是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教学难点是体会诗文的内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课时】3课时第一课时【课时目标】1.会写“断、楚”等5个生字,正确读写诗句中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全诗;理解词义句意,掌握古诗的学习方法,读懂词句意思,理解诗歌内容,体会思想感情。

3.独立思考与小组合作相结合,理解诗意,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在实践中学习和运用语文。

4.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山水水的感情,感受诗歌美的意境。

培养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情感。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课堂作业新设计】一、根据古诗内容完成填空。

1.《望天门山》是代诗人所作,人称,他写了大量歌颂祖国河山的诗篇,我知道的还有《》《》。

2.这首诗通过、、、、、六个动词,让我们仿佛看到了的美景。

3.本诗第一句中一词写出了天门山的山势奇险;一、二句中、两个字写出了长江冲决一切奔腾向前的水势;二、三句中、写出了水和山的颜色美。

二、请按下列提示从诗中找出相应的句子。

1.使人联想到佳木葱茏的句子:2.使人联想到清江如练的句子:三、课外拓展。

古往今来,人们用美好的语言赞美祖国的大好河山。

如写山的“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写水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你还能找出描写美好河山的诗句吗?参考答案:一、1.唐李白诗仙望庐山瀑布早发白帝城2.断开流回出来天门山3.中断开流二、1.两岸青山相对出。

2.碧水东流至此回。

三、示例: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古诗词三首》教学反思8篇

《古诗词三首》教学反思8篇

《古诗词三首》教学反思8篇《古诗词三首》教学反思8篇教学反思需要进行细致和全面的分析。

教师可以从多个角度对教学过程进行反思,包括自己的教学目标是否达到,通过对教学过程的全面分析,教师可以更好地理解教学中的成功和挑战,并制定改进措施。

现在随着小编一起往下看看《古诗词三首》教学反思,希望你喜欢。

《古诗词三首》教学反思篇140分钟学习下来,同学学习的积极性很高,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反思这节课觉得对古诗教学有这样设想:一、打破常现,改革古诗教学的课堂结构这节课,较大的突破就是改变了古诗教学由老师牵引着同学,逐字逐句串讲诗意的保守做法。

课堂上,从同学自由背诵学过的古诗开场,引出今天要学的两首古诗。

而后,布置自学时间,使同学有一个潜心读书的过程。

在充沛自学的基础上,让同学汇报“读懂了什么”,师生一起讨论,互相补充。

对于同学没有弄懂的问题,老师布置了质疑环节,启发同学一起研讨。

在朗朗的读书声中,在同学自由发表意见的研讨中,完成了教学任务。

这种设计,体现出对同学的尊重和信任,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同学,使同学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人,老师只是一个参与者、合作者。

《草》和《宿新市徐公店》相比,第一首易学好懂。

于是我把第一首诗作为教学重点,又抓住第一首诗中的后两句为重难点来突破。

因此,增大了这节课的教学容量,节省了教学时间。

二、以学定教,促进同学的`自主学习自学时间充沛。

布置足够的时间让同学自学,同学能静下心来认真考虑,写写画画,动手查查字典,同桌的还可以商量商量,同学学得主动,的确有所收获。

三、创设情景,以读为本为了增强教学效果,激发同学朗读的情感,感受到大自然的壮美,体会到诗人的思想感情,我千方百计创设情景,营造氛围,使同学置身于大自然中。

如,老师的配乐范读,投影打出的画面,录像片中真实的茫茫草原,有感情色彩的激励语言等等,都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使同学入情入境,充沛地展开了想象,提高了教学效率。

与此同时,我以读为本,把读和理解、读与想象等有机结合,并不时提高读的要求,让同学边读边考虑,学习理解地读,投入感情地读,配画加上动作地读,自由读,指名读,齐读,直至会背诵,使同学在读中感受诗词的想象力,领悟到祖国语言文字的凝炼。

《古诗三首》教学反思(通用20篇)

《古诗三首》教学反思(通用20篇)

《古诗》教学反思《古诗三首》教学反思(通用20篇)作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教学是我们的工作之一,教学反思能很好的记录下我们的课堂经验,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学反思吧!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古诗三首》教学反思,欢迎大家分享。

