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藏书室记翻译赏析
古诗宋代藏书翻译赏析
古诗宋代藏书翻译赏析
文言文《宋代藏书》选自初中文言文大全,其古诗原文如下:【原文】前世藏书分散数处,盖防水火散亡也。
今三馆、秘阁,凡四处藏书,然同在崇文院。
其间官书多为人盗窃,士大夫家往往得这。
嘉佑中,置编校官八员,杂雠四馆书,给吏百人,悉以黄纸为大册写之。
自此私家不敢辄藏,校雠累年,仅能终昭文一馆之书而罢。
【注释】①崇文院:中国宋代贮藏图书的官署②嘉佑:1056年9月—1063年,宋仁宗赵祯第九和最后一个年号。
北宋用此年号共八年。
嘉佑八年宋英宗即位沿用③杂雠(chóu)四馆书:指以崇文院总领的史馆、昭文馆、集贤院、秘阁之书相互校雠。
后又以诸阁书供校雠。
雠,校对文字。
【翻译】前代藏书,分别放在几个地方,大概是为了防止水火等灾害引起的书籍散失。
现在三馆、秘阁,共有四处藏书,但都在崇文院中。
其中的官府图书,大多被人盗窃,士大夫家往往找得到这些书。
嘉佑年间,朝廷设置了8名编校官,集中校勘4个馆中的书籍,供给100个差吏。
校勘好的书籍都用黄纸装订成大册子抄录,从此私人不敢擅自收藏。
校勘了好多年,也仅仅校完昭文馆中的书籍就作罢了。
---来源网络整理,仅供参考
1。
苏辙《藏书室记》原文及译文赏析
苏辙《藏书室记》原文及译文赏析藏书室记苏辙予幼师事先君,听其言,观其行事。
今老矣,犹志其一二。
先君平居不治生业,有田一廛,无衣食之忧;有书数千卷,手缉而校之,以遗子孙。
曰:“读是,内以治身,外以治人,足矣。
此孔氏之遗法也。
”先君之遗言今犹在耳。
其遗书在椟,将复以遗诸子,有能受而行之,吾世其庶矣乎!盖孔氏之所以教人者始于洒扫应对进退及其安之然后申之以弦歌广之以读书。
曰:“道在是矣,仁者见之斯以为仁,智者见之斯以为智矣。
颜、闵由是以得其德,予、赐由是以得其言,求、由由是以得其政,游、夏由是以得其文,皆因其才而成之。
譬如农夫垦田,以植草木,小大长短,甘辛咸苦,皆其性也,吾无加损焉,能养而不伤耳。
”孔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
”如孔子犹养之以学而后盛,故古之知道者必由学,学者必由读书。
傅说①之诏其君,亦曰:“学()古训,()有获。
”而况余人()?子路之于孔氏,有兼人之才而不安于学,尝谓孔子:“有民人社稷,何必读书然后为学?”孔子非之,曰:“汝闻六言六蔽矣乎?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智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②;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
”凡学而不读书者,皆子路也。
信其所好,而不知古人之成败与所遇之可否,未有不为病者。
虽然,孔子尝语子贡矣,曰:“赐也,汝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欤?”曰:“然,非欤?”曰:“非也。
予一以贯之。
”一以贯之,非多学之所能致,则子路之不读书未可非邪?曰:非此之谓也。
老子曰:“为学日益,为道日损。
”以日益之学求日损之道,而后一以贯之者,可得而见也。
注释:①傅说:商朝政治家。
②绞:言语伤人。
5.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然后申之以弦歌申:陈述说明B.其蔽也贼贼:偷窃C.手缉而校之缉:收集整理D.有兼人之才兼:超过6、将文言虚词依次填入文中括号内,最恰当的一组是()傅说①之诏其君,亦曰:“学()古训,()有获。
《送东阳马生序》原文及翻译
《送东阳马生序》原文及翻译《送东阳马生序》原文及翻译《送东阳马生序》借褒扬同乡马君则,以教化太学诸生。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送东阳马生序》原文及翻译,欢迎大家阅读学习!《送东阳马生序》原文:余幼时即嗜学。
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
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
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
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
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
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今虽耄老,未有所成,犹幸预君子之列,而承天子之宠光,缀公卿之后,日侍坐备顾问,四海亦谬称其氏名,况才之过于余者乎?今诸生学于太学,县官日有廪稍之供,父母岁有裘葛之遗,无冻馁之患矣;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无奔走之劳矣;有司业、博士为之师,未有问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不必若余之手录,假诸人而后见也。
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东阳马生君则,在太学已二年,流辈甚称其贤。
