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六年级科学下册教案全集
六年级科学下册教案全册
六年级科学下册教案全册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六年级下册科学的基本概念和知识点。
(2)掌握基本的科学实验技能,能够进行观察、实验、分析等科学探究活动。
(3)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能够运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实验、讨论等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2)学会合作学习,培养团队精神。
(3)学会总结归纳,提高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科学的热爱和好奇心,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2)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勇于质疑和挑战。
(3)培养学生关爱环境、珍惜资源的意识。
二、教学内容第六册第1课物质的性质11. 认识物质的性质2. 物质的分类3. 物质的组成第2课物质的性质21. 物质的溶解性2. 物质的密度3. 物质的硬度第3课力的作用1. 力的概念2. 力的作用效果3. 力的作用相互性第4课简单机械1. 杠杆2. 滑轮3. 斜面第5课压力的作用1. 压力的概念2. 压力作用效果的影响因素3. 增大和减小压力的方法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2. 运用实验、观察、讨论等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3. 采用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团队精神和沟通能力。
4. 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提高课堂效果。
四、教学评价1. 学生课堂参与度2. 学生作业完成情况3. 学生实验操作能力4. 学生科学知识掌握程度5. 学生科学思维能力五、教学资源1. 教材:六年级科学下册教材2. 实验器材:玻璃杯、石头、尺子、实验桌等3. 多媒体设备:电脑、投影仪、白板等4. 网络资源:相关科学知识网站、视频等六、教学计划1. 第六册第6课温度与热量1.1 温度的概念1.2 温度的计量单位1.3 热量的概念1.4 热量传递的方式2. 第六册第7课浮力2.1 浮力的概念2.2 浮力的大小2.3 物体浮沉的条件2.4 浮力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3. 第六册第8课酸碱盐3.1 酸的概念和性质3.2 碱的概念和性质3.3 盐的概念和性质3.4 酸碱盐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4. 第六册第9课光现象4.1 光的传播4.2 光的反射4.3 光的折射4.4 光与颜色的关系5. 第六册第10课生活中的科学5.1 科学在生活中的应用5.2 科学方法在生活中的运用5.3 培养科学生活习惯5.4 关爱环境,珍惜资源七、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人教版六年级科学下册教案全集
人教版六年级科学下册教案全集一、教材分析本册共分四个单元,共32课。
1、《工具和机械》单元介绍了常用工具杠杆、轮轴、滑轮、斜面的原理及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尤其是结合常用工具和实验器材设置了许多和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探究活动,在探究活动中让学生掌握各类机械和工具的特点和作用。
2、《形状和结构》单元介绍了各种建筑物中使用的形状和结构及其特点,从实验材料的选取到各种不同的设计都能切实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实践潜力。
4、《生物的多样性》单元让学生明白生物的种类是多种多样的;明白同种生物不同的个体各不相同。
初步理解生物体不同的形态结构是与它们的生活环境相适应的。
明白生物的多样性是类生存的重要资源。
能自己确定标准对生物进行分类,明白分类是研究生物的根本方法。
会用制作生物分布图的方法描述某一区域的生物种类。
二、学生状况分析本教学班有40,其中女19。
透过几年的科学学习,大多数学生对科学课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已经具备了初步的探究潜力,他们对周围世界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乐于动手,善于操作。
缺乏之处:学生在活动的时候常常耗时低效,不能很好地利用珍贵的课堂时间。
有的学生发言不够用心,应个性注意培养,构成良好的气氛,让学生在探究活动中学到科学知识提高探究潜力。
三、教学目标(一)科学概念1、掌握常用的机械和工具的特征,并能设计和制作机械和工具。
2、观察和研究常见的形状和结构,并设计和制造自己的“桥梁”,体验科学与技术结合的乐趣。
3、研究热和燃烧的关系及其原因,并能结合日常生活进行分析和阐述。
4、了解能量以及能量的变化,并能在实验操作中亲自去感受(:教版六年级科学下册教案全集)。
(二)过程与方法1、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努力开展学生解决问题的潜力,使学生们在日常生活中亲近科学、运用科学,把科学转化为对自己日常生活的指导,逐渐养成科学的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惯。
2、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让学生亲身经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从中获得科学知识,增长才干,体会科学探究的乐趣,理解科学的真谛,逐步学会科学地看问题、想问题。
人教版六年级科学下学期全册教案
5-7课是“对生活用水的研究”培养节约用水的意识,探索水污染的成因。
