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过去30年以来主要死亡原因的变化趋势
中国过去30年以来主要死亡原因的变化趋势
中国过去30年以来主要死亡原因的变化趋势中国过去30年以来主要死亡原因的变化趋势首都医科大学附属朝阳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北京市呼吸疾病研究所施焕中教授1978年之后的改革开放政策带来了中国社会和经济的飞速发展,随之而来的生活条件、营养及卫生保健的改善使得婴儿死亡率及感染性疾病引起的死亡逐步减少,导致死亡模式发生改变。
1957年,呼吸系统疾病、急性感染性疾病和结核病是主要死亡原因;同期,心脏疾病、脑血管疾病和恶性肿瘤分别为第五位、第六位和第七位主要死亡原因。
到了1975年,脑血管疾病、心脏疾病和恶性肿瘤成为前三位死亡原因;呼吸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和肺结核紧随其后。
最近的一项包括成年中国人口代表性样本的大规模前瞻队列研究并于2005年报道结果,发现男性的前五位死亡原因为恶性肿瘤、心脏疾病、脑血管疾病、意外事故和感染性疾病;女性的前五位死亡原因为心脏疾病、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肺炎和流感、传染性疾病(N Engl J Med 2005; 353: 1124-1134)。
虽然迄今为止中国还没有总人口的国家死亡登记系统,但国家卫生部可以通过卫生部生命登记系统和全国疾病监测点(DSP)系统获取全国范围的关于死亡率的估计信息资料。
卫生部生命登记系统的样本地点不具代表性,因为这些地点几乎全部集中于东部地区,样本监测地点数量逐年变化。
相反,DSP系统监测地点不变,基本上可以代表全国人口。
因此,由DSP系统得来的死亡原因统计数据是估计中国疾病负担的主要数据。
中国死亡原因统计基于根本死因,其定义为引起直接导致死亡的一系列病态事件的那些疾病或损伤。
国家卫生部自1983年开始每年一次出版的《中国卫生统计年鉴》按照原因、性别及年龄报告死亡。
为了分析过去近30年以来中国主要死亡原因的变化趋势,我们翻阅和剖析了自1983年至2011年共计29册《中国卫生统计年鉴》的相关数据,同时重点分析了2010年年龄特异性死亡率的主要死亡原因及首位死亡原因??恶性肿瘤的类别范围。
中国过去30年以来主要死亡原因的变化趋势
中国过去30年以来主要死亡原因的变化趋势中国过去30年以来主要死亡原因的变化趋势首都医科大学附属朝阳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北京市呼吸疾病研究所施焕中教授1978年之后的改革开放政策带来了中国社会和经济的飞速发展,随之而来的生活条件、营养及卫生保健的改善使得婴儿死亡率及感染性疾病引起的死亡逐步减少,导致死亡模式发生改变。
1957年,呼吸系统疾病、急性感染性疾病和结核病是主要死亡原因;同期,心脏疾病、脑血管疾病和恶性肿瘤分别为第五位、第六位和第七位主要死亡原因。
到了1975年,脑血管疾病、心脏疾病和恶性肿瘤成为前三位死亡原因;呼吸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和肺结核紧随其后。
最近的一项包括成年中国人口代表性样本的大规模前瞻队列研究并于2005年报道结果,发现男性的前五位死亡原因为恶性肿瘤、心脏疾病、脑血管疾病、意外事故和感染性疾病;女性的前五位死亡原因为心脏疾病、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肺炎和流感、传染性疾病(N Engl J Med 2005; 353: 1124-1134)。
虽然迄今为止中国还没有总人口的国家死亡登记系统,但国家卫生部可以通过卫生部生命登记系统和全国疾病监测点(DSP)系统获取全国范围的关于死亡率的估计信息资料。
卫生部生命登记系统的样本地点不具代表性,因为这些地点几乎全部集中于东部地区,样本监测地点数量逐年变化。
相反,DSP系统监测地点不变,基本上可以代表全国人口。
因此,由DSP系统得来的死亡原因统计数据是估计中国疾病负担的主要数据。
中国死亡原因统计基于根本死因,其定义为引起直接导致死亡的一系列病态事件的那些疾病或损伤。
国家卫生部自1983年开始每年一次出版的《中国卫生统计年鉴》按照原因、性别及年龄报告死亡。
为了分析过去近30年以来中国主要死亡原因的变化趋势,我们翻阅和剖析了自1983年至2011年共计29册《中国卫生统计年鉴》的相关数据,同时重点分析了2010年年龄特异性死亡率的主要死亡原因及首位死亡原因??恶性肿瘤的类别范围。
近30年我国自然灾害灾情时间分布特征分析
近30年我国自然灾害灾情时间分布特征分析袁艺;马玉玲【摘要】利用民政部统计核定的1978-2009年全国年度灾情数据,以及国家统计局发布的社会经济统计数据,从灾情指标的绝对量、相对量及其变异系数入手,分析了我国自然灾害的年际、年代际趋势变化和波动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近30年来,我国自然灾害灾情年际和年代际变化趋势明显.总体上,死亡人口下降趋势明显,人口受灾情况、农作物受灾情况和直接经济损失上升趋势明显,但相对直接经济损失下降趋势明显,房屋倒塌比例也有所下降;1990年代,灾害造成的各项损失较之1980年代增大趋势明显.我国自然灾害的影响范围趋于相对稳定,而灾害强度波动性较大,且有增大趋势.灾情的趋势和波动变化特征,反映了全球气候变化下极端事件更加频发,强度有所增加的趋势.灾情指标的大小与年度主要灾害类型以及重灾年份有关.%Making use of the yearly statistics of natural disasters of China between 1978 and 2009 as arranged and ratified by the Ministry of Civil Affairs, and the socio-economic statistics released by the National Bureau of Statistics of China, the interannual and interdecadal vari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natural disasters in China in terms of the absolute values and relative values of variation in disaster loss data and the fluctuation features of different indicators by adopting coefficients of variation are analyzed.