余朝京师,生以乡人子谒余,撰长书以为贽,辞甚畅达,与之论辩,言和而色夷。
自谓少时用心于学甚劳,是可谓善学者矣!其将归见其亲也,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
谓余勉乡人以学者,余之志也;诋我夸际遇之盛而骄乡人者,岂知余者哉!《送东阳马生序》翻译:我年幼时就爱学习。
因为家中贫穷,无法得到书来看,常向藏书的人家求借,亲手抄录,约定日期送还。
李氏山房藏书记翻译
李氏山房藏书记翻译原文:象犀珠玉怪珍之物,有悦于人之耳目,而不适于用。
金石草木丝麻五谷六材,有适于用,而用之则弊,取之则竭。
悦于人之耳目而适于用,用之而不弊,取之而不竭;贤不肖之所得,各因其才;仁智之所见,各随其分;才分不同,而求无不获者,惟书乎?自孔子圣人,其学必始于观书。
当是时,惟周之柱下史老聃为多书。
韩宣子适鲁,然后见《易》《象》与《鲁春秋》。
季札聘于上国,然后得闻《诗》之风、雅、颂。
而楚独有左史倚相,能读《三坟》《五典》《八索》《九丘》。
士之生于是时,得见《六经》者盖无几,其学可谓难矣。
而皆习于礼乐,深于道德,非后世君子所及。
自秦汉以来,作者益众,纸与字画日趋于简便。
而书益多,士莫不有,然学者益以苟简,何哉?余犹及见老儒先生,自言其少时,欲求《史记》《汉书》而不可得,幸而得之,皆手自书,日夜诵读,惟恐不及。
近岁市人转相摹刻诸子百家之书,日传万纸,学者之于书,多且易致,如此其文词学术,当倍蓰于昔人,而后生科举之士,皆束书不观,游谈无根,此又何也?余友李公择,少时读书于庐山五老峰下白石庵之僧舍。
公择既去,而山中之人思之,指其所居为李氏山房。
藏书凡九千余卷。
公择既已涉其流,探其源,采剥其华实,而咀嚼其膏味,以为己有,发于文词,见于行事,以闻名于当世矣。
而书固自如也,未尝少损。
将以遗来者,供其无穷之求,而各足其才分之所当得。
是以不藏于家,而藏于其故所居之僧舍,此仁者之心也。
余既衰且病,无所用于世,惟得数年之闲,尽读其所未见之书。
而庐山固所愿游而不得者,盖将老焉。
尽发公择之藏,拾其余弃以自补,庶有益乎!而公择求余文以为记,乃为一言,使来者知昔之君子见书之难,而今之学者有书而不读为可惜也。
译文:象牙、犀角、珍珠、美玉这些奇异珍贵的物品,虽然可以使人赏心悦目,却不实用。
金石、草木、丝麻、五谷、六材,虽然具有实用价值,用过之后就会破损,取来就会用完。
既能愉悦人的耳目又具有实用性;用过不会破损、取来不会用完;有贤能的人和无贤能的人都可以依凭各自的资质而各有所得;道德高尚的人和聪明睿智的人都能凭借各自的天分而各有发现;资质天分不同但是只要求取就不会没有收获的,大概只有书籍了吧。
高中语文课外古诗文苏辙《藏书室记》原文及翻译
高中语文课外古诗文苏辙《藏书室记》原文及翻译原文:予幼师事先君,听其言,观其行事。
今老矣,犹志其一二。
先君平居不治生业,有田一廛,无衣食之忧;有书数千卷,手缉而校之,以遗子孙。
曰:“读是,内以治身,外以治人,足矣。
此孔氏之遗法也。
”先君之遗言今犹在耳。
其遗书在椟,将复以遗诸子,有能受而行之,吾世其庶矣乎!盖孔氏之所以教人者,始于洒扫应对进退。
及其安之,然后申之以弦歌,广之以读书。
曰:“道在是矣,仁者见之斯以为仁,智者见之斯以为智矣。
颜、闵由是以得其德,予、赐由是以得其言,求、由由是以得其政,游、夏由是以得其文,皆因其才而成之。
譬如农夫垦田,以植草木,小大长短,甘辛成苦,皆其性也,吾无加损焉,能养而不伤耳。
”孔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
”如孔子犹养之以学而后盛,故古之知道者必由学,学者必由读书。
博说之诏其君,亦曰:“学于古训,乃有获,而况余人乎!”子路之于孔氏,有兼人之才而不安于学,尝谓孔子:“有民人社稷,何必读书然后为学?”孔子非之,曰:“汝闻六言六蔽矣乎?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智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
”凡学而不读书者,皆子路也。
信其所好,而不知古人之成败与所遇之可否,未有不为病者。
虽然孔子尝语子贡矣曰赐也汝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欤曰然非欤曰非也予一以贯之。
一以贯之,非多学之所能致,则子路之不读书未可非邪?曰:非此之谓也。
老子曰:“为学日益,为道日损。
”以日益之学求日损之道,而后一以贯之者,可得而见也。
(取材于苏辙《藏书室记》)注释:①傅说:商朝政治家。
②绞:言语伤人。
译文:我自幼向先父学习,听从他言语(的教诲),观察他做事的方式。
现在我年纪大了,还能记得其中的一些。
父亲平素不经营产业,(幸而家中)有一些田地,没有衣食之忧;有几千卷书,亲手编辑校对整理,(把它)留给子孙。
(他)说:“读这些书籍,对内修养身心,对外管理他人,足够了。
初中语文课外古诗文苏轼《李氏山房藏书记》原文及翻译
苏轼《李氏山房藏书记》原文及翻译苏轼原文:(1)象犀珠玉怪珍之物,有悦于人之耳目,而不适于用。
金石、草木、丝麻、五谷、六材,有适于用而用之则弊,取之则竭。
悦于人之耳目而适于用,用之而不弊、取之而不竭,贤不肖之所得各因其才,仁智之所见各随其分,才分不同而求无不获者,惟书□!(2)自孔子圣人,其学必始于观书。
当是时,惟周之柱下史①老聃为多书。
韩宣子适鲁,然后见《易象》与《鲁春秋》。