8课“环境问题和我们的行动”,约束行为,减少对环境的破坏,改善环境。
二、教学目标
1、垃圾危害环境。
2、处理垃圾的方法有填埋、焚烧等。
3、重视过程与方法,突出学生探究能力和科学态度。
4、热爱科学,科学与人类生产和生活密切联系,进一步丰富他们已有经验和发展探究科学的兴趣。
三、教学评价
1、科学概念——通过检测。
2、实验操作——收集、整理、图表等。
3、学习态度——探究的兴趣
4、自我评价——学生评价
四、课题研究方案
五、进修计划
1、积极参加市进修组织的培训、学习活动,提高理解、处理教材的能力,教学方式、学习方式的研究。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反思
导入阶段
5分钟
探究阶段
30分钟
揭示课题
创设情景
一、奇特的身
体构造
复眼
触角
足
师:在地球上有一个庞大的昆虫家族,它们种类数量繁多,每一种都有着特殊的身体构造与特有的生活习性,由于它们个头太小,常常被我们忽略。但有一些执着的研究者,他们常与这些小家伙为伍并以观察它们的生活为乐。比如法国著名的昆虫学家法布尔,他用整整一生的时间在田野里对昆虫进行观察,发现了许多昆虫的趣事,写出了著名的《昆虫记》。现代的研究者运用更为先进的摄影设备对昆虫世界进行拍摄,让我们来看看摄像机镜头下的奇妙的昆虫世界吧!板书课题。
认识到宇宙是一个系统,由大小不同的星系构成,组成的宇宙的星系或星体都在运动变化,分布在不同的宇宙空间并有不同的特征,宇宙是庞大的,但是可以被人类探索、发现和认识的。
新人教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全册)
新人教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全册)第一单元:人和动物目标:了解人和动物的特征和区别,认识人类作为哺乳动物的共同特征。
课时一:人和动物的异同教学目标:学生能够认识人和动物的共同特征以及不同之处。
:学生能够认识人和动物的共同特征以及不同之处。
教学内容::1. 人和动物的共同特征:具有生命和呼吸等基本特征。
2. 人和动物的不同之处:人类具有智慧、语言和文化等独特特征。
教学步骤::1. 引入课题:让学生观察身边的人和动物,并引导他们发现人和动物之间的共同和不同之处。
2. 导入知识:通过图片和动画的展示,介绍人和动物的共同特征和不同之处。
3. 操作实践:设计一些小组活动,让学生在小组内合作讨论,并用自己的话总结人和动物的异同。
4. 完成作业:布置一份作业,要求学生写一篇小短文描述人和动物的特征和区别。
课时二:人类作为哺乳动物教学目标:学生了解人类作为哺乳动物的共同特征。
:学生了解人类作为哺乳动物的共同特征。
教学内容::1. 什么是哺乳动物:哺乳动物的共同特征。
2. 人类作为哺乳动物的特征和共同点。
教学步骤::1. 复课前知识:让学生回顾人和动物的共同特征和不同之处。
2. 导入新知识:通过图片和视频的展示,介绍哺乳动物的共同特征以及人类作为哺乳动物的特征。
3. 讨论研究:学生分小组讨论并回答一些问题,加深对人类作为哺乳动物的理解。
4. 练巩固:设计一些练题,让学生用自己的话回答,检验他们对所学内容的理解。
5. 总结归纳:学生小组内合作总结人类作为哺乳动物的特征,通过展示形式呈现给全班。
课时三:生活中的哺乳动物教学目标:学生了解生活中常见的哺乳动物及其特征。
:学生了解生活中常见的哺乳动物及其特征。
教学内容::1. 生活中的哺乳动物:猫、狗、牛、猪等。
2. 哺乳动物的特征:体温恒定、哺乳、毛发等。
教学步骤::1. 导入课题:通过展示一些生活中常见的哺乳动物的图片,引起学生的兴趣。
2. 研究对话:教师与学生展开对话,让学生描述所展示动物的特征和性。
人教版六年级科学下册教案全集
第一单元微小世界1、放大镜【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放大镜就是凸透镜,凸透镜具有放大物体图像的功能,用放大镜观察物体能瞧到更多的细节。
2、放大镜广泛应用在人们生活生产的许多方面。
3、放大镜镜片的特点就是透明与中间较厚(凸起)。
过程与方法1、正确用放大镜观察物体。
2、比较用肉眼观察与用放大镜观察的不同。
情感态度价值观1、理解使用放大镜观察的意义。
2、增强用放大镜观察身边世界的兴趣。
3、认识到从肉眼观察到发明放大镜就是人类的一大进步。
【教学重点】能正确使用放大镜观察物体的细微部分【教学难点】放大镜就是“凸”“透”镜【教学准备】分组实验器材:放大镜(最好每个学生都能有一个放大镜,如果只能提供给学生一种放大镜,尽量放大倍数大一点)科学书或报纸上的照片、计算机或电视机屏幕。
柱形、球形的透明器皿、塑料薄膜、铁丝、普通玻璃片、平面镜片、水。
教师演示:不同放大倍数的放大镜、图片或课件(如放大镜镜片的结构等)。
【教学过程】一、为什么要用放大镜观察1、导入:师出示放大镜:“瞧,这就是什么?”(生:放大镜)放大镜大家很熟悉,能否替放大镜来介绍一下自己——《我就是放大镜》。
可以从放大镜的构造、作用、用途三个方面展开。
2、小组讨论交流放大镜的构造、作用、用途。
3、展示交流放大镜的构造——镜架、镜片(如果学生能说出凸透镜也可以)放大镜的作用——放大物体的像(可能学生会说“把物体放大”,提醒学生物体并未变大)放大镜的用途——我们用放大镜观察校园里的生物、实验中在老师指导下观察花、昆虫等。
它就是视力不佳者的助视器,还适用于电子产品检验、线路板检验、集邮者欣赏鉴定邮票、珠宝商鉴定珠宝、公安人员用它观察指纹毛发纤维等、农技人员用它观察花蕊进行人工授粉等、制作微型工艺品的工匠工作时使用……4、让学生尽量充分地例举使用领域,交流后填写第2页的网状图。
二、放大镜下的新发现1、师:谁给大家演示一下放大镜的正确使用方法?请学生演示放大镜的使用方法。
人教版六年级科学下册教案全册
教科版小学科学第六年级下册教案教科版小学科学第六年级下册教案教科版小学科学第六年级下册教案教科版小学科学第六年级下册教案教科版小学科学第六年级下册教案教科版小学科学第六年级下册教案教学反思教科版小学科学第六年级下册教案教科版小学科学第六年级下册教案教科版小学科学第六年级下册教案教科版小学科学第六年级下册教案教科版小学科学第六年级下册教案教科版小学科学第六年级下册教案教科版小学科学第六年级下册教案教科版小学科学第六年级下册教案教科版小学科学第六年级下册教案教科版小学科学第六年级下册教案体会到科学知识与生活之间是紧密相关的。
教学重点:了解物质的变化与人类生产生活的紧密关系。
教学难点:对所学知识相关实验的总结概括。
课前准备:收集的关于物质变化与生活之间关系的资料。
水、糖、柠檬酸、苏打、勺子、杯子、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授课时间:年月曰一、整理概括单元内容1、看课本资料回顾:本单元中我们研究了哪些物质的变化罗列出来。