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interannual variation of different disaster loss indicators caused by natural disasters in China since 1978 is remarkable; Overall, the number of deaths caused by natural disasters has decreased remarkably, the number of collapsed and damaged houses has increased slightly, whereas a conspicuous rising tendency has beenwitnessed in the other major disaster loss indicators; since the 1980s, the interdecadal variation of disaster loss indicators caused by natural disasters in China, except number of deaths and number of collapsed and damaged houses, have all witnessed a rising tendency.There is a relatively remarkable interannual variation and fluctuation in terms of the intensity of natural disaster losses in China, but the fluctuation of the affected areas of natural disasters is relatively slighter.These variations of disaster loss indicators are mainly related to the main disaster types of each year and whether a year is a major disaster year or not.All the indicators have shown a rising tendency, except the number of deaths.The fluctuation of intensity-representing indicators has been relatively strong and has a tendency to become stronger.These facts reflect a more frequent possibility of extreme events in the context of global climate change and the rising tendency of the intensities of these extreme events.【期刊名称】《灾害学》【年(卷),期】2011(026)003【总页数】5页(P65-68,82)【关键词】中国;自然灾害;灾情;时间分布特征;灾情指标【作者】袁艺;马玉玲【作者单位】民政部国家减灾中心,北京,100022;民政部国家减灾中心,北京,100022;北京师范大学,地理学与遥感科学学院,北京,100875【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X43自然灾害是指给人类生存带来危害或损害人类生活环境的自然现象[1]。
陕西癌症患者肺癌发病率最高
陕西癌症患者肺癌发病率最高吸烟是患肺癌主因目前,肺癌已成为我国首位恶性肿瘤死亡原因,且发病率和死亡率仍在继续迅速上升。
11月16日在北京举办的第六届中国肺癌南北高峰论坛指出,过去30年内,我国肺癌和乳腺癌死亡率大幅攀升,分别上升了465%和96%。
预计到2025年,我国肺癌病人将达到100万,成为世界第一肺癌大国。
过去30年肺癌上升465%肺癌发病率每年增近27%吸烟是肺癌发病的首要高危因素。
调查数据显示,目前,我国男性吸烟率集中在25岁—44岁和45岁—64岁人群。
国际一项研究结果显示,戒烟10年,患肺癌的危险性比继续吸烟者降低一半。
中年以前戒烟,可减少90%以上归因烟草的危险。
对吸烟者来说,任何时候戒烟都不晚,当然越早越好。
如不及时采取有效控制措施,预计到2025年,我国肺癌病人将达到100万,成为世界第一肺癌大国。
吸烟可致13种癌症专家称,有明确证据显示吸烟导致的癌症有13种,包括肺癌、喉癌、口腔癌、食管癌、胃癌、白血病、肾癌、膀胱癌、胰腺癌、乳腺癌等,被动吸烟导致的癌症有肺癌和白血病。
北京协和医学院肿瘤研究所医院程书钧院士建议,从幼儿园、小学开始设立包括禁烟在内的健康教育课。
首都医科大学肺癌诊疗中心主任支修益建议,55岁以上人群至少接受一次胸部CT检查而不是胸部X光筛查,尤其是吸烟超30年,每天吸烟超20支的高危人群至少每年做一次胸部CT检查。
给你提个醒吸烟者患肺癌的几率比不吸烟者高10倍以上。
不吸烟女性因丈夫吸烟而患肺癌的危险将增加30%。
开始吸烟年龄越早,吸烟年数越长,吸烟量越大,患肺癌的危险性也越大。
对于没有吸烟史的非高危人群,要想科学预防肺癌,除了要做到拒绝被动吸烟、重视并积极治疗肺部慢性疾病、减少室内外空气污染、家庭装修后保持通风换气之外,也应每年进行定期体检筛查。
长期接触厨房油烟也可患肺癌王利民建议将高温爆炒的烹饪方法改成清蒸、水煮等温和一点的方法;另外可以多摄入维生素A、胡萝卜素、蔬菜、水果等含抗癌物质较丰富的食物。
中国人死亡原因排名出炉
中国人死亡原因排名出炉最近,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梁晓峰教授团队在《柳叶刀》上发布了一篇重磅研究,分析了1990年到2017年中国34个省(直辖市、自治区、行政特区)的人们的前25位死因变化,以及导致死亡的高危因素。
说起让人害怕的病很多人都会想到“癌症”但有一种病,比癌症还危险已经成为中国居民的“头号杀手”那就是--「中风」国际权威医学杂志《柳叶刀》发表了一篇论文,分析了将近30年来中国居民死亡的十大原因,小编也没想到,第一名竟然不是癌症,而是中风!该研究根据寿命损失年数(YLL,因某种疾病少活了多少年)的多少,找出了2017年中国人的十大死亡原因,分别是:中风、缺血性心脏病、呼吸系统(气管、支气管、肺)癌症、慢性阻塞性肺病、肝癌、道路交通伤害、胃癌、阿尔兹海默症及其它痴呆症、新生儿疾病和高血压性心脏病。
数据来源:the Lancet值得关注的问题:1、中国人的前5大死因主要是中风、缺血性心脏病、慢性阻塞性肺病、肺癌、阿尔茨海默病和其他痴呆症。
传染性疾病和母婴疾病的影响在不断下降,目前最影响国人健康的疾病基本都是非传染性的慢性病。
2、缺血性心脏病从1990年的第3位爬到了第2位,死亡率增加了20.6%,而且仍在继续攀升。
这和老龄化有关,也和国人生活越来越富足、吃得多动得少,导致三高和肥胖增多有关。
3、肺癌正在成为新的健康杀手。
与1990年相比,肺癌导致的死亡率上升了28.2%,它的伤残调整生命年(DALY,可以通俗理解为因疾病早死和残疾损失的健康生命年)排名从当年不起眼的第14位骤然上升到了第4位。
这和空气污染、老龄化不无关系。
此外,肝癌也从第11位升至第7位。
4、高血压的威胁不可小觑。
光是2017年,高血压导致的死亡人数就有254万人,其中96.7%是死于心血管疾病。
5、阿尔茨海默病及其他痴呆症的影响越来越大,已成为主要死因的第5名。
这也和老龄化、三高有密切关联,比如中风的一大后遗症就是血管性痴呆。
中国人死亡原因排名出炉!
