矛盾_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2019教师招聘试讲《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教案

2019教师招聘试讲《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教案

2019教师招聘试讲《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教案在教师招聘考试中,教学设计是试讲的一个重要环节,一个好的试讲离不开一篇好的教学设计,然而,在实际备考过程中,许多考生对教学设计感到很迷茫,不知道如何下手,不知道教学设计到底应该包括哪些环节。

因此,今天中公教育的老师特意为大家准备了《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这一框题的教学设计,希望对考生有所启发,有所收获。

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识记矛盾、矛盾同一性、斗争性;2.理解矛盾同一性与斗争性的辩证关系;3.掌握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相关原理。

【能力目标】1.通过自学和讨论矛盾相关案例,提高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能力。

2.能辩证看待生活中的矛盾,提高运用矛盾分析法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正确对待生活中矛盾,用矛盾的观点看问题。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理解矛盾同一性与斗争性的辩证关系;掌握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相关原理。

【难点】正确对待生活中矛盾,用矛盾的观点看问题。

三、教学方法案例讨论法、引导提问法。

四、教学过程环节一:导入新课视频播放:《2018年俄罗斯世界杯亚洲区预选赛——中卡对决》设置问题:刚刚结束的世界杯亚洲区预选赛中国队的比赛令人印象深刻,在最后一场比赛中,中国以2:1战胜卡塔尔,在这场比赛中,中国和卡塔尔是一种什么关系?很好,是竞争对手是对立的,但如果没有了其中任何一方,这场球赛还能打得下去吗?这说明他们还有什么关系?教师总结学生的回答:这种对立和统一的关系,在哲学上我们就叫矛盾,进而导入本课。

环节二:新课讲授(一)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1.矛盾既对立统一过渡:同学们请结合课本上67页的“他敢烧吗”的图片,并根据课本内容概括出矛盾的含义。

学生根据教师提示、自主学习回答:矛盾就是反映事物内部对立和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矛盾就是对立统一。

矛盾的对立属性是斗争性,矛盾的统一属性是同一性。

教师联系导入中两个国家在比赛时“对立”、“统一”的关系进行概念分析,并请几位同学介绍说明自己找的关于矛盾对立统一的事例。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与动力》教学设计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与动力》教学设计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与动力》教学设计重庆市江北中学向春一、教材分析1、本框地位本框题是《生活与哲学》第三单元第九课第一个框题。

矛盾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也联系的根本内容和发展的根本动力。

矛盾规律即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矛盾分析法是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因而本框题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2、教材内容分析这一框共有两目。

第一目,矛盾的统一性和斗争性。

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包含着既对立又统一的两个方面——矛盾的含义——矛盾的两个基本属性——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

这一目的重点是让学生理解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包含着矛盾,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

第二目,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这一目的逻辑顺序是:矛盾的普遍性——矛盾的特殊性——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

最后得出结论: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体现了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3、设计思想“矛盾”一框对高三学生来说既熟悉又陌生,虽然高二时学过,但时隔一年多,不少学生对此内容有些陌生了,鉴于此,对于基本概念我不会作太细致的讲解,而是让学生自己举例概括、总结,但是对于重难点则要加以点化。

教育理念:在尊重学生个性差异和各种生活关切的同时,恰当地采取释疑解惑、循循善诱的方式,帮助他们认同正确的价值标准、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坚持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通过对生活、对社会的观察与思考,帮助学生学会用矛盾的观点分析和解决问题,实现理论和实践的统一。

教学方法:自主探究法、小组合作法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识记矛盾的含义,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

(2)理解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的辩证关系及其重要意义。

(3)运用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辩证关系原理分析社会生活中的重大问题。

2、能力目标使学生初步形成用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相统一的观点认识和把握事物的能力,理解矛盾双方的既对立又统一,推动着事物不断运动、变化和发展。

【高中政治】人教政治必修4《9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靳老师]【市一等奖】优质课

【高中政治】人教政治必修4《9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靳老师]【市一等奖】优质课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教学设计长治市潞城四中靳丽学习目标[知识目标]识记:矛盾、矛盾同一性、斗争性的含义。

理解:矛盾同一性与斗争性的辩证关系及其重要意义。

运用:运用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辩证关系原理分析社会生活中的问题。

[能力目标]初步形成用矛盾的统一性和斗争性相统一的观点认识和把握事物的能力,理解矛盾是一切现存事物自己运动的原因矛盾双方的既对立又统一,推动着事物不断运动变化和发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不回避矛盾,敢于直面矛盾的存在,勇于承认和揭露矛盾。

通过分析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理解矛盾的同一性是以差别和对立为前提,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就不会有事物的存在和发展;教学方法:1.讨论法、启发式教学2.用多媒体等现代教学手段辅助教学教学重点、难点:矛盾就是对立统一矛盾的基本属性及其相互关系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现在给大家欣赏一首艾青的诗——光的赞歌,感悟这首诗的同时找出诗的当中矛盾的词语。

光从不可估量的高空俯视着人类历史的长河我们从周口店到天安门象滚滚的波涛在翻腾不知穿过了多少的险滩和暗礁我们乘坐的是永不沉的船从天际投下的光始终照引着我们我们从千万次的蒙蔽中觉醒我们从千万种的愚弄中学得了聪明统一中有矛盾,前进中有逆转运动中有阻力、革命中有背叛然而我们的信念象光一样坚强——经过了多少浩劫之后穿过了漫长的黑夜人类的前途无限光明、永远光明(老师:这些词语都是一一对应的,相互对立,如果少了一方,另一方就不能存在了)在我们的生活中矛盾无处不有,无时不有,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让我们一起进入今天的课题———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二、学教过程:(一)学生展示预习成果展示学案课前预习部分。

