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式课堂教育模式的适度融合
融合性学习:西方学生的梦魇,抑或中国学生的圣境
融合性学习:西方学生的梦魇,抑或中国学生的圣境摘要:西方大学学习研究已经延续了半个世纪,众多研究反复验证发现,同时采用以深刻把握和理解为特征的深层学习法和以表面背记和复述为特征的浅层学习法的融合性学习者,往往是学习的失败者,他们也被称为“脱节学习者”或“异类学习者”。
“融合性学习导致学习失败”的西方困境在中国学生身上是否适切,有待于置于中国文化情境进行重新审视。
针对中国大学生开展的三个实证研究都一致性地证明,在西方会造成学业失败的融合性学习,在中国大学生群体身上却塑造出最佳的学习效果。
造成这种中西迥然不同学习境况的原因,不仅在于中国学生对学习观念有着独特的认知,如认为浅层学习附含努力的德行因素,是通达理解的重要途径,与深层学习是紧密融合而不是彼此分离的关系;而且在于中国特有考试模式和传统“和”文化的形塑和影响。
由此观之,只有深挖中国教育的独特规律,才能找到提升中国学生学习质量的有效路径,并为世界贡献独特的中国教育智慧。
关键词:融合性学习;深层学习;脱节型学生;文化差异;实证研究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195(2018)02-0045-09 doi10.3969/j.issn.1009-5195.2018.02.006一、引言:从“脱节学习者”透视融合性学习的西方困境如果从上个世纪60年代马顿(Marton)和萨尔乔(Saljo)对大学生学习方法的开创性研究算起,则西方大学学习研究已经延续了半个世纪。
奠基于这两位瑞典学者的工作,澳大利亚的比格斯(Biggs)和英国的恩特威斯特尔(Entwistle)随后分别开发出了极为精当的学习方法测量工具,这极大地推动了大学生学习研究得以在科学化的道路上阔步向前(吕林海等,2012)。
总体而言,大学生采用的学习方法分为深层学习方法(Deep Approach)和浅层学习方法(Surface Approach)两种类型,前者指向于对知识的深层把握和理解,后者指向于对知识的表层背记和复述。
教育国际化与本土化的融合策略
教育国际化与本土化的融合策略在全球化发展趋势下,教育国际化已经成为各国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之一。
然而,与此同时,本土化教育也在维护和弘扬本国文化、传统和价值观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因此,教育国际化与本土化的融合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本文将探讨教育国际化与本土化的融合策略,旨在找到一种有效的方式,在保留本土特色的同时,使教育更具国际竞争力。
一、教育内容的融合教育内容是教育国际化与本土化融合的核心。
在实施教育过程中,应兼顾国际化教育与本土化教育的特色,集成各国的优势资源。
例如,在教授科学知识的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化认同感和传统价值观。
同时,可以通过国际交流与合作项目,引进国外先进的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促进本土教育的改革与创新。
在国际交流中,既要积极向外界推广本土文化与教育成果,也要吸收其他国家的先进教育经验,实现知识与经验的双向流动。
二、师资队伍的培养与引进教师是实施教育国际化与本土化融合策略的关键。
培养和引进高素质的教师对于促进教育国际化与本土化的融合至关重要。
一方面,本土教师需要接受国际化教育的培训,提高他们的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
另一方面,鼓励和引进来自其他国家的教育专家和教师,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国际交流和学习机会。
三、教育管理的创新与改革教育管理是实现教育国际化与本土化融合的重要环节。
要加强教育政策的研究与制定,制订出符合本国实际的教育发展规划。
此外,要加强教育管理和服务体系的建设,提高教育资源的整合与配置效率。
通过建立国际化的学校评估和认证机制,促进各校的改革与发展,保证教育质量的国际化水平。
四、跨文化交流与合作教育国际化与本土化的融合策略离不开跨文化交流与合作。
通过开展学生交流项目、教师互访和研讨活动等形式,增进不同国家之间的相互了解和文化交流。
同时,积极参与国际教育组织和合作项目,拓宽教育资源和渠道,提升学校的全球知名度。
通过与国外学校的交流合作,互惠互利,实现教育资源的共享和优势互补。
简述东西方家庭教育文化兑换融合
简述东西方家庭教育文化兑换融合从古至今,家庭教育在人才培养上始终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邓小平先生曾说过:“国家现代化的基础在人才,人才的基础在教育,教育的基础在家庭。
”别林斯基曾谈到:“造就子女成人是一个神圣的职责。
”由此可见,中西方教育观都十分看重家庭教育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作用。
然而,受东西方社会背景和文化传统影响,中西方家庭教育理念在诸多方面存在差异,表现出各自的特色。
一、教育理念的差异受文艺复兴运动的影响,崇个性、尚独立成为西方家庭教育的普遍价值认同。
在西方家庭教育观念中,孩子从出生之日起,就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拥有独立的人格与个性、自由的选择和意愿。
因此,培养孩子成为适应各种社会环境和独立生存的社会人,是西方家庭教育的共同追求目标。
基于此目标,西方很多家庭都十分重视对孩子个体性、独立性、创造性的培养,在学龄教育前就十分注重对孩子自身能力的培养和锻炼。
鼓励孩子参加劳动锻炼,培养能力、磨练意志,发展自身的才能和特长,以适应未来社会的变化与挑战。
中国的家庭教育观念始终受到中国传统文化——儒家思想的影响,封建伦理纲常在大部分中国人心中早已根深蒂固。
基于此,中国家庭中,孩子被父母视为“自己”的,家长对孩子负有全面责任。
他们往往会为自己的孩子创造最优越的生活条件,从孩子出生到成年,都为他们扫除成长过程中的一切障碍。
与西方家庭崇个性、尚独立的教育观相比,中国式家庭倾向于顺境保护,较少采取逆境磨炼式的教育。
在此种家庭教育观的作用下,中国的孩子因此失去了独立应对外界社会的机会和独立面对各种生活状况的能力,缺乏自立意识,依赖性強。
二、教育方法的差异受平等、自由与解放思想的影响,西方家庭教育在方式上重沟通、轻管理。
西方国家普遍信仰基督教,每一个家庭里都渗透着包容、爱与沟通的宗教价值观。
在西方家庭里,教育往往以平等为基础,家长很注重与孩子的情感交流,教育方式既严谨又不乏活泼,关心孩子作为个体的情感需求和心理需要,尊重孩子的想法;同时,在日常沟通交流中,西方家长侧重民主、正面性地鼓励式教育,培养孩子的自信心,激发孩子的个性和能力,不强迫孩子对自己服从,更希望孩子能主动接纳自己的建议。
幼儿园中西文化融合教育案例
幼儿园中西文化融合教育案例幼儿园中西文化融合教育案例随着全球化和经济一体化的发展,不同文化之间的融合也越来越多地体现在教育领域。
