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6单元 第27课《短文两篇》导学案 (新版)新人教版

合集下载

八年级语文上册27短文两篇教学案新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27短文两篇教学案新人教版

.学习记事、写景、抒情的融合,感悟作者简洁的语言特点,理解文章的意境。

(难点)初读课文,扫除文字障碍备(《答谢中书书》宛如一幅清丽的山水画,③晨昏变化之美:清晨白雾缭绕,似烟似缕,猿啼鸟鸣生机勃勃;傍晚红日西沉,”?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步的悠闲,有人生的感慨,贬谪的悲凉。

),竹子和松柏的影子,就像水中交错的藻、荇。

2019-2020学年八上语文期末模拟试卷一、选择题1.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通过设立交通安全宣传站,发放宣传材料,讲解安全常识,使市民增强了安全意识。

B.导致青少年营养不良的原因主要是偏食挑食、吃零食过多、为追求身材过度节食造成的。

C.很多人喜欢运动,但专家提醒,适量运动才能增加人体的免疫力,运动要讲究科学性。

D.除公益放鱼环节外,本届太白湖放鱼节,还有超模大赛、航空模型展演等活动。

2.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A.人民解放军势如破竹,以排山倒海....之势歼灭了敌人的残余部队。

B.这次少年宫组织的国学知识竞赛,试卷题量多、难度大,令我叹为观止....,深感自己传统文化知识储备不足。

C.我们要发扬一往无前....的精神,克服一切艰难险阻,去夺取最后的胜利。

D.体操比赛开始了,我们班的队伍步伐整齐、精神抖擞地进场了,同学们个个昂首挺胸,威风凛凛....。

3.把下列句子组合成语序合理、语意连贯的一段话,最恰当的一项是()①白居易曾在此居住十八年余,他经常乘一木舟,从建春门出发,逆流而上,或低吟,或长啸。

②“爱风岩上攀松盖,恋月潭边坐石棱。

”③那香山的一草一木,该是他抚摩过的吧?那山风萧萧,该是曾洗其耳目的吧?④如今,松木已然老朽,山风却依旧恋恋不舍。

⑤伊河像一条长长的玉带,缠绕着香山。

A.④③①②⑤ B.②①③④⑤C.⑤①②③④ D.⑤②①③④4.下面句子中加点的成语运用有误的一项是()A.读鲁迅先生的杂文往往会惊叹他入木三分....的剖析。

B.如今,海洋正在成为一个藏污纳垢....的巨大“垃圾场”,海洋生态环境日趋恶化。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 27《短文两篇》导学案 (新版)新人教版-(新版)新人教版初中八年级上册语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 27《短文两篇》导学案 (新版)新人教版-(新版)新人教版初中八年级上册语

27 短文两篇【导学目标】1.积累一些文言实词、虚词,背诵并默写两篇短文。

2.理解文章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培养感知写景类文章中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

3.品味文章画面的精美、语言的精练及布局的匠心所在,提高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课时计划】2课时,在学习熟读的基础上授课。

第一课时学习《答谢中书书》学生齐读导学目标,圈点关键词,做到对学习任务心中有数。

1.自主学习,让学生围绕“自我研学”中的知识点进行自主学习。

(1)带着导学目标,认真阅读课文及相关参考资料,捕捉课文中的关键段落、句子、词语,尽量独立完成“自我研学”中的思考题,准备展示交流。

(2)记录疑难问题,将自主学习没有解决的问题记录下来,用于合作探究时解决。

2.合作学习(1)每个小组派1~2名代表展示“自我研学”中的答案,同小组内其他成员在小组长的统一安排下合作完成“合作探究”中的思考题。

(2)同桌之间互相讨论,有分歧不能达成一致的,小组讨论;小组内不能达成一致的,组长记录下来,以备全班讨论时交流。

(3)全班讨论时,教师不能一下子给出答案,在学生思维的火花充分碰撞后,再点拨引导,达到启发思维的目的。

情景导入生成问题孔子曾经说过:“仁者某某,智者乐水。

”自古以来许多文人墨客都喜欢游山玩水,他们给我们留下了大量的歌咏自然山水的优美诗文。

如:苏轼的“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李白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更有孟浩然的“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这些优美的诗句真是不胜枚举。

今天,我们要走进的这篇文章,更被称为是一幅“清丽的山水画”,又是一首“流动的山水诗”,既像画又是诗,那会是一篇怎么样的文章呢?我们一起来感受和学习这篇《答谢中书书》。

自我研学 生成新知步骤一 知识梳理 夯实基础1.读准字音,记准字形,给加点的字注音。

颓(tu í) 歇(xi ē) 鳞(l ín) 与(y ù)2.理解课文中的重点字词。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6单元 第27课《短文两篇》教案 新人教版(2021年整理)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6单元 第27课《短文两篇》教案 新人教版(2021年整理)