(二)师生共同探究——易错点和误区:1、矛盾就是反映事物内部对立和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简言之,矛盾就是对立统一.疑问:矛盾仅只事物内部之间吗?事物与事物之间不存在矛盾吗?怎么理解? (我们讲矛盾是事物内部对立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这里强调了事物内部都有矛盾的思想,这当然不是否定一事物与它事物之间也存在着矛盾或对立统一的关系。

教案-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教案-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合作探究
老师归纳点评:矛盾是普遍存在的,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
同上
第三层级
课内巩固
快速完成练习并同桌对比答案、进行讨论
第四层级
课堂总结
反思
老师对本节课内容进行总结,要求学生对本节课内容进行总结,课后对所学内容进行反思
完成并理解,对本节课内容进行总结,课后进行反思
板书设计
2.能力目标:通过矛盾同一性与斗争性、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学习,提高比较分析能力;学会用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分析问题,以提高辩证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初步了解和掌握“具体——抽象——具体”的科学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学会用矛盾的观点看问题。坚定“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信仰。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关系的原理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哲学基础,也是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依据
重点难点
教学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点: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教学难点: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
教学方法
启发、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思考,、成果。
导 学 过 程 设 计
程序设计
学习环节
教师行为
学生行为(预设)
情境导入
老师引入新课
播放动画,动画中有哪些矛盾的事物,老师引出课题,导入新课,进入本节课的教学
学生根据老师的思路思考比赛中的矛盾从而带着问题进入新课的学习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教案
课 题
第九课第一课时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课型
新授课
课时
1 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识记:矛盾的含义;矛盾同一性、斗争性的含义;矛盾普遍性、特殊性的含义。理解:矛盾同一性与斗争性的辩证关系及其重要意义;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及其重要意义。运用:联系实例,分析矛盾含义和矛盾普遍性含义;联系生活实例,分析矛盾特殊性含义及方法论意义;结合现实生活,分析说明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理。

高中政治人教版必修四9.1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教学设计

高中政治人教版必修四9.1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教学设计
-教师要关注学生的讨论过程,及时给予指导,引导学生认识到矛盾双方的统一性和斗争性。
(四)课堂练习
1.教师设计具有针对性的练习题,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练习题可包括选择题、简答题、案例分析题等,涵盖矛盾的概念、矛盾分析法等。
2.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教师给予个别辅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五)总结归纳
1.教师带领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这一核心观点。
-强调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的相互转化,以及矛盾分析法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学生分享学习收获,教师给予肯定和鼓励,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3.布置课后作业,巩固课堂所学,提高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
-课后作业可包括查阅相关资料、撰写心得体会、分析生活中的矛盾现象等,鼓励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中。
五、作业布置
高中政治人教版必修四9.1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矛盾的概念,掌握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认识到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2.学会运用矛盾分析法分析社会现象,提高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掌握矛盾的辩证法,能运用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分析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的问题。
4.了解我国社会主义事业中的矛盾和问题,认识到矛盾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矛盾问题,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
2.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矛盾分析方法,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利用小组讨论、辩论等形式,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辩证思维能力。
4.结合时事政治,关注社会热点,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关注国家大事,增强社会责任感。

课程思政教学设计案例word版本

课程思政教学设计案例word版本

第九课第一框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教学设计
教学流程

1min)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之中,即有矛盾;矛盾贯穿于每一事物发展
过程的始终,即有矛盾。

(2)①矛盾的同一性(统一属性):是矛盾双方相互、相互的
属性和趋势。

②矛盾的斗争性(对立属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相互的属性。

(3)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是性和性、一般和的关
系,矛盾的特殊性原理要求我们。

导学生对
本框学习
内容形成
全面的认
知。

进一
步了解本
框学习内
容的重难
点。

课堂练习
“黎明前的黑暗,在充满信念的人
眼中与白昼何异”这句话提示我们:()
A.事物发展是量变与质变的统一
B.信念在社会发展中有时起决定作用
C.黑暗就是白昼,矛盾双方无分彼此
D.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开始完成练习册相关部分。

加深对本
节课知识
点的理解
与巩固
■板书设计。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教案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教案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教案一、教学目标•了解矛盾及其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掌握矛盾的类型和解决方法;•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二、教学重点•矛盾的类型和特点;•矛盾的解决方法。

三、教学内容1. 矛盾的定义与分类•什么是矛盾?•矛盾的分类: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内部和外部矛盾。

2. 矛盾的特点与作用•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矛盾的斗争性和运动性;•矛盾的发展性和替代性。

3. 矛盾的解决方法•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矛盾的斗争性和运动性;•矛盾的发展性和替代性。

四、教学过程1. 导入与引导通过提问的形式,导入矛盾的概念,引导学生思考矛盾的存在对事物发展的影响。

2. 知识讲解•讲解矛盾的定义与分类,让学生理解什么是矛盾以及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区别;•介绍矛盾的特点与作用,让学生了解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以及矛盾的斗争性和运动性;•阐述矛盾的解决方法,包括调和、妥协、冲突和转化等。