《古诗》教学反思篇1古诗在这个学期被选为我们学校的打磨课内容,如何教古诗便成为我们教研活动的主题。

一首古诗被不同的老师不同的学生重复着,为的是找到教古诗的最佳方法。

这次我选择《秋思》这首诗,它排在三首表达思乡情诗歌的中间。

虽然文本只有四行,二十八个字,但诗人那份浓浓的思乡之情如何传递给没有雷同生活经历的学生,让学生感受着诗人的感受,想着诗人的所想?除了诗的内容外,我到底要通过《秋思》这个载体教给学生什么?诗的课堂到底应该是个怎样的课堂?……这一系列的问题不断呈现在我的脑海中。

在这之前,我听过三年级两位老师教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她们的教学方法大同小异,亮点是能借助多媒体把学生带进一个诗意的课堂。

我个人也认为古诗教学的课堂应该是一个充满诗意的课堂。

怎样才能创造出一个诗意的课堂?我想方设法让《秋思》的情意在诗意的课堂上流泻。

一、在读中彰显诗性。

我一直认为诗的教学应不同于其它的课文阅读教学。

一般的课文阅读教学可抓住重点的字词句深入品味体会,但诗一经这样折腾就会把诗拆得支离破碎,它就失去了诗本身的整体完整性。

为了保护“诗”作为一种“完形”的存在,我采取的策略就是诵读。

不管学生懂与不懂,先让学生读了再说,让《秋思》在诵读中流淌。

开始整首诗的自由读,个别读,小组读,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理解诗的意思。

接着课中导读,在理解了诗意的基础上,在体会了诗人的思想感情,在有了自己的个人独特的见解后,再让学生有感情地诵读。

最后熟读成背。

这样一层一层地深入读,让学生在读中读出自己的理解,读出诗人的思想感情,读出自己的体会。

读出诗的味道。

二、在想象中丰富诗意。

在众多的借写家书的诗中,张籍的这一首《秋思》获得的评价最高。

部编本三年级上册《17.古诗三首》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部编本三年级上册《17.古诗三首》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部编本三年级上册《17.古诗三首》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一、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能读、背诵并理解《古诗三首》的内容和意义,熟悉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2)能力目标:能够大声朗读、抒情朗诵诗歌,培养学生的语感和表现力。

(3)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与兴趣,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2. 教学内容及难点(1)内容:《古诗三首》包括《登鹳雀楼》、《静夜思》、《春晓》三首唐诗。

(2)难点:诗歌朗诵和体会,以及对《登鹳雀楼》这首长诗的理解。

3. 教学方法(1)讲授方法:采用讲解和示范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领悟诗歌的内涵和情感,提高语言表现和演讲技巧。

(2)互动交流法:通过与学生的互动交流,引导他们自主探究,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

(3)朗诵演练法:借助多媒体及音像资料,让学生进行朗诵演练,提高他们的表演能力和表现自信。

4. 教学过程(1)热身运动:让学生进行轻松活动,活跃大家的情绪状态。

(2)导入新课:通过班级朗读和老师的讲授,向学生介绍《古诗三首》的背景和作者,让学生感受到唐诗的魅力和诗歌的本质。

(3)分组朗读:将全班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配合节奏和韵律进行诗歌朗诵,让学生在朗读中体会诗歌的抑扬顿挫和深刻意义。

(4)板书讲解:将教学要点用图示等形式呈现在黑板上,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

(5)互动交流:引导学生进行自主讨论和思考,了解学生对诗歌意境的理解,开拓他们的思维视野。

(6)课后练习:布置朗读训练和思考题等课后作业,巩固和拓展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5. 教学手段(1)多媒体教学设施:善用多媒体教学设施,让学生看到和听到诗歌的实际效果,提高学习兴趣和效果。

(2)课堂黑板:利用黑板教学,帮助学生理解和消化教学内容,更好地记忆和应用。

(3)音像资料:选用优秀的音像资料,让学生听到真正高水平的朗诵方式和效果,激励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教学反思通过本次教学活动,我认为取得了如下成效:1. 吸引学生兴趣在教学过程中,我充分运用了多种方法来吸引学生的兴趣,例如利用多媒体教学和音像资料,让学生看到和听到诗歌的实际效果,提高学习兴趣和效果。