中国人死亡原因排名出炉!《柳叶刀》发布了一篇关于我国34个省份从1990年-2017年人们的前25位死因变化的研究。
这25种病因的死亡率为149/10万人,平均的死亡年龄为58岁。
死亡概率较高的前五名省份分别为西藏、河北、河南、贵州、黑龙江;后五名为香港、澳门、台湾、上海以及北京。
我国国民的“头号杀手”--中风该研究根据患者因某种疾病少活多少年的年数,分析了1990年以及2017年我国国民的十大死亡原因。
2017年的死亡原因变化从高到低排列,分别为中风、缺血性心脏病、慢性阻塞性肺病、肺癌、阿尔兹海默症、肝癌、胃癌、高血压性心脏病、道路交通和食管癌。
而1990年的死亡原因从高到低排列。
分别为中风、慢性阻塞性肺病、缺血性心脏病、下呼吸道感染、新生儿疾病、胃癌、肝癌、肺癌、道路交通以及自残。
从这项数据可以看出,在这两个时间段中,中风居于我国国民死亡原因的首位,比因癌症致死的概率还要高。
此外,也可以了解到我国感染性疾病的致死风险在逐渐降低,各种慢性病的致死风险逐渐上升。
而因癌症死亡的第一癌肿也转变为肺癌,肝癌和阿尔茨海默症的死亡风险也逐年上升。
中风的其中一项后遗症与血管性的痴呆也有一定的关联。
那么中风的致病因素都有哪些,如何预防脑卒中的发生?中风的致病因素都有哪些,如何预防脑卒中?据世卫数据显示,我国每年的中风病例大致为500余万,因中风死亡的人数为196万人。
中风其实就是脑卒中,指的是大脑血管病变或者血流障碍引起的局限性或者弥散性的大脑功能障碍。
中风一般与患者的年龄、有三高疾病的患病史、家族病史、以及生活的不良习惯等因素有关。
虽然对于家族病史、年龄增长等诱因无法避免,但是可以通过改善生活中一些不良习惯以及控制自己的三高,可以有效的降低脑卒中的发病风险。
对于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有疾病基础的人群来讲,首先就是要控制好自己的病情。
高血压患者生活中应该限制食盐、脂肪的摄取、适当地进行运动、以及定时监测自己的血压变化;高血脂患者要积极配合治疗,改善生活中的不良习惯,比如避免高脂类食物的摄取;高血糖患者也需要长期控制自己的饮食。
中国人群最主要的死因
而据1994年统计,慢性病治疗费用年增长速度为17.72%,对宏观经济形成重压,是企业发展的重大包袱,成为个人生活水平下降的主要原因之一。
以1998年为例,我国因病、伤残造成经济损失,相当于国民生产总值的8.2%。
1997年美国糖尿病的直接费用(医疗支出)411亿美元,间接费用(误工、劳动力损失)540亿美元。我国每年4000多亿元医疗卫生开支中,用于糖尿病及其并发症治疗的直接费用约为188亿元人民币,约占中国总卫生费用的4%。
慢病是可以通过管理来预防和控制的
世界医学研究表明,在慢病的形成的多因素中,遗传因素占15%、社会因素占10%、气候因素占7%、医疗条件占8%、而个人生活方式占60%。也就是说,人们对慢病发病率上升诸多原因的分析,揭示了疾病流行病学因素是主要方面,是可控的因素,对慢病的发病率影响作用是很大的;而人口年龄结构的老化、遗传性因素属于不可控因素,较难干预,居于其次的地位,对慢病的发病率影响作用是有限的。
我国每年死于高血压并发症者在150万人以上,致残人数达百万之多。
负担重
2002年世界卫生报告显示,慢病导致了45.9%的全球疾病负担,而中国已达到60%以上
慢性非传染疾病是今后我国居民主要疾病负担,北京市居民存款目的中养老占11.3%,而预防意外事故和大病医疗的占到23.3%
“疾病是贫困的第二位原因”,目前国民经济增长为7-8%,居民年收入增长速度5-7%,
致残率高
在1998年调查资料中,城市居民残障率达16.79‰(大城市达18.92‰),中重度占54.8%。而在行走和起居方面中重度失能占50%以上。城市老年人口比例迅速增加,慢性病患病率日益增高,尤其是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肿瘤是造成失能、残障的主要原因。
《2024年近30年我国主要气象灾害影响特征分析》范文
《近30年我国主要气象灾害影响特征分析》篇一一、引言近年来,我国气象灾害频发,给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了严重威胁。
为了更好地应对和预防气象灾害,本文将对我国近30年来的主要气象灾害影响特征进行分析,以期为相关决策部门提供参考。
二、我国主要气象灾害概述我国是一个气候复杂多样的国家,各种气象灾害频发。
其中,暴雨、干旱、台风、低温冷冻等灾害尤为突出。
这些灾害不仅具有突发性、破坏性强的特点,而且往往伴随着次生灾害,如洪涝、泥石流等。
三、近30年主要气象灾害影响特征分析1. 暴雨灾害近30年来,我国暴雨灾害呈现频发、强度增强、范围扩大的趋势。
特别是夏季,暴雨天气频繁出现,导致城市内涝、江河洪水等灾害频发。
其中,南方地区受灾较为严重,对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造成了严重影响。
2. 干旱灾害干旱灾害是我国北方地区的主要气象灾害之一。
近30年来,我国北方地区干旱灾害频发,特别是春季和夏季,长时间无有效降水导致土地干裂、农作物受灾严重。
此外,干旱还可能引发森林火灾等次生灾害。
