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劝学》和《拿来主义》中比喻论证
劝学中的比喻论证
《劝学》中的比喻论证比较多,以下是一些例子:
1.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予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这句话的意思是:“我曾经整天思考,却比不上片刻的学习;我曾经踮起脚尖眺望,却比不上登上高处看到的广阔。
”这句话用“登高”比喻学习能够带来更广阔的视野和更全面的知识。
2. “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这句话的意思是:“所以木材经过墨线量过就能取直,金属在磨刀石上磨过就锋利。
”这句话用“木受绳”和“金就砺”比喻人需要接受教育才能成为有才能的人。
3.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这句话的意思是:“冰是由水变成的,但比水还要寒冷。
”这句话用“冰”比喻经过学习磨练的人,比原来的状态更加高明。
4.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这句话的意思是:“我的生命有限,但知识是无限的。
”这句话用“涯”比喻生命有限,但知识无限,人们应该不断学习才能得到更多的知识。
以上是《劝学》中的一些比喻论证的例子,这些比喻论证使得荀子在论述学习的意义和方法时更加生动形象,易于理解。
试论《拿来主义》中的比喻论证
一
实. 还有很多能预示孔 乙己悲剧的细节 . 如 脱 不去 的长
衫 、满 口之 乎 者 也 的 话 … … 请 你 结 合 自 己触 动 最 深 的
一
、
比 喻论 证 使 用 方 式 的 多样 性
《 拿 来 主 义》 从大处 着眼 , 一 共 有 三 处 使 用 了 比 喻 论证 。 即“ 尼采之喻” ( 文章 第三 自然 段 论 证 尼 采 自诩 大 结 果变疯 ) , “ 大宅子之喻” ( 文 章 第 八 自然 段 论 证 没 有
生 通 过 深 层 次 的想 象 。 去 揭 示 了 文 本 的深 刻 意 义 。 鲁迅 的《 拿来主义 》 是一篇 经典杂文 。 杂 文 的 特 点
从 这 一 道 理 出 发 .我 们 可 以对 创 造 性 问 题 设 计 出
更 多的新思维提 问。 如: 当你 穿 过 时 光 隧 道 , 去 给 孔 乙
惨遭遇 : 用一个“ 破庙 ” 词语 , 触 发 学 生 想 象 孔 乙 己孤 独 凄 凉 的悲 惨 处 境 。 这样 。 就 在 从 不 同 角 菁 i 论证
画 付 胜 云
方面想象 。 那 个 孔 乙 己 自我 “ 感叹” 一词 , 又 是 在 引导 学
教 学 大 参 考 ・ 教 海 拾 贝 , l l 攀
象 出孔 乙 己不 多 久 就 死 去 了 . 也 就 不 能 对 课 文 进 行 丰 富 深 刻 的理 解 如 果 我 们 改 变 一 下 提 问方 式 : “ 假 如 说 孔 乙 己用 手
把 自 己身 体 挪 到 一 座 破 庙 里 。他 会 怎 样 去 感 叹 自 己 的 手? ” 这一 问, 用一个“ 挪” 字, 触 发 学 生 想 象 孔 乙 己 的悲
《劝学》中比喻论证和对比论证的综合运用
从文言文行文谈议论文写作:《劝学》中比喻论证和对比论证的综合运用《劝学》是一篇议论性散文,说理性很强,形象清新、文质兼美、脍炙人口,千百年来被人们传诵不衰,最重要的原因在于它把深奥的道理寓于大量浅显贴切的比喻之中,运用比喻论证时手法极其灵活自然。
这篇文言文很值得我们写作借鉴的就是比喻论证和对比论证的综合运用。
《劝学》的行文开篇立论,第一段就提出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
《劝学》第二段用了五个比喻句,“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輮以为轮”“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阐述了事物通过一定变化,可以提高自身或改变原来的状态,推论得出君子(人)必须通过学习和不断参省自身才能达到“知明而行无过”的境地。
本段是从学习的重要性(意义)这个角度来论述中心论点的。
《劝学》第三段用了五个比喻句,“跂而望不如登高之博见”“登高而招见者远”“顺风而呼闻者彰”“假舆马致千里”“假舟楫绝江河”,借用在实际生活中由于利用和借助外界条件所起重要作用的例子,推论得知“君子”所以能超越常人,并非先天素质与一般人有差异,而完全靠后天善于学习。
从而得出人借助学习,就能弥补自己不足,取得更显著的成效。
本段是从学习的重要作用这个角度来论述中心论点。
《劝学》第三段用了十个比喻句,并且正反对比加以阐述,从“积土”“积水”推论到“人的积德”,正面论述积累的作用,得出学习上的成就是不断积累起来的。
“不积跬步”“不积小流”从反面阐述如果不积累就不能达到远大目标。
这是本段第一个层次,阐述学习要积累。
“骐骥”“驽马”对比,得出主观条件的好坏,不是学习的决定因素,坚持不懈才是学好的关键;“锲而不舍”“锲而舍之”对照,阐述只有坚持不懈、持之以恒,才会有所成就。