3. 实例分析以实际生活中的例子,引导学生分析矛盾的类型和解决方法,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4. 拓展应用让学生结合所学知识,找出身边存在的矛盾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促进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五、教学评价通过教学中提问、讨论和习题的形式,评价学生对于矛盾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六、教学资源•黑板、粉笔•教材或参考书籍•提供矛盾的实例七、教学实施计划•第一课时:导入矛盾的概念,讲解矛盾的定义与分类;•第二课时:讲解矛盾的特点与作用;•第三课时:阐述矛盾的解决方法,进行实例分析;•第四课时:拓展应用,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第五课时:总结课程内容,进行评价和反馈。

以上是一份关于《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的教案,通过引导学生了解矛盾的定义、分类和特点,以及矛盾的解决方法,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教学过程中包括导入与引导、知识讲解、实例分析、拓展应用等环节,通过多种形式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

教学资源包括黑板、粉笔、教材或参考书籍以及提供矛盾的实例。

人教版政治必修四第三单元第九课第一框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学案

人教版政治必修四第三单元第九课第一框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学案

第三单元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第九课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第一框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学习目标】1、矛盾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2、矛盾及其同一性和斗争性3、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学习活动】活动一: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一)、阅读书本P67-68页,在书本上划出下列基础知识,并在书上相应位置做好标注..1、引言联系的根本内容是,发展的根本动力也是;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规律即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认识世界就是,改造世界就是;是我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2、矛盾的含义?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3、什么是矛盾的同一性?它有哪两方面的含义?4、什么是矛盾的斗争性?哲学上的“斗争性”与日常生活中所说的“斗争”是什么关系?5、矛盾是同一性与斗争性的关系?(二)、合作探究1、判断:①、任何事物之间都包含既对立又统一的两方面②、矛盾的事物包含着两方面,一方面是统一,另一方面是对立。

③任何事物都存在两个方面,即都有自己的优点和缺点。

2、“泾溪石险人兢慎,终岁不闻倾覆人。

却是平流无石处,时时闻说有沉沦。

”这首唐诗所包含的哲学道理主要是什么?3、“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与“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分别体现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的什么关系?4.生活中和自己联系最多、关系最密切的亲人和朋友,往往也是同自己发生矛盾最多的。

这体现的哲学道理?活动二: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一)、阅读书本p69-72在书本上划出下列基础知识,并在书上相应位置做好标注..1、什么是矛盾普遍性?对我们提出什么要求?2、什么是矛盾特殊性?有哪三种情形?3、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什么关系?包括哪几个方面?4、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理的历史地位?(二)、合作探究1.判断:⑴矛盾具有普遍性,就是说任何事物之间都存在着矛盾⑵承认矛盾的特殊性是坚持唯物辩证法的前提⑶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是我们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和正确解决问题的关键⑷“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启示我们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⑸矛盾特殊性寓于普遍性之中,矛盾普遍性包含着矛盾特殊性⑹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是关于矛盾问题的精髓2.培根说:“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数学使人精密,哲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有修养,逻辑学使人善辩。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教学设计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教学设计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识记:①矛盾的含义②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③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理解: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的辩证关系及其重要意义运用:①运用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辩证关系原理分析社会生活中的重大问题②运用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之间的辩证关系原理,说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2、过程与方法使学生初步形成用矛盾的统一性和斗争性相统一的观点认识和把握事物的能力,理解矛盾是一切现存事物自己运动的原因,矛盾双方的既对立又统一,推动着事物不断运动、变化和发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坚持唯物辩证法的矛盾观,反对形而上学对矛盾的抹煞和否定。

不回避矛盾,敢于直面矛盾的存在,勇于承认矛盾和揭露矛盾。

通过分析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让学生理解矛盾的同一性是以差别和对立为前提,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就不会有事物的存在和发展。

【教学重点及难点】1.矛盾的概念2.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原理【教学过程设计】导入新课:唯物辩证法认为:整个世界就是一个普遍联系着的有机整体,这种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就是矛盾,发展的根本动力也是矛盾。

人们认识世界,就是认识事物的矛盾;人们改造世界,就是解决事物的矛盾。

矛盾分析的方法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这些内容怎么来理解呢?并用智力快车,引出从这节课开始,我们就学习——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

讲授新课:第九课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板书)第一框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板书)播放视频《自相矛盾》思考:为什么当有人问他“用你的矛刺你的盾会怎么样”的时候,他却哑口无言?引导学生得出结论:事物是对立统一的。

总结: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包含着2个方面,这2个方面既对立又统一。

矛盾就是反映事物内部对立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简言之,矛盾就是对立统一。

一、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板书)1、矛盾的含义:对立统一(板书)学生列举关于矛盾的例子教师总结学生阅读教材67页矛盾的对立属性叫做斗争性,矛盾的统一属性是同一性,这就是矛盾的基本属性。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教案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教案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通过本框题的学习,让学生识记矛盾、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含义以及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含义;理解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辩证关系,矛盾的普遍性和辩证关系及其重要意义;应用矛盾辩证关系原理分析社会生活的实际问题。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理解知识和运用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辩证思考问题的能力;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让学生学会用矛盾的观点看问题,让学生自觉运用辩证法的矛盾观点和方法指导自己的学习和生活,提升自己的思维方法和创新意识水平与能力,真正学会一分为二的看问题。