3. 台风灾害我国是世界上受台风影响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
近30年来,台风活动呈现出频率高、强度大、影响范围广的特点。
台风往往伴随着狂风、暴雨和风暴潮等极端天气现象,给沿海地区带来严重灾害。
4. 低温冷冻灾害低温冷冻灾害主要发生在我国北方及高海拔地区。
近30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变化,低温冷冻灾害呈现发生频率增加、强度增强的趋势。
冬季的寒潮和冻害往往导致农作物受损、道路结冰等灾害发生。
四、应对策略及建议针对我国主要气象灾害的影响特征,本文提出以下应对策略及建议:1. 加强气象监测预警系统建设,提高预报准确率和时效性。
2. 完善防灾减灾体系,加强应急救援能力建设。
3. 推动科技创新,开展气象灾害风险评估和区划工作。
4. 加强公众防灾意识教育,提高公众自救互救能力。
5. 建立健全气候变化应对机制,推动绿色低碳发展。
五、结论近30年来,我国主要气象灾害呈现出频发、强度增强、范围扩大的趋势。
近30年来中国发生过哪些重大的自然灾害
近30年来中国发生过哪些重大的自然灾害1950年7月,淮河大水。
由于泥沙淤积,河床高涨,加上国民党军队在淮海战役时对沿淮堤坝的大肆破坏,这年汛期,淮河流域全面告急,河南、皖北许多地方一片汪洋,水灾淹没土地3400余万亩,灾民1300万。
淮北地区受灾惨重,为百年所罕见。
1954年7月,长江、淮河大水。
长江中下游、淮河流域降水量普遍比常年同期偏多一倍以上,致使江河水位猛涨,汉口长江水位高达29.73米,较历史最高水位的1931 年高出14.5米。
虽然沿江人民做出了极大努力保卫荆江大堤,从而保证了武汉市和南京市的安全,但却淹没农田4755万亩,1888万人受灾,财产损失在100亿元以上。
由于农产品减少,也影响了人民的生活和1955年的工业生产。
1959一1961年,三年经济困难。
1959年全国干旱范围广,旱情严重;1960年干旱范围广,持续时间长,早情重,春季又出现倒春寒;1961年旱情较重,冬小麦遭受“卡脖旱”,北方冬麦区还遭受较重的于热风危害。
所以农业生产大幅度下降,连续二年没有完成国民经济计划,市场供应十分紧张,人民生活相当困难,加上长期劳动紧张和疾病流行,人口非正常死亡增加,仅1960年统计,全国总人口净减少1000万人。
经济困难是多方面因素造成的,自然灾害是其中一个重要因素。
1963年8月,海河大水。
8月上旬河北省连续7天下了5场暴雨,其中内丘县樟狐公社过程降水量2050毫米,暴雨面积大,过程总雨量在1000毫米以上的面积达5560平方公里,淹没104个县市7294多万亩耕地,水库崩塌,桥梁被毁,京广线中断,天津告急,2200余万人受灾,直接经济损失达60亿元。
1966年3月8日,邢台地震。
死亡8182人,受伤51395人,倒塌房屋508万间。
1970年1月5日,通海地震。
死亡15621人,受伤26783人,倒塌房屋338456间。
1975年8月,河南大水。
7503号台风在福建登陆,经江西南部、湖北,5至7日在河南省伏牛山麓停滞和徘徊20多个小时,最大降水量1605毫米,使汝河、沙颖河、唐白河三大水系各于支流河水猛涨,漫溢决堤,板桥、石漫滩水库垮坝失事,造成特大洪水,毁房断路,人畜溺毙,灾情极为严重,直接经济损失100亿元。
第三次全国死因回顾调查揭示残酷现实
第三次全国死因回顾调查揭示残酷现实:●中国人癌症死亡率在过去30年增长八成以上●每四到五人就有一人死于癌症●肺癌取代肝癌高居中国癌症死亡“排行榜”首位●癌症高发折射环境恶化与烟控不力●城市和农村癌症死因差异凸显城乡差别之痛●过多资源用于中晚期患者治疗而忽视了预防癌症在中国城市已成为首位死因,在农村为第二位死因从中国人群的吸烟流行状况来看,到2025年,中国每年新增肺癌病例将超过100万例。
届时中国将成为世界第一肺癌大国农村肝癌、胃癌和食管癌等消化系统癌症死亡率明显高于城市,这实际上是政府为农村公共卫生政策方面的失误埋单在中国经济发展的格局中,与公众健康发生激烈冲突的不仅是烟草业,更有造成环境污染等诸多产业力量《财经》记者李虎军 (财经杂志网站供稿,更多精彩报道请浏览财经杂志网站) 在过去数年中,艾滋病、SARS、禽流感乃至最新的手足口病等传染性疾病,都对中国公共卫生领域构成巨大挑战。
然而,无论在世界范围内还是在中国,以恶性肿瘤(癌症)、心血管疾病以及糖尿病等为代表的慢性病(或者说非传染性疾病),却正在成为更主要的长期威胁。
今年5月19日,世界卫生组织在其最新公布的报告中就明确指出,非传染性疾病正在成为人类最为致命的“杀手”。
其中,癌症位列首位。
2004年,全球有740万人死于癌症。
中国的情况则更为严峻。
今年4月底公布的第三次全国死因回顾调查表明,中国城乡居民的癌症死亡率在过去30年中增长了八成以上;目前每四到五个死亡的中国人中就有一个人死于癌症。
中国每年死于癌症的总人口,接近200万人。
诚然,癌症患者数字的增长,与中国人均寿命的提高不无关系,因为衰老经常意味着癌症的高发。
但仅仅是年龄结构的变化似乎远不足以解释癌症如此高发。
实际上,生活方式改变、生态环境恶化等多种致癌因素,都已经在这场悲剧性大幕背后隐约浮现。