蚓和蟹两个比喻正反对照,阐述做到积累还要专一。
本段是从学习的方法和态度这个角度来论述中心论点的。
《劝学》全文论证思路清晰,结构一目了然。
首先是《劝学》运用了大量的比喻,把抽象的道理阐述的浅显易懂、生动形象、深入浅出、容易接受;其次是《劝学》中比喻形式多样,有类比、有对比、有正面、有反面,综合运用;再次就是《劝学》中比喻和说理结合紧密,运用灵活,有的只设喻而把道理隐含其中,有的先设喻再引出要说的道理。
劝学中比喻论证和对比论证的综合运用
劝学中比喻论证和对比论证的综合运用Company Document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从文言文行文谈议论文写作:《劝学》中比喻论证和对比论证的综合运用《劝学》是一篇议论性散文,说理性很强,形象清新、文质兼美、脍炙人口,千百年来被人们传诵不衰,最重要的原因在于它把深奥的道理寓于大量浅显贴切的比喻之中,运用比喻论证时手法极其灵活自然。
这篇文言文很值得我们写作借鉴的就是比喻论证和对比论证的综合运用。
《劝学》的行文开篇立论,第一段就提出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
《劝学》第二段用了五个比喻句,“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輮以为轮”“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阐述了事物通过一定变化,可以提高自身或改变原来的状态,推论得出君子(人)必须通过学习和不断参省自身才能达到“知明而行无过”的境地。
本段是从学习的重要性(意义)这个角度来论述中心论点的。
《劝学》第三段用了五个比喻句,“跂而望不如登高之博见”“登高而招见者远”“顺风而呼闻者彰”“假舆马致千里”“假舟楫绝江河”,借用在实际生活中由于利用和借助外界条件所起重要作用的例子,推论得知“君子”所以能超越常人,并非先天素质与一般人有差异,而完全靠后天善于学习。
从而得出人借助学习,就能弥补自己不足,取得更显着的成效。
本段是从学习的重要作用这个角度来论述中心论点。
《劝学》第三段用了十个比喻句,并且正反对比加以阐述,从“积土”“积水”推论到“人的积德”,正面论述积累的作用,得出学习上的成就是不断积累起来的。
“不积跬步”“不积小流”从反面阐述如果不积累就不能达到远大目标。
这是本段第一个层次,阐述学习要积累。
“骐骥”“驽马”对比,得出主观条件的好坏,不是学习的决定因素,坚持不懈才是学好的关键;“锲而不舍”“锲而舍之”对照,阐述只有坚持不懈、持之以恒,才会有所成就。
蚓和蟹两个比喻正反对照,阐述做到积累还要专一。
《劝学》中比喻论证和对比论证的综合运用
从文言文行文谈议论文写作:《劝学》中比喻论证和对比论证的综合运用《劝学》是一篇议论性散文,说理性很强,形象清新、文质兼美、脍炙人口,千百年来被人们传诵不衰,最重要的原因在于它把深奥的道理寓于大量浅显贴切的比喻之中,运用比喻论证时手法极其灵活自然。
这篇文言文很值得我们写作借鉴的就是比喻论证和对比论证的综合运用。
《劝学》的行文开篇立论,第一段就提出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 。
《劝学》第二段用了五个比喻句,“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木直中绳輮以为轮” “木受绳则直” “金就砺则利” ,阐述了事物通过一定变化,可以提高自身或改变原来的状态,推论得出君子(人)必须通过学习和不断参省自身才能达到“知明而行无过” 的境地。
本段是从学习的重要性(意义)这个角度来论述中心论点的。
《劝学》第三段用了五个比喻句,“跂而望不如登高之博见” “登高而招见者远” “顺风而呼闻者彰”“假舆马致千里” “假舟楫绝江河” ,借用在实际生活中由于利用和借助外界条件所起重要作用的例子,推论得知“君子”所以能超越常人,并非先天素质与一般人有差异,而完全靠后天善于学习。
从而得出人借助学习,就能弥补自己不足,取得更显著的成效。
本段是从学习的重要作用这个角度来论述中心论点。
《劝学》第三段用了十个比喻句,并且正反对比加以阐述,从“积土”“积水” 推论到“人的积德”,正面论述积累的作用,得出学习上的成就是不断积累起来的。
“不积跬步” “不积小流”从反面阐述如果不积累就不能达到远大目标。
这是本段第一个层次,阐述学习要积累。
“骐骥”“驽马”对比,得出主观条件的好坏,不是学习的决定因素,坚持不懈才是学好的关键;“锲而不舍”“锲而舍之”对照,阐述只有坚持不懈、持之以恒,才会有所成就。
蚓和蟹两个比喻正反对照,阐述做到积累还要专一。
本段是从学习的方法和态度这个角度来论述中心论点的。
《劝学》全文论证思路清晰,结构一目了然。
首先是《劝学》运用了大量的比喻,把抽象的道理阐述的浅显易懂、生动形象、深入浅出、容易接受;其次是《劝学》中比喻形式多样,有类比、有对比、有正面、有反面,综合运用;再次就是《劝学》中比喻和说理结合紧密,运用灵活,有的只设喻而把道理隐含其中,有的先设喻再引出要说的道理。
回答《拿来主义》《反对党八股》《劝学》的精选范文
回答《拿来主义》《反对党八股》《劝学》的精选范文本单元的文章以说理为主,运用了多种说理方式,语言也各有特色。