在幼儿园教育中,中西文化的融合体现在了教学内容、教育方式、师生互动等多个方面。
本篇文章将以某大型幼儿园的中西文化融合教育为案例,探讨幼儿园中西文化如何融合,以及在教育中的具体运用。
一、课程内容中西合璧幼儿园的课程设置是中西文化融合的第一个方面。
该幼儿园将中华传统文化的要素与西方文明中的优秀文化内容结合在一起。
在每周课程中,既有传统的中国节日和文化活动,如春节、中秋节、端午节、诗词朗诵等,也有西方节日和文化的呈现,如圣诞节、感恩节、万圣节等。
每年的幼儿园大型活动也是中西合璧,如圣诞广场舞表演、春节晚会、感恩节的手工制作等。
此外,幼儿园的各个领域都加入了中西文化,如美术、音乐、英语等。
美术教育注重将中西文化元素整合与创新,将中式国画与西式油画、庆典美术结合起来,使幼儿的美术知识不仅停留在中国传统文化上,还可以学习到更加广阔和现代化的艺术形式。
音乐教育则是通过中西歌曲演唱、乐器演奏、节奏感和音乐鉴赏等内容来达到中西文化的融合目的。
英语教育注重幼儿对中西文化的了解,课堂内容涵盖中西文化差异和相同之处,让幼儿们认识到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交流和尊重。
二、师生互动中西融通幼儿园中西文化的融合不仅在课程内容上有所呈现,更体现在师生互动方面。
该幼儿园的老师(主要是国内和国外的英语老师)都采用中英文交替沟通的方式,让幼儿在熟悉中文环境的同时,也能在英语环境下学习语言和文化知识。
老师们的授课方式也与中西文化融合相关,利用故事、叙事、游戏、角色扮演等方式来培养幼儿的综合素质,使幼儿在快乐中学习技能和知识。
幼儿园中西文化的融合也体现在教育方法上。
老师们注重幼儿的个人思考和探究能力,鼓励幼儿自己判断和决策,让幼儿在探究中学习。
另一方面,利用小组合作、同伴互助等方式,培养幼儿的沟通和交流能力,使幼儿在理解文化和尊重差异的基础上建立起团队意识和群体合作的观念。
比较中西方教育方式的优缺点
比较中西方教育方式的优缺点教育是培养人才的重要手段,中西方两种教育方式各有千秋。
中西方教育方式各有其优缺点,其中,中西方教育带来的思维方式的差异具有显著的影响。
究其原因,可归结为两种教育方式从理论上的出发点不同。
一、中式教育方式中国古代的教育方式重视悟性和天赋,注重启发学生悟性。
对知识的传授方式多采取讲解、讲解为主,讲究“笔直着,学识才深”之类的简约原则,鼓励学生灵活应用知识,养成懂得思考、独立思考的习惯。
中式教育的优点在于培养学生强烈的竞争意识,鼓励学生不断超越自己,努力向上。
同时,这种教育方式注重道德和人民的感情,培养学生具有高度的责任感和奉献精神。
但这种教育方式也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
中式教育重知识点的“再现”和记忆,容易忽略独立思考和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同时,中式教育也注重入门式教育,这种教育方式限制了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性。
二、西式教育方式西式教育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模式,重视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和自主探究。
教育内容包括语文、数学、科学等多个领域,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探究精神。
在传授知识内容时,西式教育更加注重严谨的逻辑性,不断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和开拓创新。
西式教育的优点在于培养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性思维,重视知与行的统一。
同时,西式教育注重开展课程,学生可以探索自己的兴趣和爱好,培养自己的专业技能和职业能力。
不过,西式教育也存在一些问题。
西式教育注重实践和创新,因此可能会导致学生对基本学科知识的掌握不足,学生缺少对知识点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三、中西式教育相互融合在世界化的教育大环境中,融合中西式教育成为当前的发展趋势。
一些学校通过引进西式教育,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同时加强中式教育的理论学习,两者各取所长,相得益彰。
值得强调的是,中西式教育的应用应该在合理的范围内。
当西式教育过分注重开展实践,而忽略基本学科知识的掌握和理解时,应及时调整。
当中式教育重知识点的传授,而忽略学生个性的发扬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时,也应加以提升。
新课标背景下的初中英语教学与跨学科融合教学
新课标背景下的初中英语教学与跨学科融合教学摘要:随着新课标的实施,初中英语教学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新课标提出了“以学生为中心,以能力为导向”的教学理念,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注重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和发展,通过多种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文化意识、学习策略等方面的能力。
与此同时,跨学科融合教学也成为了教学改革的新趋势。
初中英语教学可以与其他学科如历史、地理、科学等相结合,形成有机的教学体系,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所学知识。
本文通过分析新课标下初中英语教学的特点和跨学科融合教学的优势,提出了一些教学策略,如注重学生的语言输出、强化与其他学科的联系、充分利用多媒体等手段提高教学效果。
同时,本文也指出了在教学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和解决方法,如如何平衡教学重点和难度、如何评价学生的综合能力等方面。
通过这些探讨,可以帮助初中英语教师更好地应对新课标和跨学科融合教学的挑战,提高教学质量。
关键词:新课标初中英语跨学科融合引言:随着新课标改革的不断深入,初中英语教学也正在发生着重大变化。
在新课标的要求下,教师需要从传统的语法和翻译教学中转向注重语境和交际能力的教学方式,从而使学生不再只是学习英语的语言知识,而能够在实践中运用英语并与人进行交流。
同时,新课标也提倡跨学科教学,鼓励不同学科之间的融合,使学生能够在跨学科的学习中得到全面的发展。
因此,本文将探讨新课标背景下初中英语教学的转变及如何实现跨学科融合教学。
一、新课标下初中英语教学的特点新课标下初中英语教学的特点有以下几个方面:1. 强调语言功能和交际能力:新课程标准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注重提高学生的交际技能和交际意识。
2. 贯穿性和综合性:新课程标准要求不同课程之间贯穿性和综合性,要求英语教学要与其他科目相融合,形成相互协调的课程体系。