2、综合填表:3、交流表格填写的知识的综合概括重点:你觉得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主要区别在什么地方化学变化伴随的常见现象有哪些你怎么理解物质是变化的二、物质变化与我们的生活联系1、交流课前收集的生活物质变化资料(教师可以根据学生所说适当补充和拓延学生的理解领域)2、阅读课本介绍的物质变化资料,思考:这中间存在着怎样的变化属于哪一种类型的变化3、小结:物质的变化在我们的衣食住行中无处不在,与我们的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
三、活动制作:自制饮料1、同学们很爱喝的饮料有哪些呢你觉得是怎样做成的呢如果用我们物理和化学变化的眼光来看是怎样的呢柠檬汽水:根据课本资料的配料,小组制作。
要求:仔细观察制作过程中的变化体现。
2、品尝后谈谈体会。
四、课外活动:制作橙汁饮料,与家人分享。
教科版小学科学第六年级下册教案教学反思教科版小学科学第六年级下册教案上面的圆圈里吗(学生根据自己的月相和大致的推测时间,在黑板上的相应位置贴上月相。
六年级下期科学教案(全册54课时)
六年级下期科学教案(全册54课时)本文档提供了六年级下学期科学教案的完整课程安排,共计54个课时。
以下是简要的教学计划概述:第1-10课时单元:植物世界- 第1课时:植物的基本特征和结构- 第2课时:植物的营养方式和生长环境- 第3课时:植物的繁殖方式和种子的结构- 第4课时:植物的生长与发育- 第5课时:植物对环境的适应性和保护- 第6课时:植物的种类和分类- 第7课时:草原和森林中的植物- 第8课时:花果树- 第9课时:水生植物- 第10课时:植物的利用与保护第11-20课时单元:昆虫世界- 第11课时:昆虫的特征和分类- 第12课时:蛇类昆虫- 第13课时:鳞翅目昆虫- 第14课时:直翅目昆虫- 第15课时:半翅目昆虫- 第16课时:膜翅目昆虫和蜻蜓- 第17课时:双翅目昆虫和苍蝇- 第18课时:鳞翅目昆虫和蠹虫- 第19课时:蜘蛛- 第20课时:昆虫的利用与保护...(以下以此类推,提供完整教案安排)... 第51-54课时单元:复与综合- 第51课时:植物与昆虫知识复- 第52课时:生态环境保护- 第53课时:科学实验与观察- 第54课时:期末综合测试该教案旨在帮助学生深入了解植物和昆虫的世界,了解其分类、生命周期以及与环境的关系。
通过实际观察和实验,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观察能力。
同时,教案也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和植物昆虫的利用与保护方面的知识,以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以上是六年级下学期科学教案的简要概述,详细内容请参考附件。
希望本教案能为教师们的教学提供参考和帮助,帮助学生在科学领域取得更大的进步和兴趣。
人教版六年级科学下册教案全集95189
1、理解使用放大镜观察的意义。
2、增强用放大镜观察身边世界的兴趣。
【教学重点】能正确使用放大镜观察物体的细微部分
【教学难点】放大镜就是“凸”“透”镜
【教学准备】
分组实验器材:放大镜(最好每个学生都能有一个放大镜,如果只能提供给学生一种放大镜,尽量放大倍数大一点)科学书或报纸上的照片、计算机或电视机屏幕。柱形、球形的透明器皿、塑料薄膜、铁丝、普通玻璃片、平面镜片、水。
一、奇特的身体构造
1、科学家故事或导入:
师:在地球上有一个庞大的昆虫家族,它们种类数量繁多,每一种都有着特殊的身体构造与特有的生活习性,由于它们个头太小,常常被我们忽略。但有一些执着的研究者,她们常与这些小家伙为伍并以观察它们的生活为乐。比如法国著名的昆虫学家法布尔,她用整整一生的时间在田野里对昆虫进行观察,发现了许多昆虫的趣事,写出了著名的《昆虫记》。现代的研究者运用更为先进的摄影设备对昆虫世界进行拍摄,让我们来瞧瞧摄像机镜头下的奇妙的昆虫世界吧!(师播放有关昆虫形态构造与生活习性的。)
第一单元微小世界
1、放大镜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放大镜就是凸透镜,凸透镜具有放大物体图像的功能,用放大镜观察物体能瞧到更多的细节。
2、放大镜广泛应用在人们生活生产的许多方面。
3、放大镜镜片的特点就是透明与中间较厚(凸起)。
过程与方法
1、正确用放大镜观察物体。
2、比较用肉眼观察与用放大镜观察的不同。
3、师:放大镜的镜片与能起放大作用的器具有什么共同的特点?(中间凸起,透明的)所以放大镜也叫“凸透”镜。放大镜的凸起程度越大,放大的倍数也越大,由此推断球形的透明物放大倍数最大。
四、小结
1、师:对于熟悉的放大镜,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您有什么新的发现或收获不?(放大镜也叫凸透镜,凸度越大放大倍数越大。运用放大镜细心地观察物体,还能瞧到很多有意思的细节)
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通用19篇)
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通用19篇)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篇1【教学目标】科学概念:小苏打和白醋会发生化学反应,产生新的物质。
二氧化碳是具有特殊性质的一种气体。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分析和阅读资料得出正确结论。
情感态度价值观:懂得只有足够的证据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得出科学结论需要严密的逻辑推理。
【教学重点】小苏打和白醋的混合实验以及产生气体的判断。
【教学难点】对于实验的合理推想和论证。
【教学准备】小苏打、白醋、火柴、蜡烛、玻璃片【教学过程】一、观察小苏打和白醋导入:1、材料员领取教师事先准备好量的小苏打:观察特点,描述,记录特征,判断物品(事先不告诉是什么物品,既可以激发学生兴趣,又能联系生活)板书:小苏打2、领取白醋,观察描述,记录特征,判断。
板书:白醋二、混合小苏打和白醋实验1、过渡提出问题:如果我们将这两中物质混合在一起,会是怎样的状况呢?为什么?说说理由。
2、学生讨论回答猜想。
(可能有同学了解)那就让我们用实验来看究竟会怎样吧!3、实验:A我们该怎样做这个实验呢?B混合的比例大约多少呢?可以参阅课本。