《劝学》多以比喻闸发道理,生动形象;《反对党八股》为党八股画像,态度鲜明而又诙谐幽默;《拿来主义》先破后立,睿智犀利而又妙趣横生。
阅读本单元课文,梳理作者的论述思路,体会其说理艺术,看看作者是如何阐释“学习之道”的。
1.本单元课文,大都运用了对比的方法说理;《劝学》《反对党八股》《拿来主义》都运用了比喻的方法说理。
从课文中分别找出典型的例子,分析对比和比喻的方法在阐发观点上的作用。
2.本单元的文章大都针对现实问题发表议论,往往先批判错误,然后有针对性地提出自己的主张。
阅读这些文章,看看文中列举了哪些错误现象,作者又是如何层层辩驳剖析,并给出“药方”的。
精选范文:1. 本单元课文中,对比和比喻的方法在阐发观点上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首先,对比的方法是通过对比不同的事物或情况,以突出其差异性和相似性,从而加强对事物的理解或认识。
在《劝学》中,作者通过对比“学”和“不学”的结果,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让读者更加深刻地理解了学习的价值和意义。
同时,在《反对党八股》中,作者通过对比党八股和马克思主义的区别,指出了党八股的弊端和错误的根源,使读者更加清晰地认识到党八股的危害性。
其次,比喻的方法是通过将复杂的概念或道理转化为生动形象的比喻或故事,从而加强读者的理解和记忆。
在《劝学》中,作者通过用“树木”和“木材”的比喻来说明学习的过程和结果,让读者更容易理解学习的意义和价值。
同时,在《拿来主义》中,作者通过用“房屋”和“房间”的比喻来说明对待文化的态度和方法,让读者更加深刻地认识到正确对待文化的意义和重要性。
综上所述,对比和比喻的方法在阐发观点上具有重要的作用,它们能够通过生动形象的表达方式,让读者更加深刻地理解道理,从而更好地指导自己的思想和行为。
2. 本单元的文章大都针对现实问题发表议论,往往先批判错误现象,然后提出自己的主张和解决方案。
比较《劝学》和《拿来主义》中的比喻论证
比较《劝学》和《拿来主义》中的比喻论证
《劝学》和《拿来主义》都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文章,它们都采用了比喻论证的
方式来表达自己的观点。
《劝学》中,作者用“把自己的身体比作一座山”的比喻来说明学习的重要性。
他说,学习就像登山一样,只有不断努力,才能攀登高峰,获得成功。
他还提到,如果不努力学习,就像登山者没有绳索一样,很容易摔下山崖,遭受损失。
这个比喻让人们更加清楚地理解了学习的重要性,也更加坚定了自己的学习决心。
《拿来主义》中,作者用“把自己的身体比作一只船”的比喻来说明拿来主义
的危害。
他说,拿来主义就像船只没有舵一样,无法控制方向,最终会撞上暗礁,毁掉自己。
他还提到,如果不拒绝拿来主义,就像船只没有桅杆一样,很容易被风浪冲散,遭受损失。
这个比喻让人们更加清楚地理解了拿来主义的危害,也更加坚定了自己拒绝拿来主义的决心。
总之,《劝学》和《拿来主义》都采用了比喻论证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观点,
让人们更加清楚地理解了学习和拒绝拿来主义的重要性,也更加坚定了自己的学习和拒绝拿来主义的决心。
高中语文必修三:《拿来主义》中的比喻论证
《拿来主义》中的比喻论证用打比方形象地对论点进行证明的一种论证方法,又叫喻证法“喻巧而理至”,由于这种方法是用容易理解和浅显的事物来说明不易理解和较深的事理,具有形象性,就能将抽象的道理予以具体化,做到深入浅出、平易生动,从而加强对论点的证明。
鲁迅的《拿来主义》是一篇经典杂文。
杂文的特点是“针砭时弊”。
“时弊”就是杂文作家诊断当时社会弊端的症候表现,“针砭”就是揭出病灶,给出处方。
所以杂文写作实质就是“察病症,开处方”。
《拿来主义》就是一篇经典的“察病症,开处方”的杂文,针对“国民政府”“送去主义”的症候,开出“拿来主义”的处方。
在教学这篇课文时,教师比较关注的语文教学内容就是鲁迅在这篇杂文中“开处方”的方法,这就是文章中多处使用的比喻论证。
为了厘清讨论的对象,在分析文本的比喻论证之前,我们先讨论一下比喻修辞与比喻论证的区别。
比喻修辞是一种语言形象化的手法,形象在比喻中;而比喻论证却是一种指向观点的论证方式,比喻论证指向观点,其本身却并不是观点,而是证明观点的理由、根据、道理。
《拿来主义》为了语言的形象有比喻修辞,如“自从给枪炮打破了大门之后,又碰了一串钉子”中的“一串钉子”就是比喻修辞,而非比喻论证。
比喻论证必须要用来证明观点。
比喻论证用来证明观点具有很强的论证力量。
《拿来主义》充分发挥了比喻论证的力量,具有特别明显的特征。
主要表现在:一、比喻论证使用方式的多样性《拿来主义》从大处着眼,一共有三处使用了比喻论证。
即“尼采之喻”(文章第三自然段论证尼采自诩大结果变疯),“大宅子之喻”(文章第八自然段论证没有“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的孱头、混蛋和废物们没有正确对待文化遗产的这处比喻论证)以及“鱼翅、鸦片、烟枪和烟灯、姨太太之喻”(文章第九自然段论证“拿来主义”者“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正确对待文化遗产的比喻论证)。
这三处比喻论证,如果仔细思考,可谓“各领风骚,自得风流”,而且使用方式绝不雷同。