二、教学重难点:辩证法的矛盾概念、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

三、教学方法:读、讲、议、练相结合;探究式教学;案例分析法。

四、学习方法:理论联系实际五、课的类型:新授课六、教学过程设计:(一)导入新课: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的联系是普遍的、客观的,整个世界就是一个普遍联系着的有机整体。

而这种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就是矛盾,发展的根本动力也是矛盾,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

人们认识世界,就是认识事物的矛盾;人们改造世界,就是解决事物的矛盾。

矛盾分析的方法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这些内容怎么来理解呢?从本节课开始,我们就学习——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

✧课堂探究:现在给大家欣赏一首艾青的诗——光的赞歌,大家可以出声朗读,感悟这首诗的同时找出诗的当中矛盾的词语。

(PPT)光的赞歌(节选)﹨原著:艾青﹨每个人的一生﹨不论聪明还是愚蠢﹨不论幸福还是不幸﹨只要他一离开母体﹨就睁着眼睛追求光明﹨我们从千万次的蒙蔽中觉醒\我们从千万种的愚弄中学得了聪明﹨统一中有矛盾、前进中有逆转﹨运动中有阻力、革命中有背叛﹨甚至光中也有暗﹨甚至暗中也有光﹨不少丑恶与自私﹨隐藏在光的下面﹨✧探究提示:学生讨论,老师引导总结如“聪明与愚蠢”“光与暗”等等,引出课题,导入新课。

(老师:这些词语都是一一对应的,相互对立,如果少了一方,另一方就不能存在了)(二)讲授新课(A)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教师:请大家根据刚才我们的举例,试着概括出矛盾的含义。

政治教案必修4哲学与文化第二十课课时3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副本

政治教案必修4哲学与文化第二十课课时3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副本

课时3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核心考点一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1.矛盾的含义含义矛盾概念反映的是事物内部的对立和统一关系。

矛盾就是对立统一正确理解(1)“对立”和“统一”是指矛盾双方之间的关系,而不是矛盾的双方本身(2)“事物内部”指事物本身所固有的矛盾,不是人们从外部强加的,说明矛盾是客观的。

哲学上的矛盾不能被随意制造或消灭。

“事物内部”并非指只有事物内部才有矛盾,事物之间也存在矛盾提醒哲学矛盾≠逻辑矛盾,结合《逻辑与思维》矛盾律的知识加深理解。

哲学矛盾逻辑矛盾含义不同客观事物本身所包含的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人们在叙述或回答问题时出现的首尾不一、互相“打架”的现象形成不同客观存在的主观造成的(可以避免)断定不同两个方面都是真的两个方面不可能同时是真的2.矛盾的基本属性矛盾的对立属性是斗争性,矛盾的统一属性是同一性,它们是矛盾所固有的相反相成的两种基本属性。

(1)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区别同一性斗争性含义矛盾双方相互吸引、相互联结的属性和趋势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的属性体现①矛盾双方相互依赖,一方的存在以另一方的存在为前提,双方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②矛盾双方相互贯通,即相互渗透、相互包对立双方相互分离的倾向和趋势含,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特点相对的、有条件的绝对的、无条件的(2)同一性和斗争性的联系①矛盾的同一性不能脱离斗争性而存在,矛盾双方的同一是对立中的同一,是包含着差别的同一。

②矛盾的斗争性也不能脱离同一性而存在,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并为同一性所制约。

③矛盾双方的对立统一推动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由此构成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3)方法论①要求我们坚持一分为二的观点、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反对片面性。

②在对立中把握统一,在统一中把握对立。

③要善于创造和利用条件,促使矛盾双方向有利方向转化。

归纳提升联系、发展、矛盾的关系唯物辩证法是研究世界状况的。

联系和发展从表层回答了世界的存在状况,是唯物辩证法的两个总特征,而矛盾观点则从深层次揭示了出现这一状况的根本原因。

9.1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教学设计-2020-2021学年高中政治人教版必修四

9.1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教学设计-2020-2021学年高中政治人教版必修四

9.1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必备知识:矛盾、矛盾同一性、斗争性的含义。

矛盾同一性与斗争性的辩证关系。

矛盾的普遍性,特殊性,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

2、关键能力:通过矛盾的学习,对典型事例的分析,培养学生全面观点看问题,,提高学生辩证分析问题的能力。

3、核心素养:学会用矛盾的观点看问题。

坚定“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信仰。

【教学重点】矛盾的概念;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的辩证关系。

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教学难点】理解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

【教学过程】复习回顾: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联系、发展的观点(七、八课),实质和核心:矛盾观(第九课)导入新课:我们这节课来学习第九课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9.1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讲授新课: 阅读教材P67-72页,思考下列问题:(认真阅读、勾画答案,标记疑难、提出问题。

)1.矛盾的含义?2.矛盾的基本属性?3.矛盾同一性与斗争性的辩证关系?4.矛盾普遍性的含义、原理及其方法论?5.矛盾特殊性的含义、原理及其方法论?6.矛盾普遍性与矛盾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及其方法论?教师提出问题:分析第九课引言,联系、发展、矛盾的关系?结论:1、事物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构成了事物的变化和发展;2、联系的根本内容是矛盾;3、发展的根本动力是矛盾。

引言中要记得知识点:矛盾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

矛盾(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矛盾分析法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师生读材料:体味矛盾塞翁失马住在边塞的一个老头,是养马高手,和马有深厚的感情。