辽宁省辽阳市八年级语文上册第6单元第27课《短文两篇》教案(新版)新人教版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辽宁省辽阳市八年级语文上册第6单元第27课《短文两篇》教案(新版)新人教版)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辽宁省辽阳市八年级语文上册第6单元第27课《短文两篇》教案(新版)新人教版的全部内容。

短文两篇答谢中书书陶弘景学情:作为八年级学生,有一定的文言文基础,阅读能力、思维能力、审美能力不高,因此在教学时,老师要指导学生疏通文意并积累重点词语,更要从恰当的角度入手,引导学生进入特定的审美意境,培养学生的欣赏能力和审美情操。

依据《新课程标准》中关于“文言文教学”的要求“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来制定【教学目标】:1、借助注释疏通文意,积累文言词语,掌握意义;2、在反复诵读中品味文章优美的意境、揣摩文章凝练的语言;3、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娱情山水的自得之情,理解古人高洁的思想情操。

依据教学目标1、2制定【教学重点】1、反复诵读,体会文章意境;2、抓住重点词语,揣摩品味文章的语言特点。

依据学情制定【教学难点】引导学生理解作者娱情山水的自得之情。

教学手段: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点拔法、串讲法、诵读法、问答法。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激趣,简介文题1、让配乐欣赏山水美景(多媒体展示),老师用优美的语言导入:2、简介文题。

“谢中书”是作者的朋友“谢征”的官职名,“书”是指“书信",在古代是一种可以抒情议事的文体。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学生自己朗读课文,用笔划出不会读的字词。

八年级上册六单元第27课《短文两篇》教案(人教版八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八年级上册六单元第27课《短文两篇》教案(人教版八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八年级上册六单元第27课《短文两篇》教案(人教版八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八年级上册六单元第27课《短文两篇》教案(人教版八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1本文主要讲述的是人教版八年级必修教材中的第六单元第27课《短文两篇》的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两篇短文的基本内容和要点;2. 培养学生细心、认真的阅读习惯,提高语言综合能力;3. 帮助学生提高语言表达能力,懂得如何写好一篇好的短文。

二、教学重点1. 短文的基本结构和内容;2. 短文的写作技巧和方法。

三、教学难点1. 如何理解和记忆两篇短文的内容和要点;2. 如何正确运用语言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四、教学方法1. 问答法,引导学生发表言论;2. 集体讨论,激发学生思考和创造;3. 组内合作,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

五、教学过程1. 导入环节通过让学生发表自己对“读书”的看法,进而引发整堂课的内容。

2. 学习新课1)阅读两篇短文,理解文章的结构和内容;2)分析两篇短文的写作技巧和方法,掌握短文写作的基本要素;3)学习如何运用语言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3. 巩固练习1)组内练习,让学生团队协作,完成小组练习;2)课堂演讲,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和认识,对短文进行演讲,表达自己对阅读的看法。

4. 课堂总结老师进行总结,针对学生存在的问题,进一步强调短文写作的重要性,以及如何通过好的文章来展示自己。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如问答法、集体讨论、组内合作等,都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理解,同时更好地吸收和掌握知识。

但需要注意的是,在实际教学中,也应针对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个性化教学,每个学生都应享有自己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更好地学会写好文章,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不仅学习了如何理解和分析短文,掌握了短文写作的基本要素,更重要的是在实践过程中不断提升了表达和思考能力。

八年级上册六单元第27课《短文两篇》教案(人教版八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八年级上册六单元第27课《短文两篇》教案(人教版八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八年级上册六单元第27课《短文两篇》教案(人教版八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课目短文两篇课型单一型:新授课课时 2课时教学目标1、背诵并默写课文;2、掌握常用文言词语,理解课文大意;3、品味优美语言,理解作品意境,体会文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重难点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作者复杂微妙的思想感情;2、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课文;3、背诵、默写课文。

教学设想1、在熟读成诵的基础上,把握作品意境,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掌握常用文言词语,在熟读成诵的基础上,品味语言,理解作品意境,把握作者微妙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内容、步骤、方法、学生活动和板书)答谢中书书陶弘景〖本文是陶弘景写给朋友谢中书的一封书信,作者用凝练的语言描绘了秀美的山川景色,表达了作者能够品味山水之美的自豪感。

〗一、导入并简介作者:1、古人云:“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山水景物,曾经引起了古今无数文人墨客的无限情思,他们为我们奉献了大量的歌咏自然山水的优美篇章。