17《古诗三首》教案加反思

17《古诗三首》教案加反思
预设:
诗题:《书湖阴先生壁》是作者访问朋友湖阴先生,被湖阴先生的人格及家周围清新环境所吸引而写下的诗,并将它题写在湖阴先生的墙壁上。“书……壁”,即题写在墙壁上的诗。
诗人: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江西临川人,世称临川先生。宋代著名改革家、思想家、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有着峭刻幽远、雄健刚直、简丽自然的独特风格。
诗意:茅屋檐下经常打扫得干净,一畦畦的花木是主人亲手栽种的。一溪流水环绕着绿油油的农田,两座青山破门而入送来了莽莽青翠。
诗情:第一二句暗示了主人生活情趣的高雅,第三四句表现了主人的高洁。
依然运用之前学到的方法,借助插图和注释初知大意,再用想象画面的方法,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诗词含义,诗人之情。
活动三:
板书设计
浪淘沙 现实 气势磅礴、
理想 奋发有为 豪迈浪漫
江南春 写今 景色优美
怀古 忧国忧民
书湖阴先生壁 院里 勤劳
屋外 景美人更美
作业设计
1.完成《补充习题》
2.背诵并默写古诗。
教学反思
本课教学以读为主,对诗意的理解主要以学生的自主探究和自身的体验为主,通过小组合作,多种方法理解诗意,再汇报交流。由于学生知识的局限,在汇报中,我补充相关资料及背景知识,引导学生抓关键词句、看图片等,加深对诗意的理解,从而准确把握作者感情。
2.用自己的话写一写诗句描绘的景色。
教学
难点
通过想象画面理解古诗意思,体会诗词之美;通过了解古诗背景资料,感悟诗人所抒之情。
教学
时间
两课时
信息
技术
Ppt课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环节
问题设计
活动内容
设计意图
活动一:
导入新课
激发兴趣

新人教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17课《古诗三首》教学反思

新人教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17课《古诗三首》教学反思

新人教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17课《古诗三首》教学反思教学反思在新人教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材中的第17课《古诗三首》教学中,我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进行了全面的反思。

通过反思和总结,我发现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深思熟虑了如何改进和提升教学效果。

以下是我对这节课的教学反思。

一、教学目标的设定在进行教学之前,我首先明确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根据学生的年级特点和学科要求,我设定了以下几个教学目标:1) 通过学习古诗,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素养;2) 理解诗词中的意境和情感,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3) 学会背诵古诗,增强学生的记忆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二、教学内容的准备为了提供有趣且有效的教学内容,我事先对教材中的三首古诗进行了仔细研读,并准备了相关的教学材料。

我选择了一些形象生动的图片和视频,以及一些与诗词相关的课外阅读材料,以便给学生展示和拓展他们对古诗的理解。

三、教学方法的选择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我注重提供多元化的学习体验,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具体的教学方法包括:1) 课堂讨论和合作学习:通过小组合作,学生可以互相交流和分享对古诗的理解,激发学生的思维和创造力。

2) 视听教学:通过播放相关的图片和视频资源,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古诗中的意境和情感,提高学生的想象力和感受力。

3) 朗读和背诵:通过朗读和背诵古诗,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记忆力。

四、教学过程的设计教学过程的设计是本节课成功的关键。

我将整个教学过程分为以下几个环节:1) 激发学生的兴趣:通过展示一些美丽的古代风景图片和相关的音乐,激发学生对古诗的兴趣和好奇心。

2) 导入课题:通过提问、小组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自主思考“为什么古人会写古诗?”这个问题,并提出他们自己的想法。

3) 集体朗读和背诵:让全班学生一起朗读和背诵古诗,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和团队合作能力。

4) 小组探究:学生分成小组,通过分析古诗中的意境和表达方式,深入理解古诗的内涵。

【三上人教部编版语文】17 古诗三首 教学反思(4篇)

【三上人教部编版语文】17 古诗三首 教学反思(4篇)

人教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教学反思(4篇)17《古诗三首》教学反思《古诗三首》共有三首诗。

《望天门山》是唐朝诗人李白第一次经过天门山时所作,通过描绘长江流经天门山时的壮观景象及内心体验,赞美了大自然的神奇壮丽,表达了诗人乐观豪迈的情感。

《饮湖上初晴后雨》是宋代大诗人苏轼写的一首写景抒情的经典小诗,描绘了西湖夏季时晴时雨的天气下呈现的别样风姿,表达了诗人对西湖美景的热爱与赞美。

《望洞庭》是唐朝诗人刘禹锡写的,这首诗描写了秋夜月光下洞庭湖的优美景色,表达了诗人对洞庭湖风光的喜爱和赞美之情,表现了诗人壮阔不凡的气度和高卓清奇的情致。

一、教学效果本节课围绕着教学目标,我取得了一下效果:1.创设情境,理解词意。

众所周知,古诗语句精炼,意思深奥,距离学生的生活时代久远,学生很难理解,在教学《望天门山》时,我创设情境,帮助学生理解词意。

在教学“碧水东流至此回”中如何理解“至此回”?我首先出示课件,指导学生观看水流撞击到山石上,激起回旋,形成汹涌的波涛的情景,接着让学生起立,联系生活中的实际体验,边读边做动作演示,借助具体的情景给学生以身临其境的感受,对古诗的内容形成整体感受,并帮助学生来突破难点,感受、体验并想象意境,从而在情感上与作者产生共鸣。

