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地下联系隧道防火设计规范

合集下载

建筑隧道设计规范

建筑隧道设计规范

建筑隧道设计规范
本文档旨在规范建筑隧道的设计,以下是需要注意的几点:
隧道设计的基本原则
隧道设计必须具备安全、经济、合理、可行等基本原则。

结构
设计应以安全为前提,保证在使用寿命内不出现结构破坏,不影响
行车安全。

设计要求
1. 隧道设计要满足所在地的地质条件,采用正确的预报方法,
预测隧道施工中可能发生的地质现象,采取适当的防护措施。

2. 隧道宽度和净高度要满足路网规划标准,并结合所在地的气
候条件和车流量合理确定。

3. 根据隧道的用途和所在地的交通状况,确定相应的布置方式,确保通行的安全和畅通。

4. 考虑隧道内通风、照明、通讯、消防等配套措施的设置。


道内照明要求平均照度不低于20Lx。

5. 为了保证隧道的安全和顺利使用,需要对隧道进行定期检修
和养护,并建立隧道档案,便于管理和维护。

技术要求
1. 土建设计应符合所在地的防水、防火、防爆要求。

2. 结构设计应结合地质和水文等条件,增加钢筋混凝土抗裂性、抗渗性和耐久性。

采用防腐蚀和防震措施。

3. 施工工艺应具备现代化水平,确保施工的质量和进度。

施工
过程中,要加强监管,防止施工中出现质量问题和安全事故。

结论
隧道建设必须以安全为前提,满足规范要求,为人们提供安全、便捷、舒适的交通工具。

以上为建筑隧道设计规范的基本内容,设
计者应结合实际情况加以完善和归纳。

地下工程施工防火要求模版

地下工程施工防火要求模版

地下工程施工防火要求模版一、设计阶段的要求1. 根据地下工程的实际情况,确定合理的防火设施布局和配置方案。

2. 确定地下工程的消防设备和设施的种类、数量、位置和布置,满足防火、灭火和疏散的需要。

3. 确定地下工程的防火分区,并确定各分区之间的防火墙和防火门的位置和数量。

4. 确定地下工程的防火隔离间的位置和数量,满足特定场所和特定要求的防火需求。

二、施工阶段的要求1. 施工前,应按照设计要求组织人员进行专业培训,保证施工人员具备必要的防火知识和操作技能。

2. 施工现场所有易燃材料和易燃液体必须妥善存放,不得堆放在通风不良的地方或与火源相近的位置。

3. 所有施工材料必须符合国家标准和相关规定,防火等级符合设计要求,不得使用劣质材料。

4. 所有施工工具和设备必须符合防火要求,定期检查和维护,确保正常工作状态。

5. 施工现场应设置明显的警示标识,并保持施工通道和出口的畅通,保证人员疏散的安全通道。

6. 施工现场应配备足够数量和类型的灭火器材,并进行定期检查和维护,确保工程施工期间的及时灭火能力。

7. 施工期间应加强现场巡查,及时发现和处理火源,防止火灾事故的发生。

8. 所有电气设备和线路必须符合国家标准和相关规定,定期进行检查和维护,防止火灾事故的发生。

9. 施工现场应设置可靠的火灾报警系统,一旦发现火灾,应立即启动报警系统,并采取相应的灭火措施,确保人员安全。

三、验收阶段的要求1. 施工完成后,应进行防火验收,确保所有防火设施和设备符合国家标准和设计要求。

2. 防火验收应由具备相应资质和经验的专业机构进行,并出具验收报告。

3. 防火验收合格后,方可通行。

四、使用阶段的要求1. 地下工程投入使用后,应定期进行防火设施和设备的检查和维护,确保其正常工作状态。

2. 地下工程内部的火源必须符合国家标准和相关规定,禁止在地下工程中使用明火。

3. 地下工程的疏散通道和出口必须保持畅通,不得堆放杂物和障碍物。

4. 地下工程内部必须设置明确的疏散标志和照明设备,确保人员疏散的安全。

国内公路隧道消防灭火系统设计规范的梳理

国内公路隧道消防灭火系统设计规范的梳理

国内公路隧道消防灭火系统设计规范的梳理作者:黄裕来源:《中国房地产业·下旬》2019年第03期【摘要】目前我国公路隧道消防技术标准尚未完善,在设计过程中,常遇到设计依据不足,各地标准多样甚至互相矛盾等问题,导致隧道消防灭火的设计随意性较大。

鉴于此,本文对国内几本涵盖隧道消防灭火系统的主要规范和标准进行了梳理,对比了隧道防火等级、灭火设施的确定,同时对各消防灭火系统的主要参数进行了比较,以期为公路隧道消防技术标准的制定及公路隧道消防灭火系统的设计提供参考。

【关键词】公路隧道;规范;隧道消防;消防灭火系统我国已经成为世界最大的地上地下空间和隧道市场国家。

为落实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发展、改善人民群众的出行条件,我国公路铁路隧道、城市轨交、海底隧道都在进行大规模的建设推进。

故对公路隧道的设计技术、安全风险的保障均提出了更高层面的要求。

特别是近年来国内外有关隧道火灾的报道屡见不鲜,提高了大家对隧道消防安全的重视。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公路隧道建设起步较晚,公路隧道消防相关规范、标准还不完善,公路隧道内灭火设施的设置情况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较大的差距。

近年来某些省市、行业相继发布了一些标准来约束设计,但国家层面还尚未出台针对公路隧道消防的设计规范,使得设计过程中产生了不少困惑和争议之处。

因此,开展现有规范、标准的分析研究,可为我国公路隧道消防灭火规范、标准的制定、完善提供借鉴和参考。

1、规范简读目前已实施的与公路隧道消防灭火系统设计相关的规范、标准大致分以下几类:第一类是国家规范如: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2014 2018版[1] 以下简称建规);消防给水及消火栓系统技术规范(GB50794-2014)[2],这两本规范适用于城市交通隧道;第二类是行业标准:公路隧道设计规范第二册交通工程与附属设施(JTGD70/2-2014[3] 以下简称隧规),适用于各等级公路隧道;第三类是地方标准:1.上海市地方标准:道路隧道设计标准(DG/TJ08-2033-2017)[4],适用于采用盾构法、沉管法、明挖法建造的城市和公路机动车专用道路隧道;2.北京市地方标准:城市地下联系隧道防火设计规范(DB11/T1246—2015)[5],适用于通行非危险化学品机动车的新建、改建和扩建的城市地下联系隧道;云南省地方标准:公路隧道消防技术规程(DBJ53-14-2005)[61],适用于高速公路和一级公路隧道,以及长度超过1000m的二级公路隧道,不适用于城市隧道、水下隧道;湖南省地方标准:公路隧道消防技术规范(DB43/729-2012)[7],适用于高速公路隧道、一级隧道、城市交通隧道以及水下交通隧道。