比较《劝学》和《拿来主义》中比喻论证
比较《劝学》和《拿来主义》中比喻论证
比较《劝学》和《拿来主义》中的比喻论证
比喻论证也称喻证法,就是以生动的比喻为据,用形象的喻体所包含的浅显之理,来证明比较抽象的被喻体(本体)事物具有相同的道理。
比喻论证在论辩实践中一直被广泛运用。
毛泽东在《反对党内的资产阶级思想》中说:“资产阶级一定要腐蚀人,用糖衣炮弹打人。
资产阶级的糖衣炮弹,有物质的,也有精神的。
”这里就运用了比喻论证的方法。
中学生比较熟悉的运用比喻论证的文章是先秦荀子代表作品《劝学》和鲁迅的《拿来主义》,下面就两文比喻论证方法的使用做一分析比较。
荀子的《劝学》是一篇说理性很强的文章,很好地体现了荀子的雄辩风格。
高中语文课文节选的部分一共用了二十个比喻,把深奥的道理寓于大量浅显贴切的比喻之中,来说明学习的重要意义、作用、方法和态度,把抽象的道理说得明白、具体、生动。
鲁迅先生的杂文《拿来主义》喻证法运用得也很经典。
他用“大宅子”比喻“文化遗产”;用“孱头”“昏蛋”“废物”来批判三种对待文化遗产的错误观点和态度;用“鱼翅”“鸦片”“烟枪烟灯”“姨太太”来比喻文化遗产的几个组成部分;用“占有”“挑选”“创新”来说明批判继承文化遗产的三个步骤。
比喻十分贴切,浑然一体,令人信服并不由得拍案叫绝。
《劝学》这二十个比喻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
有的单设比喻,而把道理隐含其中,让读者思考,如“青出于蓝”和“冰寒于水”。
《拿来主义》中的比喻论证
有往而无来。
代留下文化遗 产
只是给与, “他发了疯” 不想取得。
例喻论证:以“大宅子”举例
大宅子喻什么?
文化遗产
对待“大宅子”的第一种态度
孱头
“如果反对这宅子
的旧主人,怕给他的 东西污染了,徘徊不 敢走进房门”
害怕继承、拒绝借鉴 的逃避主义者
对待“大宅子”的第二种态度
“勃然大怒,放一 把火烧光,算是保存 自己的清白”
不想取得 。……”
本体:送去主义
第八段: “譬如吧,我们之中的一个穷青年,因为祖上的阴功,得了一 所大宅子……”
喻体
本体:我国的文化遗产
共同点
第九段: “看见鱼翅,并不久抛在路上以显其‘贫民化’ ……”
喻体
本体:文化遗产中的精华部分
类喻论证:“尼采之喻”
送去主义 尼采
特点
后果
只是送去, 无法给子孙后
盲目排斥的虚无主义者
昏 蛋
对待“大宅子”的第三种态度
“不过因为原是羡 慕这宅子的旧主人的, 而这回接受一切欣欣 然蹩进卧室,大吸剩 下的鸦片”
废物
崇洋媚外、全盘西化 的投降主义者
大宅子
孱头
比喻
昏蛋
文化遗产
废物
逃避主义者 虚无主义者 投降主义者
反面指出错误做法
征喻论证
鱼翅
鸦片
烟枪
姨太太
“只要有营养 ,也和朋友们 像萝卜白菜一 样的吃掉”
错误态度
拿 来 主 义
正确态度
孱头:不敢接受 昏蛋:全盘否定 废物:接受一切 鱼翅:精华部分 鸦片:益害并存 烟枪:糟粕部分 姨太太:糟粕部分
比喻的作用: 寓意丰富, 耐人寻味。
比喻作用: 把抽象问 题具体化, 深奥道理 浅显化。
善用比喻铸华章——从《劝学》看议论文的形象化说理
善用比喻铸华章——从《劝学》看议论文的形象化说理一、品味《劝学》中妙喻连篇二、比喻与比喻论证比喻是用相似的事物打比方的修辞方法。
被比方的事物叫“本体”,用来打比方的事物叫“喻体”,联系二者的词语叫“喻词”(像、是、如等)。
比喻论证是一种用具体、生动、形象的事物作比喻,来证明较抽象道理的论证方法,又叫喻证法。
“喻巧而理至”,一个生动形象的比喻,能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化生僻为通俗,同时能启发人们丰富的联想,使自己的论证如虎添翼,效果倍增。
俗话说,“会讲理的讲个理,不会讲理的打个比”就是这个意思。
三、比喻论证精彩示例1、孟子擅于比喻论证,如《鱼我所欲也》以“舍鱼而取熊掌”为喻,引出“舍生而取义”的中心论点。
《寡人之于国也》中梁惠王先是自诩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
”孟子用战争中逃跑者“五十步笑百步”的比喻论证启发对方,使他不自觉地说出“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齐桓晋文之事》中用“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比喻齐宣王能行仁政而不行;“用挟泰山而超北海”与“为长者折枝”比喻“不能”与“不为”的区别;用“缘木求鱼”和“邹人与楚人战”为喻,说明武力称霸必败。
2、《论语·子罕篇》中的句子“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3、、“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4、“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5、什么叫“国粹”?照字面看来,必是一国独有,他国所无的事物了。
换句话说,便是特别的东西。
但特别未必定是好的,何以应该保存?譬如一个人,脸上长了一个瘤,额上肿出一个疱,的确与众不同,显出他的特别的样子,可以算他的“粹”。