一天他养的马丢了,别人来安慰他,他说:这怎么就不算是好事呢?几个月以后,这匹马果然带了一匹好马回来了。

别人又来祝贺他,他说:这怎么知道就不是坏事呢?不久,他的儿子骑好马把腿摔坏了。

别人来安慰他,他说:这怎么知道就不是好事呢?果然,不久发生了战争,他的儿子因为腿坏不能上战场,一家人得以享受天伦之乐。

高中政治必修四教案

高中政治必修四教案

高中政治必修四教案【篇一:高中政治必修四哲学生活教学设计】哲学世界中的金庸武侠人物——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一、教材依据:人教版必修四第三单元第九课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第一节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二、设计思路:哲学高度抽象、概括、凝练,理论性极强,加之学生在生活实际中很少接触,因此,理解、掌握起来有一定难度。

本节内容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也就是进行矛盾分析法的教学,在整个哲学教学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为便于学生理解、参与学习,一定要本着:“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的原则设计教学,力求整个教学内容形象化、具体化、通俗化。

所以本家教学的理论支撑是建构主义,寻求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在教学中贯穿任务型教学、整体性教学原则,通过导学案、教学情境具体实施。

整个教学按照:“贴近生活,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学生自主探究,把握知识点——学生成果交流,梳理主干知识——问题生成,理解、内化新知——迁移、运用知识”的思路进行。

三、教学目标:认知目标:1.学生能全面、深入理解矛盾的内涵、属性。

能力目标:1.通过矛盾知识学习,学生学会运用矛盾分析法分析、认知事物的能力。

2.在学习中,学生辩证思维,深入、全面理解事物的能力得到提高。

3.学生学用结合、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继续得到增强。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学生自觉树立矛盾分析法认知、分析事物,在生活上运用矛盾分析法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重点: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五、教学难点:矛盾、矛盾的属性。

六、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部分金庸武侠小说、视频片段七、教学方法:导学法情境教学法八、教学过程:(一)贴近生活,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老师谈话导入新课,你看过那些金庸的武侠小说?好看吗?印象深刻是哪几部?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老师归纳。

(共14部。

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

印象深刻的是《笑傲江湖》、《天龙八部》、《射雕英雄传》、《倚天屠龙记》等)老师继续设问:金庸的武侠小说为什么好看呢?学生简要回答,老师归纳。

教案-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教案-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世界上的事情永远不是绝对的,结果完全因人而异。 苦难对于天才是一块垫脚石,对于弱者是一个万丈深渊。
——巴尔扎克
2、矛盾的同一性
①矛盾双方相互依存,一方的存在以另 一方的存在为前提,双方共处于一个统 一体中。
②矛盾双方相互贯通,即相互渗透,相互 包含,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2009·全国Ⅰ,29)自然灾害给人类带来磨难,同
原,水分为淡水和咸水······气候
分为冬和夏、春和
秋” ······
——赫拉克利特
“宇宙中各个部分都可以分为相
互对立的两半:地分为高山和平
原,水分为淡水和咸水······气候
分为冬和夏、春和
秋” ······
——赫拉克利特
矛盾就是对立统一 。
磁注铁意是点一1个:矛矛盾盾统是一体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对 这立个统统一一体始内终,是存不在可着分N、割S的两极,,只N统、一S两不极对互立相或排 斥、只互对相立斗不争统,一在哲,都学不上是叫对矛立盾;关系。
【答案】 (1)对立:经济建设和社会建设是有区别 的,它们的目标、内容和途径不同。在财政用于经济建设 和社会建设支出一定的情况下,经济建设支出和社会建设 支出存在此消彼长的关系。
(2)统一:经济建设和社会建设是相互依存的,前者 为后者提供物质基础和保障,后者是前者的出发点和落脚 点。
(3)片面强调经济建设或片面强调社会建设的重要性 都是错误的。要全面地看待二者关系,坚持两分法,防止 片面性,实现经济建设和社会建设协调发展。
C、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推动事物 的运动、变化和发展。
矛盾同一性与斗争性的关系
猫和老鼠有着天然的关系:老鼠会“装死”, 猫则会“假眠”;老鼠昼伏夜出,猫眼则可 以随光线的明暗而改变瞳孔的大小,夜间仍 可看见东西……由此可见,矛盾双方 () A.对立是绝对的,有条件的 B.统一是绝对的,不变的 C.就是相互排斥、相互对立关系 D.相对应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

高中政治必修四人教版教学设计:9.1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2课时)

高中政治必修四人教版教学设计:9.1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2课时)
6.注重评价与反馈,提高教学质量。在教学过程中,及时关注学生的学习状况,通过课堂提问、作业批改、小组讨论等多种方式了解学生的掌握程度,针对性地进行教学调整。
7.创新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如多媒体、网络资源等,丰富教学手段,增强课堂的趣味性和生动性。
8.情感教育,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矛盾观,学会用辩证的观点看待问题。
高中政治必修四人教版教学设计:9.1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2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矛盾的概念,掌握矛盾是பைடு நூலகம்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的基本理论。通过案例分析,学会分析事物发展中的矛盾,并能运用矛盾分析法解决实际问题。
2.掌握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辩证关系,学会在分析问题时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本章节所学知识,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特布置以下作业:
1.选择题练习:结合课堂练习的选择题,自行设计一组关于矛盾基本概念、特点的选择题,进行自我检测,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
2.案例分析:从生活中选取一个具体案例,运用矛盾分析法进行分析,并撰写分析报告。要求报告内容包括:案例描述、矛盾分析、解决方案及预期效果。
二、学情分析
在本章节的教学中,考虑到学生已进入高中阶段,他们在政治课程的学习中已经掌握了一定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具备一定的理论素养和分析问题的能力。然而,对于矛盾这一抽象概念的理解,学生可能还存在一定的困难。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关注以下几点:
1.学生在理解矛盾概念时,容易出现混淆和片面认识,需要通过生动的案例和具体实例,帮助他们化解疑惑,深化理解。