季札聃于上国②,然后得闻风、雅、颂。
而楚独有左史倚相③,能读三坟、五典、八索、九丘。
士之生于是时,得见“六经”者盖无几,其学可谓难矣!而皆习于礼乐,深于道德,非后世君子所及。
自秦汉以来,作者益众,纸与字画日趋于简便,而书益多,士莫不有,然学者益以苟简,何哉?余犹及见老儒先生,自言其少时,欲求《史记》、《汉书》而不可得;幸而得之,皆手自书,日夜诵读,惟恐不及。
近岁市人转相摹刻,诸子百家之书,日传万纸。
学者之于书,多且易致如此,其文词学术,当倍蓰④于昔人;而后生科举之士,皆束书不观,游谈无根,此又何□?(3)余友李公择,少时读书于庐山五老峰下白石庵之僧舍。
(A)公择既去,而山中之人思之,指其所居为李氏山房。
藏书凡九千余卷。
公择既已涉其流,探其源,采剥其华实,而咀嚼其膏味,以为己有,发于文词,见于行事,以闻名于当世矣。
而书固自如也,未尝少损。
将以遗来者,供其无穷之求,而各足其才分之所当得。
是以不藏于家,而藏于其故所居之僧舍,此仁者之心也。
(4)余既衰且病,无所用于世,惟得数年之闲,尽读其所未见之书,而庐山固所愿游而不得者。
盖将老焉,尽发公择之藏,拾其余弃以自补,庶有益乎?而公择求余文以为记,乃为一言,使来者知昔之君子见书之难,而今之学者有书而不读为可惜也。
【注】①柱下史:掌管王室藏书的官。
老聃曾任东周王室柱下史。
②上国:中原地区的诸侯国,此指鲁国。
③倚相:春秋时楚国的史官。
周代史官分左史、右史。
④倍蓰:超过数倍。
蓰,本意为五倍,此处泛指。
宋代藏书文言文翻译
宋代藏书文言文翻译
以下是《宋史》中关于宋代藏书的文言文和译文:
【原文】:
宋绶,字公垂,赵州平棘人。
绶幼时能诵《左氏春秋》,为《左氏释例》未就,解析疑滞,人颇异之。
举进士,试秘书省校书郎、知大名府魏县事。
后权判太常寺。
先是,太常祠祭请于有司,按本部行事,文书下行,皆用判词。
绶独言:“太常奉宗庙,礼为国本,未有报本反用判者,臣不敢奉诏。
”事遂寝。
【译文】:
宋绶,字公垂,是赵州平棘人。
宋绶幼年时就能背诵《左氏春秋》,他编写《左氏释例》没有完成,就解析疑难,人们都认为他与众不同。
考中进士后,担任秘书省校书郎、大名府魏县知县。
后来又暂代太常寺判官。
在此之前,太常祠祭是由有关部门主管,按照太常寺原来的做法行事,公文下达都用判词。
宋绶独自上奏说:“太常奉侍宗庙,礼为国家之本,没有回报根本反而用判词的道理。
臣下不敢奉诏行事。
”此事最终被搁置起来。
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建议阅读《宋史》或相关书籍了解更多关于宋代藏书的信息。
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翻译
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翻译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翻译:常常向藏书的人家去借,(借来)就亲手抄写,计算着日子按期归还。
出自送东阳马生序节选原文余幼时即嗜学。
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
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翻译我年幼时就非常爱好读书。
家里贫穷,无法得到书来看,常常向藏书的人家求借,亲手抄录,计算着日期按时送还。
冬天非常寒冷,砚台里的墨汁都结了冰,手指冻得不能弯曲和伸直,也不放松读书。
抄写完毕后,便马上跑去还书,不敢超过约定的期限。
因此有很多人都愿意把书借给我,于是我能够遍观群书。
成年以后,我更加仰慕古代圣贤的学说,又苦于不能与学识渊博的老师和名人交往,曾经赶到数百里以外,拿着经书向乡里有道德学问的前辈请教。
前辈德高望重,门人弟子挤满了他的屋子,他的言辞和态度从未稍有委婉。
我站着陪侍在他左右,提出疑难,询问道理,俯下身子,侧着耳朵恭敬地请教;有时遇到他大声斥责,我的表情更加恭顺,礼节更加周到,不敢说一个字反驳;等到他高兴了,则又去请教。
所以我虽然愚笨,但最终获得不少教益。
作者宋濂简介宋濂(1310—1381)字景濂,号潜溪,别号玄真子、玄真道士、玄真遁叟。
汉族,浦江(今浙江浦江县)人,元末明初文学家,曾被明太祖朱元璋誉为“开国文臣之首”,学者称太史公。
宋濂与高启、刘基并称为“明初诗文三大家”。
他因长孙宋慎牵连胡惟庸党案而被流放茂州,途中病死于夔州。
他的代表作品有《送东阳马生序》、《朱元璋奉天讨元北伐檄文》等。
书林纪事文言文的易翻译
余少好学,喜游书林。
每至藏书之家,如入宝山,心旷神怡。
故日积月累,颇有所得。
兹纪其事,以飨同好。
余忆昔游于京师书肆,见一古本《楚辞》,卷帙虽残,而辞藻斐然。
店主云:“此书非寻常之物,乃宋版也。
”余遂倾囊购之,携归珍藏。
夜深人静,展卷阅读,如与古人对话,其乐陶陶。
一日,余至一僻巷,闻有书肆,遂步入其中。
肆中书籍众多,琳琅满目。
一老者正翻阅一册古籍,见余入,遂起身相询。
余告以来意,老者微笑曰:“吾有一奇书,欲赠汝。
”余大喜,遂捧书而出。
书名《春秋左传》,虽非珍本,却字迹工整,卷首有“乾隆御览”四字,殊为难得。
又一年,余游江南,至一小镇,见一书摊,摊主年迈,鬓发斑白。
余问:“此地有何好书?”摊主答:“吾有一册《唐诗三百首》,乃家传之宝,愿以相赠。
”余喜出望外,遂收之。
夜深人静,吟咏其诗,仿佛置身于盛唐之中。
余尝游于江湖,遇一书生,携一卷《庄子》。