今天我们来学习南朝梁代陶弘景写的一篇山水小品——《答谢中书书》2、简介作者:学生介绍,教师补充。

二、整体感知:1、范读课文:①学生听读课文,注意句子的节奏,轻重音等,初步感知课文。

②自由朗读课文两三遍,进一步感知课文。

2、疏通文意:①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

分小组讨论解决问题。

明确重点词语:五色交辉:交相辉映晓雾将歇:消散沉鳞竞跃:鱼(借代)夕阳欲颓:坠落(拟人)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参与,此指欣赏②全文讨论,理解文章大意:3、背诵课文:①小组内自由竞背;②教师抽查背诵4、阅读理解:?文章主要描写了哪些景物?各有什么特点?——山峰、水流、石壁、竹林、禽兽、游鱼……?作者为要在书信中描写景物是不是能产生特别的效果?——作者欣赏大自然的妙处,从中感受到无限的乐趣。

他以书信形式,把自己的感受直接与友人交流,有表白心志和求得知者共赏的意味,也正充分利用发挥了书信的功能。

三、研读与赏析1、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最能体现作者思想感情的语句是什么?——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能够和古今山水知音比肩的得意之感。

八年级语文上册 27《短文两篇》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2)

八年级语文上册 27《短文两篇》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2)

答谢中书书自主学习山范水的传世第一层:在这里巍峨的山峰高耸入云,宁静的溪流清澈见底,仰视云山一体,俯视河水“峰”字形其峻峭,陶弘景是好朋友。

萧衍初夺得大权预备立国,但取人带去呈给武赤壁怀古》一、自主学习1、答:酬答,酬唱。

书:信。

2、可分为三层,第一句为一层,中间写景的部分为一层,最后议论的部分为一层。

3、略(二)全文翻译山河的壮美,是自古以来人们共同谈赏的。

这里的高峰插入云霄,清流澄澈见底,河流两岸悬崖峭壁,在阳光下各种光彩交相辉映。

苍青的密林和碧绿的竹子,一年四季常青葱翠。

每当早晨,夜雾将要消歇,可听到猿猴长啸,鸟雀乱鸣;每当傍晚,夕阳将落,可见到水中的鱼儿竞相跳跃。

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自从谢灵运之后,还没有人能置身这佳美的山水之中。

二、合作探究——《答谢中书书》赏析陶弘景(452—536),字通明,南朝梁时丹徒秣陵(今江苏江宁县)人。

他曾经担任诸王的侍读,因看透了混浊的人世,“虽在朱门,闭影不交外物,唯以披阅为务。

”(《南史》)后隐居句曲山,可是“国家每有吉凶征讨大事,无不前以咨询,月中常有数信,时人谓为‘山中宰相’”。

谢中书即谢征,字元度,陈郡阳夏人,曾作中书鸿胪,所以称之为谢中书。

陶弘景给谢征的这封回信,称道江南山水之美,笔笼山川,纸纳四时,文辞清丽,为六朝山水小品名作。

这篇山水小品,仅用了六十八个字,就概括了古今,包罗了四时,兼顾了晨昏,山川草木,飞禽走兽,抒情议论,各类皆备,可谓尺幅能容千里,片言可役百意。

本文的成功,主要表现在如下三方面:优美的意境。

自然景物的绮丽风光,本身就构成优美的意境,作家以自己独特的艺术感受,以饱和着感情的语言再现它,激起读者审美的兴致,从而形成文学作品的意境。

本文作者从如下几方面濡墨染彩、熔裁营构,使文章清幽隽雅,像诗一般优美动人。

其一,山水相映之美。

有山无水则无趣,有水无山又乏味。

山水相伴相映,则神采焕然,情味盎然。

这里是“高峰入云”。

峰,其形峻峭;入云,高入天际。

八年级语文上册 27《短文两篇》教案1 (新版)新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 27《短文两篇》教案1 (新版)新人教版

27 短文两篇文结合到对文章的赏析当中,在感受文章音美、形美、意美的同时,让学生积极参与和互1.积累文言词语,理解课文大意。

2.学习写景状物的方法,品味优美语言,体会文章蕴含的思想感情。

3.指导朗读,熟读成诵,培养学生的文言语感。

教学重、难点1.积累文言词语,学习写景状物的方法。

2.品味优美语言,理解作品意境,体会文章蕴含的思想感情。

教学课时2课时新课讲解内容第一课时《答谢中书书》一、导入新课古人云“仁者乐山,智者乐水”。

山水景物曾经引起了古今无数文人墨客的无限情思,请同学们搜索自己的记忆库,背诵一些描写祖国壮丽山河的诗文。

(《望岳》、《沁园春雪》、《与朱元思书》、《湖心亭看雪》等)今天我们又将一起欣赏一篇六朝山水小品名作《答谢中书书》。

二、课前预习利用5分钟时间,自主预习,要求结合注释,先疏通课文内容,理解文意。

三、资料助读(一)“书”文体《答谢中书书》是陶弘景给谢征的一封回信。

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曰“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