城市地下联系隧道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设计探讨

城市地下联系隧道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设计探讨

规代建览电气-消防安全-No.ll Vol.ll (Serial No.131) 2020城市地下联系隧道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设计探讨胡虎斌,赵欣(北京城建设计发展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北京100037%扌商 要:结合某城市地下联系隧道项目,分析了隧道项目火灾自动报警系统的重要性以及设计过程中遇到的重点、难点问题,提出了针对隧道项目特点的解决方 案,为隧道的安全运营提供技术保障。

关键词:地下联系隧道;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联动控制;手动控制中图分类号:TU 856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4-8417(2020)11-0057-04DOI : 10.16618/j. cnki. 1674-8417.2020.11.011胡虎斌(1984—),男,高级工程师,从事弱电智能化工作。

0引言城市地下联系隧道(简称隧道)是联系地面 道路与地下交通的地下交通设施,通过隧道将地下商业空间、地块地下车库等进行联通,具有净 化地面车流、有效降低地面交通拥堵等优势,但同时存在如下挑战:一方面由于车辆自身故障导致在行进过程中起火自燃或发生车祸引起火灾,另一方面隧道内电气设备或电气线路发生故障 引起火灾% 1-&。

由于隧道建筑在空间特性、交通 工具及运输方式的特点,隧道火灾的危害性后果除人员伤亡、直接经济损失外,其特有的次生灾 害和间接损失对社会、生活以及区域经济的影响 更为严重。

因此,隧道项目中设计技术先进、运行可靠的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至关重要。

1项目概况某隧道主线为环形,单向3车道,沿逆时针方向单向交通组织,主线全长为3 113 m ;主线外 围共设置A 、B 、C 、D 四处进出口匝道,均为双向2车道,每进出口匝道长约为400 m ,属于一类隧道。

本文重点讨论隧道火灾自动报警系统的隧道部分火灾探测器的设置与消防系统联动。

1.1消火栓系统设计地下道路出入口位置均设置室外消火栓。

该工程室外消火栓借用市政消火栓,按间距不大于25 m 布置消火栓。

城市地下联系隧道防火设计规范(城市消防地方标准)

城市地下联系隧道防火设计规范(城市消防地方标准)

城市地下联系隧道防火设计规范1 总则1.0.1 为了保障人身和财产安全,减少火灾危害以及便于救援,合理地设计城市地下联系隧道,制定本规范。

1.0.2 本规范适用于仅限通行非危险化学品机动车的新建、改建和扩建的城市地下联系隧道工程的防火设计。

1.0.3 针对城市地下联系隧道及其火灾特点,从全局出发,统筹兼顾,做到安全可靠、技术先进、经济合理。

1.0.4城市地下联系隧道的防火设计,除应符合本标准的规定外,尚应满足国家及北京市现行其他有关法律法规及标准的规定。

2 术语2.0.1 城市地下联系隧道 city road underground linked tunnel设置于城市地面以下,联系地面道路与地下停车设施的道路交通工程。

2.0.2隧道匝道 tunnel ramp主隧道与地面道路以及相邻其他隧道的连接道,包括隧道出入口匝道和隧道连接匝道。

2.0.3车库连接道 linking tunnels for underground garage主隧道与周边地下车库之间的连接道。

2.0.4疏散防火隔间 evacuation fire compartment采取防烟措施且设置不低于3.00h 的防火隔墙及甲级防火门,用于隧道人员安全疏散至相邻地下车库及相邻隧道的通道。

2.0.5 临界风速 critical ventilation velocity采用纵向通风系统的隧道,防止火灾时烟气回流的最小平均通风风速。

2.0.6纵向排烟 longitudinal smoke extraction烟气沿隧道纵深方向流动的排烟形式。

2.0.7 横向排烟 transverse smoke extraction烟气沿垂直于隧道横轴线方向流动的排烟形式。

3 基本规定3.0.1 城市地下联系隧道(以下简称隧道)按其封闭段长度和交通情况分为一类、二类、三类、四类,并应符合表 3.0.1 的规定。

表 3.0.1 隧道分类注:隧道长度为主隧道、隧道匝道、车库连接道的封闭段长度之和。

建筑设计防火规范图示-13J811-1改(2015年修改版)

建筑设计防火规范图示-13J811-1改(2015年修改版)

建筑设计防火规范图示 13J811-1改(2015年修改版)编制说明1 编制依据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建质[2008]83号文“关于发布《2008年国家建筑标准设计编制工作计划》的通知”。

《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2014及相关的建筑设计标准、规范。

当依据的标准规范进行修订或有新的标准规范出版实施时,本图集与现行工程建设标准不符的内容、限制或淘汰的技术或产品视为无效。

工程技术人员在参考使用时,应注意加以区别,并应对本图集相关内容进行复核后选用。

2 适用范围本图集可供全国建设单位、规划和建筑设计、施工、监理、验收等相关人员以及消防监督人员配合规范使用;并可作为建筑设计相关专业的教师和学生对这部分内容教学的参考。

3 编制原则将《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2014的部分条文通过图示表格等形式表示出来,力求简明、准确地反映《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2014的原意,以便于使用者更好地理解和执行《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2014。

4 编制方式4.1 本图集以《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2014的条文为依据,图示内容按《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2014条文的顺序排列。

4.2 图示表达:4.2.1 正文蓝底部分是对《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2014原文(包括章节编号等)的直接引用。

字体按规范编制的要求,强制性条文为黑体,普通条文为宋体。

4.2.2 白底部分为图示的内容,是对《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2014条文的理解和注释,字体釆用仿宋体。