C仔细观察发生现象(看、听、摸等)4、实验交流:在实验中,怎么做的?有什么现象发生?(重点引导气泡的产生、________和性质)三、验证产生气体1、推测:究竟产生了什么气体?怎么验证你的设想?教师对于学生猜想和验证方法作出评价和调整。
(重点是和空气的.区别。
颜色、轻重、是否含有氧气能等)2、引导实验一:燃烧的细木条放杯内,看到什么现象?说明什么?3、引导实验二:将收集气体倒在正在燃烧的蜡烛上面。
看到什么现象?说明什么?4、根据实验所得信息,再次判断产生的气体,并说明为什么。
5、小结并延伸阅读:并不是仅仅因为以上我们验证的两个特点就可以断定就是二氧化碳的本质,但是经过科学家的大量研究证明就是二氧化碳,它还存在很多地方。
阅读33页,思考科学家是怎样确定气体成分的?四、小结:今天我们做了有趣的混合实验,通过小苏打和白醋的混合,产生气体二氧化碳,相对于豆子和沙子的混合来讲,是一个有趣的化学变化。
(完整版)人教版六年级科学下册教案全集
第一单元微小世界1、放大镜【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放大镜是凸透镜,凸透镜具有放大物体图像的功能,用放大镜观察物体能看到更多的细节。
2、放大镜广泛应用在人们生活生产的许多方面。
3、放大镜镜片的特点是透明和中间较厚(凸起)。
过程与方法1、正确用放大镜观察物体。
2、比较用肉眼观察和用放大镜观察的不同。
情感态度价值观1、理解使用放大镜观察的意义。
2、增强用放大镜观察身边世界的兴趣。
3、认识到从肉眼观察到发明放大镜是人类的一大进步。
【教学重点】能正确使用放大镜观察物体的细微部分【教学难点】放大镜是“凸”“透”镜【教学准备】分组实验器材:放大镜(最好每个学生都能有一个放大镜,如果只能提供给学生一种放大镜,尽量放大倍数大一点)科学书或报纸上的照片、计算机或电视机屏幕。
柱形、球形的透明器皿、塑料薄膜、铁丝、普通玻璃片、平面镜片、水。
教师演示:不同放大倍数的放大镜、图片或课件(如放大镜镜片的结构等)。
【教学过程】一、为什么要用放大镜观察1、导入:师出示放大镜:“看,这是什么?”(生:放大镜)放大镜大家很熟悉,能否替放大镜来介绍一下自己——《我是放大镜》。
可以从放大镜的构造、作用、用途三个方面展开。
2、小组讨论交流放大镜的构造、作用、用途。
3、展示交流放大镜的构造——镜架、镜片(如果学生能说出凸透镜也可以)放大镜的作用——放大物体的像(可能学生会说“把物体放大”,提醒学生物体并未变大)放大镜的用途——我们用放大镜观察校园里的生物、实验中在老师指导下观察花、昆虫等。
它是视力不佳者的助视器,还适用于电子产品检验、线路板检验、集邮者欣赏鉴定邮票、珠宝商鉴定珠宝、公安人员用它观察指纹毛发纤维等、农技人员用它观察花蕊进行人工授粉等、制作微型工艺品的工匠工作时使用……4、让学生尽量充分地例举使用领域,交流后填写第2页的网状图。
二、放大镜下的新发现1、师:谁给大家演示一下放大镜的正确使用方法?请学生演示放大镜的使用方法。
根据学生的演示师讲解正确使用放大镜的两种方法:目、镜、物三者,目不动,镜动或物动。
六年级下册科学课教案6篇
六年级下册科学课教案6篇(实用版)编制人:__审核人:__审批人:__编制单位:__编制时间:__年__月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工作总结、工作报告、工作计划、心得体会、讲话致辞、教育教学、书信文档、述职报告、作文大全、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for everyone, such as work summaries, work reports, work plans, reflections, speeches, education and teaching, letter documents, job reports, essay summaries, and other material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stay tuned!六年级下册科学课教案6篇教案的准备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组织课堂的教学流程和节奏,有了一篇教案以帮助教师与同事进行教学交流和分享,促进教学经验的互相借鉴,本店铺今天就为您带来了六年级下册科学课教案6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六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案
六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案第一单元微小世界1、放大镜【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放大镜是凸透镜,凸透镜具有放大物体图像的功能,用放大镜观察物体能看到更多的细节。
2放大镜广泛应用在人们生活生产的许多方面。
3放大镜镜片的特点是透明和中间较厚(凸起)。
过程与方法4正确用放大镜观察物体。
5比较用肉眼观察和用放大镜观察的不同。
情感态度价值观6理解使用放大镜观察的意义。
7增强用放大镜观察身边世界的兴趣。
8认识到从肉眼观察到发明放大镜是人类的一大进步。
【教学重点】能正确使用放大镜观察物体的细微部分【教学难点】放大镜是“凸”“透”镜【教学准备】分组实验器材:放大镜(最好每个学生都能有一个放大镜,如果只能提供给学生一种放大镜,尽量放大倍数大一点)科学书或报纸上的照片、计算机或电视机屏幕。
柱形、球形的透明器皿、塑料薄膜、铁丝、普通玻璃片、平面镜片、水。
教师演示:不同放大倍数的放大镜、图片或课件(如放大镜镜片的结构等)。
【教学过程】一、为什么要用放大镜观察1、导入:师出示放大镜:“看,这是什么?”(生:放大镜)放大镜大家很熟悉,能否替放大镜来介绍一下自己——《我是放大镜》。
可以从放大镜的构造、作用、用途三个方面展开。
2、小组讨论交流放大镜的构造、作用、用途。
3、展示交流放大镜的构造——镜架、镜片(如果学生能说出凸透镜也可以)放大镜的作用——放大物体的像(可能学生会说“把物体放大”,提醒学生物体并未变大)放大镜的用途——我们用放大镜观察校园里的生物、实验中在老师指导下观察花、昆虫等。
它是视力不佳者的助视器,还适用于电子产品检验、线路板检验、集邮者欣赏鉴定邮票、珠宝商鉴定珠宝、公安人员用它观察指纹毛发纤维等、农技人员用它观察花蕊进行人工授粉等、制作微型工艺品的工匠工作时使用……4、让学生尽量充分地例举使用领域,交流后填写第2页的网状图。
二、放大镜下的新发现1、师:谁给大家演示一下放大镜的正确使用方法?请学生演示放大镜的使用方法。