但是,中国的应用性文体从来不排斥审美的文学属性,尤其是书信一体,多记事陈情,中国古代的抒情散文即始于书信,书信的实用性和审美性的结合十分完美。

汉魏六朝的尺牍重在实用,文人多无意把其写为审美的作品。

唐宋以后,在一些文人的笔下,尺牍的实用功能明显淡化,审美性能日益强化,有些尺牍刻意写成纯粹的文学作品(参考《中国尺牍文学史》序,詹福瑞)。

尺牍文学功能多种多样,可以抒情,比如司马迁的《报任安书》、林觉民的《与妻书》;也可以写景,比如吴均的《与宋元思书》;可以写私人化的事件和感情,如嵇康的《与山巨源绝交书》,也可以谈论文学,如曹丕的《与吴质书》,谈论政治,如欧阳修《上杜中丞论举官书》,还可以进谒显贵,勉励后学,如此等等,形成了别具特色的书牍文传统。

尺牍和其他文体一样,也讲究谋篇布局、文质俱佳。

另外,尺牍不一定都用“书”字标明,如苏轼的《与子由弟》《答秦太虚》就是。

(二)作者陶弘景(452—536),字通明,南朝梁时丹徒秣陵(今江苏江宁县)人。

2019-2020学年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 27《短文两篇》导学案(新版)新人教版.doc

2019-2020学年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 27《短文两篇》导学案(新版)新人教版.doc

2019-2020学年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 27《短文两篇》导学案(新版)新人教版【学习目标】1、掌握常用文言词语,理解课文大意。

2、品味优美语言,理解作品意境,体会文章蕴含的思想感情。

3、指导朗读,熟读成诵,培养学生的文言语感。

【学习重难点】重点:1、积累文言词语,学习写景状物的方法。

2、引导学生感受作品优美的意境,体会作品中流露的思想感情。

难点:品味文章画面的精美、语言的精练及布局的匠心所在,提高学生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学习方法】朗读法自主、合作、探究法【学习过程】第一课时答谢中书书环节预设:导入2分钟、朗读5分钟、独学及小组交流15分钟、展示18分钟模块一:预习反馈一、走近作者、作品1、文体常识书: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日“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讲究谋篇布局,文质俱佳,可以抒情,如林觉民的《与妻书》;也可以写景,如吴均的《与朱元思书》。

2、文学常识(1)陶弘景(456—536),字通明,南朝梁时丹阳秣陵(今江苏江宁)人,自号华阳隐居。

南朝梁时道教思想家、医学家和文学家,又被称为“山中宰相”。

陶弘景仕齐拜左卫殿中将军。

齐高帝曾经召他进宫陪伴太子读书。

后来,陶弘景远离尘世,隐居句曲山(今茅山)。

他精通阴阳五行、山川地理、天文气象。

梁武帝继位后,他“礼聘不出”。

因此,每逢有凶吉、祭祀、征讨大事,朝廷都要派人进山向他请教,故称他为“山中宰相”。

陶一生好松,每当轻风吹拂松枝,发出“沙沙”的声响时,他就象听到仙乐一样如痴如狂。

有时,他竟一人进山,专去听山野松涛之声,人又称之“仙人”。

《答谢中书书》,描绘的就是他隐居地的景色,山川秀美,清新简淡,为历代写景名作。

(2)谢中书, 即谢征,字元度,陈郡阳夏人,曾作中书鸿胪,所以称之为谢中书。

陶弘景给谢征的这封回信,称道江南山水之美,笔笼山川,纸纳四时,文辞清丽,为六朝山水小品名作。

(3)康乐, 即谢灵运(385~433)东晋时代的诗人,汉族,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人,出生于会稽始宁(今浙江上虞)。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 第27课《短文两篇》记承天寺夜游教案 新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 第27课《短文两篇》记承天寺夜游教案 新人教版

第27课《记承天寺夜游》教与学目标:1、了解作者的有关情况,背诵课文。

2、赏析景物描写,感知作者的思想感情。

3、体验作者酷爱自然,归隐林泉的志趣。

教与学重难点:感知景物描写方法,体验归隐情趣。

教与学过程:一、检查预习成果,疏通文意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大声朗读课文,借助页下注释,读准字音。

2、反馈预习情况。

向大家推荐认为值得积累或要引起注意的字词。

提出自己拿不准的字词请求帮助。

学习新课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教师提示一些重要词语,帮助学生理解文句)。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念:想遂:于是,便至:到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盖:原来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但:只2、请学生翻译全文,要求其余学生能做出中肯评价。

3、.全班齐读短文,要求字音准确,句读恰当。

(考虑到本文篇幅不长且难于理解的字词不多,因此本文对于文言基础知识的落实以交流预习成果的形式展开,这样可以有更多的时间用于诵读,体会作者情感,同时也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文言的兴趣及能力。

)4、介绍作者,了解写作背景(1).请同学说说对苏轼的了解。

苏轼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

工诗擅词,散文汪洋恣肆,有“雄视百代”的称誉。

《记承天寺夜游》写于他谪居湖北黄州之时。

(2).教师补充对苏轼的看法。

师:关于苏轼,刚才大家都说了,苏轼的一生比之常人的一生应该说是非常不幸的,但他活得十分快乐,而我们很多人平平常常地过日子,却说人生无趣。

看来他们真的该好好地学一学苏轼,问问他为什么能过得如此快乐。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下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希望下课的时候大家能从苏轼这里获得使人生快乐的真谛。