2.狠抓细节,一“望”到底。

古人作诗,讲究炼字,因而才有“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美妙画面。

本节课在教学《望洞庭》时,我注重字词基础知识的教学,狠抓细节的指导。

我在指导理解诗题目“望洞庭”时,学生说“望”就是“看的意思”,我追问“怎样的看才是望呢?”学生回答:“远远的看才是望的意思”。

我又问:“既然作者是远远地望,我们和诗人一起望望洞庭湖的美景吧。

”师生研读,从一个“望”字着眼,第一、二句水月交融、湖平如镜,是近望所见;第三、四句洞庭山水、犹如青螺,是遥望所得。

虽都是写望中景象,差异却显而易见,这样的教学很实际,很有效。

二、成功之处《望洞庭》这首诗中最大的特点之一是很多的比喻句。

《古诗三首》教学反思

《古诗三首》教学反思

《古诗三首》教学反思《古诗三首》教学反思范文(精选5篇)《古诗三首》教学反思1第一首:《山行》成功之处:教学中,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引导学生进行学习。

第一步:感悟美景,创设情境。

运用多媒体设计精美的深秋图片,营造出浓郁的深秋氛围,让学生感受浓浓的秋意,烘托出良好的教学气氛。

接着设计了问题:自由观图,用学过的表达秋天的四字词语来形容秋天的美景,表达自己的感受。

在交流总结时,导入对描写秋景古诗的了解,进而导入课题,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投入到对古诗的学习中去。

第二步:反复诵读,体会诗意。

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使学生学习中的合作伙伴。

在课堂上教师要为学生留出充足的时间,让学生自己去研读古诗,让他们在自读自悟,合作交流中读准字音,读通古诗,初步感知大意。

在检查初读情况时,可引导学生互相评议,教师鼓励性总结,让他们在体验成功的过程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不足之处:在教学中教师只注重引导学生学会文中的生字,理解文中的重点词语,在理解诗句意思的基础上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而没有引导学生放飞想象的翅膀,根据诗句大胆想象,没有引导学生的思维向更深、更远处发展。

第二首:《赠刘景文》成功之处:在教学这首诗之前,我先对这首诗的诗人苏轼的生平事迹作了一番讲解,从而拉近诗人和学生之间的距离。

再让他们理解这首诗的题目。

对于刚进入三年级的学生来说,理解这首诗确实有很大的难度,特别是“擎雨盖”“傲霜枝”这样的词语。

因此我让孩子们一边对照词语手册上的注解,一边自己理解课文,让他们对全诗有一个大概把握。

接下来我重点对“擎雨盖”“傲霜枝”这两个词语进行了讲解,并找来一些图片,让他们明白为什么要将“荷叶”叫做“擎雨盖”,怎样的枝条叫“傲霜枝”。

通过观察图片,孩子们对这两个词语的意思有了基本的认识。

不足之处:虽然孩子们对局部把握了,但由于教学上的不足,致使学生对全诗的把握不够,对于诗人所要表达的思想也没有很好的理解。

三上17课古诗三首教学反思

三上17课古诗三首教学反思

三上17课古诗三首教学反思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尝试引导学生通过朗读、理解和感悟,感受古诗的韵味和意境。

一、成功之处1. 朗读指导到位。

在课堂教学中,我注重学生的朗读指导,通过范读、指名读、齐读等多种形式,引导学生读出古诗的节奏和韵味。

同时,我也注重对学生朗读的评价和指导,让学生更好地掌握朗读技巧。

2. 文本理解深入。

在讲解古诗时,我注重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本,通过分析字词、理解句意、探讨主题等方式,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古诗的内涵和意境。

3. 课堂氛围融洽。

在课堂教学中,我注重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通过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互动交流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二、不足之处1. 课堂节奏把握不够好。

在课堂教学中,有时候会出现一些不必要的讲解和讨论,导致课堂节奏把握不够好。

今后需要更加注重课堂节奏的把握,避免出现浪费时间的情况。

2. 学生独立思考时间不够。

在课堂教学中,我有时会直接给出答案或者思路,导致学生独立思考时间不够。

今后需要更加注重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培养,多给学生留一些思考的时间和空间。

三、改进措施1. 加强课堂节奏的把握。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需要更加注重课堂节奏的把握,避免出现浪费时间的情况。