根据学生的演示师讲解正确使用放大镜的两种方法:目、镜、物三者,目不动,镜动或物动。
小学科学2022(鄂)人教版六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案(共231页)
小学科学2022(鄂)人教版六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案(共231页)科学教案是教师备课的重要工具,它为教师提供了全面的教学指导和详细的课堂安排。
本文回复将按照任务名称所要求的内容,为您展示小学科学2022(鄂)人教版六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案的部分内容。
第一课:大气是什么教学目标:1. 了解大气的组成和特性;2. 掌握大气的层次结构;3. 培养学生观察、探究和思考的能力。
教学重点:1. 掌握大气的组成和特性;2. 理解大气的层次结构。
教学难点:1. 理解大气的层次结构;2. 进一步训练学生的观察和思考能力。
教具准备:图片或视频资料,展示大气的组成和层次结构。
教学过程:Step 1 导入新课教师通过展示一些图片或视频资料,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我们生活的地球是一个有着特殊“外衣”的行星,它有什么样的特点呢?Step 2 引入新知识教师通过图片或视频,向学生介绍地球的大气层,并解释其中的气体成分和特性。
Step 3 操作探究1. 请学生配合课本,观察并找出大气的组成成分;2. 探索大气层次结构:请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运用想象和推理,结合教师的引导,讨论大气的层次结构,并画出结构图。
Step 4 学习归纳教师总结学生的回答,并给出正确答案,帮助学生明确大气的层次结构。
Step 5 拓展实践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实践活动,如观察云朵、测量温度等,让学生通过实践进一步加深对大气的认识。
Step 6 小结教师概括整理本节课的内容并进行小结,引导学生回顾大气的组成和层次结构。
扩展活动:1. 学生可以利用互联网资源,查找更多关于大气的资料,并进行展示;2. 学生可以采访专业人士,了解大气的相关知识并制作小报告。
这是小学科学2022(鄂)人教版六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案中第一课的内容,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可以初步了解大气的组成和特性,掌握大气的层次结构。
教学设计旨在培养学生的观察、探究和思考能力,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探索欲望。
希望本文能够满足您对任务名称描述内容的需求。
六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案
六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案第一章:物质的变化教学目标:1. 了解物质的变化类型及特点。
2. 掌握物质的性质与变化之间的关系。
3. 能够运用科学方法探究物质的变化。
教学内容:1. 物质变化的类型:物理变化、化学变化。
2. 物质性质与变化之间的关系。
3. 实验探究物质的变化。
教学活动:1. 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生活中的物质变化现象。
2. 通过实验演示物质的变化,让学生亲身体验。
3. 小组讨论,分析物质变化的特点及性质关系。
第二章:混合物与纯净物教学目标:1. 理解混合物与纯净物的概念及特点。
2. 能够区分生活中的混合物与纯净物。
3. 掌握混合物与纯净物的鉴别方法。
教学内容:1. 混合物与纯净物的概念及特点。
2. 混合物与纯净物的鉴别方法。
3. 生活中的混合物与纯净物实例。
教学活动:1. 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生活中的混合物与纯净物。
2. 通过实验展示混合物与纯净物的特点。
第三章:力的作用教学目标:1. 理解力的概念及作用。
2. 掌握力的作用效果。
3. 能够运用力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教学内容:1. 力的概念及作用。
2. 力的作用效果:形变、运动状态改变。
3. 生活中的力的现象。
教学活动:1. 引导学生体验力的作用,感受力的存在。
2. 实验演示力的作用效果。
3. 小组讨论,分析生活中的力的现象。
第四章:热现象教学目标:1. 了解热现象的基本概念。
2. 掌握热传递的原理及方式。
3. 能够运用热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教学内容:1. 热现象的基本概念:温度、热量。
2. 热传递的原理及方式:传导、对流、辐射。
3. 生活中的热现象。
教学活动:1. 引导学生感受和观察生活中的热现象。
2. 实验演示热传递的原理及方式。
3. 小组讨论,分析生活中的热现象。
第五章:生物的多样性教学目标:1. 理解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
2. 掌握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方法。
3. 能够爱护和保护生物的多样性。
教学内容:1. 生物多样性的概念及重要性。
2. 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方法。
人音版六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案(2023最新精编版)
人音版六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案(2023最新精编版)第一课时:认识月球教学目标:1. 了解月球的基本特征和构成;2. 记忆月球的各种特征和大小关系;3. 能够识别并正确命名月球的各部分;4. 延伸思考月球对地球的影响。
教学重点:1. 思维能力:观察、比较、分析;2. 掌握月球的各种特征和大小关系;3. 正确识别命名月球的各部分教学难点:如何将各部分特征识别出来并用专业术语准确命名。
教学准备:1. 月球的图片、照片或视频;2. 显微镜、天文望远镜;3. 绘画工具:半圆规、铅笔、彩色笔等。