余问:“此书何名?”书生答:“《南华经》也。
”余借阅之,读罢大悦。
书生见余欢喜,遂曰:“吾有一良友,亦好此道,欲与君结伴游学。
”余欣然应允。
余与书生结伴,遍访名山大川,寻访古籍。
途中风餐露宿,尝尽人间冷暖。
然每当读到一本好书,便如饮甘泉,心旷神怡。
一日,至一山谷,见一书斋,斋中藏书无数。
主人云:“吾好读书,不求甚解。
君若不弃,可在此小住。
”余遂留宿数日,与主人论学论道,受益匪浅。
岁月如梭,余游历四方,阅尽人间烟火。
每当忆及书林中的种种往事,心中不禁感慨万千。
然余深知,读书之道,非一日之功,需持之以恒,方能有所成就。
余今虽年事已高,然仍心系书林,愿以余生之力,寻访古籍,传承文化。
余愿以此《书林纪事》,记录余之书缘,与同好共赏。
噫!书林之中,自有天地。
读书之乐,何其悠哉!愿天下有情人,共赴书林之约,共享读书之乐。
苏辙《东坡先生墓志铭》原文及翻译译文
苏辙《东坡先生墓志铭》原文及翻译译文1、苏辙《东坡先生墓志铭》原文及翻译译文苏辙《东坡先生墓志铭》原文及翻译苏辙原文:予兄子瞻,谪居海南。
四年春正月,今天子即位,推恩海内,泽及鸟兽。
夏六月,公被命渡海北归。
明年,舟至淮、浙。
秋七月,被病,卒于毗陵。
吴越之民,相与哭于市,其君子相吊于家,讣闻四方,无贤愚皆咨嗟出涕。
太学之士数百人,相率饭僧慧林佛舍。
呜呼!斯文坠矣,后生安所复仰?公始病,以书属辙曰:“即死,葬我嵩山下,子为我铭。
”辙执书哭曰:“小子忍铭吾兄!”公生十年,而先君宦学四方,太夫人亲授以书。
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
公亦奋厉有当世志。
太夫人喜曰:“吾有子矣。
”比冠,学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
嘉祐二年,欧阳文忠公考试礼部进士,疾时文之诡异,思有以救之。
梅圣俞时与其事,得公《论刑赏》,以示文忠。
文忠惊喜,以为异人,欲以冠多士。
通判杭州。
公于其间,常因法以便民,民赖以少安。
高丽入贡使者凌蔑州郡,押伴使臣皆乘势骄横,至与钤辖亢礼。
公使人谓之曰:“远夷慕化而来,理必恭顺,今乃尔暴恣,非汝导之,不至是也。
不悛,当奏之。
”押伴者惧,为之小戢。
吏民畏爱,及罢去,犹谓之学士,而不言姓。
自密徙徐。
是时河决曹村,城将败,富民争出避水。
公曰:“富民若出,民心动摇,吾谁与守?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
”驱使复入。
公履屦杖策,亲入武卫营,呼其卒长,谓之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宜为我尽力。
”卒长呼曰:“太守犹不避涂潦,吾侪小人,效命之秋也。
”执梃入火伍中,率其徒短衣徒跣持畚锸以出。
筑东南长堤,首起戏马台,尾属于城。
堤成,水至堤下,害不及城,民心乃安。
然雨日夜不止,河势益暴,城不沉者三板。
公庐于城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而守,卒完城以闻。
复请调来岁夫,增筑故城,以虞水之再至。
朝廷从之。
讫事,诏褒之,徐人至今思焉。
其于人,见善称之如恐不及,见不善斥之如恐不尽,见义勇于敢为,而不顾其害。
用此数困于世,然终不以为恨。
孔子谓伯夷、叔齐古之贤人,曰:“求仁而得仁,又何怨。
苏辙《亡兄子瞻端明墓志铭》原文及翻译译文
苏辙《亡兄子瞻端明墓志铭》原文及翻译译文1、苏辙《亡兄子瞻端明墓志铭》原文及翻译译文苏辙《亡兄子瞻端明墓志铭》原文及翻译苏辙原文:公讳轼.姓苏,字子瞻,一字和仲,世家眉山。
公生十年,太夫人亲授以书,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
太夫人尝读《东汉史),至(范滂传)慨然太息。
公侍侧曰:轼若为滂,太夫人亦许之否乎?”太夫人曰:“汝能为滂,吾顾不能为滂母那?”公亦奋厉,有当世志。
太夫人喜曰:“否有子矣!"比冠.学通经史,属文日教千言。
公之于文,得之于天。
少与辙皆师先君。
初好贾谊、陆贽书,论古今治乱,不为空言。
既而读《庄子》,喟然叹息曰:“吾昔有见于中,口未能言,今见《庄子》,得吾心矣”乃出《中庸论》,其言微笑妙,皆古人所未喻。
尝谓辙曰:“吾视今世学者,独子可与我上下耳。
”既而谪居于黄,杜门深居,驰骋翰墨,其文一变,如川之方至,而辙瞠然不能及矣。
后读释氏书,深悟实相,参之孔、老,博辩无碍,浩然不见其涯也。
先君晚岁作《易传》,未完,疾革,命公述其志。
公泣受命,卒以成书,然后千载之徽言,焕然可知也。
复作《论语说》,时发孔氏之秘。
最后居海南,作《书传》,推明上古之绝学,多先儒所未达。
既成三书,抚之叹曰:“今世要未能信,后有君子当知我矣。
”公诗本似李、杜,晚喜陶渊明,追和之者几遍,凡四卷。
幼而好书.老而不倦.自言不及普人,至唐褚、薛、颜、柳,仿佛近之。
平生笃于孝友,轻时好施。
其于人,见善称之,如恐不及;见不善斥之,如恐不尽;见义勇于敢为,而不顾其害。
用此数困于世,然终不以为恨。
孔于谓伯夷、叔齐古之贤人,曰:“求仁而得仁,又何怨?”公实有焉。
(节选自《苏辙集》,有删节)译文:先生讳名轼,姓苏,字子瞻,又字和仲。
家族世代居住在(四川)眉山。
先生十岁时,母亲亲自教育他,苏轼听了古今成败的故事,就能说出它的要旨。
一次,母亲读《后汉书》读到《范滂传》,慨然叹息。
苏轼侍立在一旁,说:“我如果是范滂,母亲也会赞许我吗?”母亲说:“你能成为范滂,我怎么不能成为范滂的母亲呢?”先生更加勤奋有志于效力社会。