3. 科技化和多样化:新课标下,英语教学具有科技化和多元化的特点,可以通过多媒体、互联网等技术手段来增强教学效果,也可以通过游戏、实践等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中西方文化交融的典例
中西方文化交融的典例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中西方文化之间的交流也越来越频繁,相互融合的文化元素也随之产生。
中西方的经济、政治、艺术等各个领域的交流、融合不仅丰富了文化内涵,也有力地推进了文化产业的发展。
这里,我将介绍一些中西方文化交融的典型例子。
一、餐饮文化的交融在餐饮文化方面,中西方的融合也是比较显著的。
西方烤肉、披萨、汉堡等食品在中国广泛流传;在西方国家,中国餐厅也越来越受欢迎。
中餐的美食如春卷、糖醋排骨等并不矛盾地融入到西餐中,形成了很多中西餐混搭的餐饮形式,如中华烤鸭披萨、麻婆豆腐堡等,更是充分展示了中西方文化的融合。
二、服装文化的交融在服装文化方面,是中西方文化交融的重要体现。
当代服装趋势中,旗袍、唐装、中式手绘等传统的中国文化服装已经成为国际时装界的重要组成部分。
例如,有些对称腰身、用全透明的立体工艺体现主题的背心等,更是有很多的西方设计师通过中国传统服饰的元素进行了予以整合,展现出中西方文化交融的精髓。
三、建筑文化的交融建筑领域中,中西方文化的融合也是显而易见的。
中式设计手法在国际现代建筑中运用,加强了空间的感染力;同时,西方建筑元素也被完美地嵌入到中国建筑中,令中式文化为其增色不少。
例如,钱穆以西方建筑规制和精神为中式建筑进行改造和升华,使中式建筑更为精致优雅。
四、音乐文化的交融中西方音乐文化也发生着交融。
从传统串烧乐,到现在风靡的跨界音乐,中西方的音乐元素融合渗透无处不在。
例如,金属乐队乐器与古典乐乐器的交融,中国传统民乐与流行音乐的融合也是中西方文化的代表之一。
总而言之,中西方文化在许多方面产生了交融,海洋之滨的中国与西方之国在文化的采撷上更是畅通无阻。
通过中西方文化的交流,及其元素的混合、融合,大大地拓宽了文化的内涵,创造出更多元、开放和多样化的文化世界,也为两个国度的友好关系和友好交流奠定了基础。
学科融合的意义和作用
学科融合的意义和作用广义课程整合是将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学科融入到课程整体中,改变课程内容和结构,创立综合性课程文化。
它旨在解决教育领域中各学科课程存在的割裂和对立问题,通过多种学科的知识互动和综合能力培养,促进师生合作,实现以人为本的新型课程发展。
课程整合需要从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资源以及课程实施等各个方面入手,以促进课程整体的变革。
由于动静比较大,学科教师和教研部门不能完成,应由省市级以上的教育机构来负责组织、实施和推广。
狭义课程整合是将两种或两种以上学科融合在一堂课中进行教学。
它对教师、学生、教学本身都提出了更高的综合性要求。
这种要求并非面向知识,而是强调把知识作为一种工具、媒介和方法融入到教学的各个层面中,培养学生的研究观念和综合实践能力。
狭义课程整合可以由区县以上的教育机构来负责支持和积极推动,由教研部门和学科教师努力实施来完成。
本文引入“跨学科融合”概念,以避免教学视角的窄化。
为了避免走入浅层次的误区,本文提出了三个问题(Where。
What。
How?)作为创课行动的框架,分别从逻辑意义、研究意义和生活意义三个角度,完成实践层面的意义找寻。
跨学科融合是指将不同学科的知识和技能有机地结合起来,以解决实际问题。
它既可以促进学科之间的交流和合作,也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因此,跨学科融合应该成为课程整合的一个重要方向。
拓展相关学科知识二、Why to learn?——探究“跨学科融合”的研究意义跨学科融合”不仅是为了让学生学会更多的知识,更是为了培养学生的跨学科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跨学科的研究,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所学知识,同时也能够更好地适应未来的社会和职业发展。
三、How to learn?——实现“跨学科融合”的路径和方式实现“跨学科融合”的关键在于教师的教学设计和教学方法。
教师需要在教学中注重学科之间的联系,通过设计多元化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在实践中探索问题、解决问题。
中西文化的融合与家庭教育方式的选择研究
中西文化的融合与家庭教育方式的选择研究中西文化的融合与家庭教育方式的选择在当今社会中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中西方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日益频繁,而家庭作为社会基本单位,其教育方式更是直接影响着下一代的成长和发展。
因此,研究中西文化的融合对于家庭教育方式的选择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中西文化的融合与家庭教育方式的选择中西文化的融合已经成为当今社会的一个明显趋势。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和世界各国之间的交流日益密切,中西文化在各个领域都有了深入的交流与融合。
在这种背景下,中西文化的融合不仅体现在社会制度、政治观念、宗教信仰等方面,更体现在人们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生活方式等方面。
家庭作为社会的基本单位,自然也会受到中西文化的影响,家庭教育方式的选择也会更加多元化和开放化。
在中西文化的融合过程中,家庭教育方式的选择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传统的中国家庭教育方式注重儒家思想的传承,重视孝道、忠诚、谦恭等传统价值观念的培养。
而西方家庭教育方式则更加强调个性发展、自由选择、独立思考等现代观念的培养。
在这种情况下,家长如何选择适合自己孩子成长的教育方式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中西文化的融合与家庭教育方式的特点中西文化的融合与家庭教育方式的选择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 多元化与开放化。
随着中西文化的融合,家庭教育方式的选择更加多元化。
家长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孩子的特点选择适合的教育方式,不再受传统观念束缚,更加开放包容。
2. 教育理念的碰撞与融合。
中西文化的融合使得不同教育理念之间产生了碰撞与融合。
家庭教育方式的选择不再是简单地选择传统还是现代,而是需要在中西文化的融合中找到一种平衡点,使得教育更加科学合理。
3. 个性化教育的重视。
在中西文化的融合中,个性化教育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