一个可以观察到的现实是,中国作为全球第一大烟草消费国和生产国,与吸烟存在很大关联的肺癌早已取代肝癌,稳居中国癌症死亡“排行榜”的首位;在淮河流域等一些污染严重的地区,“癌症村”星罗棋布,官方最新的调查也证实,从上游、中游到下游,淮河流域地区的消化系统癌症死亡率呈现出“梯度上升趋势”。
中国脑卒中死亡数据发布
中国脑卒中死亡数据发布近二、三十年来,脑卒中已成为严重危害中国居民健康和生命的主要疾病,该病给患者及其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
2008年公布的中国第三次居民死因抽样调查结果显示,脑血管病已在各种死亡原因中上升为第一位。
那么,脑卒中人群死亡率在过去的30年间到底是否在持续上升呢?本文以近期完成的全国脑血管病流行病学专项调查结果,复习相关文献并对中国脑卒中死亡率的变化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探讨。
一、人群流行病学调查研究1、2013全国脑卒中流行病学专项调查数据2017年1月,中国脑卒中流行病学调查结果在美国著名杂志Circulation主刊发表。
此项调查由中国国家科技部和卫生计生委疾病预防控制局支持,北京市神经外科研究所(全国脑血管病防治研究办公室)联合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慢病中心共同完成。
调查在经过严格分层抽样的全国疾病监测点开展,包括了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157个县(区)。
按照脑卒中患病率约1%的抽样估算,确定调查样本(全年龄组)人群60万人。
此项调查的研究设计由两个专业团队完成,第一步由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调查员完成初筛调查,第二步对发现的所有确诊和可能的卒中病例以及在2012年9月1日至2013年8月31日时间段内死亡的卒中病例由神经内科医生再次复核确诊,确保了诊断的可靠性。
调查结果显示,脑卒中死亡(粗)率为127.2/10万,加权率为85.9/10万。
年龄调整死亡率(用WHO世界人口)农村地区为116.8/10万,显著高于城市居民的74.9/10万。
2、早期人群流行病学调查研究上世纪80年代中期中国曾经进行过几次规模较大的脑卒中流行病学横断面调查,方法也是由神经科医生入户调查,诊断标准与2013年调查基本一致。
只是80年代初期CT刚刚引入中国,卒中患者绝大多数是临床诊断,在卒中亚型的分类诊断上准确性相对较差。
2013年调查患者的影像学(CT/MRI)检查诊断率已经超过90%,大大提高了对卒中亚型和死亡诊断的准确性。
卫生部发布了第三次全国死因调查的主要情况
卫生部发布了第三次全国死因调查的主要情况,调查数据显示,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成我国城乡居民主要死亡原因,恶性肿瘤是城市的首位死因,肺癌增长迅速,成为我国首位恶性肿瘤死亡原因,多数肿瘤可防可治。
卫生部曾于20世纪70年代中期和90年代初期在全国范围内开展过两次以恶性肿瘤未重点的居民死亡原因调查,基本摸清了当时我国城乡居民死亡率水平及其主要死亡原因,尤其是恶性肿瘤的流行规律及分布特征。
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城乡居民生活水平、饮食营养、环境状况等发生了实质性变化,尤其是人口城市化、老龄化和生活方式的变化等诸多因素,城乡居民健康行为和疾病模式也发生了变化。
一是城乡和不同区域死亡率差异较为明显。
调查发现,我国城乡、不同区域居民死亡率水平存在明显差异。
农村高于城市,中、西部地区高于东部地区。
二是传染性、营养不良性和母婴疾病死亡率持续下降,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成为城乡居民死因的主要疾病。
调查结果表明,脑血管病、恶性肿瘤、呼吸系统疾病、心脏病、损伤和中毒位居全死因的前五位,累计占死亡总数的85%。
三是我国恶性肿瘤死亡率属于世界较高水平,不同性别、地区别差异明显。
调查结果表明,我国城乡居民恶性肿瘤死亡率属于世界较高水平,而且呈持续的增长趋势。
与前两次调查结果相比,死亡率分别比上世纪70年代和90年代增加83.1%和22.5%。
男性明显高于女性,城市明显高于农村。
恶性肿瘤是城市首位死因(占城市死亡总数的25.0%),农村为第二位死因(占21.0%)。
从不同肿瘤死因来看,肺癌、结直肠癌、胰腺癌、乳腺癌死亡率城市明显高于农村;而肝癌、胃癌、食管癌、宫颈癌农村较高。
四是我国部分恶性肿瘤死亡率出现明显下降,与生态环境、生活方式相关的肿瘤呈现持续性增长势头。
我国城乡居民的肿瘤发病死亡构成正在发生变化,部分恶性肿瘤死亡率出现明显下降,肿瘤构成日益趋向发达国家的肿瘤死亡模式。
表现在食管癌、胃癌、宫颈癌、鼻咽癌死亡率及其构成呈明显下降趋势,其中宫颈癌下降幅度最大;与环境、生活方式有关的肺癌、肝癌、结直肠癌、乳腺癌、膀胱癌死亡率及其构成呈明显上升趋势,其中肺癌和乳腺癌上升幅度最大,过去30年分别上升了465%和96%。
中国人死因30年大变化!头号杀手竟非癌症!