然而据我看来,还不如将“粹”割去了,同别人一个样好。
——鲁迅《拿来主义》6、“譬如罢,我们之中的一个穷青年,因为祖上的阴功,(姑且让我这么说说罢),得了一所大宅子,且不问他是骗来的,抢来的,或合法继承的,或是做了女婿换来的。
那么,怎么办呢?我想,首先是不管三七二十一,‘拿来’!但是,如果反对这宅子的旧主人,怕给他的东西污染了,徘徊不敢走进门,是孱头;勃然大怒,放一把火烧光,算是保存自己的清白,则是昏蛋。
拿来主义中的比喻论证
拿来主义中的比喻论证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大家都在追求效率,哎,谁还愿意浪费时间呢?说到“拿来主义”,那简直就是个能让人耳目一新的词。
想想看,生活中有多少东西是我们可以直接借用、吸收的?就像喝水一样,想要解渴,就得直接喝,哪还需要犹豫。
今天咱们就来聊聊这个拿来主义的比喻论证,顺便乐呵乐呵。
你想啊,生活中就像一个大超市,琳琅满目的商品都在等着你去挑选。
咱们每个人都可以像个聪明的消费者,把那些对自己有用的东西都拿来。
比如说,有的人就喜欢在朋友那里借几招,哎,省得自己从零开始摸索。
这就像做饭,你不可能每次都要自己去种菜吧?你可以去市场买菜,或者从邻居那儿借点儿,这样既省时又省力。
更何况,借来的东西不一定比自己弄来的差,甚至可以更好。
这就是所谓的“拿来主义”。
再说说创作吧,艺术家们常常会借鉴别人的灵感,谁说这不好呢?这就像你在看电影的时候,总能看到各种经典桥段在不同的影片里反复出现。
导演用同一个梗,你却能看到不一样的风味。
就像包子,虽说包子都是一个模样,可里面的馅儿不同,味道自然也各有千秋。
借鉴、融合,这不是更能激发出新的火花吗?而在职场上,拿来主义更是能助你一臂之力。
有些人靠着别人积累的经验,直接就能走得更稳、更远。
就好比打游戏,你总得看攻略才能少走弯路吧?一个个前辈的经验教训,咱们都可以利用起来,何乐而不为?这就像捡现成的便宜,何必自己再费力气去撞南墙呢?不过呢,咱们也不能盲目地“拿来”。
有些东西得看合不合适,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就像穿衣服,你总不能随便借别人不合身的衣服吧?不然就像穿上了大号的外套,既不舒服也不好看。
借来之后,得加点儿自己的调味料,才能做出好吃的菜。
想想那些流行的时尚潮流,哪一件不是在前人的基础上,再加上自己的个性,才形成了今天的风格?拿来主义的魅力在于,它鼓励我们放下自尊,勇于借鉴。
生活中,有时候就是得像个孩子,敢于向别人请教,才能学到更多。
就算是那些大佬们,背后也是借鉴了无数别人的经验教训。
《劝学》论证方法
《劝学》论证方法《劝学》是宋儒程颢写的一篇文章,旨在劝诫人们勤奋学习,不停进取。
文章中,程颢运用了多种论证方法来加强他的观点,包括比喻、排比、列举事实和引用经典等。
以下是详细分析:首先,程颢在《劝学》中使用了大量的比喻手法。
比如他将学习比作“磨刀”、“耕田”,以提醒人们学习就像磨刀使刀更加锋利,或者像耕田使土地更加肥沃,只有经过努力才能收获知识的果实。
通过这种比喻,程颢让读者们能够直观地理解学习的重要性和学习的过程,进而引起读者们对学习的思考。
其次,程颢还在文章中运用了排比的手法。
他列举了很多与学习相对应的事物,如“粮食有太山之富,漆炭有官榷之厚”,“乘车非尔之盘桓,养马不必其驰骛”,并最后总结道“然而学问无所不容,莫不皆然”。
这种排比的表达方式,突出了学习在人生中的重要性和普遍性,进一步强调人们应该努力学习,这是一种无论何时何地都应持之以恒的行为。
在第三部分,程颢使用了列举事实的方法来论证他对学习的观点。
他列举了历史上一些有成就的人物如孔子、墨子、老子等,来说明他们的成功都离不开他们的学习与思考。
通过这些事实,程颢进一步增加了读者们对学习的信心和动力,让他们相信只要坚持学习,同样能取得成功。
此外,程颢还在《劝学》中引用了一些经典的名言警句。
他引用了《论语》中的“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提醒人们无论是与好人为伴还是与坏人为伍,都能从中得到一些经验和教训。
在引用名言时,程颢通过借用他人的智慧和经验,使自己的观点更具权威性和说服力。
此外,程颢在《劝学》中还使用了一些叙述和解释的方法。
他详细阐述了学习的意义,如培养德行,提高智慧,改善人生等,并对学习阶段的人们给予一些具体的建议,如要有自信心、有毅力、善于思辨等。
通过这些叙述和解释,程颢激励人们找到自己学习的动力和方法,并对学习过程给予一定的指导。
综上所述,《劝学》使用了多种论证方法来强调其观点,包括比喻、排比、列举事实、引用经典和叙述解释等。
这些方法使文章更加生动有趣,同时也增强了它的说服力和可信度。
《劝学》中比喻论证和对比论证的综合运用精编版
……………………………………………………………最新资料推荐…………………………………………………从文言文行文谈议论文写作:《劝学》中比喻论证和对比论证的综合运用《劝学》是一篇议论性散文,说理性很强,形象清新、文质兼美、脍炙人口,千百年来被人们传诵不衰,最重要的原因在于它把深奥的道理寓于大量浅显贴切的比喻之中,运用比喻论证时手法极其灵活自然。
这篇文言文很值得我们写作借鉴的就是比喻论证和对比论证的综合运用。
《劝学》的行文开篇立论,第一段就提出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