书室文言文翻译
古之学者,必有书室。
书室者,所以藏书籍、习文章、修身养性之地也。
其地虽不广大,然其中所藏,足以通古今、明理义、广见识。
是以学者莫不以此为重,每至其中,皆心旷神怡,悠然自得。
书室之中,书籍琳琅满目,汗牛充栋。
或为经史子集,或为诗词歌赋,或为策论杂著。
经史子集,为儒家经典,记载圣贤言行,阐释道理,教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诗词歌赋,为文学瑰宝,抒发情感,寄托理想,陶冶情操;策论杂著,为百家争鸣之地,议论时政,阐述观点,启迪思想。
书室之中,文章之美,妙不可言。
学者于此,或吟咏诗篇,或挥毫泼墨,或研读经史,或品鉴诗词。
吟咏诗篇,可陶冶性情,激发灵感;挥毫泼墨,可锻炼文笔,抒发胸臆;研读经史,可增长知识,明辨是非;品鉴诗词,可领略风华,感悟人生。
书室之中,修身养性,尤为关键。
学者于此,或修身养性,或静心读书,或参禅悟道。
修身养性,使人品行端正,道德高尚;静心读书,使人学识渊博,智慧增长;参禅悟道,使人明心见性,顿悟人生。
昔有学者,曰:“书室者,吾之第二故乡也。
”斯言诚哉!书室之中,学问无穷,智慧无边。
学者于此,得以博览群书,广交益友,求得真知,成就大业。
书室文言文翻译如下:古之学者,必有书室。
书室者,所以藏书籍、习文章、修身养性之地也。
其地虽不广大,然其中所藏,足以通古今、明理义、广见识。
是以学者莫不以此为重,每至其中,皆心旷神怡,悠然自得。
书室之中,书籍繁多,充盈其中。
或为经史子集,或为诗词歌赋,或为策论杂著。
经史子集,记载圣贤言行,阐释道理,教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诗词歌赋,抒发情感,寄托理想,陶冶情操;策论杂著,议论时政,阐述观点,启迪思想。
书室之中,文章之美,妙不可言。
学者于此,或吟咏诗篇,或挥毫泼墨,或研读经史,或品鉴诗词。
吟咏诗篇,陶冶性情,激发灵感;挥毫泼墨,锻炼文笔,抒发胸臆;研读经史,增长知识,明辨是非;品鉴诗词,领略风华,感悟人生。
书室之中,修身养性,尤为关键。
学者于此,或修身养性,或静心读书,或参禅悟道。
三世藏书原文及翻译
《三世藏书》是明代文学家张岱写的一篇散文。
作者由个人藏书多舛的遭遇联想到历代藏书的变迁,由书运推及个人命运、国家命运,言语间流露出世事无常的沧桑之感。
【原文】余家三世积书三万余卷。
大父诏余曰:“诸孙中惟尔好书,尔要看者,随意携去。
”余简太仆、文恭大父丹铅所及有手泽者存焉,汇以请,大父喜,命舁去,约二千余卷。
天启乙丑,大父去世,余适往武林,父叔及诸弟、门客、匠指、臧获、巢婢辈乱取之,三代遗书一日尽失。
余自垂髫聚书四十年,不下三万卷。
乙酉避兵入剡,略携数簏随行,而所存者,为方兵所据,日裂以吹烟,并舁至江干,籍甲内,挡箭弹,四十年所积,亦一日尽失。
此吾家书运,亦复谁尤!余因叹古今藏书之富,无过隋、唐。
隋嘉则殿分三品,有红琉璃、绀琉璃、漆轴之异。
殿垂锦幔,绕刻飞仙。
帝幸书室,践暗机,则飞仙收幔而上,橱扉自启;帝出,闭如初。
隋之书计三十七万卷。
唐迁内库书于东宫丽正殿,置修文、著作两院学士,得通籍出入。
太府月给蜀都麻纸五千番,季给上谷墨三百三十六丸,岁给河间、景城、清河、博平四郡兔千五百皮为笔,以甲、乙、丙、丁为次。
唐之书计二十万八千卷。
我明中秘书不可胜计,即《永乐大典》一书,亦堆积数库焉。
余书直九牛一毛耳,何足数哉!【翻译】我们家三代人藏书达三万多卷。
我祖父对我说:“所有孙子辈中只有你喜欢读书,你想要看的书,可以随意拿去。
”于是我就挑选高祖、曾祖、祖父所校订过以及先辈遗留下来的书籍,汇集成册后请求收藏,祖父很高兴,让人给我抬走二千多卷。
天启五年(1625),祖父去世了,我刚好去了杭州,这些书被叔叔们和兄弟们,门客、工匠、奴婢们胡乱拿取,积累三代的藏书一日之内尽失。
我从幼时开始藏书有四十年,共收藏书不少手三万卷。
乙酉年(1645)为了躲避战乱到了剡溪,随行所带的书不多,没有带走的书惨遭清兵占据,每天被撕毁用来引火,并且被抬到江边,把书籍藏到盾甲里来抵挡流矢飞箭,我四十年的苦心孤诣毁于一旦。
这是我家书的命运,有谁比这更悲惨呢?我于是感叹古今藏书之多,没有超过隋朝和唐朝的。
袁枚《所好轩记》文言文阅读理解及译文
袁枚《所好轩记》文言文阅读理解及译文阅读下文,完成后面小题所好轩记[清]袁枚所好轩者,袁子藏书处也。
袁子之好众矣,而胡以书名?盖与群好敌而书胜也。
其胜群好奈何?曰:袁子好味,好茸屋,好游,好友,好花竹泉石,好珪璋彝尊①、名人字画,又好书。
书之好无以异于群好也,而又何以书独名?曰:色宜少年,食宜饥,友宜同志,游宜清明,宫室花石古玩宜初购,过是欲少味矣。
书之为物,少壮、老病、饥寒、风雨,无勿宜也。
而其事又无尽,故胜也。
虽然,谢众好而昵焉,此如辞狎友②”而就严师也,好之伪者也。
毕众好而从焉,如宾客散而故人尚存也,好之独者也。
昔曾晳③嗜羊枣,非不嗜脍炙也④”,然谓之嗜脍炙,曾晳所不受也。
何也?从人所同也。
余之他好从同,而好书从独,则以所好归书也固宜。
余幼爱书,得之苦无力。
今老矣以俸易书凡清秘之本约十得六七。
患得之,又患失之。
苟患失之,则以“所好”名轩也更宜。
《小仓山房续文集》[注释] ①珪璋彝尊:珪璋(guī zhāng):古代两种贵重的礼器。
彝(yí)尊:古代祭祀用的青铜酒器。
②狎友:关系密切而行为不庄重的朋友。
③曾晳(xī):名点,孔子的学生,曾参的父亲。
④脍炙(kuài zhì):切细的肉和烤热的肉。