中国人死因30年大变化!头号杀手竟非癌症!死因与发展程度相关6月底,Lancet杂志在线发表了文章《Mortality, morbidity, andrisk factors in China and its provinces, 1990-2017》,聚焦中国各省份的疾病负担数据,分析了1990年到2017年中国34个省级行政区域的健康模式,揭示出过去三十年间,中国人主要死因从传染性疾病到慢性病的转变。
研究中估算了全因死亡率和死因别死亡率、过早死亡损失寿命年(YLLs)、伤残损失健康生命年(YLDs)、伤残调整寿命年(DALYs)等指标,分析了中国各个省份的疾病对健康的影响状况,对未来不同地区的健康政策的执行方向提供了重要参考价值。
1传染病退下前线,慢性疾病成为主因依据统计,1990年,中国主要的疾病负担是下呼吸道感染和新生儿疾病,分别位列死亡榜的前两位,而到了2017年,它们已滑到了第25位和第6位。
这得益于近年来取得了巨大进步的中国卫生环境,如接种疫苗对传染病进行有效预防、经济发展和教育水平提高,均让目前传染性、母婴和营养导致的疾病对寿命的影响正在不断下降。
研究还发现,2017年,脑卒中(中风)、缺血性心脏病、肺癌、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和肝癌已经成为了导致YLLs的前五大死因。
其中,中风、缺血性心脏这两类慢性疾病已经取代了下呼吸道感染和新生儿疾病,成为了影响健康寿命的主要疾病种类。
此外,死亡率显著上升的疾病有3种:缺血性心脏病、肺癌和胰腺癌,三者的发病率均增加20%以上,发病率增加是造成死亡率增加的重要原因。
而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死亡率的攀升,主要与中国老龄化、生活习惯和生存环境有关。
比如日益富足的生活条件、平日缺乏锻炼均致使患有“三高”的人逐年增多;2018年Lancet的一份研究显示,中国被调查群体中有80%以上的人日均盐摄入量是推荐量12.5克的两倍还多,如此高的盐摄入量可增加高血压的发病风险,极易引发中风。
中国人口中的死亡现象
2021/4/4
9
Thanks!
2021/4/4
2014-10-17
10
感谢您的阅读收藏,谢谢!
rate
(probability Female
150 126 107 127 106 79 53 48
of dying
between 15
and 60 years per 1000
Both
sexes
212
183
159
151
129
93
81
73
population)
82 344 433 463 173 144 130 233 224 187 43 219 313 350 91 83 77 161 153 124 63 282 371 403 132 114 103 198 189 156
Life expectancy at birth (years)
Life expectancy at age 60 (years)
China Egypt India Japan
US
2021/4/4
1990 2000 2012 1990 2000 2012 1990 2000 2012 1990 2000 2012 1990 2000 2012
South Africa
United States America
of
Global
1990 2000 2012 1990 2000 2012 1990 2000 2012 1990 2000 2012 1990 2000 2012 1990 2000 2012
Adult mortality
Male
272 239 210 173 150 106 109 98
《2024年近30年我国主要气象灾害影响特征分析》范文
《近30年我国主要气象灾害影响特征分析》篇一一、引言近年来,随着全球气候的持续变化,我国面临的气象灾害日益增多,对国家经济、社会、环境等各个方面产生了重大影响。
本文将对我国近30年来的主要气象灾害进行深入分析,探讨其影响特征及变化趋势,以期为未来的灾害预防和应对提供科学依据。
二、主要气象灾害类型我国主要的气象灾害包括台风、暴雨洪涝、干旱、高温热浪、低温冷冻等。
这些灾害在不同地区、不同季节都有可能发生,给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严重威胁。
三、近30年主要气象灾害影响特征分析1. 台风灾害近30年来,我国台风灾害频发,主要集中在东南沿海地区。
台风带来的强风、暴雨和风暴潮给沿海地区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
台风影响范围逐渐扩大,强度逐渐增强,对沿海城市的防灾减灾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 暴雨洪涝灾害随着全球气候变暖,我国暴雨洪涝灾害呈现频发、强度增大的趋势。
暴雨洪涝灾害主要发生在长江、黄河、珠江等流域,给沿岸城市和农村带来了严重的洪涝灾害。
暴雨洪涝灾害的持续时间逐渐延长,波及范围逐渐扩大,对城市排水系统和农田水利设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 干旱灾害干旱是我国北方地区的主要气象灾害之一。
近30年来,干旱灾害的持续时间逐渐延长,影响范围逐渐扩大。
干旱导致水资源短缺,农田减产甚至绝收,给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发展带来了严重影响。
4. 高温热浪和低温冷冻灾害高温热浪和低温冷冻灾害在不同地区都有发生。
高温热浪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了诸多不便,如中暑、电力负荷过重等。
低温冷冻则给农作物生长和交通出行带来了严重影响,如冻害、道路结冰等。
这些灾害的发生与全球气候变暖密切相关,对人们的生产生活产生了重大影响。
四、结论与建议通过对近30年我国主要气象灾害的影响特征进行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 气象灾害频发且影响范围逐渐扩大,对国家和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了严重威胁。