4.3 “【图示X】”为本图集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2014条文相应处加注的图示对应编号。

4.4 “〖条文说明〗”为本图集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2014条文相应处引用的条文说明的注解。

4.5 “[注释]”是编制单位对《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2014条文所包含内容的说明,提示设计中应注意的问题或该条目的适用范围。

2015-城市地下道路工程设计规范

2015-城市地下道路工程设计规范

城市地下道路工程设计规范Code for design of urban underground road engineeringCJJ 221-2015批准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施行日期:2015年11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公告第768号住房城乡建设部关于发布行业标准《城市地下道路工程设计规范》的公告现批准《城市地下道路工程设计规范》为行业标准,编号为CJJ 221-2015,自2015年11月1日起实施。

其中,第3.5.3、4.3.2、4.3.4、5.3.3条为强制性条文,必须严格执行。

本规范由我部标准定额研究所组织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发行。

前言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2015年3月13日根据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关于印发<2010年度工程建设标准规范制订、修订计划>的通知》(建标[2010]43号)的要求,编制组在广泛调查研究,认真总结实践经验,吸取科研成果,参考国外先进标准,并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编制本规范。

本规范主要技术内容是:1.总则;2.术语和符号;3.基本规定;4.横断面;5.平面及纵断面;6.出入口;7.交通设施;8.安全与运营管理设施。

本规范中以黑体字标示的条文为强制性条文,必须严格执行。

本规范由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负责管理和对强制性条文的解释,由上海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集团)有限公司负责具体技术内容的解释。

执行过程中如有意见和建议,请寄送上海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集团)有限公司(地址:上海市中山北二路901号,邮政编码:200092)。

本规范主编单位:上海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集团)有限公司本规范参编单位:同济大学招商局重庆交通科研设计院有限公司上海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北京城建设计研究总院有限责任公司本规范主要起草人员:俞明健刘艺游克思王曦方守恩张琦王俊骅郎益顺侯静岩张毅罗建晖易伟忠倪丹王少飞范益群刘向荣赵丽曾蕴蕾张兰芳本规范主要审查人员:崔健球和坤玲乔宗昭王华牢黎军杨斌徐一峰叶青严宝杰程建川吕锦刚1 总则11.0.1 为规范城市地下道路工程设计,统一城市地下道路工程设计标准,提高工程设计质量,保障 城市地下道路运营安全,制定本规范。

DB11_T1246-2015城市地下联系隧道防火设计规范

DB11_T1246-2015城市地下联系隧道防火设计规范
实施日期:2016 年 04 月 01 日
2015 北京
公告的实施通知(正面) (背面)
公告(印成彩色)(红头) (背面)
DB11/T 1246—2015
目次
1 总则 .............................................................................................1 2 术语 .............................................................................................2 3 基本规定......................................................................................3 4 消防给水与灭火设施 ...................................................................5 5 防烟排烟系统 ..............................................................................8 6 火灾自动报警系统..................................................................... 10 7 电气 ........................................................................................... 12 附录 A 隧道内承重结构体的耐火极限试验 升温曲线和相应的
联合发布

城市隧道设计规范

城市隧道设计规范

感谢您的观看
汇报人:韵
防排水系统管理
隧道防排水系统 的重要性在于保 障隧道结构安全 和行车安全。
防排水系统应遵 循“防、排、截、 堵结合,因地制 宜,综合治理” 的原则。
日常巡查和定期 维护是防排水系 统管理的关键环 节,需定期检查 排水沟、集水坑 和排水泵等设施 的运行状况。
对于隧道渗漏水 现象应及时处理, 采取措施进行封 堵和排水,防止 水患的发生。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隧道施工应采取环保措施,减少对 周边生态环境的破坏。
隧道设计应充分考虑自然景观的保 护和利用,与周围环境相协调。
可持续性原则
隧道设计应考虑环境影响,尽量减 少对周边生态环境的破坏。
隧道设计应考虑长期运营成本,确 保隧道在使用寿命内具备良好的经 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添加标题
04 隧道结构设计
隧道衬砌结构设计
衬砌材料:选择高强度、耐久性好的材料,如混凝土、钢材等。
衬砌厚度:根据隧道跨度和荷载情况确定衬砌厚度,以满足结构安全和稳定性要求。 衬砌构造:采用复合衬砌结构,包括初期支护和二次衬砌,提高隧道结构的整体性和 稳定性。
衬砌排水:设计有效的排水系统,防止水对衬砌结构的侵蚀和破坏。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隧道设计应采用节能、环保的技术 和材料,降低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
隧道设计应注重人文关怀,保障行 人和车辆的安全与舒适。
03 隧道断面设计
横断面设计
隧道宽度:根据交通流量和车道数量确定 隧道高度:根据车辆限界和通风需求确定 侧向净宽:考虑车辆行驶的安全性和舒适性 横断面形式:根据地质条件和施工方法选择
隧道内部设施应符 合安全要求,如照 明、消防等,并定 期进行维护和检查。

地下工程施工防火要求范本

地下工程施工防火要求范本

地下工程施工防火要求范本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确保地下工程施工中的安全和防火工作的顺利进行,保护人员生命和财产安全,根据《地下工程施工管理规定》及相关法律法规,制定本防火要求范本。