高二政治人教版选修三教案:9-1《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高二政治人教版选修三教案:9-1《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教学目标】通过教学,使学生理解逻辑矛盾与哲学上所说的矛盾的区别。

学会用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关系观察和思考问题。

【教学重难点】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关系。

【教学方法】情景讨论法、小组探究法、分析讲授法、活动启发法。

【教学设计】∙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矛盾请学生分析一场精彩的足球赛中包含哪些矛盾现象?(如攻与守,强与弱,胜与负,快与慢……等。

)我们生活中充满着矛盾。

这种矛盾是我们哲学上所讲的矛盾。

它与日常生活中说的矛盾即冲突或不同意见有着本质的区别。

从前有个楚国人拿着矛和盾在大街上叫卖,“我的矛是世界上最锋利的,能穿过任何坚固的东西。

”“我的盾是世界上最坚固的,没有任何利器能穿透它。

”旁人问:“如果用你的矛刺你的盾,会怎样?”楚人张口结舌,无言以对。

为什么楚人受到他人的讥笑?(楚人关于矛与盾的说法出现首尾不一,互相打架的现象,是一种逻辑矛盾。

)我们不能把哲学上讲的辩证矛盾同逻辑矛盾混为一谈。

逻辑矛盾只存在于人类思维中,辨证矛盾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矛盾。

逻辑矛盾是主观的,是由人的主观认识造成的,辩证矛盾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判断下列是属于逻辑矛盾还是辩证矛盾?“每个同学都是三好学生又都不是三好学生”、“每个同学既有优点又有缺点。

”展示漫画《他敢剪吗?》,设定拿剪刀的人为甲,另一个人为乙。

甲要剪乙头上的绳子说明什么?(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斗争。

矛盾双方是对立的。

)甲要剪乙头上的绳子,请问甲敢剪吗? 为什么?(甲和乙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处于平衡状态,两者的命运统一于一条绳。

剪之你死我亡,一绳系两命。

矛盾双方互相依存,互为存在的前提,离开其中的一方,另一方就不能存在。

矛盾双方是统一的。

) 假设甲或乙利用力的作用左右摇摆,想去抓住对方的绳子,到对方那一头去和对方在一块,行吗?会导致什么后果?(不行。

矛盾双方的对立一旦消失,矛盾双方的统一也会随之消失。

矛盾双方的对立与统一是不可分割的。

)矛盾是事物自身所包含的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矛盾就是对立统一。

课题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1

课题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1

课题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单位:山东省实验中学姓名:梁光胜执教时间:12年●教学内容分析【课标要求】运用生活中的事例,说明事物自身“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

【教材分析】本框共两目,第一目是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

引导学生树立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包含着矛盾,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的观点;本目既是教学的重点,又是教学的难点。

第二目是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学生理解唯物辩证法的矛盾观,学会理论联系实际,学会在生活、学习和工作中进一步运用所学的知识,处理好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本目是教学的重点。

●学情简要分析哲学矛盾概念比较抽象,学生很容易和生活中的矛盾相混,学生不容易理解、掌握,所以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

鉴于此,教学设计时,要尽量选取贴近学生实际或学生感兴趣的材料,引导学生思考、感悟、理解并认同。

从生活化入手,通过层层分析归纳出抽象的哲学理论,然后再用哲学理论去分析具体事例。

●教学目标分析知识目标:识记矛盾的含义、矛盾同一性、矛盾斗争性、矛盾普遍性、矛盾特殊性;理解并掌握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的辩证关系及重要意义、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及重要意义。

能力目标:使学生初步形成用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相统一的观点认识和把握事物的能力;使学生初步具有用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去认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使学生敢于直面矛盾的存在,不回避矛盾,勇于接受生活的挑战;对学生进行理想信念教育,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做一个有理想有追求的人;坚定“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信仰。

●教学策略方法1.启发式教学、讨论法、探究法2.运用多媒体等现代教学手段辅助教学●教学活动过程【课堂导入】课前3分钟播放视频伟大的哲学智慧包含着丰富的辩证法思想,矛盾作为辩证法的核心和实质,更是世界万物变化发展的源泉和动力,今天我们就要开始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矛盾的观点。

【关注生活·走进哲门】黑格尔,德国古典哲学的重要代表,辩证法大师,马克思主义哲学吸收了他的辩证法合理内核,但是大家可能不知道,中国有位哲学家要比黑格尔至少早二千三百年就已经形象生动地概括描述了自然、社会和生命现象中的辩证法,并把它以确凿的文字写在了著作里,一直流传到今天,他就是——老子!师:老子的著作包含着丰富的辩证法思想,让我们通过一个短片来了解一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教学设计政国学院2011级学科教学(思政)邵志萍2011302007【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识记:矛盾的含义;矛盾同一性、斗争性的含义;矛盾普遍性、特殊性的含义。