家长们更加注重孩子的个性发展,尊重孩子的选择,倡导因材施教,使得家庭教育更加贴近孩子的实际情况。
三、中西文化的融合与家庭教育方式的选择对家庭教育的影响中西文化的融合对家庭教育方式的选择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引导家庭教育更加科学。
中西方结合正确的教育观念
中西方结合正确的教育观念
中西方结合的正确教育观念可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尊重个体差异:中西方教育观念中都强调尊重每个学生独特的差异和才能,鼓励他们发展自
己的潜能。
在教育过程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发展学生的兴趣和热情。
2. 全面发展:中西方教育观念都认为,教育应该是全面的,注重培养学生的知识、技能和素质。
既要注重学生的学术能力,也要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批判思维和人际交往等社会能力。
3. 积极参与:中西方教育观念都认为,学生在教育过程中应该是积极参与者,而不是被动接受者。
教育应该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参与性,让他们在学习中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动作用。
4. 终身学习:中西方教育观念都认为,教育不仅仅是为了学生在学校获得知识和技能,更是一
种终身学习的态度和能力。
教育应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持续学习的意识,使他们能够
适应社会变化和自我成长。
5. 关注社会责任:中西方教育观念都认为,教育应该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学生
不仅应该关注自身的利益和发展,还应该关注社会问题和全球发展,积极参与社会公益事业。
总之,中西方结合的正确教育观念应该注重个体差异、全面发展、积极参与、终身学习和关注
社会责任,以培养具有发展潜力、具备批判思维和创造力、具备国际竞争力的综合素质人才。
小学中外融合课程实施方案
小学中外融合课程实施方案一、背景介绍。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中外融合课程在小学教育中越来越受到重视。
中外融合课程旨在通过将中外文化、语言、教育理念等元素相融合,促进学生的跨文化交流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提升。
因此,制定一套科学、合理的小学中外融合课程实施方案显得尤为重要。
二、实施目标。
1. 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流能力,提高学生的国际视野和综合素质;2. 促进学生对中外文化的深入了解,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3. 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沟通能力,培养学生的全球意识。
三、实施内容。
1. 课程设置。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学习需求,将中外融合课程纳入小学教育课程体系中。
课程设置包括中文、英文、双语、文化课等多个方面,注重在课程中融入中外文化元素,设计富有特色的教学内容。
2. 教学方法。
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包括小组讨论、角色扮演、实地考察等,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
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流能力,通过与外国学校的交流活动、文化体验等方式,拓展学生的国际视野。
3. 教材选择。
精选符合学生年龄特点和学习需求的中外融合教材,注重在教材中融入中外文化元素,设计生动有趣的教学内容。
同时,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运用多种教材,提高教学效果。
四、实施步骤。
1. 制定中外融合课程教学大纲,明确课程目标、内容和要求;2. 培训教师,提高教师的中外融合教学能力和水平;3. 确定教学资源,包括教学设备、教学场地等;4. 开展中外融合课程教学活动,不断总结经验,不断完善课程方案。
五、实施保障。
1. 加强学校与外国学校的交流合作,拓展学生的国际视野;2. 完善中外融合教学资源,提供优质的教学设备和教学场地;3. 加强家校合作,积极引导家长参与学生中外融合课程的学习和活动。
六、总结。
中外融合课程的实施对于小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和国际视野的拓展具有重要意义。
因此,学校应充分重视中外融合课程的实施,制定科学合理的实施方案,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幼儿园中西融合教学方案
幼儿园中西融合教学方案一、方案背景随着我国对外开放和现代化进程的加速,中西方文化相互渗透、交流融合已成为普遍现象。
在幼儿教育方面,中西融合教学已成为一种趋势。
中西融合教育,不同于单一文化的传授,注重培养国际化视野、多元化能力和全球性思维。
本方案旨在通过中西融合教学,培养幼儿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推动幼儿园教育的发展。
二、方案目标1. 培养幼儿具有一定的中西文化知识和素养,促进幼儿跨文化交流和理解;2. 通过中西融合教学,提高幼儿的语言表达、思维逻辑、创新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3. 建立幼儿园中西融合课程体系,为幼儿未来的学习和工作提供必要的知识、技能和思维方式。
三、方案内容1. 课程设计(1)中西文化融合课程本课程将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进行比较研究,并融合在幼儿园的日常教育活动中,例如诗歌朗诵、传统民俗游戏、音乐舞蹈表演等,培养幼儿的文化认知和跨文化交流能力。
(2)中英双语课程本课程将英语教育与幼儿园的日常教育相结合,采用中英双语教学方式,注重英语交流的语音、语调、语言习惯等方面的学习,提高幼儿的听说读写能力。
(3)中西融合数学课程本课程将中国数学和西方数学进行比较研究,并融合在幼儿园的日常教育活动中,例如珠心算、逻辑思维游戏等,提高幼儿的数学思维和动手实践能力。
2. 教学方法(1)激发幼儿的兴趣和好奇心在中西文化融合课程中,教师要注重设计有趣的教学活动,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
例如,通过互动游戏等方式,培养幼儿的协作精神和同理心,促进幼儿交流。
(2)倡导积极思考和创新精神在中西融合数学课程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幼儿创新思维和积极探究的意识。