第二条适用范围:本防火要求适用于所有地下工程施工,包括隧道、地下车库、地下商场等各类地下工程。

第三条目标任务:本防火要求的目标是通过对地下工程施工全程进行防火管理,减少火灾发生的可能,最大限度地减少火灾对地下工程的影响,确保施工安全。

第四条防火责任主体:地下工程施工防火工作的责任主体包括施工单位、监理单位、设计单位、消防单位等相关单位和个人。

第二章:施工前的准备工作第五条施工前,施工单位应根据施工工程的特点和消防要求,编制并实施项目防火预案。

预案应包括施工工艺、防火设施和设备选择、人员培训等内容。

第六条施工前,施工单位应组织相关人员进行消防知识培训,提高员工的防火意识和应急处理能力。

第七条在施工现场,施工单位应建立健全的消防管理制度,明确各项防火责任,划分区域,确保施工现场的消防安全。

第八条施工单位应做好施工现场的消防设施建设,包括但不限于:防火门、灭火器、消防水带、疏散通道、疏散指示标识等。

第九条施工单位应根据施工现场的实际情况,合理配置和布局消防设施,确保消防设施的齐全和可用性。

第十条施工单位应对施工场地进行消防隐患排查,及时处理存在的隐患,确保施工现场的消防安全。

第三章:施工中的防火管理第十一条施工单位应组织相关人员进行定期的消防演练和应急处理演练,提高员工的防火和应急处理能力。

第十二条施工单位应加强对施工现场的巡查和监控,及时发现和处理施工现场的火灾隐患,确保施工现场的消防安全。

第十三条施工单位应加强对施工材料和设备的管理,确保施工现场的材料和设备符合相关的消防要求。

第十四条施工单位应制定并实施施工现场的火灾自救和互救措施,确保施工人员在火灾发生时能够及时应对和逃生。

第十五条施工单位应根据实际情况,合理划分施工现场的防火区域,禁止烟火、明火和易燃易爆物品进入防火区域。

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工程技术规范

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工程技术规范

城市地下综合管廊是指在城市地下建设的,用于集中敷设电力电缆、通信光缆、给水管、排水管、燃气管、热力管道等市政工程管线的隧道。

它是实现城市地下空间资源合理开发、优化城市地下管线布局、提高城市管理水平和减少道路开挖次数的有效手段。

关于城市地下综合管廊的工程技术规范,各国和地区的规定可能有所不同,但通常会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规划设计规范:综合考虑城市规划、交通规划、地质条件、环境影响、未来发展等因素。

设计时要充分考虑管廊的功能需求,以及电力、通讯、水务、热力、燃气等不同类型管线的特点和要求。

2. 结构设计规范:管廊结构设计要满足承载力、整体稳定性和使用功能要求。

结构设计应考虑安全性、耐久性、防灾性等要素。

3. 施工技术规范:施工过程应遵守安全操作规程,保障工人安全。

采用适宜的施工技术和工艺,如盾构法、明挖法等,以适应不同的地质和环境条件。

4. 材料选择规范:材料应具备良好的物理和化学性能,保证管廊的耐腐蚀性、抗压性、防渗性等。

对于特定功能的管道,例如燃气管,还需考虑防爆、防泄漏等性能。

5. 电气和自动化规范:管廊内的电气系统设计应满足安全、可靠、易维护等要求。

实现管廊运行的自动化和智能化,包括监控系统、报警系统、通风系统、照明系统等。

6. 防火防灾规范:确立严格的防火防灾措施,设置必要的消防设施。

定期进行消防演习和应急预案的演练。

7. 运维管理规范:建立健全的运维管理体系,定期对管廊进行检查、维护和修复。

对管廊内的管线进行标识,确保信息的准确性和最新性。

8. 质量控制规范:工程建设过程中应执行严格的质量控制体系。

对材料、构件等进行检测,以及对施工质量进行监督。

9. 环境保护规范:施工和运维过程中,要采取措施减少对环境的影响,如噪音、扬尘、废水等。

设计时应考虑节能减排、绿色环保等因素。

具体的技术规范要以相关国家和地区发布的正式文件为准。

在中国,例如,《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工程技术规范》(CJJ/T 188-2012)是相应的行业标准,各地还会根据实际情况制定更具体的实施细则。