(这一环节花了较多时间让学生了解苏轼,一方面是便于学生更好地学习本文,体会作者的情感,另一方面苏轼是中国文学史上举足轻重的人物,多些介绍可以丰富学生的文学素养,激发他们阅读文学作品的兴趣。

)(二)、读出自我,合作交流(难句解疑,体会文中作者的思想感情)1.文中哪一个词可以让我们看出苏轼此时的处境?如何理解“闲人”一词的含义?苏轼心情如何?苏轼以犯人身份贬黄州,无薪俸,故租50亩荒地经营。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7课《短文两篇》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7课《短文两篇》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年级语⽂上册第27课《短⽂两篇》教案(新版)新⼈教版27 短⽂两篇知识与技能1.注重整体感知。

发挥学⽣的主体作⽤,学⽣通过注释和⼯具书,对⽂章的主要内容及感情基调有初步认识。

2.注意培养学⽣的⽂⾔⽂语感,以朗读和背诵带动其他环节。

过程与⽅法1.诵读,体味语⾔的⾃然美,学习写景的技巧。

2.从叙事写景的⾓度⽐较两篇⽂章的异同,加深理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答谢中书书》:感受祖国⼭川之美。

2.《记承天寺夜游》:培养豁达宽⼴的胸襟。

重点整体感知作品内容。

难点反复诵读,体味语⾔之美。

诵读法、课外资料延伸法。

1.预习课⽂,扫清⽂字障碍。

2.查阅资料,了解陶弘景及苏轼的⽣平,了解《记承天寺夜游》的写作背景。

2课时对于祖国的秀美⼭川,⽆数位⽂⼈在赞羡的同时,也作了⼤量的描写,但⽤书信这⼀⽂体进⾏描摹并且成为名篇的却并不多。

今天,就让我们来学习陶弘景⽤书信⽂体写的《答谢中书书》,从中感受他所描绘的⼭川之美。

陶弘景(456—536年),字通明,丹阳秣陵(今南京)⼈。

幼有异慧,年四五岁即以荻为笔在灰中学书,读书万卷,未及弱冠,齐⾼帝即引为诸王侍读。

后隐居于句容茅⼭,⾃号华阳隐居。

因梁武帝早年与之游,即位后,逢有朝廷吉凶征兆等⼤事,常前去征询他的意见,时⼈称他为“⼭中宰相”。

好神仙之术,爱⼭⽔。

著作甚多,⼤都亡佚,诗⽂今传《陶隐居集》辑本⼀卷。

陶弘景⽣活在南北朝时期,因政局动荡,社会混浊,他遁逊⼭林,从⼤⾃然的美景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所以他在《答谢中书书》中以描画⼭⽔昭⽰⾃⼰所好,并作为对友⼈的安慰。

1.明确学习⽬标。

2.范读课⽂。

(1)学⽣听读课⽂,注意句⼦的节奏、轻重⾳等,初步感知课⽂。

(2)⾃由朗读两三遍课⽂,进⼀步感知课⽂,做到流利地朗读。

3.疏通⽂意。

(1)学⽣借助注释和⼯具书疏通⽂意。

如遇问题,先在四⼈⼩组内讨论解决。

(2)教师明确重点词语。

五⾊交辉..:交相辉映。

晓雾将歇.:消散。

⼣⽇欲颓.:坠落。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第27课《短文两篇》教学设计(新版)新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第27课《短文两篇》教学设计(新版)新人教版

27 短文两篇教学目标1.背诵并默写课文。

2.品味优美语言,理解课文大意和作品意境。

3.学习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体会文章蕴含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1.体会两文融情于景,借景抒情的艺术特色。

2.体会作者复杂微妙的思想感情。

学情分析1.通过学生作业及试题分析,学生古文基础知识掌握很好,已具备阅读简单古文的能力。

2.在教师的点拨下,学生通过自读、译读、品读、诵读,能理清文章的写作思路,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

但是,对于古人那种旷达、闲适、沉醉山水、天人合一的心境的理解,还是有一定难度的。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设计(设计者:)教学过程设计答谢中书书一、新课导入欣赏山水美景。

(幻灯片展示)同学们,莽莽神州,高山大岳,千流百川,那神奇如画的风光无不让人心动神摇。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文言文,被称为是“一幅清丽的山水画”,又是一首“流动的山水诗”。