1.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1)盖与群好敌.而书胜也( )(2)过是.欲少味矣( )(3)患.得之( )(4)则以所好归书也固.宜( )2.下列各项中加点的“以”字与例句中的“以”字用法意义相同的一项是()例句:袁子之好众矣,而胡以.书名?A.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B.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
C.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
D.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
3.给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断句。
(限断3处)今老矣以俸易书凡清秘之本约十得六七。
4.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画波浪线句子的意思。
书之好无以异于群好也,而又何以书独名?5.众多的爱好中,袁枚为什么把读书的爱好置于其他的爱好之上?6.上文中,袁枚说道:“书之为物,少壮、老病、饥寒、风雨,无勿宜也。
岳麓书院记翻译
岳麓书院记翻译原文:湘西故有藏室,背陵而面壑,土茂而泉洁。
为士子肄业之地。
始,开宝中郡守朱洞首度基创置。
以待四方学者。
历四十有一载,居益加葺,生益加多。
李允则来为州,请于朝,乞以书藏。
方是时,山长周式以行义著。
祥符八年,召见便殿,拜国子学主簿,使归教授,诏以岳麓书院名,增赐中秘书,于是书院之称始闻天下,鼓笥登堂者相继不绝。
自绍兴辛亥更兵革灰烬,什一仅存,间有留意,则不过袭陋仍弊,而又重以撤废,鞠为荒榛,过者叹息。
乾道改元,建安刘侯下车,既剔蠡夷奸,民俗安静,则葺学校,访儒雅,思有以振起,湘人士合辞以书院请。
侯竦然曰“是故章圣皇帝加惠一方,本劝励长养以风天下者亦可废乎?”乃命郡教授婺源郭颖董其事,鸠废材,用余力,未卒岁而屋成。
为屋五十楹,大抵悉还旧规,肖阙里先圣像于殿中,列绘七十子,而加藏书于堂之北。
既成,栻促多士往观焉,为爱其山川之胜,栋宇之安,徘徊不忍去,以为会友讲习,诚莫此地宜也。
已而与多士言曰:“侯之为是举也,岂特使子群居佚谈,但为决科利禄计乎?亦岂使子习为言语文辞之工而已乎?盖欲成就人才,以传道而济斯民也。
”惟民之生,厥有常性,而不能以自达,故有赖圣贤者也。
三代导人,教学为本,人伦明、小民亲;而王道成。
夫子在当时虽不得施用,而兼爱万世,实开无穷之传。
果何欤?曰:仁也,仁、人心也,率性立命,位天地而宰万物者也。
今夫目视而耳听,手持而足行,以至于饮食起居言动之际,谓道而有外乎?是乌可乎?虽然,天理人欲,同行异情,毫厘之差,霄壤之谬,此所以求仁之难,必贵于学以明之与。
善乎!孟氏之发仁深切也。
齐宣王见一牛之觳觫而不忍,则教之曰:“是心足以王矣。
”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善推其所为而已矣。
论尧舜之道,本于孝弟,则欲其体夫徐行疾行之间,指乍见孺子匍匍将入井之时,则曰:侧隐之心,仁之端也,于此焉求之,则不差矣。
尝试察吾事亲从兄,应物处事,是端也,其或发见亦知其所以然乎?苟能默识而存之,扩充而达之,生生之妙,油然于中,则仁之大体,岂不可得乎?及其至也,与天地合德,鬼神同用,悠久无穷,而其初则不远也。
李氏山房藏书记原文及翻译
李氏山房藏书记原文及翻译苏轼〔宋代〕象犀珠玉怪珍之物,有悦于人之耳目,而不适于用。
金石草木丝麻五谷六材,有适于用,而用之则弊,取之则竭。
悦于人之耳目而适于用,用之而不弊,取之而不竭;贤不肖之所得,各因其才;仁智之所见,各随其分;才分不同,而求无不获者,惟书乎?自孔子圣人,其学必始于观书。
当是时,惟周之柱下史老聃为多书。
韩宣子适鲁,然后见《易》《象》与《鲁春秋》。
季札聘于上国,然后得闻《诗》之风、雅、颂。
而楚独有左史倚相,能读《三坟》《五典》《八索》《九丘》。
士之生于是时,得见《六经》者盖无几,其学可谓难矣。
而皆习于礼乐,深于道德,非后世君子所及。
自秦汉以来,作者益众,纸与字画日趋于简便。
而书益多,士莫不有,然学者益以苟简,何哉?余犹及见老儒先生,自言其少时,欲求《史记》《汉书》而不可得,幸而得之,皆手自书,日夜诵读,惟恐不及。
近岁市人转相摹刻诸子百家之书,日传万纸,学者之于书,多且易致如此,其文词学术,当倍蓰于昔人,而后生科举之士,皆束书不观,游谈无根,此又何也?余友李公择,少时读书于庐山五老峰下白石庵之僧舍。
公择既去,而山中之人思之,指其所居为李氏山房。
藏书凡九千余卷。
公择既已涉其流,探其源,采剥其华实,而咀嚼其膏味,以为己有,发于文词,见于行事,以闻名于当世矣。
而书固自如也,未尝少损。
将以遗来者,供其无穷之求,而各足其才分之所当得。
是以不藏于家,而藏于其故所居之僧舍,此仁者之心也。
余既衰且病,无所用于世,惟得数年之闲,尽读其所未见之书。
而庐山固所愿游而不得者,盖将老焉。
尽发公择之藏,拾其余弃以自补,庶有益乎!而公择求余文以为记,乃为一言,使来者知昔之君子见书之难,而今之学者有书而不读为可惜也。
译文及注释译文象牙、犀角、珍珠、美玉这些奇异珍贵的物品,虽然可以使人赏心悦目,却不实用。
金石、草木、丝麻、五谷、六材,虽然具有实用价值,用过之后就会破损,取来就会用完。