可以通过制定教学计划、合理安排时间等方式来提高课堂效率。

2. 增加学生独立思考时间。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需要更加注重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培养,多给学生留一些思考的时间和空间。

可以通过设置问题、引导学生思考等方式来增加学生独立思考时间。

3. 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需要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采用更加生动、形象的教学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可以通过多媒体教学、情境教学等方式来丰富教学手段。

本节课的教学中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需要不断改进和完善。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继续努力探索更加有效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和质量。

《古诗三首》教学反思3篇

《古诗三首》教学反思3篇

《古诗三首》教学反思3篇《古诗三首》教学反思1三首古诗都是写的作者童年时候的事情,给作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四时田园杂兴》是南宋诗人范成大所作的一首田园诗,是其所创组诗《四时田园杂兴》六十首中的一首,诗人抓住村庄男女的劳动的场面进行描写,男的外出劳作,女的在家忙碌,就连那小孩也深受家长勤劳品质的影响,学着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真实地再现了夏日乡村农忙时的质朴生活,那生活充溢辛劳,也充溢恬适,表达了诗人对乡村生活的热爱,以及对劳动人民的赞扬。

全诗语言平白、朴实、自然,具有浓浓的乡村生活气息。

《稚子弄冰》是南宋诗人杨万里所作的七言绝句。

全诗四句,从小孩幼稚嗜玩的心理特征切入,为读者描绘了一幅稚气满纸而又诗意盎然的“脱冰作戏”的场景。

《村晚》是南宋诗人雷震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

这是一首描写农村晚景的诗,形象地描绘了一幅有着四周长满青草的池塘、似被山咬住的红红落日以及放牛回家的孩子横坐在牛背,用短笛随便地吹奏着不成调的曲子。

诗人即景而写,构成了一幅饶有生活情趣的农村晚景图,抒发了诗人对乡村晚景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一、教学效果(一)在读准读通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根据七言绝句押韵和断句的特点指导学生读出诗歌的节奏,读出诗歌的韵味。

(二)在借助注释、理解诗意的基础上想象诗歌描述的画面,感受诗歌的美好意境,诵出诗人的美好情怀。

(三)迁移拓展阅读,引导学生主动积累。

二、教学收获教学《四时田园杂兴》诗句时,其一,我引导学生通过想象,一边读,一边充实画面的物象,丰满图画的内容,感受田园劳动的繁忙与快乐,感受桑阴下学种瓜孩子的俏皮可爱,从而感受田园生活带来的情趣。

其二,反复地“想象——朗读——感受——朗读”,融合起来,在读中想象,在想象中感受,在感受中诵读。

并且我适时予以点拨,如抓住“昼”和“夜”感受农民的勤快,抓住“各当家”联想农民是多么繁忙啊!这样,田园生活男耕女织,自给自足,宁静安详的生活画面就呈现出来了。

《稚子弄冰》的诗句稍难理解一些,我采用了小组学习的方式,根据注解,让学生讨论、想象,也不难理解其意,同时也感受到了古诗的优美,达到了陶冶情操,提升鉴赏的目的。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 (教学反思参考3)古诗三首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 (教学反思参考3)古诗三首

(教学反思参考3)古诗三首《望天门山》:初备课时,反反复复看教材参考,自我感觉这首诗难讲。

怎样避免课堂上的一言堂,同时又要带动大家的兴趣呢?于是教学初设计这样的环节:关于李白的诗我们学了很多了,通过这些诗你觉得李白是个怎样的人?孩子们都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有的说他是个豪迈的诗人;有的说他是个浪漫的诗人;有的说他是个大气的诗人;有的说他是个非常有才气、敢大胆想象的诗人等等。