理解:矛盾同一性与斗争性的辩证关系;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及其重要意义。

运用:联系实例,分析矛盾含义和矛盾普遍性含义;联系生活实例,分析矛盾特殊性含义及方法论意义;结合现实生活,分析说明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理。

(二)能力目标通过矛盾同一性与斗争性、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学习,提高比较分析能力;学会用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分析问题,以提高辩证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初步了解和掌握“具体——抽象——具体”的科学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会用矛盾的观点看问题。

【教学重难点】矛盾的概念;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

【教学方法】1、讨论法、启发式教学2、多媒体等教学手段辅助教学【课前准备】教师:事先收集准备视频,flash小动画,材料学生:预习教材并根据自己的理解,找几个包含矛盾的事例如名言、成语、寓言或某一事件等。

【学情分析】高中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已经有了一定的发展,但是让他们凭空去理解矛盾这个深刻的哲学概念,还是比较困难。

所以教师必须创建一些具体的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感悟深刻的哲学道理。

除此之外,教师在讲授本课时,为帮助学生理解矛盾的含义以及矛盾的基本属性同一性和斗争性,采用新的顺序讲授,期望根据学生的思维习惯特点,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矛盾。

【教学过程】一、矛盾的含义(情境导入)教师:同学们都到了吗?没来的请举手。

老师先出个题考考大家,南北朝诗人王藉有“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的名句,而王安石则认为“一鸟不鸣山更幽”。

你认为哪句更贴切,为什么?学生:(因学生还不理解哲学上的矛盾,所以学生对诗句的分析是从语文的角度进行的)此句诗用“鸣”更体现了山的“幽静”,生动的表现了夏日山林的意境。

教师:为什么老师抛出这两个疑问给大家,是有原因的。

因为这两个疑问都体现了矛盾。

但是这两种矛盾是不一样的。

第一种矛盾是生活中的矛盾,我们称之为逻辑矛盾。

所谓逻辑矛盾,就是指人们在叙述或回答问题时出现的首尾不一、互相“打架”的现象。

而王藉诗句中的“鸣”和“幽”体现的则是第二种矛盾——辩证矛盾。

所谓辩证矛盾,是指事物本身所包含的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

辩证矛盾属于哲学上的矛盾,即在哲学世界中,我们所说的矛盾就是反映事物内部对立和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简言之,矛盾就是对立统一。

这就是矛盾的概念。

教师:既然,王藉的诗“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体现了矛盾,下面找同学从哲学上分析一下诗句是如何体现矛盾的对立和统一的。

学生:“鸣”和“幽”是相互排斥的,它们是对立的。

同时鸟的“鸣”更体现了山的“幽”,“幽”和“鸣”相互依存,共同构成了夏日山林的意境,因此“鸣”和“幽”又是相互统一的。

既对立又统一,这就是矛盾。

教师:同学们,前面几章我们学习过联系和发展,我们知道,世界是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联系的根本内容是矛盾,发展的根本动力也是矛盾,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

所以,我们说,矛盾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矛盾规律即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

二、矛盾的斗争性、同一性及辩证关系(情境延伸)多媒体播放动画视频:《汤姆和杰瑞》探究:猫和老鼠之间是怎样的关系?学生讨论回答。

教师:猫和老鼠自古以来就是“老冤家”,一个追、一个逃,二者是相互对立的关系。

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的属性就是矛盾的斗争性,它体现了矛盾双方相互分离的倾向和趋势。

学生活动:根据矛盾的“斗争性”含义填空。

善一(恶) 悲一(喜) 攻一(守) 深一(浅) 强一(弱)攻击一(守卫) 吸引—(排斥) 战争一(和平) 高兴一(悲伤) 民主一(专政)教师:以上知识中悲与喜、攻与守、吸引与排斥等都是对立斗争的具体表现,那么,日常生活中的斗争能否等同于哲学上所讲的“斗争”呢?如果不能,这两者是何关系?请同学们再举一此例子。

学生:(讨论、举例)师总结:二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日常生活中所说的“斗争”仅仅是矛盾斗争性的一种具体形式,哲学上所说的“斗争性”包括一切差异和对立,二者是一般和个别的关系。

多媒体展示:一根木棒在不折断的情况卜,怎样才能使它变短呢?学生讨论回答:找一根长的木棒与其相比。

师总结:问题说明矛盾双方一方面相互依赖、一方的存在以另一方的存在为前提,双方处于一个统一体中,同时矛盾双方相互贯通、相互渗透,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学生活动:根据矛盾的“同一性”填空:教(学)相长虚中见(实) 唇寒(齿亡) 小中见(大) 乐极生(悲) 居安思(危) 祸(福)相依教师:矛盾双方既有同一性,也有斗争性。

同学们伸出右手,跟我一起体验“手就包含着矛盾,大拇指朝一个向,其余四个朝一个方向,这样才能握得紧,才能劳动。

”请大家根据自己的感悟,归纳出同一性与斗争性的关系。

学生:(答案略)教师归纳总结“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

三、矛盾的普遍性、特殊性及方法论(情境延伸)教师:同学们都学过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文章中描写了一个与外界隔绝、风景秀丽,“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的和谐的没有任何矛盾的理想世界。