既能愉悦人的耳目又具有实用性;用过不会破损、取来不会用完;有贤能的人和无贤能的人都可以依凭各自的资质而各有所得;道德高尚的人和聪明睿智的人都能凭借各自的天分而各有发现;资质天分不同但是只要求取就不会没有收获的,大概只有书籍了吧。
三世藏书文言文翻译
三世藏书文言文翻译三世藏书原文及翻译如下:原文:余家三世积书三万余卷。
大父诏余曰:“诸孙中惟尔好书,尔要看者,随意携去。
”余简太仆、文恭大父丹铅所及有手泽者存焉,汇以请,大父喜,命舁去,约二千余卷。
天启乙丑,大父去世,余适往武林,父叔及诸弟、门客、匠指、臧获、巢婢辈乱取之,三代遗书一日尽失。
余自垂髫聚书四十年,不下三万卷。
乙酉避兵入剡,略携数簏随行,而所存者,为方兵所据,日裂以吹烟,并舁至江干,籍甲内,挡箭弹,四十年所积,亦一日尽失。
此吾家书运,亦复谁尤!余因叹古今藏书之富,无过隋、唐。
隋嘉则殿分三品,有红琉璃、绀琉璃、漆轴之异。
殿垂锦幔,绕刻飞仙。
帝幸书室,践暗机,则飞仙收幔而上,橱扉自启;帝出,闭如初。
隋之书计三十七万卷。
唐迁内库书于东宫丽正殿,置修文、著作两院学士,得通籍出入。
太府月给蜀都麻纸五千番,季给上谷墨三百三十六丸,岁给河间、景城、清河、博平四郡兔千五百皮为笔,以甲、乙、丙、丁为次。
唐之书计二十万八千卷。
我明中秘书不可胜计,即《永乐大典》一书,亦堆积数库焉。
余书直九牛一毛耳,何足数哉!翻译:我们家三代人藏书达三万多卷。
我祖父对我说:“所有孙子辈中只有你喜欢读书,你想要看的书,可以随意拿去。
”于是我就挑选高祖、曾祖、祖父所校订过以及先辈遗留下来的书籍,汇集成册后请求收藏,祖父很高兴,让人给我抬走二千多卷。
天启五年(1625),祖父去世了,我刚好去了杭州,这些书被叔叔们和兄弟们,门客、工匠、奴婢们胡乱拿取,积累三代的藏书一日之内尽失。
我从幼时开始藏书有四十年,共收藏书不少手三万卷。
乙酉年(1645)为了躲避战乱到了剡溪,随行所带的书不多,没有带走的书惨遭清兵占据,每天被撕毁用来引火,并且被抬到江边,把书籍藏到盾甲里来抵挡流矢飞箭,我四十年的苦心孤诣毁于一旦。
这是我家书的命运,有谁比这更悲惨呢?我于是感叹古今藏书之多,没有超过隋朝和唐朝的。
隋朝藏书值得赞许的地方,是把藏书殿分为三等,以红琉璃、琉璃、轴来区分。
初中语文课外古诗文袁枚《所好轩记》原文及翻译
袁枚《所好轩记》原文及翻译袁枚原文:所好轩者,袁子藏书处也。
袁子之好众矣,而□以书名?盖与群好敌而书胜也。
其胜群好奈何?曰:袁子好味,好色,好葺屋,好游,好友,好花竹泉石,好珪璋彝尊、名人字画,又好书。
书之好无以异于群好也,而又何以书独名?曰:色宜少年,食宜饥,友宜同志,游宜清明,宫室花石古玩宜初购,过是欲少味矣。
书之为物,少壮、老病、饥寒、风雨,无勿宜也。
而其事又无尽,故胜也。
虽然,谢众好而昵焉,此如辞狎友而就严师也,好之伪者也。
毕众好而从焉,如宾客散而故人尚存也,好之独者也。
昔曾皙嗜羊枣,不嗜脍炙也,然谓之嗜脍炙,曾皙所不受也。
何也?从人所同也。
余之他好从同,而好书从独,则以所好归书也固宜。
余幼爱书,得之苦无力。
今老矣,以俸易书,凡清秘之本,约十得六七。
患得之,又患失之。
苟患失之,则以“所好“名轩也更宜。
注释(1)这是作者为自己构建的藏书屋所作的一篇记。
文章表白了他爱好书籍的原因,并说明了为此屋命名的理由。
风格率真,语言简捷、明快。
译文:所好轩,是我藏书的书房。
我的爱好很多,为什么要独独把自己对书的爱好称为“所好”呢?那是因为和其它的爱好相比,我对书的爱好更强烈一些。
为什么我对书籍的爱好超于所有嗜好之上呢?我喜欢美食,喜欢修建房屋,喜欢游玩,喜欢结交好友,喜欢花竹泉石,喜欢珪璋彝尊这些贵重的礼器酒器,喜欢名人字画,当然还有书。
对书的爱好与对其它的爱好没什么区别,为什么独独因为爱好书而命名“所好轩”呢?那是因为:少年时才能好美色,肚子没饱才能好美食,交朋友必须找志同道合的,出去游玩最好在清明节前后,对宫室花石古玩的爱好也就是在刚购买的时候,没过多久就不新鲜了。
而书这种东西,无论是少壮、老病、饥寒、风雨,不受限制,爱好无有止境。
即使是这样,拒绝其他的爱好而加倍爱好书,就像是谢绝了关系密切而行为不庄重的朋友,去寻找严厉的老师一样,爱好得有点假。
结束了其他的嗜好而加倍爱好书,就像是宾客在席间散去而老朋友留了下来,爱好的有些偏狭。
少年借书文言文翻译
昔有少年,名孔明,年方弱冠,性好读书。
其家贫,无钱购书,然志存高远,欲博览群书,以求广博知识。
一日,孔明闻邻村有藏书之家,藏书甚富,遂心生一计,欲借书以读。
孔明至藏书之家,见主人姓李,名义。
李义亦好读书,藏书数千卷。
孔明说明来意,李义见其志向坚定,心生欢喜,遂允其借书。
李义告之曰:“吾藏书虽多,然其中有秘籍,非汝等凡夫俗子所能窥见。
汝若欲借,可至吾书房,自取所需。
”孔明入书房,见满屋书籍,琳琅满目。
孔明挑选书籍,竟日而未了。
李义见孔明选书艰难,遂问:“孔兄欲借何书?可一一告之,吾助汝挑选。
”孔明答曰:“吾欲读经史子集,兼习诗词歌赋。
然家贫无钱,难以购书,故欲借读。
”李义闻言,微笑道:“孔兄志向可嘉,吾当助汝一臂之力。
吾书房之中,经史子集俱备,诗词歌赋亦不少。
汝可尽情借阅,但需按时归还。
”孔明大喜,拜谢李义。
自此,孔明每日至李义家借书,夜以继日,废寝忘食。
读书之余,孔明常与李义探讨书中的奥妙,李义亦乐在其中。
孔明借书之事,传至邻村,引得许多人前来借阅。
李义藏书之家,遂成为众人学习的圣地。
孔明亦因借书而结识了许多志同道合的朋友,相互砥砺,共同进步。
光阴荏苒,岁月如梭。
孔明在李义家的藏书之中,度过了许多快乐而充实的日子。