这到底是怎样的一篇文章呢?下面,就让我们走进这篇文言文——《答谢中书书》。

二、明文意,读一封书信(一)读准课文1.自读,用笔画出有疑问的字词。

2.听读,注意字音,听清节奏。

提示重点字词:颓(tuí)与(yù)3.学生自由练读,老师提出朗读要求:①读准字音;②读准节奏;③读出感情。

4.展示朗读,其他学生进行评价。

5.老师再次强调朗读要求,全班同学齐声朗读。

(二)读懂文意1.学生自己结合课下注释及文言文译文五字法(留、替、调、补、删)疏通文意,不懂的地方用笔画出来。

2.小组讨论解决疑难,如果仍然不能解决等待在全班提出来共同讨论。

3.老师引导学生解决字词上出现的疑难,同时板书以下重点词语,要求学生重点掌握。

四时..:四季。

俱.备:都。

晓雾将歇.:消散。

夕日欲颓.:坠落。

沉鳞..竞跃:潜游在水中的鱼。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参与,这里指欣赏。

4.请学生用自己的话口头翻译课文。

5.多媒体展示翻译,让学生与自己的翻译进行对比,从而领略文章写景的美丽。

6.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带着充沛的感情朗读课文。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 第27课 短文两篇教案 新人教版(2021年整理)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 第27课 短文两篇教案 新人教版(2021年整理)

四川省广元市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第27课短文两篇教案新人教版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四川省广元市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第27课短文两篇教案新人教版)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四川省广元市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第27课短文两篇教案新人教版的全部内容。

27、短文两篇●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积累一些文言实词、虚词.2、了解两篇短文的作者及写作背景.知人论世,便于理解作者丰富微妙的思想感情。

3、了解两篇短文的思想内容。

4、背诵并默写两篇短文。

能力目标1、重视诵读,在读的过程中把握文意,逐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2、理解文章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感知写景类文章中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

3、品味文章画面的精美、语言的精练及布局的匠心所在,提高学生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德育目标1、学习《答谢中书书》,感受作品中大自然的纯净美好,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2、学习《记承天寺夜游》,感受作者热爱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执着情怀,学习他面对逆境达观处世的从容心态。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感受作品优美的意境,体会作品中流露的思想感情.●教学难点1、《答谢中书书》画面布局的巧妙。

2、《记承天寺夜游》中“闲人"的含义。

●教学方法1、诵读教学法。

陶弘景《答谢中书书》描绘了优美的山川景色,语言精美,描写生动;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描绘了一幅庭院月夜小景,语言朴素自然,富有诗情画意。

教师应指导学生朗读,读准字音,读通文句,读出节奏、韵律、情调,在诵读中仔细品味文章的语言,深入作品意境,获得美的享受.教学中宜以朗读和背诵带动其他教学环节。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 第27课《短文两篇》(第1课时)导学案 新人教版-新人教版初中八年级上册语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 第27课《短文两篇》(第1课时)导学案 新人教版-新人教版初中八年级上册语
参考:如:①“乱”、“竞”两字把猿、鸟、鱼在大自然中怡然自乐的神态描绘得栩栩如生,这是动景描写。 ②结尾一句表达出作者带有自豪之感,期与谢公比肩之意。
③ 本文写景,没有仅仅停留在景物的本身,而是抓住景物的灵魂,即自然万物的勃勃生机,通过高低、远近、动静的变化,视觉、听觉的立体感受,来传达自己与自然融合的生命愉悦,体现了作者酷爱自然、归隐林泉的志趣。
小组合作探究
学生自主学习,品味探究
巩固提升
理解填空。
1.《答谢中书书》中总领全文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中“”字点名全文的中心。
2.《答谢中书书》为六朝山水小品名篇,写景极富特色:先仰视“____________”,再俯视“_____________”,又平看 “__两岸石壁_、__青林翠竹__”,最后又分“__晓_”“ __夕_”两层来写,一句一景,次第井然;与此同时又注意了山水的交映、晨昏的变化、__视角的转换___、__动静的结合__等,使景物呈现处极强的立体感。
学生朗读课文,要求不少于三遍。理解把握节奏。
查阅资料,疏通文意。
合作探究
1.小组合作,口译全文。
2.本文分为几层?写出各层大意。
明确:可分为四层。 第一层(第一句):总起句,以感慨发端。 第二层(从“高峰入云”到“四时俱备”):描写山川中静景之美。 第三层(从“晓雾将歇”到“沉鳞竞跃”):描写大自然中的早晚景象。 第四层(最后两句话):感慨自然之美景。
3.本文为六朝山水小品名篇,请简要赏析文章语言。(可以只就一个字或一个句子赏析)
赏析指导:①找准赏析的切入点,或炼字、或修辞、或写景、或表现手法。(表现手法有A.衬托 B.象征;C.烘托;D.白描;E.虚实结合;F.动静结合;G.点面、抑扬、正侧面结合等) ②结合具体的语境,回答该句表达的意思;③指出其蕴涵的哲理(意境),或表达的情感。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 27 短文两篇教案 新人教版(2021年整理)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 27 短文两篇教案 新人教版(2021年整理)