同时让我没有想到的是孩子们还例举许多的诗来证明。

看来孩子们对于李白了解得比较多。

下面就请同学们跟随李白去欣赏一段美景,欣赏结束学生发出了由衷的赞叹。

接着让孩子们反复朗读《望天门山》这首诗,说说这首诗给你留下什么样的感受?孩子们结合诗人的风格,一下子就说对了这首诗的基调:壮观。

紧接着发问:你是从哪儿知道的?教师对难点适当点拨,抓重点字理解这首古诗,感悟这首诗的非凡意境。

让学生从“出”字中体会诗人敏锐的观察力,精炼的语言,更让学生从侧面感受到天门山的形态美。

这个“出”字,让学生真正融进古诗中,融进意境中,感受到诗人激越的创作情绪。

在我的引导下,他们既说出了天门山的险,又谈到了楚江的汹涌。

轻轻松松学下了这首诗。

反思这节课,我没有从以往常规的教学步骤教学这首诗,而是从诗人的风格上来作为突破口,既学了诗,又加深了对诗人的进一步的了解。

看来学习古诗这种教学方法也是挺好的!《饮湖上初晴后雨》:在教学时,由于缺少上公开课的经验和技巧,再加上本人能力有限,所以在教学中成功的地方少,而不足的地方是太多了,下面反思如下:因为所教的对象是农村的孩子,见识不广,所以课堂一开始,我就通过多媒体课件向学生播放了美丽的西湖新旧十景风光图片,让学生对西湖的美有了最直观的感受,营造了阅读期待。

首先我从诗题入手,通过指导学生的朗读来进一步理解题意。

(在此我还花了较长的时间让学生练习读出诗的韵律,因此导致后面课没有上完)使学生在情感轮廓上有个大致的方向。

随后通过多种方式的朗读指导后于学生交流读懂诗意的好方法,引导学生在接下来的过程中渗透使用。

17 古诗三首 教学反思3

17 古诗三首 教学反思3

《望天门山》教学反思古诗《望天门山》的故事发生在唐玄宗开元十三年,当时年仅25岁的李白满怀着改革世界、造福人民的雄心壮志,第一次离开四川前往洞庭湖游览。

途中,他还乘船沿着长江往东航行,经过安徽省当涂县的东西梁山时,写下了这首《望天门山》。

那时的李白年轻懵懂,充满了天真的想象力,他用这首诗生动地描绘了天门山夹江的壮丽景色,展示了他丰富的想象力和浪漫情怀。

教学效果方面,这首诗从“望”字开始着眼,前两句描写了山川的雄伟气势。

第一句先写了山,天门山仿佛是被江水冲击而从中间隔断开来,江水从断口涌出;第二句写了水,长江水被天门山阻挡,激起了巨大的波浪。

这两句描绘的景象是静止的,但诗人通过使用动词“中断”和“开”让景象生动起来。

接下来的第三句和第四句写了乘船时的感受,坐在小船上顺着阳光顺流而下,感受着两岸青山迎面而来的景象。

只有亲身体验过这种感觉的人才能有这样的领悟,才能写出如此传神的诗歌。

诗中用“一片孤帆”来代表一只船,这样的象征使天门山变得生动有趣,勾勒出了壮丽的意境,让读者仿佛亲眼目睹了天门山的景色。

成功之处包括两点:首先,我打破了传统的古诗教学结构,让课堂更有创意。

在讲解这首古诗时,我先让学生了解《望天门山》是一句一景的写法,并结合插图使学生感受到诗中描绘了哪些景物。

从楚江和天门山气势的描写开始,我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理解难点,抓住重点字词,帮助他们理解这首古诗并感受其中的非凡意境。

例如,从第一句的“开”字入手,让学生体会长江势不可挡的气势;从第二句的“回”字入手,让学生感受天门山的奇险;从第三句的“出”字入手,体验诗人通过动态的描写方式;从第四句的“来”字入手,引导学生理解诗人当时的喜悦之情。

其次,我创设了情景,以读为主导。

为了增强教学效果,激发学生朗读的情感,让他们感受大自然的壮美,体会诗人的思想和情感,我做了很多努力。

比如,每一句诗都配有课件上的画面,帮助理解“相对出”这一词语,我结合学生之间的距离来解释“相对”的含义。

三上17古诗三首教学反思

三上17古诗三首教学反思

三上17古诗三首教学反思如下:
1.激发兴趣,乐于学习:在导入新课时,通过展示学生们喜欢的
古诗,激发了学生们的学习兴趣。

同时,通过让学生们自己选
择喜欢的古诗进行朗读,更加贴近学生,让学生们乐于学习。

2.注重朗读,加强指导:朗读是古诗学习的重要一环,通过多次
朗读,可以帮助学生们更好地理解古诗的含义和情感。

在教学
过程中,注重朗读,并加强对学生们的指导,让学生们更好地
掌握朗读技巧。

3.引导想象,加深理解:在讲解《山行》这首诗时,引导学生们
想象诗中的景象,如“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让
学生们通过想象,更加深入地理解古诗的含义和情感。

4.拓展延伸,开阔视野:在讲解完三首古诗后,通过让学生们自
己收集相关的古诗,并进行展示和讲解,不仅拓展了学生们的
知识面,还让学生们更加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来。