例如,教师可以引导幼儿自己设计游戏规则,在游戏中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提高幼儿的数学思维和动手实践能力。
(3)培养幼儿的自主学习和自我评价能力在中英双语课程中,教师要鼓励幼儿自己思考,纠正自己错误,并对自己的表现进行评估。
例如,教师可以让幼儿在语音教学中自己模仿,纠正发音,并让幼儿互相评估,提高幼儿的自主学习和自我评价能力。
教育之道:西式教育与中式教育的不同与探讨
教育之道:西式教育与中式教育的不同与探讨在当今世界,教育体制多种多样,其中以西式教育和中国教育最为引人瞩目。
然而,是否西式教育真的有利于创造力,是否真的比中国教育优秀,这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
首先,我们不能忽视西式教育在培养创造力方面的努力。
西式教育往往强调学生的自主性、探究性和创新性,鼓励学生对未知领域进行探索,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这种教育方式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培养他们的想象力和创新精神。
此外,西式教育还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领导能力,使他们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多元化的需求。
然而,这并不意味着西式教育就一定比中国教育好。
中国教育有着自己独特的优势和特点。
中国教育注重基础知识的夯实,强调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和应用。
同时,中国教育也在不断探索改革,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
近年来,中国教育在不断借鉴和吸收国际先进教育理念的同时,也在努力保持和发扬自己的教育特色。
事实上,每种教育体制都有其优点和不足,关键在于如何根据国情和教育需求进行选择和改进。
在中国,我们正在努力推动教育改革,旨在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
我们通过加强素质教育、开展课外活动和社团活动等方式,为学生提供更加多元化和个性化的教育选择,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此外,我们还应该看到,教育是一个复杂而系统的工程,不仅涉及到教学方法和课程设置,还与教育政策、教育资源分配等方面密切相关。
因此,我们不能简单地将一种教育体制与另一种教育体制进行比较,而应该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分析和评价。
综上所述,西式教育和中国教育各有其优点和不足。
在选择教育体制时,我们应该充分考虑国情、教育需求和资源条件等因素,力求找到最适合自己的教育发展道路。
同时,我们也应该保持开放的心态,积极借鉴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先进教育理念和实践经验,不断完善和改进自己的教育体制。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培养出更多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为国家的繁荣和发展做出贡献。
融合式教学模式与跨学科教学实践
融合式教学模式与跨学科教学实践1. 引言融合式教学模式和跨学科教学实践是当今教育领域一个受到广泛关注的话题。
它们旨在打破传统的学科边界,促进不同领域知识之间的交流与整合,提供更加丰富、全面的教育体验。
本文将对融合式教学模式和跨学科教学实践进行详细探讨。
2. 融合式教学模式融合式教学模式是一种将多个不同领域的知识和技能有机结合起来进行授课的方法。
它突破了传统以单一学科为中心的教育模式,鼓励跨界思维和综合能力的培养。
融合式教学模式通常包括以下特点: - 整合性:将不同学科的内容进行整合,构建一个完整、连贯的知识体系。
- 实践性:强调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解决中,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
- 合作性:倡导团队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沟通、协作和领导能力。
3. 跨学科教学实践跨学科教学实践是一种通过将多个学科的内容与方法相结合来探索新的知识与解决问题的方法。
它通过突破传统的学科边界,促进不同领域之间的交流与融合,培养学生综合性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跨学科教学实践包括以下要点:- 整体观:将各个学科的知识有机地整合在一个综合性的主题中,增强学生对知识之间关联性的理解。
- 多元视角:引入多元化的观点和方法,拓宽学生思维,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创造力。
- 实际应用:强调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情境中解决问题,并培养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
4. 融合式教学模式与跨学科教育实践的关系融合式教育模式和跨学科教育实践有着密切关系,并相互促进。
融合式教育模式是一种教学方法,而跨学科教育实践则是一种教学理念和实践。
融合式教育模式将不同学科的知识进行整合,并通过跨学科教育实践来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综合应用。
两者共同强调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批判性思维和协作精神。
5. 融合式教育模式与跨学科教育实践的优势和挑战融合式教育模式和跨学科教育实践有许多优势,例如: - 提供更丰富的教育体验,使学生能够从不同角度理解问题。
-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中西方文化的交融与发展研究
中西方文化的交融与发展研究在全球化的今天,不同文化之间的交融与融合已成为一个普遍的趋势。
而中西方文化的交融与发展,更是在近年来引发广泛关注。
在这种背景下,对于中西方文化的交融与发展进行研究,将有助于进一步了解世界文化格局的变化趋势,以及中西方文化的异同、相互影响与交流。
一、文化交融的总体背景1.1 全球化与文化交融随着全球一体化的发展,文化交融的趋势也日益明显。
全球范围内的信息技术网络日益发达,各种文化的信息传播更加便捷,造成不同文化的广泛交流,从而促进了文化的交融。
全球化与文化交融不仅是信息技术和资本的逻辑必然性,更是文化的逻辑必然性。
仅凭借自己所具有的优势,无法有效推动文化的发展,而需要进一步借鉴他国文化的优秀之处。
因此,文化交融不可避免,应当积极面对和应对。
1.2 中西方文化交融的背景中西方文化交融的背景,既来自于全球化的发展,也来自于各自文化所具有的特点。