《劝学》第二段用了五个比喻句,“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輮以为轮”“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阐述了事物通过一定变化,可以提高自身或改变原来的状态,推论得出君子(人)必须通过学习和不断参省自身才能达到“知明而行无过”的境地。
本段是从学习的重要性(意义)这个角度来论述中心论点的。
《劝学》第三段用了五个比喻句,“跂而望不如登高之博见”“登高而招见者远”“顺风而呼闻者彰”“假舆马致千里”“假舟楫绝江河”,借用在实际生活中由于利用和借助外界条件所起重要作用的例子,推论得知“君子”所以能超越常人,并非先天素质与一般人有差异,而完全靠后天善于学习。
从而得出人借助学习,就能弥补自己不足,取得更显著的成效。
本段是从学习的重要作用这个角度来论述中心论点。
《劝学》第三段用了十个比喻句,并且正反对比加以阐述,从“积土”“积水”推论到“人的积德”,正面论述积累的作用,得出学习上的成就是不断积累起来的。
“不积跬步”“不积小流”从反面阐述如果不积累就不能达到远大目标。
这是本段第一个层次,阐述学习要积累。
“骐骥”“驽马”对比,得出主观条件的好坏,不是学习的决定因素,坚持不懈才是学好的关键;“锲而不舍”“锲而舍之”对照,阐述只有坚持不懈、持之以恒,才会有所成就。
蚓和蟹两个比喻正反对照,阐述做到积累还要专一。
本段是从学习的方法和态度这个角度来论述中心论点的。
高中语文:浅析《劝学》的比喻论证
浅析《劝学》的比喻论证《劝学》道理很深奥,但整篇文章却深入浅出,生动形象,这得益于荀子充分运用比喻论证的手法,把一个深刻的道理阐述得清清楚楚。
其比喻之多、比喻之精、比喻之准、比喻之巧在众多的先秦文章中也是少见的。
文章开头以“君子”的名义,提出“学不可以已”的中心论点,即学习对人的成长和发展有重要意义,不可以半途而废,要持之以恒。
接着,作者开始了他贯穿全文的生动比喻。
首先用“青出于蓝”“冰寒于水”两个比喻把人的本性比作蓝草和水,而把美好的人性比作靛青和冰,从科学道理和自然现象两个方面论证了人通过学习,可以不断提升学问与修养,超越原来的自己。
“輮木为轮”的比喻则说明事物经过一定外力的作用,还可以改变原来的状态;“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两个比喻,说明人也必须通过学习增长知识和才干,改变人的本质和习性,并且每日反省自己的言论、行动,才能像君子一样达到“知明而行无过”的境地,生动地阐述了“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的道理。
纵观历史,凡成大事者,莫不受尽磨难,在磨难中完成自我教育。
荀子从朴素的唯物主义观点出发,连用五个比喻,从不同的角度和侧面来阐述“学不可以已”的道理,气势宏大,收到了先声夺人的强烈艺术效果。
接下来荀子用人们认识客观世界的一般规律来比喻,充分阐述了学习的重要性。
以“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谷,不知地之厚”两个比喻引过古代圣贤的教诲,不学习就不知道学问渊博高深的事实。
那么,学习和不学习有什么差别呢?荀子用“干、越、夷、貉之子,生而同声,长而异俗,教使之然也”作比,说干、越、夷、貉生下来的时候,都同是一样的呱呱哭声,可长大以后,却有了不同的风俗习惯,因为他们生长的环境、所受到的教育是不同的。
贴切的比喻阐明了后天的教化的重要作用。
既然学习是如此重要,那该怎样学习呢?荀子结合自身的生活体验并以此为喻,进一步展开论述。
荀子先用“终日而思”“不如须臾之所学”的正面阐说和“跂而望”“不如登高之博见”的形象设喻说明人通过学习会获得显著效果。
取譬设喻,鲜明对比,深入浅出说学习——劝学里的比喻、对比论证之妙
取譬设喻,鲜明对比,深入浅出说学习——《劝学》里的比喻、对比论证之妙劝学(《荀子》)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木直中绳,輮(左应为“车”,原字已废除)以为轮,其曲中规。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一、精心选点《劝学》是一篇议论性散文,说理性很强,形象清新、文质兼美、脍炙人口,千百年来被人们传诵不衰,最重要的原因在于它把深奥的道理寓于大量浅显贴切的比喻之中,运用比喻论证时手法极其灵活自然。
这篇文言文很值得我们写作借鉴的就是比喻论证和对比论证的综合运用。
《劝学》的行文开篇立论,第一段就提出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
《劝学》第二段用了五个比喻句,“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輮以为轮”“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阐述了事物通过一定变化,可以提高自身或改变原来的状态,推论得出君子(人)必须通过学习和不断参省自身才能达到“知明而行无过”的境地。
本段是从学习的重要性(意义)这个角度来论述中心论点的。