2. 不同类型的气象灾害具有不同的发生规律和影响特征,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应对。
中国死亡分析报告
中国死亡分析报告引言中国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之一,社会主要死因的分析对于公众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本报告通过对中国近年来的死亡数据进行综合分析,旨在探讨中国常见的死亡原因、死亡率变化趋势以及相关的社会因素。
方法本分析使用了中国卫生和健康统计数据,从2015年到2020年的统计数据。
我们选取了非传染性疾病、传染性疾病和意外伤害作为主要的死因分类。
结果1. 非传染性疾病非传染性疾病持续是中国最主要的死因之一,包括心血管疾病、癌症和呼吸系统疾病。
其中,心血管疾病是最为常见的非传染性疾病,占到了总死亡人数的30%左右。
肺癌、胃癌和肝癌是最常见的癌症类型。
2. 传染性疾病在传染性疾病方面,近年来中国已取得了显著的进展。
与过去相比,传染性疾病导致的死亡率大幅下降。
然而,一些传染性疾病仍然存在,如流感、结核病和艾滋病。
3. 意外伤害意外伤害是中国第三大死因,包括车祸、工伤和溺水等。
虽然中国政府采取了许多措施来减少意外伤害,但仍然需要进一步的努力。
讨论中国的死亡原因多样化,其中非传染性疾病是主要的死亡原因。
心血管疾病和癌症的高发率与生活方式、饮食习惯和环境污染等因素密切相关。
因此,倡导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环境保护对于降低非传染性疾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至关重要。
对于传染性疾病,中国政府采取了诸多措施,如加强疫苗接种和疾病监测。
这些举措有效地降低了传染性疾病的死亡率。
然而,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传染性疾病仍然是一个全球性挑战,需要国际合作来解决。
对于意外伤害,预防是最重要的措施。
加强交通安全管理、提高安全意识以及改善工作环境等都将有助于减少意外伤害的发生。
结论本报告通过对中国死亡数据的分析,总结了中国最常见的死因以及相关社会因素。
减少非传染性疾病、传染性疾病和意外伤害的发生,需要政府、医疗机构和公众的共同努力。
通过制定政策、加强教育和促进健康生活方式,我们可以共同努力降低死亡率,提高公众健康水平。
参考文献:1.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2020). Global health observatory datarepository. Geneva: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2.China National Health Commission. (2020). China health statisticalyearbook. Beijing: China National Health Commission.。
生活方式与死亡原因的变化
生活方式与死亡原因的变化
在近30年中,运输方式、居住环境及生活方式的改变促成了事故及损伤的新模式。
交通相关损伤、自杀、溺水和高空坠落占所有损伤死亡的79%。
在过去的30年中,中国已成为最大的城乡移民国家。
城市化也导致精神疾病成为中国疾病负担的主要原因,据估计17%的中国成年人患有一种或更多种精神疾病。
城市居民自1992年、农村居民自2005年,精神疾病进入前10位主要死亡原因。
一些恶性肿瘤、脑血管疾病、心脏疾病和呼吸系统疾病的死亡原因被认为与烟草相关。
据估计,吸烟是2005年大约67.3万中国成人过早死亡的原因。
男性中归因于吸烟的主要死亡原因为肺癌,女性中归因于吸烟的主要死亡原因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2005年,我国人口预期寿命达73岁。
与1950年年龄中位数23.9岁相比,2005年年龄中位数达32.6岁。
至2050年,中国年龄中位数预计达49.8岁,高于全球人口年龄中位数(37.8岁)。
最引人瞩目的进步在与儿童存活的改善。
1~10岁儿童死亡率下降最显著,年下降率达4%~9%。
总体来看,虽然传染病及孕产妇和围产期死亡率明显下降,但在1982-2010年间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包括恶性肿瘤、脑血管疾病、心脏疾病、呼吸系统疾病、内分泌和代谢疾病)导致的死亡率增加,损伤和中毒所致死亡率仍高。
上诉结果连同我国巨大的吸烟人群及人口老龄化、城市化扩增和环境风险增加,提示中国迫切需要在卫生保健和公共卫生系统树立一个更加偏重于预防的方向。
我国居民死亡前10大原因
我国居民死亡前10大原因十字花科蔬菜包含花菜、西兰花(青花菜)、小洋白菜、白菜、卷心菜等,具有最强的抗癌功能。
反式脂肪酸氢化植物油。
人造黄油、人造奶油、麦淇淋、起酥油、奶精、植脂末等都是其商品名。
方便面、薯片、薯条、冷冻食品(如汤圆)、烘焙食物(如饼干、面包、各种饼、蛋黄派或草莓派等)、各种即冲型糊粉状食品(如粉状麦片、椰子粉、芝麻糊粉等),以及各种奶油糖、花生酱、巧克力酱、奶油蛋糕、、冰淇淋、咖啡伴侣或速溶咖啡中都可能加入人造黄油一类油脂,从而含有反式脂肪酸。
饮食习惯和常见病密切相关,“病从口入”,坏的饮食方式导致常见病的发生。
时间越长,后果越严重。
另一方面,也可以说“病从口灭”。
好的食物在平时可以起到防病抗病的作用;真的患病了,也是重要的辅助医疗手段,病人可以有更多的康复机会。
从以上“常见食物对常见病的影响”图表中可以看出不同食物的不同作用。
常见病也是常见致死的病。
卫生部公布了我国居民死亡原因前10大原因,其中9个都是由于重大疾病引起,分别是恶性肿瘤、脑血管疾病、心脏病等,其中很多病的城市发病率皆高于农村,而且85%的慢性病患者都是青壮年人士。
“病从口入”这句话有了当代意义。
糖尿病、高血压、中风、心脑血管疾病、痛风、肥胖、脂肪肝等,在古代通称富贵病,也是几十年来困扰欧美国家的多发病、常见病。