隧道内因火灾防治范本

隧道内因火灾防治范本

隧道内因火灾防治范本一、背景介绍隧道作为交通运输的重要通道,在日常运营中存在着一定的火灾隐患。

由于隧道特殊的封闭环境和复杂的施工结构,一旦发生火灾,事态可能会迅速恶化。

因此,隧道火灾的防治工作迫在眉睫,亟需采取合理有效的防范措施。

二、火灾风险评估隧道火灾防治的第一步是对火灾风险进行评估。

评估过程应综合考虑隧道的结构特点、通风系统、火灾荷载、火灾危害等因素,全面掌握隧道的火灾风险程度,以便制定相应的防治策略。

三、隧道火灾防治方案1. 安全疏散设计隧道内部应合理设置疏散通道,方便人员快速安全地逃生。

在通道的设置上应避免设置过多的弯道和斜坡,且通道应与主通道保持一定距离,以增加逃生的时间窗口。

2. 火灾自动报警系统在隧道内应配置火灾自动报警系统,及时发现火灾并通知相关人员进行应急处理。

报警系统应有良好的灵敏度和准确率,并能够与视频监控系统和应急照明系统进行联动。

3. 隧道通风系统隧道内的通风系统应能够及时排除烟雾和有害气体,以保证人员疏散的畅通。

通风系统应具备自动启闭和风速调节功能,并设置合理的通风出口位置,避免烟雾和火灾扩散。

4. 消防设施配备隧道内应配备完善的消防设施,如消防栓、灭火器、消防水泵等。

这些设施的布置应符合相关规定,方便人员在紧急情况下使用,并要进行定期检查和维护,确保其正常工作。

5. 隧道内照明系统隧道内的照明系统应设置合理,以提供足够的照明亮度,方便人员疏散和消防工作的展开。

照明系统的设计要考虑到防爆和防水等特殊要求,并具备备用电源以应对供电中断的情况。

6. 安全教育培训隧道内的工作人员应接受相应的安全教育培训,了解火灾防治的基本知识和操作要求。

培训内容应包括临时疏散、火灾报警处理、灭火器具使用等,以提高员工的安全意识和应急处理能力。

7. 火灾事故应急预案隧道应制定详细的火灾事故应急预案,明确各级责任人的职责和应急处理流程。

预案要体现防火、报警、疏散、灭火等各个环节,确保在火灾发生时能迅速、有效地进行处置。

地下建筑的防火安全范本

地下建筑的防火安全范本

地下建筑的防火安全范本地下建筑是现代城市中重要的基础设施之一,它承载着各种功能,如地下商场、地下车库、地下通道等。

由于地下空间的特殊性,防火安全成为地下建筑设计中的重要环节。

本文将介绍地下建筑的防火安全措施,并提供一份防火安全范本,以期能够保障地下建筑的居民和使用者的生命和财产安全。

一、设计与建设阶段1. 应由专业的设计机构进行设计,并遵守相关建筑设计规范和消防设计规范。

2. 在地下建筑平面布置中,应合理设置疏散通道和疏散出口,并保证通道畅通。

3. 地下建筑应设置足够数量和位置合适的消防设施,如消火栓、灭火器等,并明确标示其位置。

4. 地下建筑通风系统应实施防火设计,确保在火灾发生时能够及时排烟和通风。

5. 地下建筑的电气设计应符合相关标准,确保电气设备的防火性能和使用安全。

二、防火材料与构件选择1. 选择防火性能良好的建筑材料,如防火板、防火涂料等,避免使用易燃材料。

2. 地下建筑的隔墙、隔烟门等构件应具有良好的防火性能,并设置合适的密封装置。

3. 地下建筑的地面应选择防火性能较高的材料,如混凝土、耐火砖等。

4. 如果有电缆等易燃物质需要通过地下建筑,应采取必要的防火措施,如设置防火隔离墙等。

三、消防设施配置1. 地下建筑应设置足够数量和位置合适的消防栓,保证供水能力满足灭火需要。

2. 在地下建筑中设置足够数量和位置合适的灭火器,以便居民和使用者能够及时进行初期灭火。

3. 地下建筑应配置独立的消防水池或消防水箱,确保消防供水的可靠性。

4. 在地下建筑的疏散通道、出口和公共场所设置紧急照明和逃生指示标识。

四、日常管理与维护1. 地下建筑的物业管理应加强对防火措施的日常检查,确保消防设施的正常工作状态。

2. 对地下建筑的消防设施进行定期维护和保养,确保其性能良好。

3. 对地下建筑的疏散通道和出口进行定期巡查,保持其畅通。

4. 在地下建筑的公共场所设置消防安全宣传标语和防火知识宣传牌,增强居民和使用者的防火意识。

DLT5216-2005 35kV~220kV城市地下变电站设计规定

DLT5216-2005 35kV~220kV城市地下变电站设计规定

35kV---220kV城市地下变电站设计规定条文说明1 范围本标准提出了建设在城市的地下变电站在站址选择、站区布置、电气接线、建筑结构、环境保护等方面的一般技术要求,以及需注重的设备运输、通风、防水、防火等方面的特殊技术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电压为35kV~220kV的城市地下变电站设计。

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 3096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GB 8702 电磁辐射防护规定GB 8978 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 14285 继电保护和安全自动装置技术规程GB 50007 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 50011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5建筑给水排水设计规范GB 50019采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GB 50034工业企业照明设计标准GB 50059 35kV~110kV变电所设计规范GB 50060 35kV~llOkV高压配电装置设计规范GB 50108地下工程防水技术规范GB 50116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设计规范GB 50217 电力工程电缆设计规范GB 50222 建筑内部装修设计防火规范GB 50227 并联电容器装置设计规范GB 50229 火力发电厂与变电所设计防火规范GB 50260 电力设施抗震设计规范GBJ 16建筑设计防火规范(2001年版)DL/T 620交流电气装置的过电压保护和绝缘配合DL/T 621 交流电气装置接地DL 5003 电力系统调度自动化设计技术规程DL/T 5044火力发电厂、变电所直流系统设计技术规定DL/T 5056 变电所总布置设计技术规程DL/T 5120小型电力工程直流系统设计规程DL/T 5136火力发电厂、变电所二次接线设计技术规程DL/l 5137 电测量及电能计量装置设计技术规程DL/T 5149 220kV~500kV变电所计算机监控系统设计技术DL/T 5155 220kV -500kV变电所所用电设计技术规程JGJ 120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SDJ 2 220kV~500kV变电站设计技术规程SDJ 5 高压配电装置设计技术规定能源电[1993J 228号《城市电力网规划设计导则>3 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国内公路隧道消防灭火系统设计规范的梳理

国内公路隧道消防灭火系统设计规范的梳理

国内公路隧道消防灭火系统设计规范的梳理目前我国公路隧道消防技术标准尚未完善,在设计过程中,常遇到设计依据不足,各地标准多样甚至互相矛盾等问题,导致隧道消防灭火的设计随意性较大。

鉴于此,本文对国内几本涵盖隧道消防灭火系统的主要规范和标准进行了梳理,对比了隧道防火等级、灭火设施的确定,同时对各消防灭火系统的主要参数进行了比较,以期为公路隧道消防技术标准的制定及公路隧道消防灭火系统的设计提供参考。

标签:公路隧道;规范;隧道消防;消防灭火系统我国已经成为世界最大的地上地下空间和隧道市场国家。

为落实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发展、改善人民群众的出行条件,我国公路铁路隧道、城市轨交、海底隧道都在进行大规模的建设推进。

故对公路隧道的设计技术、安全风险的保障均提出了更高层面的要求。

特别是近年来国内外有关隧道火灾的报道屡见不鲜,提高了大家对隧道消防安全的重视。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公路隧道建设起步较晚,公路隧道消防相关规范、标准还不完善,公路隧道内灭火设施的设置情况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较大的差距。

近年来某些省市、行业相继发布了一些标准来约束设计,但国家层面还尚未出台针对公路隧道消防的设计规范,使得设计过程中产生了不少困惑和争议之处。

因此,开展现有规范、标准的分析研究,可为我国公路隧道消防灭火规范、标准的制定、完善提供借鉴和参考。

1、规范简读目前已实施的与公路隧道消防灭火系统设计相关的规范、标准大致分以下几类:第一类是国家规范如: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2014 2018版[1] 以下简称建规);消防给水及消火栓系统技术规范(GB50794-2014)[2],这两本规范适用于城市交通隧道;第二类是行业标准:公路隧道设计规范第二册交通工程与附属设施(JTGD70/2-2014[3] 以下简称隧规),适用于各等级公路隧道;第三类是地方标准:1.上海市地方标准:道路隧道设计标准(DG/TJ08-2033-2017)[4],适用于采用盾构法、沉管法、明挖法建造的城市和公路机动车专用道路隧道;2.北京市地方标准:城市地下联系隧道防火设计规范(DB11/T1246—2015)[5],适用于通行非危险化学品机动车的新建、改建和扩建的城市地下联系隧道;云南省地方标准:公路隧道消防技术规程(DBJ53-14-2005)[61],适用于高速公路和一级公路隧道,以及长度超过1000m的二级公路隧道,不适用于城市隧道、水下隧道;湖南省地方标准:公路隧道消防技术规范(DB43/729-2012)[7],适用于高速公路隧道、一级隧道、城市交通隧道以及水下交通隧道。