孔明学问日益精进,诗词歌赋、经史子集无所不通。
邻村之人皆称孔明为“少年儒者”。
一日,孔明至李义家借书,李义对孔明说:“孔兄,吾观汝读书有成,此乃吾藏书之福。
然吾藏书之家,日渐冷清,吾欲将藏书赠与汝,汝可否受之?”孔明闻言,惶恐不安,答曰:“李兄,吾何德何能,敢受汝之赠?吾仅借读而已,岂敢受赠?”李义笑道:“孔兄不必过谦。
吾知汝好学不倦,欲以藏书助汝成就一番事业。
汝若不受,吾将藏书散尽,徒留空室矣。
”孔明无奈,只得受之。
自此,孔明拥有藏书无数,仍不骄不躁,继续勤学苦读。
终于,孔明学有所成,成为一代名儒。
孔明晚年,回顾平生,感慨万分。
他深知,自己之所以能成就一番事业,离不开李义的藏书相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诗藏书室记翻译赏析
文言文《藏书室记》选自初中文言文大全,其古诗原文如下:【原文】予幼师事先君,听其言,观其行事。
今老矣,犹志其一二。
先君平居不治生业,有田一廛,无衣食之忧;有书数千卷,手缉而校之,以遗子孙。
曰:“读是,内以治身,外以治人,足矣。
此孔氏之遗法也。
”先君之遗言今犹在耳。
其遗书在椟,将复以遗诸子,有能受而行之,吾世其庶矣乎! 盖孔氏之所以教人者,始于洒扫应对进退。
及其安之,然后申之以弦歌,广之以读书。
曰:“道在是矣,仁者见之斯以为仁,智者见之斯以为智矣。
颜、闵由是以得其德,予、赐由是以得其言,求、由由是以得其政,游、夏由是以得其文,皆因其才而成之。
譬如农夫垦田,以植草木,小大长短,甘辛成苦,皆其性也,吾无加损焉,能养而不伤耳。
”孔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
”如孔子犹养之以学而后盛,故古之知道者必由学,学者必由读书。
博说之诏其君,亦曰:“学于古训,乃有获,而况余人乎!”子路之于孔氏,有兼人之才而不安于学,尝谓孔子:“有民人社稷,何必读书然后为学?”孔子非之,曰:“汝闻六言六蔽矣乎?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智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
”凡学而不读书者,皆子路也。
信其所好,而不知古人之成败与所遇之可否,未有不为病者。
虽然孔子尝语子贡矣曰赐也汝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欤曰然非欤曰非也
予一以贯之。
一以贯之,非多学之所能致,则子路之不读书未可非邪?曰:非此之谓也。
老子曰:“为学日益,为道日损。
”以日益之学求日损之道,而后一以贯之者,可得而见也。
【注释】①傅说:商朝政治家②绞:言语伤人【翻译】我自幼向先父学习,听从他言语(的教诲),观察他做事的方式。
现在我年纪大了,还能记得其中的一些。
父亲平素不经营产业,(幸而家中)有一些田地,没有衣食之忧;有几千卷书,亲手编辑校对整理,(把它)留给子孙。
(他)说:“读这些书籍,对内修养身心,对外管理他人,足够了。
这是孔子遗留下来的教化方法。
”父亲留下来的教诲,现在还在耳边回响。
他遗留下来的书籍(仍)在木柜中,(我)要把它们再留给子孙,(如果子孙中)有能接受这些书并且践行其中的内容,我们的后代就差不多(很好了)。
孔子教化人的方法,是从如何洒水扫地这样的家务劳动、如何待人处事开始的,等到他们把这些都做好了,再用礼乐来反复说明,用读书来丰富提高。
(所以)说:“道就在其中。
仁者见到它,就能从中体会仁;智者见到它,就能从中发现智。
颜回、闵子骞从这里得到的是德行,宰予、端木赐从这里得到的是言谈技巧,冉求、子路从这里得到的是为政本领,子游、子夏从这里得到的是文采,都是凭借他们自身的才能而成就自己。
就像农夫开垦田地,种植草木,草木大小长短、甘辛咸苦,都是它们的本性使然,农民没有增加或减损什么,滋养它们而不伤害本性罢了。
”孔子说:“(即使是只有)十户人家的小地方,也一定会有像我一样忠信的人,只是不如我这么好学罢了。
”像孔子这样的人尚且需要通过不断学习来自我
提高完善,然后才能有所成就,所以古人知晓道理一定要通过学习,学习提高一定要通过读书。
傅说告诫他的君主,也说:“向古训学习,才能有收获。
”更何况我们这些普通人呢?子路在孔子看来,有过人的才能却不安于学习,曾经对孔子说:“只要直接去治理百姓管理祭祀就行了,不一定死读书才算是学习。
”孔子批评他说:“你听说过‘六言六蔽’吗?喜好仁德却不喜好学习,弊病是容易被人愚弄;喜好聪明却不喜好学习,弊病是容易放荡不羁;喜好信实却不喜好学习,弊病是拘于小信而贼害自己;喜好直率却不喜好学习,弊病是说话尖刻刺人;喜好勇敢而不喜好学习,弊病是捣乱闯祸;喜好刚强而不喜好学习,弊病是狂妄自大。
”凡学习却不读书的人,都是子路这样的人。
相信自己所喜欢的东西,却不知道古人成败的情况以及所接触事物的正确与否,没有不出问题的。
虽然这样,(但是)孔子曾经对子贡说:“赐,你认为我是广泛学习而后能牢记不忘的人吗?”(赐)说:“是的。
不是吗?”(孔子)说:“不是这样的。
我用一个根本性的事理贯穿事情的始末。
”是“一以贯之”,不是多学习就能够达到的,那么子路不读书,就可以不受到批评了吗? 说:我指的不是这个。
老子说:“学习要日有增益,探求大道要日有减少(从而接近于道的本义)。
”用日日增加的学问,探求日日减少的道,然后才能做到一以贯之啊。
---来源网络整理,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