传统的东西方文化存在着巨大的差异性,这种对立不利于文化的交流和融合,因此,需要通过深入交流和跨越文化差异的努力,实现文化交融的历史性发展。
同时,因为中西方的文化基础不同,所以在交流和融合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磕碰和对立,但是这也是文化交融进一步深入的必经之路。
二、中西方文化交融的历史背景2.1 古代中西方文化的交流在古代,随着中西方各自文化的独立发展,两大文化之间的交流十分有限。
但是,随着历史和地理的变迁,中西方交流的机会也越来越多。
西方陆续有传教士到中国进行传教,使得中国人第一次了解到了西方文化。
同时,中国文化也被带到了西方,成为当时非常流行的文化艺术形式之一,例如浙江天台画派等。
2.2 近代中西方文化的交融在近代,中西方文化交流有了更为广泛和深入的机会和空间。
随着西方技术和文化的进步,中国等其他国家加入了世界的发展进程,对于西方文化的引进和学习也日益重视。
同时,中华文化也为西方提供了不少的思想和艺术上的元素,例如在文学、音乐、绘画等方面,都给予了西方很多启示和帮助。
融合式教学 实施跨学科融合的教学方法
融合式教学实施跨学科融合的教学方法融合式教学是一种将不同学科的知识与技能有机结合的教学方法,通过跨学科的整合和交叉,提供更丰富、更具实际意义的教学体验。
本文将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探讨如何实施跨学科融合的教学方法。
一、理论基础融合式教学的理论基础可以追溯到构建主义学习理论,该理论认为学生是知识的主动建构者。
在融合式教学中,学生通过与多个学科的交互和融合,可以更全面地理解和应用所学内容。
融合式教学还借鉴了问题解决学习理论,强调将学科知识与实际问题相结合,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跨学科的融合,学生可以同时掌握多个学科的知识和技能,更好地应对现实生活中的复杂问题。
二、实践方法1. 项目驱动的学习(PBL)项目驱动的学习是一种融合式教学方法,通过将学科知识与实际项目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学习动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PBL 中,学生需要自主组织学习,根据实际问题制定解决方案,并进行实践操作。
这种方法可以促进学科之间的交叉和融合,使学生能够综合运用不同学科的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
举例来说,学生可以组成团队,研究某个环保问题,如垃圾分类和资源回收利用。
在研究过程中,他们需要了解环境科学、社会学、经济学等多个学科的知识,同时还需要运用数学和统计学的方法进行数据分析。
这样一来,学生既能学到各个学科的知识,又能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 跨学科主题探究跨学科主题探究是另一种实施跨学科融合教学的方法。
通过选取一个跨学科的主题或问题,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涉及多个学科的知识和技能。
这种方法可以帮助学生建立学科之间的联系,形成全局性的思维模式。
以“可持续发展”为例,学生可以分析环境科学、经济学、社会学等多个学科的角度,了解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原理和实践。
他们还可以通过研讨会、模拟演练等方式,模拟出可持续发展的案例,并提出改善措施。
通过这样的跨学科学习,学生能够深入理解可持续发展问题的复杂性,培养系统思维和综合能力。
三、教师角色在实施跨学科融合的教学方法时,教师起着重要的引导和组织作用。
《中西方融合教育的起源》论文
中西方融合教育的起源摘要:随着融合教育在是世界各国的兴起,融合教育越来越成为我国特殊教育领域的热门话题,对我国特殊教育理论与实践逐步产生深刻的影响。
我国的融合教育也在随之发展着,在我国体现为随班就读,这种模式是融合教育理论结合我国实际国情产生的。
本文通过查阅文献来分析中西方融合教育的起源。
关键词:融合教育起源中西方融合教育一、西方融合教育的起源融合教育思想直接起源于美国20世纪50年代以来的民权运动,更远可以追溯到文艺复兴、法国启蒙运动时期西方对平等、自由地追求的一系列社会运动。
融合教育的出发点是:受教育是基本人权,也是维护社会正义的基础。
这一基本观点的产生受《联合国宪章》和《世界人权宣言》的影响。
1960年,第23届国际教育大会通过的《弱智儿童的特殊教育组织建议》中明确指出:“《世界人权宣言》的教育权适用于所有的人,包括不智慧的人。
”该建议从主体权利的角度阐述了特殊教育的重要性,支出国家有义务对特殊儿童实施免费的义务教育,并且强调要使特殊儿童融入正常的社会生活。
20世纪70年代开始,欧美等西方发达国家掀起了一场以融合为主导的“回归主流”、“一体化”等特殊教育改革运动,主张让特殊儿童在最少受限制的环境中接受教育,原先以医学为主导的隔离教育模式遭到了前所未有的批判。
20世纪90年代初,国际教育致力于推动全球性的全民教育运动。
1990年,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联合国儿童基金会、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世界银行发起,在泰国宗迪恩的“世界全民教育大会”通过《世界全民教育宣言——满足基本学习需要》。
它倡导创设条件保障每一个儿童的受教育权利,其中也包括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儿童。
《宣言》的发布为确保儿童受教育权利的实现和世界各国达成开展融合教育的共识奠定了基础。
全民教育大会之后,世界各国开始共同考虑如何创设条件保障每一个儿童的受教育权利。
1994年6月,在西班牙萨拉曼卡召开的“特殊需要教育大会”通过了《萨拉曼卡宣言——关于特殊教育需要的原则、方针和实践》。
中西方幼儿教育的比较与融合
中西方幼儿教育的比较与融合加拿大枫叶小熊幼儿园Lisa Ruth Anderson东西方国家各有自己的教育理念和和教育体制,且各有优势。
我深信每个国家都能从彼此的交流中受益。
我在中国工作的这段时间里,我的中国同事们的专业素养,开放的心态,和爱心给了我极其深刻的印象。
虽然我在许多不同国家有过教学经验,这是我第一次体验将我认为的最好的西方教育理念融合到东方的教育环境之中。
在中国开设第一家枫叶小熊幼儿园是非常令人兴奋的。
此前枫叶小熊总部在培训我们加拿大教师和中国教师的时候不仅向我们强调了中西方幼儿教的许多相似之处,更强调了中西方幼儿教育的许多不同的地方。
学习如何有效地融合这两种教育理念的最好部分是一个持续令人兴奋的过程。
我深信,此过程不仅会丰富孩子及其家庭的生活,而同时也会提高幼教工作者的视野和教学水平。
中西方理念的简要对比各位对中国的幼教理念和教学实践要比我了解得多。
我确信大家都了解中国幼儿教育理念的优势。
在西方,我们非常欣赏的中国孩子的逻辑思维能力,勤奋学习的态度,和优异的学习成绩。
我深信中国幼儿教育的很多实践都可以被加拿大借鉴以使加拿大儿童受益。