2023-城市地下交通隧道工程设计规范

2023-城市地下交通隧道工程设计规范

2023-城市地下交通隧道工程设计规范1. 引言本文档旨在规范2023年的城市地下交通隧道工程设计,以确保其安全、可靠和高效。

本规范适用于新建和改建的地下交通隧道工程。

2. 设计原则2.1 安全性:地下交通隧道设计应最大限度地确保行车和行人的安全。

2.2 可靠性:地下交通隧道设计应考虑异常情况和自然灾害,并制定相应的应急预案。

2.3 高效性:地下交通隧道设计应提高交通流量效率,减少拥堵和延误。

3. 规范要求3.1 设计参数:3.1.1 车行道宽度应根据交通流量和车辆类型确定,以确保车辆安全通行。

3.1.2 相邻车道之间应设置适当的分隔带和道路标线,以减少事故风险。

3.1.3 通道高度和宽度应考虑不同车辆类型的要求,确保车辆的通过和转弯顺畅。

3.2 结构设计:3.2.1 地下交通隧道的结构应考虑地质条件和地下水位,采取适当的地下支护结构。

3.2.2 隧道内部应设置有效的照明和排水系统。

3.2.3 设计中应考虑火灾和烟气排放控制,以确保人员安全疏散。

3.3 通风系统:3.3.1 地下交通隧道应配备有效的通风系统,确保空气质量和温度适宜。

3.3.2 通风系统应考虑事故情况下的烟气抽排和紧急疏散。

3.4 安全设施:3.4.1 地下交通隧道应安装适当的火灾报警系统和消防设施。

3.4.2 出入口应设置紧急出口标识,并确保人员疏散通道畅通。

4. 监督与检查4.1 地下交通隧道的设计和施工应受到监督机构的审查和检查。

4.2 建设过程中应进行中间检查和最终验收。

4.3 设计和施工单位应提供相关文档和数据,以供监督机构审查。

5. 结论本文档为2023年城市地下交通隧道工程设计提供了相关的规范要求,旨在确保地下交通隧道的安全、可靠和高效。

所有相关单位和个人应按照本规范进行设计和建设,并接受监督和检查。

建筑隧道防火门工程

建筑隧道防火门工程

建筑隧道防火门工程隧道是现代城市交通及地下通道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在确保人们出行便利的同时也承载着巨大的安全压力。

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和交通量的增加,建筑隧道防火门工程的重要性也日益凸显。

本文将探讨建筑隧道防火门工程的背景、设计要求以及材料选择等方面的内容。

一、背景建筑隧道防火门工程是为了防止火灾在隧道内蔓延,保障隧道内人员的生命财产安全。

隧道火灾一旦发生,由于其封闭、狭窄的特点,火势蔓延极快,烟雾积聚严重,逃生困难,因此防火门的设置至关重要。

二、设计要求1. 防火等级:建筑隧道防火门的防火等级应符合相关法规标准,通常要求为A级或更高的防火等级,以确保在火灾发生时门的保护能力。

2. 尺寸要求:隧道防火门的尺寸要与隧道设计规格相匹配,确保能够完全封闭通道的开口,阻止火灾蔓延。

3. 材料选择:隧道防火门的材料选择应防火性能好、耐高温、耐腐蚀、抗震能力强,一般使用钢质材料制作。

4. 开启方式:由于隧道防火门的关闭状态下会影响交通流量,因此设计时需要考虑开启方式,采用自动化控制系统将门控制在开启状态,或者设置灵活的人工操作方式。

三、材料选择1. 防火门框架:防火门框架一般采用钢材制作,其特点是强度高、耐用性好。

框架内部通常填充有防火材料,如耐火石棉板等,以提高防火性能。

2. 门板:隧道防火门的门板一般也采用钢板制作,门板上会设置烟雾探测器和喷水装置,以便在火灾发生时及时报警并进行灭火。

3. 门锁:隧道防火门的门锁应选择耐火、阻烟的门锁,确保在火灾发生时门能够牢固关闭。

4. 密封材料:隧道防火门的密封材料应具有防火、抗高温、抗震等特性,以确保火势无法通过门缝蔓延。

四、防火门维护为了确保隧道防火门的正常运行和防火效果,需要定期对其进行维护和检查。

维护工作主要包括清洁门的表面、检查门锁、探测器和喷水装置的工作状态等。

同时,定期进行防火门的演练,提高工作人员的应急处理能力,确保在火灾发生时能够做出正确的反应。

总结:建筑隧道防火门工程对于维护隧道的安全和防火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隧道施工防火规定