5.存在的问题:在教学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

例如,有些学
生对于古诗中的一些字词不理解,需要加强基础知识的学习;
有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容易分散注意力,需要改进教学方法,
增加互动性和趣味性。

综上所述,本次“三上17古诗三首”的教学效果整体较好,学生们对于古诗的学习兴趣得到了提高。

同时,通过多种教学方法的运用,让学生们更好地掌握了古诗的朗读技巧和含义。

但是也存在一些问题,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加以改进和完善。

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十七课《古诗三首》教学反思

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十七课《古诗三首》教学反思

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十七课《古诗三首》教学反思本次教学主题是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十七课《古诗三首》,这一课的主要内容是对三首古诗的阅读与理解。

通过对古诗的阅读和理解,学生可以增加对文化认知的理解和提高对诗歌表达方式的理解。

本次教学中采用了多种教学方式,如课前讲解、课内阅读、课后讲解、情境模拟等多种方式,意图让学生获得多方面的知识与体验,从而提高对古诗的阅读、理解和欣赏能力,同时也增加课堂的趣味性和吸引力。

一、课前讲解在课前准备中,教师通过利用电子白板,用图片和音乐的方式,向学生介绍了唐代三位著名的诗人——白居易、李商隐、元稹,并构建出每一位诗人的生平和思想风格。

通过图片的呈现,能让小学生更形象的了解到中国古代的文化,同时,利用音乐的技巧,达到了对学生情感和注意力的调动,增强了学生的参与度。

二、课内阅读在课内的阅读过程中,教师设计了一些学习活动,以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古诗。

首先,教师将三首古诗进行一个大致的解释,然后要求学生再次阅读,找出自己感受到的关键词和感受。

其次,教师引导学生训练口语表达能力,让他们模仿诗的朗读,并根据自己的感受分组进行朗读。

最后,教师利用学生阅读过程中遇到的一些问题进行回答,进行解析,并向学生提供理解古诗的一些技巧。

三、课后讲解在本次教学中,教师采用了不同的课后任务,要求学生回家后或课后自主地学习,配合讲解,希望让他们在语文学习方面提高积极性,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同时,教师要求学生自行阅读一些古诗,并写出对这些古诗的感受,这对于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阅读兴趣有着很重要的作用。

四、情境模拟在教学的最后环节中,教师提出了情境模拟,比如,要求学生演讲现场去模仿唐代的诗会,表现出古代文人的风范。

教师也可以给予相应的分数,让学生明确自己的表现水平,同时也能让学生在参与中体验到参与的乐趣和身心愉悦。

综上所述,本次教学中,教师采用了多种教学方式,以提高学生的阅读和理解能力,同时也增加学生对古代文化的了解,培养学生的文学意识,并为学生们的个性发展与培养全面能力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17 古诗三首 教学反思2

17 古诗三首 教学反思2

17 古诗三首
【课后反思】
成功之处:
在本堂课的教学中,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引导学生学习:
1.激发想象,感受意境。

在教学中,我适当引导学生展开想象,让他们通过丰富的想象力将诗句描绘的美景如实地浮现在脑海中。

这为接下来的品读古诗和理解作者的表达方法打下了基础。

2.品读诗句,欣赏美景。

通过让学生自主阅读诗句,并结合注释,欣赏描绘出来的画面,初步理解诗歌的意义。

然后,我引导学生进行师生交流,共同品读诗歌,共同感悟。

在教学中,我通过展示课件上的图片和适当的语言渲染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同时引导学生进行想象和体验。

学生在我的引导下逐步深入探究,通过层层探究来赏析诗歌、感悟诗歌。

不足之处:
在教学中,我过分注重引导学生理解和感悟古诗中的语言文字,以及通过语言文字所体现出来的意境,而忽视了将语文教学与生活和社会联系起来的重要性。

也就忽略了通过语文教育引导学生与环境和谐相处的教育。

改进措施:
为了改进,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注重结合语文教学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和社会,进一步展开对学生与环境和谐相处的教育。

除了教授
语言文字和意境,我还将引导学生思考语文如何在生活中应用,如何使语文教育与生活、社会紧密结合。

我会更加注重提供学生与语文教育相结合的实际案例,让学生能够在实际中感受到语文的价值和用处。

通过这样的改进,我希望能够更全面地教育学生,促使他们将所学的语文知识和技能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实现个人的全面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7古诗三首教学反思
望天门山教学反思
全诗从“望”字着眼,前两句描写山川气势。