从哲学角度看,这个世外桃源就真的一点矛盾也没有吗?学生讨论。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出:事事有矛盾,时时有矛盾。

从而得出矛盾的普遍性,承认矛盾的普遍性是坚持唯物辩证法的前提。

教师:那么,我们怎样来对待这些矛盾呢?提示:承认矛盾,分析矛盾,勇于揭露矛盾,积极寻找正确的方法解决矛盾。

(方法论)多媒体展示:“家家有本难念的经”,说的是家家都有矛盾,但每一家的矛盾各不相同,同一个家庭在不同的时期也会面对不同的矛盾。

就某一家庭来说,有父母之间的矛盾,有子女之间的矛盾,有父母和子女之间的矛盾等。

在家庭的诸多矛盾中,每一种矛盾的地位和作用是各不相同的,在同一个矛盾中矛盾双方的地位和作用也会有很大的差别。

这就需要我们在面对和处理家庭矛盾时,注意区分各种不同的矛盾和同一个矛盾中的不同方面。

探究:(1)上述事实说明了什么哲学道理?学生讨论、教师总结:①“家家都有矛盾,但每一家的矛盾各不相同”,这些不同的矛盾构成了一个家庭区别于其他家庭的特殊本质。

②“同一个家庭在不同的时期也会面对不同的矛盾”,如:在孩子上学、走上工作岗位、结婚等不同阶段父母和孩子有不同的矛盾,这些不同的矛盾形成了家庭发展的不同过程和不同阶段。

③同一事物的不同矛盾,同一矛盾的不同方面也各有其特殊性。

如“父母矛盾、子女矛盾、父子矛盾”是同一事物的不同矛盾;“在家庭中,父母有对孩子的期望,孩子也有对父母的期望”,说明同一矛盾的不同方面也各有其特殊性。

(2)“因地制宜”、“因材施教”、“量体裁衣”等,都体现了针对矛盾的特殊性而采取不同的办法,你还知道那些类似的成语?通过这个事例来讲解矛盾的特殊性原理,“兵来将挡”“水来土淹”“一把钥匙开一把锁”等,都体现了矛盾的特殊性。

矛盾的特殊性要求我们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方法论)四、矛盾普遍性、特殊性辩证关系及方法论(情感升华)多媒体展示:材料一:德国哲学家莱布尼茨在谈到“相异律”时说,大地间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

国王不信,马上派卫士和宫女到御花园中去找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结果总是被指出它们之间有不同的地方。

后来,他讲“同一律”时又说,大地间没有两片完全不同的树叶。

国王又派卫士宫女去找,结果找来的树叶总是被指出它们的共同性和一般性。

材料二:邓小平说,“不管白猫黑猫,只要抓到老鼠就是好猫。

”探究:(1)从材料一中,你可以悟出什么道理?(2)材料二中,白猫、黑猫与猫是什么关系?学生:(答案略)师总结:大地间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这是矛盾的特殊性;大地间没有两片完全不同的树叶,这是矛盾的普遍性。

白猫、黑猫是特殊性,猫是普遍性。

两则材料共同说明了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相互联结的:一方面,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另一方面,特殊性又离不开普遍性,二者是共性和个性、一般与个别的关系。

教师:想一想猫在什么范围内是普遍性的矛盾,在什么范围是特殊性的矛盾,为什么?学生讨论分析。

黑猫、白猫猫动物生物(特殊性)(普遍性)(特殊性)(普遍性)(特殊性)(普遍性)师总结:由于事物范围的极其广大和发展的无限性,在一定场合为普遍性的东西,在另一场合则是特殊性。

反之,在一定场合是特殊性的东西,在另一场合则是普遍性。

教师:同学们,你们还能举出实际生活中矛盾的普遍性和矛盾的特殊性之间相互转化的例子么?学生讨论回答。

多媒体播放视频:农村医疗改革试点、推广背景资料:“扩大基本医疗保险覆盖面”大方向的决议是在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上提出的。

2006年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进一步明确提出“建立以大病统筹为主的城镇居民医疗保险”。

从2004年下半年起就已经开始探讨建立城镇居民医疗保障制度,并在2005年进行了为期一年多的方案研究设计工作。

同时,一些由地方主导的试点也在陆续展开。

2007年4月,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开展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试点,并明确2007年将在有条件的省份选择一两个市,进行建立以大病统筹为主的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试点。

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试点从2007年下半年开始启动,2008年总结试点经验、继续推广,预计到2009 年在全国范围内推开。

探究:(1)试解释农村医疗改革试点推广体现了什么原理?(2)请用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说明“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抓好典型”的道理。

学生讨论、回答。

教师总结:农村医疗改革从试点到推广,体现了矛盾的特殊性与普遍性的统一。

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原理,是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哲学基础,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依据。

情感升华: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之所以是完全正确的,就在于它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这是普遍性、共性,又根据我国实际和时代特征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这是特殊性、个性。

我们做到了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共性与个性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它是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的,因血我们要坚定不移地坚持共产党的领导,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五、课后小结(总结提升)【教后反思】新课程倡导“以生为主”,就是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体现学生的主动性。

本课利用多媒体教学方式,结合学生身边的事例及典型事例创设了多种情境,既提高了课堂教学的实效性,也调动了学生学习政治课的积极性、主动性、参与性,做到了理论联系实际,帮助学生较好地理解了“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但是,本课案例比较零散、多样,让学生有一点眼花缭乱的感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