西方理念中国理念强调过程注重结果尊重并鼓励个体化发展有统一的衡量标准让孩子学习自己解决问题帮孩子解决问题鼓励孩子的创造性思维不符合正确答案的都是错的爱不仅是付出,更是尊重与欣赏批评那么,让我们看看这些不同的理念是如何在课堂中得以实施。
善意的谎言“善意的谎言”常被用于老师让孩子做事的时候。
我的中国同事就偶尔撒个小谎来使孩子做某件事。
这种做法可能有效,因为孩子一般都会接受老师的小小谎言,而使老师的工作容易一些。
这一方法反映了如前所述中国的注重结果的教育理念:使学生做某件事的事实(结果)比用什么方法来使学生做这件是(过程)更受重视。
而在西方国家,过程至少与结果同等重要,有时甚至更重要。
这里我举一个实例:枫叶小熊幼儿园严格规定孩子与电脑接触的时间,在执行关机时,孩子很不情愿,中国老师建议告诉孩子“电脑坏了。
课程融合与跨学科教育方案
课程融合与跨学科教育方案在当今世界中,知识的繁杂与多元已经成为不可避免的现实。
传统的学科教育模式往往使学生只能在狭窄的领域中发展,无法培养他们的综合能力和跨学科思维。
因此,课程融合与跨学科教育方案被越来越多的教育者和研究者所重视和倡导。
本文将从多个维度分析课程融合与跨学科教育方案的意义、具体实施策略以及其带来的益处。
首先,课程融合与跨学科教育方案可以拓宽学生的学科视野。
学科之间往往存在联系和关联,但传统的学科隔离教学使得学生难以理解各学科之间的综合性和交叉性。
通过融合课程和跨学科教学,学生能够更加全面地认识和理解知识体系的内部逻辑和外部联系。
例如,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之间进行课程融合,可以帮助学生理解科学和社会之间的相互作用。
此外,融合艺术和科学的课程可以培养学生的多元智能和创造力。
其次,课程融合与跨学科教育方案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传统的学科教育往往注重知识的传授和死记硬背,忽视了学生的思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而跨学科教育则强调学生主动探究和质疑的重要性。
通过融合不同学科的内容和方法,学生能够培养批判思维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他们将能够从多个角度审视问题,并且具备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
这种综合能力在现实生活中尤为重要,因为很少有问题是单一学科可以解决的。
第三,课程融合与跨学科教育方案可以促进学生的兴趣与动机。
在传统的学科教育中,许多学生往往对某些学科感到枯燥和无趣。
然而,通过融合课程和跨学科教学,学生将能够看到学科之间的关联性和实际应用,从而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动机。
例如,在历史和文学的融合课程中,学生可以通过文学作品了解历史背景和人物,这将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兴趣。
此外,通过与其他学科的合作和交流,学生可以发现自己感兴趣的领域,并深入研究。
第四,课程融合与跨学科教育方案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与沟通技能。
传统的学科教育往往以个人为中心,弱化了学生之间的合作和交流。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工作和生活往往需要团队合作和沟通技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7年第8期第39卷总第278期物流工程与管理LOGISTICS ENGINEERING AND MANAGEMENT教育研究doi:10.3969/j.issn.1674 - 4993.2017.08.074中西式课堂教育模式的适度融合□肖鑫(上海理工大学管理学院,上海2〇〇〇92)【摘要】教育全球化和教育国际化促使各国加强教育改革与交流学习[1],中西式教育模式孰优孰劣从来都是处在风 口浪臾的位置,从异文化构建视角来看主要是由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崇尚自由与重视纪律和崇尚理性与崇尚权威的三种 差异造成的两种教育模式。
提及中西式课堂:前者是填鸭式、题海式和高强度教育模式的规范化课堂代表,应对的是中国 风味的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应试教育;后者则是强调个性、随意选择、重视学生发展和鼓励追求自由创新意识的西方人文 教育模式的代言人。
哪种教育模式更有利于培养现代人才,学术界对两种截然不同的课堂教育模式也存在褒贬不一的看 法。
文中就是在面对着这两种越来越需要潘撞的教育模式现状下,分析中西式课堂教育可能造成的问题,在不将任何一种 教育模式全票否决的基袖上,在研究现代教育亟需交融趋势中找到一种高效的中西教育模式融合之道。
【关键词】中西式教育;课堂教育【中图分类号】G719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 -4993(2017)08 - 0203 - 03The Balance of Education Mode between Chinese and Western□XIAO Xin(Business School,University of Shanghai for Science and Technology,Shanghai200092,China)【Abstract】Education globalization and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education led to strengthen the reform of education and the exchange study,the relative merits of western education mode has always been at the forefront of the position,from a different culture construction perspective is mainly composed of;The difference between individualism and collectivism,the difference between freedom and pay attention to discipline and rationality and advocating the authority of the difference of two kinds of education mode.Mentioned in the western classroom education;The former is cramming,high strength and the standardization of the mode of education class representative,dealing with Chinese hammering wooden bridge of exam - oriented education;The latter is the