《劝学》第三段用了五个比喻句,“跂而望不如登高之博见”“登高而招见者远”“顺风而呼闻者彰”“假舆马致千里”“假舟楫绝江河”,借用在实际生活中由于利用和借助外界条件所起重要作用的例子,推论得知“君子”所以能超越常人,并非先天素质与一般人有差异,而完全靠后天善于学习。
取譬设喻,鲜明对比,深入浅出说学习——劝学里的比喻、对比论证之妙
取譬设喻,鲜明对比,深入浅出说学习——《劝学》里的比喻、对比论证之妙劝学(《荀子》)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木直中绳,輮(左应为“车”,原字已废除)以为轮,其曲中规。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一、精心选点《劝学》是一篇议论性散文,说理性很强,形象清新、文质兼美、脍炙人口,千百年来被人们传诵不衰,最重要的原因在于它把深奥的道理寓于大量浅显贴切的比喻之中,运用比喻论证时手法极其灵活自然。
这篇文言文很值得我们写作借鉴的就是比喻论证和对比论证的综合运用。
《劝学》的行文开篇立论,第一段就提出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
《劝学》第二段用了五个比喻句,“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輮以为轮”“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阐述了事物通过一定变化,可以提高自身或改变原来的状态,推论得出君子(人)必须通过学习和不断参省自身才能达到“知明而行无过”的境地。
本段是从学习的重要性(意义)这个角度来论述中心论点的。
《劝学》第三段用了五个比喻句,“跂而望不如登高之博见”“登高而招见者远”“顺风而呼闻者彰”“假舆马致千里”“假舟楫绝江河”,借用在实际生活中由于利用和借助外界条件所起重要作用的例子,推论得知“君子”所以能超越常人,并非先天素质与一般人有差异,而完全靠后天善于学习。
《劝学》中比喻论证和对比论证的综合运用
从文言文行文谈【2 】群情文写作:《劝学》中比喻论证和比较论证的分解应用《劝学》是一篇群情性散文,说理性很强,形象清爽.文质兼美.到处颂扬,千百年来被人们传诵不衰,最重要的原因在于它把深邃的道理寓于大量浅易贴切的比喻之中,应用比喻论证时手段极其灵巧天然.这篇文言文很值得我们写作借鉴的就是比喻论证和比较论证的分解应用. 《劝学》的行文开篇立论,第一段就提出中间论点——“学不可以已”.《劝学》第二段用了五个比喻句,“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輮认为轮”“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阐述了事物经由过程必定变化,可以进步自身或转变本来的状况,推论得出正人(人)必须经由过程进修和不断参省自身才能达到“知明而行无过”的地步.本段是从进修的重要性(意义)这个角度来阐述中间论点的.《劝学》第三段用了五个比喻句,“跂而望不如登高之博见”“登高而招见者远”“顺风而呼闻者彰”“假舆马致千里”“假舟楫绝江河”, 借用在现实生涯中因为应用和借助外界前提所起重要感化的例子,推论得知“正人”所以能超越常人,并非先天本质与一般人有差异,而完端赖后天擅长进修.从而得出人借助进修,就能填补本身不足,取得更明显的成效.本段是从进修的重要感化这个角度来阐述中间论点.《劝学》第三段用了十个比喻句,并且正反比较加以阐述,从“积土”“积水”推论到“人的积善”,正面阐述积聚的感化,得出进修上的成就是不断积聚起来的.“不积跬步”“不积小流”从不和阐述假如不积聚就不能达到弘远目的.这是本段第一个层次,阐述进修要积聚.“骐骥”“驽马”比较,得出主不雅前提的利害,不是进修的决议身分,保持不懈才是学好的症结;“锲而不舍”“锲而舍之”对比,阐述只有保持不懈.持之以恒,才会有所成就.蚓和蟹两个比喻正否决比,阐述做到积聚还要专一.本段是从进修的办法和立场这个角度来阐述中间论点的.《劝学》全文论证思绪清楚,构造一目了然.起首是《劝学》应用了大量的比喻,把抽象的道理阐述的浅易易懂.活泼形象.深刻浅出.轻易接收;其次是《劝学》中比喻情势多样,有类比.有比较.有正面.有不和,分解应用;再次就是《劝学》中比喻和说理联合慎密,应用灵巧,有的只设喻而把道理隐含个中,有的先设喻再引出要说的道理.学生写作群情文时,可以回归教材的群情性散文,大胆借鉴《劝学》的范例行文模式:开篇点题,其他几段紧紧环绕中间睁开阐述.我们最重要的是借鉴《劝学》中比喻论证和比较论证办法在群情文写作中的应用.《劝学》提纲:1.中间论点:学不可以已(开篇点题,总领全篇)2.进修的意义(5个比喻)——进步或转变本身3.进修的感化(5个比喻)——填补不足4.进修的立场办法(10个比喻正反比较)——积聚.保持.专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比较《劝学》和《拿来主义》中的比喻论证
比喻论证也称喻证法,就是以生动的比喻为据,用形象的喻体所包含的浅显之理,来证明比较抽象的被喻体(本体)事物具有相同的道理。
比喻论证在论辩实践中一直被广泛运用。
毛泽东在《反对党内的资产阶级思想》中说:“资产阶级一定要腐蚀人,用糖衣炮弹打人。
资产阶级的糖衣炮弹,有物质的,也有精神的。
”这里就运用了比喻论证的方法。