隧道施工防火规定

隧道施工防火规定引言为了确保隧道施工安全,有效预防和控制火灾事故的发生,保护员工的生命财产安全,制定本规定。

一、管理标准1.领导责任–企业法务部门应设专门的防火管理岗位,负责组织制定、实施和检查防火规定。

–各级领导应加强对隧道施工防火工作的重视,确保防火工作的合理安排和有效推进。

2.防火组织–隧道施工单位应成立防火工作组织,明确各成员的职责与义务。

–防火工作组织应配备必要的消防设备和器材,并定期进行维护和检测。

3.防火宣传教育–隧道施工单位应制定防火宣传教育计划,定期组织员工进行防火知识培训和教育。

–宣传教育内容应包括火灾的危害性、预防措施、火灾应急逃生等,以提高员工的火灾应对能力。

4.防火检查和监督–防火工作组织应定期进行隧道施工现场的防火检查,及时发现并纠正存在的防火隐患。

–对发现的防火隐患,应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并制定整改计划及时落实。

5.防火演习–隧道施工单位应定期组织防火演习,提高员工的应急反应和逃生技能。

–防火演习应模拟真实火灾情况,演练员工灭火、疏散等应对措施,以增强员工的火灾应急能力。

6.安全设施和消防器材–隧道施工现场应配置完善的安全设施,如疏散通道、疏散标识、灭火器等。

–消防器材应定期检查、维护,确保其正常工作和可靠性。

二、考核标准1.防火规定的执行–隧道施工单位应按照本规定的要求,建立防火管理制度,并组织实施。

–考核内容包括防火组织建设、防火宣传教育、防火检查和监督等方面的执行情况。

2.防火宣传培训–隧道施工单位应定期组织防火宣传教育培训,提高员工的防火意识和应对能力。

–考核内容包括宣传教育计划制定、培训内容和形式、员工参与情况等方面。

3.防火隐患整改–隧道施工单位应按照防火检查结果及时整改存在的隐患。

–考核内容包括防火隐患整改率、整改措施的合理性和有效性等方面。

4.防火演习–隧道施工单位应定期组织防火演习,提高员工的应急逃生能力。

–考核内容包括演习的组织安排、演习内容和效果等方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城市地下联系隧道防火设计规范Standard on Fire Protection for City Underground Tunnel (征求意见稿)XXXX-XX-XX 实施 ICS XXX X XX 备案号:XXX-XXXXXXXX-XX-XX 发布 北京市质量技术监督局发布 北京市规划委员会北京市地方标准城市地下联系隧道防火设计规范Standard on Fire Protection for City Underground Tunnel编号:备案号:主编单位:北京市公安局消防局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批准部门:北京市规划委员会北京市质量技术监督局实施日期:2014年月日2014 北京前言根据《北京市“十二五”时期城乡规划标准化工作规划》及北京市质量技术监督局《关于印发2014年北京市地方标准制修订工作计划的通知》(京质监标发〔2014〕36号)的要求,编制组经过收集国内外资料,进行调查研究和试验,认真总结实践经验,参考国内外先进经验,并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编制了本规范。

本规范规定了城市地下联系隧道结构防火、人员疏散、消防给水与灭火设施、通风和排烟系统、火灾自动报警系统、电气的防火设计要求。

主要技术内容分为7章,即总则、术语与定义、一般规定、消防给水与灭火设施、通风和排烟系统、火灾自动报警系统、电气及附录。

本规范由北京市规划委员会归口管理,北京市公安局消防局负责具体技术内容的解释。

规范日常管理机构为北京市城乡规划标准化办公室。

在实施过程中如发现需要修改和补充之处,请将意见寄至北京市公安局消防局(地址:北京市西直门南小街1号,邮编100035)。

本规范主编单位:北京市公安局消防局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建筑防火研究所本规范参编单位:公安部天津消防研究所北京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北京新奥集团有限公司北京品奥光电科技有限公司上海腾盛智能系统工程有限公司中国电子工程设计院中电投工程研究检测评定中心本规范主要起草人:马建民雷蕾杨欣李磊刘旭东李宏文冉鹏张昊李桂芬罗凯金丽萍华高英路世昌郭再斌段旺叶晓平朱晶晶尹康翟传明本规范主要审查人员:(按姓氏笔画排名)目次1 总则 (1)2 术语和定义 (1)3 一般规定 (1)3.1 隧道分类 (2)3.2 结构防火 (2)3.3 安全疏散 (2)4 消防给水与灭火设施 (3)5 通风和排烟系统 (4)6 火灾自动报警系统 (5)6.1 一般规定 (5)6.2 系统设计 (5)7电气 (6)附录A(规范性附录)隧道内承重结构体的耐火极限试验升温曲线和相应的判定标准 (8)A.1 RABT标准升温曲线 (8)A.2 HC标准升温曲线 (8)A.3 耐火极限判定标准 (9)本标准用词说明 (11)引用标准名录 (12)条文说明 (13)1 总则1.0.1 为了保障人身安全、减少火灾危害和方便救援,合理地设计城市地下联系隧道,制定本规范。

1.0.2本规范适用于城市地下联系隧道工程的新建、改建和扩建防火设计,并可指导工程验收。

1.0.3 城市地下联系隧道的设计应符合国家有关方针政策及有关工程建设和质量管理法规的规定,做到安全可靠、技术先进、经济合理。

1.0.4 城市地下联系隧道的防火,除应符合本标准的规定外,尚应满足国家及北京市现行其他有关标准。

2 术语2.0.1城市地下联系隧道 urban traffic linked tunnel设置于城市地面以下,仅限通行非危险化学品车行隧道和人行隧道,主要承担地面交通与地下停车设施联系的地下交通设施。

2.0.2出入口 Entrance and exit城市地下联系隧道与地下停车设施连接的出入口及与地面道路连接的出入口。

2.0.3临界风速 critical ventilation velocity采用纵向通风系统的隧道,防止火灾时烟气回流的隧道断面最小通风风速。

2.0.4防火隔间 Fire compartment设置于地下车库出入口的旁侧,便于隧道内的人员安全疏散至地下车库的房间。

2.0.5排烟分区 smoke evacuation zone隧道发生火灾时,由对外开口或排烟设备形成的气流使烟气积聚并被排除的隧道区段。

2.0.6隧道匝道linked tunnel connected with other tunnel也可称作隧道连接道,连通不同车行交通隧道之间的短隧道。

2.0.7车库连接道linked tunnel connected with underground garage城市地下交通联系隧道的主隧道与周边地下车库之间连接的通道。

3 一般规定3.1隧道分类城市地下联系隧道按其封闭段长度和交通情况分为一、二、三、四类,并应符合表3.1-1的规定。

表3.1-1隧道分类隧道封闭段长度L(m)用途一类二类三类四类L>3000 1500<L≤3000 500<L≤1500 L≤500仅限通行非危险化学品等机动车——L>1500 L≤1500仅限人行或通行机动车3.2结构防火3.2.1系隧道(以下简称隧道)的防火设计应综合考虑隧道内的交通组成、隧道的用途、自然条件、长度等因素。