第一句先写山,天门山似乎是由于水流的冲击而从中间隔断,江水从断口奔涌而出;第二句写水,浩浩荡荡的长江水被天门山阻挡,激起滔天的波浪,这两句所望到的景物是静止的,诗人却用“中断”“开”这些词从动态方面把它写活了;第三、四句是写行船的感受,坐在小船上迎着阳光顺流而下,感觉两岸的青山相对而来。

非身临其境者,不能有这样的体会,也不可能写得如此传神。

形象地用“孤帆一片”来代表一只船,这“一片孤帆”把天门山点缀得活泼起来,展现了生动优美的意境,使读者仿佛也望到了天门山的壮丽风光。

平日教学中,我最怕的就是古诗的教学,不知道老师们有没有像我这样的感觉,因为学生对古诗不甚感兴趣,每当上古诗时,不是一问一答,就是老师一言堂。

但是当《望天门山》这首诗讲完后,却没有这种感觉,心反而里备感轻松。

因为这节课我不光是在规定课时内讲完,而且在课堂上没有我反复冗长的讲解,多数是我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

认真回顾一下整个教学过程,让我感觉这首诗教下来很顺利。

学习这首诗,先让孩子们反复朗读《望天门山》这首诗,读后,说说感受,再说说自己学会了哪句诗?怎样学会的?在学生理解诗句大意后,我对难点再适当点拨,进行品字品词,强化抓重点字的理解,从字、词的学习中感悟古诗的意境,感觉学生学习效果不错。

但在作
者观看的位置这个问题,学生不能很好的理解,不过在我的画图的帮助下,学生能明白这个问题。

饮湖上初晴后雨教学反思
《饮湖上初晴后雨》这首诗描写了晴天和雨天西湖优美的湖光山色,诗人以浓烈的情感赞叹了西湖的天然之美,表达了自己对西湖,对祖国河山的无限热爱之情。

课堂一开始,我就通过多媒体课件向学生播放了美丽的西湖视频,让学生对西湖的美有了最直观的感受,营造了阅读期待。

首先我从诗题入手,通过指导学生的朗读来进一步理解题意,使学生在情感轮廓上有个大致的方向。

随后通过多种方式的朗读指导后,学生交流读懂诗的内容。

在突破诗歌的教学难点,主要抓住“潋滟”、“空蒙”、“好”这几个重点词,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体会晴天时阳光照耀下的西湖色彩明丽、波光粼粼;而雨中西湖隐隐约约,朦胧、神秘。

想象画面,用语言描绘,感受这首古诗蕴含的美妙的意境。

这不仅为后两句“欲把西湖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的理解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也很好地把诗歌的内容与生活联系起来,对学生想象能力的提高也是有帮助的。

这次诗词教学中我发现自己过于引导,学生想象没有放开,对后两句的理解有点困难,有的环节时间过于仓促,没有达到预定的效果。

望洞庭教学反思
《望洞庭》是唐代著名诗人刘禹锡所写的一首山水诗,在诗中,作者以轻快的笔触,勾勒出一幅优美的洞庭湖的秋月图。

诗歌短小,
却感情深刻。

所以在学习的过程中我反复引导学生朗读,在让学生听完老师的泛读之后,我就引导学生自由地读诗歌,读的过程中要求读准字音,注意停顿。

接着指名几位学生朗读,然后再齐声朗读。

为了帮助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我没有单一地要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而是将画面和朗读结合在一起,边看图边说说画面的景色,相信学生在感受景色之后再通过朗读会加深对诗句的理解。

在观察中我引导学生按由上到下,由近到远的顺序说说图意。

在观察和说话中相机提问:诗中的“白银盘”指什么?“一青螺”又指什么?“镜”呢?然后,引导学生对照插图,把一望无际的洞庭湖想象成“白银盘”,把君山想象成“清螺”,来进一步体会,这样,诗中美好的意境就会呈现在学生的脑海中,在交流过程中适时出示了一些描写月亮和湖水湖面的词语,同学们受到了启发,也说出了一些平时积累的:皓月当空、银光闪闪、水平如镜、水天一色等。

当整幅图的意思说出来后,其实诗所描绘的意境也出来了。

我就适时过度:有位诗人站在这仙镜般的洞庭湖边,情不自禁地吟诵起来: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诗人看着这美景喜爱极了所以写下这首诗。

再让学生说说诗句的意思,难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在体悟诗人的思想感情中,我引导学生抓住了诗中的“思”字感受诗人思念友人的思想感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