教学过程:一、教师引入1. 制作月球的模型,让学生观察并描述月球的形状;2. 通过讨论引入月球的基本特征和构成。
二、知识讲解1. 讲解月球的大小、形状、重力、表面温度等基本特征;2. 介绍月球的构成,包括月球表层、月海、陨坑、山脉等;3. 引导学生观察和比较月球不同部分的特征,并用专业术语准确命名。
三、练与探究1. 制作月面手绘图,让学生用专业术语描述月球的各部分特征;2. 通过观察月球影像和使用天文望远镜观测月球,引导学生探究月球的表面特征;3. 组织学生进行讨论,探究月球对地球的影响。
四、反思总结1. 学生自主分享月球的有趣知识;2. 教师进行总结,梳理月球的重要特征和命名原则,帮助学生进行知识回顾。
课外作业:观察夜空中的月亮,并用专业术语描述月亮的形态和特征。
教学反思:本课程通过制作模型、讨论、观察和探究等多种手段,让学生全面了解月球的基本特征和构成,掌握月球各部分的特征和命名原则,进一步拓展了学生的科学知识和思维能力。
下一步,教师可以设计更多具有趣味性和探究性的活动,如制作月球手电筒、观察月球日食等,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人教版六年级科学下册教学设计
人教版六年级科学下册教学设计目标本教学设计旨在帮助六年级学生掌握人教版科学下册的相关知识,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教学内容本教学设计主要涵盖以下内容:1. 第一单元:物质构成及变化2. 第二单元:力的作用及浮力3. 第三单元:光的传播及介质教学目标通过本教学设计的研究,学生将能够:1. 掌握物质的基本性质和物质的三种状态。
2. 了解力的作用,学会测量物体的重量和浮力。
3. 理解光的传播规律和光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方式。
教学策略为了有效实施本教学设计,我们将采用以下教学策略:1. 启发式教学:通过提问和引导,激发学生思考和参与课堂讨论。
2. 实验教学:通过进行简单的实验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设计和数据分析能力。
3. 小组合作研究:引导学生进行小组合作研究,促进彼此之间的互动和合作。
4. 多媒体辅助教学:利用多媒体资源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研究兴趣和参与度。
教学安排根据教学内容和目标,我们将按以下安排进行教学活动:1. 第一单元:物质构成及变化- 第一课时:物质的性质及分类- 第二课时:物质的三种状态- 第三课时:物质的变化与反应2. 第二单元:力的作用及浮力- 第四课时:力的作用及测量- 第五课时:浮力与物体的浮沉- 第六课时:测量物体的重量3. 第三单元:光的传播及介质- 第七课时:光的传播规律- 第八课时:光在介质中的传播教学评价与反馈为了评价学生的研究情况并提供及时反馈,我们将采用以下评价方法: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回答问题的能力和合作表现。
2. 实验报告:要求学生进行实验活动并撰写实验报告,评价其实验设计和数据分析能力。
3.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评价其互动和合作能力。
教学资源我们将准备以下教学资源:1. 课本:《人教版六年级科学下册》2. 多媒体资源:如图片、动画等多媒体资源,用于辅助教学。
3. 实验器材:根据实验内容准备相应的实验器材和材料。
六年级科学下册教案人教版
六年级科学下册教案人教版教案标题:探索光的传播与反射教学目标:1. 了解光的传播和反射的基本概念。
2. 能够描述光的传播和反射的过程。
3. 学会运用实验方法观察和验证光的传播和反射现象。
4.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教学重点:1. 光的传播和反射的基本概念。
2. 光的传播和反射的过程。
教学难点:1. 运用实验方法观察和验证光的传播和反射现象。
2.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教学准备:1. 教师:投影仪、实验器材(凸透镜、镜子、小灯泡等)、实验记录表。
2. 学生:课本、笔记本、实验记录表。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投影仪播放一段关于光的传播和反射的视频,激发学生对光的兴趣,并引入本节课的主题。
二、知识讲解(15分钟)1. 通过课本内容,向学生介绍光的传播和反射的基本概念。
2. 通过示意图和实例,讲解光的传播和反射的过程。
三、实验探究(20分钟)1. 分组进行实验,每个小组配备一套实验器材。
2. 实验一:利用凸透镜将阳光聚焦在一点上,观察光的传播过程。
3. 实验二:利用镜子观察光的反射现象,探究入射角和反射角之间的关系。
4. 学生记录实验过程和观察结果,并填写实验记录表。
四、实验结果分析与讨论(10分钟)1. 学生根据实验记录表,分析实验结果,并归纳总结光的传播和反射的规律。
2.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实验心得和观察感受。
五、巩固练习(10分钟)1. 学生个人完成课本上与光的传播和反射相关的练习题。
2. 教师进行答疑和讲解。
六、课堂总结(5分钟)1. 教师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进行总结,并强调学生需要掌握的知识点。
2. 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
教学拓展:1. 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观察光的传播和反射现象,并记录下来。
2. 提供更多的实验案例,让学生进行探究和发现。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实验探究的方式,让学生亲身体验光的传播和反射现象,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教案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一、引言1.1 课程背景与意义1.1.1 介绍科学课程在小学教育中的地位。
1.1.2 阐述六年级下册科学课程对学生科学素养的提升作用。