3.2.2一类隧道内承重结构体的耐火极限不应低于2.00h;二类不应低于1.50h;三类不应低于1.00h;四类隧道的耐火极限不限。

水底隧道的顶部应设置抗热冲击、耐高温的防火衬砌,其耐火极限应按相应隧道类别确定。

注1:一、二类隧道内承重结构体的耐火极限应采用RABT标准升温曲线测试,通行机动车的三类隧道的耐火极限应采用HC标准升温曲线测试,并应符合本规范附录A的规定。

注2:通行机动车的四类隧道和仅限人行或通行非机动车的三类隧道,其耐火极限试验采用标准升温曲线和判定标准。

3.2.3 隧道内装修材料除嵌缝材料外,应采用不燃材料。

3.2.4隧道与管廊、专用疏散通道、地下停车库、其他相邻隧道间应用耐火极限不低于3.0h的防火墙、防火卷帘、甲级防火门分隔。

隧道内的变电所、通风机房及其它辅助用房等,与车行隧道之间应采用耐火极限不低于2.0h的防火墙、甲级防火门分隔。

3.3安全疏散3.3.1一、二、三类通行机动车的双孔隧道,其车行横通道或车行疏散通道应按下列规定设置:水底隧道宜设置车行横通道或车行疏散通道。

车行横通道间隔及隧道通向车行疏散通道的入口间隔,宜为500~1500m;1非水底隧道应设置车行横通道或车行疏散通道。

车行横通道间隔及隧道通向车行疏散通道的入口间隔,宜为200~500m;2车行横通道应沿垂直隧道长度方向设置,纵坡应不大于5%,并应通向相邻隧道;车行疏散通道应沿隧道长度防线在双孔中间设置,并应直通隧道外;3车行横通道和车行疏散通道的净宽度不应小于4.0m,净高度不应小于4.5m;4隧道与车行横通道或车行疏散通道的连通处,应采取防火分隔措施。

3.3.2一、二、三类通行机动车的双孔隧道,其人行横通道或人行疏散通道应按下列规定设置:1隧道应设置人行横通道或人行疏散通道。

人行横通道间隔及隧道通向人行疏散通道的入口间隔,宜为250~300m;2人行疏散横通道应沿垂直双孔隧道长度方向设置,并应通向相邻隧道。

人行疏散通道应在双孔中间沿隧道长度方向设置,并应直通隧道外;3双孔隧道内的人行横通道可利用车行横通道;人行横通道与车行横通道兼用时,路缘石边应设栏杆,栏杆高1.05m;人行横洞门与车行横洞门应独立设置;4人行横通道或人行疏散通道的净宽度不应小于2.0m,净高度不应小于2.5m,应有良好的防排水措施且其地面材料应防滑耐磨;5人行横通道或人行疏散通道的纵坡大于15%时,宜设置踏步台阶,边墙两侧宜设扶手,扶手高度为0.9m;6隧道与人行横通道或人行疏散通道的连通处,应采取防火分隔措施。

3.3.3一、二、三类采用纵向通风方式的单孔隧道,应根据实际情况设置直通室外的人员疏散出口或独立避难所等避难设施,间距不应大于250m。

若很难满足时,可借用地下车库、隧道匝道出入口作为人员安全疏散的途径,并应在地下车库出入口旁侧设置防火隔间作为人员疏散出口。

防火隔间的设置应满足下列要求:1该防火隔间的墙应为实体防火墙,门应为甲级防火门;2宜设置机械加压送风系统,以阻止烟气的侵入。

系统可独立设置,也可借用地下车库的机械加压送风系统;3送风的余压值应为25~30Pa;4通过防火隔间门的断面平均风速不应小于0.7m/s;5面积不应小于6m2;6疏散门的宽度不小于1.1m。

3.3.4火灾时,隧道的地面出口和隧道内排烟分区外的地下车库入口,可作为汽车疏散出口。

人员疏散出口的疏散门,应向疏散方向开启,并不应设置门槛。

4消防给水与灭火设施4.1城市地下联系隧道应设置室内外消火栓系统,四类隧道和行人或通行非机动车辆的三类隧道可不设室内消火栓系统。

一、二类及长度大于1000m的三类隧道宜设置水喷雾灭火系统。

4.2消火栓系统的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1消防用水可由城市给水管网、天然水源或消防水池供给。

利用天然水源时,应设置可靠的取水设施;2供水管网应布置成环状,当消防用水量小于等于15L/s时,可布置成枝状;向环状管网输水的进水管不应少于两条,当其中一条发生故障时,其余的进水管应能满足消防用水总量的供给要求;3消防给水管道的直径应通过水力计算确定,消火栓给水管道的设计流速不宜大于2.5m/s,干管和支干管的直径不应小于DN100;4消防给水管道应采用阀门分成若干独立段,检修停止使用的消火栓不应超过5个。

阀门应保持常开,并应有明显的启闭标志或信号;5消防用水量应按其火灾延续时间和隧道全线同一时间内发生一次火灾,经计算确定。

一、二类隧道的火灾延续时间不应小于3h;三类隧道不应小于2h;6隧道内应设置独立的消防给水系统,有困难时,消防用水可与其他用水合用水池、水箱。

当合用时,水池、水箱应采取措施保证消防用水不作他用;7消防给水管道及室外消火栓应采取防冻措施;当采用干管系统时,应在管网最高部位设置自动排气阀,干管系统的响应时间不应大于90s;8隧道内的消火栓用水量不应小于20L/s,隧道洞口外的消火栓用水量不应小于30L/s。

长度小于1000m的三类隧道,隧道内和隧道洞口外的消火栓用水量可分别为10L/s和20L/s;9管道内的消防供水压力应保证用水量达到最大时,最不利点水枪充实水柱不应小于10m。

消火栓栓口处的出水压力超过0.5MPa时,应设置减压设施;10当消防给水系统采用临时高压制时,应设置稳压装置(包括消防水箱、气压给水设施等),保证火灾初期10min消防水量和水压的要求。

当设有消防水箱同时设有气压给水设施时,气压给水设施调节水容积宜为450L,出水量不应大于5L/s。

如采用干式系统时,可不设置稳压装置;11在隧道出入口处应设置消防水泵接合器及室外消火栓。

消防水泵接合器及室外消火栓应设置在消防车便于使用的地点,消防水泵接合器与室外消火栓的距离应为15-40m;12消防水泵结合器的数量应按隧道内消防用水量计算确定且不应少于2个,每个消防水泵结合器的流量宜按10-15L/s计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