现在国人刚刚过上小康生活,为满足口欲,大吃特吃,在错误的营养观念导引下,抛弃了传统的以植物性食物为主的饮食方式,大量地摄入肉、蛋、奶、油脂,导致这些在西方国家的常见病在中国迅速蔓延。
再来看看癌症与饮食的关系。
据统计:影响癌症的因素中,饮食为20-50%,吸烟为29-31%,饮酒为3%,辐射为5-7%,空气和水污染为1-5%,体能活动不足1-2%,医疗的原因不到1%。
其中,饮食、吸烟和饮酒这三者都和“口、舌”有关,这三者对癌症的影响总和达到52-84%,可见饮食习惯的重要性。
2010年8月在国际抗癌联盟举办的第21届世界抗癌大会上,中国卫生部部长陈竺在大会发言中说,过去30年,中国癌症死亡率增加了80%,癌症已成为中国城市和农村居民的第一位死因。
磐安县卫生系统30年职工死亡原因分析
2 . 4 烟酒 与 疾 病 死 亡 病 例 中 嗜酒 者 1 4例 ,占 2 9 . 7 9 % ;嗜酒 者 1 0例 , 占 2 1 . 2 8 % ;其 中烟 酒 均 嗜者 5例 。恶性肿 瘤死 亡 1 7例 中有 1 0例有 烟酒 等
死亡率 1 6 5 . 4 7 / 1 0万 ;乡 ( 镇 )卫生 院职工合 计 人数 为 4 0 9 0人 ,死 亡 3 3人 ,死 亡 率 8 0 6 . 8 5 / 1 0
万 ;县城 区与 乡 ( 镇 ) 卫 生 院 职 工 死 亡 率 差 异 有
统计学意义 ( = 3 0 . 4 0 2 , P< 0 . 0 1 ) 。
山 区 ,经 济基 础差 ,交通不 便 ,人 口分 散 ,生活 环 境艰 苦 ,医务人 员早 逝等 现象 时有 发生 。为 此 ,对
磐安 县 1 9 8 3 -2 0 1 2年 间卫 生 系统 4 7名 职 工死 亡 原
瘤 、慢性 阻塞 性肺 病 、脑血 管疾病 、老年性 痴呆 症 和 慢性肝 病 肝 硬 化 ,见 表 1 。恶性肿瘤 1 7人 ,死 亡数 依次 为肺 癌 6人 、肝癌 4人 、胃癌 3人 、直 肠 癌 2人 、乳腺 癌 1人 和 胰 腺 癌 1人 。在 职 死 亡 1 3 人 ,其 中恶 性 肿瘤 7人 ,慢 性 肝 病 、肝 硬 化 3人 , 车祸 2人 ,意外 1 人 ;退休 后死 亡 3 4人 。 表1 磐 安县 3 O年 卫生 系统 职工 死亡 原 因及死 亡率 ( / 1 0万 )
中图分类号 :R 1 9 5 . 3 文献标 识码 :B 文章编号 :1 0 0 7— 0 9 3 1( 2 0 1 3 )0 6— 0 0 4 3~0 2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过去30年以来主要死亡原因的变化趋势
——施焕中教授
1978年之后的改革开放政策带来了中国社会和经济的飞速发展,随之而来的生活条件、营养及卫生保健的改善使得婴儿死亡率及感染性疾病引起的死亡逐步减少,导致死亡模式发生改变。
1957年,呼吸系统疾病、急性感染性疾病和结核病是主要死亡原因;同期,心脏疾病、脑血管疾病和恶性肿瘤分别为第五位、第六位和第七位主要死亡原因。
到了1975年,脑血管疾病、心脏疾病和恶性肿瘤成为前三位死亡原因;呼吸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和肺结核紧随其后。
最近的一项包括成年中国人口代表性样本的大规模前瞻队列研究并于2005年报道结果,发现男性的前五位死亡原因为恶性肿瘤、心脏疾病、脑血管疾病、意外事故和感染性疾病;女性的前五位死亡原因为心脏疾病、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肺炎和流感、传染性疾病。
1982~2010年,中国城市和农村居民的主要死亡原因均为恶性肿瘤、脑血管疾病、心脏疾病、呼吸系统疾病、损伤和中毒。
在过去29年中,上述5个主要死亡原因每年占所有死亡的比例超过85%。
1982年城市人口首位死亡原因为脑血管疾病,1983~1986年被变成心脏疾病。
1987~2003年,与恶性肿瘤和脑血管疾病导致的死亡率相比,心脏疾病导致的死亡率下降更加迅速;自2004年起,心脏疾病导致的死亡率逐渐增加,变化趋势几乎与脑血管疾病导致的死亡率相同,这两种疾病导致的死亡率均低于恶性肿瘤导致的死亡率。
对于
城市居民,自1987年恶性肿瘤导致的死亡率排首位,1999年明显增加,直至2010年一直处于高水平。
中国城市地区主要慢性疾病(恶性肿瘤、脑血管疾病、心脏疾病、呼吸系统疾病)呈现总体增加趋势,由405.8人/10万人增加至485.6人/十万人。
2010年中国城市地区10大主要死亡原因为恶性肿瘤(28.2%)、心脏疾病(22.3%)、脑血管疾病(21.6%)、呼吸系统疾病(11.8%)、损伤和中毒(6.6%)、内分泌和代谢疾病(3.1%)、消化系统疾病(2.9%)、泌尿生殖系统疾病(1.2%)、感染性疾病(1.2%)和神经系统疾病(1.0%)。
恶性肿瘤中,肺癌(28.2%)、肝癌(22.3%)、胃癌(21.6%)、结直肠癌(11.8%)、食管癌(6.6%)、乳腺癌(3.1%)、白血病(2.9%)、膀胱癌(1.2%)、宫颈癌(1.1%)和鼻咽癌(1.0%)是前十位肿瘤类型。
2010年农村地区前十位死亡原因排序及相对比例完全不同,分别为脑血管疾病(25.0%)、恶性肿瘤(24.7%)、心脏疾病(19.1%)、呼吸系统疾病(15.1%)、损伤和中毒(9.1%)、消化系统疾病(2.5%)、内分泌和代谢疾病(1.8%)、泌尿生殖系统疾病(1.1%)、感染性疾病(1.1%)、神经系统疾病(0.7%)。
恶性肿瘤中,肺癌(27.2%)、肝癌(22.3%)、胃癌(18.7%)、食管癌(16.3%)、结直肠癌(6.7%)、白血病(2.8%)、乳腺癌(2.4%)、鼻咽癌(1.7%)、宫颈癌(1.0%)、膀胱癌(0.9%)为前十位肿瘤类型。
2010年,超过20%的30至74岁中国人死于癌症。
上述分析结果提示中国在过去近30年中超过85%的死亡归因于以下五种原因:恶性肿瘤、脑血管疾病、心脏疾病、呼吸系统疾病、损伤和中毒。
其他
主要死亡原因包括内分泌和代谢疾病、消化系统疾病、泌尿生殖系统疾病、神经系统疾病、精神疾病、围生期疾病、结核病、非结核感染性疾病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