新疆精河县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27 短文两篇教案(新版)新人教版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新疆精河县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27 短文两篇教案(新版)新人教版)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新疆精河县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27 短文两篇教案(新版)新人教版的全部内容。

短文两篇一、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不同领域的科学发现可以互相启发,从而发现新的论据或得出新的结论。

2.短文两篇所说明的研究成果。

3.短文的行文顺序及说明方法、语言特色。

(二)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三)情感目标1.科学需要大胆的推测,合理的想像,合乎逻辑的分析、求证。

2.学会从不同角度对所观察到的自然现象进行思考。

3.广泛阅读科普文章,开阔视野,增长知识.二、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重点:了解两篇短文所说明的事理,说明的顺序、方法。

难点:不同领域的科学发现可以互相启发,从而发现新的论据或得出新的结论。

解决办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满足他们的表达欲,活跃学习气氛。

三、课时安排2课时四、学生活动设计学生借阅科普读物,从中找出与本文内容相关的科学知识,大家共同学习研讨。

学生对一些自然现象提出自己的看法,说明产生这种看法的依据。

五、教学步骤第一课时导入新课多媒体展示大陆漂移图示的同时,介绍“大陆漂移假说”产生的故事:1912年的一天,德国气象学家魏格纳因病躺在床上。

当他把目光移到墙上那张已看过千百遍的世界地图上时,突然产生了一个新奇的想法:为什么地图上南美洲巴西亚马孙河口突出的一块大陆,同非洲喀麦隆海岸凹陷进去的部分,形状竟会如此相似?为什么沿北美洲的东海岸到特立尼达和多巴哥的凹形地带,与欧洲西海岸到非洲西海岸的凸形大陆,竟会如此吻合呢?难道这几块大陆原来曾连在一起,后来才分离开来的吗?魏格纳被这个奇妙的想法激动得几天没有睡好觉。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 27 短文两篇教案 新人教版-新人教版初中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 27 短文两篇教案 新人教版-新人教版初中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27短文两篇▲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积累文言词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整体感知内容大意,体会文章的语言特色。

☆过程与方法:学生反复诵读,理解感悟,进入文本情景交融的境界。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从优美的语言中欣赏文中所描绘的画面,感受大自然的纯净美好,把握作者情感脉搏,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教学策略教学方法:诵读法、竞赛法,合作探讨。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记承天寺夜游一、导入新课,作者简介(略)二、研读课文(一)初读课文1、自由朗读。

要求:读准字音,读出停顿,读出节奏。

提示:(1)念/无与无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X怀民。

(2)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3)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2、学生听录音要求:听准读音,听出停顿和节奏,听懂作者的感情。

3、学生有感情地齐读课文。

(二)、再读课文要求:学生结合注释,译读全文,掌握文中重点字词的含义,理解句子的意思。

学生分组竞赛。

(生译读,师巡回质疑)抢答题(一):解释下列加点字词的含义(1)念.无与为采者:(思考、想到)(2)遂.至承天寺:(于是、就)(3)怀民亦未寝.:(睡)(4)积水空明..:形容水的澄澈。

(5)盖.竹柏影也:原来是(6)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只)(罢了)抢答题(二):翻译下列重点句子(1)念无与为乐者想到没有可以交谈取乐的人。

(2)庭下如积水空明庭院中的月光像一泓积水一样清澈透明。

(3)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水中水藻,荇菜纵横交错,原来是那绿竹和翠柏的影子。

(4)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只不过缺少有像我们这样清闲逸致的人罢了。

师:通过精彩的比赛,我们初步读懂了课文。

个别朗读开始。

(三)、三读课文,与文本对话。

1、生默读课文,并思考抢答题(三):先思考,后分组讨论,再抢答。

(1)找出本文写景的句子,说说写出了景物的什么特点?(2)“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四)四读课文,反复诵读,读出感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7.短文两篇
【学习目标】
1.积累文言词语。

2.了解两篇短文的作者及写作背景。

3.理解文章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4.背诵并默写两篇短文。

5.感知山川之美,激发热爱祖国山河之情;领悟并学习苏轼面对逆境时旷达的胸怀。

【重点难点】
1.感受作品优美的意境,体会作品中流露的思想感情。

2.理解《记承天寺夜游》中“闲人”的含义。

【知识链接】
1.《答谢中书书》相关知识。

(1)关于作者。

陶弘景(456—536),字通明,南朝梁时丹阳秣(mò)陵(今江苏江宁)人,自号华阳隐居。

南朝梁时道教思想家、医学家。

仕齐拜左卫殿中将军。

入梁,隐居句曲山(即今茅山)。

他曾经担任诸王的侍读,因看透了混浊的人世,“虽在朱门,闭影不交外物,唯以批阅为务。

”(《南史》)后隐居句曲山,可是“国家每有吉凶征讨大事,无不前以咨询,月中常有数信,时人谓为‘山中宰相’”。

(2)历史背景。

《答谢中书书》写于南北朝时期,这个时期,因政局动荡,矛盾尖锐,不少文人往往遁迹山林,从自然美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