1.1.3 分析科学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1.2 学生情况分析1.2.1 评估六年级学生的科学知识基础。
1.2.2 了解学生的兴趣点和认知特点。
1.2.3 确定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
1.3 教学资源与环境准备1.3.1 列出所需的教学材料与工具。
1.3.2 描述教室环境的布置。
1.3.3 准备教学辅助设备。
二、知识点讲解2.1 物质的变化2.1.1 区分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2.1.2 讲解物质变化的实例。
2.1.3 引导学生观察和记录物质变化的现象。
2.2 生态系统的概念2.2.1 定义生态系统及其组成部分。
2.2.2 介绍生态系统的类型。
2.2.3 分析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
2.3 地球的运动2.3.1 解释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概念。
2.3.2 讲解地球运动产生的地理现象。
2.3.3 探讨地球运动对生活的影响。
三、教学内容3.1 实验探究3.1.1 安排物质变化的小实验。
3.1.2 设计生态系统观察活动。
3.1.3 组织地球运动模型制作。
3.2 知识讲解与讨论3.2.1 通过案例分析讲解知识点。
3.2.2 引导学生参与课堂讨论。
3.3 作业与练习3.3.1 布置相关知识点作业。
3.3.2 提供练习题进行巩固。
3.3.3 分析作业和练习中的常见错误。
四、教学目标4.1 知识与技能4.1.1 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课程中的关键知识点。
4.1.2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4.1.3 学生能够独立完成实验操作和观察记录。
4.2 过程与方法4.2.1 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2.2 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和数据处理技能。
4.2.3 教授学生有效的学习方法和思维方式。
4.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4.3.1 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版六年级科学下册教案全集1、放大镜【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放大镜是凸透镜,凸透镜具有放大物体图像的功能,用放大镜观察物体能看到更多的细节。
2、放大镜广泛应用在人们生活生产的许多方面。
3、放大镜镜片的特点是透明和中间较厚(凸起)。
过程与方法1、正确用放大镜观察物体。
2、比较用肉眼观察和用放大镜观察的不同。
情感态度价值观1、理解使用放大镜观察的意义。
2、增强用放大镜观察身边世界的兴趣。
3、认识到从肉眼观察到发明放大镜是人类的一大进步。
【教学重点】能正确使用放大镜观察物体的细微部分【教学难点】放大镜是“凸”“透”镜【教学准备】分组实验器材:放大镜(最好每个学生都能有一个放大镜,如果只能提供给学生一种放大镜,尽量放大倍数大一点)科学书或报纸上的照片、计算机或电视机屏幕。
柱形、球形的透明器皿、塑料薄膜、铁丝、普通玻璃片、平面镜片、水。
教师演示:不同放大倍数的放大镜、图片或课件(如放大镜镜片的结构等)。
【教学过程】一、为什么要用放大镜观察1、导入:师出示放大镜:“看,这是什么?”(生:放大镜)放大镜大家很熟悉,能否替放大镜来介绍一下自己——《我是放大镜》。
可以从放大镜的构造、作用、用途三个方面展开。
2、小组讨论交流放大镜的构造、作用、用途。
3、展示交流放大镜的构造——镜架、镜片(如果学生能说出凸透镜也可以)放大镜的作用——放大物体的像(可能学生会说“把物体放大”,提醒学生物体并未变大)放大镜的用途——我们用放大镜观察校园里的生物、实验中在老师指导下观察花、昆虫等。
它是视力不佳者的助视器,还适用于电子产品检验、线路板检验、集邮者欣赏鉴定邮票、珠宝商鉴定珠宝、公安人员用它观察指纹毛发纤维等、农技人员用它观察花蕊进行人工授粉等、制作微型工艺品的工匠工作时使用……4、让学生尽量充分地例举使用领域,交流后填写第2页的网状图。
二、放大镜下的新发现1、师:谁给大家演示一下放大镜的正确使用方法?请学生演示放大镜的使用方法。
根据学生的演示师讲解正确使用放大镜的两种方法:目、镜、物三者,目不动,镜动或物动。
2、师:选择一小块面积,运用放大镜仔细观察图片、屏幕、织物等看谁会有新的发现!将新发现用文字或图片记录在科学记录本上。
3、交流新发现后,师归纳:放大镜把物体的图像放大,让我们看清了肉眼看不清的细微之处。
三、放大镜的特点1、师:放大镜顾名思义是能“放大”,那么它能放大的秘密在哪里呢?(镜片具有“凸”、“透”的特点)老师给大家准备的物品中有没有像放大镜那样能放大物体呢?请同学们找一找。
2、学生尝试利用平面镜、玻璃、水、水槽、集气瓶、烧瓶等物体来放大物体的像。
(发现圆柱形及球形的装满水的容器及水滴都具有放大的作用)3、师:放大镜的镜片和能起放大作用的器具有什么共同的特点?(中间凸起,透明的)所以放大镜也叫“凸透”镜。
放大镜的凸起程度越大,放大的倍数也越大,由此推断球形的透明物放大倍数最大。
四、小结1、师:对于熟悉的放大镜,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新的发现或收获吗?(放大镜也叫凸透镜,凸度越大放大倍数越大。
运用放大镜细心地观察物体,还能看到很多有意思的细节)2、课外你可以尝试着用一些简易的材料自己制作一面放大镜,或者用你的放大镜去仔细观察身边的物品,看看还会有什么新的发现。
板书设计:放大镜构造:镜架、镜片(凸透——“凸透”镜)作用:“放大”物体的图像、放大细节用途:……2、放大镜下的昆虫世界【教学目标】科学概念:使用工具能够观察到许多用肉眼观察不到的细节过程与方法:使用放大镜观察身体结构的细部和活动情感态度价值观1、认识到使用工具观察扩大了人们的视野,可以观察到更细小的物体2、发展使用放大镜观察昆虫的兴趣。
【教学重点】能通过放大镜观察到更多关于昆虫的细节【教学难点】用图或文字记录放大镜下的昆虫肢体及生活习性【教学准备】分组实验器材:昆虫或昆虫器官标本、放大镜教师演示器材:有关昆虫形态构造和生活习性的多媒体课件或图片资料【教学过程】一、奇特的身体构造1、科学家故事或多媒体课件导入:师:在地球上有一个庞大的昆虫家族,它们种类数量繁多,每一种都有着特殊的身体构造与特有的生活习性,由于它们个头太小,常常被我们忽略。