中学生比较熟悉的运用比喻论证的文章是先秦荀子代表作品《劝学》和鲁迅的《拿来主义》,下面就两文比喻论证方法的使用做一分析比较。
荀子的《劝学》是一篇说理性很强的文章,很好地体现了荀子的雄辩风格。
高中语文课文节选的部分一共用了二十个比喻,把深奥的道理寓于大量浅显贴切的比喻之中,来说明学习的重要意义、作用、方法和态度,把抽象的道理说得明白、具体、生动。
鲁迅先生的杂文《拿来主义》喻证法运用得也很经典。
他用“大宅子”比喻“文化遗产”;用“孱头”“昏蛋”“废物”来批判三种对待文化遗产的错误观点和态度;用“鱼翅”“鸦片”“烟枪烟灯”“姨太太”来比喻文化遗产的几个组成部分;用“占有”“挑选”“创新”来说明批判继承文化遗产的三个步骤。
比喻十分贴切,浑然一体,令人信服并不由得拍案叫绝。
《劝学》这二十个比喻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
有的单设比喻,而把道理隐含其中,让读者思考,如“青出于蓝”和“冰寒于水”。
有的用同类事物连续设喻,从相同的角度反复说明问题,强调作者的观点。
有的将两种相反的情况组织在一起,形成鲜明的对照,让读者从中明白道理。
有的先设比喻,再引出道理,有的先设比喻,引出道理后,再用另外的比喻进一步论证。
而鲁迅《拿来主义》的比喻论证又显出另外的特点。
鲁迅先生使用比喻进行论证前后四步,喻喻勾连,层层深入,把批判继承文化遗产的抽象道理,说得十分生动,非常形象。
用从祖上得来的一座大宅子来比喻整个文化遗产,得出总的结论——首先不管三七二十一:“拿来”!这是第一步先设的总体比喻,是个大比喻。
下面又喻中套喻,连用几个小比喻。
针对当时人们对文化遗产的怕、怒、喜三种错误倾向,接着第二步设喻,一连用了三个比喻,分别加以批判。
把懦弱无能、害怕继承、拒绝借鉴的逃避主义者,比喻为“徘徊不敢走进门”的“孱头”,主要借以批判主张“复古”的封建遗老遗少们;把割断历史、盲目排斥、全盘否定的虚无主义者,比喻为“勃然大怒,放一把火烧光,算是保存自己的清白”的“昏蛋”;把崇洋媚外,主张“全盘西化”的投降主义者,比喻为“羡慕宅子旧主人”接受一切“欣欣然的蹩进卧室,大吸剩下的鸦片”的“废物”。
这些比喻都极为准确形象。
接下来是第三步设喻,用人们最常见的一些事物“鱼翅”“鸦片”“烟枪、烟灯”“姨太太”来比喻文化遗产的几个组成部分,用“鱼翅”来比喻精粹部分,用“鸦片”来比喻有益也有害部分、用“烟枪、烟灯”比喻有害可做反面教材的部分,用“姨太太”比喻供剥削阶级欣赏享用的腐朽淫乱的东西。
最后一步用“占有”“挑
选”“创新”来说明批判继承文化遗产的三个步骤,占有是前提,挑选是关键,或使用,或毁灭,或存放。
这四组比喻有一个比喻作前提,其他几组比喻都是在此前提下设喻,四组比喻环环相扣,浑然一体,非常贴切。
两篇文章所有的比喻都是以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事物或现象作为喻体,这也是比喻论证选择喻体的原则。
运用比喻说理的优点是显而易见的,它可以使抽象的道理明白具体,深入浅出,把深奥的道理写得浅显易懂,使人易于了解和接受,提高表达效果。
可以说荀子将比喻论证的功效发挥到了极致。
不论是论述学习的重要意义,论述学习的作用,还是论述学习的方法和态度,通过比喻说理,道理明白透彻,深入具体,使人信服。
阅读这些比喻,使我们在很轻松的阅读之中就能明白作者的用意。
如论述积累的重要性时,先设两喻引出论点:“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这都说明要注意积累。
以设喻引出论点,更加强了论点的语势,使论点一出现就具有一定的说服力。
又进行申述:“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这是从反面设喻来说明积累的重要。
经过一正一反的设喻,学习要注意积累的道理已初步阐明,但是为了深入说明,文章又反复设喻对比:先以“骐骥一跃,不能十步”与“驽马十驾,功在不舍”相比,再以“锲而舍之,朽木不折”与“锲而不舍,金石可镂”相比,从而充分显示出“不舍”的重大意义,而学习要注意积累的道理,也得到了进一步的证明。
鲁迅在《拿来主义》中采用比喻论证法,把一个深奥的、抽象的、困扰文
艺界许久的复杂问题论述得十分清楚透彻。
尤其是将一个穷青年得到一所旧宅子比喻文化遗产,讲了这个穷青年可能的三种做法,以讥讽“闭关主义”和“送去主义”的可笑;然后作者又分别以“鱼翅”“鸦片”“烟枪烟灯”和“姨太太”为例,形象鲜明地指出了“拿来主义”者应如何从文化遗产中吸取精华,剔除糟粕。
后文的“孱头”比喻拒绝借鉴的逃避主义者,“昏蛋”比喻盲目排斥的虚无主义者,“废物”比喻崇洋媚外、全盘接收的投降主义者。
比喻论证在论辩实践中一直被广泛运用。
在严密的逻辑推理中,恰当地运用比喻说理,能使语言曲折多变、通俗易懂、生动形象,有助于加强论证。
向前人学习比喻论辩技巧,对我们提高写作技巧,丰富论证方法仍有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论语.海潮出版社.
[2]中学生议论文论点论证论据大全.华语教学出版社.
[3]李建强.中外散文名篇鉴赏辞典.安徽文艺出版社.
(作者单位陕西省安康市石泉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