陶弘景就是因看透了混浊的人世,而隐居茅山。

这些文人在他们的书信中,常常描山画水,表明自己所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此文正是如此。

(3)题目解说。

《答谢中书书》是陶弘景写给谢徵的一封信,信中称道江南山水之美,仅六十八字,就概括了古今,包罗了四时,兼顾了晨昏,山川草木,飞禽走兽,抒情议论,各类皆备,可谓尺幅能容千里,片言可役百意,为六朝山水小品名作。

谢中书即谢徵,字元度,陈郡阳夏人,曾作中书鸿胪,故称之谢中书。

2.《记承天寺夜游》相关知识。

(1)背景资料。

苏轼少时即精通经史,长于写文章。

元丰二年(1079),苏轼因对新法持有不同意见,被网罗罪名,投入监狱,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乌台诗案”。

出狱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地方军事助理官)。

官衔上还加了“本州安置”字样,不得签署公事,不得擅离安置所,实际上跟流放差不多。

《记承天寺夜游》是苏轼在被贬于黄州的困苦境遇中写的。

元丰六年,是作者被贬谪到黄州的第四年。

(2)题目解说。

《记承天寺夜游》是写一个月光皎洁的夜晚,作者无法入眠,到承天寺去找好友张怀民,两个人一同在月光如水的庭院中漫步。

作者以诗一样的笔触描绘了月色之美,创造了一个清冷皎洁的意境,同时也流露出遭贬生涯中自我派遣的特殊心情。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

1.解释加点的词语。

(1)晓雾将歇:消散(2)四时俱备:四季(3)五色交辉:交相辉应
(4)夕日欲颓:坠落(5)沉鳞竞跃:争相跳出水面(6)解衣欲睡:想要
(7)欣然起行:愉快地(8)步于中庭:庭院
2.作者及文体简介。

(1)《答谢中书书》作者陶弘景。

“书”的意思是信,“答谢中书书”的意思是回谢中书的信。

(2)《记承天寺夜游》选自《东坡志林》,作者苏轼,字子瞻,号东坡。

北宋文学家家,书画家家。

和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同列于“唐宋八大家”,合称“三苏”。

二、合作探究。

1.课文《答谢中书书》的作者在文中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是什么?最能体现作者思想感情的语句是什么?
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也流露出能和古今山水知音比肩的得意之感。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2.课文《记承天寺夜游》中“闲人”的含义该如何理解?
“闲人”,即清闲的人,这里包含着复杂的意味。

首先,“闲人”指具有闲情雅致的人。

作者表面上是自嘲自己和张怀民是清闲的人,闲来无事才出来赏月的,实际上却为自己的行为而自得──月夜处处都有,但只有人欣赏才有美,只有此时此地的月夜才是最幸运的,因为有情趣高雅的人欣赏它。

其次,“闲人”包含了作者郁郁不得志的悲凉心境。

作者在政
治上有远大的抱负,但是他却屡次被贬,被贬黄州的苏轼,在内心深处,他又何尝愿意做一个
“闲人”呢?赏月的自得只不过是一种自慰罢了。

3.作者在《记承天寺夜游》文中抒发的感情是什么?
作者在文中创造了一个清幽宁静的艺术境界,抒发遭遇贬谪的悲凉,仕途失意的落寞,自我排遣的旷达,悠闲赏月的欣喜等复杂微妙的感情。

三、当堂检测。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含义。

(1)五色交辉(交相辉映)
(2)沉鳞(鱼)竞跃(争着跳跃)
(3)四时俱(都、全)备
(4)晓(早晨)雾将歇(消散)
(5)夕日欲(将要)颓(坠落)
(6)遂(于是,就)至(到)承天寺寻张怀民
(7)念(考虑、想到)无与为乐者
(8)相与(共同、一起)步于(在)中庭
(9)但(只是)少闲人如吾两人者
2.翻译句子。

(1)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欣赏赞叹的。

(2)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常存。

(3)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

(4)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的景色了。

(5)庭下如积水空明。

月光照在院子里像水一样空明澄澈。

(6)水中藻荇交横。

水中藻、荇交织纵横。

3.试比较两篇短文的异同?
同:写景。

异:⑴表达方式的不同:前者主要运用描写和议论;后者除此之外。

还运用了记叙。

⑵思想感情的不同。

前者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也流露出能和古今山水知音比肩的得意之感;后者表达了遭遇贬谪的悲凉,仕途失意的落寞,自我排遣的旷达,悠闲赏月的欣喜等复杂微妙的感情。

四、拓展延伸。

收集有关苏轼的传说故事。

【教学后记】
欢迎您的下载,资料仅供参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