emphasis on individuality,arbitrary choice,attaches great importance to the students5development and encourage western humanities education mode of pursuing freedom and innovation consciousness.According to what kind of education mode is more advantageous to cultivate the modem talents,academic circles to two completely different classroom education mode is mixed.This article is becoming more and more need collision in facing the two education mode under the status quo,analysis of western classroom education may cause the problem,in will not be any kind of education mode,on the basis of the unanimous vote in the modem education need to blend trend found in an efficient way of fusion of Chinese and western education mode.【Key words】western education;classroom education仲国青年报》曾做了一项教育调查,调查结果显示,约 80%的不同国家和地区受访者对中式高压教育表示认可™。
由于国家历史差异、中西方家庭价值观念差异和传统思想文 化差异的双重影响造就了两种不同的教育观[3],不同的教育 观培养出来的必然是两种不同文化背景下的适应本地化需求 人才。
自小就接受中国教育的我们可能对中国式“填鸭式、满 堂灌的中式教学方式”[4]、“死记硬背和考试”和“题海战术”的教育再熟悉不过,而西式教育的展板上却被贴上“鼓励动手 和启发”、“契合成长天性”和“自由自信和创造”的标签。
当今社会早已发展成为一个跨多文化、多技能、多思维和多协作 的社会[5],若我们一味单方面的强调或者推崇中国化教育或 西方教育,未免过于偏颇,所以,试图从各自教育模式中特色的对立面人手,分析该教育模式可能出现的问题,让中西式课 堂碰撞,找到一个可以将两者高效融合的现代课堂教育范式。
1浅谈中西式教育的各自短板1.1满堂灌的中国教育剪断孩子翅膀,还让他们怎么飞在崇尚信仰的西方社会这一大环境下,中式的压榨教育 观与西方的个性教育观显然格格不人。
在中国,填鸭式教育 虽然代代相传,但它引发的后期阻碍也开始被人关注、放大,家长们也感同身受孩子们的学习负担及就业压力,开始批判 中国教育从学前时代就已经开始扼杀了孩子的创造力,他们 更愿意让孩子接受西式文化和教育的熏陶。
与西方不同的 是,中国现在多是独生子家庭,加之传统思想,孩子就是一个 家庭的希望,家长们把所有的精力全部投于孩子身上,在传统【收稿日期】2017 - 06 - 01【作者简介】肖鑫,上海理工大学管理学院2016级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教育政策与行政管理。
204物流工程与管理第39卷教育的竞争大环境中,孩子也不得不接受满堂灌的中国教育。
在代代涌人中国教育之道的同时,很多中式课堂教育潜 在的问题也随之出现。
首先是中国课堂只追求高分数,高压 教育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学生被要求毫无选择性的机械 式背诵,跟着教师的进度,前一个知识未经过高效的吸收就强 制下一个知识的填充,这样,过多的知识填充仅仅带来了高分 数,学生在一味的追求高分数的同时,忘记了选择真正所需,甚至在所有事项都被动安排好的前提下,根本不会进行选择,学生在按部就班的学习范式上,渐渐的失去创新能力;其次,我们都说“兴趣这是最好的老师”,但在中国传统的教育下,认 为只有“四书五经”才是济天下的工具,要想出人头地必须金 榜题名,一技之长仅是生存选择,求学十几载唯一选择就是寒 窗苦读,在求学期间,课堂上不被允许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不 能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想学习的专业,这就造成了毕业生大 多都拥有很高的学历,但是在工作生活经验、动手实践能力 上,却大大不如西方国家的孩子;最后,就是中式教育下孩子的 心理承受能力,生活在父母羽翼之下,极其缺乏独立性,中式教 育就是让学生在家庭保护伞下,对学生的要求仅仅是听课和题 海,孩子很少去接触大千世界,即便在课余,孩子的活动也在监 护人的窥探之下,孩子无法触碰社会,无法体验打击,尝试失 败,这样的教育结果就让中国孩子认为万事皆有保护,当困难 来临之际,中国孩子不堪一击,此情况均有事实佐证。
1.2过于“自由”的西方教育让孩子基础不牢、地动山摇“死记硬背”的中式教育,如果不以启发心智、契合人类记 忆规律为前提,它也是不复存在的,鼓励“自由和创造”的西式 教育,学生如果不能身心投人,不耗费大量时间专注于汲取知 识,只会让自由和创造葬于遐想[2]。
与以显性的应试分数来 划分优良的中国教育不同,西方教育实际上先是通过在一个 宽松的过程中进行内在性选拔,继而偷偷完成了社会分层。
西方的私立大学易进难出,所有的社会成员都机会均等的享 有接受高等教育的权利,但高难度的毕业可能性就是西方教 育的绝妙之笔。
由于从小接触宽松式教育,隔三差五的小假 期,三点就下课的学校,随意进出的纪律,近乎游戏性质的课 堂,西方教育课堂下的孩子不承受任何压力,一路追求自己所 认为最好的。
但是,这种教育虽然让孩子接触更多自己感兴 趣的事物,但是由于长期接受没有压力的环境,没有规则约束 的课堂,这些孩子的习惯早已养成,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这 些孩子会忽视“规则”意识,以个体为中心不再适合现在社会 的运行方式;其次,厚积方薄发,西方课堂注重个性,教师的主 要任务是让学生发现挖掘兴趣,而不是重在传授知识,这样的 课堂使西方儿童一直缺乏知识储备,孩子尽管有更多的实用 技巧和寻求新事物的动力,但是没有强大的知识储备做后盾,创新也必定是空谈,这样就会产生基础不牢、地动山摇的情 况。
在一定程度上,西方教育提供的教育会以温水煮青蛙的 教育方式,让一少部分人愿意去接触到最前沿的知识,在这个 优胜劣汰的过程中,由于从小的教育观影响,大部分人几乎不 能够踏实的接受教育,这让社会分层在默默的发生,也就造成 社会阶级差异的加大。
2中西式课堂教育模式的适度平衡2.1中式的知识灌输绝不能丢,但要与兴趣课堂相结合BBC纪录片《我们的孩子足够坚强吗?中国式教学》在结 局之际以事实证明了中国满堂灌教育在短时间也可以战胜西 方自由教育,在此前火花般的教学模式冲突在教育水土不服 之后,中国老师用一场高压战役证明了中式教育的独特侵占 力,也由此验证了中式魔鬼教育放置四海而皆行之高效[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