但有一些执着的研究者,他们常与这些小家伙为伍并以观察它们的生活为乐。
比如法国著名的昆虫学家法布尔,他用整整一生的时间在田野里对昆虫进行观察,发现了许多昆虫的趣事,写出了著名的《昆虫记》。
现代的研究者运用更为先进的摄影设备对昆虫世界进行拍摄,让我们来看看摄像机镜头下的奇妙的昆虫世界吧!(师播放有关昆虫形态构造和生活习性的多媒体课件。
)2、用肉眼观察昆虫肢体1) 师:昆虫世界如此奇妙,看看我们能发现些什么?把你们的发现用图或文字记录在科学记录本上。
2) 分组观察:提供给学生各种昆虫的标本或昆虫肢体的标本。
(因这个寒假的冻灾,估计开学时不会有太多的昆虫,可以利用仪器室原有的标本和蚊蝇蟑螂等常见昆虫及其肢体为观察对象。
估计肉眼观察学生的兴趣不会太浓,而且因观察对象小,肉眼的发现可能不会很多。
可能的发现:昆虫的身体有头、胸、腹,有的昆虫翅膀是透明的,昆虫足上有勾……)3、用放大镜观察昆虫肢体1) 师:(待学生观察得差不多不再有兴致时,发给每组至少两个放大镜。
如果每个学生自备的,可事先让材料员收起来,等观察时再发给大家)这些家伙比较小,让我们用上放大镜,看看会有什么新的发现,同样把你的发现用图或文字记录在科学记录本上。
2) 交流观察发现:学生通过实物投影仪展示自己的观察记录,交流自己组的观察发现。
通过观察发现,辅之以学生的相关课外知识,丰富学生对昆虫世界的了解,激发学生研究昆虫世界的兴趣。
教师事先也可以准备一些关于昆虫资料,在学生交流时用以补充。
二、昆虫的生活习性1、阅读第6页观察实例:蚜虫和它的天敌——草蛉2、课外观察实践:选择一种昆虫作为你们的观察对象,看看它们是如何吃食、活动、筑巢……把你们的发现记录下来。
可供观察的昆虫(供参考):苍蝇、蚊子、蝴蝶、蚂蚁、蟑螂、蚱蜢、蚜虫、瓢虫、蜜蜂……(为使学生能坚持观察,可在科学活动室内布置一个“昆虫世界”,以小组为单位将学生的观察发现和课外阅读的摘抄进行展示,不但可以丰富学生的学识,而且小组间的竞赛有助于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
如果条件好的话,可以在网上开辟一个这样的空间。
对于学生的发现和成果老师因及时进行表扬或展示,及时的反馈有助于让学生保持持久的研究热情。
)板书设计:放大镜下的昆虫世界奇特的身体构造:复眼——由小眼组成触角——形状结构各异足——密布细毛,有钩爪……实践活动:借助放大镜观察昆虫的生活3、放大镜下的晶体【教学目标】科学概念:一些固体物质的内部有一定的结构,如果构成这些物质的微粒按一定的空间次序排列,形成了有规则的几何外形,这就是晶体。
过程与方法:1、用放大镜观察常见固体物质的晶体。
2、用图记录观察结果。
3、自制食盐等晶体。
情感、态度、价值观:1、激发了解和探索晶体世界秘密的兴趣。
2、在欣赏各种晶体的过程中,感受自然的美。
【教学重点】观察放大镜下的晶体。
【教学难点】制作晶体。
【教学准备】分组观察器材:放大镜、食盐、味精、烧杯、滴管、玻璃片、矿物晶体……教师演示器材:各种晶体及晶体用途的图片或多媒体课件,制作好的大晶体及器材【教学过程】一、观察美丽的晶体1、画一画我们记忆中的白糖、盐、味精的小颗粒上节课我们用放大镜观察了小小的昆虫,今天我们要运用放大镜来看一些物质。
糖、盐、味精是大家所熟悉的物质,首先请你在科学记录本上画一画这三种物质的小颗粒。
2、放大镜下的白糖、盐、味精的小颗粒借助放大镜观察糖、盐、味精这三种物质的小颗粒分别是什么形状的。
将放大镜下的颗粒形状画在科学记录本上。
(也可画在书上第7页方框中)3、关于晶体交流借助放大镜观察到的食盐、白糖、味精的颗粒形状。
(食盐和白糖都是立方体状的颗粒,味精是柱状的颗粒。
)像食盐、白糖、味精那样,有规则几何外形的固体物质叫做晶体。
阅读第8页关于晶体的内容,欣赏第8页各种晶体的图片。
老师也可搜索一些漂亮的晶体图片让学生欣赏,让学生感受来自大自然的美丽与神奇。
二、制作晶体1、晶体的形成师:同学们可能会有这样的疑问:晶体是怎么形成的?像糖、盐、味精这些日常用品,是不是工厂用机器将它们切碎成了这样的形状?不是的,自然界中有的晶体从溶液中诞生,如海水蒸发得到盐的结晶。
有的晶体是在一定的压强和温度下形成的,如火山喷发岩浆冷却后形成矿物的晶体。
我们可以尝试着用蒸发水分的方法来制作盐的晶体。
2、制作我们的晶体师:(出示其他班级已经制作的晶体)瞧,这便是用蒸发的方法得到的盐的晶体,让我们也来试一试好吗?师提供一些浓食盐溶液,让学生用滴管滴在玻璃片上,然后用酒精灯慢慢烘干。
待水分蒸发后用放大镜观察它们在玻璃片上留下的痕迹。
(注意,玻璃片需远离火焰用火焰上方的热量烘,老师自己要先试验一下,用这样的方法能否得到理想的晶体。
)3、拓展活动师:我们得到的晶体很小,你们看老师这里却有一个很大的盐晶体,你知道是怎么制成的吗?参考第9页的方法,课外尝试制作一个更大的晶体。
板书设计:放大镜下的晶体晶体:像食盐、白糖、味精的颗粒那样规则几何外形固体4、怎样放得更大【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两个凸透镜组合起来可以使物体的图像放得更大。
2、显微镜的发明拓宽了观察领域,显微镜是人类认识微小世界的重要观察工具。
过程与方法:1、用两个放大镜组合制作一个简易显微镜。
2、用自制的显微镜观察周围的物体3、阅读课文中列文虎克发现微生物的故事。
情感、态度、价值观:1、认识到人类发明显微镜是一个了不起的进步。
2、科学的不断发展,会促使技术不断地改进,而技术的发展,又会促进科学研究的发展。
4、学习科学家对科学执著的追求和不懈的探索精神。
【教学重点】懂得人类的不懈追求促进了显微技术的不断进步【教学难点】自制简易显微镜【教学准备】分组实验器材:两个不同放大倍数的放大镜、卡纸(或现成的纸筒)、剪刀、胶带。
供显微镜下观察的物体,如花蕊,青苔,蚕丝,纸纤维,昆虫的足、翅、触角等,手电筒或小镜子。
教师演示器材:两个不同放大倍数的放大镜,自制的显微镜,相关课件(如显微镜的历史等)。
【教学过程】一、显微镜的发展1、如何放得更大?师:同学们我们已经能熟练地使用放大镜来观察一些细小的物体了,但人类的探索欲望总在不断地发展,放大镜不能满足人们对微小世界继续探索的欲望。
如何能使我们看到的像放得更大呢?生:用显微镜,用电子显微镜……2、介绍各种显微镜1) 最早的光学显微镜:荷兰詹森父子制作的显微镜才是世界上第一架真正的显微镜。
由一个凸透镜和一个凹透镜组成,它是光学显微镜。
后来光学显微镜经不断改进,最大放大倍数可达1500倍左右。
2) 电子显微镜:以电子束代替光束,用磁场代替透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